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养殖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加重,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将苏州市吴江区江村作为研究点,思考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可能面临的困境,从而促进农村养老模式更新及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
关键词 :养老模式;经济支持;城乡一体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F80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70-02
1 研究背景
中国历经改革开放30年,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尤其在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老年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农村,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经调查发现,经济状况较差成为老年人生活和养老困难的核心问题.
作为社会工作的学生,一直秉持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更多地从专业知识的视角来思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可能面临的困境.如今,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尚未完全确定,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旧有的模式与方法难以满足新兴的需求.
吴江,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2012年,吴江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出台了一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政策: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及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本区农村劳动力逐渐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正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与城市居民“三大并轨”,吴江成为了养老改革进程中的典型范例.
1938年,《江村经济》的出现,让吴江江村因而被学人看作是观察中国农村的窗口.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江村以乡镇企业起家,不断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人口比例下降14%.2010年统计的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共807人,占27.9%,江村已经是一个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社区.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作者选取了吴江江村作为切入点,将深入江村先通过调查经济支持这一维度,探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真正所需,以提出进一步完善健全养老机制的建议并努力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2 调研内容
为全面、真实了解江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需求,作者在江村就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了问卷发放和结构性访谈等一系列初步调研.分别在江村25个村民小组中对60-75周岁的老年人随机发放问卷85份,有效问卷80份,问卷置信率达94.10%,访谈调查对象为村中60-75周岁无子女及单身的老年人、低保户老年人和部分村干部,旨在了解特殊群体的养老需求,进而采取针对性帮扶.
3 江村养老经济支持现状和需求分析
3.1 基本情况概述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江村60-75周岁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90%以上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程度,不太熟悉和不了解养老政策的老年人超过了半数.46.25%的老年人曾从事务农,说明土地仍是江村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支撑.
江村仍以小家庭为主,历史上就有少生的传统,这也是家庭养老支持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易造成“失独”和“空巢”现象.
3.2 养老现状分析
江村有高达82.5%的老年人未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江村老年人心目中,养老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还不习惯于购买养老保险来作为老年生活的经济保障.另外,在调查还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反而会购买养老保险,而经济条件较差的老人却无能力购买,这将加大后期两者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很多老人是家庭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依靠其收入在物价水平较高的苏州地区维持个人生活的同时补贴家用,这将对其经济造成压力.
医疗仍是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笔较大开销,除此之外由于风俗使然,人情花费也占了足足67.75%,使得经济压力更重.总体而言,江村老年人恩格尔系数较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
在医疗条件、物质条件较高的苏州地区,60-75周岁的老人一般情况下还是有能力在老伴的帮助下,进行自我生活料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选择子女照料的比率也不断上升.同样的,没有人选择养老院和康复中心等机构照料,也没有选择请家政保姆,原因一般为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对于江村老年人来说,相比经济方面的改善,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得到的情感关怀.社区服务观念也在江村有了一定影响力,老年人们也开始渴望得到如市区和城镇上完善的社区服务.
4 江村养老经济支持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家庭养老经济支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子女为赡养主体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弱化.从之前的调查可以清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江村老人拥有的子女数量较少;二是许多中青年纷纷前往吴江、苏州等中心城镇或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国外工作和生活,寻求更好的发展,而孙辈一般跟随父母在外生活或住校,即使在经济条件不错的江村,“空巢”老人数量也逐渐增多.调查发现,江村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占18.75%,而农村传统的几代同堂仅占1.25%.三是自己储蓄养老逐渐替代了子女赡养,57.50%的江村老年人仍是自己储蓄养老,只有16.25%是子女赡养,而且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一般仅能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外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为子女提供资金的多寡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收入和孝心.
尽管家庭养老模式在经济支持上没有占主要地位,但在老人的生活和医疗照护支持及情感支持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这些特殊群体生活上无人照料、精神上孤独甚至受折磨.农村社会中又严重缺少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倍感孤独,这更说明家庭养老模式将来也许会从经济支持逐渐转向情感和照护支持为主.
4.2 自我养老经济支持
农村老年人本就收人低,积累少,江村60-75周岁老年人年收入分布情况与是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一定联系.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加上土保补贴大约为每年2000元,因此未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且自己没有其他收入的老人收入大都在2000-3000元.而年收入在30000-40000元的老年人大部分是自己从事劳动生产收入所得加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收入.但是农村老年人口自我养老的保障不稳定,江村老年人口大多从事的是家庭农业或工业生产劳动,收入较为薄弱,而且自我养老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弱化而逐渐下降.此外,有些经济能力较强的老人的收入除了用于自己和老伴日常生活外,还要补贴子女,因此,经济状况较差成为老年人生活和养老困难的核心问题.
4.3 社会养老经济支持
吴江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出台了一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政策.但在江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极低.一方面,很多老年人的收入被用于各种基本开支后所剩无几,个人筹资能力低;另一方面,老年人仍具有“养儿防老”的意识,认为家庭和子女可以为自己养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上都是子女自助购买或政府有补贴,因此,如果没有政府财政适度的承担,大多数农村居民无力承担较高的养老费用,许多江村村老年人必然被排斥在养老保障制度外.另外,与城镇的社区相比,江村跟其他农村一样,公共服务设施及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缺少专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面临许多困难,特别是精神生活匾乏.因此在选择改善生活质量的哪个方面时,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服务.
5 解决江村养老经济支持问题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有的江村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已逐渐被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所取代.在城乡一体化的新背景下,新的农村养老保障经济支持体系应该是以社会养老为中心,以家庭养老为坚强后盾,优化组合的一种多元化的养老方式.
5.1 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江村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应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保险费的缴纳方式也应灵活多样,一方面可按月或按季甚至按年度缴纳,另一方面可适当放宽要求,可补交、预交.还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提供养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场所,完善其基础生活设施、医疗、心理法律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同时,呼吁社会志愿者投入到扶持农村老年人口的活动中,使江村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5.2 适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政府应在保证能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实行一些新的生育举措,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与压力,缓解江村养老危机.虽然在调查中江村并没有出现子女不愿赡养的情况,但仍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
5.3 发展江村经济
发展江村经济,是解决村民养老问题的关键.提高村民收人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继续传统农业种植和水产业养殖,发展多元化产业;吸收城市资金投人农村开发,城乡一体,统筹安排劳动力资源;开发以江村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也是实现养老模式本土化的经济基础.
5.4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5.4.1 个案工作
基于个案工作的“亲属责任”原则,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中的“联合家庭模式”介入江村养老问题,唤起子女关爱老人,物质上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生活上给予老人必要的照料,引导老人与子女间建立彼此接纳、感情交融的和谐家庭关系.
5.4.2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将面临相同困难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集合起来,建立互助小组.运用小组集体的经验和力量解决老人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此外,小组活动还有助于排解老人的孤独无助感,让他们获得情感支持.
5.4.3 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者要倡导政府在政策上照顾到江村老年人,并广泛开展养老助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内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同时,广泛开展适合农村老人的文化休闲活动,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余热”,自强自立,实现自身价值.
6 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生都必须经历老年这一自然阶段,关爱老人、关注老年人的问题就是关注我们自身的未来.能否通过努力,构建一套可行的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模式,能否为正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养老发展提供范例,为决策者提出参考,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参考文献:
〔1〕Kathleen McInnis-Dittrich:Social Work with Elders,2nd ed.,20-24.
〔2〕李祥专.人口老龄化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5).
篇2
论文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养老出现了诸多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传统农村养老的外界供给渠道—家庭、社区和政府,其养老功能都在城市化进程中或者弱化,或者缺位。因此在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并不在于制定一个什么模式的保障体系,而是要首先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得以实施和运转的内在机制。本文分别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探讨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得以运转的内在机制的构建,对家庭、社区和政府这3个养老供给果道的功能重建进行了论述。在3个养老供给渠道的关系方面既强调各自功能的重建,亦强调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依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日益深人,受政策或者是观念的影响,农村的传统结构和环境被打破,农村养老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失地农民”“农村空巢老人”等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新弱势群体,意味着当前农村养老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农村养老的外界供给渠道—家庭、社区和政府,其养老功能却在城市化进程中或者弱化,或者缺位。因此,在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并不在于制定一个什么模式的保障体系,而是需要首先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得以实施和运转的内在机制,需要探讨家庭、社区和政府这3个养老供给渠道的功能重建问题。
一、重塑家庭的养老功能
(一)现阶段重塑家庭养老功能的意义
尽管在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的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养老的责任从家庭过渡到社会。福利型的社会养老方式要以雄厚的政府财力为后盾,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老龄化是在我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的背景下提前到来的,在此阶段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还相当薄弱,所以目前以福利型的社会养老方式解决数目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过程也是渐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诸多地区尚未实现,集体尚无能力进行经济积累,在这样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对老年人实行高水平的集体养老。此外,对于诸多农村家庭来讲,他们均在养老的“能力要素”上有所欠缺,绝大多数只是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根本无力将自己的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中。所以无论是从国力、集体力量还是个人财力来讲,短时间内尚不能舍弃家庭养老方式,在现阶段重塑家庭的养老功能是必要的。
(二)重塑家庭养老功能的途径
(1)引进家庭资产的积累和生产机制。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退化的本质原因,在于维系家庭结构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引发了家庭伦理观念、家庭结构以及家庭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即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传统的资产积累模式由土地收人转向了其他途径,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的收人又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使得他们抛弃了原有的家庭观念,以个人利益为重。因此若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引进家庭资产的积累和生产机制,使家庭成员具备“能力要素”以维系原有的家庭结构,履行养老义务。
在家庭中引进资产积累和生产机制,仅靠家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通过有组织的引导和帮助,对农民的家庭资产进行生产建设。在政府如何引导家庭进行资产的积累和建设方面,呼图壁县保险证质押借款项目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自1998年初起,新疆呼图壁县农保办开展了以保险证质押借款项目。所谓保险证质押借款,是指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经办机构允许其直接用自己持有的或借用他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证》作为抵押物,依据一定程序和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借款手续。所借款项仅限于农户发展生产、子女教育、基本医疗等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重大事项。此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创立了个体家庭资产的累积生产机制,而且还创建了一个积累家庭资产与本地财富的新循环。保险证质押借款项目把取之于农民的资金重新借贷给农民,让他们直接参与资金的管理与运营。
(2)重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道德权威。养老“能力要素”只能够影响供养老年人水平的高低。重塑家庭的养老功能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意愿要素”的问题,即重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道德权威。重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可以从三个途径人手:
第一,强化家庭养老的道德保障力度。在以往,家庭养老主要靠传统的家庭伦理维系,靠舆论和道德监督巩固。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农民的价值理念在没有约束和引导的前提下直接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所以要重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必须加大对农民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敬老、养老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第二,转变农村老年人的消极思想,促使其成功老化。近年来,国际上对老年人成功老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研究认为成功的老龄化依赖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可以通过个人的选择和努力来实现。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资助的老龄化研究指出,很少患疾病和与疾病相关的伤残、心理健康、积极参与生活是成功老化的基础。这些因素表明成功的老化包括避免衰退、创造性地适应周围发生的任何变化,从而将可能有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现阶段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老年弱势群体,特别是对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来讲,积极参与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参与生活和有意义的活动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是成功老龄化最关注两个方面,即和他人的关系以及有创造力的行为。相对于失地农民而言,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原来的生活环境并未发生改变,这就有利于引导他们逐渐走出孤独的生活圈子,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也可以挖掘他们在农业活动以及家务工作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年轻一代分享。这样在帮助老人找回自身价值的同时,也重树了老年人在传统农业文化及技术方面的权威地位,使下一代改变“人老无用”的观点。
第三,建立相关法制保障。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传统的家庭伦理已经受到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冲击,农村家庭养老仅靠赡养老人的自觉意识是难以维持的,因此还需要制度法规的强制约束力。有子女却无人赡养的空巢老人问题已经充分说明了家庭养老由伦理走向法制的必要性。
在农村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首先要在农村深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快制定和完善符合各地实际的地方性老年权益保障法规和相关条例。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设立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及时处理歧视、虐待和不赡养老人的违法行为。最后,在保障实施方面,可以推广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同时尝试建立奖罚激励机制。
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重塑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道德权威,需要社区组织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的共同促进。比如在促进农村老年人成功老化方面,就需要农村社区工作者在老年服务中承担具体的工作,发挥其在老年疾病预防和社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
在城市化进程中,以血缘和地缘为维系的传统社区逐渐走向瓦解,传统意义上的集体责任开始消退,在养老问题方面就表现为集体养老功能的丧失。在这种状况下,必须促进现代化的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项社区服务,使农村形成新的养老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社区服务是指在一定层次的城乡社区内,建立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基础上的既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同时又突出重点对象和特殊需求的福利。社区服务属于人力保障中的服务保障范围,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门。面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养老问题,社区老年服务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已经建立了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化的老年社区服务,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却极少开展推广。就现阶段农村诸多养老问题的解决来说,社区老年服务的开展和推广极具现实意义:
首先,社区老年服务能够成为家庭养老的有力补充。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弱化了其养老功能,但是如果通过社区组织来为留守老人或者空巢老人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无疑为家庭养老提供了补充。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对于服务保障的需求也在急剧膨胀,但由于国家提供服务保障的财力有限,所以社区服务就能在满足人们服务保障需求的同时减轻国家的负担。 转贴于 最后,社区老年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参与,这就为民间福利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从而有利于农村福利社会化的落实和发展。
三、政府角色的转变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在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本应是服务型的,即应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政策,但在目前,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却是单纯管理型的,这集中体现在政策制定的滞后性。在市场化进程中,政府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义务,承担相应的养老责任,同时也要转变角色,即在农村建设中由传统的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意识到自身在农村养老责任承担主体中的缺位,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养老问题,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财力和政策支持。
(1)树立正确观念,履行基本义务。中国社会一向都认为照顾老人是子女的责任,但是随着老年人口、核心家庭的不断增加,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所以政府要为有困难和得不到家庭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在城市,已经建立起以社区为中心的助老服务体系,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但是在农村,当面临相同状况的时候,却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关注。当前集中爆发的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应引起政府对于农村养老问题以及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整体思考。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老年政策,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在政策方面所享受的待遇是不均等的,即现行的中国老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农村老年人隔离在外的。当城市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养老保障制度时,广大农村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保障还是以救助为主。因此,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乃至整个农村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承担必要的责任,履行基本的义务。
(2)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上文中我们从意识层面提出了政府向服务型转变的政策建议,这一转变对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运转机制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从近期来讲,政府就需要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导向,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服务。首先要组织各方力量,了解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依据现状,结合各地市的不同状况确定近期工作的重心。其次要转换意识、制定政策,落实地方政府的财政拨付。针对农村地区集体经济解体、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可以从思想工作和政策制定两方面去保障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养老需求的满足。从思想工作方面来讲,要由省级政府统一组织各地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思想工作教育。组织他们下基层农村对民情进行考察,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而转换原有的价值理念,引起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从政策制定方面来讲,国家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养老政策,加强城乡一体化管理,规划涵盖城乡所有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设计可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老年人也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3)均衡发展,加大对经济落后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我们出台一项福利政策,是为了雪中送炭而不是为了锦上添花。所以,现阶段政府必须提倡均衡发展战略。这种均衡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政府必须意识到城乡老年人在利益享受方面是无差别的,因此在政策制定方面必须考虑到公平和公正。一项具体政策的出台不仅要考虑到它在城市的效应,而且也要考虑其是否惠及农村老年人。
第二,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现阶段,我国各地农村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各地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建设和保障力度也各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决定实施一项政策时常选取一些基础较好的地区进行尝试,这样在较长时间内,国家资源会局限于个别地区。我们要考虑到当这些地区的养老保障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候,个别地市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政府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因此,政府必须考虑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加大对落后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第三,不同工作领域的均衡发展。不能将主要的财力持续地投人到个别的工作领域,或者只是专门针对农村的一类养老问题制定政策,而是应该尽可能考虑到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现阶段的养老需求,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在对某一工作领域进行投资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考虑到这项投资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有多大,更重要的看投资到这个领域能够解决多少农村老人的实际问题。
篇3
然而,有的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由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语文素养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这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还处于非常低下的水平。加之农村中职学校师资p设施远远不够到位,对学生普通话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难以从纵深层次得到强化,从而导致学生的听说读写,特别是说话能力还非常欠缺。具体表现为:①不敢当众说话,表达自己的见解。②语言表达结巴,不清楚,语无伦次。③发言不准确,方言音较重。④话语不够得体,缺乏必要的势态语言辅助。⑤语言平淡,见解肤浅,难有特色。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利用语文课教学的主战场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的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有意进行普通话教学,让学生正确发音,准确朗读,有效表达,将每单元的表达与交流训练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在这方面语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如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演讲的主题可由老师确定,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演讲结束,师生可做简单的小评。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怯场,敢于在众人面前说话。另外让学生复述有些学过的课文,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复述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口头表达,具有创造性,通过不断在这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大大提高,同时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将《普通话与口语交际》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师资及课时方面,农村职校应给予保障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素质系列教材《普通话与口语交际》现已作为全国职业院校的通用教材,受到了使用者的广泛好评。农村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语言表达方面,宜采用该教材。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课时安排上应给予保障,让中职生系统的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培训。每周宜安排两课时,学校安排具备教学能力的有一定专业资质的教师担任此项教学,学校应建设配套的语言室及多媒体教室供教学使用。经过二到三年的专门强化训练,农村职校的学生普通话水平及口语交际能力会大大提高。
三、学校组建普通话水平测试小组,对在校学生定期进行检测
农村职校对培养学生普通话与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很重要,鉴于此,农村职校需组建普通话水平测试小组,专门负责对在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学校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小组的老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其掌握一般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方面的要求、方法,使之比较科学、公平、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测试。学校应把学生的普通话能力作为中职生毕业、上岗的一项硬性指标,对于测试合格的学生学校发放合格证。不合格的,则采取强化训练补考的方式,使其通过,否则学校不予毕业、安置就业、
四、学校努力营造“说普通话”的浓厚氛围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将“说普通话”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在学校掀起学普通话,用普通话氛围。教师在这方面,应克服自身的不足,做出表率。时时处处使用普通话,学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交流、重大活动中必须讲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学生的常用语,如果这种环境氛围一旦形成,农村职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就会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
五、定期组织各类活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说话能力
篇4
一、项目名称
小额信贷扶持畜牧业发展贴息经费
二、立项依据
依据《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新一轮农村小额信贷贴息扶持畜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玉政办通〔2017〕12号),特制定2021年农村小额信贷贴息扶持畜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年-2023年安排畜牧专项贴息贷款规模7.5亿元(每年安排2.5亿元),按年度信贷规模0.5亿元支持德康公司新平种场建设,每年共3亿元。按年度信贷资金规模3亿元,畜牧专项贴息贷款承贷银行与各县(市、区)按商定的固定年利率向养殖户发放贷款,贷款使用周期为1年。其中:市级财政承担2.0%,县级财政承担1.0%,其余由养殖户承担。若贷款期内基准利率发生变动,差额部分由养殖户承担。按年度信贷规模0.5亿元支持德康公司新平种场建设,按当年银行基准利率全额贴息,贴息资金市县各承担50%。市级贴息资金由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农村局联文将资金下达县区。
三、项目实施单位
玉溪市农业农村局为项目实施单位,其中:王保才副局长负总责,组长李敏华负责统筹安排农村小额信贷扶持发展畜牧业发展工作,副组长赵安康负责2021年农村小额信贷贴息扶持畜牧业发展具体组织实施,王微娜、周俊仰负责培训方案制定、会务组织、绩效评估等相关工作,计划财务科负责培训经费使用财务监管工作,各相关县区农业畜牧兽医与渔业股负责人负责组织各县区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四、项目基本概况
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玉溪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021年-2023年安排畜牧专项贴息贷款规模7.5亿元(每年安排2.5亿元),按年度信贷规模0.5亿元支持德康公司新平种场建设。该项目对经县(区)农业农村(畜牧兽医)局选择、承贷银行审批同意的畜禽规模养殖户进行扶持。一是畜禽养殖龙头企业,或者有龙头企业带动,实行“公司+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等合作模式的养殖企业(户),优先扶持与市、县(区)重大项目合作的养殖场(户);二是属当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或养殖协会会员,需扩大养殖规模,具有一定养殖基础和经济实力的养殖户;三是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经济条件较好,信誉较高的养殖户。四是被市、县农业农村(畜牧兽医)局列为畜牧专业村建设中的养殖户。
该项目的实施有关全市2276户畜禽养殖户和与德康公司合作的生猪种场及生猪家庭农场400户养殖户的生产保障,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按年度信贷资金规模3亿元,畜牧专项贴息贷款承贷银行与各县(市、区)按商定的固定年利率向养殖户发放贷款,贷款使用周期为1年。其中:市级财政承担2.0%,县级财政承担1.0%,其余由养殖户承担。若贷款期内基准利率发生变动,差额部分由养殖户承担。按年度信贷规模0.5亿元支持德康公司新平种场建设,按当年银行基准利率全额贴息,贴息资金市县各承担50%。
五、项目实施内容
为促进畜牧业发展,保障全市2276户畜禽养殖户和与德康公司合作的生猪种场及生猪家庭农场400户养殖户的生产,今年信贷资金规模3亿元,其中,全市畜牧专项贴息贷款资金规模2.5亿元,支持德康新平种场建设贴息贷款资金规模0.5亿元。专业村中的养殖户可申请贷款金额2-10万元,一般规模养殖户可申请贷款金额10-50万元,其他较大规模养殖户可申请贷款金额50-100万元,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经市、县(区)认可,对产业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强,养殖规模大的养殖户,可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六、资金安排情况
县(区)应按不低于信贷资金规模总额的0.5%安排县乡农业农村(畜牧兽医)部门工作经费,县乡分配比例为0.35︰0.65。工作经费不得用于建造办公场所、购置车辆、发放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补贴等与畜牧贴息贷款工作无关的支出。2021年资金安排计划为:红塔区80万元、江川区60万元、通海60万元、华宁县40万元、易门县20万元、峨山县70万元、新平县238万元、元江县50万元。
七、项目实施计划
各县区项目承担单位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人制度的工作机制;制定了贴息贷款实施方案(办法、计划),明确了各级职责;严格项目监管,保证项目按实施方案操作,确保项目内容、质量达到要求。2021年1-12月完成畜牧专项贴息贷款规模2.5亿元,按年度信贷规模0.5亿元支持德康公司新平种场建设。县区农业(畜牧兽医)局做好畜牧信贷资金货款养殖户的选择,并做好养殖户的技术着导和服务工作,负责该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适时地组织专人进行检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不按期回收的贷款,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5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竹业:新造竹61396亩,完成计划5万亩的122.79%。其中耕地造竹36000亩,完成计划3万亩的120%;荒山造竹25396亩,完成计划2万亩的126.98%。推广撑绿竹143万株,完成计划60万株的238%。竹林抚育面积66239亩,完成计划5万亩的132.48%。低产林改造面积10964亩,完成计划1万亩的109.64%。丰产林培育示范工程3554亩,完成计划2000亩的177.7%。
2、畜牧业:全市生猪存栏289431头(能繁母猪16997头),出栏178017头,同比分别增长2.5%和1.3%,各占年度计划的82.1%和46.4%;大牲畜存栏11438头(牛11438头,能繁母牛4358头;马586匹),出栏1095头,同比分别增长5.0%和24.1%;山羊存栏11005只(能繁母羊5092只),出栏6201只,同比分别增长16.3%和29.6%;家禽存栏89.31万羽,出栏79.10万羽,同比分别增长5.2%的12.0%;家兔存栏34590只,出栏32598只;蜜蜂存栏1520群。禽蛋产量1202.7吨,同比增长10.3%;水产品产量498.5吨,同比增长3.2%。牛奶产量15吨;蜂蜜产量2.2吨。肉类总产量16133.2吨,同比增长2.9%;实现畜牧养殖业产值17601.8万元,同比增长3.1%。
3、石斛产业:新栽石斛面积500亩,完成年度计划1000亩的50%。其中新增10亩以上大户5户,面积80亩。
4、种植业:据各乡镇统计,辣椒种植22487亩,完成计划的112.44%;商品蔬菜种植24345亩,完成计划的97.38%;茶叶种植1000亩,完成计划的100%;优质稻种植35000亩,完成计划的100%;脱毒红薯种植3292亩,完成计划的101.28%;糯玉米种植4500亩,完成计划的107.14%。
5、市级龙头企业:新宇、新锦、胶合板、天明、联发公司,五家龙头企业。上半年,企业总产值为8942万元,完成计划21000万元的42.58%;总销售收入为9243万元,完成计划15550万元的59%;总上缴税金173.8万元,完成计划325万元的53.47%;企业税后利润为40.1万元,完成计划85万元的47.18%。收购当地原材料价值3920万元,带动农户为2.92万户。
(二)畜牧产业继续巩固和加强规模养殖,抓好养殖大户和养殖基地村,搞好畜牧小区建设,加大以生猪的为主的品改力度,扩大优质禽基地建设。
(1)加大生猪品改力度,全面推广生猪三元化生产。半年来,共引进推广良种公猪45头,引进良种母猪2596头(其中外二元母猪1469头);全市累计内、外二元母猪达到12172头,占能繁母猪数的71.6%。巩固和建立生猪品种改良点55个,其中人工授精点35个;淘汰本地公猪8头,劣质母猪2932头;完成良种猪配种18538窝,其中直配7045窝,人工输配11493窝,人工输配率达62.0%;完成三元杂种15762窝。推广杂交猪21.79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6.8万头,出栏三元杂交猪12.6万头。同时加大优质家禽的推广力度,半年来,引进和推广良种禽59.59万羽。
(2)优质禽基地项目建设。按照项目设计要求,于4月中旬完成新建养殖小区的规划选点、组织动员和养殖小区大户配套圈舍的新建、改扩建和清理消毒工作,5月上旬开始鸡苗投放。现已建成乌骨鸡养殖小区22个,100羽以上养鸡大户319户,投放乌骨鸡苗6万余羽。
(3)养殖小区建设工作。为了引导农户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道路,创建我市无公害畜牧产品名牌,今年开展了以生猪、优质家禽、牛羊和稻田生态养鱼为重点的养殖小区建设,对养殖小区农户的养殖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搞好技术指导,积极帮助养殖小区建立各类养殖协会,培植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5个。其中商品猪养殖小区10个、二元母猪养殖小区5个、家禽养殖小区22个、稻田养鱼小区6个、牛羊养殖小区2个。
(4)继续巩固和加强规模养殖大户和养殖基地村建设,整体推动全市畜牧产业化建设进程。按照市委、政府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的要求,市畜产办、畜牧局认真贯彻了有关发展畜牧产业的优惠政策和会议精神,加大了指挥协调、督促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力度。从检查和反馈的情况看,全市绝大部分乡镇办严格按照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办法,将工作任务、帮扶对象逐一落实到单位和干部的头上,且工作扎实、服务到位,整体工作呈有序发展态势。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共有养猪大户5636户,其中5—9头的大户4822户,10—49头大户730户,50—99头大户80户;100头以上大户4户,5头以上二元母猪大户430户;100羽以上养禽大户1338户,500羽以上大户39户;10头以上养牛大户13户;30只以上养羊大户149户;养兔大户23户;2亩以上生态渔业示范大户1102户;建成养猪基地村21个,养禽基地村16个,生态渔业基地村8个。
(三)加大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优化种植结构。
1、土地流转。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近年来,我市依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了土地流转38027亩,占全市耕地面积203484亩的18。68%;今年土地流转面积为11456亩,占历年来土地流转面积38027亩的30%。
农村土地流转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近年来,我市随着土地延包政策的落实,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日趋活跃。土地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流转。土地流转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流转是构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相对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保证。
2、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一是在抓好粮食生产上开展结构调整。在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抓好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节本增效”的方针,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三个万亩”(3万亩优质稻、3万亩脱毒洋芋、5万亩优质蔬菜)工程,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脱毒红薯3250亩,遵糯1号2000亩,再生产5万亩,杂交水稻16万为亩,杂交玉米4万亩。二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前提下,抓好结构调整。首先抓好在远厚、长期、长沙、白云、复兴、大同、官渡、天台等乡镇,抓好脱毒洋芋下田,推广稻田全覆盖栽培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促进农民增收。其次,在市中、文华、天台、复兴、大同、官渡、长沙等乡镇,抓好优质蔬菜生产,实施蔬菜下田;再次是抓好林下种草,缩小小麦、油菜种植面积,增加洋芋、蔬菜、饲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农业增收的前提下,抓好结构调整。利用自身优势抓好竹产业和旅游业。今年实施造竹工程5万亩,其中退耕造竹3万亩,荒山造竹2万亩。
(四)积极抓好石斛产业,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
一是抓好石斛老基地的整合改造与完善设施建设。今年对旺隆镇盐井口基地和张家湾基地进行整合与改造。针对石斛基地的基础设施脆弱问题,帮助规划基地道路、水池修建,遮荫树栽植、修剪、石斛补植,现场指导搞好石斛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二是协助配合xx市信天石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旺隆镇新春村泥池沟石斛a级基地的场地建设和房屋修建,抓好种植资源圃、石斛扦插苗圃、石斛组培苗驯化等。三是抓好gap基地建设。根据药农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林药立体种植和果药立体种植gap示范基地2个,核心面积300亩,辐射面积1050亩。
(五)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大农业政策性投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xx市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领导小组要求,按照遵府办发[*]55号文件(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下发了[*]4号文件《关于申报农业政策性贷款项目的通知》,按照申报农业政策性贷款项目的范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认真筛选推荐,经市农产办汇总,全市申报农业政策性贷款项目17个,所需贷款2366万元,其中种、养殖项目5个,农产品加工项目12个。
(六)目前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遇到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1、畜牧业:
(1)全市的畜牧业发展畜禽销售渠道不宽、规模小,信息不灵,组织化程度不高。
(2)畜禽品种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给防疫、检疫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饲料资源供不应求,对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大户造成较大的饲料组织压力。
(4)少数乡级政府对防疫重视不够,防疫经费投入不足,给动物防疫工作带来困难。
(5)兽防队伍不稳定,防疫员报酬低,有些从事多年防疫工作的人员改行从事其他职业,防疫人员退休后没有一分退休费,所以导致防疫员不安心兽医防疫工作。
2、市级龙头企业规模小,技改、扩建、续建的资金争取困难,阻碍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企业没有固定的基地,企业与农户没有真正建立良好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政府在优惠政策上扶持有待加强。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存在着规模小,运行机制不灵活,不规范,发育不健全,运转不活,合作水平低,带动农户能力弱,人员素质不高,协调能力差,运转不规范,发挥作用不明显等等问题,总体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许多问题,有待于完善,在发展中解决。据统计,全市年底合作经济个数64个,年新发展39个,但由于各级对其扶持和培育重视不够,到*年春统计,全市仅有36个,好的17个,一般的17个,差的2个。资产、会员、营销额等指标值也有下降。
二、下半年工作意见
(一)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委、xx市三个1号文件和省、xx市以及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有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政策,努力完成市委、市政府今年年初拟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深化对“两业一城一市”和“竹业强市、旅游兴市”的认识,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二)进一步加大培育和建设石斛基地的工作力度,继续抓好石斛a级基地和b级基地建设,努力抓好旧基地的改造提高效益,使石斛产业真正成为农户增收的产业。
篇6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竹业:新造竹61396亩,完成计划5万亩的122.79%。其中耕地造竹36000亩,完成计划3万亩的120%;荒山造竹25396亩,完成计划2万亩的126.98%。推广撑绿竹143万株,完成计划60万株的238%。竹林抚育面积66239亩,完成计划5万亩的132.48%。低产林改造面积10964亩,完成计划1万亩的109.64%。丰产林培育示范工程3554亩,完成计划2000亩的177.7%。
2、畜牧业:全市生猪存栏289431头(能繁母猪16997头),出栏178017头,同比分别增长2.5%和1.3%,各占年度计划的82.1%和46.4%;大牲畜存栏11438头(牛11438头,能繁母牛4358头;马586匹),出栏1095头,同比分别增长5.0%和24.1%;山羊存栏11005只(能繁母羊5092只),出栏6201只,同比分别增长16.3%和29.6%;家禽存栏89.31万羽,出栏79.10万羽,同比分别增长5.2%的12.0%;家兔存栏34590只,出栏32598只;蜜蜂存栏1520群。禽蛋产量1202.7吨,同比增长10.3%;水产品产量498.5吨,同比增长3.2%。牛奶产量15吨;蜂蜜产量2.2吨。肉类总产量16133.2吨,同比增长2.9%;实现畜牧养殖业产值17601.8万元,同比增长3.1%。
3、*产业:新栽*面积500亩,完成年度计划1000亩的50%。其中新增10亩以上大户5户,面积80亩。
4、种植业:据各乡镇统计,辣椒种植22487亩,完成计划的112.44%;商品蔬菜种植24345亩,完成计划的97.38%;茶叶种植1000亩,完成计划的100%;优质稻种植35000亩,完成计划的100%;脱毒红薯种植3292亩,完成计划的101.28%;糯玉米种植4500亩,完成计划的107.14%。
5、市级龙头企业:新宇、新锦、胶合板、天明、联发公司,五家龙头企业。上半年,企业总产值为8942万元,完成计划21000万元的42.58%;总销售收入为9243万元,完成计划15550万元的59%;总上缴税金173.8万元,完成计划325万元的53.47%;企业税后利润为40.1万元,完成计划85万元的47.18%。收购当地原材料价值3920万元,带动农户为2.92万户。
(二)畜牧产业继续巩固和加强规模养殖,抓好养殖大户和养殖基地村,搞好畜牧小区建设,加大以生猪的为主的品改力度,扩大优质禽基地建设。
(1)加大生猪品改力度,全面推广生猪三元化生产。半年来,共引进推广良种公猪45头,引进良种母猪2596头(其中外二元母猪1469头);全市累计内、外二元母猪达到12172头,占能繁母猪数的71.6%。巩固和建立生猪品种改良点55个,其中人工授精点35个;淘汰本地公猪8头,劣质母猪2932头;完成良种猪配种18538窝,其中直配7045窝,人工输配11493窝,人工输配率达62.0%;完成三元杂种15762窝。推广杂交猪21.79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6.8万头,出栏三元杂交猪12.6万头。同时加大优质家禽的推广力度,半年来,引进和推广良种禽59.59万羽。
(2)优质禽基地项目建设。按照项目设计要求,于4月中旬完成新建养殖小区的规划选点、组织动员和养殖小区大户配套圈舍的新建、改扩建和清理消毒工作,5月上旬开始鸡苗投放。现已建成乌骨鸡养殖小区22个,100羽以上养鸡大户319户,投放乌骨鸡苗6万余羽。
(3)养殖小区建设工作。为了引导农户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道路,创建我市无公害畜牧产品名牌,今年开展了以生猪、优质家禽、牛羊和稻田生态养鱼为重点的养殖小区建设,对养殖小区农户的养殖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搞好技术指导,积极帮助养殖小区建立各类养殖协会,培植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5个。其中商品猪养殖小区10个、二元母猪养殖小区5个、家禽养殖小区22个、稻田养鱼小区6个、牛羊养殖小区2个。
(4)继续巩固和加强规模养殖大户和养殖基地村建设,整体推动全市畜牧产业化建设进程。按照市委、政府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的要求,市畜产办、畜牧局认真贯彻了有关发展畜牧产业的优惠政策和会议精神,加大了指挥协调、督促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力度。从检查和反馈的情况看,全市绝大部分乡镇办严格按照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办法,将工作任务、帮扶对象逐一落实到单位和干部的头上,且工作扎实、服务到位,整体工作呈有序发展态势。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共有养猪大户5636户,其中5—9头的大户4822户,10—49头大户730户,50—99头大户80户;100头以上大户4户,5头以上二元母猪大户430户;100羽以上养禽大户1338户,500羽以上大户39户;10头以上养牛大户13户;30只以上养羊大户149户;养兔大户23户;2亩以上生态渔业示范大户1102户;建成养猪基地村21个,养禽基地村16个,生态渔业基地村8个。
(三)加大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优化种植结构。
1、土地流转。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近年来,我市依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了土地流转38027亩,占全市耕地面积203484亩的18。68%;今年土地流转面积为11456亩,占历年来土地流转面积38027亩的30%。
农村土地流转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近年来,我市随着土地延包政策的落实,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日趋活跃。土地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流转。土地流转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流转是构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相对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保证。
2、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一是在抓好粮食生产上开展结构调整。在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抓好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节本增效”的方针,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三个万亩”(3万亩优质稻、3万亩脱毒洋芋、5万亩优质蔬菜)工程,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脱毒红薯3250亩,遵糯1号2000亩,再生产5万亩,杂交水稻16万为亩,杂交玉米4万亩。二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前提下,抓好结构调整。首先抓好在远厚、长期、长沙、白云、复兴、大同、官渡、天台等乡镇,抓好脱毒洋芋下田,推广稻田全覆盖栽培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促进农民增收。其次,在市中、文华、天台、复兴、大同、官渡、长沙等乡镇,抓好优质蔬菜生产,实施蔬菜下田;再次是抓好林下种草,缩小小麦、油菜种植面积,增加洋芋、蔬菜、饲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农业增收的前提下,抓好结构调整。利用自身优势抓好竹产业和旅游业。今年实施造竹工程5万亩,其中退耕造竹3万亩,荒山造竹2万亩。
(四)积极抓好*产业,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
一是抓好*老基地的整合改造与完善设施建设。今年对旺隆镇盐井口基地和张家湾基地进行整合与改造。针对*基地的基础设施脆弱问题,帮助规划基地道路、水池修建,遮荫树栽植、修剪、*补植,现场指导搞好*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二是协助配合*市信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旺隆镇新春村泥池沟*A级基地的场地建设和房屋修建,抓好种植资源圃、*扦插苗圃、*组培苗驯化等。三是抓好GAP基地建设。根据药农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林药立体种植和果药立体种植GAP示范基地2个,核心面积300亩,辐射面积1050亩。
(五)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大农业政策性投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遵义市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领导小组要求,按照遵府办发[2006]55号文件(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下发了[2006]4号文件《关于申报农业政策性贷款项目的通知》,按照申报农业政策性贷款项目的范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认真筛选推荐,经市农产办汇总,全市申报农业政策性贷款项目17个,所需贷款2366万元,其中种、养殖项目5个,农产品加工项目12个。
(六)目前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遇到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1、畜牧业:
(1)全市的畜牧业发展畜禽销售渠道不宽、规模小,信息不灵,组织化程度不高。
(2)畜禽品种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给防疫、检疫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篇7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进展顺利
2009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2009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截止到5月31日,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2009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09〕115号要求,对2009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
2008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石林1373口、东川733口、禄劝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石林36个、东川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东川2个、禄劝10个)。
2009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东川2291口、富民1000口、禄劝1000口、寻甸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分别是五华(市五华区众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官渡(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石林(神龙育种有限公司)、嵩明(农生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安宁(惠嘉托佩克育种有限公司)(原种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根据中央要求,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2008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2009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我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我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09〕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池“十一五”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明确我局负责滇池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局已完成了《滇池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池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为进一步做好2008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认真对照2008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根据《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市2009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2009〕5号)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2009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是的省会城市,也是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是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滇池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十二五”市农村能源规划》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目标之一,是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2008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2008年11月底,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2009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2008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2009〕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在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2009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控制数60个。我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按照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省农业组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
普查结果显示:
①滇池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
②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09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③滇池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上半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池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拼搏2009”,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下半年我处工作提出以下工作重点。
篇8
1、农业方面
1对2009年下达计划的大中型沼气项目,并积极准备县级验收的各项工作。计划在4月底之前完成县级验收,上报市级进行验收。
2上报2013年农村沼气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拟争取中央投资570万元。
2、林业方面
对2011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技能培训工作进行核查,办理报账手续,林业技能培训21.99万元、果业技能培训12万元。对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技能培训工作进行核查,办理报账手续,扶贫技能培训7.98万元。对2010年后续产业果业项目进行核查、报账,200亩脐橙8万元。
3、水利方面
1参加农村自来水“十二五”规划编制省级评审会议,我县规划到2020年新增农村自来水供水规模114500m3/d,服务人口达到54.3319万人。
2上报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央投资项目实施方案。上报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央投资建议计划,申报25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其中:“千吨万人”规模工程6座、“百吨千人”规模工程19座,设计供水规模49450吨/天,受益范围涉及14个乡(镇、117个行政村、617个自然村,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居民人口7.2555万人,工程总投资3627.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902.2万元,地方投资725.6万元。通过延伸供水管网、安装水质净化消毒设备、单独建设供水工程等方式解决73所农村饮水不安全学校师生人数1.487万人,工程总投资446.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6.9万元,地方投资89.2万元。
3参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方案省、市评审,市级评审“百吨千人”规模工程18座,省级评审“千吨万人”规模工程1座。
4、交通方面
联合交通局上报2006-2010年度国家农村公路改造项目调整计划,在保证国家补贴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县内路线的调整。
5、其他工作
1参与百里湘江绿道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进行工程计量工作。
2对昌源电站水毁工程进行处理,安排修复工作。
3参与全县重点工程项目的数据收集工作。
4配合稽查股做了2009年农村沼气、2012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的稽查准备工作,开展了自查。
二、2013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配合做好赣南苏区振兴规划、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工作,开展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下大力气做好绿道项目的建设工作。
2、做好迎接市发改、农业部门对我县历年农业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主要包括县农产品质检站、宏盛(西江猪场标准化养殖、祥瑞(珠兰猪场标准化养殖、各乡镇兽医站等已经竣工的项目;
3、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掌握的情况,及时做好相关项目申报工作,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补报项目、营造林项目跟踪落实工作;
篇9
关键词 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89-01
2013年以来,合浦县根据自治区、北海市关于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力以赴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效果。
1 合浦县农民收支情况
1.1 合浦县基本情况
合浦县行政区域面积2 380 km2,耕地面积6.6万hm2,辖13镇2乡,245个村委会,538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8.11万户,农业人口85.3万人,劳动力50.2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2.21万人。2012年合浦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 573元,财政收入8.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 000元,较2011年增长15.45%。
1.2 合浦县农民收入的结构及增长趁势
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第1季度2 257元,同比增长16%,第2季度累计预计现金收入4 397元,因此增长18%。全年全县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任务7 890元,较2012年增长12.7%;力争实现8 057元,较2012年增长15.1%。其中1—5月工资性收入人均增加410元,同比增长17.2%;经营性收入人均增加450元,增长41.5%;力争增加499元,增长56.9%;财产性收入人均增加30元,增长15.3%;力争增加40元,增长16.3%;转移性收入人均增加45元,增长22.5%;力争增加50元,增长25.5%。
1.3 合浦县农民支出情况
2013年1—5月全县农民生产经营成本支出23.74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加1.149 6亿元,增长5%。其中,生产费用21亿元,增加2.35亿元,增幅4.9%;管理费用2.39亿元,减少21 164万元,减幅4.6%。农民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2 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主要工作措施
2.1 种植业增收工程
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豇豆、玉豆、辣椒、黄瓜等蔬菜生产,加快甘蔗种植、荔枝等亚热带水果种植等优势产业发展,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柴油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推广节本增效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产量和农产品竞争力,提高特色农业设施化和集约化水平,保障农民稳定增收[1]。
2.2 牧渔业增收工程
一是大力推进生猪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二是积极发展林下家禽生态养殖、海鸭放牧养殖和海鸭蛋加工,扩大家禽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总量和养殖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养殖,着力抓好奶水牛、山羊、合浦鹅、兔子的养殖,推进牛品种改良的整村示范带动作用[2];四是调整养殖结构,稳定发展大宗优势品种,重点抓好优势特色水产品养殖,积极拓展海洋捕捞业,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2.3 林业增收工程
2013年全县预计采伐林木面积0.28万hm2,蓄积20万m3,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约1亿元;生产经营造林苗木1 000万株。
2.4 农民工资性增收工程
提供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帮助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开展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及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5 水利带动增收工程
抓好合浦水库灌区及其他小型灌区农田水利末级灌系节水改造,实施一批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渠道防渗96.8 km,预期达到年新增节水能力144万m3,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0.14万hm2。
2.6 农机带动增收工程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提高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推广使用水稻收割、甘蔗深耕深松、花生种植等农机节本增效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7 扶贫带动增收工程
抓好村屯道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果蔬种植等扶贫产业项目;抓好实用种养技术骨干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各种扶贫培训,为帮助贫困群众增收提供科技支持[3]。
2.8 水库移民扶持增收工程
落实水库移民政策,对于安置后的水库移民进行后期的扶持、水库移民培训、水库移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库移民政策法规的宣传等工作,改善水库移民安置户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生活稳定。
3 农民增收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灌溉不畅,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2)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绝大部分农民生产都有一定盲目性,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协会的带动能力不强,订单农业不发达,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
(3)农产品加工率低。合浦县农产品加工,除甘蔗、木薯及小部分林业、花生、虾、罗非鱼等农产品外,几乎只出售原材料,连简单的初级加工都没有,农产品价值得不到提升。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截至目前,合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117个,会员2 746人。
(5)农产品品牌效应发挥作用小。合浦县农产品品牌除了“合浦豇豆”外,其他农产品没有较为稳定的市场,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合浦县农产品注册商标比较少,这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5 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建议
5.1 进一步搞活市场,确保农产品流通
农业、林业、第二产业之所以发展顺利,关键在于流通工作做得好,如2013年上半年蔬菜几乎供不应求,价格一再上扬,综合价格比2012年同期上涨2.6元/kg。因此,应重点培育市场,搞活流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5.2 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力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4]。今后应重点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鱼、虾、鸡、猪、花生、蔬菜等加工,利用现有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加工或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
5.3 努力打造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
合浦县农产品注册商标相对少,且知名品牌少,这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应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申请农产品商标和产地认定,按照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生产,扩大宣传,以质量取胜,以信誉作保证,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
5.4 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创业增收
要抓住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改善创业环境,扩大创业领域,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实现创业的局面,有效带动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和务工工资水平的迅速增长[5]。
6 参考文献
[1] 蔡志军.今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目标7000元[N].北海日报,2012-07-28(1).
[2] 朱立政,汪上,杨文兵.关于实施农民收入倍增战略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3):97-101.
[3] 王学旺.农民收入倍增问题的几点思考——以天津市西青区农民收入为例[J].求知,2013(8):26-29.
篇10
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和总体要求,现就我区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实施规模化种植养殖为着力点,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从2008年开始,用5年左右的时间,围绕小杂粮、经济林、优质果品、肉牛、笨鸡、猪和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在高速公路以东沿山地区及孟家井一带,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业示范基地,积极构建高效规模化特色农业板块。同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与我区的特色种植养殖业联营,努力实现市场、人才、产业化组织、农产品基地及农户的对接和互赢,做大特色农业品牌。
三、加快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鼓励支持个人、集体、社会团体创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协会和联合体等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着力支持打造一批种植养殖业名牌,以品牌效应促进其实现规模化发展。要建立和健全特色种植养殖业供求信息交流平台和网络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通过利益联接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和产品回收网络。
(二)抓好特色种植养殖业基地建设。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导特色种植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业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小米、豆类、荞麦等小杂粮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笨鸡、肉牛、猪等畜禽养殖基地,积极做好以优质果品为重点的经济林结构调整,通过更新品种,扩大规模,增加其效益。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具备优势条件的种植养殖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其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生产。同时,要把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与城市农业、观光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要建立促进特色种植养殖业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对规模化种植养殖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畜禽圈舍、良种繁育、种苗基地、科技示范园、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给予资金补贴。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对直接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户,以妇女为主的农民经济实体和计划生育户其所需投资优先列入扶持计划。要充分发挥政府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向特色种植养殖业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其他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增加对特色种植养殖的投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涉农项目资金的管理,真正实现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强化科技服务。要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鼓励他们深入到农村开展科技承包、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同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联系,重点解决种植养殖业发展中品种的引进、繁殖和推广,品种更新换代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指导经济作物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先进适用科技的培训和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聘请农业专家、龙头企业和专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要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原则,重点加强口蹄疫、禽流感、炭疽、布鲁氏杆菌病等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办法,加大动物重大疫病免疫工作的力度,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在引种、饲养、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协助养殖业主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净化等工作。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切实把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全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