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科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绘科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测绘科学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数字地球 现代测绘学 计算机技术 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49-02

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形成与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这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科技革新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对于GIS软件的应用以及NSDI的建立使得数字化测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新科技处理手段下的强大功能效果,且对于新型测绘模型以及测绘产品的开发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结合测绘行业中的实际岗位工作,笔者针对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学发展问题展开了细致分析。

1 数字地球

对于数字地球概念的理解可概括为从数字化角度来重新审视真实的地球状况及其相关现象,在数字化手段辅助下完成地球社会活动和自然活动的处理是数字地球的核心所在,这不仅是对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且使得人们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地球知识,在海量的数据库中完成地球信息的搜集,实现对地球状况的三维、多角度、多分辨率描述。通俗而言,所得的数字地球是通过数字方法实现对地球环境和活动信息的处理,并促进网络范围内特定信息的流转,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学习、娱乐、工作以及生活等诸多领域。由此不难分析,大规模的数字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是数字地球的重要基础核心,这在突出网络宽带纽带作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类生活质量和活动内容的改善。以地球空间数据为主的海量地理信息使得数字地球的整体信息模型在数字化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这不仅便于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且实现了地理信息资源的范围共享,对于地球保护及改造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支撑。因此,基于全球发展规模下的数字地球建设对于人类社会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均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是现代测绘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2 现代测绘科学

作为地球观测的工具,对地观测卫星这一空间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对于地球地理信息的了解更加全面。随着空间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测绘科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这对于测绘学而言是显著的创新,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及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便捷。从传统定位方式革新角度分析,GPS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卫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代替了传统技术的使用,在高速高容量专用配套设备辅助下测绘人员能够在室内环境中完成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并针对特定的地理信息实时变换和提取,以此得到的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可以使得测绘产品的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有效性与准确性也更高。当前单一纸质信息向光盘及磁盘等电子信息手段的转化依赖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以及光缆通讯技术的有效利用,这就使得产品的分发实现了单一邮路向电子路径的转化,计算机网络传真以及数字通讯手段的应用变革了传统的服务方式及产品形式,信息化发展时期已然到来。不可否认,高速发展的测绘技术是建立在测绘工程技术体系与测绘学理论基础之上,无论是学科目标的构建还是研究领域创新都与新形势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更加突出了测绘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扩大的服务领域使得测绘科学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这一高层次发展格局的形成使得测绘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地球问题的研究。

3 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学的发展

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现代测绘科学与数字地球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除了必要的地理信息处理与信息获取之外,现代测绘还从大量空间数据信息方面实现了对地理信息的有效管理,这一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形成使得人们针对信息的存放与处理更加便捷,对应的全球及国家区域也缩小至区域或是地方,对应的尺度和级别变化也使得空间应用信息的分析更加具体,这对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提高,也使得对应的数据量和技术进步备受关注,空间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资源得以共享,在科学的研究与管理中满足基本的决策需求,虚拟的数字地球随之产生。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数字地球的建立与现代测绘业发展之间有着必然联系,这一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既涉及到数据信息的处理问题,同时也包括对数字地球问题的研究。当前实施的基础地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既与空间数据信息问题相一致,同时对于数字地球建设也有重要影响。

从数字地球建设的框架结构分析,其中既涉及到实体环境及硬环境的物理框架建设问题,同时也与信息平台及软环境相关的基础框架有着直接联系。数字地球地理空间建设是现代测绘科学在基础框架构建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当前测绘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从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构造及基础框架建设方面更加完善地对测绘业务范畴进行阐述,发挥数字地球建设在测绘学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除了自身的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功能之外,数字地球建设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各种公共地理空间及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这对于测绘业而言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作为数字地球信息的构成元素之一,空间数据的获得更加便于用户对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应用,由此可见测绘与数字地球之间的联系,是促进测绘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前提。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测绘科学发展而言,数字地球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这一数据库的形成对于现代测绘学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地球构想付诸实践使得现代测绘学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已然来临,面对眼前的市场机遇,我们除了需要关注于测绘学的发展外,还应当从数字地球构建来探讨测绘科学的后期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慧中.现代测绘学中的数字资源是如何获取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7-10.

篇2

【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测绘体系;发展趋势

数字城市的概念近年来已经愈发的受到重视,而数字化和虚拟性正是它的本质特征。在这一点上传统的测绘技术已经很难满足数字城市对于城市测绘的要求,这正是数字城市给城市测绘带来的机遇。为了适应数字城市对于城市测绘的需求,我们需要构筑一个全新的数字城市测绘体系。

1 数字城市与数字城市测绘体系的关联

1.1 城市测绘是数字城市的技术支撑

数字城市测绘的目标以及数字城市的服务都是相同的,都是数字城市和物质城市。但是他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城市测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市的各种基本组成要素,它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对物质城市以及数字城市进行基础信息的收集,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对数字城市认知的基本工作。而数字城市面对的则是城市的整体,它包含了空间上的与非空间上的意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状态,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物质城市向网络所进行的一种拓展延伸。简单地说,数字城市是一个整体上的概念,是一个城市的非物质形态的表达形式,而数字城市测绘则通过对一些基本要素的研究,给数字城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

1.2 城市测绘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性工作

城市测绘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城市的自然要素,地理要素,人工设施等的各种参数如几何形状进行一系列科学的测定,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其完整的表达出来以供数字城市使用。数字城市就是数字城市测绘的一种重要的应用,它将测绘出来的成果集成化、公众化、规模化的表达出来。

1.3 城市测绘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建设部分

到如今,对于数字城市,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学者们对数字城市做出的各种定义中,有些重要部分是一致的。首先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对数字城市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然后解决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这些数据又主要体现在1:500、1:2000等各种比例的地形图上。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基础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在建设中的关键任务也是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对本地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而数据城市测绘就可以提供这些数据供数字城市使用。

2 数字城市测绘体系的需求

2.1 数字城市测绘的优势及隐患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和数字城市建设的深入,传统的以测绘地图为主要工作并以制出相应的地图为主要成果的测绘模式已经很难再跟上数字城市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促使我们创建了数字城市测绘这种新的体系。然而,虽然如今现代的测绘技术已经应用于各种传统测绘技术难以胜任的领域,可是他们大多在各自的领域中独立发展,远没有形成一个足以覆盖各领域的、科学的、统一的测绘体系。这样各自为战,信息、技术等都难以共享,必然会阻碍测绘技术的发展,也会影响数字城市的建设。

2.2 数字城市测绘的需求

数字化测绘技术大大扩展了测绘技术的发展空间,创造了崭新的测绘模式。它除了可以胜任传统的用地图的方式表达城市的地理信息外,还可以以景观模型等现代化的方式表达一个城市的地理信息。现代化的城市测绘技术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周期,它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测绘方式。整个测绘技术的数据体系,应用体系正在逐步的变化,一个全新的、统一的测绘体系正在孕育之中。

另一方面,数字化、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也给测绘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随着各种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如城市高速网络等,为新的测绘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数字城市的发展使得相关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数字化的技术也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更容易为人所接受,这也使得新的测绘体系创立的外部环境愈发的友好。

3 数字城市测绘体系的发展趋势

数字城市测绘技术大大的推动了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加速了测绘技术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产业过渡的进程,所以,每个城市的测绘部门都应该把握住这种发展方向,从基础的信息设施建设出发,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动数字城市测绘技术的发展。

3.1 完善测绘体系

测绘体系的基础是基础地理数据和空间信息的基础设施,为此,城市测绘部门应该尽快地制定出一系列健全的针对空间数据的管理机制,确保空间信息采集的基础设施质量过关,及时的采集并处理相关的信息数据,以完善整个测绘体系。

3.2 确定发展目标

毫无疑问,在数字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带给测绘技术领域的有诸多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明确一个发展的目标,积极的参加到组建城市信息中去,不要各自为战,信息得不到共享,阻碍了发展。

3.3 推进一体化进程

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要增加,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多单位共同投入的机制,项目经费也应该尽快的得到落实。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研究与应用的规范化,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的基础地理信息建设尽快的落实,从而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发展。

3.4 科学组织

严格对测绘部门自身的要求,更好的落实测绘的组织工作,促进工作的实施,高速、高质量的完成相关的测绘任务。做好对已经获得的资料的加工与改善,进一步完善对测绘人员的管理体系,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严格要求人员素质,这样科学的组织才能进一步切合数字城市的发展要求,为测绘技术的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一个更友好的外部环境。

3.5 及时更新

更新机制也是数字城市测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测量手段,确保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如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等及时更新。此外,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4 总结

数字城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愈发的贴近信息化,更加的便捷,同时也提升了对城市的管理水平,但它也同样面临这一些不足。同样的,应时而起的数字测绘技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这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外部因素,但最重要的仍然是对自身的改进,根据发展的环境不断地改进自己,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陈学业,彭子凤.对数字城市测绘模式的几点思考[J].测绘通报,2011,(3):60-62.

篇3

关键词:新形势下;城市测绘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化测绘,简单说就是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实现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即将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

1 城市测绘工作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龙头,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建设就无从做起;没有城市规划,城市就会盲目地建设、盲目的发展,今天拆,明天建,觉得不合适就拆、再建,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何才能防止出现恶性循环,那就是规划的同时重视由测绘工作提供的规划基础资料。城市规划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而每一个层次工作的开展都要有现势性很强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作依据,都要有以多种不同的测绘成果及数据为基础。城市测绘是实施总体规划的保证,如果说一个城市利用各种比例尺现势性较强的地形图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前期测绘工作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说如何实施规划,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城市测绘就显得更加重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地上地下管网,各种类型的建设等等。当其规划设计完成后进入实施建设阶段时,则要求把各种管网准确地规划意图放样到实地,而能达到此目的所依靠的唯一手段就是城市测绘。可以说城市测绘贯彻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建设的全过程,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否则规划不能进行,建设不能实施。

2 信息时代测绘技术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信息实现共享了,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技术早已彻底融入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对城市测绘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2.1 新的时代背景下测绘技术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

信息时代背景下,大众的信息需求量急剧上升。现代测绘为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建设、现代国防建设以及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而随着社会大众对地理空间信息需求的增强,测绘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到每一个在地球上生存活动的人类。深入挖掘大众的地理空间信息需求,是测绘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目标,只有实现了为大众衣食住行的服务,信息化测绘才能真正走上产业化道路。

2.2 新的时代背景下测绘产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以制图和设计为主要目的的测绘产品标准,将会被以信息服务要求的多维多种表现手段新的测绘产品标准取代,产品形式更加复杂更具灵活性。如满足各种需要的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各种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各种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生产方法将不断改进,除传统的野外数据采集、航空摄影测量、遥感等方法外,低空摄影测量、激光扫描测量、车载3D激光成像测量等先进的手段将不断应用于实际的测绘工作中,以满足成果的多样化和准确反映现势性的地理信息,以满足信息社会变化快、需求及时准确的特点。

2.3 新的时代背景下测绘技术中更多地渗透入了网络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普及,使得人类社会空间在信息概念上逐步缩小,测绘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测绘成果可分布式地存储在各个地方,通过建立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系统。用户只需访问一个网站、一个查询界面,就可以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进行检索、访问和浏览,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享受地理信息服务的目标。测绘信息服务的信息应用社会化是建立在信息资源集成化和信息服务便捷化的基础之上的,而且需要首先生产公共公开的测绘产品,其最终目标是要让地理信息和测绘产品深入到平常百姓家,让测绘和地理信息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需要。

3 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测绘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思考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城市的测绘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测绘体系也日益完善,但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测绘工作任然面临着很多困境,既有技术上的局限,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急需认真研究和解决。

3.1 技术依赖性过高

城市测绘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不够先进,我国城市测绘技术创新任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一是自主创新不够,GPS系统、主流GIS软件、核心数据库等大多依赖于国外,技术安全隐患很大,需要集中各方面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二是成果转化不力,已经建成的各种系统应用不充分,技术优势尚未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在推广应用上下工夫,提高地理信息和相关技术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2 目前我国测绘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就必须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测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很多城市测绘单位的人才知识面很狭窄,急需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是测绘与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等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测绘业务的拓展,增强测绘服务的针对性;二是地理信息技术与电子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政务等开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适应GIS市场开发的多方面需要。

3.3 各级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制不健全

城市测绘工作,各级地理空间信息协调不健全是一直以来一个重大的问题。共享机制的缺乏已经极大地限制地理信息应用,一方面各部门在地理信息建设上的重复投资、多头管理,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许多的地理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封锁、利益不均、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存在对共享机制的片面认识问题,无偿调用、单向共享,忽视了版权单位的合理利益,不利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续发展。为此,应加快建立各级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制,制定完善包括数据标准体系、信息共享与利益公平政策、信息服务收费政策在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政策,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4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展望

未来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时展变化到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测绘体系也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促进城市测绘工作的稳步发展。在改变传统的测绘生产意识的前提下,充分使用各种先进的测绘生产手段和方法,将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的先进技术融入各个生产环节,建设多维多尺度的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的实时获取、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的生产体系。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必须采用新的测绘生产方式和积极引进应用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根本目标,即实现面向空间数据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基础地理数据产品标准低、生产方式局限、产品表现形式简单、更新周期长、现势性差等问题,大幅度提高基础数据获取的速度和质量。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依据各自单位的实际技术与应用情况循序渐进开展,大体应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依托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基础,按照信息化测绘产品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种测绘产品数据标准,提高测绘产品的技术含量;完善和使用各种地理信息前端数据采集加工平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生产多样化多尺度的产品,产品现势性能力实质提高;初级产品以文件级形式保存,经数据转化完成数据库建立和更新,该阶段可简述为地图—数据生产模式。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以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延续现有生产模式,关注成熟的应用技术,夯实生产环节的技术基础, 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认识水平,逐步向下一阶段发展过渡。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发展,以数据库对数据的要求进行数据生产,弱化比例尺概念,强化元数据概念,生产的数据直接进入基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实现不同用途的服务目的;该阶段可简述为数据—地图生产模式。这一阶段以成熟的技术应用为基础,主要任务是改变内部生产模式,全面实现面向空间数据和信息的生产,进一步完善在新的生产模式下的技术形态;这一阶段的数据生产方式和手段更加先进,数据表现多样化,数据更新速度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现势性表现能力和服务能力极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肖建华,王祥.谈城市测绘信息化建设[J].中国测绘报,2011,(03).

[2] 王玉兰.城市测绘信息化体系与内容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篇4

关键词:测绘教育;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P20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引进和实践先进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教学技术日新月异,并且迅速渗透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测绘学是一门实践行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应用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展示测绘学的教学内容,提高测绘学教学质量。

一、概述

现代测绘学是研究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描述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测定、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确定自然和人工物体、人工设施的空间位置及属性,制成各种地图(含地形图)和建立有关信息系统。现代测绘学的技术已部分应用于其它行星和月球上。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图、文、声、影响活动等方式丰富形象的传达教学内容,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测绘教学中广泛深入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测绘教学中的地位

测绘学教学课程中涉及到很多抽象概念以及空间概念、动态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讲这个抽象和动态的概念清晰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现代测绘学教学方式就面临着巨大挑战,改革是必然的,采取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是必要的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可针对测绘学专业的特点,讲抽象、动态的教学内容以语音、图文、动画、文字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一种交互式的教与学的环境。

现代测绘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教学改革,有效的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课前做好电子教案,教学时直接通过计算机和投影仪展示教案,省去了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节约了课堂时间,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繁重的板书中解放出来,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讲解中。这样课堂时间更多,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互动。

2.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测绘学中抽象概念和一些动态的过程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展现出来。为学生理解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3.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案运用到一些丰富的图片和新鲜有趣的教学材料,既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又能使枯燥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其次,教案中可以展现大量的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图片,既弥补了学校资金有限无法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又弥补了教科书上的陈旧和落后的介绍。

4.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还配备了话筒和音箱,能够使整个大教室的学生都能清晰的听到教师的讲解。其次,投影仪较大,能使坐在最后排的同学清晰的看到投影仪上的教案,使教学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讲,既省去了教师嗓音不够大,在较大的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使每个角落都能清晰的听到教师讲课,也省去了教师在黑板上面板书,坐在后排的同学可能看不清或者教师字迹较为潦草,导致学生要努力去识别板书。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很轻松的解决了这类问题,尤其是测绘学需要大量图表和计算说明,这样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师生互动。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测绘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培养良好的现代教育理念

计算机辅助教学全方位突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所营造的是一种教学互动、真实再现、资源丰富、时空选择方便、信息处理便捷的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使得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拓展更加机动灵活、丰富多样,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测量学教师正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长期使用的幻灯、投影、录像、视听系统等现代教学手段,较好地处理了测绘学科与其它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2.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测量学电子教材》做为测绘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典范教材给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为教师和学生了解、学习测绘新知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尤其是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等内容,对于资金短缺、仪器设备落后的学校,是一个较好的解决的途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测绘学中的应用适当缓解了学时紧张的矛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计算机辅助教学很好的将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施工测量等内容,结合全站仪、GPS等先进仪器和测绘专业软件,以及现场施工的放样实例,用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

3.善于利用教学录像片辅助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取测量学教学录像片中的部分内容,结合录像片备课,采用看讲结合的方法,授课前向学生简要介绍片中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直观、生动、形象的传授基础测量、专业测量和现代测绘技术等多个内容。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解决了许多课堂讲授中难以讲述清楚的问题。同时,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通过暂停播放功能由教师补充讲解,或重复播放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其中重点内容可静止画面,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余地。录像片播放结束后,教师再次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提问、分析、讨论、解答等形式,使学生对所观看内容初步形成的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既可有效发挥教学录像片的优势,又能克服其节奏快、思考余地小、消化理解困难等弱点,充分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利用网络资源搭起互动平台

现代测绘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通过网络信息查询最新有关资料,了解最新的发展和研究动态。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相关的院校和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实现科研成果、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交流互动平台,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并且可以互相交流、互通信息,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

参考文献

[1]臧德彦、赵吉先.面向21世纪谈测量学教学改革[J].测绘信息与工程,1998(增刊):60~62

[2]王晓光.电教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1998(增刊):73~75

[3]侯宝生.谈如何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现代信息 测绘技术 工程测量 应用和拓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concepts about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and then to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give a deep instructions, finally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detail.

Key words: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and expans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认识现代信息测绘技术

现代信息测绘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地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遥感系统技术以及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第一、数字化地图技术。所谓的数字化地图技术就是实现纸制地图的数字化处理,对于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具体要求的纸质地图,就可以利用当前比较常用的数字化地图处理仪将即扫描矢量化仪器和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器的处理后,将处理生产的数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经过编辑完善后就可以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而且数字化地图技术具有便捷、高效、保真的特点。

第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即GIS,它是集计算机技术、空间科学技术、遥感测绘技术于一体的一项现代信息测绘技术。该技术已广泛的应用到相关领域的基础平台的搭建,并成为了地理学空间信息显示的重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它可以实现地理数据信息资源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立体显示的流程化操作,同时该技术还具有实现信息预测、空间提示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的特点。

第三、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即GPS,该技术可以为全球的所有GPS使用者提供实时的、高精度的三维速度和三维坐标等其他一些相关信息。该技术当前广泛的应用在陆地上的车辆导航、地质勘探、市政规划以及航空航天中的飞机和导弹导航中。

第四、遥感系统技术。所谓的遥感系统就是充分利用目标物体的几何形态、空间位置以及其他物理特性进行测绘的一种传感技术。遥感系统技术是根据目标物体可以发射电磁波的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的。

第五、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以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技术为基础的,并结合一些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匹配和处理以及模式识别技术来实现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大面积测量中,利用该技术可以获得数字化的影像地图产品。

二、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拓展和应用

(一)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拓展和应用

由于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可以实时地对江河湖泊的水位进行准确的监测,同时还可以对森林和高山进行科学的监测,通过地球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系统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进行洪涝干旱灾情的科学预测,从而为防洪抗灾工作提供精确的信息。另外,地球信息系统技术的分析辅助决策功能可以为水利工程测量中库容的计算、引水渠的修建等测量设计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在矿山工程测量中的拓展和应用

我国矿山资源非常丰富,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在矿山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也是比较普遍,可以通过遥感系统技术在矿山测量中,有效获取矿山实时动态的信息,并可以对矿山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从而为矿山的开采以及矿山周围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三)在湿地工程测量中的拓展和应用

将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应用于湿地工程的测量中可以实现相关工程测量数据的实时更新,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就可以获得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其中可以综合应用遥感系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获取评价湿地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所需的数据,借助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可以进行湿地水质的采样调查,为我国湿地提供科学的资源配置依据,有效保护湿地的生态平衡。

(四)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拓展和应用

现代信息测绘技术是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地形以及工程的性质等建立有针对性的施工控制方案,采用包括数字化地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遥感系统技术以及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内的不同测绘方法,来逐步的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地上的实物。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有效的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最终施工质量。

三、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改进意见

(一)提高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实时性

就当前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现状来看,测绘技术处理的数字信息在传输和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延时,可见测绘技术的实时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为了能有效提高测绘技术的实时性,需要不断的提高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准确性、快捷性、实用性、及时性等,实现现代信息测绘技术所使用的各仪器数据处理的同步,从而有效提高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实时性。

(二)改进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水下数据测量方法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独立的技术和设备可以用来实现水下数据的获取,当前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水下数据获取还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设备组合来实现的。然而这种方法由于实施起来比较复杂,影响因素比较多,所以最终获取的水下数据的精确性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为此,有必要改进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水下数据获取方法,尽可能实现一种利用独立的一种技术或设备就可以获取水下数据的方法,从而来有效提高水下数据测量的精确度。

(三)改进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地下数据测量方法

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测绘技术来获取地下数据的方法还往往是一些平面控制测量方法,由于平面控制测量方法所获得的地下数据多是表面的一些数据,显然该方法的测量结果是不准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使用平面控制方法测量之前,进行各方面的精度设计,以此来确保地下数据测量的精度。

结语: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拓展和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工程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进而保证了工程最终的施工质量,然而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的应用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各种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耀武.关于工程测绘技术发展的探讨[J],科技与生活,2010(15).

[2]陈文彬.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研究[J],科技从横,2010(06).

篇6

在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前,测绘学科本科有4个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图制图,虽然都要学习摄影测量学,但是各个专业间差异较大,如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测)对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生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摄影技术、航空与航天摄影技术、非地形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航测实验、航测外业实习、航测内业实习。而原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摄影与空中摄影、航空摄影测量、航天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航测自动化、像片判绘(包括实习)、像片转绘,实践环节还包括航测外业实习。由于当时摄影测量教学中实验或实习内容涉及很多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测量仪器,一些院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当时只开设有工程测量专业。原武测工程测量专业在摄影测量学方面主要的课程有:摄影技术(一学期)、摄影测量学(一学期),但没有相关实习;而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设的摄影测量学相关课程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上、下两个学期)、工程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摄影测量实验、遥感实习;相较一些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其摄影测量方面的学时数已经偏多。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教学专业,现在本科阶段只有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方向之一,与原来工程测量专业比,摄影测量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但是该比重远低于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中的比重,并且由于总课时呈压缩态势,因此实际授课时间实际是在减少。随着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摄影测量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模拟、解析、数字3个阶段发展后,摄影测量快速进入了航空摄影测量与航天摄影测量并存的发展阶段;航空摄影发展到了模拟航空摄影和数码航空成像并存阶段,航天摄影(测绘卫星)完全实现了数字成像;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则实现了全数字化。为了适应摄影测量快速发展的情况,同济大学测量系在2005—2006学年开设了摄影测量学的双语教学[9],其他院校也对摄影测量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10-11]。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使得一方面涌现大量新知识点,现在本科教学中摄影测量方面涉及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研究结果,因此需要教授的内容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测绘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容都要涉及,而通识教育本身又需要挪出相当的学时进行通识类课程学习,造成的结果是在摄影测量方面,现在同济本科教学中相关的课程只有:摄影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及实践环节———摄影测量实习,并且其中作为专业主干课的“摄影测量基础”课时缩减为一周4课时(将来还将缩减为3课时),在这种背景下,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应如何开展,特别是主干课摄影测量基础教学如何开展,教学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过去的模拟摄影测量内容是否要涉及?怎样涉及?这些都须考虑。

二、通识教育下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探索

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摄影测量学在数学上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其他测绘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有较大的差异,也是一门非大众化的学科课程;但作为测绘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学习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及遥感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近、现代摄影测量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相关内容更新非常快,而且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日趋紧密,因此现阶段摄影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内容增多,二是内容改变多特别是涉及应用方面。而通识教育背景下,造成课时数紧缩,因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中须兼顾两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尤其要注意基础部分、拓展部分的比例安排,统筹考虑一般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且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深入的要求。结合摄影测量方面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摄影测量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在现在学时大大压缩的情况下,整个教学内容应强调基础性,为学生将来可能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应用,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单纯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并不多,比较多的从事工程测量,但现在工程测量这方面的仪器不少涉及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的应用,如工业场景监测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学生从事GIS数据处理的工作,其中会涉及不少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针对这些不同的学生,项目组成员认为“摄影测量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下,传授摄影测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建立摄影测量学基本框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中有关知识学习作准备。考虑到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方面课程分为摄影测量基础和数字摄影测量学两部分,而卫星影像几何处理集中在后续的遥感课程中讲授,且课时数有限,因此现在“摄影测量学基础”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应是:对摄影测量学的讲授内容侧重于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基本过程,使学生建立起摄影测量的基本思想,保证学生对摄影测量整体过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强摄影测量实际应用部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构建科学的“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

从上述“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指导思想出发,构建了通识教育下“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总体上,“摄影测量基础”教学目的是为满足宽口径人才的培养,满足不同部门对于摄影测量和影像空间信息获取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对摄影测量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学习、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为这一目标,将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分成4类:需熟练掌握的、需掌握的、需了解的及兴趣拓展部分。有关数字影像匹配方法的基本计算过程,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数字微分纠正的原理及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全部放到数字摄影测量课中讲授,不在摄影测量基础课上做要求。这样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着重使学生掌握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空间解析定位和图像解译)及利用摄影测量方法获取空间几何位置信息的基本操作过程;了解摄影测量学与遥感、GIS的密切关系,空间定位技术(GPS)的关系,在摄影测量影像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及摄影测量学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要应用。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了解其历史发展知识及与计算机视觉的关系。

3.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合理选择、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满足在课时较少情况下学生仍能够较好掌握摄影测量基本知识的重要保证。摄影测量学教学中既包括有大量的摄影几何原理,又涉及很多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应用方面的知识,在现有的教学中各门相关课程的讲授内容各有侧重。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沿着摄影测量的发展脉络,从模拟—解析—数字来介绍,其最大的好处是:对摄影测量的发展历史、相关概念演变的关系学生能比较清晰的掌握,但这是建立在过去专业细分的基础上的、需要大量课时,并且最好有一定模拟仪器的支持,这在现有情况下无法满足,而且其中部分知识内容已属于比较陈旧过时的内容,也没有必要讲授,而其中历史部分,虽应涉及,但不同学生对各部分内容的兴趣并不一样。由于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了4部分,因此,摄影测量历史部分知识属于学生只需了解的内容,而模拟摄影测量部分的绝大多数内容则属于兴趣拓展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需要掌握或熟练掌握的内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视觉研究对摄影测量的冲击与促进,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相关内容的介绍,其中部分如计算机视觉方向如何表示像点、物点的关系,它与摄影测量表示方法的关系,是学生应了解或兴趣拓展的内容。目前对摄影测量基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作了较大调整:①考虑到学生在先前阶段并没有课程专门讲授摄影测量中的影像获取及其要求,在内容中增加影像获取部分,介绍过去胶面影像的获取(简要介绍)和数字影像的获取,并对相机检校简要介绍;②由于将数字摄影测量部分内容独立在专门的课程介绍,在摄影测量基础部分重点介绍像片解析基础、强化解析空中三角测量部分内容,特别是光束法平差、增加直接线性变换内容;③讲授内容去掉了模拟测图部分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只作为学生兴趣阅读的材料;④考虑到整个航测成图的整体性,在内容中增加了航测外业部分介绍,包括坐标框架选取、像控点获取,以及影像的调绘。现有的一些摄影测量教材中模拟摄影测量的内容已经完全去掉,只在绪论的历史回顾中出现。由于现在摄影测量中一些名词、概念、处理方法中还留有模拟测图的痕迹,将模拟部分完全去掉是否会影响学生对这些问题理解?一些摄影测量还留有不少模拟的痕迹,完全去掉对学生理解是否有利?从这一角度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仍然将模拟测图内容作适当介绍,作为学生拓展了解的内容。而对于影像解析及解析空三的内容,因其是摄影测量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很重要,因此在授课中强化了这方面的内容。

4.加强与创新项目的结合、与实践的结合

摄影测量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摄影测量知识应用的小实验。如利用规则格网板进行控制,利用普通相机(如手机自带相机)进行面状物体的摄影和基于影像的面状物体形状测量;结合网上大量的影像信息(特别是卫星影像信息,如百度地图、GoogleEarth上的影像信息),与实地相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影像调绘、外业控制、像片控制点的概念,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绘。现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各种学校和国家的创新项目。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项目申请想法就涉及影像的几何处理、摄影测量的相关知识,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法,所以学生的兴趣高、学习主动性强,并且很多想法更为新颖、有趣,为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和创新项目的结合。现在测绘工程三、四年级学生正在进行的创新项目中,有2~3个项目是与摄影测量学相关的。通过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和创新项目的结合,原本抽象的概念内容变得具体、实在,与日常生活中应用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完成这些项目和实践活动,还会涉及一些教学中未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主动地学习,能激发学生去思考该学科的更广泛应用,而不是仅局限于测图方面,这也与现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进行通才培养的理念相一致。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数字化测绘;应用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1 数字化测绘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而且正在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目前数字化测绘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GP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技术。

1.1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RS)是目前的一种新型测绘、测量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测绘实践,为现代工程定位测量准备了有利条件。全球定位系统(GPRS),即“卫星授时测距导航或全球定位系统”,可提供连续、动态的三维位置和时间速度信息,定位精度非常高、而且测量的时间比较短,操作方便。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应用于工程测绘、地形测图、确定及测量临水准点。工程测绘是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缩小街坊外与街坊内界址点,确保测绘精度,只需一人即可实现区域地形测定。同时,利用绘图软件,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临水准点测量主要采用了一般测量技术,因没有严密预算和考察,很可能使出水准点距离较远,若采用GPRS进行确定,则可有效协调外业观测进程,以提高效率。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现代信息科学的延伸,并在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测绘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技术。从实践来看,它的主要在于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存储、三维显示以及成果的输出集于一身,同时还具有空间提示、预报预测以及辅助决策等强大功能。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地理信息系统正在朝着数据信息的多维化、标准化、集成化、网络平台化、智能化和社会应用化方向发展。

1.3 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

所谓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主要是指地图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成像技术的使用,其中地图数字化技术主要是对原来的地图实施数字化处理,并对已有的地图假设现势性、比列尺以及精度等都满足条件。在数字化转化仪器中比较常用,有手扶跟踪数字化、扫描矢量化等。数字化成像技术主要是针对传统作业条件差、程序复杂以及数据处理和绘图复杂等现状研发的,其精度比较高、方便作业、劳动强度降低。该技术在很多工程建设项目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比如原图数字化,主要适用于某地区所用到的数字地形图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完成的情况,该技术可充分利用地形图,计算机、数字化扫描仪,并配以数字化软件就能正常工作;再如地面数字测图,若在没有大比例尺地图情况下,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进行测图,其地图精度较高,一般可将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

2 数字化测图和信息化测绘要求之间的区别

2.1 数据获取有差别

一般而言,数字化测图软件具有数据处理和转换功能,因数据之间的的格式不同,转换是会丢失一些信息,转换数据的编辑作业量也非常的大。在野外测量时,因通视、分幅以及测点连接顺序等因素的限制,很容易导致空间目标的存诸不完整。图形实体经转换入库后,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分段的状态,并没有整体的概念。比如河流,信息化要求河流必须要用面来表示,因诸多因素的存在实际测绘成图时,常常存在着边界不清等现象,海域范围线孔河流入海口界线表示不清。

2.2 存储形式有差别

数字化测图与信息化测绘目的有所不同,存储形式也不尽相同。测图目的在于成图,有图幅之概念。为保持一致性,测图生产管理时多采用了图幅管理这一概念,但即便采用了数据库方式进行存储,也仍然会保留图幅痕迹。信息化测绘的目的在于服务,为数据最终应用的最大化,在实体表示和数据存储上均对实体进行定位。比如以点状物雕塑表示,成图却采用了多条线组合体来表示;信息化测绘采用的是单一点表示雕塑位置,其它信息的更改,如雕塑图片、创作年份以及作者等采用的是属性方式进行存储。

2.3 可视化要求有差别

数字化测图目的在于成图,在此过程中可先不考虑数据冗余和存储空间等等限制性因素,可直接利用点、线和面来分类表示实体,这也是信息化存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其中可视化是后续应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为达到图示的直观和清晰表示之目的,地形图的规范对地物表示有具体要求,比如地下室的入口和坡向等都有可视化的符号进行表示。

2.4 属性要求有差别

制图核心问题在于选择地面景观,其内容要重于技术。空间对象及其属性选择,仍要按图式要求内容筛选。对于一般数字测图软件而言,属性数据主要是通过图形颜色、大小和线型等方式表达,该内容可通过图形实现可视化,而无需属性数据库支持。实践证明,采集属性数据同样是按照图式的要求进行的。若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则这些属性数据将难以满足各种统计和分析模式之需求。例如建筑结构属性数据,图式要标注名称、层数和材质等内容,这些数据可利用图形、注记形式展现出来。信息化测绘不仅要测绘制图,而且还要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空间位置信息数据,同时还要利用这些数据实现虚拟系统,并将地表情形通过真三维、真纹理和真尺度重新建立起来。从实践来看,为数字化测绘而建的基础地形数据库,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即数据组织按地形图的规范组织、数据生产和维护方式按地形图图幅管理维护、数据采集的种类按规范选择采集。

3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信息化测绘目标

从实践来看,数字地球、基础地理框架以及基础地理服务信息等内容,都要求由原来的数化测绘转变成信息化测绘。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和输出,通过这些活动可初步建立一个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而且可以基本上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更新、智能化处理、一体化管理以及网络化管理和分;同时还可以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增值和融合服务,并使其面向市场实现社会化,这样也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多方位、多尺度和多形式的服务。

3.2 生产管理系统一定要完善

要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只有目标是不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维护一定要有比较完整和完善的生产和管理系统,这是保证数据质量和及时更新的关键。一般而言,信息化生产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实际上就是元数据信息;根据信息化测绘对地理信息库提出的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元数据系统的管理。

1)元数据管理基本单元已由原来的模式逐渐向自然基本单元方向转变,很多图幅基本管理单元或管理模式,已经对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即地物实体图幅接边非自然的断开,或者人为的造成了地物实体客观离散。实践证明,将自然界线范围作为基本管理单元,能够最大限度保留信息的完整度。

2)在元数据信息的管理模式基础之上,3G技术的使用将其作为数据维护的基础。在当今通讯3G时代,不仅通讯带宽有了保障,而且在线数据的维护方式逐渐成为可能。

3)对元数据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信息化服务要求元数据信息必须要完整,当以图幅作为基本管理模式向自然实体转变以后,元数据描述对象同样也由图幅转变为更细化的地物实体,同时元数据信息也变得更加准确和真实。

4)建立地理信息网络化分发平台。信息化测绘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因此它要求测绘手段和测绘产品必须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对于信息化测绘服务而言,它所强调的服务应当有实时保障和实时服务等内容,除了测绘产品现势性要求强以外,还要保证服务获取的速度快。由此可见,做好测绘服务需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网络化分发平台。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数字化测绘技术基础上,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获取和实时处理,这对社会各行业的尤其是工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应当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房地产测量;实践教学;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99-02

一、《房地产测量》课程概述

《房地产测量》是运用测绘仪器、测绘技术、测绘手段来测定房屋、土地及其房地产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位置、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的专业测绘。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性能、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控制测量及大比例尺地形测量的基本方法,熟悉地形图的应用,了解房地产测量的基本方法。并能完成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房地产调查、房地产要素测量、房地产图的绘制、房地产面积的计算与分摊、房地产图补测修测及测量成果管理等。本课程可使学生在基本测量方法、仪器操作技能、房地产测绘及应用等方面得到训练,为解决房地产建设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各阶段中有关测量的问题打下基础,为其专业服务。《房地产测量》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高程、水平角、竖直角、距离的观测方法,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房地产控制测量,房地产调查、房地产要素测量、房地产图的绘制、房地产面积的计算与分摊等基本方法。房地产测量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测量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房地产测量的基本方法及地籍图的识读与使用,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是教学内容要“精”,要有“代表性”、“时代性”和“现实性”,以“点”带“面”,让学生较全面地熟悉和了解房地产估价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解房地产价格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其估价的基本内容和估价方法。在基本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达到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目的。

二、《房地产测量》课程的实践特征

《房地产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测量学的实践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仪器基本构造及操作方法和高程测量方法、水平角度测量方法、距离测量的方法、高程测设方法、水平角度测设方法、距离测设的方法,还应当具有自主学习新技能,具有责任心,能自主完成工作岗位任务,具有分析能力,善于创新和总结经验,能灵活处理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具备施工现场协调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善于沟通,豁达、诚信、团结、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到考试措施,对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将进行改革,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新模式。以房地产测量的教学方法看,走出单纯的知识教育的怪圈,克服满堂灌,过多“填鸭式”,较少启发式的弊端;解决只教确定的结论,不讲未完的探索,教学内容陈旧,教学与科研脱离的问题。

1.教学方法改革。房地产测量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最终掌握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用的测量方法。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从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成果、新学科激增的时代特征出发,在房地产测量课教学中广纳最新成果。努力使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房地产测量课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理念,尝试、总结、创用多种新的教学方法。(1)指导探索法。指导探索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学生研究、解决新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把科研过程引入教学过程,把学科前沿的状况引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探索未知的情趣和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教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的能力。(2)操作运用法。操作运用法是指在教学中密切联系评估实际,指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训练他们对实际问题的敏锐性和对尝试操作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训练能力素质。由理论到实践有一定的距离,要经历一个“传授操作―指导操作―独立操作”的过程。当学生离开校门,成为独立的实际工作者的时候,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顺势成才。(3)鼓励性评价教学法。鼓励性评价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向多样化发展。在房地产测量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好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肯定他们在参与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想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增强了自信心。(4)启发问疑法。启发问疑法是根据启发式原则,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向学生发问,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它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便可以脱口而答,也不要过深过难,一下子把学生难倒,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经过创造性思考,能够自行找到答案。许多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回答或马上回答,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其创意,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答案会自然而然地显现,或教师讲授到即将水到渠成时再要求学生做出回答。启发问疑法的目的不仅在于加深理解所学原理,更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加强实践环节,开展实训。房地产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就容易理论脱离实际,降低理论的可信度,也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必须密切与测量实际的联系。第一,组织教师参与实际的房地产测量业务;第二,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测量项目;第三,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学院与有测量业务的估价所及其他行业结成互助体,组织学生到实地实习。本着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为目标,房地产测量实训主要开设了演示性实训、设计性实训和验证性实训,属于一门测量专业必修的实践性课程,是测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堂实习也巩固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密切联系房地产测量实践和学生实际,加大学生动脑、口、手的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实例测量,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训任务包括初步掌握角度测量、水准测量、距离测量等内容的工作顺序和方法;掌握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的使用方法,熟悉角度、高程的测定方法;了解全站仪、GPS、测距仪等先进测绘仪器的操作方法。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地设计能力,使学生运用测量学的理论知识,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按照不同的测量要求,设计测量方案,运用测量手段完成实习任务,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标准。通过实训,可以使学生巩固其所学书本知识,强化其仪器操作技能,使其对角度测量、水准测量、房产测量等内容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通过实训,使学生拓宽视野,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劳动观念、敬业精神、创新和创业意识,努力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对于国情、社会和学科专业背景的了解。

3.考试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课程设计成绩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布置的一定区域的土地基准地价测量作业,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评定的成绩,成绩评定的内容包括资料的丰富程度、准确性;方法选择的正确性;报告格式的规范性;图件有无与运用的合理性;报告撰写工作量。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能应用于实践,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增加实际工作的技能。

4.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现代社会,学习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一个比读书、上课大得多的概念;学习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包括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要转变单纯的接收式学习方式,将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引入到我们的学习活动中来,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学习新方式。

参考文献:

[1]洪波.地籍与房产测量[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0.

[2]周惠群,杨晓杰,宋丽瑛.“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

[3]徐宇飞,张东明,马娟.工学结合模式下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

篇9

关键词: GPS;测绘工作;应用;探讨

Abstract: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GP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the advantages of GPS in engineering survey, GPS implementing and considerations in the engineering survey.Keywords: GPS; mapping work; application; explore

中图分类号:[P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GPS 定位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使其在各类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加强改造和建立以及在工程测量和大型构造物的变形测量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显而易见,这行新技术的产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施工人员在进行测绘时运用这新技术可以使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可以保障工程的质量。但是就 GPS 测量技术本身而言既有优点,也有很多弊端性的问题存在,所以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合理的选择采用。并不是盲目、不假思索的采用,且不考虑实际情况。

1 GPS 测量技术的概念

GPS 测量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 24 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 4 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全球定位系统( GPS)是 20 世纪 70 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然而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空间部分———GPS 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2 GPS 在工程测量中的优点

2.1 测站之间无需通视。测站间相互通视一直是测量学的难题。GPS 这一特点,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这样可节省大量的造标费用。

2.2 定位精度高。一般双频 GPS 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 5mm + 1× 10 - 6,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 5mm + 5 × 10 - 6,GPS 测量精度与红外仪相当,但随着距离的增长,GPS 测量优越性愈加突出。

2.3 观测时间短,人力消耗少。用 GPS 进行静态相对定位,在< 20km 的短基线上,快速相对定位一般只需 15 ~ 20min; 进行动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在初始化工作完成后,流动站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仅需几秒钟。

2.4 提供三维坐标。GPS 测量在精确测定观测站平面位置的同时,可以精确测定观测站的大地高程。

2.5 操作简便。GPS 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在观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和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2.6 全天候作业。GPS 观测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公路路线一般处在一条带状走廊内。其平面控制测量往往采用导线形式,这包括附合导线、闭合导线、结点导线等导线网形式。对于重要构造物如大桥、特大桥、长大隧道等,也有布设成三角网、线形锁等形式。

3 GPS 在工程测量中的实施

3.1 选点与建立标志: 选点应满足以下条件: 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易于安置接收设备的地方,且视场要开阔; GPS 点应避开对电磁波接收有干扰的物体,如微波站、电视台、高压线、大面积水域等。

3.2 外业观测: GPS 外业观测主要包括天线安置、观测作业和观测记录等。

3.3 天线安置: 天线安置的内容包括对中、整平、定向和量测天线高。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时,天线应架设在三角架上,并安置在标志中心的上方直接对中,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气泡须居中。定向是使天线的定向标志线指向正北,定向误差一般≤ ± 3°~ 5°。天线高是指天线的相位中心至观测点标志中心的垂直距离。

3.4 观测作业: 观测作业的主要任务是捕获 GPS 卫星信号对其进行跟踪、接收和处理,以获取所需的定位信息和观测数据。天线安置完成后,将 GPS 接收机安置在距天线不远的安全处,接通接收机与电源、天线的连接电缆,经检查无误后,在约定的时间打开电源,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3.5 观测记录: 观测记录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①由接收机自动形成,并保存在接收机存储器中供随时调用和处理; ②测量手簿,由观测人员填写。观测记录是 GPS 定位的原始数据,也是进行后续数据处理的唯一依据,必须要真实、准确。

3.6 成果校核与数据处理: 观测成果应进行外业校核,这是确保外业观测质量和实现预期定位精度的重要环节。观测任务结束后,必须及时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校核,对于外业预处理成果,要按《规范》要求严格检查、分析,以便及时发现不合格成果,并根据情况采取重测或补测措施。成果校核无误后,即可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内业数据处理过程大体可分为: 预处理,平差计算,坐标系统的转换或与已有地面网的联合平差。

4 注意事项

GPS 测量技术的发展出现对与测绘技术在很多方面都起到影响作用。所以我们不容忽视这些新技术的存在。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完美无缺的,就 GPS 测量技术本身而言,虽然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可以保证精度满足需要,但由于搜集或建立测区重力成果,数字高程模型,重力场模型等资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况且 GPS 的技术测量数据只有经过处理才能达到相应等级的高程精度,再者相关规范也无明确规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进行测绘工程的建设中,要选择地使用 GPS 高程测量技术。

5 结束语

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工程测量技术不可缺少,然而传统工程测量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工程精度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程测量的发展,高精度、高效率的 GPS 测量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测量工具,可以说 GPS 的出现给测绘领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并在工程测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绘工程中 GPS 技术是测量技术中的里程碑,由于它具有高效性、快速性的特征,可以节约测量成本,所以在像控点测量、线路中线定线、控制测量、建筑物规划放线、用地测量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应用。随着目前许多城市的 GPS 服务网建设, 可以把 GPS 技术直接应用于交通、气象以及公安等多个领域。 利用 GPS 基准站的高精度 GPS信息,为 GPS 用户提高快速地、准确地空间地理信息,解决传统测量方法中将平面与高程分离的模式,满足现代城市化建设对测量工作提出的快速地、高效地服务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海鹏.GPS 在工程测绘上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4).

[2]高秀娟.GPS 测绘新技术与工程测量的内在联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

[3]娜仁高娃.测绘工程中的 GPS 技术在公路勘测设计与路线施工放样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李栋梁,张军华,王勇.浅谈测绘工程中的 GPS 技术[J].测绘工程技术发展 ,2009,(06).

篇10

测绘学是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描述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随着测绘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并进,要求测绘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计算机、电子信息、图形图像和数据库技术等方面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中,计算机技术与测绘科学联系最为紧密,是测绘领域中应用最多的一项技术。因此,如何设置测绘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一个合理的计算机知识结构,是当前测绘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FORTRAN作为一门最早的计算机高级语言,在科学计算、数值分析和工程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对测绘专业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二、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测绘科学的发展使得各高校测绘专业也在不断地调整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全力培养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并具有较强分析和处理地球空间信息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尽管给学生开设了相关程序设计课程(如C/C++、JAVA、MATLAB等),但由于处理专业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实际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测绘专业开设一门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适用性强,并能快速解决具体专业问题的程序设计课程非常必要。FORTRAN自20世纪70年代便应用于PC计算机,其最大特性是接近数学公式的自然描述,语法简洁易懂,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从FORTRAN90开始,引入了强大的矩阵和复数运算功能,并具备可视化和高性能并行计算能力,而且还能够方便地运用现成的函数软件包(如IMSL、BLAS、LAPACK等)。经过多年的发展,FORTRAN以其卓越的数值计算功能,在科学和工程计算领域长期处于统治地位。FORTRAN自诞生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数值计算、数据采集处理和绘图等工程领域,积累了大量高效而可靠的源程序。在测绘领域中,很多优秀的工程计算软件都是运用FORTRAN编写,并有Windows和Linux平台下的程序版本可供使用。例如:著名的三大GP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BERNESE和GIP-SY),轨道确定与地球动力学软件(GEODYN),重力场计算软件包(GRAVSOFT),以及常用的测量平差计算软件和相关工程测量软件等。因此,为了能够使用上述相关测绘软件的高级功能或进行二次开发,要求测绘从业人员必须先学会FORTRAN才能阅读程序代码和编写应用程序接口。基于FORTRAN以上的特点与应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长期以来将FORTRAN程序设计作为各专业方向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序设计思想,提高利用计算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FORTRAN程序设计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开设应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来合理设置与安排课程内容及课时。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开设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主要针对测绘工程和固体地球物理两个本科专业,该课程共有3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8课时,实践教学18课时。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掌握FORTRAN这门高级编程语言,并能很好的应用于解决后续专业问题,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最好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等计算机课程后开设(如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后,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仅用少量的课时来学习FOR-TRAN的语法,而更多的课时可用来与专业进行结合,训练学生程序设计的思维和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专业课程内容的自然过渡,我们以FORTRAN90作为主要讲授内容。这是由于FORTRAN90兼容旧的FORTRAN77,在编程格式上更为灵活,并且与FORTRAN95具有一致性。选用的教材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的《FORTRAN90程序设计》[2],同时辅以一些经典的参考书来扩充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如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FORTRAN95程序设计》[3]。结合测绘专业特点和需求,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法讲解和应用实践两大部分。其中,语法讲解的内容和课时安排为:FORTRAN基本语法(2课时)、选择与循环(2课时)、输入输出(2课时)、文件处理(2课时)、函数与子例程(3课时)、数组(3课时)、字符与派生数据类型(2课时)和并行计算(2课时)。应用实践是结合专业实例进行的上机实验,共6次,每次3课时,最后一次为上机考试。上机实验可选取测绘专业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如测量平差、GPS数据处理和卫星定轨等问题),同时每次实验各有侧重的训练学生对不同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的核心部分,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在第一堂课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如列举一些用FORTRAN设计好的与生活和专业有关的经典程序实例,让学生了解FORTRAN能解决哪些问题、实际应用效果如何、在后续专业学习中有何用处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负反馈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针对FORTRAN语言概念多、规则广、使用灵活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的进行概念与规则阐述,并通过对比FORTRAN与C语言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基本语法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由于程序设计的灵活性,任何一个问题并不是只有惟一的解法,要善于启发学生通过实践分析对比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把每堂课或每个知识点能够达到的目标提出来,使学生走出以往“茫然不知所云”的状态,从而对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采用负反馈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课程教学、上机实验、报告和答疑等)反馈的问题入手,通过讲评或讨论的形式,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实践教学。FORTRAN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上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环节。教师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安排集中的实践训练课程。上机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编好程序、认真检查、反复思考;上机时输入程序并完成语法检查,再运行程序,检查运行结果;上机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特别是编制和调试程序的过程及经验总结。教师要随时巡视学生上机实验的情况,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上机实验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应用相联系,特别是增加与本专业有关的一些经典应用案例。例如:测量平差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对函数和数组的运用,GPS数据文件读取可以训练学生对输入输出和文件处理的运用,轨道数值积分可以训练学生对选择与循环、函数和数组等的综合运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避免“一考定成绩”的弊端,我们并不是单纯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方式,而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分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上机表现和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5%。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机考两部分,占总成绩的55%,其中笔试占30%,机考占25%。此外,为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新,学生结合专业设计和开发的程序、撰写的论文等也可以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特别突出者可以经过课程组答辩来评定成绩,期末给予免考。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仅保障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心理,一定程度上避免考前突击行为。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