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行业前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行业前景分析

篇1

关键词:银发产业;老年健康产业;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有老龄社会的趋势。时下,1对夫妇照料2对老人和1个孩子的“421”家庭格局已屡见不鲜,老年服务需求也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而老年市场中产品与服务资源却供给严重匮乏,这助推了银发产业的大力发展。综合性的银发服务体系在国家老年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融合了老年人医疗卫生、养老护理、精神娱乐需求等内容建立了一体化银色服务市场平台,成为当今经济市场的“潜力股”。

一、银发产业需求与内涵

1.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趋势。老龄委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已经突破2亿,预计至2025年可能超过3亿,2033年甚至可能突破4亿。全国老年人数将在今后20年迈入稳步增长期。国际标准界定,国家老年人数(60岁以上)占总人数十分之一时为“老龄化社会”,当达到14个百分点时为“老龄社会”。因此,我国即将由“老龄化”转型为“老龄”社会。

2.银发产业基本内涵。银发产业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形成的新型综合服务体系。在社会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和老龄社会的趋势中,银发产业被灌注了巨大的经济能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银发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与保健服务,除了本位产业之外,银发产业发展了更多的相关产业与子产业,涵盖了金融、保险、卫生保健、护理养疗、旅游休闲、教育等诸多产业。银发产业横跨了制造业、服务业,面对“421”这座结构金字塔,产业的突出多元化使之聚沙成堆,商力无限。

二、银发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1.银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作为发展中的新型服务类产业,国内银发产业整体缺乏标准化的运作和严格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研产售”一体化产业集群。面对老年保健品基础行业的“一枝独秀”,其它潜力巨大的衍生产品却仍然匮乏,创新产品需要稳定的资金流打入市场,例如老年电子服务类产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对落后也使银发产业的现实构想进展缓慢。发展滞后的老年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2.国外银发产业借鉴分析。日本作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一直把银发产业当成经济体系中的大力丸,这也让英国杂志惊叹:“日本正把经济变为银色。”日本用其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了养护筹资问题,产业侧重于预防健康与精神追求服务。韩国作为亚洲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卫生体系与预防保健产业的资金投入逐年上升,在短短12年内用不到7个百分点的GDP就实现了全民医保制度,对银发市场的判断和投资相当效率与准确。

3.银发产业前景分析。社科院预计银发产业在未来20年间有望达到20万亿的产业规模,这期间必将创造大批的就业机会,促进健康消费,拉动经济内需,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年龄的老年人的不同服务需求,市场也会逐步发展得结构多元、内容丰富。银发产业将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型为以“预防”为中心,朝向医疗卫生、现代服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发展壮大,有望形成我国卫生经济转型的新蓝海。

三、银发产业建设对策

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也将助推银发产业的蓬勃发展。以下是对银发产业建设发展的一些建议:

1.银发产业的发展需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驾护航,这是我国重大而迫切的“银色”任务。当前现有的护理保险制度尚缺乏护理保障,政府要有计划,逐步深入地建立商业性银发护理保险体系,这是国家养老的必然趋势。

2.老年护理业和老年社区服务业作为银发产业的主导产业需深入开发和实践。多样化、多层次的护理体系既是社会养老的迫切需要,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渠道,可实现银发产业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3.构建成熟稳固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银发产业摆脱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的必经之路。相关部门应协同市场大力宣传“银色”商机,积极引入投资者,成立专门的老年产业融资机构,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和服务机构创造持续稳固的资金流。

4.依托老年人不断提升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拓宽银发消费市场。针对老年人对旅游、文化活动、体育、保健等各种需求引领“银色"产品的开发设计,打造老年品牌,突出银发休闲娱乐,丰富银发市场,实现“老有所乐”。

5.兴办老年教育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银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老年教育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结合老年健康和老年福利教育促进老年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改变老年人陈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质量认知,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

四、展望

银发产业“钱”景可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蓬勃发展的银发产业将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也将实现社会“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最美夕阳构想。

参考文献:

[1]陈希琳.“银发”时代新“钱”景[J].经济, 2013(12)

[2]芮晔平.发展“银发产业”化解老龄化危机[J].现代经济信,2013(16)

篇2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前景分析;健康服务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和人口素质的逐渐降低,必须要通过健康服务行业来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健康服务行业的规范作了部署,并在会议中提出了关于健康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指示,重点在于鼓励健康服务业行业以多种形式存在,且可以融入更多的境外资本与社会资本,并实现从医疗卫生、健康养老、医疗保健、医疗护理、康复疗养等多方面发展[1],建立全民应用的健康网,打造具有专业技术团队的健康服务人员,鼓励社会资本的融入,建设健康服务业内的多元化从业人员,消除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压力。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各大医学高校的扩招,医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医学工作岗位基本趋于饱和的状态,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日趋增大,故在健康服务业背景下,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着重对医学生在健康服务业背景下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靠性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1当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1就业密集期

21世纪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开始陆续扩招,高校招生的门槛逐步降低,导致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2004年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也陆续开始扩招,并且扩招量在持续上升,并且以每年30%的增速上升[2]。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医学毕业生数量超过120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目前医学毕业生仍在增加,而每年各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医学行业占倒数第二名[3],给医学毕业生增加了较大的毕业压力和竞争力。

1.2医疗岗位趋于饱和

由于招聘机制、团队结构和区域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疗机构的工作岗位基本趋于饱和,招聘人才目的是更好的提高质量,提高工作团队的质量,通俗的说就是从人才里面选择精英。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提高了录用的门槛,通常专科生和本科生的招聘量较少,尤其是专科生,很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硕士以上学历,且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无疑给专科和本科的医学毕业生增加了较大的就压压力。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人们对健康和养生问题等高度重视,但我国从事健康服务业也的工作人员较少,尤其是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健康服务业者较少,为医学毕业生的融入创造了条件。

1.3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健康服务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故新型的健康服务业也油然而生,且发展速度较快。现代卫生服务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疗、护理等项目,更多的融入了家庭护理、医疗保健、全科医生和计划生育等多种形式[4],是对传统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和扩展。健康服务业的复杂是顺应时代变化的,目的就是通过为人们的健康、生命、体育、康复等进行服务,扩展原有的医疗卫生行业,深入到医疗咨询、医疗保险、药品推销、药学服务、医疗器械等行业中[5]。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的转变,给医学毕业生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就相继增多,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

2健康服务业背景下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领域,跟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医疗服务的前提是患者生病后到医院或者社区门诊进行治疗,研究的对象是生病的个体。而健康服务是面向全体受众,且服务特殊性强,可以针对全体的消费者,服务过程中以医疗服务为中心和基础,开展后延或者前移部分,让受众生小病、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的目的,为消费者增加更大的福利。国务院在关于健康服务业指导意见中对产业范围进行了界定,其中主要涉及到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健康管理、药品经营、健身产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与医疗器械等类别。西方国家对健康服务行业尤为重视,美国每年对健康服务行业的投入占生产总值的17%[6],且其他发达国家对健康服务也非常重视,投入比例在10%左右,而我国受国情的影响,健康服务行业崛起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较高,未来我国的健康服务体系会逐步完善,开放程度也会大大提高,监管机制会陆续健全,资源投入加大,健康服务业会更好的发展。由于健康服务业发展范围较大,故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会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健康服务背景下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1)当前人们对保健和养生的问题高度重视,但是缺少专业的养生和保健指导师,鼓励医学生从事保健盒养生行业,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养生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故在就业时也可以涉入养生保健行业,为自己就业创造更多机会。(2)健康服务业的崛起,使得小儿推拿师、康复医疗师和护士等需求量逐步增加,且各岗位上都缺少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儿推拿师和康复医疗师等从业人员,故医学毕业生可以从该方向入手,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可以学习一些关于康复医疗、推拿等方面的知识,为后期应聘做准备。(3)当前健康服务背景下,社会资本的大力投入,康复疗养和老年护理岗位逐渐增加,且农村健康养老也在逐步发展,社区养老形势已经形成,但缺少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服务质量较差,群众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低,这就为医学毕业生创造了机会。健康服务的目的不是等患病以后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对健康的服务指导,提高养生的质量,并从康复和疗养等方向入手,消除患者患病的几率,提高其生活质量。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7],对健康服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来为受众提供一个更好的健康服务。医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4)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医疗器械、中医药、药品和医疗等重点产业迅速崛起,尤其是中医药和医疗器械的使用量较大,很多人对医疗器械,尤其是保健器械和中医养生的问题高度重视。故医学生对保健器械的应用,使用原理等需要掌握,对中医养生的知识要掌握,毕业之后可以向医疗器械使用、保健使用指导、器械销售经营、药品销售、养生顾问等方向发展,从而扩大了医学毕业生毕业之后仅向医院或者社区门诊就业的局势,提高了就业率,缓解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讨论与建议

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且随着医学高校的扩招,就业压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大,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是每个医学毕业生的梦想。而当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和进步,为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较多的机会,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在扩展,消除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提高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需高度重视。

作者:张云霞 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寿群,陈赟琪.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医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分析及对策[J].商,2012,(14):131.

[2]徐道银,谢超群,朱红梅等.教育与培训:高校应对社会的策略--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研究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57-58.

[4]吴涛,许华山.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前景、困境与促进措施研究[J].文教资料,2015,(16):133-134.

[5]丰新胜.社会调研活动对眼视光专业学生就业和学习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353-355.

篇3

开放大学是利用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传播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高等教育,也称远程教育。由于开放大学收费低,参加者不受年龄限制,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学课程,有利于老年教育的普及。一些学者认为,各种远程教育不仅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新的求学方式,也给那些青少年时期由于贫困而失学的老年人带来重新学习的良机。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的构架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如何利用开放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发展老年教育、引领广大老年人搭上时代“数字快车”融入社会,则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工作,是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是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的大趋势。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构建“数字校园”,是历史赋予开放大学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力推进老年教育,既是国家开放大学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开放大学拓展社会功能、实现“把大学办在社会中”的战略选择,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二是贯彻落实国家养老政策的必然要求,三是国家开放大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国家开放大学是一个办学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它由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等共同组成。同时,国家开放大学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组建相关行业学院、企业学院。

2老年教育前景分析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老年教育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应该被认定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独立教育阶段,即老年教育阶段,也就是终身教育体系最后教育阶段。试从五个方面做一分析。

2.1老年人是人生年龄的一个独立阶段。

人的一生有多个时期,在每个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是不同的,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适合该阶段的教育,老年人作为人生年龄的一个独立阶段,也应该拥有适合自己的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在我国作为一种概念,正在逐渐的普及和发展,并且由于老年教育是从岗位退下来一直延续到离开人世的,具有非常大的时空跨度,因此也就更具发展空间了。

2.2以老年人为教育对象,人群之大,发展之快,对教育的特定需求,已成客观现实。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型国家行列,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目前适应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需求,老年学校、老年教育已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相对独立开展的一项老年教育事业,急需权定其性质和地位。

2.3提高生命质量,延伸生命,是老年教育的特殊教育目的。

每个年龄阶段教育的目的都有所不同,但总结起来老年教育阶段之前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前提的,而老年教育则完全是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前提的,它的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延伸老年人生命。近年来,国家开始意识到老年人健康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努力的实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战略。2.4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准,设立专业、学科、课程,是老年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由于老年教育完全是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前提的,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具民主性、灵活性、适应性,教育内容门类更多,变化更快,实用性更强。

2.5教育形式和方法新颖,办学原则独特。

由于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其办学效益是以学员满意、社会满意为标准的,其教育形式和方法更加新颖,办学原则更加独特,更加注重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发达国家如何利用开放大学开展老年教育

3.1教育定位。

首先在老年教育的定位方面发达国家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都把老年教育看成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目的都是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延伸老年人生命。除此之外,各个发达国家在老年教育的发展问题上也都有自己国家的特色。比如日本把老年福利和老年教育联系在一起,旨在给老年人提供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选择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有助于老年人学习的社会氛围。美国不仅重视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还非常注重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2办学模式。

在发达国家办学模式是非常多元化的,不仅有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政府办学,也有自主自治办学等,同样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也是非常多样化的,在日本为了满足老年人的求学需求,很多部门都自愿参与到老年教育当中,比如福利部门、高等教育机构、教育部门、民间组织等。然而在美国,社区型老年教育具有主导地位,各个老年大学连成网络,依托社区进行自我管理。

3.3教学方式。

发达国家在老年教育的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了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每种教学方式的优点都发挥出来,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出最适合老年教育的教学方式。

3.4教学过程。

发达国家在老年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教学和设置课程的时候都是以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为基准的。并且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小组学习和实践,他们认为小组成员间互相分享各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识或者技能,学习效率会更高,要求学习小组的规模不要过大,最好以会议的形式在某个会员家里进行。

3.5教学内容。

篇4

关键词:金融监管;产品监管;金融创新;金融消费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7-0062-06

一、引言

确立金融监管边界,就是在金融监管、市场约束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平衡关系。如果金融监管能够接近或基本处于有效的监管边界范围,那么将会对市场、金融机构和交易者带来综合的正面外部效应,反之则可能出现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负面”的外部性。

从理论上讲金融监管肯定是有边界的,政府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干预金融市场中的所有行为,否则市场将不复存在。因此政府在实施监管时首先应当明确其政策意图发挥作用的范围,而监管范围的确定应当符合金融市场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即在保证金融总体稳健的目标之下,既要体现出对于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与经营自的尊重。同时也应重视交易者、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与此相对应的是金融监管理念中要体现出审慎性监管与规范性监管的动态平衡。然而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表明,多数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在审慎监管与市场规范监管之间尚未给出较好的平衡关系。其平衡关系的失调及其矫正的思路又可从两方面进一步分析:

一方面,从审慎监管来看,宏观层面的审慎监管与微观层面的审慎监管配置的失调。在以往的金融监管中仅仅依赖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维护金融稳定和市场增长,因为微观审慎监管将经济波动视为外生风险,忽视了金融机构行为本身的系统性内涵,因而应当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美国、英国以及欧盟等重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建议和立法草案,也纷纷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核心内容加以强调,大都要求设立或明确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行使者,建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从而将其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例如美国《Dodd-Frank法》中决定设立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FSOC)和英国计划设立于央行下的审慎资本监管局(PRA)。

另一方面,从市场规范监管看,针对金融机构的行为合规性监管和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能配置也不平衡。在以往的金融监管中,相对比较重视对于金融机构行为的合规性监管。实践中金融机构即便在形式上符合了交易规范的基本要求。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金融消费者在金融知识与金融能力上的实质弱势特性,导致了金融消费者利益极易受到损害。为此美国、英国等国家在金融改革建议中,纷纷设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如美国新设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英国则计划于2012设立完成的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监管局(CPMA)和消费者金融教育机构(CFEB),即出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专门化的趋势。

英、美等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动向体现了政府在金融监管中对于审慎监管与市场规范监管的再平衡,但它也将对金融监管的边界产生重要影响。因为无论是出于审慎监管还是市场规范监管的目标,都将意味着更多的监管法规、监管标准、监管方法被投入到金融领域。对金融机构而言,在营运规模、业务范围和消费者保护方面,都将受到较过去更为严格的监管审查,一改过去片面维护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创新的诉求。结合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从市场规范监管的层面出发,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边界目前正在酝酿一个较大的变化――即将从传统的关注对金融机构的销售与服务环节的“行为规范监管”进而延伸至对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本身的质量实施“产品监管”。

二、基于英国金融产品监管动向的观察

FSA(金融服务管理局)于2011年1月的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讨论意见稿的附件Ⅱ中专门讨论了产品干预问题,即基于保护零售市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产品监管问题,并提出了英国政府计划在产品监管领域将考虑实施的做法。

(一)产品监管的提出背景

FSA认为,英国以往的金融监管行为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同金融机构就具体金融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易的环节。然而在总结典型的消费者于金融消费中权益受到损害的事件则主要发生在如下领域:

1、养老金投资产品的不当销售,大规模的储蓄保险不当销售,近来则更多体现在可分割型投资信托基金和结构型产品方面:

2、在保险领域,FSA和其他监管部门对付款保证保险(PPT,payment protection insurance)采取了行动:

3、在抵押贷款方面,为了保护消费者,监管机构对收取消费者拖欠贷款行为进行了干预。

上述领域接二连三地出现消费者利益受侵害的情况引起了FSA的反思,FSA认为,必须提供新的监管方法去避免类似损害消费者事件的大规模发生,并决定扩大监管范围,即不仅仅将监管局限于金融商品与服务的销售环节,而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关于金融产品在生命周期可能发生的问题图示如下)提前采取措施防止损害的出现,即早期介入产品监管领域。

金融产品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问题环节的图示

英国监管部门认为,尽管在产品销售环节对金融机构设定较高的规范性要求在实质上有助于消费者选择适合他们的产品(它们仍将保持对此领域的持续关注),然而金融机构仍能够在金融产品销售环节之前施加巨大的影响力。金融机构的如下决策将在实质上影响消费者的行为结果:

1、产品的功能设计;

2、做出产品在各种条件下的合理功能假设,并对其进行检讨;

3、决定何种产品被提供:

4、决定产品销售的市场策略;

5、不断实施产品监测。

英国监管部门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将监管的策略过多地指望在信息披露上会存在问题。因为监管者制定的信息披露规则是为了让消费者明智地去选择适合他的金融产品,但这不总是发生预期的效果。在金融商品销售中,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被金融机构所洞悉进而向消费者施加不当的引导最终造成损害发生。金融产品本身的特征更是加重了损害。因此,如果监管者仅仅将监管重点设定于产品销售环节,那么只能在消费者遭受损失后才能发现这些问题。而金融产品一旦被投入市场后,那就更难以采取有效的阻截措施,越多的金融机构以这种方式向市场提品,那么对于消费者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如果监管机

构早期介入产品监管就会比事后处置更有效率,这也可以使更少的金融机构被卷入。早期产品监管还能够节约监管机构的成本。并且及早介入产品监管在一定意义上还能避免冗长的常规监管。因此基于上述考量,英国金融监管机构将早期介入产品监管作为监管的有效组成部分

(二)产品监管的基本理由

1、高层次的市场失效分析。

关于市场失效的分析是监管机构决定是否采取监管措施,以及应采取何种程度监管措施的必经程序,对于是否值得采取产品监管的措施也是如此。在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和金融机构能通过彼此的交易相互受益,而在无效竞争的市场中则会导致消费者受损。

无效竞争可能是由于“问题产品”提供导致的,而根据监管经验发现,处于零售金融市场中的消费者常常难以理解和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以往,监管机构主要试图通过制订产品信息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规范去帮助消费者,但实际效果不佳,这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消费者缺乏产品相关的信息,或者根本不使用他们已经获取的信息;

第二,消费者在准确判断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时受到的阻碍,这主要是因为产品本身过于复杂所致;

第三,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存在问题,往往只有在事后损失形成后才能知晓;

第四,消费者无法制约自律性差的金融产品提供者;

第五,金融产品销售商,如销售中介所获得的激励导向不是向消费者提供适合的产品,而是卖给消费者更多的产品:

第六,由于市场失败本身所致,以及监管者的监管方式的有限性所致。

2、瞄准具有显著风险的问题。

关于市场失效的分析可以帮助监管者决定采取产品监管措施是否会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理工具。然而监管者仍须决定或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行动。监管者常常在平衡消费者保护目标和避免过度监管的问题上陷于两难境地,因为监管者有责任将监管资源有效投向最重要的市场问题上。监管部门能否准确锁定市场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方面要靠对市场中不断产生的问题的持续关注,这需要对其进行数量和质量的分析;

第二,问题本身可能波及的人群数量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金额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

第三,问题发生在哪个具体行业也是监管部门判断该问题是否为显著问题的考虑变量。例如,在银行零售产品中,由某些理财产品导致的损害可能涉及到的受损消费者的绝对数量不大,然而对于每个具体消费者来说受损金额却可能很大;

第四,监管机关对于问题的风险是否具有显著性有时也取决于问题本身的特点,其中首要的考虑包括下述方面:

是否会对一个消费者的核心金融利益受到影响(比如他们的养老金、储蓄、房屋所有权、生计来源资产的保护);

是否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特别严重的损害,从而使消费者面临财务困境;

是否上述方面将给消费者带来长期的影响,同时该影响此后不能被矫正。

3、指示出产品存在的问题。

在判断出产品存在的问题后,监管者将会向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指出产品存在的问题,然而监管者在向消费者指示产品存在的问题时,并非是采取针对特定的某个产品的问题进行揭示的方式,而主要是通过描述“问题产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方式去实现,以引发消费者在做出决策前予以特殊关注。而监管者在向金融机构指示产品存在的问题时,则要求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完善产品,如果金融机构对那些对于消费者构成极大潜在风险的产品未采取完善措施,监管者将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甚至包括禁止该产品进入零售市场。

(三)新兴的监管方式

英国监管部门描述了一些工具和方法,从产品评价方面介绍了其在产品监管工作上的一些基本思路。这些工具中包括了原有的用于评估金融机构行为可能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的“宏观”工具,它还将被强化并继续用于监管机构对于金融产品设计方面的监管。此外,监管机构为了贯彻新的密集监管和介入式监管措施还将开发一些特殊的监管工具。

1、早期识别风险行为。

英国监管部门运用一系列广泛的信息去识别金融机构的风险,具体如:

广泛的市场数据分析和本部门的数据分析:

零售行为风险前景分析:

独立的产品研发机构:

FSA的数据,例如产品销售数据、由客户联络中心提供的客户投诉情况统计和投诉信息统计;

由其它第三方机构提出的预警――如金融申诉服务专员部门或其他消费者团体提供的信息;

金融促销信息;

新闻报道评论:

FSA特有的情报来源。

2、零售行为风险前景分析。

这主要是从宏观金融市场的角度,评估那些金融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导向的行为。这个分析包括与宏观经济状况相关的行为风险、行业部门发展趋势等,从而理解和预见监管发展的未来指向和消费者的特点与行为方式。监管部门的目标是,对于具有风险导向倾向的金融机构可能对经济环境变化作出的回应进行识别,同时也包括对相关的风险产品的识别,从而通过聚焦零售市场行为风险的前景分析来保护零售市场的公众。

3、商业模式和策略分析。

商业模式与策略分析是监管机构在具体评价某一特定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行为风险时的具体做法。基于零售行为风险前景分析所掌握的信息,商业模式策略分析会评估已确定的风险是否会、以及会以何种方式在特定的金融机构中体现出来,同时监管部门会高度关注特定金融机构存在的所有特定风险。商业模式和策略分析是针对特定金融机构的一项非常详尽的分析,它要考虑到市场运行环境状况和其他同类公司的一般性做法。监管机构会分析特定金融机构在经营模式上的脆弱之处,并提示其可能导致经营风险行为的发生。监管部门的目的是对于金融机构当前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发展战略进行评价,重点是考虑这些战略会对消费者产生何种影响,目前英国监管当局主要是通过“ARROW”风险评级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深入细致的分析有助于使监管部门了解风险重点领域,进而在未来的监管中有效地实施对应措施。

4、其他更精细的监管方法。

英国监管部门还将开发出对于金融机构内部产品管理程序的深度测试办法,这些更为精细的监管方式主要针对那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机构的产品监管:

机构的产品策略计划:

产品的目标市场;

产品的行销策略:

机构内部激励机制:

机构的风险和压力测试:

产品的定价与价值:

机构的业务运营和自我监察。

此外,英国监管部门对于一些小型的金融机构设置了不同于针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特定监管方式。同时,对于同金融产品服务提供相关的居于“产品供应链”中的其他机构,监管部门也提出基本的监管要求,比如他们也应当如所有金融机构一样实施“公平待客”措施的有关要求。

(四)附加的产品干预选择

英国监管部门认为,在上述产品监管方式仍被认

为不足以保护消费者时,监管部门应当具有额外的权力以在极为特定的情形下实现保护消费者的目的,这些附加的产品干预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的权力:

产品的前置审批:

产品禁止;

强制产品具有某些功能或禁止产品的某些功能(为产品设定最低限度的标准);

价格干预(金融机构有责任保证其产品的收费结构是适宜的;产品供应者有责任从产品总体的角度确定一个适宜价格;在销售环节,要求销售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一个收费较低的产品作为替代性产品:在必要时为产品设定价格上限):

增加对产品供应者的审慎性条件约束:

对消费者和业界预警:

防止不适宜销售和按客户类别限制销售:

对销售顾问能力的附加要求。

三、对金融产品实施监管的合理性及其质疑

对金融产品予以监管的设想在除英国之外的国家亦有体现,比如美国2009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法案中认为,CFPB将接管所有其他联邦管理机构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职责,CFPB的建立将会在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方面“促进透明、简单、公正、责任承担”等目标的实现。CFPB将对金融机构和其他合格机构施加更严厉的信息披露要求,要求金融机构提供符合CFPB设计要求并经他批准的“单纯金融产品”(plain vanilla products),禁止向消费者提供那些未经特定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确认的存有问题的金融产品和合同条款。更为重要的是,CFPB除了批准具体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外,还将被允许为促进政府施加更为严厉的监管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措施而制定规则。

澳大利亚的ASIC在金融危机后也高度关注对金融产品实施监管,如ASIC专家组在2010年的关键倡议之一就是进行风险监控。专家团将对各自监管的区间进行最大风险评估,并分配相应资源监控存在上述风险的层面。风险监控所关注的内容之一是新产品,尤其是那些推销给一般投资者的产品。这与ASIC将保护一般投资者作为工作重点的原则是相一致的。对于融资投资,立法机关明确其属于《公司法》所管辖的金融产品,将受到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制约。除了监管局的审慎监管外。澳大利亚政府汲取了美国金融监管联邦和地方、金融监管机关之间管辖权限存在交叉或真空等经验教训,在次贷危机后,提出将澳大利亚的消费者信贷产品或服务的监管统一到联邦层面,制定《统一消费信贷守则》。今后任何涉及消费者信贷的产品或服务都将归联邦政府(具体为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管辖,而不再是联邦和地方分别管辖,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监管漏洞。

此外,欧盟计划于2011年设立新机构加强金融监管。并表示欧洲监管局有权对特定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进行调查,例如裸卖空交易,评估其给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在紧急情况下,欧洲监管局根据欧盟法律规定可临时禁止或限制某些有害的金融活动或金融产品。并可提请欧盟委员会提出立法建议,永久性禁止这类产品和活动。

尽管在英、美、澳大利亚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构筑的金融监管改革中都对金融产品实施监管有所涉及,然而基于自由市场主义的传统,这些国家的金融业者和学者也一再对此种规定表示出了强烈的质疑或反对,并认为这些措施除了将严格限制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以外,还严重影响金融创新。比如有美国学者认为,CFPB的使命是建立于迎合那种关于金融监管是由于消费者不能理解金融产品因而不能做出理性决策的概念之上的。至少作为一种适当的监管回应,它假设它能设计并向消费者提供一些具有“单纯功能”(“plain vanilla”products)的金融产品,只要“促使”消费者去选择类似的具有“单纯功能”的金融产品,那么他们自然就会远离那些奇异的非常规型的金融产品。很不幸的是,基于这种观点,就没办法证明是由于消费者的非理而导致了金融危机。

退一步讲,针对那些关于即便毫无证据证明说是由于消费者的非理导致金融危机的话也值得进行一些补充性的监管,而监管将有助于把消费者推向那些具有“单纯功能”的金融产品的说法也是值得质疑的。

第一,既然只是由于非常规型金融产品不适合多数人,那么通过提高那些对非常规型金融产品感兴趣的消费者的经济成本就会降低其福利。然而由于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不能仅仅为了达到限制非常规型金融产品消费者的目的,就通过采取普遍的设置监管措施去妨碍、限制所有消费者满足自己偏好的能力。

第二,即使不去争辩CFPB是否允许包括非常规型金融产品在内的产品进入市场以满足消费者选择的需要,其实只要CFPB保有对产品设计的批准权就可以了。但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CFPB可能会针对那些“理性”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的“不受欢迎的抵押贷款产品”施加以各种“细微”的设计要求。甚至从根本上导致类似产品被彻底禁止。还有,人们会质疑CFPB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和信息选择出更符合消费者利益的具有“单纯功能”的金融产品,因为又有谁了解根据CFPB的偏好所挑选出的产品就一定比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更适合消费者呢?

第三,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的非理的确是个问题,然而产品监管这种家长式作风的管理方式也会降低对消费者的激励,减少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提高其消费决策能力的动力。这些基于现实的和经济效果的考虑因素应该值得决策者在做出目前产品监管的决定时再三权衡。所有这些对于金融产品的新的监管措施都会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巨大成本。然而,有关消费者的非理性并没有被证明同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因果关系。相反,那些支持设立CFPB的人士却在没有任何经验证据的支持下认定消费者的非理性同金融危机有着显著关系,进而提出产品监管等建议,而在我们看来,这非但不能帮助消费者,反而可能给他们造成损害。

然而针对上述非议。金融监管机关则认为,目前大多数金融产品的所谓“创新”都并非是在功能上的创新,更多地只是体现在价格结构和市场营销模式上的创新,而这些所谓创新给消费者带来的只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和难以了解的金融商品和信息,由此消费者根本无法了解和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金融产品,其消费风险随之越来越高,极可能对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监管机构有必要采取措施去审核或过滤那些不适合普通金融消费者的金融产品。

篇5

【关键词】反按揭贷款 商业银行 抵押 房地产 社会保障

一、住房反按揭贷款在美国的发展

住房反按揭贷款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在住房反按揭贷款中,老年人将自有房产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约定时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定期向申请人发放日常养老的贷款。一旦借款人亡故,银行等金融机构则用房产来偿还所欠的利息和本金。在国外,住房反按揭贷款是以房养老运行最佳的模式。住房反按揭贷款最早起源于荷兰,而发展最完善、最成熟的国家则是美国。美国最早的住房反按揭贷款合同出现在1961年,美国早期的住房反按揭贷款一般由小银行和地方政府共同发起并承办。地方政府往往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规定住房反按揭贷款只能用于申请人缴纳财产税和房屋修缮。80年代后住房反按揭贷款在美国迅速发展。1981年美国成立NCHEC(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ome Equity Conversion),主要职责是向老年人推广反按揭贷款产品。1987年美国国会设立房屋转换按揭贷款(HECM)保险示范项目,由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FHA)承担反按揭贷款的公共保险。FHA通过向批准认可的金融机构发放的房屋转换按揭贷款提供担保,消除了潜在的贷款风险。1989年房利美开始购买所有合格的房屋转换按揭贷款,形成了反按揭贷款的二级流通交易市场。目前美国有上百家金融机构提供住房反按揭贷款,还有一些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也提供类似的免费咨询服务。1995年房利美推出了自己设计的住房反按揭贷款产品HomeKeeper,进一步促进反按揭贷款行业的发展。Homekeeper产品在首次推出后就受到美国老年消费者的欢迎。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一些大金融机构改进住房反按揭贷款的产品设计,同时通过兼并联合,重塑了反按揭贷款行业的市场结构。美国ULLICO公司在1996年成立新部门,通过重新设计原有的反按揭贷款产品细分投资者。1999年隶属于莱曼兄弟的老年人财务自由基金公司兼并了Transamerica Home First,同年8月莱曼兄弟把从老年人财务自由基金公司购买的反按揭贷款资产进行证券化,并由Standard & Poor对该项资产组合进行信用评级。2000年美国反按揭贷款行业进一步整合,老年人财务自由基金公司与莱曼兄弟的一个部门合并,又并购了Unity Mortgage Corporation的反按揭贷款业务。2001年老年人财务自由基金公司购买了Senior Homeowners Financial Service的反按揭贷款批发业务。目前,美国的反按揭贷款市场发展最为成熟完善,其反按揭贷款市场的运行机制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1]。

二、美国主要反按揭贷款产品

美国住房反按揭贷款产品主要有五种。除了由政府机构和及其支持的公共公司设计的两种产品以外,由一家私营贷款机构提供的三种产品也广受欢迎。

(一)房屋转换按揭贷款(HECM)

房屋转换按揭贷款是一种国会授权的反按揭贷款产品,相关的运行接受国会的监督。房屋转换按揭贷款保险项目得到政府支持。其中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主要负责相关保险产品的设计与改进;联邦住房管理局负责授权贷款机构、收取和管理反按揭贷款保险金,同时保证反按揭贷款的回收额多于抵押房产价值,负责贷款因无法回收而受损的赔偿。房屋转换按揭贷款的实际提供者主要是一些私营金融机构,但这些金融机构把所有发放的反按揭贷款全部出售给房利美。房利美是房屋转换按揭贷款二级市场唯一购买者,同时负责制订项目相关的原则与标准。房屋转换按揭贷款的领取方式比较灵活,是美国反按揭贷款市场上交易规模最大的产品,占反按揭贷款市场90%以上。老年人只要年龄超过62岁,同时拥有独立产权的住房,就可以申请这一贷款项目。

(二)住房持有者贷款

住房持有者贷款在反按揭贷款市场上的交易额仅次于房屋转换按揭贷款。它由房利美设计并发行的一种反按揭贷款产品,与房屋转换按揭贷款类似,但是贷款领取方式较少。由于住房持有者贷款不受房屋转换按揭贷款借款最大数额的限制,高档住宅持有者申请住房持有者贷款可借到更高的资金金额。在住房持有者贷款项目中,借款人在房产升值时可以享受房产增值带来的部分好处。对于同时符合房屋转换按揭贷款和住房持有者贷款条件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倾向于选择房屋转换按揭贷款,这是由于房屋转换按揭贷款的贷款条件更为优惠。而对于具有较高房产价值的老年人则倾向于选择住房持有者贷款。与房屋转换按揭贷款相比,目前住房持有者贷款规模还较小。

(三)财务自由贷款

财务自由贷款是美国老年人财务自由基金公司推出的一款产品。目前该公司是美国反按揭贷款市场上唯一一家能够设计提供相关产品的私营机构。财务自由贷款的限额最高为70万美元,因此又被称为大额贷款。财务自由贷款的结构与房屋转换按揭贷款和住房持有者贷款有很大的不同,财务自由贷款的借款人在签约后能一次性领取一大笔资金,借款人可以用这笔资金购买Hartford Life Insurance Company的年金,从而把拥有的房产价值转换为按月领取的年金,使得老年人在住房出售后也可以按月获得固定收入。由于财务自由贷款有房产价值分享条款,老年借款人可按合同保留一定比例的房产(规定的最高比例可达到房产价值的80%),借款人的后代可继承这部分房产。

此后,美国老年人财务自由基金公司又开发出两种新的反按揭贷款产品:分别是standard cash account和zero point cash account。其中zero point cash account是第一个没有费用的反按揭贷款产品。私营机构提供的反按揭贷款产品没有政府提供的保险,这是与美国公共部门反按揭贷款产品最大不同之处[2]。

三、美国发放反按揭贷款的特点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伴随着住房自有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老年人在辛苦了大半生之后,虽然早以分期付款买下住房,但在退休以后高昂的生活和医疗费用使得其入不敷出,生活清苦。鉴于这种情况,在美国政府、国会的介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住房反按揭贷款逐步发展起来。到了90年代以后,住房反按揭贷款加速发展,年均签订住房反按揭贷款合约15000笔。住房反按揭贷款产品对美国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申请反按揭贷款的条件

一是规定只有62岁以上的老年人才有资格申请。二是规定只有独立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才能申请办理反按揭贷款。三是规定必须为第一顺位债权,申请人须先偿还全部房产债务,才有机会申请到反按揭贷款。申请人可与银行进行协商,先从反按揭贷款中支取部分借款偿还旧债。四是为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拥有房产所有权的老人并不把房产一次性出售给金融机构,通过把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的方式每月获得固定收入,借款人仍然拥有所有权和居住权,只有当借款人去世或搬离后才能获得该房屋的所有权。五是发放反按揭贷款的贷款机构承诺借款人四大保证:居住保证,即不管借款人的贷款金额最终累积多少,贷款机构保证借款人有权居住在房屋里直至死亡;支付保证,即只要老年人活着并住在所抵押的房屋里,贷款机构必须每月向其发放年金贷款,如果老年人选择一次性或定期领取借款等方式除外;偿还请求保证,即贷款机构只有当约定的借款人死亡或者房产被出售时才可以要求偿还所欠借款。无追索权保证,即贷款机构保证除抵押房屋外,无权要求对老年人的其他资产请求偿还,同时保证不向其财产继承人请求偿还反按揭贷款。

(二)反按揭贷款的申请特点

在美国,对反按揭贷款的申请主要关注评估费用、借款总额、债务额度、犹豫期撤销等因素。一是评估费用。反按揭贷款的评估费用大致有三部分:首先是借款初始费用,主要为咨询和房屋评估费用。其次为贷款利息,占全部借款费用的绝大部分,反按揭贷款利率通常稍高于抵押贷款利率。最后为借款终结费用,主要有房产处置和结算费用。全部费用都要从申请人房产评估价值中扣除,实际上借款人最后得到的金额是扣除所有费用后的评估净值。二是借款金额。借款金额的多少主要考虑申请人年龄、贷款利率及所持房产的评估价值等。通常申请人年龄越大、利率越低及所持房产评估价值越高,从贷款机构获得的金额就越大。当然贷款机构还会依据不同的反按揭贷款产品及支付方式,借款金额也有所差异。三是债务额度:一般借款人所承担的反按揭贷款债务额度等于借款金额和借款费用的总和。四是犹豫期撤销:反按揭贷款有犹豫期。只要在成功办理反按揭贷款后的规定时间(通常为三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可以任何理由撤销。

(三)反按揭贷款的领取方式

在取得签订贷款合约之后,申请人可自主选择反按揭贷款的领取方式。反按揭贷款的领取方式通常有:一是一次性全额领取:反按揭贷款的借贷双方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对房屋价值进行评估,然后确定一个公允价值,贷款机构扣除借款费用和贷款利息后,由借款人一次性领取剩余贷款。二是信用额度领取:目前最受申请人欢迎的一种领取方式。申请人根据需要与贷款机构商定最高支付额度,只要低于这个额度的任何款项,借款人可以不受限制随时领取,既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也可以选择多次领取。三是定期年金领取:反按揭贷款的借贷双方确定房屋的评估净值后,商定年金领取的时限,在该时限内,贷款机构保证不管借款人是否生存,承诺支付年金至约定时限期满。四是终身年金领取:类似借款人用房屋净值向贷款机构购买了终身年金,借款人采取养老金的方式领取贷款。五是混合方式领取:贷款机构把信用额度和年金领取这两种方式进行组合,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财务需要[3]。

四、发展住房反按揭贷款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人口正日益老龄化,因此进行养老方式创新刻不容缓。但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由于面临未富先老、经济不发达的矛盾,因此我国的养老负担更重,问题更为棘手。从家庭养老来说,由于我国家庭三代成员比例越来越呈现出“四二一”结构,与此同时空巢家庭大量涌现,这个现实使得老年人依靠子女养老越来越难。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囿于我国的经济条件,社会养老仍存在覆盖面小、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保基金缺口大等问题,难以满足我国老年人养老的实际需要[4]。因此,住房反按揭贷款无疑可以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住房反按揭贷款作为一种成熟的融资方式,其在增加社会养老渠道、补充社保资金缺口、改善老年人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美国的相关经验和实践来看,住房反按揭贷款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老年人通过参与住房反按揭贷款得到的年金贷款,有助于提高其生活水平。通过养老金资产组合理论得出,由于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开支依靠养老金,而只有住房是老年人的可用来促进消费的重要资产,申请年金式住房反按揭贷款,能够增加老年人收入。另外,住房资产的释放,使得老年人易于筹措长期护理费用。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住房反按揭贷款增加了每月收入,对于降低社会贫困率等方面可以发挥不可小视的社会功能。

(二)有利于调节房价

住房反按揭贷款在增加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也增加社会二手房上市量,对调节房地产价格起积极作用。对金融机构而言,虽然发放住房反按揭贷款可能面临较大风险,相比金融机构其他贷款业务,住房反按揭贷款业务利润率相对更高。住房反按揭贷款这种创新金融产品,一方面增加了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住房反按揭贷款这种买房等同于积蓄的养老方式,既能拉动内需,还会使我国房地产交易趋于投资化而非投机化。

(三)有利于盘活住房资产

房改提高了我国居民住房的自有化率,为推动发展住房反按揭贷款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通过住房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措施,目前城镇绝大多数老年人拥有自己的住房,老年人住房自有化率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多数老人只有一套房子,即使房子区位条件好,评估价值较高,老年人出于居住需要,很难通过出租或出售变现。因此如何通过金融创新,能够使老人们在不需要移居他处的前提下盘活老年人住房资产,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贴补日常开支,出路就是发展住房反按揭贷款,它既可以作为社会养老的补充,又能帮助老年人实现以房养老[5]。

五、住房反按揭贷款在我国的实践

近年来,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借鉴国外“以房养老”的经验,对住房反按揭贷款补充养老金的思路进行探索和试点,并进一步设计出了我国的“反按揭贷款”信贷产品,这无疑对推动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及创新我国社会养老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信银行已经针对老年客户群体设计开发了专属借记卡,该借记卡融入了住房反按揭贷款服务。中信银行暂行管理办法对养老反按揭贷款的主要规定有:一是对反按揭贷款借款人的要求:借款申请人要求必须年满55岁;申请人必须无不良信用记录,而且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能够到期偿还贷款本息。二是对反按揭贷款借款人抵押房产的要求:申请人如果有两套或以上房产,要求共有人须同意将住房进行抵押;如果申请人只有一套自有住房,并进行抵押,申请人必须有另外一名拥有自有住房的法定继承人或赡养人作为反按揭贷款共同借款人。三是对反按揭贷款用途的要求:住房反按揭贷款必须只能用于本人养老,借款人必须承诺贷款资金不得改变用途[6]。目前,我国推行反按揭贷款项目除产品本身的金融风险以外,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风险和障碍:

(一)政策性风险

我国未来房地产政策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发展反按揭贷款的业务会有很大影响。政策风险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城市规划风险。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各级城市的老城改造及新城扩张,发生的拆迁风波屡见不鲜。反按揭贷款机构手中的抵押住宅,在今后数十年的城市规划中,可能会面临因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要对某地段的房屋全部拆迁,和面临其他不可预见的变动事项。这种拆迁引起的相关补偿政策如何,产生的拆迁费能否根据市场价来弥补所损失的全部房产价值,以及不足部分的损失,房产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异产生的盈亏由谁承担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参与反按揭贷款的开展。

(二)缺乏完善的房地产金融市场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与此相关的信用体系构建也不健全,房地产金融产品还不丰富,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而住房反按揭贷款产品的设计开发非常复杂,涉及的技术广、风险大,而且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问题紧密结合,商业银行如果设计不当,很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引起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另外反按揭贷款的顺利运行也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二级市场的支持,这样反按揭贷款的流动性就可以增加。尽管目前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层次低,房地产抵押贷款流动性较差。

(三)受到房地产泡沫的潜在威胁

商业银行推出反按揭贷款的时候一定要预见到潜在的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价格猛涨,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迹象已经显现。由于老年人持有的房产是反按揭贷款的唯一还款保证,因此如果贷款到期时,抵押的房产价格正处于上涨阶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房产的出售价格会高于评估价格,商业银行获得较好收益。相反商业银行就可能产生重大的亏损,极端情况下甚至有破产倒闭的风险。当然从长期来看,通常情况下房产价格从总体上保持一种上升的趋势,但商业银行如果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判断错误,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过程判断为正常的升值,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设计反按揭贷款产品时,正确确定房产升值率[7]。

六、推动和发展我国住房反按揭贷款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推出反按揭贷款还存在一定困难。我国商业银行对住房反按揭贷款的风险管理技术还不成熟,房地产二级市场以及房地产评估机构发展滞后,我国居民养老观念有待转变等。建议我国选取条件比较成熟的城市和商业银行进行试点。试点城市应具备地方房地产二级市场规模较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较好、房地产评估机构比较发达、当地老年人的投资消费生活观念比较先进、抵押的房屋产权比较清晰、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当地监管环境良好等,同时在税收上当地财税部门应给予经营反按揭贷款的商业银行一定的优惠。进行试点的商业银行必须在当地房地产金融业务上优势明显,对反按揭贷款的风险控制要相对较好,还必须有一定的可用资金规模[8]。

(一)政府财政支持反按揭贷款初期发展

因反按揭贷款产品设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在反按揭贷款发展初期政府应逐步推行、试点。此外,目前我国没有诸如像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房利美这样的机构来开展反按揭贷款业务,建议由政府出台政策并提供优惠方案、并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及相关配套措施,通过指定商业银行进行销售,待初具成效后,再完善违约保险机制,再进一步推行政府保障型住房反按揭贷款。住房反按揭贷款作为一个重大的金融创新,必然涉及到对现行法律的突破,因此,需要国家法律、政策的有力支持。首先要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反按揭贷款需要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介入,可能涉及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市场问题,因此需要调整相关法律;另外,由于我国老年人有把自有房产作为遗产留给子女进行养老的传统,国家可开征遗产税以增强反按揭贷款的吸引力;住房反按揭贷款的借款者一般都以经济收入较低的老年人为主,对此国家应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其次是制定合理的会计方法。由于住房反按揭贷款不同于与商业银行的普通抵押贷款业务,其贷款额度的计算,更多与申请人的年龄、房产评估价值、贷款利率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更加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9]。

(二)促进住房反按揭贷款市场的发展

可以通过成立反按揭贷款基金,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反按揭贷款的推行背负老年人社会养老的责任,政府未来应鼓励商业银行发行依寿命期间为主的信贷商品;但反按揭贷款在房地产价值计量上有着不确定性,可能会造成商业银行参与意愿不强,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提供一定财政支持的方式进行保障。而不少国家通过成立反按揭贷款基金,作为反按揭贷款的稳定机制。在住房反按揭贷款发展的期初,反按揭贷款基金与商业银行达成协议,商业银行以借贷双方共同认定的房屋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贷款给申请人,如果借款人寿命超过商业银行预估,之后改由反按揭贷款基金接手支付,但反之如果贷款申请人寿命低于商业银行预估,商业银行需转让一定比例的预期外利润给反按揭贷款基金。在房价及贷款利率波动超过预估时,反按揭贷款基金也可以发挥同样机制。另外,从美国反按揭贷款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如果初期政府能够顺利推行反按揭贷款,商业银行及社会在逐步接受反按揭贷款后,政府应逐步开放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反按揭贷款市场,不同金融机构发行差异化的反按揭贷款商品,不但提升市场效率,而且也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三)加强对住房反按揭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

住房反按揭贷款的周期长,因此占用资金多,资金回收慢。如果商业银行没有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就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监管机构严格审核申请住房反按揭贷款的商业银行,只有具备较强风险管理能力、信用级别高、资产规模大的商业银行才能开办住房反按揭贷款业务。二是实行资产负债匹配法。开展经营的商业银行可将住房反按揭贷款与传统住房抵押贷款紧密结合起来,由于这两种贷款的现金流是反向的,因此可以实现每期的抵押贷款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抵消。在实行资产负债匹配时,商业银行要注意贷款数额、期限、结构比例匹配的合理性。三是以浮动利率进行计息。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对贷款利率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防范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房地产价值波动风险,如果贷款利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超出部分可以由保险公司承担。四是分散住房反按揭贷款的地域分布。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减少抵押房产价格变动风险,在发放贷款时要注意分散贷款地域分布[10]。

参考文献

[1]肖遥.住房反按揭贷款在美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

[2]吕谦.美国等国住房反按揭贷款介绍[R].2008-02-28.

[3]彭思远.反按揭贷款施行之前期研究及建言[R].2009-10-30.

[4]李洪强.关于住房反按揭贷款模式与机制的探讨[J].金融视点,2011(1).

[5]陈鹏联,刘杨等,对于中国实施住房反按揭贷款的再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6]庆阳银监分局.国外开展住房反按揭贷款经验借鉴及启示[N].今日庆阳,2011-12-08.

[7]姚炜.住房反按揭贷款在我国推行的前景分析[J].上海房产,2007(9).

[8]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住房反按揭贷款解决养老问题有待完善[R],2012-01-16.

[9]沈静.我国发展住房反按揭贷款风险及防范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

篇6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调适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择业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2、择业焦虑? 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3、茫然心理? 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

4、择业嫉妒心理?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当然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5、盲目攀高心理? 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结果是机会错过,难以择业。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6、消极依赖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还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3、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4、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 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2.5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篇7

[关键词] 中韩自贸协定;中韩经贸合作;辽宁经济

[中图分类号] F7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5)03-0031-06

2015年6月1日,历时十年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协议,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覆盖领域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开放水准最高的自贸区,体现了“利益大体平衡、全面、高水平”的目标[1]。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给辽宁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区红利,积极构筑辽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助于推进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一、 中韩自贸协定的主要内容

中韩双方本着稳中求进、互利共赢、防范风险的合作原则,以中韩自贸协定作为基础性协定,该协定覆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等17个领域,包含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诸多经贸议题,在尽量减少对双方的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双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力争拉动两国经济增长。

在关税减让方面,中韩自贸协定达成后,经过最长20年的过渡期,中方实现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方实现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在立即撤销关税的商品中,中国为进口额的44%,韩国为52%,其余产品则分阶段撤销关税(见表1、表2)①。另外,包括产自朝鲜开城工业园区的产品在内的总计310项品目获得韩国原产资格,在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立刻享受关税优惠。双方还将设置境外加工地区委员会,为在朝鲜境内增设境外加工区做铺垫。此外,中韩自贸协定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规定了地方合作内容,即在两国设立中韩产业园,发挥经济合作示范效应。

在市场开放方面,中韩两国将对进入本方资本市场的对方金融企业提供优惠待遇,这意味着双方将简化相关审批流程,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协定还决定,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韩国建筑企业可以不受外资投资比重的限制(即韩资建筑企业投资占比可达50%以上)。中国还考虑允许韩国旅行社在中国招揽赴韩或第三国旅游的游客[2]。

表1 韩国出口中国商品的关税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表2 中国出口韩国商品的关税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此外,在服务业开放方面,两国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相关内容谈判。中国回应了韩国在视听合作合拍、出境旅游、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韩国也承诺满足中国在快递、建筑、医疗等方面提出的条件。双方还决定对于投资者和跨国公司内部往来人员给予2 年期的就业和居留许可,并给予商务人员1年期多次往返签证。

对于环境保护、国有企业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等中方相对落后的领域,韩方虽然比较关注,但因为谈判难度较大,双方本着防范风险、逐步推进的原则,承诺在协定生效后2年,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模式开展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应该说,中韩自贸协定亮点颇多,不仅将大大改善中韩贸易与投资环境,对两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多重共赢效应,更将对亚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3]。

二、 辽宁与韩国经贸合作现状

近年,辽宁省与韩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频繁。韩国对辽宁出口大幅增加,由2007年的25.1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0.44亿美元,6年间增加了1.6倍。与此同时,辽宁对韩出口尽管出现了阶段性波动,但总体上仍呈现增长态势,由2007年的46.02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54.05亿美元(见表3)。辽宁向韩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汽车点火布线组、光敏半导体器件、自动调节或控制仪器及装置、钢铁绞股线绳、铸锻件、木制品(地板、家具等)以及辣椒、辣根等调味料、大白菜、花卉、水产品等。而从韩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有液晶显示板、汽车零件、钢铁板材、电视机零件、平板轧材以及服装、化妆品、奶粉、家电、海苔等。由此可见,辽宁与韩国的贸易既呈现互补的格局,又有一定的重叠性。辽宁对韩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品、钢材、农产品等,而从韩国主要进口附加值较高的工业产品和较为高端的日常生活用品。

表3 辽宁对韩国进出口情况(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8-2014 年》。

韩国对辽宁的直接投资也出现了大幅上升的趋势。2007年辽宁实际利用韩国外资金额9.84亿美元,到2013年迅速增加到20.12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2倍多(见表4)。在对辽投资的所有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三,且增幅最大。特别是在日本等国对辽宁直接投资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来自韩国的投资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说明双方经贸合作的潜力仍然很大。同时辽宁企业也逐渐融入韩国市场,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以沈阳市为例,2014年沈阳对韩国投资项目有2个,协议投资额为3050万美元。对韩国工程承包与劳务新签合同额811万美元,对韩国工程承包与劳务营业额1279万美元。

随着辽宁省与韩国经贸合作的不断升温,两地的人员往来也越加频繁。目前,沈阳、大连至韩国的正班航线已增至6条,分别到达首尔、釜山、大邱、济州、清州和光州。沈阳和大连每周往返于韩国的航班架次总数近200班。除商务往来之外,近年,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激增,加速了两国间的人员流动。2008-2014年间,仅沈阳市赴韩游客就暴增10倍。此外,辽宁也是韩国人海外留学的重要目的地,截至2014年底,在辽宁留学的韩国留学生数量达到3700人,是所有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另外,在沈阳和大连定居生活的韩国人达数万人,并呈递增态势。

表4 韩国对辽宁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8-2014年》。

沈阳和大连是辽宁与韩国经贸合作中最活跃的两个城市。2014年,沈阳与韩国的双边贸易额为13.6亿美元,其中出口4.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8%,进口9.08亿美元,同比增长4.92%,韩国成为沈阳第三大海外贸易伙伴。截至2014年底,在沈阳获批的韩资企业数量达4419家,合同外资金额140.14亿美元,利用外资64.78亿美元,在沈阳的海外投资中位居第2,并且沈阳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大连和韩国的贸易虽然偶有波动,但总体而言仍然非常活跃。2014年,大连对韩出口额近24.58亿美元,进口则达28.98亿美元。大连与韩国每年经贸往来人员超过2万人次,仅在大连金普新区常住的韩国人就达5000余人。大连在海外设立的66个投资企业中,有17家落户韩国。

三、中韩自贸协定背景下辽韩经贸合作空间巨大

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随着产品关税下调或降至为零,两国市场将加速融合,进而形成更大的市场。由于两国产业存在互补,双方将在产业对接升级方面实现更大的融合,即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最终产品,双方选择的范围也将逐步扩大,两国产业结构体系将得到有效利用,中韩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将会进一步提高[4]。在此背景下,辽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泛的合作空间。

首先,实现辽韩产业优势互补,促进辽宁多个产业加速发展。中韩自贸区背景下,辽韩间的贸易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辽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如钢铁及其制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农产品的对韩出口将会增加,并获得较大的收益。而韩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如石化产品、金属加工制品、化妆品、家电、汽车零件、医疗和光学设备等将会扩大对辽宁的出口。辽宁出口的增加必将带动省内相关优势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当然个别产业和领域也会受到冲击和影响,但对于辽宁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企业的更多交流合作机会。引入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韩国优势产业,尤其是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生产业将会激发辽宁企业的学习热情,提升辽宁的生产业水平,而这恰恰是辽宁的短板。再比如,辽韩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互补性显著。辽宁可以引进韩国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以满足百姓日益扩大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样,辽宁也面临着老龄化、少子化困扰,对于养老护理、健康医疗的需求日渐增加,而韩国在这一方面走在我们前面,与韩国的合作可以促进辽宁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此外,辽韩在电影、动漫、游戏、表演等文化产业的合作空间巨大,以出版印刷、影视音像、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正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韩国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值得辽宁学习借鉴。

其次,辽韩经贸合作助力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多年来,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市场观念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的规模和程度,借助外力,从开放中获取所需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并借鉴其他国家工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而韩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功地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韩国由于资源短缺和市场狭小,经济发展对海外市场依赖程度较高,技术和资本等需要不断地寻找更为广阔的海外发展空间[5],而新一轮辽宁老工业振兴恰恰需要先进的技术、资金、管理理念来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换代。因此,辽宁对外资“引进来”的需求与韩国资金“走出去”的需要在时间上产生了一致性,加之地缘上的临近性、优势的互补性,应该说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潜力。特别是在中韩自贸协定生效的背景下,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审批流程的简化等,将加速韩国资本流向辽宁,促使韩国扩大对辽宁的投资。而对于国有企业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等中方相对落后、韩方较为关切的领域,双方也将会通过后续谈判逐一解决、突破[6]。因此,中韩自贸协定将不断拓展双方在资本、技术等领域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支持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有助于韩国在东北经济中赢得重要位置,符合韩国长远的经济利益和战略目标。

再次,辽韩物流合作将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韩自贸区协议签订后,港口和航运业将最先受益,辽宁的大连港、营口港的吞吐量、集装箱业务以及未来的邮轮业务都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增长,这将给港口物流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扩大辽韩合作空间。而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辽宁正在不断完善与俄远东地区的陆海联运合作。目前,辽宁已经开通了“辽满欧”、“连满欧”等海陆交通运输大通道,以“辽满欧”国际货运班列为例,全程运行时间为12天,比传统的普通班列要便宜1000多美元,无论是时间还是价格上,与国内外其他线路相比,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于韩国也面临着出海的限制,货物运输若通过马六甲海峡到欧洲需要40-50天,若通过其它海铁联运通道,价格要高于“辽满欧”通道,因此,韩国非常重视这条通道,韩国的很多货物从仁川港通过客货班轮,经营口,再通过“辽满欧”海铁联运通道运抵欧洲。自贸区协定生效后,辽韩在港口物流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大连港和营口港可以考虑建立韩国商品交易集散平台,利用其在运输、港口、保税仓储等方面的优势条件,打造面向东北、华北地区的韩国商品分拨中心。同时,提升中韩陆海联运层次,将辽宁打造成连通韩国与俄罗斯、欧洲的中转枢纽[7]。

四、加强辽韩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创造条件积极承接韩国产业转移

目前,韩国在辽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餐饮娱乐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亟待解决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国有企业改造的参与并不多。韩国对辽宁投资的主要目的还是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这显然不利于辽宁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今后,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更多地考虑并融入韩国因素,利用中韩自贸区的有利条件,积极创造吸引韩国投资的优惠条件,提高引进韩国投资的档次和水准,特别是创新方式和途径,让韩国能够参与到辽宁国有企业的改革当中。另外,要加大产业园区引进韩资的力度。产业园区承接韩国优势产业的转移需要立足实际,精准定位,综合考虑各地的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及市场空间等确立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和盲目攀比[8]。另外,承接韩国产业转移必须重视市场化、专业化和集聚化,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等相关配套产业集聚,横向配套,纵向延伸,补链、延链、强联,形成上下游一体、完整的产业链条[9]。同时,做好相关配套服务,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

(二)利用友好城市建立政府间多层次战略合作关系

加强辽宁与仁川、大田、城南、釜山等韩国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带动全方位的经贸合作。针对各个城市不同的产业优势和特色,突出合作的重点领域。例如,推进与仁川之间在汽车零部件以及港口贸易方面的合作;强化与大田市之间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医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与城南市在互联网游戏软件开发方面的合作;积极开展与釜山市在美容、整形产业的合作。此外,充分利用投资贸易促进机构等团体组织,在韩国组织开展招商活动,定期邀请韩国相关企业来我省考察访问。考虑增设在韩国的经贸办事处,通过办事处加强与韩国商界的沟通联系,举办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大力宣传辽宁,提升辽宁在韩国的知名度。同时,推动辽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赴韩投资。着力解决企业投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和困惑,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信息和服务,特别是要帮助企业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企业工会组织等,规避投资风险。

(三)突出大连港、营口港等在对韩经贸合作中的地位

对于处在辽宁对外开放前沿的大连、营口等城市,应充分利用其在地缘、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率先抓住中韩自贸区的变革机遇,深化与韩国的经贸合作,提振经济发展。重点在打造韩国商品交易集散平台、推进中韩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实现港口功能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打造韩国商品交易集散平台方面,利用大连港、营口港、沈阳综合保税区在运输、港口、保税仓储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将其打造成国际仓储、国际物流配送、国际转口贸易的港口;创建“韩国产品中心集散基地”,使沈阳、大连、营口成为承接大部分销往东北地区的韩国农水产品、化妆品、服装及食品等商品的流通集散地;提升中韩陆海联运层次,加快推动海铁国际联运,把辽宁打造成连通韩国与欧亚的中转枢纽。加快实现大连、营口港的港口功能的转型升级,即从一个单纯的水陆转运的枢纽转变为一个以中俄经贸合作、中韩经贸合作为主的集运输、交易、加工仓储、保税、金融及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建设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强“港城联动”,构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桥头堡。加快大连金普新区的中韩贸易合作区建设,通过这个合作区把跨境电商引进来,发展线上线下的跨境电商业务,同时也要把中国的好商品输送到韩国去。

(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辽韩经贸合作创造条件

由于目前的中韩自贸协定是基础谈判,很多领域的谈判还将在后续谈判中逐步推进,因此,辽宁应当适度超前规划,勇于先行先试,加快改革步伐,并及时跟踪中韩自贸区后续谈判进程,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中韩自贸协定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协定提供的优惠条件,同时为受到冲击的企业提供扶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在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的同时,特别要关注中韩自贸协定中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规定,例如审批程序的透明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的一致性、知识产权保护等,尽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辽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与韩国经贸合作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和先动优势。特别是大连,一直希望中韩自贸区能落户大连,但前提是大连的自贸区方案要有改革的新意、突出自身特色,并立足于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向东北亚地区,为国家提供发展中韩自贸区的实验样本。因此,大连可以主动尝试制定面向对韩贸易和投资的大连市的负面清单,从而确立在中韩自贸区中的发展优势,创造更高层次的投资与贸易自由化条件。

[参考文献]

[1]高虎城.借力中韩自贸协定 共襄区域发展繁荣[J].国际商务财会,2015(6):p5~7.

[2]杨文生.建设中韩自贸区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4):p67~69.

[3]蒙少东,马永飞,金世源.关于建立中韩自贸区的若干思考[J].对外经贸,2013(12):p12~14.

[4]徐长文.中韩FTA时代的经贸合作展望[J].国际贸易,2012(8):p38~46.

[5]张美华.辽宁对韩贸易与吸收韩资效应的实证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1):p28.

[6]胡渊,杨勇.多边化区域背景下中韩自贸区前景分析[J].亚太经济,2014(2):p147~151.

[7]牛林杰.“欧亚倡议”+“一带一路”:深化中韩合作新机遇[J].世界知识,2015(5):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