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概述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市场概述

篇1

[关键词]金融市场;分形;仿真;元胞自动机

金融市场中不但有资金上亿的基金或整合的利益集团,又有不计其数的中小散户。故市场的涨落即在整体上具有统计特征也体现了小团体的意愿。因此,模拟金融市场就需要一个既能反映个体特性又能体现市场统计特征的理论模型。这就成了引入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的原因。CA通过简单的元胞和规则产生复杂的现象,依据确定的简单局部规则作同步更新,成为研究高度复杂系统演化的有力工具。

金融市场作为复杂系统,必须使用基于复杂性的理论与方法求解此类问题。应尚军等在《元胞自动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中介绍了元胞自动机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它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的基本设想和研究方法。

1 从众行为(羊群行为)

金融市场中存在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的现象,投资行为表现为从众行为(羊群行为)。应尚军等建立了基于CA的证券市场投资行为演化模型,通过对多种市场状态下、证券市场复杂系统的演化的模拟与分析,得出个人投资偏好与宏观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稳定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建议投资者应该减少跟风从众行为,以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由于现实中从众行为形式十分复杂,简单的规则并不能如实模拟市场状态,如投资者的身份不同,其初始规则就应有差别,所以还需进一步对CA模型优化。孔建国等建立了CA开放性金融市场模型,可以通过扩充或重构其预测策略库来获得更精确的预测结果。

2 分形

CA与分形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CA的自复制、混等特征,往往导致CA模型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自相似的分形特征。应尚军等基于CA模型,运用分形结构特征变量和稳定性变量来刻画股票市场的复杂性特征,通过新提出的离散度来度量市场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股票市场的复杂性特征变量与投资者心理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随后应尚军等开始把研究聚焦于股票市场的价格,并在重构的相空间中去发现是否存在混吸引子,同时,通过相空间的分形维的计算探讨建立股票市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可能性。范英等建立了基于CA的州煤业股票市场演化模型,证实演化模型与现实市场在复杂性特征上的相似性,出现了混现象和分形维。但演化模型仅对单支股票建立了模型。杨帆、徐世英以上海股票交易市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投资分析的CA模型,以分形理论为工具,应用重标级差(R/S)方法,通过改变初始值和初始规则,如除去无从众心理状态、从众概率偏移,进一步分析了股票市场的复杂性。高建喜、董宏光等建立了描述投资者心理和股票交易量的CA模型。综合零邻居、Moore和V.Neumann三种不同的邻居形式,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刻画投资者的选择心理。

3 其他

证券市场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投资者地位的差异。王佳佳、李青等区分了证券市场上的基于基本面因素和模仿者两类投资者,通过模型反映出股票市场中尖峰厚尾、波动聚集与投资者交易行为有关的特点。

吴军、李青基于CA的模型分析股票价格的宏观变化,建立了新的股票价格变化规则以及股票交易量的演化模型,假设了两类影响股票价格宏观变化趋势的因素,同时也细化了股票交易量的函数。仿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股票价格的宏观变化趋势和股票价格变化的波动聚集性。

篇2

关键词:金融市场效率;实体经济;资源配置

一、引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加上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减弱,部分订单流失到东南亚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在此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二、金融市场效率理论概述

国内学者对金融市场效率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王广谦(1996)指出衡量金融市场运作效率的高低,可以通过市场上金融商品价格对各类信息反应的灵敏度、金融市场上各类商品价格具有稳定均衡的内在机制、金融商品数量及创新能力、市场剔除风险的能力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来体现。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突出反映在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和融资的方便程度这两方面。杨德勇(1997)认为金融市场的效率具体表现在:沟通效率,有效地沟通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赤字部门之间的资金运动;分配效率,根据全面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有效地分配资金,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传导效率,金融市场能有效影响资金供求和经济运行,从而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传导工具。林毅夫(2001)提出衡量金融市场效率高低的根本标准是看能否把资金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促进实物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将把金融市场效率分解为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及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通过对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现状分析,找出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为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出一些建议。

三、金融市场效率与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运作效率

1.我国证券市场对历史信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反应能力,但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能通过弱式有效市场检验尚存在争议。

2.虽然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但市场化利率生成机制的发展仍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的利率体系相互割裂。

3.我国金融市场因为可交易商品的数量有限,交易品种不能满足不同交易主体对风险、期限、利率的不同要求。

4.我国的金融创新起步较晚,金融产品数量、产品种类、交易方式等方面创新度不够。

(二)我国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率

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率主要表现为企业从金融市场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及获得的资本规模大小。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是以银行为主导型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且在间接融资中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市场结构比较单一。

1.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市场效率缺陷

(1)银行体系不能顺畅地将高额储蓄转化为投资,也就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存贷比从2000年的80.26%降到2010年的66.72%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上出现了弱化趋势。

(2)我国储蓄资金的投向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商业银行出于控制自身风险的考虑,以及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借贷对象往往以大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农村地区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相对被削弱。

(3)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亏损现象多于盈利,造成了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

2.直接金融市场的效率分析

我国在股票发行、上市方面都倾向于国有企业。近年来,虽然对非国有控股企业的上市管制有所松动,但国有控股公司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

我国债券市场目前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信誉良好的民营大中型企业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而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债券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但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融资规模,直接融资规模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

四、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措施

(一)发挥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打破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对国企过度倾斜的融资模式,放松金融市场对民营企业的严格管制,让民营企业能得到充分的金融资源。

(二)完善经济制度,深化经济改革

深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减少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贷款的依赖。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骨干民营企业做大,不断优化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发展直接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结构演进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扩大股票、债券、信托等融资活动对企业的帮助。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进一步发展票据融资、企业债券和融资租赁等方式。只有间接金融市场与直接金融市场间协调发展,相互竞争,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注解: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其中,存贷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

参考文献:

[1]王广谦.金融市场效率的衡量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选择[J].金融研究,1996,(02):42—45.

[2]杨德勇.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效率[J].云南金融,1997,(08):11—15.

篇3

自2001年12月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市场真正开始走国际路线。劳务、资本以及商品转移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总体表现。纵观中国入世的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已经渐渐地融入国际这个大市场,并且慢慢地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大放光彩,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来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那么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必然少不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本文解读了国际金融市场,从其机遇与风险两大方面考量,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关键词]

国际金融市场;机遇;风险

自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在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主要的发达经济体慢慢地复苏,新兴的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金融危机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真谛,世界是整体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我们应该积极走向国际市场,与国际市场渐渐融合。我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积极的走向国际市场,通过以劳务、资本以及商品的积极流通来融入国际市场。众所周知,全球的经济波荡起伏,其中国际金融市场领域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因此,预测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少不了从这方面着手,掌握其最新的态势,以便国内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能够及时应对。

1国际金融市场的概述

1.1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广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一般指的是国际上的金融业务在国际领域里操作实施的场所。这些操作实施的活动可以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也还可以是非居民之间的。从此可以看出,我们平常所讲的国际金融市场就是所说的广义上的金融市场。从狭义上来说国际金融市场就是国际经济交流主体之间进行长短期借贷的场所。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在国际中非常的高,所有的传统经济活动都几乎依赖于金融活动,金融活动是推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

1.2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按照金融资金融通周期的长短可以分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周期为一年以上或者中长期,也可以成为长期资金市场。国际货币市场是指借贷资金的周期为1年以内的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周期的长短为1年以上或者以内。按照交易分割形式的不同主要为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三类。其中以利率、货币、贵金属期货为主要交易方式的为期货市场;供投资者进行期权交易的就是期权交易市场;而现货交易市场就是指现货交易活动的场地。

1.3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通过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动,使得资本得到增加的资本输入国经济发展,此外还使资本的收益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国际金融资金的流通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对世界经济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世界的经济统一体系得到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全球内的资本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配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普及,促进了多国之间的支付能力的高效,使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当资金在国际之间流动,全球经济会发挥出超群的效力。例如当一定数量的资本超过自身能够对名义额进行操作进行金融交易时,会产生许多的衍生工具交易,这便是杠杆效应。借助与衍生工具控制衍生市场,最终造成全球经济与一国的经济互相影响。

2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

2.1制度风险取代价格风险不可避免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业深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创,而由此产生了众多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不断强化很可能使得过去的金融市场风险由新的金融监管风险所取代。并且随着金融信用风险的不断扩大,两种风险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如果控制不住,还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的信用崩溃的惨痛代价。

2.2金融产品被价格风险取代虽然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元挂钩已经取消,但是目前的全球经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元汇率以及利率的动荡仍旧是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目前金融市场都是通过美元资产进行统计,一旦美元的价值变化,国际金融信用问题在未来也必将会更加动荡欺负,弊端日益明显。可见价格风险深深地影响着国际金融风险。这将导致各个国家的政策调整以及市场的调整的难度系数大大地提高。纵观这几年的美元变化,动荡不定的,但是更可怕的是美国的操纵美元。价格风险对金融产品风险的取代不容我们忽视。

3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

当今全球化的潮流,危机四伏的同时,机遇也是隐藏其中。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给全球带来了机遇。

3.1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化在网络计算机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得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联系史无前例的紧密。不断刷新的新技术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融通和资金划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根据统计所得,在20世纪的金融时代只有极少数国家真正的参与其中,并且由他们操纵着金融世界。而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参与世界金融市场中,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资本能够最大化的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跨国银行的发展使专属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慢慢也允许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实现了金融市场的新兴血液的融入。自此,金融市场形成了涵盖各种不同性质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以及各种不同结构的金融机构的一个完整的统一化局面。

3.2证券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回复发展,国际银行的贷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银行的信贷总额高达比例的85%,然而此时已经是信贷在国际金融中的巅峰时代,在次年信贷的同期比率成下降的趋势,在短短的其余的20世纪80年代里,国际融资的方式从银行贷款转变成了证券。也即在这几年里,国际银行的贷款率在下降而国际证券的比率在上升。而发展到如今,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已经是势不可当,唯有顺从并且抓住这样变化的机遇才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3.3创新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唯有创新才能长久,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并且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全球性的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是遗留许多后遗症,是的世界经济的真正恢复有了复杂的阻碍因素。而金融创新将会是突破点,利用新兴的金融工具以及发展各种金融新兴业务,避其锋芒而行之,慢慢地缓解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发展疲软的尴尬。

4结论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是危机四伏,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国际金融市场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敏感的环节,处于世界经济关键地位,受世界经济发展双刃剑的影响。由于经济的发展是难以捉摸不定,而深受其影响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也难以预测。因此在面对愈加复杂的全球经济,当我们在面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以谋求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基于R&D融资与配置优化的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2]刘冲.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3]杜晓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溢出的传染渠道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6):1070-1079.

[4]贾凯威.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的汇率传递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151-154.

[5]谢跃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J].中国市场,2014(29).

篇4

关键词:金融风险;经济法;价值功能;防范;分析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金融危机是其必须最为重视的发展问题。金融危机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市场发展的意义。经济法价值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而这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

1.经济法及其价值功能

1.1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主要是指国家用来调控经济发展和干预经济过程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法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早在1775年,《自然法典》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法”的概念。到了20世纪,经济法逐渐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经济法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综合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经济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其本质上属于法律的范畴,经济法与其他法律有着一定的联系。二是经济法的重点在于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其重点在于调节国内经济发展,因此属于国内法律,而不是国际法。三是经济法与行政法等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国家干预。

1.2经济法的价值功能

经济法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干预主义和协调主义两个方面。在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经济学占有重要地位。凯恩斯经济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在解决资本主义危机中的效果使得西方国家开始重视这种经济思想。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是市场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是可能出现的。而一旦市场失灵,经济危机的爆发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能发挥作用。所以,经济法的一个重要价值功能就在于干预主义,也就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干预经济过程,来调整经济发展,从而保障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法就是国家用来干预经济关系的法律依据。因此,经济法的功能在于其能够促进市场公平、健康发展,保持市场环境中的公平竞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不仅不会促进市场发展,反而还可能会因为限制企业自由发展和妨碍市场机制发挥,导致经济出现更多问题。因此,经济法的干预主义,强调的是国家的适当干预和谨慎干预,一定要建立在充分尊重经济自主的条件下,干预主义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法的价值功能还体现在协调主义方面。经济法区别其他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具有新型的调整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功能。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经济关系非常复杂,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业很多。对于社会关系而言,调节这种经济关系非常重要,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经济法的价值,就在于岂能帮助国家调整经济关系,协调不同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利益,从而可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协调。二是经济法的综合系统调整功能。经济关系必然是存在一定的系统中的,因此,法律就必要对系统进行分段调整。而从社会发展来看,其都是沿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发展。这样,法律也有必要调整经济关系的全过程。对经济法而言,其反映的就是经济关系的分化和综合发展情况,这就要求其能对综合系统进行调整。一方面,经济法通过制度规范,可以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另一方面,经济法也需要从更高层面,综合、系统调整经济关系。这也是经济法现展的必然要求。

2.金融风险及金融监管

2.1金融风险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金融安全是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决定整个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经济安全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无论是对国家和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高度活跃,使得金融安全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将金融市场的稳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资金最活跃的部分,大量资金的涌入,使得金融的风险增高。

2.2金融监管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成为经济学家最关心的问题。而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实施对金融的有效管制。这里强调的是有效控制,因为过多对金融市场的干预,会导致金融市场自身功能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创造性和自由性,这样反而会束缚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了金融竞争力。而放任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会因为资产泡沫和不正当竞争等情况,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威胁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金融安全的关键,在于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而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金融监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其爆发的原因关键在于缺少对金融机构那些不正当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无法预防金融风险,进而使得风险爆发,严重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

3.经济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价值分析

经济法主要用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因此也属于社会性质的法律。这样,经济法同样关注利益的协调问题,也就需要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其在市场环境中,需要关注运营成本、自身的创造性、自主性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经济法的价值在金融市场的体现,就在于其能够协调政府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保障两者关系协调发展,为政府的活动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据,同时保证两种关系处理的效率化。经济法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是其本身追求的价值,都是在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基础上。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而言,维护市场稳定,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对金融市场而言同样使用。金融安全问题是各界关心的重点问题,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国家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提供法律依据,从而帮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对于我国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维护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全社会的经济利益,就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强对经济领域的管理和调控。而经济法就可以为国家的这些措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进而对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法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法、市场制度法、社会保障法等来稳定经济的发展,也能保障弱小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都是经济法在社会关系处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但金融风险问题也日益严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也不是很强。如何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是我国政府历年来工作的重点。

当前,我国自身的金融行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行业的规范和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金融安全保障的需要。因此,国家就需要在经济法的保障下,不断完善金融制度,加强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样,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需要强调有效性,既不能放任不正当竞争的存在,也不能过度干预而导致金融市场缺少创新性和自主性。因此,我国也要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改革力度,通过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深化改革,提高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经济法可以为我国金融改革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据,保障金融改革的有序进行。我们可以万婵金融行业内部的防范机制,改善立法环境,建立不同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控和防范。此外,国家通过完善与宏观调控有关的法律体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从而能够有效促进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论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力不强,基础薄弱,金融风险大。一旦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经济安全产生致命的影响。经济法的价值功能,包括干预主义和协调主义两个方面,可以为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据。对于国家而言,我们也要不断完善立法环境,深化金融改革,保障政府对经济调控的有序进行,从而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晓红.论经济法的价值功能[J].中国商界,2009(07):56-58.

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监督;关系;协调发展;会计监督

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其实是维持市场竞争公平和有序化的两个方面,但是又有所交叉。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为了促进市场经济运转的有序性,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会计准则概述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帐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的比较成为可能。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我国相关部门在会计准则上于2006年颁发出台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新会计准则是对旧会计准则的完善和改革,对旧会计准则中的很多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更加明确系统的规定,比如说在资产减值的完善上,新会计准则提出了更多具体的资产减值计量方法。新会计准则在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下,已经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目前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要规范和准则。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会计准则将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将会不断的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金融监管概述

金融监管就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是为了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监管是为了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防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三、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分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全球化发展,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波及全球范围的几次大型金融危机中就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能够有效的发现和防范金融风险。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1)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者需要利用会计准则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将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市场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者必须借助会计准则来提高金融监管的力度。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上,仅仅依靠金融监管是不够的,是需要会计准则来约束企业的金融活动的,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金融监管内容的制定是依靠会计准则来进行的,因为是先有会计准则,接着才有金融监督和管理。所以说,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2)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工具之一。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一种工具,比如说会计准则有对金融资产减值方面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计提都有着详细的规定,那么企业在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做好金融资产的减值计提,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大量的减值准备,以抵御在经济衰退时资产价值降低带来的损失,缓解金融风险。(3)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具有相似性。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虽然有着不同的目标,有着不同的监管层次和内容,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产生的背景是相同的,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带来的市场混乱,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正常运作,就需要对市场上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就应运而生了。其次,二者都有着政府管制的强制性,这两者是以一定的法律规范而存在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再次,它们的最终目的是相似的,虽然说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是相辅相成的,是市场经济健康运作的重要工具,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快,并且能够快速的发现金融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

(1)尊重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的独立性。将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结合起来,不是说要将二者合二为一,而是让两者协调发展。首先就要充分肯定会计准则的地位,肯定会计准则在金融市场上的监管地位,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是独立存在的。会计准则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具有专业独立性。所以说,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在企业的发展各个环节力求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它是具有独立性的。(2)发挥会计准则对金融监督的基石作用。从前文中可知,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是金融监管制定的理论依据,金融监管是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监管的,所以说,要让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就需要会计准则发挥基石作用,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金融监管,务必做到对金融市场上每一个细节的监督和管理,让金融监管能够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时要将所有涉及到的内容以非常明确的形式制定出来,能够将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纳入到一定的监管体制中来。会计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需要在市场经济中与时俱进的,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所以说,要看到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会计准则的更正完善。(3)积极完善金融监督。会计准则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监管也是如此,金融监管需要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主要是从以下一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信息质量的检查制度,逐渐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第二,将金融监管与外部审计结合起来,让外部审计对金融监管进行监督,促进金融监管实施的到位和有效性;第三,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使得金融监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并没有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兼顾,所以需要及时的完善和创新。(4)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督加强合作。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要加强合作,从不同的方面实现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又有着高度的内在同一性,所以有合作的基础,两者从不同的方面逐渐提高金融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从不同的方面逐渐加强对市场的约束力,使得市场运转更加审慎,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既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又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促进自身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促进市场的和平稳定,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资产的合理流动,逐渐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飞.会计准则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J].南方金融.2005(10)

[2]甘文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关系问题探讨[J].河北金融.2012((9)

[3]徐琤.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的新困惑[J].探索与争鸣.2002(11)

篇6

关 键 词:QDII基金;内生配置市场;配置比例;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50-06

一、文献综述

QDII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它是指在一个国家境内设立的,经过该国相关部门批准,从事境外的资本市场股票、债券、基金等一系列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证券投资基金 [1] 。在本质上,QDII是一种投资的制度,也是一种跨境投资的方式。QDII制度是一种在资本管制状态下调节外汇储备、扩大投资渠道、稳定中国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补充, 所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 我国第一批QDII基金的推出恰逢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受海外股市拖累,大部分QDII基金一度下跌过半,这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而在这种不佳的处境下, 国家依然给QDII基金很大的政策支持,更多的QDII得到了发行和上市的机会。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回暖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刺激, 各国资本市场都逐渐产生了止跌上扬的走势, 但本应随之上涨的QDII基金却又交出了一份并不让人人满意的答卷。 这就不得不让人考虑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围绕上述问题, 国内学者分别从风险管理与配置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性说明。 风险管理是我国QDII基金研究的早期研究方向,彭杰(2004) [2] 较早提出了QDII对券商风险管理的要求, 并分析了我国券商当前的风险隐患,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制度、 系统构建和技术三重策略入手来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的观点。李洪梅(2007) [3] 分别从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了中资银行QDII业务经营风险, 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策略。刘颖(2008) [4] 从中国QDII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制约QDII发展的因素, 并提出发展策略。随着QDII实践的逐步完善和成熟,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基金的配置策略对于QDII基金的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围绕配置策略这个关键问题,已有学者展开了研究。比如,罗富碧(2010) [5] 在对我国QDII基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QDII基金面临的汇率风险、 集中投资风险、 清盘风险和产品自身风险等问题,并定性分析了QDII基金的投资策略。王慧慧,杨倩(2011) [6] 对基金系QDII的投资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根据指标对其投资策略及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现有研究成果均没有得出QDII配置策略的量化模型, 因而无法得出在现行国内外宏观经济条件下的QDII最佳配置策略。 本文以我国QDII基金的地域配置为研究对象, 在对QDII基金地域配置现状进行总结概述的基础上, 并充分考虑到汇率因素影响, 重点研究QDII基金的跨地域配置比例问题, 以期从地域配置的视角为我国QDII基金管理和投资提供科学定量化的指导意见。

二、我国QDII基金地域配置现状

QDII的初衷在于实现全球化分散投资, 以国际化视野精选具有良好成长潜能、 价值被相对低估的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 以避免单一市场内部的系统性风险,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为投资者带来稳健、持续的增值收益。从2007年第4季度第一批QDII出海到2010年第4季度我国QDII在海外各市场的分布来看, 香港市场的投资仍然是海外投资的主流, 但海外投资的分散度及多样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7] 。

根据长江证券投研部的我国QDII基金在2007年第4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的地域配置分布数据,2007年第4季度,QDII在倍受追捧的情况下首度出海,因此出于谨慎的态度,中国香港地区的投资占到QDII总资产的80%, 其次是以新加坡为首的东南亚地区(占7.75%)和美国(占5.94%),再次是英国(占3.70%)和澳大利亚(占2.98%)。此后QDII在香港市场的配置有所下降,但是始终保持在70%左右,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了QDII基金的投资范围。 最为显著的是韩国和印度,作为亚洲新兴市场,我国QDII基金至2010年中期在这两个市场的投资总和占到了全球总投资的7.95%, 超过了在英国和澳洲两国投资的总和(占6.86%),也超过了QDII投资的两个传统热点区域(除香港外)――美国(占7.53%)和东南亚(占5.63%)。而对于欧洲大陆、南美地区,亚洲其他地区等区域,QDII的投资虽仍较为保守,但已有相当大的进步, 由2007年第4季度的0.03%增长到2010年第1季度的3.02%, 第2季度虽下调至2.5%,但仍超过了英国的1.75%。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2010年后台湾市场被纳入到了QDII全球投资的版图,QDII基金投资于台湾市场的总额占到了其他地区市场的一半以上 [8]。

从各只QDII基金的区域配置来看, 偏好亦各有不同。 表1至表3分别列示了各只QDII基金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及存托凭证的资产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以及总投资国家/地区数 [9] 。由于2010年12月后发行的7只QDII基金未列入上述统计数据,因此无法对其地域配置进行分析,另外两只QDII基金“富国全球债券”和“鹏华环球发现”由于未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及存托凭证, 因此剔除对这两只基金的地域配置分析。

根据地域配置重点的不同, 目前市场上运作的QDII基金大致分化成三类:

1. 仅投资于单一市场, 或是单一市场投资占有绝对优势,如海富通海外精选、国泰纳斯达克100、华宝兴业海外等,如表1所示。可见,目前投资于单一市场的QDII基金除“国泰纳斯达克100”重点投资于美国市场外,其他基金均以中国香港为目标市场。作为特别行政区, 与大陆经济有着紧密的香港市场对于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更为熟悉, 在信息获取与研究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其成为QDII的首选投资区域毋庸置疑。

2. 亚太地区区域分散投资, 如汇添富亚洲澳洲优势精选、易方达亚洲精选、广发亚太精选等,如表2所示。可见,以亚太地区为主的QDII基金仍以中国香港为最大的投资市场, 同时兼顾了澳大利亚、 新加坡、美国、韩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3. 以一个或两个市场为投资重点, 但兼顾了全球其他国家(区域)的投资。如交银环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工银全球精选等,如表3所示。此类QDII基金主要以中国香港和美国为目标市场, 同时兼顾了欧洲以及新兴市场国家。

三、基于风险-收益分析的QDII基金地域配置策略

(一)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与收益分析

为了分析世界不同市场区域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特征, 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投资的风险溢价进行了比较, 笔者对1992~2010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香港恒生指数(HSI)、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FTSE)、东京日经225指数(N225)、澳大利亚标准普尔200指数(AS51)的年度收盘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将QDII基金投资与传统基金投资相比较,突出QDII基金投资特有的风险与收益特征,在未剔除汇率波动和剔除汇率波动两种情形下分析。首先进行的是未剔除汇率波动情形下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 Rcp为c区域内资产组合p在期间为n年的持有期平均收益率, Rcf为c区域在当期的无风险收益率,?滓cp为c区域资产组合p在当期目标组合收益的标准差,Scp为c区域资产组合在当期的夏普比例,Mean/std为各区域给定组合在1992~2010年期间承担单位风险获得的持有期平均收益。

计算结果显示,在1992~2010年期间,美国金融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为8.88%,标准差为17.76%;中国香港金融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为16.59%, 标准差为46.21%;以伦敦为代表的欧洲金融市场平均收益率为5.69%,标准差为16.61%;日本金融市场平均收益率为-0.64%,标准差为21.41%;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兴金融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为5.98%, 标准差为24.69%。在资金成本方面,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和英国金融市场相比,在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市场、澳大利亚等新兴金融市场相对较高。

为更加精准地对各区域金融市场的风险特征进行比较和量化,需要对持有收益进行风险调整,剔除资金成本。基于此,笔者通过夏普比例来测度单位风险对应的超额收益,即给定区域某组合长期平均超额收益与该组合收益标准差之比。在对无风险利率的计算过程中,对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和美国金融市场的无风险利率的计算, 运用的是加权平均法,对其他几个金融市场,由于其无风险利率较少调整,可以使用其基准利率替代。

夏普比例的计算结果显示, 在1992~2010年期间,除了日本金融市场和澳大利亚新兴金融市场外,中国内地金融市场、中国香港金融市场、中国台湾金融市场、英国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市场都能产生较好的夏普比例,其中中国香港的夏普比例最高,是夏普比例较高的其他几个金融市场的1.2~1.4倍,是夏普比例较低的日本金融市场和澳大利亚金融市场的9.7和6.8倍 [10] 。

其实, 以上分析虽然已进行了无风险收益率调整, 该数据显示在世界主要几个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与收益特征差别并不明显, 该结果与实际情形仍有一定差距。 这是因为QDII主要是在境内融资在境外投资, 未能有效剔除汇率波动以及经济周期交替对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指数收益率的干扰, 对计量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 现将人民币对主要币种的汇率在对应年份的波动剔除后, 重新对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指数的风险与收益特征进行汇率调整。 对剔除汇率波动后的主要金融市场的风险收益特征数据整理如表5所示。

在剔除汇率波动后, 世界主要几个金融市场风险收益特征之间的差别变得明显, 在2005~2010年期间,香港恒生指数年均收益为10.79%,是其他几个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的3~5倍,在标准差方面,香港恒生指数年均收益的标准差为0.3764, 是其他几个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标准差的1.5倍左右,充分体现了高风险与高收益的规律, 该结果与实际情形较为接近。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 中国香港在1992~2010年期间, 金融市场平均收益率是样本组中前三个最高的, 但为获得单位超额收益所承担风险最低的却只有中国香港,紧跟其后的是英国、美国和中国内地金融市场。 原因在于, 中国内地金融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是半强式有效甚至无效的市场,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个零和博弈, 考虑各种市场摩擦时多数是负和博弈, 最终失去真正的投资价值而只有阶段性的投机价值。 中国内地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各个利益集团通过虚假上市、再融资、高溢价IPO、增发配股等瓜分经济增长成果的平台, 再加上中国金融市场上市公司大多有国有背景, 公司治理结构的市场化程度尚需改善。 中国内地金融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政策痕迹,政策是可以预测的,而行情却不可预测, 因为利益相关者等管理层的管理未能接受市场的监督,价格的信号功能尚未健全或几乎失效,导致投资者“单赢”而不是“多赢”的结果,这是我国亟需解决的一个金融市场上的制度问题。

(二)地域配置比例分析

为取得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之间最佳的配置比例,不妨采用因子分析,以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指数数据为原始数据, 代表原始市场, 通过统计软件包SPSS18.0的因子分析。若提取公因子为一个,满足配置优化需求,若成功提取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公因子,则需要对公因子代表的配置组合的期望收益和风险特征进行比较, 最终确定风险报酬最大的那个组合或公因子,作为最终的市场配置组合。在各个市场内部的资产配置问题, 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可以有效的解决,这里不再赘述。

首先,针对2005~2010年期间,对中国香港市场指数的年均收益率、美国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日本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 英国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 澳大利亚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和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年均收益率进行汇率调整,然后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增加的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作为东南亚金融市场的代表。

从表6可知,中国香港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市场、英国金融市场、日本金融市场、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在最近6年里,其指数年均收益率在调整汇率波动后的相关系数大多接近0.9, 直接通过回归分析,然后进行市场配置,会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对计量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但可以通过提取公因子后再做回归分析,以有效降低多重共线的影响。基于此,运用SPSS18.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 表8中的数据处理结果,KMO检验和球度检验均通过, 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也超过85%的经验值,即提取公因子是可取的,运用SPSS18.0提取公因子,结果如表9所示。

令公因子为f,则:

f=0.989FTSE+0.989AS51+0.958DJI+0.918HIS+0.845N225+0.831SIP

其中,SIP为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汇率调整后,运用QDII在最近6年的投资收益率对f进行标准化回归分析,并可知:QDII=0.214f。即:

QDII=0.212FTSE+0.212AS51+0.205DJI+

0.197HIS+0.181N225+0.200SIP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从2005~2010年这6年期间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平均表现来看,QDII基金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之间的配置为最佳配置时,根据各金融市场的贡献率和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转换, 同上,给定各个市场收益率单位波动1, 对应金融市场对该投资组合(或称该公因子代表的组合ff)带来的收益率波动分别为?驻N225、?驻HIS、?驻DJI、?驻FTSE、?驻SIP和?驻AS51,则ff这个投资组合(实际为市场间的组合)的收益率波动为:

?驻ff =∑(?驻N225+?驻AS51+?驻HIS+?驻DJI+?驻FTSE+

?驻SIP)

因此,根据各个对应金融市场的收益波动对公因子代表的组合收益波动的贡献率多少,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QDII基金资产的配置比例分别为:

根据以上算法,整理结果显示,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之间配置QDII基金资产时, 根据各个市场的贡献率,在英国金融市场、澳大利亚金融市场的配置比重均为15.77%; 在美国金融市场的配置比重为16.31%;在中国香港的配置比重16.97%;在日本金融金融市场的配置比重为18.47%;在新加坡金融市场的配置比例为16.71%。考虑到日本宏观经济的衰退的负面影响, 配置比例最高的市场则为中国香港金融市场, 一方面是中国香港距离中国内地较近,中国内地熟悉中国香港市场,另一方面,中国香港实行联系汇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汇率风险。

四、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内生确定的配置区域中的最佳配置比例问题。 首先对我国QDII基金的地域配置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 并对主要配置地域的市场风险和收益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然后对1992~2010年间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指数表现及其相关性进行了测度和相关性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包SPSS18.0进行了因子分析, 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间进行QDII基金配置的最佳配置策略。 研究指出合理的地域配置比例与现行配置比例相比, 降低了在中国香港地区的配置规模, 但是其份额仍然居于前列,同时应该提高在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际主要金融市场的配置比例, 以达到充分分散市场风险的目的。 未来研究可以放松内生配置区域的限制, 更多考虑金融市场中的配置策略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玉娟. QDII运行的投资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08(10).

[2]彭杰. 我国券商应对QDII挑战的风险管理策略[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李洪梅. 中资银行QDII业务经营风险分析及规避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

[4]刘颖. 中国QDII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5]罗富碧. 我国QDll基金风险及投资策略探析[J].财会学习,2010(2).

[6]王慧慧,杨倩. 我国基金系QDII投资策略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1).

[7]沈闻一. QDII机制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J].中国外汇管理,2004(6).

[8]詹巍. QDII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开放[D]. 苏州:苏州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碳金融 碳金融市场 碳金融政策

一、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不断关注,二氧化碳排放权正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国际社会已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和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市场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品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一)国际碳金融体系

碳金融即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世界银行金融部定义碳金融泛指以购买减排量的方式为能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

目前碳金融体系发展基本成熟,由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第一,碳金融市场体系,包括交易平台、交易机制、交易产品等方面;第二,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的碳金融活动、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第三,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及监管政策。在《京都议定书》之后,国际上形成了基于三个灵活机制的“京都市场”和在“配额”和“项目”两个版图内,依据不同方式建立了排放权交易的一级和二级市场。

二、中国碳金融市场环境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由于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关注的加剧,我国已成为环保问题的焦点。目前,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而大力发展碳金融,把握碳市场话语权,规避各种排放权交易风险是我国当前碳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跟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底,中国将占联合国法规的全部发放指标的41%。而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应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未来即使CDM机制会发生改变,但由于发达国家减排的需要和中国广阔的项目空间,也会存在类似CDM的机制,实现项目的开发和减排量的签发。

(二)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使碳货币化程度增高

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排放额度的“金融属性”也日益凸显,逐步演化成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资产,即“碳信用”。通过国际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拓展金融领域项目的能力,我国可以通过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来影响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的形成,引导全球碳减排活动向有利于我国方向发展,掌握全球碳金融话语权及其定价权。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碳金融市场广阔,但由于我国区域广阔各地节能减排成本不一,碳金融市场交易的供求不平衡。且当前碳金融业务有一定的局限性,碳金融交易市场体系、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整体来看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碳金融服务机构问题

虽然自2008年以来各地环境交易所陆续建立,且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初具规模,但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仍存在问题:

1、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由于场内碳交易市场尚未真正建立,碳金融服务也受限于交易的稀少和场外市场政策的阻碍。碳金融工具发展不够完善,如针对CER一级市场、EUA和CER之间的交割差异而设计的产品不够丰富,而我国主要依托的CDM未来不确定性增加,CERs供应量预期更低。

2、难以提供专业的CDM咨询服务。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非专业机构不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尚在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且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碳金融机构专业人才紧缺,就中央财经大学一项调研来看,被调查的31个城市中仅有9.6%的人对碳金融相当了解。

(二)产业结构问题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甚合理直接导致了我国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工业产品的制造要比服务业和农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多,且在大数工业领域,我国的能源利用率都较低。此外,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占比大于70%,根据计算,煤炭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最高。事实表明,我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来自煤炭燃烧。

四、我国当前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随着低碳市场的兴起和碳交易的活跃,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将发生重大改变,碳金融有可能成为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我国应通过金融手段对碳金融市场机制设计,使得商业银行与企业投资者、消费者自我制衡,以期构建完善的碳金融体系:

(一)立足碳金融功能,促进碳金融低碳经营理念

在碳交易机制下,对项目或企业的融资要通过环保评估,引导碳产业投资取向和碳交易市场行为。围绕碳排放权设计低碳产品,为我国低碳产业转型提供更为广阔的筹资渠道。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碳金融交易使得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促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依托碳交易市场,在具体的节能减排、气候风险的碳金融创新层面上采用低碳的理念生产和消费。在其领域内部优化环境业绩,把环境风险纳入银行核算考核范围中。

(二)拓宽低碳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加强碳金融交易工具的创新,防范碳金融的经营风险

引导成立更多的低碳投资基金,设立中国清洁生产基金,新设低碳上市板块市场,积累社会资金股利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尝试开发碳金融衍生品,发展碳金现货到逐步建立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碳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并以金融衍生产品为载体,将低碳经济内涵、特征和技术等要素融入到生产中。各商业银行还可以建立有管企业资源库,利用其遍布全国各地的网店建立内部电子操作系统来处理更重复杂的碳金融交易业务,出台严格缜密的操作规则以防止各类金融操作风险。

(三)创新商业银行开展低碳业务运作模式,健全碳金融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为碳交易提供中介赋予,以各类环保贷款为主,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在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流程中实行环保政策,设立对环境污染和节能环保的评价指标。鼓励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还可以向碳排放配额的卖家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等。健全以碳货币为代表的新金融管理模式与交易制度,倾向采用给予各类碳排放指标与环境变化指标而设计的一揽子、系列化的交易产品,保持低碳贷款与低碳保险等金融服务渠道的畅通。

(四)鼓励自愿减排市场发展

按照交易动机的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基于自愿动机的资源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另一个是以履约为目的的强制性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全市场。当前自愿市场本身又可以分为两个子市场,一个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另一个是自愿碳交易的场外市场(OTC Market)。鼓励我国企业积极采用清洁能源,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这样不仅可以进军国际市场,更能快速适应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总之,随着环保话题备受瞩目,碳金融、碳货币已成为当前金融市场趋势,所以,积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完善碳金融机制,谋局碳交易市场,掌握未来市场的金融话语权,为人民币的崛起提供了机会。我国应促进国内碳金融体系的建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努力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中坚力量的进程中,做到全球化趋势中真正的赢家。

参考文献:

[1]《中国财经报》编辑部.清洁发展机制与温室气体减排概述[N].中国财经报.2009-02-24

[2]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45-253

[3]商道纵横.碳信息披露项目供应链报告2010[R].2010

篇8

【关键词】金融中介 金融稳定 资源配置

一、概述

(一)金融中介

广义的金融中介包括两种――静态金融中介和狭义金融中介,前者单指资金融通的中介,为金融市场上的客户提供不能通过直接交易获得更高效益金融产品的机构;后者是指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因为在金融机构内部、金融机构与金融中介之间将会有资金的流动,从而产生结构、机制等方面的博弈,促使在博弈中获利的一方不断发展、壮大。

(二)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描述的是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体系)一定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状态,在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是就该词的应用来说,金融状态的指示对象是金融体系,具体说来主要是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欧洲通用的“金融稳定”是指,金融机构如银行业在资源运转方面畅通无阻,市场基础设施完善,能够抵御各种市场冲击的状态。关键点在于金融机构要使金融消费者对其充分履行合同有信心,参与其中的经济主体能够真正反映市场基本要素,且价格在价值的安全幅度内浮动,在短期内不产生大幅波动。金融稳定具有以下特征:

1.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金融稳定关注的不是某个银行、某个市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稳定,而是立足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维持银行业、证券、保险等与金融市场有关的行业都纳入自身关注范围,密切监控这些领域内的风险变化及事先防护。

2.维持金融稳定的手段具有综合性。由于金融主体的多样性以及曝光问题的多样化,用以维持金融稳定的手段也应具备综合性。实践中一般采取的手段有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手段,笔者认为除了经济手段能够保障金融市场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非经济手段,只要在客观上能综合考量实际效果和成本即可。

3.金融稳定具有效益性。金融主体的目的在于效益,因此金融稳定也具有该特点。金融稳定需要着眼于促进资源在整个市场的优化配置,建立一个不断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强的金融体系也能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金融中介的发展考察

(一)我国金融中介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的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看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据统计,在2004 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达近三十二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达四千多亿元,基金净值资产为三千二百亿元。传统金融理论认为间接融资在前,直接融资在后,但是在这二者之间又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我国的金融市场现状也体现了这一理论:2011年前三个季度的各项融资比例中,贷款占据绝对优势,国债的融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此外,我国的金融中介发展历程还有以下特点:

1.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银行业在金融资源中所占比例高达九成以上;而证券业、保险业合计约占5%左右,前者的发展滞后,后者的发展规模一直未能壮大。而银行业因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农村、城镇吸收了大量存款后再通过发放中长期贷款以获利。各大金融中介的发展规模如此失衡,不仅银行会因资本重组率过低难以支撑信贷的超量扩张,而且长此以往的话将破坏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金融稳定的维持。

2.间接融资比例较高。2003年,我国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为1.5∶8.5,并且该比例还呈现继续减小的趋势;而发达国家仅为3∶7[2]。融资结构的单一化将使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及时得到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该现象也表明,非国有经济在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是未能形成与银行业等国家扶持金融中介机构相抗衡的力量,这是我国在金融资源分配上的缺陷。

3.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如前文所述,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金融体系,但是在治理、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缺陷,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首先是金融产权不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之间职责不清晰不仅导致金融机构内部的控制、运转出现问题,还使内部的监督机制未能发挥作用,最终损害的是那些中小股东的利益。其次,在信息的披露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做得也很不到位。利害关系人对于公司的关键性决策都不知情,透明度使公众对于金融市场的信赖感不高,进而威胁到稳定的金融市场的构建。

(二)金融全球化下金融中介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金融中介在完善金融市场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金融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金融活动的参与成本。那么,如何准确预测未来的金融中介发展走向,使之更好地为金融稳定发展服务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让放松管制、取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成为必然。

金融创新不断调整着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边界。创新是社会各界百提不厌的话题,在金融活动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为金融主体提供更加丰厚的收益,金融中介机构利用创新能够从传统金融市场专项一些高新产业领域;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从提供初级金融产品逐渐提升到进行标准化的市场交易。而衍生的金融工具多样化的特点促进了金融中介交易载体的发展,金融中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打通之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提供之前无法提供的服务、开启无法使用的资源。同时,金融创新的另一大益处在于能够转嫁金融风险,从传统的储蓄转为投资,进一步融入金融市场,为消费者提供资产交易保护和风险管理人的服务。与此同时,金融中介之间的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金融主体之间的沟通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金融中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必然受到其他机构的影响。竞争的激烈化又将迫使金融中介进行改革,结果将是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细化和多样化。

三、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

(一)金融中介对金融稳定的积极作用

1.金融中介为金融稳定提供信息支持。金融市场尤其是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存在很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信息又关乎盈亏,故金融中介利用大量的资产组合在整个市场上专业地进行信息收集,为投资主体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投资者根据中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投资安全但收益的项目或者是风险高但收益也高的技术项目,但是金融中介提供的这些信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投资者原有的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4]。

2.金融中介能够进行风险分担。金融中介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投资对象、储蓄行为等的多样化,能够同时解决无效投资的问题。在以往,单独的投资者只能选择一些风险成本较低的投资对象,比如能随时变现的资产来转移投资风险,防范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危机,即使向其他对象转移,也多是专注于证券市场或者保险市场。实际上,金融中介能够将储户的流动性风险聚集起来,集中用于某项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二)金融中介对金融稳定的消极作用

金融中介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必然也存在着自身收益与成本的平衡,并且这种微妙的平衡又将影响到金融稳定。

1.金融中介存在道德风险。以银行为例,相比较于储户,银行机构以其专业化能够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这些信息收集上的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如果贷款人不能从银行业提供的所有信息中仔细甄别出最有利的信息,那么投资的风险将会大幅升高。或者,银行业可能削减贷款数量,趁机抬高利率。利率升高对金融市场可不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随之发生波动,金融的不稳定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2.委托问题愈加突出。无论是间接投资还是直接投资,投资者都将面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也就是说投资者还需要额外支出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投资者一般采用激励机制来降低其中的成本。但是,根据经济学原理,当事人选择的外部效应应当降低至最小,风险制造者应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者。但是金融中介的内部治理结构、外部的监管机构未能有效地使之完全在自身范围内消化这些风险,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蔡若思.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C].厦门大学,2005.

[2]史敬,吴丽.金融中介功能的理论研究和发展评析[J].金融经济,2006(11).

[3]马丽娟.在不同融资模式中金融中介的作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篇9

【关键词】河南省;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概述

金融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和核心要素,金融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为经济服务,对经济的成长和运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金融抑制的作用也会使金融和经济发展出现背离的现象。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有盈余资金的储蓄者和资金短缺的支出者之间的资金转移。金融市场履行这个功能,既可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即借款人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直接从贷款人手中获取资金),也可以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贷款、储蓄者和借款、支出者之间的金融中介机构帮助实现资金在双方之间的转移)。金融市场的这种功能提高了社会中每个人的经济福利。因为资金从无生产性用途的人手中转移到了有生产性用途的人手中,从而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离不开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金融中介机构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具备降低成本的专门技术;另一方面,因为金融中介机构规模较大,因此可以较为充分地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即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平摊在每一元交易上的成本在降低。同时,金融中介机构较低的交易成本还能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即投资者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分担。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金融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促进了金融发展,而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因此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

二、河南金融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诸多文献研究中,金融发展均与经济增长有着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规模的扩大和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都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在河南省,真正的金融发展仅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是金融发展在河南逐步兴起并且得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金融发展形成更为有效的良性互动的关系。通过已有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

(一)河南省金融深化程度不高,金融发展规模有限

金融相关比率FIR=存贷款之和/GDP。FIR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深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来衡量金融发展的规模。FIR是Goldsmith在1969年创造性提出的衡量一国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它是一定时期内金融活动总量与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总量之比。通过分析,得出河南省金融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由此可知河南省金融深化程度不高,以及金融发展规模有限。由于金融规模受限制,会产生以下二个影响:一是由于河南省金融规模的过小,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也难以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二是由于金融深化程度不高,使得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受限,导致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加重。

(二)河南省金融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金融制度是规范金融市场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机制。金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杠杆,必须得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机制。虽然河南省作为中国人民的“粮仓”并且为全国提供大部分的劳动力,但是在金融管理机制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河南省金融机制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过于追求平稳的状态,不能积极培育和引进中小型金融机构;二是河南省金融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能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能许可民营金融资本的市场准入。

(三)河南省政府职能不完善,对推进实体经济增长的能力不足

河南省是全国的人口、农业大省,并为全国提供劳动力。政府在农业保障,就业人口方面很是重视,例如河南省服务业单位数(包括法人和个体)2011年为326.57万户,比上年增长0.6%;服务业从业人员1647万人,比上年增长4.4%,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6.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是政府在金融方面的职能却是有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在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能重点关注问题,提供及时帮助。

(四)河南省金融机构的贷款额要小于存款额,金融中介效率不高

金融中介效率FAE=贷款/存款,是用来衡量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在FAE>1的情况下,FAE越小,即越接近1,金融中介效率越高。从银行安全性与盈利性角度来看,FAE应有一个合适规模,国际银行业经验为0.5至0.1之间;过低与过高都意味着金融资源的浪费。由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从1990年到2012年之间金融中介效率在逐年减少,并远离1,表明河南省金融中介效率不高,同时贷款额小于存款额也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

三、完善河南金融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金融市场还处于成长阶段,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结合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以及河南省金融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河南省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扩大金融资产规模,加快金融深化进程

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利用多样化的金融业务,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重视证券、保险、信托及其他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的共同发展,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另外,在量上不断增加的同时还要注意质上的提高,加大对经营效率较高的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以此来促进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增长。

篇10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与经典资产组合理论中的系统性风险不同,后者又称市场风险,是指由共同因素引起的,不能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而消除的风险。而对于前者至今仍缺乏统一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大致定义系统性风险为单个金融机构的活动或者局部冲击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与程度。学术界的定义各有侧重,一些学者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金融部门发生危机和对实体经济的溢出风险。也有学者认为系统性风险是指受共同事件冲击或者传染过程影响导致大批金融机构破产的状态。Cummins&Weiss强调系统性风险对实体经济以及消费者信心的影响,认为系统性风险是指引发大部分金融体系的经济价值损失和信心丧失的事件,该事件冲击的严重程度能以一个很高的概率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系统性风险的定义,以上定义虽有差异,但反映出系统性风险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会对整个系统的功能构成影响;二是负外部性较强,会对整个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定义虽然能够增进人们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理解和把握,但分析视角基本上都拘泥于金融体系内部,还不充分。从广义角度来看,系统性风险并不仅仅局限于金融体系内部产生,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高度关联的现实环境中,实体经济的失衡最终将反映为金融体系的财务问题,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温床。从全局和长期的视角来看,经济各部门的失衡抑或财务质量恶化最后都会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联系纽带传导到金融市场,从而诱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综上所述,金融监管应该具备更为宽泛的宏观视角,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全局角度来考量经济体的金融系统性风险,也即系统性风险不仅是指金融体系内部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更涵盖由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或者结构变化而蕴含的金融部门潜在系统性风险!唯有从系统性风险的广义视角,金融监管才能具备前瞻性与有效性,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

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项负面冲击在金融体系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及非金融体系之间不断传导与反馈的过程。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金融风险在金融体系不断累积和扩散的过程。

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表现是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崩溃或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信息不完全下的羊群效应、交易者风险暴露的传染效应和投机攻击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生成的主要机制。

信息不完全下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指的是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称为“从众效应”。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进行投资时,由于信息不完全,通常采取观察到的其他投资者所采取的行动。Lux(2006)建立了一个噪音交易者之间的传染模型来描述羊群行为下的动态过程,解释了金融市场价格过度波动的原因。模型通过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变化来描述市场供求状况,而供求状况影响价格的变化,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速了股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

交易者风险暴露的传染效应。LagunO任andSchreft(1998)讨论了通过交易者风险暴露的传染效应导致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在他们的模型中,投资者在第0期将他们的现金投入一个由许多风险投资项目或资产(比如债券)、组成的投资集合,或者投资于无风险资产或消费。这样,通过共同投资将产生一个直接或间接风险暴露网络。如果投资者没有预见到传染的影响,当一个项目或资产失败(即出现特定冲击)时,则拥有该项目或资产头寸的投资者受到损失,他们将收缩他们的风险资产,改投无风险资产,从而减少风险投资项目或资产的资金来源,进而导致风险资产市场的崩溃,形成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投机攻击。由投机攻击而形成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主要产生于外汇市场,特别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国家的外汇市场。以克鲁格曼(1979)为首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受到投机攻击而形成货币危机的机制。当一国出现不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如固定汇率制和巨额财政赤字同时存在时,投机者将预期该国货币将贬值,并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售该国货币,当该国的外汇储备枯竭时,该国政府将放弃固定汇率,让货币贬值。此后,第二、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又从其他角度阐述了投机攻击形成货币危机的机制。

三、预防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建议

(一)重视实体部门与金融体系的关联,有效控制实体部门的杠杆率

实体部门的健康运转是金融市场稳定的前提,因此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首先应从实体部门高负债这一根本原因入手。企业过度负债会带来诸多恶果,一方面会降低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攀升会增加其违约概率,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对企业部门特别是房地产部门的高杠杆率必须引起高度警惕,防止个别行业由于巨大的负外部性绑架整个国民经济!除企业部门外,政府部门的过度负债同样不容轻视,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还款来源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收入,潜藏着债务危机风险,通过政策与金融手段双管齐下遏制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冲动"及时化解地方债务危机,是当前金融和经济体平稳运行的内在要求。

(二)降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的同质化

多样化和异质性是一国金融市场保持活力的前提。当所有金融机构目标和决策都一致时,会形成共同的风险敞口。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外部冲击,加之“羊群效应”的驱动作用,流动性会迅速枯竭,市场也将走向崩溃。因此我们认为金融机构间业务同质化和高关联度不仅构成重要的系统性风险来源,而且使得信贷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同质性表现为经营理念、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客户对象等方面的趋同。应当引导和鼓励不同银行根据自身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同时对不同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监管。

(三)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包括央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个三平行的监管机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一直以来发挥着专业化的金融监管优势。然而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活动和产品之间的差异日渐模糊,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渐凸显,现有的监管模式逐步暴露出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并存、缺乏明晰度和灵活性等缺陷。为此,应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与央行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来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效率!应切实加强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和跨部门监管的职能,建立专门负责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早期预警部门,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逐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