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教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教育政策

篇1

关键词系统论 农民工子女 初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Analyze of the Education After Junior Middle School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Based on System Theory

QIAN Xue

(Education School,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Systems Theory is a subject to study the general pattern of research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principle。The education after junior middle school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s a social project. Government, schools, and families should corporate to solve this question.

Key wordsSystem Theory;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education after junior middle school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就业,其子女也随父母到城市读书和生活,在流入地长期居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二代移民”。受户籍制度和高考政策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日益凸现。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利益主体,只有各方力量协力配合,构建相关的因素模型,多元化的观察这一问题才有取得突破的可能。

1 对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的系统论认识

所谓系统,简单的说就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由政府、学校、企业和家庭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政府、学校、企业和家庭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但它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而是与外部环境有着复杂联系的开放系统,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首先要认清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民工在城市生活p生产相对稳定后,一部分人把生活在原籍的子女接入城市读书和生活,此外他们还在城市生儿育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二代移民”。在义务教育阶段,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在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不断取得成效的同时,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问题却日益凸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规定,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成了教育政策系统的一个盲点和断层区。搞好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其次要认清“二代移民”的独特性。与农民工子女的父辈不同,一方面“二代移民”有着不同的生活追求和心理预期,他们是未来的城市新公民。当他们较多的体会到与迁入地人群的生活地位差距时,在心理上会产生更多的被歧视感,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另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也很大,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子女正处于青少年期,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上海市对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显示,初中毕业后继续读书是农民工子女及其父母的主要意愿,而在流入地继续就读是农民工子女的主要期望。①所以创造条件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接受初中后教育,已经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了。

2 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主要障碍

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系统,教育系统的存在和发展,要依赖外部环境,要时刻与外部环境保持物质p能量p信息的交换。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各个利益主体。下面我们就从系统论出发来探讨影响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主要障碍因素。

2.1 制度性因素的限制

(1)户籍制度的限制是影响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首要障碍。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几乎所有的省市都明文规定,当地高中(含中专,技校,职高)只接纳有本地户籍的初中毕业生。虽然部分地区有所松动,但成效不大。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与本地学生接受初中后教育的平等权利。教育制度的颁布实施和户籍制度也有密切的关系,教育福利直接与户籍本身挂钩。由于初中后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非本地户籍人口没有纳入当地的教育财政预算,难以享受到优越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福利。②

(2)高考政策的限制是影响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初中后教育的主要障碍。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严格执行按户籍报考的规定,非本地户籍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这说明,即使农民工子女有幸在流入地高中学习,也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只能回原籍参加高考,而各地的课程设置不一致,教材也大不相同,而且有的省市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这就使得回原籍参加高考的农民工子女面临巨大的困难,使得他们高考困难重重。

2.2 财政性因素的制约

由于初中后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国家缺乏针对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经费投入。地方政府预算也只考虑了本地户籍的教育经费。所以幸运进入高中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除交纳学费、杂费外,还要负担一笔借读费和择校费。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家庭处于城市贫困群体中,根本没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学习费用,只能对高中阶段教育望尘莫及。

2.3 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1)高中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大多数农民工都希望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对进入高中学习有较高的预期。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稀缺,高中学校的规模受到师资、校舍、经费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容纳数量众多的农民工子女。所以学校处于自身因素考虑设置了较高的入学门槛,来限制进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和质量,使得众多的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流入地高中学习。③

(2)与高中教育资源短缺不同的是,职业技术类学校资源相对宽松。目前部分职业类学校存在生源不足的现象,职业类学校的教育资源仍有较大的剩余空间。这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的失调问题,一方面高中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职业类学校还存在生源不足的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可以考虑在职业类学校就读,即充分利用了职业教育资源,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初中毕业后的教育问题,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

综上,我们从制度性因素的限制、财政性因素的制约,以及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主要障碍。可见各个因素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互交叉的。所以我们不能独立的来分析每一个问题,而是要综合起来考察事物,把它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来寻求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3 系统论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探析

目前,针对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反映出了地方政府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的重视。但要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仅仅靠地方政府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从一般系统论出发来综合寻求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使得各方力量协力配合来解决这一城市边缘群体的教育政策问题。

3.1 采取分层推进策略,逐步打破户籍限制,为农民工子女接受高中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采取的严格户籍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倾斜性的诱导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放松对户籍的限制,分层分步骤地从户籍制度逐步向居住证制度过渡,逐步打破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限制。有选择地放宽对农民工子女进入高中的入学限制,使高中教育资源更有效的发挥作用。这样也许短期内会引起大量的农民工子女为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涌入城市,引起对教育资源恶性的争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来规范准入的标准,设置一定的条件,满足条件的人才能获得本地居民所享有的教育权利和利益。④

3.2 充分利用职业类教育资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便利

在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各行各业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中等职业受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着眼于满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就业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无疑会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一个重要选择。因此,政府和职业类学校要采取措施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便利,降低入学门槛,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途径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多方位多渠道的吸收民间资金,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以此解决教育经费问题,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便利。

3.3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从法律的高度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权利

教育是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前途的事业,农民工子女属于城市的边缘群体,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权利。政府在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时要考虑种种因素,以及防范特殊问题的发生,是一个有待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吴晓燕,吴瑞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现状p问题及难点分析―基于上海市的专题调研[J].教育导刊,2008-12(上半月).

②雷万鹏.从多元需求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篇2

一、德育教育在常规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首先,德育教育应在初中政治常规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应注意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德育教育内容在政治教学中进行渗透,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传授抽象的知识概念,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政治教师必须将学科与实际相结合,利用生动形象而又具有丰富道德内涵的典型事例、时事新闻、历史典故等,使抽象难懂的知识通俗化、具体化与生动化,将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科学、全面地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自立自强》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名人自立自强的事例,如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青年舞蹈家刘岩自强不息、台湾脑瘫画家黄美廉成才之路等,让学生在搜集与讲述、讨论与探究之中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二、德育教育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渗透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德育教育也应利用多媒体教学实时互动、声色并茂的优势,使学生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有效强化,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例如,在教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节时,笔者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京剧、皮影戏、瓷器等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使学生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而感到震撼,同时产生思想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抽象的政治教学内容一下就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可感了,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德育教育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的渗透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类学校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重要方法。初中政治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学习、生活、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参观访问活动、调查实践活动,充分关注家乡的人文特征、风情风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优秀思想品德。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学生分组的形式,采取竞赛比拼、分工合作等模式来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参与、善于竞争、乐于探索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竞争、合作、发展的乐趣,使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德育教育在师德示范作用中的渗透

在初中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学生眼中,教师往往是知识渊博的智者与学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是否具有优秀的教学水平与高尚的道德情操,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与理想。

可以说,只有在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下,学生才能对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合理的调整,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祖国21世纪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应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政治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79-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教育已经不止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教育阶段,政治教育也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除了要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初中教育中,尤其应该要加强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初中的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以及问题比较多,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将挑战变为机遇,促进初中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的整体水平。

一、初中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当前社会和经济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初中教育中加大对政治教育的力度,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设以及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学校都加强了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当前的初中教育过程中,在课程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给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空间以及时间。在很多初中的教育工作中,都将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必修课程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治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初中也加强了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力量上有一定的投入,配备了更多高素质的教师,很多学校还加强了心理中心的建立,为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初中的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必要的条件。虽然我国初中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仍然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初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当今很多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常常容易养成个性较强的性格特征,加上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其思想道德品质不过关,对政治教育更是没有深刻的概念。当前一些诚信问题和不讲道德的行为在初中学生中还时常有出现,这些都是政治教育工作不足带来的后果。另外,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进行初中的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保障。当前很多学校的政治教师更注重科研,而忽视了学生的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导致初中政治教学水平受到影响。

二、初中政治教育对策

1、提高对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的重点主要在教育的手段上,传统的教育都是依靠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教学管理实现的,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在新形势下加强初中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对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首先要对初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状况进行准确的了解和定位,对于一些少数的但是影响很大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要进行解决,注重思想教育的整体性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思想品德理论课仍然是初中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这门课程的教学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出发,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并且要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制定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得政治教育工作能落实到实处,如何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是当前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政治教育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入心理的辅导,比如开展团体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团队的活动中改变一些行为方式,不断改善人际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比如进行个人心理辅导,则是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展开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把握学生的问题关键点,开展有效地引导。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有助于初中学生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此外,在日常教育中要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往一个合格人才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方向靠拢,还要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断开阔眼界,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3、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性

在初中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比较切合实际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各种热点问题分析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调动学生对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初中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实践。当前初中的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就是缺乏时代感,侧重于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脱节。往往导致学生对政治教育课程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初中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要贴近生活,跟着时代的脚步,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对于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防止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侵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还要将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结合,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平台进行充分的宣传,比如校刊、橱窗、广播等,都是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场地,对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在初中的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进程不断加深,当前很多初中都在积极改革政治教育方法,针对当前初中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要积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以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

参考文献:

[1] 郭树奎.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商情,2012(12)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现状;对策

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推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的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暴漏了不少问题,就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而言,既有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观念陈旧的问题,也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提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从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政治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广泛,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合素质,但是由于初中政治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导致学生和家长、甚至教师都不够重视初中政治课程学习,使政治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成为阻碍初中政治教学的严重障碍,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没有得到真正转变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才能跟好的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然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仍在在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依然在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不能灵活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则满足于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取得的经验,导致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当前的初中政治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在加上教师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使初中政治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学习积极性不够。在当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很多政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粉笔加黑板的落后方式,很多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没有得到运用,致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来接受枯燥的教材内容,按照教师的思路来一味的提高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师资不强,问题多多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的师资力量对教学效果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以至于有些老师也开始消极怠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很多的初中老师没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有的不思进取,不但没有什么专业的技能,就连自身的品德素质也不佳。在教学上,没有创新,使得自己止步不前,大大影响了政治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改下优化初中政治教学的对策探究

1、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政治教学

新课改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旧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所以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看重分数的高低,只注重语数外学习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提高对初中政治学科的重视,把政治教学当作常规的学科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初中政治学科。

2、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加上初中政治的教学内容大多枯燥乏味,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趣味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初中政治学习的快乐,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能有效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前导入,趣味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能将学生引入到特点的环境中,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积极的学习和思考。

3、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这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因此,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当前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自身高尚的品格和精深的文化修养来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在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发现并采取合理的策略来改善初中政治的教学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殿学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芝瑞总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目标 英语教材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74

新目标英语教材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强调学生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教材本身也更能体现学科知识间的交融合。很多时候,英语学科的课程内容已超越本学科本身。所以,作为执教新课标教材的英语教师,我们有更多的必要去思考教材内容的整合问题。

整合英语教材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提炼教材精华、丰富教学内涵和升华教学精髓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形成高度综合思维、科学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个人能力和多元智力的支撑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把越来越多的心思花在教材的整合上,而不是单单依照章节按部就班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本身并不是一份能省心的差事,教学活动不能容忍无任何个性化创造或改良。没有创新就没有闪光的思维火花,学生不欢迎一潭毫无思想涟漪的课堂死水湖,而新课标下的英语教材整合就是要活化学生的多样性思维,让英语课堂变成学生思想驰骋的广阔空间。因此,对新课标教材的优化组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要做好新课程标准英语教材的整合,笔者个人认为,可考虑以下策略。

首先,认真分析和推敲英语教材。

学生的英语教科书是由英语教育专家们精心编写而成的。由于编写出来的英语教材受地区、环境、时代、人员等因素影响,这种客观现状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推敲教材,对教材的编辑思路、教材深广度、学科知识的网络结构及学科知识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推敲。在此,我以人教版七上英语教材为例。

1.将英语教材的编辑思路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联系和分析。

我们清楚,每一套教材都有其编辑思路,我们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有必要思考:编辑者为何按如此思路编写?这样的思路是否符合自己教学现状的实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必要对其中某个思考角度进行调整或更改?之后我们进行适当的扬弃,这样的课程整合准备,针对性、可操作性是较强的。例如,在七年级英语(上)中,我们看到了4个Module(模块)的Starter(小学该学的主要内容)和10个Module的初一(上)学习内容。在内容的安排思路上,总体是出于“温故而知新”“软着陆”的考虑。这就充分考虑了两种学生实际:小学没学好的和未学过英语的。我们江门地区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从此处可知本册英语教材比较符合本土实际。

2.评估英语教材的深度广度。

一套教材,在没有经过加工整合的前提下,它不可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想让学生吃透教材,学到必要的学科知识,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评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七年级英语上册主要学了比较简单的打招呼用语、介绍人或物的常用语,及如何简单地描述天气,事物的颜色、数量、方位,如何表示习惯喜恶等,深度广度适中。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内容老师理解起来已经不易,那么,这些内容在整合时就有必要灵活处理。如Module5 中的Language in use 部分,Past 6 中要求我们的学生谈论American food,老师和学生都不是美国人,能够展开谈多少呢?所以,通过对学科教材深度广度的评估,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模块或单元教学环节的整合。

3.分析英语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如果有些内容本应运用更直观更具体的手段呈现,而课程本身却有待商榷之处,那么这时教师就要改进其呈现形式,以提升教材的生动性可操作性。如英语课文对话内容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呈现;新的物品单词可以用真实影像呈现,如Module2中Part1 的简笔画图片太简单不好辨识,学生看了印象不深刻,假如用真实影像,效果就好多了。

4.用渐进思维对知识网络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如果学科教材内部的知识结构不够明晰,其原因很可能是其不符合常人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渐进思维,教材的过渡可能出现了跳跃或多次冗复。这种情况我们在整合英语教材的过程中应给予高度关注并加以改良。所以有时我们可能需要调整教学顺序,也可能需要课时的整合,以提高教学的紧凑性。例如,我们讲授七年级英语(上)时我们也可以将Starter中的Module1 与新课中的 Module1进行整合,因为两者都是 to give personal information ,都运用到相同的介绍用语。Starter中的Module2与新课中的 Module3都运用到There is/are 的表达法,同样也可以考虑整合。

其次,认真筛选有效的英语组合素材。

通过认真细致的教材剖析工作,对于符合教学实际、吻合教学思路和体现教材活力的素材,我们应该发掘它们的整合潜质,进行初步整合。否则就要妥善处理。比如,在七年级英语(上)的教材中,笔者认为Pronunciation部分很容易干扰所在Unit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所以,笔者在整合过程中往往将其独立出来,另行加以重组。在整合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发挥所选素材的整体效能,如何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调动学生的多元智力因素。只有这样的整合,才不会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初衷。

再次,提高英语教材整合的手段。

一方面,在教材的整合过程中,整合者应该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群策群力,教材整合才会是更优化的组合,才是有更强生命力的组合。平时我们集体备课比个人备课要好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另一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今最好的教学手段就是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来整合教材上课。我们江门地区大部分学校都有了这样的物质条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甚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以其声、光、电等形式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教师弥补教材、重组教材、由静变动、引申教材等方面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为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网络知识及课件制作能力。这是可以习得的。对有志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材整合提高教学效能的教师来说,掌握此项技能并非难事。

篇6

在初中政治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更重要的是加强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够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一些消极态度进行改进,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出现了改革,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找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解决,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一些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要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课程教学的改革是要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改革成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在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更加应该遵循这个理念。将初中政治理论与初中政治实践结合起来,有助初中政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当前初中政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

在当前的初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也忽视了要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应该要融入更多新的理念和意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学习体系,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

我国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偏差,很多初中学校在进行整治教学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滞后,不能实现知行合一,不能为学生的思想层次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政治教学策略探讨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初中政治受到的关注程度不高,有的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数外课程学习,对政治、历史等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政治教育也更加受关注。因此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都应该要加强传统理念的改革,加强对政治教育的重视。

2、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1)优化课堂教育

课堂依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新时期我国要积极优化课堂教育。课堂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初中政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不断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牢固的教学基本功,可以利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并且要积极加强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在初中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他们也是初中政治教育的主体。课堂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以学生为本这个思想体现在初中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用师生之间的感情作为教育的桥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政治教育有效性。

(2)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教育过程中对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理论性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限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新时期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分析,加强对各种先进的媒体技术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在初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学生实施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传统的初中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比如在初中政治中可以加强各种新闻信息的插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讨论和交流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长期的讨论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评价体系的改革

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培育;培育策略

633.2

人文精神是一种社会文化修养,其能够从人的思想、品格以及情绪等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初中生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的初期,这个阶段正是人文精神培育的关键时期,而初中政治教学承载着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初中政治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必须要加以重视,以此为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方面,要想真正成为对社会发展建设有用的人才,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物质生活已经逐渐富足,而精神生活成为主要关注的内容。在当前校园教学中,将人文精神融入到知识教学中,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及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与衡量标准,仍然只停留在学习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急需改进的方面。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水平不足,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水平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灵活得当的应用教学方法,无法很好的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无法很好的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精神需求进行恰当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展开人文精神的引导。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未能够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进行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偏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有限,更无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更有甚者可能导致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厌烦心理。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感官体验,以至于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体验未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要引导学生提升社会化的修养,只是单纯的围绕课本知识进行枯燥的讲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对人文精神的感知,将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提升人文精神的兴趣,从而无法实现预期的政治教育目标。第三、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初中政治教学中缺乏个性化,整体的教学模式过于统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当前的政治教学对于因材施教应用不够深入,因此难以在政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个性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渠道受到阻碍。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提升教师素养

政治教学中不仅要依靠知识内容来吸引学生,更主要的是需要依靠教师的自身修养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提升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政治教师必须严于律己注重自身政治品格、文化修养、知识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与生活中都应该严于律己,身体力行檠生做示范,以真挚的情感严谨的态度来感染学生。此外政治教师还应时刻关注社会的政治形势及政治问题,通过对时事新闻的了解,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继而提炼出有价值的政治教育观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活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身年龄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都很难保持长时间的集中状态。而政治课程的内容又较为枯燥,如果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初中的教材内容都较为简单,因此教师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另外新的政治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如增添了小故事、加入了很多的漫画、引用了诸多的名言名句等等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将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扩展进行活用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为宗旨进行丰富多彩的政治教学,将课外的相关知识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及知识面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人文精神,使课本成为培育学生良好人文精神的载体。

3.提倡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自主学习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获取,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及正确人生观的过程。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知识灌输的方式上,而是充分的组织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政治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当今的社会正在飞速发展,学生若想跟得上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学会自己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如何明辨是非是关键,这就需要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培养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的道德标准。

四、结语

总之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初中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自身素养的提升做学生的表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政治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吴玲玲.探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J],成才之路,2014,(19)

[2]葛丽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政治小学人文精神培养[J],文科爱好者,2015,(36)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整合

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交流平台随之出现。而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学,鼓励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积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加大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

1.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习内容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不是逻辑自然学科,而是人文学科。它对于学生的信息敏感性及知识积累程度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书本学习上,否则只能学到表面,而无法得到深入提高。这就需要学生将目光拓展到信息网络平台,开阔自己的语文眼界,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2.基于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一般是十三岁至十五岁,他们的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活泼好动依然是他们的天性。而传统枯燥的书本式语文教学,很难长时间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数值模拟和信息仿真特点,可以将抽象枯燥的事物通过仿真进行形象化、直观化。通过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对感官、视听、思维等全面的进行信息技术仿真刺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1.创设校园网

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创建网络平台,将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及名师课堂分模块上传。创建学习专区、讨论专区、分享专区等多维度立体框架学习模式。课文的重难点、复习目标也可以上传到学习专区。而关于学习后的总结,可以上传到讨论专区及分享专区。这样学生就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同学之间友谊。

2.基于数字图书馆,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一般规定阅读量在200万字以上。但是很多学校的中学生阅读量远远小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年龄还小,对枯燥的文字阅读难以提起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来刺激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数字图书馆,然后每一个学生创建一个登录账号。在新课内容展开前,教师搜集相关资料,设置教学内容,然后上传到班级图书馆,让学生登录账号查看。海量的资料可以很好地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量。而后在课堂中要针对上传的资料信息进行班级小组讨论,使学生去主动地阅读资料,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

3.基于网络平台,强化专题讨论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语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很多题目往往没有定性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创建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大胆设想。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教师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创建专题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围绕“克隆技术的利弊”。然后基于信息网络平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然后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在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的利弊时,便会主动地去搜寻资料以强化自己的论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交际能力就会得到飞快提升。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鼓励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三、总结

综上可知,在当前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整合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创建数字图书馆、专题讨论、校园交流平台等策略。强化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效果甚好。

参考文献:

[1]李 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学周刊,2012(02).

[2]王雅静.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对物质的追求,对社会责任感的衰落,加之对生命价值的忽视,导致我国对加强生命教育的刻不容缓。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所以这个时候对于加强生命教育无疑是关键的时期。这种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任务就落到初中思想品德的肩上,为了青少年生命负责,为了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加强生命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一、初中生生命教育必要性的分析

生命教育涉及人生命的全过程,从出生直至死亡,也可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对“死”的认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应该包含这个问题,因为初中生正处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生命观”形成的关键期,是他们懂得生命管理,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我自己”,实现“我之所以为我”的生命意义,来展现生命价值。

由于我们对生命教育的不重视,引发了大量的人间悲剧,例如2010年广东河源校园外的一条小巷里数名中学生活活打死了一名流浪汉; 2012年1月泌阳县一中学生,因上课看小说被请家长后喝农药自杀,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2013年11月湖北一初中生被老师批评后跳楼自杀;2014年9月湖南临澧通报2名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这些对待生命是如此茫然与冷漠的年轻人,缺乏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实质上就是他们的生命教育严重缺失。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速度加快,思想发生转变,但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有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但同时心理不够成熟,充满叛逆,不能理智的面对升学、考试等问题以及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所以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家长陷入了对成绩的追求,一味最求“高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所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有好工作,有好未来,但却忘记了个体生命需要成长,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忽略了对生命价值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加强生命教育素养

杜威说过:“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己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定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学生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1]所以教师的教育意识直接关系到生命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会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形成。但是在现实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对自身生命教育素养提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影响生命教育的发展。对此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生命教育的培训,鼓励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科研力度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素养。并且教师在实践中要把生命教育逐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味生命价值与意义。

(二)充分理解教材,挖掘生命教育丰厚内涵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德育教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材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要注意挖掘隐含在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和资源,使得生命教育活跃于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实际课堂活动中能过真正体味到人文内涵。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中《珍爱生命》、《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中《保护自我》。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中《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学会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的美与真,懂得欣赏生命;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掌握各种安全生存技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一线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与生命教育于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理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体现本学科特点,要紧密联系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并且善于利用其中具有生命教育元素的真实案例创造相应的情景,如以煤矿瓦斯爆炸亡人数,尼泊尔大地震,南京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学生自杀事件等时事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中生命教育的情境,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主思考辩析生命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教师再引导学生,形成对生命观的正确认识,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于此同时还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不论多么生动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间接的活动,都没有现实生活的直接教育更真实更深刻,所以要重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在校园活动中注意生命教育的培养,例如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注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更应爱护周围的生命个体,遵守交通法规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等机会,适时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命课堂主要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课堂中,主要是以明示教育为主,是生硬的僵化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这就使得学生被动参与,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不能主动的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来。“人是从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体验是人发现自己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主要途径。”[2]生命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心灵、灵魂的教育,让生命主体能够真实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才能够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进教学活动中。创建有关生命教育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感悟,因为学生受主客观的条件限制,很少会有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创设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心有所感,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只是诸多教育方法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已达到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生命教育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势在必行,所以一线教师必须加强生命教育意识,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因为思想品德课本身的特殊性,具有德育功能,是生命教育的载体,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生命教育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体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领悟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人文精神培养 高中政治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培养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上。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这一理念的有效深入可以促使合理教学策略的有效提出。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理念的合理渗透,从而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1 人文精神培养简析

(1)人文精神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应仅仅只重视高中生专业知识与考试能力的培养,还应当注重高中生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这集中体现在要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并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物质沉淀日益丰富的时代若要促进高中生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则对其人文精神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可以使高中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一个合理的飞跃并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发展,从而使得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2)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这一方面使得许多高中生在物质上越来越充足并且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而另一方面高速的学习、生活节奏也使得高中生的精神世界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危机,例如信仰缺乏、待人冷漠、容易急躁等现象都是高中生精神世界出现问题的表现。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具有较高的难度,并且过程较为复杂,同时这一过程将会长期持续。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时,应当注重这一理念运用带来的长远效益,而不应抱持着急功近利的态度进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从而促使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并促进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合理培养。(3)民族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完善所需要的重要精神要素,并且由于高中生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基石,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促进一个民族的真、善、美等民族品格发展得到有效发展,这同时,有利于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有效升华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由于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并且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得以永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针对现今部分高中生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的颓废,非常有必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相应教学对策的有效提出使这一部分的高中生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得到有效加强。

2 高中政治教学对策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合理运用

(1)提升高中生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人文精神培养的合理运用首先体现在提升高中生的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上。通常来说,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的提升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上文已经叙述过人文精神的培育绝非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中通过学生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的有效提升可以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并自觉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高中生养成持续性培养人文精神的习惯并将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最终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2)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合理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高中政治教学对策的有效提出起着基础性作用。通常来说教学目标是一切高中政治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并且直接关系到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施同时影响到了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好坏。合理的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应当使高中生的政治知识与人文精神得到有效结合,从而在提升高中生政治学基础能力的同时,使其精神世界得到更好地完善,并使高中生的性格更加开朗、阳光。并能对其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以强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并确保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使高中生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与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加开朗健康的性格。

(3)注重美德教育的运用。在高中政治教学对策的提出过程中美德教育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得人文精神得到更好地渗透。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在进行政治知识讲述的同时适时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约束自己并达到较高的人文精神水平,从而在提升高中生人文精神与良好品德的同时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进行。

(4)培养高中生自我尊重的品德。众所周知,当代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在学习过程中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耐不住寂寞等现象。因此针对这一现象,高中政治教师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自我尊重的品格进行有效培养。众所周知,自我尊重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高中生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信念进行培养时所需要的精神之一。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在信仰、幸福、生存等教学内容的教学中渗透自我尊重的要素,这可以让高中生在更好地理解政治学内容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价值,并且学会自尊、自爱等可贵的品德,最终促进高中学习过程中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耐不住寂寞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渗透。人文精神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沉淀中得以发展的一种精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必然地涉及了许多领域的相关知识,通常来说与人文精神有关的领域涉及到科学、知识、艺术、道德等方面。除此之外,在高中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独立的,这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亦是如此。除此之外,由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较为复杂的过程,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培养高中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渗透。例如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相对”这一概念时,高中政治教师可以例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例子:“相对就是你站在一个美女前的时间流逝速度和你站在一个丑八怪前的时间流逝速度。”虽然这一定义并不是高中政治中的准确定义,但是通过别的学科相关知识的合理渗透可以促进高中政治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和人文精神,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3 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教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中政治教学对策探讨过程中,应当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长期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教学对策的提出过程中对人文精神培养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促使我国高中政治教学水平得到持续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