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摄影教学;数字影像;教学方法;实验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79―03
前言
《摄影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5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18学时。我院自2001年开设教育技术专业以来,《摄影基础》课程一直伴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发展,并为艺术设计专业和新闻专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应用和图像处理的数字化发展以及高校本、专科学历性质的不同,《摄影基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们在《摄影基础》课程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课程教学时数和教材选用有所变化,对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和改革。虽经历了建设发展过程中实验条件简陋的坎坷,仍然还有一些不足和缺憾,但经过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完善,现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已基本发展成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经常参加各级影展和大学生DV作品大赛并取得不同级别的奖励,从兴趣的产生发展到能力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也为《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教育电视系统》、CAI课件制作、影视创作等专业课程和实验的深入和提高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笔者将自己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出来,旨在使《摄影基础》课程更加完善,以便今后能更好地深化教学。
一 更新教学目标定位
摄影是一门集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怎样通过摄影教学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专业技能的扩展,适应“读图”时代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一直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深思的。从课程性质上,《摄影基础》属于应用性课程,学习时应该强调实践操作;从教学目标上,不但要掌握摄影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以往的摄影教学主要以学习和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大量课时用在讲解照相机原理、曝光控制等基本操作上,学生多数仅能拍摄出清楚的照片即可,要想创作摄影作品,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锻炼。而随着照相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操作技术的简单化,促使我们调整教学重心,教学内容由技术性向艺术性转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摄影创作上,要求学生在实验当中注重用光、合理构图,能够创意求新,拍摄出有较高质量的摄影作品。
二 修改和调整教学单元
针对新的教学定位,分析了数字化环境下课程内容和专业发展特点,我们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
首先,及时更新课程教材。自本课程开设伊始,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向学生传授影像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强教学创新,从掌握技术转向提高艺术水准,先后更新和选用了更适合学生和教学的新版本教材,其中有:《摄影基础》,刘涤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摄影技术教程》,许国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大学摄影创新教程》,陈琳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摄影技术与艺术》,杨韶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
其次,调整教学重心,合理压缩教学单元。随着照相机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有些课程单元的学习已显得过时或失去实际意义,如双反照相机的使用、暗房特技处理、冲洗药液的配制、黑白照片的接触印相、彩色片的洗印等。以前为学生实验提供的多是全机械相机和黑白印放设备,教学中曝光量控制的讲授和实验较多,传统暗房操作实验所占的比重也较大。而今学生所用的都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照相机或数码照相机,曝光、调焦等在摄影实践中的控制应用不断减少,我们对部分内容做了相应地压缩。照相机的自动化、操作技术的简单化,使我们在教学中加大了摄影用光、构图及摄影鉴赏的比重,为摄影教学由教授技术向传播艺术的转变提供了时间和条件上的可能。
再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影像综合处理能力。数字技术的21世纪,人类又重新进入了“读图”时代。结合数码科技产品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教学中及时提供最新的影像发展信息,补充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数码照相机的使用、多种曝光模式的调节、自动曝光补偿、计算机图像处理、数码照片的输出、数码相机动态摄影、数字相册和影像编辑等实验项目,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
为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我们选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韶光编著的《摄影技术与艺术》2008年第二版教材,教学中不断强调数字环境下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在基础理论方面重点熟悉照相机的功能结构和拍摄模式,掌握照相机的操作和使用;理解景深的概念及光圈、焦距和物距对景深的影响,合理控制画面的清晰度和虚实关系;了解分辨率、像素、压缩比等性能指标,认识数字图像的文件格式和颜色模式。在实践操作方面掌握室内灯光和室外霞光、夜景等不同的光源环境,练习掌握人物、风景、和、静物等不同题材的拍摄要点,在拍摄过程中注意光线、色彩、构图的调整控制;熟练操作Photoshop、ACDSee等多种数字图像操作软件,能够顺利完成图像数字化的保存、传输与加工处理过程。
三 理论联系实践,创新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历从专科到本科;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从基础课程入手到专业课程深入;从技能手段掌握到艺术创新提高;从专业课程学习到课外社团交流等诸方面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技巧和佳作鉴赏相结合
教师结合自己或他人在摄影创作过程中的拍摄技巧和经验进行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小窍门、小经验,开展课堂激励机制;介绍创作理念和摄影感受,创设教学情境,使理论教学实践化。
针对不同镜头的效果、构图用光、画面质感等,运用深入分析大量摄影佳作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感知,使技能掌握和审美提高相得益彰。笔者还通过建立个人摄影博客和利用网站资源开展课外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
第二、开放利用实验室,创设实验环境
摄影创作与一般课程实验不同,实验项目通常不一定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为配合教材内容足量开设相应的实验项目,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创作时间,摄影实验室在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最大程度地创设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环境,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到实验室进行操作,从而加强课外训练。
第三、多形式评阅学生作品,启发创作思维
学生完成课堂实验或摄影创作后,提交作品的实验报告中需写出创作的构思、过程、相关数据及结果分析。通过对作品的自我评价来提高创作能力。学生的摄影作业中往往有一些较好的创意和表现形式,但更普遍的是常见弊病或不足。面对作业的师生交流、点评,可以给学生及时反馈,找其出不足,对纠正错误、提高技能、启发创作思维大有裨益。
摄影实验不单是验证性课程实验,还应力求创作出新。每学年课程结业时,教师都把学生的实验作业和创作作品整理、刻盘保存,并尽力创造条件举办学生摄影作品展或提供校内外的摄影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相互评价、交流,扩大摄影创作的空间,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第四、成立影视协会,持久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和艺术能力
教育技术专业影视制作方向课程的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各门课程一般又都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习周期,而相关技能的提高,仅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长期实践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为了丰富全校的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在教育科学系和院团委的支持下,2002年成立了以专业教师为指导的学生社团――影视协会。协会最初以教育系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骨干,后逐渐扩展到新闻系、美术系、中文系、音乐系等专业和系部。协会经常举办摄影知识讲座、经验交流、组织校园DV剧拍摄活动,每年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影展和全国大学生DV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学习提高,协会学员在协助院系精品课程建设和团委、宣传部等部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此项活动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中心,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带动了学校多个学科的专业学习和能力提高。
四 革新实验室建设
作为应用性课程,《摄影基础》必须配合理论教学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见习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实验完成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而实验项目的设置又受到设备配套数量的制约。为此,我们紧紧抓住本科验收和学院实验室建设的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数码技术的发展趋势出发,对传统实验室进行了数码革新建设。
在设备配置方面,以16台凤凰DC-505、DC-888传统相机、2套斜桥式黑白放大机及相应洗印设备为基础,更新、添置了18台NIKON D-300、D-60、COOLPIX-8800等数码照相机和2套数字影像处理设备,并与机房50台计算机、11套非线性编辑机相结合,充分实现图片和影音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同时建立80M2灯光摄影实验室两间,配备专业影室闪光灯18付,可换拍摄背景幕两套,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
摄影实验室通过改造升级可以进行光学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摄影创作、数字影像的处理两大类实验,完成相机的设置与使用、曝光控制、光圈与景深控制、摄影布光、人像、静物摄影等室内实验项目。实现图像输出、 图像修整、抠像、拼接合成和更换背景等计算机图像处理。利用情况良好的传统洗印设备,完成黑白胶片的冲洗和黑白照片等少数传统实验项目,减少设备闲置,提高利用率。
五 丰富教学效果评价手段
过去主要依据考试卷面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绩,平时作业和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小。摄影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应给定体现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而不应简单地依据笔试成绩。因此,依据学院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调整了学生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成绩 = 平时(考勤+作业)×10% +实验(作品+分析报告)×30%+卷面成绩×60%
其中将实验成绩的比重提高了10%,增加了对平时作业的检查,使学生成绩由侧重理论转为综合评价。特别是对于在摄影大赛中入选、获奖或在摄影杂志上发表作品的同学,依据等级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加分。
六 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发展思路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具备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在校内外的自我创新意识,提高社会竞争能力,同时也为了课程自身的建设完善,适应教育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今后对该课程的改革和精品化建设的改革发展思路:
第一、进一步加大和丰富实验的比重及项目,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设计开设更切实际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二、加强学科横向联系,补充计算机基础和平面设计知识。作为启发性教学,提高审美素质,引导学生开展数字影像合成创作,扩展创新能力。
第三、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拓展专业发展范围。加强《摄影基础》与《电视节目的编导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之间的衔接、融合。建立与新闻专业课程的联系,拓展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发展空间。
篇2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问题城镇建设多元化用地需求
1固始县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口户籍政策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造成固始县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压于经济发展水平。
1.1城镇化水平较低
由于固始县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区位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作为一个灾害频繁的贫困县,造成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集聚阶段。到2000年底,只有8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为1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
1.2城镇的量少,人口规模小
全县33乡镇中,仅有8个建制镇,其中城关镇、黎集镇、蒋集镇、郭陆滩镇、往流镇、陈淋子镇等六个镇为老城镇,由于大多数乡的经济实力较差,乡改镇的步伐较慢。城镇分密度2.7个/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4.1个/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城镇不但数量小,而且规模小。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和第三产业滞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功能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建成区面积只有19.6个/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县总人口11.63%。与160多万人口大县地位很不相称。多数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并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职能单一,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城镇规模小影响了城镇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承担带动全县发展的重任。
1.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道路狭窄,建设标准低,交通拥挤;二是自来水普及率低;三是排水设施不完善,下水道普及率低,很多建制镇未铺设排水管道,污水排放及处理问题严重;四是环卫、通讯、环保设施、广播、电视、教育、园林绿化设施、消防、防震等综合防灾设施及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吸引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1.4沿公路布局的不合理性。
许多小城镇主要是依托过境公路发展后,形成了“要想富,占公路”的观念,使得许多小城镇的建设沿路拓展,公路不仅有小城镇内部道路和过境交通的双重功能,而且沿路形成商业市场,难以形成小城镇的完整形态和合理布局。
1.5农村城镇化的表面性。
一是小城镇职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其主要职能仍停留在为周围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及文教服务的初级阶段,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农业,小城镇集聚要求的第二、三产业还处在资要地位。二是土地松散,固始县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的比例较大,“一户一楼,一家一院”的传统农村型居住方式仍是目前小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的居住形式,从而导致土地松散,人口松散。三是规模偏小,集聚功能偏弱。80%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起点低、规模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制约了二、三产业集中区的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多。
2固始县城镇发展趋势
2.1固始县城镇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农步扭转。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已成必然趋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城市化已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当前县域经呈出一主两副四重点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段集、三河尖为二翼,以黎集、蒋集、胡族、往流为支撑,以一般乡镇为节点的职能结构完善,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网络,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飞阶段,城镇的发展处于极化过程,县域内各种经济资源要素都在向县城集聚,城市处于快速膨胀过程。
2.2城镇建设投资呈现多元化
建设小城镇的关键是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但基础设施的投资较大,资金从何处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始县已走出一条成功道路: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来推动小城镇发展,走以地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路子。对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公开拍卖制度,几年来通过拍卖土地,积累资金上亿元,有力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运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设施的使用效益,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大胆引进外资。通过有偿转让道路、公厕等城市公共设施经营权,对城市道路、路灯的广告进行招标,出让公益设施冠名权,获得城市维护资金。县城建设已形成企业,民间投资,政府等多元投资机制。
2.3城镇规划成为指导城乡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全县33个乡镇都已委托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完成新一轮的整体规划(2000—2020年),城镇规划编制的完成,避免了小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明确了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了自然及人文特色,充分发挥各地的种种优势,为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3用地需求预测
2000年底固始县城镇化率只有16.8%,城镇人口25.62万人,按照规划到2020年如果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全县人口180万人,城镇人口70万人,那么全县将有55万人由农村迁居城镇,按照人均占地100平方米算,还要新建、扩建城镇建设用地55KM2,其中县城人口由17.7万人增加到35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24KM2;乡镇镇区居住人口将由8万人增加到38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69KM2。扩建城镇建设用地55KM2盯当于又要占用土地8.25万亩土地,这的确是个很庞大的数字。城镇化、工业化需要占用地,一方面靠城市内部挖掘与改造老城区,提高建筑高度,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规划,尽量利用山坡地、填谷造地来解决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占用耕地问题,特别是盘活农村老宅基地。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秋琴,周宝同,孙婷,犍为县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其用地需求分析者[J].建筑大学学报,2006.7.
篇3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该区域具有竞争力产业的促进其具有产业竞争优势发展,促进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升海南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思路为: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改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为保障,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保优扶弱”的产业发展原则,努力构建海南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于改善产业发展条件,而且对于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要提升海南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必不可少。
着力构建安全、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统筹发展铁路、航空、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建设四通八达、安全通畅、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海口至广州、海口至岛内其他市县高速公路建设,适时启动西环铁路扩能改造,筹划建设博鳌机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功能配套齐全的港口格局,积极推进邮轮、游艇码头建设。
抓紧完善综合能源体系。坚持以水电为主、多能互补、集中与分散供电相结合,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进昌江核电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地热、风能发电。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工建设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搞好农场水利设施建设,形成较完备的灌溉体系。加大现有灌区改造力度,积极开展节水灌溉。强化管理,保护和利用好水利设施,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以大江大河为重点,加强流域综合治理。 继续推进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等通信基础网络建设为重点,构建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高可靠度的统一基础信息传输平台。加快宽带通信网、新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积极推进海南“三网融合”建设。以电子务网络、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全社会信息化进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创新投入机制,改革和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投入政策,拓宽投入来源,确保投入稳定增加。一是要继续争取中央对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二是要努力增加区、地(市)两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并逐年增加投入比例;三是要吸引带动信贷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通过贷款贴息、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7:26.2:41.1优化为2010年的26.3:27.6:46.1,由“三一二”转变为“三二一”,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转变。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科学选择适合海南省的新兴产业并实现新的突破,成为我省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海南的一项重大产业政策,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转变海南经济发展方式而做出的合理选择,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产业战略需要,也是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海南省在明确“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始终是海南经济基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要立足省情和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七大新兴产业;同时,海南作为国内海洋面积最大省,应重视提升海洋战略,将海洋经济培育成为支撑海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七大新兴产业与海南独特的海洋产业将共同构成海南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海南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作为一个后发展省份,海南省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想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占据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因此,应针对目前海南省产业存在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少等问题,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切实加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认真贯彻落实已出台的一系列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政策措施, 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断优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利用机制。坚持吸引与培育并举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本地人才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引进省外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鼓励人才引进。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和高端人才项目资金,重点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别要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三是完善用人机制。将人才引进、培养与科技创业、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技术、专利入股、期权等政策,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另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要加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要在创新机制、融入市场上下大功夫,激发产、学、研各个方面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瞄准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尽快转变为产品,走出以市场应用引领科研开发、以要素融合促进成果转化、以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发展道路,着力从制度上培育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环境是吸引投资的关键要件。我省产业发展要以优化投资环境的不变来应对国内外投资市场的万变,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最大限度提高投资吸引力,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能力作为扩大开放的关键环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使我省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我省开放型经济进位赶超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持续完善的硬环境相比,软环境的提升同等重要。在各地纷纷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今天,软环境已成为影响产业承接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和法制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要从制度上真正管起来,提高审批效率。实行服务公示制,对于办事程序、申报条件、收费标准、工作时间等需要明确的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使服务全过程实行公开、公正、公平。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聊城;弯道超越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40-02
实施“弯道超越”是聊城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促进聊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要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就必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找出发展的关键点,并努力进行突破。
一
实现“弯道超越”,聊城有机遇。一是宏观政策的机遇。为应对危机,中央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聊城市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强政银、银企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国家去年第四季度新增投资1 000亿元中,聊城市共争得总投资2.02亿元,占全省的第七位。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经济的萧条必然带来产业的大转移,出现经济布局重新洗牌的机会,必会以市场约束和成本约束的形式体现出来,导致生产要素重组,产业布局调整,地区发展格局变化,这是后发地区实现弯道超越、科学跨越的最好时机;而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形成新产能,聊城市的机遇更是得天独厚。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危机时期,材料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市场相对宽松,是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最佳时机。对于企业来讲,危机时期也是调整结构、抢占市场的机遇,是加速技改、扩能提质的好机遇,是强化管理、练好内功的好机遇。
实现“弯道超越”,聊城有基础。一方面有经济基础。2008年,尽管遭遇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聊城市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 200亿大关。另一方面有建设基础。由于聊城地处山东西部内陆地区,加之经济外向依存度不高。聊城市在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金融工作强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已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发展的深化与扩张期。
实现“弯道超越”,聊城有信心。所谓“富贵出在凶劫年”、“渔汛常在台风后”。越是危机时刻,越是低成本发展难得机遇;越是困难之际,越是拉近与先进地区差距之时。目前聊城市已经具备发展的后发优势,当务之急就是要提振信心。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全市干部群众通过解放思想,不仅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并且责任心明显增强,自信心空前提升。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在求真务实、真诚为民的工作中脱颖而出,练就了“弯道超越”的本领;目前的聊城,无论人气、士气、底气,还是资源、区位和愿望,都是“万事俱备”,“ 弯道超越”,聊城正当时!
当然,“ 弯道超越”并非易事。因为弯道的弧度越大,对选手的心理考验更大、技术要求更高。把握越好,赶超标兵的机会就越大;把握不好,就会错失赶超标兵的良机,甚至有可能被追兵甩在后面。从聊城发展的实践看,弯道好比发展中的逆境,身处弯道,一定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逆境奋起、发力超越,才能赢得最后胜利。弯道面前,也有人看到困难和问题很多而产生畏难情绪,或是怕担风险,害怕去正视和研究“弯道”,不敢付诸超越的行动。也有嘴上高调要“弯道超越”,却不见行动,或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为求“ 超越”而“超越”,只追求GDP数字、企业产值和产品数量,不顾产业的发展质量,不顾环境恶化和资源能源高耗,不讲方式方法地瞎干、乱干、蛮干,其结果非但不能在弯道处顺利赶超,甚至会错失机遇,影响大局。
二
目前,要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弯道超越”发展战略,最根本、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就是要强力推进项目投入,突出抓好以下四个关键点:
第一,找优势、强信心,练就“ 弯道超越”的眼力。要把握自身的优势。聊城作为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有着较强的综合实力、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从发展基础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已迈开了从蓄势聚能向加快发展的步伐。增长的稳定性更强,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增长,而且反映在质的提升;发展的协调性更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群众的福利水平同步提高;潜力的后发性更足,投资的累积效应陆续释放,自主增长的基础正在形成。从发展空间看,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进一步确立了聊城的战略地位。聊城,作为山东市场西进、中西部地区能源东出的“ 桥头堡”、京九铁路和大运河上承南启北的要冲,良好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都将为新一轮加速发展注入新的要素,增添新的活力。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全市致力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提档优化步伐加快,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尽管经济形势动荡加剧,但聊城加快发展的比较优势没有改变,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机制正在加速形成,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更快速度、更好质量的发展。
要坚定超越的信心。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弯道”期的特点,不为定式所困,不为视野所限,不为艰难所惧。适时调整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闯”的胆略、“ 试”的意识和“ 冒”的勇气,敢涉没有先例的“ 盲区”,敢走矛盾复杂的“ 难区”,敢闯不合时宜的“ ”,切实做到先进地区已有的,学习借鉴干;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大胆试着干;别人没有干过的,积极探索干。真正用创新的思维拓开发展的困境,用发展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增强企业主体的投资信心。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追加投资、开展“ 二次创业”的信心。
第二,抓转机、快转型,提高“ 弯道超越”的能力。要积极抢抓转机。当前的发展转机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利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宏观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向各级地方政府传递的是加大投入、止滑保增的积极信号,为加大投入、快上项目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条件。二是内需拉动。国家把今后两年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项目作为内需拉动的投入重点,市十五届二次人代会也已经把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旅游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全面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应当主动早抓、早受益。三是市场变化。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重大调整,为我们迎接国际资本和先进产业转移带来了发展机遇。当务之急是紧密结合聊城实际,围绕中央和省市投资方向,抢抓项目先机,快部署,快行动,把发展转机最大限度转化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工作成效。
要加快发展转型。一是要积极在“招”中转。大力招引先进制造业项目,特别是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项目;大力招引物流企业,建设物流园区,使聊城空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要突出在“扩”中转。实施扶大培强战略,支持信发、时风、祥光等支柱型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经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要注重在“聚”中转。支持和引导传统优势中小型企业通过集聚提升产业水平,全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以生态工业、循环生产理念,引领传统企业在升级换代中做大做强。
第三,扩内需、促投入,施展“ 弯道超越”的魄力。要加大重大产业支撑项目投入。一是争取项目实现突破。根据国家确定的六大类投资方向,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有利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切实做好争取工作,力争每个县(市、区)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全省建设计划。二是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突破。继续举全市之力,抓好三农、 工业产业升级、节能环保、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技术改造项目与新上项目同等重视、同等支持、一同考核,充分用好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企业技术改造创造条件。三是谋划新的优势产业项目实现突破。围绕有色金属加工、新能源汽车、硅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等新兴产业,搞好项目论证和申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聊城长远发展的支撑力量。
要加快城建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要以全区域城市化为目标,加大城市改造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按计划加快实施古城区改造工程,盘活土地存量,激活住房需求。积极推进路网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启动马颊河、徒骇河等河流的综合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小区改造,进一步改善市容环境,优化人居环境。
要全力推进民生保障项目投入。应当围绕保民生、保稳定,大力推进利民惠民重点工程,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学整合全市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在手安置房建设,抓好安置房地块储备,突出安置房、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开发,推进新市民集聚点建设。
第四,重创新、激活力,增强“ 弯道超越”的动力。要推进城区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体系一体化;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支持、引导农民通过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积极推进村组集体资产改革,使之成为产权明晰、主体多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加快撤村建居步伐,实行村社分离、政企分开。引导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型,推进城郊农村融入城市经济循环圈。
要推进投资融资机制创新。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银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改善融资环境,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带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民间风险投资和各类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篇5
【关键词】新农村网络信息化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
社会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使得大众传播媒介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网络以其迅速、便捷、个性化的优势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媒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首先要发展农村的经济。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发展滞后的具体情况,农村网路信息建设是经济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农业实现现代信息化经营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
二、我国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
中国城市的信息化进展十分迅速, 农村的信息化进程长期滞后。从长远利益看,若不消除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消除差别,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发展经济,我国效仿俄国采取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村被迫为工业化战略做出牺牲,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为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却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制约。由此一来,这种城乡二元化逐渐形成并日益加剧,公共产品也因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在分配中更加侧重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宽敞的道路,整齐崭新的房屋,更重要的是和城市一样的信息传播,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接受和。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重要作用就是有效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缩小城乡信息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缓解城乡矛盾,促进城市和农村良性互动发展。网络信息化建设也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任,信息的对等成为衡量发展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
2、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协调控制,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从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进而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网络的建设和普及则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不仅可以及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还可以帮助农民改变观念、技术改进、拓宽市场渠道、实现增产增收。
从现实状况看, 信息梗塞不畅、城乡联系割裂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建立起高速信息网络, 把农特产品生产、流通及农村资源信息迅速传达给市场或城市消费者, 搭建起产销、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网络同水利、医疗等都属于公共设施,我国的城市基本已经搭建起一个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但在农村这还是一片空白,这就使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两极化,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农村搭建一个网络信息平台,使网络融入农村,并能为农村经济的建设做出服务和贡献。
(2)丰富农村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当今信息社会,网络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讯、前沿知识,而且也是现代人的重要娱乐工具,同时它还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是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新方式。在思想观念保守的西部农村地区,网络成为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不仅能丰富农民的知识,还能逐步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扭转农民“思想贫困”的局面,加快农村生产方式、思维习惯的变革。农民观念的改变又会促进他们舆论监督、参与政治的意识的增强,他们会逐步参与到政治监督和社会建设中来。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的这些优势能更加有力地推动西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我国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有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打破了广播、报纸、电视一统天下的格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但只占整体网民的27.8%。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薄弱,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较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还很不足。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由于缺乏相应设备和知识而不使用网络的相应比例均高于城镇非网民群体。
造成这种网络“去农村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
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电脑还是一种奢侈品,而宽带接入和使用的费用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有些开办打印店,刻章店,横幅制作店的农民只是把电脑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并没有用它来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和商务交易。
2、客观原因
网络媒体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涉农内容不足。由于网络传播媒介是城市化的产物,几乎青一色把受众定位于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这四大中文门户网站没有一个涉及到和农民、农村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内容(新闻除外)或开设专门栏目。其次,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缺乏,电信处于垄断地位,宽带接入价格昂贵、配套服务欠缺,设施维修不便。
我国城乡网络建设的差距导致网络带给农村的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也就是“数字鸿沟”。城市居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农村地区的居民依然原地停留,最终造成“马太效应”。城市和东部地区经济中本来就具有物质资源、政策支持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优势, 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的作用下其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高, 而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再加上数字鸿沟造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劣势, 缩小城乡差距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格局也将难以破除。数字鸿沟和“三农”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恶性互动模式, “三农”问题――城乡二元差距――城乡数字鸿沟――城乡二元差距――“三农”问题的恶性循环, 导致农村陷入收入贫困、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同时存在的局面, 最终城乡发展二元落差在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拉大, 使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新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对策
对于受众来说, 网络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传播工具, 在网络媒体面前, 每一个受众个体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地位受到经济实力的制约,“受众平等”并没有体现出来,相反则是“消费者平等”, 致使经济实力雄厚者成为网络资源的拥有者,经济实力单薄的农村则处在网络传播的边缘。这个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挑战, 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精神的丰富。
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加强调控,完善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分配,使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能够得到物质上的保证;其次,政府还应该对网络运营商给予以资金上的投入和支持,农村网络信息建设是个范围广、投入高、周期长、初始阶段回报低的工程。在市场机制下,仅仅依靠市场的调控是不行的,企业总是把资金投入收益最大的行业和领域。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村网络信息建设才能得以实施。
语言和文字是传播活动中的主要信息载体,但由于我国农民接受教育的比例相当低,这必然给传播活动带来一些限制和负面影响,阻碍了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加大农村的基础教育,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还要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操作使用方法,使农民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
在网络媒介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的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农村居民对网络的使用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与否,也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加快完成西部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李永健:《大众传播与新农村建设》[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③汪霞,《信息时代西部农村“知沟”现象及对策》,《新闻界》,2004(4)
篇6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 刘宁 杨煜琛 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
篇7
一、建设目标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构筑多元化的信息渠道,让农民快速、高效、便当地获取致富信息,促进农民继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实施网络教育,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实施电子农务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证;实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内容
(一)搭建农村信息管理平台
以及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依托现有的政务网络和网通网络。以方便、高效、实用、节约为目的连接各镇办、村及农业服务组织。根据各行政村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设施,包括电话、光缆、村村通宽带、有线电视等。完成全区30个行政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面向各行政村延伸建立农村基层政务管理系统、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水务资源调配信息平台、实现在村本级直接处置包括农业人口数据、农村经济数据、计划生育等系统的线办理、查询等功能,利用现有的区协同办公系统。让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直接贯彻传达到最基层,农村基层政务信息直接回馈到区政府决策部门,并根据《市区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要求,进行村务公开,从而整体上提高农村政务处置的透明度。
(二)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网站
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服务型网站,依托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整合涉农服务信息,为农村提供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规范、实用技术、市场、劳务、培训及相关的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及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涉农信息化培训,积极鼓励特色涉农信息产业发展,培养现代农民意识。
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通过网站面向农业生产过程提供信息化管理的产品和技术。以农业科技专家远程顾问、农作物市场发展预测等栏目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激进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拓宽涉农产品供求市场,利用网站推行以涉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让农民快速、高效、便当平安地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适时掌握涉农产品市场行情,及时调整涉农产品生产结构,实现产销对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立农村人口基础数据库
包括区30个行政村和1个新成立的晨曦社区;其中峡窝镇23个行政村;济源路街道办事处1个行政村;新安路街道办事处1个行政村;中心路街道办事处2个行政村;工业路街道办事处3个行政村,建立全区的农村人口基础数据库。及其所在行政村的企业及外来务工流动人口。
(四)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平台
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平安、高效、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通过建立新农合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补助便利、资源共享”目标,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信息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和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化;实现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卫生服务单位三级的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最优化利用,适应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建设任务
(一)区广电局要针用户分散的现状。进一步扩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接入能力,完成全区30个行政村光缆铺设,25个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90%宽带入户率达到30%
农村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可依托现有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本着“节约本钱、满足需求”原则。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通过完善原有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系统,建设符合农村现状的信息管理平台。
(二)区信息办负责搭建农村综合服务网站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结构与框架并提供技术支持;区农经委与各镇办负责搜集整合所有涉农服务信息。
(三)人口基础数据库做为农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基础。拟订抽调各镇办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一名,总体负责辖区内各村工作进度及安排;信息员一名,负责信息传送、数据统计及报送。各镇办派出所抽调一名警员协助入户调查工作。区公安局外来办抽调3人负责流动人口的调查及统计工作。区各镇办计生工作人员协助完成各村人口采集工作,并汇总审核该辖区采集数据的真实性;每个行政村村委会布置5名工作人员,负责人口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录入等工作。
负责制定农村人口数据采集的总体规划,农村人口数据采集由区信息办提供技术支持。协调解决农村人口数据采集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推进我区农村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负责组织协调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农村人口数据采集的管理体系。区农经委、计生委、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统计局等单位参与保证项目实施。
(四)由区信息办对区新农合管理办公室、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相关单位进行详细调研。并结合我区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制定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
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局委的负责人担任,成立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为组长的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依照职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
造福农民的惠民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广播、电视、网络、黑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积极推广、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认知度,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保证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圆满、顺利完成。
(三)确保前期调研
各镇办于年10月10日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化项目进行布置,为确保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上报辖区内各村组拥有计算机情况、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人员情况、已掌握村组人口基础情况等相关信息。
(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发展壮大特色农村信息化培训机构,重点培养农村基层信息化工作队伍。积极开展信息化培训,实现村村都有信息化专兼职队伍。平台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对工作人员有计划地组织阶段性培训,总结工作中遇到问题,交流经验,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在采集、审核、汇总、录入等过程中圆满地完成任务。
(五)重视审核汇总
定时由各镇办信息员对各镇办辖区的采集信息进行审核、汇总工作,平台的信息采集过程中。确保采集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并及时汇总到信息化领导小组,以获取最新的采集动态,布置下步工作安排。
(六)建立例会制度
加强对平台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要加强沟通,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通报机制。相互通报,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形成例会制度,每周对工作情况进行汇总评比。
五、工作要求
(一)年10月15日。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完成相关工作人员的抽调和动员工作。区信息办、统计局、农经委负责完成抽调人员入户调查前期培训
(二)年10月20日各镇办抽调3名工作人员。
(三)年10月30日区信息办负责完成农村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软件搭建工作。区广电局和网通公司、移动公司等网络运营商完成农村信息管理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四)年11月10日完成数据采集并由信息办组织对各行政村信息员进行数据录入培训。
(五)年11月15日区信息办负责完成农村综合服务网站顺序框架建设工作。
(六)年12月10日前完成农村人口数据录入工作。
篇8
[关键词]医院;无纸化办公;档案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42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1
档案本身作为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在各行各业的运营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医改浪潮下各大医院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医院处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很多医院已经开始实施无纸化办公,新型的电子文件逐渐替代了传统办公的纸质文件,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无法对新型的电子文件进行建档、归档,这就需要我们在无纸化办公环境下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管理模式的便捷化与多样化。
1 无纸化办公的概述
无纸化办公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办公室办公效率,这种办公手段去除了传统办公模式中以纸张为媒介的书写环节,实现了不使用纸张及笔进行业务处理,实现办公业务的信息自动化,故而被称为无纸化办公。
无纸化办公主要应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产品为办公媒介实现自动化办公,以新型灵活的电子文件替代了传统办公的纸质文件,使办公文件可直接通过网络办公系统便捷而准确地传递到指定目标手中,整个过程实现了办公无纸化与办公信息化,省略了传统文件书写、复印、装订等办公环节,避免了人力、财力的浪费,节约了办公成本。无纸化办公的实现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与办公质量。
2 无纸化办公条件档案信息化建设途径
医院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以纸张为办公媒介与办公载体,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医院的档案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纸张档案管理体系,形成了规范性的纸张档案管理制度。而在无纸化办公推广的趋势下,传统的纸张档案管理体系已无法对新型的电子档案进行归档、建档。这就要求医院顺应时展的趋势,开展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2.1 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团队
在无纸化办公实现的条件下,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向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发展。然而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医院相关档案管理团队的信息化专业素质却不尽人意,无法掌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因此,医院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团队。
首先,在职员选用上尽量选用高校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在其入岗前对其进行计算机技术的专业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医院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只有根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配备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专业人员,从人才选取上加强团队建设力度,才能有效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次,对在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业务培训,在其丰富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可开展在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同其他医院的档案人员的业务交流会,实现各大医院档案管理部门信息化技术的资源共享。使在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有效率地学习并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其适应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
2.2 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当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存在信息化制度标准不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信息化规范等问题。规范相应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相关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保障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医院一方面应遵从国家针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细则,规范信息化建设的操作环节;另一方面,可从信息资源的管理方面入手,根据已有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经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兼容性强的信息化管理标准体系,指导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2.3 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将会运用到大量的数字化软硬件设备、数字化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信息安全系统来开展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医院加大对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资比重,结合医院自身的经济基础,配备相应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进而保障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保证医院档案管理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3 结 语
无纸化办公的实现为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医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努力抓住机遇,实行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战略,顺应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岩,左天普.浅议医院档案管理现状以及信息化建设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3(13).
篇9
关键词: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113-03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 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
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 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 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 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 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 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6] 张素娟.数字娱乐产业新的“组合拳”[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6-38.
[7] 伍利华.三大因素制约数字娱乐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3.
[8] 王德保.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6,8:222-223.
[作者简介]胡丽(1971-),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思想政治教育;
陈莹莹(198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篇10
关键词:常州;城市化;影响;对策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而产生和发展的,涉及到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观念转变等诸多方面,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历史上不少经济学家曾对城市化进行定义,虽然对城市化的定义表述不一,但其基本涵义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即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二是人口的迁移,即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三是人的观念及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转变。城市化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一、常州城市化现状及其影响
常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2006年,常州全市的人均GDP达37210元,约折合5150美元。从国民收入来看,常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为16649元,约合2310多美元。加上各种人群都有统计口径之外的收入,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上远大于2310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则常州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达4000多美元。按照经济学家钱纳里建立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化阶段的关系,常州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后期。根据国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当人均GNP达到1500美元后,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1.城市化优化常州产业结构
城市化促进常州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是随着产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工业发展要求资源和人口在一定的自然空间上聚集,工业生产和工业品消费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工业生产可以集中在固定的空间区域内,从而带动人口集中居住,这就产生了城市。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资源和人口的聚集达到一定规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就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其生产和消费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同步性,因而只有工业发展导致人口聚集达到规模要求后,第三产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将促使人口和资源更进一步地在空间上聚集。
城市化繁荣城市商业。2006年,常州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03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9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4.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27%。其次,城市化带动了常州市中心商务的繁荣。许多来自周边地区甚至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看好常州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纷纷把总部、地区总部、营销中心等搬到常州,同时,城市的扩大也促进了现代物流、旅游、保险、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2.城市化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化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建设方面,常州市在市政道路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宁常、扬溧高速公路常州段主线实现贯通,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录安洲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市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区南北大通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长江路、青洋路延伸段和常焦路、常金路工程建成通车,基本实现市区南北大通道无缝对接。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总投资2亿余元,完成了一期工程8条河道的污水截流任务。按照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要求,顺利进行了市区城乡公交资源整合,先后完成了原武进公交与越城巴士的整合、横山桥线和东安线67辆个体中巴车的收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至2006年末,城市电话用户达98.8万户,增长0.7%;农村电话用户24.3万户,增长5%;无线市话用户80.6万户,新增7.9万户,增长10.9%;移动电话用户255万户,增长22.9%。
城市化提高城市品位。建设特大城市对常州市市容、市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市注重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将市政道路建设与市河整治、园林绿化、历史文物保护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亮点工程、精品工程。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目标,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实施了以“八路八口”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化工程,敞开扩建了红梅公园、蔷薇生态湿地公园、新北区中心公园;新建了市民广场绿地、毓秀园、椿桂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856.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52.8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11.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6%,上升1.8个百分点;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拥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3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55个。
3.城市化集聚市区财富
中心城市在把人们引向城市的同时,也吸引了财富。随着进入城市门槛的降低,购房置业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和外地居民落户常州市市区的主要途径,由于这一部分人群大都是事业有成人士,他们有稳定的职业,有较好的收入,随着他们进城落户,也把相当数量的财富带进城市,使市区的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从而城市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形成滚动效应,带动越来越多的其他富裕居民迁入城市。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市的消费额比重不断上升,县以下的消费额不断下降。消费的日益向城市集中,也使财富进一步集中到市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强。
4.城市化提高城市就业和居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一是随着城市规模、面积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被城市建成区所代替。2002年常州市有4万多农村居民成建制转为市民,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6万。政府在征地过程今,为了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往往要求用地企业优先录用被征用土地的部分农民,使他们的身份和职业都城市化了。二是随着各开发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外资、民资企业进入开发区,带动了当地和附近农民非农化的进程。2006年,常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年末全市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达5.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12.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2.6%、9%,其中当年净增加注册私营企业5674家、个体工商户9866户。
城市化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通过高考、购房、创业等途径进入城市,这一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的绝对减少,农民人均生产资料有所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逐步减少,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从而也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第三方面,城市的扩大也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肉蛋奶、花卉、苗木等城郊型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常州市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在l990年是61.6%,96年首次下降到50%,2002年仅为36.8%,2006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40.4%,均已达到或初步达到全面小康水平(40%)。
二、常州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遍地开花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使湖荡水体富营养化十分明显,有些河流甚至常年恶臭,城镇的环境质量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如太湖现已经常蓝藻爆发,影响周边城市的饮水安全。常州作为太湖流域的组成部分,又位于太湖的上游方向,保护太湖和洮、湖水资源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虽然环境污染问题业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也颁布了一些环保措施,但在利益驱动下,某些企业排污仍屡禁不止。
城市规划欠科学。科学性是保证城市规划严肃性和长期指导作用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城市发展方向和路径有清晰完整的认识,以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导。目前城市规划体系缺少对城市、区域缺乏深入研究,对城市的特色把握不准,使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失误。虽然常州由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所和大学等陆续展开了一些发展规划研究,但偏重技术层面,与城市发展战略的综合性要求有一定差距,不符合战略和规划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要求。
三、加快常州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加快常州城市化进程,应从常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城市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思考外来人口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布局紧凑的原则,把市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注重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统一,把城从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向外延伸,渐次成网,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加强对市区和市域内的空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社区和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公共绿地保护等,做出总体安排,促进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加快常州城市化进程,应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为一时一地的利益而损害将来和全局的利益。通过加强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和垃圾处理等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通过打破条块等各种行政壁垒,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开放和国际化来提高城市化水平,变工业型城市为贸易型、服务型城市等措施,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
- 上一篇:工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 下一篇:社区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