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环境整治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水环境整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水环境整治

篇1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 污染 绿色生态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水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城市生态对水资源总量和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和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其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尤其是大量无机、有机污染物进入到城市河流湖泊中,不仅破坏了城市水生态环境,同时水源被污染后,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健康。

二、城市水环境现状分析

伴随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千百年来自然演化而成的城市水生环境也在人为活动作用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体水质严重污染、内涝灾害逐年增加等一系列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供水不足造成城市河道水体流动性小,置换率低,影响河道生态。临海城区河道一横四纵,总长16.38公里,河底高程0-1.0米之间(黄海高程,下同),正常水面高程2.8米,2008年建成三处橡胶坝,2座泵站,通过泵站提水,水面高程抬高到3.5米。平时上游无水源供给,只有降雨时水磨坑及山溪岗才有少量径流流入河道。因此,水体流动性极小,置换水体能力差,河网底泥淤积0.3-0.6米,整个河网死水一潭,用竹杆绞动河水,河面立即浮起一片黑色光圈,而且有一股刺鼻的臭味,上游的供水不足,直接影响到城市内河生态环境的正常良性循环。

2、水面率缩小。与水争地,水体面积不断萎缩,城市水系普遍存在浅而平特点,由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城市建筑行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大量池塘、河沟被填埋,造成水体面积不断萎缩,给城市埋下严重水患。

3、城市管理措施滞后,环保意识不强,水质恶化。由于城市规划建设未统筹兼顾,以及城市居民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而作为城市防洪、排涝、景观的主要河道,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纳污河流。近几年,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但还有部分污水未接入排污管,例如,居民阳台的洗衣机尾水,大量有机物进入雨水管排入河道,沿河有30多家养猪场,大量排泄物流入水体,部份居民将垃圾直接倒入河道中,导致城市内河成为城市纳污体,水质污染相当严重,河水出现发黑发臭,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

4、城市河道建设出现岸线平直化,护岸硬质化,河道渠化等不利趋势,破坏了原有河道水流动力和自身净化能力,导致水环境逐步恶化。

三、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措施

1、加快城市供水水利设施的建设步伐,为城市河道提供充足可靠的源头活水。临海城市上游有永安溪(流域面积2691km2)、始丰溪(流域面积1610km2)两条溪流。常年川流不息,过境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其中始丰溪靠近城区有利取水。始丰溪董岸电站上游水面高程7.8米,距城区东大河约10公里,排水期可通过隧洞、地下管道等设施引水1-2m3/s流量,促使城区河道水循环。枯水期可通过洋头河及东大河泵站提水,置换水体,让死水变“污水”。

2、编制城市水域保护规划,以规划引领。加强河道巡查管理,严格执法,及时查处占用水域违法案件,严格水域管理,城市规划与建设要确保水域占补平衡。同时开展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通过截污、清淤、引水、护岸、绿化等整治措施,修复水环境。

3、建立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逐步恢复城市水环境修复能力、恢复城市水环境自愈和自洁净功能。首先要杜绝水环境污染源,要恢复城市清澈的河水和绿色生态平衡系统,必须建设完善系统的污水收集和排放处理系统,杜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其它污染源直接进入城市水环境中。如扩建污水处理厂、重新规划城市雨水排放和污水收集系统、搬迁或关停废水排放不达标工矿企业及禽畜养殖场。其次要建立长效河道保洁队伍,确保水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沿河设置垃圾箱,做到日清日运。

4、注重发挥生态效能。既要注重自然所具有的多样性,又要注重保障和创造满足自然条件的良好的水循环,避免生态体系的互相孤立存在,在河道整治中,平面布置上尽量保留原河道弯曲度,不作裁弯取直处理,结构上要因地制宜采用多元化、多样性河道护岸方案,推广生态砌块护岸及采取纯生态的绿色环保植物防护措施。尽量少用或不用硬质护岸。河岸建筑景观与临海的千年文化历史名城有机结合,突显水文化。

篇2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现阶段,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水环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的发展。

1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诱发各种疾病。水资源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中,水资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城市用水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备节水意识,在用水方面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部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发展理念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各种节水设备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个别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引入节水设备没有意义,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了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生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

在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当前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错误理念的引导下,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阻力。以工程建设领域为例,无论是建筑工程建设还是水利工程建设,部分人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经常忽视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没有站在生态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房产销售额,会在水域周边建设大量的建筑工程,这些沿河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严重缺乏合理性,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会直接排放到周边流域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没有考虑水生态,盲目对水体进行阻隔,使得水生态循环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的物种因此消亡,水流的自净化能力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使得水体不再循环,逐渐成为死水,形成黑臭河道,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3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

工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工业领域中包含大量的行业,在大部分城市中,工业经济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城市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往往非常重视。在政策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在各个城市中,工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企业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虽然我国的环境部门针对工业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排放标准,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废水排放监测难度大。同时,废水排放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监管死角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河流中,导致城市水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工业废水中包含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造成水体生物死亡,使河水发黑、发臭。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治理的难题,市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市政工程中水环境治理策略

2.1大力宣传节水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节约用水的思想非常重要,这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思想,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节水宣传,提升公民节水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企业,把企业也带入节水行动中,营造一个全民节水的氛围。政府方面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合理性,拓展宣传渠道,以各社区为基本宣传单位,印制宣传册、微信公众号文章,宣传节水思想,通过多途径的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激发人们的节水意识。同时,在节水宣传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人们采用正确的节水做法,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可以举办以节水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水氛围,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缓解我国的用水压力,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城市建设要以水环境保护为基础

从城市建设上看,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源中,必须经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城市绿化灌溉等。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沉淀,沉淀产生的油污、淤泥等需及时清理,然后才能循环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站在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优化,合理地进行工程选址,在工程建设环节减少水污染,避免出现死水,提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建设生态堤坝,加强水域周边的绿化,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水环境的高效治理,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加强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工业废水的治理非常必要,这也是工业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业污水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工业污水治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企业唯一的发展方向,企业方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发展重心,调整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要有具体的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充足的资金,引入专业的工业污水治理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优化工业污水治理体系,采用最先进的治理工艺技术,为高效的工业污水治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对自身生产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精准确定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理工艺设备,必须保证有效去除工业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企业决策者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节水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引进,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加强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测评,发现不合格的排放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消除工业发展对水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实现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4加强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

水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各种技术。由于城市水域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引入,利用各种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现存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应用优势明显。生物处理工艺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较低,而且对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显著。这种处理工艺不涉及化学药品的投入,因此不用担心二次污染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废水中加入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微生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会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处理,整个过程非常高效,而且不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篇3

[关键词]河道 水环境整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V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国内很多城市由于多年来只注重经济发展,对于城市河道水环境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河道水质恶化、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河道作为构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形象对城市发展和环境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切实控制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使城市河道恢复昔日洁净清澈的水质,实现城市河道的环境功能,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的工程经验,从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对策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河道水环境整治原则

(1)综合考虑河道各项功能原则:河道的各项功能有时候是相互矛盾的,水环境整治必须综合考虑河道原有的各项功能,包括滞洪蓄洪、防洪排涝、航运、景观、文化、休闲、渔业等。

(2)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的原则,把城市水污染控制和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3)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除工程措施外,能通过管水、节水、清洁生产、排污收费、水费征收等非工程措施,都要认真研究其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出新的具体的管理运营投资措施和实施办法,以及保障这些措施有效实施的政策和法规。

二、水环境整治的一般实施步骤

(1)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提出整治目标

根据河道功能要求,结合各项规划要求,以河流历史及现状调查为基础,提出水环境整治目标要求。

(2)环境调查

采用水环境整治的河道工程,水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应贯穿于工程设计前、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后的全过程,为评估河流水环境改善程度提供依据。

(3)污染负荷现状分析及预测

根据现状污染源调查,对污染负荷进行构成分析,筛选出主要污染源。结合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期内给排水量变化等对规划期内污染负荷进行预测分析。

(4)制定实施方案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针对各条河道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方案。

(5)监测管理

工程实施后对水质进行持续监测,对工程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三、水环境整治技术路线

河道水环境污染的整治应从根本上进行解决,为此需深入调查分析河道汇水范围沿线的重点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从而有效防治污染。主要通过污水截污、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初期雨水治理、河道原位水质改善等途径治理污染,具体思路如下:

1、污染源调查分析

水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根据以往国内工程经验,造成城市内河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是来自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源、生活垃圾的无组织倾倒。面源污染的产生主要是农田肥料、农药以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物质,由于重力沉降或降雨过程进入水体。

在污染源调查分析中需要将上述的点源与面源污染纳入重点调查范围,对区域内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区域污染对水环境影响程度,按照污染强度,对水环境影响程度等分区、分片按时序提出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污染源截污与整治工程规划。基于水污染物现状的调查分析及预测,以污染物分类分区控制为原则,提出科学合理的污染源整治的总体格局。

2、点源污染治理

对于水环境治理,截污是根本。对于河道沿线从源头上减少污染,进行沿线点源污染源的拦截:①实施全面截污,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输入污水处理厂;②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建设,垃圾收运系统包括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两个方面。要达到沿岸生活垃圾污染整治的目的,避免垃圾倾倒于河道内,就必须建立起高效、完善的沿河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

3、初期雨水污染治理

初期雨水污染主要指降雨初期,由于雨滴在淋洗大气,冲刷路面、建筑物、废弃物等之后,携带氮氧化物、重金属、有机物以及病原体等污染物质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加重城市水源的污染,从而形成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剧水资源短缺的面源污染。初期20%雨水径流中的污染负荷占整场降雨污染的80%,初期雨水水质有时个别污染浓度指标甚至达到原生污水浓度标准。初期雨水的适当收集、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城市供水压力和排水管网负荷,有利于保持水土,减少进入水体初期雨水污染负荷,对水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初雨治理一般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源头减量,就地处理;(2)收集调蓄处理;(3)加强维护管理.。通常初雨的处理采用分散就地处理或末端调蓄、末端处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改变地面径流条件,增加降雨向地下的渗透,减少地面径流量,;通过分散式初雨处理设施,使得雨水进入水体前得到适当处理,大大减轻初雨对水环境的污染。

4、河道原位治理

城市内河一般不仅要满足防洪的要求,还要求具有旅游、娱乐、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仅采用传统工程治理技术无法完全满足新的水体功能需求。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还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通常河道周边可利用土地少,难以建设规模化水体净化工程。河道原位治理技术能很好的避免因土地稀缺而造成的水质净化工程设施无处安放的问题。通常采用的原位治理措施有:河道曝气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河流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浮床等。

1)河道曝气技术

受污染的河流,由于污染物分解耗氧,引起河流水质恶化,自净能力下降,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流进行曝气,可以及时补充水体溶解氧,加快水生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帮助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对河流水体进行人工曝气复氧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展了20多年,在水质净化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部分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已经开展的一些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曝气复氧是治理河流污染的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2)接触氧化技术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实质是对天然河流中所发生的生物过程的一种强化,它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及过滤作用,人工填充滤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进而达到净化河水的效果。常用于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接触氧化法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沟渠内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和伏流净化法等。砾间接触氧化法通过在河道内人工填充砾石,使河水与生物膜的接触面积提高数十倍以上,强化自然状态下的河流中的沉淀、吸附和氧化分解;相对于砾间接触氧化法,沟渠内接触氧化法是在单一排水功能的河道内填充各种材质、形状和大小的接触材料,如卵石、木炭、沸石、废砖块、废陶、石灰石以及波板、纤维或塑料材质的填料等,具有净化效果好、便于管理的特点,薄层流法是使河面加宽,水流形成水深数厘米的薄层流过生物膜,使河流的自净作用增强数十倍。

篇4

游客络绎不绝,有一家老小、热恋情侣、同窗挚友……都沉醉于眼前的水乡美景中。

可谁曾想到,眼前清幽的美景,在两年前还是一片河涌发臭、污水横流的荒废蕉林地。谈起当年的污染情况,麻涌一位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记忆犹新:“马蚝蛹负跏锹橛孔钤唷⒆畛舻牡胤剑臭味难闻。”

为推动绿色生态水网建设,深化我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9月中旬,广东省政府在东莞召开珠三角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工作现场会,总结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推广东莞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打造岭南水乡湿地公园精品

“珠三角地级以上市至少要建有1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每个县(市、区)要高标准建设示范性湿地公园,有条件的镇村也应该积极建设小型湿地公园,打造一批岭南水乡特色湿地公园精品。”

“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绿色生态水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会上,省长朱小丹指出, 在珠三角地区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绿色生态水网建设,是深入实施绿色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珠三角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

湿地公园是绿色生态水网的重要节点。建设湿地公园是东莞、广州、佛山等地保护利用湿地、强化水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的一条重要经验。珠三角地区要以湿地公园建设为引导,结合治污治水和生态环境整治,恢复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打造林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岭南水乡风貌。

“一年开局起步、两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会议要求珠三角各地市要科学规划,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多类型、多层级、多功能的湿地公园体系,争取到2017年湿地公园达100个、到2020年达155个,与村级排污设施相配套的乡村小型湿地分别达1000、2000个以上,实现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分布密度全国领先,涌现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湿地公园。

同时,大力提升珠三角水网湿地生态功能,力争到2017年、2020年,珠三角水网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50%、85%,充分发挥湿地治污治水的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改善区域水质,消除劣Ⅴ类水体。

朱小丹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依托珠三角地区密布的水网资源,以水污染治理为基础,以水质改善为根本,以水系治理和水网贯通为纽带,以湿地公园建设为抓手,同步推进治污治水、环境整治与水网绿化美化,努力在构建人水和谐新格局、推进绿色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要坚持水陆并治,系统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二要坚持系统构建,形成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三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四要坚持合理开发,积极拓展绿色生态水网综合效益。

年底前珠三角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离不开水环境整治。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水质改善的根本目标,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区域,持续推进全省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新突破。

截至2014年,珠三角地区60个省控水质监控断面达标率80%,可比断面达标率较2011年上升了2.4%;从2011年起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100%达标。

省环境保护厅透露,2015年底前,珠三角地区城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按照国家“水十条”要求,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控制在10%以内。

今年是《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实施第二阶段――“三年新突破”阶段目标的实现年。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陈光荣介绍,我省通过实施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等重污染河流污染整治,水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

“一河一策”狠抓精细化治污。目前,广州市广佛跨界16条河涌整治工程111个项目已完工17项,在建74项;佛山市第一批42条“一河一策”重点河涌389项整治项目已完成253项,在建98项。城市内河涌整治方面,珠三角各市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投入约170亿元整治520多条河涌,河涌整治初见成效。

不过,省环境保护厅同时指出,省人大重点督办的6条跨市重污染河流,有4条在珠三角地区。珠三角60个省控断面中,仍有20%的断面不达标和高达8.3%的劣Ⅴ类断面。有功能区划的水体中仍有18条河流未消除劣Ⅴ类。

接下来,按照“水十条”要求,国家将与广东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对此,省环境保护厅表示,将按照“水十条”和国家考核广东责任书的要求,形成省级工作方案。省政府将与各地市政府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并制定我省水污染防治考核办法。

篇5

【关键词】:滨水景观、滨水功能、水环境提升、荔枝湾

【 前言】:千年西关,风情万种,古有谓:“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广州荔湾区就是因荔枝湾的美丽景致而得名。荔枝湾可远溯到公元前206年南越王时期,为南粤千百年来著名休闲之地,也是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所在地。

而自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因水质不断恶化,荔枝湾被迫以石板覆盖为道路,栖身于荔枝湾路下。荔枝湾也因此失去往日的风采,众多历史记忆、民俗传统也随之淡淡远离人们的视线。2009年,在广州 “宜居城市”建设和“文化引领”的发展战略引领下,荔枝湾迎来复兴发展的契机――荔枝湾及周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展开。目前,荔枝湾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全部竣工,并向社会开放,每天接纳游客超6万人,并被誉为“新羊城八景之一”。

1荔枝湾涌规划设计思路浅析

荔枝湾整治工程贯穿全程的基本思路就是从前期策划入手,总体谋划全局,采用以策划定规划,以规划定方案、以方案定实施,“三步走”的基本设计思路,在总体定位和目标的指引下,保证规划项目落地实施,又确保了落地项目的实施效果。

1.1前期策划阶段

首先,本次荔枝湾环境提升的定位就不是项简单的环境整治工程,而是从城市的角度入手,以补充与完善旧城区的城市功能为出发点,以提升景观品质为主要手段,最终实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实现了城市本土传统文化的回归。因此,在规划范围内,通过相关现场的实际分析,结合城市发展诉求,项目定位为打造融自然与城市功能相融合以传达本土丰富文化内涵为主旨的文化休闲区。同时,在区域层面,远期考虑荔枝湾自身与周边地区的相互联系作用,将荔湾湖公园,大地涌、沙基涌与珠江等水系联通,形成展示整个传统街区功能和特色的完整的滨水空间体系,同时,以荔枝湾复涌为契机,串联整个荔湾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共同构筑荔湾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区域,最终带动整个荔湾旧城的发展。(图1)

图1 荔枝湾规划总平面图

1.2方案规划阶段

其次,在前期策划明确总体目标与策略的基础之上,将规划理念落地,并通过方案推敲项目实施效果是本次方案阶段的重点。因此,根据前期策划的总体定位结合现状的自然人文条件,荔枝湾的整治规划方案以水环境治理为出发点,以城市历史保护与功能更新作为重点,以人居环境改善作为目标,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全面的综合整治。近期通过规划河涌揭盖、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历史建筑修缮与改造、景观环境整治,光亮工程等一系列实施性项目,保证规划愿景的实现。

1.3工程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广州是岭南文化最具代表的地区之一,而荔湾又是广州岭南文化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处处都留有传统岭南文化的痕迹。因此,在实施的具体设计中如何既能满足新时期市民的活动的功能需求,又体现传统岭南文化在新时期的景观特色成为本次工程设计阶段的重点。本次荔枝湾涌的整治在工程设计阶段主要从以下两点凸显规划主题与定位:第一,通过景观功能的重新植入,唤醒空间功能。不但维持现状生活商业相融的街区氛围,更激活了许多岭南传统文化活动;第二,将岭南传统文化特色融入设计之中。深度挖掘荔枝湾本土文化特色,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将岭南传统文化特色抽象提取元素与符号(满洲窗、窝耳墙、西洋山花、门券廊柱等)以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融入设计中,并通过现场实地勘测结合翻查历史资料,从建筑材料、装饰、色彩、门窗等多种要素完整真实的还原历史景观风貌,在广州这个现代化大都市重现了传统岭南生活的公共区域,使传统的岭南园林在新时期得以重生。

2荔枝湾涌实施效果评价

2.1岭南文化新名片

荔枝湾整治一期工程在2010年亚运召开前完工,开放后的荔枝湾涌在当时立刻掀了一股“西关寻根”游热潮,每天接纳游客超5万,在“看亚运、游西关”活动中赢得各国来宾的称赞,二期工程也在2013年全面对市民开放(图2),并被誉为“新羊城八景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文化新名片”。

图2荔枝湾鸟瞰实景

2.2人水共融,促使岭南西关文化重生

本次工程实现了城市历史保护与更新、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改善三者结合的全面提升。不但解决了最初的水环境问题,更是通过景观功能的重新植入,塑造了文脉与水脉交织的滨水景观空间(图3),使西关民俗文化得以复兴。百年泮塘龙舟、粤菜、粤剧、画舫(图4)等均渐渐得以重生,激活了如泮溪酒家、广州酒家、宝生园等数十家百年老店,居民生活环境与休闲商业氛围融合,唤醒了岭南水城文化的重生(图5)。

图3文塔广场夜景实景 图4廊桥画舫实景

图5水岸实景

2.3以线带面,带动荔湾旧城共生与复兴

以荔枝湾揭盖复涌为契机,以线串点,联点成面。通过联通荔湾湖公园,大地涌、沙基涌与珠江等水系,形成完整的水环境体系。同时带动整个荔湾旧城如逢源大街、恩宁路、昌华苑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并与荔枝湾共同构成整个广州岭南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域。

3水环境提升普遍问题

滨水空间是城市最具识别性和整体感知意义的要素,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许多城市水环境面都面临着重新整治提升的问题,成功的滨水空间升级建设,在城市的空间整合、景观塑造、提高城市整体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水环境及滨水空间在整治提升的规划或设计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单纯就整治做整治的传统“穿衣戴帽”,犹如隔衣瘙痒只解决了形象上的问题,对于滨水功能与文化考虑欠佳;缺少链接意识,将水环境提升只作为了单一工程,未能将远期的发展建设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带动作用形成整体考虑;缺少细节的雕琢,未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形成景观同质化等,诸如以上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和重视城市水环境提升的设计思路。

4水环境提升思路探讨

4.1整体谋划思路

在整体思路方面,应从前期策划入手,整体谋划全局,统筹考虑城市功能、周边建设及后续的衔接等问题,保证水环境工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首先,在前期阶段,应结合城市发展诉求明确工程的总体定位和目标;其次,在总体定位和目标的指引下,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并保证规划项目落地实施,并精雕细琢完善每一个设计细节;最后,还应统筹考虑周边发展以及远期建设内容,使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形成互补与互动,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4.2多专业综合思路

在设计思路方面,应突破传统就整治做整治的单一工程思路,在注重美学形象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滨水的使用功能和文化传统的复兴。因此,水环境提升要综合考虑水质改善、城市历史保护与更新以及人居环境提升等多方面问题。作为设计主体,应统筹考虑生态、景观、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专业因素,将多专业全面综合到整体设计中,保证前期规划目标的实现,更要保证实施建设的效果。

4.3功能提升思路

将“治水”与“营水”结合,重点关注水环境的功能提升,主要包括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两个方面。(1)生态功能:生态修复应作为水环境提升的首项工作,修复生态水质也是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前提。如沿河截污、疏浚河床、引水净化、生物净化等技术措施,都可实现水质的生态性修复,同时,还应尽可能联通周边水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2)城市功能:注重历史保护与城市功能的重塑,结合城市规划要求,赋予建筑和公共空间新的使用功能,使历史建筑在新时期重新活化利用,滨水空间重新焕发活力,街区场所精神得以延续,最终使得城市文化在滨水地区得以复兴。

4.4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细节往往决定了建设的品质,城市滨水景观不单单是看得见还要摸得着。因此,以精细化、品质化的设计理念,以工匠精神对景观细节进行雕琢,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元素以景观设计手法,重新融入景观塑造中,形成具有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组织、最具活力的城市开放性滨水空间、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沉淀。

结语

自古以来,城市因水而兴,无论临江沿海,还是滨河环湖,城市都会依赖一定范围的水域发展。当代滨水空间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在生态、景观、经济、社会等各层面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城市水环境提升的思路研究,对加强滨水城市的环境品质与竞争力,建立特色分明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赖寿华、袁振杰,广州亚运与城市更新的反思――以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整治工程为例, 规划师, 2010(12)

[2]. 麦丽莎,广州荔枝湾的兴衰浅析,广东园林, 2011(08)

篇6

一、全面发动抓落实。一是广泛宣传发动。我镇分层次、分阶段召开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环境整治及长效管护工作,要求全镇上下提高认识,统一行动,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攻克难点,长效管理,集中精力、人力、财力搞好环境综合整治,把××镇打造成水清、岸绿、街美、村洁的新城镇。我们通过宣传橱窗、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让环境整治与长效管护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了全镇上下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二是切实加强领导。为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我镇成立了由××书记为组长,党委、政府、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分管负责人为执行组长,村建、城管、环卫、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村(居)支部书记为成员的××镇环境综合整治及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环境综合整治的组织实施。三套班子成员、分工到村(居)干部为督查组成员,行使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督查职能。各部门、单位、村(居)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三是层层分解任务。结合××实际,制定了《××镇环境综合整治及长效管理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三套班子成员为相关任务的负责人,有关村(居)、部门、单位组织实施。各村(居)和村建、城管、环卫、水利等部门将工作任务细化到路段、河流、重点部位,落实到班组、中队、人头。四是明确百分考核。我们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措施落实、整治成果、长效管护和经费筹措等方面对各村居定期考核;并将考评结果列入××镇对各部门(单位)、村(居)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年终评出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先进村(居)和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居)。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村(居)、企事业单位进行通报,同时对相关责任人以适当方式予学以习问网责。

二、积极主动抓配套。为改善村民住宅条件,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近几年来拆除了137个零散村庄。按照镇区总体规划,我们积极主动配合××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安置小区。××花园小区一二三四期工程共建30万平方米住宅楼,已全部安置到户,五期工程20万平方米安置房基本竣工,第二安置小区××家园20万平方米安置房顺利封顶。镇区道路、水、电、供暖、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基本配套,实施了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2004年创建××省卫生镇时,我镇建成了垃圾中转站,配套了15个垃圾房、20个垃圾池、250多只垃圾箱。今年以来,垃圾中转站运转正常,6辆拖拉机每天清运垃圾,32人的保洁队伍早晚各清扫一次,保持镇区主干道和小区的清洁,每月清理垃圾240吨。××花园一村、××小区、××、××、××等村出动200多人次参加环境整治,实行长效管理。

三、突击行动抓到位。一是加大道路庄台整治力度。××地处沿江开发区,境内有××路、××路、××路等纵横交错的区间道路和通达工程××路、××路,境内村庄与厂区比邻而居,环境整治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年以来,我镇城管大队、水利站、环卫所、8个村共出动劳动力1800多人次,投入各类运输机械30多台,清运垃圾2000多吨,与之配套各村累计新建垃圾池50座,通过项目拆迁拆除了一大批猪圈、鸡窝、简易房,并结合实际重点整治了69个集中居住的庄台。我镇由城管大队、市场办公室牵头重点整治了镇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挂、出摊经营、店牌店招不整齐的现象。我镇由村建科、建管站牵头及时修复了镇区破损的道路、绿化、路灯、路牙、围墙等配套设施,清运了建筑垃圾。二是加强对镇内河流的治理。今年以来,我们由水利站牵头、各村配合,全面完成了15条河道、96个河塘整治任务,共清理水生植物15万平方米,完成土方24万方,铲坡6公里,锯杂树8公里。三是落实长效管护措施。对××河、××河、水泥厂等镇内河道和农桥桥面、过桥路洞明确了专人维护、保洁,确保干净整洁,无堆积物。对公共聚集场所、驻镇单位、沿街事业单位、企业、沿街店面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严格执行门前四包责任制。

篇7

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日趋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笔者以为,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必须城乡统筹,创新机制。

建立目标导向机制。地方政府必须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中谋划。按照构建“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3个平台的建设思路,科学开展村庄集镇建设近、远期规划,形成有机整体,合理布局环境公益设施,使公共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效益。上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下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中,将考评结果与各级领导干部的任用挂钩,同时对任期内因失职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责任人追究责任。围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村镇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农村居住环境整治等工程,建立重点工程的有序推进机制。

建立城乡互动机制。打破城乡分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格局,按照“规划主导一体化建设、治污采取一体化思路、考核实行一体化机制”的思路,统筹考虑城乡环境整治。一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污水管网建设。可以将临近城市的农村地区一些污染物纳入城市污染处理、处置系统,提高农村环境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基础设施,探索城乡统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路。二要加快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进度。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逐步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三要有序推进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通过疏浚县乡河道,整治村庄河塘,提高河道水环境自净能力,改善村庄水环境。四要彰显农村生态建设特色。按照基地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要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凸显生态建设优势。

建立宣传教育机制。一是抓好舆论引导,鼓励新闻媒体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和监督,客观报道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农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消除部分农村出现的“重房屋设施投入,轻环保设施配套”、“重村容村貌外观改善,轻人居环境提升”、“重村庄环境突击整治,轻常态管理机制”、“重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轻农业污染减排”的现象。二是推广环境技术。要根据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推广生态循环型农业,将秸秆、杂草等作为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要加快农村环保科技创新步伐,建立分区域、分类型的科研示范基地,搭建统筹城乡环保的技术推广平台,尽快形成经济实用的农村污染控制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资金投入机制。资金缺乏、监管缺位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约束因素。鉴于农村环境的生态脆弱性、区域差异性、阶段性和隐蔽性等特点,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管机制。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以创建生态县、生态镇、生态村为契机,多渠道筹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地方政府要建立生态县建设专项基金、生态县建设奖励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在环境综合整治中方面的作用,让城乡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要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和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建立一体化的监管机制。通过充实农村环保队伍,把环境监管触角从城市伸向农村。要统筹城乡环境监测资源,对农村环境进行常态化监测。要通过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等,调动全社会参与城乡环保的积极性,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新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着力解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省初步建成了功能比较齐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仅“十五”期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水利投入资金280亿元,建成了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成功抗御了*1年、*2年淮北严重干旱,*3年、*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城乡水环境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在城市,新建了一大批集防洪保安、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水利工程,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安全系数,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在农村,以县乡河道整治、村庄河塘疏浚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重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区域发展还不平衡,还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基本的水利需求为重点,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把防御水旱灾害放在首位。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防御水旱灾害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抗洪抢险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迅速转移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众,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抗旱工作中要优先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努力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妥善处理防洪与避洪的关系,既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依法禁止盲目围垦湖泊洼地,侵占行洪通道、调洪场所和蓄滞洪区无序开发的行为。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江河湖库淤积,恢复和扩大洪水行蓄通道和场所。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大力推进治淮、海堤达标、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通榆河北延等供水工程建设,抓紧实施里下河等地区灾后应急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防御水旱灾害法规体系,落实各类水旱灾害防御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妥善转移安置群众,依法补偿群众损失,把防御水旱灾害防汛抗旱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确保饮水安全。饮水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多库串连、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原则,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要大力推进区域供水,加快区域供水向乡镇延伸,推进自来水深度处理,保障供水安全。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今年省级以上安排投资13.6亿元,用于解决农村35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以县为单位抓紧组织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实施规划,优先安排水源地问题严重和已具备区域供水延伸条件地区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确保农民群众尽快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日趋突出,水土流失、饮用水源污染、河湖环境恶化等问题比较严重。要强化水资源保护,根据水功能区核定的纳污能力,相应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加强水质监测,严格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和管理,不断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组织编制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严格控制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各类项目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保证饮水安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农业、工业、城市、服务业和生活节水的各类节水载体建设,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建设,把农村河道疏浚与土地复垦、道路建设、拆坝建桥、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和发展水产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综合效益。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建设清水通道,维护河流健康,改善恢复生态,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生活、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

篇9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年”,也是我市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决战之年,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部署以及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安排,我局制定了以“五大”工作目标、“六大”工作重点为核心的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认真组织实施水利项目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今年1-11月水务系统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构,加强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及时调整充实了相关工作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和新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督导工作领导小组、联系和督查龙马潭区领导小组、城乡风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区县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督导巡查小组等5个领导小组及工作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落实了局水综科为承办科室,明确了专职人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各区县水务局、局内各科室站院目标考核工作范畴,严格奖惩,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区县水务局相应成立相关工作机构,负责区域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二)积极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

今年以来,我局已召开21次职工大会及科室负责人会议,传达各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布置治理工作。认真开展国卫新标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建设工程”、联系和督查龙马潭、创建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等工作的业务培训。

(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

围绕省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结合全省水环境治理工作任务,我局提出了以工程措施治理为主、以合理利用和保护等非工程措施治理为辅的五大工作目标,并明确了6大工作重点、12个方面的工作措施,以指导全市2010年水务系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国卫迎复审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制定了《联系和督查龙马潭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沱江滨江路沿线河滩地2010-2011年风貌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泸州市市区河道水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具体牵头和指导工作开展。

(四)强化督查考核引导

局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成立督导工作领导小组,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纪律方面对区县水务局、局机关、局属事业单位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督察,实行责任追究;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对区县水务局及局机关各科室、局属事业单位的职能目标考核内容,年终由局水综科进行考核评分;日常工作由局督导巡查小组开展工作联系和督促,定期督查区县水务局工作开展情况,把督查结果作为对区县水务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考核依据。

(五)注重探索长效机制建设

积极探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按照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强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科学论证,确保充分发挥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落实和实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措施,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水利项目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城乡水环境状况。依据国家水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制度措施建设,强化对已污染城乡水环境治理力度。

(六)大力开展舆论宣传活动

1、对内宣传。根据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要求,市区县水务部门积极利用会议、文件、简报、专栏、专项整治活动等,在全市水务系统倡导以落实“门前五包,门内达标”、办公环境绿化美化、文明办公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卫生行动,向职工印发“文明卫生公约”、“除四害”、“控烟宣传”、“健康手册”等资料,通过职工大会、支部学习等方式,加强职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及重要性培训。

2、对外宣传。市区县水务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活动,利用春节民工回乡、节假日、法制宣传月等,在区县城、乡镇开展专项宣传及组织群众性的文明劝导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泸州市水务局网站开辟专栏,刊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爱国卫生运动相关信息,积极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重大意义,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主动参与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努力营造清洁、整齐、优美、规范的城乡环境。今年以来全市水务系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组织群众性宣传活动150余次,组织群众性文明劝导活动650人次,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14个,投入宣传资金2万余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水利项目工程建设,水环境工程措施治理成效显著

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进展顺利。今年,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投资1.46亿元(国补1.17亿元,自筹0.29亿元),解决全市农村群众和学校30.4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截止目前,中央、省、市已下达总投资1.1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项目已完成土石方开挖及回填49.5万方,混凝土9210方,管道安装625公里,建成集中供水站47处,分散供水工程24处,完成投资9215万元,解决了2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持续推进。一是项目储备成绩显著。今年已完成了江阳区双江项目区、龙马潭区濑溪河下游项目区、纳溪区永宁河项目区、叙永县两河项目区、合江县苦竹溪项目区、古蔺县箭竹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以及泸县濑溪河上游项目区坡耕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前期工作,龙马潭区五湾溪小流域省级财政资金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即将实施。泸县坡耕地综合整治项目已获水利部批准成为四川省五个项目县之一,有望争取到国家1000万元水土保持治理专项资金。二是“双创”工作顺利推进。1-11月全市已完成投资299.05万元,绿化水系面积达300.5公顷,全面完成全年绿化任务。其中江阳区完成沱江三桥至况场镇水系绿化面积110.94公顷,投资153.47万元;龙马潭区完成长江罗汉段、沱江胡市段及安宁段水系绿化面积33.2公顷,投资20.5万元;纳溪区完成永宁河天仙段和渠坝段水系绿化面积36.19公顷,投资79.14万元;泸县完成沱江、濑溪河及水库库区绿化面积22.67公顷,投资10.75万元;合江县完成长江白沙段、大槽河甘雨段、小槽河顺江段水系绿化面积21.5公顷,投资16.21万元;叙永县完成境内水系绿化面积68公顷,投资10.48万元;古蔺县完成古蔺河德耀至箭竹段水系绿化面积8公顷,投资8.5万元。三是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春季植树活动。市及江阳区、龙马潭区水务职工先后在在泰安镇、三道桥、胡市镇组织了3次大型的植树活动,共栽植了天竺桂、小叶榕、香樟、荔枝、枇杷、竹等植物树苗1500余株,新增绿化面积近1.5万平方米。

病险水库整治及堤防建设快速推进。2010年民生工程下达我市整治病险水库整治23座水库,新建和修复水毁堤防3.3千米。截止目前,已整治24座水库,现已完成投资1608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资金128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19万元)。完成土石方开挖及回填4.5万方,砌体2.5万方,砼浇筑5万方,整治完工24座,整治完工水库占目标任务的104%。1-11月新建和修复水毁堤防3.8千米,完成目标任务的115.2%。

小农水项目争取成绩显著。一是经过积极争取,泸县和合江县被列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叙永县被列为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目前泸县、合江两中央重点县和叙永省级项目县的建设项目已完工。二是渠道配套项目活动国家投资1500万元。省财政厅下达我市三区四县粮食产区渠道配套项目,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1300万元。截止目前,江阳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和叙永县、古蔺县均已完工。三是争取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3750万元。省财政厅以“川财建〔2010〕4号”文下达我市二区四县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水利项目。计划总投资375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250万元。目前,各区县均已完工。

(二)强化依法治水,积极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整治非工程措施治理深入开展

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一是着力做好水法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10余次,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主题宣传画200份,悬挂16副气球空飘和彩幅标语。二是加大了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力度和水域水功能区监测管理力度,其中小型水库的水质监测由上年的13座增加到55座,并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向有关单位了通报,要求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管理,确保了饮水安全。

认真开展水污染治理。一是持续推进取缔肥水养鱼行动。积极推行渔业养殖新型水质改良剂“阿尔益”,在全市强力推行无公害养殖,在池塘、稻田推行“80:20”健康养殖模式。目前,全市水库养殖均采用生态制剂和生物菌肥,池塘、稻田80%以上采用以投饲为主的养殖模式,完全取缔了肥水养鱼,水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在批准作为集中供水水源工程的小(一)型水库和备用饮用水源及风景旅游地,一律实行生态养殖,设置界碑、界桩,保护饮用水源;强化宣传引导,倡导健康养殖,坚决制定违法违规行为。如泸县、叙永等县设立了违法举报电话,经查实的对举报最高可给予1000元的奖励。截止目前,全市74座饮用水源和42座饮用保护备用水源水库,已全部终止养鱼承包合同,实行生态养殖。二是积极开展河道、塘库堰等水域卫生整治活动。市、区县水务部门直接投入经费近20万元,干部职工出动6170余人次,清扫卫生责任区10万余平方米,清理垃圾50余吨,清除牛皮癣800多条,清除卫生死角40余处,清理水库水面漂浮物10.2吨,渠道、沟渠清淤100余公里,疏通整治排水沟10条,投入消毒药品3.5吨。目前,正按全省全市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城乡结合部河渠专项治理工作。

积极开展水事执法行动。1-11月,我局先后开展了河道采砂执法检查、水资源、水保执法活动、农村安全饮水专项活动、春季禁渔执法检查、汛前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打击长江河道禁采期非法采砂检查等专项执法活动,查处河道违法采砂案件18起,责令停止违法行为6起,限期整改14起,查处向河道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违规行为6起,清障35处。一是水务系统单独开展执法活动。全市市区县水务局共开展专项执法活动440余次,其中出动车辆329次,船只56次,出动执法人员900余人次。二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水上联合执法行动。市区县水务局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共享部门执法资源。如渔政执法建立春季禁渔110联动机制,公安、渔政紧密配合,共同打击渔业违法行为。我局以市打击非法采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协调海事局、航道局、长航公安分局、市公安局在河道内开展打击河道非法采砂工作。1-11月市区县水务局与相关单位开展联合执法行动47次。通过部门间的配合及定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违规涉河建设、向河道内倾倒生活、工业、建筑垃圾等水事违法行为起到了积极的遏制作用,维护了河势稳定和行洪安全。

(三)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沱江滨江路河滩地风貌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认真开展前期调查宣传工作。全市风貌整治工作征求意见协调会后,我局立即组织江阳区、龙马潭区水务局人员召开风貌整治工作座谈会,积极听取相关建议意见,共同商讨整治工作方案。同时,组织两区人员深入现场实地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收集相关情况。向河滩地经营户宣讲全市风貌整治工作精神,促进业主积极主动配合整治。二是制定切实可行实施方案。根据《泸州市2010-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镇风貌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水务工作实际,在积极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综合整治和规范的原则,我局制定了《沱江滨江路沿线河滩地2010-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镇风貌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三是把风貌整治与河道整治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把风貌整治工作与沱江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与城市长远发展及城市河道建设整治规划结合起来,将风貌整治内容纳入河道治理规划,推进沱江滨江路沿线河滩地的综合治理,促进城市品位的提升。截止目前,市区水务部门及业主已累计投入资金36.8万元,修建排水沟50余米,拆除违章建筑5处,整治建(构)筑物5栋,整治建(构)筑物立面900余㎡,集中整治枇杷沟河滩地和沱江公交商城堡坎下河滩地4000余㎡;规范广告、店招等7处,经营场所外立面包装2栋;长期雇请保洁人员10人,日常清扫保洁河滩地近10万㎡;雇请清漂船1艘,清漂人员2人,清运垃圾103吨,焚烧处理垃圾2吨。

(四)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联系和督查工作顺利开展

我局联系和督查龙马潭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切实做好该项工作,我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具体做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全局中层以上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联系和督查工作领导组,明确由四名局领导分别牵头,划分四个督查小组具体开展工作。明确该项工作由局整治办牵头,局内相关科室协助与配合;二是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制发了《泸州市水务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口联系和督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联系和督查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工作要求,保证了联系和督查工作的规范、有序;三是强化督查业务培训。局整治办收集整理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知识要点》、《国卫城市标准》及《泸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资料汇编(二)》等,印发到每一个联系和督查人员。同时,于4月13日专门召开业务工作会议,培训业务知识,了解、熟悉工作要求。截止目前,我局结合水务业务工作及日常的暗访检查已对龙马潭区开展联系和督查工作20余次,并将正式督查情况向市整治办作了报告。

(五)积极配合,狠抓落实,认真开展对各区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月考评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切实提升治理工作水平,市指挥部提出了对各区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月考评,我局积极参加了由市农业局牵头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和由市交通局牵头的“泸州市公路、水路、河道、铁路环境专项治理”等工作考评办法的商讨,并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同时,我局还根据考评办法,要求全市水务系统认真落实联系村社的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对辖区河滩地和采砂场地的卫生巡查力度,强化辖区内河、库、塘、渠等涉水环境的治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根据全市2010年六大工作任务,按照我市水务系统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查漏补缺,进一步增添措施,认真组织实施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二)按照全市统一安排,结合水务工作实际,积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

篇10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043-01

1 城市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生物圈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命脉, 它在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水环境被迫接受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造成城市水体污染严重,最普遍的现象是水体黑臭、富营养化,对城市公众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造成城市水环境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水环境建设缺乏系统规划设计,难以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缺乏对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综合考核与有效评价,这导致治污项目投资效果差;水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环保税收制度等亟待完善;城市水环境的治理缺乏科学性,如污染源控制、水环境综合整治、雨污资源化等需要加强;水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如决策民主化、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渠道等不够彻底。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解决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2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措施

2.1 进行城市水环境治理系统规划设计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我们的目标,因此水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必须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城市河网水环境整治宜以“满足、恢复、改善、拓展”为原则,做到安全、资源、环境有机结合,保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市、镇村发展规划相协调。应遵循自然、历史规律,不宜过大过多破坏自然习惯,即遵循水的自然运行规则。处理好总平面布置,即根据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功能区划分与规划等,研究分层、分类水系走向、沟通的布局,使之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如进行城市污水管网一体化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必拥有匹配一致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既保证污水不进河流,提高水环境质量,又使污水处理厂有污水处理,充分发挥其作用;应着重研究河网水系的通、流设计问题,即水体进出流动、补水办法和措施;强化治污措施,通过纳污能力分析,提出治污要求,最终消除污水直排水体、使水质达标。此外还重视总平景观布置和河道功能拓展问题,使城市河网水环境最终达到“岸清水绿、通、流、游顺顺畅游”。

2.2 调整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利益平衡机制

城市水环境治理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参与水环境的治理与维护,建立良性互动的运作系统和较为公平的利益平衡机制。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监管者、考核者、评价者。为城市水环境治理与维护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奠定良好的政策氛围与社会基础,确保水环境治理企业合理的收益;专业的水环境治理与维护企业合理预算水环境治理与维护的投入与收益,以更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在降低水环境治理与维护的成本、获取稳定收益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城市水环境服务;排污企业根据其所申请的排污许可证,限质限量排放污水;开发商因水环境改善而带来的房地产升值收益,应通过征收土地增值金等方式返还给水环境治理公司及相关主体,补偿水环境治理费用。政府部门对污水处理设施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对投资项目的核查及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设定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监测相关数据,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综合评价、稽查核查与考核监管的管理技术平台。

2.3 建立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社会参与机制

应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型作用。通过开放市场,理顺价格和收费,制定优惠政策等,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收益,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污水处理行业上来。

首先,健全排污收费与交易制度。城市的排污治理费用应由污染者承担,并将收取的污染处罚资金交还给治理城市水环境的主体方,以对治理费用做出补偿,做到以污治污。城市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健全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排污交易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在初始分配排污权时,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实情,主导公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进行招标、拍卖等,促使排污量的分配科学、合理,同时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以法律为保障进行惩罚、奖励,充分利用经济手段维持排污权交易价格的稳定性,以健康发展城市水权市场;当城市排污权交易结束后,政府应加强后续监督工作;最后,积极健全水环保税收制度。动员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水环保责任,都应纳入征税范围,把收费改成征税,以有效限制企业、居民浪费水资源;城市水环保税收标准需要改善,针对企业及个人消耗水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一旦发生破坏水环境的行为就提高税收标准。另外,城市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还需加强调整其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技术含量等,鼓励企业启用绿色环保设备,给以企业税收优惠。

2.4 进行科学的城市水环境治理

首先,严格控制污染源。城市有效治理水环境的先决条件是严格控制污染源。这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完善法律法规,还需要城市的水务监管机构依法办事,严格限制居民及企业的污染排放,严厉打击违法的水体污染行为。同时,城市应加强建设处理污水的设施,争取将整个城区覆盖,确保一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过有效的污水处理后才排放到河流、湖泊里,促使城市从根源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其次,综合治理水环境。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不能只在城区进行,而应实施综合治理,认真贯彻引、截、治、疏、保、管得六字方针,并以先城区后农村、先上游后下游、先重点后一般为综合整治原则,始终坚持引疏结合、截污先行、治保并重、多管齐下,有效实施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对城市水环境进行长效管护;最后,加强雨污资源化。在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中,污水回收利用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污水经过二次安全处理后可回收利用于市区的绿化、公园景观等,在投资较小的基础上将收获较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城市新建的小区应加强建设水循环系统,完善小区的绿色基础设施,通过渗水管道、植树种草等方法有效控制雨水渗透,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有效缓和城市水资源贫乏的困境,从而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2.5 加强公众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

首先,治理城市水环境,要实现公众参与治理水环境的权利,决策的过程应民主化,促使其治理决策及治理内容的制定能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的言论自由,并给予新闻媒体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有效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会媒体为公众宣传水环境保护观念;再次,建立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相关的环境信息,促使公众能及时了解城市水环境动态,从而有效提高水环境保护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鼓励公众监督非法污染企业及个人等;最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渠道。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参与渠道,邀请公众参加定期举行的信息会、听证会等,并鼓励他们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提出建议;官方设立举报平台,针对公众举报的信息进行公开处理,定期收集公众意见,确保公众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督权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