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篇1

Abstract: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human society enters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radically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 Environment we live is always showing a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atures. People’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lso change with a digit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 is showing new features. In this contex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new design strategy on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people's environment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关键词:信息社会;环境心理;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environmental psychology;urban landscape;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25-0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科技以其迅猛发展、广泛影响、深刻变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被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渗透和包围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环境心理和环境行为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核心的城市景观设计,在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根据信息社会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索新的设计策略。

1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特征分析

1.1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艺术设计

1.1.1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依据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其中环境心理学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做的工作,应从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营造一种蕴含美感和舒适的环境,洞悉人们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规律,把环境设计的各要素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同需求相吻合的空间环境。

1.1.2 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由于构成我们生存环境因素总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生存环境的能力也总是与一定的时代相适应,因而环境艺术总是表现出时代性。从设计和环境的形式来看,就是所谓的风格和流派变化。人类从农业时展到工业时代,又从工业时展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诸多设计风格和流派此消彼长,波澜壮阔,理应反映不同时代人类改造环境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1.2 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与环境行为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泛深度渗透到我们生存环境的各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内涵的环境各要素,与人类活动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社会环境。信息社会环境下的人际关系、距离、个人的空间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与特征表现出了信息化、高效化、虚拟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

1.2.1 信息社会的环境构成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环境构成来看,分为四个层次:人处于中心地位;与人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人工环境;再一层次是社会环境,其中人工环境中渗透着社会环境因素;最外层是自然环境,它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制约着一切环境因素。信息社会的环境也包含这四个层次,但各层次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处于中心地位的人是正在享受着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并逐渐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其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达到空前的发达;人工环境是以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为内涵,逐渐高度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虚拟化的人造环境;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关系逐渐变得密不可分,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自然环境逐渐受到人类高智能、高效率的生产活动更多的影响,有限的能源、资源和空间环境与人类无限的占有欲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人和环境的作用是其中的核心和主体。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刺激与效应。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就是环境对人给与刺激的过程,人受到环境因子的刺激,就要产生改造环境、适应环境心理,从而表现出环境设计的行为,这就是效应。信息社会的环境各要素对人的刺激的信息量和传递方式比以往的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速度要快的多、数量要大的多变化更迅速快捷,各种环境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发达的通讯设备随时随地都给人提供着刺激,人们不得不应对飞速发展变化着的环境,改造环境的活动空前的活跃,城市的不断扩张、不断建起的高层楼房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另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从而也影响到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变化。

1.2.2 信息社会的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交通与通信的进步使得城镇在地理上的分散成为可能,因而更接近自然,但在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构成新的破坏。长达半个世纪信息革命,致使电脑网络覆盖全球,电子货币、电子图像、电子声音、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信息革命使人们到郊外或家里工作而通过网络到市中心娱乐消费社交,使城市的建设时空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全球村庄”,“城市解体”引起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重大变化,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家庭将重新与工作场所相结合,电子社区、虚拟银行等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的人际工作关系,但人们更盼望共享空间、交往场合、更多新类型建筑的涌现,新的城市建筑形式成为新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现为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并且信息量的需求与流动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日益变得频繁复杂,不管在家庭、饭店、办公室还是广场、公园,人们每时每刻都要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因此,从个人和社会需要来看,人际距离应当是趋于缩短。但是,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通讯手段又使得信息的传递不需要直接的人际交往,电视、网络、多媒体成了信息交流的理想界面,甚至网络技术可以制造出虚拟现实,人们只需在个人空间范围内就可远距离顺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1.2.3 信息社会的行为方式特征环境心理学要求把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特征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时代的烙印。农业时代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缓慢、悠闲、工作效率低下、保守等特征,而工业时代则表现为快节奏、忙碌、高效率、开放等特征。到了信息时代因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与共享日益剧增,人的行为方式必然表现为更快的节奏、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加开放的思维。焦虑、恐惧等剥夺了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趣,“诗意”在“速度”中丧失,“空间”在“繁忙”中消失,因此环境的设计应当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的疲劳、最大限度满足信息的交流作为首要的内容考虑,为信息社会的环境设计增添更多艺术性与文化性。

2信息社会环境下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景观的时代特征和属性

2.1.1 景观的时代特征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创造,焕发出不同时代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炸,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整体生活水平和物质能量消耗成倍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症候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进入新世纪和步入信息时代,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以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和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

2.1.2 景观的社会属性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其必须拥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观赏作用以及改善环境和使用功能,能够通过景观的内涵,将人们的心理反映,诸如移情、情感、联想以及意境等引发出来,也就是所说的景观效应。

2.2 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2.1 生态化设计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化设计”一直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热点,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生态环境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生态化设计中,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生态环境健康运行。第三,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第四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第五应大量应用绿色科技、绿色能源等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把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在生态恢复后变成市民的休闲地已成为一种潮流。材料选用应以能循环使用,能降解再生为主,而且应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第六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第七多学科综合,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质量的景观。

2.2.2 人性化设计在人性化设计理念中,首要展现物理层次的关怀,而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物理层次的需要,其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最为主要的是让使用人员和景观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与融合,其会大幅度地迁就人们的行动方式,体谅人们的感情,让他们感到舒适,并不是使使用人员去理解并适应它。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人在活动时的特点,应有鲜明的功能分区,形成一种开敞和封闭相结合、动静有序的空间结构,表现在设计细节方面,以实现各层次人群的需求。其次要体现心理层次的关怀,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直观,难以言说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在景观设计中,要让人触景生情,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达到情景交融,成为感情上的升华、结晶,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3信息社会环境下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

3.1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策略设计材料是文明大厦的基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迅猛发展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新型材料、新型工艺可给室内外环境带来好处和美感。安全环保的材料和良好的工艺技术进一步保证了安全。呈现出了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等新特色。如可视对讲、防盗系统,包括像电话远程关闭家中的水煤气、照明电,本地声光报警,远程查询家中情况等人性化服务,科学技术的人文思想、高科技产品也正在成为景观走进各种设计中。信息社会发达的通讯和咨询方式能够保证人们时刻关注科研的最新动态,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敏锐觉察能力提高,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满足人们追求时尚追求科学的心理需求。

3.2 以人为本的策略设计景观设计,应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人是核心。从功能来说,就是要合理设计、安排、组织空间。空间的设计首先不仅要确保人们在活动时具有便捷性、安全性和高效性,而且应使人们在环境中可以通畅地取得需要的信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的日趋疏远同人际交往需求的扩大之间的矛盾要利用良好的空间设计进行解决。换句话来说,就是在空间的安排过程中,应合理把握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的尺度,若有必要,则适当减小人际交往的距离,进而加大人们间更多当面聚会与交流的机会。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一面。目前,信息社会的审美观念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就是多种形式的空间形态设计。空旷开阔的空间和光洁冰冷的界面设计,温馨小巧的空间和自然朴素的装饰,不同的审美取向需要不同风格的景观设计,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必须以人为本。

3.3 以环境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信息社会环境构成的层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相比,似乎离我们人这个中心较远,但它是制约一切环境因素的力量。

景观设计应当从宏观方面来统筹,从长远观念来思考,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来设计,从以人为本上升到以环境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环保绿色材料、节能新工艺、减少污染排放、节约型设计的理念来完成设计。把握好空间利用的效率和弹性,最大限度减少空间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其功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增加空间利用的弹性,使得空间的功能具有可变性。

4结束语

以上关于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特征分析及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需要切合当前社会的正确理念作引导,时代已经毫无选择地进入了信息社会,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环境心理行为分析方面比较薄弱,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探索。

现代景观环境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时代特征、环境属性,要体现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应只局限在当前的规划,服务于当代的人类,而且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尊重人文历史的、维护生态的、切实为人类的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

[2]陈六汀,梁梅.景观艺术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米切尔,W J.伊托邦,吴启迪,乔非,俞晓译.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生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新经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l新经济”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学界、rr业界以至整个社会热衷于议论的焦点话题。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新经济??“新经济”对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经济群体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间题,不仅仅为经济学家们所关心。同时也被各国政府和企业所重视:人们在从网络、电子商务的兴旺发展中看到“新经济,“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从美国LYASDA}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中感受到其强大的威力。有关“泡沫”的议论沸沸扬扬,更使得人们对“新经济”产生种种的疑问与担优。

应该承认、这些疑问与担优在现实情况下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经济学家在教导他人如何认识“新经济”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未必看得很清楚,因为毕竟这个崭新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又非常快,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令人几乎目不暇接。l,新经济,l因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兴起而出。两者具有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正因如此仃业界对.l新经济”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一rf将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持续健康地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又将对产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是全球rr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间题。

1’.新经济一理论的建立

“新经济”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1996年12月3t7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经济”这个词汇。一年以后,《商业周刊》再次发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确实存在着“新经济’。此后,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发表讲话时多次引用这一概念,“新经济,‘的说法传遍了世界。

究竟什么是,.新经济‘’?一般说来、它指的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也就是说,它实际上跟我们在此之前听说过的多种经济概念,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有着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故此也有人认为,上述这些概念的总和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新经济”的特征有哪些?简单说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b,高强度的市场竞争;:.由信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它导致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表现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三低一高)的特点,这也是它与传统经济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应当指出,上述新经济的特征主要来自对20世纪9D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总结。1}J1年4月到x(100年3月.美国经济连续保持了108个月的增长,年度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ek--4%a。而从1992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已经由4%降至不到?.0k、失业率则从7%一8}’}降至40k

这样的情形,在传统经济中的确是i反难见到的。而人们在称羡‘卜新经济’奇迹之余。也不禁要问:到目前为止.为何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实现了“新经济“,其他国家包括与美国社会制度、经济政策极为相似的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何不但没有呈现同徉的经济面貌。反而受到衰退的威胁。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球经济学家的注意。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美国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过去10多年来,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对美国金融市场、政府和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加了经济的灵活性。此外.美国国民乐于在革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规模风险投资。对rf产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与之相比较。西欧和日本不但在经济运行环境,风险资金市场、TT研发投入等环节上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网络普及程度、电子商务等方面也远远地落在了美国的后面。为此。它们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新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来。

2000年4月5日.克林顿总统邀请格林斯播、比尔·盖茨等人参加在白宫举行的’卜新经济会议“,此举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新经济”理论的正式承认和支持。有趣的是,会议举行的前后。正值美国股市出现大幅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NABDAQ综合指数全面下跌.1T公司损失惨重。这只是时间上的一种巧合.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它却让人们更加关注’卜新经济”-

2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墓石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新经济’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

a.信息技术领域是最先体现“新经济”特征的产业,信息产业的特征也是“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

B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在“新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将发挥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新经济”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的信息化结构改造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传统经济中的核心产业.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后,将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经济.,结构下的“新产业’模式。信息技术向整个经济领域的渗透。造就了一种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信息极其广泛而快捷的流动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企业通过lntemet和lnhanex掌握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实时动态。迅速做出反应,可以极大地避免经营风险。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的增长。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9D年代初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投资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投资总额是其他产业投资的十几倍。相应的。自1993年以来。由信息所带动的美国工业增长的比例高达4}1%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产业造就了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企业。它们对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年均增长不低于2I)%的公司在美国有23万家,而到1997年就达到了36万家。他们为美国经济繁荣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信息产业对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相对减少。对经济运行中间环节的依赖程度较低,不易引发通货膨胀。我们知道,中间环节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又是传统经济难以克服的间题。中间环节越多,供求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资源的消耗也就越大。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让生产更直接,更快捷、更个性化地贴近最终消费者,完善总供应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3‘新经济”对信息产业的改造

信息产业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迅速崛起,进而成为‘.新经济”的表率,并非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是出于该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更新快、竟争激烈等特点,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自然现象。也正是在高度开放、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业发展难免出现一些(至少在传统经济看来)不够规范的现象:当“新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走向成熟与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信息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与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组建了徽软公司.2i年后,这家资产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国际软件巨头企业,因涉嫌垄断,阻碍市场竟争,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被美国政府推上了法院的被告席。围绕微软一案、在美国国内以至全球经济学界和fT业界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关这些争议的报道很多。这里不再引建。我们注意到,争议的焦点其实不在于徽软是否从事了行业垄断一这个问题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一而在于拆分微软对美国经济是否有益,以及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好是坏。我们认为,这场争论本身也是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行为与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的辩论。拆分微软,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传统经济学认为、打击垄断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活力。在“新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认识是否还是正确的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从19世纪开始。美国经济政策对垄断行为的限制和打击一直是全球最为严厉的.其市场开放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新经济”最早在这片国土上出现,不仅仅与它的科技水平全球领先有关.市场开放与高度竞争同样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创新与竞争、是信息产业的特色与传统。而在“新经济’定义中,全球化竞争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垄断应该被认为是利大于弊。

目前在国内的信息产业中,垄断行为还不是很多见,唯一突出的实例就是电信部门对网络线路资源的独占。在政府有意识地扶持新的企业参与竞争之后,垄断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_L得到了改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国内信息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有新的垄断行为出现的可能。国内至今还没有反垄断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况也跟我们相似,原因或许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反垄断或许不是当务之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产业是最有可能也最容易出现垄断行为的产业,需要及早予以防范。

近年来,Internet高速发展,对网络资源的争夺己经成为信息产业和“新经济“的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以较为突出的域名抢注问题为例,首先是美国通过把持着全球顶级域名(,.oig}的注册权和管理权,攫取了巨大的域名资源。其次则有一些民间的公司或个人,专门抢注著名商品和有特殊含义的域名,转手倒卖谋取暴利。我国的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对域名价值的宣传与认识也不够,大量品牌域名早已被别人抢注,最后只好出大价钱购买,经济上必然要遭受损失:而直至目前,国际上对域名抢注始终没有相应的惩治性法律,对域名倒卖只能听之任之二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也需要借助、“新经济”规则予以校正。

4创新是“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美国财长萨莫斯日前曾经说,在新经济体系中,拥有暂时的“垄断”能力是唯一的激励机制,若没有这种能力,将不能补偿产品最初开发的投资成本。因此,对这种暂时“垄断’能力的不断追求,便是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这也是美国特别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权‘复制权和商标权)的原因。

不难理解,萨莫斯所说的“暂时垄断I,指的是由技术领先造成的短时间市场独占,其发生的根源则来自于创新。

创新对信息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照此推论,没有创新也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而创新能力的薄弱或减弱都将对’’新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没有人说得清一项创新技术具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受到当时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因为其数额极其宠大,令人难以佑汁一1981年,微软公司以500()美元买下5CP一I)OS}即后来的R15一〕l5)后,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惊人的340(〕万美元,迅速成为软件业第一大公司。扮世纪?0年代,一批美国军方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ARPA-NET,90年代转为民用,这就是今天的lnlemet。它的价值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止千万亿美元,放眼其未来,其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算。

就创新能力而言,美国1’I’企业无疑是最强的。与之相比较,中国企业则普遍能力不足,这是我们在发展“新经济”中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企业经营理念上的差异所造成。而首先要解决研发(R&D投人、风险资金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高额的研发投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些国际大公司(如IHM,htel,HP,Nli-cxoraa}ft等)都把1030以上的年收人投人研发,美‘日等国政府也以政策扶持和巨额资金自助的方式鼓励企业注重研发。

篇3

关键词:新经济;营销创新

一、新经济时代基本特征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所说:“新经济是指由技术、商业实践和经济政策的相互良性互动,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绩效。其具体表现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低失业率和适度通货膨胀。”与新经济的基本特征相对应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环境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有。

(1)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自上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和光纤的出现,使整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了解到世界上在任何瞬间发生过的事件,实现“足不出户的沟通”和参与,且这种沟通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简洁透明。

(2)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的长足进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得到了飞速发展,空中运输的日益普及,再也不是奢侈,实物传输的速度和规模大大地提升了。

(3)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趋势。集中表现在市场全球化,即需求市场向全球的任何企业和自然人开放,且企业与自然人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市场;资源配置全球化,即人们可以运用自己的实力和嗅觉,在全球范围内选配自己所认可的各类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配置效率;竞争规则的国际化,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绝大多数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承认和运用它的竞争规则。

(4)资源更加匮乏,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5)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广泛关注的焦点。

新经济时代的出现,既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历次经济技术革命无一不在资源配置的手段、途径及效率上产生了重大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经济影响营销创新的表现

所谓营销创新就是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系列的突破或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要求一定要有创造发明,只要能够适应环境,赢得消费者的心理且不触犯法律、法规和通行贯例,同时能被企业所接受,那么这种营销创新即是成功的。还需要说明的是,能否最终实现营销目标,不是衡量营销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新经济条件对营销创新的影响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打破时空障碍。全球范围可营销新经济出现,信息传播已无国别地域之分,从生产与销售理论上看已无逾越之障碍—厂商与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贸易伙伴,从狭窄的国内区域营销,转向国外或全球性营销。特别是暂处弱势者,已有可能“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立足全球营销观起步,营销创新由此而生而发。

第二,市场多变引发营销新组合。新经济发展拉近了消费者距离,但同时也加剧了同类产品生产者的竟争,依据国际市场多种变数而可实现营销新组合。如产品创新,可抓住消费者心理需求变化,把握住个性化需求规律,以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功能用途,增加附加价值或文化内含等来满足。价格决策—网络化市场要求,一是产品类型的满足,二是价格成本的可接受性;而企业则可按成本要求提供柔性产品概念,再按概念组织生产或售货—弹性化成为可能。另外比如分销,已出现电子虚拟市场。虚拟商店、电子货币等多种数字化交易方式,中间商中介作用已大为降低。促销、信息网络使无纸化促销成为一种时尚,将有图文并茂的产品索检,价格动向瞬间一览无余;网络的定制化功能可将产品组合信息集中储存、自由存取,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购物空间。当然还有其他变数影响营销组合因素,构成新经济营销创新的更大空间;

三、新经济条件下营销创新应用

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均要有个较长期的适应过程,如下几点可助“创新”思路,对初涉营销者更应慎密谨为。

第一,自我约束激励创造“购物天堂”。新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自强自律,不断消除低效率和浪费现象,减少不合理利润因素,自觉抵制伪劣假冒、欺行霸市等。激励全体员工拼搏进取,敬业、乐业、爱业,提升自我品质;大力弘扬团队意识,更新企业形象,千方百计留住顾客,营造真正的“购物天堂”。?利用多种外因营造“购物天堂”,如通过网络传输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创造时空效应,产生 “购物方便”感;适时开展“升质降价”促销活动,产生消费者“低支出,高品质”的物流价廉的享受感。

第二,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不衰。新经济网络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新产品层出不穷,往往因一个小理念的转变而赚了大钱,又会因一个小小失误而血本无归。因此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有“瞻前顾后,观微知著、抓住本质、攻防有略,进退有序”等气魄与胆识。

所谓“天时”是指营销大气候—坚信新经济是人类社会新商贸的良好开端,将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而谓“地利”则指现有土地、劳力、矿产资源,以及潜在需求等优势。所谓“人和”是我国经商者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建立、健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亦为外资企业提供稳定、宽松的市场准入机会等。

第三,引导营销网络化。据资料反映。我国传统企业比重70%以上,而科技贡献率比重在30%以下,难与西方强势企业相比,技改之路任重而道远。所谓知识经济,即知识加经济,就是在传统中增加知识比重。而谓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网络化为其重要表现。因此,传统企业进入新经济就要完成两大技改任务。即一方面完成技术改造以实现工业化目标;另一方面,要完成信息技术改造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围绕双技改构成企业间的立体竞争—网络化营销空间拓宽。当然,两个任务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完成技改在于提升企业品位,丰富产品知识或科技内含,为增强竞争力打基础。而完成信息工程,企业产品在网上的形象公诸于市、布信于市。不管同步或异步营销网络化,都将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篇4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篇5

关键词:新经济转型升级;“三新”;统计制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2003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深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加速发展。新经济的成长,有效缓解了工业调整的下行压力,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用“三新”一词,来统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①。这是从企业经济活动性质、服务载体形态、要素组合模式等方面对新出现的经济活动予以总体描述。新产业是应用新科研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新业态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新商业模式是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统计制度已经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新经济活动以及新动力成长情况,对科学认识和把脉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态势造成了较大困扰。统计部门有责任把“三新”情况搞清楚,把“三新”有多大体量搞清楚,把“三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搞清楚,以客观反映新旧动能转换的现状,为中央和地方研判经济形势、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信息支撑。

尽管国家统计局正在研究建立与“三新”相关的统计制度,有的地方也在对新经济统计工作进行探索实践,但总体上都面临很大困惑和挑战,这给统计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为了深入探究“三新”纳统症结及其对策,我们对全国县域综合实力十强县(市)之一、新旧动能转换迫切的福建省晋江市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

二、案例调查:管窥晋江新业态

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市依靠发展民营经济和制造业创造了“晋江模式”和“晋江经验”②。近几年,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新变化,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晋江选择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经济结构调整之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机械、新材料、光电信息、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晋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6%,高端装备机械和新材料总产值分别突破百亿元。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晋江抓住“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培育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文化创意、城市商业综合体、现代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取得了重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7月,晋江市服务业占三产比重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达337%,特别是规上其他营利业(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体育等)营业收入增长627%。但是,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等问题,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难以纳入到现有统计体系里,也无法体现在主要经济指标上。

为了揭示“三新”的体量、进展和成效,我们依托晋江市统计局对晋江跨境电商、文化创意、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部分新业态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实地调研,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但从中依然可以窥测出其发展规模和运行态势。

电子商务是晋江市新业态中发展势头较好的,初步估算有两千多家电商企业(包括开展电商业务的传统企业)。近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八条措施的补充意见》《晋江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行动方案》等鼓励扶持政策,包括出口退税、减免租金、销售额抵租金、奖励补助等各种优惠措施,分别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跨境电商洪山园和和陆地港跨境电商产业园。

跨境电商洪山园于2016年2月正式启动,面积3万多平方米,受益于晋江鞋服产业的稳固发展和便捷的物流优势,吸引了当地企业入驻、大学生创业、深圳等外地电商企业设立子公司;陆地港跨境电商产业园于2013年启动建设,以建设集通关服务、仓储服务、电商物流、商务办公、人才培训、生活配套为一体,营业面积有1430平方米。截至2016年6月,两个园区共有78家跨境电商运营企业和50家配套服务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商户从业人员622人,营业收入7420455万元,营业面积774798平方米。78家跨境电商企业营业执照注册类型均为法人,共有从业人员360人,营业面积达94316平方米,其中28家跨境商企业2016年上半年营业额为124286万元,其余50家因联系不上、企业内部规定、相关人员不配合等原因而无法得知具体营业额(表1)。

以上数据尽管不完整,但也初步可见晋江跨境电商发展成效。倘若再把漏报、少报的考虑进去,体量会更大,足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举个例子,调研中发现一家由七个大学生于2015年毕业后创办的跨境电商企业,主要依托晋江的产业优势对欧美销售鞋服,短短一年在线销售额即逾6000多万元,利润达20%。

晋江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是20世纪90年代的旧厂房变身创意时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前身为创建于1994年的洪山综合区(原青阳镇工业园区),用地面积约3049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人才实训、电子商务和动漫设计等四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时尚、创意体验、休闲娱乐等三大辅助产业,力促晋江制造升级为晋江智造。目前在文创园注册的企业有51家,共有从业人员539人,营业面积达166504平方米,其中33家企业2016年上半年营业额为58689万元,其余18家因企业内部规定、相关人员不配合、上报营业额为“0”等原因而无法得知具体营业额(表2)。

目前晋江市主要有三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分别是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泉州晋江万达广场、晋江宝龙城市广场。本次调查以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作为主要调查对象。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于2005年11月26日正式开业,是目前晋江市最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之一。据调查,SM国际广场全部可出租面积约为122621平方米,1700个露天停车位,2015年已出租114234平方米营业面积,租金总额8586万元,同比增长20%;商户销售额77725万元,同比增长29%;商户数424个,其中个体户372个,商户从业人员2287人,全年总客流量为100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30%(表3)。

三、纳统之惑:新经济统计困境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三新”的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生产形式、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的深刻变革,强化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地分化、融合、跨界、变异以及与信息技术的嫁接,产生出了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

新经济活动多姿多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变,其发展规律有待探索研究,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初步研究发现,新经济企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跨界融合、混业经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链涉及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制造、研发、营销等环节,在销售环节涉及线上和线下,生产经营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纵跨虚拟和实体,经营模式趋向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给统计上产业划分、行业界定带来较大困难。

二是规模小、数量多、变化快。新经济企业具有信息化、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劳动生产率较高、企业用人较少等特征,因此催生出大量小微企业,颠覆了传统的统计观念,对政府的统计能力是一个挑战;在“三新”为代表的新经济中,除新兴产业单位相对稳定外,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给统计的长期监测和调查带来很大困难。

三是抗风险能力弱。“三新”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成长期,而且草根创业者居多,资金缺乏,盈利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一旦较早增加税负、交易、制度等成本,这些企业存活难度可想而知。

在现有统计体系中,虽然也包含一些有关新经济的统计,但内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尤其是针对“互联网+”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内容很少,难以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三新”的总体规模、结构特征、运行趋势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新经济统计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最突出的就是“三新”统计制度层面的新经济统计调查体系尚未建立,存在着统计分类标准修订滞后、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不及时、全面调查有遗漏、抽样调查代表性不强、调查手段不够先进等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存在交集,难以厘清总规模

“三新”提法是分别从产业链、服务形态、营利模式的角度描述新经济,三者存在交集。如果仅仅将三者简单相加来得出新经济的总规模,就会有重复统计的问题。

(二)现行统计体系的产业划分不适应新经济活动,行业分类界定困难

例如“种植+生产+营销”“设计+制造+电商”“研发+制造+营销”“工业+互联网”“电商+物流”“体育+文化+酒店餐饮+零售”“总部+连锁”等,在一、二、三产中跨界、共生、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易剥离,在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也找不到它们应属的门类,于是许多新经济数据被统计到传统行业分类中去了,没有真实反映出“三新”的经济规模。晋江就有许多跨界企业,比如安踏、特步、361°、七匹狼、劲霸、柒牌、信泰、匠、天福茗茶等,既有传统业务,也有新经济业务,但统计部门只能按其传统主营业务进入归类,对其涉及的新经济业务无法单独统计。

(三)新经济统计内容、调查对象和相关指标不清晰、不具体

尽管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4月印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但“三新”为核心的新经济统计内容和指标在概念解释上模棱两可,调查对象不好确定。比如,跨境电商,到底该统计哪些企业,是主营业务为跨境电商的企业,还是工商登记注册里经营业务有跨境电商这一项的企业,或者是涉及跨境电商业务的传统企业?莫衷一是。若是前两类企业,相对容易确定调查对象,而后者就不好确定和统计了。还有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众包、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是调查平台还是涉及这些业务的所有单位?如是后者,犹如大海捞针,更是难以确定调查对象,统计部门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可想象。

由于现有基本单位名录库中没有新经济企业目录,需要由基层统计部门组织进行拉网式地排查摸底,确定调查对象后才能组织实施调查,但调查对象虚虚实实,很难确定,导致拉网排查都无从下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许多主体是小微企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多也是小微企业,可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中采用的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整体设计有所不足,无法及时准确反映“三新”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

(四)新经济统计具体操作困难重重,无法核算相关指标

由于国家对网上经营的法律和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交易额以及网上销售额、零售额统计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统计部门无法获取真实的电商平台交易额和企业网上销售额,基本是靠调查对象主动申报,数据出入较大。据了解,企业一年几千万元的网上销售额,可能只报几百万。尤其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上交易(C2C),大部分交易主体是没有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人,只需要身份证认证后,就可从事网上进行买卖行为,流动性大,办公场所隐蔽,日常统计调查中难以观察和反映,造成电子商务销售额数据难以统计。据了解,许多大型网上个体户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万元及以上,但由于无法核算,都没有纳入限额统计。

再比如,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统计,其租赁商户的数据质量较难保证,以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为例,该综合体2015年度共有424个商户,其中364家零售业,53家餐饮业,7家服务业;营业执照注册类型为法人的有10家,分支机构42家,372家个体户;从业人员2287人。作为综合体管理方,很难准确掌握租赁商户的从业人员、销售额等情况,而租赁商户大多为个体户,缺乏相应的统计台账、报表,填报数据随意性很大,造成综合数据核算难,而且有的个体商户因税收等原因不配合统计调查。据了解,近两年,受电商冲击,成本高企,城市综合体商户经营困难,淘汰很快,有的商户老板悄悄跑路,租金、工资欠付,影响社会稳定,对统计工作造成困难。

(五)数出多门,“三新”经济数据综合核算难

目前,我国有关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统计,没有统一规范和标准,部门之间的统计对象和统计口径都不统一。在政府统计部门开展调查的同时,商务部门和工信部门也都有电子商务方面的统计。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度规定,统计上对电子商务的界定使用狭义定义,也就是说商品或服务的订货(也即订单签署)必须基于网络;而部门统计,往往指的是广义上的电子商务。造成部门之间统计标准不统一、统计口径也不统一。比如,晋江电子商务企业的数量,该市各部门迄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更别提具体指标的核算了。

(六)现有统计报表制度无法适应“三新”经济发展需求

“互联网+”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形成了许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可先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尚未覆盖这些新领域,导致漏统、少统现象频频发生。比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机构快速集聚发展,但由于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使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部门指标进行推算,而部门统计尚未覆盖这类新兴的系统外企业。

随着“互联网+益民服务”走向深入,互联网在教育、卫生、养老领域融合发展,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养老O2O等服务业态方兴未艾,但目前仅覆盖企业单位的统计报表制度难以适应新经济统计工作的要求。还有“互联网+交通”,如滴滴、优步、神州等互联网运营服务抢占了国内许多出租车市场,各地也有大同小异的移动代驾服务,个体化O2O经营模式已蔚然成风。在此新模式下,依旧按照仅1000多个样本量的交通部门调查获得的公路运输总周转量来反映道路运输业的情况已经难以反映现实,也难以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对策建议:新常态如何破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统计部门需要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加强经济综合分析研究和预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敏锐把握、全面反映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供需两侧出现的积极变化,增强对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前瞻性、协调性统计分析,逐步健全和完善新经济统计制度。鉴于此,针对“三新”纳统难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修订完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把以“三新”为代表的新经济行业划分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类别,让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中的统计对象都能对号入座。新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其行业分类也应该是动态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要逐渐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行业,吸收进来一些新兴的行业。统计内容和统计指标的概念要界定清楚,做到操作简便易行。

(二)加强统计工作协同管理

各地成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地方主官或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统计部门承担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统计工作协同管理,建立跨部门联席工作日常机制。并将统计工作业绩纳入考核各部门及其干部的重要内容,实施更为有效的奖惩措施。

(三)建立健全“三新”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防止数出多门、重复建设。统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统计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健全“三新”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共享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充分利用部门相关信息,建立统一完整、不重不漏、信息真实、合作共享的“三新”经济基本单位名录库。

(四)破解统计数据获取难、质量低等问题

统计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继续加强与大数据企业、电商平台、物流快递企业在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方面的合作,实现统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破解统计稻莼袢∧选⒅柿康偷任侍狻1热缋用电信等部门手机信号信息、信用卡消费信息等大数据,加强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统计;利用电商平台掌握的海量商品数据、交易数据来核算CPI、销售额等指标;利用网络流量、物流快递、租金、人员数量、店铺面积等要素来核算企业经营情况;等等。

(五)建立统计队伍的激励机制,推进统计改革创新

在增加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建立统计队伍的激励机制,引进信息化统计人才,加强新经济统计制度的培训工作,全面深入推进统计改革创新。

(六)借力打造新经济统计智库

联合与借助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力量,建设更好发挥统计优势的新型智库,探索由“数库”到“智库”的新跨越。加强对宏观经济、重点行业和社会领域的深度分析与政策评估,提高预测、预判、预警能力,及早发现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和隐患。

注释:

①也有部分省市(如上海)将新经济概括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

②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提出的“晋江经验”。参见:《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人民日报》,2002年8月20日,第11版。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张晓峰,杜军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5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四新”经济(新技术 新业态 新模式 新产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3]朱敏.新型智库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思考[J] .管理世界,2016(3).

[4] 卢克・多梅尔(Luke Dormehl).算法时代:新经济的新引擎[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

[5]朱敏.“新经济”战略下的双创路径[J] .新经济导刊[J] .2016(4).

[6]朱克力,牛禄青.读懂新经济:战略图景与行动路径[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篇6

论文摘要: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现象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当今波及世界的企业创新浪潮密切相关。创新不仅涉及到企业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且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在新经济时代。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美国有线广播网财经新闻把新经济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指所有的科技公司,包括从传统产业改造过来的公司;狭义的新经济则仅指电信、网络和电子商务。联网杂志社《新经济百科全书》认为:“在新经济里,人们靠脑力工作,而不是依赖双手。在新经济里,创新比大量生产更重要。投资人中意的是新观念和产生新观念的方法,不再是机器”。

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美国吸引了众多目光的关注,美国企业在创新上表现出的活力,更是探寻发展之道的企业、组织甚至国家关注的焦点,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地鼓励创新、扶植创新,创新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创新也成了出奇制胜的法宝。

这一事实的说服力是毋庸质疑的,创新应该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如果多作一些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创新——成功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样简单的。例如,同样是发达国家的西欧各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日本在20世纪8年展势头直逼美国,为什么没赶上创新大潮?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在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反而出现了金融危机?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是,创新在美国是如何成为潮流的呢?它源自何处?为什么创新首先是在美国而不是别的国家(地区)形成气候?美国的企业追求创新是天生的本能,还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新经济引发企业生存环境变化

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美国,知识和技术已超过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品牌、员工的智慧和知识)。伴随着新经济而来的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许是难以用数字表达的。根据统计和测算,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技术进步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1996年的报告中说:“据估计,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到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其中美国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的14%提高到了55%,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建筑和汽车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分别下降到了只有14%和4%。

(二)“知识”和“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知识和技术贸易”正在加速增长,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1990--1995年间,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为66.2%,大大高于制造业44.8%的增长速度。全球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由1985年的13%左右提高了近1倍,而同期的低技术产品出口则明显下降。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70%,高技术贸易比重增加成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此外,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也大大促进了知识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人工成本作为一种传统的比较优势,同其他的竞争因素(如开发研究、运筹设计等)相比,已经显得不再重要。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促进了“用脑生产”方式的根本革新,人们“干”得少了,“想”得多了。半导体微型芯片的制造成本大约70%是来自“知识”投入,而劳动力成本只占12%。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企业重要的资产。

(三)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因素

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新经济的发展正是有赖于一批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资金和资源更是由低成长产业不断流向高成长高科技产业。美国科技股市值由1990年的3000亿美元激增到1999年底的4.5万亿美元。科技股占美国股票总市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10%激升到2000年初的33%。高科技上市公司激增,使得美国经济可以对资源进行大规模重新分配,由传统产业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此外,技术关联在产业关联中作用增加,使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技术关联,使得新经济中一个产业部门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将会引起相关部门相应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从而增强了新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四)激烈的科技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加之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对企业而言,以前被认为风险最大的创新,相对于按部就班,反而成为企业求得稳定发展的手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在静态中实现或保持,而必须在动态进取中求得。“在信息时代,不是大公司打败小公司,而是增长快的打败发展慢的”。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

二、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很广,这里特指的是在企业周围由于共同需求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情况和条件。环境对创新的推动力不容忽视,最为典型的要数我国著名企业——青岛海尔电器集团。1984年它还是一个亏损147万元人民币的集体小厂,经过10余年艰苦奋斗,到现在,海尔成为拥有400亿人民币资产,年全球营业额近50亿美元,产品遍及全球,在世界白色家电领域排名第6位的国际化大企业。它靠的是什么?一靠创新、二靠企业文化、三靠优秀的企业家张瑞敏、四靠地方政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可谓是海尔经验的核心和精髓,而扶持和保护这种创新精神则得益于青岛市政府。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青岛市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真正地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而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百姓服务,所以,二者最终不谋而合,目标一致,企业努力开拓市场,政府为企业服务也是尽心竭力。这样,企业处于一个整体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经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强势企业自然会脱颖而出。所以,一大批强势品牌企业(如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诞生于青岛就不足为奇了。

创新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随着小型企业在全球地位的逐渐增强,小企业创新日益得到关注。根据美国小型企业协会(SBA)的数据,全美55%的企业创新是来自于小型企业,这得益于美国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美国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技术、行政、管理、金融、诊断、培训、国际化、信息化和计划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以美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服务为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TPCC)的作用最为突出,TPCC的措施主要包括:(1)对中小企业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通过对中小企业出口融资性质、范围等的调查和认识,弄清中小企业在哪些领域最需要资金,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融资最有效等,然后通过实施简化的、一条龙的融资服务,使中小企业出口商获得出口前的流动资金。(2)政府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TPCC意识到需要寻找更多的办法去筹集资金来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尤其是应该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3)成立贸易信息中心,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措施。(4)组建出口协助中心,并将其扩展为覆盖全美的出口协助网。这些中心,集中了美国有关部委的服务和计划项目,开展着范围广泛的出口协助活动。从上述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出口,鼓励其开展国际经营,美国政府从资金、人才、信息、机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作法是独具特色和注重实效的,值得我国借鉴。

三、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我国著名经济学者吴敬琏认为:制度高于技术。在此可以将美国与日本的发展进行对比,以探讨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以及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企业、文化界都陶醉在成为经济大国的成功情绪之中,美国经济正陷于困境。现在回过头看,这一时期正是各自的转折点。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另谋出路的Intel、AMD、TI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后重现活力,而日本半导体企业开始陷入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四小龙的综合成本比日本企业更低,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不幸的是,日本的大企业没有如美国企业一样壮士断腕,而是利用自己与银行、政府的密切关系寻求保护。银行降低利率以促进出口,政府想尽各种办法保护本国产业。这种保护短期内有效,但从长期看,问题会越积越多,难免总有掩盖不住的一天。而且日本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无论是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史,还是二战后实现工业化的现展史,都突出地显示了大企业行动的历史性作用,众多中小企业所作出的必不可少的贡献,也是在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系列化框架下完成的。日本的新经济的特点在企业层面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建设以大企业的发展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作为高新科技产业和新经济范式典型代表的风险投资,在日本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的子公司承担的,间接融资的性质和场外交易范围较小的特点,限制了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20世纪80年代日本也曾出现过类似美国有限合伙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日本称之为TSJ。但是,TSJ的数量并不记入日本风险投资公司的统计数字,并且TSJ在日本发展也不快,对日本风险投资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绝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是大银行、证券公司的子公司,它们占日本风险投资公司数量的70%以上。由于这些公司的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投资的相当大部分属于融资业务,决定了它们势必将大部分资金投向传统企业而不是创新型的高技术小企业。积重难返的制度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企业不仅拿不出像上世纪70、80年代那样顺应时代要求又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实质性升级,而且在近l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生产下降、失业剧增以至企业倒闭。由此可见制度、体制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四、企业创新的法律环境

创新是知识的创新,所以新经济又经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探究创新为什么在美国成为一种潮流、如何成为潮流,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企业的法律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知识产权保护做得较好的国家,不仅在立法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者的权益,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屡屡受到外国公司的起诉,威盛接连遭到英特尔的打压,国内DVD厂商全面妥协,以及最近发生的思科起诉华为侵权案,无一不反映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企业创新的成果,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法律途径,对自己知识产权认真保护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势必将面对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争夺知识产权。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投入也愈来愈大,没有专利的保护,就不能收回科技开发的投入,更不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就不能为下一轮技术研究与开发准备资金。企业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更要加强利用法律手段实施自我保护的意识。

篇7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西伯利亚地区;中俄经贸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42-03

作者简介:李站(1988-),山东章丘人,黑龙江大学2010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东部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第十届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一、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西伯利亚联邦区是按照2000年5月13日联邦总统令成立的。该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尤其是天然气、煤炭、石油、水力等燃料动力资源、森林资源储量丰富,均占全俄的80%以上,金属矿的蕴藏量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20世纪30—80年代,苏联时期的“生产力东移”战略使西伯利亚地区成为全苏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苏联解体、俄经济转轨后,俄资源配置及生产开始遵循市场原则进行,西伯利亚地区转向“自我发展”模式。一方面,该地区生产的大量油气和矿产资源及其衍生品作为国家可控资源和产品用于出口,为俄经济复苏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失去了联邦中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也中断了地区内和跨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该地区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在“自我发展”模式下,西伯利亚巨大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与俄西部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许多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大大低于全俄平均水平,尤其是西伯利亚近北和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被媒体称之为“第四世界”。

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如果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大,那么对消费品的需求就会多,从而吸引企业进入这一市场(与需求相关的后向联系)。企业在本地的集聚使本地区消费品种类及数量增加,促使消费者生活成本下降(与成本相关的前向联系),实际工资的上升,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随着劳动力的迁入,本地区消费支出份额随之增加,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如此,形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循环累积因果链”。据此,可以将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描述如下:

(一)初始条件的差异

在工业经济时期,市场容量(外部需求)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俄西部发达地区人口较多,地理上靠近欧洲发达国家,使得该地区的消费市场容量远大于西伯利亚地区,本地市场规模优势明显。此外,由于历史及地理优势等原因,西部地区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上明显优于西伯利亚地区。这就使得西部地区内部交易成本及其发展对外贸易的成本远远低于西伯利亚地区,这为西部地区开拓国外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两个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地区,由于突发的某种“震动”,一方获得优先发展,随后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取得先机的一方发展成为核心地区,另一方则成为边缘地区。在初始条件上,西部发达地区相较西伯利亚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正成为西伯利亚地区逐渐被边缘化的开端。

(二)区域政策的作用

俄罗斯经济转轨后,联邦政府取消了对东部地区大量的政策支持,转而侧重靠市场调节发展东部地区。这使得在市场规模、资金及基础设施上不占优势的西伯利亚地区更加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支撑。当西伯利亚地区丧失联邦中央政府的“强制优惠政策”后,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生产要素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分配。由于初始条件的劣势,西伯利亚地区“市场规模效应”及“生活成本效应”较弱,从而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聚集力”缺乏;与此同时,工业在自身规模经济特征的作用下,所创造出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使得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本要素和其他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向西部发达地区汇集。

(三)最终结果

西部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构成了对东部地区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巨大拉力;反过来,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又进一步增强了西部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二者呈现一种正反馈机制。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断增强,两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四)政策的“延迟效应”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当经济系统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时,外来的一个短暂冲击不会使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立即改变,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继续原有的经济均衡状态。这就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区位的粘性,即通常所说的“路径依赖”。近年来俄罗斯联邦政府日益意识到西伯利亚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计划,如《西伯利亚1997年至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西伯利亚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2020年前)》等,这些措施使西伯利亚地区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然而,西部发达地区在初始发展中形成了生产要素的累积机制,经济转轨后市场作用更推动其快速发展。尽管近几年联邦中央开始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伯利亚地区经济振兴,但由于区位粘性的存在,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没有立即得到提升,与西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

李 站: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李 站: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三、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联邦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区域聚集力,形成良性的累积循环。

(一)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经济增长极

1资源开发的“带动”效应

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能源的开发与供应成为所有发展项目的重中之重。根据点轴理论,几乎所有的产业尤其是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都产生和聚集于“点”上,并由线状基础设施(铁路、航道、公路、邮电通信等)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聚集于各级“点”上的产业及人口等,又会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取得社会经济运行的动力,这就是生产轴线的辐射原理。在西伯利亚地区,要充分发挥能源开发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同时,在东北亚区域内,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能源优势显著,加强该地区的能源等资源的开发,不但会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全俄经济的振兴,而且还将成为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强大的聚焦作用。

2科学技术的“溢出”效应

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溢出效应,需要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使科学研究深入到该地区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去,可以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根据该地区生产的需求进行科学研究,适当降低军工产品的生产,扩大轻工产品、食品等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生产,把科学技术用于优化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缩短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同时政府要适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引入竞争机制,激励企业的创新研究,缩短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此外,由于西伯利亚地区距离俄罗斯国内主要市场——西部发达地区较远,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体的运输成本较低的工业产业可以较好地解决产品运输距离问题。如俄罗斯的一些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都有意利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技潜力在西伯利亚地区发展石化工业、石油加工工业、进口替代机器的生产等。

3地缘优势的“连接”效应

西伯利亚地处欧洲与亚太地区的中间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可使该地区成为世界市场中连接欧洲和亚洲市场的中间环节,但需要在西伯利亚地区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使其逐步与国际交通运输网络接轨,以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连接”优势。西伯利亚运输业的发展首先与远东—西伯利亚—欧洲这一运输走廊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虽然面临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竞争,但这一运输走廊势必会对途经的西伯利亚地区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阵地。俄罗斯实行东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旨在协调全俄的区域经济,还将进一步利用东部地区靠近亚太地区的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及东北亚合作。

(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聚集力

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一区域“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与“生活成本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它制约着“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作用的发挥,从而是一区域经济自组织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力,降低交易成本是关键。对西伯利亚地区来讲,降低交易成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加强“硬环境”的投入

发挥西伯利亚地区资源开发这个“增长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由线状基础设施(铁路、航道、公路、邮电通信等)向外辐射。沿着主要线状基础设施(主轴)方向的辐射强度最大,从而引起或加强在该方向上较大规模的集聚。这就要求西伯利亚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辐射”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同时,交通运输业不仅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对俄罗斯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合作与融入亚太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运输走廊与重点运输线路的铺设,该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生产力实现充分汇聚,实现生产力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的最佳空间结合,提高区域的组织水平和规模收益。

2改善投资“软环境”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资源丰富,是国外投资者眼中的宝地,然而外国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却步履维艰,投资成效并不显著。俄罗斯虽然制定了保障外商投资的法律,但是仍然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突出表现在投资法规不完善,缺乏明晰的税率和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外商纳税负担过重,特别是交通运输税过高。因此,制定稳定的外商投资政策是西伯利亚地区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当务之急。

四、结论

近年来,俄联邦中央日益意识到西伯利亚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快了该地区经济的开发。西伯利亚经济振兴将为中俄经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我们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推动中俄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赵立枝俄罗斯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一、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能够把企业生产出来的废水、废气、固废和其他副产品重新利用,组合,纳入到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中,使这些废水、废气、固废和副产品能够成为新的原材料。外延上来讲,保持原来这些副产品的形式或者再创造这些副产品的形式都可以纳入到循环经济的范畴。这种经济体系的产生源于“大自然的城市危机”。20世纪以来,大自然的命运逐渐掌握在城市人手里,超过一半的人的世界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之中,城市的新陈代谢逐渐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不断地产生污染。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1、循环经济是一种新颖的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形式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伴随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及人类追求高层次生活质量的迫切所形成的一种新颖的经济体系。这种新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发展方式上,更加突出在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建设保护环境这一建设目标为主线贯穿经济发展的始终的。

2、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就是由于自然资源消耗严重,生态发展压力过大,各国政府都不断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善生态建设,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那么,这种在不消耗原有资源的前提下,循环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增加企业产出,创造社会财富的循环经济就应运而生了。

3、循环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形式是加工利用现有废弃物,不断创造新价值。那么这和我国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向是同出一辙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从保护地球生态资源为出发点,缓解现有的人口资源危机,逐步实现五个统筹一体的经济形式。因此,我国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是坚定不移地,不仅是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二、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国内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社会资源,自然能源的需求较大,不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实行循环利用以支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未来是没有出路的。经过10年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循环经济已经从试点发展到国家战略,并不断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带动和发展了吸纳2800万人就业,总产值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编制和实施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重点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即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广的转变。

(二)国际现状

从2002年伊始,循环经济被列为我国国家战略以来,欧美国家就有相关经济学家意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欧洲著名的哲学家—布尔格教授(法国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授)和瑞士洛桑大学的埃尔克曼已经启动了对我国循环经济的追踪调查。更有相关著作问世,使欧美各界的人士能够分享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思考。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90亿,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就是世界明天的先兆。鉴于世界很多国家仍然存在着对社会资源,自然能源的大需求量,人口压力偏高地区也不断涌现资源短缺危机,那么就现有体系而言是无法支撑的。循环经济就是防患于未然的新经济发展方式,即使地球有了新资源新能源,也必须要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这是保证地球人类资源不枯竭的必要手段之一。

三、循环经济的未来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共同发展的经济方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那么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走出中国,不能禁锢在自己的小笼子里,故步自封。对于循环经济的未来,笔者有一些思考。

(一)加快国内生态园建设

循环经济的基础是由六个要素构成的,即:不可再生资源的有节制和最有效的利用;符合资源本身更新条件的再生资源的开采;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消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由于循环经济完成了大规模的内部流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济系统的输入流量和输出流量。在实践中,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工业生态园为试点的,事实证明,这一方案的效果立竿见影。工业生态园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政策倾向于发展三个支柱:属于工业生态学的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区和循环经济得以更广泛展开的生态城市。加快国内生态园建设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强国之路。

(二)强强联手

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不是实现一国经济的循环发展,而是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道路上,多个国家进行强强联手是十分有必要的。强强联手一方面可以在国家之间形成互相学习,借鉴经验的朋友圈,不断地督促本国经济前进发展,形成互利互赢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强强联手的实行循环经济更是人类共同的使命,是保护好,发展好我们共同的地球的迫切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强强联手并不代表着霸权主义国家可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能源,而是在坚守国家底线的原则下,在经济发展模式和科技进步上互帮互助,努力构建生态地球,生态家园。

四、结语

我国的循环经济战略主动为后世的可持续发展承担了责任,不仅仅解决了我国的资源、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解决全球的资源、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不是可以自动复制的,但却可以启发诱导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更广泛的措施和手段,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迪克逊•威克特(美),美国总统经济学,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12.

篇9

为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势头,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增值税转型的内容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将中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人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经测算,2009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二、增值税的特性及分类

增值税是一个比较新的税种,但是被各国迅速,广泛地应用。目前,除美国以外的所有OECD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均开征增值税,泰特(Tajt)称之为“无与伦比的税收现象”。这应归功于增值税的“良税”特性:第一,税源广泛,具有普遍性、及时性和稳定性;第二,“道道课征,税不重征”,符合税收中性特征,有利于市场上公平竞争;第三,与经济链条环环相扣,形成内部制约,自动审核机制,利于税收征管,防止偷漏税。

增值税从理论上讲,是一个相当中性的税种。首先,增值税仅对增值部分征税,转移价值部分不再征税,这样避免了其他流转税税种全额征税带来的重复征税和因专业化,协作化分工不同产生的税收负担不公平问题。其次,增值税不分产品,行业和纳税人的所有制性质,采取统一的,无差别的税率征税。再次,增值税名义税率单一,对所有产品的影响程度是相同的,因此,对市场的供求影响程度也是相同的、中性的。但从增值税征收实践上看,由于各国增值税税制的制定上有所差异,增值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完全是中性的。

各国增值税税制受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经济政策的影响有所不同,以税基为标准划分,可分为两种类型:(1)生产型增值税,指对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款,不作任何扣除,其折旧作为增值额的一部分据以课税,其税基相当于生产总值。(2)消费型增值税,指对当期购进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允许从当期一次全部扣除,税基是消费品的价值。从税基上看,生产型增值税税基较宽,消费型增值税税基较窄;从对经济影响来看,生产型增值税税基包括折旧部分,因此具有抑制投资的作用,而消费型增值税将当期购进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性全部扣除,具有促进投资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征收增值税的国家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只有我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生产型增值税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必然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增值税,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财政相对困难,需要较宽的税基,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 中期,我国财政经济政策又主要以治理通货膨胀、抑制投资需求为主,所以当时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从近20年的税收实践来看,生产型增值税对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方便税收行政、治理投资膨胀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层面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资源约束型转为需求约束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是现在,也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长期制约因素。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层面下,生产型增值税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增值税转型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投资。生产型增值税,只允许从流转额中抵扣劳动对象的消耗部分,其税负可以完全转嫁出去,但投资品因不可抵扣,其所含税负最终完全由企业负担。这实际上是在投资前先交一笔“投资税”,不利于启动投资,不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与技术进步,不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第二,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虽然生产型增值税对所有产业都实行17%的名义税率,且对所有产业的投资品都不予抵扣,对所有投资都是不利的。但因各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单位产品成本中物耗和折旧的构成比例不同,抵扣不同,因而带来了实际税负的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其单位成本中消耗比重高而折旧成本低,实际税负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物耗成本低折旧成本高,实际税负重。据调查,内资企业增值税实际负担率(增值税/销售额)为基础行业7.79%,原料与制造5.63%,采掘业5.47%,化工5.35%,食品饮料4.47%,纺织服装3.87%。由此可见,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构成比例高的企业,增值税负担重,这显然对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利,这与当前的大力发展基础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是相悖的。

第三,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地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从上述分析可见,生产型增值税对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加工业影响程度低,对有机构成高的基础工业和采掘业影响程度高。从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来看,东部地区主要以加工业为主,其实际税负普遍较轻,中西部地区主要以基础工业和采掘业为主,其实际税负普遍较重,这显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另外,从税收管理权限上看,增值税属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分大头,占75%,地方分小头,占25%,西部企业承担较重的实际税负,多数又被中央分走,更不利于西部经济的发展。生产型增值税与我国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是相悖的。

篇10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不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的有效途径,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浅谈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新课标要求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但我国教育工作长期只重应试教育,轻情感教育,更有甚者,在某些偏僻的农村和落后的山区,有些教育工作者自身对情感教育懵懂无知,更不用说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循循善诱,因此,对当今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已刻不容缓。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大量的情感教育素材,中学历史教师有条件也有义务利用历史教学课堂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大意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信念等,以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通俗地说,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80%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最关键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情商。“人才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智商可以使其更娇艳,情商则能使其结出硕果”,这句诗化的语言,说出了一个平凡而深刻的道理: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能直接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益的人才。

二、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引导有哪些有效途径呢?

教学方式要注重情感的交流。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管什么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果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所谓“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言语行为即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以此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非言语行为即体态语言,教师用表情、眼神、手势或者师生空间距离等,给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某种暗示,这会微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比如我在讲授二战前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时,平时小有个性的一个男生举手示意有问题,我给了这位同学发言的机会,并用眼神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如果二战后的苏联延续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苏联就不会解体,并且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进行佐证。当然,历史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对于他的想法,我们无法在前苏联身上验证,但同样,我们也不能佐证他的观点是错误的。由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奇思妙想给以足够的重视和肯定,那堂历史课充满了生机。惟其如此,在这“鲜活”的文化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受到温馨的人文关怀,才能闪烁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并不断地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情感教学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历史知识本身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道德观、理智感和审美感,便于老师利用其激发学生情感。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学历史课首先要满足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整体把握,培养情感只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实现整体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一个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应将其绝对化、主体化,更不能喧宾夺主,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给情感教育一个恰当的位置。

首先,历史不是万能的,尤其在情感教育方面。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所学其他学科比如语文、政治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也需要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帮助,才能起到共同发展学生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