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育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背景 四个现代化 教学改革
由于受到传统社会观念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定势于或者习惯于经验主义的陈旧性模式,对教学活动的艺术和方法研究没及时跟进,对于语文教学的功能和定义在认识上没能到位,以至于对新课程教育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发生了一些难以摆脱的负面作用。因此本文认为,从现实状况看来,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应当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笔者从工作中总结得到了“三个现代化”的实践和体会,希望以此能够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产生添柴助火、推波助澜的积极性作用。对此,本文试从以下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之。
一、用新型理念武装师生头脑,努力实现教学思想的现代化
俗话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首先做到解放思想,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在传统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大都把提升质效押宝在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上,并且一直提倡和奉行“以教师为主、以教学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笔者细细分析一下即可发现,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呈现出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具体表现在“四重四轻”的特点:一是重课程教学而轻思想教育,缺乏对语文教学功能的全面认识,忽视了情感因素对学习行为的主观能动作用;二是重课堂教学而轻实践辅助,缺乏对语文学习多元化渠道的挖掘和利用,不能形成立体化教学体系;三是重知识教学而轻能力素养,缺乏一种高瞻远瞩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性眼光,既无法体现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对学生又不能从能力和素养方面进行积极有效地培养;四是重学习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由于学生正常处于“听众”角色,以至于把课堂教学中“煮好的夹生饭”只有放到课后去“炒着吃”,教学质效难以得到有效地保证。对于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积极实施“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努力把学习的主渠道、主战场引向课堂实施的双边教学活动之中,认真实现以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 从而在激发课程学趣、发展学习能力和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努力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用科技装备取代传统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气息的现代化
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任何课程相比,高中语文教学具有文字美、语言美、情境美和创意美的鲜明特点,这些我们必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认真加以挖掘、感悟和体会。然而从实践看来,由于现代学生多了一些活力而缺少一些内涵的缘故,他们对课程教学似乎少了许多灵气之类的东西。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还是一味使用单调陈旧的传统教学手段,那么无论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多高,能够取出怎样的“法宝”,都会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优势,以此创设音像并茂、生动形象的综合效果,来辅助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从中获取最大化的活泼和谐效应。
三、用双边互动制胜单向流程,努力显现教学目标的现代化
篇2
关键词:现代化 教学技术 高中 英语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作为承载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最先接触地, 无可厚非地成为其栖息地。顺应时代的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育领域应运而生, 并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纵观当今的英语教学课堂, 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教学平台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大量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优越的设备条件, 有效地解放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的劳动强度,改革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
1.1 发展现状
英语课程在近期内, 主要的授课方式仍然是班级授课和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一直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纯知识讲授型教学模式, “教材、黑板、粉笔”老三样加上座位排列整齐的、安静听课记笔记的学生构成了标准的英语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思考。
1.2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受限
教学载体仅限课本, 而受传统出版业的限制, 教材的更新速度无论如何跟不上语言文化发展的步伐, 单一的教材也无法适应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丰富需求,这就构成了传统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瓶颈,老师主讲,学生主听, 知识一般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很难有空间上的突破, 学生很难在课堂学习中接受鲜活的语言, 无法通过声音、图像等多重外部刺激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容易产生厌倦, 学习目的也就不易达到。
1.3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受限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是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在教师满堂灌的课堂中, 即使偶有学生得到发言的机会, 也几乎不能逃脱机械训练的模式, 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几乎是窒息的, 协作性学习很少进行, 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因此,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就很难得到调动和鼓励。
1.4个性化学习受限
英语教学要求充分体现个性化, 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然而,受教学方式单一等的限制, 教师只能从中等水平的学生需求出发, 这就难免造成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并存, 个性化学习无从实现, 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被挫伤, 学习失去方向和动力。
二、现代化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优势
2.1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趋向于全方位、多层次, 所以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由于声音、图像、文字多种刺激并重, 使师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 完全沉浸在教学要求的氛围之中, 有效激活学生的感知器官和注意力, 有利于增强学生记忆力,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2现代教学技术除了具备正常课堂教学的一切手段之外, 还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为学生设计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而自制教学课件针对性更强, 能够更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 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这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化训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3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优化课堂结构。在一节课上,利用教学示范、语音对话等功能, 教师可以讲解演示, 学生则可以及时反馈; 利用辅导答疑功能, 教师可以“手把手”个别指导; 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问题也可在全班进行示范。这样, 将诸多的环节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了教学质量。
2.4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 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方面, 显示屏上界面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卡通形象、神奇的动画等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了所有学生的无意注意。另一方面, 悦耳的配音和背景音乐渲染出一种极为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自然地沉浸于学习的快乐之中。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改革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措施
3.1创设多元的英语交际情境
目前我国英语学习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 其存在原因关键在于社会文化语言背景的不同, 造成国内学生缺乏英语交际的情境和环境,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情境创设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的集成, 可以最大程度地模仿和再现自然界的声、色、形; 丰富的情景素材通过大量的、不断重复的信息输入, 可强化学生的接受应用能力.
3.2实践应用,实现素质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词汇、句法讲解阶段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交际活动”。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句型进行角色扮演, 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创造发挥。课后, 可安排学生利用所学句型, 围绕课文主题, 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 使视、听、说、写和谐统一, 达到最优化教学。
另外, 教师可借助校园网建立个人教学网页。这样, 学生在课外可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 需求和水平上网查阅教师的备课笔记, 课堂练习内容及补充阅读材料。同时,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好的英语学习软件, 并鼓励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通过发送E- mail 向教师请教。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在课内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 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结束语:
现代教学技术网络化的优势, 让英语教学变得更简单, 教学环境也更真实,对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界定为既是一种教育手段, 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又是一种教育理念, 同时还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涵着教师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因此,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英语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庞红梅,黄燕.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电大学报.2003,04.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课堂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推动教学改革进程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改变了单一而静止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以将电子化的视听技术和形声教材引入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直观性。尤其是运用于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与真实的交际情境,这样都将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激发学生兴趣更为重要。但是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采用单纯的语言描述,整个教学枯燥无味,趣味性不强、动态感不强,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大多学生只是在机械应付,并不能集中思维与注意展开有效学习。这是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英语教学中,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枯燥而机械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与声音动画等三维一体化的特点,可以将那些枯燥静止的英语单词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听觉刺激,而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带给学生的感受是新鲜的,刺激是多方位的。所向学生展现的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美情境,这更加符合高中生的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对英语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语言学习交际化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一本教材加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加一张嘴的枯燥而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受经由教师所传递的教材上的现成的语言知识,而且学生并不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交际之中。这正是传统英语教学的最大弊端。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通过模拟功能来再现交际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活动与场景之中来展开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与交流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与学习。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运用恰当而得体的语言来展开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地掌握语言的精髓,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驾驭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课件运用于教学中,但要考虑到具体教情与学情,否则就只能成为机械地照搬,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英语教学资料库,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与针对性的素材在自己的精心安排与设计下来进行制作。这样的教学更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更加利于学生深入地掌握知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积累大量字词句
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情境,使学生对于与各种话题相关的字词句都有所了解并通过各种情境的示范,再加以创新写作。学生在实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之所以差,主要是一方面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总是受母语汉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是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孤立学习,而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其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学习素材
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机械照搬教材,将原本生动活泼的语言课上成了词汇、语法的机械灌输课,学生的学习视野也只是局限在教材上,这并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生活即教育,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尤其对于语言学科来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能够灵活运用,就必须要将语言的学习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封闭教学观。现代信息技术以强大的互联网为依托,我们正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利用计算机超强的综合处理功能,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从而真正将英语学习与时展、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以教材为中心的开放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学习,让学生掌握语言真谛,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与综合素养。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带入了一个更为宽广、更为自由的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更加利于学生语言水平、文化修养以及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主动,更有成效,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来展开一系列的自主学习。从知识与技能的层面来说,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学生都可以接触到教材之外的更多信息。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观看一些经典英文影视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发音,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从文化、风俗等层面来深入地了解语言,这必将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与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方法与能力的层面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情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更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英语学习,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将对英语学习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
六、结语
在信息技术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当前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的大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将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科学的教学思想的认识将逐步加深,也会更加意识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关注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平台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4
一、强化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设备的作用,提高教师重视程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是以感知为起点的。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知越强烈,获取的信息越多。语言学习中,语言的场景越形象生动,语言的功能就越明显,语言形式就越容易掌握。因此创设广阔而生动的语言环境,是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使教学平面化、抽象化,缺乏表现力,无论教师如何认真讲授,也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不易于克服母语带来的影响,更造成学习语言单调、枯燥的事实,从而使学习者失去热情和兴趣。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悦耳动听,紧扣心弦的音响作用于学生的双耳;使形象逼真,绚丽多彩的图像作用于学生的双眼。丰富的信息使人的感官产生广泛的兴奋点,让学生识别得多、接受得快、记忆得牢,从而使语言为已所用。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设备运用于语言教学中,是符合语言的认知规律的,是单纯课本所难以比拟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诸多好处,并没有被教师广泛重视,或是重视程度不够,所以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是使其广泛应用的前提。
二、充分利用课件资源,优化学习环境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广泛利用课件资源的交互功能,使学生在有趣人机对话练习中,提高语言听说能力,并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复习时,可把问答、习题辅以图片或文章用计算机放映,采取集体作答或双人一组作答等。新授课时,可从资料室里收集与课文相关的磁盘和软件,根据需要制成组片或插件链接播放。在听课文录音时,将课文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应起到训练学生听力和课文理解力的双重目的,其操作性、交互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不感到厌倦。剩下的问题处理更是灵活自如,从题型设计花样上,可以使用不同的软件制作出不同的音像效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花时间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灵活多变的、且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和画面,把静止的语言材料与活动画面结合为一体,构成教学课件,使学生既能观其形、听其声,又能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表演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始终保持高度学习积极性的主动参与者,在这样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教育学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例如,在讲授新语法知识现在进行时态时,可围绕“What are you doing?”开展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设置一系列卡通课件,并配以声音,让卡通人物边做动作边说话。学生看了卡通画后,基本上能悟出所要讲的内容。当教师问:What are you doing?他们基本都能回答。简单几个画面几句引入新课:现在进行时态,使学生顺利通过认知障碍,愉快地学习。
三、师生协调配合,变模式教学为主动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把它们合理地利用到课堂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搜集和英语学习相关的信息、图片、音乐、影像等,让他们自己制作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通过评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仅能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培养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各方面的能力在亲身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还能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联想是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和纽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问题(知识)产生的过程加以展示,对图片、声音做不同的剪拼组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联想,产生思维的创新。联想也是对记忆最有效的帮助。比如英语中大量的单词记忆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把单词表达的意思用计算机制成幻灯片,展示其图形和声音并配以相关的释义,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同时加强,让学生记忆时有联想的空间。
四、延伸课堂,扩大领域
在实际英语教学进行口头表达时,很多学生总是吞吞吐吐表达不完整,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没有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当前的条件状况又没有使其发挥,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巩固和提高。现在我们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校园网络,能将思维引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比如我们可以借助网上信息组织学生开一节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从网上收集关于圣诞节的故事、卡片、歌曲或诗歌等,通过整理,加上自己的语言,在圣诞节到来的时候让他们给大家表达自己对同学或老师的希望与祝福,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又锻炼了学生的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可谓一举多得。另外,我们中国的教师教英语时语感语调不免有些生硬,没有英语原来的那种圆润与动听,更何况大部分教师都是传统英语的学习者,更不免有这些缺陷,这势必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呢,那就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收集原版的英文影片,让他们体会原汁原味的英语。这样做①能使学生减少对英语应用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平时虽然学习了英语,却不知道能不能用,讲出来别人能不能听懂。当他们观看这些影片时,就会得到检验。②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当欣赏一部英文影片,他们也能听懂一部分内容,便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也坚定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纠正发音,培养语感。在观看影片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全身心投入,情绪随剧情而变化,注意倾听影片中的语言,无意中纠正了自己以往不正确的发音,富有感情地读出英语,锻炼了听力,相当于上了一堂高效率的听力课,久而久之他们的口语和听力便会大大提高。④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英语学习的动力。
篇5
【关键词】儒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02-02
是我国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时至今日,仍然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风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彰显出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不断得以丰富和印证,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儒家文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如何体现现代价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积累和流传下来,至今对当代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
二 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来源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核。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内心所有的东西,而礼则是表现在外
的种种礼节,对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多为他人着想。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发展完善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并且把仁学发展成为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荀子提出了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发展孔子“礼”的思想,主张“以礼为主,礼法并施”认为人性本恶,加之没有礼的约束,社会就不会稳定。这些思想都为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孔子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依托,仁、义、礼、智、信仍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这些都说明了儒家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孔子作为古代教育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后代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模式。儒家的内在观要求知行合一,学习要身体力行。儒家的教学原则如下:(1)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认为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教学相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不但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因为教与学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的。(3)身教重于言教。儒家文化强调“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注重强调教育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先做到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为学生做出表率。
3.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人文精神的支撑
儒家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表现出的鲜明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特点,既培养了教育者的艺术气息,又提高了人生的自我修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撑。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应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儒家文化,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培育其高尚的情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儒家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素质,有利于当代受教者中国梦的实现。
三 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新形势下,文化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越来越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一方面,在现代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在儒家文化中寻找更多合理有用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把对儒家文化的合理借鉴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与社会相适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1.融入儒家经典思想,明确文化向度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自我意识的培养,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枯燥和讲授方式的单一,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较差,只知道儒家文化长期流传下来的固定语句,却不知道如何实践。因此,把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讲解儒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更新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处世态度、方法和道德情操。另外,也应将儒家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利用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与现实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对比,淡化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利用儒家文化中的“见利思义”“以义生利”,把“义”“利”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拜金主义相对比,突出道德在金钱利益中的重大作用;利用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与现代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的状况相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2.引入儒家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成效
儒家在古代的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儒家文化中的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智力、兴趣和个性等,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注重儒家文化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要率先垂范,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利用“慎独”教育学生的同时,先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注重儒家文化中的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者不仅是要从书本上学,实践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注重儒家文化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教育者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3.塑造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完善教育目标
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学说强调:追求真理和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大仁爱在教育中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仁爱思想的教学内容;二是在实践中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关心他人的活动;再次,教育学生要有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情操,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学生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最后,培养“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将儒家“信则人任焉”与现代教育中的诚实守信相结合,讲述典故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汪泽青、庆格乐.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冯季林.儒家教育思想的后现代意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篇6
论文摘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增进智力发展,进而通过各级的思维加工形成新的认知,从整体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今天,其地位也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的观念、生活方式。在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今天,其地位也变得尤为重要。《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过程”。计算机这个新时代的宠儿,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象、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功能,展示精美的图画,播放悦耳动听的音乐或录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将枯燥的课堂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促进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广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改善呆板的教法和学法,有着其他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收到的效果,这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它可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二面角的教学,利用几何画板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图形的旋转、平移、翻动、移出、折叠、显示等可以方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需要观察图形总结图形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找准解题的切入点。
心理学家认为:认知领域是智力活动因素,情感领域是非智力活动因素,有不少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经常是成才的关键”。智力因素主要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有着促进和调节作用,是学生的“动力系统”,是学习积极因素的重要源泉。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是先有感性认识后上升为理性认识且感性认识贯穿始终,使用电教媒体利用其突破时空限制、动静结合的优势,可大大增强学生的情感认识,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情感基础,使课堂更生动,学生参与更活跃。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增进智力发展,进而通过各级的思维加工形成新的认知,从整体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中的素材
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准备好各种素材,然后将各种素材通过计算机组装在一起。如将一个多媒体课件比作一个大型建筑物的话,则各种素材就相当于建筑所需要的物料:
多媒体课件中要用到的素材有声音、图形、图象、视频影像、动画等等,不同的素材要求使用不同的手段加以准备。
下面以动画为例来加以说明:
动画适宜表现教学过程中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动画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设计制作:
(1)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设计动画。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设计制作动画比较直接,可以让屏幕对象或利用绘图语句绘制的图形产生动画效果,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不高.
(2)利用专门的动画创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如设计二维动画可用的制作工具有Animator、AnimatorPro、AnimatorWorks、AnimatorStudio等多种软件,设计三维动画可用的制作工具通常为3D5软件。利用上述工具可以很容易地制作出形象、生动、逼真的二维或三维动画,不仅所制作动画的表现效果好,而且制作文字的动画,可以利用COOL3D软件。 (3)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提供的动画制作功能,设计制作动画。
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
由于旧的认识观和教育观的影响,有的教师全部用电教手段来替代常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放电影,这种绝对化和简单化的理解和运用,带来了一些负效果。有的教师片面以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刺激一反应’锐为依据,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界面华丽、媒体效果,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实质是试图通过外界媒体的刺激,使学生被动模仿和接受数学知识。此时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灌输,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有的教师采用最简单的powerpoint制作课件给人以代替投影仪印象。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内容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有些内容,我们只需要用简单的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就可以教学,而且操作性很强,因此不必为了赶时髦而去刻意追求。在数学教学中板书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忽视板书的作用也是误区之一。数学的解题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点,在使用媒体时不能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
因学生在长时间的观看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如果课件制作过于修饰、处理或缺少通用性会造成隐性浪费和负面效应。因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课件制作宜小、宜精、宜短、宜简。
四、结合学生特点辅助教学
如何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的使用教学媒体,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效果,实现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应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媒体的性质、形态、功能,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综合考虑,切忌盲目选用媒体。在慎重选择媒体的切入时机和使用方法,根据课型和教材选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实验表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意境,引起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显示情景,突破难点及突出特点画面效果上是最佳的,切忌“花架子”,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际效果欠佳。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观察斜率和截距的数据连续变化观察总结出直线和圆在不同位置关系时的相关结论。通过动态效果启发、激励学生,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质的目的。在教学中还可通过一些失败的尝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五、优秀教学媒体组合的特点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
新课标里提到:“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各大高校不仅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也通过举办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状
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明显的、积极的影响,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比如电脑,使得可运用的教学材料变得丰富多样,教学信息更加多姿多彩,学生能够更深、更广的接受知识。其次,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令教学模式变得灵活多样,更加形象生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但目前已经在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已经体现出很大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的制高点,也是实验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实验能够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积极的科学的严谨的思维方式,而在化学实验中,有一些学校并没有适宜的实验条件。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化学实验教学中也有着不少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解决传统化学实验条件的不足。现代化教学技术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已经有了多种很好的应用。
(一)化学实验动画呈现
运用Flash软件和3DStudio MAX 软件进行动画模拟,将化学实验制作成一个一个的小动画的形式,这种形式显然与真人视频教程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动画模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尽可能的全面细化的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并可以重复观看,如硫的燃烧实验反应非常快,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已经结束,如果重复做实验浪费药品。另一方面,动画模拟避免了真人实验的不便利以及需要重复录制等缺点,化学实验的动画模拟中可以模拟各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在不方便学生自己展开的情况下,仍旧能够让学生熟知每一步化学反应,能使得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二)虚拟的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属于消耗性实验,并且容易产生有毒害的气体。虚拟实验室是计算机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在模拟真实环境的软件里完成实验。虚拟的化学实验室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可以不受实验材料、仪器、时间、场地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有毒试剂对学生可能造成的伤害。并且这种自己动手后一步步观察结果对于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的形成很有帮助,学生还能通过不断的改变一些实验参数快速的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化学反应条件。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实验室基本设施建设不到位的情况,开发的这种虚拟化学实验室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节约财务开支。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学习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在不自己动手的情况下有了与亲自实验同样的感受和体会,加深对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现代化教学技术另一方面,弥补了高校实验设备、时间、场地、经费等多方面的不足,增加了实验教学资源,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虚拟的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更加自由选择自己所需的实验内容,灵活控制学习时间。而信息化的技术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考核实验能力时,多层次的展示更能真实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构建网络化学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这个平台更加方便接受教师的指导,完成各项规定的实验内容,更灵活的提交实验报告;而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时的指导学生,更有效率的批改实验报告。这样的方式更加有利于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没有了课堂、时间的限制。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发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之中,不仅是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改善与补充,也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热情,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晓芳.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27~128
[2]鲍长利,贾琼,陈博,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23~125
[3]熊庆,陈华,李梦龙,等. 大学化学网络虚拟实验室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2):166~167
篇8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辅导员 现代意识 工作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大学生群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理应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然而当前的高等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认同感,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承担着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性、有品德和有灵魂的优秀青年。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高校辅导员虽然试图贯彻此项精神,通过第二课堂及学生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非技术层面问题。首先,一些辅导员所在的高校未能从政治高度全面认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性,也就不能在机制建设和系统分工等多个层面给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机会和便利;其次,一些辅导员开展相关学生活动仍只停留在简单宣传阶段,致使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高;再次,在发展思路和开展路径上,一些辅导员依然延续以前的风格,主要通过灌输相关知识、翻新活动主题及扩大活动规模等方式适应文件要求,活动路径单一,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无法实现依托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转化。这些问题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也偏离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弘扬的初衷和预期。诚然,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担绝非辅导员一己之力能承担,但在高校转变思想及保障传播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和工作路径扩展已然成为突破问题的重要着力点。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提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重要群体,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培养现代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传统文化拥护意识
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应从意识层面上认同并拥护中华传统文化。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80后”、“90后”,受其思想及生活的某种局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未必深刻透彻。因此,辅导员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深信不疑,在各种社会思潮前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价值、道德及精神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要积极主动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掌握其历史渊源、政治背景、价值理念及时代价值,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兴趣,争做传统文化的研习者和传播者;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武装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辅导员要以身作则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蕴含的精神能量,展现中国声音内在的思想动力,全力以赴立德树人。
2.现代媒介运用意识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效果往往取决于传播途径和媒介运用,是一种传播者和受众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面对每天接收海量信息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转变简单的说教式宣传观念,具备传播意识,善于综合运用现代媒介,融合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实现传播目标。大众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深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营造文化氛围意识;人际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髓、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时代主旋律意识;组织传播方面,要有抓好团学干部和班委队伍,使其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最终打破多种传播形态自成一家的局面,建立起以大众传播内容深耕、人际传播深入讨论、群体传播强烈互动的综合叉传播网络②。
3.文化内涵挖掘意识
《纲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中国传统文化既包罗万象,又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传承和延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沉淀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在发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过分夸大,而要本着追本溯源的态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传播内容应包括古典诗词、文学名著、书法、绘画及音乐艺术等,提高第一课堂讲授、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及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着力打造精品校园活动和王牌社团,依靠活动的文化特质提升学生认知,实现态度转变和价值认同,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涵化思想的作用。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路径拓展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隐性文化源于历史形成,而显性文化则靠人为打造。作为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要从可塑的显性校园文化着手,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境化”氛围,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于其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可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知悉校史、校训、校徽、校风、校园建筑及人文景观所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并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宣传方式,结合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系统的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精品项目,引导学生成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协会或社团,通过学生团体组织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宣传教育活动是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倡导以民族传统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日常行为规范活动。我国是礼仪之邦,注重内在德行的修养,引导学生争做遵守“静、敬、净、竞”的华夏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端庄得体、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第二,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的历史纪念日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精神;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如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手工技艺展、民族舞蹈晚会、书法大赛、传统文化讲座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第四,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感受文化大家的风采,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或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论语》等。通过学习报告、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交流等让学生了解民族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从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检验和内化,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可依托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假期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长服丈缁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号召学生开展“家乡故事”、“民俗民风”等假期调研,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爱家精神及民族精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建立民间传统文化调研小组和拯救小组,针对民间传统文化存续现状展开社会调研,以视频采集、访谈记录、照片留存等方式反映现况和问题,并在学校组织相关展示和交流活动,达到以学生和现实的视角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进而产生共鸣。同时可以整合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③。
4.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功利主义倾向,个人职业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相背离”④。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应积极调整创业指导思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用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首先,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创新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社会发展尚待完善的区域去就业创业;其次,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职业品质,辅导员要注重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准则引导学生,加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诚信道德建设⑤;第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让学生遵守爱岗敬业、自强进取的职业操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志存高远、吃苦耐劳,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②朱尉.高校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现代意识与职业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篇9
在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许多人都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核心理念,这样的出发点和初衷肯定是好的。天津师范大学和学新教授在《“人民满意教育”的深刻意蕴》一文中分析说:“‘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的‘人民’不能简单地确定为单个的个人或群体,而应该根据教育的服务对象来确定。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民,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既有眼前需要,又有长远需要。眼前需要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对升学、就业等的需要,长远需要主要是指学生对兴趣、个性、创造精神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眼前需要主要体现为个体价值实现的需要,长远需要主要体现为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由此,教育服务的对象――抽象的总体概念“人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就可以具体化为两个实体:一是代表社会价值和利益的国家,二是代表个人价值和利益的受教育者个人及家长。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让受教育者个人满意的教育。”但当下多数人认为“人民”就是指老百姓,而普通大众特别是受教育者本人心目中的“满意”的标准绝大多数都是与升学应试挂钩,教育专家们心目中“满意”的标准和对“人民”的界定之间有很大差异,这样的说法显然过于学术化。江苏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三次提出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上海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一次未提这种颇受争议的说法,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显然,上海的叙述更为具体、明晰、准确。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基础教育周期长,影响广泛而深远,基础教育决策的一时失误,若干年后会以全局性的恶果显现出来,而且要影响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需要有科学的、统一的管理规范,这种管理规范必须集中体现国家意志,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短期行为和各种功利化倾向,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
针对江苏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江苏目前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教学方法与水平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国内都堪称一流。以中学教育为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江苏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有些方面的措施有违初衷,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阻碍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个安排值得注意,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想让各学校要重视“小高考”科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殊不知带来了负面影响:既然跟高考相关,学校、学生、家长不可能不高度重视,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影响了许多课程的正常开设,特别是占必修学分最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而这门课恰恰又是新时期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相当多的学校都有这种反映。建议取消加分,回归到合格性考试的轨道上来。有人认为这样对实施新课程方案不利,这就要求政府的督学机构、行政职能部门加大检查力度,要把能否按国家课程设置要求正常开设课程,提升到是否执行国家法律的高度来进行检查、监督上来。只有按照国家的课程设置方案去培养学生,学生的全面素质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实施的才可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2.中考科目的设置也需认真研究,加以规范和统一。有的地区中考要考十门,中学的六年时间里,除初一、高一外都在考试。初二有“小中考”,初三有中考,高二有“小高考”,高三有高考,如此重的考试负担,哪来学习热情与兴趣?何谈自主、探究与创新?大量的科目可用合格性考试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高考要考,所以中考要考的意识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其实,有些科目初中考试合格后,对高中的学习而言,已经打好了基础,无需担心对高考产生大的影响。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科教学的规律、特点,真正从培养人、发展人的高度来设置评价和选拔的机制。
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等重要方面。至今,国家、省还没有一个关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面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任由各地去研究、发挥、揣摩。其实,教育均衡,教师是关键,导向更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师资队伍差异巨大的今天,要想实现均衡是不可能的。政府既要关心硬件方面的均衡,更要思考软件方面的建设。软件方面建设得好,即使硬件差一点,问题也不会太大。我们要把大量研究机构人员的精力,充分引导到引领、规范、超越的作用发挥上来。
4.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国家在规定了必修课程以外,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并要求学校自主开发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以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各校的能力和水平不一。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能力、积极性非常一般,甚至很差。政府的研究部门在加强培训、引导的同时,也应该提供一些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作为范本。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人文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等,让江苏学子了解江苏、热爱江苏,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专业性地去介绍江苏,宣传江苏,更好地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在我们江苏的很多学生,连我们有几个省辖市、县级市都不清楚,如何宣传江苏,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呢?江苏的高校数量已居全国第一,上海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中教育要“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鼓励大学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的新途径。建设和发展课外创新教育机构,拓展学生课余学习和研究的新空间”。这种思路很值得我们江苏学习,我们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中教育部分对这样的问题只字未提。
5.对学制作一些研究和改革。现在高中的教学现状是有效教学时间仅为两年,第三年几乎都在反复地训练、做题,准备高考,浪费了学生宝贵的青春时光,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创新素养的培养也没有什么大的帮助。建议我们江苏将高中的学制缩短为两年,而把初中的学制延长一年,即四年初中教育,小学、大学不变。将义务教育延长一年,江苏的经济实力有这个能力,这对提高江苏学子的基本素质是很好的举措,不仅对老百姓有利,也有利于我们江苏的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利于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对普高和职业学校的选择。建议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为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行,职业高中学制也为两年,中职与高职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完全融合。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媒体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利用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教学,面对教学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转变过去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为基础教育事业服务呢?本文试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这一问题作一些探究。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需要多媒体教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一文中说:“我们只有以开放、自由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才能够站在21世纪现代教育的高度上,促进传统语文教学的更新转化,形成现代中国新的教育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吸纳现代文明中切实可行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等,加以改造、整合,让现代文明成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这主要是因为:
1.社会的日益信息化客观上要求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引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机制,通过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来充实自己、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作为“基础中的基础”,语文教学首当其冲,尤其应该走在各学科的前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2.“大语文”教学客观上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在搜寻更适合教学的好例子克服仅仅依靠纸质教材中的资料,而是可以直接选取更适用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阅读或写作等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知识信息要加工,经过系统整理、结构性整合过程,有助于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有助于知识内化与能力的形成。
3.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需要多媒体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学校教学的面貌,为改变落后的传统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从教学实践来看,主要表现为:(1)学习内容的鲜活化。这就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2)教学过程灵活化。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将被充满个性的教学方法所代替,真正体现教师对学习者的智力、性格、兴趣、需求的尊重。
二、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最大限度地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即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其真正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新性,激发、促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课件制作、设计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
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前提在于课件。教师要具备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精湛完备的媒体设计与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天地。
2.掌握多媒体课堂驾驭能力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课堂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多媒体仅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要科学掌握多媒体运用的频率,要以人为本,以设置利于学生表现自我、完善自我为本。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具体教学应用,形式多样。而教法的优劣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否把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
三、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和未来
信息化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生动活泼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愿望。但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
归纳以来,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1)“唯技术论”观点。认为应用媒体技术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媒体高档次,以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的现代化。
(2)简单地认为现代物质技术的引入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忽略了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而体现的语文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