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

篇1

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出版的2004年版WHO肿瘤分类《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病理和人体遗传学》一书中,MATIGNONI和AMIN将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组织学分型、定义、病因学、遗传学、良恶性评估和预后进行了较1998年版更为详细的描述。现将肾AML的有关特点以及作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1 分型特点及定义

1998年版WHO肿瘤分类描述肾AML是由脂肪组织、血管、平滑肌组成的良性错构瘤。镜下脂肪细胞可大小不等;平滑肌细胞可呈一定程度的多形性,胞浆着色不均一,细胞核深染并呈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伴核分裂象和多核细胞形成。生长方式:体积大小不等,包膜欠完整,特别是体积较大者可呈多中心发病,可侵及肾被膜,常伴出血、坏死。可以累及淋巴结,与恶性肿瘤相似,但仍强调是良性肿瘤,仅在切除不彻底的情况下可能复发。

新版WHO肿瘤分类在1998年版基础上根据形态学特征、生长方式、免疫组化、遗传学特征等方面将肾AML分为两型。①经典型肾AML:定义为良性间叶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梭形和上皮样平滑肌细胞以及厚壁血管构成。②上皮样肾AML: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性肿瘤, 特征是在经典型肾AML结构基础上以上皮样细胞增生为主,呈浸润性破坏性生长。依肿瘤内组成成分不同,肾AML要注意和肾细胞癌、脂肪肉瘤、平滑肌瘤和血管畸形鉴别。

2 流行病学

肾AML约占肾脏外科手术肿瘤标本的1%,经典型多不伴有结节性硬化,首诊时年龄在45~55岁之间,而伴有结节性硬化病人的首诊年龄约为25~35岁。半数以上的上皮样肾AML伴有结节性硬化,远比经典型肾AML高。

3 病因学

目前肾AML被认为属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谱系中增生性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其在克隆发生、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具有组织同源性,也支持其为单一细胞类型起源。目前此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AML发病率的男女差别、青春期发病及孕激素受体免疫活性均提示存在激素影响因素。

4 肿瘤的扩散

一般情况下,肾AML易沿肾静脉系统(肾静脉或腔静脉)扩展,侵及血管并多灶性发病,可发生局部淋巴结受累,被认为是肿瘤转移或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依据并不合适,而认为其属于多部位受累比转移更为恰当。

5 遗传学

经典型肾AML目前发现有两种TSC基因与结节性硬化相关。TSC1基因定位于9q34染色体,含有23个外显子。TSC2基因位于16p13染色体,含有41个外显子。TP53基因突变只出现在上皮样肾AML,而不出现在经典型肾AML,表明TP53在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TP53阳性提示有恶性变的趋势。

6 组织病理学

大体形态:经典型AML与肾组织界限较清,呈膨胀性生长。依肿瘤的组成成分不同,呈黄色到灰红色。大多呈实性并且肿瘤可多发。上皮样AML肿瘤体积一般较大,肿瘤主体呈浸润性生长,外观为灰棕褐色、灰白色,可有出血、坏死、肾外受累,累及肾静脉或腔静脉。

镜下所见:多数经典型肾AML由成熟脂肪、厚壁血管、平滑肌细胞三种成分构成。虽然肾小管可能会陷入一些肿瘤组织内,但AML与肾脏的分界还是非常清晰的。平滑肌细胞围绕血管呈放射状分布,以后可呈簇状膨胀性生长。平滑肌细胞一般为梭形,也可是圆形上皮样。上述细胞细胞核在较罕见情况下可出现明显的不典型性改变(偶尔可有核分裂象和多核形成),易考虑为恶性。有些肾AML常为囊下型并且几乎均由平滑肌细胞构成,与平滑肌瘤相似。具有与淋巴管平滑肌瘤相同类型的薄壁分支血管的细胞是平滑肌成分的另外一种变异。脂肪成分由成熟的富含脂质的脂肪细胞和脂肪母细胞构成。由于脂肪母细胞的存在,易误诊为脂肪肉瘤。血管壁厚,缺乏正常的动脉弹力层成分,易与血管畸形混淆。肾上皮样AML由富含红染细颗粒状胞浆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PEC)构成。许多初诊病例被误诊为高级别癌。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形性,并可见多核巨细胞或大的神经节样细胞及短梭形细胞,有时可以是多种透明细胞的混合。细胞核大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可出现明显的细胞间变,核分裂象增多。呈浸润性生长是其生长特性,并伴有坏死、肾内出血和肾周脂肪组织的浸润。这些改变部分亦可出现在经典型肾AML。

免疫组化:肾AML的特点是黑色素细胞标记物(HMB45、HMB50、CD63、tyrosinase、 Mart1/Melan A和microophthalmia transcription factor)和平滑肌标记物(SMA、musclespecific actin和calponin)的共同表达;CD68、NSE、S100、ER、 PR以及desmin也可能呈阳性表达,而上皮标记物总是阴性。黑色素细胞和平滑肌标记物在肌样细胞和脂肪样细胞的表达支持AML的诊断。

超微结构:可见具有平滑肌细胞特性的梭形细胞,有些梭形细胞内含有脂滴,提示为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间的转换型细胞。黑色素细胞起源的超微结构改变也有过报道。胞浆内的有膜致密体、结晶体和颗粒(偏菱形和球形)则只是可能与肾素和黑色素前体有关。

7 预后

经典型肾AML只有极少数病例会出现并发症。如肿瘤出血形成腹膜后血肿,可危及生命,这种情况通常见于肿瘤直径大于4 cm或者怀孕的病人;肾囊肿和肾多发性AML伴TS的病人可导致肾衰竭。值得注意的是,新版WHO肿瘤分类提出经典型肾AML是良性间叶性肿瘤,在罕见的情况下出现细胞不典型性时,易导致诊断为恶性。肾上皮样AML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性肿瘤,大约1/3病人可有淋巴结、肝、肺或脊柱转移形成,但这些情况与预后无关。有文献报道2例病人,随访44及94个月,均带瘤生存。肾AML浸润性生长伴坏死、细胞间变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和肾外播散等特征,提示恶性的可能。

篇2

关键词:管理的实质;管理的职能;逻辑简单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05-03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一项活动,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群体组织的出现,管理工作逐渐演变为一项独立的活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管理活动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应当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从有人类历史活动开始,就有管理活动。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之中,有关管理活动的记载和论述也是文化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以看成是社会管理思想。小到个人生活的管理,大到家庭、企业、组织、国家乃至天下的治理,都是管理所研究的范围。管理学应当是研究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有关方法的科学,是人类管理经验的总结的基础上人类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成果。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科学也会不断地发展。所以出现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思想主张、不同的原则方法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应当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算起,即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11)的问世算起,为此,泰罗也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这种尊称的获得与人们对科学的见解有关,即认为科学必须是通过严格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这一观点也是科学界所认可的。不过一门科学的产生往往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出现的普遍现象的反映。在泰罗时代,与其同时或稍前稍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许多管理学家,如(法)亨利·法约尔、(德)马克思·韦伯、(英)林德尔·厄威克、(美)切斯特·Z·巴纳德等,他们都对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后,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管理科学也与其他科学一起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代科学群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突出地表现为各种管理理论的不断涌现,就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情况来看,除科学管理理论之外,又相继出现了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等不同的派别。这些理论的提出,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科学的内容,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管理学界,人们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管理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1997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原理》指出,学术界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1)忽视理性的重要作用而过分注重经验;(2)任凭经验简单积累,对离散型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理论混乱局面,理论工作者一直无力进行成功的梳理;(3)随意使用“新潮”词汇;(4)管理理论越来越偏离管理实践的需要;(5)非理性的人本主义潮流利用了人们的情绪,而渐渐将管理引入一种新的神秘主义境地;(6)强调了企业的外环境而忽略了企业的内环境,将企业的命运之宝押在体制等方面,在实际的效果上形成了又一次淡化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强调环境影响的“工具论”的回潮;(7)几乎所有管理理论工作者都注意到了一个事实,管理理论的主干思路在近几十年里几乎没有多大的进展。从“古典科学管理学派”到“行为科学学派”、“现代管理科学学派”,再到“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主干思路似乎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之后出现的许多自称学派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仅仅是一些枝节观点,根本称不上是一种理论学派。最起码的是无法与前面的这样一些理论学派相提并论。我们认为,以上问题确实存在。但从学术发展的过程来看,也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问题是面对这些现象,学术界应当采取什么方法予以解决?有人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这是一种积极的推进科学发展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应当引起学界同仁的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和厘清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以期使管理科学的理论概括更精辟、更深刻、更简明、更系统、更有说服力。这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着这一原则,我们试图从管理的实质问题入手,对有些观点进行一下整合,抛砖引玉,贡献些绵薄之力。

二、管理的实质

科学研究中为了准确地揭示所研究的对象的实质,经常使用定义的方式对其核心概念加以界定,用以表达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概念的逻辑关系。因此,不同的定义往往反映着立论者对于对象的不同看法或不同的理论假设。所以,厘清概念的工作不是无聊的消遣,而是“正名”,是认真的理论思考。特别在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的争论时,每一种理论都不是无稽之谈,都有它的道理和依据。因此,理论的整合就要求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根据逻辑简单性的原则加以概括。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有关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管理本质的看法是各式各样的。比如:MP·福莱特(1942)认为,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其基本观点是将管理界定为“完成工作的艺术”,并强调了“通过其他人”这一特征。这个定义的问题是排除了自我管理,即将自我管理没有包括在内。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单个人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如家务管理、饲养管理等对于非人的物的管理。P·罗宾斯和M·库尔塔(1996)认为,“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他们强调的是“活动过程”,并突出了“和其他人一起”这一特点。同时,强调了“切实有效”的要求。“活动过程”的看法,无疑是可取的,但如果不和其他人在一起难道就不存在管理了吗?切实有效固然重要,但那些效率不高的管理活动,也不能被排除在管理之外。S·路易斯、H·古德曼和M·范特(1998)认为,“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也是“过程”论,但他们强调的重点是“支配合协调资源”与“达到组织目标”这两个特征。我们觉得这一表述是比较精确的。还有R·普伦斯特和F·阿特纳(1997)认为,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而管理则被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或)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定并达到目标的活动”。这一定义更为详细,突出了“行使相关职能”这一特征。以上定义反映了国外学者对于管理本质认识的变化和不断深入。我国学者在吸收和消化国外学者观点的同时,在他们所编著的教材中,也提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定义。例如:杨文士和张雁(1994)主编的管理学教材中认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徐国华(1998)等编著的教材中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喻晓航、齐善鸿(1997)编著的教材认为,“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某项活动的最佳的目标而进行的包含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的综合性的活动”。这个定义符合逻辑简单性原则。周三多教授(2000)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定义的基础上,为管理提出的定义是:“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该定义详细地罗列了管理的职能,并且是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但在他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中,又有不同的表述,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协调活动,也具有逻辑简单性。

综观上述有关管理定义的各种论述,说明管理学界在不断地寻求对管理的本质的最简要的科学的表述。面对以上有关管理实质的不同陈述,我们能不能综合各家之长,求得一个相对简要且能深刻揭示管理的本质特征的定义。这里我们冒昧地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讨论。我们认为,从以上学者的论述中,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管理是一种过程;又认为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还认为管理与对于相关资源的调配有关;同时管理有许多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另外,在这些不同的职能中,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最为核心的职能。我们认为,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五大职能中,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决策、计划、组织和领导只不过是实现控制的不同方面而已。因此,我们可以简要地将管理的定义表述为:“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于相关资源进行调配与控制的过程。”这个定义避免了关于人数是单数还是复数的争议,也消除了有效和最佳的要求。关于职能种类的问题,我们想作进一步的辨析。

三、新定义的特点及管理职能的辨析

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不得不对管理的定义和职能方面的争论,进行认真地思考和辨析。我们认为,将管理定义为“是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对于相关资源进行调配与控制的过程”。甚至再简单一些,将“调配与控制”简化为“调控”,也是可取的。因为在这个新的定义中包含着下述特点:首先,它汲取了“过程论”的观点,虽然没有出现“活动”二字,但是,只要一讲到“调配与控制”或者“调控”,人们就会知道这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次,定义突出了“调控”的实质,因为“调配与控制”正是所有管理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中期,随着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提出和成功应用,使人们耳目一新。许多管理学家也重视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来阐述管理学的问题,例如将企业看作是多因素的、多层的、多功能的、动态的、开放型的社会技术系统。而控制论又和有目的活动有关,控制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所进行的调节与选择的活动过程。此外,我们强调“实现预期目标”,是为了突出一般的管理活动。如果强调科学管理,可以增加“有效地”这一副词,所以“有效地”三个字可有可无。但是,管理的目标问题非常重要,它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是不能省略的。另外,定义用相关资源概括了管理的对象。其中包括有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总之,在新定义中大体包含了管理活动的所有要素:管理者是“人们”;管理目标是“预期目标”;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管理职能是“调配与控制”或“调控”。这个定义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周详性和逻辑简单性。

当然,定义只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的特征,有一些特性是定义所不能涵盖的。例如,管理的手段(工具)和有些职能,在我们的定义中没有反映,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出现。在讲到管理的实质问题时,有的学者非常重视,甚至以罗列职能的方法来定义管理。我们也赞成将管理的职能特征作为最重要的“种差”。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合乎“属加种差”的逻辑规范的科学定义。但是,从管理学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管理职能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最常见的有三职能、四职能、五职能和七职能之说。那么,究竟哪一种提法比较合适,这也是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目前管理学界关于管理职能的分歧,突出地表现在对其种类的划分上。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最早提出了企业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基本活动包括:技术、商务、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而管理的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是长期以来为多数人所认同的划分方式。不过几乎在同时,英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则认为,管理有三大职能,即计划、组织和控制。他又提出了与其相对的三项原则,即预测、协调和指挥,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完善。我们认为,厄威克的看法是非常精辟和深刻的,他不仅抓住了管理的最重要的职能,而且揭示了管理职能与其相关活动的关系。后来大多数教材将管理的职能压缩为四种: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上世纪中期,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将管理视为“决策”以来,人们纷纷将决策从计划中提取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职能。这样在四职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决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信息和创新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所以人们又将信息的获取与创新作为管理的新的职能。这种与时俱进的努力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此而来就难免会出现一些概念上的重复、交叉和逻辑上的混乱。例如,当人们将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时,并没有忽视决策的作用。因为决策与计划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决策是形成计划的前提,它与厄威克讲的“预测”相类似。计划是决策的逻辑结果,所以不提决策并不意味着排除决策,只不过是隐含着决策而已。如果将计划和决策都作为管理的职能,难免有重复的嫌疑。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新的概念来概括两者,即“策划”,这样也许比较妥当些。也有些学者将人员配备、指导、指挥、激励等作为管理的职能。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人员配备是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指导、指挥和激励是领导的主要作用。如果将它们与组织和领导并列作为管理的职能,显然是一种重复,因此可以完全省去。

信息获取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先决条件,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作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提出。关于创新的问题,有的学者将其作为管理的重要职能,并认为这也算是一种管理理论的创新。但是,当我们仔细翻阅有关管理创新的内容时,觉得它们完全可以放到组织变革之中去。因为,所谓任务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均属于组织变革的问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喻晓航在其《管理学原理》中,统计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十三种管理学著作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其中组织、计划和控制为多数学者所认可。指挥、激励、人事、沟通等,所涉及者均在三至五种以上,如果将这几种职能归纳在领导之中,其统计数也在十种以上。这远远地超过了对其他职能的认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值得强调的管理职能理应概括为“策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根据逻辑简单性原则,也不需要再增加其他项目。至于这些项目之下的细目问题,尚可以进一步商讨。在知识激增的情况下,在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的时代,从逻辑简单性原则出发,对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原则进行整理和综合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形成管理科学的范式以及该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会有所帮助。最后大家看到,这里我们对于管理职能整合的结果和以往大多数管理学的教科书的四职能归纳几乎没有区别。唯一的变化是将“计划”改成了“策划”。其实不做这样的变化也没有关系,因为计划中包含着决策。这种螺旋式的回复现象,是否可取?或者这种回复是否意味着大家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达成新的共识?这些问题有待于学界学者的思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喻晓航,齐善鸿.管理学原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1-3.

[2]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183-184.

篇3

关键词:比较管理;跨文化;研究路径;管理史;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03 交献标志码:A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间贸易、技术、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许多关心国家经济发展的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发展与本国的企业管理密切相关,所以致力于对世界各国管理现象进行比较研究。195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宾森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迈耶斯出版《工业世界中的管理:国际分析》一书,标志着比较管理学理论的诞生。该书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欧、亚、非、南美等地的美、日、法、英等12个不同类型国家的企业管理进行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差异情况对管理的普遍性影响。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跨国公司为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对企业进行管理规范时必须根据所在国文化背景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促进了比较管理学的兴起,同时比较管理学又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智力支持。1970年美国纽约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成立比较管理学研究室,并成功举办比较管理学国际研讨会,对比较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学术规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标志着比较管理学学科的正式建立。由于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不同,造成比较管理学自从创立以来就引起不少质疑,诸如研究方向相对分散、研究范式不尽一致、研究结论见仁见智等。为此在回顾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跨文化的管理史视角对比较管理学的内涵外延、研究路径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为构建科学规范的文化管理范式积累经验。

1 跨文化的比较管理学内涵外延

比较管理学是学界对各国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实践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有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的层次,现有的比较管理学研究大多立足于企业管理,属于微观比较管理的范畴。比较管理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管理现象的异同点、模式及其效果,研究这些管理现象与文化地域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的可移植性,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目的。这里所说的管理现象有着广泛的含义,既可以指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规章和惯例,又可以指管理过程、管理哲学、管理行为和管理效率等。在跨文化视野中,比较管理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识别、协和以及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跨文化是比较管理研究的重要立足点和基本特征,所以有时比较管理学也被称为“多文化混交组织学”。

关于比较管理学的内涵,学术界一直存在立足点和关注点不同的争论。有学者认为比较管理学是一门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或企业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情况对管理的普遍影响以及研究管理基本原理可转移性的科学。关于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国外学者有3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比较管理学以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为宏观的研究对象,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两个国家以上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影响、相互关系。这种意见是从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管理比较出发,明确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另一种意见认为,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对国与国间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而且还包括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管理比较、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的管理比较等。这种观点将比较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外延从跨国的宏观角度延伸到一国内的微观企业,把研究对象明确得非常具体。最后一种意见认为,比较管理学不是比较研究两国以上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异同,也不是对一个国家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管理进行比较研究,而是以探讨、比较、分析各种管理理论、实践的异同以及寻求管理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组织、协调共同劳动的重要手段,比较管理是对管理现象进行跨国度、跨文化、跨地区、跨企业的研究、对比和分析。为此,有些学者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比较管理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探讨。例如,颜坚莹指出,比较管理学的内涵涉及系统的考察、鉴别、解释和评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类企业及其管理过程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和特性,明确各国、各地区管理成效的关系,从而取长补短,作为改进现行管理方式方法的参考。孙耀君认为比较管理学主要以不同文化和国家的管理理论和实际为研究对象,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图找出一些共同的管理规律或探求可资借鉴的有效地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史天林哺从广义、狭义角度分析比较管理学的含义,并指出所谓比较管理学就是对管理现象进行跨国度、跨文化、跨地区、跨企业的研究、对比和分析。黄群慧盯认为比较管理学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的管理学分支,之所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旨在分析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差异情况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并探索管理发展的模式和管理知识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

篇4

关键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人力资源

西方企业管理在其历史发展中,曾提出了与管理有关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等。由于依据的人性假设的不同,便产生了相应的各种不同的管理理论。尽管这些假设以及与之呼应的管理理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提出的人性观点,有某种局限性,但只要采取评判分析的态度,对企业管理会有一定的启发。

一、人性假设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第一公设

科学的假设又称公设,是科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它是不证自明的命题,所揭示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由推论得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实践经验所证实的。从形式上看,自然科学的公设表现得最为明显,人文社会科学虽然没有自然科学表现的那么严密,但无论它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表达,也都内藏着一系列的公设。

所谓人性,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即人的共同本性。而人性假设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和共有的行为模式的设定,它在人力资源管理学所包括的一系列公设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第一公设。人性假设之所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第一公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最大化,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力,首先必须明确人的本质特性和共有的行为模式。从人的本质特性和共有行为模式出发,往往可以推导出人在特定情境中会选择的行为的性质和形式;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学是属于应用科学,其意义在于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完整而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人性的确认是这套理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时,如果对激励对象(雇员)的人性特征缺乏认识,这种机制将是无效的。

一般地,涉及到人的行为的科学研究,都无法回避通过对人性假设的概括归纳来提炼问题,但不同的学科对这一假设的侧重点可能不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第一公设的人性假设必须满足多方面的要求,所要面对的“人”是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具有某一方面特性的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必须全面完整,并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人性假设必须揭示出人与非人的本质性差别,即差别性;二是人性假设所揭示的联系应具有普遍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推移变换的检验,是古今中外人所共有的,即时空统一性;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完整的人,并不只是一个道德人,或者只是一个经济人、效用人、政治人、文化人……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不能综合所有这些方面的特征特性,就不能据以建立完整而准确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即人性假设必须具有系统综合性。

强调人性假设的时空统一性和系统综合性,就是承认共有人性的存在,但对这一问题并未取得绝对一致的共识。有的学者否认抽象人性的存在,其实质就是否认共有的人性。笔者认为,对人性的抽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深化过程,人性是不同于物性的差别,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人的认识水平不同,这种差别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人不同于物是人性的共有存在,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人性把握的抽象层次也会越高,对人与物的区别的特征也就越本质。当然,在强调共有人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具体人性,这一点对管理学来说尤其重要。人性假设是以承认共有的人性存在为前提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学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经济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也叫“惟利人”或“实利人”。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人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它的主要观点是:(1)人生来是懒惰的,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2)一般人都有缺乏雄心壮志,不愿意负任何责任,宁愿让别人体领导与指挥。(3)人生来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漠视组织的需要。(4)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把个人的安全看高于一切。 (5)人是缺乏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6)一般人参加工作都是为了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刺激他们工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在1960年出版的《企业中的人性面》一书中,把基于这种人性假设的理论称为X理论。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可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完成生产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实行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即计划、组织、控制、指导和监督。面对人的愿望和感情并不关心,无视人的心理因素。通俗地说是见物不见人的管理。(2)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无关,工人的责任就是干活,俯首贴耳地听从管理者的指挥。(3)由于这个理论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人的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所以在奖励方面主要采取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施以严厉的管理措施。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一般都认为X理论已经过时,用“经济人”的观点来管理企业已经为数不多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经济人”的假设及泰勒制的科学管理原则的全部否定。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相应的管理方法,对于我们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地组织劳动、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和建立各种责任制,都有着某种参考价值。

三、 “社会人”假设

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社会人”(Socialman)也叫“社交人”。“社会人”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霍桑实验之后提出的。这种假设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不是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经济报酬,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比,物质刺激只具有次要的意义。这种假设认为。“社会人”有以下主要特征:(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因素外,还有社会的心理因素。(2)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家庭、社会生活及企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对其成员有着很大的影响。(4)由于技术进步和工作合理化,使得人对工作本身失去了意义。(5)领导者要了解人,善于倾听和沟通员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社会人”假设注意到了员工的精神方面的需要,这和以前理论相比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使人性第一次受到了尊重。

2.“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1)管理人员不仅要注意完成生产任务,更应该注意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2)管理人员不能仅仅主要生产过程中的指挥、计划、组织和控制,而更应该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并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3)在实行奖励时,着重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4)管理人员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等,其职能应该发生相应改变,即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作用。一方面要听取职工的意见和要求,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又要向上级呼吁、反映。

从“社会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参与管理”的新型领导方法。所谓“参与管理”就是让职工或下级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参与管理”比传统的任务管理更有成效。因为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使职工感到与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增强了主人翁感,满足了其自尊等社会性需要,从而心情愉快舒畅,关系协调,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高,生产效率也就大为提高。

从“社会人”的观点出发实行的参与管理,满足了工人的一些心理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但这种人性观的改变不是因为资本家变得善良了,而是由于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和劳资双方关系的紧张,迫使资本家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看法。

“社会人”假设主张,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的因素。这一点对企业制定奖励制度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怎样做到既能克服平均主义,又能促进职工的团结,培养集体注意精神和思想意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以上人性假设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片面性,在强调人的共同本性时,对人的个性差异关注不够。“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出了历史的局限性,它没有突出人的实践及创新能力这一人性的根本内容。为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回归这一时代特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是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能本管理。为了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符合人性,作为管理者就不能只抓住人性中的一个片断作为立论的依据,而应该对丰富的人性予以全面的尊重。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升.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EB/OL]. http//: 省略,2006-05-02.

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历史沿革;机遇挑战;发展趋势

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也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社会各界对于公共管理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社会的公共管理是研究学科经过调整后而催生产物,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反映国家政府对社会良好治理的强烈需求。从目前来看,公共管理学科已经随着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而随着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文明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以及不同的治理范畴。就我国的公共管理的研究来看,我国的公共管理研究起步较晚,整个学术理论的基础不厚。因此,国内学术界开始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现状及问题正视以及重视,更多的实在倡导研究的规范化,以及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引进以及介绍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研究的优势,以达到形成中国社会特色主义的公共管理理论的目地。

1.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也即是:1979-1988年期间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恢复与重建时期、1988-2005年期间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整合与发展时期以及2005年至今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优化与提升时期,下面主要就这三个时期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

1.1公共管理学科的恢复与重建时期(1979-1988)。

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是以行政管理为基础发展而来,1979年,我过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当时政管理体制的不实用以及不适应逐渐显现出来,为了解决时展中的复杂政治以及公共管理行政的交织的问题,国家在院系学科的调整中开始逐渐的恢复以及重建公共管理学科。

这在个恢复与重建时期,由于社会在公共管理学科方面本身的自我意识较差,学科也缺乏较为明确范畴体系,在研究与教学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定位主要是注重于政府的行政管理领域以及公共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习。而在此时期的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主要强调的计划性人才培养,也即是根据国家在某方面的任务导向,进而实行计划培养,以达到国家圆满任务完成的目地。

1.2公共管理学科的整合与发展时期(1988-2005年)

1988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会,之后我国其他各省市地区也随着成立了专门的行政管理学会,这也标志这我国的行政管理研究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也正式成为了显学,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开始注重于对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建设方面等等的实际问题,这也使得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进入了整合以及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方面,主要是以引进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理论为主,由于整合导致公共学科概念和合法性基础没有自立,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初期的特殊性,我国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定位,未有形成公共管理学科方面的学术争鸣局面。而在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方面,之前的计划性人才培养方式,在思想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从而开始注重于对经济决策、管理以及经营型人才的重点培养,以达到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1.3公共管理学科的优化与提升时期(2005 至今)

2005年,我国进入了改革攻坚年,以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为标志,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也从整合以及盲目扩大发展的时期正式进入了优化与提升的阶段,该阶段主要开始注重公共管理学科的质量发展,强调的社会的需求,抓的是相关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这个阶段,我国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方面,开始注重多专业多角度,也即是从公共管理相关的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都专业多角度来探讨我国的政党以及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奠定理论以及人才的基础。而在学科的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实践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求能够使得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是综合性的管理型人才。

2. 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学科内涵需要厘清和优化、需要进一步的内外融合、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这三个“进一步“,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

2.1公共管理学科内涵需要进一步厘清与优化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行政管理为基础,基本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失业以及研究的问题也逐步的与现实接轨,也逐渐开始将理论在实践验证。但是,以目前全世界的社会发展来看,政府、社会以及公民的三方参与国家的治理已经成为了趋势,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这对于社会管理学科的内涵也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进一步的厘清和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为出发点,以社会公共管理的问题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寻求解决社会公共管理所现实问题的方法和依,从而进一步的理解公共管理的革命性意义,用服务的态度去发展社会的公共管理体系结构以及行为模式,为社会的前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2.2公共管理学科需要进一步内外融合

公共管理学科是以解决公共组织以及政府相关组织管理的社会事务问题为目的,和以研究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的实践矛盾,提供科学的综合性的治理手段与工具为目的的研究型实践性学科,其本身涉及的学科较多,属于跨学科性、交叉性以及多样性的学科,需要融合以及发展各种学科知识。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在各学科的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推进公共管理学科的综合化,以及进一步的融合公共管理学科下,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等二级学科,想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群,进而能够更好的解决公社会公共管理的问题。

2.3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来说,要想求的更好的发展,那就应该从“人”这个基本点入手,因此,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应该注意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及学科队伍等等建设。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来说,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目前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弊端,也即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细化、管理学科的专业设置窄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等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加强公共管理学科方面的大类培养,以及重视方向特色等等创新,从而形成公共管理学科方面创新与特色共存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从学科队伍的建设来看,主要就是应该注重合理的学科方面的学术梯队结构的建设,以及高素质高素质学科教学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制度,从而保证公共管理学科的可持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已经成为我国影响较大,发展前景较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从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已经与我国的公共管理发展实践相融合,也基本做到了顺应目前国际先进的公共管理学科理以及实践的发展趋势。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公共管理研究应该确立其基本的实践范围以及重点领域,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师资队伍建设,从而能够建立其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技术结构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而达到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结构整体服务功能的目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崔佩亭.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J]. 理论前沿, 1992, (2): 9-10.

[2]沈亚平主编. 转型社会中的系统变革: 中国行政发展30 年[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8.

[3]薛澜, 彭宗超, 张强. 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J]. 管理世界, 2002, (2): 43-56.

篇6

关键词: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评析

一、 法约尔管理思想简介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 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文昌.现代管理学(原理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姜杰.管理学名著与案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3]张康之,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篇7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转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辩证法;管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39-02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用辩证法透视管理、揭示管理规律,并运用于管理学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学》与对立统一规律

1 工作报酬(赏与罚)。给每个职工以合理的工作报酬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工作报酬的作用来分,可分为正报酬(赏)与负报酬(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赏罚,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赏与罚是对立统一的。对员工以一定的奖赏可以反应其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使其内心得到很大鼓舞,从而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然而,过度奖赏则会使职工造成自满心理,失去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对员工以一定的惩罚可以“惩前毖后”,提高“火炉效应”。但是,过度惩罚会使职工产生畏首畏尾的心理,失去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因此,要正确使用奖惩这两种工具,做到“赏罚分明,赏要合理,罚要合情。”

2 教与学。在管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师传授知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按照教师说的去做,是教学的客体。管理学教学要想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实现因材施教,不仅要研究客体,还要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主体教学意愿和学生客体学习效果的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为实际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打下基础。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不是教师生硬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和教师积极配合,以达到教师启而学生发的目的,从而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在管理学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的把握严厉和沟通交流的关系,在沟通交流中体现严厉要求,严厉要求要借助沟通交流的手段来实现。从而形成一种师生沟通交流的民主教学氛围,在一种民主的气氛中去体现学术的严厉,而不是横眉冷对,恶语相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教师主观教学意愿和学生客观学习效果的统一。

二、《管理学》与量变与质变规律

1 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容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和法国的法约尔。泰罗详细阐述了他的管理科学理论,提出了思想科学管理原则。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管理问题,补充了泰罗管理思想理论的不足。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是强调理性和科学性,而对人的因素较少关心。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从人的行为的本质中激发出动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理论。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概念、新观点,为在管理科学中形成为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当代管理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呈现出管理学派林立的局面,它主要包括: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企业文化管理。

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西方管理理论从量变到质变,在逐步完善。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过程(如图1)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但没能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能力的有关约束条件。到了20世纪70年代,闭环MRP系统除了包括开环MRP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MRP系统。但闭环MRP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MRPⅡ将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了集成。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ERP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们对资源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它揭示了: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的定向积累才会引起质变等。

三、《管理学》与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亦称“肯定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

l.MRPⅡ的工作逻辑。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Ⅱ)将企业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了计划思想的根本转变,规范和完善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划分了的计划阶段和工作中心等。

由图2可知,在MRPⅡ的工作过程中,每一步的运行都是在可行与不可行的反复控制下进行的。经过一系列的否定之否定之后,才进行采购和生产活动控制。MRPⅡ的工作过程渗透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计划体系,是实现制造业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管理模式。

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一查验你所做的并更改不符合的”(此步骤在第一步和最后一步之间不断反复和循环),这三步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运用。

写你所做的。根据每一节课授课对象的特点,有选择性的使用案例,在课前教师要做好详细的备课准备。为了授课时能够得心应手,教师的备课笔记应该像一部电影一样,能够做到从授课的第一句话,到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句话,尽量的详尽。

做你所写的。上课时在备课笔记的指导之下,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如果一开始就对某一事物不感兴趣,那么以后就很难激起他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授课的第一个五分钟内就要做到激发起同学们的兴趣。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 英语专业 形成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29-01

1.引言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具有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动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持续性能力较低等特性,这些原因直接影响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另外,绝大多数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师照办母体院校的授课及考核模式,以终结性评估为主,未能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性因材施教,“教、学”双方的不匹配,形成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成效不理想的办学现状。本文旨在以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为例说明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估的评价方式的紧迫性及必要性。

2.形成性评估的特征

形成性评估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旨在对学生学习进展进行监控与评价,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调整教学,从而满足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估是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在于评价复杂、隐型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技能,更完整、直接的提供全面分析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动手等能力的方式,并作为帮助被评估者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重视学习过程、反馈学习结果、鼓励其充分利用真实场景学习的一种强化手段。

形成性评估具有持续性、互动性和反思性三个重要特征,他们从不同的维度影响着评估活动的有效实施。

2.1持续性。

形成性评估的持续性要求评估者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外语系学习规律,针对不同时期的学习重点及学习要求确定阶段性目标。结合语言学习的要求及专业培养的时间跨度,形成性评估的实施过程需短则一学期,长则1.2年甚至延续到毕业,这就要求评估实施者及参与者持之以恒,否则很难持续进行,取得预期的成效。

2.2互动性。

形成性评估的实施过程是反映师生互动的过程,Cowie和Bell将形成性评估定义为师生之间双向的增强学习以及学习行为的认可和回应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关注点不仅在于课堂内,更不仅在于最后的考核分数,而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参与力度,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互动,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反思性。

Crooks.T.强调形成性评估是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有所成的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形成性评估,就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反思,根据反思的情况进行调整、改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反思,就很难实现教学相长,没有反思,形成性评估更无从说起。

3.形成性评估在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3.1以创建“学生学习档案《自主学习成才志》”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

根据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任务要求,设计完成学生档案《自主学习成才志》,并根据任务内容及完成时间将成才志设计为自主学习篇、养成教育篇、拓展课程篇,自主学习篇明确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英语考证计划、读书计划、自我提升计划、就业及考研指导计划等内容及实施时间,并附有阶段性任务内容及完成,养成教育篇明确了学生在校期间能力、素质要求及完成内容,拓展课程篇明确了行业证书的考取任务及实施过程,学习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记录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成效,从而指导、督促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效完成自我管理,以确保以成才志为载体的阶段性学习任务的持续性实施。

3.2 以搭建“形成性评估教学改革体系”的形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致力于将口语能力打造为我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鉴于此,英语专业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导讲知识”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导练能力”的方式,一改过去以“终结性评估”为主的考试方式为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的阶段性考核练习为主的考试方式,在教学过程及考试过程中强调知识积累及能力培养的“形成性”,从而实现教师适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不断反思、调整教学方法,确保评估过程的互动性及反思性。

3.3 以构建“临时课堂、虚拟课堂”的方式强调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凸显学生个性发展。

为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高水平竞赛队、“六个一工程学习小组”、读书会、英语角、接待外宾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搭建临时课堂,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与内容,并由学生自行组织学习形式及学习内容,临时课堂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另外,积极运用计算机、MOOC等工具及资源搭建虚拟课堂。

3.4 以组建“一对一督促小组”的方式保障学生阶段性学习过程的有效落实。

制定了《英语专业教师“一对一”督导制度》,并组建了一只由系主任带队、任课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督促小组。

4.形成性评估在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成效

形成性评估在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的2年里,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学生成效进步明显。不仅有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及考试模式改革中,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水平竞赛队、读书会、英语角、接待外宾自愿者服务活动中,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极大增强;另外,在实施改革的2012级及2013级中,2013级学生的CET-4一次性过级率较上年级有所提高,2012级学生同比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较上年级有所提高。形成性评估在辅助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效。

5.结束语

英语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估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也只有继续“师生共参与”、践行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导思想的改革道路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学生提高学习成效、专业提升办学质量”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科;公共管理;发展对策

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涵义

(一)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引导性

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是以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活动为基础、背景开展起来的,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需要大量、不断的实践活动作为助推器,才能更好的创新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由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各种管理知识,并且通过课程的安排与计划,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转化成管理经验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速度。

(二)公共管理学科具有理论的全面性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具有指导性、引导性的学科,其根本在于公共管理包含了的理论全面性、综合性,并且可以和高校中、社会中的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

二、加强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建立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职能与角色都需要重新定位,才能与市场经高度协调、统一,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就是在这样的的前提与换件下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学科不仅可以为社会培养有素质、有能力的管理人才,并且可以提高社会建设中管理层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并且运用有效的手段进性加以解决,确保学科发展具有规范性和有专业性。

(二)高校公共学科建设与我国国情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我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家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推广,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中,高校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学科进行调整以及学科结构的整合,更是为公共管理学科建立打下了基础。新时代的发展与人才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专业型人才的教育体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并且直接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三、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

(一)公共管理学科授课情况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涵盖多个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导致一部分老师对公共管理的内涵与范畴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因此在课堂中无法把公共管理的特色清晰的展示给学生,导致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欠缺,这样不仅容易降低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兴趣,还导致学科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违背。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

公共管理是一门融汇各个领域理论与知识的综合学科,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才能培养出专业素养较高、社会实践能较强的专业型人才。目前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在建设与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同时,设置了管理、经济学、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相关课程,从课程的编排上貌似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是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都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不甚了解,对于繁复的教学内容,更加无法定位好自身的学习方向与发展方向;其次是繁复的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只能做到拓宽知识面与结构的作用,对于培养专业型人才并没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学生理论广泛、术业不精的不良结果。

(三)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实践,但是目前高校对于公共管理课程的建设中,理论课程比重更多一些。一些高校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设置了实践基地,但是由于从教学结构中仍然偏重于理论授课,因此实践基地多半为一种形式而未真正发挥其真实效果和作用。

(四)公共管理学科的教材水平

任何一门专业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科学的教材,而公共管理专业建设不久,教材的编写规范度不够,内容上没有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的优势与重点,并且一部分内容还存在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搬移,而并没有针对公共管理学科进行编写。教材内容不仅仅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还要保证与时展、科学进步保持一致,但实际情况中教材内容往往陈旧,无法与教师的教学思路相结合,直接影响到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四、结语

高校开设公共管理课程对于专业型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还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社会化管理,我国经济、科技的l展都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宝贵.我国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困境及公共政策建议[J].高教学刊,2016(20):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