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教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教育政策

篇1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的地位是不牢固的,尽管从理论上讲,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系列中的一员,事实上却遭到了许多歧视,如,从中央和地方政策来看,关于幼儿园的相关规定一直是以“加括号”的方式进行的(多数附属于中小学之后),在人事编制系统中也缺乏独立的幼儿园教师编制。这种全国性政策使幼儿园教师的阶层身份不断边缘化。从地方政策来看,幼儿园教师阶层身份的不稳定性更加明显,阶层内分化与阶层间差异都相当突出。在一些地方,幼儿园教师的人事编制实行的是自然收缩的办法,在编教师退休一名,编制就减少一个,致使在编幼儿园教师越来越少[1]。与作为“公家人”的教师不同,绝大多数的幼儿园教师没有身份保障,他们大多在体制外生存,是一群特殊的“打工者”。幼儿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幼儿教师的地位影响到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这构成了目前学前教育政策的又一现实背景。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良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2]。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国家重视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

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并实施以来,农村学前教育与过去相比,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由于历史或现实原因,部分地方在执行国家学前教育政策过程中还是碰到了一些阻力,有的地方在执行学前教育政策时表现消极。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2010)[3]提供的数据,农村学前教育在2010年有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幼儿教师数量、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以及生均面积等方面。在2010年,我国新增加幼儿园12211所。其中农村增加了5222所;县镇增加了4640所,城市增加了2349所。同年,新增幼儿教师278545人,其中县镇新增教师105684人,城市新增教师94458人,农村新增教师数78403人,县镇幼儿园增加教师数相对较多。新增幼儿数3188554人,其中,城市新增832532人,县镇新增1475712人,农村新增880310人,可见,增加的人数大部分集中在县镇幼儿园。在幼儿园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方面,县镇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2010年)均有增加,县镇幼儿园平均每名儿童增加了0.068平,而农村幼儿园平均每名幼儿增加了0.136平。

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农村幼儿教师的收入还是相对低下,但整体上还是有些变化。由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各地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普遍增加,一些地方还增加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正式编制。特别是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的确认,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整体增加,使得农村幼儿教师对职业前景的看法从悲观转向积极。

经济条件相对发达并且重视幼儿教育的地方,还把幼儿教育的质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还把幼儿园质量放在议事日程。如山东省根据本省的经济情况,制定了包括园舍、师资、场地等因素在内的农村幼儿园办园标准。各地根据幼儿教师素质状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园长提高班、骨干教师培训班等,涉及管理、技能和专业培训等各个方面。4.管理体系重新恢复与完善受市场经济以及精简干部队伍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除北京、天津等少数城市以外,大多数县级教育部门的幼儿教育专干一度在各地教委中没有了编制。这种状况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观,许多地方教育部门重新恢复并完善了幼儿园教育的管理机构,使一度销声匿迹的幼儿(学前)专干重新出现在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之列。

教师素质相对不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一些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在学校布局调整后,直接从事学前教育,明显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过于重视知识、技能与纪律问题,忽视儿童的游戏,忽视儿童的兴趣。部分地方存在幼儿教师年龄老化,或者学历不达标的问题。转岗的教师年龄大,刚参加幼儿教育的一些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一些老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一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查涉及湖北8县,调查数据显示,8县幼儿教师总数4617人,合格学历教师2289人,教师的合格率为46.5%①。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农村学前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漏洞,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安全问题,应是农村学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如房屋安全、车辆安全、卫生条件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基本是借助家庭用房开设,普遍存在光线不足,儿童桌椅不标准的问题。由于以家庭用房作为办园(校)场地,普遍还存在活动场地不足、设备简陋的问题。有的房屋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些农村幼儿园由于生源分散,有的还配备了幼儿园的校车,但对校车的管理在农村基本处于真空地带。超载与废旧车辆充当校车情况时有发生,这与当地校车管理的不到位有关。

针对一些偏远地方的农村儿童,一些志愿者采用了非正式的游戏小组,企图带给这些地方的儿童一些欢乐,由于资源有限,推广普及的程度也是极其有限。在一些偏远山村,特别是人口密度小的地方,由于交通因素的影响,在当地方义务教育还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家长在学前教育方面的需求、意识都有待于开发,当地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态度也相对保守。因此,在这些地方发展科学的学前教育会遭遇更大的阻力。流动人口比较大的地方,也面临相似的问题。自国务院相关政策颁布以来,我们看到了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看到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上的消极表现。

政府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对公办园的支持以及对无证园的监管。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幼儿园转制风气的影响,民办园发展程度很快。在2010年,农村教育部门在农村办的幼儿园数是16142所,虽然比2009年(14741所)有进步,但远不及农村民办幼儿园数(45312所)。一项涉及湖北8县市的调查显示,所调查的8县市共有幼儿园704所,其中民办幼儿园477所,占到了67.76%;某县全县幼儿园87所,民办园数85所,占到了总园数的97.7%。所调查的8县市幼儿园中,无证幼儿园292所,占到了8县市幼儿园总数的41.47%②。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在G市(县级市),虽然有几所名义的公办园,但政府的责任也不太到位。以一所资格最老的幼儿园为例,该园的办园经费从数字上也呈上升态势。1992年132200元,1997年264900元,2002年770000元,2006年突破百万元大关达到1180000元,2007年顺势达到了1690000元,2011年接近200万元(1980000元)。这些节节升高的数字中,政府基本上没有投入一分钱,全部来自幼儿缴纳的学费。也就是说,原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成本全由家长承担,政府的责任不到位。#p#分页标题#e#

民办幼儿园与公立幼儿园之间的竞争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国家在发展公立幼儿园时,农村民办幼儿园面临很大的压力。其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民办幼儿园自身的办园条件、办园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有些民办园甚至还达不到应有的办园要求;二是生源竞争,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幼儿园,在收费上的优势,让民办园处于不利竞争地位。在发展农村公立幼儿园时,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也是各地政府需要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有些地方原本规划了有关发展公立幼儿园的计划,却迟迟未见实施,究其原因,当地民办幼儿园探听到风声以后,通过静坐、抗议等行为对政府进行施压,当地政府最后搁置了公办幼儿园计划。另外,在幼儿园安全方面的常规检查中,由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面对一些基本设施不达标的幼儿园却无能为力。这也是一些农村幼儿园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的客观原因。

一些幼儿教师的地位不高。特别是附属小学的幼儿园,或者在业务上挂靠小学的幼儿园,往往受到歧视。如学校领导总喜欢安排身体不好的、年龄大的或者认为业务素质不高的教师从事学前班或幼儿园工作。对有心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领导甚至“好心”劝离。教师的工资低下,普遍月收入500—800元,甚至还有约15%的教师月收入不足500元。当地酒店、超市服务员、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最低工资(800元)。即便是工资低,有些农村教师还无法每月按时拿到报酬,部分农村幼儿园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4]。一些地方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他们认为学前教育可有可无,或者认为幼儿教育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没有必要一定要上幼儿园。加上相关利益群体(如民办幼儿园)的影响,一些原本规划好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方案不能得到落实,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实施效率的对策

我国目前相关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与我国目前的现实需求相联系的,反映的是社会领域有争议的、而且是政府有能力解决的公共教育问题”[5]。学前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根据政策执行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学前教育的特殊要求与农村教育的特殊背景。

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相应的执行手段[6]。如,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教育手段。完善的政策执行手段是保证农村学前教育执行的必要条件。在一些农村地区,法制观念相对缺乏,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知识也相对不多,普遍对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关注程度不够,有时还存在一些误解,这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执行。我们在部分农村地区调查时发现,农村学前教育政策执行过程较多依赖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如行政命令与罚款比较常见,法律手段与思想教育手段相对不够,导致部分地区学前教育政策执行不到位,甚至是敌对情绪的产生。

在农村学前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当地政府的政策执行人员与学前教育政策的相关利益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来自周围生活的诱惑与压力特别多,这对政策执行从中央到地方的素质挑战程度也相对较大,特别是政策执行人员的品德素质与能力素质。如果政策执行人员品质素质不合格,不能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那么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阻碍农村学前教育政策执行的因素。当然,政策执行人员应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随机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7]288。只有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员才有可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完成执行任务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要求政策执行的某个个体拥有全方位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小。但是可以让执行队伍人员素质与能力互补。从目前情况来看,政策执行过程中还是缺少相关的人员,如法律与学前专业人员相对不够。有时还缺少沟通方面的人员,导致政策宣传不畅。

政策的执行除了相关的政策执行人员外,还应该有一定的政策资源。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作为保障。首先是一定的经费资源,以此保障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其次是一定的人力资源,但目前人力资源的人员配备不够,缺少专业人员。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教委应该完善相关的政府机构,如学前教育专干,使政策的宣传、实施有落实的可能。第三,相关的信息资源。缺少对相关信息的分析与综合,既没有相关的信息搜集,更不可能存在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第四,相关的权威资源。权威资源应该是处理学前教育相关事件时急需的资源,由于各种因素,相关部门很少有共同联合行动的发生。特别是在取缔不合法学前教育机构,促进学前教育正常化过程中,需要合理合法应用权威资源。这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篇2

关键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43-03

党的十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难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今后教育改革与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和一系列政策制度设置的限制,我国农村中学的教学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因而教学质量改善相当迟缓。以思想政治课程来说,该课程除了能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外,在青年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修为等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与影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以说,这与现阶段党和国家提出的通过教育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助推中华民族早日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并不是十分契合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石,青年群体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亿万农村青年学子的道德品格紧密相关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研究与关注。

一、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校方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和行动选择不当。如果说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学生所在家庭和学校三方的话,那么其中的第三方即校方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带有客观化制约的性质。一般而言,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学生、家长的“主观”视角乃至更宏观的外在社会环境去考虑教育效果和质量问题,但因为学校的某些导向或课程设置可能引起的问题缺乏关注。就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例,以笔者的体验和观察,学校的态度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变量。

首先,学校不够重视思想政治课。当然,不重视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带有一种“约定俗成”色彩的普遍现象――课程安排就能反映出问题。很多农村中学的课程安排表上,思想政治课通常安排在下午第二、三两节,有些学校即使安排在上午,也是第三、四节,其安排考虑的因素不言而喻。

其次,从代表学校的校长、班主任到普通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政治课不是主科,与英语、数学、语文以及数理化等课程不能相提并论。这种认识和观念不仅是他们自己达成的,而且会通过讲话、交谈、劝导直接传递给学生。

再次,农村中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学环境差,大部分学校不具备图书室、微机室等基础设施。即使具备图书室的学校,一般不会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投入资源,因而这一类书籍几乎难以找到。学生除了课本外,没有可以参阅的其它书籍,很难在这方面培养起兴趣。

最后,出于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态度和看法,学校以升学率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对政治任课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不够,政治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没有良好的平台和氛围,甚至与其他主科老师相比,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此外,很多学校在组织开展的各类课程竞赛、教学竞赛方面,也基本上不考虑思想政治课及其任课老师。这种情形既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中学政治学科在学校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般。

2.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问题。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普遍被人们看作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遗憾的是,受学校大环境的制约与影响,除了对思想政治课存在认识方面的问题外,任课教师本身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僵硬,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性。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过强,过于深奥,难以应用于现实,这是农村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普遍评价,而这一评价与教师的教学存在紧密关系。据笔者在自身所在学校的调查了解,有近40%的同学认为政治课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基本上都是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教师缺乏积极调动,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这与学生对政治课堂中出现一些趣味性、实践性东西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因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对政治课感到厌倦。

二是教学评价不客观、不全面,难以让学生信服并产生学习热情。教学评价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评判,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笔者的调查显示,约有61%的同学认为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讲,不主动启发同学们的思维,而且对一些理论观点的评价主观性太强,存在与学生的理解期待不相符的现象。23.5%的同学认为教师对某一思想政治观点评价过于单一、不全面,也不注重实质;还有 18.7%的同学发现教师对一些政治现象的分析、评价不客观,主观性太强,甚至不全面、不准确。在农村学校环境较差、教师素质难以提高的背景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和师生关系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学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落后,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查显示,在农村中学,目前基本上仍旧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而动的应试教育,“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十分普遍。据笔者在学生中的访谈了解得知,大多数政治课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因而无法以具体的任务内容为指导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加之教学方法固化、僵硬、缺乏创新,仍然单纯以讲条条、背框框为特征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则以接受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机械地背诵所学内容,无法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把握、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一节课下来感到毫无收获,反倒是越听越疲惫、越听越没劲。

四是部分教师职业素养不够,缺少教学激情,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笔者调查了解到,有约20%的同学认为教师的言行举止、个性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存在问题。的确,有些教师注重自己的进修学习、评职称等,分散了课堂教学的精力,对学生不是很负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甚至有些教师缺少专业素养,思想理论水平不高,有时对学生产生误导。可以想象,如果政治教师是抱着“任务观”的态度走进政治课堂的,他的政治课还怎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

3.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许与学校、老师对待政治课的态度有关,学生对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也十分有限。笔者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19.6%的同学在政治课堂上完全不认真听课,干别的事或思想开小差;40.5%的同学对部分感兴趣的内容会选择性听,不感兴趣内容则睡觉、看小说等。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思想政治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平时少花费时间或者不花费时间没有关系,只要考前突击复习,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同时,因为思想政治不是主科,学校和教师也对该科成绩不够重视,因而学生有了轻视的充足理由。

二、农村中学政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呢?可以说,没有哪位学生是一开始就排斥或厌倦思想政治课的,之所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认识和行为选择,外在的环境影响和自身的判断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正是借助于环境的支持,人类才得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使之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缓慢,无论是办学的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这就使得一方面大量农村地区学校缺乏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室和电子阅览室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没有资源吸引足够的优秀教师前往任教,因而很多教学目标和理想都难以实现,常常是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如前所述,目前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是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语文、数学、英语在升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政治学科的地位则比较低下。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阵地,但是实践却并没有沿着这样的认识逻辑推进,其原因众所周知。

再次,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具有情感性、潜移默化性、差异性、灵活性等特点。然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千千万万的农村家庭父母都进入了流动人口大军,他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要么遗忘了孩子的教育、要么无力顾及孩子的道德与情感教育。这种家庭教育的缺位也直接导致农村中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上的一些问题。

最后,是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所有的课程学习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准备与有效参与。政治课本来是个较为枯燥、侧重理论性的课程,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准备或主动参与,其教学工作势必将失去活力和吸引力,成为学生的负担。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农村中学生很少在学习政治上花费工夫,除了课堂时间之外,在课余时间还学习政治的学生比例仅为 5.1%。学生之所以不愿在政治课程学习上花费时间,除了兴趣爱好没有培养起来外,最主要的是他们担心会耽误其它主要学科的学习。因此,通常是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要学内容,更没有思考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教学就开始了,且老师也不会过多地去组织、引导和要求学生参与。

三、农村中学政治教学提升的对策分析

一如前述,农村中学政治教学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因而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对策也应该在多方面思考。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着力加以促进的。

1.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毋庸讳言,良好的教学条件与环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与保证。就目前来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包括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为了提高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水平,促进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要重新审视、高度认识政治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实际有力的措施来保证政治课教学,因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当重视加强农村中学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学校教育设施发展尽快步入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提高农村中学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调查和研究一再证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感染力、亲和力以及良好的教学态度与科学的教学手段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学习情绪影响都很大。为了有效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倦心理,提高农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措施,有效加强对农村中学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性政策解读、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讲授技术、其它实用教学技能、知识与拓展等方面的培训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加强和提高的。

3.建立有效的政治课教师评价制度。针对目前思想政治课和任课教师不被重视的实际,学校应制定有效的政治课教师评价制度,特别是建立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评价制度,积极引导师生对政治课以及政治教师形成客观的评价和合理的期望,从本质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中不符合实际的成分。同时,通过有意识地加强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科学带头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的校园氛围,设法提升政治课教师的地位,给予农村政治课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进而建立起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和谐文明的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

4.加强引导,积极转变学生观念。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实际就是学生普遍对政治课产生了厌烦心理。因此,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够重视的观念,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应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对此,学校和教师都承担有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在课程安排、课程考核评价、教师聘用与管理等方面协调开展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和对于自身成长发展的价值。

5.打破应试教育束缚,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由于各方面的环境和条件较差,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和孩子本人,都将升学和最终能够通过高考实现大学梦当作目标与追求,因而在长期的教学和学习实践中,从来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在努力,可谓深受应试教育之害。在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打破应试教育束缚,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在素质教育推进中理应率先迈出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明云.高效课堂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J].科学教育,2009,(12).

[3]全,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实习支教;思想政治;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34-03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7年开始,山西忻州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及河北师范大学等高师院校陆续开展了扶贫实习支教、顶岗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成功证明了实习支教实习模式的实效性、科学性,也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实习教学教育新模式[1-3]。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吸取各兄弟省份院校成功经验,在南北疆广泛开展了高师院校的实习支教,涉及多个学校和几乎所有的文理术科专业,效果显著。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义、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等内容。

为期一个学期近四个月的实习支教,让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远离校园,远离家庭,深入基层,走进乡村,接触的是相对以往更为复杂的环境、境遇、人群、习俗、思想与文化,面对的可能是更为多变的挫折、彷徨、困惑、诱惑,甚至侵蚀、渗透等恶劣影响,脱离了校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年轻气盛、尚未成熟和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他们而言,决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此外,以实习支教为契机,将其作为落实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有效从课堂教育延伸到实践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具有极强的价值诉求。

相对“实习支教”创新模式的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跟进略显不足。一方面是实习支教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原有高校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实习支教模式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不足日益凸显。

实习支教模式具有如下与传统大学生实习模式不同的特殊性[4]:首先是实习人数多、规模大、周期长、地域广、布点散。其次是由于受援学校条件参差不齐,指导教师覆盖实习点的有限性,实习支教学生需要逐渐培养和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再次是因为实习支教具有义务性质,而市场经济中有偿劳动的价值观点与义务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学生对实习支教的工作性质还未能深入理解和认识到位,需要学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最后是鉴于实习支教受援学校所处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差,实习支教学生的物质生活相对是艰苦的,精神生活相对是贫乏的,因此也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为时一学期的实习支教生活对学生而言必将是严峻的考验。上述的特殊性也就赋予了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和难点:诸如教育主体多元、教育对象特殊、教育途径有限、教育内容复杂等。随着实习支教学生的学习活动转入各支教学校,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支教学校,但是发生的变化则为:单一形式变为多元化,整体统一变为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的不同具体情况而呈现小范围、多形式、复杂化、分散化的倾向。

目前,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力量缺乏,教育效果有限。由于实习支教点学生的众多、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当地交通网络的局限,使得原有的教育师资队伍发挥的作用有限。二是校本教育在时空上的错位。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很难在第一时间便有效地作用于学生主体,时间、空间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三是教育途径方式较为局限。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及多处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条件难以满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便更多地依赖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校缺乏整体统一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四是监管略显薄弱。由于人数有限,学校方面的指导教师很难全面覆盖所有的实习支教点,只是巡回进行分散式的监管,因此在实习支教日常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实时了解,而且对教育管理的回应也就不够及时,还有就是委托监管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

二、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学生思想状况调研与分析[5]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分配至和田地区各实习学校的新疆师范大学第十三批实习支教学生,涵盖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中文、体育、音乐等理科、文科和文体类专业。随机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回收率为96.9%,有效率为94.4%。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基本信息、国情知识和区情知识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学习汇报的渠道和途径。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在实习支教前后,学生对国情、区情、乡情、民情及实习支教意义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特别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艰苦奋斗精神的认知方面有了显著变化,对其专业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与信念、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意识及师德师能提高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习支教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实习支教让学生在这次特殊的校本外实践教学中更为客观地清楚地意识到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养的层次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结束实习支教返校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效果明显改善。另一方面,这次特殊的实践教学经历,让学生透过基础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一窗口,对区情和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国情和国家方正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感。此外,在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解决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更为牢固的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得以针对性提升。不仅如此,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现实的是非辨别与诠释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力增强。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会反馈至教师,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成就感,也使得教学变得不再枯燥,而变成师生沟通的桥梁。

第二,实习支教的环境特殊性和条件艰苦性为实学生提供了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实践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当代青少年、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便是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塑造积极稳定乐观向上的意志品格。在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中,实习支教发挥了强有力的实践育人以及推进固化作用。学生在较为艰苦的支教环境中,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洗礼,渡过了初期的难关并适应后,他们对如何在艰苦环境中运用自己的所学所知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和从事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切实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一点则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思想情操得到了熏陶、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得到了巩固,锤炼了意志,培养了爱心,陶冶了情操,磨砺了品格,在体会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无形中实现了思想道德方面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化。尽管为时仅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这种弥足珍贵的基层锻炼,却实现了大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的教育目标,即由真切感悟上升至理性升华。

第三,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实习支教不仅实现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的模式突破,还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教师―教材―教室”展开,以理论教育为主。实习支教则借助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优势,形成了实习支教前中后不断线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第四,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树立了决心。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从基层农村学生上课时期盼的眼神里,实习教师读懂了他们对知识的那份渴望;从学生们恋恋不舍为他们送行留下的热泪和哽咽的哭声中,实习教师体验到了自身存在的那份价值;从学生家长和当地教育部门工作者的嘘寒问暖与亲切关怀中,实习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大学生们在亲身感受这一份份浓情的同时,也增进了基层教育的感情、对贫困农村的感情,并能够进一步正确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大学生在实践洗礼后,回到母校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无形中也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校风改善。通过实习支教,师范生不仅增强了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也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基础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三、加强实习支教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意见[6]

1.积极构建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通过加强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内涵建设,积极拓展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平台与资讯传播渠道,以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网络教育作用,切实贯彻落实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的构建,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做出有益的尝试。

2.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一方面,实习支教前,采用动员大会、经验介绍座谈会等方式方法,加强对支教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与就业指导,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实习支教,他们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责,能够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要做好实习支教期间的思想指导,在实习支教过程中,需要通过指导教师、当地管理部门和班干部、实习组组长,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的动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巩固教学技能。不容忽视的是,在实习支教结束后,非常有必要针对实习支教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召开实习支教汇报会、实习点经验交流座谈会、优秀实习生表彰展示汇报会、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习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3.充分发挥实习支教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他们兼具学生与党员的双重身份,非常了解学生和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因此,在实习支教前要通过思想谈话、组织生活,帮助并促使学生党员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责任,能够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情况,影响身边的同学,引导身边的伙伴,并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树立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同时,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努力做好指导教师的帮手和助手,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为实习支教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确定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评价指标。目前,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指标尚未确定,有待完善,设计合理、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实习支教过程中,务必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和品德表现,在当地实习学校的配合和监督下,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学生间开展自我教育和监督管理,力求构建出动态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的就业观和乐观的人生观。

5.加强思想导师在管理队伍中的关键作用。实习支教实践中,不仅需要实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还应该适度地增添和配置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导师。思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突破常规,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可以是忘年交形式的朋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们遇到问题会更愿意找思想导师倾诉或寻求帮助,也更易接受导师在思想上的建议和指导;不仅如此,通过与学生长时间接触,这些导师还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出发,给予深层次的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也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思殿.实习支教:一举双赢得教师教育改革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9,(25):22-24.

[2]杨挺,覃学健.基于合作教学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改革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197-200.

[3]戴建兵,程浩.探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新模式[J].河北师范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78-81.

[4]韩泽春,王秋生.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32-35.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37 — 02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国家教育方针,结合时代特点,符合实际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深入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社会群体或组织用一定的政治观念、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组成成员有导向、有计划的施加影响,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形成符合社会或组织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时代性和目的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校为主阵地,联合社会、家庭各方力量,对大学生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成才具有方向性的指引意义。通过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能够培养大学生具有顽强的毅力,奋发的斗志,高度的责任心和正义感,塑造大学生成为拥有崇高的人生目标,高尚的道德情操,国家民族利益,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维持学校的校园稳定,传播良好的校园风气,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国家的繁荣发展,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一部分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文化思潮影响下迷失方向,价值体系错乱,伦理道德观念淡化,爱国主义热忱减退,心理承受力弱,时常感到迷茫、困惑,缺失人生信念理想,过于自我,集体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较弱,所有这些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这要求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全新的认识和定位,确定新的教育内容、目标,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机制,调整工作重心,而很多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没有上升到这个认识高度,认识上有偏差,很多仍然沿袭着老一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教师主体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重智力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形式。

(二)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

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各高校也积极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各类校园活动,积极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但守旧的教育理念和过时的教育方法,即缺乏针对性、又缺少吸引力, 在与“新新人类”的思潮对抗中显得苍白无力,形成了实效性差的囧迫局面。

(三)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原则、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机制、教育监督各个方面还有待完善。尤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和不同学科特点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针对上述特定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目前,全国也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可推广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长期以来,虽然国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理想的那种普遍具有积极、乐观、向上、自强、独立的精神面貌,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努力拼搏、奋发图强,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篇5

Abstract: Nowadays, network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areas of society, the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a college students access to important information,the exchange interaction and entertainment, the network is like a double edged sword to bring opportunities but also challenges.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 should grip tightly the time pulse to seek the dealing with strategy, further displays the network superiority, enhances strong points and avoids weaknesses, and innovat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spect.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Key words: network;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33-02

作者简介:张冲(1979-),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法。

0 引言

2006年12月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数量达到96%,76%的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为3―5小时。2008年11月26日中国互联网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达到1.62亿,位居世界第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正确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1.1 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队伍 进网络并充分占领网络阵地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关键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相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被要求的专业素质要高得多,不仅要求工作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掌握扎实,还要求他们的网络语言与网络知识应用能力比较高,更需要他们对不断出现的网络中的新问题能够及时掌握与了解,营造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被教育者在使用网络、接收网络信息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现在,高校很多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是跨专业甚至是非专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该工作不是硬指标,谁都可以做。很多教师教育经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丰富,有科学的分析能力,政治立场坚定,但是缺乏网络方面的知识,而很多有较强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年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素养又比较缺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其知识结构和网络应用水平不尽如人意,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网络应用均精通的工作人员。

1.2 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自律性差 网络发展过快,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很多制度(网络法律、网络理论与网络道德等)的建设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导致网络制度有很多真空地带。网民的行为失范或难于统一网民的认识,均因制度的失范或欠缺所致。滞后的网络法律制度建设,缺乏对网络及网络形成的虚拟社会的科学认识,以及对制度青年具有逆反心理,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律意识淡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掣肘因素。所以,加强与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建设。

1.3 西方思潮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迷惘 网络具有信息自由共享的性质,因此网上思想文化交流诸如跨国界、便捷性、分散性等特点就显现了出来。网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信息,这是对当代社会人们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顺应;但同时,这些信息又是正反交错、泥沙俱下、良莠混杂、真伪难辨的。高校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校园网络已经明显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

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局面,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大量西方价值观念与文化思潮的冲击是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政治信仰迷茫、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是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们认为,不利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的因素有网上日益盛行多种西方价值观和思潮、主观价值观的缺乏。

2 采取措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1 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教育者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占于信息优势地位,这种信息优势,使得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威信比较容易树立起来,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更加有利。可是,在网络时代,教育者没有了这种信息优势,至少是部分丧失。在教育过程中,一个尴尬境地是,教师所讲的东西学生早已经知道,但学生说的新鲜事、新名词却是教师从未听说过的。因而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与干部,必须要对网络有所了解,不仅要对网络知识进行学习,了解、利用网络,还要学会连接起思想教育与网络技术,这样教育者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对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予以解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必须具备的网络信息素质队伍的素质:不仅包括通常强调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因而,高校要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培养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是这支队伍应当具备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要有所了解;对网络的特征做深入了解,熟悉的对网络进行使用和驾驭,网络传播中出现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反应能力一定要快速,能以敏捷的行动、敏锐的思维,快速抓住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创新,不断克服困难,有所作为。高校要开办学习班,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给予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性网络知识、网络技术的培训,通过政策选拨与吸引一部分有较强计算机网络知识、政治素质高的年轻教师参加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以使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的结构得到优化。

2.2 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当前,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类网站的点击率偏低是其工作的薄弱的环节。为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主动,必须建立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网站,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而且要有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强大工作库的支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更多的开发与利用,使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流量大大提高,定期丰富信息资源、更新信息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得到提高,保持信息的生机和活力。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信息枯燥呆板的模式,在上网后得以避免,可对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声像俱全,图文并茂。要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重复性、盲目性建设要避免,打破各学校的界限,将有限的技术力量、资源与经费集中到一起构建一个最具综合性与权威性的国家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为高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平台服务。要拿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细分理论做借鉴,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进行细分等,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分别建立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2.3 创新网络思想教育内容 网络及其衍生的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了一系列效率和便捷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思想道德新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这些新问题,积极地从道德、心理健康、主体性三个层面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3.1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中,首先进行网络意识教育,即在实践中既要教育大学生网民增强开放意识、大胆地奉行“拿来主义”以获取有用信息,同时又要教育他们深入认识网络的本质、看清网络的两面性、合理利用网络,这是网络意识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次是进行“六不”教育,不做“网虫”、不做黑客、不抛垃圾、不浏览和传播物品、不侵权、不轻信。再次是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大学生网民网上不道德行为猖獗的重要原因,与大学生网民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密切相关。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实践中施行主体应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之中。

2.3.2 进行网络心理教育 一些大学生网民种种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网络中的异化是和大学生网民本身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针对大学生网民网络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着力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恋心理教育,网络人际交往心理教育三个方面入手,让他们对过度上网和不正确地使用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诸如自我认同混乱、情感冷漠和信息焦虑等心理障碍和疾病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大学生网民中;有些大学生网民由于热衷于网恋,其生活与学习受到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一系列社会问题也由此引发了;了解过度上网“非但无法让我和其他人更接近,反而疏远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家人、朋友、邻居等”,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3.3 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 大学生网民由于“沉湎于由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而远离真实世界,为此也失去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人性”,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被网络异化,这也正是大学生网民一系列上网失范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有着十分巨大的反差,狠毒偶大学生网民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上瘾综合症,这就要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自主性教育和网络能动性教育,强化大学生网民大学生网民自我辨别、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网民明白什么是有益信息、什么是无益信息以及无益信息可能带来的危害;明白“选择什么”和“如何选择”。

参考文献:

[1]翟少红.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0,5,1.

[2]王阳.浅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青年科学,2010,(08).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教育内容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判别、选择、理解力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强化作用。[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效性的增强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面临的问题

实践中的问题总是在实践中寻求答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实效性如何,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的问题,更是教学和教师的问题。课程本身作为一种意识而物质的存在,并不必然具有实践向度的意义,其功能的实现主要靠教师和教学。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当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面临如下问题:

1.教育观念亟待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比较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本。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扼制。因此,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还要求教师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的突出表现,也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落后而又非人性化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教学成分。其在理论的系统传授方面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因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常态教学方式的状况下,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如把书本内容、教案转换成电子版的文字等。这种简单的教材“搬家”只是完成“源于教材”的知识过渡,并没有实现“高于教材”的实践升华,更谈不上对于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往往摇身一变而成为另一种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难以在这种低效交互中生成符合个体社会会发展的新的“质”。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受到授课方式、课程安排、学时等因素的限制,实践性鲜有凸显。遗憾的是,一些高校简单地将“实践性鲜有凸显”等同于“没有实践性”,没有抓好这一环节,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教学计划。有些教师简单地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等对待,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如缺乏专项经费和实践基地的有效保障;组织实施不规范;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2]

4.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都密切相关。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能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优化知识结构,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终完成的只能是“授业”而非“传道”和“解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生的问题是教育的声音。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及时优化,教育又何以取信于学生呢?得不到学生的信任、信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有回到“假大空”说教之途的危险。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有赖于教学组织的科学化;不仅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有赖于教学空间的拓展;不仅有赖于理论创新成果的转化,而且有赖于学科支撑作用的发挥。只有这些因素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限于篇幅,我在此仅就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空间拓展、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学科支撑作用的发挥等略陈管见。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要求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努力实现由目前的“注入式”教学向“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努力把学生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二是优化配置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不同的课程,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等多种方法有机地贯通起来,使其发挥整体效应和综合教育功能;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化,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施教学;四是改革考试方法,多采取一些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尤其是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2.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实践证明,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途径。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脱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其社会实践的内容应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教学中社会实践方式的选择应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切实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有条件的高校可由任课教师以自然班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学校应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各种学习和学术社团,开展各种学习和学术活动。

3.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就是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影响并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于实践的活动过程”[5]。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目的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需要,更是理论研究成果自身存在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然要求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课程化和教学化。而要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首要的就是认识成果转化的规律,即“客观地将业已存在的影响成果转化的各种因素揭示出来……按照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为成果转化创造充分的条件”[6]。其次要加强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重视成果传播阶段的管理,加强引导成果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加强对成果分类转化的关注和指导。

4.充分发挥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理论学科在内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都强调通过对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从课程论的角度看,“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关键环节”。[7]“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质量的前提是加强理论的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繁荣的学术,发展理论,丰富理论的命题。只有理论学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学科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有充分的学术基础,也才能有效地提升课程质量”[8]。因此,思政教师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性质的新要求出发,增强学科建设意识;要努力开展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持高水平的教学;要培养和增强理论研究的学术意识。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1).

[2]余京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困境及对策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9,(10).

[3]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4]陈克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理论界,2006,(11).

[5][6]陈兴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码 农村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历史实践证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也不例外,通过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见便捷,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网络文化的发展,拓展了农村中学生的视野,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维意识的发展,完善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使学生的树立开放精神。

(一)网络文化对促进农村中学生独立意识的积极影响

农村中学生的传统意识较强,在家听从爸妈的教导,在学校听从老师的教导,而自身独立意识则较为薄弱。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上主动地自由地发表言论,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像课堂教学,接触的内容都是教师精心挑选的。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自主地浏览信息,发表看法。可见,在网络文化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自由选择,自由地作出决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积极影响

农村学生的法制意识普遍较为薄弱,虽然目前网络法制仍不健全,但是,网络世界具有自身的法则。在网络中,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大家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中学生参与网络平台,就会不自觉地遵守其规则。经过网络的犀利,学生也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法制意识。道德法制意识对学生今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法律。

(三)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开放精神的积极作用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可以为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的农村中学生提供更多的与社会接触的平台。通过网络,农村中学生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接受外部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弥补农村学生视野狭窄的问题,及时地让学生了解到外部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地心态,对任何事物都以一种开放地精神来迎接、来对待。

二、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中学生大都处在身心快速成长时期,心智不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在形成过程中,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更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监督环节比较薄弱,学生的家长要么是文化程度偏低,无法认清事情的利弊,要么就是在外打工,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过于自由。再加上网络这一开放式平台,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会渗透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而中学生处在约束力和辨别能力较低的阶段,其思想很容易受到片面信息和负片文化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下,中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沉迷于网络,忽视了现实生活,不喜欢与人交往,很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阻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例如目前一些中学男生过于沉迷游戏,信奉武力,再加上血气方刚,很容易出现使用暴利手段解决问题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还有一些父母在外务工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也与网路暴利文化的传播具有密切关系。此外,网络上的言论大都属于匿名留言,约束性小,再加上中学生涉世未生,认识片面,很容易被网络上的错误言论所误导,导致思想上的偏激,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扭转学生的认识将十分困难。网络的虚拟性还会导致学生原有道德标准的弱化,与现实生活的道德标准相背离,造成学生道德判断的双重性。

三、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看清其利弊的同时,学校应肯定网络文化在培养农村中学生独立思想意识、道德法制意识和开放意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在德育领域,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学校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此外,由于中学生的判断能力较低,首先,老师应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互联网,不断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查阅信息、辅助学习的能力。其次,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有效工具,实现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即时性。最后,教师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应积极使用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事件、新闻等涉及到道德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一方面新鲜的话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桂梅.浅析农村中学的道德教育[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3).

[2]张振宇.当代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1).

篇8

一、克服滞后性和物化意识,实现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三条指出“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这里好像存在一个二律背反,实际上,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的同时,很多人只强调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可我们的中小学师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难道不是和我们的师范院校的水平联系在一起吗?从这点上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已经被新课程改革远远的落在后面了,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改革明显的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变得极为被动,我们只能顺着新课程改革的思路相应的调整我们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使改革烙上了功利主义的烙印,我们成了技术工人,我们在不断的迎合市场的需求,不断改变我们的工具,为的是让我们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可我们却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对象,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工具,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注重的是效率,是经济利益,受韦伯的合理化思想的影响,人们更多的希望任何的东西都可以量化、可计算化、可操作性,这无疑是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也正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所阐述的物化意识。“物化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2]。在卢卡奇看来,这种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充分的地方特有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从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领域或多或少也出现了物化现象,从卢卡奇对物化的阐释结合教育来看,“教育物化的核心是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的物质化。教育工具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被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提升个人价值的工具,教育物质化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价值追求价值目的的物质化”[3]。这种教育的工具化和物质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材文本成为物化的精神载体,灌输式教学向学生输入静态的知识,导致学生思想具有单向度性(只会顺向接受不会逆向思考),这种肯定式思维在教育中占据主导支配地位,造就了许多知识的容器和单向度思想的人。”“在教育中,为了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人被当做劳动力来培养”[4]。这实际上是又把我们拉回了教育改革的本质问题上,改革的本质和目的是人,是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作为劳动力的人,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劳动力教育就必然会导致割裂人的整体性存在,劳动力教育是手段教育、工具教育,而不是目的教育、人的教育。当然,作为个体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首先是要作为一个劳动者存在,然而,又不仅仅是作为劳动者而存在,因此教育不能把人的教育降低到劳动力教育的低级水平,不能把前提误认为目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也就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师,当然这个合格并不仅仅停留在他能在毕业时拥有多少可计量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所具有的品行和创新能力,这种品行和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他在将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因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要破除这种教育的工具化和物质化,根本上要破除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在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处理好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明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技术手段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但切不能以工具手段为中心,否则就如之前所说的出现物化教育,而这种教育“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5]。

二、树立整体主体意识,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说过,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直接关系到千百万教师的成长,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一代新人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师教育的发展改革中,首先要有先进的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针对我国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统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世界,要把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看待,将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智力发展统一起来。这些先进的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确实也对我们的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行了澄清。在这样的先进理念的指导下,一时间教育界纷纷展开了对于主体的探讨,大多数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章都突出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上如何改革以确保实现学生成为主体,例如有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无一例外的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把教师仅仅当做了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是否矫枉过正了呢?

对于教育及教育改革的主客体,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教师是主体,或者当前要以学生为主体,而笔者认为这些理解都不准确,实际上,从不同层面区分的话,是会出现不同的主客体的类别的,在本文中,作者仅以微观层面即学校教育实施层面来作以分析。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作为改革主体,把学生视为客体,甚至连教师也成为了客体,因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教育知识成了反映普遍的不变的本质与规律的静态的知识,所以围绕着知识形成了三个阶层,即研究和发现规律的专家、传递规律性知识的老师和接受规律性知识的学生。这样,专家们在研究室发现规律性知识,教师们在课堂中传递知识,学生们被动地接受这些现成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无疑也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首先要确立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主体意识,也可以说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这就涉及到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问题?如果我们依然站在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那么无疑又会简单直观的对于改革的主客体作以区分,要么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要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无法触及到教育的深层本质,依然是一种外在的思维方式。要实现由外向内的变革,就必须意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换句话说,也就是教育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层面,改革表面上虽然由学校、教师发起和实行,但改革的主体也包括广大的学生,但以往的做法却是改革好像只是老师的事,和学生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学生也从来都不关注。在实行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把自己当做改革的对象,没有主体意识,积极性不高,改革对他们来说永远是外在于他们的,因而学生从来就没有改革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只把自己看做是改革的实施主体,而没有意识到在改革过程中教师也是改革的对象,这样一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的确立起主体意识,改革对他们而言都是外在的,这也导致我们的改革总是在不断的进行,却总是收效甚微,这实质上说明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关键是要让我们的师生统一起来,共同确立真正的改革主体意识,把外在改革转变为内在的改革。只有确立改革的意识,使主客体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有内在动力去主动进行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大力改革大学课堂教学,把大学课堂教学的主体还给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师范生,使师范生首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体验未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力量,使他们首先成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也就是培养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师的时候,有意识地让中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也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小学新课程改革。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实现“应然”与“实然”的对立统一

篇9

1.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存在误解。

首先,学校重视升学率而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表现在课时上不够、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其次,家长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却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出现很多智力水平高,但是道德素质低下,或者是情商不足的学生。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思想道德素养只需要简单的通过学校思想政治课就能培养,却忽视了家长本身的言传身教的教育作用。最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误解。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照本宣科,都是对理论的东西进行说教和口号上的空洞的宣传,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并没有实际作用。

2.教育方法不够灵活,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教育者和受教者相互互动的课程,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然而目前还存在着一些脱离实际的问题。一是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仍然采取课堂的固有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这种生硬的缺乏思想互动和情感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二是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过分重视依赖课堂,而不注重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种单调的教育方法与学生的期待有比较大的差距,从而降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3.教育内容过于单调,缺乏创新。

当前很多教育内容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仍然固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并不能满足时代以及学生的需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了解决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满足他们对人际交往的需要,要求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育。

4.缺乏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首先,由于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很多专业素养不够的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死记硬背、忽视学习方法的灵活掌握,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课程来传授知识,却忘记了最本质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专业老师的待遇以及职称评定和相关的培训以及进修没有保证,导致老师缺乏创新课程的积极性。

二、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学校、社会和家庭齐抓共管。

首先,学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组织各种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如利用文化长廊、广播站、团队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家长的世界观、政治态度以及道德行为对子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注意自身的道德素质以及行为是否一致,要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良好的品德素养感染孩子。其次,也要注意到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一方面学校要联系相关部门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弘扬社会主旋律,为中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必须要改变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利用课外活动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对于不同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注重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入符合时代的新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处于向成年人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一、引言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主义常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对青少年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二、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模式固化,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1]。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究其根本是因为家校之间没有的达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

三、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中学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2、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3]。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3、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4]。一方面,教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4、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中小学教育要把提高学生素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予以适当的教育、激励、唤醒和鼓舞,发挥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挖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结合时政发展,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群体智慧[5]。通过创新中学生学生组织,使中学生站在更好的角度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自我教育和引导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切身实践让中学生发现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意义,从而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见贤思齐,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觉悟。

5、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6],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现是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83

[2] 王继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新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29—30.

[3] 王炼,葛祥伟. 论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探索,2005(6):96—98.

[4] 文化.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当代教育2010(2):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