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发展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产业发展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产业发展方案

篇1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建立以三大支柱为支撑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为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为企业及职工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为商业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制度参考的是美国的“401k计划”,即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建立的基金式养老保险制度。有所不同的是,在美国,企业为个人缴纳的养老金作为成本不用纳税,个人缴纳养老金部分及其投资收益推迟至领取时才缴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只对企业缴纳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进行税前列支,对个人缴费部分不得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一共有5.9万个,仅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0.4%。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为5366.65亿元,实际运作金额为5161.4亿元。为缓解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支付压力,有关部门早已着手研究相关政策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目前,财政部门针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方案已基本成形。

在充实企业年金的同时,相关投资运作政策也已完备。人社部等四部委在上半年联合发文,扩展企业年金投资范围。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金融产品之外,增加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和股指期货。

2008年,国务院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取消双轨制,但时至今日试点未有实质进展。郑秉文说,若企业年金得到长足发展,将为推进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夯实基础,有利于下一步全国事业单位乃至公务员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业内人士认为,基础养老金管理成为中央事权,将真正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有望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议题之一。

目前,我国养老金实施的是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由于统筹层次较低,造成各地基金结余差异较大。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地区,每年需财政大量转移支付确保发放,那些有大量基金结存的地区,也不能实现全国范围的调剂和统一管理。这导致养老保险标准和待遇存在地区间差异,劳动者难以通过社会保险实现社会利益相对公平。

为鼓励机构参与养老业,国务院近期接连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求各地要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保险业内人士期望上述扶持政策能尽早落地。

篇2

第一、银发产业要坚持“统筹规划,政策扶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方针,政府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结合实际、认请形势。首先要掌握我国老龄社会化问题,更要了解四川实情,从而结合实际,认清形势,把养老服务社会化摆在突出位置。四川老龄社会化比较突出的问题,仅六十岁以上老人占全国第二位,成都主城区空巢老人就有十七万人之多,老年人所消费需求的市场空间700亿元以上,但至今不足100亿元。我省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量快,高龄比重明显,城乡差异突出,“未富先老”构成了老龄化特点。因此各级政府应从战略眼光审势定位,对养老服务社会化作出统筹安排,有力推进银发产业发展。

二是党政主导、纳入规划。从省、市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把养老事业纳入规划,引入社会化进程,形成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

三是制定政策,积极引导。民政部门要制定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方案,规范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审批与管理和民营企业开发老年产业等配套政策,形成较为健全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政策体系,为发展养老事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四是加大投入,拉动产业。政府应帮助银发产业立项,纳入财政投入计划,促成福利事业收入,民营资本、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分步实施,完善配套,使之形成产业发展的产业链。

五是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培养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银发产业由弱到强,必须切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完善城乡统筹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应从以下方面构思。

一是优先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的传统心理,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方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对散居“三无”老人和不能自理的低保老人,实行优质优化优待最低价服务;对有一定经济收入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劳模,老优抚对象,由政府补贴实行低价服务;对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老人,由自已全部承担服务费用,这样既解决了分类服务,分类照顾,分类收费,既使老有所养,也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加大社区公共用房建设的投入,整合村社,街道、社区服务资源,建立老年之家,开展丰富多采的生活照料,文体活动,学习教育和心理康疗,保健康复等精神慰籍方面的服务,使老有所乐。

三是培育养老服务中介机构。结合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组织介入养老服务领域,建立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实现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的对接,发挥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搭建多样化养老服务的社会平台。

四是以公办养老机构示范引导民间养老形式。要建高标准的公立养老院作为示范,大力引导,引进社会性,民营性的民间养老形式,使老人处处受到重视,广泛拓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责任空间和产业开发空间。坚持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发展方向,实行民办公助,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和银发产业企业。

第三、把罗江建成为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区退休老人的养老基地,打造银发产业的肤浅建言。

一是政府力推,争取支持。罗江具有一定良好条件,加之党政力推银发产业,提出把罗江建成成、德、绵经济区退休老人养老基地的战略计划,其定位不仅是省级,而是国家级乃至国际级,无凝是宏伟之举。但是要实施这一战略计划推进银发产业进程,应趁势借力,争取支持。尽快列入省政府发展大盘,适时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二是强化意识,引入实业。从强化发展意识转入引进发展实业是重中之重,既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营造发展氛围,更要注重展示政策条件来引入实体业主,尽快步入发展轨道,以项目拉动投入,以投入推进发展。

三是健全机制,加大运行力度,建立配套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是加大运行力度的关键,一定要有强大的运作队伍,强力的运作班子。组织百人招商团,要充实招商机构,特批罗江银发产业科技园,设立园区管委会,对项目开发,建设,投产的配套政策要兑现,政府诚信度越高,产业发展的希望就越大。

篇3

2016年10月2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创新与产业联盟承办的“2016移动智能终端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乔跃山解读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政策。乔跃山说, 在智能硬件产业全球化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同质化严重,单产品的标准、通信的标准、多产品之间的标准和应用范围都有所缺失,产业生态碎片化,互联互通的问题,为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今年年初,我部和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赛迪等机构成立了起草组,启动了专项行动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深入调研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专项行动。制定了全球市场战略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整体目标,并提出关键技术环节取得明显突破,建设创新平台创新目标。行动根据调研情况、目标以及工业智能硬件示范带动生产提升20%以上,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方案。设置重点应用,以智能硬件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牵引应用提升,除此之外,行动提出标准开发、产品及应用检测、产品供给能力监测三大平台。解决重点产品高端化和增强服务能力问题,以服务消费类智能硬件的品类和增值性,增强符合行业标准的智能硬件产品。二,智能硬件要实现更多的感知交互等智能化功能,技术体系更加复杂,智能硬件技术在产业整体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三,强调重点行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应用,推动智能硬件在健康养老、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的融合作用,建立成熟可推广的解决方案,解决智能硬件在行业推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后续的工作安排,一是支持关键软硬件技术开发,面向智能硬件领域需求旺盛的低功耗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开展关键芯片和软硬件开发,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推动我国软硬件系统协调发展,打造智能硬件产业生态。二是开展智能硬件试点示范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若干区域,建设一批智能硬件试点示范区,引导智能硬件产业提升、系统集成技术开发能力。三是加强智能硬件标准设计,按照成熟一项、制定一项、推广一项的原则,制定关键技术标准,完善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快速衔接机制。支持面向标准复合型、软硬件协调产品解决服务,开展智能硬件国际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四是支持重点领域应用推广,按照人工智能实施方案和智能硬件专项行动中提出的主要应用领域,在交通、健康养老、医疗、教育、工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智能硬件推广工程。我们正在跟国家l计委、民政部正在测试一个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健康养老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现在正在文件的准备和部委间的签发阶段。为了保障上述目标的实现,推动产业协同,建设创新体系和完善产业生态,一是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和重点示范,支持双创发展,资金应用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地方投入资源到智能硬件领域。二是在产业协同上,强调以标准和服务为抓手,着力加快产品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快产品软硬件协调,提高产品用户体验,确保产品安全。三是在创新体系上,支持优势地区的地方性平台。四是在产业生态上,以第三方服务为主,从产业运行间为平台,加强对产业的生态化支持。我们希望在后续的工作中能同咱们产业界的各位保持密切的沟通合作,形成推动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的合力,共同推进我国智能硬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篇4

狠抓项目建设

培育新增长点

绵阳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加大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企业产业结构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向优化,产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商业模式向智能制造+服务方向转移。

一是加快传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家庭产业。2013年,绵阳市成功创建国家数字家庭产业应用示范基地。依托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绵阳)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云+关+端+控”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和对应产品(如CHiQ智能家电、数字电视智能机顶盒等多款终端),重点跟进数字家庭产业集聚区10万用户级示范应用、数字家庭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业务模式工程等重大项目,推广家庭安防、家居养老、家庭娱乐等应用服务业务,着力构建以数字家庭应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力争通过完成23项行动计划54个重点项目,塑造中国科技城数字家庭产业品牌。

二是扎实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一,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事业单位;第二,掌握一些重大关键技术,拥有基于全球独创超低功耗安全存储技术的自主标准RFID芯片和永久性大容量存储器研发及产业化能力等;第三,积极推进一批重点产品和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军民两用型引信专用延时芯片及控制系统、60GHz个人无线局域网收发器设计、RFID电子标签芯片研发与产业化等25个总投资8亿元的重点项目。

三是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安全产业。着力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软件示范基地和未来数字家庭软件基地,推进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推动高分综合应用、电子车牌等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项目试点示范;加快北斗导航应用示范;着力推动安全电子签章、运维级存储备份软硬件产、安全增强数据容灾备份产品产业化。四是加快推进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绵阳现拥有突破精密测量、高动态卫星导航等高端技术和卫星导航接收机板卡、整机及设备、天线、软件和应用系统集成等五大类成熟产品,在城市交通、旅游、汽车电子、个人位置服务、市政精细管理等领域大力推动应用示范。

强化交流合作

聚集产业发展

篇5

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速逐年放缓,虽然仍高于GDP增长速率,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出现放缓。

在传统硬件产品增速日趋平稳,甚至出现向负增长转换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电子信息产业总体的稳定,并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要在一些新兴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通过国家“互联网+”的政策,通过广泛调研找出跟智能硬件相关、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出现比较高速增长的产业,由政府引导推动该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能硬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经形成规模化的产品领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车载设备等。此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设备的进程正在加速,如基于NB-IoT技术的智能水表、基于北斗的智慧共享单车等。智能硬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这些新兴智能硬件正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将带动形成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新动能。

《专项行动》的主要目标,在产业规模方面,要提升市占率及产业规模,到2018年,我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在核心技术方面,要突破核心技术,培育领军企业,提升国际影响;在创新体系方面,要建立支撑及创新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及创业创新能力;在应用示范方面,要形成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实现产业便民惠民。

《专项行动》的重点任务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面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提高智能硬件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强产品功能性、易用性、增值性设计能力,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供给模式,强化应用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提升高端智能穿戴、智能车载、智能医疗健康、智能服务机器人及工业级智能硬件产品的供给能力。第二,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创新工程,支持关键软硬件IP核开发和协同研发平台建设。掌握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智能硬件共性技术。加强国际产业交流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开源或开放芯片、软件技术及解决方案等资源,构建开放生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聚集、交流、开放和共享。第三,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提升,深入挖掘健康养老、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促进智能硬件产品的集成应用和推广,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新转变。

带动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动能

工信部在推M《专项行动》上做了多项工作。

组织编制了《智能硬件产业地图》、《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白皮书》,梳理了国内外智能硬件发展总体情况。

推进国内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和创新平台建设。例如,与北京市签署部市合作协议,支持北京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海尔等骨干企业,成立家电领域智能制造联盟。

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努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

在VR等重点领域组建联盟,加强产业前瞻布局。指导成立了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全行业在产业政策研究、标准体系建设、行业应用、内容制作、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

推进产融合作,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例如,2016年与财政部建立合作机制,加强PPP模式对智慧城市的支持,2017年将进一步加大PPP对智慧城市的支持力度;加大智能硬件核心芯片、传感器等智能硬件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

建设标准、检测、监测、评估体系,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组织和支持部属单位,梳理和搭建智能硬件产业基础技术、特征功能、重点产品、应用系统等层面的标准体系,组织和支持部属单位建设新兴智能硬件产品检测、评估和认证体系。

篇6

新型城市化首先要理念新:一切为了市民的幸福生活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2011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幸福”已成为诸多地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在9月18日召开的广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上,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作题为《为了广州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报告,明确提出,幸福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必须始终坚持民生幸福最高追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为使“幸福”落到实处,“1+15”政策文件中,《关于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实施意见》在制度机制、平台体系、重大项目、关键目标四大方面提出了60条具体措施,涉及52项制度机制的制定完善、21项平台体系和32项重大项目的建设,共设定87项关键目标。

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最低工资标准、城乡三项保险参保人数、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套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高中优质学位率、每千人床位数、每万人全科医师数、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处置率等都被列为关键目标;城乡三项保险政策内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全市养老床位数、残疾人康复资助标准等被列为突破点。

该意见稿共涉及的138个具体指标,其中高于国家、省、市及部门“十二五”规划的有14项,基本一致的有95项,高于国内主要城市的指标有11项。

新型城市化重心是产业新:幸福导向型产业引领服务业高端化

没有产业的城市化就没有灵魂,新型城市化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为避免产业化和城市化脱节,“1+15”政策文件中,《关于推进产业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瞄准产业集聚度不高、龙头企业较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以“转什么”、“往哪里转”、“怎么转”为重点,紧扣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从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创新水平、绿色发展、幸福导向、体制机制6个方面提出了广州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发展目标,幸福型导向产业作为广州产业转型的重要一环,促进产业转型与幸福生活结合更加紧密,推动医疗健康、养老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建设幸福广州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同时,《意见》从产业集聚、创新驱动、企业成长、绿色发展、智力支撑、资本支持、区域辐射、软实力等8个方面提出产业提升的具体对策措施。

与广州相比,在推进城市化产业发展方面可资借鉴的还有重庆市。为进一步以城镇化为依托,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融合,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和开发区建设的城镇功能配套,促进人口、产业、资源合理分布,9月12日,重庆市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推动“1+2+7+36”工业园区产城融合,促进园区城市形态化,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

新型城市化关键是内涵新:城乡一体分区推进

“建设特色鲜明、设备完善、生态良好、幸福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广州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农村群众的迫切愿望”。“1+15”政策文件中,《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工程的实施意见》围绕破解当前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最紧迫问题展开,把主攻方向放在加快实现空间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突出科学规划、突出转型升级、突出缩小差距。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作为重要内容,实施“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发展战略,完善“都会区—城区—重点镇(含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并将规划体系延伸覆盖到村,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网络完善、产城融合”的城乡空间布局,构建“全域广州”规划体系“全域广州”规划体系。同时,在乡村发展方面,《意见》确定“更新型”、“引导型”、“保育型”三类政策分区,分类推进乡村建设。

与广州相比,在推进城乡一体方面,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抓手和切入点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之后农村发展的“第”,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索的第三条道路,即“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通过新型城镇化,既解决了今后的建设用地问题,也更好地就地解决农民群众的期待。

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实际特点,河南各地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不同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型农村建设模式。截至今年7月底,河南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

新型城市化的根本保障是指标新:量化考核、系统评价、分类推进

篇7

在展会现场,新疆联通“家庭互联网”展区的“智慧家居”是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作为最早发力智慧家庭领域的通信运营商,联通依托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智慧家庭生活触手可及。“智慧家居”主要分为“家庭生活”和“家庭安防”。

在家庭生活中,实现家居智能化,从饮食起居到休闲娱乐全方面覆盖,以及家居与主人互动,以主人需求进行工作安排的场景设立;而在家庭安防上,通过相关传感器,可提供对用户和家庭的意外报警服务,让用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对家庭的掌控。

同时,可根据身体状况进行的空调自动开启与温度调节,外出时天气突变,通过手机就可以对家中实现关窗关门操作,或是在工作或外出之时,通过手机对家中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获知。智能化、人性化的家庭生活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如今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新疆联通作为肩负信息化建设重任的通信运营企业,积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此次展会,新疆联通“产业互联网”展区展示了各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的成果。

在建筑行业,新疆联通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与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共同建设数字化工地应用系统――“智慧工地”。

在养老服务方面,新疆联通打造全疆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沃・康养”,通过卫星定位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家庭物联网技术,结合居家老人生活需求,为老人提供标准化、亲情化居家养老服务。

在农业领域,新疆联通通过物联网技术,推出“智慧农业”应用系统,确保农作物大棚的生产过程通过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全程化追溯。

在教育领域,新疆联通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规模发展,打造了包括班班通、互动宝宝等多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行业产品,实现“互联网+教育”转型。

此外,新疆联通面向集团客户、行业客户和中小企业提供1+5+N(1电子政务云+5行业云+N个特色云)应用服务――“沃・云”,可满足客户随时接入、随时扩展、按需使用的差异化需求,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

篇8

一、我国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大目前,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老龄社会。据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测算(见下页表):中国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同期在2035-204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4]。与许多国家的养老社会化进程相比,我国还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日益加剧的趋势。作为老年人口第一大省的山东问题更严峻:山东于1994年就进入老龄化。截至2012年底,80岁以上老人182.16万,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08万;空巢老人692万,占老年人总数的49%,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1000万,空巢率超过70%;到2015年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预计将达到375万①。毋庸置疑,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养老市场。据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最新测算(2014年),我国未来老龄产业发展需要1200万个老年护理岗位,3000万-4000万个养老服务岗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的年招生数约2500人。可见,供需矛盾很大。以山东为例,目前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数量仅有5万人,只能满足10%的社会需求,缺口达40万-50万。到2020年需求数量将达到645万人。

(二)在岗人员素质低,高级管理人才紧缺根据民政部的调查,养老服务业在岗人员多以企业四五十岁的下岗职工、临时工和农民工为主,学历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处于较低层次,无法满足老年人在生活、医护、精神等方面的综合需要,无法提供高品质的专业化服务。据统计,全国具有老年护理员资格证的从业人员不足100万,养老护理员的持证率不到50%,民办养老机构更低[5]。更加严峻的是,未来老龄产业发展缺乏高素质的团队管理人才,如中高端养老机构的院长、运营经理等。市场上已投入试运营的中高档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的投资者普遍最纠结的问题是项目找不到合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三)人才培养层次偏低,未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老年服务是一个朝阳专业,但从市场需求看,我国的人才培养非常滞后。首先是培养数量少、质量偏低。目前我国老年服务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多是中职或高职。这些学校普遍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多数院校面临“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困境。其次是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专业设置单一,集中体现在生活照料的基本需求上,如老年护理、康复、家政服务等。能满足老人精神高层次需求的,如老年心理、老年休闲等方向几乎是空白。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刚起步,领先的专业研究机构更是稀缺。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的思考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专业人才短缺是发展的瓶颈。人才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多层次、多领域,急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高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分别在“研究型、管理型、服务型”人才培养方面各尽其责,全面改善养老服务业的人才状况[6]。对为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要找到学校发展、学生就业与为老服务的契合点。

(一)开设相关专业,扎实推进学历教育当下,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的相关专业在政策上得到了大力支持。国发〔2013〕35号文件规定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贯彻中央精神,许多省、市都相继文件强调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并明确给予各类资金支持。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结合原有的专业群,设置有特色的专业。以旅游类高职院校为例,重点专业多是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营养烹饪、休闲服务等。依托这些专业群,可逐步开设老年营养与保健、老年休闲与服务、老年用品开发与销售等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人才和中、高层管理人才,比如大型城市养老机构、中高端养老服务中心、连锁老年服务集团的运作与管理人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老龄产业相关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岗位人员等。第二,选择最优的人才培养方式。养老服务人才虽然需求大,但现状是招生难、招工难、就业留存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有社会观念层面的,也有政策体制层面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学校要在专业论证、设置、招生时就协调好这种矛盾。当下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激励(包括学费、就业、薪酬补贴),走政校合作(民政部门)或校企合作(大型的养老机构)之路,先做“订单班”,在环境变好和影响加大时,再稳步扩大规模。第三,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开发等工作。

(二)加强老年问题研究,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支撑体系高职院校可以成立“老年服务与研发中心”,构建“产学研”平台,实现政府、学校、行业的合作,进行理论研究、运营养老机构。以旅游类高职院校为例,该类学校在服务行业的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众多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的合作伙伴,这些都可以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开发新的合作领域。比如星级酒店管理标准、服务的咨询和输出,可以对接大型的养老服务集团、中高端养老机构;旅行社、景区景点可以对接旅游养老、休闲养老的需求。

(三)进行普适性老年学教育,倡导志愿服务要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形成健康的社会养老文化。既要关爱老人,实现从“关爱自家老人”向“关爱社会老人”的思想转变,也要倡导老人自立。首先,开设一到两门老年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普适性的老年学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养老和自身养老的现实问题,培养从事养老服务岗位的积极意愿。其次,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给予一定的学分,激励学生主动、自愿地了解老人、服务老人。最后,要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定期邀请老人到学校交流或聘请有一定专长的老人到学校开讲座。

篇9

朝阳村位于石阡县青阳乡东北部,为精准脱贫一类贫困村,总面积18.82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204户804人,有党员18名,多为仡佬族、侗族,全村共有耕地873亩(其中田384亩),人稀地广,地势陡峭,林木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油茶、畜牧、中药材等产业。该村现有贫困户55户171人,贫措施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6户63人、社保兜底脱贫13户18人、发展教育脱贫16户56人、发展生产脱贫10户34人,2016年脱贫15户55人,力争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调查发现,该村贫困户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水平不高,二是经济结构不优。针对扶贫攻坚工作形势严峻的村情,笔者形成了以下观察论见:因势制宜,加强指导,用好用活建档立卡贫困村“543”专项资金,确保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县乡两级应该加强对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确保方案要覆盖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贫困村脱贫致富、改革创新与保障机制、政策支持与重点扶持对象等方面内容,确保每一个贫困村找准发展方向,落实脱贫措施。

2016年11月,铜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铜仁市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工作方案》,明确了建档立卡贫困村按贫困人口一类贫困村人均5万元、二类贫困村4万元、三类贫困村3万元的标准匹配扶贫专项资金,通过调研后笔者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村“543”扶贫专项资金政策是朝阳村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解决了资金老大难的问题,扶贫开发政策不是永久性的,必须以时不我待、争分夺秒的紧迫感,借势借力,借水行舟,把握好这次重大发展机遇。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朝阳村要实现全面脱贫,面临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三大难题,是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武陵山片区其他贫困村同样面临着这三个难题。为此,笔者建议,推进类似朝阳这样的贫困村扶贫攻坚工作,县、乡、村三级应搞好统筹,形成联动,做到扶贫攻坚推进能力、发展质量、要素保障水平“三个提升”。

完善机制

提升脱贫攻坚推进能力

建立大扶贫工作机制、合作机制。对贫困村项目统一安排、分类管理、精准实施,把农业、林业、水利、民政等部门优惠政策集中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打捆”统筹使用,形成资金集聚、技术整合、措施配套、拼盘开发的态势,提高使用效益。

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考核。一是建立县扶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组织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负责领导、督促和协调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从全县出发,及时对扶贫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促协调,特别是对贫困村致富产业项目的发展进行调度,切实加强对村级经济建设的指导,最大可能降低创业风险。二是采取“领导办点、部门包村、干部驻村”三级联动包村扶贫攻坚考核制度,由帮扶部门对贫困村脱贫工作全面负责,责任到底,特别要突出产业扶贫,培育“造血能力”。实行整村脱贫考核验收制,做到群众不脱贫、扶贫不脱钩、干部不离村。

增强后劲

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打好生态牌,着力培育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朝阳村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走“后发赶超、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切实保护片区生态资源,农业上,全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生物资源相关产业。将休闲观光农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做到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加快禽畜、果蔬等优势生物产品产业化;积极培育林下经济、有机农业等新型绿色经济形态。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结合《石阡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要求,建设以农、林、茶、药等生物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扶贫产业园区,争取建成辐射周边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打好山地旅游牌,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目的地。要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建议县、乡两级每年拿出资金支持村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使朝阳村的山地旅游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积极开发农业休闲观光类旅游项目,探索旅游与农业相结合的产业融合道路,努力提升特色农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旅游富民能力。

强化支撑

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加大村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每年遴选更多的优秀乡土人才“走出去”。实行上级优秀技术人才“请进来”结对帮扶,结对援助。广泛开展各类形式的培训活动,立足服务扶贫攻坚,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让一批批村级乡土人才不断涌现,成为朝阳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力军。同时,为了吸引更多雁归村民携带资金与技术扎根家乡创业兴业,培训实行全程免费。

激发金融扶助活力。要进一步释放农村金融改革红利,大力推广“三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担保贷款、农村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的涉农信贷业务。进一步放宽上述银行股权认购条件,吸纳民间资本,尤其是农村小额资本参与金融收益分配。建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引导金融信贷资金支持村级经济发展。

篇10

当下我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各地养老金面临压力等消息在网络上不断引起强烈反响,为缓解养老金压力陆续出台的延迟退休政策又引发社会新一轮争议……大众普遍焦虑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终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一方面,了解中国公众对养老生活的预期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动,可以为养老政策、退休政策或相关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了解公众的危机感及其制度上的根源,能够及时地把握社会心态和中国公众的长期信心。

本次调查由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实施,从2016年9月开始至2016年10月截止,共回收有效问卷2811份,有效回收率为91.7%。调查问卷包括公众对老年生活的预期、对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及对老年生活及其保障的认知、可能影响公众老年生活预期的因素、当前行为选择中的养老考虑、人口统计学变量等五个部分。

2016年公众养老预期中等偏高,总体较为乐观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主要遵循整体性、有效性、实用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等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了已开发的公众养老预期量表。我们通过“公众对老年生活的心理预期”以及“对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对未来老年生活及保障所具有的认识”来评价公众对养老的预期态度。对于公众养老预期的影响因素,我们将通过引入多项观念变量进行测量。

公众对老年生活的心理预期包括“社会生活预期”以及“个体状态预期”两个维度。其中,“社会生活预期”主要涵盖生活丰富充实度、人际关系、婚姻爱情关系、物质生活成本、被照顾程度等方面的预期;“个体状态预期”主要涵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身体机能、相貌、生活动力、思想观念的未来预期。

在确定了公众养老预期的具体构成后,我们将公众对老年生活的心理预期分值设定在20-100分之间,60分为临界值,分数越高,代表公众的养老预期越高,对其养老预期态度越乐观。通过对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本次调查的公众养老预期平均值为70.8(百分制),高出临界值,说明2016年公众养老预期总体较为乐观。

公众养老预期各指标得分情况

结合两个维度来看,个体状态预期(71.0)比社会生活预期(70.6)得分高,公众对于个体状态预期较为乐观。通过比较两个维度的10个指标,我们可以看到,得分最高的前三个指标分别是婚姻爱情关系(71.8)、生活动力(71.8)和思想观念(71.6)。得分最低的三个指标分别是相貌(70.4)、健康状态(70.2)和生活丰富充实度(68.4)。

通过对不同群体养老预期差异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公众养老预期状况。结合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来看:

青年人比中年人更为乐观。结合具体年龄段来看,老年人的养老预期最高(72.4),其次是青年人(71.0),这两类群体养老预期均高于公众养老预期平均值(70.8)。中年人养老预期较低(69.7),低于公众养老预期的平均值。

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为乐观。结合婚姻状态来看,已婚人士的养老预期最高(71.6),其次是未婚人士(69.2)和其他婚姻状况(离婚/分居/丧偶)的受访者(68.2),后两类群体均低于公众养老预期平均值(70.8)。

有子女的群体比无子女更为乐观,生男孩的比生女孩的更为乐观,子女数量越多越乐观。结合子女构成来看,有子女的养老预期(71.7)比无子女的养老预期(69.1)高;有子女的群体中,如果只有一个孩子,生男孩的养老预期(71.0)比生女孩的养老预期(70.8)高;如果生育多个子女,子女数量越多则养老预期得分越高,以生一个孩子的养老预期得分(70.9)为标准,生两个子女的得分是其1.03倍,生三个及以上子女的得分是其1.05倍。

非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为乐观。结合是否是独生子女来看,非独生子女的养老预期得分(71.7)比独生子女的养老预期(69.8)高。

乡镇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为乐观。结合日常居住地来看,乡镇村居民的养老预期得分(71.3)高于城市居民(70.8)。这可能与农村生活成本较低和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日益增强有关。

月收入越高总体来看更为乐观。结合月收入状况来看,尽管月收入5001-8000的群体养老预期得分(70.4)相比2001-5000的群体(71.2)要低,但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群体养老预期得分为69.8,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群体养老预期得分为71.7。从整体来看,还是呈现月收入越高、养老预期得分越高、养老预期越乐观的分布趋势。

多因素影响公众的养老预期

在各种经济社会环境的约束下,公众的养老预期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访者对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出台的养老政策满意度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公众的养老预期造成影响。通过将公众养老预期得分情况与各项观念变量进行关联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乐观程度与养老生活预期显著正相关。受访者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有信心,其养老预期越偏向乐观。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经济预期对个体生活状态的预期有较大影响。显然,在人们心中,老年生活是否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与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相关的个体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

公众对未来医疗制度和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的乐观程度与养老生活预期显著正相关。分析发现,受访者对未来老年人护理产业发展程度的预期,对养老预期有较大影响,甚至大于对于未来医疗制度发展程度的预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抚养比比较大。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与医院衔接程度仍有待提高,管理和护理等专业人才缺乏,老年护理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对于老年人护理的关注度会高于对于医疗制度的关注度,在人口抚养比比较大的今天,公众对于老年护理产业的需求将会逐渐加大。

公众对老年娱乐产业发展的乐观程度与养老生活预期显著正相关。一方面,老年人娱乐产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繁s的预期;另一方面,在人们看来,生活乐趣逐渐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

养老福利公平性、对养老金的满意度和延迟退休政策满意度也与养老生活预期显著正相关。结合不同职业群体的养老预期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总体上呈现比较乐观的倾向,但是对于养老预期非常乐观的群体“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以及“军人”,一般属于工作稳定性较高、养老福利待遇较好、当期收入稳定并能为养老作出储备的职业。除此之外的其他类型职业人群对于政策和福利公平性的追求不容忽视。

除了上述四个显著的特点外,调查还发现,公众对于新型养老概念以及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与养老预期显著正相关。新型养老概念一般包括医养结合、以房养老、异地养老、互助养老和智慧养老等;而新型养老模式则包括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老人公寓和护理养老机构等。公众对自身养老预期态度越积极乐观,就越愿意关注和了解新型养老概念和养老模式。同时,我们发现养老预期较低、态度较为消极的群体,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会倾向于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愿意独自在家养老;而养老预期较高、态度较为积极的多选择家庭赡养及居家养老,非常乐观的群体才偏好于选择机构养老。

行为选择中的养老因素

我们曾设想,人们在就业、婚恋、移民等方面的选择是否会考虑养老因素,可能与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有关。我们通过回归分析进行了验证。涉及到的因素包括公众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制度、老年护理和老年娱乐产业的信心,以及对养老福利公平性、养老金额度、延迟退休政策的满意度等。

首先,养老福利的公平性影响着人们在就业选择中考虑养老问题的程度。在就业模型中,对养老福利不公平性的认同每增加一个单位,在就业时考虑养老因素的可能性就变为上一水平的1.432倍。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符,因职业而获取的养老福利、工作岗位的持久性等是影响老年生活预期的因素,这其中,尤以养老福利最为重要。当下养老福利方面的承诺能否在未来得到兑现落实,除了雇主的稳定性、持久性和可靠性之外,社会稳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突发事件、制度变迁等社会动荡会妨碍雇主兑现对员工的养老福利承诺。因此,为保证自己老年生活的质量,人们往往在择业时会考虑养老福利的公平性发展趋势。

其次,对经济发展、养老保障制度的信心及对养老金的满意度会影响为养老而移民的倾向。通过分析发现,公众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越有信心、对未来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越乐观,为养老而移民的可能性就越低。反之,对经济发展和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信心越低的人群,越有可能选择移民养老。选择其他国家定居并度过晚年,其吸引力主要来自于理想中国外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完善的养老体系等因素。因此,对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化老年护理产业信心不足的人,对移民养老展现出更大的倾向性。同时,在分析模型中,公众对养老金不满意的认同每增加一个单位,在移民时考虑养老因素的可能性就变为上一水平的1.756倍,即越容易为养老而移民。

此外,在婚恋和理财决策中,公众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考虑养老因素。比如,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程度会影响为养老而婚恋的倾向。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公众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越有信心,婚恋中考虑养老因素的可能性就越低;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越有信心,老年生活有保障将不再成为公众择偶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养老金不满意度影响为养老而理财的倾向。对养老金越不满意,越会为了老年生活更有保障而提前选择做一些投资理财。

提升公众养老预期的几点建议

中国自2000年整体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民政部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就达到2.12亿,占总人口15.5%。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北京大学的曾毅教授曾预测,中国老龄人口峰值将在2025年出现,而这对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冲击。鉴于目前人口结构倒挂的压力越来越大,空巢家庭比例迅速增加,家庭成员养护缺失,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也未完全建立起来,养老悲剧时有发生,养老福利的不公平性仍然存在……每一个涉及养老问题的话题无不牵动着国人的心。这一方面反映了养老焦虑情绪在全社会蔓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自身利益的高度关注。

完善社会保障,加大养老扶持力度。结合此次调查结果,一方面,考虑到目前居家养老、家庭赡养仍是处于不同健康状态下中国公众养老方式的首选,占比超七成,政府应当重点做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要给予财政倾斜,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完善服务网络,通过网点服务和上门服务等形式,提供文教娱乐、心理关爱、法律援助和安全保护等定制服务,实现服务项目增量、功能增效、范围增大和主体多元,尤其需要重点做好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考虑到老年护理产业、娱乐产业与公众养老预期息息相关,政府需要继续对养老产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

注重社会公平,全民共享幸福晚年。一是注重代际公平。从养老“双轨制”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再到延迟退休年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不断革新,但养老金制度长期未定型也是产生养老焦虑的主要因素。就延迟退休政策而言,从国家层面看,延迟退休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供给;从社会层面说,为未来的养老增强了支付能力。但这一方案造成的代际之间不公平,使得不少公众议论纷纷:为何要这一代人多付出,而之前的人享福?社保缺口即便在未来几代通过延迟退休而缓和,未来是否需要再调整退休年龄,这对未来的年轻人公平吗?

二是注重行业公平。养老福利的不公平性,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与普通职工在养老保障上的福利差别是当前社保体系受争议的焦点。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在我国,与其他人相比,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能享受更多的养老福利”的选项,回答“完全不同意”和“不大同意”的受访者分别占4.5%和10.4%;回答“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分别占35.4%和25.4%。可见,多数受访者感到“双轨制”的福利差别不公平。养老金的“并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是注重地域公平、城乡公平。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养老金的不满程度存在城乡差异,生活在地市级以下的居民表示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占到24.4%,高于大城市居民3.2个百分点。对于新型养老概念和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也存在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而了解程度的高低和养老预期的乐观程度又密切相关。为此,在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众需求,把养老服务对象从东部扩展到中西部,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地区和城乡差距。

基于以上三点公平需求,我们意识到,一项公共政策,只有在设计的起点上就包含公平的理念,才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否则难以达到政策制定者预先所期望的效果。不少专家指出,制定延迟退休政策不能“一刀切”,必须考虑到劳动人群的地区差异、寿命差异、收入差异、职业差异等因素,延迟退休政策应当是有弹性的。同样,对于如何减小不同群体在养老福利上的不公平性,也应当考虑到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而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建立公平有效的养老保险运行机制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