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设计理念存在问题相关措施发展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ppeared to reduce space area is reduced, the water narrows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river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stewater discharge, so that the river water quality in the worse, the people have to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build river flow, but this is not a long wa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overnance mode of ecological river, it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the river current model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 of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city ecological river; governance model; design concept; problems;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部分,在空间上可以作为区分城区与自然区的过渡地带,在形态上可以为城市的布局增添生动性,由此可见,城市河道的治理与维护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防洪标准较低、河道淤积、水面减少等,这些都会制约城市的发展,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城市河道的维护。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论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理念及治理现状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建立起生态河道治理新模式,并以此为理念进行河道治理。首先需要强调“人水和谐”的理念。城市生态河道的治理体现了人类在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并力求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达到维护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的状态,实现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这也代表了今后治理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其次要以“蓄洪涵水“理念为核心,这就要抓住一个要点即顺其自然。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河道的形态,周围的环境以及起伏多变的河床,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态的优势进行治理,能够有效的抵御洪水的破坏力。
再次需要把握联网治理的理念。河道的治理工作不能分段进行,单独治理,而是要将整条河道实施综合治理,这样能够综合的考虑上下游的情况,做好规划,使整个水系像一个网状一样相互连接,保持河道通畅。
最后生态河道的治理模式还需要讲究美感。河道是动植物气息的场所,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证其周边动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展现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观念。
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遵循了人水和谐、蓄洪涵水以及讲究美感的治理模式,在保证河道畅通以及增强抵御洪水破坏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部分治理者也能够充分的利用河道的自然形态进行治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毕竟是少数,很多情况下河道的治理出现了人为化的现象。以上本文简单的论述了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过程中的现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下面本文就着重从问题出发进行论述。
二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强调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忽视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减少,河道中的许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态破坏。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为化色彩严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质护坡,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两岸植被的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也丧失了周边本应有的原貌;同时由于河流的滨水区是一个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岸带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呈现出人为化的现象,单调且丧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改变河道系统实现自身利益需求,这样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态的变化,加之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态问题成为现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三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相关措施
上文中简单的论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治理工作的关键,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确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蚀的基础上,以重建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创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态的前提下,确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弯取直的方式进行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以及上下游的情况。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自然侵蚀现象的发生,然后运用透水性能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进行保护性的修护,从而形成河床。对于洪水冲顶的部位需要加强防护措施,稳定提防,而非冲顶的部位则进行清淤工程。
其次需要下大力度进行生态措施的建设,使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为此,可以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改善传统混凝土护岸的封闭环境,在充分考虑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态治理的因素。而在护岸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为主的护坡,采用复式断面的生态护岸。在岸坡砌护的过程中要使用透气和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保证其渗透性,实现河水与河岸之间的调节。
最后河道治理中的景观建设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景观建设,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四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滨水是城市发展中最为宝贵的空间,而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已经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要紧紧把握生态这一核心进行河道的治理,以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实现河水的自我修复。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治理要朝着保持河道舒展化和流畅化的方向发展,使河道的整治顺其自然,疏堵合理;其次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要朝着维护河道断面的自然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合理利用河流的空间资源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最后要实现河道治理中护岸的景观化和生态化,为维护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住生态治理的方向,对于河流各个河段的水岸建设既要体现特色,又要结合各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创造出具有人文特色的河道治理环境,但不能够忽视的是,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历史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训,融合当地的河道特色进行治理,逐步恢复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其本来的面貌,使整治后的河道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的特色,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发展,这是今后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大趋势。
结束语:城市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发展。在实际的河道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这一定的问题,本文也简单的论述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本文也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城市生态河道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费成效 黄百顺 顾娜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发展趋势研究探讨 江淮水利科技,2011年第02期
[2] 王振 张玉兰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整治措施探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7期
[3] 韩黎 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篇2
【关键词】 整体性治理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整合策略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1、定义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目前在西方最为推行和前沿的治理理论,希克斯在其著作《迈向整体性治理》(2002)中将整体性治理理论定义为政府机构之间在充分沟通与合作的条件下,达到有效的协调与整合,使得彼此的政策目标能够连续一致,政策的执行手段能够相互配合,创造相互强化的效果,达到没有间隙的合作治理。波利特在其发表的《联合性政府》一文中认为整体性治理是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范式。简言之,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以政府内部各层级机构、部门的整体性运行为出发点,强调预防、公民需求和结果导向,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治理当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在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层级整合、功能整合、公私部门整合,达到整体性的治理效果,为公民提供一站式无缝隙的单一窗口服务的新兴治理理论。
2、问题指向
碎片化与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理论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希克斯认为,以往根据功能将政府划分成了各个部门,部门之间呈现高度分化的状态,以至于难以有效地解决越来越复杂的民生问题,整体性治理则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整体性治理所指的碎片化是“专家之间因为缺乏协调所导致的结果”;“碎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有无数种问题的来源,必须在完善设计的整体性治理当中才能准确的知道它的由来”。韩保中则认为“碎片化是指不同功能及专业的机关间,缺乏沟通、合作与团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有效处理共同的跨界议题,造成政府机关个别或整体政策目标执行时的失败”。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的一个挑战方向。希克斯指出“人民有许多联合性的难题(Joined-up problems)……,这些难题并不是按照专业、功能或机构的边界发生的”,“解决跨部门边界(Boundries)的复杂难题,需要新的途径”,“棘手性是指许多民生问题跨越了数个部门的边界,导致很难以单独的某个部门独自解决的情形”。按照他的理解,棘手性的问题是跨越部门边界的、是具有联合性质的不能以单一部门的力量解决的,因而整体性治理需要以此来作为努力的方向,找到解决这些棘手性问题的对策。
3、核心概念
(1)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希克斯认为单纯的跨界合作并不能构成整体性治理,要分辨一个政府的管理形态是否为整体性政府需要从目标和手段两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程度来判断。他以组织机构的政策目标和手段是否相互增益将政府的治理形态分为渐进式政府、领主式政府、整体性政府、碎片化政府和协同型政府五种,而整体性政府要求的则是达到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的效果。
(2)信任与责任。希克斯认为在政府组织之间建立信任是整体性治理所需要的关键性整合,没有信任的相互合作和协调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即使成为现实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建立信任的相互关系对于构建整体性治理战略非常关键。同时,希克斯认为责任感是整体性治理当中最重要的,这里的责任感包括了诚实、效率以及有效性(或项目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诚实主要是指在涉及公款使用的时候应当遵守规矩;效率主要涉及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政策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有效性(或项目责任)指的是行政人员应对其行政行为负责。
(3)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整体性治理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其快速发展为整体性治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邓利维认为,数字时代的治理核心在于强调服务的重新整合,整体的、协同的决策方式以及电子行政运作广泛的数字化。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治理的手段,整合不同的网络支撑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简化基础性的网络程度和步骤,从整体性目的出发,力求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平台,简化政府治理的程序,实现轻松快捷、资源共享的在线治理模式。
(4)协调整合。希克斯将整体性治理中的整合分为两个维度进行了阐释,一个是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一个是政府运作。在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上的整合包含治理层级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以及公私部门的整合三个方面,治理层级的整合是指国际与国家层级的整合、中央与地方层级的整合等阶梯式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是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部门进行整合;公私部门整合是指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组织进行整合。在政府运作层面则包含了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整合,政策整合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内容、政策评估以及政策过程的整合;规章整合是指有关个人的规章制度与公共部门的规章制度、私人部门的规章制度中的内容的整合;服务整合是指将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整合;监督整合则是对政策整合、规章整合、服务整合三方面的科学评估。
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存在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的现象。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主要是由于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条块分割所导致的。部门间条块分割导致的合作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职能上的重叠,导致资源浪费;二是行政行为上的互相推诿,导致治理效率低下。行政职能上的重叠主要表现在各部门分别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行政事务负责,这样就容易出现因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不足导致政出多门的情况;同时,不同的部门彼此之间可能目标冲突、数据不一致、标准不一,多重管理和执法最终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双重浪费。行政行为上的相互推诿在那些职能重叠、边界模糊的行政问题上屡见不鲜,“遇到好管的事,都争着管;遇到有财政资金分配支持的事,都抢着要”,遇到难管的事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导致行政效率低、信任度缺失。
(2)存在公众及其他治理主体参与不足的现象。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公民、企业、环境NGO等,但是由于各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因素的影响,公民、企业、环境NGO等民间治理主体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不高、作用不明显。我国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数量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业基数来说偏少,参与渠道受限、专业人员不足、活动经费有限等才是我国环保NGO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作用受限的主要因素,公民的“搭便车”思想也限制了其作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3)存在信息闭塞的现象。我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信息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的信息闭塞;二是电子政府服务系统建立不够完善导致的信息闭塞。“环境中污染物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愈来愈高,而多数环保部门现有的监理仪器装备严重匮乏、陈旧落后、档次低、品种少。基层环保部门情况更糟,以至于不能及时出数据;有些需要监测的项目,无能力监测,只好放弃”。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上面也显得非常欠缺,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我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达14257个,其中国家级机构45个,省级400个,地市级2252个,县级环保机构8866个,乡镇环保机构2694个,但是这些机构多数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有独立网站的也很少更新。
2、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府的自利性特征。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将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纳入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具有自利性的取向,他们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当公共利益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更多选择的是自身利益。我国目前官员考核选拔的重要衡量标准是GDP,即使还有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考核指标,但GDP在其中还是占据着主要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为了促进本辖区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降低环境准入的标准,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引进来,对他们的污染破坏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干扰环境部门执法。
(2)制度建设滞后。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制度建设的落后可以简单概括为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和模糊性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在环境治理上的研究起步较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法律数量和所涉及的范围相较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所面临问题的难度和宽度还是有所不足,导致一些环保问题无法可依、模棱两可。其次,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对于跨地域性的生态问题规定多个治理主体,但是没有细化主体之间的职责和义务,导致在执法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自由裁量。同时,我国目前实行的政府直控式的管理模式使环保部门工作的开展受限,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3)社会环保意识不高。从整体性治理视角而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企业、公众、非营利组织更是践行环保政策、环保行为的直接主体。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全民无法做到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无论是民众、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环保意识不足,参与度不够。公众虽然重视环保,但是落到实处的行动还是非常有限;企业追求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环保NGO很多挂靠在行政机构之下,行政色彩浓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大多数心有余而力不足。
(4)技术支撑不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才能高效运行的系统,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对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环境信息的获取需要更为先进的监测装备和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我国目前在监测装备上的先进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购买装备的费用过高,很多政府部门都不愿自己掏腰包去完善监测系统。其次,有很多的政府网站缺乏有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通报,即使是专门的环保部门网站数据也没有及时更新,网络技术的运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治理策略
1、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组织与形态的整合策略
(1)加强治理功能的整合。整体性治理所强调的治理功能的整合主要是指“机关内功能之整合,如行政院之各部委,或功能性机关间的整合,如健保与社福功能之整合”。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的整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强化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大力宣传“生态城市”的理念,严格执行绿色GDP制度,将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转变为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务人员的切身责任。其次,构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目前在我国实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大部门治理方式(即大部制)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因此构建我国“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将区域内各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协调整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突破口。最后,建立协调议事机构,由于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部门有很多且同属于一个级别,因此设立一个较高级别的协调议事机构对于推动全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行政层级的整合意味着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治理层级,创建扁平化的行政组织结构模式,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增强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各层级的横向联系、缩短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距离,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可以通过“省部合作”、“市区共治”、“市县共治”、“友好城市”来实现。“部省合作”是近年来不断见诸报道的跨越层级鸿沟、实现互不隶属的政府部门之间直接衔接向等级间协商转变的很好体现。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实现治理层级的整合。发展“市县共治”、“市区共治”有利于减小市级行政部门的压力,调动县一级和社区等相关部门治理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市级政府运用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先进奖励、大力宣传等工具,运用经济杠杆与分级统筹、合作参与的形式,推动县级和社区积极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友好城市”是促进国际间城市交流的重要方式,目前其主要涉及文化、经贸、教育等方面,若将其扩展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将是拓宽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渠道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国际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层级的重要方式。
(3)加强与私营部门及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由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公共部门作为治理主体存在的各种缺陷,公私合作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公私合作不仅要求在公私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和顺畅的参与机制,还要求在私人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时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公私合作可以从实行合同能源管理、采用美国E.S萨瓦斯提出的BOT与TOT模式、大力推广清洁发展机制(CDM)等与私营产业合作的整合策略出发,大力培育环保NGO,拓宽其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渠道,走出一条“政产学研联盟”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道路。
2、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运作层面的整合策略
(1)加强政策的整合。政策的整合是希克斯关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关键活动之一,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上的整合目标,我们要保持有关环保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以高效的管理和执行,提供给国民更好服务质量的治理,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当中,我们要在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和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四个方面下工夫,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中心,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好与快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等。
(2)加强规章的整合。规章可以分为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以部长令形式的是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以政令形式的是地方政府规章。要将以上类似的规章制度形成一股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一个整体性的规章制度框架。首先,在国家层面上理清各部委的相关职责,以免出现规章重复、多头执法的现象。其次,在地方层面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本地方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中央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规避地方政府自利性的特质。再次,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现有的区域环境保护督查机构,增强其协调处理跨行政区域污染防治的职能。
(3)加强服务的整合。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服务的整合,指的是对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内容、供给方式以及其产生影响的整合,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积极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活跃、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模式,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4)加强监督的整合。首先,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政府方面,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科技进步、资源消耗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考核指标,建立起一个“政绩指标”和“绿色指标”相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市场方面,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以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是否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考核标准,决定是否强行关闭该企业;在公民个人方面,可以建立环保奖惩机制,促使公民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环保政策。其次,完善环境监督体制。加大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通过立法构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的环境治理监督体制。
3、构建一体化的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
(1)改造和整合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资源系统。制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集中报送管理办法》,在政府网站上设立当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专栏,按照分类、及时、双向、集中的原则采集和反馈有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政策、制度、节能、排污等实时情报。
(2)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共建和共享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及时公开相关企业的能耗与排污情况、污染布局以及环境评价的相关信息,促进信息共享,形成环境治理的数据信息网络。
(3)通过信息流与服务再造,力争向“一站式”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靠拢,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采取网上办公服务的方式,将事前审批、环境评估、税费缴纳等涉及不同部门的对接活动联合起来,转变传统串联审批的方式为并联审批,实行一次性告知服务,实现“一站式”的服务目标。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可以在环境治理数据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收集和传递由各省市提供的各种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实现与各级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及环保科研部门的局域网相连,通过网络将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的环境治理信息系统相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及时了解全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Perri6、Diana Leat、Kimberly Steltzer and Gerry Stoker:Towards Holistic Gocerm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Houndmils[C].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2.
[2] Christopher Pollit:Joined-up Government:A Suvey[J].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
[3] 韩保中:全观型治理研究[J].公共行政学报(台湾),2009(31).
[4] 关音:我国环保NGO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教育,2012(4).
[5] 曾凡军: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6] 周厚丰:环境保护的博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7] 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R].http:///hjtj/nb/2013t
jnb/.
篇3
关键词:城市河道南桥生态治理经济效益
时展的主要趋势。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建设美丽城市的需要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上海市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缘,濒江临海,境内江、河、湖、塘相间,水网交织,上海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近年来,上海市平原河道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人水争地,侵占河道;二是水质污染,生态恶化;三是护岸硬化,生态退化。因此河道生态治理是加强平原河网地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国内对河道生态治理的研究[1~4]大多集中在生态治理的定义、功能的描述,或是过分关注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本身,而往往忽视了河道生态治理的经济效益[5]研究。本文结合上海市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与大家一起探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1区域概况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新城[6]规划范围为北至大叶公路,东至浦星公路,南至G1501,西至南沙港和沪杭公路,总面积71.3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75万人。新城的空间结构为“一核联四片、一环串两带”,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南桥新城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其水系规划主要水系格局为“三纵横一网十二湖”。金汇港、南竹港、南横泾“三纵”和浦南运河“一横”四条干河贯穿新城城区;“一网”为规划支河呈现纵横交织的自然河网生态布局;“十二湖”是南桥新城的生态核心和城市景观区的集中体现,其中“上海之鱼”水系对提升新城景观水平、打造新城核心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故河道的生态治理垫定了南桥新城以“低碳・生态,智慧・宜居”城市发展理念的基石,以此提升南桥新城的等级和综合实力。
2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目标及程序
2.1 河道生态治理原则
1)植物合理配置原则:通过合理的水生、湿生及旱生植物配置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2)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原则: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景观等综合功能。
3)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社会及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2河道生态治理目标
河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认识,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目标往往最终或最深入的是恢复河流的本质[7]。河道的生态治理是位于河道防洪排涝整治、河道用水等一系列目标协调之上,同时兼顾河道自身所持有的自然特点及人文价值等目标。南桥新城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根据城市功能区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用水、亲水、戏水、观水、人水相融的江南“海派新水乡”,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2.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的主要程序
南桥新城区域现状河道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早期缺乏水系统一规划以及建设时间的差异导致河道生态治理参差不齐,局部功能性驳岸也遭到破坏,部分新建区的河道生态较为完善。
借助南桥新城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通过对新城水系统一规划,明确水系生态治理标准,结合新城区域开发建设,对新城水系分期分段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打造江南“海派新水乡”。
结合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1)资料收集。对南桥新城周边水系的生境与环境进行调查,收集河道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河道自然风景、人文风景及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等基础资料,为河道的生态治理设计奠定基础。
2)现状分析。通过对新城水系现状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梳理和分析评估,查找问题的根源,针对性的制定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目标和对策。如随着新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地增加,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严重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使河道水质受到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部分河段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水藻繁殖,绿水、秀水已不复存在等问题,应协同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可行的污水处理办法。
3)目标制定。结合新城区域功能分区,制定治理目标。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目标是以防洪排涝为基础,以人水和谐为原则,合理确定人与河道的占地面积、人与生物用水量的划分,保护和改善河道的结构和形态,改善和保护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并使该区域有代表性的生物或群落回归河流和岸带。结合南桥新城城市建设的不同功能分区与周边用地性质(商业、工业、农业、居住),对不同区域的河道或河段制定了不同的生态治理标准。新城水系按分级分区分段进行生态治理规划,按综合分级、同级分区、一区多段分别制定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标准,明确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的内容和任务。
4)规划设计。河道平面规划和断面设计是以自然生态为基调,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由于平原河网水位变幅较小、流速低,故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采用了满足生态恢复要求的结构形式及生态型的工程材料或是能够满足生态恢复要求的基础材料,河道断面设计主要有梯形断面、矩形(直立式)断面和复式断面,生态护岸主要采用草皮护坡、干砌石、生态石笼、生态混凝土(砌块)等。
5)长效管养。对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制定改进措施,为后期的河道规划设计积累宝贵经验。制定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长效管养机制,确保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3河道生态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系属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具有多方面的难以定量计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实施后,周边环境景观大大改善,工程的防汛、排涝等综合效益可以充分发挥,较大程度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桥新城水系是浦东片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桥新城周边水系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和防汛能力,减少因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确保周边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使居民能集中精力安心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2)南桥新城水系整治后,进一步完善防汛、排涝、水资源调度体系。同时,为营造亲水型水环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创造了基础条件,具有一定的潜在效益。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南桥新城水系的生态治理,提高了区域的防洪排涝标准,同时也改善了空气通道,对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从而提高了南桥新城的土地价值,改善了旅游投资环境,促进了新城的经济发展,为提高区域等级和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季永兴, 刘水芹, 张勇.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1,8(4):25-28.
[2] 崔树彬, 汪义杰, 张云, 陈军. 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指导[M]. 2011,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 , 周明耀, 赵瑞龙, 徐方. 城镇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3(1):88-92.
[4] 牛德东, 牛政. 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9(6):87-88.
[5] 彭静, 张祥伟, 日本河道环境治理经济效益评价[J]. 国外水利, 2004.11:63-66.
篇4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河道治理;可持续发展
城市河道具有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的重要生态景观,是城市防洪疏浚的天然“海绵”,城市河道和周围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是城市的天然水库,也是调节城市气候的“水肺”。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城市河道系统遭到破坏,河水污染、河道枯涸,河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运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进行城市河道治理,才能打造城市生态河道,推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着重生态多样化与整体性的保持,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有利于在维护河道景观状况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空间异质性。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要点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的功能。设计理念中所谓的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足指水利工程中将水环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设计理念中注重蓄水技术的引入。生态水利设计中常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洪涵水,该技术既环保有实用,而且还具有大跨度、自重轻的特点。其次,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注重运用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属性的人工性质的生态措施,例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用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新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注重地下水的调节,具有较高的理念价值与使用价值。再次,生态水利设计中还注重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契合。生态水利设计主张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边修护中也注意运用生态工程措施,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性。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与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对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主张河道治理中构建生态水网工程。生态水网是指以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调配的网络系统,其中也包含生态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还能保证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关系到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需要进行水生动物群养护,提高水循环净化水体的效率,还要定时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以保证水体质量。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还需要河道工程构建生态河堤。生态河堤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做好生态河堤建设可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保护河道周边的植被,提高水体的功能效益。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态元素的加入,对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应用
河道作为生态体系的基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很重要的作用,它与其他环境一起构成相对独立的完整生态系统,河道的基本就是水与土的,而水土也是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危害到生物的生存,导致硬质化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环境保护和河道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利益统一,需一起考虑。
3.1构建水生完整生态系统
现代河道治理的要遵循人鱼之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与河道生态关系,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稳定生态系统。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定性就是在外界的不利影响情况下,依然保持自身发展方向,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持续性就是自然环境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之下,能够提供自我发展的动力,能够按照规律循循渐进的发展下去。生态水利就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来维持长远的发展。
首先要构建水生动物种群。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利用消费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浮游生物、有机碎屑、腐碎以及水蚯蚓和摇蚊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然后要构建水生植被。种植浮叶植物睡莲和沉水植物伊乐藻、金鱼藻、菹草、黑藻、苦草等,以转化和吸收底泥和水中的P、K、N等营养物,降低水体中N、P、K及周转速率与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为水体供氧。
3.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水污染治理的技术方法
污水处理系统SPR通过化学方法从真溶液状态下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析出,产生具有固相界面的微小悬浮颗粒或胶粒,再通过高效经济的吸附剂从污水中把色度、有机污染物等分离出来,然后将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和各种胶粒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过滤水力学和旋流等流体力学原理,在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快速分离絮体与水。
3.3确定河流基本需水量
生态需水量包括保证水生生物栖息所需水量,并维持水体自身净水能力的需水量,此外保证水面蒸发水量与降水量维持一定比例,维持河流水沙平衡的需水量,维持河水盐碱平衡的生态需水量。
此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生态河堤。建立生态河堤,就是要适应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强水体净化作用,调节用水量、洪存补旱。建设趋于自然的水利工程。模拟生态自然状态,趋于自然化的河流的建设包括河道的治理和护岸的治理。丰富河道生态环境的物种丰富度,尊重自然环境状态,提高这个环境的自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张家武,王善永,宋卫明,等.生态水利工程学在漭河治理上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3):33-34.
[2] 黄宝强,李荣,曹文洪.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其对我国河流健康保护的启示[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8):4600-4062,4641.
篇5
关键词:生态水利;橡胶坝;生态格网石笼;湿地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促进了城市水利建设向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的转化。城市河道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成为城市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设计实践中,通过工程措施、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成功运用,充分体现了生态水利工程以人为本、追求自然的独特设计理念。
1 工程概况
汾河是山西省境内的第一大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全长 716km,流域面积 39471km2。太原市位于汾河干流的中段,汾河由北向南纵贯太原市城区,2000 年以前,城区段的汾河杂草丛生、污水浸漫、垃圾遍布,严重影响了太原市的形象和环境。为全面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提升城市品质,形成宜人的滨水生态环境,于 1998 年起开始实施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2000 年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并开始蓄水运行,随后于 2003 年开始实施二期工程。工程以水面景观为核心,采取工程措施和绿化美化措施,并融入当地历史文化理念,形成城市防洪、文化生态旅游、居民休憩等多功能一体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成为太原市中心的一座大型生态景观公园(以下简称“汾河公园”)。汾河公园东西向宽度 450~500m,南北向总长20km。结合汾河两岸城区的总体规划布局,汾河公园的治理理念和景观设置手法分为两大类,其中,上游 6.5km 的河道为湿地景观;下游 13.5km 的河道为蓄水景观。蓄水景观的河段为人工复式断面,河道中间为 300m 宽的主河槽,其功能为蓄水、行洪;两侧为 150~200m 宽的休闲绿地,为城市景观休憩空间。
2 主要工程措施
2.1 橡胶坝蓄水工程
该工程橡胶坝的功能主要是为汾河公园形成人工湖,是汾河公园水利工程的核心。橡胶坝可坝顶溢流,并利用自身的体形、坝体的颜色,形成景观效果。汾河公园设有 7 道橡胶坝,形成 7个梯级蓄水湖面(包括湿地水面)。由于橡胶坝在汾河河道的梯级开发运用,河道内常年有水,形成河道人工湖和地下水库,可对地面水和地下水进行时空调节,极大地改善了周边小气候和太原市的生态环境。7道橡胶坝均采用充水式橡胶坝,坝高 2.5~4.0m,坝长 220~300m。为减少对坝袋的摩损和震动影响,坝袋采用双线锚固、螺栓压板式锚固结构。根据现场条件,为满足防洪要求,橡胶坝充排水均采用动力充排,充水水源来自自备井及城市自来水管网。
2.2 行洪与蓄水措施
在天然河道上的景观工程,必须在满足河道安全泄洪的前提下,解决好行洪与蓄水的矛盾。为方便工程运行管理、减少干流洪水、支沟洪水和泥沙对蓄水池侵扰的机率,节约水资源,利于公园的生态环境。该工程大部分河段的主河槽采用了分槽蓄水,由中隔墙分为清水渠和浑水渠。清水渠设坝蓄水,布置在东侧,宽 220m,当河道来水超过两年一遇洪水时,清水渠橡胶坝低坝或塌坝运行。浑水渠布置在西侧,宽 80m,可满足排泄两年一遇的洪水,减少了上游洪水和泥沙对东侧清水渠水体袭扰的机率。另外,在主河槽的东、西两岸各设置了一条排污暗涵兼做主河槽的岸墙,既可拦截边山支沟内的污水及携带漂浮物较多的初期雨水对蓄水池的污染,同时还可输移部分边山支沟的泥沙,减少治理段主河槽的清淤量。
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不同的是清水渠和浑水渠同时蓄水。在正常情况下,橡胶坝全部立坝蓄水;在汛期,根据上游河道洪水预报,浑水渠橡胶坝先行低坝或塌坝运行。这样,通过对浑水渠橡胶坝的合理调度,每年至少可保证 9~10 个月的蓄水,可大大改善西岸的水环境及整个汾河公园的治理美化效果。主河槽采用分槽蓄水后,蓄水池(清水渠)与小流量行洪道(浑水渠)得以完全分开,使行洪、蓄清各行其道,仅当在遭遇较大洪水时蓄水池才坍坝泄洪,最大限度地调和了行洪与蓄清的矛盾,对汾河公园的景观营造及工程运行管理意义重大。
2.3 湿地景观工程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对自然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本工程湿地景观工程位于一期工程的北侧,是上游天然河道与主城区蓄水段的过渡带,结合地形及景观要求,湿地区包括主河槽内的自然湿地区和岸边的人工湿地区。自然湿地区借助河道挖沙形成的不规则沙坑,接近深潭、浅滩湿地地貌特征,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在平面布置上大体维持现状主河槽的走向,由北向南逐渐由东岸摆向西,宽 90~300m,是行洪、排沙的主槽,其下游出口与一期工程的浑水渠衔接。为使洪水能平顺地导入浑水渠,在与一期工程的衔接段布置湖心岛,一方面起疏导水流、泥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点缀景观环境的作用。自然湿地利用一期工程的 1橡胶坝壅水,可形成 6.5km的回水长度,形成 130 万 m2的水面。人工湿地区布置在自然湿地区东岸的一、二级平台上,由 7 座湖相串而成,设计防洪流量 200~500m3/s,各湖之间通过渠道相连,总蓄水面积约10万m2,湖区采用粘土防渗,连通渠道采用膨润土防水毯防渗。
2.4 生态型护岸工程
生态型护岸是一种新型河道护岸形式,十分有助于河流水质的改善。为了重塑生态河道,营造生态园林的氛围,促进生态修复及维系生态环境,在二期工程采用了生态格网石笼岸墙和中隔堤。格网石笼具有多孔、柔性、透水的特点,可减小波浪爬高、有利于动物栖息、繁衍、避难、微生物种群的生存和改善水质;柔性结构适应地基变形,可减少地基处理费用;网箱上自然挂淤或人工覆土,以及孔状结构营造的生物生存环境,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自然生态的效果。在借鉴一期工程实践的基础上,二期工程中隔堤及湿地区的岸墙不再采用混凝土结构,而改为更有利于发挥生态功能的土堤,土堤为梯形断面,采用格网石笼护砌。为利于冰冻期越冬,冬季蓄水位以下的堤脚为直墙结构;上部为斜坡型式,以利于水陆两相生物的迁徙。
3 生态水利理念在本工程中的设计要点
篇6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
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1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河道治理工程是在河道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河道治理规划进行的航道整治工作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要注意结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一定要结合实际,从全局出发。上文中讲到河道具有防洪、排涝、航运、蓄水等功能,其作用不可小觑,进行河道治理的目的在于进行河道的有效规划,提高河道的综合效益。现阶段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引入了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各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的发展。
2.2生态水利工程及其设计理念
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着重生态多样化与整体性的保持,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有利于在维护河道景观状况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空间异质性。
2.2.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要点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的功能。设计理念中所谓的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是指水利工程中将水环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设计理念中注重蓄水技术的引入。生态水利设计中常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洪涵水,该技术既环保有实用,而且还具有大跨度、自重轻的特点。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注重运用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属性的人工性质的生态措施,例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用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新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注重地下水的调节,具有较高的理念价值与使用价值。生态水利设计中还注重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契合。生态水利设计主张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边修护中也注意运用生态工程措施,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性。
2.2.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
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与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对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主张河道治理中构建生态水网工程。生态水网是指以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调配的网络系统,其中也包含生态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还能保证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关系到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需要进行水生动物群养护,提高水循环净化水体的效率,还要定时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以保证水体质量。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还需要河道工程构建生态河堤。生态河堤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做好生态河堤建设可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保护河道周边的植被,提高水体的功能效益。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态元素的加入,对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结语
篇7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护坡,管理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river construction not only to make the bank to play ou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ffect, and integrated urban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rchitecture, art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content.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e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technology to get people's attention, and conducted a series of more thorough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river regulation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river regulation,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城市河道的作用仅局限于“防洪、排涝、航运、灌溉”的功能。为了提高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人们大力修建硬质化的混凝土护坡,用混凝土材料将河道护岸武装起来,以保障城市免受洪水的侵害。但是,这一举措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成为指导水利工作的中心思想。为了改变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了生态修复理论及建设生态型护坡。在城市河道整治中通过建设生态型护坡、改造传统护坡,改善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使河道成为城市的亮点。
1生态护坡的优势与必要性
1.1生态护坡的优势
传统的城市河道整治,一般单纯的从工程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施工,而生态护坡一般是采用植物护坡或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复合护坡。因为植被的存在,恢复了护坡应具备的生态学功能,相对于传统护坡有了较大改善。生态护坡较传统护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改善水质及水体的自净能力
传统的护岸,破坏了水体——土壤——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不利于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态护坡所采用的植被以及新型材料加强了护坡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水体——土壤——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保护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1.1.2调节水温变化,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传统护坡增强了对光照的吸收,导致水体温度变化过大,不利于维持水中生态平衡。水温的变化过大,不利于对温度敏感物种的生存,从而会影响相关的食物链,导致河道生态系统失衡。而生态护坡引入植被、灌木等,在调节光照吸收和防止水温变化过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生态护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1.1.3保护河道系统的生态多样性
生态护坡的透水性有利于维持河道水体的原有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各种生物的生长、昆虫和鸟类的栖息、鱼类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水边环境,保护了河道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1.4恢复护坡的绿色景观
传统护坡均为水泥石料修葺,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机。而增加了绿色元素的生态护坡,恢复了护坡的原有景观,满足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追求。生态型护坡在满足传统型护坡功能的基础上,不单纯局限于新型环保材料或技术的应用,同样重视发掘传统人工材料和技术的生态功能以及改进传统的护坡方法,在设计和施工中更多地顾及环境和生物的需求,力争维持、改善原有生态环境及河道景观。
1.2生态护坡的必要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 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期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2城市河道生态护坡设计的现状
篇8
【关键词】生态学理论城市大园林城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26-02
凡事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就存在生态系统,就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建设,主要是构建其完善的合理的结构与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功能,让人类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城市是一类生态系统,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生态系统,它与天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或别的人工生态系统加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显著不同。由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都是较特殊的,显然,要搞好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也就是说,城市建设不仅是建筑(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与交通(如街道、公交车、地铁等)的建设,城市大园林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而且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人口越来越聚集,建筑越来越高大,交通越来越复杂,人流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污染越来越重,园林与绿地却在相对减少。因此,生态学家在呼吁:必须建设适于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城市生态系统,否则人类将会最早从森林里走出来,最后可悲地毁灭于城市。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二十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山区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及城市人口聚集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城市污染,不仅是空气、水、土、噪声等的污染,而且存在越加严重的心理上(视觉的、神经系统的谙方面)的污染,为了挣钱和生活方便,大量的平民百姓迁入城内,而有钱人为了高质量的生活与长寿,却离开城市,住到郊外去。现在,不仅发达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城市大园林。
要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了解城市大园林对该系统的作用与贡献无疑应以生态系统的观点来审视,用生态学的思想来研究城市的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研究城市大园林在城市大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1 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的特点
1.1首先是人口集中。该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人,这一点是城市生态系统与任何其他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
1.2城市排列着高楼大厦,街道纵横,水泥或沥青覆盖着地表,造成空气流通不畅,热岛效应显著,水的收支也无法平衡。
1.3城市盛行冷气、暖气,大量使用冰箱,街上汽车洪流排出大量尾气,工厂与居民烧煤大量排出烟尘。所有这些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废气,主要是C02、CO、No、NO2、SO2、H2S、NH3、03、HF、Ca2以及CH4、苯、乙烯、花和苯并花等,都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污染、毒害的物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十分缺乏,因此难以自行生产有机物质。该系统中的大量物资或能源是从市外即其他系统输入的。而该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人,无机环境是人工创造的,所有的物质与环境都是为人而创造的。
1.4该系统中科学技术高度集中,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并且有大量产品输出到其他生态系统。可是,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水、废气也带来很大的危害,既对城市生态系统自身又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种种危害。
城市生态系统的所有这些特点说明,系统中的要素都是人创造的,但以往在系统的建设中又以损害环境的质量为代价,因此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极为重要,而大园林建设则是改善环境的不可替代的途径。
2城市大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园林,在中国往往是指人文景观与绿地的统称。中国传统的造园往往很重视美景,其中有很多的花园建筑。但是,在现代新建的城市,尤其在现代重视回归自然的潮流中,园林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意味着城市植被。不过,城市植被已不同于天然植被,城市生态系统中早已看不到植被的自然演替,构成城市植被的树木与草本植物的关系也与自然植被的情况不同。一般说来,城市大园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2.1调节气象与气候。这种作用因城市公园、各类绿地、森林公园、街道树、防风林等树木群的种植规模、种类、结构与质量等的不同而异。这对缓冲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过密带来的人为热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2.2净化空气的作用。由于植物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污染物有一定数量进入植物体内,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又放出新鲜的02,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据日本测定,10年生左右的黑松林,每平方米的叶量约1.5kg,在夏天3个月中(6月上旬到8月下旬),1.5kg树叶吸硫量可达5g,平均lhm2的林子在一年生长期中(4-9个月)可吸收硫100kg。另外,树叶与树皮还可吸附大量的尘埃,并有杀菌作用,因此有着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
2.3
防减噪声的作用。枝叶繁茂的林木可以吸音和隔音。草坪也有这种消音的作用。据研究,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6分贝一8分贝的噪音。阔叶林比针叶林的吸百性能更好。这在大城市车水马龙、机器轰鸣的声浪中,降低音量,是一种重要消减污染的作用。
2.4防阻火灾的作用。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具有很好的阻火的作用。如能在城市的居民点、工厂四周用耐火树种建造阻火带,则可有效阻隔火灾蔓延。
2.5市民休憩、锻炼的场所。城市公园;城区、郊区各类绿地与林地是市民在业余时间散步、游览的去处,是晨练、跳集体舞的好场所,也是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地方。
2.6心理上的作用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存状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49-02
教育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种实践活动,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中,这是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人的生存状态是指人的生活习惯和存在方式,也即人的生理、生活以及精神状态等。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生活习惯和存在方式,这种固化的习惯和方式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与其个体生理和心理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默契。而学生的生存状态也就是学生在家庭、学校的生活状况及生活方式。其生存状态包括诸多的内容,不仅包含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等得到保障的程度,还包括学生的个性特质、兴趣爱好得以发展的程度,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得以满足的程度,学生的交往际会的广泛程度[1]。生存状态与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教育者应时刻关注学生当下此刻的生存状态,因为它是学生未来生命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而学生当下生活在学校,生活在课堂,他们通过课程实践来学习,通过课程实践获得发展。因此学生的生存状态与课程有着必然的联系。针对当前职业学校中学生传出的各种不好的新闻,树立的一些不良的形象以及社会各界对职校生综合评价不高的现象,反思职校生的各种灰色的生存状态,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生存状态关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客观需要,忽视学生的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无论是内容还是目标都集中指向专业以及工种现实需要,为了就业的需要,为了快速的适应岗位的操作等,人们过多的考虑是客观需求,教师在教学中集中火力、心无旁骛地大力执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忘却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考虑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平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的填压,只有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很难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知识的应用
翻开职教课程,密布的“知识点”,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进了职业学校是潜心专业理论研究的。学生经常在考试前“死记硬背”原理和结论,考试过后,到底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谁也不会去追究深思。倒是学过之后,学生的厌恶情绪“油然而生”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加剧了学生更加不想好好学习的逆反心理。
三、过分强调系统和规范,拒绝灵动与创新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编制严密而系统,条理且规范,它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规行矩步,特别是专业技术,更不可能自作聪明,私自做主,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种姿势;景点的解说介绍只能背诵台词,不能增,也不能减。师生只有机械的接受,没有个性的张扬,学生无法在体验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严肃呆板,拒绝灵动与创新的课程是无法得到职校学生们的承认的,更谈不上接纳了。职校生们这种疏于学习,懒于精技的生存状态,其实是对这种课程的无声拒绝。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主体地位及全面发展的忽视,使职校生总体学习状态欠佳,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感到茫然,处于一种比较消极的生存状态之下。为了改变职业学校学生的这种灰色的生存状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建议来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职校生健康成长从而扭转职业学校学生的生存状态。
(一)提升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兼顾学生发展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大多定位在胜任某种岗位要求,讲求的是实用原则,这种目标在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很有市场,满足了企业对员工快速上岗的需求,部分学生也从简单的培训得到眼前利益。但这种目标完全不顾学生的后续发展,使学生变为机械的员工,限定了他的空间范围,无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到更大的发展。继续坚持这种课程目标,无疑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目标已经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进步,学校无法吸引好生源,学生出现懒散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除了要瞄准就业准备外,更要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拓展学生思维、启迪智慧、激励创新,就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较为全面的素质和能力[2]。明确了这个目标,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才会真正的主体,他们的个体生命价值才能得到尊重。虽然这种目标较之于现实中的生源状况有点勉强,但我们仍要兼顾两者。
(二)明确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兼顾非职业性
确定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往往强调其职业性,就是要鲜明突出它的职业定向教育作用,凸显这是为适应某种职业而进行的教育与培养。这样的内容固然是职业教育所必需,但职校学生绝不等同于被固定不动的机器,他们有广泛的社会空间和自由不被束缚的特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还应突出职业教育的非职业性,也就是它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方面要把职业放在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中,让学校能同社会广泛、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要立足应用和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要选取和设计生产实例和个案,通过对实例和个案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自我观察、实验、分析,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灵活职业教育课程措施,突出策略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在于它的专业性,专业的不同,其能力和知识构成迥异,思维和技能特征也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应着力体现出它的特征,努力让它的实践性能与理论融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联结起来,并能由已有经验推及未知领域,努力使僵硬的技术充满了灵性,学生感受到了主动学习与自主创新的魅力,他们便会乐于接受所学专业。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努力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状况采用多样的策略,比如理论和实践的安排顺序,不必强调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模式可以颠倒,问题、知识、经验、技术次序灵活运用,各种教材传统的逻辑顺序可以被打破,策略的多样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更加活泼生动,更加轻松愉悦。虽然牺牲了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更能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和对专业技能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
(四)完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凸显广泛的社会性
课程评价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它能彰显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虽然评价理论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但现实中,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仍是一厢情愿的校内自我评价。这样的现实,使得职校生所学专业无法得到诸如行业和企业的肯定,无法接受社会的检验。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评价,使学生脱离了社会,使他们无法得到企业、社会的认可,偏离职业教育的本真,对学生现实的生存状态负有不可推辞的责任。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有着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企业、学校、专家、行业组织、学生及其家长等的共同参与。只有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职校生才能历经考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才能振作精神,敢立潮头勇往前,一改现今玩世之情形。
我们只有旗帜鲜明地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有用的东西充实学生,以崇高的价值提升学生,以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以真诚的赞誉激励学生,他们以职校为骄傲,以自己的专业为自豪,他们一定会以更加自信健康的形象立世生存。
参考文献:
[1]王飞.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8):150.
篇10
关键词:城市污水 稳定化 无害化 剩余污泥 动态堆肥装置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处理程度不断提高。到1998年为止,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近200座,污水处理能力约为1000余万m3/d。与蓬勃发展的污水处理相比,污泥处理和处置技术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随着新建污水处理厂的陆续投产,污泥产量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对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城市污泥的利用和最终处置方法主要有焚烧、填埋、堆肥和投海等。焚烧法的技术和设备复杂、耗能大、费用较高,并且有大气污染问题;填埋法受到场地条件及环境的限制,在污泥运输距离的合理范围内已很难找到合适的地点;投海会污染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食物链已造成威胁,国际公约已明令禁止;堆肥处理不但可以达到稳定污泥的目的,同时制成肥料农业利用具有经济、简便、可资源化等优点,引起各国的重视,并进行大量的研究。
北京市密云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1.5万立方米/天,日产污泥5~6吨(含水率80%)。在我们研究的基础上,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完整的生产性规模(年产复混肥5000吨)的污泥制肥生产线,生产线由污泥预处理、好氧动态堆肥装置和复混肥生产装置构成。生产线已连续运行两年,生产的有机复混肥销售情况良好。复混肥生产已有成熟的技术,我们着重研究污泥的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置工艺。
2、密云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和利用工艺
污水处理厂的初次污泥和二次污泥经浓缩后,一般采用带式压滤机脱水,泥饼含水率为75~85%。这样的污泥由于含水率高、粘性大、无结构强度。直接进行堆肥氧气难以通入,易产生厌氧状态。对于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由于剩余污泥量不太大,若厂区又有足够的场地,气候适宜,则选择自然晾晒是最理想的途径。本实验在密云污水处理厂,采用了自然晾晒作为污泥堆肥的污泥含水率预调整手段。经过堆肥处理的污泥成为性状良好的腐植颗粒。然后可以按照不同农肥标准添加一定比例的氮、磷、钾等化学原料,通过粉碎、搅拌后进入造粒装置,成型后经干燥、筛分成为成品包装后入库或出售。污泥处理和处置工艺流程如图1。
污泥堆肥工艺分为好氧发酵与厌氧发酵两种工艺过程。厌氧发酵工艺由于产生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会引起恶臭。由于有机物分解缓慢,发酵周期长达4~6个月,致使占地面积过大。另外蚊蝇孳生,污水淌流,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不适合于大规模工业化污泥处置。现代工艺大多采用好氧堆肥,它具有有机物分解率高,堆肥周期短,气味较小。但传统好氧堆肥的停留时间长一般10-15天,存在占地面积过大,人工翻堆劳动笨重的问题。工厂化机械堆肥是堆肥工艺发展的主流,开发新的高效堆肥机械也是有迫切要求的。
- 上一篇:乡镇林长制工作职责
- 下一篇:医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