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

篇1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 电化教育 现代化教育

一、 电化教育及现代化教育概述

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现代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将教学信息更好地进行传递,同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管理、研究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现代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主要教育内容是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于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顺应时代,符合国际趋势的教育。不管是现在发展的需要,或是未来的社会发展,现代化教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

二、电化教育的诞生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出现了电化教育这个词。电化教育这个名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1936年,我国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在与教育界人士讨论在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义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电化教育正式出现在我国教育领域。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的正式使用,是在同年,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电化教育这个名词被逐渐引用、传播,成为我国的专有名词。最初,电化教育这一名词,是根据当时国外视听教育这一名词提出的,而此时,利用幻灯、电影和广播进行的教育传播模式出现了,电化教育这一名词一直沿用至20世纪90年代。

由于特殊的诞生背景及当时特定的发展环境,电化教育被定义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例如投影、幻灯、影像、广播、电影、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电化教育的这个定义,是由原始的定义演化发展而来的,是电化教育的新定义。新定义与原有定义的区别在于不同的文字表述。电化教育新定义是对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电化教育的展望。

三、大中专电化教育对学校现代化教育的作用

1.大中专电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学校教育现代化包括学校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电化教育是与先进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形式,由此可知大中专电化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学校渴望通过电化教育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电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电化教育,学生可以直观接触到现代化的教育形式,真实体会现代化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内容。

2. 学校教学现代化随着大中专电化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现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电化教育是信息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信息化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电化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也有区别。

3.大中专电化教育是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必由之路

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实现,必须通过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信息化及电子技术发展下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学校若想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这种新型教育形式的参与,因此,大中专电化教育是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必经之路。

4.大中专电化教育的中心是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信息化、电子科技、多媒体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信息化及电子科技的发展对教育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起始,从另一方向来说,电化教育是对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5.大中专电化教育为学校现代化教育提供新的教学形式

电化教育的实质是教学方法与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型教育形式,是学校现代化教育的依托,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赵淑英.浅谈电化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赤峰学院学报,2006(5)

[2]陈子燕.电化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2)

篇2

关键词: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30-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振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的教育事业目前正进入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力竞争的热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通关注。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下,教育作为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活动,发展十分迅速。现代化教学环境已从早期的语言实验室、教学闭路电视系统、小型计算机网等,发展到今天的多媒体计算机电子教室、多功能电教室、多媒体电视教学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等等,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投入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它们所产生的教育效益也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目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滞后,缺乏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想使教育技术得到健康发展,真正对我国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加以缜密思考。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学科定位问题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70年代确立的。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尽管各国的专家有不同的说法,但都认为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技术;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学;教育技术所涉及的不仅是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而且还包括教育过程中所有可操作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要素;教育技术的核心是用系统方法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的新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新定义被介绍到中国之后,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界。但是由于国情不同,美国AECT1994定义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如果一味照搬,可能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混乱。如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构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这是全体教育技术工作者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在学习讨论教育技术定义的同时,对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哲学基础的研究也应该逐步深入,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普及。从1995年起,我国电化教育专业改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有关学科建设的研究逐步从感性的、经验性的总结转向了理性的、科学性的思考。由于教育技术学科属于综合学科,而不是纯技术学科,因此它的研究领域是随着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而不同的。如何确定我国的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学科的地位,仍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育技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

二、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

教育技术学和别的学科有所不同,它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项事业,同时还是一项产业。如何科学地构建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将是关系到本学科是否能立足于学科之林及本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大问题,在这一点上丝毫不可含糊。我们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我们自己的教育技术学派,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为此,我国有条件的大学、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应成立教育技术系或学院,把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技术研究结合起来,并有计划地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高级研究人才,瞄准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加大研究力度。此外,考虑到教育技术学的多学科性质,有条件的大学还可成立跨学科的教育技术研究机构,由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的学者们参加,使大学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落后状况,才有希望创立我们自己的教育技术学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学科的建设,以至于一个民族的进步,如果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如果只靠盲目的实践,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断然没有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希望。所以,如果我们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研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的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研究的滞后状况长期继续下去的话,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

三、加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研究问题

综观近一个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媒体技术阶段和系统技术阶段。这两个阶段有本质的区别:在媒体技术发展阶段,开始只注重研究视听设备的硬件,后来发展为教学硬件与软件兼顾。而系统技术阶段,则扩展到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系统方法研究。具体地说,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听设备的硬件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受美国心理学家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影响。他认为,要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必须选择恰当的媒体,也就是说,媒体的选择决定了学习效果。50年代至60年代是媒体技术阶段,斯金纳通过使用学习机器,提出程序教学理论。他不仅注意研究所用的设备,即硬件,而且特别注意研究编写教学材料所用的方法,即软件研究。他的程序教学原则后来成为许多学科进行软件制作的指导思想。到了70年代,教育技术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专家们已不再把教育技术看做是视听设备的使用和研究,而是设计教学的一种系统的方法,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也和国外一样,发展十分迅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近几年,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远程教学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和生机。目前,我国教育技术的建设已粗具规模,拥有一批水平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育技术工作队伍。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教育技术已成为我国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现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引起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改变。因此,只有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模式、课件制作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才能不断总结新经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现代教育是教育和技术的结合。有专家认为,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技术,是个不可分割的复杂系统。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之一就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肯定地说,现代的教学工作难度更大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学习如何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更要注重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有学习新技术的精神。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技术的投入,各大学都建设了一批多媒体的网络教室,不少中小学也建设了这样的多功能教室。这些无疑都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多功能作用,就要求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同志除了建设好这些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帮助教师使用好这个环境,让教师了解这些教室的功能,并能掌握它、使用它,解决在此环境下上好课的问题。要达到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师进行使用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培训。其次,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效果好,就要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育技术人员可以帮助教师制作一些技术含量高且复杂的课件,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制作课件的技能和技巧。目前,教师们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正在高涨,他们愿意接受有关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希望自己能动手制作教学课件。但制作课件需要根据讲授内容,先进行教学设计,选取适当的多媒体工具,还要熟悉一些必要的软件,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术。

四、加强教育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出现,促使音频技术、视频技术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教育技术这门新兴学科正在飞快地发展和拓宽,这就要求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在素质和知识结构上必须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就是说,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要发展,首先必须提高原有教育技术队伍人员自身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还必须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吸纳一些熟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其次,通过培训在职教育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适应当前迅速发展形势的有效措施。

教育技术工作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加强教育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了解教育技术、学习教育技术、运用教育技术,是做好教育技术工作的保证。教育部已把教育技术的内容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之中,所以要坚持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推进教育改革。

上述几个问题是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些再思考,可以为我们更客观、更科学地构建教育技术理论提供一个研究领域,对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理论的构建会影响到我们的思路和观念的变化,进而使我们对教育技术有较科学的把握,从而避免盲目性。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郭(1973-),男,河南焦作人,讲师,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及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篇3

中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目前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论文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②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权威学者南国农先生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教学手段,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组合,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媒传教学法);以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因此我们应从体系的角度去研究高职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凸显优势。

2.1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从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然而,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无论是教学信息化还是教育信息化都离不开以云计算、多媒体以及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2.2丰富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在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时多使用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互联网等在内的现代教学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往一些晦涩难懂、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只能通过教学模型、道具以及板书等方式向学生展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技术,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于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理论宏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

2.3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效率。现代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板书,利用多媒体课件容量更大、方式多样、更吸引学生等特点,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升了教学效率。

2.4开拓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和互联网等方式,将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书本上,更是呈现在网络上,打破了教室的框架,让教学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随时接收到教学信息。同时作为最新的教学方法,近几年兴起的慕课、微课教学模式利用交互网络技术,采用了“反转课堂”的新思路,不再是教师课堂上“拼命地讲”,学生“被动地学”,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在课下学习微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和检验学生课下学习的成果。这种新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新变革,颠覆了传统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3江苏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应用现状

3.1.1现代教育技术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江苏省是一个科教大省,现代教育技术一直深受重视。江苏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举办全省高职院校信息化大赛、微课比赛等赛项,从竞赛的角度督促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加强。全省还举办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参与培训的比例逐年增加。同时各高职院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不少学校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学媒体数量,完善配套设施,引进教学软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1.2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例增大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要求,不少学校将教师参加相关竞赛取得的成绩纳入绩效考核甚至是职称评定。这也侧面推动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自我要求。经在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的调研,受调研学院80%,以上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有一部分专业还将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开发信息化课程,实现教学、反馈全网化;少数老师能够结合信息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设计。

3.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操作型应用技术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能够使课堂效率更高;通过三维动画、PPT展示等方式能够使教学重点更突出,教学难点更易懂;通过微课等教学改革能够使复杂的教学知识更碎片化,接受程度更高。

3.2存在问题分析

3.2.1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认知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受访的绝大多数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理解不够,都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多媒体以及网络的应用,并未从完整体系的角度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多数还停留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应用角度,尚未关注到现代教育技术潜件(教学设计)的应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应该是教学设计。另外,由于有的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考核挂钩,因此容易出现教师被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主动性不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流于形式等问题。

3.2.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还存在较大差异

①地区差异。

目前江苏共85所高职院校,苏南等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和方法都略高于苏北地区的部分职业院校。

②年龄差异。

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比例较大,但是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应用比例偏低,而且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学课件的使用。

③水平差异。

高职院校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也不一致。有的教师仅会制作简易版的PPT课件,也有的教师能够用Flash等更高级的软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

3.2.3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依赖过大,更新速度慢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PPT等多媒体课件,但是有不少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点点鼠标,将课件内容读出来,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依赖性较大,甚至出现了没有多媒体课件就无法上课的情况。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该代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还有的教师制作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之后就“高枕无忧”了,每一轮教学都使用完全一致的课件,并不对课件进行及时的更新和修改,使得课件的知识点陈旧、老化,甚至是过时的内容。

3.2.4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合理规划

有的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还停留在喊喊口号,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也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但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结构规划,没有设立独立部门开展此项工作,仅仅将此项工作放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但这些部门有的工作人员对现代教育技术并不了解,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部分学校由于建设经费限制,无法实现全网覆盖,也没有购买先进的教学软件和设备,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不佳。有的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竞赛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流于表面。

4基于“三维四层”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建议

4.1构建现代教育技术“三维”应用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应用体系,包括物化形态的现代媒体技术,智能形态的现代媒传技术以及教学系统设计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我们可以采用三维应用体系:维度一,以教育技术潜件建设为核心优化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手册》一书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潜件的概念,提出教育技术潜件是指理论构想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教育技术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中认为潜件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最容易忽略的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以潜件设计为出发点,结合高职教育以及岗位需求,设计出与课程、岗位相匹配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系统地设计新型媒传教学方法,并将教学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出来。维度二,以教育信息化为背景开拓新型媒传教学法。媒传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利用了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利用这些媒体进行学的方法。常用的媒传教学法有:播放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成绩考查法、训练教学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出现,一种新型的媒传教学法也随之出现——微型教学法。国际上风靡全球的慕课(MOOC)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体系,将学生体验、师生互动完整地结合起来。相对于慕课而言,微课更适合高职教学,微课是将完整的知识点碎片化、微小化,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微课能够通过反转课堂的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而言,微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实现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维度三,以现代媒体技术多样化为途径丰富教学手段。在当前,可以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对这些信息技术的选择使用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需要加以选择。既要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络等高科技;还要在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件下,积极使用视频、音像技术,如微课、慕课等。同时学校在对老师的日常考核中也不能仅仅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倾斜,而应该鼓励老师采用多样化现代媒体技术,从而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4.2实现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四层”有机结合

信息化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平台和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又为教学信息化提供了保障,这二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学信息化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从网络、资源、应用、人才的4个层次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①从网络的角度:

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中国卫星宽带远程教育网络。为进一步实现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网络校园”,互联网全覆盖,实现课堂无界化。同时积极建设现代教育技术配套设施,引入更加先进的教学软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②从资源的角度: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以教育信息载体为核心的教育软件资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高职院校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发教育软件资源,建立专业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微课化。

③从应用的角度:

一方面应做好现代教育技术潜件建设,这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关系到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另一方面应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未来就业岗位需求以及高职学生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这一教育模式;第三,应进一步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技能,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第四适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研与实践,并将其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任务。

④从人才的角度:

篇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角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49-01

1.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浅析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无论人们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要通过想,这里的想就是思维。思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学生的学习活动、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活动等,所以,学习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教学观念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起来,并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其次,调整教材内容结构。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体系是否完整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对教学的结构与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函数模型的背景与应用的要求,多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使知识间的联系更密切,并满足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

2.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非常重要。其一,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思想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师单向地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讲授,这种理念导致教师对钻研教材非常崇尚,把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作为教学的艺术,这与学生实际需求并不相符。教师应转变观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拥有更多发挥的机会。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多发现、多思考、多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其二,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非常封闭的,太过于预设,导致课堂的教学非常机械式,也非常沉闷,没有生气与乐趣,学生没有学习的乐趣,并且一直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成为教师强制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表现出倦怠的状态,对教学与作业都是应付了事,无缘于创造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都焕发不出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3.对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

首先,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能够留有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谈到圆的直观图,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随后再请刚才的两名学生按照相同的要求进行作图。学生通过对两次作图的详细过程的观察,会得出很多经验与教训。教师因势利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定义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并且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对标准方程进行要求时,经常会遇到化简出现错误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对含有根号的式子进行化简时,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学生会回答用两边平方。教师再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好。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个方程,如果运用直接平方是不利于化简的,而整理后再平方,就会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一来,椭圆方程化简的问题就很快得到解决。其次,要善于把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应用到教学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教师掌握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有:其一,能快速增加每一堂课的课容量,原本需要45分钟的内容压缩在40分钟解决;其二,使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得到减轻,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举例中,这样能提高讲解的效率;其三,较强的直观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四,对整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非常有帮助。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再把本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同时通过投影仪,让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掌握与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把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在对新课程进行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对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完善,通过借助现代化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正确处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之间的关系,讲好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要从根本出发,不但要认真学好专业课程知识,还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通过参加社会的实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束必祥. 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探究[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10:6.

[2]王浩. 优化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10:46.

[3]付慧,王睿.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华章,2013,28:262.

篇5

引言……………………………………………………………………2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相关理论………………………………………… 2

㈠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 2

㈡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3

二数学思想方法与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5

㈠中学数学常用的几种数学思想方法…………………………………5

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22

三、几点思考……………………………………………………………23

㈠数学思想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3

㈡思想方法的教育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需要………………………23

总结………………………………………………………………………24

参考文献…………………………………………………………………24

篇6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纵观全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时:开创校园网站,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在这种探索过程当中,也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

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要“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说教式”、“灌输式”,看来是无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说只要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技术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呢?我认为也不然,光有现代的技术,没有先进的思想同样是不行的。如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有教师认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升学率;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的驾驶水平还偏低;有的教师虽然会使用现代技术,但不会处理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只有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

那要从哪些方面来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呢?我认为: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明确现代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使自己能游刃自如的操纵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的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由“强学”变为“爱学”,这就需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他们喜爱的事物与情境。例如:小学数学在所有学科中,它是最抽象化,概念化的一门学科,模糊的数字概念,枯燥的定义定律,不适合小学生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字的定义、定律等转变成生活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2.教学方法要侧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精神

篇7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哪些知识需要深度讲解

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以及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一些数学内容需要深度讲解。这些内容包括学生对某一些数学概念未建立之前而自身需要主动建构这个知识框架的数学内容;这些数学内容包含大量的逻辑上没有联系且远离学生实际的事实,以及一些重要概念或不加证明的公理等。这些内容教师宜作深度讲解,即采取精讲的方法――讲其过程、讲其思想、讲其方法。

对于高中数学中的导数概念、连续性、单调性、周期性定义等需要细致深入的精讲,从其产生的知识背景及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家如何分析归纳这类现象和问题,而由此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从中把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思想、方法展示给学生,以此建立相关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导数的定义,可由数学上的切线斜率,物理上的速度、加速度,化学上反应速率等的应用,得出其导数,它是概括了各种各样的变化速率而得出来的更是一般性也更抽象的概念,这个需要以教师为主,作深度的讲解,以此建立相关的重要概念。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抽象定理内容的解释而不是证明,以体现数学思想

“证明是没有经验的学生最害怕的词汇。”而解释这个词汇就不那么可怕,因为解释通常被认为不像证明那样形式化。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一个好的解释里实际包含了一个形式证明的重要思想,集中精力于解释定理里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而不是证明,这样并没有削弱对定理内容的理解。我们重复一个被前人已证明过无数次的定理,学生对这个定理的内容并不一定理解,而我们真正的目标是理解。

对于高中数学中的抽象内容,如高中数学中极限定义的叙述、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等内容的证明,要求教师形象解释,使得学生理解,通过解释来理解这些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证明上。如用极限定义证明___讲解过程中,通过解释让学生体会用___证明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其中用___来刻画___接近程度,而用N来刻画___,其中___是任意小的量,即___可以任意地小。要解释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了解其背后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受到智慧的启迪。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开展数学建模教育

“学习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这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学习数学就是试图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尽力刻画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语言,而这一种转化过程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就是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确定的数学问题,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这个模型能否进一步推广,解决实际问题。

四、在高中数学教育学中,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篇8

一、现代化学校界定

现代化学校就是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学校。不能把校舍崭新、设备先进的学校称为现代化学校,这只能称它为现代化校舍、现代化设备。进一步地说:学校教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内能主动适应社会,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学校课程、教育技术和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富有特色、运行良好的学校教育系统,能培养出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发展的“四有”新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它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教师的引导、组织下,能够主动自觉地运用现代思维方法和认识手段,认识和变革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自己。学生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不是死读书而是活读书;不是局限于教室而是超越教室;不仅具有共性而且同时具有个性。

我认为,现代化学校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模式特色化,学生发展主体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教育技术多样化,学校教育社会化,办学条件规范化,教师队伍优质化,学校管理科学化,教育科研普及化。

1.教育观念现代化。

主要表现为,(1)大教育观。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两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社会化网络。(2)终身教育观。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包括学前教育、职后教育、老年教育的一条龙教育体系。学校教育阶段应当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矗(3)素质教育观。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素质。(4)教科兴教观。依靠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依靠科研振兴学校。

2.教育模式特色化。

改变千校一面局面,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某一主题为主导,以某一改革为突破口,把学校各个子系统有机构成一种教育模式。例如“超前挖潜模式”,“主体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成功教育模式”等。不同的教育模式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表现为有特色的学校管理、课程体系、自编教材和有特长的教师、学生群体等等。

3.学生发展主体化。

(1)改变单纯由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靠自己主动和自觉。主动指学生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自觉指学生自我意识强,有自我调控力和自我评价力。学生发展主体化是指学生能动地去发展知、情、意、行,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矗(2)学生发展主体化不是自然发生的,没有教育、教学的精心设计,没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主动可能会成为盲动,会迷失方向。学生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具有个性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4.课程体系校本化。

这是指从本校实际出发来构建课程体系。(1)从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学生培养目标出发,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恰当确定好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使课程体系、结构具有本校特色。(2)现代化课程的本质性结构是以自我发展课程为纲,以人格课程、知识课程、情感课程和实践课程为目,纲举目则张。(3)课程内容改革关键在于改变知识本位的倾向。它应以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以知识为载体,是精神、智慧、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即四基而非双基)。

5.教育技术多样化。

(1)既然学生的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式发展,就要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多样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硬技术主要是指使用教学仪器、实验装置、电教器材、电脑等媒体或多媒体的技术;软技术主要是指使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的技术(例如教学组织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又如教学模式可以有信息接受式、技能训练式、自学思考式、讨论辩析式、发现探究式、实践创造式、特长发展式、自主发展式等)。(2)多媒体电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发展,将不但使人类生活,而且也将使教育、教学发生巨大变革。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以逐步实现因材施教。

6.学校教育社会化。

(1)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主要在学校进行。但必须与家长和社区密切配合,吸引其参与。学校教育要打破封闭性,建立开放的教育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加活动,参与服务,从中学习,提高思想,培养能力,发展人格。(2)学校要对社会开放,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可能,为社会各种人士提供多种业余学习的机会,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场所。

7.教师队伍优质化。

(1)有一支由合格的校长、教师、实验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队伍,并按学校规模配齐。继续教育计划落实,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有措施。老、中、青教师结构合理,团结协作。(2)校长、教师能为人师表,安教、乐教、善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水平较高,研究成果丰硕、质量好,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8.教育科研普及化。

(1)在建设现代化学校过程中,认真普及教育科研,校长、教师能运用教育科学思考学校发展战略、办学方式、办学策略,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水平。(2)学校应当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方法,学习使用科研手段,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

9.学校管理科学化。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教育管理体制有了重大改革,学校要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决策、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建立能够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内外动力结合的以内动力为主的动力机制。(2)学校管理要强调社会参与。建立学校管理委员会,由社区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家长代表和学校代表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应定期讨论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学生教育以及学校建设中的等等重大问题。

10.办学条件规范化。

(1)学校用地面积基本达到标准规定,校舍完好无危房,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教学、行政、生活用房按规定配齐。(2)学校的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教职工生活补贴和奖金全部兑现,教职工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住房基本解决。(3)常规教学仪器、电教器材、电脑按规定标准配齐,有地理园、生物园,有良好的勤工俭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生产劳动基地。(4)学校藏书生均30册左右,学校订阅的报刊总数班均不少于4种,各科教学参考书、工具书满足需要,并有书刊柜架。(5)体育器材、设施按规定配齐,有体育器材室,有200米以上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有2个以上标准篮球场和排球场。以上是对现代化学校的大体界定。

看一所学校的现代化,首先看办学的教育观。用什么样的教育观来办学,这是灵魂性的,它将贯穿于办现代化学校的全过程,并渗透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这种教育观将会集中反映到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学生培养模式。学校教育模式是对于整个学校系统、对于办学目标而言,学生培养模式是对教育对象、对培养目标而言。学校教育模式建设要落脚到学生培养,而学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则有赖于学校教育模式的良好运作。所以,学校教育模式和学生培养模式成为办学的导向。学校的其他因素都包含在这两个模式之中,都是为了保证这两个模式的实现。办学的硬件保障是办学条件规范化、标准化;办学的软件保障是由优质的教师队伍,普及了的教育科研和科学的学校管理三者构成。上述的几个方面,均要通过办学的主要内容、过程,即校本化了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教育技术和社会化了的学校教育在时空中延伸这一动态发展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可见,上述10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

二、建设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学校

我们提出的上述现代化学校的定义、内涵、内容,是一种理想模式,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尤其是在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初期学校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目标,它必须通过完成各阶段的战役性目标积累来实现。假如我们计划到建国一百周年(2049年)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长期的战略性目标,那末能否把到2010年和到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战役目标呢?假如我们把到2010年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初期阶段,那么就应当根据上述内容制定出这一阶段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既是从现实出发的又是面向未来的,它是能调动起大多数学校积极性,而不是高不可攀的。为此,我们提出建设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学校问题。类型,是指按照事物的共同性质、特点而形成的类别。不同类型,就是指一批事物之间由于有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从而形成的不同类别。

学校也是如此,因学校建设的基础不同,角度不同,进程不同,模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校。

不同基础,指的是每所学校在为自己设计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包括教育思想、学校管理、课程结构、教学水平、教师队伍、学生素质、办学条件等方面综合而成的现实基础实力。如有的学校校舍大而好,设备新且全,师资力量强,校风好;有的学校校舍不大,设备不新,但干群团结,教师工作热情高,质量稳步上升;有的学校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勇于改革,学校面貌变化大,由薄弱学校转变为知名学校;也有的学校目前情况一般,但校长、教师有决心追赶先进。这是十几年来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现实基矗。这些基础从综合性评价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说基础好些或基础差些,应当对每所学校作出具体分析。

不同角度,这是说学校在设计教育现代化时,经过学习、思考、分析确定的某种教育思路和切入点。所谓某种教育思路,指的是或者以开发学生潜能为核心的教育思路,或者是以和谐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路,或者是以公民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路,或者是以美育为核心的教育思路。切入点,则是在确定了以某种教育思路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后,根据学校的现实要求和可能条件,选择容易见效的内容,或者某项重点内容,加强工作,取得成绩,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例如以改革管理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德育改革为切入点,进而向纵深发展,以及其余。

不同进程,指的是追求现代化的学校因基储角度、模式的不同以及所采取不同的策略而形成的不同发展进程。如果校舍好、设备全、办学条件较为规范,其发展进程就会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为主线;相反,有的学校则会因校舍、设备欠债多从而其发展进程的某阶段会以硬件建设为主;还有的学校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各方面同时发展。从教育模式的构建角度看,一般会经历模式选择———因素组合———模式运作,然后再模式精血——因素再组合———模式再运作。由于各校的思路、实力、策略差异,模式构建的进程显然也会有差异。至于各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跨度显然也会有所不同。

不同模式,所谓教育模式,是指在学校构成的几个重要因素中,选定某一因素为主要因素,以此统率、影响、渗透于各种因素中,把各种因素组合形成的结构。不同的教育模式便形成不同特色。例如创造教育模式,其特色表现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别活跃,创造力强,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特别多。又如愉快教育模式,其特色表现为学生负担减轻,学习是愉快的,活动是愉快的,生活也是愉快的。

综上所述,每所学校从自己的现实基础出发,经过学习、消化、筛选,明确了从某个角度———学校选定的教育思路和切入点,并沿着所设计的步骤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和特色,这就是这所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体过程。许多学校有相同或相近的教育模式(即使如此,这些有相同模式的学校仍会各有其特色),就会成为类型。从一个城市来说,几百所甚至几千所学校便会形成许多不同的类型。

三、提出建设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学校的现实意义

第一、避免千校一面,追求自主发展。

目前,在讨论学校教育现代化问题上,比较集中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内容等共同性问题上,这是完全必要的。共同性、普遍性问题不弄清,搞现代化便失去基本方向。而同样必要的是:还要弄清教育现代化的特殊性和个性问题。如前所述,我们提出的现代化学校的“十化”,是属于普遍性内容。但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十化”在每所学校的具体表现必定是多样式的。各个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定现代化的计划,切不可生硬地按照共同划一的标准去做,亦步亦趋地模仿某些“样板”。提出建设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学校,可以激发各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为自己的学校创设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模式各异、个性独特、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第二、避免“孤帆远影”,追求“千帆竞渡”。

在讨论学校教育现代化时,因为提出了一些较高的标准、要求,可能会导致某种误解,以为搞学校教育现代化只是少数学校的事,与绝大多数学校无关。这在思想上是个误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只有少数学校致力于现代化,那么何来科教兴国,何来教育强省强市。

诚然,如果学校至今还是危房,无基本设备,学生流失率高,义务教育尚未实现,那是无从谈教育现代化的。但如果只是因为用地面积不够,或者某些用房、设备暂时未配备,或者目前办学一般,或者因为是新校而办学经验不足,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让这些学校追求教育现代化。我们的口号是“个个可搞现代化,校校可成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不在硬件而在软件。我们不应当让教育现代化远离大多数,恰恰相反,应当以教育现代化的口号去激励所有的学校。当然,这样说丝毫不存在排斥先进的意思,事实上总是会有先进后进的,我们的政策应当鼓励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总之,我们希望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大河中看到千帆竞渡的壮观场面,而不希望看到孤帆远影的寂寞情景。

第三、避免平均用力,追求重点突出。

篇9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教育活动;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一项在上个世纪末由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它的主要涵义是将所有的物品利用射频技术进行识别,同时将识别到的信息通过一些特定的设备进行连接,在网络上进行共享,这样的过程就可以实现信息的智能处理,同时对所有物品都能够进行主动管理。物联网技术所使用的系统具有众多先进的设备组成,从最终端的射频技术仪器、位置感应器、定位器到识别等设备进行连接产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集团化的最大网络系统。物联网技术能够将众多物品都联系在一起,在整体的网络中各个终端都可以被控制和互动甚至共享,利用终端的一些移动、监控等方式进行识别,进而采取相应的操作,可以说物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众多方面都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以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涵义出发,探讨其如何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发挥其巨大的功能。

一、物联网技术的涵义

早在2008年,国际上对于物联网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对其进行定义的是欧洲的信息社会与媒体委员会,具体定义的内容是“具有身份标识与虚拟的个性化特征,可以利用智能化接口在只能空间进行相关操作,并可以与社会的、环境的、用户的上下文相互连接并进行有效沟通”的由各种物品连接而成的网络[2]。物联网的性质是具备连接合并能力的网络,可以是如今的互联网,也可以是在未来发展而生的新型网络,其中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各自的功能与性质,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但是整体还是具备网络连接的依附性。

物联网的主要功能顾名思义来讲,就是将物品进行连接的网络,只是这样的网络是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信息的获取设备进行识别,将当今世界中各种物品进行信息上的联通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系统的每一个部件都被传感器而作了信息化处理,这样物联网中的各项物品就因为其特殊的信息属性成为物联网中独一无二的终端,便于进行集中管理与信息的共享传达。从物联网的功能来说,它能够实现的是将人、计算机、各类物品之间的相通与联系,但是在如今的世界中,依托现代互联网的连接作用,物联网的连接方位还仅限于个人与计算机个体之间的连通,如今的物联网需要解决物品之间的连接。

物联网在现代社会中如今已经形成自身的特色,总结来讲可以说具备了四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连接性,也是物联网本身最主要的特征,物联网不仅能够在时间尺度上进行连接,也能够在空间尺度上进行连接,甚至在不同的终端物件之间也能够畅通无阻;其次是物联网的先进性,物联网的建设基础就是现代社会的众多技术进步,在这些技术的积累和配合作用下,物联网才能够在识别、通讯、材料等方面建设成为完整的系统,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再次是其智能性,物联网将各类物件进行连接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具象的物体通过信息化的处理进行虚拟化识别的过程,如今的世界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生活中的物件就能够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识别,通过信息化的感知手段进行连接,甚至还能够与人们周围的环境相连接,让人们能够最大程度地收集所需的各类信息数据,以便于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二、物联网在现代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物联网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利用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能够将多种多样的数据进行收集以实现智能化的处理和传递,将物联网系统内部终端进行识别和控制等操作。在教育活动中,物联网也可以将其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类物件进行连接,发挥其强大的功能,极大地帮助从事辅助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加便捷而有效率。下图展示了2010年至2012年间物联网IT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投资规模与增长速度:

1.建立教育环境

教学环境往往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快速地将自身融入教育活动中去,因此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开始教育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接触到的教学元素与物件非常有限,除了基本的书本和教学工具,很难出现更加有效率的教学辅助工具。因此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比较表面,特别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和虚拟环境中的知识,学生也很难深入学习。而物联网技术则可以极大地改变这一现象,在物联网所建立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更加生动的交流,因为物联网可以将传统教育环境中的各项元素进行智能化的连通,将现实中人的需求转化为虚拟的数据,从而知道其它元素进行一定改变来适应人的需求,也就是人机互动,同时人与普通的教学物件之间也会形成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人的交流也更加深入,明显地改善了教学活动[3]。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物联网可以将环境中的元素例如书本、展示板、桌椅等物件进行智能化处理,将其通过传感器的方式采集数据,根据实际的环境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创造出更加适宜教育活动的条件,帮助进行教育环境的改善,这样就形成了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教育活动中,传统的环境是固定的,教师与学生面对的物件都是固定不能改变,在物联网的帮助下,环境中的元素可以根据人的需要进行改变。比如上课中的光线受到外界天气光线与室内灯光亮度的影响不一定时时都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视觉需求,这样物联网可以在灯光上安装智能化的调节装备,将灯光的亮度可以根据外界光线亮度的明暗进行智能化调节,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更适宜教育活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2.丰富实验手段

在现代化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是教师可以依托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尤其是在课堂上涉及到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实验操作,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十分单一,在基本的讲解之外也缺乏有效的实践手段,即使具备了一定让学生实践的机会,也会因为安全方面等多种原因存在隐患,所以说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很难获得实践的体验。

物联网的出现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不仅在教学手段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化的方案、也可以为学生创建安全的环境,更可以让学生在安全的氛围内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在使用特定实验仪器时,仪器内部都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当仪器出现问题或者操作不当的时候,仪器可以通过物联网系统进行警告,不仅让学生意识到操作问题,也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以保证实验安全,在涉及到一些学生不能够亲手进行操作的实验时,教师可以通过物联网的虚拟系统进行模拟,让学生从模拟的系统中获取实验数据进行自行处理,另外也可以通过异地的方式将教育活动中不能够提供的试验设备从物联网中的其它地点进行获取,从而远程控制试验设备进行操作以获取实验数据,这样就全面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也让实验在方式上在空间得到了拓展。

3.管理教育活动

物联网除了在教育活动中帮助丰富内容和方式以外,在教学活动的管理上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学校的人员出入管理上,已经有学校采用了先进的射频识别技术帮助在学生考勤、门禁系统、健康检测、会以签到等方面进行管理,通过物联网系统将校园内的人员和物品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比如在学生出入校园时,身上都携带了校园统一的识别标签,这样当学生在出入校园内特定场合时,可以通过身上携带的标签进行射频识别动作,让学校了解到学生的活动信息,当活动为会议、报道、课堂上课等,还可以通过射频识别标签实现人员的报道与签到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教学管理活动;当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学生的健康检测时,还可以发挥特殊的功能,比如学生在进出校园时,在校门出可以通过设置远程的体温检测设备对行走中的学生进行远程监测,如果学生的体温处于不正藏的范围内会通过识别其身份标签进行信息的录入,这样学校就能够获得学生的体温不正常信息,从而通知该学生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极大地避免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保证了其他教育活动人员的健康;如果学生的行动范围超过了校园内的安全区域,例如地下室,无遮挡的高楼层等,该区域可以通过物联网监测到学生的进入,这样可以及时在现场通过特定设备播报安全信息,避免学生在未及时告知的情况下错误进入危险区域,实现安全监控;在避免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活动时,物联网也可以通过监控人员进出校园来得知哪些人员在未得到校园网络认可的身份情况下进入了校园,这样学校的监控部门就可以通过录像和信息通知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介入,以保证校园的安全,避免不法人员和陌生人员的进入[4]。

4.拓展活动范围

传统的教学活动普遍被限制在校园范围内,不能够走出校园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够走出校园,通过进行异地的游览、参观和体验,学生就可以在户外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空间范围,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利用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课外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拓展自身的视野,活动起自己的双手,见识到更加丰富的世界,引导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热情,例如许多地方已经开展了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建设项目,为学生提供课外参观可体验的机会,比如台湾、广东等地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气象平台,可以让学生实地体验气象的观测活动,在引导员的讲解下了解气象部门是如何通过观察判断天气的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了解到遥感、通讯、精密测量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地支撑起整个气象服务体系,在回到学校之后,还可以利用物联网系统的连接将气象台的观测数据进行实时连接,让学生在校园内也可以观察到以前只能够去气象部门才能够体验到的气象图像与数据[5]。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小小气象台于天文台,将自身的观测数据与专业气象台进行对比,了解其中的差异和技术,使学生热爱气象工作,对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产生浓厚的兴趣,确立自己的理想目标,进而更加努力地进行学习,为自身的理想而奋斗。

三、总结

总的来说,现代化的物联网具有强大的功能,能够依托先进的通讯与数据获取手段,将现实世界的各种物件与人员进行信息上的连接,形成庞大的网络,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数据的交换,帮助人们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也是如此,利用物联网可以在教学内容的手段、内容、实验方式与活动空间上进行全面拓展,让学生享受到更加多样化的丰富内容,让教师更加便捷高效地进行现代教育活动,全面推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加合格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代慧卿.教育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研究[J].泰安: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80

[2]史根林,赵振杰.论物联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J].南宁:学术论坛,2012,35(12):206-210

[3]王晴,王建华.物联网发展与高职教育之探讨[J].南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3):98-101

[4]闻国才,姚南生,冯康.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探讨[J].北京: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8):46

[5]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8-10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革命;信息素养;现代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41-02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modern cultur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PF Faculty of Scienc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xi Xi’an 710086;China)

Abstract:Current world is undergoing a revolutionary change.Is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In an unprecedented manner i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change plays a decisive role,The results l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the world.The face of the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Information literacy is college students “learn how to learn”and“lifelong learning” essential qualities.

Key words:IT revolution;Information Literacy;Modern teaching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已逐渐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在信息社会中,每天都有无法估量信息产生,面对这么海量的信息,这就需要人的一种基本的素养,这就是信息素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一种最基本的素养,高校的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养,否则会在这个信息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会被淘汰。

一、信息素养的内容和特征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信息素养的定义就不断地扩展和演变。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

二、信息素养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基础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与“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普通高校学生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了新时代高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

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也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也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充足的空间。因此,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高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实际上是在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进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信息变革的要求,把握变革中信息化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找到了推进信息化教育的突破口。

在知识与信息的现代,知识信息生成、应用和陈旧的周期在以加速度的态势急剧缩短,高等院校教学要想在服务于社会的跨跃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中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调整院校课程的内容,剔除业已陈旧的、烦琐艰深的内容,增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及与现时代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应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支撑点有机地融合到各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和课程的自身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信息素养的培育,并将之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三、培育和发展普通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探讨

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普通高等院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想实现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编制应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师生对信息的需求,使师生在感受信息、经历信息、发展信息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智慧的提升。另外,还应鼓励学生投入到媒体取向的社会中,让学生去揭开信息、媒体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机制等,让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信息和媒体,构建新信息,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和策划者。随着高等院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今后的教学将会受到丰富多样的媒体与人力的支持,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师生必须加强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英]德斯蒙德·基更.远程教育理论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玉民.新课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静波,等.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