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教育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电教化教学;传统教学;语文课程

课堂教学的电教化是现代教学的特点,所谓电教化教学,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投影仪为主体的多媒体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时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利用粉笔黑板教科书以及其他的实验设备,挂图,模型等以讲解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传输比较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学得法与否,而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比较抽象难懂。不易被学生接受。所以电教化教学就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现代化教育媒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的更多,更快。更好。

一、语文课程电教化的作用及特点

首先,一门语言类课程,如何深入理解词句含义是教学难点,其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注意力的集中。因此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及静态画面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实生动的人类生活,将学生带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使学生能深切体会作者的意境。更好的理解贯通。而古诗词对于学生阅读起来不仅学习难度大,还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于调动,更难持久。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然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精彩之处,及各个词汇是如何描绘这美丽壮观的景色是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的景象生动巧妙的导入了课堂,让学生们深切体会作者的意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借助电教媒体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多思。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技能的训练。这样通过电教方法可以把课文中的难点化繁为简,从而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板书为主,在课堂中书写板书不仅占用宝贵的课上时间而且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认识老师的字体。而课前老师可通过电脑把这节课所需讲解的内容通过ppt的形式来展现给同学们,不仅比板书更容易保存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而且配上图片及声音使之更加生动丰富。

第三,电教化教学突破了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口语表达上的局限,克服口语对语文教学的误导,让学生更准确的学习语言的发音及读说,有利于发挥学生对于文字信息的理解及表达。课下学生还可以反复听读老师课件,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及提高。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瓶颈,丰富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路。

总之,电教化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跃性,加强学生记忆强化性。

二、如何运用电教化教学到课堂

教学课程对于电教化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如何发挥电教化在课堂中的作用才是重要所在。电教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根本。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同学学习质量的高低进行有必要的调整,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和领会。运用电教化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课堂上可以运用电教化播放电视台新闻播音来锻炼对于普通话的能力;运用投影仪把正规的字帖投影到大屏幕让学生临摹;运用电脑播放故事短片,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经过。这样通过多方面练习,可以使课堂质量大大提高。

如何运用幻灯,投影,电脑制作样式新颖,引入人胜的电教课件来说,老师需要有较高的耐心和水平。当然也不可以一味的追求复杂华丽的外表。转移学生思维,这样就有点适得其反了。在课堂中如何运用好电教化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大纲播放不同的电教课件,何时播放,播放时间长短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加之教师的讲解和电教化的辅助配合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课堂中教师还要熟练运用各种电教化仪器,课堂上能够迅速有效解决一些小的故障。保证课前提前调试试播,保证多媒体仪器的正常运行,播放音响的声音正常。播放视频资料的清晰稳定。并且教师的讲解也需要及时到位与声音或视频同步一致。

三、电教化教学的发展

篇2

关键词:黑龙江;教育发展;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

一、人的现代化是实施社会现代化运河路径的关键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世纪到21世纪的400年里,广义社会现代化进程可分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1]:

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点包括:城市化、福利化、专业化、自动化、技术化、公平性、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大众传播等。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城乡平衡、绿色化、创新化、妇女儿童权益、普及高等教育、终身学习等。

目前我国面临两次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弥补以城市化和福利化为特点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缺课,另一方面需要追赶发达国家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特点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先进水平。瞻望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前景,可以说困境与希望同在,风险与机遇共生。国际经验表明,欠发达国家走发达国家老路,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只有0.2%~1%。如果不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社会的概率只有20%。因此,有学者提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战略[1],即中国式的社会现代化发展战略:如果按部就班地先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后再朝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迈进,先建设工业社会再走向知识社会,无论无何是追赶不上发达国家的。因此,必须在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开辟一条人工运河,沿着这条运河航行,就相当于同时推进两次现代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知识社会的先进水平,而不是亦步亦趋,步步落后。其基本思路是: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2020年完成城市化和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2030年基本完成社会信息化、普及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建成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204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消灭知识和信息鸿沟;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纵观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的每一步战略目标,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而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任何社会领域的任何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现代化并非只是“宏大叙事”,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最早使用现代化概念的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就是从个人观念与行为的角度提出现代化问题的,他的得意门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英克尔斯则系统研究了人的现代化问题:“痛彻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意识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种制度的真实生命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们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2]因此,人的现代化是国家与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黑龙江省人口文化素质及教育的现状剖析①

人的现代化首要一点就是国民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国民文化素质是反映人力资源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这种情况若长期存在,必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我省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实施的瓶颈。在大多数现代国家,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流动,获得较好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机会的重要机制。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收益率总是高于非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同时各教育阶段的边际收益随着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提高而出现稳定的递增趋势[3]。因此,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社会现代化,大力发展教育是必然选择。

(一)我省人口文化素质现状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32.7万、529.3万、1590.4万和1046.1万,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学、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分别增加了55.7万、17.3万和156.4万,小学人口减少了107万。全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高中在校生分别为54.1万、14.2万和94万,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7倍、1.4倍和0.7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提高15.7个和2.0个百分点。2005年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6.18%,较2000年普查的6.33%文盲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全国文盲平均下降1.9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低于国家水平,依然是多文盲省份。

(二)我省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的实施

1.高校与技工学校在校人数增加较快,成人职业学校适度减少。从学校在校学生数量上来看,2005年高等院校在校生与2000年相比人数增长了2.55倍,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2.3倍和9.3倍,技工类学校人数增长了5.5倍,2005年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招生数比2000年招生和毕业生数量适当减少,这种变化有利于各专业学科的健康协调发展,使整个受教育人口不仅从数量上更从质量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使人才教育向高层次和多元化方向迈进,为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了人才基础。

2.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别依然明显。2005年在校学生人口中,乡村受教育程度依然以初级教育为主,高中以上在校生比重依然大大低于城市。从性别构成上来看,城市受高等教育男女人口数比例为0.92:1,而乡村受教育男女比例则随受教育层次提高而提高,乡村受高等教育人口数比例为4:1,比例差距依然较大,乡村女性人口进一步受教育意识还需加强引导。由此可见,我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必将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高等文化教育发展地区差异较大。我省受地域等条件制约,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高校数量及教职员工特别是高级教职员工差异较大,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高校数量占全省数量的80%,教职工数占全省87.9%,高级讲师(教授、副教授)占全省90.1%,其他地市的高等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三、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文化教育水平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扫盲工作的投入力度,着重关注女性文盲。2005年黑龙江省文盲比重较2000年下降仅为0.15个百分点,与高等教育成倍增长相对比,初级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女性文盲率为8.91%,明显高于男性的3.50%,性别比例依然较大。在基础教育已经普及多年的今天,女性扫盲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女性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针,没有女性的现代化则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2.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高校分布不均,制约偏远地区居民的进一步受教育机会和选择的问题。全省65所高校58.41万在校学生,其中哈尔滨高校数占55.38%,在校学生占65.63%,5~6所的城市分别是牡丹江,齐齐哈尔和大庆,其余各地市只有1~2所高校,因而偏远地区高等学府求学费用和投资较城市偏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增加偏远地市的高等学府的数量和资金投入、加强对当地政府教育投资的督导力度;另一方面在对奖学金的发放和困难学生补助方面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扶。

3.多渠道多方位引导求学方向,促进各方面人才全面健康发展。2005年全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0年增长2.18倍,就业压力凸显对部分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习并不特别突出并且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放弃进一步受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建议鼓励并引导在校学生适当关注技工类院校,以一技之长取得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对技工院校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正规化管理力度,使这类学生能够得到更高更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专业教育。

4.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的水平。首先应将当地群众光懂加减乘除就可以生活,靠天吃天,靠地吃地等陈旧思想彻底摒弃;其次应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地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广大乡村群众针对本地地域特色和本人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此外当地政府应在教育上加强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教职员工人才资金的投入吸引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投身乡村教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替代本地落后传统的教育模式,达到以教育改造思想,从思想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6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85.

篇3

一、研制背景

江苏早在1993年就印发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揭开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序幕。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两基”目标,省委省政府随后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基础教育开始的教育现代化扩展到教育的所有领域,成为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价值与主题线索。1999年,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为江苏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07年省政府颁布《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启动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工作,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的重心由乡镇上升到区县层面,到目前为止已有94个县(市、区)通过验收,江苏总体上了实现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并为后续全面提升工作的展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经历了乡(镇)、县(市、区)自下而上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之后,江苏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省域层面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条件,也对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提出了又一个挑战。展望江苏经济与社会的基本走势,反思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顺理成章地明确提出:“实现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这是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实践路径,为全省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再次树立起重要标杆。为了与省委、省政府设定的到2020年江苏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匹配,要保证江苏在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以适度超前的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不辜负社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也为了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落到实处,必须确定实践载体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自然而然地成为政策导向与工作抓手,以推动新时期的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定位

《指标体系》的研制既是对我省长期以来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又是推动到2020年期间全省教育现代化展开的明确工作要求。为了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确定了以下的基本定位:

(一)现代化建设的重心上移。江苏最早的现代化建设从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乡镇开始,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苏南开始的乡镇现代化建设以一种渐近的变革态势,逐步向苏中和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体现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务实精神。在乡(镇)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深化江苏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心,开始进行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创建,实现了从乡镇转向区县层面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并基本达成创建的目标。但是,乡(镇)和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还不足以体现江苏教育的整体面貌,在前两轮自下而上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本次教育现代化建设重心再次上移,强调省级层面的教育现代化,以省级指标来衡量本省综合达成的教育现代化水平,符合教育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的基本实践规律。

(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我们需要体现江苏教育特色的亮点呈现,但绝不是一两个亮点就可以充分体现江苏教育的全面成就,甚至会被亮点遮蔽了其他薄弱方面的提升。而且,我们可以让某些教育要素先行一步,发展得更快一些,但是,如果其他要素不能适时跟进,将导致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基不扎实,甚至会让不同要素之间产生比较激烈的矛盾与冲突。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内所有要素的整体发展,否则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更无法形成教育现代化的良好生态,也无法与社会其他要素形成良好的交互关系。因此,强调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力图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涉及教育内外部的多种系统和多方要素,以体现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明确。教育现代化建设可能会永远处在过程中,离开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你就无法理解现代化的阶段内涵,关键看你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尤其是面对人的培养,其中一些无法量化的教育内容更是很难用一个数值确切说明。但是,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时间节点,教育现代化建设就没有清晰的推进脉络,尤其无法转化为基层的实践工作状态,导致许多美好的教育设想只能成为设想。根据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与预期目标,《指标体系》规定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达成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工作的时间安排,在这样规划下基层的教育现代化就会有自己的时间节点,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展开,从而保证在2020年江苏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与省委、省政府设定的到2020年江苏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匹配。

三、整体框架

《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由三级指标构成,以体现强烈的实践操作性。8个一级指标包括: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质量度、教育开放度、教育保障度、教育统筹度、教育贡献度、教育满意度。在8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16个二级指标和46个检测点。教育现代化必然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一级指标8个维度的划分必须考虑教育自身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其中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质量度、教育开放度四个指标是教育的本体性要素,教育保障度和教育统筹度是教育的支撑要素,教育贡献度与教育满意度则是教育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表达,很好地支撑起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实践设想。二级指标与三级检测点则努力与一级指标相匹配,并力图以可操作性更好地实现一级指标的整体要求,由于指标较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主要特点

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追求,不同省份都在进行着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实践有许多相通相近甚至是一致的地方,但是,不同省份的教育价值追求与区域教育发展状态是不一样的,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与呈现也有所区别,我省的《指标体系》也力图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着力彰显先进的教育理念。《指标体系》努力关注国内其他省份的教育现代化实践,这是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继而全面了解世界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积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参照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和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最终深入反思江苏多年来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宝贵经验,寻找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标、着力点和生长点。在充分合理借鉴的基础之上,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特别尊重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主题,努力显现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了比较高位的教育发展视野。

(二)整合引领教育的实践变革。《指标体系》是江苏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旗帜,它不是对过去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简单叠加,而是希望所有的教育变革都应该有机地统一到《指标体系》中来,避免零敲碎打式的局部呈现,以体现江苏教育改革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进而扩大江苏教育发展在全国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实现《指标体系》引领教育实践变革的导向作用,引领基层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性教育政策,指导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大胆的尝试,进一步解决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推动江苏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最终达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

(三)体现江苏鲜明的教育特色。江苏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江苏教育的特色,这些特色在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彰显与发展,《指标体系》着力体现江苏教育现代化的独特思路,表达了江苏人对教育现代化深刻理解,努力对这些经验进行提炼概括,一些指标与检测点表明了这样的价值追求,除了毛入学率、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普遍性的指标与检测点以外,设置了一些独特的指标,比如教育满意度、提供多样化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领军人才数在全国的占比等,既有对传统的有效继承也有新时代的独特创新,显示出了江苏教育的关注点,以进一步明确江苏教育的文化内蕴,传承与发扬长期积累的优秀教育传统,以便在全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四)不断开阔教育的发展视野。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也不是一个全封闭的系统。江苏教育现代化是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全省现代化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也应该努力为全省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好促进关系。《指标体系》的研制实现了跳出教育看教育,不仅仅在教育自身的框架内审视,更从全省现代化的角度确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价值与基本路径。比如教育满意度、教育贡献度、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率等,就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一体化状态,而不仅仅停留在教育自身的发展上,这反而会形成教育发展的社会合力。

五、实践操作

江苏教育实现现代化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能否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并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一定需要基层实践者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指标体系》的指导下,不同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实践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操作性问题。

(一)立足全省看待自身发展

江苏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较大,不可能以同样的时间与程度达成《指标体系》的所有要求,这不符合各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各地也绝对做不到完全一样,一刀切会让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失去实践活力。《指标体系》是省域层面的建设指标,将来要把全省作为实现的主体,进行整体性的观照与评判,当然这肯定离不开各地的实践转化,但已经不同于过去以乡镇或区县作为单独的评估对象。尽管仍然以《指标体系》作为区域性的评估内容,但是将来会根据《指标体系》形成细化的实施细则与方案,站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对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提出适切性的要求,甚至可能会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阶段性达成标准。这样一来,不同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整合起来,就可以达成《指标体系》对全省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二)强调创建过程内涵增值

江苏教育现代化最早从硬件条件建设开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本轮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从外延走向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对此已经作了较好的引导,所以,既要考虑对办学条件进行合理的改善,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更要把关注点放到素质教育上来,放到教育公平上来,放到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来,放到学校文化建设上来,这也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匹配,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合目的、合规律性发展的必然。不能再向过去一样,把目光停留在教育的外在形式上,而是着力进行体现教育文化发展的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在这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某种意义上而言,《指标体系》只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其目标则是真正把江苏的教育文化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具有文化意蕴的教育现代化提升。

(三)倡导实践智慧创造达成

《指标体系》为江苏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如果没有各地的积极主动探索,就会让《指标体系》停留在文本上,变成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而不能对实践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甚至会让基层的实践工作者产生反感。《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内容是相对统一的,由于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甚至可能在目标的达成度上会有所不同,不可能选择同样的载体和渠道去实现同样的目标,这也绝不是省域整体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初衷,因此,各地现代化探索的实现路径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要凝聚所有教育工作的实践智慧,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对《指标体系》最好的创造理解与实践诠释,也体现了江苏教育工作者一贯具有的聪明才智。

(四)鼓励不同地区个性呈现

篇4

进入新世纪,县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为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江苏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标准引领,创新评估机制,促进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水平提升,也探索了区域教育评估的运行模式与基本经验。目前,全省112个县(市、区,含经济开发区)中,已有95个接受省级评估,其中79个已被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正从基本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跨越。在不久前苏州市举行的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上,来自该市99所中小学校的1300余名选手在比赛中分别进行建筑模型和车辆模型两大项目的角逐。图为小选手在认真参赛。

强化顶层设计,为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铺设快道

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由此拉开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10年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依据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点,我们突出普及教育、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制度保障等重点,研究制订了由3大模块16条指标组成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并由省政府颁发各地施行。这16条指标已成为我省各地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标准和不变准星。

为强力推动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省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重要作用。当年,苏南的36个县(市、区)首批通过省级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5年多来,共分10批评估了95个县(市、区)。评估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评建规划,地方政府组织创建,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具体负责实施。

在2010年、2011年开展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的同时,我们对申报的31个县(市、区)进行了社会满意度调查,把政府评价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把专家判断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来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调查根据现代化建设指标16条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如优质资源需求、教师队伍素质、学生课业负担等7个方面进行分项评价。两年对31个县区的满意度调查显示,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达74%以上,最高的县区达到82%以上。

为了调动各地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2009年起,江苏省政府对经过评估认定的县区进行表彰。认定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省财政给予每县100万元、每区50万元的奖励。

注重标准引领,为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刻划蓝图

在江苏省县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与评估实践中,我们汇聚全省教育系统的研究成果,集中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聪明才智,用了3年时间研制出这套建设指标。

从国际教育发展来看,我们的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一种追赶型的发展模式,所以现代化目标应具有客观性和国际性;从国内教育现代化建设来看,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现代化目标,江苏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制定,必须置于全国的宏大背景中深入研究。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内容,主要应该体现在教育为公民提供"全面教育、优质教育、公平教育"的努力上。

整个指标体系分为3大板块,可简要概括为:有学上,上好学,优而学。

建设指标的1——6条集中表述了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目标,既有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覆盖面的关注,又有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数量上的要求,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要义;7——12条集中表述了江苏教育的质量目标,也是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一种期待,包括对幼儿园和中小学整体创优和均衡发展的要求、对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要求,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内核;第13——16条集中表述了对县(市、区)政府重视、支持和保障教育的要求,主要考察投入水平、均衡教育、规范办学和安全保障4个方面,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江苏,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与评估已经成为地方党政部门和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教育工程。评估主要有以下四项程序——

县区自评:县(市、区)在学习指标、加强建设、持续整改、自评总结的基础上,向教育厅提出评估申请;材料评审: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厅党组根据审核情况确定进入现场考察程序的县(市、区);现场考察:评估专家组均由厅级领导亲自任组长,由省市县教育管理、教学科研、信息装备、财务审计等各类专家组成,还邀请国家和外省的专家;评后整改: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评了之。第一批评估后我们就设立了这个环节,要求被评的县区在现场考察之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并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进行检查,以提高评估效益。

坚持以评促建,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5年多来,江苏开展的县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与评估,开辟了一条县域范围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快速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崭新道路。

各县区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作为全局性重点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从规划制定、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统筹、科学推进。县区党政主要领导都亲自挂帅,切实抓好影响教育现代化推进的重点、难点问题。已经通过评估的县区基本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篇5

Explore the Deman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o Agricultural Special Talents

XIE Lifeng

(Harb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8)

Abstrac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nee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modern agricultural demand for talent, agricultural colleges to market-oriented agricultur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constantly deepen educational refor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pecial talent,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 tal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initiativ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pecial tal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农业机械、原材料及农业生产资料等大多来自农业外部,且农产品主要是供应给城市居民,形成一种外部循环。所以,我们要大力增加农业以外的能源和物资的投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农业商品率不断提高。但农业现代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全面的渐进式的过程。

一是内容的动态性。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变迁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变化。与二十世纪所谓的农业现代化相比,其内涵不仅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等,还包括农业标准化、质量化与信息化等,内容具有动态性特征。二是内容的包容性。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还涉及经济关系、农业政策、环境影响等。三是地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因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的差异而制定的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美国因农业技术水平高,所以它的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先进农业机械的运用,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来衡量的。而日本由于人多地少,其必须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高产的经济作物品种来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产值,从而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相对不足,所以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推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历史承继性。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在因循的基础上推进与实现,将传统农业中合理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等继承下来,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化发展。

2 适应农业现代所需的人才

从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不难发现,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是关键因素。

一是懂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满足高质量、高数量的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而这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研发队伍。因而,在人才培养中我们要以此为导向,针对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与实践指导,以培养尖端技术人才为主,兼顾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普及,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有技能――农业技术推广现今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科研成果要尽快尽早地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农业人才培养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技能精干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三是善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着眼全球视野,培养一支擅长经营管理,能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农业经济型人才队伍。

除此之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要培养乐于服务农村,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劳动者,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结构分布不合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在农业产业化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比较弱,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认识加强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作为实施人才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总之,发展现代农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一支既懂科技又有技能和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农业专业人才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是办学经费紧张。虽然中央不断强调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力度和增加资金投入,但由于具体指导政策不明朗,导致执行力度不够,转移支付不足,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本身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又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最终使得维持其正常运行的经费捉襟见肘。由于办学经费不足,使得对学生进行基础培训的设施和设备都很缺乏,扩大教育规模成为空谈。同时,教师没有经费出去进修,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限制了学术视野,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

二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且知识水平偏低。如前所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复合型人才,这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教师与足够的师资数量作为保障。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办学经费、人才待遇及重视程度等条件制约,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三是就业前景严峻。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扩招严重,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大众化教育趋势,精英教育褪色,且师资数量与学生数量不匹配,教育细分化不能得以实现,导致教育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培养的学生质量严重下滑,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能找到适应的工作岗位。加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就业变得越来越难。麦可思-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发现,近年来,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总体水平偏低,农业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只在30%~70%之间,明显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情况。

四是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一些农业职业院校不顾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师资条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迎合社会“热点”需求,盲目上一些专业,比如开设二、三产业的专业,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再者,即使本着自己的办学宗旨,一些农业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存在短期行为,不能与时俱进地及时完善培养目标和及时调整相应专业设置,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同时,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内容并未走进教学视野,导致岗位能力需求与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脱节,所学与岗位契合度低,学生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影响了学校声誉。另外,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现象,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只会“纸上谈兵”,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 培养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需要的变革

一是加快转变观念,重新树立人才观。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不仅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掌握精尖技术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层次高级专业人才,还需要各层次的初、中级层次的专门人才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一种新的人才观,根据社会差异化需求,培养大量的既懂理论又有应用、操作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随着不断深入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应该以日益丰富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地进行专业调整,明确农业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到“按体裁衣”,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专业性。

三是改革教学设置,优化培养模式。农业职业教育要牢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服务和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的宗旨,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1)周期性地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更新其农业知识,培养新技能;(2)要根据农村与农业发展现状,不断开发新专业,设置新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学生和受训人员具有知识够用和技术一流的特点;(3)要采取贴近农村实际的培养模式,灵活办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与相关联的高等学校合作办学,以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专家下乡的方式,深入到乡村亲自指导农业从业人员学习。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高职学生;实效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校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学生的这种特点大大增加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具有信息化、现代化、实时性等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地应用于高职学生的管理。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独特之处

教育技术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一切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物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智能化的教育技术手段。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学生管理中,由此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与传统教育技术手段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之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特征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时要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内容的选择,并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三)在教育方法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为以后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在教育形式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倡终身教育。

二、通过Internet网络实现对高职学生的实效性管理

Internet网络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电脑来实现世界范围的通信,是一种信息传输系统。将Internet网络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变被动管理方式为主动管理方式,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管理。学生可以随时利用Internet网络主动调取相关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并对自身作出规划,实现自我管理。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改善高职学生的学风

在传统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过程中,高职学生经常存在不爱学习的现象。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那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为此,教师将多媒体课件引入高职学生的管理中,要求高职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改善高职学生的学风。通过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在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相关课本知识,独立进行思考,并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能够主动地去查阅相关资料,以解决难题,从而改善高职学生的学风,提高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效率。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了解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以及看法,从而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立体性、系统性等优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管理,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可以对高职学生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在完成之后上交完成成果。教师只能看到学生的完成成果,却看不到学生在完成结果的过程,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教师将现代化通信手段应用于高职学生的管理,那么教师可以借助现代通信工具,随时与学生进行联系,询问学生进度,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提高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效率,实现实时管理,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强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有利于结果的反馈。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结果反馈时通常会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这种方式受到时间、地点、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十分不方便。而如果教师采取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那么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化通信手段进行汇报工作,不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汇报延误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结果反馈以及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制作成电子档案,并通过现代通信手段传送给家长,并与家长进行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结合起来。

五、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具有信息化、现代化、实时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沙胜南.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实效性研究[J].才智,2011(31).

[2]孙顺英.开放教育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学大众,2012(7).

[3]袁蓓.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趋势[J].教育界,2011(24).

篇7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教育现代化 农村义务教育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5-02

汉中市县域城镇化发展迅速,超过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其中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4个,县城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 2 个,省级重点镇 9 个,中心镇 20 个,一般建制镇 133 个。在这样背景下,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陕西省的相关要求,以现有城镇化发展实际为背景,基于外延式发展的基础,汉中市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转变教育思想与理念、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师水平,改革教育管理,初步形成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改革举措。

一、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战略

1.主动发展战略

主动发展战略是指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需要,通过自主规划和自主实践达到自身发展的一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汉中市许多县域发展教育,包括学校在内,“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烈,虽然政策出台不少、教育经费投入较多,但是学校改进不大、办学水平差距仍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树立主动发展的战略,保障学校主体地位;学校要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不足,以已有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以优势和特色为突破口,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2.“背农”和“留农”相统一的战略

在城镇规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在乡村文化与城镇理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留农”还是“背农”?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并不是 “留农”或“背农”教育“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背农”教育和“留农”教育统一为一个整体,立足乡村,面向未来和现展,在传统和现代的互动中达到有效融合。

3.分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层指导、分段实施和梯度推进。由于汉中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城镇化水平和教育发展在各县区有很大的差异,存在高梯度区、中梯度区、低梯度区。就拿汉中市的城固县和南郑县而言,县与县之间存在差异,县域内部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城固县崔家山镇、沙河营镇城镇化水平较高和教育水平较高,南郑县大河坎镇、新集镇、青树镇城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较高。因此,探究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要采用分层指导,分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

二、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具体策略

1.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就要倡导和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只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硬件差点也没有问题。

学校应树立全班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农村教师要在思想深处进行革命,改变学习知识的评价方法,着眼于农村孩子的长远发展,逐步改革以往通过考试筛选淘汰、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发展的做法,确立为学生获取终身学习、适应生存和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基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形成学校、社区、家长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地方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改造计划,并分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

2.联系当地文化传统,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对乡土优秀文化的吸纳与传播,这是通过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发挥学校传递富有特色的文化应该课程制定者把握的方向之一。因此,我们应探讨如何发挥传统地方文化作用,并使之与主流文化共同发展的问题。在实际行动上,课程、教材制定者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农村实际,听取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了解农村学生的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国情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适合城乡学生学习的课程和教材,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改进。注重农村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和应用性的特点,全方位推进了居于教改核心地位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结合。

在改革课程的同时,也要改革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用多样化、地方化、生活化、实用化等方式来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利用现代信息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素养

篇8

一、要努力打造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之所在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生机一片,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充满美感的读书学习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听觉、触觉的享受,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而是鲜活多样,充满情趣、美感、灵活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和学是一种相互交流的赏心悦目的审美活动,还能彰显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因为它能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到新奇、富有魔力,自然而然地愿意接受,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特别是教学课件的应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它既能辅助教师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还能通过有声音响、动感画面来进行生动形象地讲授教学知识,又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美好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快乐愉悦地学习。

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9

电化教育素质是指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具备的有关电化教育的相关观念、知识、技能和能力,它是现代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通过相关学习及教学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高层次的品质。

一、现代教师具备电化教育素质的必要性

1.教师具备电化教育素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古人云:“人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一道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其《劝学篇》中写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代教育同样必须善假于物———教育技术,才能产生巨大的效能。同样,也只有实现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才能促进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的相应变革。最终,教育现代化还要落实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其具备较高的电化教育素质,才能使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优势,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使现代教育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是科学技术知识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知识信息量的增长越来越快,呈爆炸式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隶属的“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为:60年代以来已从9.5%增长到10.6%,到80年代每年增长率达12.5%:据统计,一位化学家如每周阅读40小时,光浏览世界上一年内发表的有关化学的论文和著作就要读8年。显然,科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教学管理很难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所以,必然要求教育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等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于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成功与否,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电化教育素质。

3.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美和学会审美”"。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教师具有较高的电化教育素质为前题。首先,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能使学生尽快接触现代化的通讯技术设备,从认识熟悉到学会操作使用,使学生在知识信息浩如烟海的信息时代不但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怎样学、怎样利用信息工具来学;有人曾形象地说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金子”,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其次,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审美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第三,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缩短科目的教学时间,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第四,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学习成为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设计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显然,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电化教育素质,是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

4.各国重视教师电化教育素质的情况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然而21世纪国家之间竞争,不单是军事上的竞争,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在教育,因此,各国政府都将教育放在国家优先发展的位置。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着手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的重要一环,普遍要求教师具备从事现代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网上教育等&的基本能力。如日本文部省1997年对中小学教师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制订了相应的进修、培训措施";法国总统曾希望所有中学在2000年以前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相应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则要求教师能适应和胜任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工作,为提高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曾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韩国为鼓励教师编制教学软件,由政府组织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印度尼西亚则采用远距离教学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我国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并对教师培训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到2002年,使50万名中小学负责人和各级教育行政干部,300万名学科教师总数30%的受到教育技术培训。总之,各国政府在教育现代化问题上,都十分重视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并各自采取了相应的培训培养措施。

二、教师的现代电化教育素质结构

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共同参与教育与教学过程,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李克东&。可见,电化教育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媒体、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与管理等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应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这里暂将其归为电化教育的相关观念、知识、技能和能力四个方面。

(一)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电化教育的观念,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具备现代电化教育的观念

1.使用信息通讯工具的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知识信息犹如无边无际的海洋,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有的人可能表现出无可奈何和素手无策,甚至表现出拒绝使用已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行为。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信息教育中的领航人,教师应在知识信息的海洋面前表现出从容不迫和善于利用的意识。具体表现为自觉地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观,自觉地将各种信息工具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并善于使用现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利用网络优势查阅、调用网上优秀的教学软件、获奖教师的教案以及教学资料和文献。

2.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观。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强调德育为先,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教师作用的权威性、师范性,对于学生品德成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教学中,教师的品德以人格化、具体化的特点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信息时代更应如此,而且教师除具有优良的传统道德品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观:首先,教师应具有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教学信息的选择和利用将直接影响学生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其次,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形成了所谓的“地球村”,随之也应形成相应的网络道德观。如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个人隐私、计算机病毒、网络非法入侵、散布图片、信息骚扰、网上欺骗、破坏网络资源等都属于网络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地球村”和平与安宁,也涉及每个世界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相应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的课程,授课者和学习者可以就某一相关议题在互联网上交流或通过参加某一讨论组或新闻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见,网络伦理作为信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人类灵魂塑造的工程师,具备信息的伦理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3.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科学观。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规范管理相对滞后,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如化学工业的发展给地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电子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在日益严重的电磁污染环境中;据报道,已发现部分转基因动物、植物对人体有害;特别是克隆羊的问世,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关于科技伦理问题的大讨论,克隆技术是功是过7克隆技术的前途如何等7至今说法不一,难以定论。这些关于科学技术的双刃性问题,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每项科学技术成果都具有两面性,人们应全面对其进行研究,正确分析其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确保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避免其负面影响。否则,不但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甚至有可能走向反面,步入社会后成为极不负责任、滥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罪人。

4.教师应具备终生学习的学习观。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的学习观,这不单是因为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手段也在随之相应的发展变化,教师应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否则将会被社会淘汰,更重要的是,教师具有终生学习意识、观念,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终生学习观念的形成。这对学生来说将会受益终生。

5.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的师生观。现代教育由于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必然引发相应的变革,传统教学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现象将被新的师生关系所代替,即变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主教学模式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将从单纯的指导者变为领航人、学习的伙伴;变知识的单向传输为双向传输———即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知识;变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变“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等。教师只有具备了现代教育的师生观,才能更好地进行现代电化教育教学。

(二)教师应掌握现代电化教育的有关知识实施电化教育不单是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它还需要有现代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媒体技术知识和教育传播理论的指导。

1.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教学理论作为近代教育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电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一定要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此,现代教师在电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探索、善于总结,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教育理论。

2.教育传播理论。电化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必然要遵循现代信息传播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的规律,同时,还应懂得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理论。

3.幻灯、音像媒体技术知识。了解掌握幻灯、投影媒体,声音、视频媒体的概念、原理,掌握它们的设计、艺术处理、剪辑、编辑的一般方法。

4.计算机技术知识。了解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一般原理,音、视频压缩原理,文件格式,软、硬件配置和相关知识。

5.网络技术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了解E-mail通讯、网上教学、网络查询等的一般性知识,学习一种计算机语言等。

(三)教师应具备现代电化教育的技能

1.幻灯投影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使用操作幻灯机、投影仪,能日常维护以及简单的维修。

2.电视音像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包括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VCD的操作使用和日常维护。

3.多媒体电教室的使用与维护。包括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VCD、数字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多媒体电教室设备的连接,操作使用和简单维护。

4.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绘画、录音、处理播放视频信息、处理数据、报表、打印等技能。

5.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使用。掌握一般计算机联网的连接方法,能使用internet进行E-mail通讯,检索、下载、传输、打印网络有用信息,并具备编制网页,网上教学指导、网络管理、信息等能力。另外,实施课堂电化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具备讲、写、视、画、演、管几个方面的教学基本功。由于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这几个基本功已向电教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方面扩展!。如“讲”应包括操作和使用多媒体声音设备和软件;“写”应包括计算机文本的处理;“画”应包括对绘图软件的操作使用等。

(四)使用多媒体声音设备和软件;

1.教学设计的能力。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合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素材,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设定最好的教学控制过程,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件开发的能力。教学媒体的开发能力主要包括:"幻灯片、投影片等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制作;利用电视节目、VCD音像资料制作简单的录像节目;利用专用软件如Powerpoint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Aouthorwsre编制的教学软件;%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下载相关信息或优秀教案,借以编辑适合自身特点的多媒体教案或教学软件。

3.教学评价与管理的能力。电化教育管理与教学评价也是教师电化教育素质的重要内容。在这里的管理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包括教学软件、教学资料、测试材料等,学生信息的管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状态、学习成绩等,提供咨询,组织在线测试等。评价是指对电化教育的媒体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的评价。现代教师只有较好的实施电化教育管理和评价,才能获得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及时掌握教学信息,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4.电化教育科研能力。电化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通讯技术在教育科学领域里的应用,这不单是教育手段、方法的简单使用,而且是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因此,探索一条适合电化教育特点的新的教育规律、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教师在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研究理所当然成为电化教育研究的重要一环。根据教师的特点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化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电化教育媒体的应用研究;电化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研究;%电化教育实验研究等。应该说明,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是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演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其内涵也应进一步充实和更新。根据以上的分析,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结构可由图1表示:

三、提高教师现代电化教育素质的措施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教育手段现代化。开展电化教育,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很显然,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而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的高低又是实施电化教育成败的关键。然而,有关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普遍偏低,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提高教师电化教育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首先,应加强对现代教育舆论宣传的力度,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使广大的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电化教育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责任感,自觉主动的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电化教育素质。

第二,制订教师电化教育素质标准。教育管理机构应运用行政手段实施电化教育素质普及达标方案,对教师的各项电化教育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凡不能达标或未通过测试者,应限期通过;实行教师岗位“上岗证”制度。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如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各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能力定期培训。培训的方式有: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短期脱产集中培训、专项技能培训:’鼓励在职函授和自学;学校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人员的作用,实行校内培训并加强平时对学科教师的指导。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那些电化教育素质高,并在现代化教育中作出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四,提高教师的电化教育素质,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从技术层面上讲,可采取三种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如电子作业支持的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得到综合培训。’利用微格教学的方式,有重点、分先后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如网上学校%,不脱产自主学习。

篇10

一、如何恰当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也日渐增多。那么,能否运用得恰到好处,首先取决于选材。我们之所以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让整个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能吸引全体幼儿。教育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我制作出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吸引幼儿,把图像、动作、声音等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幼儿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同时活动起来,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是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老师又不能只满足幼儿视听的需要,还要提供给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斯兵塞说过:“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时,要突出教育内容的本质特征,使之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主观努力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给幼儿。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的教学中,我就制作了一个与之匹配的白板课件,一开始让幼儿猜测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在幼儿猜得差不多的基础上,我出示了测量工具,并清楚的在白板上操作,示范讲解测量方法。孩子们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接下来我就请个别幼儿来测量另一棵大树的高度。同时,也让下面的孩子仔细观察,一是看他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二是自己有没有学会这种测量方法。为了达到幼儿能多多参与到师幼互动中来的目的。我又设计了另外一个测量环节,一方面是巩固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同时也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互动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法,绝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了操作,并全都操作正确。这是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效果。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和幼儿始终都是全神贯注的,一点也没有觉得数学活动的枯燥与乏味。可见,一个好的教学内容加上适当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而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当然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语言活动中,我们用图片形式和课件形式分别给两个班进行教学,其实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用图片进行教学的这个班50%的孩子记住了故事的大概内容,而用课件的这个班80%的孩子记住了故事的内容。由此可见,现代化教育手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符合幼儿的需要,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2、促进幼儿思维的活跃发展。幼儿年龄小,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如果老师在上课时光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幼儿去想,在幼儿的头脑中或许根本不能呈现出什么。但加上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后,效果则明显不同了。他们马上就会投入到课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现代化教育手段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3、提供给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利用图片来满足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出示一张静止不动的图片,然后由教师来讲述图片上的内容。而幼儿要模仿的话,只能模仿老师的声和形。而在多媒体课件中,那些夸张的动作和形象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他们模仿起来也更加逼真。如在语言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狐狸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及对话让幼儿真切地体验到了狐狸的狡猾。老师让幼儿进行模仿,幼儿都能用很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使得语言活动更加有声有色,幼儿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4、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优越性,就是它能向幼儿提供图片无法看到的现象和过程。如以往在上科学活动《蝴蝶和毛毛虫》时,只能通过一张张图片来了解毛毛虫转变成蝴蝶的过程,而有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后,我从网上下载了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全过程,当我把录像播放给孩子看时,全体孩子全都聚精会神,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三、在实际运用过程的遇到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