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分析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分析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临床诊断;B超检查;妇科临床;误诊;精准性
为进一步提升妇科疾病患者诊断精准性,对B超方案的应用价值进行客观评定,笔者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接收的妇科疾病患者共160例进行重点分析,均予以B超方案检查,观察患者检查结果,再选出适合妇科疾病患者的诊断手段,具体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1.资料来源与诊断方案
1.1临床资料来源
采取随机方案选择本县人民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接收的妇科疾病患者共160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7岁,中位值(30±3.88)岁;疾病类型:52例妊娠患者,18例不孕不育,19例月经不调,54例阴道异常流血,17例患者患有其他疾病。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入选患者都实施B超方案检查:(1)检查前,医师要嘱咐患者大量饮水,并排空大便,确保患者膀胱组织保持充盈状态。(2)行仰卧,使患者下腹部组织充分暴露,并均匀涂抹耦合剂。(3)本院所用B超设备的生产商是GE公司,型号是LOGLQ5Pro,将其探头频率调试为3.5MHz。(4)采取横向方案、纵向方案以及斜向方案充分扫描受检对象小腹部,观察受检对象生殖器组织和附近器官组织的声像特征。(5)观察患者子宫组织及盆腔组织,查看是否有积液、囊肿、包块或者肿瘤等。
1.3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都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计量数据,以(P
2.结果
研究中,所有入选患者均已配合完成B超检查,在52例(32.50%)入选的妊娠患者中,包括34例(21.25%)胎位不正患者,3例(1.88%)异位妊娠患者,5例(3.13%)羊水浑浊患者,1例(0.63%)黄体组织破裂患者,1例(0.63%)死胎患者,19例(11.88%)患者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除妊娠患者以外的108例(67.50%)患者中,其疾病类型如下:(1)有31例(19.38%)患者的节育环出现移位现象:其中4例(2.50%)患者的节育环在腹腔组织中游离,16例(10.00%)患者的节育环出现嵌顿现象,11例(6.88%)患者的节育环异常下移;(2)8例(5.00%)妇科囊肿患者;(3)14例(8.75%)盆腔炎患者;(4)12例(7.50%)患者输卵管积液;(5)27例(16.88%)宫颈疾病患者:包括1例(0.63%)子宫肌瘤患者,7例内膜息肉患者,1例(0.63%)内膜癌患者,8例(5.00%)内膜异位患者,10例(6.25%)子宫内膜炎患者;(6)7例(4.38%)早早孕患者;(7)2例(1.25%)卵泡异常患者;(8)7例(4.38%)卵巢良性病变患者。B超方案检查的精准性94.38%(151/160),出现9例(5.62%)误诊患者。误诊患者中,有1例(0.63%)胰腺炎患者被误诊为盆腔炎,8例(5.00%)宫内孕流产患者被误诊为妇科囊肿,表明B超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间对比无显著差距(P>0.05)。
3.讨论
刘新萍[1]等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妇科疾病除了发病率较高外,而且患者病情十分复杂,加之病情容易发生改变,如果出现误诊现象,就会影响患者治疗,所以选择适合妇科疾病患者的检查方案非常重要。当前,B超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认可,在妇科临床上也不例外,其临床可行性体现出下:第一,B超方案精准性高,不仅价格便宜、适用性强,而且操作程序便捷、重复性较强,具有“无创性”特征,通过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发现其体内微小型病变,确保患者得到早期诊疗,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远期疗效及预后水平[2]。第二,B超方案可以全方位观察受检对象腹腔组织情况、子宫组织状况、附件组织情况以及盆腔组织状况等,除了图像的清晰度非常高以外,而且患者体内血流信号也会产生较高的敏感性,便于提升检查结果的精准性[3]。第三,B超方案不仅可以对受检者疾病类型、疾病诱因以及疾病性质进行判断,而且还能对患者病灶组织进行定位,从而为患者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4]。研究中,所有入选患者均已配合完成B超检查,检查精准性94.38%,出现9例(5.62%)误诊患者,其中0.63%的胰腺炎患者被误诊为盆腔炎,5.00%的宫内孕流产患者被误诊为妇科囊肿,且B超方案的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间对比无显著差距(P>0.05),该研究结果与张晓红[5]等人的观点有较多相似之处。
本次研究发现,在妇科临床诊断工作中推行B超检查方案效果显著,除了可明确患者疾病类型、不会给患者身体带来痛苦,而且还能防止误诊或者漏诊现象发生,加之操作程序十分便捷,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诊断精准性,因此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新萍.探讨102例妇科急性盆腔炎B超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6):8-9.
[2]黄潘,温毅强,吕伟林.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3):136-137.
[3]张燕,梁成义.B超和CT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04):202.
篇2
关键词:“一人一策”;职教精准扶贫;实践与成效
1职业院校精准扶贫“一人一策”制度的内涵
扶贫对象要精准,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建立“一人一策”制度。个别学生在生源地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建档立卡,其家庭贫困程度可能比建档立卡的学生还要高,这类学生也应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资金使用要精准,要将资助金及时发放到学生账户。可结合学校情况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将社会捐助的扶贫物资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意愿帮助其完成就业或创业,隔断贫困的代际相传。
2“一人一策”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探索实践与成效
2.1准确把握精准扶贫学生情况。新生入学后,要建立精准扶贫学生特别关注对象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及其身体健康情况、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学生入学学业情况、学生特长及爱好、报考学校的原因、未来打算等。精准扶贫的学生大部分有自卑心理,可通过谈心谈话、入学心理测试、舍友访谈等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基本情况,以便下一步进行更精准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贫困生适应社会。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在培养精准扶贫学生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进学生家里,与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聆听家长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精准扶贫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成员大病、单亲家庭、孤儿、残疾人家庭。结合精准扶贫学生致贫的原因和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家校双方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修正“一人一策”方案,增强精准扶贫学生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2.2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施策。将精准扶贫学生安排在班长或团支书宿舍,先让其融入到宿舍和班级群体中去,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长和团支书也能及时发现精准扶贫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积极向辅导员或系里反映。辅导员应定期与精准扶贫对象进行谈心谈话,根据其生活、学习、活动等情况适时调整“一人一策”方案。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引导精准扶贫学生加入专业社团,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设有科技创新协会,下设15部,其中专业部13个,要鼓励精准扶贫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可通过国家奖学金报告会、励志奖学金报告会、身边励志故事来不断激励精准扶贫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家教等活动。每一名精准扶贫学生和本专业的党员教师结成爱心帮扶对子,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文化知识学习和毕业就业等角度来实行一对一帮扶。教师要针对帮扶对象的思想品德和个性表现作出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心助学工作。要积极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数据分析、班级同学评议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可以组织精准扶贫学生观看励志感恩视频,参加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对其进行励志感恩教育。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金融进校园活动对精准扶贫学生进行诚信和金融常识教育[1]。应定期召开精准扶贫学生工作研讨会,让班级辅导员列出“一人一策”的落实情况、方案调整情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将分类整理提交给党总支委员会,会有专人负责解决落实。要将精准扶贫学生“一人一策”落实情况和效果纳入辅导员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对于工作突出的辅导员应给予绩效奖励和评优评先优先推荐。要实行精准扶贫毕业生跟踪机制,辅导员应定期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已毕业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在企业的表现,重点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一人一策”方案。2.3精准扶贫成效。精准扶贫学生经过“一人一策”的培养能够树立信心,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融入班集体,性格开朗,阳光向上,70%以上的精准扶贫学生曾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业,掌握专业技能。近年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精准扶贫学生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国赛二等奖1项,行业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赛项中获得一等奖10余项。经“一人一策”的精准扶贫培养,学生相继到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鸿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制造有限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就业。学生可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到离家相对较近的企业就业,我系在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方面都为精准扶贫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了精准扶贫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的目标,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3结语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采用的“一人一策”精准扶贫模式较为成功,培养效果突出,为同类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学生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职业院校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贫困地区结成对子,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产业技术工人[1],企业也可为当地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招生环节,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招生政策扩大在贫困地区的招生数量[2],招生方式应灵活多样。要通过“一人一策”让更多的贫困生学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在职业发展中呈现出向好态势,实现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1]谢传会,赵伟峰.推进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06):114.
篇3
德格县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方案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14]25号)文件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在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初拟德格县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方案如下:
一、 精准扶贫工作思路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14]25号)要求,全县统一安排部署,按照“乡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动态管理”总体要求,通过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找准扶贫对象,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构建全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二、 精准扶贫工作原则
(一)坚持乡镇为主体,分级负责的原则,有序开展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公认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引导第三方监督,实行公示公告,确保政策公开、规则公平、结果公正,群众公认。
(三)坚持程序统一,精准识别的原则。严格按照《德格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工作流程,认
真开展扶贫对象识别认定,做到结果准确、群众满意。
(四)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精准扶持的原则。摸清扶贫对象帮扶需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到村到户帮扶规划,明确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措施。
(五)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涉农资金普惠到贫困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特惠到贫困户,做到“精准滴灌”。
(六)坚持进出有据,动态管理原则。建立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脱贫则出,返贫则进,实现有出有进、进出有据。及时更新扶贫对象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三、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
找准扶贫对象,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让扶贫对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建设好班子”,确保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四、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主要任务。
1.建立精准识别机制。组织协调各级各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对象识别,引入第三方监督,坚持公示公告,提高执行力,确保识别结果真实、准确,做到户建卡、村造册、乡立薄、县归档。
2.建立精准扶持机制。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建立驻村工作队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3.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扶贫对象进出机制,使稳定脱贫的扶贫对象及时退出,低于农村扶贫标准的农户及时纳入。及时开展扶贫信息网络数据更新,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
(二)重点工作
1. 制定实施细则。制定《德格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细则》。
2.组建工作队伍。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乡镇、行政村。大学生村官,结合六大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等活动,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精准扶贫相关工作。
3. 组织宣传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县扶贫移民局负责组织开展对乡(镇)、行政村、第三方等工作人员的宣传培训。
4.开展精准识别。以乡(镇)党委和政府为主体,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公示公告等规定程序,精准识别农牧区扶贫对象,并建档立卡。
5. 实施精准扶贫。将各项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针对致贫原因,明确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责任,逐
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发挥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参与管理等工作,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精准落到农牧区扶贫对象头上。
6.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农牧区扶贫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劳动能力变化等情况,按期对脱贫扶贫对象和低于农村扶贫标准的农户进行核查,实现农牧区脱贫对象有进有出,进出有据。
五、精准扶贫工作需出台的配套政策
(一)德格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
(二)德格县驻村工作队制度。
(三)德格县农牧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办法
六、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范围
全县2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区域范围内所有农牧民。
七、推进方式步骤
(一)推进方式。全县统一安排部署,全面有序推进。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进度。2014年12月底前,完成全县171个行政村扶贫对象识别、建档立卡、结对帮扶(包乡联系单位、县级联系人)、制定计划、数据录入等工作,2015年1月底前,完成数据更新工作。主要分为七个阶段。
1.前期准备工作阶段(2014年5月底前)。各相关部门(各包乡联系单位、定点援建单位、县级包乡联系人)、各乡镇制定实施细则、组建工作队伍、组织宣传培训等。
2.对象识别阶段(2014年6月底前)。完成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等工作。
3.结对帮扶阶段(2014年7月底前)。研究提出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人。
4.制定计划阶段(2014年8月底前)。完成制定到村到户帮扶计划,已确定的贫困户、贫困村填写《扶贫手册》、《贫困村登记表》等工作。
5.数据录入阶段(2014年9月底前)。将《贫困手册》、《贫困村登记表》等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
6联网运行阶段(2014年10月底前)。县扶贫移民工作局牵头将录入数据在本级范围内联网并并试运行。
八、精准扶贫工作各级工作职责
(一)县级工作职责。制定实施细则;县委组织部组建驻村工作队;县扶贫移民局组织开展乡镇、村、调查员和第三方工作人员培训;县扶贫领导小组组织指导乡镇、村开展工作;督查考核;审定公告农牧区扶贫对象名单;建立农牧区扶贫对象电子档案。
篇4
关键词: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性”;精准建筑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212-01
高品质的生活能给人们精神的享受与安慰,但现代建筑往往不够重视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同时,不能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学和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相结合的人居建筑很有可能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及危害,如环境污染、空调的大量使用等,进而引起臭氧层破坏、建筑材料的有害元素和氡辐射、生活垃圾等等问题。因此,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建筑与环境的模式,使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减小环境污染以及节约各种资源、使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对大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各国建筑师对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全面,对产生影响的各要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了解不多,对其关键作用的要素的控制不够准确。所以,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尊重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用渐进的方法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尊重地域的自然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生态设计。
本文认为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中应增加“精准性”,提出了并提出了它的设计原则与对策。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1精准性的内涵及属性
1.1“精准性”的内涵
“精准性”内涵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准确精细的确定相关决定因素,准确分析各决定因子之间的互动程度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巧妙综合诸因子,提出精确的设计要求和目标,选用优质的建筑用材、设备、绿化植被等等,精心策划并且运用精致工艺制造,达到节省各种资源,建造舒适优美的生存环境,使人居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的目的。并且设计应成为管理加工过程中实施的统筹管理和总分量的有效控制提供前提和基础。各地区也应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和人文特点设计精确的准则、标准以及实施方案。
1.2“精准性”的属性
1)整体性。精准性和“标准化”不同又高于标准化,标准化的特点有:固定性、单一性和同一性。其局限于中间产品,对尺寸的协调、产品的标准化和集成化生产要求很高。精准性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强调动态同一、最终产品以及整体的一体化协调,将产品置于更大的环境来进行整体性思考。
2)可控制性。精准性能适时、适量、适地控制,以实现设计
目标。
3)灵活性和多样性。精准性经过不用因素、不同质、量的优化组合,形成不同特点的设计方案,同时还可以形成在某些特点方面具有高度集成化的方案。
4)可匹配性。精准性的最终产品匹配准确并且性能十分可靠。
5)明显的目标。精准性设计的方案具有很明显的目标性和多目
标性。
5)可度量性。精准性可以增加产品量化的指标的透明度,可用于评价、购买、租用等的依据。
2精准性的设计原则和对策
2.1设计者要具有精巧整合各种影响因素的能力
精巧整合和综合不同,应突出互补整合,得出最佳的因子匹配和
方案。
2.2实现精准性设计要拥有充分、大量、可靠的基础
“精准性设计”应依赖于科学和高新技术手段,例如:IT技术、监控、监测、全球定位系统、数据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和气象卫星系统等;应以人本需求为目标,并且依赖人居建筑和环境创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依靠充分的信息含量;依托合适的传统技术、工艺和材料的升级;依托不同个性、知识和专长的人的汇集;要依靠人类自身知识系统的提高和完善。
2.3各学科、学者之间要加强联系与合作
精准性设计不仅仅是建筑一个专业所能完成的,需要多个专业以及众多学者之间的配合,需要加强各工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设计者要善于开发大家的智慧,善于组织,融合众合作者的奇思妙想,创造新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筑和环境设计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当其中某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增强了,则该方面的“精准性”就会产生一定的进步。设计者面对人居建筑与环境的设计目标的某些精准性新要求,应通过运用科学发展观及精确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尽力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从而实现精确的设计目标。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全球范围内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性”设计方面的基础仍然不够完善,这主要是长时间的专业划分、单一知识层的掌握、传统科学和技术的制约以及思维模式的固定等等因素造成的。很难对精准性的各决定性要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3结束语
人居建筑与环境是可以有人们有效控制的。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精准性设计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造有效、合理、可持续发展、舒适、可调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可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精准性的设计观念,通晓精准性的设计原则和对策,科学严谨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本文提出精准性的内涵、设计原则和对策,希望可以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促进精准性设计技术的提高,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在21世纪,人们建造美好家园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对面积、造型、环境和空间布置的要求,又建造自然和谐的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今后住宅设计的总方向。增加人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精准性在缓解环境污染、节能、节约、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云.生态建筑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1995,6:6-9.
[2]李桂文,周淑萍.住宅科技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民族出版社,1999.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5
一、深化入户调研,精准掌握残疾人宣文体基本状况和需求情况
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要指导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在入户调研时,要对照“两表一卡”《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动态更新登记表》(图1-1)和《省残疾人需求情况动态更新登记表》(图1-2),真实、全面、动态掌握残疾人宣传、文化和体育方面的基本状况和需求状况,据实录入;要常态监控并分析本辖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入户调研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督促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对问题予以纠正和完善。
(一)真实掌握。所有宣文体项目,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残疾人本人的真实状况和需求。非残疾人本人,而是其家庭的需求不能在需求栏勾选;是残疾人本人,但其不该有的状况和需求也不能勾选,否则视为不精准(见图1-3)。实事求是准确反映残疾人宣文体需求,才能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出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体育需要的项目、政策和制度。
(二)全面掌握。不漏一项,不少一人。残疾人该有的宣文体需求,必须全面反映。部分残疾人由于不了解政策,不能提出相应的需求,应该对其适度引导,做好政策解释和说明。入户调研时,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主动询问残疾人是否具有文艺体育特长,并结合残疾人的年龄、文化程度、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等基本状况,勾选其对宣文体项目的合理需求项。其中,要重点了解残疾青少年的文体特长和需求情况。
1.宣传方面。残联官方微信、微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出台与残疾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和制度、讲述各类残疾人自强不息励志故事、及时有效接受残疾人咨询的快捷平台。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主动向残疾人介绍残联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作出需求勾选
2.文化方面。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对照残疾人的基础信息和特殊文艺特长,引导其准确提出文化需求并作出对应勾选。
3.体育方面。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对照残疾人的基础信息和体育特长,分析掌握不同残疾类型、不同残疾程度残疾人对健身体育、康复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材的需求,引导残疾人准确提出体育项目的选项需求并作出对应勾选。
(三)动态掌握。宣文体方面的所有状况和需求数据每年至少更新一次。对入户时没有反映的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落实了有关服务的,应及时动态更新相关需求。比如,为某残疾人开展了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送器材、送方法和送服务入户等项目,但入户调研时没有对该残疾人勾选相应需求,就应该及时补充完善。
二、深化“一人一策”服务,精准开展“量服”宣文体工作
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要指导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对照“两表一卡”的《省残疾人落实情况表》(见图2-1)扎实开展“一人一策”服务,真实、全面、动态据实录入残疾人享受的各项宣文体服务;要常态监控并分析本辖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一人一策”服务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督促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对对应问题予以纠正和完善。积极探索开展宣文体业务的“机构量服”和“开放量服”工作
(一)真实、全面和动态开展残疾人享受的宣文体服务
1.真实反映。所有宣文体项目,必须实事求是为残疾人本人开展“一人一策”宣文体服务。非残疾人本人,而是对其家庭的服务不能在落实栏勾选落实;是残疾人本人,但其不该有的服务也不能在落实栏勾选落实,否则视为不精准。
2.全面反映。不漏一项,不少一人。残疾人该有的宣文体服务,必须力所能及地落实。所有宣文体服务,必须全面反映其落实情况并做到“六精准”,即“落实时间、责任主体(部门)、落实项目名称、投入资金(器材)数量、具体措施、服务效果”六个基本要素全面反映、全部精准。
(1)宣传方面。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根据残疾人使用手持终端、是否开通个人微信等情况,并根据其需求帮助其关注残联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
(2)文化方面。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根据残疾人文艺特长和提供相应培训需求及群众性文体活动需求选项,应培训辅导或开展相关活动。
(3)体育方面。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重点针对不同残疾类型、不同残疾程度残疾人对体育运动项目不同需求,在适合残疾人居家运动或依托社区(村)就近就便开展的太极拳、广播操、哑铃操、跳绳、呼啦圈、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中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相应的运动器材,帮助其制定“一人一策”的残疾人健身或康复体育运动方案,并根据方案深入残疾人家庭,指导落实方案,组织开展“三送服务”,即,送器材、送方法、送服务。对有体育特长的残疾人要积极向县(市、区)、市(州)以及省残联推荐参加竞技体育训练。
3.动态反映。宣文体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提出需求的残疾人,如果发生新的变化,提出新的需求,应及时为其提供相应需求的宣文体服务,并在平台更新。
(二)积极开展宣文体“机构量服”工作
根据省残联《“机构量服”推进方案》要求,2016年,各级残联安排任务并划拨资金(器材)或购买服务中,涉及宣传、文化和体育的项目应由机构(组织)实施的,须开展“机构量服”工作。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指导承接任务的机构(组织)按规定程序进行申请,落实其账户和密码,通过“量服”平台和手持终端APP查看和选择服务对象,并开展相关服务工作;及时在平台或手持终端的帮扶方案中按照“六要素精准”的要求,为服务的每一位残疾人填写服务内容,并勾选落实;服务结束后接受残疾人本人的满意度评价。
2.指导“机构量服”用户在平台和APP上进行宣传和推广,便于残疾人自主选择符合需要的机构(组织)。
3.通过平台和APP,对“机构量服”用户的服务进度实行动态监督,对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实现精准评价,评价结果与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接受财政补贴、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等挂钩。对于不能适应“机构量服”工作要求的机构(组织),要及时提请本级“量服办”注销其账户和密码。
4.各级宣文体业务部门要对本部门和下级宣文体业务部门主管或指导的每个“机构量服”用户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考核其项目落实的精准度,作为各级残联实施“机构量服”绩效管理的一部分。
5.各级残联“机构量服”绩效管理的总分值为2分。计算公式为:“机构量服”项目得分=((“机构量服”用户被抽查的落实服务项目总数-不精准总项次)÷“机构量服”用户被抽查的落实服务项目总数)×2分。其中:“机构量服”用户被抽查的落实服务项目总数=从“机构量服”用户服务对象中抽取的人数×机构的服务项目数;不精准总项次=所有被抽查对象的不精准项次之和。
6.广泛宣传“机构量服”助残服务的便捷化和专业化,一方面提高“机构量服”在残疾人中的知晓度,让更多残疾人利用平台获得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让更多的机构(组织)了解“机构量服”中蕴含的巨大市场,吸引更多的助残机构利用“量服”平台为残疾人服务。
(三)探索开展宣文体“开放量服”工作
2016年,各试点地应将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文化艺术体育培训辅导和群众性文体活动等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开放量服”。试点地区的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要积极主动分析“开放量服”中残疾人自主反映的涉及康复(健身)体育器材及服务、文化艺术体育培训辅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等项目需求,并逐一解决或回复;在每个宣文体业务人员每月进行的随机抽查中,要特别注重通过“开放量服”查看残疾人本人关于以上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各试点地宣文体业务部门要结合实际,创新谋划,结合实际将与宣文体有关的项目作为自选项目纳入“开放量服”,并拓展服务新功能。
三、深化新型监督机制,精准监督宣文体业务
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要广泛、深度介入监督工作,在日常业务督查和进村入户实地督查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在残疾人直接监督中,要跟踪了解、分析残疾人表示“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具体情况,如其中有涉及宣文体方面的基础状况、需求状况和落实状况不精准的,特别是残疾人享受的各项宣文体服务与“量服”平台和“
三公开一公示”不一致的,要督促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予以纠正和完善。
2.在“开放量服”中,要特别注意三个环节,一是残疾人对自身基础信息和状况信息的反馈,二是残疾人自主办理业务后的评价,三是残疾人对全部服务的总体评价。这三个环节中只要有涉及宣文体方面的不精准情况,都要督促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予以纠正和完善。
3.在社会监督中,对“三公开一公示”栏的宣文体业务,要逐项与残疾人的“两表一卡”内容和残疾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对,三者必须完全一致。在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每月进行的随机抽查中,要注重比对残疾人的“两表一卡”和当地“三公开一公示”内容(在平台的“量服分析、管理、督查”模块——“公开公示分析督查”中查看“三公开一公示”照片),二者必须完全一致。对残疾人和社会反映的,以及在工作中发现的不精准的情况,要督促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予以纠正和完善,将监督工作转化为“改善为残疾人的服务”。
4.在再监督中,上级残联宣文体业务部门从8—12月,依托“量服”平台“组织分析督查”模块,对下级残联宣文体业务部门上月“业务分析督查”的进度情况进行再督查,以督查对应业务部门在“业务分析督查”的任务完成情况和“业务分析督查”的质量。
四、深化“互联网+”管理,精准管理宣文体业务
(一)精准管理宣文体基本情况、需求情况和服务状况
从2016年7月起,省、市、县三级宣文体业务部门依托“量服”平台“业务分析管理督查”模块,每月进行网上随机抽查,对残疾人的宣文体基本情况、需求和落实项目逐项进行分析、研判。
省残联宣文处每月每个市(州)抽查不少于100户,全年覆盖所有市(州)和所有县(市、区);市(州)残联宣文体业务部门每月每个县(市、区)抽查不少于60户(三州不少于30户),全年覆盖所有县(市、区)和所有乡镇(街道);县(市、区)残联宣文体业务部门每月每个乡镇抽查不少于30户(三州不少于15户,乡镇数超过20的,按600户的总量计算),全年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和所有村(社区)。抽查分析和研判内容如下:
1.各项宣文体业务涉及的基本情况、需求情况和落实项目的精准度。
需求精准度:主要对照“需求表”中的宣文体项目,依据残疾人的基础信息和状况,判断是否有多勾、漏勾或乱勾的情况,凡残疾人应该有的宣文体需求没有反映出来的,不需要的宣文体需求乱反映的,都将作为计算需求精准度的扣分因子。
落实精准度:主要对照“落实表”中的宣文体项目,依据残疾人的宣文体需求信息、服务详细方案内容,判断是否有多勾、漏勾和乱勾的情况,凡该提供的服务没提供,没有提供的服务乱填报,以及服务方案中的每个项目“六要素”不准确的,都作为计算“一人一策”服务精准度的扣分因子。
2.机构量服。本级宣文体业务部门对其主管或指导的每个“机构量服”用户按不低于其服务残疾人数5%的比例进行抽查,上级宣文体业务部门对下级宣文体业务部门的每个“机构量服”用户按不低于其服务残疾人数1%的比例进行抽查。主要抽查“机构量服”用户项目落实的精准度,凡没有提供的宣文体服务乱填报,以及服务方案中的每个项目“六要素”3个以上不准确的,都作为扣分因子。
以上抽查、分析、研判的结果,要及时转化为本级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宣文体服务的措施,更要及时转化为指导和改进基层宣文体工作的措施。
(二)精准管理宣文体项目
各项宣文体项目,特别是到户到人的纳入省残联重点项目的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项目,必须全面实行精准管理。
1.精准设立和调整宣文体项目。各级宣文业务部门每年要结合各级党和政府有关政策的增加和调整,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残疾人宣传文化体育需求的变化,及时提出精准设立和调整宣文体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2.精准分配项目任务和资金(器材)。宣文体项目的任务和资金(器材)分配必须以各地“量服”有效需求占比为主要依据。计算公式:各地应分配资金(器材)=(“量服”需求×对应板块“精准入户”精准度÷区域总需求)×计划分配资金(器材)。
3.精准管理项目进度。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每周都要分析平台上各自负责的宣文体项目的进度,及时发现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对项目推进迟缓的地方,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对情况严重的,要及时采取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改进。
4.精准管理项目资金(器材)。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在每月的随机抽查中,要特别查看宣文体项目涉及的资金(器材)是否按时落实到每个残疾人。如发现没有按时落实的,要追踪、问责和处理。
“量服”平台将自动读取生成各级各类宣文体项目的资金(器材)到位率。计算公式:某地某项目资金(器材)到位率=“量服”到位资金(器材)×宣文“精准服务”精准度÷(中央投入资金<器材>+省级投入资金<器材>+市级投入资金<器材>+县级投入资金<器材>)。
特别注意,到人到户的项目,其“量服”到位资金(器材)原则以资金(器材)到人到户为准,不能以资金(器材)划拨到乡镇或金融机构为准;如残疾人尚未领到资金(器材)就计算为“量服”到位资金(器材),将视为“一人一策”宣文体服务不精准度。
5.精准管理项目质量。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每人每月在平台上进行随机抽查时,不仅要检查有关精准度,还要对残疾人在宣文体方面的基本情况、需求情况和“一人一策”服务内容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残疾人对宣文体方面的需求服务项目是否都尽力提供了,分析已落实的每个宣文体项目“六要素”是否精准,分析残疾人对宣文体服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对分析发现的问题,要指导、督促基层逐一改进。通过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省、市、县各级宣文体业务人员对基层开展“一人一策”服务的保障能力。
(三)精准管理宣文体成果转化
各级宣文体业务部门要积极响应省残联提出的“一五一十”倡议,每个宣文体业务人员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在“量服”平台上工作,每天至少找五个以上的村(社区),围绕一个以上的主题,研究十户以上的残疾人情况,解决相关问题,真正把“量服”的海量数据用好、用活。各级宣文体部门要把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关于“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1.推出一批党和政府特别关怀残疾人、生动展现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广大残疾人受益受惠的生动事迹报道、引领包括广大残疾人在内的人民爱党爱国。
2.采取拍摄微电影、编排报告剧、组织报告会等多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博、微信、官网等多载体,挖掘宣传一批自强不息残疾人和助残典型,如德阳“瓷娃娃”画家丁红玉、攀枝花无臂考生彭超、南充“无腿硬汉”李杰文、绵阳北川残疾人羌绣集体和创办汽车美容馆的“可乐男孩”杨斌、宜宾高位截瘫通过“量服”实现创业梦想的张光芬、成都独自抚养三个脑瘫患儿的坚强母亲谢芳等,以此鼓舞士气,凝心聚力。
3.组织开展特殊艺术励志扶贫巡演活动,围绕扶贫攻坚大局,以文化人。
4.把残疾人对康复(健身)体育器材需求转化为对残疾人的服务。
5.办好残联新媒体平台,加大力度介绍推送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为更广大残疾人更快提供更多与他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咨询服务,让社会更多了解并关注关心残疾人事业。
篇6
“互联网+政务”服务更亲民
每天早上7时,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的网格巡查员张强准时出门,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部手机是他工作的“法宝”,哪里有垃圾,哪里有群众纠纷,张强打开手机上的“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通过上传实时图片、事件内容、具体地址等详情信息,及时将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按照事件紧急程度类型,由市、区、街道三维数字管理中心专员进行层层审核、上报、处理,在发现问题最短时间内将具体情况传输给相关部门,并得到迅速处理。
这种工作模式就是“互联网+政务”实践的成功案例之一。而更深层次的融合正在全省大面积铺开,其核心就在于能够让政府信息和民众实现沟通,让政府办公和公众办得无处不在,并通过各种形式实现政府信息和民众信息之间的无缝链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用”的价值归宿。
目前,甘肃政务服务网项目已经完成了全省102个站点的建设,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部门在网上权责、专项资金管理、扶贫3张清单,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事项的上网全部完成,便于群众网上查询。同时,完成了政务服务网、省政府政务大厅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的对接,实行了“网上行权”工作,实现了全省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企业法人网络身份统一管理。
“互联网+”助力精准扶贫
家住天水市秦州区大乡门上街村村委会二组的王建军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贫困信息会详实地出现在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上:家庭成员――三人,致贫原因――缺技术,扶持方式――生产和就业……只要在数据平台上用鼠标轻轻一点,王建军的扶贫资料一目了然,除了他,全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户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贫困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都保存在这个大数据管理平台上。
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是省委、省政府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创新举措,是全国第一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也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试点。其建设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紧盯“1+17”精准扶贫方案的具体落实,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建成五级互联互通的扶贫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
通过该平台,可有效记录贫困户家庭与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基本信息核对一致,防止非贫困户纳入扶持。平凉市静宁县双砚乡团庄村村民苏转军,两年前由于车祸丧失劳动力,全家人生活陷入困顿。2015年8月中旬,苏转军被纳入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9月拿到了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通过分析管理,平台可确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配套化和时效性,使贫困户得到精准扶持。
更为特别的是,按照县、村、户三个层面,对“1+17”精准扶贫方案中道路、水利、住房等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了专门的统计模块和预警功能,能及时反映各部门工作进展、资金落实和工作成效等情况,对地区间、部门间工作进展水平进行综合比对和排名,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扶贫举措。2015年三季度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后措施预警率(预警户数/贫困户数)为38.6%,通过预警功能的提示,经过各相关时限和部门一个月的努力后,措施预警率下降为6.77%。
“互联网+”实现智慧城市
网上订餐、网上购票、网上购物、网上缴费……“互联网+”的大潮呼啸而来,推动着一个个产业实现互联网化,智慧城市使一个个产业与政府和民生有机融合。
根据《实施方案》,甘肃省将按照两步走的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益民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普惠金融、便捷交通、文化旅游、智慧环保和精准扶贫等12个领域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分3个阶段组织实施:
2016年至2017年为夯实基础阶段,重点做好顶层设计,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基础支撑条件,积极开展示范试点应用,在网上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互联网金融、创业创新、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的基础。
2018年至2020年为重点突破阶段,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中的支撑平台作用,加快重点应用推广工程建设,推进互联网在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优势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大新兴业态培育力度,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篇7
关键词: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救助
一、背景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城市中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传统的粗放型救助与精准性需求的矛盾日益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随着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一些社会问题单靠政府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政府职能转型要求新型社会救助。
二、特点
城市新贫困人口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现实需要体现出不同的特性,社会救助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针对当前贫困群体新特点,社会救助从传统的物质温饱型救助转向社会发展型精准救助。精准救助的含义就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工介入、督导培训及第三方评估的一体化救助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首先,政府主导下的精准救助平台。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工介入的救助框架上,并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确定救助对象。其次,社会组织参与的精准救助机制。由社会组织通过投标方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上门调研摸清贫困家庭的现状,进行科学分类评估并分析贫困原因,采用不同的服务方法。再次,社工介入,把脉救助对象问题。对救助对象进行评估分析,分析贫困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及社会原因,制定个性化的社会救助方案。从接案开始,全面地帮助救助对象。在明确规定的社工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社工依法处理;超越社工职权范围的,立即实行转介,即移交给负有相关职能的政府部门。同时,社工还要对救助对象的生活状况进行追踪调查。
针对社会救助机制不协调、体制不畅通、社工专业能力弱等问题,督导培训并提升社工专业能力。通过督导协调配置社会资源,优化社工配置,通过专业培训提升社工服务能力和技术。最后,进行第三方评估,促进救助公平高效。从社工救助项目的设计、调研、方案进程、实施效果、项目财务的合规性、合理性等全方位介入,对项目的完成情况、服务满意率、财务情况、组织管理、综合效能五大方面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探索救助模式。
三、问题
社会救助当前还存在评价机制不够科学、救助机制不够长效、承接机制不够科学、转接机制不够精确、救助机制不够系统、退出机制还未确立等难题。如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目前社会转型在继续,救助对象在变化,用不变的评价救助标准评价变化的救助对象不够精确。同时,救助的资金有限,如何能用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保障救助的长效机制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救助的精准性也不够高,救助对象需求的复杂性与现有调查方法的局限性还存在矛盾。
社会组织的不成熟以及社工的专业性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导致承接救助工作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工志愿者和居委会的优势发挥不充分,社工、社会组织不能承接的社会救助,应该由更专业的机构、企业和更专业的组织转接。社会救助是项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民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还不足以完成社会救助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建立大民政、大救助的系统救助体系。
四、对策
社会救助的成效应体现在救助对象的有进有出,只有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才能保障救助资金的公平高效。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特提出如下建议,完善社会救助的系统科学体系。
首先,建立精准发现机制和动态评价机制。建立由民政主导、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组成的专家调查组、专业社工机构组成的实务督导组及居委会志愿者等社会治理创新团队,对救助对象实施精准调查、科学分类。对救助对象给予全方位摸底调查、分析成因制定救助方案。同时,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压力有必要调整静态标准,对救助对象实施动态标准。其次,建立科学承接机制和精准转介机制。优化社工配置,建立由实务督导加专业社工机构加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的制度化的科学承接机制。无论政府主导还是专业机构参与和社工介入,都无法解决救助对象的全面需求和潜在需求,需要转介o专业的机构或企业或基金会等社会资源。这就需要挖掘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精准链接外部资源,整合一切社会专业资源,最大限度保障救助对象的困难解决。
救助工作是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政、社保等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及区内外企业,需要建立以救助对象为本的社会救助系统工程,理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救助长效机制。最后,还需要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和科学退出机制。通过完善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等方面进行前期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的科学评估机制,并根据救助对象的变化,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以保障救助的公平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三秀,高翔.从生存维持到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功能创新的实践审思[J].中州学刊,2016(09).
篇8
[关键词] 临床药师;急诊科;培养模式;药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3-0133-04
Training model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ZHANG Yang SHEN Su
Department of Pharmacy,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This work i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l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work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Currently,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exist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on specialized knowledge,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and precision medicine, as well as lack of motivation. Thus,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hould focus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specialized knowledge, practical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al ability, especially enhance theoretical study on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knowledge, get more clinical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participate in more advanced courses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in problem solving and precision medicine. Moreover,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should receive regular examination. Taken together, the training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engag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knowledge. Appropriate training model will be tracked out and applied in practice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ist; Emergency department; Training model; Pharmacy services
2002年,我卫生行政部门明确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并逐步设立临床药师制度,标志着医院药学管理模式由供应型转向服务型。目前,我国临床药师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以专科培养为主。临床药师分专业培养可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本学科的医学和药学知识[1]。1999年,美国医学科学院在报告中指出急诊科属于医院3个“最有可能发生高错误率和严重后果”的科室之一[2]。由于急诊科特殊的医疗环境,临床药师到该科室开展工作相对滞后。鉴于此,发展急诊科临床药师队伍迫在眉睫,本文结合临床药师在急诊科的实际工作,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 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目标
临床药师应掌握急诊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参与药物治疗、药学监护等相关专业技术服务,能预防、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或者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协助医师在正确的时机给予患者正确的药物和准确的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具备与医师、护士及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够为其提供药学信息咨询及合理用药宣传等工作的支持。
2 目前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的不足
2.1 临床知识的培训不足
目前影响我国临床药师队伍发展的最大颈瓶是严重缺乏临床知识。邹添甜等[3]对26名在职临床药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的药师认为自己进入临床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国内的临床药师本科所学专业并非临床药学。而即便是所学专业为临床药学的药师,其培养仍是以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和天然药物化学等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传统模式,而缺乏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系统教育[4]。而在美国,临床药师在经过6年的大学教育后,需再接受2年的专业培训才能取得药学博士学位,其中,最后一年是在医院各个科室轮转实习,巩固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博士毕业后,须考取所在州的药师执照,并经过住院药师的培训阶段,才具备担任全日制临床药师的资格[5]。因此,美国的临床药师往往同时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
2.2 药学服务能力的培训有待加强
在美国,临床药师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以外,还接受与患者交流沟通、药学问诊等药学服务能力的训练,进而具备搜集患者相关信息,帮助医师控制治疗过程、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能力[6]。而能否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师的素质是关键。临床药师应主动走入临床,成为医疗团队中的一员,并与医生、护士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遇到疑难问题时,虚心与医师、护士进行探讨,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临床药师的服务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如果遇到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那么交流、沟通的技巧在药学服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缺乏精准用药技能的培训
美国在2015年启动的精准医疗计划[7]在全世界范围内为医药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将对临床药学的服务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临床药师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客观上,要求临床药师们需具备全面的医学、药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借助于血药浓度监测、基因检测及群体药动学等精准药学服务技术为患者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有益的帮助。精准用药,要求在正确的时间、给予正确的药物、使用正确的剂量[8],因此它是保证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技能,但目前的临床药师培养模式往往缺乏精准用药技能的培养。
2.4 缺乏激励机制
临床药师为临床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药学知识服务,但往往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客观上造成了医院对临床药师缺乏重视,没有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绩效建立明确的的考核机制[9]。然而,与常规的调配、发药、审处方等工作相比较,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开展药学服务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往往得不到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药师的积极能动性和临床药学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为临床药师制定与工作质量挂钩的激励机制,以此来鼓励他们更好地提供药学服务。
3 急诊科临床药师需培训的内容
3.1职业修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师的职业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临床药师,除了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对患者的高度同情感,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自身修养,始终以提供优秀的药学服务为己任。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10]。要做好事必须先做好人,培养良好的职业修养至关重要。将职业修养纳入临床药师的培训体系,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临床药师提供职业教育和指导,使其坚定信心、持续进步、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进而适应岗位的需求[11]。
3.2 理论知识学习
熟悉急诊科主要病种的临床表现、实验室z查和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疾病的预后等,阅读相关的治疗指南,对常见疾病的诊治经过、疾病进程以及药物效应有所掌握。通过理论知识的储备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对急诊科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适应证、常用剂量和给药方法、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给药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和时辰药理学等内容了如指掌。
3.3 实践技能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临床实践。临床药师在学习了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后,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病例去巩固、实践上述内容。在美国,急诊科临床药师承担着用药重整等多项工作,并在急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参与紧急救治、在患者床旁及时为医师提供药品选择和剂量等信息、配置抢救药物并追踪药敏结果等[5]。临床药师通过跟随医师查房、协助医师制定医嘱等方式参与患者的管理,与医师一起承担临床工作,进一步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熟悉了药物的选择、药学监护的实施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对药师药学思维的建立和临床思维的培养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沟通与交流
药师进入临床后,必然会与医生、护士及患者交流,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沟通技巧,只有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药学问诊、用药咨询、患者教育等都将成为临床药师需具备的职业技能[12]。沟通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临床药师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沟通时机的选择、沟通内容的多少和准确性等均是沟通技巧中非常重要的内容[13]。临床药师的沟通技巧是在不断的尝试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需要千锤百炼、日积月累。
4急诊科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4.1 加强临床专业知识、药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
我国医药院校的药学专业所设置的临床课程相对较少,因此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所掌握的临床专业知识较为薄弱。而与其他专科相比较,急诊科不但具备危重急症快速抢救的能力,还具有处理各临床专业急症的能力。鉴于此,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应借鉴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对临床各学科知识都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课程培训,也可以是自主学习,亦或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急诊科临床药师还应熟练掌握各学科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影像及病理诊断、临床诊疗指南、治疗原则和治疗进展等相关知识。
同时,在急诊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常需要同时应用针对多种系统疾病的药物,如抗感染药、祛痰平喘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解毒药、止血药、质子泵抑制剂等,因此临床药师对各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均应系统掌握。临床药师尤其应重点关注一线药物的使用进展,注意观察一线治疗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当一线药物疗效不好或者不适合使用时可以迅速给医师建议备选的治疗方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仅仅通过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很大程度上需要花时间查阅文献及资料从而不断积累,通过实践也会进一步加深对药物作用特点的认识。
另外,对于急诊科临床药师而言,需要熟知急诊科收治患者的特点:(1)患者一般年龄偏高,因而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有所改变[14]。(2)患者多伴有其他疾病。由于就诊患者以老年居多,通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3)患者通常病情紧急,如果在发病的早期及时进行正确而合理地治疗,将极大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在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特殊人群的生理特征、代谢特点、治疗方案调整等知识的培训,以期在药物治疗中能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个体化用药选择,帮助医师为患者建立最适宜的用药方案。
临床药师培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临床实践技能,参与查房是该培养的关键方式。药学问诊、用药监护、用药安全以及用药教育,是药学查房的重要任务。此外,临床药师还可以通过阅读病程记录、相关检查结果、用药医嘱等手段来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参与病例讨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真正地协助医师管理患者,进而熟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上述实践活动对药师临床思维的培养、临床思维的建立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2 加强轮转学习、进修和^续教育
随着医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必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满足临床的需要。由于急诊科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各专业相关知识,急诊科临床药师要得到临床的认可,知识面应该以全科为基础,以多个专科为重点。若片面强调某一专科,对专科以外的临床药学知识知之甚少,将不利于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而适当轮转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并结合临床药师个人专长选定诸如感染科、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和ICU等部分专业分别进行实践,在具体临床实践中,拓宽知识范围。
临床药师的培养不应当仅局限于在本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定期安排其参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进修和交流,既可通过直接接触顶级专家,获取先进的理念和最直接的培训,也可以较系统、规范地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临床药学发展动向。
此外,急诊科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同样重要。临床药学专业和急诊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术沙龙往往会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作为讲者,通过参加上述活动,临床药师能较快了解这一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同时,本院的临床药师团队可定期组织病例讨论、文献阅读报告等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帮助临床药师梳理临床思维,理清治疗思路,便于发现和解决用药问题。
4.3 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目前药品说明书和药学参考书中关于特殊人群的用药信息还不是很多,因此医师和药师在治疗过程中时常面临一些困惑。对于急诊科临床药师而言,最常见的问题是高龄、接受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多脏器功能衰竭、孕妇等特殊患者的给药方案的制订,这就需要临床药师具有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时掌握前沿动态的能力,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对临床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不断积累经验,建立根据患者病情寻找主要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4.4 加强精准用药水平的培养
“精准医学”于2011年在美国首先被提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的演讲提到这个概念后,其迅速成为医学的热点。随着个体化精准医学时代的来临,以血药浓度监测、基因检测及群体药动学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精准用药服务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所谓精准用药,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给予正确的药物、使用正确的剂量[8]。比如用于治疗肺栓塞的药品华法林,患者若用药剂量过大会导致凝血障碍,若用药剂量不足会导致疗效不佳而出现血栓,而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快速确定患者的最佳用药剂量,提高用药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临床药师可将患者基因型及相关临床信息代入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联合会(IWPC)建立的模型中,以获取华法林推荐维持剂量,为临床提供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15]。因此,提高临床药师的精准化药学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也是急诊科临床药师培养内容的一部分。
4.5定期考核
为了促进急诊科临床药师自身的发展和完善,需建立严格的、适宜的考核制度。可定期组织涵盖药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论考核,内容范围可包括药物适应证、用法用量、溶媒选择、给药途径、用药疗程、不良反应、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特殊人群剂量调整等方面;同时,还应进行用药分析能力和合理化方案设计能力的考核,可由高年资临床药师提供典型病例,组织药师完成临床用药分析、治疗方案评价、合理化方案设计以及用药监护的建议等。
5 小结
急诊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患者病情紧急、多学科交叉[16]。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规范,在实战中不断成长和成熟。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模式必须以强化临床实践为基础,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实践相结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形成科学、成熟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陆妙. 国外医院临床药学实践模式探讨[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7):141-142.
[2] Kohn LT,Corrigan JM,Donaldson MS,et al. To err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R].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3] 邹添甜,胡嘉妮,周乃彤. 华西医院临床药师工作调研与探讨[J]. 中国药房,2009,20(4): 311-313 .
[4] 刘水冰,杨奇,王东光.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0): 75-78.
[5] 张伶俐,张扬,曾力楠,等. 美国临床药师的工作职责及定位[J]. 中国药房,2016,27(34): 4753-4756.
[6] 李菌,张幸国. 美国临床药师服务模式的探讨[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4,14(2): 94-96.
[7] Collins FS,Varmus H. A new initiative on precision medicine[J]. N Engl J Med,2015,372(9):793-795.
[8] 刘昌孝. 精准药学:从转化医学到精准医学探讨新药发展[J]. 药物评价研究,2016,39(1): 1-17.
[9] 李燕青,李世良,邹尚荣. 中美医院药师工作差异的分析[J]. 抗感染药学,2015,12(1): 6-8.
[10] 胡晋红. 临床药师职业素质培养[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3,13(3):161-165.
[11] 毕瑞,吴红艳,孙婷,等. 有限理性理论视阈下临床药师及其工作的探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24):2241-2244.
[12] 周鹏,孟菲,李学林,等. 某院临床药师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和量化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产业,2016, 26: 7-9.
[13] 胡冬梅,赵先,王婧雯,等. 临床药师应具备的沟通技巧探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3): 59-60.
[14] 陈霜. 急诊病人就诊特点分析及其对护理管理的启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3):109-110.
[15] Peng Q,Huang S,Chen X,et al. Validation of warfarin pharmacogenetic algorithms in 586 Han Chinese patients[J].Pharmacogenomics,2015,16(13):1465-1474.
篇9
【关键词】 精准医疗;肿瘤;研究进展;综述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216
精准医疗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其他前沿科技, 依据患者内在生物学信息及临床特点, 在分子学水平为疾病提供更加精细的分类及诊断, 从而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1]。2011 年美国相关学者首次提出精准医疗的概念[2]。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谈到“人类基因组计划”, 并宣布实施精准医疗计划将这一研究推向新的[3]。
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其是一类基因性疾病, 大多具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印记和变异类型, 基因组发生的突变, 可以影响细胞信号、染色体、表观调节及代谢等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很早已被利用在肿瘤的治疗中, 许多针对这些特异基因改变及表观遗传学改变的靶向药物已经上市或正在研发。肿瘤的精准医疗通常分为3个步骤:基因及表观遗传学检测、大数据分析和临床药物应用[1]。
1 基因及表观遗传学检测
基因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 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基因检测是通过对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的DNA检测, 获得肿瘤单核苷酸有义突变、拷贝数变异、融合基因等基因变异的信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曾一度认为是一类性质单一的疾病, 但近年发现DLBCL中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亚型, 如GCB(germinal-center B-cell-like)、ABC(activated B-cell-like), 其起源于B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 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ABC亚型中的基因变异可以引起NF-κB的活性改变, 导致预后不良[4], 这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
表观遗传学就是研究基因表达的学科, 是指基因表达的改变不依赖于基因信息的改变, 而是依赖于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的化学修饰。这些异常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正常逆转。肿瘤发生过程最常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为抑癌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 其引起的表达沉默可以影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5]。DNA甲基化是真核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 甲基化程度愈高, 基因的表达则降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存在p15、p16、降钙素基因等一系列抑癌基因的过度甲基化, 使抑癌基因表达受抑制, 细胞易于形成恶性克隆[6]。其他表观遗传学改变如组蛋白的乙酰化、磷酸化等也均可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5]。随着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及大规模多水平组学生物学技术的兴起, 肿瘤精准医疗有了越来越强的技术基础。
2 大数据分析
目前已经知道人类各种正常组织的基因及基因表达, 患者的基因及基因表达都有了参考标准, 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与建模已成为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人类的基因数目很大, 基因及其表达的变异信息数据库也十分庞大, 从海量的组学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 就要祛除大量的“无关信息”, 这需要具有极高精确性的分析模型与分析方法, 全球很多学者均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如人类肿瘤基因图谱计划(TCGA), 就是应用基因组分析技术, 特别是采用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方法, 将人类全部癌症(近期目标为50种包括亚型在内的肿瘤)的基因组变异图谱绘制出来, 并进行系统分析, 旨在找到所有致癌和抑癌基因的微小变异, 其中包含体细胞突变、拷贝数变异、mRNA表达、蛋白质表达等各类信息。这一计划整合了约7000种人类肿瘤的复杂分子网络[7]。2012年, 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团队发表了1092个人类基因数据, 绘制了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图谱[8]。这些均表明人群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 从而造成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和药物疗效等方面的差异。
3 临床药物应用
肿瘤的精准医疗就是以大数据分析结果作为参考, 给予患者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再根据治疗结果进行反馈, 确认更多有价值的基因及蛋白组靶点, 开发更多的药物, 保证精准医疗的不断完善。在应用这些药物治疗肿瘤之前, 必须明确肿瘤中是否包含这些药物所靶向的改变, 也只有这一部分患者才会对上述治疗敏感。而对于无特异性基因改变或表观遗传学改变的肿瘤患者, 上述治疗除了无效, 还会带来一定的毒副反应。
1997年11月上市的利妥昔单抗是抗CD20人鼠嵌合抗体, 是第1个应用于临床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 已成为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滤泡淋巴瘤等CD20阳性的淋巴瘤的一线药物[9]。伊马替尼通过抑制bcr/abl融合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活性、PDGFR和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的活性,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10, 11]。曲妥珠单抗仅适用于HER2基因阳性的乳腺癌患者[12]。而阿扎胞苷则是首个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去甲基化的表观遗传药物, 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13]。均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堪称精准医疗的典范。可以看出, 可供选择的药物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研究表明, 这些靶向药物除了单用, 还能相互或与化疗药物联用, 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例如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 可以提高缓解率,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是目前国际上治疗DLBCL的一线方案。
4 小结
当前的肿瘤治疗正逐渐从宏观层面对“病”用药向更微观的对“基因、表观遗传”用药转变, 精准医疗可以实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趋势。但目前该治疗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 需要发现更多的目标靶向, 建立更完善的疾病知识网络和新分类系统, 建立更精确、可靠的组学数据标准化整合模型, 研发更多有效、低毒的靶向药物。肿瘤的精准医疗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Mirnezami R, Nicholson J, Darzi A. Preparing for precision medicine. N Engl J Med, 2012, 366(6):489-491.
[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 US Committee. Toward Precision Mdedicine:Building a Knowledge Network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a New Taxonomy of Disease.M.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2115-2116.
[3] Collins FS, Varmus H. A new initiative on precision medicine. N Engl J Med, 2015(372):793-795.
[4] Alizadeh AA, Eisen MB, Davis RE, et al. Distinct typ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dentified by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Nature, 2000(403):503-511.
[5] 付小兵, 韩为东, 时占祥.生物治疗中的转化医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4:216-250.
[6] 柯晴, 岑洪, 胡晓华. 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0, 16(7):1068-1070.
[7] John N Weinstein, Eric A Collisson. The Cancer Genome AtlasPan-Cancer analysis project. Nature Genetlcs, 2013, 45(10):1113-1120.
[8] Abecasis GR, Auton A, Brooks LD, et al. An integrated map of genetic variation from 1, 092 human genomes J. Nature, 2012(491): 56-65.
[9] Colombat P, Salles G, Brousse N, et al. Rituximab as single first-lin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follicular lymphoma with a low tumor burden:clinical and molecular evaluation. Blood, 2001(97):101-106.
[10] Cohen MH, Williams G, Johnson JR, et al. Approval summary forimatinib mesylate capsule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myelogenousleukemia. Clin Cancer Res, 2002, 8(5):935-942.
[11] Dagher R, Cohen MH, Williams G, et al. Approval summary: imatinibmesy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and/or unresectable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lin Cancer Res, 2002, 8(10):3034-3038.
[12] 贾朝阳, 应明真, 王雅杰. Her-2阳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进展.综述与进展, 2013, 42(4):196-198.
篇10
医疗和网络技术双重推动下,精准医疗正在成为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为病人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不仅可以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还会给全球健康和医疗产业带来巨大变革。目前的精准治疗在大数据技术、基因诊断、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以及干细胞药物研发等技术的推动下,距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已经不远。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精准医疗”战略规划,并且这一规划被纳入到“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在未来,精准医疗将改变现有的诊断、治疗模式,引领未来医学的新时代。
事件 精准医疗纳入中国“十三五”规划
“精准医疗”的概念距今天并不遥远。20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萌芽并快速发展,人类从此才有了基因组学的概念。随后直到3年前,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计划(PMI),才让精准医疗开始大规模见诸报端。
目前,“精准医疗”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而中国“清华系”的定义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最简单的定义则是“针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给出合适剂量的对症药物”的医疗技术。
“精准医疗”其实质与中医的“治未病”非常相似。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认为,精准医疗应当包括精准检测、精准调理、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几大方面。在他看来,精准检测和精准调理尤为重要,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精准医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说利用一个基因芯片可以检测人体近 3000 个基因位点,预测 13 大类、150 种疾病的患病风险。目前中国的中医体质分类就体现了精准调理的理念。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下,精准医疗需要的个体化检测方法目前有 10 多种,检测项目数百种。比如肺癌,现在已经能达到 16 种标准的检测。美国生物医药制药公司,正在研发 907 种针对 100 多种疾病的药物和医疗,其中包括 338 个单抗药物,250 个疫苗,93 个重组蛋白、60 个细胞疗法、45 个基因治疗、30 个特殊药物。
精准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大数据技术、基因诊断、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以及干细胞药物研发的技术带领下,我国也意识到其重要性。随后在2015年2月,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3月,科技部召开了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4月,卫计委和科技部进一步完善精准医疗计划并将提交国务院。到了2016年3月,精准医疗正式被纳入中国“十三五”规划。
随着精准医疗被纳入中国“十三五”规划,如何进一步挖掘我国医健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推进精准医疗、医疗创新创业、产融合作等,成为我国医疗界关注的重点。2016年9月10日下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精准医疗“十三五”规划》,由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医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百家精准医疗医院签约仪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上,有53家医院与主办方签订了战略合作。未来将采取建设、收购、重组的方式,在三年内完成全国百家精准医疗医院布局,实现国家精准医疗战略规划。
目前的精室搅普在和大健康产业一起,有望在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实现提速增量、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
2016年11月19日,在“第六届Bio4P精准医疗创新论坛暨2016中国医健创新创业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说:“作为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大数据、认知计算等技术的精准医疗的实现、个人基因测序的普及正在给全球健康和医疗产业带来巨大变革。”
背景 精准医疗将引领未来医学新时代
现代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受益最大的就是医疗产业。国际领域精准医疗的建立主要源自美国医学界2011年首次提出“精准医学”概念。作为一种可以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精准医疗强调了几个以前难以考量的参量,及个体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但是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和大数据科学的发展,这种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就。
比如我国属于出生缺陷高发国,保守估计我国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至少在4%―6%,每年大约有80万―120万出生缺陷患儿出生,每年因神经管畸形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亿元。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一些孩子一出生就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存活下来,此时风险度最高。如何用基因检测的办法,把濒临危险的孩子挽救回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2016年6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儿童精准医学中心”。主要利用精准医学的干预有望降低高危目标新生儿死亡率。比如新生儿单基因疾病单例模式全外显子测序(singletonWES)作为一线分子检测技术已经开始用于新生儿的临床检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周文浩指出,精准医疗在保障新生儿安全大有作为。“有一个孩子在出生时做了基因检测,发现有分子突变型的糖尿病,如果按传统医学方式治疗,就得注射胰岛素,根本没产生效果,后来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后发育情况得到了改善。“这可谓精准医疗给医生当头棒喝,原来教科书教给的东西需要重新审视。”周文浩说。他表示,其病房一年收六七千个孩子,仅医生肉眼能够看到明显畸形和遗传相关联的是3000例左右。如果按照传统做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基因问题造成的,并不清楚。如今,他们的平台建成后,他们对2000多个孩子遗传相关的分子原因进行了逐一筛查,其中40%非常明确地找到了病因。”
这还只是精准医疗潜在应用的冰山一角。
2016年5月10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正式出炉。报告显示,2014年心血管病患者约2.9亿,每5个成年人中即有1人罹患心血管病。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数约350万,居各种疾病之首。癌症、心血管以及遗传疾病等是高度复杂且高度个性化的疾病,治疗癌症、心血管以及遗传疾病等需要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只有利用精准医疗模式,抛弃通用的解决方案,才能为找到个性化的医疗救治模式奠定基础。
目前,跨界 IT 大鳄们也都在布局精准医疗。比如重组创立新的控股公司 Alphabet 的谷歌,就开始对基因组分析技术大量投入。在2007年至 2016 年间, 谷歌已向 23andMe、 Foundation Medicine、 Flatiron Health、 DNAnexus等公司投资。google X实验室启动的Baseline Study项目,目的就是大量收集人类基因组标本并利用大数据合成健康人类基因图谱。这些都为精准医疗的未来发展增添无限想象。
焦点 精准医疗目前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细分领域,精准医疗融合了生物信息分析、医疗大数据以及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设备、移动医疗等前沿技术,成为人类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众多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医疗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医疗服务机构积极争夺的市场,更是国家医疗健康体系建设重大领域之一。
精准医疗确实有着美好的前景,但是也要看到,精准医疗计划的夙愿虽好,挑战却不少。
首先,常见疾病变得小众化,技术新难度大,治疗费用愈发高昂。由于针对不同基因子类型的疾病,药物变得越来越精准,因此受益于该药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其结果就是,开发出来的药物越来越有效,但所面对的市场空间却越来越小。
比如目前精准医疗已涉及无创产前、辅助生殖、单基因病、新生儿筛查、肿瘤个体化治疗、遗传性肿瘤筛查、心血管病筛查、血液病筛查等。其中,肿瘤领域被业内视为未来最大的市场。据了解,目前肿瘤基因组已发现2000个已知和潜在的基因靶点,上百个肿瘤驱动基因已被确证,但真正完成靶点药物开发的并不多。
其次,是需要克服数据问题。精准医疗的精准化、个性化必须基于数据进行,中国精准医疗当前最缺的就是中国人的癌症数据库。“美国恶性肿瘤患者五年内存活率达到85%,中国仅有25%,在中国,很多患者发现癌症时已经到了晚期,精准医疗的运作已经迫在眉睫。”卫生部原副部长何界生认为,精准医疗就是“量体裁衣”,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涉及到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预防学等领域。个体之间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有差异,精准医疗立足于基因大数据之上,是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和处置的新型方法。
第三,则是病人数据隐私的保护问题愈发凸显。随着医疗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数据泄露时有发生,进而带来患者隐私的泄露。数据泄露会危及患者个人隐私,如孕妇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推销、诈骗等问题。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隐私泄露的危险,不仅仅限于其泄露本身,还在于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对于下一步行为的预测与判断。目前在中国个人信息经常被贩卖,在未来基因组信息将成为个人身份及隐私的重要部分,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体数据隐私,构筑数据安全网络,将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反应速度不亚于其他发达国家,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精准医疗研究应用工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我国临床资源丰富,存在大量样本,为精准医疗的研发实施提供了便利。目前精准医疗计划获得众多政策利好支持。
比如中国科技部提出,到2030年,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指出,精准医疗将是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该年度的科研专项涵盖目标,包括构建百万人以上的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及大规模研发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学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推动一批精准治疗药物和分子检测技术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等。
此外在临床领域,“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发展重大疾病化W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同时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等重大医疗技术。这些政策和资金的加速落地实施,对推动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启示
新产业发展政策引导非常关键
由于精准医学目前刚刚起步,一定会遇到在技术创新、法律法规、伦理层面等带来的挑战。“精准医学最大的风险不是医生,也不是院长,而是政策。一个好的政策可以让精准医学的技术发展得很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务部部长张继东说。“现在国家提倡精准医学,这是很好的助推,但还面临着真正落地的障碍,即如何在医院中实施,这是政策层面的东西。”
精准医学是医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精准医疗是这个时代大众对健康的需求,也是医学和临床发展的需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唯一的动力。但是如果法律法规不完善、隐私保护缺失,则会影响国内精准医疗落地。
特别是由于精准医学将改变原有的诊疗模式,比如基因数据的应用、数据的分析和治疗方案的提出,都属于医疗界的巨大创新。例如当前,国内临床医疗多局限于依靠病人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来确定疾病情况。但在组织器官改变的下面,是大量的深层次分子生物学改变,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以癌症早期诊断为例,发达国家的早期诊断率为50%以上,北欧甚至高达70%-80%,而中国不足 20%。
精确医疗的实践,必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支付、伦理、医患等问题,所以非常需要政策来引导,与此同时,从业者非常有必要将技术向老百姓用得起这样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过度地夸大,不然这个行业也会发展受挫。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有了部分政策安排。比如2015年发改委的《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中,“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子项所支持的主要方向就是针对基因检测。《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第二条指出,“充分发挥基因检测等新型医疗技术以及现代中药在疾病防治方面的作用,提升群众健康保障能力。一是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 上一篇:房地产渠道奖励方案
- 下一篇:大学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