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模拟炒股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6 07:1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模拟炒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经济类课程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世界经济、国内宏观经济,各个产业状况的变化,国家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学生在参与模拟炒股之后就会更加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开拓了视野,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使各门课程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二)经济、高效的教学方式目前很多的网站都可以开通模拟账户进行实时操作,而且完全免费,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台电脑,大学生的宿舍也已经安装了宽带网络,所以,模拟炒股在满足教学目的的同时,也一种非常经济、高效的教学工具。
二、模拟炒股的课堂组织与考核形式
(一)模拟账户的注册方法在学期初《证券投资学》课程开始之时,选择一个免费的模拟炒股网站,教会学生如何注册模拟账户、熟悉资金股票、买入、卖出、委托撤单、成交查询、历史成交等账户交易的方法。
(二)模拟炒股操作要求以一学期时间为限,以账户盈利百分比为考核标准。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证券投资知识,自由选股,自由买卖,同时以10笔交易作为最低交易笔数要求,避免一些学生因为运气而名利前茅。
(三)书写投资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在选择每一个股票作为投资标的时,都要书写相关的投资分析报告,每一笔交易都要说明买卖的理由,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避免冲动操作和胡乱投资。投资分析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相关个股的背景资料、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展望、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国家的财政政策走向、央行的货币政策等方面。在具体的买卖时点和价格,要结合相关的技术分析理论,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买卖的理由。书写投资分析报告有助于学生提高投资分析能力,同时也是考核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依据之一。
(四)成绩评定办法在约定的时间结束时,以学生模拟账户盈利百分比排名,按照排名先后评定该项分数:前5名,95-100分;6-10名,90-94分;以此类推,该项占模拟炒股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另外,在期末,根据学生投资分析报告的质量给定一个评分,该项也占模拟炒股成绩的百分之五十。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人运用《证券投资学》的模拟炒股的方法,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如果能够更好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模拟炒股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
(一)提醒学生模拟与实战的区别模拟炒股的资金是虚拟的,在运用虚拟资金进行投资的过程当中,学生通常会忽视对投资的安全边际、投资成本和风险控制等因素的考虑,以至于经常会满仓操作,全仓进出;另外,由于资金的虚拟性质,模拟炒股会使人心态比较轻松,在相对轻松的心态之下进行投资,容易使战绩好于实战。所以,需要提醒学生模拟与实战的区别,提醒学生切勿在投资分析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就去草率参与实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模拟炒股“战绩”只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是最终成绩模拟炒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很大。但是,由于学生模拟炒股的“战绩”存在运气的成分,考核的时间也比较短,有一些学生可能很用心地去学习了,但是模拟炒股“战绩”不一定好,所以,在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时,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做一定的区别对待,勿使学生丧失后续学习的信心。
篇2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证券投资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ecurities investment course for many year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different in teaching metho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not the same, the purpose is not the same, so 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dapt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for many year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students to learn, take. At the same tim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so that students really do theory with practice. Hope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eaching of securities investment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securities investment; teaching reform
1 应用型大学的证券投资学教学目标
1.1 应用型大学的教学目标
目前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的大量出现,使得大学更加大众化。这类大学的办学目标也更加贴近实际。比如三亚学院的办学目标是: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应用型大学办学者和老师正在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这类大学的大学生思考的问题。三本独立院校甚至普通二本学生的考研诉求不是很高。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能够实现就业,并且希望上课能听得懂,能学得会,能用得着,并能带得走。出于这样的目的,在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中,笔者一直在寻找应用型大学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1.2 证券投资学在应用型大学中的教学目标
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是要将学生培养成能从事证券行业的人才。简单来说,学生要熟识证券基础知识,要看懂K线图,也要懂得投资技巧。一般的证券投资学教材看似包罗万象,知识面都涉及到了,但是按照一般的教材体系去讲课,教学成效却并不理想。有些学生听不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初,笔者也在想是不是学生的问题,但是通过思考和分析以及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想要学的是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大学四年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基本都是理论课程居多,遇到他们认为可以学点炒股技巧的课程的时候,如果还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学生将会备感失望,效果也会很差。
所以应用型大学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目标不要太高,要突出实用性。以学有所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导论上跟学生说的“改课程”就是教学生炒股。炒股就要懂证券基础知识,要学投资技巧,要知道K线分析和技术分析,要懂投资组合理论。这样简单明了的目标不但涵盖本来的教学目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知道该课程学了可以做什么。教学目标明了化,实用化。以这个目标为基础,重新梳理知识脉络,通过让学生学会投资(特别是股票投资)将知识点串起来。
简单、实用、工具化教学目标有两个好处。第一,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学,觉得学有所用。第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注重实际操作反而有内容可讲,而且很生动。学生也受益。在传统的证券投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会学以致用,基本不会炒股。而以股票投资为教学目标的教学,能够教会学生如何炒股,如何操作,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投资者,一学期下来,学生基本能够学有所用。
2 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裨益
2.1 传统教材不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
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在没有新教材的情况下,用旧教材教出不一样的效果是难题。所以需要先对证券投资学教材做深入分析,然后做出教学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证券投资学》(作者:吴晓求)一直是我国证券投资学课程中最常用的教材。该教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知识丰富,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但是里面理论太多,有些理论艰涩难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不一定合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理,只有适合我们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应用型大学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如何因材施教就很关键。运用原教材体系来开展教学,显然达不到“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的目的,所以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都需要创新和改革。
教材作为参考书,需要优化理论内容,增加实践内容,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能学懂,能操作,这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笔者这几年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2 传统教学方法不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
传统理论教学不完全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在学生想学的是实用的知识。证券投资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不断实践和积累经验。仅仅靠课堂理论灌输和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做到“学得会、带得走”,所以在本课程中必然要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
虽然很多学校在该课程中都开设了实验课程,但是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够,需要学生在证券市场做真实的操作。不但要设置实验课程,更加要有实践课程。让学生去证券公司实践,以及开户去资本市场实践。只有做到实验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会、带得走”。
3 应用型证券投资教学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3.1 改革一:重视实验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在课时安排上除了安排三分之一课时的实验课程之外,还将一半的理论课时用于给学生分析股票投资技术,让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投资技巧和方法,同时能通过实验来巩固。表1是实验的基本设置。
八个实验对应的是相应的理论,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实验要求写实验报告,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强化技术分析的内容,把技术分析中的分析方法通过专题讲座来让学生学习。这几年的教学中,实验课程备受学生欢迎。学生愿意在实验课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实验课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很好地巩固了理论教学成果。
3.2 改革二:专题讲座式课堂设置,一堂课是关于一个知识点的讲座
每一次课都是一场专题讲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而易懂。每次内容不求多而求学生能够掌握。专题讲座能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该次课的教学内容,做到“学得会”。丰富的实践和案例让学生不再觉得教W内容枯燥乏味,能在轻松的氛围里接受新的理论和技能。
一堂课正好能够把该讲的知识理论讲清楚。这样的设置能让学生记得住,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同时笔者也有比较丰富的股票市场操作经验,能够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言之有物,通俗易懂。
十六次理论课,设置成十六次专题讲座,十六次专题讲座又环环相扣,串联起来又是整个证券投资学的教学体系。专题式讲座让学生思路清晰课,学生听得认真,同时又便于课后复习。
3.3 改革三:重视实践,将企业请进课堂,让学生走进企业
让学生去证券公司实践,以及开户去资本市场实践。只有做到实验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得会、带得走”。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都会把证券公司的老总、投资经理和客户经理请到课堂来给学生讲真实的公司需要什么样的投资基本理论和技能。让企业的人才需求同课堂教学相对接。同时通过证券公司免费的学生开户账号,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股票交易市场。学生开户并实际操作,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更能转化学习成果。
企业走进来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走进企业。鼓励学生进证券公司实习和学习。通过和证券公司建立友好的关系,让学生走进证券公司实习平台和竞赛平台。2012级财管学生在2014年万和杯炒股挑战赛以及全国模拟炒股大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5).
[2] 刘红光,曾发林,刘竟.大学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体系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09(5).
篇3
1.1从教师和学生专业方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国贸专业的就业方向出发,各个地方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结合本院校专业特色和教师团队的研究领域,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划分,总体涉及贸易理论、贸易实务、电子商务、金融、物流、企业管理等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一个确定的学习方向.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应从学生所选择专业方向的职业需求出发,合理区分实践教学内容.贸易方向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贸易实务、单证实务等涉及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金融方向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保险业等涉及金融理论和业务的基本技能;电子商务方向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电子交易、电子商务认证等涉及电子商务经营规律和工作原理的基本技能,通过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1.2从专业基础条件和学校实际资源出发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必须立足各个院校的实际资源和基础条件,具备可实施性,不能够好高骛远、纸上谈兵.当前,各个地方院校国贸专业基本都配备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紧密围绕校内外各种有效资源,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师生配比、实训基地的容纳力、实习方式和实习内容的科学性、实习周期的有效性和实习教师的全程指导力度,使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做到紧凑、充实、有效.
2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安排
国贸应用型人才教育既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也不需要上升至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国贸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国贸问题的分析能力、国贸实务的操作能力、国贸政策与规则的学习能力以及国贸业务的控制能力.在上述目标的指导下,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应该是立体化和多角度的,在本科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实践教学环节.
2.1课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课程应该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并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课外实践的重点是利用有限的校园资源和空间,对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运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等,将所有的课外实践教学通过学分加以考量,并归入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予以承认.
2.1.1英语实践教学课程国贸专业因其与国际的紧密连接度、英语实用的广泛度,客观上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更严格的要求.除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多地采用双语教学提高商务英语水平外,英语的课外实践环节,还可以利用多样化的英语竞赛来展开,包括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校内英语辩论赛、口语翻译比赛、职场英语口语与写作强化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使用水平.
2.1.2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能力,包括校内模拟炒股比赛、企业参观、专家讲座、热点问题辩论赛、阅读大赛、模拟商务谈判、全国高校商务技能大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思考,加强主动思考的能力.
2.1.3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国贸专业涉外性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大学生创业指导、演讲与辩论、劳资纠纷风险防范、投资分析与实战技巧、职场礼仪实训、求职技巧、户外团队竞技性比赛等,既涉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又突出经济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2.2模拟实践教学国贸模拟教学平台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完全仿真的国际商业贸易环境的软件系统.模拟实践教学应覆盖在实际业务中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包括进出口实务模拟、外贸单证函电模拟、国际结算模拟、外汇保证金交易模拟、会计模拟、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模拟、投资模拟等.国贸专业课程的实务性非常强,模拟教学平台的运用,改善了以往比较薄弱的专业实验教学环境,改变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各个具有极大操作性的系统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应加大教师对学生业务水平的有效引导,在实验过程中补充关于国际惯例和技术认证标准的变更,汇率的变动、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等最新信息,以保证封闭模拟平台与真实经济信息的同步性,提高实践效果.
2.3校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程的第三个层次是校外实践,建设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可与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公司、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保险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加强联系,签署合作协议,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或聘请实习基地工作人员进行校内培训.校外实践教学的另一种方式是以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为行动指南,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外贸企业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形式,鼓励创业团队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分别进行调研分析,完成创业计划的市场调查、财务分析、营销策略、风险评估等不同环节.结合国贸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为宗旨,面向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鼓励和支持国贸专业学生与行业、企业联合,找到契合点,推进地方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的发展.不论是直接参与政府、企业的实训,还是以创新创业的方式真实体验外贸业务,整体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熟悉了解今后工作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对外贸业务中的各个流程,找到自身与岗位设置要求的差距,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工作中的学习能力与公关交际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前就业开辟途径,打牢基础.
3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随着地方院校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比重也逐步加大,然而,如何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除了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还取决于灵活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为有效地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增强考核体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由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环节多、跨度大,考核体系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才能够有效评估学生的实践成绩.
3.1统一考核和独立考核统一考核是指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即将实践教学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科总分.独立考核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记入若干学分.模拟实践教学一般以统一考核的方式计入总成绩,由教师确定板块系数;课外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多以独立考核的方式予以评价,规定课外和校外实践教学的总学分,并按照国家级、省级、校级的活动等级给予不同的学分,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参与实践环节,并获得学分.
篇4
关键词: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一般项目(JA13552S)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课证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莆田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1月6日
一、“课证融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课”为课程体系,“证”为从业要求。所谓“课证融合”包涵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深入财务相关行业做调研与分析,分析财务人员从业及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合理确定专业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专业课程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素质拓展体系;二是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职场生涯发展情况的追踪调查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与财务相关的新的工作岗位,分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从业可能所涉及的行业与岗位,将相关行业从业证书,特别是强制准入或者是水平类考试的从业及执业证书的考试课程纳入到培养方案的专业必修、专业任选修模块中,将财务人员从业时需要的相关资格证书的考核大纲分解到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融入各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里。
(二)“课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求。“课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构建应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二是专业课程开设的原则应依据满足履行职业岗位职能的需求为出发点,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应体现岗位任职资格和从业资格证的基本要求。促使课程教学大纲与证书考试大纲相衔接;三是教学团队应由“双师双能”型教师组成,既有理论课教师同时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务界人士加入其中;四是培养过程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转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强调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五是改革考核制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与多样性,要更强调实践应用能力考核,对于已纳入课程体系与证书相关的课程可实行以证代考,无法直接纳入课程体系与证书课程考试如果合格,可顶替任选课学分。
二、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专业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引。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培养定位各有其不同,即使是同类型的高校由于历史积淀、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及学校学科与专业群的特色都会影响专业培养的定位。以莆田学院为例,由于学校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地方性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是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培养应用技术型的财务管理人才。
(一)充分调研,明确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所谓专业核心能力是指为胜任某一领域的职业要求,所应具备的必需的、潜在的专业能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仿真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做相应的教学,才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可以使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人才需求联系得更加密切,为专业教育提供指引。通过到财务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工作单位回访,及到莆田市才子集团、泉州益海嘉里、莆田邮政储蓄银行、华福证券、中信建投、金友期货等企业进行调研。调查发现近80%左右的中小企业财务机构设置的特点是没有区分财务部与会计部,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主要由会计、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承担,并且工作的主要内容中成本控制管理、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税收实务管理占86%左右,投融资及内审内控仅占14%。同时毕业生回访发现:刚毕业的1~2年内,85%的学生在中小企业财务岗,毕业3~4年后进入金融业学生呈现上升趋势。仅以2008届学生为例,目前约有45%的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岗位上。综上,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确立了核心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图1)
(二)“课证融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使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匹配,我们邀请了企业界、会计师事务所、证券业、期货业专家来学校做深入研讨,分析财务应用型人才内涵特征,进行“课证对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研讨。提出“自主规划、能力为本、课证融合、校企联培”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将其专业技能要求的课程开设为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并从毕业生未来可能就业岗位的实际出发,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将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试等证书中的主要课程或课程内容分解到专业主干或者专业选修课程中,形成“课证融合”具有应用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对不同职业发展规划的学生实施分流教学,满足了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后续财务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提供了保障。(表1)
(三)应用为先,构建 “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何谓“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在谈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时提出:“建设一支教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双师是指既具有教师资质又具备相关行业岗位资质;双能指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兼具实践指导能力。“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中小企业财务岗位及相关证券、期货和银行业相关岗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纳入课程体系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及要求能了然于胸,同时具有一定的相关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为构建财务管理专业 “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首先,依据学校所制定的认定标准,即:考取了相关行业证书及到企业做深度挂职锻炼一年的教师可认定为双师。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出台相关制度规定,鼓励45周岁以下教师考取相关行业的证书,并强制要求专业教师课余或假期每学年要到企业做实践,将实践锻炼列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要求条件中,使教师能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专业主干课程及相关行业证书所涉及的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担任专业兼职教师,逐步形成有实践学分的课程主要由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或者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主讲;其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应从较为单一的学生、同行及督导评教传统评价指标转向检查教师制定的课程标准是否体现实际岗位能力要求及从业资格任职标准、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与课程目标要求相匹配、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否能最大限度模拟工作过程的流程及实际操作,教学成效是否与课程目标要求相一致;第三,以人为本制定激励措施。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持续举行教育思想讨论,增加教师对“双师双能”的认同,在岗位聘任中设置“双师双能”岗位晋聘办法,在绩效薪酬体系中应加入对“双师双能”奖励性内容,并要加大力度。此外,在职称评定、进修、学历提升、技能专项培训、评优评先等方面都要给出通道和空间,才能激励教师向“双师双能”转变。
(四)产教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比较多的是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例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因此,要实现课证的融合,就必须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应邀请行业人士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且教学大纲要与行业C书相关课程要求与核心能力相联系。其次,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与业界专家共同讨论,满足相关行业的从业要求,涉及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能采用典型案例等形式导出,以便于实施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教案的内容除教学目标、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内容重点提示、能力训练、实训项目等内容;课堂教学中理论部分可由本校教师主要采用将理论融入案例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实践的内容采用聘请业界专家进课堂,由专家结合实际工作实操做讲解与示范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应大量采用情景模拟做训练:一是通过财务岗训练,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财务岗的职能与职责,及其履职所需要全部知识与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二是做项目训练,如设计一个模拟企业,要求学生为企业制定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营运资本投融资方案和收益分配方案,编制企业财务预算、撰写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等,通过分项训练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财务管理内容,及其要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财务技能;三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借助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全过程的训练。企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紧密相关,通过模拟使学生认识资金流向、财务风险控制点及价值增长点,也使学生明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财务人需要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及必须掌握相应技能。第三,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用闭卷笔试考核记忆理论知识,忽视实操及其相关能力考核。因此,“课证融合”背景下,考试形式上,应采用笔试、面试、实训操作、财务报告等方式相结合,考试内容应减少类似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等单靠机械记忆的试题,增加案例分析等需要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回答的试题,并应加入相关财会、证券、银行、期货等行业时事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应侧重在学生对理财环境的分析、企业财务相关管理问题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三、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莆田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着力于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着重解决学生实务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这二个问题,构建能力导向、分流培养的“课证融合”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将会计、证券、银行、期货等从业标准和能力等,引入教学实践之中,实现课证对接;通过教改平台,与行业合作平台、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应用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通过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取得以下成果:
(一)“课证融合”模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财务管理是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职能的履行需要较为复合的知识,在本专业所实施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们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及特长做自身的发展规划。对金融业(含:银行、证券、保险)、财务(含:会计、审计、资本运营、财务分析等)感兴趣的同学,我们通过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行业,明确进入相关行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学生学有目的,学习更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图2、图3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近四年英语四、六级与全校平均通过率的对比。(图2、图3)
学生们考证过程也是实现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从理论素养到实践能力的循序渐进和发展提升的过程,提升学生进入职场的竞争力,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快速对接,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证券从业证书考取较多,而期货及银行资格考取较少。这与会计行业与证券行业的强制准入要求有关,目前期货及银行对相关证书并无强制要求。(表2)
(二)“课证融合”模式促进专业建设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实施“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专业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了与相关企业:益海嘉里集团泉州福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莆田才子集团、莆田邮政储蓄银行、华福证券、审信会计师事务所、广发证券、长城证券、金友期货、瑞达期货等企业的合作,了解与分析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与这些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大二下学期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到相关实习基地做专业见习,增强学生对相关行业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大三开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与寒暑假到基地或其他单位做实习,加深对行业了解,学习相应技能。与此同时,我们聘请相关业界人士进课堂、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证融合”模式促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实现“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的教师注重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把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和实践、社会调研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内容的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并采用以案例模拟仿真工作现场环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注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财务管理专业新生从入学开始,就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以及班导师的引导,搭建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框架,规划学习和职业生涯,积极鼓励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方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观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课赛结合等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传授理论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证券投资学课程任课教师除做《卓越计划下证券投资学课程模拟股市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理论研究外,还与华福证券联合,进行模拟炒股大赛,使学生们学以致用,较好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课证融合”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校企联合、课赛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校园财会实务大赛、“华福证券杯”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模拟炒股大赛、瑞达期货全国高校精英杯(第二届莆田赛区)和“金银大赛,邮我主宰”贵金属模拟交易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激励学生争先创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全面拓展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各类课程竞赛中获得好名次,如:齐海波(财管081)2010年获得中国青年创新大赛组委会、北京大学工学院组织的“中国(深圳)国际创意(设计(品牌博览会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之创意营销策划比赛”二等奖;肖光伦(财管071)和刘小旭(财管062)分获由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学生联合会举办的“福建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奖并获得省级奖励;张晓岚、焕、陈智勇、张泰、王璐、邓力宇等同学(财管091)2012年获得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学生联合会举办的第七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学生实践能力强,考证通过率较高。在2009~2014年间财务管理专业各年级总计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279人,占毕业生人数75%;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115人,占31%;通过期货从业资格8人,占2%;通过银行从业资格17人,占5%。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得到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财务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以2013年3月统计的2011届、2012届和2013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为例,有86.72%的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受到了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欢迎和好评。“n证融合”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经过基于能力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比较迟缓、学生实习基地平台不够稳定等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仍需要不断探索与不断改进,真正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做到让社会、家长和学生满意。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2-0071-05
“十”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指出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提出要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保障条件为关键,以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改革为基础,以课外创新创业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学生团体活动为拓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研究在参考原有研究的基础上 [1-14 ],依据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拟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展开研究,企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本研究课题组对G大学经济学专业2011-2013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90份,回收360份,有效问卷300份。从调查结果看,一方面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期望值较高,但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不是很满意;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高年级大学生的认知更为理性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盲从性。总体上看,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还不能令人乐观。
1. 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期望较高
在“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何期待”选项中,选择“很渴望”的占35.79%、选择“渴望”的占49.83%、选择“没兴趣”的只占11.37%。分年级看,2011级大学生,选择“很渴望”的占28.57%、选择“渴望”的占58.24%、选择“没兴趣”的只有4.40%。2012级大学生,选择“很渴望”的占30.61%、选择“渴望”的占58.16%、选择“没兴趣”的只有1.02%。2013级大学生,选择“很渴望”的占36.36%、选择“渴望”的占57.27%、选择“没兴趣”的只有0.9%。由此可见,低年级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则高于高年级学生。
2. 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不高
在“你对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选项中,只有5.35%的学生评价为“很满意”,11.37%的学生评价为“满意”;43.48%的学生评价为“基本满意”;而有39.80%的学生评价为“不满意”。分年级看,2011级,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1% 、“满意”的占13.19%、“基本满意”的占50.55%、“不满意”的占35.16%;2012级,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3.27% 、“满意”占15.31%、“基本满意”的占37.75%、“不满意”的占33.67%。2013级,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8% 、“满意”的占6.34%、“基本满意”的占42.73%、“不满意”的占49.00%。尽管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评价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总体评价普遍不高。这充分说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
3. 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
在“你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调查中,“积极”占4.68%、“比较积极”占29.77%、“一般”占57.86%、“不参与”占7.69%。分年级看,2011级,“积极”和“比较积极”占36.27%、“一般”占57.14%、“不参与”占7.69%。2012级,“积极”和“比较积极”占37.75%、“一般”占55.10%、“不参与”占7.14%。2013级,“积极”和“比较积极”占30.91%、“一般”占60.91%、“不参与”占8.18%。可见,目前大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有积极性参与的不足三分之一,多数学生比较被动,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创新活动没有兴趣。
4. 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满
在“你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何评价”选项中,“很满意”占2.01%、“满意”的占14.05%、“基本满意”的占54.85%、“不满意”的占29.10%。分年级看,2011级,“很满意”的占1.1%、“满意”的占12.09%、“基本满意”的占67.03%、“不满意”的占19.78%。2012级,“很满意”的占3.06%、“满意”的占21.43%、“基本满意”的占51.02%、“不满意”的占24.49%。2013级,“很满意”的占1.82%、“满意”的占9.10%、“基本满意”的占48.18%、“不满意”的占40.91%。结果表明,不仅学生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不满意,而且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更高。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缺乏主动性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能让一个人站起来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意识。可见,人的行为是由其自身的意识和观念来决定的,那么,创新这一行为存在的前提就是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如果大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即主动性),必然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G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乏主动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如在“创新活动参与程度”的选项中,57.8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选择“不参与”的学生高达7.69%。调研结果表明,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缺乏创新的动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有41.14% 的学生认为,“创新动力不足”是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激烈竞争的升学压力,一些学生存在着“得过且过”和“60分万岁”的心理,缺乏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自觉性。二是传统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学习方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学习方式越科学有效,创新能力和水平也就会越高。然而,一些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依赖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性不足,制约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教学计划的统一性忽视了个体差异
在查阅国内几所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后发现,不仅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区别不明显,而且选修课程不够充分,培养方案明显存在着趋同性,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不能自主地结合自身特点和喜好进行选择。如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和G大学在除去全校必修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外的公选课所占比例,北京大学“任选课”学分为23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为16.4%;厦门大学“跨学科基本课程”为10分,占总学分的10%;山东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6分,占总学分4.3%;而G大学的总学分为178.5,“公选课”占总学分的比重为5.0%。不难看出,虽然高校任选课占总学分的比重有所差异,但占总学分的比例普遍不高。如果在培养方案中不能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话,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恐怕就是一句空话。同时,统一的教学计划、工厂化的培养方式,也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每年的就业状况表明,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大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适应不同职位要求的多元化素养。
3. 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性不突出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数据显示,G大学52.84%的学生对课程设置表示为“基本满意”,而26.75%的学生表示为“不满意”。在“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起作用”的选项中,23.75%的学生认为起“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38.13%的学生认为起“引导创新思考”的作用;29.43%的同学认为在“鼓励探究行为”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由此可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兼顾“大”而“全”,而真正体现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高 [15 ]。从国内几所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也能发现类似的问题。如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40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专业课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重分别为24.29%和35%;厦门大学专业课占总学分比重是24.3%(理科)和26.4%(文科);G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总学分是178.5,而专业课学分的比重为31.7%。由此可见,课程设置未能凸显专业性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4. 教学方式和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的“新”与“旧”,不是以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或存在的时间长短划分的,而是以所依靠的主体区分的。教学方法的“新”与“旧”,不仅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更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G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5.05%的学生对现行教学方法表示“满意”,而24.41%的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表示“不满意”。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教学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大多数教师仍在沿袭“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探究式、情景式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未能充分运用,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各高校在考核评价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但仍然是以纯粹的考试为主,且考题来自于教材,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只能死记硬背教材内容。就经济学专业而言,目前的考核方式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是考核方式单一,多数课程考核仍以笔试为主,其他考核方式较少运用;其次是评分标准过于死板,各科成绩评定以参考答案为唯一依据,学生答题时,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再次,在各科成绩评定中,以卷面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低。目前的考核方式,不仅难以测评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1.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
在对G大学创新能力调查时发现,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价均不理想,对课程体系“不满意”的比例为26.75%,对教学模式“不满意”的为24.41%。针对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等课程。在公共基础课设置方面,除了开设思想政治、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外,应增加公共选修课,如文化类、法律类、文学类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专业课设置方面,除必修的专业课程外,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如经济热点问题讲座、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等,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加强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二是教学方式改革。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方式方法,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高等教育史表明,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由英国学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19世纪末,牛津大学将导师制运用于本科教育。我国最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是浙江大学,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1938年倡导推行 [16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只在部分高校实行。在对G大学的调查中,近60%的学生希望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这说明,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有着强烈的需求。G大学在本科生“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实行了导师制,从实践结果看,效果也是显著的。该校先是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遴选指导老师,学生入校后根据意愿选定导师。导师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课外阅读、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全过程指导。学生在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个性化也得以彰显。同时,还应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 搭建师生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从实践来看,应着力在以下方面下工夫: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申报科研项目,项目组成员全部由学生组成,项目任务由学生完成;每个项目选配1-2名指导教师,教师从项目申报、调研、资料准备到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全过程指导。通过做项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聘请国内外学者做学术讲座。让学生既能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并可与专家学者交流,又可以开阔视野、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如G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每年举办学术报告或讲座10余次,各专家的学术思想相碰撞,各学科知识相融合,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和科研能力提高产生了巨大作用。三是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或学术沙龙。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G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立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每届收到征文40余篇,获奖论文在会议上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不但学生的学术思想能够相互启迪,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搭建实验和实践平台,加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加强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如建设ERP软件实验室、ERP沙盘推演室、SPSS统计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室、模拟炒股平台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训练中心等。同时,要完善实践课程,保证充足的实验课学时。通过实验教学,既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组织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如产学研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学生定期分批地到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创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实习计划由共建双方制定,指导老师由双方互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教学实习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三是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农村和公共服务机构进行社会调查,广泛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以及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竞赛活动。
5. 深化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目前高校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考核内容应体现综合性。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非常广泛,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越所开课程学习的知识范围;不但如此,社会对人才评价的价值取向也是更加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应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课外阅读、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等进行综合考核。尤其要将学生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纳入考核范畴。二是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命题考试与专业考查相结合。除必要的课程考试外,应多采用创意方案设计、成果演示、案例分析、写作论文等形式对专业能力进行考查。命题考试应增加主观性试题比重,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发挥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应在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独立思考的创新性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应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范畴,且平时成绩应占总成绩的40%左右。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从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来看,应进一步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完善培养方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国家、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刘淑华,庞智强.试论财经类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2):97-99.
[2]蒋晓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理分析和培养要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7-118.
[3]黄牧怡.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系统[J].教学研究,2009(3):79-81.
[4]吕科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六性”培养的评价及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140-143,153.
[5]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6]刘红梅,王克强.制约商科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77-81.
[7]姚玉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J].教改新视野,2008(8):28-29.
[8]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理论,2003(4):1-4.
[9]龙志鹤.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6(3):60-61.
[10]李培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教改新视野,2006(11):17-18.
[11]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8-50.
[12]吴郁秋.经济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83-85.
[13]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46-47.
[14]胡效亚.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1(9):25-28.
[15]徐永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4):30-33.
[16]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篇6
一、体系全面、深浅适度
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内容是从货币起源入手,研究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运作方式,最后落脚到对金融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让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学生了解货币流通规律及银行运作体系及银行实践,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为此,这就要求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使用面广、认可度高的适合非金融类专业使用的教材,最好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教材内容及编排体系应基本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注意知识覆盖面应基本涵盖,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要有基本的论述,又要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纯推导过程以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根据所在学校及所在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的内容安排及层次做出恰当的取舍。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
首先,对于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不少课程均普遍存在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而另一方面学生对经济现实情况的了解或基础又很少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从来都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而高职高专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本身也是高职高专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能够将丰富的经济、金融案例运用于理论教学之中,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趣味,使课程教学生动形象、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经济金融浩如烟海的实践也为货币银行学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近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中央银行运用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去年到今年的中国股市暴涨以及今年6月、7月的暴跌,全民论股、大学生炒股等均可以成为非常新鲜出炉的案例。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以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成效。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
为提高非金融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改革中,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进行实践知识的学习。显然,货币银行学课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而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改革则应与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一是查验性实践。如组织到商业银行营业部,现场开展对银行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访问,观察商业银行所在的经营场所及其内在设施,了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种类与具体流程;在商业银行经营场所学习各种票据业务如支票、本票、汇票的处理;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部门学习外汇交易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流程。二是参与性实践。如在金融专业实训室模拟或实盘参与股票、期货的买卖;在给定利率及还款期限的前提下计算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的还款额;具体参与个人理财实践等。三是辨析性实践,如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利率为例进行讨论并预测央行的后续行为,将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分组并赋予小组课下讨论、课堂上讲演的责任,并由此展开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及结论。四是调研性实践。如:深入了解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亲身感受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分享商业银行的经营经验及可以从中汲取的经营教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身感受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的脉动、进程以及商业银行在此进程中应该提供、实际提供的金融支持。坚持以上四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实现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功能,将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为学生今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