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组织落实,规范教研管理。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一年中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的组织、研究和交流,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同时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认真制定了教研工作制度,并组织教师拟定教研计划,活动方案,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出勤记录、活动纪要。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实践。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交流体会,说课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用理论指导教学,锤炼自身业务能力,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1)本学期继续以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新教师上练兵课为主,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切实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
(2)为了做好参加市信息技术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的准备工作,我们首先在本校进行了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推荐一位教师参加,比赛内容主要是评课、说课、软件使用,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并同时请专家、教师共同评比,最后评出最优秀的教师参加市比赛。
(3)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活动,积极鼓励教师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及时总结,撰写教学论文,分别参加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教学设计论文18篇,选出7篇优秀教学设计论文送市参赛。同时在今年12月19日组织教师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暨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共有五名教师的论文获奖。
(4)为了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把握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途径的研究,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参加《信息科技》和社《中小学生学电脑》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
(5)为了做好参加“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观摩活动”的准备工作,组织教师利用“五一”期间加班加点赶制课件,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在比赛期间,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比赛点,安装课件,调试服务器,尽最大限度的排除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参赛的四堂课都能顺利的完成,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6)以科研为先导,积极鼓励教师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参于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形态研究》的研究,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大量的教学软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以web形式展示在“教育信息网”上。
三、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
建设校园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明确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2)网络瞬息万变,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让教师了解网络的最新动态,掌握网络的最新技术,组织全区网管人员利用暑假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网管员培训,主要络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为校园网高效、有序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加强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组织教师整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购置、研发、共建等方式,迅速丰富网络资源,并将上传至“西河中学网”,为各校全面地收集和使用教学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坚持“寓教于乐”,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教师、家长服务的宗旨,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继续做好“西河中学网”站的更新和维护工作,不断丰富网站的内容,还不定期进行改版,以保持网站的吸引力,保证高效、快捷、安全、畅通,让星星网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家长的百宝箱,教师的好帮手。
(5)为了迎接市领导对我校信息化实验学校的评估验收,,对学校进行自查。查看相关的材料,实地查看校园网建设及使用情况,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组织教师加班加点进行改进。先后组织教师到各楼房进行安装设备、调试服务器、制作学校网页,使学校顺利地通过了市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的验收工作,并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
四、搭建信息的舞台,走进多彩的世界。
以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强调从多角度看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本学期开展了以下活动: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年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并将收集的信息以web形式。从中使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会了本领,同时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展示了才华,体验了成功。
(2)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丰富学生的暑假生活,拓展其学习的途径和空间,以互联网为媒介,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制作个人主页,并上传至“星星网”。使学生成为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现代化的人,迈开了成功的一步。
(3)走出教室,走向实践,于10月1日开展了“‘祖国—生日快乐’数码大行动”,使学生充分利用intel公司提供的数码设备,当一回小记者,上街采集国庆欢庆的场景,并将其进行加工处理制作网页在互联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intel培训基地的功能,让学生在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培训基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乐园。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挖掘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本学期有78名同学参加了省奥林匹克电脑绘画比赛,有一名同学获省一等奖,四名同学获二等奖,10同学获三等奖;有三名同学参加了省奥林匹克程序设计比赛,一名同学获三等奖;有二名同学参加了华南地区计算机操作应用比赛获二、三等奖。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随着教育大力改革风向标的确定,基础教育改革也被众多教师提及。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交流平台出现。而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学,鼓励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积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那么,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物理教学的改革就十分重要。我们知道,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极强、实验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很高,同时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也要求很高。那么,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就十分重要。需要教师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其次,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力整合,对于充分发挥物理这门实验性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
一、当前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研究的现状
1.认识深度不够
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已被很多教师提及,也被很多学校鼓励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单纯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播放多媒体课件、视频等等。没有深入的认识,仅是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改观,依然过于生硬枯燥,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学生疑惑问题越积越多,甚至会出现厌学的现象。这对于教师有效展开教学造成很大阻力。
2.讨论平台较少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当前很多物理教师在信息与实验教学整合过程中缺少构建给学生交流的广阔平台。学生之间很难有时间进行问题探究及疑惑分析、讨论。例如,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时。教师如果仅通过多媒体通过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将公式推导等复杂的逻辑问题展示给学生,便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通过构建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教师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然后将问题统一整合,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设立小组讨论。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教师要实施个性化辅导。力求最大程度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措施
1.创设校园网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很多学校也逐渐加强对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创建网络平台,将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及名师课堂分模块上传。创建学习专区、讨论专区、分享专区、下载专区等等多维度立体框架学习模式。例如学习《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将实验内容及报告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参考。然后在下载专区上传教师模拟视频。如何使用砝码及实验设计理念,如何绘制加速度坐标线等等。而实验后的总结,可以鼓励学生上传到讨论专区及分享专区。这样学生就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同学之间友谊。
2.基于网络平台与多媒体演示整合、强化专题讨论
“多媒体演示型”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师应用较多的信息技术整合方式,一般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多是通过投影仪、显示屏、电脑等等。这种整合对设备的要求简单,操作方便。那么,教师就可以创新地提出借助多媒体演示与网络平台整合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将实验方案或者实验目标等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实验操作。然后在课下进行思考,创新实验方案,不断总结实验过程。然后在网络交流平台上上传自己的实验总结及创新方案,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例如学习《研究平抛运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实验的原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实验中要注意哪些要点,可以有效的避免平抛实验的数据误差。待学生思考后,组织实验。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思考,创新实验方案。课下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上传自己的总结成果,互相交流讨论专题。围绕“平抛运动”的专题进行讨论,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
综上可知,在当前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整合已是当前众多高中物理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创建多媒体技术与信息平台整合、专题讨论、校园交流平台等教学策略,以此强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点,提升学生实验探索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马义.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中),2014(10).
[2] 王飞. 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2014(15).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实验;资源整合;运用误区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现代信息技术足可以模拟生物的微观世界与实验室实验充分整合,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当然信息技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运用中,也有很多的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在生物课程中运用的一些方法做以浅谈,以和广大同仁共勉。
一、信息技术可以展现出生物的微观世界可以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既可以完成一些宏大的、微小的生物实验,也可以弥补实验室在这些方面的空白。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宏大的、微小的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象直观的展现出具体的图像、图形和动画,可以顺利突破传统教学中不可实现的瓶颈,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和奥妙,受益匪浅。比如在生物学中探究细胞的结构,细胞本来是很小的,比较的抽象,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完成动画模拟,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探究细胞由什么组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很直观地让同学们探究、比较,自己就可以总结得出结论,符合现代新课改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又如探究生态环境和生物圈,这些是比较宏大的,实验室不能模拟,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并不能提高学生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力,所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直接展现出不同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区别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再如,探究生物圈,通过观察生物圈2号,学生可了解到,生物圈2号计划实验目标并未达成,大自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人不是万能的,人类要依赖地球存活;也教育学生要懂得顺其自然,把握规律,从小就要珍惜大自然的一切,故生物圈才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目前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许多地方还不成熟,比如总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实验孤立地看待,觉得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就大大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更有甚者是只比较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各自的不足,不探究怎么去发挥各自的特长。笔者在显微镜的运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课堂组织比较混乱,原因是教师在讲解显微镜使用的时候,很多学生自身操作能力较低,讲解后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具体运用的时候茫茫然,手忙脚乱,不会操作,教师指导也十分困难,照顾好了前排的,就照顾不好后排的。上述具体事例表现出传统教学具有局限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顺利地突破。首先教师把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用动画模拟,让学生细心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探究、总结使用方法,之后教师在播放一些实验室操作注意事项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一些成功的案例,自己模仿,最后教师在实验室指导实验,学生运用十分的得心应手,不仅操作熟练,而且教师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具体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自然也就突破了重点和难点。所以,运用信息技术和传统实验相结合打造高效课堂,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新方向。
三、运用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误区
虽然信息技术有很多优点,但是不可盲目迷信信息技术是万能的,可以完全的代替课堂教学,笔者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运用信息技术完全代替教师
教师在生物课程中,若盲目下载资源拼凑,运用教学参考里面的名师课堂,给学生上课播放,自己在一边放弃和学生的互动。这种方法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破坏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环境,而且不能让学生提高学生兴趣,更不用说能完成课堂教学了。
(二)有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灵活,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许多教师把信息技术当成是简单的课件,而且下载后并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修改,直接复制到课堂,结果自己表现的比较拘束,不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和技能,反倒是阻碍了课堂教学,并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积极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完全代替了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自然学科都有他们的内在规律,那就是通过实验探究规律和知识,不可用信息技术完全代替实验。比如初中生物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考点,教师切不可盲目用动画模拟,仅仅用动画模拟而放弃具体的实验教学,给学生造成的是说服力不强,并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不能体现新形势下的课改新理念。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正确合理地把信息技术与生物的实验相结合,因地制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永.利用多媒体促进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J].教师,2011,(24):97.
[2]张文兰.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1,(16):60.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融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81-04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现实,指尖文化、指尖知识已冲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传统的读、写、算的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的学习,信息的获取、筛选与加工能力是新的学习方式所必需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新的教学方式有待变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正是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中变革教学方式的有利切入点。到2012年为止,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型等相关文献有2045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相关文章有95篇,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相关文献只有20多篇,而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的相关研究更少,几乎为零。可见,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研究过于薄弱,尤其是和具体的学科融合的研究更是单薄。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和具体的学科特点,探究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新模式,以找到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习者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在有关课程教与学的内容和活动中有机、综合地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1]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国内的一名知名学者曾经提出,现代的研究有时候已经不再刻意去证明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比传统的教学更有效,或者是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效果更好,而是研究如何使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的学习服务,让技术与学习者具有“具身”关系。基于信息素养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呢?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2]大整合论是从宏观课程的角度出发,涵盖各个课程。如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3]而“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将课程的概念缩小。在此我们采用“小整合论”的定义,以方便我们对整合的把握与理解。所谓课程(Curriculum),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任长松,2002)。[4]从该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的计划或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因此,对化学的融合,在小整合论的基础之上即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其融合。那何谓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郭绍青,2002)[5]。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在化学教学中,将系统中的各要素、各成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融合在整个教学系统中,以形成有机整体的教学过程。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即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主要充当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模式构建的依据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课程的三要素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
(一)目标分析
我们应先认识大整合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和重构后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何克抗)。[6]那么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的目标呢?基于前人的经验,我们认为融合的目标要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使三维目标能够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应体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释相关问题;2.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并会使用仪器,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会用化学语言解释生活、学习中的现象。
其次,应掌握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假设进行验证;2.能够通过观察和数字资源收集信息,学会分析、提炼信息,并尝试评价信息的科学性;3.能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的条件,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并学会控制变量和使用科学的方法探究;4.学会总结交流与反思。
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上,学习者应学会以下内容:1.喜欢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并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2.关心社会以及化学与技术的关系;3.热爱大自然,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内容的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环境中,教学设计要有机结合三维目标:第一,应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丰富多样的教学任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差异化的教学策略能体现学习者特征和差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第二,应具体描述各教学环节的操作。第三,活动设计应具有层次性,体现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化学内容比较适宜使用信息技术呢?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及个人的看法,总结出以下几点:
1.化学微观概念和微观结构。如分子原子的模型介绍、化学键的学习,这些都是很微观的概念,无法形象化。而计算机模拟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2.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或者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如铁生锈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会很耽误时间,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不仅可以将“现象”放大,还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3.错误的实验操作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氢气的制取与验证是个很危险的实验,如果误将导气管放入集气瓶下面,会导致爆炸。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看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以警惕其科学操作的严谨性。
4.严重污染、较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如化工生产中复杂的生产流程,如具有危险性和污染性而且在一般的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浓硫酸、氨气等的生产,这些过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展示。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模式的提出
教学模式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模式的概念,我国的论述几乎都是采纳美国乔以斯(B. Joyce)和威尔(M. Weil)在1972年出版的《Models of Teaching》(《教学模式》)一书中的观点。他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四大类(信息处理类、个人发展类、人际关系类和行为教学类)共25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该书把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按照该定义,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导课堂教学或是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目前国内比较盛行的就是凯洛夫五段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至今在传统教学中仍难以动摇其地位,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整合中,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形同虚设。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存在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弊病――因为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时要与学生的主体角色融合,信息技术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否则难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们从学生的主动性、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评价等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模式。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模式是相对满足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需要呢?“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7]结合化学学习的特征,本人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融合的模式概括为“情境―项目―电子档案袋”的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展开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之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1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融合模式
1.情境是关键
“组织学习素材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8]在该阶段,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开放自由且有趣的学习环境,将学习者带入学习环境之中,这一步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有关化学的资源,比如媒体素材、常见的疑难问题、资源索引和权威的网站等,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支架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充分的数字化资源,学生还需要任务驱动,即接下来的该模式中的第二个因素。
2.问题任务是核心
在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果学习者有明确的问题与任务,那么他们的学习态度就会大为改善,能够以主动的角色进入环境,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够与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学习者可以通过微群等方式和专家等交流,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情境下,有实践共同体的交互合作和丰富的资源做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3.电子档案袋的评价
评价是学习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有技术因素的支撑,评价则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电子档案袋的构成:(1)目录: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各部分化学学习材料之间的关联,并配有页码。(2)时间:即每次收录在档案袋中的材料的日期,以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取得的进步情况。(3)内容:包括核心内容和选择性内容。“核心内容”是每个学生档案袋中必须包含的内容,它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如“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化学实验记录表”等。“选择性内容”是学生自我选择的、最能反映学生本人化学学习情况的材料,如“化学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对化学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化学用语学习小窍门”等。(4)反思与交流:学生对自己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所作的自省,如“化学学习心得”“实验探究方法总结”“学习疑惑”等,这也显示了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一些信息。
化学档案袋评价可以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机会,促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作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它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整合的部分,它支撑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不断为他们排除障碍、提供条件,从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的研究方法,使他们的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科学家研究方法。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数字化环境下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了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冯秀祺.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7).
[2] 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3(7).
[3]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 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6]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总共包含三种类型的实验,分别是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合作实验和家庭实验.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共有198个实验,其中演示实验有145个名学生分组合作实验22个,家庭小实验22个.划分到每个学习模块,其中力学方面的演示实验有52个,家庭分组实验7个,学生合作的分组实验有9个.在热学部分,学生分组合作实验有3个,演示实验有28个,还有5个小实验.光学部分由14个演示实验、3个学生家庭试验和1个学生分组实验组成.在电学部分包含学生分组合作实验9个,家庭小实验3个,还有21个演示实验.
二、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1.提供丰富的素材,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发现规律的实验的做法大都是采用控制变量的方式来操作.什么是控制变量的方法呢?主要就是通过固定一定的条件,改变众多条件中的某一条件,发现整个实验的变化状况,总结规律.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受硬件设施的制约,我们能够控制的变量范围有限,有些变量我们也没法随意去改变.例如,学习电学,研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我们只能够提供几组固定有限的电阻,仅仅用这些来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有些牵强,应为不具有随意性和普遍性.如果运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随机设置多个参数,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2.完成条件苛刻的理想实验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结论是通过在现有的现象引导的情况下,得出一定的结论,对这一结论进一步延伸得出的规律.这种情况下,要做出这样的实验现象必须要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下,而这种状态又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这就给现实实验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例如,对惯性的定律进行讲解,条件要求物体需要在所受合力为零的条件下才能完成这一实验,但是这样的情况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存在,实验室条件无法完成.还有些试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并且成功率也不高,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来设计演示实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显示细节,便于观察现象,将抽象具体化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实验现象非常短暂,学生观察起来非常困难,例如,在电学章节的教学中,在做直流电电机的实验时,要学生观察转子的转动,但是转子的转速非常快,学生在整个机器的运转过程中很难观察清楚,只能通过学生的想象来总结实验的现象.如果利用低转速进行观察,非常容易造成实验的失败,转子有时会出现停止的现象.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实验做成三维动画的形式,利用慢动作的放映,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实验的现象,看清转换机的工作原理.还有些实验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的,需要通过其他的现象侧面的去反映,例如,关于分子运动的试验,学生即使观察到了实验的现象,也会在理解上感觉困难,如果结合视频演示中的分子碰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运动形式.在电流的教学中,学生无法观察点荷在导体中的运动,只能借助电流表的示数来间接反应.像这样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帮助他们对新的概念进行理解.
4.模拟条件,完成特殊实验
有些实验条件非常复杂,并且操作起来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样一来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代替演示实验完成演示的任务非常重要.做电学的相关试验时,大多采用降压后的相对安全的学生电源来操作,有些现象不是220 V电压所造成的,不能够全面反应问题.还有些实验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为苛刻,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通过数据的变化来发现规律,这样一来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实验.例如,在研究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的实验时,教室的高度有限,无法观测到在2000 m内,每升高12 m大气压降低1 mm汞柱的实验现象.还有分子运动,观测分子渗透的试验时,由于分子运动需要时间,而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因此在实验室也不能够完成.
三、物理实验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例分析
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利用相关的教具,通过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并提问学生为什么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的物体大小不一,有时是倒的,有时是正的呢?这就需要利用本节科学的知识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观察完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并且很难提出有效地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实验局限在教室内学习,不利于学生开拓眼界,体会凸透镜成像的意义.
为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另一种方案: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关于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凸透镜应用,并将学生喜欢的明星作为成像的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利用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通过照相机和放映机引出了凸透镜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中让知识贴近生活的理念.利用课件进行直观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从情景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就很容易的总结出物距对凸透镜成像倒、正、大、小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物理规律。实验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有重要价值,其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物理实验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分析以及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乐趣的作用下能够融入物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物理潜能,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极大地增加,尤其是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能适应实验教学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强化
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信息技术在使学生获得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也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数据,消除由于人力造成的实验结果记录的误差,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最关键的是,对于信息技术下的实验结果,如果学生存在异议,授课教师还能够将其带入实验室进行教学,消除学生的困惑;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出现歧义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对比、综合等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加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磁场力学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指南针的工作原理,探究其存在的意义,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在线讨论。这种技术下,学生在课后或在家中也可以进行探讨学习,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亲切,又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在对物理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相关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如让学生体会惯性,为其提供相关的器材,使学生明白惯性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学生应该详细观察教师的操作,以便于在自己亲身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根据实验结果来探究相应的理论,更有助于学生理解。2.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馈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借助信息技术的科学搜索方式,确保搜索实验资料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解决。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实验设备的损毁问题,给实验研究造成很大的困扰,然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弊端。采用信息技术能够虚拟实验,将实验的内容进行计算机的微观展示,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记录实验过程,对于缩短记录时间以及提高准确性有促进作用,确保实验信息共享,信息交流更加顺畅、快捷,强化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将研究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的顺利开展。最后,学生对自己之前的猜想与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综上所述,在物理实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均有极大的益处。物理实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和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带来的便利来提升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王慧 单位:高邮市三垛镇三垛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叶锦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4):149-150.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情境创设;发现;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并在实践和探索中培养学生发展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实验与实践活动,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真可谓“百讲不如一练”。因此,我觉得在信息技术课十分适合开展“实验活动”,这样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相应的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实验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实验活动的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验任务精心设计适宜的情境。如在教学《制作美丽的贺卡》一课时,我们可以安排一次“精美贺卡大比拼”的实践活动,通过创设评选优秀贺卡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之中。如果教师再适时地提出运用电脑是否也能制作贺卡这一问题,激励中的学生求知欲高涨,教师讲解的方法自然也记忆深刻。
二、发现问题
问题是促进实验过程中思维含量不断深化的关键因素,只有情境而不能发现问题的实验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是徒劳的。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实验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主动的,问题是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提出的或教科书上现成的,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其次是开放,这些问题都是来自学生的实验过程,问题本身的限制条件少,所以结论一般不是惟一的,属于无结构型或半结构型问题,这样的问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学生本身具备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不同,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同,导致学生学习结果有很大差异,老师应及时从这些学生信息中得到反馈,抓住重点,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的实际作品作为课例,进行讲解、点评,用这种方式不仅能照顾到稍差一些的学生,而且也能激励优秀的学生。
三、寻觅资料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知识不应被视为教学目的本身,如果用堆积知识的方式来学习信息技术,将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不是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实验材料,更进一步要使学生自己搜索资料,让他们自己去加以整理,借以解决手头的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知识的存在,在信息技术课中知识是作为一种资料(即“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和必不可少的资源”)而存在的,它本身不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而是让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
四、探索思考
材料和思考是解决问题时两个不可缺少的相关因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思考具有两个特征:1.观念与结论是材料所隐含的,而不是它所直接呈现的,因此具有创造性。2.由于观念与结论具有独创性,所以这些观念和结论都是不能传递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知道的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这已经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人已知的事实。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不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现成的观念与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验探索活动中自己发现观念、验证观念,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这样的信息技术课中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实验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探索思考”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复制、粘贴的教学中,单纯的复制、粘贴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掌握。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似乎在实际应用中应用不到,但是对于学生思维是一个极好锻炼的问题――完成100个“电脑”。有的学生可能要粘贴了99次,有的学生可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只用几次就超额完成了任务。
五、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活动的实验过程。动手操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实验活动,才能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电脑是信息技术课固定的操作对象,利用电脑学习知识,完成任务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主要任务。信息技术课中的操作方式主要有电脑操作、电脑创作、调查研究、交流探讨等,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操作方式。
六、总结运用
这是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和实验活动效果的评价,其目的是检查实验活动的成败得失,促成学生认识的上升和思想感情的升华,并为后继实验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建议。
以上6个实验要素要始终贯穿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因此,信息技术课在实施过程中,应给每一个孩子充分的实验活动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我认为“任务驱动”可以很好地保证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这是因为:
首先,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即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实践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合理的方法和系统的知识。
篇8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今一线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一线教师应该更新理念,提高认识,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努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一、学习培训,练就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入校培训接地气。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请进来”的培训。我校是“粤教云”实验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我们邀请专家对老师们的教案进行指导,修改,然后针对课堂实验要用到ForClass支撑系统,又邀请了技术工程师到校对实验老师进行平台操作培训,对上实验课的老师,采取“一对一”请进来的指导方式,让老师们快速地熟悉操作、制作上课资源,并流畅地应用在课堂上。这项培训,有针对性,效果明显,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迅速。
(二)校本教研讲实际。当我们学校24间教室的电子白板全部安装到位后,为促进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同时也为了稳步推进“粤教云”实验,学校教研室结合学校实际专门制定了校本教研方案,开展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培训做到全员参与,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分享、总结、考核相结合。在进行统一的全校培训和分学科学习操作后,我们组织了专题分享会,在会上,各学科派出一个优秀代表,现场操作演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如数学学科就以“角的知识”为例展示了智能笔及图形工具的强大功能,智能笔能快速规范画出几何图形,使用多学科学库资源里的坐标轴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对称图形,使抽象的几何图形具体化;英语学科展示了屏幕批注功能、聚光灯和激光笔的使用,并采用白板的相机模式截图进行课堂反馈;尤其是游戏练习,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享会上,笑声、掌声不断,老师们的精彩示范,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电子白板的特性和基本操作方法,从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老师们均可以利用白板的常用功能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此外,我们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实际,举行了由学校信息中心负责为老师们进行量身定制的培训,如微课制作培训,就是由学校信息中心副主任主讲,并把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这样不会额外增加老师们的负担,通过集中培训和分组练习、交流,到学期末,收到老师们自制的微课、数字故事等作品一批,学校信息中心将之分类打包上传学校服务器,这不仅提升了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二、课堂教学,实践扎实有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课堂教学求扎实。课堂,是教师实战的舞台。一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直接预见。所以,我们通过教导处牵头,组织一批比较年轻或是敢于在这方面做出尝试的老师上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实验课。上课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利用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的各种资源和ForClass等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老师们有的在班级教室里上云服务课,有的在云教室上云互动课,一些年轻老师还自己制作APP,为学生创作特别实在的学习资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目前,我们已经在语文、英语、数学、美术、科学、综合实践学科进行了云互动课堂教学尝试,如语文课《落花生》;数学课《周长》;英语课《Animals》;美术课《变照片为黑白的画》;科学课《蚂蚁》;综合实践课《我为交通绘蓝图》等等。其中多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参加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暨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多位青年骨干实验老师在市、区的“一师一优课”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一部分一等奖的课例被评槭〖队趴危科学课《蚂蚁》《果实里的新生命》和语文课《扁鹊治病》最终获得国家部优课例。
(二)展示观摩促提高。当我们新建成集录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云课室后,先后组织举办了多次云实验展示和观摩活动。省内外及市、区教育系统领导、兄弟学校教师代表陆续到校观摩,学校为这些来宾展示了云服务、云互动课堂教学、实验教师经验分享、学校开展实验经验介绍等活动。
如英语三年级云互动课《Animals》课堂展示:利用粤教云平台的媒体资源和个人的本地资源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整合粤教云的“个性内容分发、即时评测统计、即时展示个性作品”等特色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动物的单词,如拼写和发音,学习简单的问与答的句型等。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生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又如语文五年级云互动课《落花生》课堂展示:学生登录课堂后,首先点击Pad上的资源进行生字词自主学习和测评,教师根据平台即时测评统计功能实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在精读感悟环节,学生根据老师发送到Pad上的学习指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谈感悟,紧接着利用平台的“投票”功能,升华文章主旨;在总结延伸环节,教师又结合个性内容分发和即时分享展示功能呈现学生作品,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同时深刻感悟做人的道理。该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晰,课堂互动有效、富有语文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赢得了在座观摩领导和教师的热烈掌声,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在交流展示中,老师们在信息技术能力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历练和提高。
三、课题研究,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稳步提高
篇9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1]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实点和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即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中心的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学习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这种新的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成为新课堂里教师教的基本原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关注知识的建构,成为新课堂里学生学的主要方式。因此,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指导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才能真正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现状与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目前中小学的课堂里,还没有完全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特别是没有完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多数课堂教学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主要是为教师的教服务,主要应用形式为以PPT、Flash等作为教师板书扩展的演示文稿、操作及实验的模拟、教学内容相关情境的演示、教学内容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练习与训练内容的数字化呈现,等等。当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前,这些应用主要是为提高教师“讲授”的效率,这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仅仅是将黑板的内容变到电子白板(或大屏幕)上,还仅是一种平移式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会自发地带来思想和理念的变化,需要我们有效地利用它,目前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并没有彻底从以教师中心、讲授中心转变以为学生中心、学习中心。这种发展形势,导致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会为教育带来根本的革命性变化。
对策与创新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的先进思想,学习型新课堂的经验,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目标是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可否认,这些创新的课堂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有效的自学(先学),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包括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给予指导、点拨、讲解、总结以及训练与拓展等几个教学环节。这些新型教学模式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视野,同时,富有成效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通过分析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的先进思想,笔者提出以下三种新型课堂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
在“自学(先学)”环节,学生要积极主动、独立地进行阅读和思考,弄清教材基本的内容,进行一些探究和操作,总结已经学会的内容和已解决的问题,同时概括出不会的内容和未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学生的学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自学给予必要指导。通常这种指导是用教师编制的导学案、预习案等给出的。这种自学指导应当包括学习目标、问题思考导引、自学阅读要求、学法指导、自我检测等部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习能力,把自学指导编制成学生学习路线图。
在“自学(先学)”环节,信息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编制学生自学提纲(导学案)时可以利用网络广泛收集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的相同教学内容的自学提纲(导学案)进行借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其他教师交流,及时修订、改进自己的自学提纲(导学案)设计,利用打印的文本或者电子白板出示给学生,对学生的自学力争做到指导具体、明确、到位并且不越位。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关知识产生的仿真情境,为学生提供要学习内容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相关预备知识等学习资源。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提出自己在“先学”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通过讨论,解决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对个别小组和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对全班小组的探究活动的状况进行组织与调控,对学生学习状况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在这个环节,信息技术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可以利用课件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学习方法和要求出示给学生,合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或者云平台中的数字实验室软件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再与现实世界中实验探究结合,解决问题,建构知识。
在“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指导、点拨、讲解、总结”环节,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包括已经掌握的内容、小组讨论的结果、个人的见解、继续发现的深层次的问题,积极互动(生生、师生互动),对学习内容获得提高性和深刻性的认识。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要认真对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和问题进行筛选和提炼,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
在这个环节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的互动交流和展示功能及时交流展示各组学习成果,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情境,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层思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学生学习的总结概括和提升等。
3.训练与拓展
在“训练与拓展”环节,学生将刚刚学会与初步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升。教师要精选训练测试题,保证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突破和掌握,同时对训练中暴露出来的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的不足及时反馈订正,加以解决和强化。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在因特网上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训练题,并进行认真筛选,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其他教师甚至学生交流意见,获得最佳的训练题组。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设计开放互动的训练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也可以使用数字化虚拟学科实验室或“几何画板”这类工具软件继续对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现实世界给予验证,不断拓展思维,增加创新和实践的体验。
现代技术的有效支撑
信息技术与新课堂整合是一种信息技术适应学习方式变革的应用,以上三种教学环节的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堂教学较好融合的具体方法。当然,信息带给教学革命性的改变不是只有课堂应用就可以完成的,它还需要现代技术支撑。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学校信息化装备的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计算机云系统下的学生数字化学习终端,信息技术支撑的电子书包产品应运而生。
1.电子书包创新课堂教学
在电子书包课堂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并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及数字化探究学习工具,将其整合在电子书包的学件(各主要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课件)中。教师的任务是选择和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学生学习的学案――探究学习的路线图,并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以及在学生学习遇到问题时给予引导、点拨,在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时相继拓展延伸、总结概括、应用提升。学生的任务是依据电子书包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与所学习知识相关的问题并加以严谨表述;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协商,做出猜想与假设;阅读教材和文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设计对猜想和假设的验证(实验)方案;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数字化实验室及现实中实验设备进行试验和收集证据;小组合作分析与论证,得出科学结论,进行评估;最后进行应用和拓展的训练。
这样,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里真正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不但建构了知识,也学习了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新问题,从而能够学会科学思考的方法,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这样的课堂里,新课程三维目标真正得到了落实。这样的电子书包课堂,已经在我们课题的实验学校中实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这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才是智慧的应用,这种应用必然给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3],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实现新课程高效的课堂教学、智慧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电子白板创新课堂教学
目前,我国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使用阶段,虽然电子白板系统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但是它的优势已经受到认可,在课堂中的优势也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与喜爱。
电子白板不仅是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观看,还具有板书书写、保存记录、发送消息等工具。例如,发送板书功能能够有效省去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帮助学生专心听课,与教师交流互动。电子白板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其积极性,通过情境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听觉,帮助他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面对教师的讲授,学生不用再凭空想象,声音、图像、视频等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有效接受知识,建立知识模型。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辅助课堂教学,呈现学生搜集到的课堂教学所需的资源,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这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在主动学习、得到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智慧。
篇10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在备课中
传统的备课是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写成的文字材料,每年都要重复大量的相关内容,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现在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既能非常快捷地实现教案的编辑修改,又便于保存,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实现资源共享。
传统的备课以教科书、参考书为中心,教师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来完成,不但效率低,而且很多相关信息无法找到。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教学素材信息库,构建电子备课系统,为教师提供备课服务。还可以通过网络,在Internet上查阅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如在教学中使用幻灯片、录像片、本学科的发展史、历史背景等材料,并且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与全国各名校教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获得解答,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以往我们只了解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其他学科的情况只能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得到,不全面也不科学。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信息库,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在备课中,可以针对性地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在教学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并不是增加授课的内容,而是指提高课堂的效率。使用计算机将教师的板书、板画、抄写例题的时间节省下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用语言又难以表达的现象及规律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使教学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同时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自然就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对于不明显,又不易观察和总结的规律,如果制作一个相关的课件通过直观的观察,便于学生总结规律,就可轻松地解决这个难点。并且对于有些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而采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其过程,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使习题的解答变的容易。很多课后习题实践性很强,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讲解同样很吃力,而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则可轻松完成,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也是很明显的。同时还降低了难度,提高了教学效果,网络环境下的课件又可供学生反复练习使用。
3、在复习考试中
复习测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复习时可以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型课件或上网找一些现成的课件来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利用教师备课时所搜集的有关资料,甚至是教师的电子教案。
建立试题信息库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时,可以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成符合要求的试卷;计算机还可以在组织测试、测试后学情分析等方面给教师以帮助,为提高测试水平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在整合过程中,部分教师观念并没改变,习惯传统式教学,但为了赶潮流或迫于压力又不得不向整合靠拢,因此在形式上、教学手段上僵硬地套用信息技术,把课堂搞得“四不象”,不但未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而且在传授知识这个层面上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不要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盲目追求整合。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教学提倡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信息技术有那么多优势,因此不论何种知识的讲解,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全都用信息技术去代替,把信息技术视为“万能产品”,显然这是违背了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当然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
3、计算机模拟不能代替真实实验。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实物难以操作的实验,的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实验教学是教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起点,又是知识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这一升华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培养途径。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凡是通过努力能让学生动手做的,还必须让学生亲手做,计算机模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实验。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
4、不能过多地依赖计算机把抽象变为具体,这样会淡化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得不偿失。要不要使用多媒体,要不要使用计算机,应根据教学的需求来确定,不应为了使用计算机而使用。
5、信息技术虽可增大课堂容量,但要注意不能过多,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多反而会适得其反。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当地增大课堂的内容。
6、课件制作要有创新,不能简单重复教材,不能过于华丽,否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体积要尽量的小一些,能用平面表达思想的,不要用动画;能用二维动画表示清楚的,不要用三维动画。可见要能在网络环境下运行,要能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