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与设计学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学与设计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设计 设计学 艺术 艺术学 学科关系
从学科概念来说,“艺术学”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的一级学科,但“设计学”现在还没有作为一级学科,所以本不存在与艺术学的关系问题。作为艺术设计学现在是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与艺术学有一个从属关系,但它不能代替“设计学”。有学者提出了“设计学”学科的独立发展问题,无论是设计领域的学科发展现状,还是设计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都觉得应该对“设计学”在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对其与艺术学的关系做个研究。
一、从艺术学独立的历史现象谈起。
现代的“艺术学”概念,是从西方的美学中分离出来的,在它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前,它归属于美学的范畴。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被称为艺术学之父,他号召艺术家创造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艺术学的诞生。
艺术学为什么要从美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就像鲍姆嘉通把美学从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一样,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与艺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大争论之后,艺术领域也产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形式主义运动,成为艺术史上最根本性的大转折。艺术的领域中的哲学性、思想性、形式感发展很快,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等一大批艺术家都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体现了这一现象,艺术的视野变得宽广了,领域也超出了传统美学所研究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纯艺术范围,它与其它领域的一些关系也变得模糊了。
对艺术现象的分析可以导致对文化的理解,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艺术的风格、形式、它原初的任务得到改变,而且我们关于艺术的概念,关于艺术在其他文化现象中的地位、艺术的社会存在方式的概念也得到改变。艺术在生存与发展的种种实践中,感悟到艺术学的独立要求乃是当时艺术发展自身的需要,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正因为艺术是由各种不同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极其复杂的文化产品,所以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它。由于在某一门科学的范围内,如在美学中,都不能把所有这些方法统一起来,所以,艺术学就有必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
艺术学的独立问题虽然是个历史问题,但它辐射出人类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任何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与裂变都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某一知识体系的形成看起来只是文化运动的一个现象,但其本质基础是社会思想与社会活动,而今天的艺术学研究现状和成果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历史的现象看,由于艺术学学科概念的形成,就在社会上、学术界引起很强烈的反响,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发展,充分表现出它作为独立学科的意义,也表现出社会文化体系与时共进的灵活性态度。
艺术学的独立于美学的历史过程对今天研究设计学的独立来说,应该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从十九世纪末发展成熟起来的设计学科,在二十世纪中发展很快,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有研究价值的知识范畴,这些领域中也有许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品味与思考。但是,现在的设计领域知识系统比较混杂,有些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些与工程技术科学无法脱离,在学科体系上确有一些理不清的头绪,深入地解析艺术学与设计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建立完善的学科空间,推动设计学科的发展。
二、论艺术学与艺术设计学之关系。
在艺术学的范畴中,“设计”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在艺术门类的子目中,我们很难找到“设计”这个词,我们以中国图书分类法知识体系的分类为例来分析,在艺术门类的名下分为:艺术理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在这七大类中,设计尚无名分。唯一可能承载设计内容的就只有“美术”。如果把设计归于美术门下,那绝对是有问题的,因为设计不应该是美术。
为什么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没有“设计”的位置,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设计的发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它的体系有一个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在它的社会作用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前,它就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发展空间;二是设计不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学科,无法像绘画一样体现出艺术的一般特征,它与绘画、雕塑不同,不能成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三是设计中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的内容是无法纳入艺术的框架的,艺术类和工程类都无法完全包容设计的全部内容。
设计不是美术,这从艺术学的二级学科分类上,已经得到支持,艺术设计学是与美术学并行的。那设计是不是艺术呢?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从学科系统的归属关系来分析,如果,设计不是美术的假设成立,那么,设计应该归属到艺术的那个子类中去?显然,那类也无法容纳设计类的整体内容。二是讨论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的概念与设计的概念有时很难完全分开,作为物的概念,是不是艺术品全在与感觉,因人而异;但作为对设计品(或者工业品)或艺术品的认同却全然不同。如果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结果来分析,就得从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来分析。如果说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与生活中物的形态设计的思维基点有很大的不同。
设计是不是艺术?我们既看创作动机也看创作过程。如果从两者的差异着眼,可以看到两者的生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有着质的差别,设计的生产过程虽离不开设计师的艺术思维和意识的控制,但思维的基点始终围饶着人,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好比原始人类加工工具,虽然其中充满了想象和艺术创造,但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而且,无论你在设计中具有多么丰富的意识和艺术想象,它的最后结果如果是物的话,它必须在经济生活中完成自己的角色;如果在平面设计或数字媒体设计中,设计的结果与艺术的追求目标更为接近,但与绘画、雕塑的创作还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将设计与艺术混为一谈。
我们在研究学科领域的关系中发现,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社会活动还是个体活动,许多活动最终是由设计来完成的,最终的成果就是设计物。从这个意义来讲,设计就会成为各个变化繁复的领域的交叉点,即一种前沿学科,社会系统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人文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等,对设计的压力要比对艺术的压力要大得多。这是艺术活动所替代不了的。设计师比艺术家担负着更直接的社会责任。
其实,设计是不是艺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重要,但在划分知识体系时却很重要,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就直接关系到知识体系如何科学整合的问题。问题就又回到《中图法》,在那里,设计类的内容可以说无处适从,就出现艺术类中放一点,工程技术类中放一些,因为设计中所涉及的知识类型有太多的内容完全属于科学技术,又有许多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必须留在人文科学范畴中。在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中,设计学科也同样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现列于艺术学的一级学科名下的二级学科有艺术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电影学,虽然艺术设计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地位终于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已经明显地有了很大的名分,但以“艺术设计学”的学科名称来说,还是有待于商榷的,因为它只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设计,它的知识系统难免被割裂开来。如果把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型,那么它与美术学就无很本质的差别,如果与美术学同样成为一个艺术的大类,它就应该象美术学那样完成自己的独立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目前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今天的设计艺术学就仅仅局限设计思维与表达的研究之中,艺术只是设计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无法替代设计的科学。
现在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类招生;而建筑学、景观学、工业设计都与这个艺术设计学科无关,都是理科招生;广告学现归文科招生。这就导致目前设计类学科比较混乱的现状,许多作为设计中的共性问题也很难放在一个学术的大平台上进行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学科范畴,所以,对设计艺术学来说,现在只能在包括视觉传达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等比较狭窄的空间中拓展。
也就是说,在艺术学的范畴中是很难将设计作为整体的学科概念纳入的,把设计中相关艺术的内容归入艺术设计学,这只是一个权宜之策。现代设计的不断发展,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已经为设计学科的独立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应该这样说,设计是一种与艺术相关的学科,就像美学也与艺术相关,但它不等于就是艺术。所以,从学科意义上,我们完全应该把设计学科与艺术学科分开来研究。
“设计学”这个学科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设计艺术学并不能替代设计学,它只是设计学的一个分支,它与设计社会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学科同属于设计学的学科内容之一。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接受这样的事实,设计学是设计艺术学不能替代的,那么,在学科的体系中我们就应该去构筑一个新的体系,让设计学的学科概念更加完整,应该被注意、被研究、被建设,成为独立的一个知识范畴。
学术界近几年有人明确提出设计学科构想,就像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时候那样,学科研究领域、设计领域需要有一种勇气,将设计的概念从艺术的大概念中脱离出来。作为一门科学,设计学包含着艺术学学科本身的众多内容,但它也体现艺术学中无法体现的工程技术、科学内容甚至艺术表现方法上的知识体系。设计学是对人类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规律的科学体系。
三、建立设计学学科体系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设计具有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一个层面是造物,造物就涉及形态设计和工程设计,工程设计主要解决造物的结构和功能问题,使产品能使用,解决问题;艺术设计则主要解决产品的形态建构,使产品使用能更合心意、在销售中更具吸引力。第二个层面是对于设计本身的研究,设计的历史、设计的人与意识、设计的过程、设计的传播等等。随着生产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所有产品都需要这两大层面思维和设计的结合和综合应用,因此,设计因产品的不同,其工程技术和设计艺术的复杂程度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形成了一种“谱系”:从工程的功能、材料、另配件、结构、工程起步,通向另一端的造型、装饰乃至纯美学领域;从产品的角度看,因技术复杂程度的区别,从染织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到家具及其他工业产品设计,再到建筑设计及最复杂的机械、电子工程如航天飞机等设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造物系统和设计系统,这一系统是由无数子系统组成的,互相之间是联系的和互动的。所以,设计是个系统工程,是集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领域。
赫伯特·西蒙曾将设计科学界定为研究人造物的科学,他认为,人造物的特有性质表现在它内部的自然法则与外部自然法则的薄薄的界面上:“人工界恰恰集中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这一界面上,它关心的是通过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目标。要想研究那些与人工物有关的人们,就要研究手段对环境的适应是怎么产生的——而对适应方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设计过程。专业学院只有发现一门完整的设计科学,才能有充分的资格重新担负起专业责任。这样一门设计科学是关于设计过程的学说体系,它在知识上硬性的、分析的、部分可形式化的、部分经验的、可传授的。”他把设计科学不仅作为技术教育的专业要素看待,而且作为人类知识的核心学科,通过研究设计科学来研究人,了解人。
当然,西蒙提出的设计科学与作为学科的设计学还有区别,设计科学一方面是对人类设计的一种定性,将设计归入科学的范畴;一方面它是设计学科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两者有重叠和包容的地方,其区别从字面上作简单了解,即一是从科学角度,一是从学科角度,指称着同一对象。有时两者的界限又是模糊的,两者之概念都有重叠和边界不清的地方。但这也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示出设计学科的一些特定内涵。
剩下的问题是设计学科是否已经具备独立的自身特质,在概念界定、基本特征、领域分类、设计原则、方法论和价值体系是否都具备了学科独立的条件,具备了构筑学科概念的基本内核,它能够根据自己与社会形态、生产力条件、科学发展的关系来体现出设计学科独特的影响,这在本篇文章中展开是有困难的。
但就20世纪现代设计的发展与研究,就20世纪设计教育的发展而言,作为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它所涉的领域也在实践和探索中成熟,逐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使设计学具有学科群的性质。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至今可以说设计学科的学科体系的建构还刚刚开始,处于发展阶段,但我们已有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
从设计学不同的专业分类和不同的层面上可以建构不同的学科体系和确立不同的学科重心,建筑设计学、城市设计学、园林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工业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学、染织服装设计学、环境设计学、数字媒体设计学等等,都可以成为设计学的核心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特殊设计学的一部分。
从设计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上是偏重于艺术方法还是偏重于科学方法,可以把设计学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艺术学概念上的思维、形态、色彩等研究;一类是科学性的设计学,在特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为设计科学。但这两大类都会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理论平台上,它们是设计思维的的理论基础,如设计本体论、设计意识论、设计思维学、设计价值论、设计现象学等等。在设计科学性中,根据与不同的学科及其特定方法的联系,则会出现更为丰富多样的一般设计学的分支学科,如常见的设计心理学、设计社会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符号学、设计媒介学、设计市场学等等。近年来讨论得十分热烈的所谓设计系统论、设计控制论、设计信息论、设计管理学,也构成其设计方法论的基础,虽然不是具体学科的科学方法,但它们都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可以这样说,设计学拥有交错的结构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所以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它能够借助许多成熟的方法论和管理学,有着很坚实的知识层面的支持。
设计学从学科本质上看,具有综合、交叉、权变的特点,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发明创造、新材料、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和方式、新的学科设置等等,都可能对设计产生影响,导致其发生变革。因此,设计学科系统与外围的众多学科发生着联系,也可以说,设计学系统由众多的相关学科和系统支撑和联结着。设计学科本身必须不断地从其他学科吸收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理论,包括新形式,在学科交叉和综合中不断壮大和变革自己,相关学科为:管理科学、营销学、心理学、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创造学、艺术学、美学、哲学、形态学、符号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由此看来,大量的人文学科甚至是自然学科构成了设计艺术学科的外围结构,也清晰勾划了设计学科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交叉层面上的特质所在。
以上述各个学科领域为基础,按照这种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应该把整个设计领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作为一个有内在统一性和共同的本质、规律和特性的整体来把握,建立一门以整个设计系统为对象的学科即“设计学”。
现实的问题是,我国设计发展的历史虽然是十分漫长的,但现代设计发展的时间比较晚,十分短暂。从城市、现代建筑、工业产品、环境、现代视觉、新媒体等设计领域来说,学科的理论上研究尚属起步,有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设计学,这是一个新兴的,具有无限发展前途的独立的学科领域,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把设计从艺术学科分离出来只是个时间问题,设计学完全可以与艺术学并行,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学科。
参考文献
篇2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院共有8家,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这些美术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各种教学设施完备,学科建设齐全,知名度相对较高。它们在艺术设计的学科建设上大致分为环境艺术工程系、视觉传达系、工业造型系、染织服装系等单位,在这个基础上又做了非常详细的专业划分。以视觉传达系为例,内设商业摄影、平面设计、动画、影视编辑、装饰设计等专业。
在我国“综合性大学”内同样也设置有艺术类二级学院,一般都称为XX大学艺术学院或XX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此类艺术学院数量繁多,发展历史与学科建设也各不相同,其中大部分二级学院始建于1990年以后,也有一部分二级学院是刚刚建立的。它们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教学与课程设置上参差不齐,学科建设也相对不完整。虽然这些二级学院经过数年的发展,也各自拥有了其特色专业,但由于受到资金调配、办学规模、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限制,与专业美术院校相比,在教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法国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国相同,也可分为“专业美院”与“综合性大学”两大教育体系。它们分别直属于法国国家文化部与法国国家教育部两个不同的政府机构。“专业美院”与“综合性大学”在艺术教育上的定位完全不同,并在艺术学科的培养方向上也有着明确的分工。
法国的美术学院可分为造型艺术学院与装饰艺术学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美术学院与设计学院;其中装饰艺术学院在法国仅两家,它们分别是巴黎装饰美术学院和斯特拉斯堡装饰美术学院。美术学院在教学上以艺术实践教学为主,兼修部分艺术理论。学院内设不同的艺术工作室,如金属工作室、玻璃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等,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工作室的艺术实践课程。美术学院的学制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1~3年)完成学业后由法国国家文化部分别颁发DNAP(国家造型艺术文凭),第二阶段(3~5年)完成学业后由法国国家文化部分别颁发DNSAP(国家高等造型艺术文凭),相当于我国的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学历证明。
法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或艺术学院大体上分为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两个方向,教学上与美术学院有着明确的区分,大部分时间以艺术理论与实验性艺术教学为主,学制上分为学士(License)、硕士(Master)、博士(Doctor)三个阶段。毕业后,由法国国家教育部颁发国家学历、学位证书。1~3年为学士阶段的课程学习,4~5年为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5~8年为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法国的“美术学院”与“综合性大学”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了互补,也各自凸显出其教学上的特色(侧重点),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为补充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不同方向的艺术类人才,同时也为艺术学科的深入理论研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使得艺术或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实践的教学模式上,同时为艺术与艺术设计学科建立起完善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国艺术设计现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虽然法国的艺术教育制度相对完善,但如果完全效仿,并不能有效地改善“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都是以“美术学院”教育为“蓝本”的,并没有发挥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本身所具备的优势,或者说“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归属于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学科,艺术不可能仅局限在一门学科中进行研究。我们需要所有艺术范围内各学科的融合,同样需要艺术范围外各领域的融合。这样“综合性大学”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先天条件,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美术学院”所不具备的资源,也是综合性大学二级艺术学院的决策者们与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在某些综合性大学内开设的第二学历、学位教育,为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综合性大学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也为艺术设计的学生提供了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平台。例如某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选修部分建筑学院的课程,理工学院的学生选修部分艺术学院的课程,等等,这些都能够体现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综合性大学建设艺术设计学科或许应该转变不同于“美术学院”的教学思路,中国的美术学院对专业有着明确的划分,如果在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的设置上也完全效仿美术学院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学院框架,而受到二级学院人事编制的限制,不能为综合性大学每个学科配置一个优良的师资团队,同时也会对艺术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在大学范围内的有效重组,应该是改善现有教学模式,例如某某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假设把这两个学院重组到一起,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可能是仅针对两个专业在某一领域上的优势互补;但所带来的弊端是需要在综合性大学内摒弃美术学院的一些传统艺术学科。
本文以某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内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4个专业方向,虽然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分割上与专业美院基本相同,但是在学分与课时安排上却发生了根本变化。一般综合性大学在课程设计总表上会划分出公共基础必修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4个模块,每个模块中事先规划好不同的学分与学时量。对于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本身,问题就出在了4个模块的划分上。以4年制本科教育为例,艺术设计专业的总学时为2336小时,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学时数为692学时、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学时为128学时、学科基础课的学时为864学时、专业课的学时为652学时。从上述数据可以清楚得知,其中艺术设计专业课仅仅占4年教学总课时量的28%,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我们的问题出在4个专业方向共修的学科基础课上,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占4年教学总课时量的37%。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一些学科设置上的矛盾。艺术设计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是某些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薄弱环节,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模块的调整来完善现有教学设置环节上的不足。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其专业设置的共性,在这种共性体制的包容下,也不能忽视艺术设计专业个性问题的存在。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网络教学;网络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30-01
一、艺术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比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又称为教学结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在传统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脱胎转型过来的,一直沿用美术教育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积累型的教学模式。
与网络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艺术设计具有如下的特点、优点、缺点: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属于知识积累型,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掌握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手段占据了设计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传统设计教育是一种经验式的,它通过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达到对设计经验的把握。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还具有许多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它注重感性设计和理性思维的培养,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它对徒手能力的训练有较高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它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对整个教学进度的把握。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也存在很多缺点。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单项灌输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不利于学生新观念、新思想的形成。
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时代艺术设计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优点、缺点:
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的学习资源不仅来源于教师的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Internet(互联网)上获得资源。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延伸他们的学习触角,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取得更加广泛和独特的观点。
第二,扩大化的信息交流。网络学习中的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陆(Telnet)、文件传输(FTP)、讨论组(Usenet)、电子公告(BBS)、视频会议(Conference)等双向的信息交流。
第三,个性化的教学环境。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自由的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
第四,综合化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中,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支架法、抛锚法和随机进入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取这些方法中的一两个,也可以综合采用几种。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同样存在有缺点:忽视知识内容的教学,知识的可靠性、权威性得不到保证,课堂模拟情境的创设有一定局限性。片面强调发现学习方法,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人类进入21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将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由于未来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育的目标将发生本质的转变,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外,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成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一种必须。
加大、加快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看到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 1%来自味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能看得见,听得见,又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有关资料证明,人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内容的20%,看内容的30%,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70%。也就是说如果能听到、看到又能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篇4
1.课程安排问题。
当前的艺术设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根本不存在什么差异。比如,研究生的一些课程只是在本科生的课程之前机械地加上研究两个字,然而,讲课的内容却和本科生的讲课内容没有太大差异。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是生源问题,一些研究生的专业并不是他们当本科生时学习的专业,比如,一些视觉传达专业的研究生当初学习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这些研究生在本科生期间,根本没有接触过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对视觉传达专业根本不了解,让这些学生适应视觉传达专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很多地方就需要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另一方面是师资限制问题。学校开设课程的时候,是根据教师的专业来开设的,如果没有老师能够教授这门课程,那么学校就不会开设这门课程。所以,很多研究生学习到的只是都是老师所具备的知识,根本接触不到更加广泛的知识面,也没有办法接触其他的专业课程,在很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2.教师授课问题。
一些为研究生讲课的老师的讲课方式与本科生教师的讲课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根本没有太大的差异。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依旧沿用案例教学法,实际上,这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展示给学生作品的表象,然而对于设计的思路、设计的背景、设计的过程却没有为学生们作解释说明,这些内容恰恰是同学们需要了解的。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应该在教学中多多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们自学,阅读有意义的书籍等。
3.教与学的空间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没有给予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在课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知识,课下又不能够一起交流探讨,没有学习的氛围,这就导致了很多研究生在课下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再加上这些研究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足,专业知识不充分,所以,就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很多研究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会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兼职,这样他们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怀疑,甚至对自己的将来产生怀疑,导致恶性循环。
二、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改进方案
1.课程安排方面。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不单单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其他专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研究生要从其中获取需要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教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深入了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强对本专业的认识。考虑到以上方面,我们可以改进课堂安排。第一,拓宽本专业课程,一些课程,本校的教室没有办法驾驭,那么学校可以聘请外校的教师为研究生进行讲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专业课程,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加强本校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第二,开设选修课程。对于研究生没有学习到的专业课程,学校可以开通选修课程,让学生们通过选修课程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第三,对于一些非对口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补修本专业的课程;第四,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或者业内精英来学校来讲座,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专家交流和沟通,了解专业的发展动向。
2.设置双导师制。
所谓的双导师制度,指的是一个学生同时拥有两个老师的指导,其中,一个老师负责学术研究的知道,一个老师负责专业实践的指导。两位老师一起为学生做好辅导和指导,两个老师彼此交流沟通,在合作中明确分工,因材施教,分配好自己的任务。
3.培养教学能力方面。
很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读研就是为了进去高校任职。当前,国内各高校艺术设计类的师资主要来自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但是,很多老师也是刚刚毕业,这是他们事业的起步期,根本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很难胜任这份工作。所以,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也是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的一方面。在学生处于研究生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导师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研究生担任导师本科教学的助教。在我国的高校中,一些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负责研究生的教学,还要负责一部分本科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可以当老师的助教,在实践中跟老师学习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工作状态。
篇5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史论教学 问题 改革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艺术设计史无用论”的思想一直伴随着很多高校艺术类学生,这种思想也一直影响着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不愿参与,教师也很难在教学中体会到愉悦,更谈不上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了。我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就艺术设计史论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艺术设计史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加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个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都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但是还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陈旧观念。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创作者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普遍忽视了理论学习在设计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生中普遍有这种观点,在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中,也有很多持这样的观点。很多高校教师也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多注重艺术形式和工程技术的应用,强调实用主义而忽视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和创意来源。在一些文理综合类大学中,由于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历史不长,对艺术设计学科比较陌生,教学中仍沿用理科或文科的习惯思维,把艺术设计的史论课程等同于一般的理论课,这显然与艺术设计学科教学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应适当拓宽适应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学时数不足。
设置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院校往往过于强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文化底蕴和审美素养的锻炼与培养。即使开设了史论课程,也只是像“蜻蜓点水”而已。有些院校课程安排在学生低年级的一个学期,然后一直到学生毕业都不再开设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课程学时数普遍不足,有些课程只有24学时或36学时,最多的一般也不会超过4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量,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设计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门类。艺术设计专业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入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不仅仅是依靠技艺上的提高,更需要文化底蕴支撑下创意思维的提高,创意是艺术设计创作的灵魂所在。而设计史论恰恰是丰富的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审美素养、鉴赏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课程,史论课程应当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和创作。
(三)教学方式方法过于陈旧。
受传统的传教式的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中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仍然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课程内容陈旧、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不愿参与,教师也很难在教学中体会到愉悦,更谈不上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大招生以后,艺术史论课程都是几十到两三百人的大班上课,强调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大班课堂上进行。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四)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缺乏交接。
在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单纯地认为史论课程就是要完全讲理论,设计实践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管上好自己的理论课程就可以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史论教学的意义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目前我国高校中设计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几乎独立的两个体系,设计教师来自早期的美术专业和近几年的设计专业学科,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受到“不要理论”的风气影响,追寻艺术家的直觉,很少对理论作系统研究,即使在设计中接触到前沿的设计观念和理论,也往往采取跟着感觉走的方式去感悟,教学上也以感觉取论的阐释。
二、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充分结合设计史论课程的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将设计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艺术设计史论的重要性。
设计创新需要艺术史论支持,设计史论作为设计艺术学三大内容板快之一,对于设计师个人的成长成材及大胆开拓创新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生命线,但是创意不是空想,而是需要文化的吸收和积累,没有积淀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艺术设计创作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建立在深厚渊博的理论素养基础之上,艺术设计史论便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二)合理安排艺术设计史论课程。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应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其专业特性和创作需要,不断增加课程的学时数。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安排上,应充分考虑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让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贯穿在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不断深入,调整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重点,使其与专业的发展相适应。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并没有那么枯燥。要改变传统的史论课程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像、视频、影像等方式展开教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在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中,可以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课程导入。课程开始,不一定直接讲述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开始,比如:以人物传奇传记、艺术设计小故事、当代设计的历史传承等,引导学生走进艺术设计历史。
采取课内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以参观作品展、乡村优秀民间艺术、当代创意艺术区等课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去善于观察、发现,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让理论学习可以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四)注重艺术历史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设计实践应在完整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缺乏理论指导的设计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但是目前高校从事史论教学的老师往往没有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无法在课堂上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的结合很清楚地阐释给学生。史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让有设计实践经验,同时又具备较好的理论功底的教师来承担。
参考文献:
[1]任利民 刘桠楠.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学刊,2007,2.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3.
篇6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 材料与工艺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杨华(1976- ),女,山东济南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装饰设计系,讲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专业教学、壁画研究与制作。(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58-03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是由多领域、多元化的不同专业相互交叉、渗透、纵横联系在一起的设计科学。①材料与工艺是装饰设计的物质基础和客观主体。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装饰设计中所涉及的材料及相关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较强的装饰艺术创作设计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针对不同的设计目标进行合理的材料及工艺选择制作的能力。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材料与工艺的实践成了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并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一、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的现状
1.装饰设计专业学科定位模糊影响课程建设。这是一个影响实践教学的上层问题,也是一直困扰装饰设计艺术专业发展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出现萎缩甚至消失,但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师资队伍仍然存在,各高校根据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建设。由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而来的装饰设计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却一直处于矛盾中。大部分院校将装饰设计艺术专业归并在设计学范畴,也有部分院校仍将它归置在艺术学范畴。问题在于设计艺术学有着很强的实用设计本质,设计主体明确。装饰艺术设计与其他设计专业相对比,设计对象范围广且模糊,设计内容不能明确地体现。再加上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涉及面广,要进行不同材料与工艺的实践,使之呈现杂而乱的表象,造成了装饰设计艺术专业一直处于学科建设的边缘,不被重视。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学科建设,配备师资和实验室,相关课程被拆分重组,甚至取消。专业建设远远滞后,甚至是处于停滞萎缩的状态。
2.新材料与工艺发展迅速,传统材料与工艺的实践仍是教学的主体。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各艺术门类飞速发展。装饰艺术是一门涉及众多材料工艺的学科,在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多向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材料和工艺不断被推出。艺术家不断探索创新,将新技术引入到装饰艺术设计实践中去。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教学涉及的材料与工艺基本以传统材料与工艺为主。在这方面,各院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师资、实验设备、材料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相对当代艺术家活跃的艺术实践,院校的实践教学发展迟缓,创新意识弱,对新材料和工艺的探索滞后。
二、建立科学的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的教学体系关系到学科的有效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它的建立是要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和目标。课程的建设是教学体系的最重要部分,围绕课程展开的实践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有力延伸。在这套体系中,课堂内的实践内容与课堂外的实践内容有效渗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材料与工艺专业的学习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1.专业理论教学。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 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从而更好地借鉴传统并汲取设计灵感,并打下扎实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相关的史论教学,是指艺术及设计历史和理论,分为艺术通史部分,如中外美术史、社会文化史;专类史部分,如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艺术和设计理论部分,如设计概论、美学、艺术哲学;材料与工艺理论部分,如材料艺术与工艺、材料艺术学。这四部分是一个阶梯式的理论教学部分,应遵循它们的科学性,有序地进行。我院的装饰设计专业的史论体系如下: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美学、材料艺术与工艺(按开设顺序排序)。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掌握一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学生对专业涉及的材料与工艺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一定的专业基础训练之后,有针对性的材料和工艺专业课程成为他们学习的重点。我院开设的课程包括“综合材料绘画”“纤维设计”“漆艺设计”“金属装饰设计”等。学生在课程中详尽地学习各种材料与工艺的知识,并进行设计制作。这部分课程是专业课程的重中之重,涉及多专业领域和学科。各个专业领域的装饰艺术设计, 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既有共同的艺术设计规律, 又有不同的专业指向。在这部分艺术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除了进一步讲授相关史论知识和设计要点,还要进行实践操作的示范和详尽讲解。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对材料与工艺有更直观和实际的掌握认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特性和工艺技巧,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而不是固守材料与工艺的本身,失去艺术探索的根本目的。
3.综合课程实践教学。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在涉及不同材料和工艺的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材料与工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接下来是综合实践课程,实践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如“综合材料艺术”“装饰壁画”“装饰雕塑”“公共装饰艺术”。这些课程针对一定的载体(如壁画、雕塑),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材料与工艺进行设计制作,从而有效地进一步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进一步地掌握材料与工艺的审美特性,并将其融会贯通在作品中,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将新的材料与工艺引入设计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课程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验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室配套设备和人员的管理与建设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例如,实践材料的配备、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教辅人员的实践经验、实验室场地及配套设施等等方面(详细内容在文章第三部分有论述)。
4.实践考察与调研。校外的考察调研与校内专业课程的教学是渗透交叉进行的,两者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效结合、相辅相成。课堂上的内容及时在实践考察中得到有益补充,考察调研的收获又能反馈在专业教学之中。以下是我院开设的考察课程。“专业认知实习”是结合课程进行的专业认识实习内容,例如在“木雕装饰设计”课程中穿插为期3~5天的木雕考察,以浙江东阳为实习考察基地。使学生深入工艺制作的第一线,真切的感受课程的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实践教学的效果。而“漆艺”课程的专业认知实习则会到扬州进行专业认识学习。“民间艺术考察”是以传统民间工艺为考察内容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后,在综合课程实践教学之前。目的在于学生对单项专业课程有一定学习后,对考察目标会有综合的认识,便于之后的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例如,我院建立的皖南民间美术考察基地,综合木雕、石雕、漆艺等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全面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华。“现代艺术考察”是以现代工艺和艺术为考察内容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所有课程之后,毕业设计之前,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的魅力,开拓眼界,鼓励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在以上的考察课程中,都建立相应的考察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是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实践环节,基地的确定要经过周密的实地论证。通过与校外实习单位建立互动合作联系,资源共享,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实践运用,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5.科研项目实践。一是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学术科研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都有针对学生的科研立项项目。大学生实践性科研立项,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研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使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设计竞赛、自主创业等其他实践的渠道中进行全面锻炼,从课堂之外获得实践体验,并从取得的成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师科研项目。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位教师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应该积极申请与教学相关的科研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研究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鼓励教师以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形式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并且在科研项目中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师应该给学生在方法上提供有指导性的建议,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从中得到更深的学习体会。三是校企联盟。将相关企业的设计部门引入校内,或者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双方在人力资源、场地设备、市场等方面资源共享,相互支持与合作。使学生在了解相关企业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学生在满足企事业所需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
三、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从科学的学科建设角度来分析面临的问题,及时建立解决方案,并积极有效地推行方案,是专业带头人义不容辞的职责。首先,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②装饰设计专业面对众多的方向,必须要主次分明,抓住重点,建立有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树立品牌专业。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其次,面对不同的矛盾问题要理性地分析,并分析整合问题的关键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一系列问题,为专业的实践教学铺平道路。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要面对课堂之外更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归纳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实践性教学师资知识结构与教育职能部门的职称评定导向存在矛盾。装饰专业教师必须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名具备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必定要把精力花在设计的具体实施中,其知识结构也必然与实践紧密相连。但是实践成果却很难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得到认可。实践教学岗位的教师的理论水平相对较弱,面对以学术论文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职称评定,两者的知识结构有着很强的差异。装饰专业教师要么放弃职称评定,从事专业实践;要么放弃专业实践,认真研究学术理论。无论哪种选择,对于教师和专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作为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尊重各个学科的规律,制定不同的职称评定制度,是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发展各个学科,“一刀切”只能产生反作用,如同“拦路虎”一般限制着专业的发展。第二,实践性教学师资的进修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矛盾。鉴于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装饰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许多高校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面对以实践为主的装饰专业教学,许多高学历教师却无法胜任一线教学岗位,急需进行专业的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但是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的 “唯学历、唯文凭”的教师培养观念却很难适用于设计专业,在这样的教师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师读研读博的渠道是畅通的,但是问题在于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这样的人才完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相反,教学急需的实践经验学习的道路却是坎坷的,因为这些实践单位没有学历和文凭, “学历与文凭”又成了教师进行实践研修的第二只“拦路虎”。学校从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把实践水平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
2.实验室建设。一是实验场地的建设。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快速增长,相关的配套设施却不能及时跟进。材料与工艺的实践需要一定的实验空间,各门实践课程所需配备也各不相同,例如“漆艺”课程,在胎板制作、髹涂研磨、彩绘镶嵌的过程中需要各不相同的专用实验室,室内要配备换气吸尘设施,用水便利。工作环境封闭、清洁、没有灰尘。而“金属装饰设计”课程实验室则要求空间大,区域划分合理,设备布局合理,用电便利安全。二是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装饰专业实践的设备使用损耗率高,相应的管理和维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教学,往往因为一个钻头的缺失导致一堂课无法顺利进行。例如“金属装饰设计”课程中,众多的电焊机、电动工具,及配套的磨片、钻头、焊条等易耗品都要及时维护和更新。实际管理中,复杂冗长的设备购买和维护报修制度,影响了维护和更新的效率。简化手续,务实操作才是管理之道。三是人力资源的配备。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套,相关实验的管理人员,如技师、管理员的配套服务也显得尤为重要。一名好的技师可以胜任实践的任何一环技术环节,以丰富的经验弥补专业教师在技术实践环节的不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责任心可以保障教学各环节顺利进行。
3.材料库建设。为了实践教学更顺利地进行,应建立配套的完整齐全的材料库。材料库可大可小,小的材料库起到材料和工艺的展示作用,除了材料的样本外,还应该把相关的信息一同展示,例如生产厂家、购买渠道、优劣对比、应用实例。这些展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材料和了解材料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大的材料库除了具备以上的功能,还是一个材料仓库,学校可以大批购进相关材料和工具,便于学生使用,因为很多装饰专业涉及的材料和工具,市场的保有量很低,小批量地购买存在一定困难,且成本很高。
4.新材料与工艺的引入。传统材料和工艺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相关的资源配套比较齐全,管理经验也丰富,教学进行起来得心应手。而新材料与工艺则缺乏有效途径进入高校的实践训练,在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上缺乏对新材料与工艺的有力支持。如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师生进行新材料的实践,对引进新型材料与工艺的教师进行一定奖励。
四、结语
以上阐述的建立科学的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体系的观点,是从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总结而来。科学的教学体系,最终的实现与完善都需要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从尊重学科发展特点的角度出发,给予专业建设和改革更广阔的空间。
[注释]
篇7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艺术; 科学
0 引言
作为物资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古代的兵器、乐器、食具到现代的家具、电器、文具、火车、飞机、太空船等等,无不在满足实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其外形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人类今天灿烂的物质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空间的扩大及审美领域的延伸,给传统的设计理念注入新的内涵。以现代大工业化为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艺术”———工业设计,在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变奏和融合中,怎样体现自身的时代性质与特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将艺术于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当今艺术设计定位及未来设计领域的拓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于工业设计
1. 1 设计定义
工业设计( IndustrialDesign)是近百年来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学科,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不同的国家对此称呼不一,英国称之为设计(Design) 。19 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成为现代设计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农业文明时期的设计是以手工业设计为主的个性化设计,称之为“手工艺”、“工艺美术”,设计、生产和消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适合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蒸汽机、火车等一系列工业机械化成果的引入,使社会由封闭的小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系列化、批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特征由此显现,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相联。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物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使工业设计迅速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到“包豪斯”时期,工业设计已发展成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教育体系的学科,并明确地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1 ] 。
围绕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定义,国际上各专业机构和学者一直争论不休。1959 年6 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性工业设计机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 ICSID) 。1980年联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一次联会,对工业设计概念作了修改,定义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指的是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工业化产品设计,以及为这些产品而进行的辅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包装、装饰等设计。国际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设计的含义及范围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延伸,事实证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带动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 2 艺术与设计
人类最初的设计只是一种对物象的摆弄和布局,其目的是满足人们本能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生产资料的增多,设计成为对事物和物象有条理、有计划的安排和设想,达到人们对事物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条理、计划是人类对事物审美的一次飞跃,也是艺术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设计从其开始就与美的活动紧密相联,每一次艺术的变革都会对当代设计产生影响。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19世纪初艺术运动思想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将设计称之一门艺术,设计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而设计是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因此“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词语广泛出现在现代生活之中,艺术推动设计、设计演绎艺术[ 2 ] 。
设计的形态能给予人的五感极大的影响,但其中视觉和触觉影响最大,这是直观感受的反映,这个感受的结果应该是美好的、促进身心健康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结构与外形、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现代科学介入物质,转为某种技术和材质形态、一定的材质与技术的同构,为设计艺术意境创造提供了有利的物化条件。无论从设计或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1. 3 科学与设计
了解到设计与艺术难以割舍互相渗透,再注意推动设计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即设计与科学之间深刻的关系。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技术世界,机器时代的到来促使设计最终与制造业分离,成为真正独立的专业, 19世纪印刷术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印刷业、设计业、尤其是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1839 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和普及,此外新的能源和动力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带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照明、通信、交通等工具的不断革新换代,都与时代科技发展相伴相随。事实总是这样,科学技术每一进步就创造出与其相应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工艺设备,接着凭借这些工具和机械设备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式。设计从初始的简单粗糙发展至今天的实用精美,从蒸汽机火车到当今悬磁高速列车、从人工发报机和电话到现代互联网,每一个时代的设计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设计师的才智体现,同时是那个时代科技文化创新的标志。 毕业论文
在今天,现代设计具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术美、极限的体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味美等。特别是由于当代多媒体及数码技术迅猛介入现实生活,极大地拓展了未来设计空间,丰富了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与设计元素,深化了设计环境的意蕴显示及空间的表现,为设计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
2 艺术与科学融合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
由于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学相辅相存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并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无尽的福音,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审美标准、人体工程学程度的体现均在于艺术化的水平。
2. 1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意义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具匠,也是科学家、工程设计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曾经非常密切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
随着网络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当今许多科学家认识到,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离不开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又回过头来呼唤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和融合。1999年1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过《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一文,提出“缪斯也需要科学的翅膀”,揭示艺术与科学融合将带来各种艺术流派和手法的百花齐放,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将起推动作用,对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3 ] 。
篇8
【关键词】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艺术;设计拐点;多维变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笔者在梳理和升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经验的过程中逐步诞生的,如何运用学术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其概念、内涵和价值正是本文研究的缘起。此外,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形成相应的教学艺术、诉求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期望通过梳理相关的教学经验,能构建与确立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概念、内涵与价值,能用其指导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其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引领性与艺术性。
目前国内外著名的设计教育思想或艺术教育思想并不是很多,这些教育思想主要以设计教育家、艺术教育家姓名或院校名称来命名,例如: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1]、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2]、包豪斯(Bauhaus)教育思想[3]、乌尔姆设计(Ulm Institute of Design)教育思想[4]等,这些教育家或著名院校的教育思想影响度都非常大,但从教育思想命名来看,其内涵识别度并不直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教育思想多为旁人归纳而提出,而不是教育家或相关院校自身明确梳理提出的。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的“润泽教育思想”[5]是其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研究并逐步升华而成的,因此,从命名来看,其内涵识别度比较高。
一、变关设计教育思想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基于设计教育的规律及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特点而创生的教育思想,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下面,主要从寻求设计的拐点和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两部分来论述变关设计教育思想。
(一)寻求设计的拐点
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是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师的主要使命是通过设计创造改变事象有问题的现状,让事象达到更佳的状态。因此,设计就是让事象向好的方向转变,改变现有状态形成拐点进行提升。所谓设计拐点,就是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者一个节点,它对达到既定的设计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设计拐点的认知,可以从设计学科的特点以及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两方面进行。
1.设计拐点获得的启示
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重新组建各种资源和知识的结构,创造出更适合相应场域的存在。拐点乃转折点,设计的核心是创造,它也正是设计的拐点。设计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重新整合构建各种资源,重新组合各种知识结构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6]因此,好的设计是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拐点。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将问题、矛盾、限制等负面因素转变为亮点、机会、优势等正面因素的过程,这种转变不是片面地、偏执地解决单个问题,而是通过系统地解决问题让事象的状态变得更好,让人的生活变得更舒适。
总之,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拐点,每个拐点都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要把握好这些拐点就能保障设计的顺利开展。这些连续的拐点就像一道道关口,经过不懈的努力依次冲破之后,必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2.反思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经验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随着时间推进逐步提升起来的,在遇到各种问题时会想办法去解决它,并在之后的教学中去验证方法的效果。这种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办法效果的过程就像闯关一样,不断地自我修炼,不断地成长起来。学生们的成长也是这样的,从刚入学时的新生懵懂,到毕业时的英姿勃发,其历程也是在不断地闯关,一个训练、一个课题、一个项目,不断地锻炼,不断地攻克难关。
具体的设计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关一关地训练和通过。首先是所有的设计都起于观察,其次是分析不能流于形式,其三是要认真进行归纳,其四是学会定向深度联想,其五是可实现是创意的重要衡量标准,最后是注重反思与评价。[7]总之,作为一个设计项目的训练,学生只有通过了以上六大关的转变,才能基本掌握设计的方法。
(二)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
在设计教育中,改变思维、改变视角、改变形式、改变元素等都是为了使设计变得更好、变得更优秀。“变”在设计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事象。“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变不是自然、突然发生的,变是在计划中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的。变是有控制的变,变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变,变是有效果的变。明晰了“变关”之后,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设计教育中的各种变。
1.“变关”作为一个术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变”是指性质、状态、情形等和之前不一样了,可理解为变化、改变、变通。“关”本指门闩,有关闭、封闭的意思,关又可以指关口、关隘。此外,关还引申为事象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如关节、关键等;又含有关联、牵连之义。
变关中的“变”可以理解为改变、转变。变关中的“关”可以理解为关口,关口是一个节点,是一个环节,是一个阶段……。变关既是一个事象,即变化的关卡、变化的关头;也是一种特性,即变化的关切、变化的关注;也是一个过程,即变化的关照、变化的关乎;也是一种关系即变化的关联、变化的关涉……变关就是打破之前的思维范式,强调转变,强调过关;转变关闭为开放,转变关隘为优势,转变关卡为机遇,转变关节为拐点,为关怀,为关联,变为关键,为关照……
2.变关设计教育作为一种思想
如果从变化的视角分析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那么变的是变化在不断的重复,不变的是变化的规律。把变关设计教育作为一种思想,不断变化着重复的是变关设计教育教学,不变的是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因此,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实施变关设计教育教学的灵魂指导。所谓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一种帮助受教育者转变惯性思维、寻求与众不同,帮助其渡过各种设计与人生成长的关口,让其变得更好的教育观念。设计教育中的关键点是让学生产生变化,在教育过程中用心、细心地帮助学生转变范式思维,渡过各种关口,让他们变得更好。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近承梁玖教授的润泽教育思想,远溯包豪斯、乌尔姆设计教育思想。变关设计教育思想首先强调转变,其次强调通关,最后达到圆融一体。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强调转变。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从能认知到掌握方法的各种转变,通过变关设计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就是要转变认识、改变方法。把封闭的、单一的事象打开并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开放的有关联的事象丛;把各种限制与约束明确梳理出来,它们将成为指引设计方向的关键参照;认真对待小困难,它们的解决将成为推进设计的拐点与机遇。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强调通关。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各种转变,只有扎实地完成一个个转变,通过一道道关口,最终才能完成蜕变。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力求达到圆融一体。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希望学生将所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出色地完成设计项目,最终使学生和他的设计作品变成一道亮丽的景观。
3.确立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价值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基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育实践确立起来的,因此确立的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将能更好地指导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施,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类高校的学生多为被动式学习,习惯了被灌输,基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如何去引领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学会艺术设计?要去关注他们,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特长,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以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朝着那个目标去努力。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确立与运用就是要明确认知学生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去体现教师的职能功能。
二、尝试变关艺术设计教学
整体说来,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具体的艺术设计教学活动称为变关艺术设计教学。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注重强调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下面,主要从如何理解变关艺术设计教学和多维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两部分进行论述。
(一)如何理解变关艺术设计教学
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变关设计教育思想,通过对此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理清变关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内涵和特点,有助于创生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关口、让他们变得更好,是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核心主旨。因此,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是强调“变关”的艺术设计教学。例如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要想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需要不断地通过多个关口:仔细观察、深入分析、认真归纳、定向深度联想、反思与评价,同时各步骤之间非常讲求内在的逻辑关系。变关艺术设计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这些关口,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地转变思维、转变技术、转变认识、转变方法、转变程序……经过不断地转变,寻求与众不同,过关式地通过每一个拐点,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维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
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艺术性、独创性和学生的学习效能,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综合的、多向的、多维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是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科学理和教学法则,有效运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综合媒介等手段营造特定艺术设计教学情境,充分体现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独创性教学活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是强调转变与成长的独创性教学活动,它是教学技巧、教学设计、教学表演等圆融一体的综合呈现。
学校教学的课程包括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两个范畴。[8]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基于艺术设计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及其教学的不同组成要素,可以创生多个维度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开窗变关式、情感变关式、导控变关式、多元过程考核变关式等教学艺术是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创生的具体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认识论领域的知识讲授,情感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方法论领域的知识讲授,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实践论领域的知识讲授,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评价论领域的知识讲授。下面,本文重点研讨以上四种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形式。
1.基于设计学科的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设计学科的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以学科引领和培养学生顶点原则观念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科整体概念,培养学生顶点原则观念,在发现和思考问题时能以更高更学术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就像在面前突然打开了一扇窗一样,豁然开朗。开窗变关式是首要的、最基础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它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启学生的专业视窗,注重设计研究方法的讲授,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与实践研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为何设计、设计是什么的设计本质存在意识,坚决摒弃如何设计、什么是设计的意识。
基于设计学科的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是建立在教师的学术素养、研究能力与成果上的。因此,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倡导基于设计学科的艺术设计教学学术化。首先,教授知识的选择、合理推进的课程设计、教学现场的把控、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等都是教学学术的范畴。其次,将艺术设计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不应只是听课、交作业这样机械的重复,而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做项目、一起做研究。
2.基于综合素养的情感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综合素养的情感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在教师运用适当的情感动作、语言和特定行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情感变关式是侧重情感培养与抒发的教学艺术,它将特定情感外化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感染并激发学生的创作与变关。艺术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可以培养人的情感,情感可以物化为艺术作品。教学艺术亦是如此,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中的情感运用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虽然具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否运用知识是由情感决定的。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运用适当的情感动作、语言和特定行为是为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招贴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大家公认作品设计的最棒的同学命名“海报王”。“海报王”作为课程乃至学习生涯的一种荣誉,可以很好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同时它也成为师生教学过程的证明,很有情怀与亲和力,赋予了“学”的厚重与意义,它也必将成为学生人生美好的回忆。
3.基于学习效能的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学习效能的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为达到良好学习效能而实行导师引导与调控和学生自导与自控的双维四向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是强调引导与控制的教学艺术,目的是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各自导控,形成两个维度四个方面的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全方位提高学习效能。
例如,在理论讲授后紧跟案例分析,之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训练并检测辅导。在理论讲授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学理引导与理论认识提升;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理论分析与案例解析方法的引导;在布置相应训练的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规格意识;在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依据主题、理论理解及规格要求进行自我引导、自我调控式的训练;在训练情况的检测辅导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训练调控,检验学生自导自控训练结果的同时,给予其帮助与引领。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与调控、学生的自我引导和自我调控中有效推进,全方位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
4.基于应用能力的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应用能力的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通过发挥课程多元过程性考核的引导性作用,实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复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课程考核形式应多元化、综合化,注重培养与测评学生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关口,设计灵活多样的适合有效的考核方式,既调动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又可以全方位综合培养与检测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结论
本文以“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和“尝试变关设计教学”两个主题展开研究,认为应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所谓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一种帮助受教育者转变惯性思维、寻求与众不同,帮助其渡过各种设计与人生成长的关口,让其变得更好的教育观念;揭示论析了多维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的主张与结构系统,主要有开窗变关式、情感变关式、导控变关式、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等教学艺术形态。总之,本文基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并指导于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创生了多种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学理价值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加存.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的价值理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2]王晓明.也论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J].艺术百家,2011(8).
[3]杨彦辉,杨立泳,罗来文,等.论包豪斯教育思想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包装工程,2009(4).
[4]赵可恒.乌尔姆设计教育思想解读[J].美术与设计,2013(3).
[5]张道一,倪建林,梁玖,等.艺术学科研究生应用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6]李砚祖.艺术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2(1).
篇9
正确运用传统地方文化和文化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以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将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成为本课题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宗旨。同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形态,其研究意义是为展现文化形态的共生性、多样性及文化在地域社会和精神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迈出改革的脚步。
关键词:
地域特色 荆楚服饰 教学 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结合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域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地域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这个角度去看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但通过调查显示,具备利用本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相关设计方向的“经验型”人才理论素养较空白,尤其是毕业生因很难带动地方建设而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获得的知识很难用于实际工作,一方面企业认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个设计方面的项目任务。就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性的研究与分析。
一、艺术设计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三大构成基础为龙头,造型训练为设置,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再辅以相关的课程,基本采用相互独立的,理论性较强的教材,与地方建设及实践生产结合不足,且相互简单重复的内容较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已较多地显现出学生的设计作品与地方创新文化建设脱节,设计内容最终不能以服务社会及产品的形式得到检验。这也就让“设计的任务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这个概念变成了纸上谈兵。
二、荆楚服饰的内涵特性
1.理论依据
“衣五彩华衣,绣虎豹之文,披锦绣服装”这是楚服的一个突出特征,其精神特质和风格为本课题的核心和出发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凝结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何不再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的应用手段只停留在文字论述上,同时也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课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关系下结合具体课程具体方法方式进行植入性的讲授,让学生按照引导去寻找得到这个成果的途径,最终完成设计创作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这个过程不是注重最终的结果,而是让学生掌握了解及完成设计任务的方法过程。
2.优势表现
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在技能的培养上有一定独到的作用,而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能力方面就比较欠缺,以地域特色服饰艺术为主的教学模式研究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独到之处。课题将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地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关键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能得到全面发展,而目前在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上我们还是比较缺乏的。采用楚服饰文化的美学、哲学、社会价值渗入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改变思路,用生产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系列服装产品为任务,综合荆楚服饰的符号特征以及图式语言的象征意义,使设计作品风格上不仅要有明确的地域风貌,还要具有丰富的传统内涵及应用价值,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最后留给企业检验。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在一定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整个过程,并且有明确具体的服装成果展示。期间还要求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设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课题成果即成品服装。
三、地域特色服饰艺术在设计教学中的建设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程建设的新理念对本文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形式下,本课题的研究坚持两点:一是研究的目的性,即本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目的;二是针对性,即本课题的研究必须有利于立足荆楚文化,解决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运用传统地方文化和文化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以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将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成为本课题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宗旨。同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形态,其研究意义是为展现文化形态的共生性、多样性及文化在地域社会和精神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迈出改革的脚步,设计的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思维,还体现出地方区域文化特色。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必将成为增强我们湖北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新潮流意识的“新大陆”。而如何准确宣传社会价值、教育价值以及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就成为本课题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且在民俗民风的启示下设计师倘若能予以研究,就会从中发现其独特魅力并受之启迪,将设计回归传统人文意境,对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起到推波助澜的核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荆楚服饰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的整合研究是需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剖析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按以艺术学、设计学、为主要研究方法,融入美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再具体应用分析法、比较法、研究法及综合方法来切实推动荆楚服饰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教学推广建设,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
四、突出地域特色,建设数学资源
因本课题的广泛性、交叉性、应用性,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按对象、范围、层次、进行分类、研究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即理论研究、一般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服饰作为非语言性的信息传媒,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在此大好基础上,将视野横向拓宽,把荆楚特色服饰文化放在现代中国的大环境中加以研究。建设编辑适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的荆楚特色文化讲义;提高设计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传统艺术作品的制作技艺,为今后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的转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建立荆楚特色服饰文化的实训工作室,旨在激发学生丰富的创意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创造灵感和创新思维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上,而是参与地方企业、参与设计公司、服装厂、媒体制作等,合作开发出独具地域特色的产品的工作中,比如旅游地区的服装、旅游纪念品、形象宣传册等,利用在与当地企业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具备掌握本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相关设计方向的能力。
五、加强课程建设研究与检验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构建地方特色文化教学环节,按照教学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科学配置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的结构体系。以荆楚特色服饰艺术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很多,为了能够取得最好的成果,我尽可能利用学校的实验设施对本文宗旨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通过在毕业设计中一个相关主题的服饰设计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检测与分析,从系列的组织结构特性到性能及社会反响进行了检测,这包含了设计成果检验的绝大部分实验,主要分为四个研究部分:
1.主体形态的研究:这主要包括系统的集成与分解具备现代审美观的主题性款式构成,我们以市场需求的旅游地区游人服装为实验,将原有的设计模式“以重复展现传统服饰搭配的方法”摒弃,因为这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只能给人留下舞台装的印象,同时在款式中组织出鲜明楚服特征的细节,这包含了穿着中体现楚服特征的比例、穿着地点、穿着人群、配饰的搭配与功能性、裁剪分割等。这个过程的探究意在能使服装的款式充分体现出原用的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双效功能。因为目前很多社会已有的此类型服装表现出来的是“一次性”的服用状态。人们一旦离开某个旅游地区就不再穿着,这无疑对推广地区特色文化的途径产生了阻力。
2.面料及色彩的使用:这包括面料的流行性的认可度,面料中传统工艺的使用表现状态,面料的功能性,如免烫效果,以及传统色彩和纹样的再现比例等做了师生互动的评价方法。
3.服用性能:这主要包括织物的水洗缩率,抗皱,起毛起球,悬垂,色牢度,勾丝性能等进行测试。
4.市场需求:这主要从作为旅游商品服装的推广可行性入手,对市场需求度及服务群体的定位,同时对衍生产品推广的可行性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对荆楚特色服饰文化和市场需求进行测试和分析后,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设计这一主题的服饰作品中,如何将设计作品风格上赋予有明确的地域风貌,而且功能上具备“实用与艺术”的穿着性,从这个形式上看容易流于表象设计,也就是将代表符号直接架构在某服装显眼的位置上,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生搬硬套,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较少,导致企业不能得到市场所需要、企业可获利的经济效益,学生也无法获得成就感。解决的方法是教师不仅要学会显性的传授人文知识,同时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去发现、去分析、去寻求用多形式的方法挖掘传统的、典型的荆楚式的表现语言。
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英语;质量
1、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育重要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展现,因此较多综合院校逐步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并纷纷探索如何有效创建科学一体化实践教育模式。艺术设计专业是科学、艺术领域与技术经济的有效融合,体现了综合性、学科丰富性内涵特征,包含众多美学艺术、文学哲学以及社会学理论知识。倘若仅注重专业特长的教育培养,则较难契合学科内涵特征,因此注重文化素养教育尤为重要。英语学习则可良好的培养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成多元化交流沟通意识,提升交际能力,形成优质文化意识,丰富素养技能。然而当前,较多大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忽视了艺术专业的广泛交流需求,没能为学生创设深造发展的良好机遇与广泛发展空间,对其综合提升形成了不良抑制作用。因此,针对当前艺术专业学生逐步扩招、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状况,大学应科学重视该专业英语教学,提升实践教育质量,令艺设专业人才掌握良好的语言优势,进而赢取竞争主动,获取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2、有效提升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育质量科学策略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基础知识传授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底子基础差、掌握知识不全面的现状问题。因此实践教学中应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状况,科学实施兴趣培养,令其形成良好的动机心态,进而明确学习目标,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英语学习实践活动中,优化学习效果。较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功底较弱,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他们为主体,采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实例,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流行音乐、电影、资讯作为导入素材,丰富学生视野,令其产生主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取得点滴进步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令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传授,面向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多样特征,学生英语应用技能水平有限状况,应通过巩固基础培训,令学生扎实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口语技巧与听力能力,进而满足日常应用交流需求,并为艺术知识学习发挥良好的辅助引导作用,令学生以多元化视角,不同艺术审美、丰富文化素养强化学科学习,实现良好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2.2贴近专业、优选英语教材
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育,应科学树立学以致用教学目标,令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开拓艺术思路、丰富人文素养,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风俗习惯的洞悉,形成发散艺术思维,进而优化专业学习效果。同时贴近专业开展英语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多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令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科学引导辅助,丰富知识面,扩充专业学习渠道,形成学科间的有效补充与互相促进。在英语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应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即文化知识掌握不全面、授课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学生性格活泼好动现状,参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英语教材的良好补充。当前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英语教育材料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可选择与艺术设计较为贴近的工业设计英语教材,并补充在教育界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著作,挖掘其中内含的核心学术价值,将知识精华传授给学生。针对教材中一些难点知识环节可补充同专业贴近的基础教学知识,做好教案编制,针对学校学生学习需求、教学特征、实际建设状况合理的扩充专业前沿教学知识,进而令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英语教育培训中开拓视野,提升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2.3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同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英语实践教学不应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应依据艺术学生独辟蹊径的眼光、特殊的思维方式、直率的性格特点与敏锐的洞察力,开创特色化教育模式。即可引入网络教育模式,为学生推荐具有权威代表性的英语交流平台、学习网站,激发其自主学习探究热情。同时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学生艺术设计敏锐性,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环境,采用定时问答、动画教学、视频传授等贴近专业的教学方式,令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可通过任务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学习题材,令其通过网络查询、自主收集进行资料信息汇总,并利用艺术设计思维进行相关课件制作。在课堂中则可通过分小组演示、用英语表述,提问回答等环节,巩固学生学习技能,提升教学实效性。
3、结语
总之,针对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特征,我们只有强化英语教学,注重教育质量提升,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令其巩固基础文化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大学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
- 下一篇:文明单位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