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教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教育政策

篇1

一、我县中医药发展的状况

1.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已建成。建立了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其他且级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办优办强县中医院,在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及其他民办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了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

2.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壮大。制定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县级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优秀中医。城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镇卫生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逐步在村级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服务工作,通过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目前我县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数量和服务领域有待提升,结构层次有待优化,高层次及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符合高水平创新创业要求的人才群体有待大力培育;二是中医药教育资源和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开放协同效应有待提高,终身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制约中医药人才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突破,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育、使用和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县中医药发展的主要目标

培养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人才数量规模稳步增长,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基层医疗机构人人掌握20项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临床诊疗,全面禁止村卫生室输液,使中医适宜技术成为基层医疗机构防病治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注重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方法,使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法制环境得到优化;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基本形成,人才在推动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持作用更加明显。

三、对我县中医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1.推进中医药规范化培训,全面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

以岗位需求为基础,在县内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形成数量适宜、布局合理的中医培训基地网络。遴选我县中医药拔尖人才作为带教老师,对在职在岗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规范和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创新发展。

2.发挥中医传帮带的教育方式,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尝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完善县级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将师承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并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研究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师承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与保障等政策措施,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鼓励县内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建立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师承教育指导老师队伍,构建完善县内名老中医培养体系,吸引、鼓励名老中医和县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开拓性的个人,为社会提供具有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等能力的人才。一个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合理的目标体系、完善的教学体系及实践体系和良好的支持体系。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性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一、中医药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全球创业经济的兴起,大批创业型人才的出现,有力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次引入创业教育理念以来,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各类高校开展了近十五年。《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我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率为2.9%,而且主要集中在销售领域。创业率较低、创业领域较窄、创业效果偏离期望是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产业结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被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创业创新的焦点。在以“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大健康模式下,各国医疗策略的发展由治疗疾病为目的向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目的转变。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的目的不谋而合。促进中医药特色的健康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健康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应该为社会培养具有怎样的创业人才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创业人才需求?

二、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中医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普遍较晚,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实践,中医药院校在创业教育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中国整个创业教育成效远低于预期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下面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模式和实践以及创业课程体系几个方面来看中医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进行创业活动的主要动力。创业意识可以用多个维度来衡量,李志等认为创业意识可以包括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价值意识和创业素养意识等。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调查发现,有78%的学生对自主创业不了解或从未做过规划,而且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创业能力不足,没有创业方向。从创业动机和需要上来看,多数学生把创业作为“找不到工作”或“工作单位不理想”的后备选择,主动选择创业的学生较少。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调查则表明,中医院校学生创业动机和需求不强、热情不高,普遍认为自己缺乏创业的能力和素养,同时认为创业价值和风险并存。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调查表明,有超过70%的学生表明对创业感兴趣,但当问及“毕业后立即创业”的问题时,仅有5.4%的学生回答是。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技术积累不够,同时不知道该如何创业。另外,就是非医药专业学生创业意识强于医药专业学生。中医药院校学生创业意识较弱,缺乏创业动机,把创业当作无奈之举。这与中医药院校学科单一、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较强、职业规划单一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创业教育形式和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形式和途径主要以下几种:一是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二是进行创业竞赛训练,包括培训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天堰挑战杯”中医药创意设计大赛等。三是开设创业讲座及沙龙。四是参加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目前成为KAB创业教育基地的中医院校的中医药院校有长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五是建立创业中心、创业园、孵化园等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式创业教育。一些中医药院校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初步探索了自己的创业教育模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采用“两仪四象八卦模式”来开展创业教育,以必修课和辅修课为理论基础,考虑“支持因素、激励因素、指导因素和评价因素”四个方面的因素,建立“理论知识模块、案例分析模块、专家专题讲座模块、实践模拟模块、比赛练兵模块、选择性实习模块以及跟踪指导和评价模块”八个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模块。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声商学院构建了“实训+团队”的创业教育模式,用多元化的教师指导团队全程指导学生在创业实训基地的创业活动。福建中医药大学则依托“孵化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教育实践平台以及社会支持。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及师资队伍

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大多数院校只开设了《创业学》《创业基础》等通识课,少部分学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会计”等提高创业能力的选修课程,还有部分院校引进了KAB创业教育项目。总体来看,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就师资队伍而言,中医药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和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另一类是从事管理类教学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共性是缺乏创业经历,没有创业经验,教学过程中缺乏本土化案例,脱离实际,很难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即使聘请了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又存在部分企业家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学术涵养、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三、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创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都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创业教育的实践先行发展,很多院校在没有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时候就开始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建设创业中心、孵化园,造成实践脱离理论。然而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目标、内容、条件和管理子体系。总的来讲,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创业实践体系的目标设定不合理,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开办企业,而不是培养终身受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目标的偏离直接导致中医药院校不是把创业教育当作解决就业问题的法宝,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容易取得短期效果的内容上。这些做法导致学校在构建实践体系时忽略了整个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创业停留在生存创业的层面,而不是追求个人的高层次发展。部分学生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创业,导致创业失败率提高,直接使学生对创业产生误解,甚至对创业望而却步,影响创业热情。

二是中医药院校创业氛围不浓,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中医药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专业单一,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较强。他们的就业意向单一且稳定,即进入医药卫生事业单位从事稳定的工作,极少会考虑从事风险较大的创业活动。同时,中医院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轻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缺乏主体发展的动力。校园创业氛围不足,学生缺乏创业动力,创业实践多数流于形式。

三是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缺乏理论教学基础,二者没能有机地结合。实践活动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理论教学指明了实践的方向和内容。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单一,既无规模也不成体系。同时,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体系分道而行,缺乏相互融合和学科间的渗透。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开展的实践教学缺乏根基,目标性差,而且难以持续。

四是创业教育实践形式不少,缺乏内容,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目前在中医药院校开展的常见创业实践形式有课堂上的创业模拟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设计大赛、设立创业中心和创业园地等。这些实践内容之间缺乏相互关联,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空有形式缺乏实质。学生参与面窄,很多学生没有机会介入以上实践。

四、构建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路径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对于中医药院校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业教育实践是创业理论的具体运用,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时一方面要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需求,分层次、分群体进行。

(一)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创业教育的目标确立了实践教育的内容,也是制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出发点。高校创业教育总目标在于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另外一方面在通过培养创业人才,向全社会传播创业创新的理念,营造创业创新的氛围。中医药院校作为非商业院校,在设立创业实践教育的目标时,应该关注创业教育的长期性影响,把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顶层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业思想的传播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上,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同时在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时,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学科优势以及人才应用的领域,制定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保证学生能够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创业。

(二)构建创业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系

一个完整的实践内容体系应该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中医药院校的创业实践内容应该包括课堂实验、课外实训、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四个层面。这四个实践内容分别围绕认识创业、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以及成为企业家三个目标层次来展开。不同目标群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实践有不同的需求,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

中医药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实验。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整合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实训平台,利用创业模拟实训软件,让学生模拟创业的整个过程。二是课外实训。课外实训属于第二课堂,目的在于通过参与创业竞赛、申报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开展企业家进学校进行演讲、讨论等活动,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业的步骤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三是社会实践。利用已有的实践基地和产业界的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方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商业氛围和商业行为,让学生了解具体的生产与服务过程,对创建企业应具备的能力有所认识。四是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是学生真正创建一个企业并把创业项目落实的过程。前面的三个实践内容围绕着模拟创业、了解创业展开。而这部分实践内容则是真实的创建企业的过程。中医药院校应该联合社会力量建立创业孵化体系,重点扶持有中医药创新项目内涵的创业活动,支持知识型创业。学校一方面为师生创业提供有力的校园支持环境,另外一方面争取产业界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实现产学研三者有效结合,既有利于实现中医药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又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三)构建多元的支持体系

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创业教育需要形成“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的一体化支持。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取决于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社会有力的创业资源以及政府的政策以及服务支持。

校园环境支持。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校园创业环境支持,这包括学校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化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一个浓厚的创业氛围之下,学校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师生共同创业,形成教师学生踊跃创业的局面。教师创业的成功,不仅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案例,激励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也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和师资。二是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加强创业教育的管理,为师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三是提供资金支持。创业点子的实施需要资金的支持,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有良好创新基础的创业项目。

篇3

1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

基于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点,再结合我国长期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可明确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方向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及全局性理论与现实问题,同时还需注重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新兴学科、传统学科及交叉学科,创新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及学术观点,将时代特征准确把握住,提升预见性,研究出科学教学成果,使其能够代表国家水平。该教学中基础研究要注重开拓性与原创性,将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律及本质揭示; 注重研究学理问题,建设学科,将精品课程优势充分发挥,同时注重现有基础研究; 在开展应用研究时需注重实效性与针对性,将教学实践及政策问题有效解决; 对于开发研究则需注重其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益。由上述发展战略可确定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2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2. 1 补充教育资源,解决短缺问题高等

中医药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解决生源问题特别是优势学生资源问题,此为医学院主要面临问题。当前医学院校吸引学生资源的方法主要为补贴、奖学金及学费免除,而多数医学院校在教育优势学生时采取的教学方式大致与普通学生相同,此时又出现一个问题: 如何确保优势学生资源后期的充分、高效利用。为此,需改革优势学生资源教育,吸引其入学后采取与普通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要求相对更高,可实施一生多师或一师三生制,不仅学生间可相互促进,学生亦可跟随不同老师,获取全面发展。目前,中医药教学也面临中药资源短缺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应与教师临床经验及实际用药效果相结合,同时与经典理论描述相结合讲解,比如药品质量降低导致用药效果差如何补拟,是联用药物还是增加剂量,这对教师临床实践水平要求较高。为此,基于实践与经典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同时提升教学师资水平,将教学思路拓展,给教师优良待遇,争取更多国家政策; 尽量小班授课,改善教学质量。

2. 2 改革学分制体制,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

课程体系主要由专业课程间配合与分工构成,要实现教学目标单靠几门课程是不行的,需依靠所有开设课程的补充与协调。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对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直接影响,目前医学院多实行学分制,计算学生学习进程,学生可跨系或跨专业选修感兴趣课程,可多样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边缘学科发展,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学生一门学科学完后便可获得学分,毕业与否需考虑学分是否足够。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竞争较激烈,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开展创造与革新,需快速反应以满足社会所需,包括政府、社会及学生自身,由此与市场竞争所需相适应。科技逐渐发展,各个学科领域尤其是技术与科学领域新东西层出不穷,高等中医药教育与时展步伐相适应,需开设大量新型课程,向学生传授最新科研成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具有灵活性,除需保持专业基础课程与部分基础课程稳定外,教师可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及科研成果设置选修课程,使学生学习最紧缺知识解决工作难题,还可掌握新型科研成果; 同时,实行学分制是新学科进入高校的最佳方式。

2. 3 理清思路,注重创新发展办学理念

基于实践产生,出路由思路决定,为此中医药院校需对教学过程中经验予以总结,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与国家政策,将时代精神体现,思考办学理念。需基于优良传统并继承,再求发展; 与兄弟院校沟通交流,汲取经验教学,将办学者思路开阔,强化执行力; 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坚持科研与教学、创新与继承并重; 注重基地建设,包括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科技创学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及农村中医药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学生研究与实践能力。同时,高等医学院还需适当扩张,不仅要表现为量的扩张,还需注重内涵发展,用实力说话,实现质的飞跃。由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较为滞后,短时间内有必要大量扩张,但需实施调整发展方针,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注重内在品质,做大的同时还需做强,由此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工程。此外,中医药院校还需彰显特色,科学定位,将优势充分发挥,多样化教学模式,基于自身实际与市场多元化需求,找准自身生存空间及发展定位,并积极探求与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及办学模式,彰显基于文化底蕴、历史传统深厚及学术氛围浓厚的办学特色。

篇4

1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人才

1.1中医药技术的由来一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占至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远占至东周的春秋时期为中医学的起源时期,医药知识的积累,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在积累人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有了快速推进,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你《黄帝内缈《五十一病方》《伤寒杂病1}}}《神农本草经》就是现存的重要文字记载和传川_著作,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体现中国占代的整体论与时代相结合的思想,其中关乎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等理论直接构建和影响中医药学,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指导理论“简、便、效、廉”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医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被传承、应用、推)’一、延续,人批医学家不断涌现[Czl。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中医药技术丰富,包含内容十分)’一泛。诸如中医内服、外治、针灸、养生、保健、中药采制、炮制等,都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特点,技术相对原始初浅,知识和方法带有保密和神秘性。

1.2师承教育与学术流派曾儿何时,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卞要依赖于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占代社会,但在中医药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后才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教育,中医药技术、理论的不断传续,从单纯模仿、接替,到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再到专门学习、乃至于量化教授,经历了一个漫民的时期。当时一些有经验和名望较人的中医师选择徒弟作为传人,即“师带徒”,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卞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嫩贷季,扁鹊师从民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发展沿袭,扩人至一定的范围,即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地理影响,流派外难以获得争鸣突破与信息交流限制有重要关连四。传统的师承教育保证了中医学术延续和学术流派的形成,使华厦人地历史上的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纷呈。经过历史的沉淀,学术流派成员提出的有个性的卞张为历代医家所接受,这个学术流派才能够获得认可和传播。对于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形式多样,通常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因此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无法统一而呈现精彩复杂、灿若群星的现象。如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火神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地区命名的,如澄江学派、易水学派、新安学派;还有新生代如海派等等。根据纪购在《四库全书总日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有人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这个阶段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四人家为代表。近代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卞张“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人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占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而《中医各家学说》6版教材则坚持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7个医学流派。说明中医学术流派本身的学术卞张在事实上呈现多样性,提法均有依据,严格区分困难,无法统一[Cal。

1.3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沿革以往中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多为代代相传,由于中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师承教育也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条件者才有机会承传医业,并依靠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卞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卞要方式[Csl。中医师承教育形式的教育方式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通过直观或抽象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临床技能。并在教导医学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中医师承和具有“流派”雏形的教育,很民时期曾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卞要或全部教育模式,并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局限}火_域性教育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流派纷呈。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卞渠道则是在20川_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管理和指导,并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接着在中专、人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2学位教育,继之,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Cpl。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传统流派的比重和态势渐趋弱化。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深入研究与展开,力图通过学术流派引导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虚弱的中医药行业注入兴奋剂则是在此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2中医学术流派与近期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2.1

2.1.1医学继续教育的卞要形式各类继续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各级多种类型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Ul,是造就中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术流派和学术卞张传播的载体。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人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而向现代化,而向川_界,而向未来。在形式上有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学术交流、进修等。借鉴现代的教育操作模式,利用中医学术流派的平台,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各个级别中医药继续教育项日,对从事中医院、中医药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加强中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培训,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一定可以得到扩展。

2.1.2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开展师承教育常仍认为是流派与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卞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积累经验,或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据称,经过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流派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民,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其的最终日标是将中医药流派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人,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学术流派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通用途径冈。

2.1.3高层次中药教育与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研究生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医药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走进殿堂真正经得起检验的高地。

2.2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学术传承

2.2.1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术流派从传统分析,先有个体传承,之后才有群体或集团,师出有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理说明中医药学术流派在传承上的重要性,学术派别有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历史上有许多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群众推崇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各个时期中医学理论的不断丰富以及临床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民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卞张,以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通常可追溯其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回。传承过程是有人的方向和日标的,传承对象和传承老师相对固定,并非全方位推)’一。学术流派的传承是在日久熏陶、耳濡日染的临证和教育、教化中进行的,常无规整和特定的模式可遵循,并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进行,影响因素很多。

2.2.2学术流派的传承与法制规范学术流派有政府干预,从制度方而来规范则是晚近时期的事,从近来的国家层而来看,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建设模式是政策扶持的重人举措,日的是发挥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在医疗、科研、人才和设备等方而的优势,高水平、高起点做好中医学术传承,形成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其工作使命是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如建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试图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的传承脉络,来完善流派的学术思想,提炼针对优势病利‘的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并对开设流派示范门诊、加强临床总结、探索开发流派新的特色诊疗技术,以及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开发应用流派院内制剂、特色制剂、中药新药等提出要求回。法制规范是学术流派的传承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日标是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艺精湛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队伍,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创新模式,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可持续发展。

2.2.3学术流派与继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传统的学术流派,起于个体进而产生一个微集群,曾经民期类似于小群体在小社会游荡,流派知识属于小团体,所谓的“饮誉一方”,与新生事物及其他学说或流派之间常常分歧较人,难以交融。所形成的一个小群体与流派更无法进行扩量与共享。实现量的突破与质的提升,并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使中医药流派突破重围、超越自我、揭开迷雾,奉献人类,就应有重人举措。2012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燕京刘氏伤寒流派”等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名单。是以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医疗实践中具体技术方法与方药运用为重点,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一转化的新模式[Uof。

2.3中医药学术流派与中医药文化

众所周知,中医学、中医药学术流派并非是完全的生物实验医学,中医药学与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且盘根错y,难以分解,灵魂与之同在。传承过程同样木y交错,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中医药学术流派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00,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和思想基础,是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在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其场所、范围、涉及人群会受到流派群体的影响,同样流派群体也会受到中医药文化卞流的左右,这是建立在)’一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上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民族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及智慧在整个中医药服务过程中得到体现。

3讨论

3.1中医药学术流派和思想在继续教育中具有的地位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民期形成的历史现象,是中医药历史的积淀物。中医学及其学术流派同样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辨证论治,且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所不包,凝集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情操和智慧,中医人的基本特征、基本方向、学术流派就在此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oa。中医药事业的活力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历来中医药人才注重“教化,“培荞,“教育”,作为中医人,中医药流派和思想的基本内涵中,人是第一要素,而人的素质是中医药事业未来素质高低的决定因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来自于科学的教育培养,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时代下,必须通过各种中医药继续教育获得,因此迫切需要卓有成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才可能使传统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得以延续,后继有人,文脉昌盛。学术流派的传承和研究是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导向与指导作用。同时中医药继续教育能够推进和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扬弃、应用和再造。

3.2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和流传的卞要模式可能源于师承教育,且通过一脉相承,逐渐演变、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并不断发展沿袭,这是先前中医药界通行的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成学之后包括跟师、带徒在内的深造和学习可列于中医药继续教育范畴,不断的再学习,逐步完善达到一定的境界。当今的中医学教育可以通过3个层次来实施:①院校教育,这是普及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包括在校的各学历层次的教育;②采用“师承教育”,持此卞张的意见颇多,名中医经验、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往往师授徒承,以求“流派”代代相传,并认为唯此正宗。师徒的选拔和结对也是做好师承教育的关键,影响着中医师承教育中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水平。流派与经验有直接相关性,且带有一定的封闭与神秘色彩,要真正领会其独特经验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的回;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日,如专业进修、学术交流、专题培训等,同样可以切入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和应用,具有开放性和一定规模,且能够突破传统的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关系,是非常有效、利于学术进步、有前途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关注。

3.3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十分密切Cial,而中医药文化仍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有机自然卞义文化,存在实用理性文化、人本文化和关于道的文化属性,文化元素渗透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中,使中医药文化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特色,涉及到诊疗行为、言语仪表、同道相处、教学传承、礼仪等,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以流派为代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格局鲜明,类比描述,经验至上,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文化烙印很深,其诞生存在过多的人文因素,以至于难以经受科学的质问和撞击。

3.4学术流派传承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需要研究和政策支持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均影响学术流派的研究、传承,影响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流派的教学及其模式仍是研究中的课题,体制和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组织领导是重要条件,有政府与政策支撑,以及培养规范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才可保障师承教育等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继续教育项日的探索和实施Cisl

篇5

根据主任会议安排,**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于7月中下旬对以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主题的“**农民健康行”**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县卫生局情况汇报,抽查了县合管办相关档案,召开了中医药从业人员座谈会,先后深入到县中医院、***卫生院、**卫生院、**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单位实地查看了农村中医工作开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突出政策扶持,中医药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县政府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把中医药工作列入“**农民健康行”活动主题,成立了“**农民健康行”**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中医药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同时按照《湖南省中医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了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中医院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提高了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地位。将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纳入了县城建设整体规划并提到议事日程,中医院经费实行了财政预算,今年预算安排45万元。2006年,我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二)突出网络建设,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一是加强中医院建设。目前中医院拥有业务用房9400平方米,开放病床101张,年门诊7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4000人次,年手术1500台次。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84人,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35%。2009年与2005年相比,中医院资产总值由1700万元增加到2100万元,增长23%。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县政府决定将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到马鞍新区,计划征地30亩,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开设病床200张,总投资4000多万元。目前已完成可行性论证和环评工作,省发改委已立项呈报国家发改委,征地工作、建筑设计正在抓紧进行。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全县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3家乡镇卫生院创建为“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兴院示范单位”。治河渡卫生院地处城郊,面对县级医院的竞争压力,通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走出了一条不断发展壮大的新路子。该院桥头门诊部全部为中医药科室,其中医药收入占全院业务收入的20%。团洲卫生院有中医药技术人员10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30%。能提供中草药300多种,中成药100多种,同时,注重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了辖区内农民健康档案,针对个体差异,为农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中医药治疗方案。全县50%的村卫生室均能运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参与预防保健。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突出专科建设,中医药特色优势逐年显现。

通过专科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县农村中医药服务比重和服务能力。目前,全县共创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其中,县中医院的骨伤科是该院的拳头科室,也是省级重点专科。该科室年收治病人占全院病人总数的40%。中医院的针灸康复科、颅脑外科、中风专科日益受到全县人民信任。治河渡卫生院的肝病专科已开设10多年,在全县享有盛誉,曾治愈了大量危重肝病患者。县注市中心卫生院设有中医骨伤科、中医肝病专科、风湿理疗专科、慢性颈肩腰腿疼痛科等四个中医特色专科,开展了针灸、推拿按摩、牵引、小针刀和封闭等项目的综合治疗,特别是中医的定点介入治疗对慢性颈肩腰腿疼痛的患者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效果。元至6月份,中医定点介入治疗患者234人次,中医中药治疗患者245人。2009年上半年全院中药收入43.1万元。通过专科的建设,中医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四)突出人才培养,中医药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一是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采取师承教育、外出进修等形式,培养12名县级中医药技术骨干。二是培养基层中医药人员。以集中脱产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共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17人。三是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共选送110人参加了中医药大中专学历教育,已有68人获得毕业证。乡镇卫生院从事中医药工作的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四是采取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开展学术活动,邀请省市知名专家来**传授学术经验。并选派48人到市中医院参加了“冬病夏治”技术培训活动。

二、困难和问题

(一)中医扶持政策难以到位。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但没有像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一样发展中医事业,即使有一些扶持的政策,也很难落到实处。一是中医院预算经费没有增加。我县中医院预算基数为45万元,且去年和今年没有变化,而医院各项费用逐年增多,按照同步增长要求,预算严重不足。二是中医专项经费没有列入常年预算安排。

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配置和建设、中医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经费得不到保障。三是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省市县都出台了要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政策,但因各种原因,没有落实到位。西医与中医以相同比例报销。

(二)中医人才青黄不接。农村中医药优秀人才匮乏,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已寥寥无几。在全县农村中医药人员中,近几年,虽然开展了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教育,但目前仍存在学历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差的矛盾,在解除群众疾苦方面没有优势。

(三)中医西化现象严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医医院及其他医院中医专科门诊为了生存,迫不得已采用西医的诊疗手段和治疗方法,严重影响了服务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医药的应用和发展,致使传统的中医逐渐淡化。部分中医药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逐渐放弃简便、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而采用西医诊治,中医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收费低廉。据调查:一次针灸理疗仅收15元,与西医的一次注射费相当。一副中药汤剂也就几元钱,利润低,报酬少。同一所医院,同样职称,同样上班,中医医生比西医医生要少几百元一个月。据反映:一胫骨骨折病人如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和中草药治疗,仅需2000余元,通过西医开放性手术治疗,则需1万元左右。因此,绝大部分医院和医生都会采取西医治疗手段。

(四)中医管理机构不健全。县卫生局设立的中医股并入在医政股内,中医管理职能难以履行到位。我县作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没有单设中医股,仅有1名兼职管理人员,与上级对我县中医药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县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建立协调机制,健全中医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积极扶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加速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要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整时财政支出结构,将中医药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确保中医事业费和中医专项经费占县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同时将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5%的政策落到实处。

篇6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56-02

爱国主义教育是爱祖国的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担负着民族振兴与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其中中医药院校学生承担着传承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中药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院校应以大力发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对中医药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1.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是人们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1]。爱国主义教育即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开始,在我国已有7000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实践、完善形成的一门医药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3.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不可熄灭的生命之火。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中医药高校甚至在全国宣传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学校通过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原因

1.是中医药文化的不可替代性特点所决定的。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承载了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并且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文化体系。它是融会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种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中医药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中医药事业在努力继承和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是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如此,讲继承是前提、基础,讲发展是创新、升华。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很好的继承。把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既是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也是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发展工作,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前提。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医药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中医药薪火传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培育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医药名著,开辟药植园,提供给学生实验平台,并且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例如:中药方歌比赛;中药标本制作比赛;点穴位诊疗比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等,全面展示祖国医药的博大精深。[2]新时期的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把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主旋律,引导大学生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2.实践,体会中医药的价值,坚定学好中医药专业的信心。作为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大学,必须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催人奋进的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才会有根基和灵魂,校园里才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如果说爱国是校园文化的原动力,那么求知则是校园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大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求知、学者研究之所,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要率先接受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并要在施教中与自己的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中医学誓言宣誓,增强责任感,并且组织医学生上街义诊,促进学生理论变为实践,向他们灌输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们能坚定不移地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3.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高校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强化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在中医药院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在内容上突出中医药特色,创造一种浓郁的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正确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有关理论,以激发大学生热爱中医药的情怀,着力培养青年投身于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去。

如上所述,中医药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而学,提升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并发挥他们的潜能,信心十足地为传播中医药文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为了让传统医学更好造福人民,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五大措施。从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大中医药投入和政策扶持等五大方面,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

经历过存废之争的倒春寒,当前中医热意味着中医药迎来小阳春了吗?中医药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来自中医药不断提高的服务能力,来自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2月14日,xx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

发展本土医学正当时

中医药覆盖第一、二、三产业,中医药健康服务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丰富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也带动了相关制造业发展,年产值超过万亿元。

面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要紧紧抓住大好时机,趁势而上,顺势而为。他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毫无疑问对中医药界起到了很大的振奋作用,但是我们也要从获奖中得到启示,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创新工作,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孙光荣说,促进中华民族多种本土医学的发展十分重要,蒙医、苗医、傣医、维吾尔医、土家族医等少数民族医药,以及上个世纪50年代由我国首创的中西结合医,尽管具有差异,但都是主张自然与人体相互关联、阴阳平衡、综合论治、气血共存共济、内治外治结合。在道这个层面是一致的。

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医药不分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离不开过硬的药材。

被称为中药泰斗的国医大师金世元认为,中医、中药是一个理论体系,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医治病通过望闻问切,立方开药,药就是治病疗疾的有力武器,中医、中药必须密切结合才能形成战胜疾病的有机整体。中药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品种繁多,产区分散,现状各异,成分复杂,疗效不同。近年来,由于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中药用量猛增,出现了货源不足、部分药品紧张的情况,有不法商贩借机制假、掺假,影响了中医用药的效果,危害了群众健康,必须要依法管理。

我国目前对药品执行的是流通追溯体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彤认为,这一体系对中药材来说存在不适宜之处,因为中药材的管理太复杂,药监部门难以顾及全面。如果由中医药专家组成团队来管理,则效果更佳。他建议把流通追溯体系改为质量监测体系,实行责任追溯制。他以院内制剂为例解释说,这样既可以提高制剂的质量,又可以增强医院研制制剂的积极性,还可以真正提高对制剂的监管。

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

医改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医生、医院、医业,而医生是改革的核心。医改的关键不是钱,而是人。孙光荣说。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

现在人才培养问题已经十分迫切。金世元说,目前中医的从业人员是34.5万人。传统上,1个中医就要配备3个中药师,通过人员比例可以看出,中药从业人员应该比中医从业人员还要多。但现状并非如此,不仅数量上远远不够,而且很多中药炮制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这就影响了中医药的服务水平。中医药人才需要采取正规学校培养和师带徒两种方式,双管齐下,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出来,中医药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是由于人才培养不够造成的。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中医药投入和政策扶持。孙光荣认为,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明确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占国家财政的比重,进一步明确政府在保护基层创新发展、临床教育、科学文化以及中医药生产中应发挥的作用。

孙光荣还表示,中医药事业发展涉及文化、卫生、教育、科技、农业、林业、工业、商务、药品食品监管等多部门,为避免多龙治水局面出现,建议即将出台的《中医药法》应明确建立跨部委的常态化决策机制。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

篇8

一、认真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建立起中医药服务提供与利用的激励机制和中医药工作的协调机制,并督导各单位落实相关政策。

按照《意见》和我市医改的任务要求,依据《市镇(街道)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实施方案》,完成9所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和中药,完善基本的中医药服务功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普遍推广20种“简、便、廉、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完成1114名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任务,使所有的市级医院、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都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实施《养生保健“三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程》,大力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开展第七个“养生保健宣传月活动”;建设1个膏方服务示范单位、1个养生保健基地和18个养生保健指导门诊,使市级医院和镇(街道)卫生院都能开展养生保健指导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建立专门的“治未病”保健服务机构和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开发保健产品,拉动服务需求,构建起多元化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二、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着力打造品牌学科,培养引进优秀人才,促进中医学术繁荣

推进中医事业四名工程,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将市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中医“名院”;重点加强市“国医堂”示范门诊、市特色专科建设,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的“名科”;重点扶持优势学科的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特色中药制剂研究、中医特色新设备研究和适宜于基层推广应用的临床研究项目,制定重点突出的年度中医科研计划,加强成果推广,提高科研工作对提升中医临床水平的贡献率。

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引进,做好市级优秀中医人才和中医骨干培养对象的集训培养和考核;借助有利政策,力争引进1名市级以上名中医;鼓励各单位采取聘请“市特聘中医药名家”的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来院工作,带教指导;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做好镇(街道)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和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对取得中医学历的乡村医生免费进行考前辅导,帮助其尽快过渡为执业(助理)医师。

积极参加中医药优秀论文、优秀病案和优秀护理文书评选交流活动;做好包括“四大经典”在内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严格证书管理,推出品牌项目,创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

三、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促进工程。

结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人民满意公立医院活动,实施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促进工程。依据《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标准》和《市综合(专科)医院中医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标准》,做好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专科)医院的中医医疗质量日常监测考评和信誉等级评价工作,建立预警和警示制度,建立起覆盖全行业、面向全社会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价体系,向社会全市中医医疗质量信息,公布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开展中医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提供中药代煎、代炮制加工、传统单剂小锅煎药服务、小包装中药饮片服务和中医护理特色服务项目,推出一批知名中药制剂(名药)和示范中药房,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卫生应急工作,加强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开展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

篇9

【摘要】本文从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要构建全方位的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阐述,既包括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又包括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中医药人才,并指出对各种人才的要求。最后本文从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给出构建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的政策建议。

中医药是我国原创医药,被公认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国家为振兴中医药发展事业,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要实现这两大战略目标,需要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1多层次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

中医药人力资源需要满足各层次卫生服务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1.1高级中医药人才

高级中医药人才是对中医药的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高层次人力资源。该层次的人才包括: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和指引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的学术大家;具备熟练专业技能,掌握独特的诊疗技术,能够创造新的治疗途径和中医治法的临床大家;对中医药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提出正确见解的现代科研人才;对中医药教学具有深厚造诣的中医药教育家和名师;在国外宣传中医药文化,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有重要突出贡献的人才。

1.2中级中医药人才

中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中级中医药人才包括:能够熟练地将中医药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的医师;从事主要教学工作的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从事中医理论、现代中药研发、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的中医药科研人才;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维护中医药市场秩序的中医药行业管理和法律人才。

1.3初级中医药人才

初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初级中医药人才包括:临床经验还有待积累的中医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农村和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按摩、保健、刮痧等操作相对简单的中医药人才;从事与中医药生产经营相关工作,投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

2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指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涵盖临床、科研、教育、管理、法律、营销和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体系。

2.1中医临床人才

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中医事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临床疗效的保证依赖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临床人才需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能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思想给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用药[1]。临床中医人才可以分为全科型和专科型。全科型中医临床人才适应于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专科型中医临床人才能够针对一些中医擅长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提供独特的治疗方法。

2.2中医药科研人才

中医药科研人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传入使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很多质疑,甚至被要求废止。而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积淀,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实践证明中医在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和新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然而中医药理论和作用机理大多无法用现有技术去解释,需要中医药科研人才寻找新的途径。

2.3中医药教育人才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需要广大的中医药教育人才。既包括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还有带徒的老中医。中医药教育人才要熟悉中医药经典著作,领会中医药的精髓,把对中医药学的领悟融入自己的学识中,并准确传授给学生。同时由于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问,中医药教育人才要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悟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水平。

2.4中医药管理人才

中医药的发展既需要统领全局的宏观管理人才,也需要擅长于中医药企业经营和医疗服务机构管理的微观管理人才。宏观管理者负责拟定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政策,出台各种行业管理规定,执行对中医药市场和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他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进行中医药资源配置。微观的管理人才,如地方中医药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他们对中医药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对防范医疗事故和药害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2.5中医药法律人才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作为我国原创医药的中医药,其知识产权保护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日本的汉方药,其组方来自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然而其方药却已率先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和商标保护,严重威胁着中医药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懂得中医药法律的人才,首先要重点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大课题[2]。同时国内的中医药发展也需要中医药法律人才,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护下,中医药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2.6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是中医药产品供应和服务提供的载体。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既要有中医药背景,又懂营销和商务手段,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专利和药品注册法规。在推广中医药的过程中,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在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形象。尤其是外贸人才,他们将中医药推广到世界各地,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力量,需要了解与中医药有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找准进入渠道从而打开国际市场。

2.7中医药对外交流人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医药需要我们扩大宣传,增强对外交流工作。与国外的卫生部门、医药院校、研究机构的互访与合作,在外国开办中医药学院,设立中药店和中医诊所,借助国际型展会和论坛等各种平台宣传中医药。这些都需要既懂中医药又懂得外国语言的人才将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用外国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跨越语言的障碍,使外国人能更多地了解中医药。

3政策建议

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需要各界中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在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运作目标相结合。

3.1建立全方位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要围绕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以大学教育为主,其他培养模式为辅的培养机制。根据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要,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培养中医药科研、临床、教育及交叉复合型人才。对于临床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其他培养方式的结合,如通过师承教育采用名老中医带徒方式,使一些中医药独特治疗方法得以传承和延续。

3.2建立中医药各类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

政府首先要增加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给中医药人才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给予表彰奖励,对在临床和科研的奋发上进的人才应该给予晋升的机会。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人才培养;成长规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4-02

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以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实现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形式与内涵,造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和变革。随着5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规模发展,正在转向核心实力增强的重要发展阶段。

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切入点,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想逐渐解放、视野不断拓宽、思路日趋清晰的过程,从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一、改革的思路与必要条件

1. 改革的思路

几千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师承教育为主。历代名医大家的非凡成就说明了传统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可否认,中医院校教育的诞生,使得在建国之初奄奄一息的中医药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50多年来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但是,院校教育存在着它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培养的中医人才个性不够突出,对中医药的精髓“继承不够”故而使得“发扬不足”。如何解决这一使中医药高等教育裹足不前的难题呢?笔者的思路是构建一个“院校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寻求一种更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现代教育模式的新途径。

2. 改革的必要条件

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来实现,但是中医文化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或造就的,它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氛围的熏陶。在现有情况下要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寻求一个最佳的契合点。那就是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那些具有中医药背景,并对中医药事业具有一定热情的青年,通过院校教育以及师承、家传的培养,打造更具中医特色的人才。家传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搭建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中医文化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中医固有的特性,融合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和家传教育的优点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

要实现以上的想法,需要政策和资源上的条件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唯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中医药院校;2007年组建了中医教改实验班,并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项目;此外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教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的支持。这些社会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为我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改革的实践

1. 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有机融合

具体方案是,以现行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为基础,以加强中医人文素质和注重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宗旨,采取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家庭中医教育资源,进行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院校――师承――家传”培养模式的特色体现为“3个结合”。

(1)传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即在学生基本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提出新要求。在强调现代中医药人才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医职业人,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赋予学生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继承中医精髓的能力。

(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即对学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采用两条主线贯穿培养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把代表中医集体智慧的共性的知识,通过现代教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家庭中医背景优势和学校中医专家的优势,吸取师承教育的精髓,把现有民间及院校的名老中医的个人智慧,通过传统的跟师临诊、言传身教的方法传承。做到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个性发展。

(3)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即对学生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加大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比例,通过学校统一安排的“校内导师”(主要指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和“校外导师”分别指导两个途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不但要精通理论更能够灵活运用。

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我校在中医教改实验班的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专门制订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中医教改实验班管理手册》,对学生院校教育部分、师承教育部分的学习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建立了淘汰和奖励机制,比如受到学校各种处分等就转出教改实验班,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校予以报销版面费等;组建了由资深中医教育专家组成的教改班“顾问导师组”,分别负责学生国学和中医经典方面的培养和具体指导;专门印制《学习笔记》和《病案记录》,记录学生学习中医经典或国学内容以及临床跟师学习典型性病案和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笔者针对实验班与普通五年制进行了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在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方面实验班明显强于普通班。临床带教老师们也反应,实验班学生在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以达到普通五年制高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实验班同学在我校举办的基本功大赛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2. 变知识灌注为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笔者对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结构更强调构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根基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是不牢固的。而西医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以数理化为学科基础,二级分科明显、体系清楚,它的课程体系因而十分完备和清晰,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对于经过10余年现代基础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和顺畅。中医相比于西医,是一门更加综合的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双重内涵,其根源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天文学、儒学、道学等。而现有的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基础课程缺失,这与我国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建立的知识体系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异质性。由此,笔者提出了对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改革以课程整合为核心,从中医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建构更加科学严谨、更符合中医人才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平台。新的课程体系以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为主线,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外医学史四门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医思维的训练。把传统的中医基础、中诊、中药、方剂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总论部分融合形成中医基础学;以中医病、证为纲,融合中诊、中药、方剂的各论部分形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增加医学流派和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明确专业课即是中医临床各课程,以中医内科学为主线,系统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与方法,同时从临床实际出发,学习其他临床课程,重点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与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Ⅱ)课程。中医基本技能训练共200学时,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课程的课间见习等有效整合,分学期、分重点开展实训。培养学生的中医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了解和熟悉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方法和辨证论治的程序,了解和熟悉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一般规律,积累一定的临床感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奠定基础。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通过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讲授及临床特色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Ⅱ则是以问题为引导进行临床课程整合,通过病证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整合能力,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能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整体诊治疾病的能力。由此建立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连贯有序的新的课程体系。

3. 培养的前移和拔尖人才的打造

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笔者愈发感觉到,如果能将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前移至高中阶段,不仅能提高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潜质、将来能进一步学习中医的苗子。北京宏志中学是“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单位,利用政策的优势我校与之联合开办了中医“杏林班”。在高中课程中利用2年时间开设4门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分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况、增加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中医的悟性。

与此同时,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进入笔者研究的视野。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究竟多长时间最合适,其中临床实习又应该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医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中医长学制教育只有七年制1种形式,且只限于中医学1个专业,却既承担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这样的目标给硕士学位定位的七年制中医教育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反而达不到长学制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笔者提出在缩减七年制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开办九年制岐黄国医实验班。该班采取本科5年与直接攻博4年相结合的模式:前5年按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在第4学年末进行分流考核。考核合格者采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按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并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进行培养,达到培养要求者,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为达到培养目标,学校为本班学生每人配备1名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跟最有名的医师随诊学习。

三、改革的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尤其是中医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路走来,我们的改革创新贯穿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从一期改革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融合,到二期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材建设,再到三期改革把培养过程向纵深延伸,我们始终都坚持着一个根本原则毫不动摇――那就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改革创新进行得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尽管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坎坷和挫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必将硕果纷呈,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续写辉煌。

参考文献:

[1]杨东方,王育林,马燕冬,等.浅谈中医教改实验班国学素质培养设计[J].中医教育,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