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惜粮食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惜粮食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惜粮食的感悟

篇1

【关键词】数学课堂德育教育

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他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谈到德育,也许有人会说,这与数学课又有何相干呢?其实,在数学课堂里,德育如何占据学生的心灵,也大有文章可做。

1.首尾呼应巧安排

一位年轻教师上“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有这样两个精彩的片段:

课始,随着多媒体的演示,教师告诉学生: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同时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成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剪纸。在学生欣赏完这些剪纸之后,教师说“我也来露一手”,用剪刀迅速剪出了一个心形的一半,并故作神秘地让学生猜另一半。学生开心地说:“这是一颗心。”老师说:“这是一颗爱心……”

课尾,教师让学生也拿起剪刀,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认真地剪出了图形,并纷纷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真是美不胜收。教师问学生:“轴对称图形美吗?美在哪里呢?”学生交流了各自的认识和感悟。最后,教师随即又把剪出的“美”字(也是轴对称图形)贴在课始剪的心形里,说:“美在我们的心中,心中有爱心才是最美的……”

如果说课始教师剪出“心”字,直观形象地引出了轴对称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尾教师剪出的“美”字,可谓一“字”双关。一方面,“美”字恰好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另一方面,轴对称图形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叫绝的是,教师在课尾将“美”字嵌入心形中,并通过深情的寥寥数语,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心灵得到了无声的润泽。

2.链接生活巧渗透

一位教师教学“升和毫升”一课时,与学生进行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认识它吗?这是老师的献血证。知道我上次献血多少毫升吗?

生1:上面写着200 mL,是200毫升。

师:对,上次老师去献了200毫升的血。200毫升大约有多少?你还知道献血的其他知识吗?

生2:一个中等大小的茶杯大约能盛200毫升。我爸爸也有献血证,他已经献血800毫升了。

生3:我知道这是无偿献血,我见过街心公园那边每天都有一辆无偿献血车,很多人主动去献血。

生4:我妈妈上次动手术的时候,曾输血300毫升。妈妈说非常感谢好心人的帮助。

……

师:是呀,200毫升的鲜血很少,可关键时候能救一个人的性命。这里还有一些小知识(多媒体播放):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 ~ 5000毫升。献血的体重标准男性为50公斤,女性为45公斤。一个人一次献血200 ~ 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 ~ 10%,再加上抽出的是外周血管的血,人体会自动将原来贮存于脾脏、肝脏等内脏里的血液释放到血管中,保持恒定的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一两个小时就会补充上;血浆、蛋白质,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献血不会影响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一张普通的献血证,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作了有效的链接,并且,这种链接是有较高立意的。基于数学学习的内容,恰当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对义务献血这件事情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爱心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也自然地孕伏其中。

3.拓展文本巧延伸

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最后一个环节是“称一称”。我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是2.5克,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之后,学生计算出全国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一天大约能节省32500000克的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一共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大约合223年。

师:看了这个结果,你想说些什么?

生1: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老师,我知道了浪费粮食不好。

生2:我发现很多同学吃午饭时经常会剩一些,然后就倒掉了。我想对那些同学说:以后要爱惜每一粒大米,不能浪费粮食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如果全国人民每人节约一粒米,可供一个人吃大约223年,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昨天,老师还让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一亿有多大的信息,现在来交流一下。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依次出示:

(1) 一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100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假如每人每天平均撕一张纸,全校565名学生就撕下565张纸,我们平时用的数学练习本有16页,大概每天就浪费了35本练习本。这个数目也相当惊人!

(2) 一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班级里饮水桶每桶可装18升,这些水大约可装185桶,够我们吃上几年呢!

……

篇2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政治教师要彻底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开发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资源,拓展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把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引进课堂教学,筛选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教案,实施活动过程。比如,在教学《关心体贴父母》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待学生沉浸在母爱的回忆之中时,教师再饱含深情地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好吗?能给老师说说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深深的回忆,纷纷真诚地述说着父母对自己的感人故事。“是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而我们又爱自己的父母吗?”教师话锋一转就切入课题:“那谁来说说你平常是用怎样的行动来爱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又是怎样关心体贴他们的呢?”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欢快地自主发言,诉说着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幸福的喜悦。最终学生从中感悟出:关心体贴父母,应以自己的良好表现给父母带来欢乐,让父母为自己少操心,能够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整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可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理论课,而应针对教学内容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二、活用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教材中插入的一些事件、插图和场景,都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实际的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这些生活素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范围,启发学生走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组织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自主阅读教材,设计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教材内容,感受现实生活,受到思想熏陶。具体场景如下: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全家照,上课时向同学介绍自己家人的有关情况,讲述家庭生活的感人故事,真切感受父爱、母爱的真诚和无私,并启发学生思考既然父母如此关心我们,爱护我们,那我们又该如何报答家庭,如何感恩父母,并以此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珍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家人的至纯情感,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深恩。此外,教师还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生活教育资源,创设活生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会高尚的思想品德,从而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比如,在教学《尊重他人劳动》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让学生合作讨论,发表意见,并且当堂决定开展班级爱惜粮食活动比赛。通过学生民主商议,设计活动步骤,制定比赛细则,再通过结对互评、板报宣传、广播站播放等形式,促使大多数学生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渐渐地,珍惜粮食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响应,学生不但在学校不乱扔馒头,乱泼饭菜,而且在家里也改掉了浪费粮食的坏习惯,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

三、体验现实生活,适应社会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多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以便日后适应社会,快乐生活。但现在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有的学生家长只看重书本知识和学生成绩,使分数成了部分学生的奋斗目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即使成绩很高,考上了名牌大学,却仍然不会生活,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也是多彩的,生活的滋味不只是在书本上体味到的,学生还必须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因此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必须要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篇3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万载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政府机关食堂开展落实,有效提高了机关干部节约意识,积极倡导光盘行动,现就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出制止餐饮浪费倡议书

发起倡议,倡导机关干部以身作则,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特别是餐饮浪费上走在前、做表率。倡导机关干部:树立厉行节约意识,崇尚粮食节约理念;开展餐饮光盘行动,提倡就餐勤拿少取。加强食堂规范管理,推进厨余垃圾减量;

建立刚性约束机制,遏制餐饮浪费行为。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培养勤俭节约习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推动节约社会建设。

二、机关食堂厉行节约

一是在机关食堂入口处拉起了“提倡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的节约标语,并张贴了制止餐饮浪费倡议书,在楼餐厅制作悬挂了十余条节约标语,在一楼各包间摆上了“倡导光盘、拒绝剩宴”的倡导标牌。

在二楼餐厅LED显示屏循环播放制止餐饮浪费的相关宣传视频

二是要求食堂服务员及点餐人员提醒工作,鼓励干部使用“N-1”的点餐模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于菜品数量远超就餐人员数量的情况给予及时制止。

三是在交流干部楼管理上,明确在原有份量的基础上减少1/3,采取小份多样的形式保障用餐,减少浪费的同时,保障餐饮质量。

四是安排食堂采购负责人和厨师对当前一些偏大的餐具进行更换,选购合适的餐盘,适当调减饭菜份量,同时降低菜品价格,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为进一步强化餐饮节约行动效果,经局会议研究决定,在机关食堂增加“监督员”岗位,每日安排一名机关干部轮值负责机关食堂用餐情况监督,监督制止餐饮浪费等不良行为,提醒干部节约粮食,落实光盘举措。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制止餐饮浪费、厉行节约,是一次长期性、整体性的工作,我们要坚决抵制一阵风抓落实的现象,要善作善成,始终坚持将制止餐饮浪费作为机关食堂的一项重要准则,将培养干部节约意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依托当前的中央指示和现实情况,形成行之有效

单位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总结情况汇报经验做法2

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近日,x工委发出公开信,倡议x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特别是餐饮浪费上走在前、作表率。

一、创新供餐思路体验农事活动

在x部食堂,职工们按需取餐,秩序井然。取完餐入座,每张桌子上都摆放着“适量取餐避免浪费”的温馨提示牌。

粮食来之不易。在保障员工日常营养的基础上,也要努力减少餐饮各个环节的浪费。这不仅需要强化用餐者的节粮意识,也要通过加强食堂后厨的创新意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食材物尽其用。比如,食堂每天制作的豆腐会产生大量豆渣。厨师就把这些豆渣以及做菜剩下的芹菜叶等利用起来,掺在杂粮中,做成特色窝窝头。既充分利用了厨房边角料,又营养健康,这样的小点心很受大家欢迎。此外,厨师们在制作中努力做到咸淡适宜,尽量照顾到大部分人的口味,让用餐者吃好吃完。根据不同时间就餐人数的不同,食堂在供餐量上灵活机动,并采用小锅炒制,随缺随补,有效减少了浪费。

今年6月,x部机关党委组织青年党员干部赴xx参加“三夏”生产田间日活动。这是部门每年的传统活动了。脚底沾有泥土,心里才有真感悟。在现场,许多青年党员干部体验了夏粮机械化收割测产、秸秆打捆等一系列农事活动,对爱粮节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了农事体验,x部机关党委每年春节都组织干部职工回乡调研,深入“三农”基层,聆听老乡声音。今年上半年,他们还在部系统开展了“最美家书”征集活动,“勤俭节约”“农事艰辛”正是许多家书中频频提及的字眼。

作为‘三农’工作者,重视粮食是本职,爱惜粮食是本分,节约粮食是本色。单位不少干部、职工从小在农村长大,见证了从解决温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程。农业生产中强调颗粒归仓,反映到生活里,那就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大家都表示,要落实部领导关于餐饮工作的要求,推进餐饮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做到节约粮食、反对餐饮浪费。

在x部一些司局办公室的窗台上,摆放着辣椒盆栽。这是干部职工们在工作之余栽植的。从种子到果实,看到辣椒从青变红,他们在一点一滴中感悟着节约粮食的真谛。

二、优化餐饮服务强化考评奖罚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x近日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并进行专题研究。党组要求,要坚决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制止餐饮浪费,是一个系统性全流程环节,不能仅在‘吃’上厉行节俭,也要在‘制作’‘采购’等方面下功夫。”2007年x针对机关食堂实行了全委托式的社会化保障,只提供场所和设备。采购、加工、制作等餐饮环节,都由专业的餐饮公司完成。这样的做法有两大优势:首先,这些专业餐饮公司在x有50多家团餐服务点的规模效应。他们通过集中采购可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效益。其次,这些专业餐饮公司有丰富的服务经验,在严格的合同标准预算控制下,能倒逼他们采取更精细化的管理,优化餐饮服务的各个环节。

不仅如此,x机关服务中心制作了“餐饮管理工作日记”,逐日记录跟踪餐饮采购、消耗等情况,做到日提醒、周讲评、月考核,针对发现的浪费问题及时纠正。为加强监管,进行“阳光餐饮”改造,在加工间、库房、餐厅、残食桶等处加装摄像头,全程监控,并联通到管理人员手机上,24小时监管,及时曝光制止浪费现象。

篇4

    多元整合,在多彩活动中生成

    幼儿园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强调在创设的近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帮助幼儿实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给幼儿提供展示、交流和提高的机会,而且要不断推进学习资源呈现方式的变革,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体验,不断引发幼儿的知识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幼儿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内化新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生态环保教育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利用生动鲜活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效学习情境,让幼儿实现生态感知,动态生成生态环保意识。例如,在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观看海洋动画视频、聆听海洋动物声音等方式建立起对海底世界的初步印象,让幼儿感知神秘的海洋世界和海洋生物。然后我通过课件展示了层出不穷的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以及我们人类的危害,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海洋世界,有的说我们不向大海里乱扔垃圾、有的说减少对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的说对海面垃圾进行打捞等。接着我把幼儿的视线聚焦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以“我是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于是,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不随便乱扔垃圾等在幼儿略显稚嫩的笔端被勾勒出来,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描述着他们的图画,更为粗糙的画面增添了生动趣味。还比如,利用《快乐的大脚》、《海底总动员》等动画电影,利用世界气象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等生态环保节日以及相关的环保图片、公益广告等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在主题鲜明、生动形象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加强对幼儿生态环保教育。

    亲近自然,在实践体验中感悟

    在幼儿走近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幼儿通过一定的学习情境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自觉做到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断内化为生态环保意识,外化为绿色环保行动。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在自然的天地之间学会观察、学会适应,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建立新自信的目标。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小班年级组开展了“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在这样的一个营造绿色环境、呼唤生态文明的特别节日里,有的家长和孩子在自家小区中认养小树,有的同爸爸妈妈进行种植灌溉活动,有的在野外进行种植树苗活动,还有的配合社区绿化人员进行保绿作业……小朋友们通过种树、除草、浇水等亲身实践活动中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常识和植树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感情,培养了孩子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绿色环保意识。还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室自然角里的动植物,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责任意识,还可以利用我园开辟的“欢乐小农场”,利用亲子活动和种植活动等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生产农具,帮助幼儿在松土、施肥、浇水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当然更能让幼儿在辛勤劳动中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从小树立起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见,在幼儿活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超越传统课堂的时空观,实现由封闭向开放、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帮助幼儿不断体验、探究、感悟、成长,实现内化为生态环保意识,外化为绿色行动实践的理想教育效果。

篇5

关键词: 生活化 小学《思品与社会》 生活需要 课堂活动

《思品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让小学《思品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

1.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思品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认为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并要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2.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件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油然产生对家长的爱。

3.选取素材要来源于生活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让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景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4.思品课堂教学活动要生活化

《思品与社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如教学《平安回家》时,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使学生很快明白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5.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我在教学《爱惜粮食》时,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作用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种粮。有了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脑海。

参考文献:

篇6

一、凭借生活积累,促进阅读感悟

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限制。一个人的生活体验,在语文阅读时,一旦遇到的生活中相关语言,就可以与生活的联系,以他们的生活体验,道德情感体验,相对平稳地缩小自己和文本中人物本身心理和情感距离,以及作者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差异,从而与编者的意图想在一起,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增加生活的积累,情感积累,积累实际的前提下,根据阅读与生活的关系,巧妙地使生活进入阅读,帮助学生构建现实生活与语言阅读的联系,让他们凭借生活基础去感悟语言。

一是指导朗读,在生活形象的再现中感悟。在学习这句话时,我注意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互读、指名朗读、大家评读、教师范读等方法,再现爸爸对“我”说话时的情境,尽力引导把爸爸说的话读好,把爸爸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中语气的把握,语音的高低,心理的外化尽力表达出来。通过不断揣摩,反复练习,学生一个个都能“意味深长”地“说”这句话了,这就从语言内涵的表达上具体理解了“意味深长”的意思。

二是合理的引导,在生活形象的列举中感悟,在学生凭借生活形象,通过朗读基本感悟词义后,我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根据现象,想象人物“意味深长”的话,从而在生活形象的构造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如:明明这次语文考试,成绩名列全班第一,他有些骄傲了。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兰兰乘公共汽车是给一位老奶奶让了座。回到家,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意味深长地说:“ 。”少数同学在数学学习中,做的习题不少。但解题能力老是不能提高,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由于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一般都有这方面的积累,所以补充句子比较顺利。

三是独立想象,在生活空间的拓展中感悟。通过上述两步,学生对“意味深长”的意思已经有了充分感悟。我又这样引导,在生活中,你看到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意味深长”地说过什么吗?这样,生活中的形象便不断地浮现在学生眼前。有的说:“我不爱惜粮食,爸爸意味深长地教育我……”;有的说:“我不知道珍惜时间,老师意味深长地教育我……”;有的说:“我不讲究礼貌,妈妈意味深长地教育我……”。这样引导感悟,词语给予学生的就不是抽象的定义,而是具体的形象,一旦生活中有了相关的形象,他们头脑中的词语就会跳跃出来,这样,词语就成了他们语言仓库中的活仓库了。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的阅读,都可以通过沟通生活与相关语言的联系,让学生借助自己身边的、自己身上的鲜活的素材,以使语言的意义蕴涵、情感内涵、语技内涵充分地显示,从而让学生得到感悟。

二、凭借角色转换,促进阅读感悟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虽然课文描述的景色迷人,叙述的事情也非常感人,可是学生总是完全漠不关心。其重要原因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没有进入角色,使得学生在阅读中置身于文外,让学生阅读多把自己的文章,体会语言的内容、语言的情感形成调动学生的情感上的共振。可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上发挥作用,随机进入文本,进行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研究,情感体验,从而变阅读文本为深刻体会和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三、凭借创设情境,促进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就是要尽量诉诸学生感性,培养学生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用心去感受。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进入这个领域的有效途径。在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有一个巨大的自由解放感,对摆脱实际需要和超越应试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是一种审美氛围,师生在自由和平等的气氛中熔化,有一种心理精神。

则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的有效方法。在精妙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有一种摆脱了实际需要之后的自由解放感和超越狭窄应试圈之后的广阔无垠感。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精神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如春风化雨,学习语言成了其乐融融的享受。

四、凭借感情朗读,促进阅读感悟

篇7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美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它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了激趣引情的作用。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诗中涉及的“庐山瀑布”是大部分学生未曾见过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因此,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景中,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前,笔者收集了许多反映庐山美景的境头,教学时,使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这样,诗中的情景全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心醉其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入境悟情、引发共鸣,让学生充分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臆。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诗,全诗篇幅虽短,但含义深刻。通过这首古诗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但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我们吃的米饭从何而来都不知道,平时吃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让学生体验农民耕作的辛劳,从而教育他们珍惜劳动果实,是本诗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题为《我是一粒米》的教学软件,讲述了一粒米从播种到端上餐桌的整个过程,其中穿插了不少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的镜头,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多解释,学生便明白了“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语的意思,深深地体会到米饭的来之不易以及诗人对农民的同情,激发起对劳动者的同情与热爱之情。

三、运用多媒体指导吟诵、激发想象,让学生充分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处处闪耀着美的情趣。要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感情,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还要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由表及里,开拓诗的意境,从而准确地领会诗的思想内容。

篇8

一、公益先行,在问题探讨中参悟

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中国古代倡导日行一善,现代公益事业是人人参与的,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公益基金、公益网站等途径,以直接参与、无偿捐赠、公益广告等方式参与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使得公益事业实现了高速面广的爱心满天下的理想效果,而这些社会公益热点、社会公益事件、社会公益活动则是加强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运用富含生态环保理念的社会公益案例开展幼儿教学,能够帮助幼儿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社会公益意识,树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

例如,在开展“走进大自然”的主题活动时,导入部分我用了“秀出你的环保搭档”的公益广告:我把家里的废纸盒都收集到大桶里,爸爸说纸盒回收后可以再造纸。这个大桶就是我的环保搭档。我不用一次性筷子,因为我要保护森林,自带餐具是我的环保搭档。我的铅笔盒里只有三支环保铅笔,因为它可以节省木材,环保铅笔就是我的环保搭档。我喜欢玩拼插玩具,少用电池,减少污染,拼插玩具是我的环保搭档。出去旅行,我不用酒店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妈妈说那不环保,随身的洗漱用品就是我的环保搭档。接着我引导幼儿认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的环保搭档还有哪些?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奶奶的菜篮子、自己的小水壶、教师制作的环保玩具……无不充分体现了幼儿丰富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比如,结合“光盘行动”的开展,我们设置了“思想曲”、“行动曲”和“家园曲”的“三部曲”,从节约粮食入手,引导幼儿能较好地吃好每顿饭菜,做到不挑食、不掉饭粒、不剩饭菜,能保持餐桌的整洁,教育幼儿节约用水等,从而帮助幼儿把节约从口号变为行动,将行动化为习惯。这些丰富多彩的公益主题活动的有机渗透,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实现对生态环保理念的意义建构。

二、多元整合,在多彩活动中生成

幼儿园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强调在创设的近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帮助幼儿实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给幼儿提供展示、交流和提高的机会,而且要不断推进学习资源呈现方式的变革,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体验,不断引发幼儿的知识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幼儿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内化新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生态环保教育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利用生动鲜活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效学习情境,让幼儿实现生态感知,动态生成生态环保意识。

例如,在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观看海洋动画视频、聆听海洋动物声音等方式建立起对海底世界的初步印象,让幼儿感知神秘的海洋世界和海洋生物。然后我通过课件展示了层出不穷的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以及我们人类的危害,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海洋世界,有的说我们不向大海里乱扔垃圾、有的说减少对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的说对海面垃圾进行打捞等。接着我把幼儿的视线聚焦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以“我是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于是,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不随便乱扔垃圾等在幼儿略显稚嫩的笔端被勾勒出来,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描述着他们的图画,更为粗糙的画面增添了生动趣味。还比如,利用《快乐的大脚》、《海底总动员》等动画电影,利用世界气象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等生态环保节日以及相关的环保图片、公益广告等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在主题鲜明、生动形象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加强对幼儿生态环保教育。

三、亲近自然,在实践体验中感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幼儿对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幼儿走近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幼儿通过一定的学习情境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自觉做到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断内化为生态环保意识,外化为绿色环保行动。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在自然的天地之间学会观察、学会适应,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建立新自信的目标。

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小班年级组开展了“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在这样的一个营造绿色环境、呼唤生态文明的特别节日里,有的家长和孩子在自家小区中认养小树,有的同爸爸妈妈进行种植灌溉活动,有的在野外进行种植树苗活动,还有的配合社区绿化人员进行保绿作业……小朋友们通过种树、除草、浇水等亲身实践活动中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常识和植树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感情,培养了孩子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绿色环保意识。还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室自然角里的动植物,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责任意识,还可以利用我园开辟的“欢乐小农场”,利用亲子活动和种植活动等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生产农具,帮助幼儿在松土、施肥、浇水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当然更能让幼儿在辛勤劳动中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从小树立起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9

1.将美德教育与办学理念相结合

学校秉承百年潞河“人格教育”办学理念,坚持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文化立校,民主管理”的发展策略,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办学理念相结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德育网络。

2.将美德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开展“微课程”教学。“微课程”是指以解决班级问题为导向,结合《美德读本》,通过10-20分钟的针对性解读,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微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我们主要从“微”晨会、“微”暮省起步。学生们或从书中的一个小故事、一段圣贤语录中受到启发,或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悟。

用好“班队活动”课程。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开展“十德”教育。一年级主要学习“孝”的内容,二年级学习“礼”的内容,三年级学习“勤”和“诚”的内容。每位班主任确定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案,上好班队活动课。上学期,我们组织教师分别上了“我是爸妈的暖宝宝”“礼仪之花处处开”“与诚信同行”等班队会展示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班队展示观摩活动,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成为常态。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和学科德育渗透功能,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是学校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教师们依托学习共同体,探讨德育途径、方法,使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将美德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重视创设环境氛围,使中华传统美德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校园中四栋楼宇分别命名为“至真楼”“至善楼”“至美楼”“力行楼”,引导师生与家长追求真、善、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至善楼一层楼道专门设立“十德树人”“感恩园地”“中华传统节日”等宣传栏,通过耳濡目染长期浸润学生心灵。二层楼道里专门设置美德好少年展示栏,使学生身边有榜样,人人学榜样,个个争做榜样。全校上下初步形成了人人知美德、人人讲美德、人人践行美德的良好局面。

4.将美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书香校园”读书实践活动。全校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早上,学生在朗朗的经典诵读中开始了新的一天;放学时,以班为单位集体诵读经典。四月,结合世界阅读日,开展“诗韵启蒙 快乐成长”经典诵读活动;九月,开展“经典诵中秋”活动,学生在唱、诵、演的过程中爱上了经典文化,爱上了阅读……

开展“讲美德故事做有德之人”主题读书实践活动。各班开展讲美德故事的活动,学生有的讲述书中的经典故事,有的讲述身边的美德故事,台上的学生讲得声情并茂,台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美德故事激励着他们学做有德之人。

少先队组织各班成立“微善社”,教育学生从主动捡起别人不小心遗落的废纸等小事做起,践行中华美德。利用午餐时间,持续开展“文明用餐――我的责任”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爱惜粮食,文明用餐。

在母亲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到来之际,开展系列敬老爱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懂得爱国就是要从爱身边的人、爱家、爱班级做起。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20—0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一。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环境意识的高低,关系着我国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训练语言文字技能的同时,还能很好的接受环境知识、境道德的感染和影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呢?下面从静态环境教育和动态环境教育两个方面谈谈我们的一些探索。

1、利用教材文本。静态渗透环境教育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不同的方面,编入了不少蕴含环境教育资源的文本,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把环保教育融进教学目标中,在课堂上选择最佳切入口,抓住教材中环保教育的点点滴滴,对学生静态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1 珍惜自然风光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很多赞美自然景观的文本,譬如,古代山水田园诗文《山行》、《游园不值》、《望庐山瀑布》和现景散文《桂林山水》,《海底世界》、《索溪峪的“野”》等。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让学生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的环境情感。

1.2 了解环境知识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介绍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和方法的课文。这些课文介绍深入浅出,学起来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如《太阳》、《21世纪的新能源》、《黄河象》、《琥珀》等文章,注重阐析科学性道理,学习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了解、探究大自然的秘密,让学生在获得环境知识的同时,产生探索自然世界,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1.3 爱护野生动物教育

如《有这样一个小村庄》、《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猫》、《小狮子爱尔莎》等课文,鲜明地彰显了爱护动物,与动物友好相处之主题。教学时,通过渗透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从而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1.4 珍惜水资源教育

像《古井》、《黄河魂》、《五彩池》、《珍珠泉》、《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利用好这些文章,就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

1.5 爱护名胜古迹教育

《长城》《圆明园的毁灭》《卢沟桥的狮子》《三味书屋》《颐和园》等文章,讴歌了从古至今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不朽杰作。教师利用这些难得的素材,让学生在追溯、欣赏、感悟中,接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珍惜自然资源、爱护古迹的教育。

2、开展实践活动,动态渗透环境教育

如果说教材文本的教学是静态的渗透环境教育,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动态渗透环境教育,动态的渗透是静态渗透的延伸和补充。

2.1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说写能力,又能很好地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从书本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等,不但能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应用,而且有助于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责任感、使命感。

2.2 开展视听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当今快速发展的媒体的,为学生及时了解环境信息提供了方便。组织学生课外看和听,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新闻报道等有关环境破坏方面的题材、新闻,让学生了解那些近在咫尺,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让环保意识深透到学生心中。

2.3 开展主题活动,强化环保教育

围绕“3.12”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等主题活动;“3.22”世界节水日,开展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活动;“4.7”世界卫生日,开展“卫生伴我行”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4.22”世界地球日,开展真爱地球,爱我家园活动;“6.5”世界环境日,设计“生活垃圾分类”、“乐音和噪音”、“可怕的白色污染”等主题活动;“10.16”世界粮食日,组织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爱惜粮食等主题活动。教师有选择性地利用这些绿色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就能很好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2.4 利用社会调查,深化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