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养成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日常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主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以课堂训练为主渠道,以各种教育活动相辅助。训练学生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训练学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训练学生遵规守纪,勤奋学习;训练学生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训练学生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很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困惑:“做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为什么小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听话,年纪越大习惯越不好呢?是我们的经验欠缺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对?是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还是我们思想落后?”如何破解这个疑难呢?笔者以为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学校。
一、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态度
“万事开头难。”入学第一周,学校一定要安排教师进行一系列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什么不能迟到?”“为什么要戴校徽?”“为什么不能乱扔垃圾?”“为什么要用礼貌用语?”“为什么走路要靠右行?”……都要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懂得做一个小学生日常行为起码要做到的基本规范,端正态度、端正思想努力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小学生正在成长期,在日常行为上会反反复复,具有不确定性,这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教育,说一次忘记了再说一次,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做得差的适时批评,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事不对人,一定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心服口服。态度左右行为,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事在人为,任何时候只要每一位教师看到希望、充满信心,学生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严格地监督检查、落实到位
学生养成习惯教育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主要在于监督检查不到位、不及时。垃圾乱扔没人管;桌椅乱刻没人管;作业没做没人管……有的老师会说:“我一个人要管50多个人,管得过来吗。”一个人管不了,可以发动学生互相监督;可以成立督导队督促检查学生日常行为;每天利用10分钟时间小结反馈学生日常行
为表现,及时处理,及时落实,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以为常,自然形成了好习惯。
三、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教师身体力行
篇2
少年儿童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形成好的习惯后,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终身受益。因此,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下大力气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学校需要根据小学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创建分阶段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细分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需要在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后,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内容。一般来讲,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还处在感性阶段,呈现出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对一些行为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知道父母或者教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么做,只是听从长辈的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逐渐提升,理解事物的能力会大大提升,渐渐走向独立。所以,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需要从不同阶段特点出发,在创建行为规范时,需要根据小学生年级特点来逐渐提出要求,让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呈现出序列化特点。在制定培养目标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对目标进行正确的理解,督促学生根据养成教育的习惯去做,实现知行合一。
二、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
首先,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因此,要全面发挥好校园内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比如利用好宣传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道德品质、校风校纪以及校园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营造校园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逐渐在校园内打造良好的行为风气。
其次,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对于小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家长之间展开通力合作,通过开展训练,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最基本的方式,在家长、教师的全面监督下,让学生做到有耐心、有决心。所以,家长、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的毅力、耐心,并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自我反省。当学生在真正明白到底哪个地方做错了之后,就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通过积极的反馈,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朝夕间的事情,需要在多因素一起促进下才能实现。根据小学生行为养成习惯教育的需要,多创造一些积极因素,规避消极因素,因此,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显得非常有必要。通过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教导,再加上家庭日常生活教育的熏陶,然后让小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全面调动各种教育机会,逐渐产生养成教育的最佳效果。
从三者各自分担任务的情况来看,学校是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阵地,主要负责小学生道德认知,承担小学生道德规范、日常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与此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阵地。通过家长会,多和家长展开沟通,并向家长解释学校的一些有关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方针,要求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为了实现孩子今后更好地发展。而家庭养成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注重环境方面的熏陶,强调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积极影响儿童并教化儿童,按照养成教育的基本要求去全面督导孩子,并对日常生活行为开展评估监测。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最早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知名儿童教育专家为学生讲解教育方案,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多和家长展开全面的探讨,帮助学生改正一些不良行为。学校与家庭在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要做到志同道合,从同一原则出发,在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多个方面达成一致。而对社会养成中的教育,需要为孩子营造好的氛围,为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以及家庭行为熏陶方面,构建好的社会氛围。比如可以让小学生到敬老院内,做一些义务劳动,帮助学生确立尊老的观念。还可以开展“小鬼当家”等方面的评比活动,激发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孩子在认知理念上实现新突破实现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能够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与社会资源,实现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发展的一股合力,提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
篇3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的组成:
1.论文题目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课题的界定
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5.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6.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7.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8.实施步骤
一、论文题目:
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课题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五、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六、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着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4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七、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张敬邻(淮北市教科所课题主任)
张德华(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峰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军(淮北市教研室)
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组长:盛 波 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子课题负责人,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区级学科带头人。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魏雪雁 全国十一五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整合专项课题主要成员兼执笔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报告等获国家级奖项十余篇次,并部分发表;获省级奖项8篇次。从事小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徽省骨干教师,淮北市教坛新星,校本培训指导教师。分工: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协助开展课题研究各项工作。收集材料,撰写报告并上传。
主要成员:
欧阳丽颖,淮北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夏丽娟,青年骨干教师,大队部辅导员。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参研教师:孙丽、张培 、孟春,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
参研教师:杜淑华、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谢军、许小燕,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八、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0年3月--2012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篇4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如何在这一时期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对子女不重视教育或缺乏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就落在教师的身上。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小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养成教育标准化
近三年来,我们研讨开发出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编写了《习惯教育》《礼仪教育》等系列学校课程,每周利用两个晨读时间进行专门教育。通过小学六年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养成教育素质不断提升,其作用于学科教学、学生学业水平的效益明显。
二、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养成教育渗透化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最易被学生接受。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更具养成行为习惯认知教育的功能,经常是用小故事来阐明道理,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笔者在教授《怎样面对困难》时设计了“我遇到的困难”、“怎样战胜困难”、“困难面前不低头”、“我想这样做”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提出克服困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用座右铭、名人故事、成语、锦囊妙计等激励学生,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笔者还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困难我不怕》作为他们课堂行为的奖励,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又为培养他们面对困难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着眼凡行小事,实现养成教育生活化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抓起,一点一滴都不能马虎。例如,引导学生在校内、外要尊敬长辈,团结同学;讲卫生,爱清洁乃至最基本的坐、立、走、跑姿式,作业书写规范,学习用品摆放,进出校门礼仪等,从细节抓起,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优良品质。“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知行结合规范行为,实现养成教育制度化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把握,我们德育工作者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的教诲,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小学德育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入手,讲究教育实效。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都比较差,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稳定的动力定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约束行为。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中堡镇中心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中堡镇中心小学学生在家常规》以及《中堡镇中心小学班级、学生星级评比细则》,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年级特征、行为表现,拟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计划》,安排好训练重点,同时还制定《行为规范评比办法》,习惯训练时,低年级老师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进行,中高年级多以活动体验、疏导结合为手段强化进行。
五、搭建爱心桥梁,实现养成教育亲情化
篇5
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充分说明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注重细节,从点滴做起进行养成教育
小学生知识浅薄,经验欠缺,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为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习惯上的,而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并非人人能做到。
二、突破重点。从关键期抓养成教育
抓住关键时期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注重研究他们的特点,正确引导,强化训练,严格要求,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我们把一年级入学当成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抓好学生入学的第一次,如在校园的第一次人厕,上学、放学如何站队,怎样走,在什么地方散队等等都要反复训练,强化学校规定。就拿第一次收拾桌面来说,如果谁的不合格就再重新摆放,直到合格为止;二年级以上为巩固期,通过主题班会和思想品德课,按阶段进行复习强化训练。以巩固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形式多样,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养成教育
空洞的说教往往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凡是学生能做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做,如校园劳动、值日生工作、收发作业本,红领巾岗哨、到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及学校开展的广播操、眼保健操、卫生、纪律等各项常规检查评比等工作。针对低年级学生爱表扬的特点,我们可以进行评比活动,评出卫生习惯表现好,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让他们在评比中去体验,去理解。
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
“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地去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到不见实效不收兵。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甚至更多次。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愉快的活动过程。
五、增强合力。家校联手促进养成教育
篇6
一、习惯有哪些特征呢
1.后天性
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
2.稳固性和可变性
习惯是一种定型,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
3.是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自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
4、情境性
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映,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二、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1.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一个拥有好习惯的人,必将受益终生。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因此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一日常规》等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和‘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的形象标准、学生的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方面,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是时代形势所需。
2.我是如何抓养成教育的
首先: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谁都知道养成教育非常重要,而小学生的行为能力差,明白的事情不多,因此教师的宣传动员,营造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让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会主动去做。如教师在给学生排座位的时候,有个别近视的同学教师给安排在了前面,学生不理解,教师跟他们说他近视,看不到黑板,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助他。学生明白了其中道理,知道了老师的良好用心,自然会对那名同学谦让,久之谦让的习惯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养成。
其次、强化训练,自我养成。
我在平时的学习环境中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我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
通过学生自我考核监督、学生班干部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3.养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篇7
关键词:弟子规;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说出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对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中的精髓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学习《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蔡礼旭老师说过:“《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要将弟子规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学会沟通。首先让学生明白《弟子规》的内容,其次教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文中的内容,真正让学生领悟文中的内容,并将从文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
1.开展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晨读和放学路队时间,让学生诵读《弟子规》,让学生独立和集体诵读原文,在学生基本能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读出兴趣,以达到熟读的程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逐步能脱口背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加深刻,长久地保留在学生脑海中。
2.理解《弟子规》的内容
通过班会课、思品课时间把《弟子规》中的每一部分与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逐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在交流过程中,采用师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的方法使学生对文中比较难解的字义和整篇、整段含义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让全班学生对照文中要求,和自己平时的行为作一对比,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帮助,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并找准方向共同努力,教师采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让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
二、践行《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在践行《弟子规》时,我们要着重挖掘其中“孝亲尊师”“诚信”等要素,重点强调知行统一。
1.尝试感恩教育
紧扣《弟子规》中有关感恩的典故,以故事会的形式感化教育学生,召开以“孝亲尊师”为主题的班队会,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知恩图报。
2.实践诚实守信
“父母教,须敬听。亲爱我,孝何难。”孝敬父母长辈,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听从父母的教诲,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学生在家尊老爱幼、体贴和孝敬父母,在校尊师爱友、热情助人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弟子规》中讲道:父母呼,应勿缓。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从很具体的见到老师、父母主动称呼,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一要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有规律。二要讲究个人卫生干净,衣着整洁大方,饮食合理有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让学生知道古人早就总结了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并不是学校或者是老师刻意要求的。三是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坐、站、行走及跑要养成好的习惯,时刻提醒和积极注意纠正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站、行走及跑的姿势。
总之,《弟子规》是一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践行养成教育的经典读物。只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祈愿所有的小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8
据了解,我校的学生家长整体素质不高,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一部分不识字,他们大多忙于生计,闲暇时常常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少年轻的父母出门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对孩子的管理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状况,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手生活细节,注重养成教育
一位名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高度概括成功经验的精辟论述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习惯抓起。我校结合农村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主要培养学生的三大习惯,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具体包括按时起居、科学饮食、锻炼身体、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及时整理、爱护环境、安全防护等方面,学习习惯具体包括严格作息、主动学习、学会倾听、善于思考、热爱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方面,礼仪习惯具体包括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自信自强、懂得感恩、遵守秩序等方面。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式,低年级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年级注重学习与生活习惯的教育,高年级则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这些看似平常,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习惯之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
二、营造教育氛围,引领养成教育
1.榜样育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从学生中树立榜样,评选出“四好少年”“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产生“我也能行”的感受。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2.课堂育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教育点,合理运用施教机会,结合课堂行为训练,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3.活动育人。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把行为习惯标兵选为升旗手、护旗手。在春游等活动中培养行为习惯,展示行为习惯教育成果。我们借助“我守纪,我成长”“好习惯受益终身”“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向善,知荣明耻”等主题,开展绘画、演讲、征文、文艺演出等竞赛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行为的对与错,感受态度的正与误,比较习惯的好与坏,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同时受到了深刻教育。我们在“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主题活动中,成立“环保小分队”“文明监督岗”等,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听、查、做、评。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将做规范事、说文明话视为快乐之事,树立了做优秀学生的目标。这些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三、加强行为训练,强化养成教育
1.持之以恒。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依靠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充分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反复强调、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循循善诱,以点带面,逐步由少数人能做到变为多数人能做到,逐步成为集体的自觉行为。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渗透到他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2.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更要突出一个“爱”字,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时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学校把学生日常行为编写成朗朗上口的“三字歌”,学生易学、易懂。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评价活动,促进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自觉性和意志力,达到知行统一。我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记载。少先队组织队干每天开展行为习惯检查评比,及时公布各班的评比结果,通过黑板报、广播站表扬优秀班级和学生,指出问题和不足,督促各班级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各班根据每周提出的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评比,值日班干进行检查并记录,一周评比一次,在班队活动中表彰达标学生,定期评选出“行为小标兵”,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特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能力的学生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及克服方法。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极强的激励性。
五、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良好班风 以身作则 家校合作 持之以恒 养成习惯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长期反复练习而逐渐养成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良好习惯更是儿童应对复杂生活的基础,对他们将来个性品德和行为发展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笔者就班主任工作中的养成教育谈几点个人的做法。
一、培养好班风,感染好习惯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因此,我们可以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如周周评选进步生,一月评选一次“班级之星”,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例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不去营业性的网吧、游戏机房”这一条行为规范,针对班中个别学生曾经违反规定的情况,让大家展开讨论,为什么不能去营业性网吧、游戏机房,谈谈其中的利与弊,让那些学生明白学校、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习惯。
二、以身作则,引领好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教师自觉捡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等。轻轻的一声“谢谢”、升降国旗的每一个动作、学习用品的摆放、上课的坐立姿势、作业本的保护、作业书写的规范、上学衣帽的整齐、红领巾的佩戴、放学集会的站队、吃完营养早餐后餐具的摆放……学生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后,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也会受到他们的重视,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对学生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还经常向学生讲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来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丰富活动,展示好习惯
在班主任工作中单纯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凡是新异的事物都很容易吸引起他们注意。针对这一特征,我利用班队时间,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形式多样的与养成良好习惯有关的活动,把一切活动都作为养成教育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抓住契机,使各项活动都成为养成教育过程和检验养成教育效果的过程,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动,使知、情、意、行有机地统一在活动之中。尽管内容各异,但都蕴含着养成教育的因素,有鲜明的养成教育内容。在活动中学生发现自己、表现自己和了解自己,同时在活动中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培养了的良好习惯。如表演小品《一个会说话的易拉罐》、课本剧《规则》,举行辩论会、演讲会,让学生写日记、周记,记名言、格言、警句鞭策自己,促进学生锻炼意志,从而养成良好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
课堂也是进行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养成教育素材,如习作教学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在语文课文学习时让学生充分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提高他们的认识,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读书习惯、讲文明礼貌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乐于助人的习惯;品德课《了解家乡民居》让学生参观家乡的古建筑,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建筑的习惯。
四、家校合作,促成好习惯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庭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村家庭的文化层次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过于溺爱的倾向,在家访时班主任需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理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长和谐交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认真疏导,细致说理,共同探讨教育的有效方法。平时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及时通过电话和短信平台和家长联系,争取第一时间得到家长的配合,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发短信通知家长。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来校接孩子的家长做短暂的沟通,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并随时与教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思想动态、行为表现,使学生无论在校、在家、在外都能始终如一地表现出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其健康成长。
五、持之以恒,强化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各种习惯的形成并不稳定,极易出现反复,甚至走向反面。先贤哲人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不想犯错误,更不想故意跟教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反复训练,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班主任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对好坏优劣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从中产生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从中领略失败的教训,产生刻骨铭心的体验。这样就容易形成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在我们的小学生当中,不少学生不会也不愿做家务劳动,生活不会自理,完全依赖父母,劳动观念差;学习不求上进,怕困难、怕麻烦等。因此,我让学生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每天的生活作息表并督促检查,做到是非分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总之,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班主任更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要以超前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素养上更加完善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只有善教善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好习惯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开明出版社.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献给青年班主任.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养成教育 抓点滴 抓关键 抓训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具体有以下三步:第一步做到 “三别”、“六好”主题教育活动。“三别”即告别零食、告别乱扔、告别网吧,“六好”即走好路、做好操、扫好地、交好友、读好书、炼好身体。第二步步要求学生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即: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轻松迎接每一天;出门整理仪容,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主动招呼别人,微笑礼貌待人;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处处想着别人;不吃零食,每天节约几元钱或几毛钱;每周了解几条国内外新闻,并抢先在同学间;每周向家长讲述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主动和家长多交流;每周学讲一个故事,从中自我欣赏;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义务劳动等;每周至少为班级、老师做一件好事,让大家了解你。通过这十个好习惯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第三步做到“‘五无’、‘五带’进校园活动”。具体内容是: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脚印,桌上无刻划,卫生无死角,出口无脏话。“五带”即把礼仪带进学校,把微笑带进教室,把孝敬带回家里,把谦让带给社会,把仁爱带给他人。
二、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给予队员慈母般的爱,但在训练时却突出了“严”,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也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五年冠”。如此,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四、利用成长记录袋巩固学生良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