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义务教育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义务教育建设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强县为目标,以房屋设施配套建设、实验教学仪器装备为重点,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为手段,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办学水平,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建设目标。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年度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项目校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教通号)文件精神,年度我县将启动11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项目工程,其中实事项目校9所,备案项目校2所,基本达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要求,改善办学条件和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主要任务。对照《办学标准》要求,11所合格学校建设项目总投入资金1145万元,其中条件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055万元,管理建设项目投入资金90万元。新建校舍6984平米,维修加固校舍9400平米,新砌护坡1350立方、围墙900米,新建垃圾池400平米,拆除D级危房1000平米,绿化校园1500平米,硬化道路、平整运动场15010平米,新开民用通道200米,添置图书15200册以及理化生、音体美、科学等仪器2363件,进行校长、教师各类培训143人次,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39套,赴省市县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教改活动249人次,并逐步建立学校管理规范化、完善化的长效机制。

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具体任务见附件。

三、工作责任

(一)组织领导。根据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求,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项目以县为主,成立县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顾问,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发改局、教育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人事局、编办、房产局等单位负责人及各项目学校所在乡镇负责人和学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教育局,由县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学校相应成立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合格学校建设工作。

(二)部门职责。实行教育部门牵头,财政、发改、建设、国土、人事、房产、编办等部门共同参与组织的工作管理体制。县教育局负责牵头制定县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年度实施方案,落实省级考评验收的内容,牵头组织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工作,定期收集汇总及通报各项目学校建设工作实施进度情况,并向省、市汇报。县发改局负责将合格学校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全县重点工程进行管理,落实有关政策。县财政局负责落实上级各项资金和县级专项资金,管好用好各项资金,做好大宗设备设施的政府采购工作。县建设局负责对工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工程质量和安全进行指导和监管,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县人事局负责组织教师的技能和业务培训。县编办负责规范教职工岗位与编制的管理。县国土资源局、房产局负责落实本单位工作相关职责。

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助教育等部门对合格学校建设工作实施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落实好项目的立项审批、地型勘察、图纸设计、招投标、开工报建、施工管理、验收决算和审计等工作,及时协调处理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

建立合格学校建设“绿色通道”,行政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有关行政性收费一律全免,事业性或服务性收费原则上给予免收或只收取成本费。

四、项目学校的申报和备案条件

(一)项目学校应为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合格学校建设县级总体规划现存的学校且属年度建设规划改造的学校。

(二)项目学校在当地学校布局规划之内,属义务教育阶段完全小学及以上学校,以农村学校为主。

(三)项目学校必须按省颁发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规划建设。

(四)项目学校建设任务必须在年度内能够完成。

五、项目资金保障

(一)积极争取省级合格学校建设以奖代拨资金每所10万元。

(二)积极争取市级合格学校建设以奖代拨资金每所2万元。

(三)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的10%用于合格学校建设。

(三)县本级通过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设立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

(四)优先将中国(香港)烛光教育基金会捐赠款用于合格学校建设。

(五)合理利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

(六)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按比例支付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等教学业务开支。

(七)统筹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费,优先安排采购合格学校建设所需信息技术设备设施。

六、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将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将所需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县教育局会同财政、发改、建设、房产等部门对辖区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现状进行全面彻底地排查、核实。对照省颁发的《办学标准》和《县合格学校建设工程整体规划》,将合格学校建设工程与“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以及“初中工程”(二期)紧密衔接,制定年度合格学校建设实施规划,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益,报市教育、财政部门审核。

(二)严格项目管理。凡是列入合格学校建设的项目都按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的要求进行管理,又要区别不同的学校、针对不同的问题灵活实施。校园规划、立项预算、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工程监理、质量及安全监督、施工许可、资金管理、预决算审计、竣工验收、档案管理均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的规章及行业标准。工程项目设计由县教育局通过招(投)标或委托符合认证等级的县级或县以上勘察设计单位承担。新建、改扩建项目且投资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项目施工,必须实行招投标,严格实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制度和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建设项目保修由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竣工后出具工程项目保修单,并在工程竣工决算后预留一定的工程费用作为保修保证金,保修期内出现质量问题所需费用由施工单位负责。施工过程中,县教育局组织或委托专门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质检和监理,项目竣工时,按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验收,并进行专项资金审计。工程项目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禁搞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以确保工程质量。

县教育局会同县财政局对采购大宗的理化生、音体美、科技、信息技术等设备设施均按相关规定和程序实行政府采购。维修加固和校园硬化、绿化等小型工程,教育局会同建设、园林等部门根据学校实际进行,做到安全、适用、够用,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建设和装饰。

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设施利用率的同时,按照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严格资金管理。对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资金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立项目资金专户,分帐单独核算,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将各级资金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严格履行合同,实行按建设进度拨款制度。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资金,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支付到经销商帐户。严格资金的预算制度和审计制度,强化合同管理,从严控制建设成本;严禁将上级专款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为他用。

(四)强化督查和监督。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及县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组成合格学校建设督查小组,常年对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实地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反馈意见,督促政府统筹研究解决。督查及整改情况以书面的形式上报市相关部门和县人民政府。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及同志们:

我代表住建系统进行发言。

为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工作安排,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尽全力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为标准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一、加强教育系统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监管,优先办理教育系统工程项目前期手续。

把学校校舍建成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建筑,是我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局将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新建、扩建项目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服务工作,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求业主和施工单位按照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总体要求,落实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责任,规范工程质量检测行为。加强对建设全过程的检查与指导。对教育系统建设项目,根据我市多年来的优劣评比情况,择优推荐市场行为比较规范、企业资质等级较高,企业自身管理体制机制良好的州域内二级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和法人资信良好、管理到位,素质高有实力的企业及项目经理参与项目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竞争,从源头上控制入口关,从根本上保证我市教育系统新建、扩建项目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于教育系统新建、扩建项目工程前期手续,按照项目管理的程序要求,我局各部门将热情指导服务、优先办理,做到随时来随时办。

二、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学校师生创造优美、干净、整洁的学习工作环境。

篇3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一、全市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中小学89所,其中小学42所,初中36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普通高中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

全市中小学现有教职工9345人,其中专任教师9173人。专任教师中,小学3314人,初中3397人,高中1918人,职中426人。小学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86.7%;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86.3%;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

占比9.5%;职中“双师型”教师占比8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13.7%,中级职称教师占比52.5%。

在职教师中,全国优秀教师11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2人,省特级教师20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8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师德模范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36人,泰州市、**市“名校长”、“名教师”26人,县级以上各类骨干教师1010人。

二、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教育系统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围绕“泰州第一、全省一流”的奋斗目标,沿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社会教育”的战略路径,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我局先后两次被评为**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一次被评为泰州市“人事(编制)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建设先进县(市)”,2011年被评为“泰州市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泰州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市”,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把师德教育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一是坚持用思想教育引领人。扎实开展一年一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把师德建设与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与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结合起来,**教育系统涌现出了无偿捐献骨髓的叶彪、勇救落水学生的杨向明、救人不留名的谢兵等英雄模范人物。二是坚持用实践活动培养人。深入开展“家访周”、“双诺双评”(“学校向社会承诺、教师向家长承诺”、“家长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和帮困助学“阳光行动”等系列活动,规范广大教师的师德行为,激发广大教师的爱生热情。三是坚持用规章制度规范人。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市师德建设十条禁令》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广大教师执行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四是坚持用快查严处警示人。切实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严肃查处和追究师德失范的人和事,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歧视学生等不良师德行为的发生。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好学生、发展好学校的重要条件,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是开展全员化教育培训。按照全省所有教师每五年普遍轮训一次的统一规定,制定落实在职教师全员培训规划。2013年暑期,市教育局组织了6个类别、24个班次、2400人次的集中培训活动,各学校开展了以实施新课标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近三年,教育系统先后选派40多名英语骨干教师、中小学校长以及其他管理人员,分别赴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接受为期四至八周的培训,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二是组织常态化学养测试。建立完善市本、校本两个层面的教师学养测试制度,按学科、分层次、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基本功大赛,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把学养测试和基本功大赛的结果与教师个人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挂钩,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三是打造高层次名师团队。先后印发《**市“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了骨干教师的评选、培养机制。市级层面组建特级教师讲师团,校级层面组建名教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帮带组,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四是发挥区域性教研作用。在全市小学、初中分片区建立了12个区域教研中心,放大优质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区域教研中心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有序开展教研活动,加强经验交流,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实践能力。五是实施随堂性学业监测。学校选拔精干力量建立课堂教学评价委员会,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随堂检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评比和公布检测结果,同时把检测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使之成为培养教师和提高效率的制度化、常态化抓手。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和水平。近年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举措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一是严控农村教师进城。严格按照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教育工作的意见》(泰委发〔2008〕58号)确定的原则和市人社局、教育局《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调配工作的意见》(泰教人〔2010〕8号)确定的规则,严控农村教师进城,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二是招聘计划向农村学校和紧缺学科倾斜。最近几年,我们招聘的新教师90%以上都安排到了农村学校,有的年份100%的招聘计划都下达给了农村学校。加大紧缺学科教师招聘的力度,2010-2013年,我市共招聘音体美学科教师

62人,每年音体美学科教师招聘计划均占当年教师招聘总计划的20%左右。三是要求改教人员回归定岗。由于主客观方面原因,部分音体美专职教师改教了其他学科,导致音体美学科教师愈加紧缺。对此,我们要求学校在安排课务时,让改科教师回归音体美学科教学。四是组织学校结对共建。研究出台《**市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共建工作考核办法》,按照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要求结对双方学校互派一定比例的教师轮岗任教,对结对双方学校实行捆绑考核,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学校的辐射效应。五是安排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多年前,我们就启动了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工作,并把到农村学校支教的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今年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一级、高级教师都必须具备2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支教(任教)的经历。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学校教师在校际之间交流,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六是进行师范生定向培养。2012年起,我市启动了五年制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委托泰州师专为我市单独编班定向培养五年制师范专科生。对经过培养、考核、测试合格的毕业生,市编制部门在当年我市教师招录计划中切块专项下达编制使用计划,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配备需要,安排到有关农村小学任教。2012年和2013年分别招录了18名、27名定向培养师范生。

4.创新队伍管理机制。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近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建立健全了四个方面的管理机制。一是绩效考核机制。2010年、2012年分别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工作指导意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逐步形成了务实管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内在的进取动力。各学校不断深化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岗位、职务、职称、考核奖惩等管理手段,学校管理秩序持续优化。二是岗位管理机制。今年6月,我们根据省、市人社部门的统一要求,在教育系统事业单位部署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对所有教师进行岗位定等评级,重新签订聘用合同,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将与绩效考核制度一样,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自我加压、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职称评审机制。突出师德表现,进行满意度测评,把师德表现作为职称晋升的刚性要求,严格实行“一票否决”。突出工作实绩,扭转长期以来过于重视论文、课题的倾向,加大教育教学实绩在职称评审指标中的分值和权重。突出支教经历,把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学校教师在校际间交流,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推进队伍的大融合、素质的大提升。四是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011年,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的系统工程,通过公开报名、民主测评、学校推荐、笔试面试、组织考核,89人进入了学校后备干部队伍。经过为期四个月的集中理论学习、重点工作推进、学校管理实务见习等方面的脱产锻炼,23名后备干部被选拔任用到学校领导岗位。2013年,启动了第二轮学校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

三、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矛盾和困惑

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还客观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编制标准不合理。一方面,最近几年,小学增设了英语课程,普通高中增设了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而编制标准并未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职工编制,城乡学校实行的是两种标准,不适应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小班化教学的形势和要求。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最近几年,我们虽然已经通过公开招聘给农村学校补充了不少教师,也增加了农村学校教师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但是城乡学校在教师年龄、学科、学历、职称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而且这种不均衡现象难以在短时期内从根本上消除。

三是农村年轻教师不安心。一方面,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以及教师本身家庭的原因、婚嫁的需求等,都致使部分农村年轻教师人心不定;另一方面,吸引和激励农村教师的机制不活、力度不大,也影响了农村学校年轻教师扎根农村的坚定信念。

四是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五严”规定背景下,由于不允许统一组织学业质量测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衡量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教师之间有效竞争机制的建立缺乏现实的、必要的基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打算

今后一段时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队伍。

一是加大岗位交流力度。按照满足需要、有效激励、多措并举、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组织调配、自主请调、校内平衡以及支教调节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片区内校际之间符合条件教师的调配和流动,逐步解决部分学校教师总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不断缩小校际之间在师资配备上的差距。继续深入推进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农村学校的工作,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师在乡镇校际之间岗位交流的工作,把支教经历和岗位交流经历作为职称晋升、提拔任用的必备条件。

二是加大杠杆调节力度。根据课程改革、小班化教学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重新确定教师编制标准、核定教师编制总量,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绩效考核办法,切实强化绩效考核的针对性、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不断加大对教师师德行为、教学业绩的考核力度,真正做到优德优先、优绩优酬,从根本上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研究出台激励性政策措施,增强农村学校吸引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逐步消除城乡学校教师配置不均衡现象。综合运用绩效考核、岗位交流、岗位设置、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多种措施,形成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合力,有效激发和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篇4

那么,如何才能在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基础上特色发展?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努力地在特色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有主题的特色才能根深叶茂

学校共识文化的形成,是基于学校所处地域文化孕育的结果,只有在这种地域文化中形成的教育特色才是有根的特色。

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地处“九龙归洞,人杰地灵”的天河东部智慧城。龙洞的百姓崇拜龙。龙,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独特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象征意义,凝聚了这里老百姓对后代子孙成为社会精英的共同期盼。300年前,建成龙山书院,100年前建成龙阳社学,到了1919年至德学校时代,已经开设了完全摆脱旧私塾教育的算数、地理、自然等课程 ,开启了此地崇尚自然科学,追求“物我合一”的创新教育。这里的孩子长期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具备开拓创新的品质和愿望。

从至德学校到现在的八十九中,95年间,学校周边的华南植物园、中国热带林业研究所等20多家自然科学的科研院所如雨后春笋般落户,为学校确立培养目标提供了基础保障。学校凭借地域优势,确立了智慧摇篮,育龙腾飞的办学理念;育龙腾飞的育人理念;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把 以科技教育为抓手,创办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品牌学校作为办学目标。

自1992年,卢惠卿同学设计的“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动态模型”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开始,学校一直在努力,先后被评为中国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广州市教育e时代学校,成为天河区东北部智慧城内唯一的一所示范性高中。

基于这些基础,学校制定了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规划,力争把学校建成国家需要的科技人才的摇篮。确立了科技兴邦,创新圆梦的腾龙文化作为我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特色,即通过学校特色课程的教学、社团活动的锻炼、校园文化的陶冶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按照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学校的发展策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特色学校的规划和方案,建立了学生课业负担适当的多元化、个性化学生星级龙评价体系。

二、有物象的特色才能潜移默化

所谓潜移默化,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形成自觉的意识,使知行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教育方式。

我校校徽以蓝、绿、红三色组成“8”和“9”的字样为设计元素,整个标志体现了八十九中学智慧摇篮,育龙腾飞的办学理念。传递的意义有:蓝色寓意浩瀚的大海,表明要让学生在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的海洋畅游,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获取知识,提升智慧;绿色寓意生机勃勃,充满希望,表明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体魄强健、奋发向上的开拓型人才;红色寓意师生热情奔放;红圈绕着地球表明要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校歌《走向光明》歌词中有科学意识激励我们追求不懈的鼓励句子。镶嵌在教学楼前的强学、力行、至德的校训,正气、朝气、锐气的校风,循循善诱、画龙点睛的教风,乐思善问、践行求是的学风,激励师生不断地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校徽、校歌、校训、校旗、校服充分彰显办学理念。

这些文化标识凝聚全校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凝炼成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风雨同舟的协作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问鼎一流的进取精神。

三、有特色的课程才能因材施教

国家课程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国家课程的实施决定了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但人的个体是独特的,因独特而丰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基于他的基础的最好的发展,如何让有不同的特长的学生得到保护和鼓励,这是特色课程才能解决的。

古人早就说过教育要因材施教,当我们发现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时候,这就是要大力开发和实施特色课程的时候了。

基于此,学校制定了《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规划》,从师资培训夯实、国家课程培养、特色课程拓展、特色项目践行、校本项目完善、科研课题深化、特殊群体关注等七方面开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初中开设什么样的特色课程。经过对学校历史和学校文化的思考,我们确定了初中育龙计划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包含科技教育类课程、人文教育类课程、健康教育类课程、社团活动类课程四大板块,意在培养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初一开设《科技创新与小发明技法》《生物》《留存龙洞文化的历史》《英语数学》和乒乓球、毽球、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小制作小发明、无线电测向为主的社团活动。建立了完善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努力建构探究式学习方式,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有5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与到特色课程的教学之中。

四、有特色的项目才能彰显个性

选择项目必须依托周边的社会环境,其次是坚持参与对选定项目的研究,让它成为学校传统的、凸显的特色。

1.主题鲜明的特色项目凸显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我校特色课程衍生出多个特色活动,如环境与科学,电脑机器人、发明与创造,科幻绘画等活动,提炼出了科幻绘画、电脑机器人、发明与创造、生物与环境等多个特色项目,并形成了一定社会影响力,主题鲜明的特色项目凸显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其中,环境与科学、电脑机器人、发明与创造、科幻绘画等四项被评为广州市科技特色项目。

2.丰富多彩的校本项目完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我校校本项目特色鲜明,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课堂渗透龙腾文化气息,与龙洞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与周边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结合起来,将岭南的科技文化元素与课程结合起来,极大地完善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011年5月,我校成立了青少年科学院。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7所科研单位成为共建基地,培养青少年“科学家小院士”。

3.“五步五途径教育特色模式”的综合实践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以校本课程为主的课程途径。我校一直以常态课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表以行政课的形式开展。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校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和不同年龄层的认知水平,分别在初一年级开设了对风筝的研究等主题活动,初二年级开设了做凉拌菜品中国饮食文化等主题活动,初三年级开设了规划人生,放飞梦想等主题活动,通过课程学习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重新构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成了新的知识层面,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以社团活动为主的专长途径。让每位学生掌握一门专长是我校的办学思想,为学生成长创设更多、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是我们的责任,我校以学生会牵头,由学生自由组织的社团活动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特长的舞台,更是素质教育需求的体现。将知识转化为成果,将特长发挥到极致,成了我校社团学员们追求的目标。

三是以生活体验为主的德育途径。从家庭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亲身体验一天父母的劳动,扮演一次家长,扮演一次校长或厂长,参加一次社会志愿者活动,到家长工作单位开展一次职业岗位体验活动等以生活体验的实践活动。

四是以社区实践活动为主的服务途径。到社区中去,为社区服务,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五是以基地探索研究为主的实验途径:基地是学生探索和研究的乐园,是活动与实验的源泉。我校非常重视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我校充分利用周边科研单位多,科学专家多的优势,先后与华南植物园等12家大学、科研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聘请了任海等一批科学家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指导团队,以华南植物园为依托,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就是基地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成效和收获,它成了我校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载体。

4.心理辅导课程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校有部分学生来自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或为残障儿童、或为孤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孩子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需要辅导与关爱。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特殊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开设特殊心理辅导课程,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辅导。辅导教师还带领这些学生开展动手动脑活动,开发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5.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促进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校制定了学生阳光评价体系和教师育龙评价体系,对学生采用学校、家庭、社区综合评价,并对参与科技竞赛的学生及其辅导教师给予奖励。通过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大大促进了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教育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取得了丰硕成果。

五、有特色的校园才才能诗意盎然

篇5

1 成效和反响

省电教馆党支部通过精心组织,强化责任,使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省政府网、江西教育网,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江西日报、江西卫视都先后报道了江西省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

1)建了一批资源。到目前为止,全省12个资源拍摄点共完成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初中九门学科近1500节课程的视频、课件、教案、试卷、作业五个模块资源的建设任务,并陆续上传到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全省700万师生免费使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开发了一个平台。为了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的免费推广应用工作,我馆于去年10月就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平台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并于2月底完成。如今,此平台被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使用,实现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

3)申报了一个课题。省电教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陈学军同志申报的《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研究》被评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编号为:11ZD017)。此课题的申报立项,为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4)锻炼了一支队伍。在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一大批执教教师得到锻炼,并从中脱颖而出,既提高了他们的教学素养,也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另外,通过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全省十二个资源拍摄点共投资了580万元,改善了拍摄条件,更新了拍摄设备,也带出一批资源拍摄的技术骨干。

2 实施过程与方法

2.1 明确任务,各负其责

接受任务后,江西省电教馆通过座谈会、调研等形式,就教师选拔、学科课程数量、课程建设模式和制作经费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核算。通过对拍摄场地、设备及学科师资等情况的调研,确定了南昌、九江、新余、抚州、萍乡5个设区市等12个拍摄点为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工作点,并与承担任务的设区市电教馆签订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任务合同书。根据各地学科特点,确定了各单位承担资源建设的学科。从省到市、校都成立了领导小组,江西省电教馆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并承担了小学英语的课程制作任务。各地组织选拔执教教师、组织学科专家跟进指导,要求执教教师集体备课。江西省电教馆不定时组织学科专家、技术骨干到校、到点指导,帮助解决难题。并要求所有课都要有学科专家把关。为了保证课程制作的统一性,电教馆为全省12个拍摄点统一订做了课桌、椅、讲台、黑板和教室虚拟环境的设计。在“省—市—学校—各处室—执教教师”五级垂直指导、横向联动的协作机制运行中,江西省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工程规范、有序、高效,保障了工作的健康开展。

2.2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新机制。加强与财务、基教、教研、电教、学校等部门单位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联合搞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实现了资源建设由电教系统“唱独角戏”到各部门“大合唱”。

2.3 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积极创新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队伍培训形式和方法,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培训。一是聘请省级学科专家对执教教师集中授课。围绕如何备课、素材处理,上课技巧等对执教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拓宽了执教教师备课、选材思路,提高了执教教师教学水平。二是举办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摄制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就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拍摄准备、画面构图注意事项、蒙太奇语言、后期编辑、团队精神、编辑合成等6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生动的解析;对后期非编软件Vegas安装、操作、渲染影片等进行了讲解。同时,省电教馆还为12个摄制点都配备了培训光盘,其中内容包含后期制作软件安装程序、片头片尾学习工程文件、省馆摄制的优秀课例以及为培训精心录制的视频教程。三是加强了对各拍摄点的工作指导和培训,省馆先后派出20多人到各点进行培训、指导,其中邀请了省级学科专家到各设区市去讲课、辅导;对各点试拍的课程进行了初审,对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并邀请厂商到场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教学上的问题,学科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对存在的普遍的问题,省馆派出专家到各地进行培训。

2.4 创新形式,打造精品

为了保证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质量,将其打造成精品,首先在教学设计标准上起点要高,让有条件和有能力的教师可以争取把每节课当成优质课的标准来规划和设计,设计实施过程紧紧围绕学科教学大纲,依据新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其次,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好,可以从内容上把好质量关。在制作资源过程中,注重请一些在教育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的一些“名家大腕”来演我们资源建设的大戏,发挥“明星”轰动效应,起到教学指导和示范作用。据统计,全省共有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共50余人参与了课程资源的指导、执教。再次,资源实行谁审谁负责,从制度上把好质量关。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优势,对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倾注了心血的学科专家将在每节课的前面和授课教师一样进行署名,对终审把关的学科专家也将在资源网上署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对学科专家和评审专家付出劳动的一种肯定和回报,二是也能起到网上监督、督促的作用。

3 体会与思考

3.1 全面部署,联动运作激活工作效能

为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先后召开了宣传动员会、任务分析会、专题培训会、工作布置会等多个会议,使得整个上课、拍摄、制作等环节细致周密,充分调动了所有参与部门和参与者的工作热情,在此基础上,学校出台了指导明确化、操作系统化、实施有序化的《江西省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方案》。做到了组织、培训、课程、学生、备课、摄制等各环节的整体把关。

3.2 教师敬业,团队合作

拍摄录像课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就可以完成得好的,大家意识到: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集合每个人的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因此,许多学校采取同一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帮助执教教师修改教案、课件,大家经常会从轻声交流到集体探讨,从口语述说到资料论证。当授课老师每上完一节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在教研组等待听他们的授课分析,然后结合授课内容,一起总结心得体会,同时又开始了为下一节课的授课老师提出自己的备课意见。执教教师更清晰地感觉到,只有充分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代表集体上好课。

3.3 克服教材变动带来的资源建设工作难度

篇6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精神,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是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基本共识。学前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的起始工程,发展学前教育是储备未来“国家财富”的重要工程。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应对未来挑战和竞争的重要战略。

《意见》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因此,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是近便、公益、均衡的,也一定是由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学前教育,是机会均等而不是锦上添花的教育,是实现幼儿体智德美基本发展的教育,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真正促进儿童发展的有质量的教育。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无到有的量变过程,而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复杂的改革和发展过程,需要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需要强化政府的责任。没有政府的核心作用,可持续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最终的追求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欠账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特别需要政府加大力度,重点投入,推动发展,以满足广大幼儿和家长的需要,确保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意味着要全面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努力增加学前教育入学机会;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切实有效地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切实关注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和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切实有效地将政府的作用落到实处。

二、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特征和内涵

《规划》指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指由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样也涉及学前教育服务的范围、标准以及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供给方式等体制机制问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学前教育阶段从广义上说是从出生到入小学前的阶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关注有三个“年龄节点”:一是学前一年,这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初级水平,学前一年入园率经常被用来衡量学前教育发展的起点水平;二是学前三年(3~6岁)的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是当前衡量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三是在发展3~6岁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0~3岁早期教育,这一目标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逐步成为学前教育一个新的实践领域,并取得显著进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普及3~6岁教育的目标,即入园率达到70%。至2013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67.5%,一些学前教育发达的省市入园率已经达到90%以上,有的省市已经超过95%。然而,衡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标准肯定不只是入园率,还包括教育的质量。《意见》提出发展“广覆盖、保基本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有质量”意味着园舍合格,班级面积和人数符合国家的要求;有专业人员从事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有科学的、适宜的课程和活动,教师有组织活动的自。目前,幼儿园班级规模过大、招聘非专业人员任教的现象在一些地区非常突出,这对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极为不利。发展学前教育一定要有质量意识,一定要坚持有质量地普及学前教育,杜绝盲目发展带来的安全危机和质量危机。只有将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率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科学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要达到这一标准,就必须关注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尤其是公共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一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定位是“普惠和公益基础上的普及”。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有志加入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人,必须在心灵深处签下公益承诺,政府也必须作出保障学前教育公益性的承诺。发展学前教育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所谓政府主导,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意义,在严重缺乏公办园的地区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政府主导的首要意义就是政府主办;在公办园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政府主导的重点应该是加强监管和引导,确保学前教育的科学性、公益性。二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公共资源的布局一定要均衡,不能笼统提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率,必须强调公办园的基本比例,以便提升学前教育的基础水准,确保示范指导力量的培育和发展。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合理布局还意味着确保普惠性民办园应占民办园总数的绝大部分。要真正解决“入园难” “入园贵”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在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过程中起引领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根本在于实行学前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规划》要求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由政府和家庭共同承担。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解决“入园贵”的主要保证,也是体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方式。除了应努力开办公办园、确保公办园的合理布局之外,政府还应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必要的投入,实行成本分担。公办园应该是普惠的典范,绝大部分民办园应以普惠为追求,没有政府支持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只能是低质量甚至是无质量的教育。政府应采取政府购买、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

三、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动力机制

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逻辑是:需求引发,即公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是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实动力,公众需求的水平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投入保障,没有政府财政的投入,不可能有真正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制度促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公平、是否有活力、是否有质量以及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合理和有效的制度。

在我国,有些地方曾经出现过幼儿园教师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孩子上幼儿园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上家长文化水平和教育意识的提升,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今,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需求强烈,在如何充分满足家长学前教育需求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入园难”现象。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从学前一年教育到3~6岁幼儿园教育,直至出现了对0~3岁教育需求激增的现象。学前教育需求成了当今社会公共服务中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布局、规模和速度都受到公众教育需求的影响,只有把握城镇社会发展规划状况,把握人口发展动态,把握公众现实和可能的需求,才能真正构建起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础和动力是政府投入。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普惠性民办园,都要求政府分担成本,都要求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应在充分考虑不同幼儿园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确定学前教育成本,并根据家庭承受能力,确定政府和家庭分担比例,进而确定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从总体上看,为夯实学前教育基础,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历史累积的问题,确保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应在8%以上。

与其他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不同,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只是对服务直接享受者有价值,而是对多方面的主体具有价值。譬如,文化是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健康的文化市场就无法真正产生;但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的作用更为重要,文化市场没有充分发育,文化服务就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文化服务的主要价值在于文化享受者的精神满足,接受者可以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此外,文化服务没有明显的关键时期和急迫性。而学前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前儿童,具有明显的关键时期和急迫性。学前儿童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但学前教育儿童并不是教育成本的支付者,教育成本由家长和政府分担,或者完全由家长支付。学前儿童、家长、政府构成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责任或受益群。为什么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呈现如此复杂的局面?这是因为学前教育服务是一项面向未来、具有长期的未来价值的特殊的服务,它不只关系儿童的今天,还关系到儿童的未来以及由今天的儿童决定的社会的未来。这样,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已经不只是儿童和家长的事,还是社会和政府的事。对于这项指向未来的工程,政府不能简单依靠市场,必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篇7

一、倡导奉献精神,树立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端正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最重要的是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信仰问题。因为青年人经历短,缺少切身的体验,容易认识片面。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学习应始终保持经常化、制度化,每周定时间,采用学习、讨论、发言、听报告、参观等形式,还可经常组织先进青年参加学习、党课培训。学习抓紧了,正气就抬头,歪风邪气就会失去市场。

2.学习先进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发政治热情。青年人更注重实际,对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容易模仿与受感染。我们注重“教师要有教师样子”的形象塑造工程,以“身边的好形象激励我”等专题演讲来陶冶教师的情操。

3.强化管理制度,以养成良好的师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教师管理条例,并制定了适合本校情况且便于操作的具体管理制度,对青年教师从进校起就严格要求,强化训练。良好的师德、师行需经长期的熏陶、耳濡目染才能养成,但对为人师表的一些基本要求必须坚持执行。对青年人来说,更需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与压力,否则必然导致纪律松散,危及校风、教风与学风。

4.以个别思想政治教育与寓教于乐相结合来调动积极性。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是把工作做好。因此,首先要重视个别的思想教育工作,对青年教师的缺点,学校领导要及时提醒,个别交换意见,公开批评有失面子的事要慎行。增进了感情交流,青年教师就乐意接受并尽力去干好工作。

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业务能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边的主要活动。教师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工作态度再好也难以成为一位好老师。青年教师学历大部分很高,但缺少教育规律和方法的把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尽快适应岗位工作,我们采取了一些办法:

1.开展教研活动。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主要是结合平日的教研活动来进行,有时也组织教师利用每学期学生开课前和学生放假后的时间进行专门培训。上演练课,人人在组内交流,参与面广,大面积提高;上示范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带头上课,运用教育理论进行综合性评课;上竞赛课,评出优质课;开展优秀课汇报活动,把教研活动引向深入。这些活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活动中教师们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促进了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机制。我校要求教师的反思要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四个方面,不光要进行自我反思,还要在同伴中进行反思,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意见来进行反思。要求教师要通过反思,学会判断和寻找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教学期望值之间的差距;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进步。

3.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教师的工作重复性强,容易产生惰性。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提高理论修养,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举办学习讲座,更新观念,树立科研意识。我们处于信息时代,新思想、新理论、新经验层出不穷,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善于学习,不然就会被淘汰。

三、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自我提高、主动提高的动力

篇8

1.教育形式丰富化与教育师资灵活教学手段的应用

社区教育应更注重社区成员参与程度的高低,除了可以开展受众面较广,以社会热点、职业需求、文化素养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专项活动外,也可以采用个体需求强烈,如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点”对“点”,“一”对“一”的教育辅导形式。社区教育应该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随机的开展。这就要求社区教育老师不仅局限于课堂内教学,应该可以“请进来”、“走出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2.教育内容多样化与对教育师资综合性知识体系的要求

由于社区成员人文素养的参差不齐、知识层次、知识结构和体系的不尽相同,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除了应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更应该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和见解独特与深刻的人,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的方法,了解各类知识体系,最大程度上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提高社区成员学习的满意度。

二、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教育队伍的结构失衡不能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多面性

1.三支队伍人员比例不够均衡就目前社区教育队伍的人员结构比例来说,主要是以兼职和志愿者教育队伍为主,专职教育师资最少。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共有9个街道,67个社区,其中社区教育的专职人员不足200人。面对庞大的社区群体,这些专职教育人员数可谓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教育编制的制约,导致专职人员很少。专职人员与社区成员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社区教育根本无法适应社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不全面、不到位,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凸显。兼职、志愿者教育队伍是社区教育队伍的主力军。以湖州社区大学为例,由湖州社区大学牵头,以社区教育兼职、志愿者队伍为主的教育服务,开展了“父母大讲堂”进社区、“蓝领大讲堂”进企业、“人文大讲堂”进监狱、“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进农村、“悦读湖州”进务工子弟学校等多种活动,其中连续五年在社区开展的“父母大讲堂”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受众人数已达2万余人。由此可见,兼职、志愿者教育队伍在社区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人员多为在校教师、企业事业单位的专职人员、在校大学生,受到他们自身工作、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不仅流动性大而且授课的时间也极不稳定,这难免给社区教育整体课程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安排、运行管理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增大了执行的难度。

2.三支队伍学历、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社区教育队伍中三支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方面也参差不齐。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社区教育队伍的年龄构成在20岁至55岁之间。从事专职教育人员的学历层次主要以大专及本科为主,也有部分为高中学历或相当学历层次人员,专业结构与社区教育、社区管理关联性不大。兼职、志愿者教育人员的学历层次则大部分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人员也占有一定比例,还有极少部分的技术型人员。相对于专职教育人员而言,其专业涉及面较广,专业认知程度较高。但三支教育队伍在教学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过程模式化,以及技能操作性教学、针对性教学的缺乏的弊端,致使社区教育重表象而少内涵,社区成员的认可度并不高。

(二)社区教育队伍的运行不畅难以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可持续性

由于每支社区教育队伍人员构成的特殊性,其在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其运行管理也应有所差异。但从目前社区教育队伍的运行来看,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及社区教育层级管理的缺失或错位,社区教育主体的不明确,职责不清,造成了各支社区教育队伍运行并不顺畅。就专职教育队伍来说,虽然工作目标、任务相对明确,但由于其人员数量有限,在工作过程中难以深入基层,关注到社区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工作成效并不显著。社区对兼职、志愿者教育队伍的运行则普遍缺乏明确、长效的运行方法,往往导致工作目标、标准、任务模糊,教育工作缺乏持续性、连续性,重形式、走过场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必然成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短板。

(三)社区教育队伍的管理缺失无法实现社区教育需求的公平化

各社区除了对专职教育队伍有相对明确统一的管理办法外,对兼职及公益教育队伍的管理并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各自为政,管理方法单一,激励措施缺乏,往往导致兼职、公益教育队伍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各社区教育队伍人员组建都较为固化,使得团队缺乏了灵活性与针对性,难以满足社区人员与时俱进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各社区之间的师资队伍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而使各社区之间的教学队伍资源相差较大。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对比碧浪湖社区与上下塘两社区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碧浪湖社区仅半年就多达50余次,而上下塘社区一年还不足10次。除了和社区成员的人员组成结构有关外,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不均衡,资源的不共享是主要的因素之一,这也必然造成了不同社区成员必然不能公平的享用教育资源,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三、“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

(一)“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构建

1.强化社区专职队伍,注重“专业化”

提高专职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使社区师资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适应社区教育全面发展的需求,提高专职教师在社区教育队伍中的配比,实现社区专职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十分重要。“专业化”要求专职师资队伍:

(1)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实践。社区专职教师应自觉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岗位专业知识,探寻社区教育中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自我学习与自我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专业化”,教育管理“专业化”。

(2)创建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氛围。社区教育机构应提供各种机会,加强对社区专业教师的专门化指导与培训,营造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与学习文化,建立终身学习制度,鼓励专职教师通过脱产学习、在职学习、工作实践、轮岗实习等形式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学习,提升专业化水平。

2.重构社区兼职队伍,实现“多元化”

社区兼职师资队伍是社区教育队伍的主力军,在队伍构建的过程中应以社区成员的需求为导向,更注重教育方向的全面化与多元化。“多元化”表现在:

(1)成员的多元化。兼职师资队伍的构建应在市区级有关机构的统一部署下,形成兼职师资队伍库。其成员除了在校教师、企业事业单位的专职人员外,还可以积极吸收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各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形成多元化师资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2)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兼职师资队伍的构建还要求研究领域的多元化。目前大部分的社区教育内容为人文社科类,专业技术、专业实践类内容较少。这就需要兼职教师组建中应进一步提高自然科学类、专业技能类教师的比例,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与丰富化。

3.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凸显“平民化”

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组建的过程中,应更多的树立教育队伍的全员化与平民化的理念。

(1)突破年龄界限,注重非正式组织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构建不能仅限于以中青年人为主的在校大学生和教师志愿者。应树立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的理念,每个社区成员都可以成为教育的主体。其中更不可小觑社区中的少年儿童、老年群体对社区教育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让社区中学有余力、品学兼优的少年儿童组建“快乐成长”团,老有所长、热情活力的耄耋老人组建“夕阳红”社团等系列团体,实现“小”助“小”、“老”帮“老”,“一”对“一”的教育助学队伍,从而实现老中青少四代相结合,借助各自的优势,在不同年龄层次的非正式组织中发挥作用,实现教育的全员化。

(2)打破学历、身份的界限,注重教育过程的平民化。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不应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与高职位,可以将虽没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职位,但生活阅历丰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士纳入其中;让每位热衷于公益的社区成员都参与其中,服务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教育内容应更宽泛化,可趋向于社区中需长期开展的一系列教育项目或服务,如心理辅导、助学服务,日常管理等。教学过程中,可以走出组班化的课堂教学,通过走入每户家庭,走近每位社区成员的方式,形成以“面”带“点”,以“点”对“面”、以“点”对“点”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而构建真正的学习型社区。

(二)“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运行

1.政府主导下的以社区为主体的连动式教育政府在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1)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制定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管理并服务于社区教育;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社区教育队伍在构建、运行过程中的偏差。

(2)制定市、区级统一的师资队伍管理与培训制度,并通过政府出资、企业单位协助、公益捐助等形式为社区教育、师资培训等提供资金的保障与支持。

(3)为街道、社区、社区大学、地方大学、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多方搭建信息资源互换、人才资源共享的平台,保障社区教育管理、运行的可持续性,促进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社区作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督导者,应努力以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为着眼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应积极借助政府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与各单位各部门主动联手,充分利用各方可提供的人才资源、网络资源、物质资源等,建立集区域性、综合性、开放式、大众化为一体的社区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政府搭台、社区牵头、多方参与、双向服务”的连动式教育模式。

2.专职教育队伍主导下的以兼职、公益教育队伍为主体的互融式运行

社区专职、兼职及公益教育队伍,由于其成员构成不尽相同,因此在教育目标、任务、形式上都会有所区别。明确这三支队伍在社区教育服务的权责关系,建立“一体化”的互融式运行模式将促进社区教育的有效运行。专职教育队伍在整个社区教育体系中应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专业管理方面的主导性作用:

(1)深入社区居民群体,了解社区居民的群体性与差异性教育需求,制定具有实效性、文化性、职业性与专业性的课程和项目教育体系。

(2)专职教育人员应根据课程体系的性质特点,与兼职、公益教育人员共同开展课程的开发、学习与研讨,做出科学的课程安排,探寻多形式的授课方式。同时,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做好开课后的追踪、反馈与调研,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3)创建独特的社区教育文化。社区成员的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区教育的内容及模式。专职教育人员应根据社区成员的特点,形成独特的社区教育文化,以引导社区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社区成员从“要我学”、“要我做”到“我要学”、“我要做”的转变。在社区专职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下,社区兼职教师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同时也应培养“社区是我家”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归属感,能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耐心、真心去开展教学工作。公益教育队伍应该是人员最多、最能深入群众的一支队伍,每位成员应尽量发挥一技之长,用自己的知识、言行举止来开展教育、引导,形成与专职、兼职教育队伍一体化、网状化、互融式的教育模式。

(三)“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管理

“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队伍是在重新构建三支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规范的管理,为专职、兼职和志愿者队伍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队伍管理绩效。

1.“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与灵活运作

“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队伍管理制度,要求对社区专职、兼职、公益教育队伍建立起明确、统一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及考核体系。但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教育队伍的教学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细则,做到大同可小不同,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而创新的运作管理。

2.“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平台与资源共享

“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平台可以根据专职、兼职、公益教育队伍各自的教学特点、教学特长,充分整合各种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通过网上直播授课、课程录像、微课等形式,使社区成员足不出户就可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全民化。

3.“三位一体”的学习借鉴与人才库储备

社区可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三支队伍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为三支队伍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平台,使其通过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同时也可以跨区域的邀请社区教育的专家对专兼职、公益教育师资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使其掌握该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三支部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4.“三位一体”的竞争机制与有效激励

篇9

【关键词】军队院校;教材;任务;措施

教材,是指与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相配套,用于教学而组织编写、制作、选用的知识载体(含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等形式),包括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教材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围绕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坚持需求牵引、统筹规划、突出特色、配套建设、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融入新装备和军事理论研究新成果等内容,突出训练重点,实施精品战略,注重配套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是未来军队院校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因而,教材对教与学都有直接的制约力。要求教材既有利于教,也有利于学。有利于教就要求教材内容具有规定性、渐进性和启发性,且深浅和宽窄适度,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学主要是便于学习者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提供一份既便于自学又能自习的好教材。好的教材要具备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适应我国情况的先进性和教学上的适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好教材,实际上就等于聘任了一位不在职的好教师。从军队院校使用的教材来看,有些教材对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教材内容陈旧过时。随着21世纪新军革和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军队结构的调整、课程的不断整合等,给教材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原有教材中有的内容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甚至被淘汰。一些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信息知识没有编写充实到教材里,甚至有的教材还是60年代编写出版后一直沿用至今,在文理类教材别突出。即使有的教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进行了修订修改,但也还是跟不上时展的要求。这类教材己不适合军队发展和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需要再进行修订、修改或重新编写。

教材内容交叉、雷同、重复出版。在文化基础学科中,有的学科的教材有几种,甚至十多种。形成这种状况与我国以前办学管理体制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各院校的所属和管辖不同,在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编侧和要求上是不尽相同的.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一样,使用的教材各有各的。因此、出现了多个部门自己组织编写、出版、发行、使用自己的教材,同一种教材名称有许多个版本等情况。这就失去了基本统一的培养规格、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水平、统一的教材。从而使教材选用者不知所选,不知所用,造成混乱,降低了教材选用的质量,影响教学质量。

职称教材冲击统编教材。前些年,由于评定高级职称条件要求要有专著,于是出现了“职称教材”。当然,“职称教材”也有好的,其编著者是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丰硕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师,质量是保证的。但是,有的为了评上高级职称,或是个人编写,或是几个人凑合起来编写,或是挂名主编、副主编等等根本没有什么规划立项,更没有按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规律的要求来编写,并以自编自用或合伙包销的方式发行使用。这类教材,没有经过有关专家论证和审定,质量难以保证。

盈利教材冲击统编教材。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有的人把攒钱的希望转到教材上.因此,个别教师自己编写自己担任课程的教材,自己找出版社买书号,自己找印刷厂印刷,自己发行给本校学生使用。这种教材的编著者多数是有一定权力或有后台关系的,院校制定的教材编写和出版的有关规定对其来说是形同虚设。对教材管理部门严格要求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获奖优秀教材、统编教材的规定和把关,则以强调自编教材的特点、特色为由,置之于不顾。另外,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征集教材编写的广告或信函,许诺包销一定数量的教材,可充当该教材的编委,包销数达到更大的数量,可充当主编或副主编。这种广告或信函.根本不管编委、编者有否编写能力和水平,只要能包销一定数量的教材就可以充当。从其意图来讲,纯粹是为了钱。这类教材也没有经过论证或审核、审批,更谈不上规划、计划,其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材建设的原则

(一)适度超前。教材建设规划要与院校教学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相协调,适应科学技术、武器装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突出重点。对培养目标影响重大、教学急需、专业特色鲜明、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大的教材,要优先规划,重点保障。院校自编教材的重点是: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和具有院校特色的各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所有新编试用教材印发至少试用1年后,方能提出编修出版计划,经过修改完善,按规定报请审定和印刷出版。

(三)选编结合。各教学单位必须按规定使用国家、军队统编或推荐使用教材。政治理论课选用总政治部统编教材,军事课选用总部统编教材,人文社科基础课选用国家教育部统编或推荐教材,各学科专业的共同基础课选用国家或军队出版的优质教材,专业课以自编为主(也可选用校外同类优质教材),但自编教材要有别于总部各业务部门用于部队训练的专业教材。

(四)系统配套。坚持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相结合,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相配套,教材内容与培训对象层次要求相适应,形成系统配套的符合各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体系。

三、教材建设的措施与要求

(一)强化院校各级的职能作用。院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把教材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大事来抓,明确各自的职责,一级一级抓落实。机关要抓好教材建设的组织实施,经常深入教研室和教学一线,了解掌握教材编写、使用情况,加强对教材建设的指导和监控。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教材立项、出版的审查,加强对教材编写的具体指导。各系领导要根据所负责的专业班次教学任务,筹划好本单位的教材建设,严把教材申报和初审关。室、中心领导要亲自参与教材编写、审查工作,合理配置编写力量,调动所属人员积极性,高质量完成本单位教材建设任务。

(二)认真拟制和落实年度计划。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对规划任务进行逐年细化分解,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拟制、申报年度教材编写的具体实施计划,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年度计划一旦经院校审批下达,其教材建设项目视为正式立项。要维护教材计划的严肃性,防止重申报轻建设。各项目负责人应按年度计划的时限要求完成编写任务。对未经批准、无故拖延的教材建设项目,院校将视情终止,并查处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如因教学任务的变动或其它原因需要调整计划,项目负责人需提前3个月提出申请,说明理由,逐级报批。

(三)严把教材质量关。加强对教材立项、纲目审查、中期检查、初审和终审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教研(研究)室、系、院校“三级审查”制度,防止出版创新性不强的新编教材和修改量小于20%的编修教材,严把教材编写质量关。坚持每年组织教材评估和优秀教材评选,加强在用教材的质量监控。

篇10

作者:宋金德 李广珍 黄春英 瘳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实施

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办法和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1],是一种进行宣传和普及医药健康知识的活动[2],也是人们预防疾病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必要方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使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由单纯的医疗服务走向以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通过科学实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便于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对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健康教育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能

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模式转变的新形势下,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已不仅仅停留在维持生命和没有病痛的水平上,而是需要不断的保持和促进健康。健康教育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组成部分,是社区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

1.2 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3]

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突出作用为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4],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

1.3 开展健康教育应掌握的相关知识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所利用的原则,来自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在医院健康教育中行为科学、传播学和预防医学是应借鉴的主要基础学科[5]。行为科学是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的主课,而健康教育又是培养健康行为的科学。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为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拓展知识面,组织编写健康宣教材料,进行学习交流。

1.4 健康教育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疾病谱、死亡谱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主要死因不再是传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这是医药所不能解决的。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有益于减低危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

1.5 健康教育是全球推进“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

它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大力推进健康教育,探索具有社区特色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保障。据资料,2008年我国卫生资源消耗6100 多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4%,因病、因伤残、过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00 多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2%,两项将近14000 多亿。我们的健康科普教育如果做好了,基本可以使各种疾病减少一半,寿命延长十年。

1.6 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

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维护和增进健康。为预防、发现和治疗疾病,自己采取的卫生行为角度上看,健康教育是一项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只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才能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

1.7 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卫生服务形象

医护人员在诊疗中能开展健康教育,既满足患者的需求、解除心理负担又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的治疗环境,从而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2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实施措施

2.1 建全健康教育机制

社会在健康方面对医疗和防疫的挑战已经逐渐转向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挑战[6]。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功能,是实施保证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措施[07]。树立长效健康教育机制来积极开展形式活泼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健康意识,促使社区居民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2 实施灵活多样各有特色的教育形式

通过语言教育(采用口头交谈、健康咨询、座谈等)、文字教育(采用标语、健康教育处方、卫生小册子、折页、卫生报刊、卫生墙报、卫生专栏等配合图片、照片、电视)、门诊就诊即时教育和定期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这四种结合形式以增强宣教效果,使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扎实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世界糖尿病防治日”、“世界高血压防治日”等宣传日,在社区大力推动健康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健康和亚健康的社区居民受教育。积极组织社区开展结核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知识讲座等,使患者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平台获取健康知识,彼此互通最新医疗信息,相互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4 科学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投资理念

通过科学健康教育使社区居民进一步掌握了医疗保健的常用知识,懂得健康投资就是为了防病、治病、恢复和发展人们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活动能力、劳动生产能力而消耗的经济资源[8];大部分家庭参与订购健康知识书刊、打预防针等活动,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发作,降低了发病率,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2009 年我院根据卫生部提出,甲型H1N1流感防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舆论引导[9]。组织院各社康中心陆天内,在本社区连续发放宣传资料10000 多人份,“防感汤”20327人份(其中投放精包装好的预防药物“防感汤”8000 人份);通过这次宣传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和投放预防药物,使广大居民掌握了自我防护的有关知识和防治方法,有效消除了部分居民恐慌心理,为下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把政府的关爱行动落到社区居民中,获得群众好评。

2.5 倾听是交流沟通技巧的基础

沟通技巧就是一个真诚、认真对待承诺,说到一定做到,用真诚的眼神拉近与患者距离[10]。医务人员通过倾听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问题的想法与根源,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认真耐心、主动参与、分析要点,再配以有谈话沟通技巧的发问,使回答者作出清楚、完整而真实地回答,从而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的指导。

2.6 树立”换位思考”实施健康教育

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该怎么办?”活动始终贯穿于健康教育之中,要用“五心”(热心、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教育病人的病情知识、并发症及不治疗和治疗的后果,正确对待自己所患的疾病一样。在实践过程中,肿瘤病人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因为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健康教育一次二次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我们要有“五心”使他们去接受教育,配合治疗,从心理上达成共识,使医患之间的满意度力争达到100%。

由此可见,通过实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是利用社区资源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与过程,转变社区居民从“普及专科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观念,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已成为人们实践的共识,对社区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性。

参考文献

[1] 耿庆茹.社会医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39.

[2] 陆江,陈琳.社区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9.

[3] 王大伟,余红梅.校园警钟声声惊心[J].人民公安, 2004, 10:19.

[4] 张振路.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广州:广东科技术出版社,2002:10.

[5] 卢人玉,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的需要调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6

[6] 田本淳.21世纪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10):1.

[7] 葛怀玉.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性.中国农村卫生管理[J],2002,22(9):34-35.

[8] 陈洪波,王克利。浅议健康投资与经济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