对于大自然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大自然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大自然的感悟

篇1

关键词 美术;教学;自然;美

在美术教学方面,怎样让学生学会读“造化”的美和感悟自己的“心源”呢?先读“造化”的美还是先感悟自己的“心源”呢?很明显,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自然界的美,人凭空是创造不出东西来的,就连现代派的绘画里面也深刻蕴含着自然的“美”,不是胡乱画出来的。几年的美术教学让我发现美术教育不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读”自然的美!

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就指出“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明确的说自然山川的本质特征是没有局限的,是“美”的,之所以有人画不好山川,是因为自己本身条件的限制,使之对自然山川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形态的感受、领悟有局限有差别而造成的。所以对于自然的美,美术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去感受、欣赏和领悟。

那么怎样教会学生“读”自然的美呢?

美术教师要注意结合艺术的其他种类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音乐、文学、摄影等等都可以结合利用,在音乐中,中国古典音乐就有很多很好的表现了自然的美,如古琴曲《高山流水》就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然后辅之以模拟性的描写曲调,这两种曲调交相辉映,深刻地表现了万紫千红,富于生机的大自然的美景,充分运用了古琴的各种指法来描摹流水的各种动、静之像,学生很容易就在音乐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文学就更多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个字勾画出自然界的一副羁旅荒郊图,再如现代作家朱自清《春》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段文字就像把雨天的情景搬到了读者的眼前。而摄影师手下的关于自然的美景经典的就更多了,如岩合光昭拍摄的野生动物,生动地展示了万物有灵,自然界美不胜收,总得来说,所有的经典艺术莫不表现了地球最富有魅力的东西——生命及其灵魂。

上面是通过各种艺术以及文学作品间接来“读”自然的美,而美术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直接“读”自然的美,自然的美是其他艺术作品不可替代的美,首先我运用了看的方式,要创设条件使孩子充分地接触大自然。经常带领他们到户外、河边、公园、林中玩耍、嬉戏,千万不要把孩子局限在室内、院内狭小的天地里。比如七年级《徒手画校园》手绘线条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一起在操场上安静观察欣赏自然界中各式各样的云,学生就发现自然界中云是流动的时刻变化的,学生之间彼此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像鸡腿、像恋人、像雨伞、像蚂蚁团队、像鱼鳞……其次我让学生触摸的方式,比如七年级《诗情画意》画水这节课,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触摸感受了水的流动,让水流过学生手臂,学生既惊又喜,完全感受到这水是千变万化的,画出来的水也有了水的流动感……最后我还让学生用听的方式感受大自然的各种动听的声音,如鸟叫、鹿鸣、风声、雨声、雷声、叮咚的泉水、直泄的瀑布声。光是风就有微风、强风、扇子扇出来的风、嘴巴吹出来的风等等,美术教师要鼓励孩子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用各种方式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记录下来。总之要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直接“读”自然的美。

篇2

【关键词】中国画 心象 表现与审美

中国画所描绘的场景从不受条条框框所约束,似流动的河水追逐着诗一般的意境。心象是其灵魂所在,而把灵魂描绘出来的便是笔墨。虽然所描绘之景往往会经受时间、文化与宗教文明的历练,因此投射出完全不同的风采,却无不渗透着画者的心血与期望,更蕴含着浓浓的中国文化内涵与情谊。

一、笔墨与心象

“心象”这个词并未出现在古代的记录中,只有在近代的画坛里才被频频提起,学者对于“心象”的解释并不单单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赋予其更抽象的意义。面对着现实的事物,随心所动,在心里幻化出实景的神韵,在与之相结合。如果说心象是感悟,是随心所动的飘渺意境,那么笔墨便是以实在的形式把心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工具。笔墨就像西方的素描笔,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实实在在地画出来,而心象则是笔墨所“看”到的东西,除了客观的事物之外还加入了情感的元素,因此笔墨画出来的画作便被赋予了灵魂,不再是死物。

画者在绘画时多是选择观察大自然的景物,因为在世俗的纷扰中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宁静安逸格外令人神往。连陶渊明都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追求令许多画者为大自然画下了一笔笔美丽的痕迹。

当然,大自然的原始与不娇柔造作往往会给画者带来难题,如何在杂乱无章的构造中找到其神韵并画下来?这就必须学会循序渐进,通过对大自然细心的观察,通透对将其印入脑海,然后根据记忆在心里重新描绘一次大自然的面貌,以心灵寻找大自然的灵魂,从而以笔墨的形式把心中所想绘成一幅画卷。这样,画卷既蕴含有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却又比现实的大自然多出几分神采,由心象引领笔墨的创作,一笔一划皆富含情谊。在创作中最难把握的便是抓到心象,笔墨重在练习,而找到心象却重在学会感悟,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感悟生活的乐趣,让大自然与自己的灵魂相结合,聆听心灵的呼唤。

二、表现形式

笔墨再浓重也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其核心的还是心象。“取物之表象,心表于迹也。”中国画从来不似西方的素描油画,把实景实图原原本本地绘画出来,而是通过简单的几笔,将画者内心对实物所要传达的感情描绘出来。由此可见,在中国画中心象是其灵魂所在。景不难画,难画的是情。笔墨绘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而心象则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在笔墨的挥洒间更应该注重情的投入,令情景得以交融 。

对于心象而言,笔墨更多的是点睛之笔,能更好地把自身思想传递出去。笔墨的钩转变化能带来迥然不同的风景,为心象的表现赋予了无限的遐想与意境。心象所幻化的风景再美,也离不开笔墨的出色。一幅好的画作,纵使所表达的情义再深厚,没有好的作画功底把情感表达出来也是枉然。因此,心象也离不开笔墨的底蕴。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让笔墨早已形成了体系,轻缓挑重都有各自的方式,相同的笔墨纸砚,在挥洒间却又会变化出不同的风采。其实不过是在表现的技巧上截然不同罢了,就如同书法中的“逆锋起笔回锋收,且有顺折各千秋”,说的就是通过下笔的轻重缓急让字呈现出多种风格。而画作也一样,浓淡晕实皆成风景,层次的起落加上留白的遐思令画作更富有意境。

三、笔墨心象的审美

笔墨心象因画者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风景也不相同,唯一相同的便是其表现出了当代的哲学。如唐朝贞观之治年间,其画作多不胜数,但是仔细观察其人物的衣着服饰或者景物的几抹淡笔,便不难看出唐朝的繁华与民风的开放。虽然画者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周围景物人文的影响,但是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表现出来的政治哲学是无法改变的。一个时代的审美已经不知不觉从画作中反映了出来,其独立性从不会受画作风景的变化所影响。

画者在笔墨心象中一直追求着“心象”的升华,渴望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精神境界,超脱物外,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无论是尘世间的烦恼或是忧愁都远离自己而去,古人的庄周梦蝶亦或者蝶梦庄周都是对超脱精神意境的渴望,甚至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同样倡导。

心象笔墨包含所有的审美因素,心象笔墨饱涵传统历史文化,审美语言丰富多彩,能以情托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心”和“象”的完美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画家追求心境,是表现生活的感悟,精神情感和现实表现融为一体,主观和客观统一,人化自然或心化自然,表现人们的精神意境。心象以具体的形态特质呈现出来的综合美和艺术性,使画面神色风采体现出画家内心深处的自然情感,让观众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审美境界,从绘画中感悟真、美、善的艺术追求。

画家表达心象,就是表达画家的思想境界,是人与自然共同融合产生的精神力量。追求精神畅达,充分展示心象的真正意蕴,表达画家心灵和思想上的传达,融合画家审美的心象体现,表达画家想要表达的一种艺术本真。画家运用笔墨感受自然、体验情感,产生心灵共鸣,营造精神家园。在儒文化的历史背景下,画家运用笔墨语言表达含蓄内敛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表现传统的文化观和民族的审美观,传承中国画笔墨的精髓和血浓于水的情感。

结语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千百年间一直被人们所推崇效仿,就是因为其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画者深厚的情感。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画者在挥毫中追求着心灵的宁静,追求着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在笔墨间感受到与古人的距离不再是遥远的几百年,笔墨心象令他们仿佛近在咫尺,这种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不会因时间所阻挠,心与心的共鸣令灵魂得以慰藉。

参考文献:

[1]张葆冬,心手相应取象达意――略述中国写意人物画写生[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尚辉,从中国画到水墨画――水墨画对于中国画的深度文化跨越[J],书画艺术,2012(3).

篇3

《敬畏自然》一文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属于富于理性的议论散文,对这一类科学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并加以渗透的。由于八年级学生心智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一般只能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还处于形象化、表象化阶段,对自然、对宇宙没有进行过较系统、宏观的思考,而且他们对文章中立论、论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很有限,譬如他们对课文中所述大自然是有智慧的这个论断,可能就比较难以接受。因此,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教师应用这类议论性很强也兼有学理性的科学文艺作品,发掘课文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他们对天地自然等与生态相关的内容产生一定深度的思索,并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科学思维、可接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爱护环境,这是我们对于这类课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注重教材人文性思想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与以往的“征服自然”的观念不同,《敬畏自然》站在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视角,重新进行诠释、理解与思考,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课文中体现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观。因此,本课教学中,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把课文中隐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显现出来,是学生对于文章的思想性的感知、领悟的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思考,要以课文为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是理解思想内涵的基础和关键。教学导入阶段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科技、自然风光、浩瀚的宇宙图片、视频短片,创设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课文进行整体研读,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分析、比较、探究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只有较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领会出作者深邃的自然观和忧患意识,体会课文中所隐含的生态文明意识。

《敬畏自然》一课中,作者的自然观、生态观并未显现于文字中,而是蕴含在文章的缜密科学思维和富于哲理的科学表达中,由于初中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大多是从课堂学习中间接获取的,每位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对现实的大自然带有个体色彩的理解和诠释,源自于学生自身阅读经历和生活经验积累的感知和体验,这是我们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的心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层面,要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感知课文中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生活体验和初步思考,通过朗读、揣摩课文中具体的、文学化的语句,进行科学理性的思维训练,在阅读与思考的活动中,感悟、把握作者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效防止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脱离课文主题的空洞讨论和无关争辩。

篇4

生态文学这一概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被提出至今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生态文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态文学在感悟自然与生态整体观的缺失的同时,展现当代社会文化危机与批判的不足,并引导人们对现实行为的反思。这些都给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文学与自然紧密相连。下面本文就从生态文学的概念和内容出发,探寻生态文学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文学的概念及内容

1.生态文学的概念。

生态文学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文学,关键在于生态二字,生态不仅仅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生态,而是指文学作品中包含生态思想和观念。通过对生态文学历史发展的研究不难发现,生态文学的关键是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生态系统观,联系观,整体观。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出寻求生态系统的平衡的意愿,这些就是生态文学最基本的特质。除此之外,生态文学也是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点是人类生活,落脚点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生态文学的内容。

生态文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破坏,毁灭,以及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报复,人类重新审视善待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这些都是生态文学所要展现的内容。此外,生态文学还格外主要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人类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生态文学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

二、生态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总的来说,生态文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文学中感悟自然与生态整体观的缺失,二是在创作中展现危机与文化批判的不足,三是通过反思根源来寻找当代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

1.感悟自然与生态。

在文学中感悟自然与生态整体观能够促进当代中国文学与自然相融合,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家大多具有诗人气质,在他们生态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融入了大自然的气息。当代中国文学正需要这一融合,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学作品中自然生态的体现。一般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到自然生态,这就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对自然感悟的缺失,而生态文学正好加以弥补,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的进步。

2.有助于当代中国批判文学的发展。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经波折,发展至今。批判文学的发展可谓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更新。现代中国文学的批判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现象,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思考。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巨大动力。通过生态文学的描述表达使人们认识到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一点上,生态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判精神起到了丰富补充的作用。

3.引导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

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密不可分,并且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状态。生态文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之一,起着引导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作用。生态文学和艺术创造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增加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气息。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或话语方式,生态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它可以而且应该表达新的生态观念,揭示现实生活存在的严酷的生态事实,以此来获取自身的生存发展权利,凸显自我的文体属性和审美特质,这也是作家现实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的一大体现。这些都推动着当代中国文学朝着一个更加真实的方向发展。

三、对生态文学今后发展的展望

总的来说生态文学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因此,生态文学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生态文学更多地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使得危及整个地球的生态危机出现,在今后的生活中,人类应该怎么和自然和谐相处。未来的生态文学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着,人们在创作文学的同时,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分析所有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生存于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并将这种分析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

篇5

关键词:风景写生;自然风景;人文风景;湖大校园;苏式建筑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89-01

齐白石老人云:“作画贵写其生”。

风景写生即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油画风景写生亦是与大自然对话。画者只有不断的在大自然中去探索,才能感受写生的魅力,才能画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真真领悟到绘画的乐趣。“师法自然”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艺术是内心的体验和诠释,是人们的心灵感悟和表达,更是油画写生的最高境界。“诗人风景画家”柯罗,一生致力于扑捉田园之美,并将自然生长造化的一切与人工创造之物进行光照,寻找二者的和谐与共生。他主张画自己所见,并照自己的所见的样子画,毫无偏见的表现自然。柯罗之“所见”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应是画家对自然的感悟,是真切的。画家只有“照自己所见的样子”真实地画,才能让作品感动观众。

《千年学府》是我创作的一幅湖大校园风景写生作品。前景是高大的树木,透过树林能看到岳麓书院,左边是红色的苏派建筑物,林荫道的小路上有湖大的学子经过。这张风景画我选用油画来表现,是因为它更能表达对象的厚实与质朴的感觉;我选择早上的阳光,是因为它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红色的建筑物古朴、儒雅、清淡,吸取了苏式建筑的精华;它承载着外来文化的基因密码,每一重山门都展开一帘幽远的景观和境界。高大的树木、路上的行人使整个画面变得和谐,而富有生气;光线的照耀,使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每当有空闲时间,我就会到湖大的校园走走。停伫在东方红广场,四面是无边无际的林荫,校园里充满了人文气息,尤其是古老的红色建筑最为吸引我的眼球。从麓山南路至校办公楼平直延伸过去,则是湖大校园与历史文化的一道横轴线。近山的一半是愈老愈美的矍烁与沧桑,聚集着众多古旧的建筑;滨水的一半,是青春与现代的清新与活力。湖大的历史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研究价值以及观赏价值。有许多来湖南参观的画家,都会选择在岳麓书院附近进行现场写生,亲身感受那的人文气息与时代特征。平时,我个人也很喜欢到这里来写生,并时常思考着该如何用艺术的语言进行创作,来记录我们美好的青春与校园生活,把历史与时代联系起来,采用现场写生的办法,来描述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这样《千年学府》的创作思路由然而生了。

《千年学府》表现着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人文风景重视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强调人文因素在自然环境中的点睛作用。在自然景观中,往往凝聚了文学、绘画的艺术情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追求如诗如画的意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题材。对人文风景写生时,要从整体的角度去感受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突出主题,注意取舍。对于湖大校园的人文风景,只有深刻领悟它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

学生期间经历过几次外出风景写生,每次写生回来收获都很大。

离开喧闹的都市,来要偏远的乡下,我的心瞬时会得到一种释放的感觉。呼吸着新鲜空气,行走在石板路上,听着小溪边潺潺的流水声,晚上还可以看见满天的繁星,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有机会参加过张冬峰、陈和西、白羽平、戴士和、杨诚等画家的风景写生活动,他们都很注重风景写生,但他们在绘画的道路上却有着不同的追求。张冬峰喜欢画南方的田园风景,画面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诗意;陈和西喜欢画近景,画面高贵典雅从中透露出一种小资情调的韵味;白羽平喜欢画北方的旷野风景,画面透露出艺术家与生俱来的自信与潇洒。风景写生是每位艺术家回归到一种本初的状态,试图以一种朴素、直接的语言传达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对于他们的触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前人经验,以及大量的写生练习,才能慢慢的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

篇6

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春天的翠绿,夏天的火红,秋天的金黄,冬天的雪白,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那天空中的大雁,河里的小鱼,蓝天上漂浮的云朵,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只要打开这本书,孩子们就会通过观察、发现和探索,从中培养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

春天已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人们都脱去了厚厚的衣裳,换上了轻翼的春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树都换上了绿色的外套。古人说得好:“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个踏青的好时节,因为这时候大自然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内在的生命力正在焕发,正在为生命中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

然而,现在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孩子,已经很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了。生长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留守学生较多家庭文化氛围较差,没有人去引导他们,即使生长在农村也无心感受自然。他们课后的时间大多是看电视或上网吧。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记得2011年我教七年级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一句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类似情景,结果全班四十五个同学鸦雀无声,过了好几分钟,只有杨建同学说类似的现象有很多,例如他逃学的时候一个人在堆坡上漫无目的地转,四周寂静极了,只听到小鸟的叫声;春天的时候他一个人睡在堆坡上晒太阳,听到潮河的水流声,那也是逃学时的事;还有夏天的中午他妈妈爸爸都睡午觉了,而他一个人去树林里捉知了,四周很安静;在有月亮的晚上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做游戏,有时能听到远处传来小狗的叫声;还有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片稻田,他经常听到青蛙的叫声……经他这么一说,全班学生才有所悟,但是想说出自己的感受的几乎没有。这一幕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但是我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同样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为什么只有一位学生能说出这么多,而其他学生却没什么可说的呢?我曾问过他为什么要逃学,他说:“在学校感觉就像坐牢一样,老师不怎么管我,自己又不想学,在学校要待那么长时间,宁愿在外面瞎转也不愿去上课。”杨建是一个活泼、好动、贪玩的学生,他在小学的时候就经常逃学,常常是觉得实在无聊才去学校,在这期间即便是有一点点风吹草动也引起他的注意。而其他学生就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妙。

“我从来没有参加过春游,真希望学校能组织我们一同去户外游玩”,上初三的潘红红说。这也是我校多数学生的心声。我询问了我们班的学生,几乎每个孩子都想和同学们去踏青。说到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春游,我们学校的领导也曾说过,一方面学校负责外出春游的师资力量不够,无法确保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对发生意外的责任界定不够明确,一旦有意外发生。学校便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承担春游过程中的意外事件。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叙述他和学生的野外生活:“每当学年一结束,我就跟孩子们一道去远足旅行,去田野、森林、河边旅行。跟孩子们一起在南方晴朗的星空下宿营,架锅煮饭,述说图书内容,讲传说和童话故事。这些对我来讲,是一种幸福。”那种幸福也是我们希望得到的,他亲自带领学生到校外去观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亲历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眼下,组织学生去春游,安全问题成了学校的“紧箍咒”。我认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中小学生春游应当大力提倡。春游是孩子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只要认真做好安全预案,强化安全措施,不安全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条件允许,家长能一同随行,由每个家长负责2~3个学生的安全,这样一旦发生意外,就有负责的当事人。

养是育的物质基础,育是养的目标导向。目前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和知识,而是一颗感恩的心和对大自然的认识,为人师的在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时不要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所以老师要经常给自己充电,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学习一些关于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有关知识,并把自然知识传授给孩子,引领孩子认识生命,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7

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本来属于我们身体本能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正在慢慢地退化?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闻见花香,有多久没有感受到柔软,有多久没有细细地品过一道菜,又有多久,没有眺望群山,让自己的身心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之中了?

激活五感

嗅觉――清新、内在的觉醒

在繁忙紧凑的生活中,只一刻停下而已。此刻,请清除杂念,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幻想自己正在林间走着悠闲、宁静的步调,闻见大自然的气息,感觉惬意。此时,你是否能感觉到停留在鼻尖上的幽幽香气,是浓郁持久的松木,性感迷人的花香,抑或是绿草的青涩味道?由心激发自己的嗅觉能量,便可时时感受到与内心需要相宜的淡雅香氛。同时,关注身边的自然,尽情去享受每一种自然之味,便会让自己时刻缭绕在芬芳里,嗅觉日渐敏感,同时也对绿色与生命更加珍惜。

芳香治疗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闻着喜欢的香气会不知不觉感觉心里平和,心情愉快?原因就在于花瓣或芳香剂中散发出来的“芳香”,是通过鼻子直接作用于脑部的,因此可以“指挥”大脑发挥各种各样的功能来缓和疲劳。流行于世界的“芳香剂疗法”也正是应用了这种功效。

引领孩子打开嗅觉之门

对于孩子,我们可以经常引领他开启嗅觉之门,比如闻闻青草的味道,吃水果的时候先对着水果深深地吸气。久而久之,孩子会自觉地调动他的嗅觉,体察自然中的各种味道,并渐渐拥有自己的喜好和感悟。

触觉――感觉,爱的触动

自然与自在总有紧密的关联性,亲手抚触天然素材,感受它的光泽与柔软,便能体验到大自然的质感和细腻。给人以细致触觉的物品,也总能呈现它本源的美好,在这样柔软的包裹中,心情也会不经意地变得宽容温和,不茫然、不过度,总能接近最乐活的一刻,感触真实。幸福不是遥不可及,它就在你的手边。尽可能地使用天然材质,对幸福的感触也会慢慢敏锐起来。

享受棉麻制品

棉和麻都是天然纤维,它们的本源都是生长在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中的植物,是会呼吸的面料,能够倾听自然之声,因此也会带给人们最自然舒适的触感。当触身之物都是来自于天然的物品,便能体会到它所带来的那种灵感,也会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好心境,让每天的生活变得清新、自然。试试看,把华丽的却是化纤材质的衣服换成淡淡的纯棉格子衫,把寝具换成粗布床单和枕套,把化纤地毯换成灯心草或竹子编制的垫子,把珊瑚绒毛巾换成细纱布的……虽是一点点不起眼的变化,但却一定会给生活带来不少惊喜,会让你总能沉浸在温柔与自然的触觉之中。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使用天然纤维,除了让自己的触觉更加敏感和舒适,还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也是在为地球着想。棉麻制品很耐用,可持续使用很多年:孩子的衣服穿小了而没有穿坏时,可以传给亲朋好友家更小的孩子;旧床单、衣服等都可以制作成清扫房间的抹布。天然纤维的降解也非难事,不会为环境增加多少负担。健康、乐活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只关心自己,更要关心他人,关爱环境,让身边的世界载满大爱与关怀。

听觉――放松,心之疗愈

池塘里的阵阵蛙声,风吹林间虫儿的低鸣,小鸟与树叶的耳语,这都是大自然的交响乐章,比贝多芬的F大调《田园交响曲》更加真实自然,也更为动听。多与自然丛林交相呼应,才能将乐活请入内心,以心感知来自自然的平和与爱,让人充满快乐、信任与喜悦的无穷能量,去面对繁琐、忙碌的生活。

倾听心灵音乐

音乐可以释放束缚与压力,让人感觉到平衡、疗愈和放松,聆听到每一个自己的内心世界: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用宽容之心创造幸福。因此,在外界依然充满焦躁时,用心去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便可以进入到一种完全放松的境界中去。

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周末晚餐中,或在客厅休息时,在生活的各个片断都可以加入音乐,让心情变得愉快和放松。其实,即使不能了解音乐中真正的内涵也无所谓,只要用心聆听就足够了。从钢琴曲,长笛独奏到吉他弹唱,从古典音乐到西洋歌剧,从爵士乐到摇滚乐、流行歌曲等等,在各种音乐中去寻找让你放松的元素吧!

增加沟通

大脑放松的时候和家人在一起,可以度过一段轻松的“疗养时光”。此时,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不再紧张,因此能够倾心地交流自己的想法,把平时一直埋在心底的话坦率地说出来,这样一来,家人的亲密度也会更上一个层次。

视觉――连结,心灵的故乡

看一片随风起伏的海浪,动摇的不只是美景,亦是心情;在湖边、山上,沉浸在自然之中的身心必然舒展。此一刻,不需要匆忙和紧张,只尽情地遨游在大自然的绿意之中吧,天地与人并没有隔阂。放松疲倦的双目之后,便是身心舒畅,用心窥见幸福,在心中铺开了美好、平和的画卷。

多点细微发现

春天的新,夏天的艳,秋天的金,冬天的白,季节的变化似乎每年如此,但其实又都并非简单的重复。大自然是无私的,不论什么时候,不论是谁,它都会敞开胸怀,只要我们愿意重新启动视觉,去“看”那些曾被忽视的点点滴滴,就一定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所在,还能让希望、惊喜、感悟等许许多多积极的种子在心中播撒。

让孩子也看到更多

我们的观察也会带动孩子打开视野,除了让他看书、带他旅游,其实身边很多事物都可以启发他看到,比如天上的白云在变幻,各种各样的花朵在绽放,阳光下的小溪闪着金光在流动,各种昆虫都有它们独特的生存方式。看到的越多,孩子也会想得越多、感悟得越多。慢慢,他会“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的选择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多。这才真的是为孩子打开了视野,开启了他的视觉灵感。

味觉――品味,回归自然

来自田野的大米,蜜蜂采集的花蜜,湖泊里的天然甘泉,来自大自然的味道即刻在唇齿间回荡。优良的生活品质其实可以简单拥有,只要遵从自然,简单饮食即可。从饮食能开始感受身体的改变,享用有机食物,亦是身体里自然和谐的第一步。喝口清茶,手握温润之杯,在生活中可处处发现悠然自得之味。

享用自然味道

制作食物,应该尽量保存食物本身的味道,虽然很多调味料可以使我们制作的菜肴变甜或者变得更香,但却在烹制中损失了食物的原汁原味。日本菜一直被称为是“用眼睛吃的菜”,就是由于它制作出来之后很好看,但却清淡得不好吃。不过,如果真的调动味觉去仔细品尝,就会发现唇齿舌尖都跳动着自然的味道:青菜有一点点苦涩,鱼虾有一点点鲜腥,这正是它们的本态。素淡饮食、简单烹饪,会让我们的味觉更加敏感,更能去体会每一种自然食物中原生的味道。

享受应季美食

虽然现在城市的超市里已经不分季节和地域,什么蔬菜、水果都有,但我们也该尽量了解自己的居住地应季收获的蔬菜、水果,并尽可能多地去食用这类食材,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某个特定的季节里尽情地享受新鲜,还是非常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对于孩子,更要给他多吃应季的新鲜水果、蔬菜,让他的味觉能跟随自然的节奏去变化,在体内形成良好、自然饮食习惯。

乐活的定义不是清苦或节俭,而是在简单、健康中体验快乐;五感乐活也并不难做到,只要时常放松心情,做事适可而止,规律作息,饮食简朴、均衡即可。

一面为地球着想,一面过着舒适、健康的生活,这就是“五感乐活”倡导的生活方式。乐活既不是时尚,也不是流行,它是一种既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又能掌握地球重大变化的生活方式,强调在慢享内心的平静、知足与快乐的同时,爱自己,爱家人,爱地球。

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审美能力 兴趣培养

一、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从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中体味到文章所熔铸的美的情感,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里赋予了石榴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状是那么吻合。读了这一段,学生不仅掌握了石榴成熟时的特征,而且还被作者的喜悦心情所感染。众所周知,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则能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体裁更多样的学习范例。

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

(1)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

(2)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

(3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4)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二、走进自然,感悟生活之美

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对大自然的感悟,从“迎春”的第一朵小花到严冬的几株傲雪的腊梅,从乡间的小桥流水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从春天飞来的第一只燕子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都能去感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及早晨黄昏的变化去细心观察,去深入体会,写一些作文、随感片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在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比比皆是,其中又蕴蓄着精神、品德、情操、性格、人情等美好的心灵内容。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去透视点滴的生活细节,由小见大,可以在现实中感悟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引发心灵的震动,产生写作激情。

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

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

篇9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一、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一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从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中体味到文章所熔铸的美的情感,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里赋予了石榴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状是那么吻合。读了这一段,学生不仅掌握了石榴成熟时的特征,而且还被作者的喜悦心情所感染。众所周知,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则能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体裁更多样的学习范例。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

(1)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

(2)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

(3)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4)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篇10

【关键词】风光摄影 意境表达 摄影方法

风光摄影历史悠久,在摄影术诞生之前,世界上第一张风光照片就已经问世了。在众多的摄影门类中,风光摄影受到众多摄影师的喜爱。他们不畏艰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只为能够捕捉到大自然那无穷的魅力和瞬间的光影变化。而令摄影师不断探索、孜孜追求的动力正是风光摄影中那种对美感意境无限表达的可能性和摄影师对个人情感的尽情释放。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壮美景色为主题的摄影创作活动。它需要摄影师运用摄影语言来展现大自然的壮美灵秀和磅礴气势,并通过摄影师对美感意境的营造来表达人类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在创作过程中既能彰显摄影者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修养,也能通过摄影师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来传达人类对大自然的理解、感悟以及摄影者对生活的热爱。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提出。意境,首先就是情与景的交融。王夫之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择优情中景,景中情。”在风光摄影创作中情形也是一样,为了创造出有意境的摄影作品,摄影家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山水之间,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言情。只有这样摄影师才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情景交融、感人心脾的美感意境。意境不仅仅是情与景的融合,更在于摄影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积淀,并使之与客观景物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美感意境的摄影作品。

一、利用色温营造意境美

日出、日落是大自然中最为壮美绚烂的景色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欣赏价值,自古至今就是文人骚客抒感的对象。风光摄影者自然也喜欢把日出日落色温低的绚烂景色作为拍摄题材,以此抒发摄影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情感。

一年四季的日出、日落都可以拍摄,但最佳季节是春、秋两季。这两季比夏季的日出要晚,日落要早,对拍摄比较有利。春、秋两季天气变化大,云彩较多,变化丰富,容易出现精彩的瞬间,能够丰富画面效果。拍摄日出和日落时,运用好水面倒影会使画面增色不少,还能起到前景的作用。比如平静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出天空中的云彩和周围的景物,画面会呈现出对称的影像。有时拂过水面的微风会搅动这种倒影,在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波纹,静中有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意境。

日出、日落是大自然中最瑰丽的景象。日出日落的景色变幻万端、转瞬即逝,所以拍摄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是拍摄日出或者日落,都要抓紧时间,尤其是拍摄日出,更要抓紧时间,以免错失良机。

二、利用快门速度营造意境美

(一)水的拍摄

水是生命的象征,从古至今便是文人骚客寄情讴歌的对象。摄影师对于水自然也是情有独钟,他们用手中的照相机抒发着对水的情感,表达着对水的热爱。

风光摄影中对水流的拍摄,静态的水给人一种非常静谧诡异的感觉。拍摄静态水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时分,这时色温低,风较小,水面比较平静,常常出现迷人的倒影。尤其是海拔较高的高原湖泊,若无风,则湖水若镜、倒影清晰,令人心旷神怡,更是出神入化般的美。拍摄时,尽量使用小光圈来增加景深,选择慢速度,因为慢速度拍摄时能将水流拍得非常柔美,有轻纱缭绕、云雾飘浮、令人陶醉的效果,慢速度的使用也恰好为我们营造美感意境效果提供了可能。利用慢速度进行拍摄时,一定要将照相机置于三脚架上,注意不要曝光过度。

(二)云雾的拍摄

云雾能使自然景物产生丰富的层次和远近变化的透视关系,还能产生虚无缥缈的意境,置身其中如入仙境一般。云雾在山间常会随风飘荡,四处缥缈升腾,使山峦若隐若现,有时会停留在山腰露出山峰,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很有一种仙境般的韵味,令人难以琢磨。

安塞尔・亚当斯就拍摄过著名的摄影作品《月升》。照片中展现的云层如缥缈的薄纱,亚当斯利用小光圈,慢速度将作品中的云彩拍摄得如同流水般的效果。作为风光摄影的美感意境表达,慢速拍摄自然界中的景物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拍摄模式,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慢速摄影拍摄模式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而我们要研究的美感意境也正好符合这种慢速拍摄模式。利用长时间曝光,可以将天空中的云朵拍摄得如行云流水,使得画面极具艺术观赏性。

三、利用影调营造意境美

冰雪摄影是风光摄影的一个门类,也是风光摄影者最为喜爱的创作题材之一。每当冬季来临大雪纷飞、冰雪覆盖大地之时,正是冰雪摄影创作的大好时机。白雪将大地原有的颜色覆盖,隐约显露的线条与大面积的白色形成典型的黑白国画效果。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冰雪天气下的大自然极具中国画的效果。而中国画中最令人称道的精髓就是对意境的表达。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小写意都是对意境的一种营造和追求。意境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将“情、理、气、格”等相融合,虚实相生。在拍摄时,所能记录的景色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摄影师要善于框取景物、合理布局,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将无限的大千世界寓于有限的方寸之中,创造出具有美感意境的冰雪摄影作品。

冰雪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单纯的影调,特别符合摄影美感意境的表达需要,尤其是用黑白影像拍摄冰雪题材的摄影作品时,冰与雪的世界里就能完美地诠释如诗如画般的风光摄影作品。黑白影调本身就将原本有色的画面转换为黑白灰,在冰雪覆盖的世界里,这种天然的影调用黑白摄影来表现,就能够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并创作出如梦如幻的富有美感意境的风光摄影作品。当然,还可以利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原理将视觉中心作为突出的点来拍摄,这符合美感意境的表达需要。如果后期再配以文字和落款,相信国画般的摄影作品一定会让观赏者眼前一亮。

总之,在风光摄影创作中,美感意境的表达是多样化的,只要摄影师能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能够将一种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拍摄观念融入摄影创作中,相信所拍摄的每个摄影画面都能够营造出具有美感意境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Michael Langford Efthimia Bilissi.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等摄影教程(第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