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识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意识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林宇认为:电脑上的安全主要是杀毒,而手机等移动端则包含杀毒、隐私保护等众多问题,而且两者的分发渠道90%不重叠,商业模式也完全不同。另外,PC端的安全公司若切换为移动端,成本非常高,所以无需惧怕。
当然,网秦也不会做PC端杀毒。林宇透露:“未来趋势是手机、PC、Pad界限的安全领地逐渐模糊,汇成大的移动安全市场。互联网影响10亿人,移动互联网,包括智能手机、Pad、智能电视、智能汽车,将影响100亿人,其中的安全市场前景令人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一家企业盈利模式是最终的导向。目前,国内安全领域主要是免费的产品通过广告盈利,广告费用最终还是追加在产品体验和最终产品价格中,由消费者买单。林宇表示,移动安全行业最终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服务免费,面向特定群体的特色服务收费。
不过,如今网秦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浏览器。在林宇看来,手机浏览器的业务扩展能力很强,是有价值的入口。整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历史都是钟摆效应,App客户端和浏览器会达到平衡点。
有业内人士担心,任何一个产品都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5-10年后,市场趋于饱和,网秦如何保持增长势头?
“任何一款产品都具备生命周期,只有先积累用户,然后做平台性的、社区型的企业,生命力才能长久。”林宇说,对于移动安全产业,重在强调用户的黏性,通过创新发现新蓝海。
林宇所谓的“创新”就是借助云计算,“新蓝海”则针对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生活安全服务。
篇2
经省政府同意,从现在开始,要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省集中开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非煤矿山行业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安全生产状况大检查。各地要强化监管工作,既要做到严、细、实,更要坚持从抓源头、抓打击、抓整治、抓日常监管入手,坚持标本兼治。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加大暗访暗查频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严格做好这三个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
一要把好安全准入关,把达不到安全标准的企业坚决拒之于门外。客观来讲,我省的非煤矿山、中小危化和烟花爆竹企业安全基础比较差,准入标准不高,在这种安全条件下,各地更要严格起来,坚持已有标准不能再放松,绝不能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绝不能因为招商引资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就可以降低安全生产的准入标准,就可以减少安全监管的次数,一定要把有先天隐患的企业拒之于门外。非煤矿山行业要继续坚持安全准入条件,凡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最低开采规模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建设。对批准建设后不按期限建成的又不申请延期建设的矿山,一律取消建设资格。对不按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的,一律不准通过验收,一律不准生产。对因资源枯竭等原因长期停产,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的,一律注销安全生产许可证。中小危化企业要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制度,未经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从现在开始,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非煤矿山企业,必须一次性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否则一律不得批准。
二要继续推进企业整治和关闭工作,进一步促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好转。在非煤矿山行业,要对省市重点监控的18个在生产地下矿山、51座在用尾矿库和33个在建地下矿山、38座在建尾矿库进行严格排查,把企业安全基础底数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扎实,做到对自身监管行业领域安全状况胸中有数。省安全监管局将要对每个地下矿山和尾矿库实行层层落实专人负责包保联系,各市(地)也要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将地下矿山和尾矿库监管逐一落实到县(市、区)安监局。我们一再强调,安全生产监管的责任主体在县(市、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各市(地)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这个环节不强化,就容易出现监管缺位、越位和不到位问题。各市(地)要按照今天会议提出的要求,立即组织开展对辖区内所有地下矿山和尾矿库的安全大检查和隐患大排查,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和问题的非煤矿山和尾矿库,一律责令停产整顿,限期整改。要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全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立即停产的通知要求,立即停产整顿,收回安全生产许可证,做好关闭的各项工作。各市(地)政府要全面落实责任,进一步明确完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关闭工作的责任表和时间表。省安全监管局要求现有的9户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在8月31日前拆除全部生产设备,9月15日前将全部剩余原辅材料处理完毕。各市(地)要按照这个时间要求,落实责任,分工负责,采取相应措施,确保9户生产企业在拆除设备和销毁处理剩余辅料期间的安全生产,防止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技术规程和操作不当引发事故。此项工作按照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由各市(地)政府按照年初签订的责任状,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县(市、区)政府具体贯彻落实,务必按时完成。届时,请各市地政府向省政府专题书面报告。对于关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一是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二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三是存在的相关问题在9月15日全部关闭到位后再集中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烟花爆竹经营企业行为。经营企业违规问题,最明显的是超量超储。下一步,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经营批发企业监管上来。要立即开展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隐患排查工作,严厉查处超量和超资质范围储存、内外部间距不符合要求、产品流向不清等问题,坚决取缔非法经营、非法储存行为。对超范围、超储量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经处罚后再犯的依法吊销经营许可证照。全省要对现有经营批发企业进行一次整顿,对全部库房的安全状况进行一次评价,达不到标准的,限期整改达标,不达标的坚决取缔关闭。没有整改条件的,坚决取缔。各市(地)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安监部门必须管理到位,参谋到位。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及时报告政府解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要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强力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市(地)、县(市、区)要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乘势而上,狠抓落实,建立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要使打击非法违法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就必须动真的来实的,不能有丝毫含糊,绝不能心慈手软,要按照全省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着重解决安全生产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问题。监管工作也要放宽视野,在企业规避的时候我们要有办法发现它,把握它,绝不能仅仅局限在企业审批划定的范围,要研究相应的对策和办法,加大打击的力度。各级安监干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抽查、突击检查、暗访暗查、有奖举报等多种形式开展打击非法违法专项行动,确保发现真实情况,打击取得实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对非法违法行为的姑息纵容和心慈手软,就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漠视和不负责任,就是对监管工作的一种亵渎。要坚持狠下心来,对于非法违法行为不出重拳,就不足以解决问题,就不能消除隐患,冒险非法违法组织生产的现象就会屡禁不止。各地在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中,一定要“严”字当头,做到严密组织、严格执法、严加督促、严肃追责。按照国务院安委会要求,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责任。各市(地)、各县(市、区)安监局要坚持重心向下,力量下沉,集中精力向重点行业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企业倾斜。
四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把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要紧紧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市(地)、县(市、区)安全监管责任,强化属地分级监管,进一步研究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坚持一级带一级、一级推动一级,下决心解决走形式、监管不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各地要做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针对恶劣天气和当前汛期的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各种应急状态准备。在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关闭停产期间,相关县(市、区)安全监管部门要坚持每天对企业进行一次人盯人的检查,紧盯企业退出进度;所在市安全监管部门要坚持每周到企业检查一次,实施有效推进;省安全监管局分管处室要采取包保方式定期到企业,时刻掌握整体退出动态,做到对关闭企业死看死守,严监严管,确保尽快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关闭计划,严防在关闭期间引发事故。各市(地)、县(市、区)安监部门要从现在开始,通过利用一个月时间的隐患大排查和安全大检查,建立起三个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分类监管机制。二是建立企业隐患排查的长态机制。三是建立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机制。
一要把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作为首要任务。各市(地)、县(市、区)政府要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把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任务,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地支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支持安全监管部门把监管力量作用在企业上,不断推动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推动企业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各市(地)、县(市、区)分管领导要带头研究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措施和办法,要认真分析当前本地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不断支持安监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协调各行业领域的牵头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对于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退出工作难度大的市(地)和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要亲自督办,有必要的要建立临时机构实施推进,研究制定烟花爆竹企业退出的具体措施、责任和办法。安全生产工作最核心的任务还是要推动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二要进一步培养树立各级安监干部的责任意识。要把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做到守土有责,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这3起事故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非法生产,另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反映出监管工作不到位、空位和缺位的问题。我们现在都在强调各级安全监干部提高专业水平、业务水平,这个固然重要,不懂专业有的时候确实发现不了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各级安全监管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作风。即使不懂业务,但是有一种敬业精神,有一个严谨的责任意识和精神状态,能够切实负起责任,工作认真,就可以发现问题。把责任意识和求真求实、敢抓敢管的工作作风,作为各级安监部门培训干部、要求工作、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恳请各市(地)政府的分管领导,各县(市、区)政府的分管领导都能够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三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各市地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好安委会办公室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好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高压态势。消防部门要进一步严格高危行业企业审核工作,促进源头安全。安全监管部门要严格许可管理,特别要把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销售许可证的发放情况及时通报给当地公安等部门,公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配合工作,严格烟花爆竹运输、燃放许可和安全检查,合理规划烟花爆竹运输路线,加强运输车辆监控,及时查处非法生产、储存、运输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堵截非法进入我省的烟花爆竹产品和各种辅料。
篇3
一、“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的概念
“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也有人称为“商标使用”、“商标性使用”,是贯穿商标注册、商标权利维持、商标侵权认定整个过程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内涵和外延,却理论界和实务界上一直颇有争议。本文意在探讨如何在侵权案件中理解和认定“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因此首先就需要厘清其与商标撤销程序中“商标使用”的界限。
在商标撤销程序中,商标使用有“商业性使用”和“象征性使用”之分,并以此判断一个注册商标是否应予以维持。“商业性使用”,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公开、真实、合法的使用商标,带有商标的商品应该被真正投放到市场中,让商标和消费者发生接触;“象征性使用”,是指以维持商标注册效力为唯一目的的使用,销售数量、销售期间、使用形式等都是考量是否构成“象征性使用”的因素。
笔者认为,商标侵权案件中的商标使用,基本上都不属于“象征性使用”。因此本文仅在“商业性使用”的范围内讨论如何理解和认定“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
何谓“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存在不同表述、不同观点。限缩性的解释,从字面含义出发,认为商标使用就是作为商标使用的行为,这里的“商标”是商业概念上的商标,不包括商品名称、商品装潢、广告用语等;扩张性的解释,以《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为基础,认为“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标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的一切展示商标标志的商业行为,都属于商标使用;折中的观点,认为要从使用行为是否具有区分商品来源的功能来衡量。2013年新商标采用了折中的观点,也为上述争议划上了句号。新商标法第48条规定,“本法所称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
商标使用的核心功能是识别商品来源,那么商标侵权的实质,就是被控侵权标志的使用,伤害了、阻碍了这种功能的实现,其结果也就是容易导致混淆、误认。在商标侵权案件中,如何认定被控侵权标志是否属于“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对判断侵权成立与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认定“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的基本规则
判断被控侵权标志是否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在个案中判断,很难在法律层面上做出统一的规则和解释。从以往判例来看,商标注册人及被控侵权人双方的使用意图、 使用方式、 客观效果,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侵权与否的判断;使用方式是核心,通过使用方式既可以推测使用人的主观意图,也可以评价使用后的客观效果。
从商业实践和惯例上看,一个商业标志,无论是图形、文字、色彩还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在商品、包装或容器上,使用方式可能是被用作商标、商品名称、包装装潢或者广告用语。对一个企业来说,除了核心品牌、主打标识具有注册价值,商品的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特定构图、富有个性的广告用语,也因其特有的商业感召力,而成为企业商标申请的对象。
被控侵权商标标志,可能采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使用方式,也可能不同。比如,将他人注册商标文字作为商品名称使用,或者将他人注册的广告用语当做商标来使用。
理论上说,无论是商品名称、包装装潢还是广告用语,都有可能通过突出的使用、广泛的宣传而与品牌建立起唯一对应的关系,成为指示商品来源的标志。反过来说,也有可能注册商标本身并未大量使用,但被控侵权商标标志通过突出的使用、广泛的宣传与侵权人及侵权产品建立起了某种程度的固定联系。以上正反两种情形都应该属于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
三、认定“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的具体方法
从实际发生的各种案例看,被用作商品名称、包装装潢、广告用语的注册商标自身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描述性,比如,能够被用作商品名称的注册商标通常包含描述性用语,但又不是通用名称;能够被使用为广告用语的注册商标可能带有较多语素,也通常具有某种暗示的、引申的但非直接的描述涵义。从另外一方面看,被控侵权标志通常与侵权人的自有商标一起使用。这是这类案件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征。
在这类案件中认定“商标意义上的使用”,需要从注册商标、被控侵权标志的具体使用方式、使用范围和知名程度等更为细节的个案案情去综合判断。有助于认定“构成商标意义上的使用”的情形,包括:在显著位置单独或突出使用该标识,该标识显著性较高,广泛宣传取得较高知名度,在相关公众之间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有助于认定“不构成商标意义上的使用”的情形,包括:结合其他文字使用,已经在显著位置突出使用了自己具有一定显著性和知名度的商标,基于固有含义的使用,符合商业惯例性质的描述性使用(完整规范使用,有上下文的使用,和上下文的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风格等保持一致等),注册商标本身的显著性不强、知名度不高、无法在相关公众中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
下文中将结合一些典型案例来说明在商标侵权案件中认定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的一些具体方法。
在浙江蓝野诉百事可乐侵犯其“蓝色风波”注册商标一案中,二审法院认定,“本案中,百事可乐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通过多种方式,长时间地在中国宣传“蓝色风暴”产品的促销活动,“蓝色风暴”标识已经在消费者心中产生深刻印象,消费者一看到“蓝色风暴”标识自然联想到了百事可乐公司产品,特别是其海报宣传中突出显示“蓝色风暴”标识,在其产品的瓶盖上仅注明“蓝色风暴”标识等行为,其区别商品来源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的彰显。百事可乐公司通过其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已经使“蓝色风暴”标识事实上成为一种商标。”在该案中,首先“蓝色风暴”在瓶盖上单独使用了,且在宣传海报中被突出显示,这使“蓝色风暴”与其他共同使用的商业标志相比,更容易被消费者注意到,这是其“识别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再者,注册商标“蓝色风暴”虽未实际使用,但百事可乐公司的大规模宣传行为,使消费者将该注册商标错误地与百事可乐联系起来,这也同样伤害了注册商标的识别功能,因此商标侵权成立。
在某著名食品公司诉雅客公司侵犯“脆香米”商标一案中,二审法院认定,“脆香米”商标通过原审原告的长期使用和推广,已经具有突出显著性和较高知名度。雅客公司在其产品上使用“脆香米”文字作为商品名称并无合理理由,易使相关公众误认为雅客公司与原审原告在品牌上存在合作、许可等关联关系,客观上会造成原审原告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损失。虽然雅客公司的“雅客”商标也具有较高知名度,但不能成为阻却其构成商标侵权的抗辩理由,特别是被控侵权产品正面使用的是“CoCo”这一消费者并不熟悉的商标,而将知名度较高的“雅客”放置在背面且被封边遮挡,在使用意图上显然存在弱化自身商标、突出“脆香米”商标的倾向。综上,雅客公司在主观上存在搭便车的故意,客观上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可能性,同时也会淡化讼争商标,故认定商标侵权成立。”在该案中,“脆香米”注册商标一直被原审原告作为主打品牌突出使用,长期、大量的使用已经使“脆香米”和原审原告建立起了唯一对应的关系,具有了较强的识别商品来源的功能;而雅客公司将“脆香米”作为商品名称标示在相同商品包装上,且有隐蔽自有商标、突出“脆香米”的情形,客观上伤害了、弱化了“脆香米”本应具有的识别功能,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混淆、误认,因此商标侵权成立。
篇4
关键词:疫学因果关系论;法律的有用性;法律的正义性;食品安全犯罪;限制条件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6?0094?05
随着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增多,有关食品安全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难题也日益突出。作为公害犯罪案件因果关系认定的一种学说,疫学因果关系论在国内刑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应用中还处在探讨阶段。尽管国外已经有了依据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刑事判例,但国内刑法理论如何接纳该观点,以及如何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运用,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食品安全犯罪中疫学因果关系论
法律适用的合理性分析
关于食品安全犯罪中采用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合理性,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证明标准的分析
关于刑事证明标准,有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之分。客观真实是我国传统观点对证明标准的要求,而随着西学东渐,法律真实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据学者介绍,在美国证据法和证据理论中,将证明的程度分为九等,其中前两等是绝对确定(相当于传统观点的客观真实)和排除合理怀疑,后者是对刑事案件作出定罪裁决所要求的标准,是刑事诉讼证明的最高标准[1](178)。而大陆法系则不区分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在两种案件中都要求高度盖然率,即按照一般经验可能达到的那样的高的程度,疑问已告排除,接近确实
性的可能性[2](282)。“排除合理的怀疑”和“高度盖然性”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同一标准互为表里的两种表述[3](237)。客观真实通常只能作为证明的最高标准而存在,由于受到可获取信息的有限性,诉讼证明手段的受限制性,证明主体认识能力与方法的有限性等诸多限制,作为定罪的标准只能是在法官的内心形成的一种对案件事实的法律上的确信。法律真实在刑事证明标准的体现,即“排除合理的怀疑”或“高度盖然性”,换言之,依据现有证据材料,能够形成如上程度的内心确信,就可以认定行为人有罪。
食品安全犯罪属于公害罪,这是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4](104)。食品安全犯罪的因果进程具有公害罪的共同特征,即因果进程的滞后性、潜伏性和多因性。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前提是确认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条件关系,即要求存在着“没有A就没有B”的客观逻辑关系,但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由于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间间隔,加上公众身体特质、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及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其中的条件关系难以清楚的判断。这就使得基于科学法则追求绝对确定的因果关系论,面对公害罪都无所适从,于是就有了疫学因果关系论。
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出现,是为公害罪条件关系的确定提供补充,其抛开运用科学法则确证条件关系的思路,而改以高盖然性为论断基础。只要证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性,即承认存在条件关系,进而认定存在刑法因果关系。如大谷实教授认为:“即便在公害之类的行为到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在科学上并不能被全部证明的场合,也应按照一般经验法则,在有能认可‘没有A就没有B’的关系的时候,就可以肯定条件关系。因此,即便在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自然科学上不能被证实,但根据疫学的证明,能够认定‘没有超出合理怀疑的限度’时,就应肯定条件关系的存在。”[5](167)
值得注意的是,承认疫学因果关系论合理的观点,都同时强调了因果关系的证明标准问题。如上述大谷实教授的观点,要求达到“没有超出合理怀疑的限度”,其他的学者如大塚仁教授,认为应达到“不可怀疑地存在着疫学上高度的盖然性”[6](168),耶赛克教授认为,应达到“极高的盖然性”,要求“其他原因合理地未被考虑”[7](345?346)。因此,可以理解为,疫学因果关系是符合法律真实要求的条件关系。
疫学因果关系证明标准的合理性,本质是刑法因果关系证明标准的问题。由于不同的构成要件具有不同的事实和规范属性,导致其在证明标准上有所不同。刑法因果关系兼具事实属性和规范属性的特质,前者体现在条件关系认定上,后者体现在相当性判断上。对条件关系的证明,过去都是基于科学法则的,一般采取客观真实的标准,因为诸如枪击心脏、注射氰化物等行为有着必然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具有公理性的常识,这是不需要证明的客观真实。对相当性的证明,通常是法律真实的标准。哪些条件能作为原因,是受现有的一般性认识水平所决定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内部存在着客观说、主观说与折衷说的对立,这三种学说都主张以行为时的一般人的认识为标准来判断相当性”[8](125)。不过,在公害罪的场合,对条件关系的认定由于中间因素的复杂,如果坚守客观真实的标准,刑事责任的认定就会悬而不决,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就会“逍遥法外”,疫学因果关系论将客观真实的标准转为法律真实的标准。这一转向,并没有越过刑事有罪证明的底线,因此,从刑事证明标准的角度来说,依据高度盖然性或者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认定的条件关系在法律效力上与依据客观真实认定的条件关系是等同的,同样可以作为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二)法的有用性与正义性分析
尽管疫学因果关系论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但固守科学法则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Armin Kaufmann等人说,既然没有确定自然科学的因果法则,就不能肯定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8](128)显然,突破科学法则的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合理性,还需要从法的基本理论上进行解释。
刑法一直是有用性与正义性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刑法要发挥犯罪人大的作用,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刑法要惩治和打击犯罪行为,保护法益。在公害罪问题上,刑法的有用性和正义性需要进一步解读。
正如前文所述,公害罪的刑法因果关系具有滞后性和潜伏性,并且具有公众身体特质、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及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的背景,从而决定了要从科学法则的角度彻底弄清刑法因果关系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而另一方面,刑法设定公害罪,绝不是要束之高阁,公害罪对国家、社会和普通公众危害极大,造成的损失往往惊人,设立公害罪就是要令相应领域的从业者采取审慎的态度,切实发挥起刑法预防与惩罚犯罪的功能,从而避免出现不特定多数人的福祉被公害罪侵害,将公众对公害罪的危害的恐惧、憎恶与工业化行为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利益进行平衡。正因为如此,在公害罪的刑法因果关系认定上,固守科学法则的结果,是造成社会巨大损失的、且能证明当事人存在过错的案件却没有人承担刑事责任,这极大地违背了刑法的有用性,如果立法对作为立法者的社会公众没有任何作用,这样的法律其存在的正义性也就值得怀疑了,正所谓“没有功利,公正无所依 存”[9](9),“一个旨在实现正义的法律制度,会试图在自由、平等和安全方面创设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体和谐合体。这是一项充满了巨大困难的使命,而且迄今尚未发现一项杰出计划在实现这一目标时能够声称自己体现了‘绝对的正义’。……正义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即赋予人的自由、平等和安全应当在最大程度上与公共福利相一致”[10](297, 299)。
继而应该追问的是,以“排除合理怀疑”或者“高度盖然性”为标准的疫学因果关系论,是否违背了刑法的正义性,导致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承担了刑事责任。这一问题,除了上述证明标准的解释外,笔者以为,还涉及到对科学法则和高度盖然性之间关系的认识问题。科学法则和高度盖然性都是人类在现有水平下对规律性的认识。事实上科学法则也是不断被取代的,如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在相对论出现之前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而相对论出现后,则退居到大多数场合是正确的地位。所以说,科学法则只是被现有证明水平绝对证实的高度盖然性;疫学因果关系论所附加的高度盖然性,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仅次于科学法则在案发时绝对正确的地位,“用来确定因果关系的科学法则,可以是具有绝对意义的法则(即能单独提供确定答案的法则),也可能是统计性法则(即能单独说明或然性的法则)。……因为统计性法则实际上也是普遍用于指导所有人类活动的法则之一”[11](128)。
而且运用疫学因果关系论得到的答案是具体到数字形式的判断,比纯主观性的判断更为可靠,正如著名统计学家C.Radhakrishna Rao所说:“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解决的话,应求助于统计学而不是某个专家委员会。比起收集少数专家的智慧来说,统计学和统计分析能力能给解决问题带来更多光明”。论及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学者往往没有确切地指出高度盖然性的具体数值问题,最常见的表述是,依据疫学因果关系论认定刑法因果关系,须符合四个条件:“第一,该因子是在发病的一定期间之前其作用的因子;第二,该因子的作用程度越显著,患病率就越高;第三,该因子的分布消长与医学观察记载的流行特征并不矛盾;第四,该因子作为原因起作用,与生物学并不矛盾。”[8](128)然而这只是定性的表述,真正充足疫学因果关系论认定刑法因果关系正当性的,是疫学因果关系论统计结论的极高概率。
一般认为,统计学所得到的高概率事件,除去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几乎接近依据科学法则的结论。“人们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当事件发生的概率接近100%时,在一次实验中几乎一定会发生。同时,当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那么可以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该事件实际上不可能发生。”[12](7)按照这一原理,统计学证明的高概率的联系,完全具有认定因果律的正当性。因此,以疫学因果关系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条件关系,完全具有刑法的正义性。
二、食品安全犯罪中疫学因果关系论
法律适用的限制条件
疫学因果关系论虽然具有诸多合理性,但其毕竟不是科学法则,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应用该理论判定条件关系,需要遵循如下的条件。
(一)适用案件的范围
什么样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要应用到疫学因果关系论,其实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是科学法则和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关系问题。疫学因果关系论只是科学法则的补充,由于科学法则判断因果关系符合客观真实的要求,因此,只有在科学法则不能作为判断基础时,才可以动用疫学因果关系论。如在案件所涉食品中检测出超出法定安全标准的添加剂,且现有科学法则已经证明过度食用该添加剂会导致案件所出现的危害结果,则无需运用疫学因果关系论,直接依照科学法则认定案件的刑法因果关系。
另外,当受害人的范围不足以满足统计学要求时,一般也不能应用该理论。例如,受害人只有一人时,缺乏统计基础,一般不能采用疫学因果关系论。如前所述,该理论的规则是“该因子的作用程度越显著,患病率就越高”和“该因子的分布消长与医学观察记载的流行特征并不矛盾”,这些都要求具有一定样本量的分析。
(二)刑事证明责任的归属
证明责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据学者研究,大陆法系以主观证明责任和客观证明责任构建证明责任概念,英美法系以说服责任和提出证据责任构建证明责任概念[13](107)。不过无论是哪种构造,都要解决当控辩双方举证后待证事实仍无法查清的法律效果问题。由于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这种法律效果都是由控方承担。在《刑法》中只有极少数罪名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辩护方承担事实不清的法律后果,如巨额财产,非法持有国家秘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
多数学者谈到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应用依据,必首提日本《公害罪法》的规定。该法第5条规定“在某工厂或事业场所,在其事业活动中已排放了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且其单独排放量已使公众的生命或健康受到危害的程度的情况下,若在排放此物质的地域内,公众的健康或生命早已由此物质的排放而受到损害和威胁,则便可推定,此种危害纯系该排放者的此种有害物质所致。”有观点据此认为,疫学因果关系论,是推定的因果关系,疫学因果关系论适用的场合,鉴于公害罪主体处于社会责任重要的地位,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14](106)。还有观点认为,虽然法律没有规定“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但实践中已经有此方面的实例,如1980年王娟诉青岛市化工厂氯气污染损害赔偿案就已经运用了流行病学原理,推定王娟所患支气管哮喘病与氯气污染具有因果关系[15](144)。作为相反意见,有学者认为尽管世界各国对公害案件多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及因果关系的推定,但我国刑法、刑诉法目前均无此类规定,而且在我国参加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已明文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因此,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如果控方不能确实充分地举证,则不能判定被告方构成公害犯罪[16](18)。
笔者以为,所谓认为疫学因果关系论是推定的因果关系的观点,并不可取,实际上是将证明责任与疫学因果关系论混淆的观点。理由有三:
第一,《公害罪法》的规定实际是相当性判断。即《公害罪法》第5条所规定的推定,实际上是不考虑因果关系的实际进程的相当性判断,因为该条设定了两个明确的条件,一是特定地域工厂的单独排放量具有危害公众生命健康权的危险,二是实际上该特定地域公众生命健康权已被查明是被该排放物伤害,至于具体的因果过程是通过直接污染还是间接污染,不需要具体的查明。因此,并不能由此得出疫学因果关系论是推定因果关系的结论。
第二,疫学因果关系论的证明标准否定了推定因果关系的可能。如前所述,疫学因果关系论本身的合理合法性,是建立在统计科学的基础上的,所要达到的标准也是排除合理的怀疑或极高的盖然性的,所以,应用该理论认定条件关系的做法,并没有确定要将证明责任分配给辩护方。国外之所以将公害罪的证明责任分配给辩护方,并不是因为条件关系的认定运用了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原因,而是基于公害罪因果关系的证据资料优势不在控诉方而在辩护方的原因,相比之下造成公害的企业在证据资料的获得上有更大的便利和更专业的支持,然而定罪的证明标准,仍然要是能达到排除合理的怀疑或者极高的盖然性标准的疫学关系,否则,疫学因果关系论支持者所持的证据标准和事实不清时由辩护方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效果是相互冲突的,如果认为疫学因果关系就是推定因果关系,实际上是否定了疫学因果关系认定条件关系的合理合法性。
第三,民事的公害侵权行为不能用来解释刑事公害罪问题。个别论者所举王娟诉青岛市化工厂氯气泄漏的事例,并不足以作为刑事法中疫学因果关系是推定因果关系的佐证。其一,在于本案中原告只有王娟一人,不符合疫学因果关系的统计学要求;其二,本案并非刑事案件,以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证明责任来说明刑事案件的逻辑,本不可取;其三,本案不符合公害罪常见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时间间隔较长的特征。王娟住处距化工厂只有100米,由于中毒较重当晚即送医院救治,且在医院治疗长达300多天,出现哮喘这种并发症完全可以以科学法则解释。
因此,在现有法律规定框架中,应用疫学因果关系论认定条件关系的证明责任,仍然属于控方。即控方必须承担条件关系证明不达到排除合理怀疑或极高的盖然性标准而败诉的后果。
(三)应用精确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现状研究、队列研究、对照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的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① 描述性研究提出假设;② 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一般先是对照研究,然后队列研究);③ 实验验证;④ 病因推导(主要是例外因素的排除)。主要包括机遇的排除、偏倚的排除和Hill’s标准的满 足[17](186?190)。就刑事案件而言,受刑事程序是有限时间段的影响,最常用的是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通过对同一人群和非同一人群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对照,得出比值比(OR)和相对危险度(RR)等数值,运用统计软件(如SPSS,SAS)计算怀疑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联强度,并在排除怀疑因素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这些方法和步骤运用中,始终离不开精确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这决定了疫学理论应用能否达到证明标准的问题。
(1)精确性的要求。流行病学理论认为,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在对某因素与疾病发生间的联系做总体参数估计或病因学推断时,如果方差小即总体参数估计值的可信区间较窄,该研究的精确性就好。流行病学研究中导致随机误差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因为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某人群的一个样本。为了提高精确性,一是增加样本含量,二是提高统计信息量[18](158)。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即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扩大样本含量,将特定食品流通、消费地域的人群尽可能多地包括到样本库中来,避免出现因样本量过小导致判断误差无法排除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采用合理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包括充分收集和利用所有信息、合理应用统计模型、限制研究对象的特征,平衡各比较组群间的对象 数[18](159)。如包括尽可能收集特定食品的流通、消费的频率,出货量,相关人群的饮食习惯等,采取合适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对结论的影响,使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人群比例均衡等。
(2)有效性的要求。疫学有效性的问题,转换到刑事证明中,主要是怀疑因素的排除问题(即疫学所称的偏倚)。流行病学理论一般将偏倚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等。偏倚的存在,会导致研究者形成错误的关联。具体到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防止偏倚的存在,主要应注意:一方面,对受害者信息的分析。应避免将可能由其他因素导致同一结果的受害者纳入到样本库中。例如有学者在说明疫学因果关系论时,例举如下案件:医院院长李某没有对到院检查的赵某某采取合适措施,导致与实患“非典”的赵某某有过密切接触的200多人中有16人患有“非 典”[19](96)。虽然学者举出赵某某接触的人群(即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的相对危险度(RR)高达4000,但正如案例本身所述,密切接触的200多人中,有28人曾经与其他“非典”病人接触,也可能16人是被其他“非典”病人传染,这样得出的RR值其可信度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对信息的可靠性分析。应避免将不确定的对象纳入到样本库中。由于公害罪案件时间跨度长,一些受害人可能不记得确切的时间段确切的食物来源和数量,这会导致信息本身的不可靠,不利于条件关系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陈光中, 徐静村. 刑事诉讼法学[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 沈达明. 英美证据法[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1996.
[3] 卞建林. 刑事证明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4] 福田平, 大塚仁. 企业的公害罪和刑事责任[J]. 环球法律评论, 1993(3): 104.
[5] 大谷实. 刑法总论[M]. 黎宏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6] 大塚仁. 刑法概说(总论)[M]. 冯军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7] 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 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M]. 徐久生译.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8] 张明楷. 外国刑法纲要[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9] 储槐植. 美国刑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0]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11] 杜里奥·帕多瓦尼. 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 林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8.
[12] 王炳顺. 医学统计学及SAS应用(修订版)[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13] 黄永. 刑事证明责任概念的比较法分析[J]. 政治与法律, 2003(6): 107.
[14] 时延安,阴建峰. 过失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之比较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 2003(1): 106.
[15] 张梓太. 论公害罪[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9(4): 144.
[16] 陈航. 公害犯罪若干问题研究[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1(6): 18.
[17] 雷毅雄. 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M]. 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18] 徐飙. 流行病学原理[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19] 庄劲. 从一起案例看传染病犯罪因果关系的司法认定[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3(6): 96.
The Rationality and Restraint of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Causation
Based on Epidemiology in Crimes of Food Safety
ZUO Xiuyang, LUO Tingting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Procuratorate of Jiangnan District of Nanning City of Guangxi Province, Nanning Guangxi, 530031, China)
Abstract: The nature of crimes of food safety determines the need of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causation based on epidemiolog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y lies in the fact of its high standard of proof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justification and utility. It is critical to notice issues such as scope of application, burden of proof, accuracy and validity requirements of proof.
Key Words: causation based on epidemiology; utility of law justification of law; crimes of food safety; condition of restraint
收稿日期:2012?08?01;修回日期:2012?11?08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信息管理;网络安全
0、前言:
现阶段互联网与居民实际生活的联系越加紧密,计算机技术在为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隐蔽的危险。无论对于相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而言,来自于网络的威胁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与精神损失。因此,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想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就需要在网络当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本文将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定义、现阶段计算机信息在网络安全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中具体应用策略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指的是在互联网中相互传输的信息安全程度,有时也指计算机系统硬件部分具备的安全性。在网络之中,有关信息在传输的过程当中,需要保证在安全、密闭的环境之下进行,保证私人信息不被盗窃、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指的是对于网络之中传递的信息进行管理的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对于有关网络威胁的防护以及消除都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居民网络安全重要的手段之一[1]。通常对于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可以划分为服务器信息传递、自身用户信息、网络下载信息等几个大模块。
二、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较低
目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应用之中,工作人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偏低是较为显著的问题之一[2]。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是否能在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当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与工作人员的实际执行情况密不可分,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他部门很难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可以说在实际工作当中该部门的独立性较强,这对于相关人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来自于网络当中的威胁呈现隐蔽化、多样化。如果工作人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较低,无法及时察觉网络当中存在的威胁,势必会对用户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解决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意识偏低的问题是现阶段主要的问题之一。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存在漏洞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重视对于用户在网络当中信息访问的控制,对其信息来源进行一定程度之上的监控,在此过程当中不仅会涉及到互联网用户自身还牵连着信息提供者、中转者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具备很强的专业性,想要保障计算机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之中的得到有效的应用需要较为完善的技术指导以及环境。由于我国有关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应用方面起步较晚,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还属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漏洞,面对着不法分子时刻革新的技术,现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有些难以招架。因此,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修复当前技术当中存在的漏洞是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有效应用的正确手段[3]。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中具体应用策略
(一)工作人员加强安全意识
工作人员加强自身有关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是保障用户网络安全的前提,目前网络威胁的伪装技术愈发先进,普通用户难以察觉,这就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加强警惕。对于在职很长时间理论知识落后的员工进行加强安全意识的专项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大力引进相关的高端人才,通过对于尖端人才的学习促进整体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进行提升。将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实际业绩进行捆绑,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杜绝鱼目混珠的人员拉低整个队伍的素质,加强对于网络环境的监管,保障用户在网络当中的信息安全。
(二)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全方位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做的还不够到位,面临着网络威胁技术的飞速提升,有关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也亟待加强。有关部门对于此事应当加大重视程度,领导阶层打开视野,加强对于国际当中先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引进,提升有关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素养,加快国内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制度的建设,完善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当中存在的漏洞,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将不法分子制造的网络威胁拒之门外,为居民打造和谐、绿色的上网环境。(三)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想要保证居民网络安全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正在不断的健全完善当中,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有关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革新日新月异,网络威胁也在时刻进行变化,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有关部门一定要加速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构架全面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才能有效维护网络安全。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信息化时代,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时刻威胁着居民在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为保障居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在新时代下做好网络安全中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手段就显得十分必要,相关单位必须要重视当前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才能更加全面的保护用户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文兵.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6):35-36.
篇6
关键词:供电所 安全文化 建设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电力安全,必须减少电力事故,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供电所作为电力公司的派出机构,在农电体制改革完成后,划归供电企业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农村电网的运行维护与用电管理,是供电企业实施设备运行维护和用电管理的最基层单位。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稳定农村电网的安全运行势在必行。因此,抓好供电所的安全管理工作,树立安全文化意识,对电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 电力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其定义是指存在于单位和人员中的特征和态度的总和。它确定安全第一的观念,使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电力安全文化就是既考虑职工需求,保障其人身安全,又充分满足客户高可靠性的用电需求。
2 供电所特色的电力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体制制约,我国的供电企业很难进行用电管理,缺乏必要的安全监督和技术指导,安全意识不足,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树立安全意识是供电所进行安全管理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通过一些安全教育活动,引入职工安全考核机制,将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3 具有供电所特色的电力安全文化
3.1 发挥导向作用的电力安全文化
安全意识是规范和形成安全行为的前提,对供电所而言,企业要在职工入岗之初就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树立安全意识,才能规范他们的安全行为,保证用电安全。对电力企业来讲,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则显得更为重要。供电所安全文化是隐性管理,是原则性导向,又有明确性标准规则,其提倡满足职工和客户双向需求,通过潜移默化作用,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时刻注意安全生产,养成安全习惯,营造安全氛围。
基层供电所可通过定期开展“安全活动”,作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开展安全活动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交流,将安全提高到思想层面,并最终转变为提高安全意识的推动力。开展安全活动,要注意两点:一是开展安全活动前,相关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合理安排,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定期开展,并形成制度。通过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供电所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二是安全活动要立足现实,针对性强。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安全事故,吸取经验,有效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以此来开启每个人安全意识中的预见性和反思性。
作为供电所的带头人,供电所所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深植安全生产理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稳定生产,安全是电力企业根本,它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我们现在提倡的一秒自警“作业危险,安全是福”就是这个道理,安全工作无小事,关系到家庭幸福和企业利益。因此,保证安全是电力企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安全思想意识深植于每个职工心中,安全生产工作警钟必须长鸣。
为了进一步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供电所可以定期开展结合实际的安全教育活动,落实各种安全知识、规程、文件的学习及安全知识竞赛,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全面增强供电所全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3.2 发挥凝聚作用的电力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供电所内部团结一致,狠抓安全的合力,即安全凝聚力。供电所以电力格式企业文化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各类安全活动,“上一节安全技术讲堂、作一次辅导报告、搞一次学习体会交流、办一次征文比赛、组织一次安全知识考试、办一场知识竞赛等安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职工的电力安全文化素养,激发员工的信心和凝聚力。
3.3 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的电力安全文化
供电所安全文化能够激发全所员工的工作激情,对其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安全文化的激励、约束作用就是让员工增强自觉性,明确重要性,提高主动性,使其从主人翁的高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安全行为,爱所如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主动消除安全隐患。
4 总结
供电所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供电所要以安全生产经营工作为中心,把“安全第一”作为供电所首要工作目标,提倡“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供电所安全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提升供电所职工及农电工队伍的安全生产理念,养成遵章守纪的安全行为,能自觉地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魏光耀.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不断提高电力安全水平[J].电力安全技术,2004(07).
[2]王兴鹏,单小东.基于案例分析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
[3]王华山.浅析电力安全事故案例培训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1(04).
[4]苏鉴彭.关于电力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
篇7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有效途径
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弱,而上幼儿园又是幼儿初次离开家庭保护。为了提高幼儿园的安全防护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把安全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如何定义
目前新闻媒体频频报道幼儿园中发生的惨剧。有的是不法分子闯入园中肆意伤害手无缚鸡之力的幼儿,有的是不良教师利用职务之便伤害幼儿,还有的是幼儿自己不小心造成了伤害。不管是哪种形式,儿童都面临许多潜在的危险。为了保障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幼儿的管理和保护,也要通过教育让幼儿学会分辨危险,在危机来临时尽可能保护自己。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使儿童具有安全意识,学会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分析自己的处境,及时发现危险;二是需要儿童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能够在危险来临时利用身边的有利因素获得帮助。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受不断发生的幼儿园安全事故的影响,社会各界逐渐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幼儿园也提高重视程度,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和危险情况演习。但是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大多还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全面考虑各种安全问题,对幼儿的教育具有局限性。由于幼儿尚未形成完整的三观,对外界行为和事物缺乏准确的判断,同时又充满好奇心,很容易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危险事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实际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如误食、跌伤等,进行场景还原教育。
三、如何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1.潜移默化地树立安全观念
幼儿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即使遭遇一些危险情况也不会产生危机感。为了在启蒙教育中就树立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例如:在课间时间,教师可以从网络下载有关安全教育的故事片在教室中播放;在午餐和零食时间,给幼儿传授如何分辨劣质食物,怎样进行手部清洁等。
2.多途径宣讲安全知识
幼儿对枯燥单一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弱,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游戏和互动中普及安全知识。教师可以从多种途径进行安全知识的宣讲。例如:当前网络上生动有趣的安全知识动画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每天在课堂上抽出一部分时间播放安全知识动画,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了安全知识。此外,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安全大讲座,邀请公安、法律、医疗部门的专业人员实地传授安全小知识。这些专业人员往往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目睹过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由他们进行宣讲效果最好。安全知识不仅要时时强调,也需要及时考查,以了解幼儿的掌握程度。教师可在期末设立安全小测验,用一个个安全小游戏来观察幼儿是否牢记安全知识。只有日常宣讲与定期考查相结合,教师才能发现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的多途径宣讲。
3.设立安全节
安全节的设立是一种全新的安全教育形式。幼儿对节日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好奇,所以这种教育形式符合幼儿的期望,能够在幼儿心中形成印象。学校通过设立“消防日”“医疗日”“公共安全保护日”等各种内容的节日来分门别类地普及安全知识,在节日中开展一系列与安全主题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消防日”的主题节日中,学校开展全校消防知识大比拼,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消防演习,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如何使用灭火器,学习如何在消防险情发生时保护自己等实用知识;在“医疗日”主题节日中,学校邀请专业医生莅临现场教授人工呼吸、简单包扎、正确使用防护面具等应急措施,也可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
四、总结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前途不可估量,切不可因为安全事故导致这些花朵提前凋谢。社会各界应该给予幼儿园安全教育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医疗,公安等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向幼儿宣讲安全知识。同时,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时刻谨记安全的重要性,在儿童心中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教育儿童提高警惕,机智地分辨社会上的善恶。
作者:单守阳 单位:磐石市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93-02
一、 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与网络相辅相成,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为大数据带来了更多数据、信息与资源;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为网络提供了更多支撑、服务与应用。大数据是网络的基础,这意味着大数据更多来源于网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保障网络安全,使得大数据的利用合法、安全,必将成为高难度的世界课题。
目前,大学生依赖网络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学习、娱乐或是购物等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2个小时,相当于每天上网3.75小时,[1]其中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成为贡献上网时长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网络环境进行改善,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经济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损害;同时,也对高校管理造成风险。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中国民航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共480名在校大学生,内容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高校间开展的网络安全意识程度,方法为网上问卷和实地考察。调查问卷采取选择题的形式,共计十二题,分别调查了大学生上网情况、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及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上网情况
调查显示有2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下,36%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2-5小时,4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5小时以上,若以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为基准,那么在校大学生有一半以上超过了每日上网的平均时间,说明在当代大数据背景下,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网络通讯设备的普及,可以很便捷地使用网络,大量的上网时长可能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隐患,还造成网络成瘾等一系列问题。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购物、游戏、学习、通讯这四类占据学生上网内容的主流,其中网络购物与大学生的财产信息安全直接挂钩,通讯则与用户自身的个人隐私息息相关。
2.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情况
调查“大学生是否有意识地去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问题时,结果为大学生有20%“经常”、28%“偶尔”、42%“很少”、10%“没有”去有意识地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表明大学生每日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却忽视网络安全,这是大学生易遭受网络陷阱、受到网络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看到一些未证实的有关社会敏感问题时会怎么做”调查的是当学生遇到社会舆论的导向时做出的反应,调查数据为38%的学生“不理睬,直接跳过”,58%的学生“了解后,不管”,4%的学生“转载并评论”,未经证实的社会敏感问题和不良信息有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大部分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不能给出自己的判断,更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回应,总体缺乏判断能力。调查学生在遇到诸如网络病毒、垃圾邮件之后的反应以及平时使用网络的习惯,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拥有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例如有害邮件需删除,病毒用杀毒软件查杀等等。统计大学生遭受过的网络安全问题,数据显示多数学生曾遭受过有害邮件和病毒攻击,占总人数比例的90%和71%,没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很难彻底杜绝垃圾邮件和病毒攻击。遭受过财物被盗(4%)和信息被盗(15%)的学生较少,能够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个人信息和财产的保护拥有最基本的认识,但经验不足。调查“大学生受到的具体侵权行为”,每种侵权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其中受到垃圾信息(94%)、骚扰(61%)和盗号(54%)的学生最多,这几类侵害行为的成因多为学生因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差造成的,产生的后果轻者频繁收到垃圾信息,扰乱个人网络环境,重者被窃取个人隐私,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双重侵害。
3.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统计了四所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情况,依据调查的数据显示,理工大学的网络安全教育情况较好,有47%的学生接受过较为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范围较广,主要原因与理工大学自身教学环境相关;外院有72%的学生在校期间从未受过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的进行并不理想;中国民航大学和南开大学网络安全教育情况在与另外两所高校的比较中成中游态势,总体而言网络安全教育在整体学生中覆盖面不广且不精。
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受过哪些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开设讲座的形式占据主流,主要原因是开设讲座覆盖面广,一次可以容纳大量学生,专业性强,且对于学生具有一定强制性,但学生愿意接受讲座的意向不强,更多人希望通过主题班会、网络宣传、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整体来看现阶段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方法较为单调,学生主动性不强,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有待提高。
三、大数据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探究
(一)多方面入手,扩大网络教育范围
大数据背景下,海量的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众多问题。这就需要网络安全教育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扩大网络安全教育范围,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包括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四部分。[2](P.94-96)
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大学生应掌握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不做违反网络安全法律的行为。
网络道德意识教育从道德角度入手,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网络安全责任心与道德心,在网络上自己的行为不只同自己有关,还会影响到其他人,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使大学生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和防御手段,能运用常用网络安全工具进行分析和防御。
网络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上网,长时间地沉迷网络有可能会引发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这里需要学校对其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上网心态。
(二)因材施教,实行多层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是获取知识最多的地方,因此必须重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在课堂中所起到的作用。数据显示不同学校、专业、年级的网络安全意识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各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网络安全意识较弱的人文社科类学校或专业,可以进行普及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如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必修或选修课、定期举行全校范围的网络安全讲解活动等;对于一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要格外重视,对其进行网络使用的正确引导,以免走向歧途;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络自由创业、投资群体,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使用网络开创自己的事业,对于这些已踏入社会但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更加重要,学校对于这些学生应当进行更为系统专业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三)根源做起,增强网络监管体制
安全的网络环境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构建,大学生遇到网络安全问题并不仅仅靠受到的网络安全教育就能够解决,高校须从自身根本开始改变,营造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目前,不仅是学校,某些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监管力度,呼吁全社会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各大高校也应该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公安及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管理机构、网络运营部门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监管系统,为大学生上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在客观环境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3](P.87-88)例如,保障先进的技术设备、采取身份认证技术、封堵、禁止对不良网站进行访问以净化网络环境、词汇过滤功能、预警功能等等。[4](P.82-84)另外高校还要负责关注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对学校周边诸如“黑网吧”等违规网络营业行为依法进行取缔。
(四)高校联合,提高网络安全教育互动性
现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满足于单一的照本宣科讲课模式,高校应着眼于采取更多元丰富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来促进学生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互动程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的活动中来,譬如课外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有关网络安全主体的辩论赛和班会等等。调查显示各高校之间的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拥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就此方面将高校联合起来,成立诸如“网络安全意识联合会”的学生组织进行互帮互助,互相学习,比如建立网上论坛、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开宣讲会等,同时还要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方面可以以诸如开展法律讲座、交流法律知识、观看经典案例的方式进行。这样做一方面可行性较高,一方面这种由学生自发进行活动比学校施加的教育更深入浅出,学生间所交流的经验也是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重要的一部分,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总结
大数据背景意味着每个人身边都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信息,人们通过网络的方式与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接触,如果没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将会在大数据背景下岌岌可危。多年来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一直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现阶段相比于其他网络环境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还处于实践阶段,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可一蹴而就,在进行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具备完整性、针对性、深入性,使之能够真正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而并非一朝一夕的泛泛之谈。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2]刘新华,巢传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 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4).
篇9
关键词:建筑业;农民工;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7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建筑行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快集中到了这个行业。现在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真正主力军,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贡献。但是,在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问题。这主要是由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特点、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建筑企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等很多的主客观原因造成的。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拥有近2亿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已经超过4000万人,建筑业农民工往往是事故高发群体,占整个建筑业施工伤亡人数的80%以上[1]。这些数字都对我们有着强烈的警示作用,要不是尽快解决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问题,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和难题。现在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出台了很多的相关政策法规,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还没有真正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安全问题。下面我将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现在对建筑业农民工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对切实减少农民工在建筑行业伤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工的定义及特点
1.农民工的定义。目前农民工的定义很多,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定义:“农民工的基本含义是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从事产业劳动,并成为产业大军主力的重要的社会群体。”[2]从广义上来说农民工主要包括外出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离开家乡的劳动力以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就只是指那些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
2.农民工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一般都是施工环境变化很大的露天高处作业,这样的行业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农民工本身就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再加之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不到位。农民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很是不足,自我防护能力很差,造成农民工成为事故高发的群体。
第一,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低。依据相关的调查证明,在我国建筑行业里八成以上的工人都是农民工。建筑行业由于门槛较低,流动性大,是农民工集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一般都是初中文化,对建筑行业的施工安全、操作技能很不熟悉,安全意识不高。
第二,农民工流动性大。主要是因为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一般都工程时间不长,一旦工程结束就会换到别的地方。
第三,安全管理不到位。这主要是企业不够重视农民工安全问题以及农民工自己的不重视造成的。
二、建筑业农民工安全存在的问题
1.意识薄弱、资金不足。目前,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都只是注重经济利益,它们根本不会考虑施工安全问题,人员配置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有的企业还撤销了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队伍也是被大量削减。此外,企业基本没有组织过安全培训,有一些单位只是简单地去买一些最基本的劳保用品,还有一些企业甚至连这些劳保用品都没有配齐。企业的安全意识薄弱、资金也不足,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现场农民工的安全问题。
2.没有科学合理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目前,在建筑业不管是企业还是建筑工人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他们对建筑业的安全问题知道得很少,导致对安全的教育与管理漠不关心,根本不能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有些企业就是组织了一定的培训,但是培训根本没有针对性,安全培训的形式很单一,内容只是一些书面的肤浅内容,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有效培训机制的形成,这是造成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建筑业的用人制度无法保障农民工安全。由于近几年来建筑业发展迅速,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对农民工的生产安全根本不关注。有很多的企业根本没有跟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政府对建筑业安全事故的处罚不重,使得很多地区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很多情况下建筑业都是由包工头来和企业签订承包合同,但是他和农民工没有签订书面的协议,只有口头许诺,有些虽然签了协议,但也是很模糊的。再加上建筑业的劳动力供应过剩,农民工在选择工作时只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为了工作根本不重视自己的安全问题。
4.建筑业安全监督不到位。建筑行业的安全检查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筑业生产安全不够重视,没有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对违章的作业不进行及时的治理,事故隐患随时都可能出现;第二方面就是企业不关注安全生产,只是对生产效率感兴趣,为了尽快完工,对农民工的安全问题置之不理。有些企业甚至违规作业,比如安全设备不足。这些都导致建筑业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5.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没有保障。农民工由于户籍问题根本不能进入到城市的就业体系之中。这就造成农民工必须去从事一些具有很大危险性的行业,这些行业多数都是技术含量很低的体力劳动,这些行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劳动强度很大、劳动时间很长、危险性很高。由于企业不能保证农民工的工商保险,一旦有事故发生就很自然地出现经济纠纷。再加上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很多的农民工都只能是自己来承受这些难题。虽然说很多的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暂行办法,但是真正落实的很少很少。劳动时间根本不是依据国家规定的劳动法来安排的。很多的事故就是因为工人劳动时间太长,身体过度疲惫所造成的。
6.由于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本来就形成了一种散漫的劳动习惯,进入到城市并不能很快地从过去的习惯中走出来,对于建筑工地上劳动强度高、工作节奏紧张的环境还不能适应。再加上农民工爱喝酒、吸烟,就很容易造成安全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农民工安全教育。运用多种手段,比如电影、讲座等形式不断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深入到农民工的心里。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务必要脱离说空话,说白话,要真实地从现实出发,把发生在农民工眼前的建筑业安全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用事实来教育农民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重视,提高安全意识。
2.建立科学的农民工培训机制。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都很低,所以农民工要想融入到现实的城市中,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因此,为了能够改变当前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都要建立专门的培训制度,对农民工进行安全卫生、职业病、安全法规、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要制定培训方案,确保每一次安全培训能够有组织、有步骤、有成效的完成。培训内容要写入档案,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考核。为了保证培训制度的有效运用,必须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各地政府要确保培训经费充足,对中央财政用于农民工安全培训的专项资金必须及时到位。还要积极地争取别的资金来更好地完成培训;第二,改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要改变过去用上课的形式进行培训。要把农民工的安全培训融入到他们现实的工作中去,在现场进行培训,甚至可以进行安全试探,让他们亲眼看到危险的真实存在,以此来提高农民工的警惕,提高培训质量。
3.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劳务中介组织具有专业化、社会化的特征,它是专门为农民工与建筑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中介组织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况为农民工选择合适他们的工作,并且能够给他们有效的安全培训。同时中介组织能够对建筑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以及安全隐患进行监督,同时能够提供事故的统计分析资料。这种组织的发展不但能够减轻政府与企业的负担,而且能够更好地减少建筑事故,发挥工人的作用。
4.制定政策,确保农民工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紧密联合在一起,根据现实情况对建筑业农民工的劳动时间进行规定,保证农民工能够有时间进行休息,减缓疲劳。这样就能够让农民工不再一直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完善农民工保障制度。为了保证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政府必须要制定出有效的制度,而且要确保这些制度能够被有效执行。在我国的《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政策法规中都涉及了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各地必须要严格依据这些法规政策,尽快把建筑业的农民工纳入到工伤保险的范围之内。企业单位必须要为在职的农民工办理应有的工伤保险手续。对于那些没有为工人办理工伤保险的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严格处理。建筑业企业还应该为农民工缴纳一些意外伤害保险,用来作为保障农民工安全的补充措施。
6.加强个人安全保护装备投入与管理。企业必须要按时提供高品质的建筑安全防护设备,并且要引导和教育农民工正确穿戴与使用这些安全防护工具设备。要建立配套的设备发放、更换、使用与报废制度,让这些防护设备能够真正发挥保护农民工安全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要严惩那些不能为农民工及时提供有效安全用具的企业,鼓励与引导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及时的、合格的、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问题要想得到彻底解决,就必须要依靠国家安全部门、建筑企业以及农民工的共同重视与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严格管理建筑企业。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督促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农民工自己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努力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璋铃.浅谈新形势下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问题[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8,(3):78-80.
篇10
关键词: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社会和谐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谁重视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谁就会在同灾难的生死搏斗中赢得主动权。只要政府重视,群众参与,相信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事业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通通过对新时期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基本定义进行了阐述,能够思考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在一个时代的特点及存在的必要性。针对国内当前实际状况,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題,提高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传统上认为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各种灾难的处理,以及部分准备和预防工作。而发展到现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主要指:国家有全方位及完善的立法,政府组织中成立专门处理机构,并且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作业流程,及成型的指导性理论体系,其主要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相对卫生安全的社会。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特点具有广泛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
1,广泛不确定性
—切危害国家、利益、人民财产或生命卫生安全为均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范畴。
2、突发性
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事件发生紧急,突然发生、根本无法预料其时间、地点、造成的后果等,根本没有任何征兆的。
3、复杂性
事件的发生非常混乱,不同危害卫生安全的行为同时或者变换产生,受自然因素、社会原因、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4、破坏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会不同程度的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发后由于时间以及信息有限,从而导致无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卫生安全管理中主要问题点
一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立国之本,只有具备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虽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卫生安全生产法》等系列法规,但也无法全面的规范复杂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状态,就无法根除其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卫生安全意识薄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教育不能及时弥补,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建设的姅脚石。很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卫生安全行为做造成,也反映出了我国目前卫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事故中卫生安全逃生的的培训及处理存在着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全民卫生安全意识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提高国家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的进步和发展。三是处理机制不健全、职能分散。我们风险管理工作发展较晚,没有一套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缺乏专门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权威机构。现已建立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模式,存在被所厲行业、所厲部门分割的严重影响,具有很大的分散特点,没有一个专门的、统一的只能部门进行管理,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行使的权力被分散。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后,中央政府会临时组成工作组来进行应对,各种救援队伍去执行被安排的任务,没有隶属关系,很难进行统一的管理,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影响工作效率。四是卫生安全管理趋于形式化。由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造成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方案难以实施,更甚者为了交差,只做了表面文章,而真正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么、共卫生安全管理只趋于形式,甚至会麻痹一些人的做事态度,酡成更大的危险或卫生安全隐患。
三、提高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方法
一是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集中统一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明确划分制定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担任的职贵,建立一套统一的社会救援组织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平台,以便更好的完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二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政府食品卫生安全信息共享的机制,同时加大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信息共享的力度。食品卫生安全信息的实效性和综合性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部门的重点,要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信息共享。在面对食品卫生安全危机时,各个部门联合行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资料来处置危机,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三是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我国当前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综合性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人才的短缺,人即是社会活动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所以,人的知识水平会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方向和状态,尤其是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工作中,一个是否正确的决策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而能够执行正确指令和行动的因素就是知识。因此,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综合性食品卫生安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总之,食品卫生安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社会和谐发展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作者:刘志宇 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乔新生.食品卫生管理体制合理吗[J].中国市场.2007(17)
[2]谷京宇,李晓瑜.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01)
[3]周干东.街头食品卫生管理难点及应对策略[J].江苏卫生保健.2006(02)
- 上一篇:乡村振兴奖励资金实施方案
- 下一篇: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