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育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教育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教育特征

篇1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

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应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普及教育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普及教育的程度逐渐提高。现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已经跨过了大众化进入普及化的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上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现代教育必须满足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里面包含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政府正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教育现代化要求逐步实现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终身教育的思想在 20世纪60年代就产生了。当时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为了谋生的需要,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

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与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相联系,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

第四,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 l生。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强调标准化、统一化,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人才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第五,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现代社会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有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六,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尤其要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第七,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往往会迅速传遍全世界。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问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一切世界优秀文化,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 转贴于

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与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

第八,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研究,重视教育政策的科学决策。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了教育的法制性。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规划需要根据这些特征来制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即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设备和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其中教育观念,也即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关键,是灵魂。

因为现代教育是靠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人去贯彻。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保障体系。教育现代化不能等着每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都转变了再开始。总是有一部分先进分子先领头。然后把先进的理念化为制度,制定制度大家遵守。教育设备、手段的现代化则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有了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有了现代化的设备条件,就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教师有了现代化的先进教育理念,就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育经验,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

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建筑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第一线工作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学习与科学研究,不同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科学研究,他们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改进教学,丰富教育经验,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把自己锻炼成为真正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现代教育家。

二、发达地区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一,重视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规划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是教育现代化战略思想和策略的具体体现。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状况科学制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划。在规划中要注意城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使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的存量能够适应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学校的建设规模要适当。中小学校规模不宜过大,小学更应该小一些。这样便于管理,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可以紧密接触和沟通。那种搞几千人的大学校的做法,是为了资金的集中使用,并非从教育规律方面考虑。发达地区有条件把学校办得小一点、精一点,办到学生的家门口。班级规模也要缩小。这样便于教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第三,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体现在办学的理念、师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学风、校园环境等方面。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是建设好了就完了,建设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要重视时代精神的发扬。

篇2

一、成果富有指导性。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彰显其创新生命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基于主体结构理性视角,结合对三大国际组织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透视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认为制订农村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应把握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的关系、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关系、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并构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62个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对农村政府、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公民等的职责功能定量描述,把握住了农村县域城乡教育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主要矛盾。可以说,该书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填补了农村教育现代化定量研究空白,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二、观点富有创见性。该书以四川两个山区县域为农村教育现代化实证研究案例,创新性地提出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新论点,运用比较法认为内生型的优势比外生型突出。该书还对推进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高质量的观点,如认为沙湾区教育现代化推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制度体系,汶川县教育现代化推进体现了灾后教育重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点,教育现代化对农村乡土文化、历史传统有着承续价值,教育对农村现代化有着支撑价值等。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能脱离县域教育发展的实际。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化复杂为简单,运用归纳方法对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归纳,并在分析中看到了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在两个县域的具体实践中,更多看到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农民作为受益者被动地参与教育现代化进程。这些充分说明作者有着直面问题的勇气,而这些问题本身对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此外,该书还基于未来学理论理性探讨了农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之路,对“农村教育会不会消亡”、“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独特优势”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性判断,提出农村教育现代化未来应走服务“三农”之路。这些观点对推进“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促进价值,有助于农村各方坚定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信心。

三、实践富有成效性。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推进工作、提升水平、促进发展,《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在四川省沙湾区与汶川县得到了广泛运用,指导着两个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前沙湾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实现度达80.6%,汶川县全面达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走出了一条地震灾后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显著的教育发展成果无疑证明了该书的实践指导价值,说明该书从主体结构理论视角透析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关系,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与突出的实践效果。对于当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农村政府、教师、农民而言,可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四、语言富有平实性。该书打破了惯常的枯燥理论分析,而是以四川两个普通的山区县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为样例,进行生动鲜活的实践描述,把一个比较晦涩难懂的主体性理论解读,寓于平实而又生动的具体实践分析之中,实现了理性叙述与样例叙事有机统一,学术研究与现实实践有机统整,显示出作者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等问题的精准把握。它既给人们以理性思维上的启迪,又给以具体实践上的启发,语言平实生动,分析生动具体,非常适合农村的政府官员、学校教师、普通公民等广大人群阅读,能够满足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的需要,是一本易于阅读、可读性强的好书。

当然,该书仅对西部山区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对象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怎样调动农村公民投身于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相关概念;关系;作用原则

现代化远程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将建设学校文化与实现素质教育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笔者针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原则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教育界探讨全面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全方位实现素质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

1. 相关概念。远程教育学校文化指的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在办学、组织管理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团结合作,创造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认可的精神类财富和物质类财富的总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体现的是远程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教学精神,反映了学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属于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的参与人员、建设人员和受益人员。

2. 构成要素。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等。远程教育属于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类型,也需要有基本的学校设施和组织机构。远程教育学院文化需要坚持普通学院文化的基本建设规律。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全面建设能体现远程教育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学院文化,这也是远程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3. 基本特点与主要功能。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多种基本特点与功能。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社会性、教育性、独立性、民主性等。其中社会性特征是核心特征,要求面向社会,为我国社会发展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全面学习型社会。主要功能包括了:育人、激励和谐发展、凝聚力量、导向等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属于核心功能,要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政治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被教育人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素质教育

1. 相关概念。素质教育指的是以被教育人员的自然特征为前提条件,利用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全面激发被教育人员潜在能力,以提高被教育人员的身心素质等方面为要求,实现其综合发展,并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内化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

2. 基本特征。素质教育具备:开发性、独立性、深度性、创造性等基本特点。其中开发性特征属于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求利用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实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面向社会各阶层,为被教育人员提供自主选择的教育机会。

3. 基本方式。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了:内化和导出化方式,以实现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在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国教育政策为基础,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原则,以提倡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性教育为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远程教育的学校文化生活、学院精神文明、计算机网络远程课程、组织管理和学校章程的实施中。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关键内容是学院精神文明,这也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体现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基本特征的主要条件,也是对远程教育学校所有师生产生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学院精神文明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素质教育属于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是道德和理想。道德与理想在个人自身素质中占据首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道德与理想的养成和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是相同的。素质教育规范培养人才的具体项目和程序操作,也是培训人才的过程,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总方向。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原则一致

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创造性原则。创造自身属于摒弃、批判、发展和继承的一个过程。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创造性。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和执行时的原则主要包括:可行性、适应性、时效性和综合性。其中核心原则是综合性原则。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使其朝着多样化、社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内涵在于明确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导向,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说明了原则上的一致。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在远程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院的文化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并经之路。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都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也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学院文化活动、基础文化设施、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被教育人员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的原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潜移默化性原则

远程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具备潜移默化的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内化特征。内化特征指的是被教育人员长时间处在良好的学院文化环境下,其学校和基础教学设施所固有的学院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习惯和品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感染的内在作用,使得教育结果更加自然、持久。而接受远程教育人员具备独立自主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并能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建设学校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通过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原则具备规范化和持久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被教育人员的感情、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教育功效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将政治思想的教育渗入到学院的设施文化、计算机网络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教育文化、组织管理文化和课外娱乐文化等方面,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院文明氛围。其目的是被教育人员和教育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院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实现教育目标,并培养其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远程教育方面来看,首先需要积极发挥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还需要积极发挥学院环境的推动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着眼于对被教育人员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适应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是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强化学校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实现远程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关系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10(03).

[2] 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09).

[3] 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等.研究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石油大学学报,2011,21(07).

[4] 任继荣,赵刚著,王力军.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20(06).

[5] 宋东燕,庞志功,汪宝琪,祁彦.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01(05).

篇4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2]。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篇5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学范围扩大。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可以合理地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实现了互动教学。另外,现代教育具有将个别化与协调型相结合的特点,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挥,教学具有针对性,形成了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放宽了对教学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方式都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我们说,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物理教学应推行的教学方式之一。

2探析物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实践

2.1教师创设问题场景,实现现代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背景下,要求物理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角,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背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兴趣如何得到提高;其二,课堂气氛如何营造。实际上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教学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使传统教学中生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变得十分清晰。通过问题创设,学生能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其为学生创设的背景更符合物理教学的目标,也使物理教学更加动态化和直观化。问题的创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首要条件,需要物理教师改变自身的观念。

2.2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

在问题背景创设后,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建立作为教学任务。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

2.2.1实现物理教学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变

物理教学中概念较多,较为抽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将其具体化,这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在物理中力学基础的讲解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相关课件的展示,还要将其具体化。这要求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为教学重点。其次,在二者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要以物理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在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角色的分配,使其在主动思考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物理教学中,现代教育平台构建的基础,学生是教学主体,他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才具有可行性。

2.2.2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物理教学涉及大量的实践,因而具有动态特征。受限于课堂教学的空间性,一些大型教学模型无法在教学中进行展示,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下,可建立相关概念的动态模型,并且可建立可视化的物理教学平台,通过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物理概念。其优势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具有整体上的物理观念,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物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力学学习中,空间思维决定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平台,就要注重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2.2.3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物理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接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教学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个性思维,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但在现代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实现创新,以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一种教学方式。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物理的实践性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当然物理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不能忽略物理实验的作用,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频率等问题。

3结语

篇6

【关键词】知识失业 教育现代化 教育市场化 教育国际化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国知识失业悄然产生并日趋严重。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不仅是知识失业产生的教育背景,而且也是知识失业程度缓解乃至最终解决的重要措施,它们对知识失业产生了双重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导致我国知识失业的产生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社会众多教育思潮之一,我国教育在经历了曲折发展之后,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步入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轨道。伴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知识失业悄然产生。

首先,从教育现代化的特定内涵来看,我国知识失业具备了产生条件。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进行整体转换的运动过程,无论从其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看,它都为知识失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就微观层面而言,教育现代化也指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种各样教育形态的现代化。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家会通过市场化等改革措施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高等教育的规模会急遽扩大,最终导致知识失业的产生。就宏观层面而言,教育现代化还涉及健全的教育投入机制。我国教育投入机制的改革使教育筹资渠道多样化,满足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失业问题。

其次,从教育现代化的一些特征来看,我国知识失业也是必然要出现。教育现代化具有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开放化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实现都为知识失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教育全民化包含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与教育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两层含义,它们都促使知识失业的产生;教育终身化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各个年龄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知识失业的出现;教育开放化意味着教育国际化,而教育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知识失业的日益严峻,因此,教育开放化也必然导致知识失业的出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会导致高校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热门专业的重复设置,最终导致知识失业的产生和日趋严重。

最后,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程度看,我国知识失业也将日趋严重。毫无疑问,实现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是,我国教育在许多方面同教育现代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教育现代化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式赶超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势必会在一定时期加剧知识失业的程度,采取诸如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都会极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使原本已经严重的知识失业变得更为严峻。

二、教育市场化的改革促使我国知识失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掀起了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浪潮。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日趋市场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深受市场化趋势的影响,出现了推行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主张和行为,促使我国知识失业的向前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又称大学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市场化浪潮的影响下,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面对日益增加的教育需求,我国从国情出发,开始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实施教育市场化战略,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市场化之路,也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教育市场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权力下放,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自主权,加大省级政府的教育权力和责任;二是非政治化,即高等教育不再是主要为政治服务,而是转向为经济服务;三是多样化,体现在办学体制、教育服务的提供以及教育经费的来源等方面;四是商品化,表现在大学教育服务和产品逐步走向商品化,比如缴费上学等;五是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六是高等院校之间及其与地方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是成绩与问题并存。但是,不管是成绩还是问题,都是当代我国知识失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育背景。从教育市场化取得的成绩方面看,国家实行权力下放使高校拥有了专业设置等自主权,而高校又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确立为高等教育的功能,这就使高校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专业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出现专业的重复建设,最终使高校培养出的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因超出市场需求而产生知识失业。同时,在利益的驱使下,高校又不愿及时变更相关专业,而是继续培养更多该专业的人才,最终导致就业市场上知识失业程度的加剧。办学体制和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虽然满足了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使我国教育迅速实现了普及化或大众化,但是,它们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失业并使之日趋严重。正是在我国办学体制和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的保障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由几百万而几千万,也使得我国无法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多,导致知识失业程度的日益加剧。从我国教育市场化存在的问题方面看,要解决知识失业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市场化,通过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使之自治,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教育市场,倡导高校走特色型、多样化的发展之路。总之,知识失业因教育市场化而产生和发展,其程度缓解和最终解决仍然要靠教育市场化。

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加剧我国知识失业的程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我国也逐步融入其中。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程度日益加深。知识失业就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日益加剧的。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它主要体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广泛的物质的、信息的交流和合作办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给我们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知识失业的愈演愈烈便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学和来华青年的认可;我国留学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友好,在许多方面都越来越人性化和国际化。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外国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2005年在华留学生总人数超过14万,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32%;2007年来华留学人员共计195503名,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0.17%。自2008年开始,为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满足新时期对外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新需要、新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大幅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规模,今后的三年,即2008年、2009年、2010年每年增加3000名左右,主要鼓励接受高层次来华留学生。

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尽管我国政府对留学生在中国就业有许多限制性措施,但是,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多,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留在中国发展,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我国本已非常严重的知识失业的程度。2004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曾对210名留学生做过调查,有三分之一的留学生想在中国就业。现在,看好中国就业市场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倡导就业的国际化,即从国际市场的视野培养人才,将大学毕业生进行劳务输出。劳务输出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国际化,既增加了择业机遇有利于就业,又有利于学生在竞争中成才,必将对学校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有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利于外国学生在本国就业的政策,为我国实现就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条件。比如,德国将放宽外国留学毕业生在德就业限制,外国留学生找工作的环境也将变得比以前宽松;加拿大为了鼓励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加就业,在工作许可及其年限和工作领域等方面放宽限制,将使外国学生享受到更宽松的就业政策;日本也通过实施“亚洲人才资金构想”计划帮助外国留学生在日就业。

由此可见,我国知识失业是在教育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出现并日趋严重的。同时,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教育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也是未来我国知识失业得以解决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铁军.现代教育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08:153.

[2]王铁军.现代教育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08:155-164.

[3]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208-216.

[4]刘雅静,孙世明.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04:316-317.

[5]2007年来华留学生人数突破19万 200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将大幅度增加.教育部网站,2008-03-13.

篇7

[关键词] 贵州省 现代化程度 现代社会 人口 指标

美国著名人口学家寇尔对于如何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入现代社会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所谓的现代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 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万人以上的城市

(2)90%以上6岁到13岁的女性人口接受教育

(3)30%以下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渔业、林业

寇尔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就可视为仍然处于传统社会阶段;处于两者之间的就是转变中的社会。

一、 测量贵州是否实现寇尔衡量现代社会的第一个指标――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万人以上的城市

根据统计年鉴得到的数据 :2001年贵州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3.96%,而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6.04%;到2006年贵州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7.46%,而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54%.。

1.贵州省城乡人口分布特征

“现代化作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显著特征就是人口城市化,而城市化不仅是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 通过对贵州城乡人口分布的分析、比较发现,贵州省的城镇人口从2001年910.12万增加为2006年的1086.13万。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并不大,在2006年依然有7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根据寇尔的衡量指标来看,贵州省在2006年并没有实现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要求。

2.影响贵州省城乡人口分布的因素

首先,贵州省的经济相对于邻近省份而言增长缓慢,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快,贵州省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074.71亿元,到2006年是2282.00亿元,比2001年增长207.29亿元 ;而经过五年的发展,四川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4216.05亿元,云南增长了1932.01亿元。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小,这导致城市没有能力容纳下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

其次,贵州处于高原地区,农业耕作面积不大,农作物的种植以梯田的形式为多,而且土壤较为贫瘠,这使得贵州省农作物的生产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使用大型机器,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自然环境的限制导致贵州省的农村地区不能通过使用大量的机器生产以替代劳动力。

再次,贵州省的公路、铁路建设相对于其他省而言并不发达,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交通的不便导致贵州的部分农村地区不能正常的与外界交流,相对封闭,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地区的人口流动,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能顺利流向城市。

此外,贵州省的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较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很多农村人口在城市不能立足而被迫返乡,这也是城乡人口分布不均的一个因素之一。

二、 测量贵州是否实现寇尔衡量现代社会的第二个指标――90%以上6岁到13岁的女性人口接受教育

由于资料不足,没有确切的贵州6到13岁女性人口数。而6――13岁是小学阶段年龄,因此该研究将根据小学教育阶段女性占在校学生的比例和小学学龄入学率来推论女性受教育的情况。根据2002年和2007年贵州统计年鉴上得到数据 ,2001年女童在校比例为46.43%,2006年为47.69%。

1. 贵州省女性儿童受教育情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谈到如何改善发展中国家人民福利的时候曾说“增进福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 。”(舒尔茨,1990)提高教育水平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儿童受教育程度越高。2001年和2006年贵州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是98.2%和98.6%。女学生所占总学生的比例为46.43%和47.69%,这表明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略低于男性,但两者的差异不大。由此数据推论,90%以上的女性接受小学程度的教育,贵州省的女性儿童受教育情况达到寇尔的指标要求。

2.贵州省人口受教育情况

贵州省教育方面的发展与国家义务教育的政策方针有很大联系,这保证了在农村的大量儿童有机会能接受初等教育。但实际上小学阶段的教育程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贵州省2002年和2007年所得数据 (表一、表二)上看:

无论2001年还是2006年,未受过教育的女性人口都多于男性,而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接受教育的人数越少。在受教育方面,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贵州省2001年后的入学率在98%以上,但这只能反映出贵州省的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并不能真正体现人口的文化水平以及文化素质,通过对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调查发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大专以上程度人口较少,高素质人才稀缺。

三、 测量贵州是否实现寇尔衡量现代社会的第三个指标――30%以下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渔业、林业

根据2002年和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 :

1.贵州省农业人口比例分析

通过对农业人口所占比例的研究可以分析地区的非农化水平。一个地区的非农化程度越高,现代化程度就越高。

数据反应,2001年贵州省从事农林渔牧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81.83%,经过5年的发展,在2006年时此比例下降了8.79%。贵州省的农业人口比例离寇尔设定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2. 贵州省非农化率低的原因

贵州省到2006年时的农业就业人口依然占总就业人口73.04%,这意味着贵州的非农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贵州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化的生产可以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行,但贵州的规模以上企业数远低于发达地区,到2006年,贵州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单位数为760个,而北京为1469个 。工业的发展水平不高阻碍了农村劳动力人口到城市的进程。其次,贵州的第三产业不发达,缺少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比如,2006年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贵州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人数为2.8万人,而邻近的地区如四川省为4.9万人,云南省为4.3万人 。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会影响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导致地区的非农化水平偏低。

四、 结论

中国地区现代化有两个目标,一是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一是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从理论上说,世界所有地区都能完成第一个目标,只是一个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对第二个目标而言,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可以实现。具体到中国而言,21世纪前50年中国国家层面的地区现代化总目标是:

(1)中国34个地区全部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全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2)中国34个地区中,达到当年世界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地区个数,2010年为8个,2020年为10个,到2050年约为17个。

地区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贵州做为目前中国的欠发达省份,根据《中国现代化进程2004年》提供的数据,贵州在2002年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62.3%,据估计需要33年才能100%实现第一次现代化。通过对贵州省城乡人口比例、入学年龄女性入学率以及从事农林渔牧业人口比例这三大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到2006年贵州省距实现第一次现代化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五、 促进贵州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贵州的现代化发展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贵州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它的现代化实现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和谐发展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就目前的条件看,贵州省作为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主要目标是加速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1.进行合理规划,全面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贵州的实际情况看,在强调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应该理智的对贵州省的各行各业进行分析,明确各行业的发展方向。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是总体经济增长的保障,相关部门应该对行业进行合理规划,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人民的各方面生活水平。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贵州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应加强通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国西南的省份,贵州处于高原并且地势崎岖复杂,这导致贵州的交通运输业发展受阻。要促进贵州的现代化发展,应大力修建交通要道,完善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建设,以保证地区之间的正常物质生产交换。目前,贵广高速铁路,贵阳-金阳的轻轨、贵阳-福建、重庆的高速公路都已经在筹建的过程中,相信在交通设施的不断发展,贵州的现代化进程会逐渐加快。

3. 加强政策扶持

这里所指的政策扶持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贫困地区人口的扶持。贵州很多地区人口生活水平目前依然在国家的贫困线以下。政府应该加大对该部分地区的投入,使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其次,政府应制定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优惠政策,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能自由选择迁移地,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比例增长。再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保证农村地区的儿童能有机会接受教育,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该研究通过寇尔的衡量现代社会的三大指标对贵州省2001年和2006年的现代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具体分析中引入了同其他地区的比较。以使研究能从多方面了解贵州的发展状况以及问题所在。通过研究中的分析,总体来看,贵州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发展的过程中,但离完全的现代化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DB].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DB].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3]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R].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篇8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职业教育 新型农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科技进步

[作者简介]姜明文(1979- ),男,山东嘉祥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驻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俞启定(1948- ),男,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 100875)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JZD0028,项目主持人:俞启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05-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大批农业人才的造就,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实践证明,包含农村初等、中等、高等、成人等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历来争议较多,主要有过程论、制度论、配置论、可持续发展论、转变论、一体论等①,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论者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狭义的农业现代化论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即农业本身的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特征:首先是“大农业”的现代化。所谓“大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即“绿色农业”,还包括海上种养殖的“蓝色农业”和实用菌种植的“白色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牧、副、渔业;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还包括诸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形式;不仅包括产中,还包括农药、化肥生产等产前服务和收购、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大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升级,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推进“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产业体系。其次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广泛采用以机械—化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成果、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武装农业。主要体现为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安全;摒弃传统的生产方式,推广现代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的轨道上来。再次是农业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即要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农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实现经营市场化,同时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使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各部门、环节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联系起来,走开放式经营道路,实现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等等。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部依赖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渐增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如农产品质量堪忧、农业产业安全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三个基本内部依赖:

1.依赖于大批新型农民的高质量培养。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才能让其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运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使农业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具备提升产业素质的能力,掌握推进经营方式转变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只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民,才能把我国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现代农业发展才有持续推进的源头活水。

篇9

一、现代化人的素质构成

根据英格尔斯对现代化人特征的研究,结合现代化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活动内容的主要特点,国内学者认为,现代化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健壮的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

健壮的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身体的主要要求,也是现代化人的“物质基础”。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要求愈来愈高,在现代社会快速生活节奏与高信息负荷的“压迫”下,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将会感到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身体要求,不仅是健康的机体,还要求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强度。

2.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现代的思维方式

这是现代化人的基本素质。现代社会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人们对效益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把线性思维与全方位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单向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起来。

3.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激烈的竞争性。现代人应当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竞争中夺取成功的桂冠,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同时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4.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与勇于开拓的精神

这一素质是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在现代竞争中,现代化人的思维应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不受固有观念和模式的约束,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辟蹊径,发现、开拓新的领域,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开拓中求发展。

5.顽强的意志品德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在竞争中能否夺取最后的胜利,不仅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物质基础,更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乐观、自信、自制、自我调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精神”基础。

6.较强的预测能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具有快速多变的特点,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必须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然而,在高度复杂和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任何科学预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为此,现代化人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7.较强的组织才能和联络才能

现代化人的工作、生活都在一定的团体范围内,不可避免地以某种方式与内部成员和外部系统发生一定的联系。任何一个社会成员,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组织才能和联络才能。

二、体育教育与现代化人的素质培养

随着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体育教学的固有特点,体育教育对现代化人的素质培养的作用也是独特的。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体育教育能锻炼人的健壮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

体育新课标的出现,使体育的内涵更丰富,使体育的外延更广阔。体育新课标是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无论其内涵与外延如何变,时代赋予其“锻炼人的健壮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的厚望不但没变,反而越来越高。所以,体育教育的“锻炼人的健康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功能将越来越得到强化,这也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任务的一大特征。体育新课标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之一,而体能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在确定体育(与健康)的性质中提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这里提到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身体上的全面发展和心理意识上的发展,其中身体上的全面发展包含体能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体育教育中,开展内容丰富的体育教学,开拓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举行活泼多变的课外体育活动,目的之一,在于锻炼人的健壮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其目的也是使其终身锻炼和保持健壮的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此外,体育教育还能锻炼人神经反应能力。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教育活动,这种练习是在大脑、神经系统指挥下的。所以,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能随时有效地调节自身的各种机能,对外界环境迅速做出反应,并很快适应。

2.体育教育能培养人的现代思维方式

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人,办事的成功率及效率高,这也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体育教育能培养人的现代思维方式:

首先,体育教育能促进思维发展,体育教育不仅是身体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寄思维活动于身体活动之中;其次,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体现出观念和理念的极大转变,更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体现,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确立,从学习内容到水平目标的划分,从课程管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无不体现现代思维方式,而这种现代思维方式又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影响着每位学生,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现代思维方式的熏陶,并逐渐形成现代思维方式,尤其是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根据体育新课标的理念,体育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出现明显的变化,就以体育教学来说,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完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分组探究性学习,也可以是主题互动性学习,也可以是互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地发挥,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智能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人的思维相互碰撞、互为影响,使人的思维过程更活跃,思维形式更多样、更复杂。所以,在体育新课标下的体育教育,使人形成现代思维方式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现实。

3.体育教育可以激发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课程价值之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它有这样的解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新课标的课程价值,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务必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六(按要求,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只需达到水平五就行了),作为高中学段(包括职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主要是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并使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得以加强。

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技能及健康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体育文化的灌输活动。通过体育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如,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能催人上进;在竞赛中因毫秒之差而决定胜负的经典战例让人懂得什么是竞争;运动员刻苦训练而取得骄人战绩的经典故事能激励人的斗志。

4.体育教育能铸就人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10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1]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2]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2]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2]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1]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1]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5].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6].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6].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