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媒介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媒介的优缺点

篇1

关键词:新媒体 商品涉入度 广告诉求

一、广告诉求与商品涉入度对产品广告影响探讨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传统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介、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媒介的发展也越来越蓬勃,然而,在二十世纪末最后的十年里,因特网的崛起,开始扮演着新传播媒介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传统广告主的新选择,却开始挤压传统媒介的市场空间。

根据美国因特网广告局(Internet Advertising Bureau,简称 IAB)于1999第三季当季的网络广告营业额高达12亿美元,前三季累积总额为28亿美元,是 1998 年前三季累积总额的 2.25 倍。而据推估全球网际网络广告市场规模,2000年将达到七十亿美元,比1999年增加65%,而在五年后将扩大四倍,达到两百七十七亿美元。美国丘比特传播公司更预测,到 2012年时,网络广告将占全球广告市场的6%。反观国内,网络公司的网络广告收入今年呈现大丰收,但各大网站发现一大特色在于网络广告客户不再只是以科技厂商为主,许多传统厂商都开始进入网络广告的市场,为网络广告市场注入一大强心剂。而单从媒介的角度观之,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广告媒介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以美国广告市场为例,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网络的发展速度是传统媒介的好几倍。

(二)、 研究动机

通过网络营销与广告潮流可能对传统报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研究,认为网络广告的趋势锐不可挡,传统平面媒体(报纸)在广告量减少的趋势下,应从整合角度出发,使网络与传统媒体合并。网络发挥高资讯量、超文本与高互动性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辅相成,用整合媒体来发挥综合传播效应的最高境界。但在整合的趋势下,有跨媒介的实证研究却难以实施,因此,本研究主要将通过网络媒介与平面媒介之间特性的探讨研究它们在广告效果为何造成差异,如何发展出合适的搭配组合来达到整合媒体的效果。另外,广告诉求与涉入(包括产品涉入、广告涉入、购买决策涉入等)对于广告效果有显著影响。因此本论文将广告诉求与产品涉入纳入研究当中,探讨传播媒介特性、广告诉求、产品涉入对于广告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目的

1、不同媒介对于消费者产生的广告效果差异性?本论文将做详细探讨。

2、 广告诉求与产品涉入度的最佳广告策略在期望达到广告效果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如何实现?

3、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上网能力、教育程度、所得、个人认知风格等会对广告效果造成什么样的差异?

二、网络广告的市场概况

(一)、网络媒体广告发展概况

目前网络上的广告主要有上述三种形式,网络广告的类型大致上有横旗标题式广告(banners) 、按钮式广告(buttons) 、关键词广告(key words) 、角落广告(hot corners) 、线下广告("offline" ads) 、内容赞助式广告(sponsored content) 、直接电子邮件(direct e-mail)与推播服务(push services)等。 其中插播式广告则是一种较新型态的网络广告,使用者在网页与网页之间更换阅读时,会看到广告的插播,此类网络广告类似电视动画片,具备多媒体及影音声光效果,并且强制将广告讯息传送给上网者,让使用者在不经意间接受广告的讯息。

(二)、网络媒体广告的发展与优缺点

网络广告的特色除了能以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呈现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进一步的互动能力,顾客可以藉由鼠标点选,直接进入阅读产品相关讯息,甚至能虚拟实境地进行试用,体验产品的功能。

1. 精确区隔观众群:网络区隔消费族群的能力与其它媒体全然不同,他们可以依不同公司用户,不同的地理区域、使用时间、计算机平台等区隔广告观众,甚至可以藉由顾客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让合适的广告适时地出现。

2. 追踪纪录用户反应:厂商可以精确的评估广告所获得的反应,例如消费者点选广告的次数,以及消费者所填写的个人数据。

3. 网络广告的传送与替换颇具弹性:广告是全天候的播出,实时传送,也因此项特点,网络广告可以随时替换、取消一项广告活动。网络业者也可以随时观察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视反应程度而调整广告的播出。

三、 网络广告媒体对于平面广告媒体的影响

据电子出版集团的 Vincent E. Giuliano 调查指出,报纸的流通量自1990年以后就在递减,而电子媒体服务的成长率则在增加。1996 年 11 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 WWW 版的电子报有 1441 个,到了 1997年9月则增加至1879个,另两项报告分别指出从1960年到1990年间,报纸的消费额减少了百分之 17.9,以及在 1967 年时,30 岁以上的美国人有百分之 75每天看报,到了1994年时,却少了一半,到2012年只有三分之一。 网络媒体使报纸等平面出版物的消费量出现减少现象,意味着平面媒体阅读人口的递减,以及广告主的逐渐流失。张宏源(1999)指出,网络营销与广告在逐渐迈入成长期,对传统报业的威胁将可能从以下两个方面出现。首先是传统报业的广告客户可能会开始将部分广告预算投入网络,第二则是

传统报业的广告主甚至会自行设计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的广告刊登价值在于下列七点,分别是:

1.网络媒体成长速度迅速

2.媒体观众渐渐转移到因特网上

3.网络媒体可追踪记录使用者的反映与偏好

4.广告传送与替换快速且具弹性

5.因特网使用者具有明确的个人特质

6.目标群确定且特性显著

7.广告销售可以一次完成

此外,广告客户自己直接加入广告市场也是传统报业媒体的一大威胁。由于网站建置的技术知识越来越容易取得,广告主往往宁愿自行设计网络广告进行网络营销,可省下一大笔的广告支出费用,也因而降低了对于传统报纸广告的需要。

四、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特性差异

(一)、网络媒体具有五项特性:

1. 实时性:信息登入网页后可以随时修改更新,不像传统媒体需花费相当多时间与金钱。

2. 多元性:全球信息网可传送文字、声音、动画与影像,内容丰富度高可采虚拟实境技术,与传统媒体不同。

3. 主控性:此主控权乃操之于消费者手上,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

(二)、平面媒体是偏静态、个人化,而网络媒体偏动态、非个人化。

综观上述,可发现网络媒体包含了平面与电视媒体的特性,资讯量高(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皆可),最重要的是具备人机互动能力平面媒体只能刊载图片与文字,几乎没有人机互动的能力。因此,“动静态程度”与“互动性”是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两个主要的媒介特性差异。互动性分为五大层次:第 0 层为完全无互动、第一层为内容互动、第二层为连结与查询互动、第三层为社会互动、第四层则为个人化互动,研究结果发现,网络媒体互动广告互动层次越高,消费者愿意投入资源越多;互动广告(提供第一层互动以上)也比传统线性广告(第 0 层互动)有效。最后发现,不同的浏览行为,与不同的产品类型,而网络互动广告互动层次的广告效果也不同。

因此,综上所述,“动静态程度”与“互动性”两种媒介特性,会直接影响媒体间将因动静态程度与人机互动程度的差异,对于广告效果的影响带来极大的差异性。

篇2

在利用网络方面,由于学生学习上网的方式参差不齐以及主要上网地点各异,大家对网络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用网络的深度和稳定性不够,致使大量学生沉迷于聊天交友和网络游戏中,不能正确的发挥网络的学习功能。对于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因为学习而减少上网时间。无论这种克制上网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之,有3/4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什么影响。

问题分析

(1)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投入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落后于部分西部地区而作为人,媒介素养教育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学生所接受的大众媒介比较单一,而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到目前为止,焦作地区的初中生主要接触的媒介仍然是电视、VCD/DVD。由于节目制作人员自身经历、观点以及社会舆论等的影响,电视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并不能真实的再现现实世界。它是经过加工后对事实进行有重点的表现,这就导致其与现实世界基本相同但又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剖析传媒内容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其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

(3)家长和教师面对媒介与学习的关系时,经常会走向极端。家长出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虑,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总是负面的。因此,在学生利用媒介方面设置种种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受应试教育及自身媒介素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也是学生的一种必备能力,缺乏在这方面对学生必要的引导,导致学生在遇到传媒内容时,没有分析、辨别的能力,使媒介的积极影响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面,出现了与当地实际脱节的现象。在焦作,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作为一门边缘课程存在,它没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和评价体系,而从业人员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成了一门纯粹的计算机课。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操作常识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这些内容难易程度不均,因此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

(5)城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着差距。由于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影响,导致该地区中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不平衡性。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农村的学生在接触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传媒方面落后于城市学生,导致他们在异常的媒介接触率和传媒内容的失衡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使其在接受、分析、辨别、评价、创造和传播信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解决策略

(1)有关部门应首先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在2004年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新闻传播类重点招标课程,可见,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从媒介从业人员入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教育机构应当把媒介素养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从业人员要加强媒介素养理论学习,同时多做一些实地研究,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同步发展,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

(2)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媒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交互性,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所采取的学习模式与传统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4]。根据这一学习理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媒介环境,将各种传媒内容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接受、分析、辨别与评价,同时学着去创建和传播信息。广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引导、帮助的职责,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与完善。

(3)家长和老师应正确认识媒介在中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信息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分析,在情感上,中学生表现得比较丰富,但较为肤浅,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是非分辨不清。在自我意识上,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发育成熟,中学生具有一种很强的成人感,这致使其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中经常表现出逆反情绪。同时,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力,但整体上来说还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这要求家长和老师应当正确认识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媒介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引导自己的孩子、学生去正确地接触和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学习和成长教育,在提高他们媒介素养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最有效途径。

篇3

1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特点

1.1期刊种类繁多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的数据可以了解到,2014年国内的期刊出版种类已经达到了9966种。规模较大的高校每年期刊的保持数在1000多种,规模较小的高校每年期刊的保持数也有500多种。期刊的类型与总数量的增多,对高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各环节形成了新的挑战。

1.2期刊趋于数字化与虚拟化

随着科学技术在期刊领域的拓延,计算机、通信领域和信息数字化及虚拟存储技术的共同发展催化了电子期刊。电子期刊具有信息传播快捷、检索功能强大、节省馆藏空间等优势[1],这些优势将人们传统的资源获取观念打破了,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更为贴近,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高校学生对信息获取、传递的现代化需求。

1.3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并存

目前整体而言,高校图书馆的期刊在管理中除纸质期刊以外,另一种电子期刊也呈现出巨大价值。电子期刊是纸质期刊的数字化、电子化,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电子期刊具有方便的数据存储、丰富的检索手段、便捷的传播途径等使用新特质。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之间是并存互补而非对立分化的关系,各有不能替代的优缺点,应注重优化两种期刊资源的结合式管理。

2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

2.1加快期刊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

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集合了期刊各项业务活动,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制度不健全、管理不集中等情况。高校期刊在管理体制上存在有相对统一与相对分散的差别管理模式。图书馆期刊业务工作与其他部门需具有期刊收藏规范、管理高度协调的统一性,迫切要求实现集中管理模式,推进期刊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因此,高校应充分把握现代网络化的有利条件,建立起一个与高校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高校期刊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期刊的全文数据检索与存储系统,形成以广大师生使用数据为核心参考并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咨询于一体的管理模式,逐步有序地减少信息传递的流程步骤,以加快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2.2科学采购高校的馆藏期刊资源

首先,供需合理一致。当前各高校都有独具特色的龙头学科与专业,而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化知识宝库与传播地,也需要与各校的特色相符合。具体而言,图书馆期刊采购人员应与学校各院系各部门广泛而积极地做好期刊征订要求,召开公开的采购会议或进行个别访谈进行期刊目录意见的征求。征求意见应通过校园网以及其他网络媒介途径广泛传播,实时、全面、系统地汲取全校师生的宝贵建议。利用课余时间向科研、教学成果丰富的教职员工征求期刊采购的专业补充意见。由各院系的师生读者共同参评当年图书馆征订刊物的满意度,以详细的反馈和具体意见完善采购期刊的工作,及时地进行刊物后续的增订、改订,从而确保做到期刊管理的连续性、合理性和一致性。其次,要避免期刊重复浪费。加大对各种所需期刊的指向性与核心内容的熟悉度,图书馆与其他各部门加强沟通,避免重复订阅或极多订阅同一个方向、内容相似的期刊。此外,从学校的发展状况出发,应兼顾其他利于高校师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期刊,对于非校内专业课程相关期刊和课外趣味性期刊,可“根据期刊的性质、读者对象以及本校经费实力来综合确定订购的品种类型及其相互比例[2]”,适当进行其他类型期刊的订阅以丰富馆内期刊种类。

2.3优化服务以提升期刊管理的质量

期刊管理是高校图书馆众多工作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高校期刊工作以收藏为主,是为读者造访查询资源的被动式服务,这种管理方式有着单一性的服务弊端。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开展多样化创新服务,就新时期读者借阅的新需求进行综合评估,从流通、咨询、工作态度等环节着手,以最大限度地契合读者的借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借阅服务,在流通借阅工作中要规范各学科教学、科研工作所需的学术性、技术性及资料性期刊的借阅过程,对于各类流通的期刊资料应避免漏订、拖期借还情况的出现,以健全高质量的期刊服务管理体系。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要适当采取措施,妥当配置开架借阅、延长图书馆面向读者的开放时间、合理布局馆藏资源空间架构、开展期刊导引课程。以上措施可促进读者与期刊资源的互动,提高期刊文献的利用率。馆员应及时将期刊按期限下架,保证期刊架上存有及时更新的期刊,确保读者能够最方便地阅览到最新期刊。在借阅过程中,面对读者没有按原位归还期刊而导致期刊再查询困难的情况,馆员应经常整理期刊架并进行清洁,使期刊的陈列干净有序,为读者提供舒适和谐的借阅环境。此外,馆员可结合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平台向读者推荐特色期刊导读内容,节省读者的资源查询时间,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期刊整体的查阅与利用效率。

2.4合理健全高校的期刊保障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期刊体系应立足且不局限于核心期刊。从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的设置、科研课题的定向等情况来确定图书馆的核心期刊,确保核心期刊收藏、流通的完整连续的管理价值,以突出图书馆期刊存储与使用的特色。同时兼顾一些能启发思维、开拓视野具有启迪性、现实性、实用性与娱乐性的一般期刊,确保期刊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电子期刊以其庞大的资源量、快速的更新频率、直观可读性强、迅捷的资源共享等要素而愈加受到使用者的热爱。就高校图书馆期刊体系而言,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二者在图书馆中将作为,互相补充的关系存在[3]”。对于核心期刊,以适当比例调整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在图书馆中的资源分布尤为重要,核心期刊视需要不断及时调整和分配在馆的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对于其他学术研究所需的更新周期频率相对快的非核心类期刊,可适当以电子版期刊为主。

篇4

除了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和民法中涉及著作权保护问题以外,刑法的第210条一220条也对侵犯著作权犯罪行为进行了规制。然而,传统印刷复制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以及刑罚执行方式的落后对我国目前的著作权保护体制提出了挑战。

一、著作权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刑法中的著作权保护范围主要是针对传统纸质印刷的知识产权商品。在数字化时代,网络传播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几乎所有作品都可以转化为网络传播方式,并通过网络媒介完成上传和下载。这种便捷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在普及知识与扩大交流的同时也让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有了滋生的空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侵权现象五花八门,难以确定犯罪人

传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主要是进行文字盗版和未经授权进行翻印发行,从而抢占原著的市场份额,造成原作者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在2013年的剑网行动中我们发现,以网络为载体的侵犯著作权犯罪行为与日剧增,未经授权的作品在新媒体(电脑、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等)上泛滥,除了将他人作品直接登载外,还衍生了盗接盗链的新型侵犯著作权的手段。著名的快播和百度文库等侵权案件中,其侵权的主要方式就是自己不做盗版,只是提供盗版的链接,从而试图打法律擦边球以获取高额利益。这种网络侵权案件利用了网络的虚拟性,在用户注册信息不实的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商难以确定侵权人的身份,使得权利人即便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也难以找到被告人进行维权。

2.传统法律保护手段的缺陷与刑罚执行的困难

从我国现有的著作权刑法保护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刑罚制度本身,还是对该制度的具体适用都存在许多弊端与不足。

首先,我国著作权的刑法立法是存在原罪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著作权的保护划分在民法或者知识产权法当中,而不是放在刑法的范畴。刑法作为一个国家的后盾法,集结了国家的大量法律资源和国家机器来保障刑罚的顺利实施,这也决定了刑法的入罪圈的界定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会将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划归到敌我矛盾之中,造成不当罚的现象。我国曾经将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划归到刑法犯罪的范畴以彰显打击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决心,这是国际上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施压的结果。但正是这一匆忙立法行为,为今后侵犯著作权行为法律规制的司法实践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

其次,上述的立法原罪所衍生出刑法侵权行为的方式和保护对象的范围界定都偏小的问题。我国刑法的第217条仅对侵犯4种类型作品的著作权行为作出了定罪量刑规定,对象仅限于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等,其种类远少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而且对其他作品也无具体的司法解释,这就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刑法对著作权保护的对象仅限于以上6种。此外,将侵犯著作权罪放在了刑法的第三章,即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表明该罪保护的主要是财产权,而作为人身权的著作权仅限于美术作品权中的署名权,较之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是小之又小。

第三,目前侵犯著作权罪的一个前提是以营利为目的,这样的构成要件大大制约了该罪启动的可能性。这样的刑法规定是有悖世界各国打击侵犯著作权的通行规定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规定此项罪名时,都将犯罪动机设置为故意,不需要以营利为目的。在司法实践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随处可见,对权利人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其社会危害性并不比以营利为目的的侵犯著作权行为要小。例如,百度文库案中,百度网站提供了大家上传和下载他人著作的平台,运营之初或许并不营利,但其未经权利人许可随意登载他人作品的行为已经给权利人带来了很严重的恶果。

第四,目前刑法中的侵犯著作权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和力度并不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甚至无法起到警戒犯罪的作用。目前刑法中的刑罚种类主要是针对犯罪人的人身拘束和经济制裁两个方而,前者表现为生命刑和徒刑,后者表现为罚金和没收财产等。在侵犯著作权犯罪中,法律既规定了徒刑,又规定了财产刑,但其刑罚结构设置是自由刑为主,罚金刑为辅的形式,这是刑法条文中针对大部分罪名的惩罚模式。但是,这一刑罚处置模式对于侵犯著作权犯罪而言是缺乏针对性的,无法起到打击犯罪的作用。

刑罚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即通过刑罚手段使人不能、不敢,从而不愿犯罪。对侵犯著作权犯罪仅使用自由刑,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们在主观意愿上不敢犯罪,但并不能消除其犯罪条件和能力。这一刑罚结构的弊端在刑法的其他罪名上也有显现,例如食品安全犯罪。这些犯罪类型由于犯罪的经济成本低、利润高,使得很多人敢于挺而走险。

二、著作权保护的路径与其刑罚执行问题的探析

基于以上对著作权刑法保护中的弊端分析.笔者认为对侵犯著作权法的规定以及具体的刑罚执行方式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而:

1.废除以营利为目的的构成要件

刑法条文中有很多罪名将犯罪动机设置为故意,无须以营利为目的,因此无论营利与否,犯罪行为都对社会造成了损害,如犯罪。在数字时代,网络侵犯著作权的犯罪有很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其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对于权利人来说并无差异。因此,废除以营利为目的的构成要件更利于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杜绝以未营利为借口来逃避法律打击的行为,同时也保持同各国的通行做法的一致性,有利于我国的著作权刑法保护与国际接轨。

2.改变自由刑为主,罚金刑为辅的刑罚结构

刑法打击与预防犯罪的主要做法是限制犯罪人的人身自由和切断犯罪人的犯罪能力。这在很多打击刑事犯罪工作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打击侵犯著作权犯罪时,自由刑为主的模式是具有局限性的。

首先,在我国刑法条文中,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刑期控制在拘役到7年有期徒刑范围内,其判罚的主要依据是违法所得。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一部分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本身是没有营利或者难以计算违法所得的,例如大量盗版书籍没有卖出去,只是囤在仓库里,此种情形就难以认定。其次,这种裁量年限幅度过宽,在司法实践中不好把握。最后,当犯罪分子的刑期结束后,出于金钱的诱惑仍具有挺而走险从事相同犯罪的可能。罚金刑在经济方而消除了其从事犯罪活动的客观条件,也加大了其犯罪的成本,使其得不偿失。侵犯著作权犯罪和常见的杀人抢劫等恶性刑事犯罪不同,犯罪性质更偏向于贪利型犯罪,对其使用罚金刑,会取得较之自由刑更好的后果,从根本剥夺其再犯罪的经济能力和条件。

3.引进日额罚金刑的刑罚执行方式

打击著作权犯罪选择刑罚种类时,应尽量发挥罚金刑的作用,我国目前在罚金刑的制刑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为主要的是罚金刑的存在具有内在的不公平性。不同于徒刑,无论出身贫富,一旦服刑,其受到的惩罚程度都是一样的。但是罚金刑并非如此,违法责任相同,受到的罚金刑判罚相同,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人来说刑罚所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罚金数额对于经济窘迫的人来说可能是釜底抽薪.使之不敢也不具有再犯的能力,但对于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九牛一毛了,无法斩断其再犯的可能性。这样一来,罚金刑作为刑罚的一种,其惩罚与预防犯罪的作用就显得很尴尬,因此,在各国罚金刑也被冠上了富人条款的名号。

而对侵犯著作权等刑法当中的一些贪利型罪名,罚金刑所具有的惩罚与预防犯罪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完善罚金刑的执行方式有利于惩罚侵犯著作权犯罪,同时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再犯的作用。完善罚金刑的执行方式首先要解决罚金刑目前所存在的原罪问题,即实质性公正问题,对此我们不妨引入日额罚金刑的做法。

(1)日额罚金刑概述。日额罚金刑是指按照所确定缴纳罚金的天数和每天应当交付罚金的数额,逐日交付罚金。日额罚金制由瑞典法学家窕雷提出,始见于1916年瑞典的刑法草案第22条:应处罚金者,法院于考虑本人的财产、收入、抚养义务及其他与缴纳能力有关的情况后,宣告一定的数额,此金额应逐日交付。但最早将这一制度法定化的是1921年的芬兰刑法典,随后许多国家刑法典相继将日额罚金制法典化。日额罚金制目前在世界各国都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了英美日等国学者的拥护。

在我国,日额罚金制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罚金刑执行理念。支持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日额罚金制解决了因贫富差异而使罚金刑效果不同的不平等现象,帮助其摘下富人条款的帽子。通过每天缴纳罚款,能够让犯罪人更加反省自己所犯罪行,贯彻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根据犯罪的实际经济情况给予不同的罚金,更加人性化的同时也保障了罚金刑的顺利实施,使得罚金刑不会成为空判;而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这一制度难以把握具体的罚金额度,对罚金刑的天数和每天的具体判罚量难以界定。这一制度要想顺利精准地实施就必须调查出犯人的经济能力,从而按照犯罪人的经济能力算定每天惩罚的金额。但是考虑到犯罪人逃避法律惩罚的本性,调查犯罪人实际经济能力的工作难以实施。

(2)日额罚金刑引用到著作权犯罪的具体化。上文分析了日额罚金刑的优缺点,诚然万事万物都具有两而性,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刑罚执行方式。我们只能针对具体犯罪类型的特点具体分析问题,从而找出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以侵犯著作权犯罪这种贪利型犯罪特点来分析,具体探究如何将日额罚金刑成功地移植利用。首先,根据我国《刑法》第52条的规定: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这也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侵犯著作权犯罪中,根据违法所得的划分,对其刑罚的判罚也是不同的。与之相应,在采用日额罚金制的时候,根据其违法所得的数额来决定日额罚金的起点刑。在查处的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中,对于还未销售但已经储存仓库准备用于销售的,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针对每个犯罪人的现有经济水平不同,所规定的罚金刑的量也有所不同。在执行的过程中,犯罪人的经济水平会随着罚金刑的执行呈现下降趋势,那么相应的罚金刑的时间和数量也会减少。至于调查犯罪人的经济状况,可以借鉴侦办经济类犯罪的工作经验,查封、扣押和冻结犯罪人相应的财产,效仿民事案件进行诉前财产保全。

侵犯著作权犯罪只是刑法中贪利型犯罪中的一种,如果针对此类犯罪成功地试用日额罚金刑,就能将这种刑罚的执行方式进行推广。国外已有很多国家成功地试用了罚金刑,我们可以从侵犯著作权犯罪中进行试探,根据司法实践的适用效果进行具体的改进,以积极的创新意识,结合我国的国情,将我国的罚金刑执行方式进行完善,从而更加有力地打击和预防侵犯著作权类的犯罪。

参考文献

[1]吴鹏,汤礼军.数字化时代版权保护问题色论[f].中国出版,2014 (4):28-30.

[2]杨洪.著作权的刑法保护[N].光明口报,2014 -2 -8(2).

[3]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07.

[4]孙珑艳,肖进.论口额罚金制[f].前沿,2007(1); 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