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能源 节能技术 多专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06-02
一、引 言
公选课是适应高校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目前,能源紧张问题和环境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常规能源将在未来一二百年甚至几十年内耗尽,新能源还在艰难发展期。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能源的现状及节能技术的原理,有必要开设“能源与节能技术”公共选修课。
根据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总结了此公共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方面的教学改革经验及成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方面
过多的课程使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日渐下降。而又很难有一门教材能够快速更新内容,因此,对教材中内容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借助于丰富的电子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对其更新和补充。
“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内容由能源的基本知识和节能技术两大部分组成。[1]综合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来看,该课程具有两大特点:前沿性和综合性。为在授课时突出这两个特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更新,引入了重点术语的专业英文词汇,为学生更好地利用最新的科技文献和应用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奠定了基础。[2]
三、课程教学方法方面
“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选课学生专业分布较广泛,以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选修课程的110名学生为样本,如图1所示,涵盖食品安全、建筑环境、材控、车辆等12个专业。
从人数上来看,以材料、机制、材控、车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居多,而这些专业也是与能源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不同的专业、年级决定了对知识需求的层次不同,这是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时需要认真面对的。根据对课程特点和选课学生的专业及年级分布的分析,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了四种教学方法:[3]
1.提纲挈领法
“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在讲授多个内容时,可用同一个脉络结构。如在讲授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知识时,都可以用如下的结构:该能源如何形成?怎么分类?世界上主要国家该能源的分布、生产、消费与运输概况?而在新能源部分,我们也可以用类似这样的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在具体讲授某种能源过程中,根据选课学生专业的不同,可以从不同专业结构来讲授。像太阳能部分,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化效率不高,涉及的是材料专业和材控专业的知识,太阳能发电的控制又涉及到自动化、电气等专业知识。这种提纲挈领法,不仅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目标明确,有兴趣去听,而且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也可以灵活运用,提高自学能力,能够快乐地学习。
2.学有所用法
目前,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过了计算机二级,不会编程;过了英语四六级,无用武之地”。针对这种情况,同时考虑到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知识大部分属于世界范围内研究和关注的前沿热点,我们在讲授过程中引入了重点术语的专业英文词汇。此外,在选择视频时,也大都选择了英文方面的。采用这种方式后,学生普遍感觉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专业英语词汇量大大增加,查询最新的国外科技文献时更有信心了。
3.信息共享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共享的方式也日渐多样,其中,公共邮箱已成为最为有效地公共平台之一。通过建立公共邮箱,可以将上课方面的资料和布置的作业及时上传,方便学生查阅下载;同时,学生对上课有什么好的建议,也可以及时留言互动,见图2。通过这一方式的试行,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了大大提高。
4.视觉冲击法
在“能源与节能技术”教学过程中,利用大量的数据、图表、动画和视频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让某一知识在学生脑海中深化。如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Hurricane》、《拯救切尔诺贝利》和《Three Gorges》等视频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飓风巨大的冲击力、核泄漏的严重后果和三峡大坝的艰巨及主要技术。
四、课程考核方式方面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与课程报告成绩相结合。[4]具体来说,平时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讨论情况等进行评价;在课程报告中,要求学生紧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本专业领域内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报告,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所修课程的联系。为了让学生在完成课程报告过程中有章可循,提高报告的可读性,我们借鉴毕业设计打分表的形式,给出了“能源与节能技术”的课程报告封面,见图3。这样做有两方面的优点:对于学生而言,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可有的放矢,不至于乱抄一气;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在打分过程中有据可查,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理解程度。
五、小 结
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结合“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的特点及选课学生的专业分布结构情况,提出了面向多专业的“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并借鉴毕业设计评分标准,引入课程报告讲述环节,给出了一种综合考核方式,相关成果已应用于2009-2010-2、2010-2011-1季和2010-2011-2三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黄素逸、王晓墨.能源与节能技术(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 石庆升、李秀娟、熊新民.“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95~96
篇2
笔者从科研秘书的定义、工作定位、岗位职责、职能要求及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工作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内涵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教学单位在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的教育教学工作,各教学单位设立“科研秘书”岗位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各科研院所在本单位内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年轻教师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近些年来,国家对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也越来越大,科研工作对于各个高校来说是重中之中。要想顺利的完成各项科研工作,就需要有一个得力的科研秘书来组织协调传达各项科研任务。科研秘书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科研人员,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科研工作。
一、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界定
通常,秘书是指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办理文书、联系各方、协调办公室工作、帮助主管人员处理琐碎的行政事务,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的人员。
科研秘书是秘书中的一个分支,处于科研与管理的中间地带,是指从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人员,协助主管科研领导处理日常的科研事务,联系各方,沟通协调,及时将有关科研信息和科研任务传递给所有科研工作人员并为所有科研工作者服务的人员[1]。科研秘书要协助学院领导和科技处做好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上传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使二级学院的科研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二、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工作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渐渐向二级学院转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科研秘书来说,必须要对自己的工作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其助手作用、参谋作用、协调作用、服务作用。
科研秘书的工作定位主要是辅和服务性的。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是学院科研工作的纽带和桥梁,科研秘书的工作处于科研与管理的中间层面[2]。学院科研秘书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学校科技处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及时将有关科研信息、科研事务及科研任务传达给学院所有科研工作人员;辅助学院主管科研的院长和学校科技处管理本学院的科研工作。科研秘书工作的服务性主要是指科研秘书要服务于学校科技处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服务于本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院长;要服务于学院所有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及时准确的将相关科研信息和科研政策传递给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为所有进行科研工作的人员提供相应的科研服务。
科研秘书作为科研管理者,对外承担着协助教师争取各种横向纵向课题、项目的监控和管理、申报各种科研评比材料等。对内处理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日常事务,包括计划任务的通知落实、档案的清理和归档、项目的常规管理、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管理、科研设备管理以及协助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
三、科研秘书应具备的职能要求
科研秘书不仅要具备作为秘书的专业技术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科研秘书特有的专业技能[3]。作为一个合格称职的科研秘书,对个人职能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一个科研秘书要熟知和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科研政策、科研形势、科研方向,要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科研制度、科研管理办法充分了解;要熟悉自己所在学校科技处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要了解所在二级学院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工作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按照相关科研政策和文件给予帮助以提高其科研效率。
2.作为一个科研秘书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要有一定的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作为一个科研秘书,要能独自草拟学院有关科研工作方面的文件和资料,能够拟撰写学院每年度的科研工作总结,能够拟撰写学院的科研管理文件,等等。只有这样,科研秘书在文件处理方面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做到使领导和科研工作人员满意。
3.科研秘书应当具备档案收集、整理及管理的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科研秘书,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好档案收集、整理的工作。科研秘书要熟悉和了解本学院所有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科研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研究方向、联系方式、情况、获得专利情况、获奖情况、已经完成的纵向横向科研项目、正在承担的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已经获得的科研成果、正在申报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人员所在的科研创新团队的相关信息等都应该了如指掌,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科研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
4.科研秘书应具有较强的本学科的相关学科知识。科研秘书不仅要懂得教育规律,还要熟悉本学院甚至各个专业的科研、教学情况以及本学科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5.接受信息的敏锐性和收集信息能力。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也承受着日益增强的信息冲击,因此要变成具有现代信息观念的科研秘书。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直接为学院主管科研的领导服务,承担着为领导决策提供文件、资料和信息,协助领导处理学院日常科研事物的任务,而信息正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科研秘书必须具有强烈的接受信息的敏锐性和及时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及信息时代,谁能最快获得前瞻性的科研信息,谁就能占有先机,占据制高点。
6.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科研秘书,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服务教师的意识,本着“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的服务意识,更有利于本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工作中认真负责,乐于奉献,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以防给教师和学院带来不可弥补的错失;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办公室秘书必须宽厚谦和,对上固然要尊敬,对下也要热情有礼;同时,作为科研秘书要严守科研信息,涉及到课题的前沿领域和科研项目的秘密成果等,就需要科研秘书能够严守信息保密制度。
四、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岗位职责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1.及时、准确、有效的将学校科技处下达的科研信息、科研任务、通知公告等传达给学院每位科研工作者。在学校科技处工作人员、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院长、科研工作者之间起到沟通协调的枢纽作用。
2.协助本学院主管科研的院长编制全院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结学院的各科研计划。协助主管科研的院长组织学院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课题及各类评奖的上报申报工作。做好本学院每年度科研项目经费、各类成果、获奖及学术活动的统计、上报工作。配合学校科技处和学院主管科研的院长做好本学院教职工各类科研课题的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3.草拟学院有关科研方面的文件和材料,认真做好本学院有关科研工作的重要会议记录,草拟会议纪要、决议,协助主管科研院长组织召开学院的相关科研工作会议。
4.负责全院教师每年科研成果分类统计、核对和上报工作,并及时汇总归档,完成学院年终科研工作量的统计,为全院教职工申报职称做好材料准备工作,为学院教学检查和评估以及学位点的申报做好材料准备工作。
5.协助学院领导及科研工作者组织各类学术活动。每年年底或年初,协助主管领导制定下年度学术活动计划,做好上一年学术活动情况的统计和工作总结;协助学院和各系中心负责人组织各类学术会议,讲学活动的通知、海报、场地的准备和外地学者的接待工作,并协同行政秘书做好用车食宿等工作;掌握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和学术团体统计汇总工作;等等。
6.其他日常科研管理工作。定期收集、整理本单位的科研成果数据,按照学校科研处及学院相关规定,做好本院科研成果的录入存档、对外汇报材料和总结的起草工作;及时落实科技处等部门下发的各类通知、文件,负责项目申报、学科建设、课题开发等资料整理工作,负责科研资料的建档、归档工作,负责草拟科研工作相关的计划、总结、办法和制度,负责学位点的申报工作,负责各类学术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服务工作,完成年终科研工作量的统计、计算工作等。
当今社会,科研工作已成为各个高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是高校下属单位二级学院从事本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是学院科研工作的纽带和桥梁,充分发挥其“上传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对于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至关重要。此文从科研秘书的定义、工作定位、岗位职责及职能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从事科研秘书工作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工作提供参考。
篇3
【关键词】排课管理系统;功能分析;数据分析
1 功能分析
通过功能需求分析,刻画系统的行为,并通过系统的软件功能完成用户的任务,从而满足业务的需要。
1.1 角色分析
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涉及到以下角色:(1)教务处人员,是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其职责或功能为基本数据与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等;(2)院系教务人员,是系统主要参与者,其职责或功能为教师任务书编制、人机交互式排课等;(3)教师的职责或功能为教学任务书核对、课表查询;(4)学生的职责或功能课表查询。
1.2 系统数据流分析
本文运用结构化方法分析业务功能,用户比较能理解数据,结构化方法以数据为中心,用数据流图(DFD)来描述业务功能。在数据流图中,矩形框表示角色,圆边框表示功能,开口矩形表示为数据表或数据文件,箭头线是数据线。
数据流图按分层来画,分别为顶层数据流图、一层数据流图,一层数据流图对应总体功能结构,几个圆边框对应功能结构中的几个功能。
1.2.1 顶层数据流图
从业务功能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顶层数据流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顶层数据流图
从以上顶层数据流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参与者主要分为四类: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务处人员管理基本数据信息以及更新和维护系统,院系教务人员通过关联信息编制形成教学任务书和排定课表,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该系统进行课表查询。
1.2.2 一层数据流图
为了进一步细化各加工步骤说明,下面给出了系统的一层数据流图。
图2 系统一层数据流图
在上图2中,主要包含三大块功能,即教务处人员的基本数据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院系教务人员的任务书编制管理和人机交互式排课以及师生的课表查询管理。教务处人员通过录入教师、学生、教室、教学计划、班级、课程等基本数据信息,实现对基本数据信息的管理与维护,为人机交互式排课提供数据信息基础,并通过系统管理对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院系教务人员通过编制形成任务书和关联基本数据信息,运用人机交互式排课方法排定课表,并反馈系统更新和维护信息。教师和学生通过各自权限查询课表信息。人机交互式排课是该系统的核心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它为核心来进行的。
1.3 系统功能结构分析
通过需求分析中的数据流程图逐层分解,可得到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四大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教学任务管理、人机交互式排课和系统管理。教师、学生、班级、教室、教学计划、课程等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仅提供给教务处人员使用,教务处人员通过这些模块录入和维护教师、学生、班级、教室、教学计划、课程等信息。教学任务管理模块仅提供给院系教务人员使用,院系教务人员通过该模块制定任务书,并打印任务书分发给教师使用。人机交互式排课模块仅提供给院系教务人员使用,院系教务人员使用该模块进行人机交互式排课,并设置参数供教师和学生查询使用。系统管理模块提供给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和学生使用,院系教务人员通过该模块反馈信息,教务处人员通过该模块更新、维护和备份系统信息,教师和学生通过该模块检索查询课表信息。
2 数据分析
2.1 实体关系分析
E-R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也称实体-关系图,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由于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管理数据流图涉及基本信息,教学任务管理数据流图涉及任务书信息,人机交互式排课数据流图涉及课表信息,系统管理数据流图涉及系统信息,因此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包括基本信息、任务书信息、课表信息、系统信息和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学生等八个实体。
图3 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E-R图
如上图3,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E-R图表示:教务处人员与基本信息、系统信息是操作产生的关系,院系教务人员与任务书信息、系统信息是操作产生的关系,院系教务人员与课表信息是关联产生的关系,教师、学生与课表信息是查询产生的关系,其中,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学生与课表信息是多对多关系,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与系统信息是多对多关系,其余都是1对多关系。
2.2 数据库表
根据E-R图,给出如下软件系统主要两个数据库表的设计,分别为教师信息表和课表信息表。其中,学生、班级、教室、教学计划、课程、任务书等信息表可以类似表示。
(1)教师信息
保存教师的基本信息。
表1 教师信息表
教工号是表1 教师信息表的主键,它是标识该表中所有行的一个列或一组列。专业班级是建立和加强表1教师信息表与表2课表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故专业班级是表1教师信息表的外键。
(2)课表信息
保存课表的信息。
表2 课表信息表
专业班级是表2课表信息表的主键,它是标识该表中所有行的一个列或一组列。教工号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表1教师信息表和任务书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教室名称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教室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专业名称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班级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课程名称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课程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故教工号、教室名称、专业名称和课程名称都是表2课表信息表的外键。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宁波工程学院教务管理部门以及排课管理系统开发部门等的深入调研,并结合本人长期以来所从事排课工作的具体实践,对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功能和数据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如下几方面:
1)对多年来本人所从事的排课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而细致的梳理,把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提炼出来。
2)根据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运行实际,通过刻画顶层和一层数据流图来描述业务功能。
3)依据功能分析刻画形成E-R图,并给出主要两个数据库表的设计。
通过对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过程,深入地分析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对于以后工作中碰到类似系统问题的解决、维护与运用,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丽丽.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张小红.高校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2012(7):45-47.
[3]李正慧.排课系统数据表的设计与功能的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7):116-119.
[4]俸世洲.独立学院排课系统的数据库与算法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5):274.
[5]苏贞.清华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在排课问题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3(28):146-147.
篇4
关键字:远郊;高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56-01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笔者所在的北京市延庆县第一中学地处北京市远郊区,学校有70%的学生来自县城以外的川、山区。学生学习成绩居全县前列,但多数学生学习方式被动、低效、缺少个性;有纯朴、善良、内敛的优秀品质,但多数学生视野面窄,羞于表达,不善于主动交流。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高中学生独立性强,能够自主的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这使自主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内化,有比较独立和稳定的自我评价方式。学生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十分有利于开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首先信息技术学科拥有强大的媒体支撑,信息技术本身即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又是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高中信息技术内容能紧密联系实际,再加上没有高考的压力,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高。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且很多软件之间都是相通的,学生在掌握了其中的基本规律后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虽然自主学习的理念为大家所接受和喜爱,但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开展了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可观看来,学生大部分时候还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更可悲的是,大部分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对此已经麻木了。
其次,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不同的理论派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国内的教育领域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到底包括什么。有的老师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有的老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小组学习,有的老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给学生时间把自己教的再做一边……
三、什么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当学生对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学生的学习就是自主学习。完全的自主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学校的常规教育范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能完全独立的,而是相对独立。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相信学生,给他们放手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知识的良好方法。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二)利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好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备课时应该精心设计紧扣知识和教学目标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尝试成功教学。如,课堂提问时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给相应层次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经验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更渴望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
(四)积极评价,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采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开展积极评价,能够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方式应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化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要转变评价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欣赏的眼光,多角度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信息时代是学习的时代。学会学习是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也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适应学习化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有大量的好工作没有人应聘,另一方面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如此尴尬的社会现状根源在哪里?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变化,从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企业视角而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竞争力的团队,需要团队成员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从学校视角而言,囿于知识的局限和对学科整体的认知能力,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未来的应用领域很茫然,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加上教师缺乏理性的职业教育的教育观,没有平衡好教育、工作、技术三者的关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需求的脱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趋势,各个高职院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适合自己的改革主题,积极探索并创新面向素质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方法,让企业的人才需求变成院校教育改革的动力。
1.职业核心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培养
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率先提出了“关键能力”培训的概念,并进行了研究开发。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开发就业导向的核心能力体系,澳大利亚等国在相继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对核心能力作出这样的阐述:“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对英、德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核心能力培养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在1998年《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的“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认为,根据培养层面的不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改革的整体策略、对课程设置进行专项改革的专项策略以及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穿核心能力培养的渗透策略。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还指出把核心能力指标分解成具体的要素、要点,借助各门常规课程的渗透教学加以实现,使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内容
核心能力不是强调某种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或某一岗位群所具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所有职业共同具有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核心能力关注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以改进个体的学习过程作为出发点,而是着眼于学生自我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藉此,我们探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师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为案例,从旁指导与解答疑难,学生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同步拓展,从资料的收集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均等独立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了解和把握了实施一个完整项目需要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从而明确了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建立学习情境,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于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学,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使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培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从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看,企业将数据库开发分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六个阶段。本课程覆盖了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四个阶段。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演绎,形成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专业技能,我们建立了岗位能力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被定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数据库系统设计开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同时,考虑职业核心能力与课程的高度关联性,我们将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与人交流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获取数据库这个新接触领域的相关知识;自我学习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采取自我管理的学习方式,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手段,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解决问题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本课程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教师的教学案例“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的同步拓展项目“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自选创新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不同项目对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层次不同(如表1所示)。
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
3.1 确定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以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角度组织知识体系,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具备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和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基本维护管理的能力,为后续学型数据库系统Oracle、SQL Server等打下基础。
3.2 选择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过程的完整性。为此,在实施教学时,注意以下原则:一方面,在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以必需、够用、实效为原则,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精深性和前沿性不做过高要求;另一方面,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能力结构方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素质结构方面,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利用、开发的信息素质。
3.3 进行精心的课程教学设计
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教师的教学案例“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的同步拓展项目“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的自选创新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并将案例根据教学需要分成若干个情境(如表2所示)。每个情境通过情境分析、解决方案、方案实施、知识小结四个方面组织教学。采用项目法的课程教学方式,对教师本身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只有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经验,才能在项目化教学中教授学生局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辅助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认识和模仿,过渡到熟练和深化,从而顺利完成自主练习的项目。自此,学生具备了完整的工作过程和思维过程,理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机汇合。
4.结束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课程的项目教学,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程教学中,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将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的教学中完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与此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也待建立和完善。同时,我们也应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通过设置专项的核心能力课程对学生进行基础核心能力和拓展核心能力的定向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陈音佳,郭万春,高职《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31-33
篇6
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教育环境下产生的新教育模式,它主要是促进学校和企业形成一个联合体,共同目标是实现共赢和发展。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工科教育体系改革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基础教育,实现底子厚、能力好、够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集宁师范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据,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探讨这种模式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等院校;能力培养;培养模式;计算机科学技术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人才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教育的改革力度也得到加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不但能够让学校和企业都实现好处,而且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能够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从而培养出真正需要的人才。本文就针对这种模式,来详细分析一下人才培养的模式。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
直观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指的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合作,一般由企业出资,高校负责提供师资力量,从而构成一个学校和企业的培养人才模式,利用资源的合理配置原理,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互补,共同向目标努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两种模式:一个是由学校主导;另一个是由企业主导。
由学校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指的是学校为企业设计相应的培训,并且由学校方面提供师资力量来协助企业完成培训。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可以将培训人员派遣到学校,能让教师进入企业[1]。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和企业终究不是一个性质的两个组织机构,所在培训课的内容不一定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一定符合,肯定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说这种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合作模式。
由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指的是以企业的需要为第一目的,充分利用高校的文献资料和试验设备等优势为企业服务。由企业主导的合作模式要比学校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优点要多,企业主导可以改变学校主导不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现象,还能充分发挥两方的优势,实现共赢。同时,企业主导的话,在高校里企业有一定的调配权,更好更快捷的获得所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发展多年,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达成合作,效果也非常的显著。
2、高校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基本概念
根据对几个高校和其合作企业的调查和访问,高校和企业方面均认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和企业都有很大好处,它能让企业加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教育内容和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相一致[2]。
2.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校企合作模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这种模式之间还是存在有很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2.2.1 高校没有领悟透彻校企合作模式的真正含义,导致高校所教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之间存在矛盾现象;
2.2.2 有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加强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2.2.3 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思想还不开放,不能有效的展开;
只有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对现实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有效的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2.3 了解合作模式含义,强调“能力为本”的课程理论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必须有全面、充足的了解才能顺利开展,否则基础不牢靠,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会影响效果。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技术性人才,所以更要注重“能力为本”的概念。高校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加强企业岗位和教学课程的结合,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得到提升。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新课程一定要兼顾学生、企业的实际情况,还有社会的实际需要等多种因素,尽量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仁慈啊的需求。“能力为本”的理论思想具体描述如下:
2.3.1 以企业相关岗位所具备的条件和实际需求为基础,对课程做出科学合理的改变,改变以前“学科为本”的落后理念,做到按照能力所需对计算机课程进行精简。比如,对一些不重要的课程削减一部分课时,转而用在专业技术课上。
2.3.2 高校应该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课程内容要以企业岗位的需要为参考标准,并且内容要涉及计算机岗位的实际操作和理论需求。关于评价体系,学校可以参考国家对计算机专业制定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等相关考试,要求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过相关等级才能正式毕业。
2.3.3 高校要重视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经常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考核。计算机专业身为技术型工作,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到最后都是要应用在工作当中,所以高校要善于应用学校的实践基地,或者企业的培训机构等,尽量为学生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走出校园,接受社会的熏陶[3]。
2.4 提倡学生“分散式实习”,提高实践技能
所谓的“分散式实习”指的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每个学期都有去外实习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将每一个学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更详细的来说,就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掌握以后,在以后的每个学期都会安排去企业相关岗位实习,针对不同的学生掌握技术的不同,安排的实习时间也不相同。
这种“分散式实习”的方法和传统的实践方法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分散性实习”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实习的过程贯穿于学生整个高校生涯。总而言之,“分散式实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的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工作的实质,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带回到学校的学习中去,有计划,有目的的掌握,更好将实习和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刺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增加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实习方式也复合“边做边学”的理念,可以一边学一边应用,有了错误可以及时改正,有效的结合认识与行动。
2.5 加强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应该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整体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积极推动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老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的重要性。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水平。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技术,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优良的学习品德[4]。而教师的品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高校要重视教师的品德教育,教师要为人师表,自己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给学生。高校可以基于师德建立一个考核系统和评价标准,与教师的职位和奖惩挂钩。
第二点就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培训。如果教师在计算机乐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多不全,那学生纵使有很好的天赋,做很多的努力,在教师身上也汲取不了很好的知识。就像一块贫瘠的土壤上无法长出魁梧茂盛的槐树。所以说必须要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这是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根本办法之一。高校要鼓励教师多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甚至在企业中挂职培训,利用一切方法多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增加专业知识,也能促使企业的计算机技术的开发。第三,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到学校兼职教师。高校要打破教师专职的模式,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对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人都可以任职教师。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实习,而企业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员工当然也可以去学校向计算机专业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也就是“请进来”模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合作企业的兼并重组,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建立一个教师兼职流动站,然后根据学校专业教育的需要面对社会以签约的形式招聘技术人员或专家教授,这些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等都可以对学生产生熏陶[5]。
3、外部环境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3.1 制定合作模式相关的政策法规
政府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持支持态度的,并且已经对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高校和企业在实施这种合作模式的时候支持的力度不够,达不到所需的标准。
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比如在市场经济方面,可以采用宏观调控以及对经济杠杆调节等手法来调控。这方面外国做的比较好,能够为我国相关措施的实施提供借鉴。比如美国的高校在实施这种合作模式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有效的促进校企合作在高校的实施。
3.2 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
各高校和各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终极目标还是要达成一个长期的合作体系,达到互惠共赢[6]。在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要明确一下几个原则:
3.2.1 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目标,这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之间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坚定目标,劲往一处使。3.2.2 优势互补的原则。高校和企业之间要重视彼此的优点和长处,合作中最重要的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让自己更强大,如此合作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3.2.3 良好信誉的原则。不管是高校还是公司企业,在计算机专业与技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都必须言而有信,良好的信誉是合作的桥梁,否则从根本上无法开展合作。
高校在合作模式中的地位要更重要一些,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以高校为主,所以在校企合作中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高校要根据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对学生加强教育和自身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校企合作的“磁场”效应,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质量,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结语
总而言之,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不仅仅有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教育性。如今的时代变化万千,信息化进程和科技的发展会越来越快,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会变得更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计算机技术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可以确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会有更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任志鸿.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J].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13, 21(3):59-61.
[2] 于龙凤, 安福全.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J]. 商情, 2014, (35):161-161.
[3] 许庆炜, 余慧, 杨莉. 基于CDIO模式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44-46.
[4] 张胜敏, 张二峰. 基于CDIO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开封大学学报, 2014, (3):88-89.
[5] 孟宗洁.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14(6):14-17.
篇7
一、我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状况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总理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教育部发文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申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于2010年首次批准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1所大学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批准了23所大学开办该专业。截至2012年,教育部共批准国内34所大学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中“985工程”大学有7所,“211工程”大学13所,还有3所农业院校。这些大学分布在全国的17个省市,其中,江苏最多有10所,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北京和辽宁,各3所;河南、山东、福建、江西和湖北各2所;吉林、黑龙江、广东、河北、陕西、浙江、上海和重庆各1所。从地域分布状况看,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省份,西部省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只有2所。
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
作者对各所大学网上公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收集整理,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收集到的资料看,各所大学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体现本科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原则,课程内容涵盖各种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核能等;另一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多地体现了“专业化”要求,设有专业方向,侧重于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中的某一类。基于上述第一种思想进行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新能源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但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兼顾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不同的新能源对专业基础知识要求的不同。风能的专业基础侧重于机械和电气,生物质能的专业基础主要有热能、化学和生物学,而太阳能的专业基础是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因此,由于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做支撑,这样的课程设置对每种新能源专业知识的讲解会存在内容深度方面的局限。基于第二种思路所开展的课程设置强调了专业的方向性,其不足在于削弱了对学生新能源综合知识的培养。表2是国内部分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培养方案,各个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别。比如同属于“宽口径”型培养方案的西安交通大学与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课程设置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内容看,西安交通大学的培养方案涵盖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氢能,以及储能和节能等专业内容。而浙江大学的课程内容除了涉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氢能外,还有三门与环境相关的课程,分别是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和低碳能源技术。
(2)上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共性在于大部分培养方案体现了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这些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这与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0)》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设为能源动力类特设专业的要求是一致的。
(3)分析测试能力的培养受到重视。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现代能源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应用的能力十分重要,因此一些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开设了《新能源过程、状态与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技术》,华北电力大学开设了《生物燃料分析与测试》、《太阳电池材料测试与分析》等课程,上海理工大学开设了《动力工程测控技术》等。
(4)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创新性。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充分体现了方案设计者的创新意识,比如浙江大学设置的《低碳能源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考虑了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这些课程可以起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作用。再比如一些学校设置的《储能技术原理》则符合新能源这种分布式能源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需求。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批评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组成第三次工业革命五大技术支柱中“储能技术”是其中一项。
三、国外高校新能源专业开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
美国的一些高校已开办相关专业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人才。2005年,俄勒冈州技术学院开设了美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之后,伊利诺斯州州立大学和约翰布朗大学开设了可再生能源专业,埃弗格来兹大学开设了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管理专业,威斯康辛大学普莱维尔分校开设了可持续与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纽约州立大学坎顿技术学院开设了可再生能源专业。在欧洲,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农业大学、欧洲农业大学综合科研实力排名第一的霍恩海姆大学开设了生物基产品与生物能源专业;挪威阿格德尔大学和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开设了可再生能源专业。此外,美国的一些高校开设有新能源相关的辅修专业,比如,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开设了能源辅修专业,学生可以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学习,托莱多大学设置了可再生能源辅修专业。表3是国外部分开设新能源专业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表中主要课程为笔者翻译,原英文课程名可登陆相应学校网站查询)
从表3所列几所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内大学在两个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一是国外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也存在“宽”与“专”两种类型,前者如约翰布朗大学、埃弗格来兹大学等,这些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涵盖了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而霍恩海姆大学则属于后者,其专业名称即是生物基材料和生物能源。二是不同大学之间的课程设置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别,充分体现了每所大学自身的特色。
国外一些大学虽然也有分专业方向的做法,但是这些做法与我们国内的设计有不同之处,国外是按照在共同的基础课程之上,通过专业课的不同来划分方向,这与国内完全根据专业方向对应设置基础课的做法明显不同。比如,纽约州立大学坎顿技术学院设置了10门涵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的专业课程模块,但只要求学生从中选修4门,这其实是为了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所进行的一种设计。威斯康辛大学普莱维尔分校的培养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划分了专业方向,分为设计与分析方向、开发与管理方向,一个方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另一个方向侧重于培养学生从事新能源开发和管理的能力,每个方向单独设有相对应的课程模块。
国外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比较重视经济及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并将这些课列为必修课。比如Principles of Management(管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Supervision(监督原理),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for 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项目管理),Economics of Biobased Energy Production(生物能源生产经济学),Managing an Alternative Energy Project(替代能源项目管理)等。国内大学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如国外大学。
美国的大学对高年级学生开设有Capstone Course(国内翻译为顶峰体验课程),比如Alternative and Renewable Energy Management Capstone Course(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管理顶峰体验课程),Renewable Energy Capstone(可再生能源顶峰体验课程),Capstone Project(顶峰体验项目)等。这是一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特定主题、问题或设计的课程,过程包含资料(文献)收集、量化分析、产品设计、小组讨论与合作等,类似于我们的毕业设计。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较大区别,毕业设计是一个必修的、学分较多的项目研究课程,而顶峰体验课程表现出了紧凑多样的课程形式、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人性化的选修制度,具有团队合作、学术整合和产学融合的特点,被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引进。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新能源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可见:
(1)我国已初步构建了新能源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在各所大学所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既有面向培养具备新能源综合知识与能力人才的方案,又有侧重于培养系统和深入掌握某类新能源专门知识人才的方案。不同的培养模式可以为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
(2)新能源种类多样且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存在差别,这些因素加大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难度,在“专”与“宽”之间如何平衡和取舍还需要各个大学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开展广泛深入研究,以便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使其更符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
(3)我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新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在具体内容方面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在体系先进性方面与国外处在同一水平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比如美国大学顶峰体验课程的设置。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就我国的新能源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很多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选用。如果按目前的培养方案,大多数课程都需要各学校单独来编写,而要完成如此多新教材的编写,无疑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而且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长远和健康发展角度考虑,应该分类构建面向全国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大学可再根据各自的特点设置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为全国性专业教材的编写奠定必要的基础。
篇8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就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一是推进开放型科研布局,打造军民融合基地推进外向型科研布局,统筹利用同内同际科技创新资源,扩大开放合作与科技交流。中物院开放型科研布局,一要依托北京、成都等中心城市、大型城巾_的区位区域优势建设开放型科技创新基地。二要将可以开放和对外交流的领域从保密范畴分解出米,与院外科研机构组成联合创新团队,或完全向外科研项目指南。三要在相关学科具有优势、科技创新环境良好、有利于发挥中心辐射效应的城市,以增建科研实体、组建战略联盟、投资潜在战略性前沿研究等方式进行延伸性外向布局。
二是锐意进取,大力推进战略科技发展中物院瞄准同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科技,面向能源、安全等前沿基础科学,深化论证核技术应用和极端条件下材料科学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方向。聚变能源科学技术利用核武器研究积累的技术成果,联合国内相关单位开展聚变 裂变混合能源堆研究,积极探索解决人类未米清洁、安全、持久、经济能源问题;高性能科学与工程计算已与传统的理论和实验一起,并称为科技创新的三大研究于段,依托中物院战略核武器、战略高新技术装备的数值模拟能力建设,抢占科技的战略制高点,推动和牵引我国科学工程计算的整体进步;太赫兹科学技术将建成科研实验设施先进、特色鲜明、机制灵活、国际一流的开放型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建立“高压先进科研中心”,分建成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北京高科、吉林大学-长春高科、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海高科。
三是积极依托社会资源,推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物院借助自身科技资源优势,依托社会资源,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先后组建了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同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面向民用领域技术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设立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搭建以民高科技项目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开放合作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同搭建“中物科技园”,以中物院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共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为地方政府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技术支撑。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民营资本等开展合作,共同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了上市公司利尔化学和银海软件,部分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
中物院下一步军民融合的主要思路,一是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将进一步推进开放合作,在武器装备、军工科研等方面与外界开展更大力度的协同创新,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二是充分借助民营企业为军工科研配套中物院军工科研配套,将充分借助民营企业的优秀产品,有效发挥民营企业作用,用更开放的思想整合各方资源,高效率完成同家使命。三是进一步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中物院主体坐落在绵阳科技城,未米根据科技城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民营企业发展需求,开放科研仪器设备为企业服务,为地方产业机构升级提供支撑。四是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通过各类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国家及区域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体系的建设。
篇9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 锅炉 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TK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386-01
引言
随着当下我国能源问题的日益加剧,经济的持续发展了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了我们在能源不充足的条件下,大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锅炉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使用很广泛,也是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研究在锅炉中进行的能量转换。由于某些企业贪图私利,对资源无节制的开发,政府管理不力等造成能源大量浪费。我们知道,煤炭完全或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的气体(二氧化碳无毒),对动植物和环境都有较坏的影响。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将煤炭资源较为高效的转化和利用的同时,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简介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其中包括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主要涉及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我们顾名思义,也能了解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研究热能和动力之间的相互转化,具体了包括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电动力工程和冷冻冷藏工程等九个方面。热能动力工程的研究层面横跨多种科学领域,并且,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是现代动力工程的基础,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能源方面的,并且是可以用来解决热能源问题的有效工具,应该起到一定的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环境的作用,我们应该给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高度的重视。
二、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动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设置的比较早,近些年来,在实践中又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动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也渐趋成熟,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一方面,控制工程方面会有发展,并且前景较广,为了在该方面获取较大的发展,需要我国的相关人员了解并熟悉控制工程方面的各种知识等,并且对实际进行大胆的创新,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与控制工程领域更完全的融合。
另一方面,在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了解并掌握“内燃机”的原理、设计结构、并对内燃机进行一系列的数据测试,内燃机所用燃料以及燃烧产物,汽车工程概论、环境工程以及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以及制冷低温工程和流体机械方向等各方面的知识概念。在丰富的知识积累中,工作人员会对目前汽车工程中存在的热力发电机问题做出改善,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锅炉的结构组成
热能与动力工程锅炉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一个金属壳和烧气锅炉电器的操纵部分。锅炉的外壳包括底壳和面壳。锅炉的底壳的作用是使锅炉固定,以免发生未知的意外。同时,在其底壳上还放置着通过底壳连接着的其他的一些零件,能够使功能发挥的更加完善。锅炉的外壳作用与底壳不同,它主要是在锅炉正常工作时,它能够起到防风防尘的作用。笔者认为锅炉最重要的还是燃气锅炉电器控制部分,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对燃料的充分燃烧使锅炉能正常工作。之后,随着计算机不断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的精确度和科学性也受到了许多企业的青睐,因此,许多企业都会采用计算机来控制燃料的燃烧。
四、热能动力工程中锅炉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锅炉在世界上出现的历史很悠久,锅炉的创造和使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锅炉是由锅和炉组成的,上面的盛水部件为锅,下面的加热部分为炉,锅和炉的一体化设计称为锅炉。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高温烟气的热能等形式,经过锅炉转换成蒸汽能。在一般工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工业炉来进行燃料的燃烧和能量的转换。根据文献材料可知,最早的工业炉出现在我国的商代时期,它的主要作用是提炼熔铸青铜器,并且,我国在春秋时期就能够铸造铁器,这个进步说明了我国控制工业炉的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当代,工业炉更是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较大的发展。
工业炉在工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包含四个,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面广。二是单体容量小,平均容量在8吨/小时左右,10吨/小时以下燃煤小锅炉的数量为42万台,占总数的2/3.三是排放贴近地面,对环境质量影响很大。四是锅炉技术、主辅机不匹配,运行状况差。此外,大多数小锅炉缺乏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导致现在锅炉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普遍不达标。煤粉燃烧是先进的燃煤技术,具有燃烧速度快、燃尽率高、烟气热损失低等优点,实践证明,煤粉燃尽率达98%以上,锅炉运行热效率达88%以上,与传统燃煤锅炉相比,可节能35%。同时,我国还有几个比较综合型的大问题,工业锅炉技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管理水平、工艺水平落后,制造厂家多且生产能力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等,所以,我国如果想解决工业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整治。
结束语
总而言之,热能动力工程一定要根据实际出发。在锅炉方面的掌握,我们一定要提高它的燃烧效率,降低它的能源损耗率。掌握了锅炉的基本组成,从而促进对能源损耗的掌握。要熟练掌握热能动力技术,才能使燃料在锅炉的使用上,提高燃料利用率。要深刻意识到能源损耗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面对锅炉的能源损耗问题上,我们要直面面对,努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热能动力工程技术,成为这方面的人才,降低能源的损耗。
参考文献
[1] 林日亿,黄善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07:35-37.
[2] 崔海亭,王振辉,郭彦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98-100.
[3] 马士峰.浅谈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方向[J].科技与企业,2014,02:131.
[4] 吴江,郑莆燕,任建兴,何平.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3-4.
篇10
二、本实施细则则适用于经国家和省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带)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其它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参照本细则则从严掌握。
三、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江苏省技术政策要点,我省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重点范围是:
1.微电子科学、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品;
2.材料科学、新材料技术及其产品;
3.光电子科学、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
4.生命科学、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品;
5.医药科学、生物医药工程及其产品;
6.能源科学、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及其产品;
7.传统工业应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
8.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及其产品等。
四、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必须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必须具备下列各项条件:
1、从事本细则第三条规定范围内的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业务。
2、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企业的负责人是熟悉本企业高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科技人员,并且是本企业的专职人员。
4、根据不同的技术领域和行业特点,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和开发的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包括相当于同等学历的科技人员在内,下同)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3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1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或高新技术服务的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5%-20%以上。
5、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年总收入的3%以上。
6、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收入中,技术性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以上。
技术性收入是指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工程设计和承包、技术出口、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中试产品的收入。
7、根据不同的技术领域和行业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利税率应高于20%-30%,人均劳动生产率应为本省同行业领先水平。
8、在研究、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过程中,应有防治污染的措施和设备,"三废"排放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9、有明确的企业章程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五、凡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须向当地科技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申请表格,由省辖市科委按本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的条件对申请认定的单位进行考核后,由省科委会省行业主管部门核定、批准、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并享受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
六、省、市科委应定期按本细则第四条规定的条件,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复核。总体指标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得继续享受有磁优惠政策,次年仍达不到要求者,将撤销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的期限一般为五年,技术周期较长的高新技术产品经批准后可延长至七年。
七、每年由省、市科委会同税务部门对高新技术产品审定一次,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由省、市科委颁发高新技术产品证书。
八、省、市科委技术委员会是省、市人民政府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本细则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