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建设

篇1

关键词:师德建设 教育教学 教学方法 学生教育

一、 师德建设的动力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第29个教师节前深情寄语全国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这充分肯定和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发展全局中所肩负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使命。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还有人说,医生和教师这两个职业是仅有的主要靠“良心”从事的工作。教师除了分数,没有更直观的考量指标,干多干少、如何干、只关注课堂40分钟还是全程跟踪教育、只重视成绩还是注重孩子全面发展等等,全凭教师的“觉悟”。这“良心”和“觉悟”就是师德!一个教师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事关孩子们的前途命运,是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兢兢业业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提高师德修养,一是要教师准确认知自己,进而实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教师要正确认知自己的志向、能力、兴趣所在。唯有热爱才会主动创新,唯有不断创新才会一直进步,唯有一直进步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要善于反思、反省,勇于解剖自己。“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每天和鲜活灵动的生命在一起,每个孩子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教师的种种缺点和不足。作为教师,我们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孩子们当朋友,虚心听取意见,善于反省自己,对照师德原则和规范,以古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鞭策自己,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三是要见贤思齐,主动改进。认清自己,发现不足,这不是师德修养的终极目的。只有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确立新的师德修养目标,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我们的师德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 师德建设的灵魂是“师爱”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教育是播种希望的神圣事业,教师的天职就是给孩子希望。不爱学生、不懂得如何施爱于学生的教师是不称职的。爱学生,不仅是教师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更是每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师爱就是这种既神圣又普通的爱,它既不同于容易掺杂溺爱的母爱,也不同于需要回报的友爱,更不同于自私独占的情爱;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冷静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源于学生是教师生命的延伸和生活的镜子。

师爱,不仅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更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不但体现在教师对爱的理解和认识深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沛的教学热情,而且体现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创设出爱的环境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置身于充满爱的环境里,以便感受和模仿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自由自愿的温暖空间里,感同身受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在当前,面对来自社会上的种种不良侵蚀和诱惑,如何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坚守三尺讲台,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学生清纯的天地,引领学生实现瑰丽的中国梦,就是对教师信念和师德力量的考量。教师唯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学生的内心深处才会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才会满怀激情地追随着教师一起成长。

三、 师德建设的难点是包容学生的过失

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珍惜美好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将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与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进而将实现自身成长成才的美好愿望融入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

爱是信任,教师要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力,并且善于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把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爱是理解,教师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困惑与反复,用宽容和激励使他们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爱是和谐共荣,需要教师用智慧创设教育环境的瑰丽空间。魏书生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这当成为每一名优秀教师的座右铭。

篇2

关键词: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经费保障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21-02

前10年,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新课程改革有成绩,有作为。现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高要求:“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此,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提高中,在完善财政分项目、按比例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必须要抓住机遇,加大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在教育经费增长中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占有一定份额,从政策上、财政上着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经费落实和保障。

一、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需求关系,是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

教育资源赖以生存与发展,其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推广应用的发展速度必然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相适应,所以认识和处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需求关系,是行政部门和电教机构搞好经费保障的首要问题。古人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从古到今,充分的物质保障始终是进行一切活动的根本,经费保障也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教学资源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提高教育资源经费的保障能力。政府部门要重视硬件、软件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比例,要有预算或者专项经费用于学校教育资源体系建设,保障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信息化教学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是最重要的。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从过去的课堂时间延展到了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学生可以通过共享的教育资源随时下载教案和教学辅助资源(如课外资料、图书等),为学生提供情景式的多媒体电子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基础教育的互动性,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化,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确保教育资源推广应用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适当比例,是保障教育资源建设经费落实的关键

教育资源推广应用受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以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财政负担力度越来越小。据权威人士统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资硬件、软件和人才培养的投资经费比例只是9:0.5:0.5,而在国外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资硬件、软件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比例一般是4:3:3,比例相差甚大,造成由电教机构或是学校自己“找米下锅”的现状,形成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推广应用“瓶颈”。笔者认为,建立和提高财政对教育资源建设的保障力度,并尽量以法规的形式确立教育资源建设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适当比例,稳步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保障能力,使电教机构和各类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促进教师对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有充足可靠的国家财政预算作保障。同时,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障教育信息化进程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推广应用经费,有利于保证拨给的经费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是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保障能力的重要方面

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决定和制约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工作的全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资源工作在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化过程中,教育信息资源的比例失调和开发应用等的不足与落后,已经明显地影响了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和推广应用。一些基层学校重视硬件设施的配备指标,而忽略或是缺乏计算机运行必须配置的软件系统和应用软件,使得计算机机房出现闲置或是不能发挥效能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教育信息化进程认识的不足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所以,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资源建设中首先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到精打细算,统一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注意区域间、系统间的协作配合,达到有限教育经费充分利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贪大求洋、求全,争取用有限的资金办较多的事情,争取经费上最大限度的节约,提高资金、资源、设备的利用率,使教育资源建设走上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发展道路。

四、现代教育技术教研人员要充分了解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业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是搞好教育资源推广应用建设经费保障工作的必要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是教育资源建设经费存在的前提,要搞好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管理和保障,就必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业务的了解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研人员从为基础学校服务,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服务的角度,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教育资源建设业务,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寻求办法,既不被僵化过时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又不脱离教育资源建设经费开支范围,适时编报申请专项经费预算,及时支付资金使用,必要时按照工作程序和报批制度,调整教育资源建设经费预算安排,调整经费开支范围和支出标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可靠的经费预算满足各项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业务工作的需要,满足教育资源推广应用发展的需要,把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和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保障能力和促进作用。

篇3

浠水实验高中自2000年从湖北中师名校——浠水师范转办高中以来,已送走10届毕业生,学校连续八年获得“黄冈市高中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是全市普通高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市级师德师风、综合治理、党建工作、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先进单位,是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示范家长学校、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省五四红旗团委、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等。十年来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发展的基础工程,在时代变迁中我们未能实现中师升格专科的梦想,但在转办普高过程中追求卓越的“名校情结”必将再次把浠水实高推向新的发展。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我们深思熟虑的抉择

可以说传统低效的教学方式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发展要“提升进位”就必须谋求新的教学模式。实验高中转制十年,虽然具备较高办学水平,教学、教研及德育管理等各方面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初见成效,但是随着教育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因为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过于依赖教师的灌输,过于注重学习的结果,忽视了知识承载背后的能力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在学生教育中,随着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90后学生拥有物质条件的能力和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趋向淡漠,受挫的忍受性与意志力下降,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淡薄,行为缺乏信念支撑,甚至漠视生命,少数学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如果不改变教育现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在是完整的“人”。这些既不符合一流学校的责任要求,也有悖于我们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为了革除传统课堂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弊端,我们必须突破常规,重建课堂,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湖北省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山东省昌乐二中的成功教育模式是新课改的实践典范,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希望。他们为学生终生发展、替学生当前生命快乐与未来生命质量负责,他们完美诠释着教育本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规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着教育教学方法。我们深信,以“高效课堂”建设为切入点,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回归学生教育和成长理性,最终走上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健康发展的道路。

教学改革能让我们回归理想,

让学生快乐学习

几十年的的办学历程,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办学没有方向就不会发展,办学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进动力。我们定位的学校发展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浠水优质高中,打造黄冈普高龙头,争创湖北知名学校;确定教师培养和发展方向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以教师培养制度作保障,将“人文品质、教学技能、钻研意识、合作态度、敬业精神”作为教师修养基本要求,努力创建学习反思型团队,着力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确定学生成长理念:健康成人,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并享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新的要求,新的目标,传统方法已不能实现,不能完成,我们只能选择改革和创新。我校在正式启动高效课堂改革工作的准备阶段,主要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学习、队伍培养与培训、方案制定与可行性论证等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查研究。针对我校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发展的因素,尤其是直面课堂效率问题;二是带着问题考察学习。学校先后组织三批人员到山东省昌乐二中考察学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向。三是队伍培养与培训。依托骨干教师培训班包括导师在内的四十五名教师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承担高效课堂各个子课题的实操研究和技术指导。四是方案制定与可行性论证。根据我校对高效课堂研究的现状,结合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高校课堂实施方案,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获教代会讨论后全票通过。

对高效课堂的实施进行了全面规划,共分四个阶段整体推进:

第一阶段:理论研修。以学校教师骨干班成员为主体,分课题对高校课堂总体设计和各项技术支撑进行理论研修,促使转变领导班子和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的目的。第二阶段:实操培训。1、对全体教师德育教育观念、海量阅读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三力”建设、课堂实操、小组建设和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训学习;2、通过实操培训,创建符合本土实情的实操工具,使师生共同体验高效课堂带来的收获,享受研究课堂、创新课堂、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快乐。第三阶段:根据高效课堂实施情况,找出问题,诊断问题,使高效课堂各个环节更为完善。四月份我们在2010级高一年级六个班级小范围推广,九月份计划在2011级整个高一年级实施。第四阶段:再次观摩课堂、诊断问题、通过总结学习反思,专家和培训师做总结评价,提出并制定第二年“163高效教育模式”的规划与实施步骤,对高效课堂模式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和特色办学理念,创办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打造湖北知名学校。计划在2012年9月,在全校范围推广高效课堂模式。

高效课堂改革工作的基本构想:以切合我校实际的163高效课堂建设为核心,大阅读、大德育、学生“三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背景,以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多层培训,及时评价和班级文化建设为技术支撑,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教育体系。

一、“163”高效课堂具体含义: (一)从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来讲,“16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45分钟按1:6:3比例划分,“1”指学生当堂总结训练的时间,约占课堂时值的十分之一,大约5到6分钟;“6”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展示的时间,约占课堂时值的十分之六,大约24分钟;“3”指教师讲授、指导、点拨的时间约占课堂时值的十分之三,控制在15分钟以内。(二)“163”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成分上:10%是优秀生,理论上这部分学生即使不需要教师教也能学好;60%是中等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30%是后进生,我们称之为待优生,这部分学生必须依靠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帮助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三)“163”体现在学习内容上,30%的内容是不用教师讲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60%的内容需要通过同伴互助才能学会,10%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点拨和反复训练才能学会的。

篇4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不仅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有积极作用。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通过增加特色课程和特色专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在提升学生毕业就业率的同时,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会以此来增加自身的招生竞争力,以此来形成良性循环和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建设精品课程不但能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在就业后会因为技能过硬、经验丰富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对学校的进步发展有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2.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的基本要素

2.1良好的课程体系

在高职教学等技能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教学体系不仅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依据,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此同时课程体系也是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基本要素。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培养方向确定的基础依据,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有拥有明确的培养任务、科学的培养要求才能通过良好的课程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学有所得和学有所思。

2.2合理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一般会根据企业的教学需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企业的对职员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2]。在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高职院校一般会以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合理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教学效率的基础保障,而且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和实践技能提升的基础要素。在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保障教学职业需求的同时也要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就教学内容的引导和被引导学习的关系,教学方法是链接高职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桥梁。现阶段,高职学校在进行环境改善和教学内容的改善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优化有所忽视。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传统的说讲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较大的挫伤力。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来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优质的教学队伍

随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和新型职业市场需求量的加大,高职院校在进行新职业教学项目的开设过程中对于自身教师团队的优化考虑偏少,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师跨专业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来进行社会招聘,通过吸纳新的人才来进行自身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优质的教学队伍不仅是学校专业性质的展现,而且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

2.5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纪律差、教学效果差和学生毕业后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跨院跨专业教学等情况频繁发生,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专业不匹配,往往会选择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较差的课堂氛围产生厌学情绪,在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教学质量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优化教师团队和倡导良好课堂氛围建设的措施来优化课堂氛围,为良好的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课堂基础。

篇5

关键词: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师文化是促进教师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有效载体,是推动教师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着力打造教师队伍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凝心聚力、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是我校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打造幸福文化,让教师愉悦工作

幸福是一种向往,幸福是一种情结。素质教育实施的本源,就是要把幸福落在终端。真正的素质教育,既让学生塑造人格、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一是幸福来自教师职业。“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培养有幸福感的学生,就需要有一大批拥有幸福职业感的教师。我校按照“让每个生命都阳光灿烂,培养有情趣、有灵魂、有眼光的现代人”的办学目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和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做有思想有内涵的教师,培养一批师德高、业务精、幸福指数强的教师团队。

二是幸福来自领导关爱。让老师们幸福工作,要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学校从办公桌到椅子,从作业柜到沙发、窗帘、穿衣镜及各种花草,都是学校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

三是幸福来自给予机会。每学期,只要有学习机会,学校都分批安排老师外出参观学习,既放松了身心,愉悦了心情,又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教师在学习感悟中增强专业能力。

二、打造学习文化,让教师高效工作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文化底蕴,使教育教学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一是注重专家引领。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激发,是一种智慧,一种选择。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先后聘请了教育专家为教师作专题报告。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是深化教师读书工程。“做一个美好的读书人” 是我校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学校利用专项经费购买了教育教学书籍,让教师静下心来,读经典,读名著,既可以增加人文底蕴,又能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

三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学校注重教师的校本培训,开展“三字一画”培训工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基本功。

三、打造合作文化,让教师快乐工作

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支撑学校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和共同努力。加强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着力培养教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一是同步研讨。教研组是学校研讨活动的主阵地。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问题研究,优秀课堂录像观摩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都是在教研组内进行的。大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提升教学水平。

二是课堂展示。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每个学期学校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在课堂展示后,研讨活动及时跟进,由老师们分析讨论、集思广益,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得失,使作课教师有的放失,不断修正与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了由讲授课堂向思维课堂转变。

三是师徒结对。为充分发挥名师带动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提出拜师结队方案,采取自愿报名,双方自愿形式。借助名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使青年教师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四、打造反思文化,让教师快乐成长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重视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

一是课前与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多倾向于教学设计的共性,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推敲、斟酌,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在教案上涂改、增删,形成适应师情学情的个性化教案。教案实施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灵感、困感等记录下来,正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阶梯。

二是即时性反思。每位教师人手一本《教学随笔》,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记录精彩的教学片段,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写下自己的教学随想、教学日记、教学故事等,把自己教学的足迹点点滴滴积累下来,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是阶段性反思。认真总结每学期工作情况,按照教学和素质两方面进行客观评价。教学方面包括教学设计、学生管理、教学促进、学生评价等;素质方面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质等。从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以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

总之,推进教师文化建设,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增进教师队伍凝聚力,营造民主、和谐、进取、合作的幸福家园。金燕小学正在努力着、成长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央教育科学院所.2010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96-01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发源地,学生在这里学会了一些职业和生产劳动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还有技能技巧学习是经过职业教育得到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教育者可见对教师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教学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围绕“使教育更完美,使教学更优效”而进行的,这需要教师去完成。可见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多么的重要。

1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

1.1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这种职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职业道德要比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要高的多。作为优秀的教师,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外,还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也就是优秀教师在教学和做科研过程中应该具有的敬业精神和道德规范。

1.2教师要有优秀的创新和探索精神: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科技的发展需要老师去开拓,探索和创造。学生是老师的工作对象,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具有自己的特点,有千差万别的爱好和性格。优秀的教师在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时,就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模式和创新精神。

1.3教师能力素养的培养:现今的社会,教育的变革对老师提出了要求和挑战,让老师具有多面性和综合性的能力。必须具有应用科技信息技术的能力,优秀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获得信息的能力等。

只有获得了较强的信息能力,才能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通过加工提炼传递给学生,倡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信息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爱好,养成一种自觉获得信息的爱好。

熟练地应用科技信息技术的能力。老师通过依据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运用一定的媒体方法将选定的教学内容输送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扩展和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以及学生的知识面。现在科学的教育手段掌握使教师必须熟练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知识。

教师教学的组织能力,它主要表现在,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掌握每个教学环节以及教材的组织的基本能力,教导学生学习,激发求知欲望,增大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能力,熟练地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知识技术的能力,采用方便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应变能力,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依据不同的条件和对象,要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等。在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中,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教学形式。

2师资队伍职业素质的提高

在加强理论学习方面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政治业务素质

树立良好的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育人,所以教师就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要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通过学习国家教育的有关政策树立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树立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间断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政治思想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到学高为师和身正为范,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教师要忠诚于党,爱生如子,忠诚职守的教育事业。每一个教师能否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对自己的重要要求。并要在教育事业中实践。时时刻刻的做学生的榜样无私的奉献。

师资队伍的业务学习,能够提高专业的理论素养

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提高,有计划的分步实施,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和需求,制定奋飞计划,分步实施。教师要坚持不解的充实自己,除了书本学习还要参加一些研讨活动学术会议,通过互相的探讨,学习共同提高。学习的同时还要大胆的实践,勇于创新,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3强化内部的管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

实施结构工资制和全员聘任制促使教师有危机感,可以打破传统的平均主义,实现按劳分配,调动其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定期地对他们进行考核,对考核过关的进行奖励,对于不过关的进行岗位的重新聘请。细心关怀教职工生活,给予教师生活工作的细心关怀,做到以心换心,让他们感觉到心情舒畅,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尽量为老师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生活条件。

4总结

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存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发展学生为出发点,改革就必须关注这些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怎么样的去改变学生的思维就是教师们去参与的。让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继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还要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在学生需求和培养目标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这就需要老师们去完成和实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师资队伍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否成功,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魏金虎. 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2]孙丽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J]. 鸡西大学学报, 2007,(02)

篇7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教育教学的内外因素,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综合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引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事业迈上一个新的阶段。

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但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为响应号召,企业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校信息化建设虽有所发展,但就社会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却明显滞后,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重视不够,热情度不高,投入较少,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校信息化人才短缺,阻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高校只有不断更新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才能真正高效合理的进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目前,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短缺,还需要一大批高技术人才来进行系统维护和更新,以及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目前,各个高校中专门从事信息化技术的人员较少,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也较低,很多教师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和操作程序,导致了利用率低、管理效果差的问题,阻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

(三)缺乏系统科学的布局规划和协调

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缺少全局性,没有战略眼光,没有从全局、全面、全员的角度去规划和构建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建立的通常是比较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校的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信息资源无法科学地整合和规划,给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增加了前进的阻力。

(四)教育教学的管理软件开发不够,软件的实用性较差

高校的教育教学软件通常是由聘请的外部专业人员来开发和设计的,由于设计者本身并不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一线人员,没有教育教学的实际管理经验,对其具体的内在情况了解不多。同时,通常都是很多所高校使用同一套软件系统,使得软件的实用性比较低,不适合每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和目的。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水平,实现学生工作优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需要把实际的教学管理活动纳入到网络信息环境当中,通过逐步完成教学管理信息的电子化,可以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流程。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是遵循信息化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而产生的新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教学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重要表现,也是高校教学管理与时俱进的体现。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校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也能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

(二)加强校际联系,互通信息,提高管理水平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加快了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更新速度。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如何汲取最新的管理理念,用于教育教学的管理之中,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建立校际教学管理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借鉴他校的成功经验,实现合理化制度的分享互用,避免资源重建,更好更快地促进自身健康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引入信息化,将极大地增强校际沟通的能力。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高校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三)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

我国高等教育很早就提出了实现规范化教育的问题。合理的领导管理体系是实现这种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实现高校教务处与各个学院的协调沟通,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证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发展。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可大大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建设程度,教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各个学院及时掌握学校教务信息,帮助学生及时实现个人选课、成绩等相关信息查询,从而使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有序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学管理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体现为信息收集、管理、反馈的思维模式的固定和僵化,不能将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有效利用。加之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必须通过合理的培训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要求,导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因综合技能不强,不能适应信息化的管理工作。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领导要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去抓,统筹规划、加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员培训。统一管理学校信息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及时更新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做到效益最大化、利用充分化。

(二)更新观念,完善制度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应用。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应要求教学管理主体对陈旧的教学管理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实现管理创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并非少数管理人员的事情,要靠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教务部门制定并完善与之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学校中营造一个人人乐于用、人人会用的氛围,创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和学习的大环境。

(三)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高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标志,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领导要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当代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和优质的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是高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两大任务。

为此,学校一方面,学校要对已有的信息资源提炼整理,进行合理的分类,建立具有搜索功能的门户网站,网站内容可以分为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使校内师生只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获得网站上的教育信息;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全校的数据资源系统,统一标准,分级分层开发,科学系统管理。在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时,要依据国家有关网络教育技术的标准来进行,正确定义和描述各类数据库信息,按照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统一各级各类软件的信息编码和信息采集,使校内和校际间的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共享并可以进行互换。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教育资源吸收系统,把一些高质量的图书馆和更专业的数据库资料吸收过来,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前瞻的、更加专业的资料。

(四)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是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和具体的操作使用者,其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由此可见,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综合性人才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事关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高校应不断加大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适应社会需求,促进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五)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

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完全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代替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网络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在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对科学技术多元价值取向的研究。要做到既要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对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方面的作用,又要谨慎地对待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负面影响。高校只有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六)提高教务管理系统的质量

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参与到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当中去,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建议和信息,并且要有专人将所有的信息系统化,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提供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有专门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随时根据具体需求对系统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搜集用户的使用感受和建议,对系统进行升级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扩展应用功能。

(七)加强高校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

为保证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必须要建立一支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队伍,以及技术过硬、符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维护队伍,以便能够合理的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并能及时处理网络、计算机设备等方面的故障。对于高校的教师,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人员要定期参加技术培训,不断深造学习,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八)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是硬件的更新和使用,而且涉及教学的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问题。通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扩大院系部教学和管理的自主权:出台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反馈功能,提高对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监控和反应能力、实现信息管理的分流。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从原来的全方位、全程式的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上来,从而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在制定这些制度的时候,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的实现。在执行过程中,用制度来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根据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8

[关键词]开放教育 教学管理 内涵建设

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和内涵建设既是一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课题更是一项困难的工程,如何聚焦内涵、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探索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开放教育教学工作全面稳步发展,形成有序的教学管理机制和长效机制,开放教育教学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开放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迎难而上,切实从根本上加强教学管理与内涵建设。

一、目前开放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现状及困境

1.开放教育学员情况复杂、不便管理

开放教育学员都是免试入学的,他们原来的专业背景、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以及年龄、职业、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首先在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学员功利性较强,纯粹为了拿文凭而报读开放教育,其他一概不管,当然也有少部分学员确实想通过开放教育形式学习知识、有所收获;其次在地域方面,我校目前开放教育学员中大部分不在岳阳市区内工作,甚至遍布在全国各地,这对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很多教学环节无法落实,很是无奈。

2.教学待遇偏低,教学积极性难以调动

主要体现在面授辅导课酬和各项教学活动酬金方面。老师们普遍反映开放教育上课的课酬太低,不愿意担任开放教育教学,尤其是优秀的外聘老师,因为课酬太低,担任了一学期的课程教学之后,不愿再在我校担任教学;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经费较紧张,计酬标准不高,老师们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这对开放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责任教师名为“责任”,实为“承包”

开放教育专业责任教师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设计者、教学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指挥人,负责所管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教研活动、教学实施、教学监控、教学督查等。从理论上讲专业责任教师应享有较高的指挥权和监控权,但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责任教师更多的是只有承担各类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义务,而没有对专业课程辅导教师的统一指挥权、管理权,没有约束机制、奖惩机制,或者因为专业师资薄弱甚至我校根本没有一个专业教师,这种情况下责任教师只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教学工作很难实施,更谈不上完成。

4.管理教师名为“管理”,实为“代劳”

开放教育学员大多数就为了一张文凭而来,只交钱其他一概不管,而管理老师不可能强迫学生学习。学生不上网也不积极主动学习,而管理老师又面临着繁重的招生任务,学生不学不做,学生管理工作无法完成,直接影响管理老师工作量的考核、津贴的奖罚,况且管理老师更要依托学生完成招生任务,怎么办呢?这就使管理老师陷入了两难境地。为了履行好管理老师职责,完成工作量,管理老师在很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给学生代劳完成学习任务,如作业代做,甚至考试、毕业论文都由管理老师“了难”,除了对学生进行常规管理之外,管理老师更多的是做好学生的“服务者”、“了难者”,在一定层面上讲就是“自己做戏自己看”,开放教育的学生管理面临着无对象、真空层。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1.抓制度建设,聚焦教学工作内涵

我校自2000年以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在开放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中,开放教育学院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完善,尤其在2010年9月,为了更好的提升开放教育教学内涵,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课程导学责任制》《课程辅导教师评价考核标准》《面授辅导课到课率管理制度》《责任教师量化考核标准》等考核文件,为了更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定了《责任教师工作手册》和《管理教师工作手册》,更直观的明确了责任老师和管理老师职责,并统一印制成册。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还将不断地修改或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开放教育新的情况、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

2.抓常规教学,夯实教学工作基础

开放教育教学环节复杂而繁琐,从学员进入学校开始,要经历入学教育、自主学习、上网学习、面授辅导、实践实习、平时作业、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既要遵循开放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突出开放教育教学特色与创新,开放教育学院以“学生分类管理、面授科学安排、网络虚做实抓、实践彰显特色、奖惩形成机制、效果客观评价”为指导原则,力求“聚内涵抓常规、抓常规促教学、促教学提质量”。

(1)狠抓面授辅导

①创新方式。安排面授辅导,应根据学生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和学生是否愿意上课的民意调查情况,对无学生上课的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有学生上课的课程集中安排面授辅导;原则上只对专业必修课程安排面授辅导,选修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对不安排面授辅导课的必修课程实行导学责任制,由专业课程辅导老师全面负责这门课程的释疑解惑、网上答疑、学习指导等教学支持服务工作。

②调整形式。安排面授辅导,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到课情况,征求各专业责任老师的意见,灵活处理、科学安排。面授辅导课在时间安排上可采取集中面授、分5—10次安排面授;在教学地点上,可以在校本部,也可以在实践基地或者送教上门;在面授辅导方式上,可采取集中面授、讲座、研讨等形式。

③改革课酬。取消开放教育本专科课程差别标准,以职称作为课酬标准依据,兼顾教师上课态度、质量及效果,从表面上提高课酬标准,通过缩减课时变相提高课酬,实际上与原来的课酬标准相比,课酬并没有提高,没有给学校增加开支压力。在面授辅导课时大量压缩、课时计算标准降低的前提下,体现低职高聘、优课优酬。

④优化外聘。在聘请教师方面,专题讲座宜聘请校外名家名师;在我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再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争取形成一支优秀而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提升我校的师资水平。

⑤专项考核。面授辅导课的考核,制度依据为《课程导学责任制》《课程辅导教师评价考核标准》《面授辅导课到课率管理制度》等,考核可从多方面进行:

第一课程辅导教师的考核:责任教师依《课程导学责任制》《课程辅导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对本专业的课程辅导老师进行量化考核,由院部统一把关审核;

第二建立值班查堂制度:根据现实情况,每次面授辅导安排3个人值班考核,由院部行管人员1名、专业责任教师1名、专业管理教师1名共同组成,深入一线深入课堂了解老师上课情况、学生反映情况,在宏观上把握教师的面授辅导效果;

第三管理教师的考核:要求每次面授辅导到课率达到25%。管理老师要与每个学生之间签订一份上课出勤率保证书,要求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不低于30%;管理教师要督促学员上课,根据学员的工作情况现实情况,可以让学生分批间断性的来上课,发动、激励学员来上课,对学生的意见要及时反馈给院部,要让学生由被动消极的来上课变为积极主动的要上课,开放院要以优质的教学水平吸引人,以“五心级”的服务感动人,循序渐进、良性循环,最终保证到课率。

(2)实抓实践教学

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实践和课程实践。校外实践基地活动的开展,要做实做好,彰显特色,形成亮点,需做好“五个一”:

一是一个好的组织策划,主要由专业责任教师和管理老师共同合作进行;二是一个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典型场所,如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庄或有一定知名度的实体企业;三是一个好的指导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好的教学水平;四是一个好的讨论或学习的主题,与工作实践密切挂钩,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局势,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五是一个优质精美的课件,能给实践教学锦上添花。

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责任教师倾注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组织工作量大,劳师动众、劳命伤财,且活动经费紧张,活动酬金不高,不宜多次开展,要求主要专业每个月开展1次实践活动,形式不限,每次活动要有总结与反馈、资料的收集与存档,形成一系列材料,要求有活动计划、活动内容、照片、活动记录表、活动总结。

(3)巧抓网上教学

网上教学工作的开展包括上网学习时间、网上教学活动、网上教研活动、非实时答疑、课程资源的点击率、资源建设与整合等方面,巧抓网上教学就是“虚实结合,虚做实抓”。开放教育学员学习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上网意识也不强,网上教学难免流于形式,难以推动,尽管如此,开放院加大网上教学管理力度,做到“有安排、有实施、有督查、有考核”,形成“教学安排引导、院部统一督查、责任教师助学、管理教师核查”的网上教学管理机制。

责任教师的助学主要体现在网上辅导答疑和网上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建设。网上教学要善于利用电大平台,重点放在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建设方面。

以法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为例,可以从四个层面由浅入深的充实课程资源。

①由厚变薄、去粗取精:把书本知识提炼出来,把“厚书”变成“薄书”,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这需要根据教材书章节进行整合。

②构建专题、精益求精:根据提炼出来的知识分成若干个专题知识体系,以专题形式整合资源,对每个知识专题深入分析,高度浓缩。

③以人为本、体验实践:根据知识专题,整合配套的试题集,如:案例分析、思考题等,以主观题为主,题量不宜过大。

④紧盯前沿、与时俱进:作为法学课程辅导教师,要时时掌握国家最新立法动态,以及相关的司法判例,将最新的立法及其修改以最快的速度呈现给学生。

除了文本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外,视频资源的开发也在尝试之中,可以把专题讲座、集中面授辅导课全程录下来,做成流媒体课件,上挂到电大学习平台,作为分校的精品课程,在网上课程资源整合方面有所创新。

3.抓机制创新,提升教学工作水平

(1)建立机制、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不论是面授辅导、实践教学、网上教学还是其他教学常规工作,要体现“有机制、有考核、有兑现”,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形成较完备的管理机制,对教师有各类考核标准,对工作好坏有奖优罚劣。

对教师的考核包括责任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标准、管理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标准、课程辅导教师评价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将老师的考核结果与工资、津贴挂钩,与课酬挂钩,与晋级、续聘挂钩,实现低职高聘、外聘转内聘,引进优秀人才,形成激励机制。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开放教育学院负责人要起示范带头作用,专业责任教师要起专业学科带头人作用,课程辅导老师起专家示范引领作用。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①爱岗敬业、教育育人的示范。师德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电大教师必须信奉之,遵循之,笃行之,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②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示范。要埋头苦干,倾己所学,诲人不倦,以自己对电大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无私地奉献自己青春和才华;治学上严谨务实,谦虚好学,敢于拼搏创新,在开放教育教学、教研教改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③关心学生、热心服务的示范。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学生的益友,以耐心、细心去服务学生,为学生着想,替学生说话,为他们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医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42-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医疗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各种医疗纠纷问题层出不穷,医德医风问题突出,医患关系紧张。2011年10月份发生在佛山南海区红十字会医院“活婴当死婴处置”事件,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把医德、医风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医德医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成败,更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建立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健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机制,把医德医风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课程中,全面提升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这是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的有效手段,医德、医风教育应从学生步入医学院校就开始进行。从长远和大局来说,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医风的医学生才是治病之根、发展之本。

为了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我校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构建了医德、医风教育教学基地;在市“包公祠”构建了医学生廉洁修身教育教学基地;在市中级人民法院构建了医学生法制教育基地;在“独立团团部旧址”构建了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医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医德医风实践教学,提高了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教学的真实性、生动性与实效性。

一、在医学生中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必要性

1.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少数医院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悖的医德行为,医患之间存在一些矛盾,甚至互不信任,影响了医院的形象。中央电视台“调查连线”节目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群众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最不信任的原因中,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医师职业道德缺失分别都排在第一位。因此,医德医风建设问题,既是社会议论的热点及人们关注的焦点,又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难点。作为一名未来医务人员,应充分认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放在维护学校的形象、医院的形象高度来认识,医学院校和医院都应该在医德、医风的建设上当模范、树榜样,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2.医疗质量的好坏,既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又取决于服务态度。同样的技术与设备,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不同,在医疗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后果也不相同。有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虽不是很高,但对患者认真负责,遇到问题,认真钻研,拟定每一项诊疗措施都会深思熟虑,治疗效果较好;相反,有的医务人员虽然水平较高,但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工作中粗心大意,敷衍塞责,常常会出现差错事故,诊疗效果也不会好。另外,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情,而患者的心情又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良好的医德医风,能使患者心情舒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疗效果自然会好。

3.医患关系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又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的原因,还有思想观念落后和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但医德医风不好,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医务人员应当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对医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克服“施恩心理、权威心理”,把医德医风建设、密切医患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正能量,做促进医患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医务工作者。

4.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与医护人员打交道,与病人打交道,这一环节的医德医风教育尤为重要。在学生到医院实习前,要挑选那些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行医廉洁、工作积极、经验丰富的医师带教。带教老师在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中应以身示教,向学生讲述自身在临床遇到医德医风问题的处理经验,通过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典范来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

5.良好的医德医风对于医学院校来说,是整个教育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塑造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医德教育作为必修课,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认真地学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

6.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特别注重加强对医学生的卫生国情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医学院校,就必须结合医学工作和医学生的特点,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最新热点及医院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进行分析教育,从医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必须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思想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医德。

二、实践教学基地在进行医德医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医学院校实践基地机构建设不健全,除直属附属医院以外,其他教学、实习医院或教学基地与学院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由此造成了管理体制不一致,导致其教学工作和投资建设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划。同时,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教学管理比较松散。

2.教学基地医院的教学意识不够强,带教队伍建设投入不足。教学基地医护人员的教学意识、工作水平和医院的重视情况,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在基地教学医院,有的带教教师教学意识偏薄弱,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培训,教学技巧和教学工作经验欠缺,也有个别带教教师缺乏责任感和主动性,带而不教,使得学生的实习、见习成为一种参观形式。在基地教学医院,受到市场经济和分配机制的影响,各级医院的任务较为繁重,医护人员少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比较明显,直接制约着医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临床带教老师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精力投入。医学院校每年向基地拨的教学管理带教费远远不能支付学生的教育成本,需要教学基地从医疗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做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经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基地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1.构建完善的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考核体系。在学校,我们不仅要做好对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卫生法规等课程的考试考核,同样,在实习见习医院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考核也是必要的。我们在教学基地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与学生的学期期末成绩相结合,把它纳入医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在教学基地,我们为每位同学建立医德、医风考核档案,让每个实习的学生在每个科室出科后均要进行医德医风的考评,考评结果归入临床实习的档案中。

2.健全学校与医院机构,专人管理负责。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加强跟教学基地的管理人员、带教老师的沟通和互相交流,共同促进医教管理机构的发展健全。在医学院校教学基地适当的培养懂医院管理又懂得教育管理的管理干部,同时根据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管理规则制度,针对带教教师建立质量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

3.加强基地医院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意识,把医德医风教育融入到临床实践教学当中。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4.在学校加强伦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的实习任务是通过实习医院的管理去完成的,而每个医学生的具体实习行为则是在各科室带教老师精心指导下实施的。在医疗实践中展开医德医风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与教师的道德风范影响是分不开的。加强临床医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的具体内容,了解病人的合法权益和自己的义务责任,而且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地位和尊严,在法律范围内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义务,培养健全的法律心理。

参考文献:

[1]卢清昌.浅谈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机制[J].青年与社会,2013,(8).

[2]曲宗琴.试对当前医德医风教育难题的客观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

[3]白国强.新乡医学院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7).

[4]韩霜.医学院校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及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篇10

关键词: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医学

如何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医护的专业人才,让人深思。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诚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环境、软硬件等。毋庸置疑,师资队伍、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熟练掌握专业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单单吃透教材,局限于与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熟悉相关专业,例如,一位病理生理学教师不但要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生理学、生物化学,甚至包括药理、诊断、内外科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他在讲授的时候才可能鱼如得水,游刃有余,才能够很好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只局限与本专业知识内容的讲授,必然是片面、局限和肤浅的。

二、灵活选用教学法,因材施教

一个能很好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师,未必就能教好学生。选用好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组织课堂、使课堂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的能力,既是一个好教师所必备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的。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授课的对象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如传统的教学(LBL)、问题式教学(PBL)、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还是使用现代的启发式、设问式或学导式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选择。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要充分运用启发、设问、情景模拟、问题的抢答、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要善于采用形象的比喻、联想等手段,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化腐朽为神奇。

三、不断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训练——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仅仅传授专业知识,只是教书,而未能育人,尚未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要求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育人为本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形成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发掘和实现教师人格魅力独特的育人价值,对于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至少应囊括以下方面:亲和力、美感力、吸引力、信服力、示范力、教化力。教师的风度仪表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实行民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赢得学生的信赖;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不教而教,实现教育终极目标。诚然,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情感优化具有陶冶价值,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具有激励价值,对学生的道德升华具有示范价值,学生的意志强化具有促进价值。

四、学校相关部门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促进、激励和监督的作用

首先,从思想和态度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强师资队伍力量制定较好的激励制度,采取合理的策略,并能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如开展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活动,开展师资培训,有针对性、有目的送部分教师去内地名校进修教学,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交流会,通过多途径、多措施、多渠道切切实实提高教师教学整体水平,对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增强和促进作用。

其次,相关职能及管理部门应发挥好其监督作用,对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给予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的制定可能牵涉诸多因素,既然为了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评定标准就该尽可能客观、科学、合理。试想,一个无法区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本末倒置的评定结果,何谈其教学监督作用,它无疑是对教师的不认可、不承认和不尊重,甚至是伤害。教学监督的目标适得其反,就别谈提高教学质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