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间交际习俗 教育 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其中所强调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会安定和促进和谐中的作用。然而,民俗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却常常被忽视。去年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到上海,想看看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结果却大失所望,发觉某些地方过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反而是多数年轻人表示过洋节是时髦,过传统节日没气氛。“韩流滚滚”是今日中国不可否认的文化现象,当我们津津乐道于韩国人的日常生活来回味传统中国文化之魅力,寻找逐渐消失的中国民俗文化的身影。“民间交际习俗”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礼”的教育自古有之
孔子是把贵族礼仪传授到民间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打破了周礼所规定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创私学,使教育走向了平民化。由此,“礼”开始逐渐在民间传播、普及乃至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孔子的思想当中,“不学礼,无以立,”“礼”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指出“礼”更应该是关乎人伦关系,关乎现实生活的事,突破周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限制,主张“礼”治的平民化,将原用于调节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向百姓延伸。他认为,在“礼”的面前,人不分贵贱尊卑,平民百姓也可以因知礼而成为圣人。孔子这些对礼的倡导推动了学礼、讲礼、行礼风气的形成。这样人们自觉地认同统治者礼制思想、接受礼节仪式以及不断在家庭和民间生活中的实践。
自孔子之后,几千年来,统治者都把《礼》作为必修课,当儒家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后,“礼”就从贵族社会的原则演变为大众生活的准则,从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的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治理等领域,成为实现社会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亦或是说在这个时候“礼”的思想在民间交际中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听到“不学礼,无以立”,我们仍然会认为,不学礼怎么做人?怎么让人接受?再俗点得话就是不懂礼儿的人根本没法在世界上混。但我们必须承认,在现代教育中“礼”的教育似乎有些空洞与不切实际,所以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冷漠,他们不会和他人相处,不懂得合乎身份的说话做事,真正让人有些担忧。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近来,我们会频繁听见国学的一个原因。
孔子的教育我们姑且可以认为是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名的家庭教育即“家训”, 例如《颜氏家训》和《朱子家训》。家训无疑就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礼”是重要的课程。
二、“礼”出现在家庭教育中
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
纵观历史,家训都是从日常生活着眼,指导其子孙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待人真诚,莫羡富贵、严于律己的人际之道。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不好的。例如我们现在仍然能听到的“三从四德”、“笑不露齿”、“百依百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足以见,家训对民间交际习俗的巨大影响,一直到今天有些东西我们仍有耳闻。古代大户人家家教严格,家法如山,违法必究,对培养“知礼、行礼”的好孩子作用巨大,这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礼节、礼貌教育,学校是一个重地,家庭也是一个重地。但孩子无法无天,无礼无行时,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是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
三、“礼”出现在社会教育中
《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就是说道德仁义这四种美德,没有礼制(约束)就得不到发扬;教化训导扶正民俗,失去礼制就不会完备。但礼非天生,是教育的结果。古代礼的教育不仅涉及尊宗祭祖、定亲疏和明是非等方面,而且也包括日常礼仪的教育。人们在相互交往,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中,虽然没有固定的制度仪式,但却自觉遵守着“礼”的规定,按“礼”行事,以“礼”待人。《弟子规》中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就是说,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外观的基本要求。《论语・学而》中曾载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礼记》中也曾记载:“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和文雅。还有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就正如我们今天的说所的“少说话,多做事”。
我国历史悠久,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更创造了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标志之一的民间交际习俗,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千百年来人们自觉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我们的交际习俗也被视为是道德伦理观的具体体现,被认为是法制的补充,在民间生活中发挥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对我们当代的青少年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篇2
关键词:学思结合;躬行实践;因材施教;克己内省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01-01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奉以“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地位。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文化教育,以“存亡继绝”为己任,建立了以“德政”“礼治”为核心内容,以“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要方法和途径,以“修己安人”为宗旨的思想教育学说体系。通过一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德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学思结合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要具备仁、信、直、勇、刚等品质,就必须进行学习,否则会出现偏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自己不仅好学,而且还教导学生要积极思考。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不学习的胡思乱想,但并不反对结合学习的思考。他认为学与思必须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学思结合的方法。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过程。只有那些善于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人,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能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果不去学习,没有知识的积累,只是在那里苦思冥想,就无法验证其所思所想是否正确,从而使自己深陷疑惑不解的状态而不能自拔,以至焦躁不安,失去自信。相反,如果只会死啃书本,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不知所云,越学越糊涂。所以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勤学、勤思。做到学思结合,让学生养成学习和思考的好习惯。
二、躬行实践
孔子在德育别强调躬行实践,即强调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人格。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因而,他要求学生做到“行笃敬”,只要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就“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而且孔子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的长期性和持久性,把道德知识落实到行动作为一种习惯。
恩格斯曾认为,“在一切实际事务中……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指的便是这种实践精神的表现。可见孔子的这一德育方法影响深远。我们至今也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所以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或一般口号上,而要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动中,做到言行一致,树立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的道德实践风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因此学生在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要与实践联系起来,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把实践当作一面镜子,在实践中不断检查自己、陶冶自己,在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塑造自己崭新的道德形象。
三、因材施教
虽然在《论语》中并未出现“因材施教”一词,但孔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却是这样做的。北宋程颐、南宋朱熹都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针对学生询问的同一问题,能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尤其是智能和性格特点,作出方向一致但有所侧重的回答。比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四个人向孔子问“孝”的情况。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道:“无违”,即不要违背周礼。而在孟武伯问“孝”,孔子却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即要特别为父母的错误行为担忧,这样才算是“孝。”孔子之所以作这样不同的回答,是因为孟懿子有许多违礼的行为,所以孔子教育他不要违礼。而当孟武伯问“孝”时,孔子则动员武伯去劝说他的父亲孟懿子不要违礼,教育孟武伯应该为父亲违礼的错误行为担忧。
孔子的这一德育方法至今还影响着现代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尤其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漠视学生的性格差异,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不同领域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机械地采取相同的培养模式;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区别处理,个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人的可塑性,通过后天教化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四、克己内省
孔子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克己内省。所谓克己内省,就是要不断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自觉进行思想教育,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孔子认为“克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礼”的道德规范,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最终要做到慎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同时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可以发现错误,防止退步。孔子不断地告诫学生要“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自省也。”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德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并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在当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宝贵遗产,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德育思想,充分挖掘和弘扬其中的积极成分,并结合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使之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岳麓书社,2009.
篇3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容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能提高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初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正如英语中说的:“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 not make it drink.”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如果单用听觉来学习,3小时后能记忆所学知识的70%,3天后降为10%;如果单用视觉来学习,3小时后记忆中的知识留存72%,3天后降为20%;如果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则3小时后保存所学知识的85%,3天后仍存留65%。可见,在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视听并用的教学媒体,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教育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可以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能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教学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建构学习的过程。它能突破过去那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着读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通过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的转变,即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媒体“教具”为“学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通过这种转变,强化“学”的环境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四、能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网络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了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有利于构建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
[2]席玉虎.全国英语素质教育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3]华建新.网络教育语境下自主学习模式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2).
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艺术设计教学互动运用
一、教育技术概述
1.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等各种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教育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们更倾向于用系统方法来定义教育技术。不同阶段的教育技术中强调的技术着重点不同。教育技术概念的发展也体现着人类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它根据教与学的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借助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如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2)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各国教育技术的比较研究。
(3)媒体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包括媒体的分类、媒体的性质、媒体的教学功能以及各种媒体的教学应用等研究。
(4)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包括以“学”为主的设计和以“教”为主的设计;教学系统开发的内容、方法、步骤等。
(5)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发展:包括网络教育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技术、虚拟现实教育应用技术等。
(6)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管理、测量与评价。
(7)教育系统最优化,教学环境的设计。
(8)远距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远程教育的模式与理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实践领域常由程序化的模式和相关的理论来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和促进改革作用。教育技术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领域、远程教学领域、企业员工培训领域等三个主要的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
二、艺术设计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环节需完善的地方
一支笔、一张纸、几张范作加教案,这是我们最熟悉、最习惯的艺术设计教学方式。然而,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已是大势所趋,已不再是“点缀”了,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
1.师资方面
在一些有传统、有积累的艺术高校里,一些老教师,他们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但他们对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不够了解,包括对电脑知识方面的运用。还有一些教设计的老师也往往是以一本教材为主,对网络里的一些同类教学没有进行比较、借鉴。而且一些相关的教师师资培训还不够,或有些师资培训有些形式化。
2.学生方面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扩招以来,还有近些年出现的高考艺术热。这都为我们的艺术设计院校输送了大批学生。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差距。学生的班级人数也由以前的10—15人发展到现在的30人左右。在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校里,因校园内艺术氛围好,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还较好。但在一些综合性院校里,特别是一些艺术专业刚开设不久的学校里,校园艺术氛围不够浓,学生的学习氛围就总体偏弱。
3.配套设施方面
教室设施的多媒体化是一个大的趋势,但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的教室,一些专业教室配置多媒体的可行性还不大。而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中一开始会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后面的课堂阶段会叫学生画草图、出方案等。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使用还存在矛盾的方面。
三、良性配合,充分运用
1.由于任何好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所以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并进行信息传播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优化组合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编制、使用、选择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偏重传授向课堂师生互动发展,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教学通过网络与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有学习的可选性、可比性。
2.学生的素质组合是多样性的,特别是在一些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薄弱的院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由于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获得了多渠道学习的机会与学习的自由性,即补偿性、适应性的学习。此外,校方的积极领导也不可忽视。既要看到学生角色转变的外在可能性,又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关键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离不开教育媒体和配套软件的支持,因此学校在教学与建设过程中,在不影响政党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下,应将添置教学媒体和软件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在条件暂时还达不到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学校和广大师生要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软性力量,组织争取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基金等的申报,争取经费。对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要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篇5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仅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跨学科能力。另外,由哲学观点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样,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交叉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运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探索研究科学知识,整体理解生物知识,全方位思考问题,关注知识联系,了解知识系统,学会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并打破学科封闭教学,教师需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展开综合渗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灵活穿插其他学科知识,从而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构建知识横向联系,形成综合学习意识。同时,在综合渗透教学中,教学氛围更为开放,更能吸引学生,强化师生互动。其次,穿插的知识一般是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这就增强了知识的亲切感,让学生活用所学知识,进行正向迁移,有效分析与解决问题。如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与物理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温室栽培蔬菜时,顶棚通常运用哪种色彩的玻璃才可使蔬菜产量得以增加;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谱等,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启发同学们回顾物理所学的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等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让学生加深理解。
再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则可运用物理学科中的热力学定律加以说明。又如分析耕松土的意义时,教师既要让学生明白通气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也需要让学生注意保水作用。其中,保水原理与物理知识中的毛细现象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师可指导同学们分析研究:土壤板结则产生了不少毛细管,而地下水则沿毛细管逐步上升至地面,于是会大量散失,而通过中耕,主要是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以使地下水得以保存下来。另外,生物与化学知识有着紧密关系。比如碳是生物体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在生物体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同学们结合化学学科中的碳元素化学性质及其化合物加以研究。这样,通过适当延伸拓展,有助于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更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识,学会联系学习,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跨学科能力。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生物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对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音视融合,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感知抽象知识,更深刻地理解复杂知识,更积极而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需要整合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以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让学生更乐于接受生物知识,对生物学习充满热情。
篇6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观;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33-02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叛并区别于现代的思维方式、叙事风格和价值取向,根据其对解构和重建的不同倚重,它又被分为否定性的和建构性的两大类型,前者质疑并批判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现性的至上权威、自由主义社会观和进步主义历史观等,这一类型的后现代主义又叫做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后者虽也有对现代性的质疑和否定,但它更注重重构和再造,注重视角转换的创新、生存关系的调整、和新型价值选择的引导,所以,这一类型的后现代主义又叫作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就后现代主义与教育的关系而言,后现代主义已经浸润到教育的不同领域和层次,逐渐成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支配性的理念和图式,成为从根本上影响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过程的价值观。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观的生成原由,厘定它的内容构成及其特点,从而说明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所含涉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性的教育的张力与困境促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传统教育的成熟形态是在人类开启并进入现代化历程中逐渐完成的,这种成熟形态作为现代教育的凝结和定型,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教育。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性是现代化长久历程造就的市场体系、法律制度、理性原则、自由主义等实体要素和观念形态有序结合形成的生存模式及其价值取向的总和,现代性教育作为现代性生存模式及其价值取向的一个方面,对现代化的推动是实质性的,对现代性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现代性的教育以体系化的持续运作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了社会现代化所需要的主体资源,而且还表现在社会现代化动力要素的增强,社会秩序有序化的维护,社会整体进步的推动等方面;而从微观层面上看,现代性的教育也是一个改变个体身份和命运的实质性途径,是家庭和个体期望的精神承载,是幸福意识和乐观主义理想生发的关键过程。然而,现代性的教育在实现总体成就的同时,也逐渐甚至加速暴露出它自身的张力和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它在使大众转变为精英的过程中由试图弥合精英与大众的对立变成精英与大众的张力扩大的动力因素,不仅原有的知识、技能、责任等方面的差距得不到消解,而且也在促使精英向大众化逆转过程中使精英对社会应有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荡然无存。其二,教育的同质化和教育的多样化的应有平衡被忽略,现代教育在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过程中加剧了对同质化与多样化的平衡的破坏,多样化教育及其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同质化教育则被推向极致,导致资源浪费、人才单一且大量过剩,现代教育自毁前程,功能机制贫乏,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其三,现代性的教育在面对物质功利和社会责任、人本中心和利本中心之间的张力过程中,如何戒除功利化对教育的冲击,防止利本中心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的侵蚀,也是一个在根本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现代性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流于形式,其人本中心的价值取向仅仅具有象征的意义。现代性的教育除了无力摆脱上述张力和困境等问题之外,还存在如下偏向:第一,它设想并夸大了教育对象的蒙昧程度,使其永远有待启蒙、有待灌输、有待炼造,从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的培育和引导。第二,它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规训和控制的过程,理性同一性成为规训和控制的尺度,它丈量和测定同一性阵营,隔离和排除差异性的他者,遏制和驱赶那些不堪教化、不可规训和不能控制的相异的和陌生的存在物。第三,它标榜知识叙事的可靠救赎,崇尚和崇拜宏大叙事,遵从思想范式的典范,渴求真理的照耀,向往知识的普渡,忽视了普遍叙事之外特殊发声者的价值,忘记凡人小语内含的真知慧见,不知道内生、自创的能量和价值。解决现代性的教育所面临的张力与困境及其运作偏向,必然促使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二、趋向解决问题的实践本位和重视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育转型构成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本质内容
后现代主义的两种类型,无论其理论风格和叙事旨趣如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传统教育特别是现代性的教育发生变革或转型,并通过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带动一种新型教育事业的具体实践。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在教育价值观上主要作为反思性的和批判性的教育方法引导教育者从规范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变,促进教育实践的过程从知识本位到事实本位的转变,培养受教育者的真正能动性和自为性,使受教育者在场景化教育氛围中以真正主体的在场和问题求解的使命促进教育在整体上呈现为教育者、问题场景、受教育者自为的三元互动、彼此转化的动态过程,其中要求“时过境迁”高于“原则优先”和“体系本位”,要求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平等对话和彼此成全,要求知识、原理等在教育场景化中的过程生成而不是教育的先在给予和长期的灌输。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观以反思性的审视和批判性的拆解,防止现代性在教育上的痼疾重生,防止后现代处境下教育重新倒退为体系叙事,防止原理钳制事实,防止知识替代或扼杀生活,始终引导教育与人的生命成长的契合,引导受教育者从被规训对象转变成为真正自主的主体,从人与知识的单一吸收关系转变为人与生活、人与问题困境、人与价值重建等多元成长和跃迁关系,诸如此类证明了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在教育价值观上也是建设性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事实上,正是在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考及其价值取向的成就和主张的基础上,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才能更进一步地推动教育发展过程脱序于旧的理念、惯行模式、现代偏向、更全面地寻求教育内在构成成分和基本环节的应然功能的激活,更具体地揭示教育价值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在理念、视角、目的、手段、状态和趋势等方面突现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全新内容和进一步的积极建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主张从现代性的同一性教育转向并落实后现代性的差异性教育,当追求体系统一性、知识统一性和人才培养统一性的现代性教育不能应对复杂、多变、充满风险的问题现实和无力转向后现代处境时,直面问题中心和风险现实就成为后现代主义立命担责应运而生的直接根据,其使命意识通过差异性教育的主张得以彰显。所谓差异性教育,是由生存实践的具体性、问题的复杂性、人才需要的多样性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个性化教育,这种教育着眼于现实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复杂性,着眼于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和人才供给的有效性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包括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教育机构和学校设立的差异化等,避免教育的同质化、使教育真正适应实践的不同需要,真正以对个性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促进的社会进步。
第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主张从现代性的知识优先性教育和原则本位论教育转向并且践行后现代性的问题优先性和实践本位论的教育,这一价值取向无疑是后现代主义弃绝同一性教育追求差异性教育的具体化,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运作目的上张扬后现代主义危机意识和务实意识的表现。后现代主义是在危机和困境中诞生出来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正是抓住了知识优先性和原则本位论的现代性教育脱离问题实际、忽视实践诉求的弊端,尤其抓住了现代性教育的弊端带来的教育对现实需求的不适应,十分重视并主张以问题的优先性和实践本位论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的推行,认为知识不在问题之外,原则不在实践之上,知识产生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原则是实践的提炼,只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才创生新的知识和各种可行的方法论原则,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观重视新型知识原则的创建,重视方法或原则的意义,但它更重视问题的解决,重视实践本位所具有的根本意义。
第三,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主张从现代性的绝对主义终成论教育转向后现代性的相对主义的过程论教育。现代性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是把教育看成是唯一的终极性成全人的,只有获得某个阶段或某个层次的教育,一个人才能成为有身份的社会化的人,才能被认为是有文化的人。这是一种典型的绝对主义终成论教育观,是现代性的教育在社会功能上被虚妄夸张的通病,因为它不能解决教育对人的培养的有限性问题,不能解决教育在训化人的理性过程中如何引导人创造性潜能的发挥问题,不能解决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开发与专业受限的张力问题。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抓住了终成论教育观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和现实的消极后果,主张教育的积极意义的展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需要在培养人的长期过程中克服自身张力,教育也只有在持久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本关怀。这种过程论教育价值观拒斥理性至上的教育观,主张教育过程既是对人的持续关怀,也是对人的情感成长、意志培养、信仰熏陶等的全面关怀。过程论教育价值观拒斥符号化形式化的教育观,主张教育过程是对人的内涵完善和实质能力的成全,过程论教育价值观拒斥等级化和功利化的教育观,主张教育是对人的圣化诉求的永久推动过程,是对人的与功利化无关的精神完善、境界养成的持久过程。总之从内涵、能力、灵性圣化、境界锻造等实质上建构人,这样的教育必然是过程论。
篇7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观;学习情境设计;设计教育
在后现代的教育观念中,对话是课程发展的动力,课程的发展是教师不断对话之后所发生的改变,学习是师生与学生合作不断对话的结果。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是建构教师专业的对话机制,而不是单向度的研习活动。邀请专家来对话,创造思维系统的干扰,才会创造思维“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老师也要提供学生发表对话的机会,当对话的机制被启动时,学生的思绪才会飞扬,学生在这历程当中,自我组织的能力会快速增强。
一、后现代教学观与德国“学习情景设计”
后现代主义思想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对传播和教学的系统方法进行解构,提出了对教学设计的建议:1)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条条道路通罗马”,要达到某一目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因此对于每一个教学设计问题,都应该试图寻求多种可能性。2)后现代主义推崇对技术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通过教育鉴赏和教育批判,从多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3)对技术进行解构,考察技术是否解决了问题,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4)作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需要,要认识到设计所要解决的是真实世界的问题。5)从俯仰多元的角度看待信息,寻找自己的信息和他人信息之间的矛盾。在德国,我们所见到的建立有助于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等很多方面跟上述观点是吻合的。近年来,高等职业学校一直在学习德国的课程设计,而德国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是基于后现代课程观建构的课程设计,老师在课程设计时有很大程度的灵活度。在课堂上,老师自己能决定:1、讲什么(内容)2、怎么讲(方法)3、讲不讲(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上而下更新教育观念,对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后现代教育观给高职设计教育的启示
为了避免艺术设计系在教学管理上和教学组织上与工科教学看齐,为此,高职的设计教育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体现和重视如下方面:重视学科属性,艺术类的学科理论知识相对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工科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安排艺术设计类课程,就美学和对设计的理论而言,又很多动因制约着审美的判断,绝不是非此即彼的论证。很多设计专业课是围绕形式美的感受问题而开展教学的。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渗透。无论是哪类的视觉设计,都是对抗视觉常态与视觉固化,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设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探讨的过程,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实施差异化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给学生合理的建议,这种建议经常只是针对某个同学的,比如:某个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有一个偏好,喜欢用卡通图案设计老师给的所有的题目,这些问题往往不具有共性,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而且是在制作过程中就要纠正,等到学生做完了,再指出来,学生往往不领情。而且会拒不改正。
三、后现代教学观念下的设计教育实践
在后现代课程观念的影响下,学校艺术课程更注重艺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设计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艺术课程,成为世界各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
1、工作室教学与学习情景设计。在后现代课程观念的影响下,学校艺术课程更注重艺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设计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艺术课程,成为世界各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工作室教学即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与教学内容相关。如广州美院的“导师工作室”制。本科教学中,它的核心是“导师”以导师的能力及知识结构为核心,建立教学组织形式,而“学习情景设计”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科学知识和创造技能。在德国,设计“学习情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使学生身处其中,强烈的感受到学习对自己成长的价值;2、贴近学生的生活;3、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的原则;4、开放的原则;5、成就感原则。
2、从当代艺术到设计教育思考――《字体设计》课程案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代艺术家们就从未停止过对文字、对书写、对阅读的思考。,是中国当代最早蜚声海外且至今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中,他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新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基于对本土文化的追溯与篡改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内容,这对当代设计的本土、民族性也是一种启发。文字作为传达的重要介质,在文化传承表达和信息传达上的优先性已经被广大设计师所重视。短短10年,已经走到了高速发展时期,商业上文字设计的大量应用更是铺天盖地,国际全国平面赛事中国文字元素的运用成为设计在《字体设计》教学中,基于问题设计学习情景,学习的目标为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整理――篡改。文字感知体验。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文字存在形态的寻找与收集,把拍摄图片进行归类、分析,启发他们发现规律,并从亲身体验角度去发现字体与生活及设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许,该教学实验未达到实际的“技术能力”目标,但是,只要学生有回应,肯思考,我们应该也可以认为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
结语
篇8
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产生信息后,通过教师的教学将有效信息进行挑选。转换和分配,然后由学习者对这些信息加以掌握和存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其知识结构单一,这并不能满足人们本身的网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要求,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利用信息技术让学习者的思维更加扩散[1],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并通过有效手段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样的教育技术才能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而且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融合了学习者的感知、认识、理解和运用能[2],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的展示,将书本中的知识更为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习者面前,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促进其大脑和思维的运转,帮助其构建认知结构和记忆网络,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会对传统医学教育体制加以变革[3],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不仅会加强对医学教育的研究以及教学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还会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的设计和落实,并以培养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为目标[4],更新发展医学教育的思想、理念和理论,使其医学教育的观念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确立和落实终身教育、学生主体等教育理念。
2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更多的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下,就能很大程度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其跨越式的发展。
①新型医学教学结构的创建。医学服务于人,其研究是世界万物,针对的生命,这就要求其教育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复杂性,并且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教育核心。但是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虽然也能够向学生传递医学知识和技能等,但是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5],不容易举一反三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新型医学教育结构中,遵循了教育改革中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让课堂讲授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多维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学习的角色,成为真正的信息加工主体和知识建构者,同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和整合众多优秀的医学教育资料,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进而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②高效医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想要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就还需要加快高效医学管理体系建立的步伐,在全面认识医学教育精英属性的基础上,促进医学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深入,以探寻符合并促进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管理思路。这也就是有组织地对现代教育及时的高效合理利用进行探讨和倡导,使其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地整合,进而实现一个完善的现代信息建设和长效管理工作机构的建立,从而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教学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该管理体系下,教师能够相关机构的培训中得到有效的技术指导,不断提升自身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医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更为多样,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③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的构建。该种教学资源的构建需要以院校教学基础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在满足构建条件后,该种教学资源能够为医学教学提供一种优质的整体教学方案,以满足实际的医学教育需求,并推动教学的改革。它虽然具有整体性,但是其中教学资源丰富灵活,涉及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6]。而且这也是一种新的理念,通过数据库技术创建有利于教学资源管理的教学资源库,以学科、专业为应用对象创建教学资源网站。虽然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的构建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不算吸收接纳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推广并应用优秀的医学教育改革成果,就能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总结经验,完善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而且在医学教育中,往往会需要进行很多的医学实验,其中所涉及的实验动物、器材等都是较为昂贵的,这并不能无限制的供以学生使用,但是在该教学资源下,很多医学实验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进而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一个练习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实验中各方面情况和具体操作流程和步骤等。
④网络教学新模式的形成。网络教学新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利用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就能够学习到医学知识,无论是在预习、学习还是复习阶段,学生都能够温习、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医学知识。这也是一种对现代信息技术和医学课程的整合,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医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了解到世界前沿的医学知识。
3结语
篇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前言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会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而传统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拥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现,使教育心理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应将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应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能力,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理学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心理应不断拓展延伸,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抽象,且难点较多,加大了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大多数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以现代化观念与心理学理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综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学习壁垒,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现代教学技术将所学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深教育心理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二、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
1.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之一,在当前阶段,教育心理学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因此应不断提高心理学评估标准,使自我评价体系从根本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片面性”,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发挥出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作用,以监督机制为主体部分,其次,应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中互评要素,通过实施互评使学生认识到目前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价值。心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还可充分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特点。
2.使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学发展为基础,使整体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内心意识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进行转变。同时,心理评估标准化应突出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激发评价个体自身的潜在动能,进而使教育心理学评估价值不断提高。评估标准合理化是当前心理学评价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学评估标准转变的基础,因此高校应以合理化不断完善心理评估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提高了评价价值,并且为高校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基础,使高校教育心理学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教育心理学教师现状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教育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育心理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实践教学不够规范,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知。因此,若不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将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储备不足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应将横纵向知识穿插,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且教龄偏低,导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学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缺少知识储备很难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能凭空想象。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应用在教育心理学中,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可以借由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设备生动的学习所需知识,进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态度消极,单纯以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培养目标,导致教育心理学无法发展创新。
3.引导程度不高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独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无法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如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深度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当前学习方式,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使教育心理学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今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高校才能在当前后现代时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时应加强能力培养,整合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设置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时,必须以当前后现代时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从高校及社会的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当前时代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需求,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将调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来研究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应具有哪些必要条件,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应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使心理学发展制度健全,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整体教学中,健全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养教师授课能力的同时也要使整体发展工作变得具有秩序性、客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约束。在健全发展制度中应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得到有效优化。同时,高校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在健全制度时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学发展制度中,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进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结束语
篇10
我国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被广大人民所关注,并且教育界的有关部门对于相关的教育理论也都是有着诸多的研究成果。关于对我国的现阶段教育在历史中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出各种教育改革理论发展主张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其他相关讨论的基础所在。
1我国的教育发展阶段的分析
1.1古代的教育与现代的教育
从大体上来看,我国的教育可以大致分为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两个部分。古代教育主要是培养统治者和官吏,并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条件来接受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手工艺人依靠个体的经验来对技艺进行传承。现代教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在社会上生存,从而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专业化分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的衔接,分工进行合作。完全与古代的教育形态不一样。
1.2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发展问题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最早建立于二十世纪初,主要是当时的清朝政府颁布的相关文件,即我国的现代化的学制系统的建立。由此作为时间节点可以认为在这个时间前属于古代教育阶段,之后就是现代教育阶段。几千年的浩瀚历史留下了祖先在教育上的各种精华,各大名家依靠自身长时间的摸索来相应建立自成一派的教学体系,在古代时期我国的教育成果长期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清末之后我国进入到现代教育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变,教育体系也大多借鉴于国外的成熟体系,与此同时也保留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时间内来摸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经过近百年的教育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2我国的现代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2.1对我国现代教育阶段进行划分的基本思路
事物的发展具有内外两种因素来影响,内部产生矛盾,外部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教育的发展同样也是各种的矛盾不断发展使得问题存在,对于问题与矛盾的解决使得教育也在发展。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面临着各种问题的发生,然后对矛盾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而对阶段进行划分。
2.2现代教育体系的创建阶段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从古代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困境,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各种运动和变法,都是这个原因。教育领域的转型主要是如何建立现代的教育体系,这就涉及到对于不同的教育体系之间的选择的问题。体系的建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有形的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无形的教育思想的建设。在1902年到1920年间,整个教育体系都处于教育的摸索阶段,这之间也采取过一些举措,但是都存在问题而不能持久。而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正式成为了我国的教育从封建思想转化为现代思想的时间节点,这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创建阶段基本结束。
2.3教育规模的扩张阶段
在1922年到2000年之间基本可以看作是教育规模的扩张的阶段。
教育规模的扩大基本上指的就是教育机会的扩大化供给。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就是教育机会的需求增长和教育系统的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供不应求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各种与教育有关的指标都在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入学率、普及率、升学率等均是考察教育规模扩张的参照指标。在这个漫长的时间内,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时间内,我国的教育规模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发展,人们普遍获得了上学的权利,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历史成就。通过对于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规模的扩张任务,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均,在少数偏远贫穷的地区,依然存在上学难的问题,这种难说的是上学距离远,条件艰苦的问题。而在城市中的上学难主要是对于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占有分配存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教育发展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
2.4教育质量的提升阶段
在解决了教育规模之后的质量提升阶段,民众关注的重点就放在了教育的效能上面,这个阶段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实际上就是民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看涨而实际中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却跟不上。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也要与我国的教育发展阶段结合起来看:第一,在前期的教育扩张之后,教育质量的下降问题也是教育扩张所必须要面对的结果,教师的配套跟不上,管理存在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在满足了上学这个基础之后,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我国目前把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来作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来看待。 以上的篇幅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基本做出了简单的描述,通过分析我国教育的不同阶段即体系创建、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等,对于我们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现在是对质量提升的时代阶段
通过对我国的教育历史回顾发现,每一个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重点所在,而且在这个解决发展重点的阶段一般都较为漫长,目前我国正是处于教育的发展阶段的转换时期,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仍然处于这个时期。
3.1教育的发展阶段,意味着教育的模式会面对相应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教学的重点也从理论转向实际,努力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而且在这个阶段也意味着传统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个阶段以往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将不会持续下去,未来的教育重点在于打造软实力,转向对于教师的培训和学校的软实力的开发方面。近年来不少地方主动适应新变化,大力开展多层次教师培训,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些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舍得花钱搞队伍建设,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教师职前培养规模的相对萎缩与职后教育规模的空前膨胀,将导致教师教育的格局调整和模式变革。
3.2在质量的提升阶段,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说明教育的供求关系会有变化
在经过多年的粗放型的教育扩张之后,未来的教育中将会有可能出现学校招不到学生的情况,并且由于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生育的制度,近些年人口生育已经接近危险值,并且由于现代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孩子的存活率越来越高,人们生育多个子女的意愿在下降,并且晚婚晚育也都比较流行。这一切的因素都会造成将来的学校招生存在困难,这就要求很多的学校必须转变以往的工作思路,积极地通过调整自身的各种条件来应对这些挑战。随着人们的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不满越来越可以通过多种的渠道来进行缓解,能否探索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育模式,探索富有个性的教育方法,开发富有效能的教育工具,共享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的教育实践格局,是教育系统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