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52―02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本源和基础,人才培养必须把人的现代化放在第一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肯定“人的现代化”这一内在价值,正是为了通过它来实现并外化为社会价值,因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竞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基本抓手,这已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状况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现代化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不适应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实现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笔者拟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人的现代化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一、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领域里带有整体性变迁的一种现象、一种形式,是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功能上对现代性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有人认为,人的现代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即包括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狭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与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主体性的增强。

其中,人的主体性又表现为人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更加自主、能动并且具有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也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人的现代化重视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崇尚发挥人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于人的现代化,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至少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生活,二是素质,三是能力,四是关系;只有在各个层次上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此相似,众多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能力素质现代化。人不仅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要掌握丰富的现代知识和技能,具备多种适应现代社会的素质和综合发展能力。(2)社会关系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关系应该是:劳动者既是普通的劳动者,又是从事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积极活动的社会劳动者。(3)思想观念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其中,现代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多面性、动态性、独立性等特征。人的现代化需要具有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充满理性的思维方式。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素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比,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在社会总体劳动链环中处于中后部,但他们处于一线的关键岗位,是一线的生产者、组织者和指挥者。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涉及诸多要素:一方面,人才培养过程要符合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符合现代化人才的标准,他们不仅要具备特殊能力,即从事某种专业活动的职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具有现代化所需的综合素质。其能力范畴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相应的知识;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它是基本的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它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活动中必备的基本素质。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即人才的培养与人的现代化要求不相符,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现代化人才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主体性教育缺失,实际存在着过度专业化和功利主义倾向,对人自身的关注不足。(2)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缺失,缺少人才素质的弹性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专业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非技术性的因素。(3)创新教育缺失,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待加强。(4)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人的现代化所要求的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很难得到满足。

三、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

在社会现代化这一大的系统中,人的现代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教育对于人的现代化有着直接而巨大的贡献。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人的现代化的步伐密切相关。而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的现代化的要求,首先要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1. 从工具主义到以人为本

在工具主义这一人才培养观念中,人的自主性、自我发展是没有位置的。工具主义人才培养观念强调标准与效率,但却无法克服其本身致命的缺陷,即忽视了人自身的社会性、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片面强调人的工具性和效用性,缺少对人本主义的足够关注。所追求的是通过反复训练对受教育者进行某种技能教育,使之成为会劳动的工具,强调受教育者的机械服从和顺应,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实际能力和个别差异性。

这种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客体加以塑造,而不是当成教育的主体来加以培养,其塑造出来的人既缺乏主体意识,也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此外,过去过多地强调人才培养的工具价值,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受教育者应有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最终造成受教育者人格的欠缺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人的现代化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技术人员和劳动者,同时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发展、丰富其完美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应是关注人本身,关注人与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它具体表现在:从满足受教育者被动学习和应付岗位需求转向满足受教育者主动学习和完善自我的需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受教育者进行自主性学习,力求将技术技能的习得与人格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促进个体就业谋生、追求生活质量、实现社会价值和获得自主发展等需求的实现。

2. 从单纯技能培训到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种“专才”式教育,它注重人才技术技能的“专才”化培养,内容和目标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技术技能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与人的现代化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不相符合。人的现代化预示劳动者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这对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般知识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知识于新的环境;同时,劳动者可能不得不经常变换职业,需要进行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具备学习能力、创业能力,使其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需要。人的现代化要求社会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仅仅指某项专门技能而是其综合职业素质,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以满足其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基于这些考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在注重受教育者专门技能培养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到全面提高人的综合职业素质上来,由只针对某个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培养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敬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3. 从重传承到重创新

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培养。它强调对教材和技术技能的被动接受,表现为唯上、唯书、唯权威。而人的现代化强调人的独立性,要求尊重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创造性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它是现代化人才必备的素质。人的现代化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高新技术引领上,其应用性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还是创造性应用,技术创新尤为重要。

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要敢于突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学框架,将教育者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不仅要提高受教育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中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为他们设置自主创新的情境,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放到重要位置,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因此,转变继承性教育旧观念,树立创新性培养新观念,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4. 从划一教育到个性教育

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把人看作简单的生产工具,把教学场所看成是人力加工厂,按物的生产原则来管理,施行的是划一教育。

为了适应人的现代化对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所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不同需要的人才,使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期的培养成为一个现代化真正需要的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由此造成个体在技能领域、专业领域的分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受教育者的培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赋予其个体职业能力,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基于个人潜能和智力类型的多样性,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了解,针对其个性发展特点,从“帮助每一个人成功”的观点出发,有区别地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的不同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个性教育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弘扬自我的生成和塑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单纯强调受教育者具体的操作技能,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格和职业倾向,而要适应他们的个性发展,要为他们的特长发展、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尊重他们的选择,激发他们的兴趣,将他们的爱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和独特个性,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在增强受教育者谋生本领的同时,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C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周运清,等.新编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宇.试论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3).

篇2

一、现代化人的素质构成

根据英格尔斯对现代化人特征的研究,结合现代化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活动内容的主要特点,国内学者认为,现代化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健壮的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

健壮的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身体的主要要求,也是现代化人的“物质基础”。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要求愈来愈高,在现代社会快速生活节奏与高信息负荷的“压迫”下,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将会感到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身体要求,不仅是健康的机体,还要求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强度。

2.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现代的思维方式

这是现代化人的基本素质。现代社会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人们对效益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把线性思维与全方位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单向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起来。

3.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激烈的竞争性。现代人应当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竞争中夺取成功的桂冠,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同时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4.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与勇于开拓的精神

这一素质是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在现代竞争中,现代化人的思维应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不受固有观念和模式的约束,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辟蹊径,发现、开拓新的领域,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开拓中求发展。

5.顽强的意志品德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在竞争中能否夺取最后的胜利,不仅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物质基础,更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乐观、自信、自制、自我调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精神”基础。

6.较强的预测能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具有快速多变的特点,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必须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然而,在高度复杂和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任何科学预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为此,现代化人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7.较强的组织才能和联络才能

现代化人的工作、生活都在一定的团体范围内,不可避免地以某种方式与内部成员和外部系统发生一定的联系。任何一个社会成员,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组织才能和联络才能。

二、体育教育与现代化人的素质培养

随着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体育教学的固有特点,体育教育对现代化人的素质培养的作用也是独特的。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体育教育能锻炼人的健壮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

体育新课标的出现,使体育的内涵更丰富,使体育的外延更广阔。体育新课标是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无论其内涵与外延如何变,时代赋予其“锻炼人的健壮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的厚望不但没变,反而越来越高。所以,体育教育的“锻炼人的健康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功能将越来越得到强化,这也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任务的一大特征。体育新课标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之一,而体能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在确定体育(与健康)的性质中提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这里提到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身体上的全面发展和心理意识上的发展,其中身体上的全面发展包含体能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体育教育中,开展内容丰富的体育教学,开拓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举行活泼多变的课外体育活动,目的之一,在于锻炼人的健壮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其目的也是使其终身锻炼和保持健壮的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此外,体育教育还能锻炼人神经反应能力。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教育活动,这种练习是在大脑、神经系统指挥下的。所以,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能随时有效地调节自身的各种机能,对外界环境迅速做出反应,并很快适应。

2.体育教育能培养人的现代思维方式

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人,办事的成功率及效率高,这也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体育教育能培养人的现代思维方式:

首先,体育教育能促进思维发展,体育教育不仅是身体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寄思维活动于身体活动之中;其次,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体现出观念和理念的极大转变,更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体现,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确立,从学习内容到水平目标的划分,从课程管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无不体现现代思维方式,而这种现代思维方式又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影响着每位学生,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现代思维方式的熏陶,并逐渐形成现代思维方式,尤其是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根据体育新课标的理念,体育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出现明显的变化,就以体育教学来说,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完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分组探究性学习,也可以是主题互动性学习,也可以是互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地发挥,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智能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人的思维相互碰撞、互为影响,使人的思维过程更活跃,思维形式更多样、更复杂。所以,在体育新课标下的体育教育,使人形成现代思维方式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现实。

3.体育教育可以激发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课程价值之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它有这样的解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新课标的课程价值,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务必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六(按要求,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只需达到水平五就行了),作为高中学段(包括职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主要是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并使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得以加强。

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技能及健康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体育文化的灌输活动。通过体育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如,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能催人上进;在竞赛中因毫秒之差而决定胜负的经典战例让人懂得什么是竞争;运动员刻苦训练而取得骄人战绩的经典故事能激励人的斗志。

4.体育教育能铸就人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3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生本教育;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13-1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

我县教育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总体看,目前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更是不少。主要有:

(一)把改善办学条件当成教育现代化的主导理念。一些中小学校长认为没有教学楼,没有优雅的育人环境,就谈不上教育现代化,因而,他们为教育经费而多方奔走,疏于教育教学的管理,以至于教育质量下来了,教学效果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把建设教师队伍当成教育现代化的主导理念。有人提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师的高学历、高职称与教育质量相关,但是如果把高学历、高职称当成高质量,那么难免走进普通教育以成人教育为中心的误区。

(三)把培养高精尖人才当成教育现代化的主导理念。这种想法与做法的实质是把中小学当大专院校来办,拔高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教育现代化不反对培养高精尖人才,关键是要面向全体,培养全体教育对象成才,仅围绕几个尖子学生转,不是教育现代化的主旨。

不可否认,教育现代化要改善办学条件,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办学条件、环境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名师确实能够出高徒,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但不能以牺牲大多数一般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概而言之,所有这些都是教育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绝不仅限于此,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更主要的是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其核心在于生本教育,只有强化这种认识方能在理论上与行动中走出教育现代化的误区。

生本教育,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涵义。

(一)从现代化教育的对象上看,应当是“全员发展”。在未来的教育模式中,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学生都应成功发展。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和美国的珍妮特沃斯在他们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要“像规划商业一样成功地规划教育”,教育要“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我国推行的是全民九年义务教育,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机会均等,资源共享,入学后都应得到成功发展。另外,未来将是学习型社会,中小学时期不打好学习的基础,则难以保证终身教育的质量,未来公民素质也难以提高。可见,以学生发展为本中的第一个涵义,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成功发展,或称全员发展,这也是由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全民性决定的。

(二)从现代化教育的内容上看,应当是“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将其确定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则是全面发展。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大多数学生是片面发展。认知与品德、情感相脱离,有才无德;动脑与动手能力相分割,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学校教育与社区进步相脱节,封闭式的教育难免培养出“书呆子”。教育内容的优化,是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课程、教材乃至教法、教育渠道等方面的反映。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要开齐学科,上满课时,配全教师,选足教材,用活教法。社会是新活的,教材是呆板的,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要有理、有序、有效地引导学生到社区中学习新科技、新事物,吸纳新信息。课堂教学中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更要注重情感、品德、能力诸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体系上看,普遍认同学科、活动课程与环境课程。

篇4

责任教育是校长管理工作的天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改变旧的传统管理观念,转变思维模式,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变集中思维为发散思维,敢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确定现代教育观念,并把这新的观念变为学校管理的实践。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民主管理是发展学校管理所必须的,将民主管理贯穿学校管理过程中,使教师、学生成为管理过程的主体。这样能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人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相互尊重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它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团结,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根本,通过加强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教育管理现代化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呢?我认为应该建立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培养、培训的内容基本与中小学开设的课程衔接,注重学校知识的系统性。同时,针对农村教师文化素质较低的状况,继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迅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要提倡教师教育终身化,建立教师自身学习的激励机制,逐渐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把教师证书终身有效变为中期或短期,打破过去教师一旦以师范类院校毕业,便终身任职的一次成型状况,取而代之多次塑造。通过上述途径与做法,使我们的教师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为适应教育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要重点抓好村级学校校长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校长是办学的关键,也是村级小学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策划者。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在一定外部条件具备之后,责任教育便成为学校管理的决定因素,推进教育管理责任化,就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开发村级小学校长的智力资源,增强管理的科研意识,引导村小学校长重视科学管理,用科研指导管理,由经验管理者转为科学管理者。通过对小学教育管理责任化的思考,我们对教育管理现代化这一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与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思想保障,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面对现实,增强信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不断根据教育发展规律调整学校管理的策略,促进责任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篇5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育技术;教育本质

一、教育技术的存在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教育大国,这一点是公认的。最早的教育经典《论语》充分表述了教育的本质,知识和技能,道德和行为,如同电路中电势下电流的运动一样自然而然的由高到低的运动。一部论语淋漓尽致的将教育的本质和形式相统一,时代在变但核心的本质仍然不变。现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愈来愈频繁,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上作用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如投影,计算机,多媒体或是使用了一些现代的模式,使之形式化于课堂就是教育技术的应用,而笔者认为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教育认识的短视和对教育过程的短期化倾向。而事实中,由于这种认识的偏差,不少教师出现了公开课使用,平时不用,并认为用了也没用,可有可无的情形。形式认可,实效怀疑,将教育现代化等同硬件现代化,笔者基于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认为教育技术的存在是为了适应现今社会时展对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是交流的发展。而教育的核心手段是促进这一交流而采取的形式。

二、微格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微格教学对教师的“反观”作用

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利用声像手段对教师应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选择性模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由专家与教师一道共同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使执教者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并最终熟练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各种技能的教学法。实验证明,教师“通过看自己的录像,对自己的许多不良语言习惯或多余动作等外显行为起到了较好的矫正作用”。同时,利用积累的教学声像素材,组织教师观摩、研讨,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酝酿在这一课题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技能的最佳方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微格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教师需要同学生加强和加深交流的地方,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学生不易接受,教师不易教授,难就难在师生在这一问题上交流发生困难,交流的困难无非是以下几种关系的处理:A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认识,B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C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D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识。交流成功的要求不是达到AB的等同,而是AB 获得相应的认识提升。知识在此成为交换比较媒介,沟通交流被重视。当本质被发现时,教育成为自然的事情,亦无所谓是否素质教育。教育被回归到自然,教育的和谐得到最大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技术起到的是一个相应的回归手段。它适应时代要求,诱发交流,改变交流认识的所有过程形式,使交流变的的适应交流主体的要求。有效地刺激交流的稳定性和效率。

多媒体信息处理——声音和视频处理教学中,我打算先播放一段预先制作好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而后当场用DV机摄录教室里的一段场景,并通过IEEE1394接口将视频素材导入到电脑,整个过程可通过实物展示台及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给每一个学生。并且演示制作过程要求学生制作出1分钟的短片,同时投影上反复播放制作方法的视频教程,让学生有个模仿的教程。

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关,为了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堂课的第二环节,放一曲优美的慢节奏音乐,使学生耳闻其声,心如其境。提出问题,给所作的视频添加音乐,这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达到了学生自我探究的目的。

三、微格技术的运用起到了对教育的回归

微格教学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起到了对教育的回归,使接受经验丰富,知识体验自然,学生的教育感受的感性反馈时间得到缩短,使知识量在同等条件下完成循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被综合回归到认识的自然状态。学生和知识的交流强化,反馈增强。认识发生再记忆的条件被加强,知识迁移能力加强。

信息技术教学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的分析、总结并且能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微格教学并把这一手段有选择的分为针对学生和针对教师的两种微格教学,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和适应环境,历时多年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收益,这一点充分利用了教育的本质特点即交流的双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和学习各取所需,既避免了教育多年存在的教育疲惫和流于形式,又丰富了教育过程,认清教育的本质,就会在教育中赢得类似在沟通中双赢的局面,不仅是学生在教育中“得到”(被教育)而且教育者在教育中也“得到”。而这种所得认识的明晰化,才是教育活力的根源。因为我们的教育也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教育向“教学相长”“平等教育”回归的转型期,而这种变化有一个时代所赋予的必须的形式媒介,或者讲是过程手段,那就是基于教育硬件现代化的综合的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篇6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模式 影响 对策

进人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信息化与现代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也接踵而至,随之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1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了巨大冲击,使阅读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这一切将导致基础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正在逐步确立,如素质教育的观念,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超前教育的观念,活化教学和发展个性的观念等等,这些新的观念使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使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1.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时空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使得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速度、距离、范围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学形式实现了开放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向是:教育将大大拓展其空间,从校际交流、合作,走向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教育走向国际化。另外,教育空间必然发生分散化、组合化等变化。例如,最近出现的远程大学、虚拟大学、网络大学等。教育空间的另一种变化,表现为内在功能扩张.21世纪的大学不只是教育中心,它还是一个信息中心、学术研究中心、以及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及传播中心。

教育的时间观念向两头延伸。这就是:一头向“前”延伸,突破只重视“现实”的教育观,实行超前“预期教育”;另一头向“后”延伸,突破所谓“教育期”、“工作期”的观念。未来人们所经历的将是一个“学习一工作一学习”的反复过程。

1.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的支持下展开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学生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识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等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而不是“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开拓型、创造性人才),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包括情商、智商、智力、能力多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师生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型。

2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存在的间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校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应用软件及教育资源库不足;信息化与现代化教育设施利用率不高,应用不普及;信息化人才缺乏,教育者的信息化素养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为解决上述间题,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2.1切实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陈至立部长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技术手段再先进,如果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仍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就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就当前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

(1)摒弃教育技术“从属论”的错误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绝不仅仅是改善了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教学形式乃至教育理论产生冲击,使教学形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使教育思想由以传承性教育为主向创造性教育为主转变。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决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以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先导,促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形式等的更新,最终实现教育的整体变革。

(2)改变以“教”为中心的错误认识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交互性、开放性、非线性和人性化,因而其运用于教育和教学,主要贡献是对学生学习的改善,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在选择和获取信息资料、相互讨论和交流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途径。因此,要使现代教育技术物有所用、用有所值,就必须摒弃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多从学生的“学”上考虑问题,把改善学生的学习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着眼点。

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认识到位,要有超前意识,否则将永远落伍要大力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示范课程或专业,提高认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2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设施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条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美国从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来,到2000年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国家、新加坡、日本等国在2003年前后,也将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各类各级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还相当不平衡。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振兴教育的六大工程之一。它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并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构建远程教育的专用平台;建立教育软件和课件的开发中心、教育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图书馆,实现全国教育资源的共享。目前,城域教育网也正得到当地政府、当地电信部门、当地广播电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城域教育网被设计成为当地的教学资源中心、教育管理中心和远程教育中心。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力发展,这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进程。

(2)校园教育教学网建设

校园网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途径,校园网建设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校园网建设一般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管理应用三大阶段。它主要包括校园主干网、多媒体教学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功能教室等,并将各局域网有机地连成一体,形成多网合一,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我们应将校园网建设与应用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切入点和实破口,校园网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也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

当前,各校对校园网建设都十分重视,但必须认识到位,特别是领导要认识到位。坚持校园网建设为一线教学服务的原则,着重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为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不能只是用校园网来装“门面”。

2.3不断丰富教育信息资源

网上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现代教育教学活动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容量,资源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现代教育被认可程度及教学效果。建设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因此,一所学校教学信息资源是否丰富,能否满足教与学的需要,以及获取信息是否方便,是衡量其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各校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体现如下几点:

(1)信息量偏少;

(2)信息交流不够方便;

(3)专业特色不强;

(4)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分工不明确。

通过对教育教学数据库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电子网络教材等建设,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育信息资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采用“边建设、边开发、边应用”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时更新、不断丰富和有效维护教育教学资源。

2.4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现代信息素养

信息化建设除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外,人才保障尤为重要。凡事以人为本,要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现代信息素养。这就好比建“路”、造“车”、培养“驾驶员”,三者缺一不可。提高广大教育者尤其是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可靠保证。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是靠人“驾驭”的,技术再先进,但人的素质跟不上去,仍然不可能普及应用。学校应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培养和引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以他们为龙头带动和提高所有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通过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等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

提高现代信息素养主要应抓好如下几点:

(1)熟练掌握以文字处理、网络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和课件制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能力;

(2)深刻认识当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应用;

(3)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交流教育信息,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将新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4)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篇7

1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1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了巨大冲击,使阅读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这一切将导致基础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正在逐步确立,如素质教育的观念,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超前教育的观念,活化教学和发展个性的观念等等,这些新的观念使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使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1.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时空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使得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速度、距离、范围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学形式实现了开放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向是:教育将大大拓展其空间,从校际交流、合作,走向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教育走向国际化。另外,教育空间必然发生分散化、组合化等变化。例如,最近出现的远程大学、虚拟大学、网络大学等。教育空间的另一种变化,表现为内在功能扩张.21世纪的大学不只是教育中心,它还是一个信息中心、学术研究中心、以及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及传播中心。

教育的时间观念向两头延伸。这就是:一头向“前”延伸,突破只重视“现实”的教育观,实行超前“预期教育”;另一头向“后”延伸,突破所谓“教育期”、“工作期”的观念。未来人们所经历的将是一个“学习一工作一学习”的反复过程。

1.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的支持下展开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学生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识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等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而不是“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开拓型、创造性人才),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包括情商、智商、智力、能力多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师生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型。

2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存在的间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校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应用软件及教育资源库不足;信息化与现代化教育设施利用率不高,应用不普及;信息化人才缺乏,教育者的信息化素养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为解决上述间题,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2.1切实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陈至立部长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技术手段再先进,如果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仍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就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就当前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

(1)摒弃教育技术“从属论”的错误观念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绝不仅仅是改善了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教学形式乃至教育理论产生冲击,使教学形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使教育思想由以传承性教育为主向创造性教育为主转变。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决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以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先导,促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形式等的更新,最终实现教育的整体变革。

(2)改变以“教”为中心的错误认识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交互性、开放性、非线性和人性化,因而其运用于教育和教学,主要贡献是对学生学习的改善,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在选择和获取信息资料、相互讨论和交流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途径。因此,要使现代教育技术物有所用、用有所值,就必须摒弃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多从学生的“学”上考虑问题,把改善学生的学习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着眼点。

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认识到位,要有超前意识,否则将永远落伍要大力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示范课程或专业,提高认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2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设施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条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美国从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来,到2000年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国家、新加坡、日本等国在2003年前后,也将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各类各级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还相当不平衡。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振兴教育的六大工程之一。它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并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构建远程教育的专用平台;建立教育软件和课件的开发中心、教育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图书馆,实现全国教育资源的共享。目前,城域教育网也正得到当地政府、当地电信部门、当地广播电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城域教育网被设计成为当地的教学资源中心、教育管理中心和远程教育中心。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力发展,这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进程。

(2)校园教育教学网建设校园网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途径,校园网建设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校园网建设一般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管理应用三大阶段。它主要包括校园主干网、多媒体教学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功能教室等,并将各局域网有机地连成一体,形成多网合一,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我们应将校园网建设与应用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切入点和实破口,校园网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也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

当前,各校对校园网建设都十分重视,但必须认识到位,特别是领导要认识到位。坚持校园网建设为一线教学服务的原则,着重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为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不能只是用校园网来装“门面”。

2.3不断丰富教育信息资源

网上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现代教育教学活动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容量,资源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现代教育被认可程度及教学效果。建设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因此,一所学校教学信息资源是否丰富,能否满足教与学的需要,以及获取信息是否方便,是衡量其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各校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体现如下几点:

(1)信息量偏少;

(2)信息交流不够方便;

(3)专业特色不强;

(4)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分工不明确。

通过对教育教学数据库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电子网络教材等建设,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育信息资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采用“边建设、边开发、边应用”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时更新、不断丰富和有效维护教育教学资源。

2.4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现代信息素养

信息化建设除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外,人才保障尤为重要。凡事以人为本,要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现代信息素养。这就好比建“路”、造“车”、培养“驾驶员”,三者缺一不可。提高广大教育者尤其是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可靠保证。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是靠人“驾驭”的,技术再先进,但人的素质跟不上去,仍然不可能普及应用。学校应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培养和引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以他们为龙头带动和提高所有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通过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等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

提高现代信息素养主要应抓好如下几点:

(1)熟练掌握以文字处理、网络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和课件制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能力;

(2)深刻认识当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应用;

(3)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交流教育信息,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将新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4)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现代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68

1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在塑造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胜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和责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和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虽然起步晚,但是其发展势头丝毫不逊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起来,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明显落后于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此,用现代化的管理视角来分析和规划其教育管理模式是必要且迫切的。

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简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从本质上是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区别的。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与一般高等教育院校不尽相同。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论是从思想观念、管理手段、管理体制上,我们都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殊性状况。

当今的管理,不论是企业还是教育都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变。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另外,现代化也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过程组合[1]。现代化是适应社会不断革新而成长起来的具有物质和精神层面双向结合的实体性概念。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自身要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先进的时代精神,在教育管理的模式中实现整体的转化,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的社会关系制度层面、教职员工心理人格素质方面都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变。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现现代化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简明扼要地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拓展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实现高职院校的本质目标,使其办学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能够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急需的高级技术人才,推动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能够让科学技术的推动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要素,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中流砥柱;最后,我们在研究和推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体系理论,能够推动社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在一个高职院校中能够成功运用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也能够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3 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已经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现代化要求,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由于认识肤浅、投入资金不均衡、管理体制经验化等众多原因上,已经呈现出了许多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高、实践教学体系落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等现象产生。因此,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加以重视,从行动上加以创新,逐步完成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转变,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建设需要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3.1 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上述的现代化管理含义中,我们所强调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与当今中国科学发展观所秉承的理念相一致。我们必须在管理实践中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人的主体地位,一切从人的个性、需求出发,以人为根本,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和照章办事的死规定。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中,往往采用科层制管理体系,没有真正体现人本和谐的思想概念。我们在转变过程中,要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做指导,管理者必须以创新开放的思维对待学校的工作人员和学生。

我们在管理层上不仅要强调以人为本,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尊重人才,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且在服务学生方面也要转变观念。我们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的信念,全方位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弱化行政权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2]。

3.2 管理手段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手段中,许多地区都没有先进的高技术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许多工作都是由人工或者是半自动化进行完成的。以往教育管理手段的行政化主要体现在召开会议、文件、开展文艺活动等等,这些手段的实现往往有些出于形式化、有些带有强制性的色彩,不仅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院系的日常工作,而且有时会产生懈怠,在统计管理中也容易出现差错。

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以先进的科技为依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样也体现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所采用的基础装备上,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即以现代技术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自动数据处理系统[3],利用高科技的网络体系和软件,进行信息的传达、资料的备录、教师生成绩的查询和日常教育活动的管理,这大大节省了管理人员的时间,提高了办学效率。

3.3 管理人才的转变

我们所要探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转变均是围绕人才的培养展开的。21世纪最贵的就是人才,同样,居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的应该是管理人才。而教育管理人才又与企业管理人才不尽相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整体形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人才从信念上进行塑造,提高他们的教育热情;其次,管理者也应努力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步伐。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与社会、企业、经济的繁荣进步结合在一起,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学生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在社会立足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付达杰,何先应.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成人教育,2010,(1):45-46.

[2]谭文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WTO的挑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7-18.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

正确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涵义、类型及其实现途径等内容,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更好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其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些属性和功能既包括物质性实体,也包括精神性形式;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既包括一般的人——人类或者说是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也包括特殊的人——群体,以及个别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以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其层次分类,可划分为: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当前价值和长远价值等;以其形态分类,可划分为: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等。此外,以不同的活动主体为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个体价值等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变为现实,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理论灌输给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对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的这些思想观念进行选择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教育客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产生的积极能动的影响,不断促进这种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教育客体也能动的作用于教育主体,促使教育主体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学习,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和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主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客体通过自身价值的展现,既能够更好的满足自我精神需求,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感化。在其正确思想意识持续影响并内化为自我意识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因此,教育客体价值的实现,不仅能够体现出自我价值,而且能使其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真正实现,必须坚持:

(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在当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不利于其价值的顺利实现。这些错误认识,主要有:

1、“万能论”。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人。无论什么人,只要给条件、环境,就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把人教育培养成所要求的人。它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能决定社会制度、决定一切的地步。

2、“无用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是指一种极其片面,极其错误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日益弱化的社会控制力,对经济效益的直接产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毫无意义”。

3、“代替论”。它主张用公民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未来形态,应当用公民教育理论来替代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错误思想认识片面夸大或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为更好的实现其价值,提高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必须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和作用。

(二)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价值,必须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目标来进行。价值主体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决定着其价值实现的大小程度。因此,要做到:

1、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指导

科学的理论指导能够推动实践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最终价值目标,必须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依据。要正确把握价值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加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把价值主体的需求及时反馈给教育者,以科学的需求理论正确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价值主体的需要也会不断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连续性过程。因此,要使价值主体能够持续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目标和动力,必须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有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帮助价值主体树立正确的需要观。

2、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同主体意识密切相关,主体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人的主体性能动作用的大小。人的主体意识主要是个体对自身主体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它能够引导价值主体正确的认识其内在需要。只有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合理的激发和引导符合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同时,还必须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以这种主体精神进行自我激励,增强主体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更好的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要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把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为目标。只有尊重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只有理解教育对象,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关心教育对象,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客体的内化与外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现代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特定的时空境遇,不断增强自身功能,更好地满足主体发展需求的动态实现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功能;必须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转变观念,以开放的视野,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作用和影响教育对象,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武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教育主体也要顺应时展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要现代化。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它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但并不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助于其价值的实现。只有当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时,其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

1、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是指诸要素具有有利于实现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担负的功能的一切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等要素构成。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最大的效果,能够顺利的实现其价值,必须使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都具有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合理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把各个要素优化选择,把各个参与要素都有效的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体功能,实现其在大价值。

篇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各领域的变革和创新。在教育领域,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使体育舞蹈教学更具时代性和进步性,但同时在教学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促进教学与科技的高效结合,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

二、体育舞蹈研究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高校的体育舞蹈科目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体育舞蹈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和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为:首先通过相关的体育舞蹈的资料和书籍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不同高校进行实际的体育舞蹈教学的调查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以上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体育舞蹈学科科学有效的研究报告。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确保体育舞蹈项目更好的发展。

三、体育舞蹈发展制约因素

1.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低

由于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不同,在一些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因此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提高。而在体育教学的教材中,由于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例如,由于缺乏教学的系统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在难易、繁简等纵向的渐进性没有明确的分界,横向的教学扩展也缺乏相应的合理科学的计划,致使体育舞蹈教学工作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质量和水平也没有显著的提升。

2.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技能低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水平和能力。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由于我国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较晚,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技能较低,所以教师对多媒体及计算机的应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影响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结合,使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和配置,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重量。

3.缺乏研究

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型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近些年来才运用到教学中的科技手段。所以如何将两项新型的项目有效的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是我国现阶段体育舞蹈教学需要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资金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不同,所以对体育舞蹈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的研究,出现不同的发展现状,但是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部分院校都存在缺少对体育舞蹈教学的研究,所以导致我国体育舞蹈现代化的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中应用

1.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体育舞蹈认知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加强了人们对科技的了解和重视。在教育领域,科技在教学中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对新的教学手段的利用,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其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导致高校缺乏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所以要提高高校对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的认识。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宣传,组织高校的相关领导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较好的院校进行实地的考察,例如,作为我国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模范院校,北京体育大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来结合体育舞蹈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并将国际中优秀的体育舞蹈作品作为教学的参考,提高了学生的总体素质和技能。利用这种方式,来提高高校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认识,并加强本校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实际结合。

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递知识与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所以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对教育而又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和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更多的实际舞蹈动作的教学。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收集体育舞蹈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最新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体育舞修养。但是由于目前教师的整体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较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高校要加强对教师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使教师不断更新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提高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和操作水平。每一阶段的培训结束之后,要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的内容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以此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对体育舞蹈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

3.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体育舞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现阶段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每所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本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不同的高校对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应用,有不同的使用重点和教学特色。但是都应该积极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将舞蹈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依据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舞蹈素养,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案。使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搭配,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体育舞蹈基础水平不同,体育舞蹈专业知识的贮备不同,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出现学生的整体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增加了体育舞蹈教学的难度。为了减小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需要对体育舞蹈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级别,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制作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主要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基础的体育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为主,逐渐增加难度。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生,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多选择一些专业的比赛片段和难度更高的舞蹈动作,从横向发展方向拓宽学生的体育舞蹈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统一授课模式,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舞蹈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有所提高。减少了教师授课中的难度,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合理配置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

4.加强教学研究

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高校的的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对于新兴的体育学科很多高校对体育舞蹈的研究,尤其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其中的运用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而研究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是完善体育舞蹈学科以及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所以高校要重视对这一项目的研究,通过增加研究资金和研究的成本,不断促进体育舞蹈的研究。鼓励体育舞蹈相关的学校教师和专家,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应用中的研究”,结合制定的相关奖励标准和奖励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励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研究的参与性,对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对研究中取得的有效成果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体育舞蹈的高效结合,提高体育舞蹈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同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世界不同地区的体育舞蹈发展,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