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政策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政策的特征

篇1

关键词:财政教育投入 减贫 门槛特征 政策启示

一、 增加财政教育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并进而具有扶贫作用

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通过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实物资本更多的作用在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过教育投入提高的人力资本更多的作用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因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相伴随的是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等,扩大了经济增长的内涵,更多的是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内容。因此,教育投入就更多的为学者以及各国政府所重视,相关研究也非常之多,国内外很多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教育投入对经济和社会的这种促进作用,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如P.E.Petrakis etc(2002)研究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则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在国内,如陈霞(2010)利用 1994-2009 年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国内生产总值等统计数据展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大于专任教师投入数量的作用。

既然增加教育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收入水平,进而,增加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投入,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贫困发生以及减轻贫困程度。因此,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教育对减贫的作用。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反贫能力,从而发挥其消除贫困,改变个体生存状态和国家整体实力的作用。因此,增加低收入群体或者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也可以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如Sen. A.(1976)认为,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均面临反贫困问题,在政府的反贫困工作中,要充分重视财政教育投入的作用。缪尔达尔(1992)认为,反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应该是教育扶贫,政府应该在教育扶贫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加大财政教育扶贫支出。国内的相关研究,如肖唯楚(2012)基于对教育扶贫资金各项投入与脱贫数和返贫数的回归分析,得出扶贫资金对教育培训的投入与脱贫数的增加及其返贫数的减少显著相关的结论。通过对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人数与脱贫数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接受基础教育、高中职高教育、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数与返贫数都呈负相关。林毅夫(2005)认为,通过教育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手段,政府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财政教育投入。

二、 财政教育投入的扶贫作用具有空间外溢性和门槛特征

一些学者对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教育投入资源,提高扶贫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而对扶贫的作用,均具有空间外溢性和门槛特征。

空间外溢是指,某些地区财政教育投入很高,但是由于人才外流等原因,高的财政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存量做出的贡献,其好处被其他地区获取了,称为空间外溢的负效应,这些具有负效应的地区主要是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者是偏远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才外流严重。相反,某些地区虽然财政教育投入不高,但是如果这些地区是人才的主要流入地,那么这些地区就获取了其他地区较高的财政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好处。

门槛特征是指,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以及减贫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单调递增作用,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教育经费投入范围内,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可能存在某些临界值,在这一临界值之前,财政教育投入的减贫效果作用很大,如果财政教育投入超过某一临界值,财政教育投入的减贫作用可能就显著减少了。这一临界值,就被认为是财政教育投入减贫作用的门槛值。

一些学者对财政教育投入以及其他财政投入作用的空间外溢性和门槛效应进行了研究。张淑翠(2012)利用2001-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教育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门槛效应,发现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对于教育年限没有达到门槛值的地区,增加教育年限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于教育年限已经大大超过门槛值的发达地区,教育年限的增加会扩大收入差距。邓宏亮,黄太洋(2013)利用2000-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和门槛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经济发展中教育投入效应存在空间外溢性特征和门槛特征,并计算了具体的门槛值。杨友才,赖敏晖(2013)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最优财政支出规模,认为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我国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大多时候已经超过了门槛值,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降低。

三、主要的政策启示

很多文献研究已经证明了财政教育投入的经济效应以及减贫作用,具有空间外溢性和门槛特征,这一研究结论具有非常明显和重要的政策含义。

1.空间外溢的结果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地区因这种空间外溢性受损,而经济发达地区因这种空间外溢性受益。因此,国家层面的财政教育投入应该向落后地区倾斜,因为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流失了的,如果这些地区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达地区是持平的,而实际上,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是要远远小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无疑对这些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雪上加霜。相应的,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可以适当减少,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因为,这些地区作为主要的人才流入地,已经是人才济济了,再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高等人才过多,就业压力增强。同时,这种空间外溢性的存在,其实是落后地区反而补贴了经济发达地区,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被称为高等教育小省,也就是浙江省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不大,但是浙江省的人才并不缺乏,因为其他省份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省份培养的人才会流入到浙江省。也就是说其实是发达地区的省份搭了便车,落后地区反而补贴了发达地区,基于这样一个隐含的事实,是否可以尝试由发达地区的省份适当的给予落后地区的省份一些教育投入,当然,要由中央政府加以协调。

对省级财政来说,经济发达的省份,因为存在着正的空间外溢效应,因此,高等教育投入可以适当减少,因为这些地区并不缺少高等教育人才,其他地区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会源源不断的流入这些地区,因此,教育经费可以向中小学倾斜,以及向本省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倾斜。对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一方面要争取国家的财政教育投入向本地区倾斜,同时也要加大本地区的财政教育投入力度,比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教育投入力度要更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政府为了增加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会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教育投入,这种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因为存在这种空间外溢性其效果要打折扣。因此可以考虑采取其他办法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例如,可以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以及各种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要比增加该地区的财政教育投入效果更好。同时,为了吸引高等教育人才去中西部以及落后的农村就业,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更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加以引导,例如浙江省2006年开始,通过由浙江农林大学委托培养的方式,向浙江省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区)招

收定向培养涉农专业的本科生,定向培养生按期毕业后,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期限为5年。这样的政策设计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到欠发达地区或者农村就业,提高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这些政策设计都比单纯的提高落后的财政教育投入效果更好。

3.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减贫作用具有门槛值,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教育投入资源,中央财政的财政教育投入要对各个地区加以权衡,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的区域分配,确保经济均衡增长与教育投入效率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缪尔达尔. 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

[2]邓宏亮,黄太洋.经济发展中教育投入效应的空间计量与门槛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3:25-31

[3]杨有才,赖敏晖.我国最优政府财政支出规模[J].经济科学,2009,2:34-43

[4]肖唯楚.关于财政教育扶贫投入效率的实证研究――以武陵山连片特困区C县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9:13-18

[5]金双华.财政教育支出政策与收入分配[J].财贸经济,2003,(1):58-63

[6]王锡桐.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06(10):5-8

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基本特征 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孙晓玲(1976- ),女,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重庆 40216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09-03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与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教育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律或政策文件,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内涵。在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全新的挑战。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特点和特征,对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现代性与发展性: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

现代性指职业教育要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增加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随时做出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现代性是从横向的地域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体现某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发展性则是从纵向的时间序列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体现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及专业布局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工业化加速时期是其技术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最为快速的时期。同样,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使我国劳动力需求与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做出反应,适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对接产业体系。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其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由无序走向有序,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由于许多现实原因,如学生家长的职业取向不太合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于生源和办学成本的考虑设置过多热门专业等,一部分专业的开设并未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产业结构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依据,各地区应该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产业,合理统筹专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从而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同时,以职业岗位群为专业设置和区域专业布局调整的方向,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根据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培养绿色技能型人才

在绿色经济理念之下,技能与工作世界将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关于“绿色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资源短缺,来改善人类生活、提高幸福度和达到社会平等的经济”。随着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绿色工作以及绿色工作技能等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延伸到了“绿色工作”。“绿色工作”是通过有关措施,减轻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劳工组织(ILO)一项覆盖全球21个国家、世界60%人口的关于“绿色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目前传统行业内的很多技能在未来都将发生彻底的改变。随之而来,为这些行业培养广泛的替代技能即绿色技能,就会逐渐成为一种需求。从内涵上来说,绿色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加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技术性技能,二是就业劳动者应对新兴技术性技能需求的基本通用技能,以及跨行业趋势的通用绿色技能。从政策来看,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众多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都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通过课程结构设置等将绿色技能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以培养适应绿色经济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终身性与开放性:满足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自身技能积累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指我国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它为所有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共享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是指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主体、学制、学历、培养对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开放,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时间,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开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的,终身性就意味着开放性,而开放性不仅包括对人人开放,更包括对人的终身发展开放。

(一)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终身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提供各种不同的成才道路,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多元化,形式灵活化,从而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需求。这就需要将职业教育融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从职业准备教育到就业或岗位培训,再到升迁、转岗、再就业培训等的全过程。当前,我国虽然从意识层面开始注重非学历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从政策文件上规定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规模与学历教育规模的比例至少应当保持在11的状态。但在实践层面仍然有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一目标,依然改变不了学校本位的学历式职教体系。一定程度上讲,职业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完善程度是判断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标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的社会培训的规模很小,且并未形成可以借鉴的培训机制、培训模式等,其社会培训效果更是非常有限。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学历职业教育应当发挥其优质资源优势,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参照行业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承担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社会人员技能培训的重任,重点完善以“农村失地农民再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培训,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真正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有机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办学的开放性格局

职业教育的准公共性使得我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终身化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要求职业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为目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相对比较单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相当重视公办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对行业、企业、个人办学行为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计有中等职业学校9762所,公办职业学校的学校数、在校生数和教职工数均占总量的90%左右,民办学校的比例只有10%左右。多元办学主体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之间有序的良性竞争,从而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主动适应、紧密融合、及时调节、满足需求。因此,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开放意识,广开办学渠道,不拘一格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应用技术人才。

三、衔接性与融通性: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是针对其体系内部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本科教育的衔接等,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招生考试、教师培养、评价方式、行业参与等方面。融通性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而言的,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的体系,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相互衔接,构建起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可以说,衔接性主要指纵向层面的职业教育内部各层级的衔接,融通性主要指横向层面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

(一)多渠道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和内容的衔接

从职业带理论看,职业带的右移将技术性人才类型进行了细分,包括技术员和技术师两个系列,技术员由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师则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一直呈现出办学层次高移的趋势。层次的高移趋势是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性变革,是对现代科技革命的主动性反馈,促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要实现转型并成功跨越拉美国家所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众多企业转变增长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决定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是技能劳动力要素,这为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要想使我国企业掌握国际尖端技术,提高其产品质量和全球竞争力优势,同时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就必须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然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地实行升级或转型,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东西部区域间正面临着产业转移趋势,发展技术本科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定;第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而不是以整个学校为单位,要严格把关专业发展质量,以专业发展质量为核心和重点进行考察,因为一所学校内部各专业之间必然存在质量差异和不均衡发展现象;第三,要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体现层级,并实现相互衔接。同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促进其层次衔接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职业资格框架(NQF),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衔接和融通

多年来,我国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尽管这一现状在观念意识上早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的探索却鲜有进展。以行业、企业参与制定的全国统一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很好地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的对等和互通,通过资格框架实现等价和体系间的流动。一般来讲,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性可以通过两类策略来实现:一是建立职业资格与文凭等值融通的整体性框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独立,又实现学生以能力结果为基础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例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NQF)下基于课程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纵向衔接、普职等价、普职沟通。二是通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组织来实现。例如,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及技术准备(Tech Prep)和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我国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在这一框架之内,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包括学术资格,逐步推动普职等值,以此不断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利地位,也有利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变。在国家资格框架中,政府、学校、行业各司其职,各有重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各级各类国家资格标准,并按标准进行严格审批;职业学校、行业、社会培训机构与技能鉴定机构则具体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四、公平性和公益性:满足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提升和生活改善的需要

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尽管职业教育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会因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收益的不同,但教育公平要求确保所有人员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获得均等的公共职业教育资源。公益性则是指职业教育可以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群体共同受益。公益性的潜台词是“公共利益”,所谓“公共利益”是指满足社会或群体中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需求、实现他们的共同目的、代表他们的共同意志、使其共同受益的一类事务。从经济、社会、教育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个人就业和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全体受益。

(一)拓宽正规职业教育生源渠道,让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已经相对丰富,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有了较好的保障,但是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开放,还是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例如,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制度,如果一个人脱离了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那么将很难重新回到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由于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招生困境,而拓宽职业教育生源渠道的做法对许多地区生源困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自2009年以来,许多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明确提出拓宽生源渠道,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向已就业者开放。例如,陕西省将返乡农民工等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群纳入招生对象,拓宽中职生源渠道,扩大招生范围;河南省积极拓宽招生服务面,完善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及教学制度改革,把招收往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纳入中职招生范围。未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面临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职业教育必须明确定位,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其生源渠道,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作为招生对象,让其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缩小职业教育受教育过程的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等不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东西部区域差距与城乡差异,这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态之一。东西部区域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数量上,更体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诸多层面上。而在同一区域,城乡差异也较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只有少量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享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不平等的。这种仅仅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接受不同质量教育的状况是非常不公平的。在这一问题上,国家层面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政策驱动”,从招生层面推进职业教育东中西部合作办学,目的在于让东部地区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并提升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举措显然是有益的,但仅停留在招生层面的浅层次合作并不能真正推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从政策、制度、环境等层面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避免让不同区域的学生接受不同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竭力解决的问题。

(三)对低技能型劳动者进行公益性培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流动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就会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近两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只有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才能促进他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以缓解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危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都力争让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和相同教育质量。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对国民做出承诺: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因此,我国需要从政府政策层面,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应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与潜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新型农场主、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公益性的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其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Zhu Mingjie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从化 510900)

(Zhujia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nghua 510900,China)

摘要: 物理生活化教学强调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和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Life-oriented teaching of physics emphasizes the creation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situ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and learn in this situation, and finally appreciate the applied value of physical knowledge.

关键词: 物理 生活化教学 实施策略

Key words: physics;life-oriented teaching;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38-01

0引言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物理教学的活水源头。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那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学习物理知识。本文拟就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做些简要的探讨。

1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生活化教学是指课堂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基础上。注重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具体到物理教学领域,物理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捕捉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物理知识,挖掘物理知识的生活内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布置生活化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一般来说,物理生活化教学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1.1 关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物理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抽象的概括和反映,物理规律反映了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均包含有大量的物理知识,学生对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一些直接经验。学生的这些已有知识结构和在生活中获的直接经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基础和重要的学习资源。

1.2 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和将来可能的生活物理生活化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和将来可能的生活,强调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将来可能的生活联系起来。物理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既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印证、补充和超越,同时也使物理知识由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物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2.1 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尤其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那些与中学物理教材有着紧密联系的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尽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物理课程资源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受和生活经验等。要开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资源,使物理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坚实的生活经验背景之上。

2.2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精选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物理学习情境,在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对学习情境很熟悉,感到面临的问题的和任务很真实,从而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切实体验建立物理概念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举几例进行阐述。

①直观化的生活情境。即利用生活中那些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创建探究问题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电场和检验电荷的关系时,可以拿一瓶香水放在讲台上,教室内顿时芳香四溢。教师顺势利导:如果我们这时候离开教室,香水味会消失吗?同样,如果没有检验电荷,电场会消失吗?在直观化的生活情境中,所用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并且学生在生活中可能见过所演示的物理现象,但未曾思考过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当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竟包含着如此多的物理知识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②描述性的生活情境。有些问题情境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再现这些物理现象。教师可通过语言描述等方式,把物理情境生动地描述出来。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以列举生活中一些增大及减小摩擦力的实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③体验性的生活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利用学生熟悉的材料,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学生现场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物理。比如,在学习凸面镜和凹面镜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汽车倒车镜、哈哈镜、勺子、平面镜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些镜子的功能,从而加深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理解。④虚拟性的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现包含所学知识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看的见、听的着的虚拟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比如,在学习能的转化时,可以播放利用风力、水力进行发电的影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物理现象,为学生创设虚拟性的生活情境。比如,在学习波的传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波的传播过程。

2.3 布置生活化的训练习题,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生活化教学倡导作业生活化,即作业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精选那些包含一定物理知识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事例或自然现象,设置一些包含一定原始物理问题的习题。原始物理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且未被加工的物理问题,而物理习题则是指从实际问题中经人为加工出来的物理问题。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有在原始物理问题中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解决原始物理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课堂所学的间接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除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习题外,还应设置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外作业。引领学生走进日常生活世界,尝试运用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学习电学知识后,可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动手为家里装一盏照明灯,要求有开关、保险丝等。

物理生活化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直接经验,把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看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极大地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说,生活化教学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当前物理教学的需要,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厌学物理这个难题。

参考文献:

[1]刘金.生活化教学概述[J].生活教育,2006,4:48.

[2]张伟,郭玉英.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化物理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5:60.

[3]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8.

[4]邢,陈清梅.论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价值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1:57.

篇4

【关键词】高效教学;特征;策略;初探

一、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双边统一活动

大学教学是传递具有专门性高深学问的过程,要想进行成功的教学,单单熟悉教材,熟悉讲稿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对有效教学的追求,能够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给学生提供明确通过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如《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给同学们明确提出这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本课程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明确应用文写作是公务员考试和各行各业公开招聘考试不可缺少的一门科目。将课程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元学习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巧妙的设计,需要我们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的组合。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确定基本教学内容,然后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学的效果才是有效的。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作为老师的我们,上课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除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之外,还要设定情感目标,这对于我们《大学语文》教学尤其重要。所以我们背课时不仅要备教案,还要背方法,备情感,备语言,备教态,这更加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课堂的教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它环节起着支配作用

一堂好课应当具备以下这些特点: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语言清晰,板书规范,效果良好。目标明确,要求适度,体现教材的系统性,层次性,结合教材特点,渗透思想教育。精心组织,重点突出,难点解析恰当,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富于启发性,注重能力培养。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完整,合理,使学生兴趣浓,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老师的我们还应当有课程资源意识,除了教材中的基本课程资源外,高质量的课程需要我们学会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课程资源。优秀的教师要超越教材,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挖掘课程的历史资源,让课程资源具有历史纵深感,发掘学生经验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经验成为课程最生动的要素,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反映时代的特点。尤其是网络课程资源,更具有丰富性,实时性,趣味性,全球性,尽可能的选择热点问题,提高同学们对课程的关注度。促进学生多种类型知识的建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显性知识,缄默知识,学生能够迁移,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自己的学识,个人的经历与阅历,个人的胸怀与视野,都是教师内在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

三、高效的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特点及讲课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同一门课程,同样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除了常规的知识积累,更要注重同学们听 说 读 写语文能力的培养,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学会表达不同的见解,学会诵读经典的古诗词,用优美的语言来传递思想,在提高同学们人文修养的同时,老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生活,语文更是人生。因为好的教学方法一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在教学中,我除了用到常用的讲授法之外,也大胆尝试研讨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参与,积极主动做事,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参与,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当前的大学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同学们知识背后的逻辑与思维能力,知识背后的价值观与情怀,让知识活起来。现在这对我们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课程资源要丰富,思维过程要严密,知识优势要明显,通过师生的对话与探究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到系统的知识。当然,不同的教学应视具体的教学需要而优化组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对学生的学习要有明确的反馈与积极的评价。可以采取交流的和讨论的方式,大胆积极尝试网络互动。

四、提高教学效率需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

课堂教学关注营造“学习共同体”,实现群体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充分展开高层次思维。让他们的思想自由的跳跃,作为老师,要让教学的过程充满互动的快乐。互动不仅仅是老师问,学生答,而是有来有往的思想碰撞。与同学们进行有效沟通,除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让教学过程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引发认知冲突。让同学们学会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批判性地,反省性地思考。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的价值感。老师要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这是教师的基本功,需要不断地修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语言富有逻辑性,丰富性,幽默性,节奏性。展开学科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恢复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让他们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W习态度,让学习过程积极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变接受式学习为建构式学习,体验学习的价值感与成就感。让学生在自我学习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有利于自我认知的形成。让知识更有系统性与条理性。只有这样,同学们才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接交给老师教育的智慧,它只能从你丰富的内心世界中生长出来,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领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自己独到的风格与魅力。同时,教学也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教学的幸福感,成就感,价值感。教学的过程充满互动的快乐。教师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传递给学生,就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准确的表达出来,要讲重要的话,建学生听得懂的话。在这个过程中,非语言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声音声调,外表服饰等。我们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教态自然亲切,仪表朴实端庄,语言规范,声音宏亮,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综上所述,深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就职业而言,是神圣的,但肩上的担子也是沉重的。教师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职业。不但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需要我们不但学有专攻,还需文理渗透。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财富的人,才能够真正去爱学生,并赢得学生的爱。”

参考文献:

[1]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霍姆斯.教师幸福感[M].轻工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计算机教学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10-02

一、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心理特征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心理成熟和人格特征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受社会环境、学校、家庭、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矛盾十分突出,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如价值观不正确、依赖性较强、意志力缺乏、心理发展失衡等。笔者在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段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呈现出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一)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效率不高

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刚刚迈入校门时都会感到无比的兴奋,这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新的环境会使他们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新鲜感便会逐渐淡化,随之而来的是心理上的自卑感,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与普高学生相比他们没有文凭上的优势;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就业受到诸多限制,从而使得他们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最终结果就是学习自信心丧失。学生带着这样情绪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若是这种不良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缓解,势必会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

(二)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偏差

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未能了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只为了获取学历,由始至终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易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计算机教学枯燥、无味,致使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此外,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意志力薄弱,在遇到计算机学习难点问题时,没有形成刻苦钻研、攻克难关的学习品质,而是选择了放弃,对学习任务盲然视之。

二、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对策

(一)合理确定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职业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是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它能够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此,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应当合理确定专业技能学习目标,借此来激发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努力。在实际教学中,可将一套完整的专业技能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如实用组网技术,这是计算机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之一,因该课程中涉及了大量的操作内容,学生想要全部掌握有一定难度,所以可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教学任务,各个教学任务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该课程分解为6个任务,即局域网解决方案、局域网布线和连接、操作系统和客户机的配置与管理、网络终端服务器的架构、网络安全管理、局域网应用,任务划分好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操作,自行设计子任务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在课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也可让学生互相评价,以此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为了充分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有助于激发他们向最近的发展区努力。

(二)理论教学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是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非是要教师整堂课都向学生灌输理论基础知识,而是要适当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上机时遇到的难题。目前,大部分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基本上学生都可以看得懂,教师则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一些难点和容易出现差错的问题上,并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对于教材中描述非常详细且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一笔带过,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在学生上机时,教师可将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演示给学生看,剩余的时间则留给学生进行交流和探索,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的环节,这不仅是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思想品质的测试,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有效的主要途径。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并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中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掌握了知识的应用,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所谓的项目教学实质上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相对真实的情境当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计算机是一门讲究实际应用的学科,通过项目教学法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不但应当关注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而且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若是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当中,则掌握再多的知识也是没有意义的。为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借此来培养学生关注专业技能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应当是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如,教师在教学ASP时,可以先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然后直接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喜好设计网站,并对制作过程进行严格规范,以此来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网站的整个制作过程,从而使理论知识升华为实践操作。

(四)重视实训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计算机是一门讲求实际应用的课程,所以它的教学也应当以实训为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转换角色,逐步从知识的传播者过渡到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多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也要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猜想和大胆判断,并将这种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形式和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手段,这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而且还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于职业学校的定位及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使学生明白在信息化时代学好计算机课程,是将来走上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地适宜,结合计算机学科丰富性、趣味性及当前普及面广、应用面强等特点,在施教中牢记理论知识为基础、铺垫,同时牢记此阶段学生爱动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喜欢上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袁文斌.关于提高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效果的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5).

篇6

关键字: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特征和对策

我国的大学英语是和初、高中英语有很大差别的,不同于两者的应试教育,其更加人性化和更具自主性。其发展的时间大概已经有20年了,在这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语言基础的学习,那现在我国的大学英语就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教学工具上的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的注重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以前的教学工具是很落后的,老师们只能借助黑板和粉笔来完成教学,而现在老师们却可以应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这样不仅能够节约老师的备课时间,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以前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单纯的教书,而现在课程要求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在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一、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特征

这种模糊体现在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划分问题上。首先,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包括在教学目标、课程安排等方面。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词汇量掌握在4000左右。而高中英语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是极其相似的。这样就会产生大学英语的特色性降低,同时给学生学习英语的厌烦,起不到大学中学术教育的作用。然后,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划分不明确的问题。第一,在大学中专修英语专业的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原因在于非英语专业过多的把学习时间放在了自己的专业课上,而忽视了英语课程的平常练习。另外,很多在高中英语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大学放弃对英语的钻研,转而向其他更热门的金融领域发展。第二,存在英语专业的基本水平下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重点大学开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重视,要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掌握的前提下加强英语的自主学习。而相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基本学习时间减少了很多,转而去学习新闻、经贸的领域,为综合型人才而努力。这样教育方式下的英语专业学生并不能在实际中大显身手,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面。这两种原因,造成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界定模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甚至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优秀,这就产生了专业英语教育的失衡和社会市场对人才选择的疑惑。

二、处于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对策

处于大学时期的转型时期的英语教学会发生很多复杂情况发生,针对这些复杂情况我们也要有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在中国的英语教育属于是基础的英语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很多国外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所以老师要承担起研究新的学习方法适合中国大学生学好英语的新模式。

(一)鼓励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办法和模式

现如今的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多,并且现在的大学生英语转型阶段也正在处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的时期,并且我国的正在大规模的开展高等教育,所以现在是转型时期英语改革的大好机会。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对于英语的需求量也不一定。课上的讲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知识需求,所以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方法来说,课堂上简单的讲课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枯燥,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活泼的教学形式,在课上我们可以成立课程小组,可以将班级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包括回答问题以及课下的讨论都要以小组的形式,我们记分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记,先每节课下课的空档可以给学生们放一首好听的英文歌曲,让同学们在休息之余,也能受到英语的熏陶。

(二)把基础教育英语向专业英语转向

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很多专业都离不开英语,所以有了专业英语的课程的开展,无论是现在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是未来的研究生的试验仪器操作都离不开英语方面的指导,所以现在的大学生的英语转型时期的基础英语教育向专业英语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大学英语力求走一条科技英语的道路,但是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大学英语的向前发展。甚至存在同一个学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或者本科生或对口生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英语教材和教育模式,这样分散的教学是不利于大学英语统一发展的。在大学四六级考试实施后,确实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因为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发现这些缺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大学英语的改革。希望各大学能抓住转型时期完善和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和回顾,反思与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国华,谈英语能力标准的制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45-49.

[3]陈美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前景[J].中国大学教学,2006(2):11-19.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对策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接班人的培训基地就是诸多高职学校,培训他们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能力,另外更是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高职学校和普通大学不同,自身独特的特点让其在发展过程中面对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1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高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广大单位提供全方位实用型人才,不论是生产行业还是建设、管理行业皆是如此。但是不少高校对技能型人才理解不正确,在培养过程中偏重技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虽然技能快速提高,但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却普遍比大学生要低,在进入单位后职业道德达不到应有标准。

1.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一些高职学校本身是高校,但是还有一些高职学校是从中专升起来的,因此学校中的老师也从教育中专学生变成高职学生,老师的教育水平达不到应有标准,教学手段落后,对一些高深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具现化,更无法令学生了解其中的奥秘,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心灵的释放。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上课质量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除此之外,专业技能老师也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中。不少高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选择从企业中聘请高级技术人才,提高老师队伍的技能水平,晚上教育队伍结构,但是这些人虽然技能十分高超,可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无法带来积极效果。

1.3高职学生自身特点

进入21世纪后,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高职学生的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侵袭,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思想获得也变得更加独立、多变以及差异性更显著,但是这个时候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定型,不管是世界观、人生观还是价值观都没有正确树立,定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另外高职学生和一般大学生相比会存在心理自卑感、低人一等,对未来迷茫,因此在学习中也没有充足的动力,一些高职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素质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对社会的真真假假、美丑没有正确的分辨。这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就会显露出很多严重问题。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让其教育开展难度变得更大,负责开展的教育工作者被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这几点:

2.1改变传统思想教育手段,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高职学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自身以及学生发展为本。而贯彻以人为本就要做到:第一,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融合一起进行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清楚了解他们的思想脉络,明白学生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什么关注等等,因为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给出对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效果。第二,传统思想教育方式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是强制性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生,也和社会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符。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以人为本的思想下才能将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道路。

2.2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传统思想教育的地点都是局限在课堂上,学习的都是深而不懂的理论,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无法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很多人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讲述的都是大道理,但其实不然,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还有学生的日常交友烦恼以及学生烦恼等等,这些都属于教育工作范围内。因此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学生实际思想相贴合,这样教育才能充满活力。

2.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提高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因此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果。因此想要强大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提高教育者队伍的素质。第一,教育者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第二,拥有高深精深的理论素质,没有高深的理论支持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实现;第三,教育者做好表率。学生的表率就是老师,因此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做到做和说的相一致,因此言必行、行必果是教育者的行为准则,不能在学生面前说一套,背后却做另一套,这样无法让学生心服口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强,孟学英.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24-26.

篇8

慕课是2012年之后,借助互联网的交互功能而迅速发展的,它是免费和开放的,相比以往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慕课有更多的视频教学资源、更加先进的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的教学互动,更加适合移动终端学习的教学设计,这些特点使得慕课在很短的时间就获得了大量用户。但是,慕课注册学习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的人很少,常常几万人注册学习,而最后完成课程的只有几百人,以至于有学者质疑“慕课教学泡沫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研究人员、学习者关注慕课这一新生事物,慕课是不是“泡沫”尚需观察。

一、网络学习中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一)“需要―动机―行为”链条

网络学习者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学习策略的。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制订的学习计划、规划,选择的学习方法、技巧和调控方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两方面因素有关,其一,智力因素;其二,非智力因素。在网络学习情况下,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情绪、态度、意志、自我效能感等。其中,自我效能感是动机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第一,理解需要导致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内部状态,引发和维持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部状态。早期的动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同期,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对于人们认识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有较大助益。双因素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赫茨伯格的研究发现,在工作中,员工的某些因素满足了就满意,不满足就不满意,这些因素就是保健因素,例如薪金、公司政策、工作环境等;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员工如果得到满足将感到满意,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不满意,例如晋升、个体职业成长机会、认可、成就等,这些是激励因素。

第二,在网络学习中,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框架。应用需要层次理论,教学策略的设计,可以重点刺激学习者的高层次需要,例如自我实现等,以实现高水平的、自觉的学习。应用双因素理论,我们可以重点挖掘激励因素,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满意。综合来说,低层次的需要和保健因素,将使学习者处于懈怠的、随意的、迟缓的状态;高层次需求和激励因素,将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动机。

第三,认识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产生行为的动机往往有两种,一种是需要,另一种是外部刺激产生的冲动。当一个行动完成之后,又产生新的需要,或新的冲动,从而导致新的行为。在动机和行为的链条上,一个中介因素非常主要:自我效能感。在动机形成之后,自我效能感高,则增强原有动机,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低,则消减原有动机,不利于完成任务。影响自我效能感发挥的因素包括:既往成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状态等,因此,改进这些因素,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影响包括: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影响克服困难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兴趣、动机和归因。

(二)“需要―动机―网络学习”链条

学习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强烈则动机强烈,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一般表现为认真、主动的态度。动机的活动水平和指向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学习活动的投入、坚持,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动机强度而增大,直至达到最佳水平,之后,则会随着动机进一步增强而下降。这是因为,过于强烈的动机,给学习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习者焦虑、紧张,干扰了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反向作用。

所以,间接地我们推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还会受到学习任务难易程度的影响。对于比较容易的学习内容,高的动机使学习效率最佳。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中等动机使学习效率最高。对于复杂的困难的学习内容,偏低的动机使学习效率最高。学习的任务越是简单,动机的最佳水平越高;学习的任务越是困难,动机的最佳水平越低。这个传导的过程,反向也成立。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效果影响巨大,反之,学习效果对于下一步的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上一步的顺利可以导致下一步更大的学习动机。网络学习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也是这样,它的链条是“学习需要―动机―行为―效果以及反馈”。

应用传统学习的“需要―动机―行为”链条,分析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的表现,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于其开始学习、坚持学习、完成学习都非常重要。第一,学习动机是其自主学习的发动机和开端,是网络学习行为的驱动,是学习全过程的激活环节。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自觉性是其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学习热情、主动性。第二,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短期、中期、长期学习目标,找准学习目标,如同找到“海洋里的一滴水”,使网络学习在各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意义。第三,学习动机还帮助学习者维持和监督(自我监督)网络学习行为,起到强化的作用,对于网络学习的持续性有非常大的影响。

二、网络学习中的群体因素

网络学习中的群体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教师将学习者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就是小的群体,是正式群体。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产生自由交流的,学习者对于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言、讨论,自发结成的群体是非正式群体。在网络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遇到的教师、同学,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群体环境对于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其一,学习者从众行为。从众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判断,往往以其他人的表现作为参照。其二,学习者竞争行为。竞争可以带来积极影响,也可以带来消极影响。积极的影响带来鼓励,消极的影响可能破坏协作。其三,学习者“搭车”行为。“搭便车”是经济学的术语,指别人做了,自己就可以少做或者不做,但自己和别人一起享有资源和成果。网络学习中的“搭车”,指网络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时,特别是没有明确分工时,学习者不主动、推脱责任的现象。其四,教师隐性在场。学习者想象老师在场,或者教师在“视频答疑”中的网络在线,会给学习者带来激励或心理压力。

三、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特征的慕课教学策略

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教学特征;改进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230

0 引言

在以往的英语教育中,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同小异,这一现象对于日渐开放的社会发展而言存在明显制约性,无法达到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对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这也间接的要求大学教育者在转型时期对英语教学的目标、方法等多方面进行针对性优化和改革,从而真正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获得创新和转型。

1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

就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其存在的转型空间非常大,为了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更加有方向、目的性的转型,提出几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所提出的一些常见特征。

1.1 高中与大学、专业与非专业的英语教学界限不清晰

就当前的英语教育而言,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课程等多个方面均较为类似,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有高度相似[1]。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主要是要求毕业生能够达到4500个左右的英语词汇量,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英语应用和表达能力,并且达到一般的要求,也就是400个词汇量。

除此之外,大学教育当中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教学专业界限也较为模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大学英语教育当中,主要分为专业英语与非专业英语两个课程,同时在一些高校当中会以为专业的不同而选择的不同的课程进行教学。但是,就当前实际教学内容而言,这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许多非英语专业得学生在学习非专业英语课程之后,仍然能够达到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水平;(2)大学生在学习成果基本相同。这也是以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仍然有可能在英语方面的学习中投入大量的时间,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市场逐渐向着国外发展,所以许多企业对于英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为了更好的毕业,就会在英语学习中尽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间,这也导致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达到甚至是超过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理解能力;(3)当前许多大学在英语考试、英语课程方面应用的是统一性的内容,基本上难度相当,所以导致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考试内容和考试难度方面基本相同,并不能展现英语专业的特殊性。与此同时,基本上所有的英语、非英语专业的课程都是偏重于听说读写这类基础性的内容,并没有针对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英语教育。所以当前许多专业英语的教学课程在非专业英语教育当中也有所体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坑你在一个班上进行学习。在考试方面,按照相关研究对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对比发现,两种考试的测试目的基本一致,难度以及内容也大相径庭[3]。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的发现,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非专业英语与专业英语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较高的相似度,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英语应用能力,大学英语的地位以及教育重要性逐渐淡化,实行有效的转型成为必然措施。

1.2 大学教育中英语基础教学不断淡化

在2000年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主要是以基础英语以及通用英语教学为主,也就是强化基础、注重素质以及渗透文理[4]。对此,这一个时期的大学英语主要是将英语作为一门知识或素质进行培养与教学。但是,伴随着近些年我国国际化交流频率不断增加,特别在2004年时,制定了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之后,关于倡导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英语的应用特性越发明显[5]。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有90%以上的人认为应用英语是英语教育的主要措施,假设企业对员工有英语要求,则要求会侧重于在读写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方面。对此,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以及转型目标必然是停留在英语的交流实用性方面,并且需要侧重于行业的专业英语教育[6]。就企业找人角度而言,企业的管理者更愿意所找的员工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英语交流以及社交活动当中,而不是拿着一个高学历文凭但是不能流利表达英语的员工,不是拥有的纸质证书的毕业生,这也是当代大学教育中,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逃课人数较多,另一方面参与社会英语培训的人数不断增多现象的一种合理解释,间接的说明了大学生对于当代大学英语课程有着较高的负面情绪。以复旦大学为例,该大学正是减少了大学英语的基础性课程,而增加了关于英语的选修课程,其改革之后的结果显示,有80%的学生只会参与到一个学期的基础英语教学,而其他的学期都会应用在学术写作、外贸英语以及翻译等选修课程当中。对此,这也正是我国大学英语所必须要实现的转型成果。也正是因为我国大学英语的教育环境,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一个单纯的基础性语言培养转向于实用能力培养的过程。

当代许多人对于大学英语大多都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并且这一阶段处于无限延伸趋势。相关研究者认为,假设仍然持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继续坚持基础性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遭受影响。

2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2.1 倡导个性化教学方式

当前的转型时期之中,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快速扩招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许多大学的入学门槛向当地,许多大学生的资质甚至不如高中生。一方面,只有少数的一流大学生能够达到甚至超过4级英语考试水平,但是有相当大的比例学生无法通过基本的英语考试,这些大学生甚至还不如2000年前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的类型不断复杂和多元化,除了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还衍生出了研究性的大学[7]。教学型的大学以及教学研究性的综合性大学。不同类型与不同办学定位的大学在课程的设计、课程体系以及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差异性都导致了学生对于英语的重视度、对英语的学习需求不同。换而言之,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及内容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教育状况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开展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要求这样方面,我国1000多所本科院校中,学生的能力就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想要提出要求学生达到一个统一性的能力标准是无法实现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假设,借助四级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全国至少有近50%的学生无法达标[8]。对此,想要通过一个统一性的考核标准是不可能的,所欲应当采用等级量表的方式替代当前课程要求中所提出的三个要求。对于不同之处,也就是等级量表当中只会提供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级别要求,而不会实行统一性的硬性标准。而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可以参照量表,按照自身具体教学状况以及学生所学专业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在多个方面调整英语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方面,教育部门通过相关的通知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一个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简单而言就是各个大学需要按照自身实际状况应用新型加血模式。类似于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在教师质量、学生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不应当和一般的院校相同,采用同样的教学软件、教学规模和教学技巧,而是应当优于或先进于一般的教学院校。在师资方面不是非常紧张以及学生基础较高的高校当中,没有必要将学分的课时放在计算机当中去,更没有必要组织相关学生集体到多媒体教室去自主学习。这些学校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常设的“语言学习中心”,类似于电子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并可以为学生提供视频资料、英语学习网站以及软件等学习资源,促使有能力的学生能够从网站、软件、资料当中实现自我学习,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促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层面上,许多大学英语的课程都是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起点。当前最大的问题便是教材的统一编制。当前许多大学在英语教材的编写体系以及形式都有所差异,但是整体编制目标都是相同的。但是,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导致北大这类能力较高的学校使用另一种教材,这一现象和教育部门的推荐相关。对此,在实际的转型过程中,可以将教材的选择权力放到教师手中,例如由教师组成的教学讨论小组,让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性选择教材,从而更好的开展英语教学。

2.2 由基础英语课程专项多元化教学目标

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当做一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其教学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英语学习能力。对此,不能再坚持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为我国的特殊性,大多数高校仍然是坚持这一教学方式,但是在211工程之后,特别是提出了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内重点大学之后,更应当将教学重点转系于专业方向的英语教学,这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然原则。虽然我国重点大学当中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于国际上的一流大学而言较差,但是英语发音可能要比他们更加标准,托福的考试分数也会跟高,但是英语的学术和专业应用能力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就是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所必须转型的一个方向。

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应用于生产、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教育来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但是,大学大学公共英语,在理论上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能够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对此,在双重任务的基础上,在大学大学公共英语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在原本的高等英语、经济英语等基础上,添加一些其他实用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内容,例如物流英语、专升本英语以及各种专业英语,例如在软件系当中,应当适当的开展软件相关英语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在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方面,应当在原本的单一理论模块的基础之上,添加英语案例的分析以及商务访谈等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与听说能力。例如,在物流管理的专业教学当中,可以在不影响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与物流相关的英语交流学习内容,从而提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总而言之,在大学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方面,必须在英语基础上引入与生活、工作具备关联性的课程内容,并且通过高等英语的实验,真正让学生掌握英语,应用英语。与此同时,在考核方面,应当更加注重能力的应用而不是理论的掌握,在考核时,应当综合性考核学生所学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从1961年至今的几十年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获得了显著的创新,在教学特征方面有着明显的创新。但是,因为每一个大学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目标不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导致最终同一所大学内不同专业的学习在英语方面存在^大的差异。对此,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转型,必然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尤其是在教材、内容以及目标等多方面实行个性化的教学,从而真正展现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慕课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23(09):135-138.

[2]邹春莹.以学术英语为新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问题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6,31(45):78-79.

[3]谢晶晶.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转型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09):135-137.

[4]王学华,陈美华,李霄翔.以学术英语为新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问题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V4(4):55-58.

[5]徐晓丹.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时代到多媒体时代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情,2015,30(21):212-212.

[6]王欣,王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教师转型期期间状态焦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1(02):31-38.

[7]甘伶俐.关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中外交流,2016,14(36):4414-4415.

篇10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1.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是素质教育倡导的必然产物。[1]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2]在《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发展性心理辅导取向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论述,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3]《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中提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仅仅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各个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承袭了这一思想。如《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性原则:“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发展性任务与补救性任务,以发展性任务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看,《纲要》分阶段设置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类为学习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及职业发展三个方面,体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所应涵盖的内容。

3.柔性政策特点明显

尽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组织建设的三级化

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加强了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呈现省、市、县(区)三级化管理模式。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省教育厅设“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行使行政领导职能,并设“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其执行工作机构。各市区县建立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各市(县、区)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明确要求。

在各个学校中,又逐步形成了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参加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规定,“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指出,“学校可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统筹全校工作。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单独设置学生心理辅导主任,一般学校此职可由德育主任兼任。学校应成立心理辅导组,由辅导主任或德育主任任组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组员”。《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教务处、共青团、少先队共同参与,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建立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对于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开展心理救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体系建设的科学化

(1)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系逐步形成。各省市以《纲要》为依托,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分阶段制订了教育内容。《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学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要求。在《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更是把教育内容要点细化到各个阶段的每个年级上,不同的年级各有侧重。

(2)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等手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以预见,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走向之一。[4]《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提出:“在全省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雨工程’。该‘工程’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联通全省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广大中小学的专业平台”。《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构想。《2007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提出:“以网站为阵地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展开”。依托于网络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随着青少年学生网民的增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大势所趋了。

(3)评估

为了检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成效,一些省市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朝着具体、量化的方向发展。《纲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则进一步提出了评估指标:机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工作,学科渗透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科研工作和实际效果。《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将评估指标制定得更为量化,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规定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定期开放,接待有需求的学生,每周不少于10小时。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团体辅导”。

3.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意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纲要》也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提出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且要取得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

训练有素的教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5]各省市结合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基本都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资格与职责、培训和教研方面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1)资格

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专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心健康,从大专院校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等)毕业,或者经过经认可的专业培训,通过‘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资格考核(试)’。通过考核(试)者获得“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并将资格证书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岗位职责各不相同。

(2)职责

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明确了专、兼职教师各自的职责。《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则从工作职责范围、专职心理教师的素质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三个方面非常详细地制订了专职心理教师所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3)培训

各省市相关文件都涉及到了师资培训问题,以《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例,将师资培训分A、B两个等级,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语要求、培训形式与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考核、组织管理和其他事项七个方面详细指导了培训工作的展开。

(4)教研

《纲要》首先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进一步提出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要将教研活动与专业培训及教师的自我成长融合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研讨个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样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根据这些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将更加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 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

[3]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