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媒体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媒体作用

篇1

关键词: 网络媒体 武术 传播

1.前言

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它集新闻、通信、娱乐、资源共享于一体,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且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的今天,网络俨然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体,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同时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体育事业中,从体育决策管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锻炼到体育新闻与宣传、体育科技、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都离不开网络。[1]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术运动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对武术运动进行推广。

2.网络媒体与体育传播

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2]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与其他大众媒介相比,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是:不受播出时间、版面限制的信息资源。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信息;交流功能,包括个人交流、团体交流等;交互性,使受众个人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这种交互性是电视、广播、报纸、书籍、录音带等媒体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得到飞速发展,体育信息也成为许多网站的重要传播内容。国际体育界和信息界对此反应迅速,而网络媒体的开发利用也给信息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1995年国际奥委会在因特网上设立自己的网址,并在2004年成功地建立了外联网,从而使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能够直接获得国际奥委会的信息。[3]此外,各单项组织协会、各国体育组织、各种大型运动会包括奥运会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主页,世界各国的体育爱好者可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体育信息。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媒体对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3.网络媒体与武术

3.1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运动信息的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一种管理的依据都将是信息和数据,通过网络及时收集、掌握信息和数据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方法。由于体育数据是动态的,所以,只有依靠网络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来收集。据统计,到2007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4]可见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具有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且继续以极其飞快的速度增长。

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是大趋势,通过努力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武术在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不能总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应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网络传播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武术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为武术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武术的传播与宣传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学习武术,必须有一个面向并且适合广大群众的传播工具,而网络传播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使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3.2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文化的交流

网络媒介是推动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诸多中国古典哲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民俗学等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映和体现。武术作为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与西方体育文化主张的征服自然是一种互补。武术的独特之处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关注,并且把它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互联网通过大量对武术信息的报道,通过武术事件、重大比赛、武林人物,在公众中树立中国武术意识,从而对武术的含义作出全面的诠释,使武术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网络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并且在冲突和融合中实现文化传播,这个过程也是武术文化传播的过程。

3.3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产业化发展

体育产业是网络时代的朝阳产业,它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网络时代,由于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体育产业必然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迄今为止,伴随着网络传播自身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传统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它不仅相对独立,而且渗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这种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使武术产业的运营获得载体和依托。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消费者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他们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产品开发,他们通过网络获得商品的广泛信息,并通过比较进行选择消费。消费者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购买到自己喜爱的武术用品。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传播对武术产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4网络媒体有助于进行武术科学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领域的知识创造和探索,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收集,文献的收集可以在网上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在网上消息,得到同行的交流并解决问题。一些武术网站,如中国武术协会、东亚体育史研究协会等,就在网上刊登武术学会研讨会的征稿通知,并开设网上论坛,大大扩大了学术研讨会宣传的范围,增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对武术的认识和交流,并普及武术史学的研究成果。[5]为了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我国武术信息工作者必须为大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有价值的武术信息,而其他武术工作者应善于将获取的各种武术信息资源加工整合、去粗取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

4.结语

武术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体育需要开放、沟通与交流,这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无疑给武术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熊斗寅.网络时代与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1,(3):1-7.

[2]诗兰.国际新闻界.2000,(6):49.

[3]王慧琳,阎伟.体育传播学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9.

篇2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媒体;应急科普;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TP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226-04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同时,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公众,都十分关注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2006年1月,中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的颁布,对于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与国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要想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更好地造福于民,科学普及工作便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其社会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近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与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在应急科普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1 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科普的概念

1.1突发公共事件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这样定义它: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1.2 应急科普

“应急科普就是针对突发事件,根据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开展的科普。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公众需要什么,媒体与科普工作者就要马上提供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一般来说,应急科普具有以下3个特点:

一是时效性强。因为是一个突发的事件,所以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相应的科技知识传播出去,以解决事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过了某个时间段后,科普宣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是针对性强。突发事件通常都是一个非常特定的事件,这个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针对性也是非常强的。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为例,第一阶段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就是怎样高效地救治废墟下被掩埋的生命,如何尽快打通通往受灾严重地区的道路,恢复与灾区的通讯;以后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防止疫情的爆发,怎样消除堰塞湖的威胁,等等。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性都非常强,应急科普由此也需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

三是挑战性。每一次突发事件都会提出许多新的科技问题,它不仅对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科技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消除堰塞湖威胁问题,过去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规模、如此复杂、如此紧迫的堰塞湖危机局面,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这个危机最后是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一面研究一面解决,最终予以化解的。相应地,这个时候,我们的应急科普也遇到了挑战,要求我们学会在一个以往很陌生的领域开展科普工作。

2 网络媒体应急科普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就我国而言,矿难多发,自然灾害频繁,如果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加强科学救生知识宣传,就可以减少此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或将灾难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科技普及工作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普工作可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9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09年10月通信业运营状况。数据显示,我国电话用户累计达到10.51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7.3亿户,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首次突破1亿户。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络媒体发展之迅猛,而其中直接或间接的网络受众更是达到了好几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传统三大媒体之后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第四媒体”。基于互联网媒体自身的种种特性,网络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科普作用显得越发重要与不可或缺。

2.1 网络应急科普为整合相关科普资源提供了有效途径

网络应急科普由于依托和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在整合科普资源方面能收到传统科普形式和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在中国还没有传出疫情之前,H1N1就在国内受到极大关注。甲型H1N1爆发后,国内网络媒体反应强烈,各大门户网站分别以头条或专题形式展开报道,旨在第一时间向网民传达流感的最新信息。人民网更是在医药卫生频道开辟“甲型H1N1流感”专题,下设“最新动态、紧急电话、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国疫情数字、全球疫情报告、警告级别、国内应对措施、国际应对措施、特别提醒、观点评论、预防知识、图文报道、应对甲感,我有话要说”13个子栏目,内容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介绍到防治,从国内防治到国际防治动态,从国内应对到国际应对措施,并配有大量图片与评论报道等等,而且做到几乎所有内容每日更新。但如此丰富海量的信息内容却都可以集中在一张网页中,然后通过网民的自由选择与点击进入相关的详细内容,由此可见网络媒体在应急科普中其资源整合能力之强大。而信息量之巨大、传播之迅速、互动反馈之及时更是众多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

2.2 网络应急科普为受众认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条件

网络科普表现手法多样,能够打破传统科普形式的束缚,能以共享信息为基础、共建平台为手段,构架特有的载体模式,科普知识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从而有助受众更快、更全面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做出相对理性的反应。如拿2003年非典肆虐时带给人们的恐慌与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于信息的及时正确公布而人们的反应则相对冷静相比,再加上到了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后人们更是理性面对,这其中互联网媒体的信息公布与传统权威媒体的议程互动、应急科普力量功不可没。

2.3 网络应急科普更能起到“应急”之效果

受网络媒体的传播交互式、资源共享式的特性影响,网络媒体在传播应急科普知识时,更能做到让受众选择性接触、理解与记忆;更能达到“使用--满足”的传播效果。因此,相比传统媒体的传播单向性、一味灌输式的信息轰炸,其效果相对更到位,因为受众永远只关注自己最想关注的那部分信息。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图表:

图2.2009.5.23-2009.11.23用户与媒体

对于H1N1的关注趋势对比图

篇3

1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1.1新媒体的概念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媒媒体而言的,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无限通信技术以及相关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传播媒介,是在传统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前主要以微博、微信媒体形态呈现出来,其突破了传统媒介中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界限,实现的信息传播结合交流的交互性、及时性和共享性,是当前网络媒体发展的主流传播形态。

1.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的多样化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其自身特征是分不开的,新媒体不仅消除了传统媒介之间的边界给媒体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在表现和传播形式上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征性,其具体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受众主体呈现个性化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受众主体呈现多样化,可以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主体,团体、个人均可,社会群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新媒体形式的新闻,更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突出,更有利于满足于不同的主体需求,从根本上促进了其在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信息表现形式的复合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呈现多元化发展其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于一体,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电视等传播形态充分融合,整合了多种信息资源,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交互性和共享性。

(3)传播方式的实时性和广泛性

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并借助终端设备,实现信息、接收和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互动表达和获取成为现实,同时也让其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心理变化,这对进一步发挥其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积极影响。

2新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作用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用户已逾3000万,平均年龄为20.84岁,青年学生群体已成为新媒体应用与发展的主力军。而随着新媒体的纵深发展,其正在逐渐成为各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并凸显其独特的作用。

1)新媒体促进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多种方式,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心理教育中的课堂模式,拓展了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以图文并茂的网络新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并进行广泛传播,以此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学生的日常信息交流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并塑造着学生的心理发展模式;同时,新媒体发展下,学生即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者,心理健康教育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变为教育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而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主体。

2)新媒体极大的拓宽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固定、覆盖面窄、影响范围和力度小的局限性,实现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全方位性,将传统教育模式引向网络平台。当前,许多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并构建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借助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将传统教学平台转向在线远程教育,一方面促进教育工作者能够紧跟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更全面、细致的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正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教学平台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认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塑造和锻炼心理素质,以此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

3)新媒体能够显著的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实现教育目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其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单板、枯燥和乏味,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一种生动、形象、具体的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内心对比,以此来明辨是非,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参与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这都从根本上提高了其教学效率和效果。

3新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新媒体的发展突破了信息流通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然要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并将两者充分的融合,彼此促进,从而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和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1)运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当前,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复杂多元、良莠并存的社会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水平还没有完全成熟,较容易受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出现心理疾病或是心理扭曲,这势必会使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各高校研究的热点话题。关于这一课题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而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助推了传统课堂向以网媒为主体的在线课堂转化,新媒体已经深刻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依赖于新媒体,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获取知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主,只有通过新媒体才能够密切联系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实现有效的心理沟通和教育。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其中,以更好的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能更好的调到学生的主动性,增添教育的乐趣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内健康发展。

2)构建多元化的新媒体教育模式。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心理问题,认识和掌握心理变化规律,以实现健康成长之目的。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紧跟媒体发展前沿,将新媒体技术渗透其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上深入的挖掘其优势,以凸显其媒体的个性化、受众主体的细致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信息传递的实时性等特性,并充分的利用这些优势,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多元化的网络新媒体教育模式,并充分的与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创新和发展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两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4结语

篇4

一、再次展现事物,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而多媒体的应用注意到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顺应了儿童的情感需要,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整个课堂朝气蓬勃。例如,写“一种植物”时,大屏幕上展现十几种植物,除有真实生动的图像,还有这些植物特点的简单介绍,把单幅图变为组合图,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有的放矢进行反复观察,做到有序而且细致,如观察枇杷树,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一棵棵枇杷树,再用“闪烁”的方法,把枇杷树的“茎――叶――花――果实”一一展示给学生观察,从而,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生观察了枇杷树后,教师可继续引导:“其实,在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千姿百态,我们不妨去瞧一瞧”。然后用电脑显示出几十种姿态万千的植物,顿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哇,有这么多植物,真美!”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介绍呀?”“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请你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种你喜爱的植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说得最精彩!”绚丽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眼前的屏幕上,学生说的愿望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再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话匣一打开,个个说得很开心,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容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变静为动,如写一种小动物的活动时,画面播放可快可慢,慢动作再次呈现,使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动词来描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激趣,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作文教学,可以还原生活原貌,激发学生的情趣。比如,利用多媒体重现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让他们听声音写作文。用声音来引导学生挖掘他们自己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其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放飞孩子的思维,他们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学生既感到非常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以氛围,学生跃跃欲试,情不自禁,想一吐为快。感情激荡起来了,还怕学生写不好作文?

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力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的内涵,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续写、扩写、改写,写感受、写启发、写自己想写的,鼓励学生课外练笔,如写日记、写周记、写读书笔记。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可以借多媒体网络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例如教学《荔枝》一课时,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多媒体再现文中的情景,在荔枝林,一串串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在微风的吹拂下,荔枝轻轻地摇摆着,作者望着满树的荔枝陷入了深思。作者在想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小小的荔枝,包含着多少母亲对儿孙的爱,又寄托着多少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啊,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望着一年一度红的荔枝,肖复兴爷爷会想些什么呢?请拿起笔,把肖爷爷没有说出的话写下来吧。这时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他们执笔续写起来,然后通过网络交流同学们的课堂小练笔。

总之,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作文,使“生活基础教育”更具时代特色,为培养能够学会生活和创造生活的人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也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双向交流”、“以综合课程知识、能力为重点”等现代教学观念真正落到了实处。利用多媒体作文教学,开辟了作文的新天地,以“新”、“奇”、“趣”吸引学生的兴趣,张扬了学生鲜明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奇特梦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好,让素质教育的春雨滋润每一个角落。

篇5

关键词: 网络多媒体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作用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传统的教授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多样化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新模式,提高综合英语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集成多种信息载体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把这一技术应用于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书本、黑板的平面教学模式,使传统媒体与现代化媒体有机结合,产生多媒体教学整体优化效应,构建了立体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它注重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来学习和应用语言,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计算机辅助的有机结合,以求得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与多媒体教学方法

媒体(Multimedia)是指现代意义的多媒体,而不是指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设备来实现的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在多个层面上的融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在我国于八上世纪十年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使用的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CAI,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缺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的教学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分享感性认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桥梁的交互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相统一的活动。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今天,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突出英语语言的文化性,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建构。过去学习英语的唯一途径是课堂,通过教师的讲课和传授来学习,而课堂上要处理的语言现象和传达的信息也很多,限于时间关系,能得到处理的却很少,语言输入量(Language Input)必定受到影响。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英语的熏陶,接触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将文化和语言结合起来,使得英语文化语言的教学得以保障。图式理论重视图式(Schemata)作为一种认知构架在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作为预测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图式即背景知识,其中文化因素是背景知识的重要方面。因此,就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而言,即使讲到,也只能是轻描淡写,而学生要想真正掌握英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缩短了学生的认识空间,增大了课堂容量,从而增强了课堂效果。此外,网络多媒体教学是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再加上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构建。

2.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网络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人体视听觉的潜能,集图形、文字、声音和图像为一体,形式活泼新颖,并且网络多媒体教学允许交互式操作,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多媒体中的动画、图像可以千变万化,做出各种奇妙的效果,以促进感官和想象力互相配合,产生创造性的效果。英语教学可以利用这一独特优势,使得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学习,使他们在获得传统听觉输入的同时,还能通过大量的视觉信息输入,强化其听觉输入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消化和记忆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活动的效能得到了提高。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网络这一平台,共时学习的限制被打破,教学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众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可以在最大范围和最大限度上使学生受益。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网络多媒体内容丰富,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发挥学习自主性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学英语学习也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利用网络多媒体的智能化,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学英语的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同时,网络多媒体系统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而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中提供的大量的、丰富的、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和形象的视频信息,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牢固的感性认识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

4.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实现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个性化教学。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校内部班级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体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网络多媒体条件下英语分级教学。多媒体环境下英语分级教学的新模式就是本着因材施教、增强教学效果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确定不同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给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级别,使每个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运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实现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创造力,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这是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所无法做到的。这一新模式将网络多媒体教学与英语分级教学恰当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兼容并进,在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表现出新的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四、结语

鉴于中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多媒体辅助大学外语教学的诸多特点和优势,在外语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多媒体技术,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发展潜能。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生事物,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教学自身规律的发展,也代表了我国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必将促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的建立,必将产生全新的教学模式。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排除其他主观因素,如教师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人机之间互动性技术的开发无论如何赶不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交流。由此看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外语教学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缺一不可。这也要求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自己,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综合素质,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将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徐锦芬.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蒋丽萍.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篇6

关键词:共青团 网络新媒体 APP

一、研究背景

共青团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推动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加强网络动员,实现线上线下发动青年、聚集青年的更好结合”。利用网络,我们能找到团的工作新方法。共青团的宣传工作更多的是强调正面灌输和规范教育,目的是让青年团员接受和认同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将团组织的教育内容以具体的形式传递给青年团员。新媒体的形式下,共青团的工作挑战不再仅仅是宣传,而是引导,掀起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只有不断利用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新途径,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为他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关键,帮助他们扶正思想,树立观念,才能使新时代下的青年更具有凝聚力,这样的共青团工作才是最有效的。

二、校园APP基本概念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已经成为新兴的新媒体之一。由于开发APP技术和成本要求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成为了最易实现的新媒体,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在相应需求的推动下,校园APP将呈现一片新景象。

目前,校园APP的用户一般以特定学校的学生群体为主,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等特点,目的是为在校学生提供正确的、人性化的学习和生活信息。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社交功能,通过留言、互动和评论等方式进行校园社交。其管理人员是该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在校

学生。

三、“微校长理” APP创新点

对于当代大学生,“低头族”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传统的活动宣传和开展方式已经很难唤起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如何更好地贴近学生使用习惯和特点,是我们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网站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已经降到了最低点,学生已经很少通过主动登陆学校团委网站的方式去获取信息。QQ已经基本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简单的通讯工具和文件传输载体,学生很少在QQ空间这一类的平台上阅读或获取信息。微信平台作为主流的信息平台,已经被社会和学生广泛接纳。但是,眼花缭乱的各类微信平台早已填充满学生的手机,虽然各类平台关注人数动辄几千,但是基本属于“僵尸”状态,信息的点击量和阅读量很难令人

满意。

针对于此,共青团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本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手机的APP客户端这一网络新媒体,来进行共青团工作在学生中的开展和推广。将信息、社交网络和热点推送集为一体,制作一款既能解决学生日常学习需求,如查课、图书馆排座等,又能在同学之间晒照片、结交朋友的APP,在获取基础客户量后,完成对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和潜意识引领的目的,并在后台针对于学生的使用习惯和阅读喜好进行大数据分析,更好地为团委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四、研究重点

“微校长理”是一款面向大学生生活服务的APP,扫描APP软件的二维码,即可下载安装。“微校长理”主要推出校园公告、圈子、课程盒子、成绩查询、二手杂货铺、无记名投票、师兄帮帮忙等功能模块。通过APP,学生能浏览校园新闻动态,获取学校周边资讯、了解考研就业相关资料、查询自习室分布、查看校园地图,实现学习、生活、娱乐全方位服务。该APP还具有三方通讯录功能,可实现老师、学生与家长的三方无障碍沟通,学生家长还可以及时了解校园公告、新闻资讯以及与学生相关的政策信息。校园APP打通校内外服务,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好管家,更是家长们的好助手,让老师感觉很“顺心”,让学生感觉很“贴心” ,让家长感觉很“放心” 。

五、实现方法

界面设计是人与机器之间交换并传递信息的媒介,其中用户是设计的主体,为使设计满足可用性的要求,全面了解用户特征及多元化要求十分必要。“微校长理”是一款拥有时尚前卫的校园APP设计,主要针对于在校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此款校园APP设计主题突出、明确,整体色彩运用纯净的蓝色。蓝色是一种灵性知性兼具,最具灵魂深度的颜色,在色彩心理学的测试中发现,几乎没有人对蓝色反感。因此,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界面设定蓝色为基本色,时尚简约,界面风格整体统一,用平面化的表现方式为忙碌生活、学习的学生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清新体验。

1.登录界面设计

登录界面由长春理工大学校徽、“欢迎登录微校长理”和登陆身份选择(老师、学生、家长)三部分构成。

2.首页设计

首页为功能菜单,着重考虑用户功能需求,做到合理布局,菜单项信息完整。“微校长理”首页主要分成四大功能模块。

第一,共青团工作信息推广和宣传模块。该模块设置信息通告和新闻等功能,定期共青团活动新闻,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及家长展示学校团工作的最新动态。校园通知包括共青团各级各类比赛、活动的通知,如学生会通知、社团通知、系部通知等校园内的讲座、活动、失物招领和挂失校园卡等信息一网打尽。为了校园APP更广泛服务,增添针对新生的攻略信息和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和兼职信息,通过对有用信息的归纳和整理,校园APP中的信息模块会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真正需求,使得信息来源更准确可靠。

第二,圈子话题和投票模块。该模块是通过学生对第一模块点击量的数据分析,定期学生更为感兴趣的时下新闻、热点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能量风气的思想引领工作;依托共青团的工作分类,建立各类圈子,如志愿圈、学霸圈、团干圈、挑战圈等,让更多志趣相投的学生打破学院的束缚,广泛地利用该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实现高年级学生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风;投票则是增强各项评选活动的公平性,如应用于班级干部票选、特困生票选、学生会干部票选、民意投票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投票公平性。

第三,课程表、成绩查询和周边服务模块。校园APP提供与长春理工大学的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借书系统、图书馆选座等系统的对接功能,可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在手机终端上直接登录上述系统查询使用者的信息。该模块会自动同步学生在教务管理上的课程表,然后根据学生的学号显示出其本周要上的课程。此外,学生可使用备忘功能提醒事务,点击某门课即可。成绩查询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查看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时间和地点安排,还可以自动接收本学期的期末成绩,方便快捷。周边服务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比如可建周边餐饮、娱乐场所的交流群,证书考试交流群,活动参与交流群,二手市场交流群等。

第四,通讯模块。该模块作为家长与学校间的沟通平台,实现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避免了以往家长不知道学生在学校做什么、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的困境,真正实现信息的第一时间推送和共享。

3.个人中心设计

个人中心作为个人信息的体现平台,包括姓名、手机号、学号等个人信息和新消息提醒、勿扰模式、私信、设置等个人消息。

4.分享设计

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少不了情感的宣泄,设置分享功能,可以让价值观相似的人得到支持和共鸣,可以使共青团更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倾向。

六、发展前景

手机APP如今发展迅速,迅猛之势不可阻碍,校园APP更是共青团紧密关注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有利助手。校园APP备受欢迎,这跟它独有的丰富、多元的结构功能是分不开的。面对这一新兴事物,共青团应大力开发符合青少年需求和爱好的新媒体产品,借助新媒体阵地举办主题鲜明的展示活动,打造青年朝气、时尚活泼的“掌上青春”。当代青年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是主要的信息渠道。共青团可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来更好地进行共青团的活动宣传和实现共青团的思想引领。

共青团的工作在新环境下会变得更有针对性。当代青年主要为“80后”和“90后”;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很快的适应力,对外来文化也有着很好的吸收能力。他们的思想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于外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互联网以特有的零时差、零距离、零空间的优势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的特点,深受广大青年的青睐。但由于学生正处于分辨力比较差的阶段,加上当前的监控监管技术和制度还不完善,使得网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很容易全盘吸收,造成学生困惑、迷茫甚至扭曲。因此,这就需要共青团通过新媒体对青少年的行为倾向进行实时了解与掌控,及时地加以正面引导和正能量的灌输,起到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需要团组织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一个引导、督促和纠正的角色,用正能量感染他们,用思想引领他们,用行动保护他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用新媒体传播给他们,使他们成长为创新型人才、能力型人才、责任型人才,能够坦然面对未来肩上的重担。校园APP作为新媒体是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和组织青年的有效途径,是为青少年创造了一个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学习新平台。

七、实践意义

校园APP是共青团注重新媒体阵地建设和新媒体内容设计、积极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年思想和提高服务青年水平的一个缩影,是用青年的话语体系打通与青年“相亲相爱”的桥梁,是传播青年正能量,最终让青年跟团走,进而跟党走的一种举措,更是实现与青年共建互赢的良性循环。

“微校长理”在长春理工大学应用起来,不仅使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享受到了新媒体的服务,同时也扩大了正面影响。校园APP既是青年大学生了解除自己以外的世界的窗口,也是外界了解个体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表达,可以维权,可以探索,也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作为一种个体展示和张扬自我的渠道。因此要成为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团组织,必须要有效地利用新兴媒体和科技,作为引导青年的一个正面力量。

校园APP的关键任务是满足青年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包括通知的传达与反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共青团的工作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新媒体,将每位学生手机的一些功能进行组合,深入挖掘学生的需求,利用开放式平台,在尊重青年的同时,贴近青年,传播思想文化。

该项目就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向作用,在博得青年学生喜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之成为联系和组织青年学生的重要手段。所以,该项课题就是要深入研究新媒体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影响程度,通过新媒体来对共青团的工作和组织建设进行创新,利用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来正确引导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年是新媒体的主体,是新媒体的主导者,也是接受者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工作,切实占领校园社交领域,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努力在新媒体领域发挥共青团应有的作用,把握舆论主动权,形成鲜明的社会导向。在未来,即将开启新的校园APP模式,优化团支部建设,开启指尖校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

[2]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

[3]张健.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考察[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

随着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的变革,互联网也日新月异地不断向前发展,从1969年ARPANET互联网诞生,至1989年WWW万维网诞生,再到2000年3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今天,互联网以其海量的信息量、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成为当今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工作更是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境下,合理利用新媒体做好当代青少年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群体突出特点

根据年龄划分,当代青少年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出生、目前在12—21岁的年轻一代,也就是“90后”,数据统计有1.4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7%左右。社会评价他们“是QQ帝国和动感地带的利润提供者,是一切选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粉丝主力军,是猫扑论坛里见谁都敢生扑的弄潮儿和cosplay舞台上的大主角”。他们大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更具娱乐精神,时而盲目乐观。

如果将“80后”的最显著特点概括为张扬个性和自我主义,那么用“娱乐”两个字几乎可以概括“90后”一代全部的生活方式。他们生长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崇拜的不是运动明星,而是日韩明星、另类明星;他们爱好跑酷、花式篮球、劲舞团;他们会写“火星文”,爱看娱乐节目,追逐恶搞和无厘头的电影情节,把文体活动当做校园文化的全部内容,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他们很不喜欢老师拖课,认为这是挤占了他们宝贵的娱乐时间。在他们看来,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

(二)更具创新能力,缺乏持久毅力。

当代青少年的眼界是宽阔的,因为热衷互联网,他们可以比成人接触到更多的信息量。他们生活在科技最发达的年代,空前的创造力得益于国家对科技的普及与重视。在各种与科技有关的比赛上,他们的想象虽然还不能称为绝妙,但已经触及了成人世界。但同时,他们存在着缺乏毅力、容易气馁的特点,这一部分也源于其对事物认知的功利心态。他们不善于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而是更倾向于另辟蹊径,换一个想法,换一种花样继续“玩”。

(三)注重个人形象,文化底蕴不够。

“90后”青少年基本是具备社会公德意识的,他们成长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并举的时期,接受过较多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教育,深知环境保护的重要,也懂得在社会上维护个人形象。但他们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基本上不读课外书,接触较多的文学作品也主要是青春小说和网络文学,传统世界名著的阅读量很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在他们的言行中没有充分地体现。

二、新媒体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它以跨时空、海量、即时、互动交流信息的新兴传播方式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少年群体的喜爱。

互联网和手机是青少年最常接触的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媒体。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网民达2.33亿,青少年整体占网民数量的60.4%,可见当代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最庞大用户群。

(一)对青少年影响广度深度逐年扩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0年,全国青少年网民人数从1.67亿上升至2.12亿,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也从45.5%上升为60.1%。数据显示,青少年网民中中学生比重最大,2010年中学生网民占全体网民的42.6%,位居首位。此外,青少年群体接触互联网正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根据2011年《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江苏51.2%的青少年在10岁之前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

有学者对武汉大学和山西省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学校的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是青年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也是他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发短信、打电话、聊QQ成了当代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手段,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取信息。调查数据显示,两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的人数达28.9%,上网时间在2小时的人数达33.0%,上网时间在3小时的人数达15.7%,几乎不上网的人数仅占2.0%。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影响有利有弊。

1.青少年思想方面

新媒体的虚拟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等交流思想的平台,他们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网络上新旧观念交替、冲突,青少年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促进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也相对不是那么明显和突出,容易造成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困惑、诚信度降低等。

2.青少年学习方面

据调查,约70%的青少年学生认为新媒体技术对他们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当代青少年的学习方式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有了新变化,不少学生通过更多地运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学习模式。同时,学生们认为新媒体技术对知识积累有着明显优势,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知识,有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对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相对的,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休息,超过半数的青少年认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他们的休息时间减少了,也有学生反映在完成课后作业、撰写论文时对新媒体的依赖使得他们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大大降低弱化。

3.青少年生活方面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借助于BBS、QQ、博客、微博、手机短信、飞信等新媒体,当代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更觉轻松和便捷,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趋自由。虚拟空间活动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逐渐加大,从而使得面对面交流、户外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新媒体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容易造成他们对网络过分依赖,疏远现实群体,长期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和完善人格的形成,严重时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三、运用新媒体做好当代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思考

(一)新媒体运用已“势不可挡”。

在过去的十年中,以数字信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式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与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共有网民4.85亿,占全国人口的37.3%,其中家庭宽带网民3.90亿,手机网民3.18亿。“新媒体时代”已经降临,中国也不例外。

政府宏观政策上也明确表达了对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青少年工作的支持意向。团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团广泛运用微博开展工作的实施意见》之后,各地青年组织将各类新媒体的运用程度提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4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工作交流会上再次提到了运用新媒体的重要性,表示要“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手段和文化载体做好青少年工作”;而日前发出的《关于推动形成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工作系统化格局的通知》,更进一步要求各省级团委在具有普遍性的新媒体和文化载体运用上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化的工作格局。由此可见,新媒体在青少年工作中的广泛和深入运用必然是现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贯彻实施的重要政策精神。

(二)新媒体运用需“因地制宜”。

新媒体包含了各种新式媒体手段,从最常用的互联网到新兴的微博,再到“云媒体”的出现,能够在青少年群体中成为工作载体的有很多。但根据有关学者在不同地区和高校青年学生中做过的调查统计,越是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精英荟萃的高端人才地区,对各种新媒体手段的接收程度和运用范围就越广;相对的,一些偏远山区,甚至连电视都没有普及,谈何用iphone、用手机报来开展这些青少年的工作?当务之急应该是将新媒体中最普遍的大众媒体手段尽快推广到他们之中。而青少年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其运用不同新媒体手段的用户人群也不同,比如初中生在智能手机并未完全普及于他们这个群体的情况下,更多地偏好于运用电脑网络等。因此,要加强新媒体在青少年人群中的覆盖程度,不能盲目跃进,而要结合各地、各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实际情况及特点,着眼长远,做好长期规划,因地制宜,一步步扎实推进。

(三)新媒体运用需“融会贯通”。

要用“建用结合”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新媒体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各种技术工具内部的功能互补作用,综合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视频新媒体等载体开展青少年工作,有时不能单一使用某种技术手段,而要多种手段并用。二是要特别关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融合的混合型媒体的运用,不能仅仅或全部依赖新媒体的单一作用发挥,也要注重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并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加强与电视、广播等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发挥到最大。

(四)新媒体运用需“与时俱进”。

首先要优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高度重视新媒体网络建设,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创新的思维建设新媒体。针对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不良信息,要改变以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普遍的交流、沟通和疏导。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并严厉打击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

其次要加强新媒体中新平台新技术的开发,开拓更加多元的媒体手段。新媒体要紧跟时代潮流,尽快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积极应对信息世界的发展和青少年对新科技的需求变化。

最后要在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上进行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介不同,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因此,其内容也应当顺应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在制作新媒体素材时,尽量做到快捷、海量、互动和图文并茂。工作中要注重多种表现手法和“个性化”发展,选择一些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人文性统一的话题,内容要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一定的欣赏性和娱乐性,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交互和动态发展中,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少年思想的特色要求。

总之,网络时代下,青少年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运用新媒体更是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做好当代青少年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优势,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少年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晓波.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1).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合作学习 大班英语课堂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开展了20年,如果说这20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语言共核为内容,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目的的话,那么,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如广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也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如由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同样体现在教学班级的大小上。本文将讨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1.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涉及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反馈等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1)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少,不利于英语能力和交际技能的提高;(2)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3)课堂纪律有时难以控制,教学效果差,学生惰性强,英语成绩变化小;(4)由于班大人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程度和进度;(5)课堂教学空间小不便于组织师生进行互动性活动,难以活跃课堂气氛;(6)教师批改作业负担大大增加,而用于备课的时间减少,评估机制具有缺陷而产生负面影响等。

2.优化大学英语大班教学课堂授课模式

(1)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发挥组织协作作用。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这一新的学习策略,许多中外学者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例如,美国的约翰逊兄弟曾指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而我国学者王坦则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无疑是英语大班教学的理想选择之一。在大班教学环境下,如果能够充分采用小组活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体现出优化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学生就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成绩,这样做还可以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成就感和团队精神。教师也要融入合作学习中,并配以良好的评价机制,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努力加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强调谁做得好。合作学习强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语言教学策略,使学生发展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让英语学习日常化、生活化和社会化。

(2)大班英语教学现状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目前,在定位于基础教育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大班施教”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所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很多中国高校的英语课堂有80-200人左右的规模。这无疑对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实施大班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弊端:对于学习者,由于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学习材料整齐划一,使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程度都会受到影响;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管理班级和评价学生则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大班教学虽面临许多问题,但因其结构仍为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立体系统,并且与小班教学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例如大班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异质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有了更强的异质资源可供交换。因此,教师如何采用合理的手段趋利避害,如何合理利用大班的有利资源来组织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教学,是现阶段大班英语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

发挥多媒体技术授课的关键是设计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大班多媒体英语课程教学结构的最优化设计就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学生、特定的教学环境的前提下,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等教学要素,对多媒体的使用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保证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和将教学目标实现到最佳程度。除此以外,由于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媒体于一身,因此能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改变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消除学习的枯燥性,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网络平台教学模式。

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时代,设计多媒体和网络虚拟的英语学习情景成为可能。开拓多媒体和网络第二课堂会给学生生动地运用语言的空间,通过引导学生输出语言方式和量的改变,让学生体验到的真实情景下学习英语的快乐,可以解决英语课后教师无法有效引导、课堂上的输出输入量远远不够的问题,可以弥补大班英语教学学习策略的缺失。

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关于合作学习,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二是关于合作学习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三是关于合作学习过程操作模式的研究;四是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特点研究。

(1)网络时代提倡合作学习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知识腾飞的时代,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得合作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正如Kortemeyer和Bauer所指出的:“我们正进入一个新时期,即在教育中使用网络和交流技术来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时期。”此外,教育部所颁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适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这使得我们研究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创建,一方面使得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方面的促进作用大大加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意义建构的主动者的作用也在更大程度上得以体现。多媒体网络环境拓展了师师互动和生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2)对多媒体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可行性思考。

①网络多媒体环境使合作学习的大班小班化优势得以体现

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的合作学习,学生与网络资源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种交互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课堂内外随时进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各合作小组以不同小班的形式进行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小组的形式使得合作教学具有了小班教学的种种优势,教师通过巧妙的小组分工,很好地解决了大班授课中难以实现的“因材施教”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②网络多媒体环境的合作学习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习者在没有其他学习者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更加自觉地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任务,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有更高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基于网络的大班英语合作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合作学习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其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掌控能力,变传统课堂上那种机械的说教者、演示者的角色为网络资源设计者、学习活动协调者、网络学习的伙伴、学生的指导者等多种新型的角色。

③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合作突破了语言的藩篱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他人进行信息、意见、想法交流的机会,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辩论而最终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不仅使其语言文化方面的素养得以提升,而且使学生的合作范围突破了语言的界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从而使语言实践的舞台不再拘泥于课堂本身,而向更大的空间延伸。

(3)合作学习在多媒体课堂上的具体实施。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大量的准备工作是在课下进行的,而有限的课堂时间也不能把所有小组的合作成果一一展示出来,这给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以《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2》(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Unit 9 Advertising为例,把具体的教学时间分为三大版块:

板块一:合作学习在热身练习(Warming-up)中的运用。

该版块的合作任务由2个小组来完成,教师要求各组在本单元进行之前,即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各种购物广告、人们的消费心理、理想的广告方式、最佳的广告口号等方面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可以通过上网收集,图书馆查询,以及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小组成员则在组长的协调下,完成各自所需承担的部分。小组的合作成果需要通过ppt形式或是role-play的小组表演形式进行展示。

本单元开始实施的前30分钟,是各组学生的展示时间。教师也正在学生的帮助下,开始了本单元的导入。学生通过音频、影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将收集到的资料予以展示,为其他未参加此部分合作学习得同学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输入。例如,有的学生下载了一些视频中的广告片段,有的学生提供了许多商品广告(其中包括苹果电脑广告和卡夫酸奶广告),还有的学生制作了广告的Flash。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开始积极展开讨论,如什么样的商品最容易吸引年轻人?广告商如何制作广告才能吸引目标客户?同常规的课堂讨论相比,这种多媒体下的合作方式无疑更为直观,信息量和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也都大不相同。教师此时更像一个导演,虽然参与很少但能有效控制课堂。

版块二:合作学习在课堂讲解(While-reading)的运用。

对于本单元课文的讲授,利用多媒体合作教学,教师则把原本主要由其承担的任务分解给3组学生,让其通过合作学习在课前完成准备工作。如要求其中一组学生充当分析师,站在文中涉及的不同角色人物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竞赛组织者、参赛者、大学生、老板):要求另一组学生作为语言学家,解释并丰富文中主要词汇的用法;第三组学生则作为总结者,进行文章的概括和问题的设计。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由学生主导,教师的角色则退居二位,成为一个帮助者和补充者。

版块三:合作学习在多媒体课堂深入学习(Further Study)中的运用。

在多媒体课堂的合作教学中,我们给其余的3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集及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写出一份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多媒体形式在全班展示,进行评价,使学生的合作不仅局限于书本涉及的语言知识,而且更广阔地延伸到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去。

总之,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合作学习理念的完美结合,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注意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指导学生进行合作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多媒体网络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并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形成一种最优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启美.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陈胜.基于网络合作学习模式的思考.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2,(3).

[3]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

[4]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4:1-9.

篇9

一、网络媒体互动平台

网络媒体交互教学系统,通过压缩教师教学现场的视频、音频流结合同步浏览课件命令,形成教学资源流,利用网络实时传送到远端学生的电脑上,学生可以及时通过举手提问、共享教师端程序、文字交流等方式实现远程互动教学。

远程网络媒体教学系统工程方案适用于多种网络环境,Internet、Intranet、校园网、局域网以及卫星网和微波网。系统可应用在企业、事业单位、军队等处的远程实时互动式教学培训;系统可应用在远程大学的异地实时授课,语音文字答疑;应用在校校通环境下,不出校门即可观摩其他学的现场公开课等;应用在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可实现目前流行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全部功能。

网络媒体互动平台实现远程教学的特点:

1.先进性、方便性。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向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交互提供先进的、方便的远程教学支撑平台。所有的沟通和交互都是需要一些专用的工具来支持,这些工具主要有:BBS系统、邮件系统、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举手提问机制、作业机制、网络考试等。

2.多功能、实用性。通过该套远程教学系统,既要支持实时交互教学方式,也要支持非实时的课件教学方式;既要提供传统的现场情景教学支撑环境,也要提供一个学习者主动的、探索式学习的场所。

二、利用网络媒体实现远程校企合作

在校学生有自身的特点,课程太多,不能满足企业全职的要求,学生自身有迫切需要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氛围,早日融入社会中,尤其影视新媒体专业,更需要实践性的教学,所以通过网络媒体互动平台可以既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上课,又能贴近企业,受到企业氛围的熏陶,是实现远程合作的有效途径。

1.网络远程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企业和高校共建新媒体网络教育实践基地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与创新。哈尔滨本地跨国公司非常少,要学习最高的技术,达到国际化的标准,网络互动实现远程校企合作是新的尝试和创新,利用网络跨国互动参考跨国公司的业务和实践,感知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通过新媒体搭建的艺术实验室,网络实践教学和培训,跨国公司的培训教师通过网络为给学生进行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拓宽了在设备、技术上获益,节省了两地的奔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多层次、多维性的学习国外的公司先进技术精髓,为学生在校实现价值提供了保证,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提供了好的渠道。

2.职位对调,使大学生感受企业理念。通过校企联合,每天定时地通过网络基地通话看工人师傅的现场操作,让学生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职位对调,了解技术人员工作的场景,感受其掌握操作规程和操作要领。学校再把企业的老总、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的工人请到课堂,让他们讲授企业的生产、工程技术和管理,讲授主要的技术性、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课程,让学生做助理设计师,配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参与项目。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企业的理念。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每学期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有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职业学院的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职业学院 只有与企业联手,人员互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观念的改变。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变革,带动专业设备更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依托不断更新网络和视频设备,凭借掌握企业技术的师资队伍及管理者的先进理念,就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真正提高。

3.用文化链接企业,实现校企合作价值。企业是种文化,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完全领悟文化的内涵,校企合作不光为学校和学生搭建平台,更是为企业成功转变为文化企业做奠基。企业是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乃至不同学科,不同技术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学科文化这个特殊的载体,才能将机器、地域、人的精神与情感、文化与思想上升到进行自由的对话与融合这样一个境界,才能在不同的模块找到契合点,学校文化具有唯一的亲磁力,链接着人文学科、前沿技术等相关模块,形成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生存语境和发展动力。企业和学校的联合,为实现企业文化链接的目的,企业走向正轨,带动高校专业发展,二者达到良性循环,为整个社会产业链都作出贡献,能达到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学校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价值。

三、远程网络校企合作,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

现在多数大学生在学校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一切只考虑自己的成长,缺乏集体意识,没有团队精神,只要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缺乏集体荣誉感,然而,作为一个企业人,这些行为都必须改变。上班不能迟到,要打卡,要加班,一切都要以企业和工作为中心,这些都和学校读书的学生个人价值观相悖。

在企业中,职业人考虑的是绩效和利润。个人的利益必须和企业的利益相联系,个人的成功只有融入企业的发展才有意义。所以企业别强调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形成,仅凭理论的讲述是不会有成效的。只有校企结合,让学生足不出户都能体验到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去感悟才有成效。其次,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习,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接受现代企业管理和改革创新气息的熏陶,能够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这一切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总之,让学生融入企业中,无论是通过网络互动还是亲力亲为,特别是在与一线师的共同劳动过程中,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了对所从事职业的理解,便于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从岗位做起、从基础做起、从自身做起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只有融入企业的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

利用网络媒体互动平台实现远程校企合作是集高校、互联网新媒体、外企、跨国公司等组织机构联合打造的开放平台,其基本任务就是高效率、高速度、多维性的校企合作,满足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验企业文化,感受企业理念,为融入企业实习,做足充分的准备,网络媒体互动,也为企业提供提高的平台,实现企业文化链的目的,达到双赢的效果。

哈尔滨剑桥学院基金项目:(JQ2011-010)

参考文献:

[1]田光哲,廉串德. 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第4期.

篇10

【关键词】网络媒体 金融业 声誉风险 防控措施

金融业主要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类金融活动,其也被誉为金融业的三驾马车。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依托网络展开业务已经成为金融业的转型方向。网络媒体的特点十分鲜明,作用非常显著,利用网络媒体的优点,发挥金融业自身优势,才是其长久发展的根本。

一、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主要是指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各种载体,比如各种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微博、微信以及论坛等等,都属于网络媒体的范畴。网络媒体的特点鲜明,比如全球性、全天候、全面性、全方位、全动态、全接触以及低成本等。

全球性是指网络媒体可以将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全球性的传播,尤其是对于金融业而言,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任何金融信息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影响。诸如2015年年初的“黑天鹅”事件,瑞士央行单方面宣布取消对欧元的1.2协议,消息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国金融市场,导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全天候是指网络媒体能够保持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时刻畅通,不会像电视或报纸那样具有时间限制。

全面性是指网络媒体所涉及的信息十分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诸如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民生、教育等。

全方位是指网络媒体具有高度开放性,任何主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对传统媒体形成了颠覆。

全动态是指各种信息可以实现及时的传播和反馈,动态性十分优良,不会像传统媒体那样存在传播和反馈延时的情况。

全接触是指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多样,能够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消费者对信息进行了解。

低成本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成本很低,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媒体渠道价格低廉得多,可以使更多人通过网络传播想要传达的各类信息。

二、网络媒体对金融业声誉的影响

(一)金融业在网络媒体下的改变

在网络媒体下,金融业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促进了金融业的不断升级转型。具体而言,金融业在网络媒体时代下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消息的传播即时化。基于网络平台,各个金融企业都建立专门的官方网站用于各类消息,消费者只需进入对应的网站就可以了解各类相关消息。不仅如此,许多金融企业都开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各类应用APP,可以及时将各类信息推送给消费者。

其次,业务网络化。在网络深入普及的基础上,金融业的诸多业务都实现了网络化,尤其是在网银、支付宝、财付通等网络支付手段兴起并成熟之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的业务越来越多。比如通过网络进行股票买卖、外汇交易等等,都是金融业务网络化的实际例子。

再次,高度交互性。高度交互性主要体现在金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金融企业彼此之间交互不断提高。就消费者和企业而言,各种信息传播和反馈不断深化,企业依赖于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对业务进行调整,消费者也依赖企业的各类信息进行金融活动。而在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可以促成行业整体性加强,有利于提升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受众全球性。基于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金融业的受众也实现了全球化。就以外汇交易而言,目前国内主流的外汇交易商都是属于美国、英国的企业。正是依赖于网络平台,这些国外的外汇交易商才能迅速在国内站稳脚跟。

(二)金融业在网络媒体时代中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任何行业而言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金融行业也是如此。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百度搜索引擎中,2014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搜索次数超过了一亿次,其他银行搜索次数均在千万次以上。由此不难看出,消费者期望通过网络完成金融活动的意图和愿望是非常明显的,这就给金融业的网络化带来了不小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网络媒体的透明化使得金融业自身对舆论的主导力下降,信息透明对发展良好的企业而言可以起到助推作用,而对存在发展阻碍的企业可能就是拦路虎。

第二,网络媒体的不可控性增加了金融业的风险。金融活动极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数据影响,在网络媒体的开放平台上,不能排除怀有不良企图的人员或企业散布一些扰乱市场的信息,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同时,也降低了金融企业的声誉。

第三,网络媒体刻意放大负面信息,出于新闻目的故意夸大金融业的某些负面问题,在博取读者眼球的同时给金融业造成沉重打击。

三、金融业在网络媒体时代下的声誉防控措施

(一)构建专门的信息平台

构建专门的信息平台,是金融业面对网络谣言的有效回击。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网络媒体报道出金融业的负面消息之后,不少企业都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也不能拿出官方数据或信息稳定消费者信息,导致市场动荡。基于此,金融业企业应该构建专门的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及时、准确、全面地各类信息数据,确保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这些真实的信息,不至于被网络媒体上的失真信息误导。比如,企业可以搭建官方微博、微信官方账号等进行信息披露。

(二)声誉风险预控

所谓声誉风险预控是指对可能存在或即将产生的声誉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尽量在其对市场或消费者造成影响之前将其消除。这就需要金融企业建立完善的预警处理机制,与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对网络数据进行筛选排查,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并予以排除。比如企业可以和百度云服务以及阿里大数据等进行合作,通过云技术进行风险预控。

(三)声誉风险公关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网络媒体时代下,消费者对负面新闻的关注度远远超过正面新闻,即企业做了什么好事消费者并不关心,企业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基于此,金融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声誉风险公关工作队伍,在出现负面舆论时,第一时间进行回应辟谣,拿出能够令人信服的数据对负面舆论进行大力回击。不仅如此,还需通过法律渠道对散布传播负面舆论的网络媒体追究法律责任,以此加强企业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