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设计教学 幼儿教育 自主探究 良好途径
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较弱。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现状,由于长期以来受“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波及,现实中的幼教工作均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幼儿教育应有的目标。下面就设计教学的典型特征,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做法、体会两个方面谈谈看法与认识。
一、“设计教学”的典型特征
在谈设计教学特征前,我们先给它下一个定义:幼儿和教师围绕某一个值得学习的主题进行深入持续的调查探究,以期发现与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其典型特征主要有:
(一)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主要是指帮助幼儿获得技能,发现幼儿学习的不足之处,强调外在动机,允许教师直接指导幼儿的活动,规定幼儿活动的内容与任务。而设计教学则是为幼儿提供运用技能的机会,发现幼儿的优点与长处,强调内部动机,鼓励幼儿自己决定设计活动的内容、方向及要解决的问题。
(二)与主题教学、单元教学的区别
主题教学活动中涉及的问题常常是类似“季节”、“动物”这类包含宽广的概念或主题。教师收集同该主题有关的书籍、图片及其他材料,幼儿通过这些材料获得新的经验。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幼儿很少自发地进行调查研究或提出问题。主题活动中的次主题可为设计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内容,单元活动则着眼于教师认为重要的和需要掌握的主题,它往往由教师预先规划好的课与活动构成。同主题活动一样,在单元教学活动中,幼儿对于活动进程中需要探究的问题同样缺乏意识与积极思考。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幼儿自己提出问题,由这些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并决定所要从事的活动内容,最重要的是主题常常是幼儿可以直接调查探究的真实生活现象,而不是主要通过间接的图书资料才能进行研究的主题。如这一年多来,我们实施得比较成功的设计教学内容有玩具、车辆、服装、鞋子、食品、糖果、饼干、饮料、家、上街买东西等,无不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二、做法与体会
(一)做法
1.设计教学的一般阶段程序:
(1)起始阶段:幼儿和教师通过多次讨论、选择决定所要深入研究的主题,并通过头脑风暴使幼儿形成某种概念的网络图,这一概念网络图呈现了设计活动所涉及的一系列主题、次主题或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2)实地调查研究阶段:包括实地调查、采访、探究等活动。这是设计教学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根据创作图画、构造模型、仔细观察、记录发现、讨论并用戏剧表演的方式表达新理解。
(3)总结展示阶段:通过总结,报告设计活动的结果,包括展示各种发现、创作各种作品等,如在门厅展示出的四块版面:饼干、玩具、车辆、上街买东西就是第三阶段的部分成果展示。
2.设计教学的评价方式。
我们的评价方式是将幼儿学习经验以卷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以此作为展示幼儿学习过程、鉴定幼儿学习结果的主要依据。我们制作卷宗的目的是保存、记载学习探究的痕迹与过程,并就幼儿学习探究的过程与结果作出评价,评价侧重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质的评价。如对学习与探究的评价,主要从“知识”、“技能”、“气质”三方面进行。
(1)通过这一主题的设计教学,幼儿知道了哪些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
(2)通过这一主题的设计教学,幼儿会做哪些以前不会做的事。
(3)通过这一主题的设计教学,幼儿在气质方面(包括意识、习惯、态度)等发生了哪些变化。
通过卷宗分析,我们可以不断反思、修正行为。
(二)体会
1.探究性学习活动贯穿于设计教学活动的始终,可以说,设计教学是培养幼儿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2.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指导作用的隐性化不等于弱化。
3.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由幼儿接手,将课程内容带到无法瞻前、难以预期的方向,教师的作用是紧随其旁,谨慎引导,准备、细察、探索……教师的计划、教学应“从幼儿的想法着手”,真正体现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开展设计教学的教师,必须有“配合”眼光、“整合”眼光,即从开展设计教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应使幼儿养成哪些最基本的习惯、形成哪些最基本的意识、培养哪些最基本的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配合设计教学。
篇2
【关键词】激发兴趣 明确目的 创设氛围 主动学习
一 设疑激趣,激发幼儿学习热情,明确学习目的
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一种误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把老师当成了传话筒,把幼儿当成了收音机,幼儿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体会到学习的愉悦。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制定一些短期而具体的学习方法来增强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要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童话世界、儿童乐园、愉悦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幼儿形成求知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在小班的按大小排序的活动中,老师把整个活动贯穿于一个猫妈妈和猫宝宝的故事里,让孩子一开始就沉浸在美妙的童话故事中,这时老师的问题来了,猫妈妈要喂猫宝宝们吃鱼,但是猫宝宝们必须先排好队,还要按大小顺序来排好。这时候孩子们的热情都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一个小问题和目标在这里呈现,什么叫按大小顺序排序。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猫妈妈可以分鱼给小猫吃了,但是问题又来了,大的猫只能吃大鱼,否则小鱼不够吃!小猫只能吃小鱼,否则大鱼它吃不了!第二个小问题和目标在这里自然呈现。通过游戏能较好地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由感和成功感,感觉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幼儿在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自觉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创设融洽愉悦的氛围,诱发幼儿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索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发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把幼儿的活力调动起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幼儿质疑,激励幼儿大胆探索问题。如去年冬天的时候,天气冷,我们楼上的下水道滴水正好滴到阳台旁的一棵香樟树上,到了晚上,水滴在绿绿的树叶上结了亮亮的冰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特别漂亮!下课的时候孩子们抢着去摘。因为在阳台的旁边很危险,于是我制止孩子们去摘,可是孩子们都想要,于是我灵机一动,就摘了一个很大、很长的冰凌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地来摸,让他们说说是什么感觉。
孩子们有的说冷,还有的说冰冷的,当孩子们小手一个一个地摸过之后,有人发现大声说,老师冰凌变小了,大家都跟着嚷起来,真的变小了,还在滴水呢!
峰锋说是冰融化了!小朋友都跟着他说融化了,可是为什么会融化呢?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都不说话了。我让他们用小手摸摸自己的小脸,是冰凌冷还是手冷?孩子们都说:“手,暖和;冰,冷。”当冰遇到暖暖的小手之后会怎样呢?大家都说会融化。这时,我让他们每人都拿了一根冰凌,让他们用小手把冰凌变成水,看谁变得快。我还布置了一个任务,晚上回家把一杯水放在阳台的外面,还可以放上五颜六色的纸,早上起来看有什么变化,并把它带到幼儿园来。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冰灯。我就进行设疑:你们的冰灯真漂亮!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孩子们都抢着介绍自己做冰灯的方法。通过孩子们间的交流和介绍,大大诱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把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再请幼儿自己进行释疑,让孩子们从实践中真正了解冰和水的关系。这时老师再来总结,原来水在“0”度以下的时候就会结成冰,当冰在“0”度以上时就会融化成水。通过幼儿实践的互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从质疑到解疑,从探索到实践,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三 营造角色氛围,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活动,它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掌握知识,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最具活力最具综合性的活动。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既能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发展,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较有效的教学形式。如在大班复习5以内的加法自编应用题时,我通过组织玩角色游戏“超市”的活动,让幼儿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提供多种5以内数量的货品。游戏规则是:售货员说出应用题的条件“柜台里有××多少个”,顾客说出应用题的另一个条件“我要买几个××”,业务员说出应用题的问题:还剩几个××?营业员说出答案:“还剩下几个××”。游戏活动通过变换条件和角色可以进行较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的训练。活动开始时,由于幼儿对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对话不熟悉,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就耐心指导和鼓励帮助幼儿大胆游戏,并通过评选最佳营业员、顾客的形式激励幼儿,这样游戏很快就能顺利进行下去。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以幼儿为主体、愉悦的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性。
四 充分发挥评价作用,体验学习的快乐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摆放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摆放的重要性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摆放应注意的问题
1、区域材料摆放应是以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兴趣、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合
(1)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材料,而且是动态的,随需要进行更换。小班幼儿年龄小,有较强的亲子依恋,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他们从一个熟悉、安全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惧、胆怯的心理,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创设了娃娃家,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因为那里有他们喜欢的娃娃、各种家具、玩具及舒适的环境,使幼儿满足对家庭的依恋,找到家的感觉,情感上得到满足。一段时间后幼儿越来越多,许多幼儿都喜欢娃娃家。为此我班根据幼儿的需要、教室的环境,布置了4个有关娃娃家的区域:娃娃厨房、娃娃卧室、娃娃卫生间、娃娃客厅。材料相对丰富了许多。
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差,尤其是新入园的幼儿不会吃饭,不会入厕。许多事情都需要老师的帮助。他们的小手没有力气,动作发展不协调,生活区域投放的大夹子夹软球是训练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幼儿玩过一段时间后,对材料没有了兴趣,我发现后,把软球换成了毛线球、乒乓球,幼儿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过一段时间幼儿已经熟练掌握夹的动作。我又投放了小夹子增加了难度,目标随着幼儿的需要来制定。
(2)材料的投放应具有教育价值。幼儿活动是学中玩、玩中学。材料的投放应是有目的性的,针对幼儿现阶段发展的需要。要使材料与幼儿有效互动,使幼儿主动学习,我在生活区增添了串珠活动,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可以使幼儿通过操作认识不同材料。
2、材料摆放要考虑与幼儿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1)材料丰富,形式多样。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实践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珠子、豆子、袋子、叉子、筷子、粮食、盘子、瓶子、盒子、夹子、别针、卡片,塑料的,真的、假的,动植物模型,嵌板、图形卡片、立体图形、饮料瓶、胶卷盒。语言区:图书图片。建构区: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布艺区:各种用布制作的可操作的玩具。娃娃家有真实的、制作的家具和用具。美工区:各种各样的纸张、颜色。表演区的头饰、手偶、乐器。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学习机会。幼儿本身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和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给每个幼儿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在材料投放上,既照顾全体,又考虑到个别幼儿。
3、为幼儿创设温馨、合作、富有趣味的区域环境,使幼儿观察、认识事物,获得相关的经验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生活区提供多个穿的活动。美工区提供多个印章、模板,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要游戏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儿去玩。如在幼儿探索磁铁的活动中,我设计了龟兔赛跑的情景,幼儿边探索边讲故事,从中来丰富自己的经验。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幼儿提供使其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的区域材料,创设不同的情景、条件、场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运用他们发现关系,使幼儿不断巩固、加深扩展自己获得的经验。
篇4
关键词:主题活动;区角活动;自主学习;个别化教育;持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84-02
近年来,随着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与传统的集体教育活动相比,主题活动应注重从幼儿学习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孩子的积极体验和自主探索,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同时由于人们对主题活动的过于热衷,也导致了对其他形式教育活动的忽视。
一、主题活动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主题活动作为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教育形式,虽然突出孩子的探索与生成,事实上却难以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因为主题活动常常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让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难以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求。而且,主题活动突出的特点是以主题的形式来展开的,每学期选取若干个主题,有节日类的、社会实践类的、自然科学类的,等等,而这些主题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并不是按照知识的由易到难加以逻辑组织的,因此缺乏系统性。主题活动虽然主张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生成活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教育活动中忽视孩子兴趣与需要的弊病,但在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活动控制等方面仍然与集体教育活动差别不大。
二、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
区角活动作为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教育形式,以其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使得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更为重要的是,区角活动不仅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而且是按照系统的知识结构组织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材料,因为在区角活动中投放的材料是有层次的、系统组织的,能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的。
区角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积极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孩子们渴望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意愿去探索、发现,他们的学多发生在自发的活动和游戏中。而区角游戏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种类和材料,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玩具和材料互动。所以,区角活动是孩子发挥自主性的最好场所,它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从操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区角活动独特的空间与时间特性更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在空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自主地选择,可以选择不同的区角;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幼儿按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孩子则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这给予幼儿充分自主学习的可能。区角活动更深地发掘了幼儿的潜能,体现出儿童的发展是在其自身的活动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
2.真正有效地落实个别化教育。近些年,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年龄差异、认知能力差异转变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性格、发展模式、学习开窍的时间点、学习倾向及家庭背景都有所不同,即使同年龄的孩子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要真正尊重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特点与水平。区角活动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方式,使尊重幼儿个别差异这一现代儿童观得到了真正实现。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按自己的兴趣与学习速度独立或结伴活动,教师与孩子间的个别接触机会明显增多,这既强化了师生间一对一的互动,又使教师获得了实施个别教育的良好机会,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幼儿成为独立性的个体,改变了主题活动中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模式。
3.促使教师自我提升。由于主题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往往都是事先拟定好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面对的是全体幼儿,一般很难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即时调整,也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孩子充分观察与关注。而区角活动是一种个别化、小组的教育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每一个儿童,因此能充分地观察孩子,并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水平即时调整教育内容与方式,以适应每个孩子的需要。在区角活动中,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特点与个性差异等等,促使教师自我反思和成长。
4.有助于教育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虽然区角活动与主题活动都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但二者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主要反映在知识的系统性方面。主题活动往往缺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系统性,而区角活动要求知识必须是系统有序的,是按照逻辑结构组织的。同时,区角活动还特别强调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可持续发展,它并不要求孩子在一次区角活动中就能实现教育目标,而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安排适宜自己发展的学习速度。区角活动的目标相对于主题活动而言更广泛长远,它是教师根据月目标或学期目标制定的,有一个较长的达成过程。并且,根据幼儿操作和探索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及时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使各种活动材料的投入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三、将区角活动与主题活动高效地融合
鉴于区角活动与主题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我们应该将这两种活动形式有效地结合,最大程度地挖掘它们的教育潜力,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成长。
1.区角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生成。区角活动是幼儿自发的形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与能力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进度的活动,因而区角活动是幼儿的“学习岛”。如果在区角活动中大部分孩子都对某一活动感兴趣,教师就可以考虑将这一活动生成全班幼儿参与的主题活动,这样,区角活动为主题活动奏响了“序曲”。例如:教师发现这段时间在班级的一些区角中,幼儿对与气象有关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小小新闻角中,很多幼儿收集并了近两天的天气预报;语言角中,有小朋友在为其他孩子讲述有关小动物和天气的故事。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区角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形成关于气象与天气的系列主题活动。
2.区角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组成。在以往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往往要求全班幼儿围绕一个内容来展开。事实上主题活动的目的可以是一个,但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却可以以小组形式来呈现,这样,区角活动就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教师能充分地观察并指导每一个幼儿。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将气象与天气作为主题活动,并将有关气象活动的主题分解成几个方面放在区角中,形成小组探索的活动:表演角中,孩子彩排模拟地震逃生;科学角中,孩子探索地震灾害发生的起因。这样,区角活动本身就成为主题活动的一部分,作为主题活动的“和声”而存在。
3.区角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区角还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而持续地发挥其重要的功能。围绕气象这一主题,教师还可以激发孩子开展进一步的延伸活动,如角色游戏、体育游戏、阅读活动、艺术表现活动(音乐、绘画、制作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各区角的活动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点评,引发孩子强烈的学习与模仿兴趣,从而达到有感受共分享,有经验共交流,有问题共探讨。这为丰富幼儿的区角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幼儿的进一步探索、自主学习与发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主题墙;探索取向;评量
1.墙面等同于展示板,墙面价值难以体现
孙学勤、夏俊峰等人从潜在的课程论角度提出,幼儿园墙面不是装饰,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幼儿园教师在创设主题墙时应注重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意识,主动学习意识,热爱科学的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的美感,让墙壁和孩子互动起来,实现墙面的教育价值。有些主题墙已经转变成为幼儿的作品展览角,除了“展示”没什么别的功能了,成了一面名符其实的“花墙”。幼儿都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在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探索取向的主题墙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引导幼儿的行为,改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
2.主题墙等同于宣传栏,课程、教学难以体现
很多主题墙家长幼儿参与度很高,但是我们无法看出主题墙和课程之间的关联,甚至是割裂了他之间的联系。幼儿不能从中获得课程的拓展,墙也成了一面死墙。主题墙之所以称为主题墙,势必在主题活动进行中,主题墙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墙设计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互动起来,由课程创设主题墙,由主题墙展现、推进我们的课程,从而让主题墙与教学和幼儿产生互动,不单作为一种摆设。
3.空间开放性不足
通过观察分析样本,发现有些主题墙的开放性有待改善,主题墙不留一点空隙,就像完成一个了任务。幼儿即使有想法也没有办法进行补充。主题墙应当是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如同孩子的身心随时在改变,主题墙上墙饰的选择和制作也应随着孩子心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主题墙的创设也必须富有弹性,教师要经常根据孩子的需要对主题墙进行修正,并允许孩子在活动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调整、补充,使他们在这个过程成为构建自己知识的主角,也就是让主题墙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记录。
4.材料丰富性有待提高
调查研究发现,几所甲级幼儿园对各类材料的运用情况都大同小异,主要采用剪纸、贴纸、油画棒、颜料、各种彩纸、照片等能够贴在墙上的材料。有些只采用其中几种材料进行装饰,丰富性有待提高。但同时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各种材料都采用,这样有助于萌发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激感体验,但也不能为了追求多样化,把墙面弄得花花绿绿,造成材料的罗列,颜色的堆积。
5.探索取向主题墙创设提升策略
5.1明确线索,凸显互动
(1)师幼互动――随动
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幼儿一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的创设,把墙面环境创设的主动权教给孩子。幼儿的情绪体验不仅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而且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教师也应该建立一个观念,认识到幼儿参与创设的重要性,多关注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点、观察孩子的需求,努力做到“跟随幼儿”,激发他们创设主题墙饰的积极性,然后多倾听孩子创设墙饰环境的所思、所想,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发动幼儿讨论,最后共同定出墙饰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环境中积极参与其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认识到通过主题墙的创设来引发幼儿深层次参与的重要性。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而促进认知发展的必经途径是让幼儿主动活动。“参与”是幼儿和墙面对话的过程,离开了幼儿的参与,好的墙面创设也都失去了意义。在参与过程中,让幼儿实现做中学,进而发挥墙面的教育功能。这种参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计划、搜集和准备素材、参与布置、操作与管理的过程。通过共同创设主题墙,不仅使墙面更具魅力,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其自我意识,更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2)生生互动――触动
在主题墙创设中,我们常常以墙面环境为介质,引发幼儿的生生互动,这种互动是一种网络式的触动,多接点、多端口、一触即发。在这种互动网络中,幼儿与幼儿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互相学习,共同商议,并得到成长。主题从幼儿的关注问题而来,最能激起幼儿的共鸣,引起幼儿对墙面的关注,进而有与他人交流墙面内容的动机。在幼儿园里。主题墙创设作为课程内容,不应像以前那样追求速度和结果,在每一个平行单元的展开过程中,都应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听孩子们的想法和需要,为孩子留出最大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主动关心墙面,使我们的主题环境创设伴随主题的日渐深入而不断完善。
(3)创设多彩舞台――与环境互动
教师应丰富创设材料的种类帮助提高幼儿相应动手能力。学前期的幼儿正处于对世界的感性认识阶段,幼儿借助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尤其是触觉在幼儿认识物体中起着重要作用。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实物,以其突出的物理特点,更容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有不同造型及材料创设的主题墙,能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笔者建议在创设过程中,应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和制作手段的多样性,同时也要注意对材料的深加工,这不仅要求幼儿做到心灵手巧,细致认真,还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多方交流互动――协动
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践性过程性及建构性的标准差比较大,说明主题墙创设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要注意经常在园内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教师们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也要及时和其他优秀幼儿园和教师相互交流经验,资源信息共享。另外,幼儿园中重要的资源就是家长,在主题墙的创设上也要注重墙面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三维互动。
5.2自主学习,推进能力
(1)留白策略――此时无声胜有声
主题墙的创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教育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自己把主题墙面布置得满满的并不代表墙面内容有多么丰富,在主题墙的创设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真正的目的不是展示而是推进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提倡教师根据主题内容设计出问题板块之后适当“留白”。采用“留自”艺术,构成主题墙的“阴晴圆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将自己找到的办法记录在留白处,使版面不断丰富起来,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动地探索、思考、发现。
(2)追随策略――最是橙黄橘绿时
篇6
活动准备:有关拥挤的录像三段,排队礼仪歌的图标、幻灯片、绿色卡纸、记号笔。
活动目标:1、感受集体活动中排队的重要性和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知道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
2、敢于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达解决拥挤的方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3、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做“排队日的小小自愿者”和“排队小标兵”,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感受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愿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活动难点: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请幼儿自己搬取椅子并围坐成半圆形,根据幼儿的摆放情况做适当的评价,引出“拥挤”的话题。
设计意图:运用“自己摆小椅子”进行导入,引发幼儿拥挤现象,引出拥挤的话题,引导幼儿自己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做合一的原则。
二、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平时观察到的、发生在园内园外的拥挤现象。
设计意图:联系幼儿相关生活经验,鼓励幼儿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拥挤问题。
三、观看拥挤现象的录像,组织幼儿讨论,解决拥挤问题的方法。
1、组织幼儿观看录像――乘电梯,讨论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拥挤?
2、游戏体验:有秩序乘电梯。
3、引导幼儿体验,有秩序地乘电梯的方便和快乐。
4、设疑:如果乘电梯遇到了老人、残疾人、孕妇和抱小孩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直观形象性,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表象到具体,缩短了幼儿与拥挤现象的认知距离。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采用体验式的情境模拟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使孩子学得主动,获得真正的发展。
四、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小朋友看展板,讨论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拥挤。
设计意图:顺应幼儿喜欢讨论的特点,运用此录像引导幼儿讨论用多种方法解决拥挤问题。录像是发生在园内的事情,因此孩子有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思考多种解决拥挤问题的方法。
五、录像“取水彩笔”,让幼儿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人,想同时做一件事情时,就会不知不觉发生拥挤了。
设计意图:运用此录像,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能让幼儿认识到:生活中,当人们都同时想去做一件事件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发生拥挤。拥挤是很容易发生的现象,因此需要人们时时去注意,使幼儿认识到排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组织幼儿讨论:“喜羊羊”进城,它可能会遇到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如果不排队会出现什么后果?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标,并即兴创编三字经。
设计意图:以礼仪标兵“喜羊羊”寻求帮助为形式,启发幼儿进行发散思维,想象“喜羊羊”进城可能遇到的各种排队需要,拓宽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七、丰富常识:知道11日是“自觉排队日”。
1、提问幼儿为什么11日定为排队日,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观看课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和“排队日标志”,鼓励幼儿和家长参与“排队日”志愿者活动。
3、了解排队礼仪:《排队歌》――不贴身不越线不扎堆不插队不穿越不喧哗
设计意图:利用图标解决难点,帮助幼儿形象直观地理解礼仪规范的内容。丰富有关“排队日”的常识,引发幼儿争做志愿者和排队小标兵的愿望,激发幼儿学习排队礼仪的积极性,并愿意在平时做到自觉排队。体现社会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原则。
八、情景体验,领取奖品“绿色的卡纸”,引导幼儿自觉地进行排队,内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领取卡纸,让幼儿实践排队礼仪。活动不但注意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完整的、富有实效的教育。
延伸活动:1、设计排队图标:引导幼儿根据生活中的拥挤现象,设计相应的图标,提醒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和其他需要提醒的人。启发引导幼儿大胆地用绘画的方式思考、表达更多需要的排队的地方以及排队的礼仪,并组织幼儿将设计好的图标贴到各个需要排队的地方。
设计意图:幼儿有一百种语言,让孩子用最喜欢的绘画形式设计图标,解读排队礼仪的规则,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主制订、自主遵守、自主发展的愉悦,变“老师让我这样做”为“我想这样做”。
2、玩排队礼仪棋:在玩中巩固强化对排队礼仪的认识。
3、小手牵大手活动:11月11日,在老师的组织下,设计排队日的徽章和海报,开展争做排队日小志愿者的活动。
4、礼仪体验馆: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去体验模仿在不同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医院、小吃部等应该做到的“六不”排队礼仪。
设计意图:顺应孩子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结合一日常规活动、游戏活动、小手牵大手活动,将排队教育做到常态化、游戏化、共育化,真正促进幼儿排队习惯的养成。
教后反思:在幼儿园进行排队礼仪规则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需要一点一点地养成,排队的意识转化为行为,并成为习惯。《纲要》强调让幼儿自主学习,这对排队规则教育提出了挑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遵守“起点低、方法活”的教育原则。
活动中我把握好三个基本点:
一、活动源于生活。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本次活动拟定了三条目标:
目标一:感受集体活动中排队的重要性和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知道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
目标二:敢于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达解决拥挤的方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目标三: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愿意做“排队日的小小自愿者”和“排队小标兵”,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二、过程注重体验。社会活动难组织,说教对于年幼的幼儿苍白无力,我采用体验式的情境,让幼儿通过游戏演绎真实的生活情境,使活动生动有趣,让幼儿在玩中学、自主学。
我通过让幼儿参与讨论、课件《排队礼仪歌》的播放、小朋友相互解答、朗诵《排队礼仪歌》等,让幼儿学习排队礼仪。活动中采用多种策略反馈幼儿、肯定幼儿,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
三、经验注重巩固。排队礼仪规则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生活中加以巩固练习,慢慢让排队礼仪规则化为行为并转化为习惯。因此,教师设计了“设计排队图标”,让幼儿感受自主制订、自主遵守规则、自主发展的愉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绘画,解读对排队规则、排队需求的理解。
“玩礼仪棋”,让孩子们在喜欢的棋类游戏中,巩固排队礼仪。
“礼仪体验馆”让孩子们在多样的场景中练习排队礼仪。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课程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最初阶段,它对于儿童的心智启蒙非常重要,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在这期间,人的各个方面都在提升发展,幼儿的年龄偏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限,对于有些教学内容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如果以成年人的方式教学,枯燥的课堂讲解会让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丰富,可创设游戏情境引导他们参与,制造愉快的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影响,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游戏与幼儿教育的结合,让他们可以轻松活泼地学习,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让小孩发挥特性,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游戏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在幼儿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游戏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了推动作用,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应该顺着孩子的天性展开游戏教学,引导孩子参与到游戏当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小兔种萝卜、捉老鼠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课堂上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强体质与孩子的协调性,使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感,教师应该参与到游戏中,和孩子们互相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音乐游戏《捏泥人》中,可以感受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跟着音乐带领小朋友一起玩捏泥人的游戏,从中培养小朋友的音乐节奏性、创造力,得到身心的锻炼。
二、游戏教育促进幼儿智力开发
在幼儿期,智力开发十分关键,在现代家庭,孩子们被看得比较重要,很多事情父母都帮孩子提前安排好,生活方面也是自己能做就不让孩子动手,使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机会被剥夺。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教师可运用游戏教学,游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游戏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有一些游戏项目能够开发孩子的大脑,可丰富孩子们的常识,让孩子们渐渐地开始了解生活,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孩子们掌握一些自行处理事情的能力,使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从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三、游戏教育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偏小,兴趣很广泛,想象力天马行空,对不了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模仿新鲜事物。根据孩子的特点,在幼儿教育中采取游戏方式可以让孩子无所顾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地参与其中,去追寻游戏的奇妙。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学得轻松自在,在游戏中也掌握了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性。例如,可以给孩子提供折纸,让他们自己先学着玩,然后和同伴一起玩,集体一起玩,从自主学习到团结合作,到一起尝试整个过程,幼儿也将最初好奇尝试去玩变成真的喜欢玩,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让幼儿主动要求学习,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四、游戏教育提升幼儿综合素质
游戏教育促进了幼儿全方位的发展,在现代的家庭中,大人普遍过度宠爱小孩,孩子缺乏家庭教育,这就使教师增加了教学任务。在多种类型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体会到更多的心情和情绪,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一起玩,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愿意和别人主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将游戏运用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游戏中幼儿都参与其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懂得互相帮助,幼儿要和同伴好好相处,学会分享、礼让与谦虚,不要和同伴抢东西,理解做人的道理。例如,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像医生、警察、营业员等,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判断,使幼儿懂得每个角色的责任和权利,让幼儿产生合作的精神,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幼儿不仅从中锻炼了自己的说话能力,学会了和小伙伴团结合作,还懂得如何去自行解决问题,帮助别人,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得以巩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做出错误举动时,应当正确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适当的游戏,结合幼儿教学,让幼儿在游戏当中能轻松地掌握学习,使幼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淑珍.幼儿教学中游戏教育的应用浅析[J].东方文化周刊,2014,(10).
篇8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它是指儿童的学习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早期开始形成与发展,并对幼儿的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指学习者所要获得的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学习品质一般包括七个方面:坚持性、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好奇心、主动性与合作性。
学前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不仅将为儿童入学做好准备,也是有效学习的必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深知良好行为习惯在学前期养成的重要性,也应该明确学习品质的内涵和意义。目前更多的思考应是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从不同层面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语言学习,作为开启孩子心智第一扇窗的活动,应首当其冲作为重点来思考。
一、运用绘本阅读激发幼儿好奇心,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早期绘本阅读,是目前幼儿教育语言领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最好的方式。“绘本”是一种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读本,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图书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培养早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可以让人一辈子养成读书的习惯。通过早期阅读活动,能让孩子动脑思考,安静思维和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阶段是萌生和形成好奇心的时期,他们有一种本能的“探究反射”,发展这种心理因素,对孩子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开掘智力潜能大有好处。“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学前期孩子对绘本色彩、人物形象、故事的强烈好奇心,通过自主阅读、集体阅读、师幼共读等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激发幼儿对生活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养成通过不断的自主阅读满足对生活的好奇,对未知的渴求,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做好幼儿的阅读指导,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专注、坚持的学习品质,否则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不能专心和坚持学习等问题。通过阅读指导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如让幼儿阅读5~15分钟绘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阅读时间),立即合上书要求幼儿按要求“复述”故事。“复述”的内容灵活多变,可以提问“绘本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可以让幼儿带着问题再看一遍绘本。渐渐地,幼儿的注意力得到了良好训练。
二、通过听故事、玩语言游戏等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幼儿期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坚持性是指不怕挫折、失败、能克服困难,坚持达到目的的坚定意志品质。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坚持性的发展不仅对其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发展各种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阶段的“坚持性”更多表现于幼儿专注力的培养。
阅读专注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阅读专注力不仅是幼儿吸收知识的窗口,而且是幼儿终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阅读专注力高的幼儿,阅读兴趣较浓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长时间专注于阅读活动,主动获取阅读信息量多,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在幼儿阶段,为孩子选择适合本年龄特点,幼儿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促进幼儿阅读专注力的培养。如中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保持一定的专注力。因此,为幼儿选择具有情节性、画面相对复杂的绘本,探索性、挑战性较强,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例如,《大象艾玛捉迷藏》,首先捉迷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其次在色彩丰富、图案复杂的画面中总有一个洞洞,能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着洞洞去寻找艾玛,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去仔细阅读。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还可以多元化,如选择一些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拼图、迷宫、拼字、用字卡接龙,模仿故事人物的对话表演游戏、语言听说游戏等,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训练幼儿的专注力。
三、积极开展故事续编、诗歌仿编或创编等活动,大胆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力
在日常的语言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讲述,通过鼓励幼儿进行语言表达。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在阅读中给幼儿留下悬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仿编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四、通过文学作品学习的问题情境设疑,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指幼儿在面对疑难、困难或阻碍时,愿意面对问题,并能够努力解决疑难,克服困难和阻碍的能力。而反思能力是指幼儿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思考,有所发现,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欣赏活动中,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提问完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讨论,从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如故事《蛤蟆爷爷的秘诀》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反思作品主题和人物个性心理特征:“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蛤蟆?你喜欢它吗?为什么?”让孩子通过讨论得出:“这是一只遇到困难会想办法克服的勇敢的蛤蟆!”教师紧接着提出假设性提问,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你是小蛤蟆,你会怎么做?你会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各种办法,从而拓展幼儿思维,并教会幼儿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如何自救、如何战胜困难,从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
论文摘要:幼教是我国教学工作的第一步,相关教师要加强幼教物理课程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我国教学事业不断进步与完善。
目前我国正逐步向着复合型人才的建设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树立人才为上的观念,从小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力、分析力、自主性、探索精神等等,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是人生正规教育的起点,幼儿教师肩负着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等重任,所有相关教师更要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思路的改进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幼教物理课程教学情况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1、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幼儿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这对大部分幼儿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幼儿物理教师,对于无知懵懂、对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意识的幼儿,更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幼儿教育的普遍教学规律,以及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理论性较强的物理课程转化为幼儿比较乐于接受的形式,比如图片,实物等等,通过视觉与触觉感官的体验,进行初期物理知识的学习。但是目前许多幼儿教师不重视教学观念的改进,不善于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思想中存在的不足,片面认为幼儿阶段的物理教学只是形式化的教学,幼儿不可能在幼教物理中学到比较科学的物理知识,因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的积极性不强,课堂教学缺乏热情,存在敷衍、懈怠心理,致使幼儿在课堂中吸收、学习不到更多的科学的物理知识,最终影响着幼儿物理的教学质量。
2、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家长的期望以及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负担,所以相关幼儿教师要重视教学思路的创新,结合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把多种教学方案结合在一起,提高幼儿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反观当前的一些幼儿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不够高,教学的经验也不够丰富,一些幼儿物理教师更是普遍存在着对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认知能力、探索能力、怀疑能力,对事物的自主模仿与学习能力,致使幼儿在学习物理课程时,各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教师也不注意培养学生课堂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精神。
3、课堂驾驭能力比较低
伴随着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对幼儿独立思考意识,质疑精神、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更加注重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节,因而大部分物理教师开始尝试采用开设第三课堂、实验课、多媒体课程等手段或者是情景教学、诱导教学模式,这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求物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转变课堂氛围,把柔性战略运用到幼儿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稳定课堂秩序的同时又不失活泼、积极的课堂氛围。但是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管理水平较低,或者是相关教学管理经验缺乏,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比较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课上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
二、加快幼教物理课程创新的相关方案及其具体应用
1、改善教学思路,完善相关理念
幼儿教育是对幼儿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的初步教育与培养阶段,因而对于孩子的一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期阶段,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尚处在萌芽时期,更需要正规教育的合理引导,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幼儿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学观念。比如,在物理课上,要慢慢引导幼儿形成自主探索物理的能力,教师在介绍“力”这一抽象概念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回忆,自主探索什么叫“力”,“力”是怎样产生的,并可举出有关“力”的一些例子,从而在帮助他们学习一些浅显移动的物理知识的同时,为以后的物理教学工作打下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也教育学生要注意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培养观察力。
2、加快教学模式创新,创设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决定了现代家长更为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要从幼儿抓起,逐步成为当今家长的普遍共识,这就衍生出了幼儿教育或者是学前教育。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形式,关系着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调节,相关物理教师要根据物理知识的生活性、普遍性等特点,采用多种方法使物理教学生活化、形象化、生动化,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次,要重视物理教学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好教学道具,比如试验器材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物理反应,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通过亲身实践提升物理水平。
3、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以及课堂驾驭能力
幼儿在成长发育阶段,没有能力进行自我约束或者是遵守规范,在课堂上幼儿不可避免会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甚至破坏教师讲课的行为。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更要及时寻找解决方案,既不盲目扼杀孩子的天性,又可以极好的保持课堂秩序,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是幼儿教师比较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课堂表现,重视自身的课堂气氛调节、突发现象处理等课堂驾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孩子多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心照顾幼儿心理、生理问题,在精神上为幼儿提供温暖,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幼儿物理教学工作是幼儿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改善教学思路、完善相关理念,加快教学模式创新、创设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以及课堂驾驭能力三种解决方案有利于物理教师改善幼儿物理教学现状,相关人员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促进幼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吴昀.自力更生培训幼师[J].
篇10
一、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有效作用
1.图谱能帮助幼儿有效地理解、记忆歌词
图谱具体形象,容易被幼儿理解。理解是学习的钥匙,所以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主要让幼儿理解学习的内容,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发现幼儿对歌曲曲调容易熟悉,而对歌词却不容易记得。原因一,可能是歌词太抽象,含义比较深,不是孩子经常接触的语言,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容易被遗忘。原因二,可能是幼儿对歌词内容不理解,所以记不住。如果把歌词内容以图谱的形式呈现,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让幼儿观察后对其产生正确的理解,再配合老师用讲故事、念儿歌等幼儿喜欢的形式加以表达,幼儿便能循序渐进地在理解图谱内容的基础上去记忆歌词。
例如,在大班歌唱活动《小熊过桥》中,老师就是结合故事和图谱让幼儿了解歌词内容,并按节奏学和念,这样幼儿很快就记住了。或者在老师范唱前后让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如果说出了歌词就及时出示相应的图谱,加深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2.图谱能帮助幼儿有效控制节奏和准确把握元素
相对旋律来讲,节奏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让孩子理解不同的节奏并且唱准节奏,是我们老师感觉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常常会通过机械的练习来进行训练,从而使教学显得枯燥、没有生气。而图谱的设计形式多样化,符合音乐材料的结构、内容和情绪。在一首歌曲里面,肯定有一处需孩子掌握的音乐元素,如十六分节奏、跳音或者音乐符号等等。图谱可以帮助幼儿掌握这些音乐元素,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了解歌曲的情感。而运用图谱则能很形象地将摸不着的抽象概念演变成形象的图示。如,在一次观摩《秋天来了》的教学活动时,歌曲中“浪里格朗里格……”这一部分的节奏型变化强,我们成人学习起来都有很大的困难,很难想象孩子将如何学习掌握。只见在活动中,老师运用了两种不同的鼓槌,使孩子们很受到不同的图示所表达的不一样的含义。就这样,复杂的节奏变得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了,孩子们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这部分的节奏。
3.图谱能帮助幼儿有效控制声音
在歌唱活动中,一般只注重为幼儿挑选一些旋律动听、节奏明快、易于上口、内容与形式统一、有一定艺术性的齐唱歌曲。声音的强弱变化是年幼的孩子很难掌握的。对于这种感受的强化,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听辨能力和音乐素质。在《大猫和小猫》音乐活动中,老师运用大大的波浪线表示大猫很响很粗的声音,用细细的波浪线表示小猫细细软软的声音。形象的声音曲线,将孩子们的情绪调控得恰如其分,表演得很有艺术味道。
4.图谱能帮助幼儿表现歌曲独特的演唱风格
不同的歌曲,它内在的性质和所要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图谱的运用可以促使幼儿自己动脑,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即使在同一首歌中,不同的段落也存在着不同的性质。比如有的歌曲或段落是抒情性的,而有的是轻快活泼的。传统的教学往往以老式的跟唱引导孩子把握歌曲情感,理解歌曲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老师累,孩子更累。而如果将具体形象的图谱形式呈现给幼儿,幼儿就可以马上反应出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感。如:在《老鼠画猫》活动中,这首歌曲中有一个很特殊的音乐符号,就是滑音。在设计小老鼠图谱时,我们把小老鼠的尾巴夸张地往上翘,孩子们一看到翘翘的尾巴就开心地笑了。可见,通过图谱孩子已经充分感受到歌曲诙谐、幽默的曲风了。而翘翘的尾巴同时也提醒孩子在演唱到小老鼠时,声音要往上滑。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单调的讲解记忆有趣得多,幼儿能创造性地通过观察图谱理解感情、处理感情。
二、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合理有效地运用图谱,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图谱也有运用的有效和无效之别。在实践中教师如不慎重,就会发挥不了图谱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反作用。那么如何让图谱在歌唱活动中发挥其有效性呢?
1.有效的图谱应该是科学的、准确的
有效的图谱首先应是科学的。以我们的教研活动《老母鸡》为例,在活动准备时,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我们决定采用图谱的方式。在设计图谱时,我们用鸡脑袋图谱来表示“咕哒”的叫声,一个“咕哒”用一个脑袋表示,而在进行最后一句“咕哒咕哒咕咕哒”的图谱设计时,为了方便,我们用大小一样的鸡脑袋来表示。在活动后讲评时,听课老师指出最后一句的图谱节奏不准。虽然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老师的引导唱准了最后的节奏,但是,图谱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容易误导幼儿。利用图谱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自主学习,而小班是打基础的时候,尤其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认识。所以老师在设计图谱时一定要符合音乐材料的结构、内容和情绪。
2.运用图谱时应把握有效时机
在图谱的运用过程中还要注意所呈现的时机,这样才能发挥图谱的最大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图谱呈现的时机不同,所发挥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如,在歌唱活动《变形金刚》中,我们采取了分组活动的方式。第一次活动,在让幼儿欣赏歌曲前,我就把图谱呈现出来,活动中孩子们根据图谱很快就学会了歌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而第二次活动时,我先让幼儿聆听、欣赏歌曲,说说自己对歌曲的初步感受,再根据幼儿的讲述逐个出示相应的图谱。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欲望很强。第一次活动中的图谱只是作为简单的出示,帮助孩子学会唱歌;而第二次活动中,图谱带动了整个活动的进程,调动了孩子的思维。这样,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听力,也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同样的图谱,老师有效呈现和无效呈现有着如此不同的效果,可见,有效呈现的重要性。
3.图谱发挥幼儿自由探索的主动性和创编能力
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如果教师在歌唱教学活动中利用谱图仅仅是为了便于教学,那意义就不大了。利用图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让老师“退位”,更多让幼儿自主学习。例如教唱歌曲《小乌龟》时,有一句是“小乌龟爬山,带着面包和糖果”,我们可以把“带着面包和糖果”这句的图谱空着,让幼儿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创编歌词,如“带着饼干和牛奶”等等,让幼儿通过想象、讨论的方式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