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育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教育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教化教学;传统教学;语文课程
课堂教学的电教化是现代教学的特点,所谓电教化教学,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投影仪为主体的多媒体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时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利用粉笔黑板教科书以及其他的实验设备,挂图,模型等以讲解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传输比较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学得法与否,而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比较抽象难懂。不易被学生接受。所以电教化教学就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现代化教育媒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的更多,更快。更好。
一、语文课程电教化的作用及特点
首先,一门语言类课程,如何深入理解词句含义是教学难点,其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注意力的集中。因此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及静态画面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实生动的人类生活,将学生带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使学生能深切体会作者的意境。更好的理解贯通。而古诗词对于学生阅读起来不仅学习难度大,还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于调动,更难持久。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然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精彩之处,及各个词汇是如何描绘这美丽壮观的景色是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的景象生动巧妙的导入了课堂,让学生们深切体会作者的意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借助电教媒体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多思。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技能的训练。这样通过电教方法可以把课文中的难点化繁为简,从而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板书为主,在课堂中书写板书不仅占用宝贵的课上时间而且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认识老师的字体。而课前老师可通过电脑把这节课所需讲解的内容通过ppt的形式来展现给同学们,不仅比板书更容易保存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而且配上图片及声音使之更加生动丰富。
第三,电教化教学突破了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口语表达上的局限,克服口语对语文教学的误导,让学生更准确的学习语言的发音及读说,有利于发挥学生对于文字信息的理解及表达。课下学生还可以反复听读老师课件,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及提高。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瓶颈,丰富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路。
总之,电教化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跃性,加强学生记忆强化性。
二、如何运用电教化教学到课堂
教学课程对于电教化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如何发挥电教化在课堂中的作用才是重要所在。电教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根本。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同学学习质量的高低进行有必要的调整,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和领会。运用电教化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课堂上可以运用电教化播放电视台新闻播音来锻炼对于普通话的能力;运用投影仪把正规的字帖投影到大屏幕让学生临摹;运用电脑播放故事短片,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经过。这样通过多方面练习,可以使课堂质量大大提高。
如何运用幻灯,投影,电脑制作样式新颖,引入人胜的电教课件来说,老师需要有较高的耐心和水平。当然也不可以一味的追求复杂华丽的外表。转移学生思维,这样就有点适得其反了。在课堂中如何运用好电教化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大纲播放不同的电教课件,何时播放,播放时间长短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加之教师的讲解和电教化的辅助配合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课堂中教师还要熟练运用各种电教化仪器,课堂上能够迅速有效解决一些小的故障。保证课前提前调试试播,保证多媒体仪器的正常运行,播放音响的声音正常。播放视频资料的清晰稳定。并且教师的讲解也需要及时到位与声音或视频同步一致。
三、电教化教学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现代化教育手段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模式,着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鉴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喜欢直观具体的事物、接受新事物速度较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一大难题。从小学生的特点来看,注意力易分散,比较感兴趣于直观形象的事物。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有机整合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展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拓展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因素,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其视野得到拓展。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声音、动画等途径,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策略
1.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比较感兴趣,对有趣的事物比较容易记忆。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为了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播放相关的视频内容。这些动画生动形象,学生仿佛进入童话世界,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将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所学内容,又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学《火烧云》时,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将火烧云各种美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对火烧云的形成、变化特点等进行生动讲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火烧云。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积极探究那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关键词,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需要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小学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缺乏抽象逻辑思维,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对错。因此,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形象化处理教材中的抽象事物,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抽象思维。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诗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生”是关键字眼,如果教师单单依靠口头解释,大部分学生可能都无法理解,这时就可以借助幻灯片,制作一组反映“生”的动态图像,并向学生展示。学生观看之后,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语言表层的意义,还可以对诗句的深层含义、感彩进行充分感悟,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建构虚拟课堂,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篇3
1.1教师创设问题场景,实现现代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背景下,要求物理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角,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背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兴趣如何得到提高;其二,课堂气氛如何营造。实际上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教学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使传统教学中生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变得十分清晰。通过问题创设,学生能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其为学生创设的背景更符合物理教学的目标,也使物理教学更加动态化和直观化。问题的创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首要条件,需要物理教师改变自身的观念。
1.2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在问题背景创设后,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建立作为教学任务。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
1.2.1实现物理教学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变
物理教学中概念较多,较为抽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将其具体化,这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在物理中力学基础的讲解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相关课件的展示,还要将其具体化。这要求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为教学重点。其次,在二者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要以物理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在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角色的分配,使其在主动思考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物理教学中,现代教育平台构建的基础,学生是教学主体,他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才具有可行性。
1.2.2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物理教学涉及大量的实践,因而具有动态特征。受限于课堂教学的空间性,一些大型教学模型无法在教学中进行展示,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下,可建立相关概念的动态模型,并且可建立可视化的物理教学平台,通过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物理概念。其优势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具有整体上的物理观念,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物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力学学习中,空间思维决定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平台,就要注重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1.2.3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物理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接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教学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个性思维,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但在现代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实现创新,以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一种教学方式。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物理的实践性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当然物理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不能忽略物理实验的作用,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频率等问题。
2.结语
篇4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们习惯使用一系列的指标更为直观地反映现代化成果,如经济总量增长和社会财富增加、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优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等。其实,现代化过程还有更为重要的一面,即社会成员对于发展理念、目标、规律从不认识到认识、不认同到认同,达成共同愿景并自觉协调行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很难使用确定的数据指标加以量度。这一点对于考量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虽然在教育普及程度、发展水平、基础条件、新技术应用、教育成果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等方面也可以用一些指标和数据进行诠释,但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复杂活动,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变得特别重要,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突破的难点。
1.职业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从决策者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据研究,我国将在2015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实际上,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明发展,对于人们的求学、择业乃至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国家教育制度也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如果不能响应变化趋势加以创新改革,就会产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失衡、多元化人才成长路径的短缺,人才保障程度和教育民主都要受到质疑。负责任的政府和富有远见的决策者应当积极引导公众在接受什么类型教育、走什么样的成才之路上进行理性选择。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及时调整不同类型教育发展比例和节奏,就会形成就业困难和社会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受教育者如果固守“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再加上适宜个性特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终身发展道路不够完备,必然造成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加剧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紧张,加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加大受教育者的学业负担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伴随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而诞生和发展,是教育制度进步的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因此,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只有教育观念得到真正转变,才可能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和执教者认识职业教育规律、运用职业教育规律,在实践中发展职业教育理论的过程。职业教育应当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为适应、与行业企业需求最为贴近、与社会就业高度相关,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时代性、民生性和经济性。职业教育是以实际职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为社会需要输送合格人才为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职业教育的内容由反映社会分工的职业性质、特征、任务、标准所决定,反映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应该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模式就是针对各类不同学习基础的受教育者和适应不同类型职业特点所建立的、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出发达到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方法和手段等教育过程模型。职业教育的评价也超出了学校教育标准和一般教育评价的范畴,需要引入社会、行业、企业多方评价和相应的职业标准。这些职业教育理念相比于普通教育或者学科型教育都有本质不同。如果不从职业教育规律出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就走不出普通教育“改良”、学科型教育“压缩饼干”的老路,甚至发生张冠李戴、南辕北辙的怪事,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3.职业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固化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成果、体现职业教育价值、保障和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化的主体是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政府对职业教育应负起最主要的责任,包括提供法律框架,主导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除了直接提供职业教育外,还要发挥领导、监督作用,促进协调和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确保职业教育为全民服务。当前,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统筹学校、企业和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适应需求、协调高效、科学发展。要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摆脱单纯从学龄人口教育分流出发制定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和确定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传统做法,从社会用人需求、学龄人口的求学需求和成年人接受职业教育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统筹兼顾、科学确定全国、各地区、各院校的职业教育规划。要适应社会分工和人才结构需求,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在现有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延伸职业教育功能,形成职业教育新的层次标准体系和教育分级制度,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要按照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要求,改革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更为开放的入学政策,实施相应的教育评估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制度的现代化是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吸引力和贡献力的根本。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
篇5
关键词:公安高等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94-02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都要发展,所以教育都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决不对等于教育的科技化、信息化,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除了科技、信息这些体现现代化的表象特征外,教育的现代化还应包含人文性、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和谐性等内容。
公安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年代,也面临着从过去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社会条件的课题。公安教育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体现时代的特征,坚决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公安高等教育要走现代化之路,决不能故步自封。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公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应首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主体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是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的过程,对客体的培养结果,取决于教育主体的思想、知识和能力。公安高等教育是面向具体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能否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经得起实践检验同时又适合公安工作具体需要的人才,对当前的公安工作影响巨大。而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完全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现代化程度。
对于一个高等学校来说,它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它的成果。而它的成果包括两个:一是所培养的学生,二是它的科研成果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无论是学生还是科研成果,都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现代化的程度。笔者认为,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学历层次较高。学历并不是能力的代表,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的能力。但获取高学历的过程必然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的考评,都把是否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是否具有高学历,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作为现代化的学校,决不能唯学历论,但一定应该把引进和正确使用高学历的人才作为重要的工作。是否拥有学历层次较高的人才,应该作为学校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2.知识结构合理。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者既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无止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知识都是学不完的,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可以构建的。当前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又文理兼顾。现代化教育需要一专多能的教育者 [1]。
3.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高等公安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公安院校的许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工作的,虽然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但普遍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所教授的内容受制于教材却偏离于实践,使受教育者所学的知识偏于理论化和理想化。这一方面制约了教育为实践服务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教育者最大能力的发挥。笔者认为,当前应该加强公安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培养力度,使其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4.具备教师技能。教师技能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必备的。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优秀的板书上课,同时能熟练应用各种现代的教育技术,比如幻灯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等。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应该作为是否符合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二、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
在此所指的教育内容,不应仅仅理解为课堂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内容。受教育者的发展程度,受制于教育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对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具有现代化的知识、具有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人文情怀,都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现代化。笔者认为,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科学严谨。刚才已经提到了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文理兼备。这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应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公安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思维、法制精神、人文情怀和公安技能的现代化的人才。公安高等院校应该建立系统完整、内容科学和体系严谨的教育内容。
2.教育内容贴近实际。公安高等教育是为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这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也是其生存的根本。所以公安高等院校所设定的教育内容应该着眼于“从理论上指导具体工作,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出发点。教育内容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及时把一些社会问题和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纳入进来。
3.教育内容具有前瞻性。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空前复杂,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犯罪等问题最近几年在中国越发突出,同时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也是伺机而动。这一切都对公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公安高等院校应该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预测,这些问题的分析和预测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4.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社会稳定应该作为和谐社会的前提。公安机关作为经常与群众接触的执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巨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互相信任的社会,同时也是人民和政府互相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公安机关在处理群众问题时实际上就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安干警在与群众的关系处理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明确“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这一点,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受教育者牢固树立公安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2]。
三、教学模式要实现现代化
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中课堂教学虽然出现了一些技术化的特点,但仍然没有抛弃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模式,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学中则是完全被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出现了很多可以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模式。教育现代化的趋势要求我们理应革除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弊端,采众家所长。其实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我们的目标。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际上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前的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思维跟着老师走,并不能发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再者由于学生缺少预习,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老师上课要讲哪些内容,下课后不久就忘了。长期以往,造成了教师的惯性和学生的惰性,老师按习惯讲课,而不区分学生的水平和精神状态,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听课,缺少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实际上,这种教学效果是最差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让教师挣到更多的课时费。其实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更主动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学案例化,公安院校的教学离不开案例,但这种案例往往是老师提供的,学生只是听热闹,容易忽视案例本身所反应出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事先熟知案例,课堂上让一组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案例表达出来,表演、叙述都可以,案例表达的时间大约是十分钟,然后教师围绕这个案例再把相关的理论、概念、法律以及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老师。这种方式将极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式,比如课堂辩论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不管何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介入课堂教学,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在带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也在带动老师的思维,让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我们必须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赋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如果教师认为某节课的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在广场,那么应该让教师有这个权利将课堂从固定的教室中走出来,到其认为最好的教学地点上课。教学不应是封闭的过程,而应是开放的过程,只要是在允许的条件下,课堂都应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取灵感,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获取知识。
3.教学方式的技术性。技术化并不是现代化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现代化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远程教学、信息教学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公安教育也离不开现代科技,一方面是一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监控设备等[3];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现代化的仪器也应用在教学上,比如DNA鉴定仪器、测谎设备、火灾鉴定设备等等。公安高等院校的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社会开放,为学校盈利。
参考文献:
[1]谭正江.公安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J].政法学刊,2002,(3):19.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农村初中 生物教师 现代化
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科技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迎来改革和发展的的春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势在必行,势不可挡。从教多年的山区农村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春风中也装备了“班班通”、“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手段,使得多年在“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一面黑板”的教育模式下工作的教师们有的欣喜若狂,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有人认为有了这些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设备,教育就现代化了;也有人认为教师的作用就可以淡化,教师的工作变得很轻松,教师可以不用黑板、不用粉笔、不需要备课;还有人认为只需从各种途径引入“名教师的课件”在多媒体上点点按按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就能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和城市学生一样接受最好的教育,达到最好的发展。从一年多实践来看,效果不尽人意,多数教师反馈的信息是:课堂丰富多彩,完成教的“任务”容易,实现学的“目标”困难,优秀课件很多但不适宜我的学生,装备先进但达不到教和学的“目标”。导致好些教师干脆放弃先进设备,重走“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一面黑板”的老路。出现这种现状,原因何在?不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手段有问题,而是我们的农村初中多数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的理念,缺少现代教育的素养,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所致。
其实不管多么“现代”的教育技术也只能是为教和学服务的方法、手段或者工具,不可能代替或淡化教师作用,相反越先进的教育技术对教师要求越高,教师工作越显重要,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在现代化的教师手中才能得心应手,应用自如。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现代化”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认识。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农村初中教师的当务之急
教育理念具有先导作用,理念不更新,观念不改变,抱着“师道尊严”、“满堂灌”、“死记硬背”、“拿分数说话”的理念,再先进的设备,再现代的技术手段,也只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或者将“人灌”变为“机灌”。不但不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还加重学生负担,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考试机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谋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充分的发展。”这段论述阐明了现代教育思想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大胆改革,不断探索,努力创新,树立“以人为本”、 “以学为本”,“学会学习”、“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准确定位教师角色,不断提升角色素养,是教师现代化的关键
教师的角色定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教师的角色也会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在古代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定位;韩愈也曾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归纳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更多更好的开放性、自主性、学习型、创新型的人才。传统教师的角色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需求。教师角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主”、“以创新为主”的理念定位教师角色。教师的职能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师,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路人和促进者。
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是现代生物教师的基本技能。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现象纷繁复杂,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使生物知识和信息层出不穷。面对爆炸性的生物知识和生命现象,教师应如何“导航”,带领学生找到捷径,快速安全的达到目标,这是摆在初中生物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另外,初中生物课标和教材中,也有许多微观、抽象的知识和信息,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快速理解和运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二大难题。其三,初中生物按计划每周只有2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如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标要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三大难题。仅凭教师的“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一面黑板” 要解决这三大难题,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只能是痴人说梦。现代教育媒体技术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还具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呈现方式多,交互性并可及时反馈等特点和优势。若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机合理的整合起来,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生物学科的特点,围绕新课标,将各种教育技术设备、手段、方法和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甄别、评估,恰当的选择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各种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效率,不但能解决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三大问题,还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树立课堂开放性理念,解决初中生物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的问题。
农村初中学生,每天都在亲近大自然,每天都在与生物打交道,对好些生命现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农村家庭具有丰富的观察、实践、探究的资源和材料。现代家庭电脑已基本普及,有利于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只要教师熟悉当地自然特点和农、畜、牧业的生产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特点,紧扣课标要求,以教材为线索,充分利用好“课前预习”、“资料收集”、“课外实践”、“自主探究”等板块,因时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的给以引导帮助,实时参与,共同探讨和研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就会使学习活动没有课内课外之分,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孕育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怀。
2.利用现代教育的媒体手段,将微观、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不乏微观、抽象的内容存在,如细胞结构、细胞的分裂分化、病毒、细菌,受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变异、特异性免疫等等内容。受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制约,难以分析和理解,若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宏观花、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师生共同分析和理解和探究,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加工和知识构建功能,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容量
初中学生因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有限,自主分析、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很难将学习信息系统化、条理化。我们在课后小结、单元复习、总复习等学习活动中,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加工和构建功能,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逐步整理加工知识信息,构建知识体系,不但能提高信息的课堂容量,便于学生内化,易于记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把握好 “度”
现代媒体技术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的方法、手段和载体之一,但不是生物教学的全部方法、手段和载体。不能将生物课变成了现代媒体技术的展示课,应该把握好“度”,该用的地方一定要设计好、管控好。不该用的地方,坚决不用,不能为了好看好听而勉强使用,否则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时间,不能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是否能发挥最大效益,关键是生物教师的现代化。只有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助推农村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
篇7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现代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基础是教育现代化。从教育现代化历程分析,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全面、从不充分到充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大体分为初步现代化、基本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三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显著特征,又与其他阶段有所交叉,螺旋式上升。
着重普及的教育初步现代化阶段(18世纪后)
18世纪兴起的工业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和主要推动力,教育也是工业化的有力支撑。18世纪前,社会财富收入分配主要依靠土地和遗产,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极其有限。18世纪后,社会财富收入分配越来越依靠知识和技能的广泛传播与运用。历史经验表明,落后国家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教育水准来追赶发达国家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提出了全民普及教育和建立公共教育的需求。
在此进程中,欧美国家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建立国民教育制度,颁布义务教育法律,实施面向全民的义务教育,发展模式强调统一生产和效率最大化,提升了人力资本,进而影响日本、中国、印度等后进国家。
这一时期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即以义务教育普及为重点,兼顾成人扫盲运动,共同构成全民教育的普及,着重国民知识启蒙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欧美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完成这个历史任务,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至今仍在为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而努力。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两基”到本世纪初完成“两全”,成功跨越了这个历史阶段。
着重有质量的公平的教育基本现代化阶段(“二战”后)
“二战”后,人本思想和人力资源思想的综合作用,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力量交替上升,加快了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步伐。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把“受教育权”确认为一项基本人权。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进一步确认了儿童的教育权益,这些历史性宣言标志着教育权利平等的全球实现。
随着英国《普洛登报告》(1966)、美国《科尔曼报告》(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各国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系列研究报告的发表,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美国以《科尔曼报告》为滥觞,掀起争取黑人各种平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包括妇女、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等利益,1975年颁发了《残疾儿童教育法》《补偿教育方案》《学校混合条例》。英法等国开辟教育优先发展区,保障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
美国以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军备竞争为开端,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启动了提高教育质量的课程改革,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提出“开展高质量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通过了《全美教育目标报告》《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明确提出迈向21世纪的六大教育目标,2002年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竭力保持美国世界第一的竞争力。
我国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到2010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学界讨论教育公平,到新世纪初把促进教育公平上升为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着重保障教育机会公平,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启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在快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
着重终身化个性化学习的教育全面现代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
在终身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育全面现代化逐步得到实现,实质上是促进人的全面自主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现代意义的终身教育起始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会议主席保罗・朗格朗向会议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以此为契机引发了终身教育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概念,认为整个社会要从“学校化社会”转变为“学习型社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标志着“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形态正式推出。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渐渐进入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的政策文件中,标志着“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次,成为推动世界各国教育、社会变革的主要思想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颁布相关法律。1976年,美国制定了《终身学习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终身教育专门立法的国家;1990年,日本颁布《关于健全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二是加大学习型社会方面的投资。美国用于成人教育的支出占青年教育支出的比重高达90%;丹麦政府每年用于工人夜校学习的经费预算达10亿丹麦克朗。日本中央政府特设了“地方终身学习振兴费补助金”,支持地方政府开展终身学习活动。三是建立完善的公共学习场所。美国投资组建多种类型的21世纪社区教育中心,日本的公民馆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中举足轻重的项目。四是创建新型学习服务机构。英国的“开放大学”和“产业大学”,主要面向成人和职业群体,从基础教育到各种专业技能和工商管理教育,各种学习项目应有尽有。五是加强学习交流。已有超过40个国家举办成人学习周活动,许多国家通过举办论坛等方式,激发当地居民和机构创建学习型社会。
21世纪初至今,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世界主流趋势。西方国家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可汗学院、未来学校和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接近“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之邦目标。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终身教育思想。1993年在《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将“终身教育”写入政府文件。1995年终身教育被写入《教育法》,从关注终身教育而跨入到推进并保障终身教育健康健全发展的重要阶段。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引入了“终身学习”的概念。
近年来,就国际社会推进终身教育的政策经验与动向而言,终身学习的概念有逐渐增多并开始超越终身教育的趋势。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很大篇幅重申建立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涉及推进终身教育的政策竟达五项之多,其坚定的态度、大力推进的立场亦可见一斑。
不过,纵观这一时期的终身教育政策,其内容还基本停留在较为原则和抽象的层面,一些更为具体的推进举措还未制定,如推进终身教育专门责任部门的设立、教育设施建设、经费保障和学习成果积累转换认证等。2005年福建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终身教育地方条例――《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上海也于2011年制定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两部地方性终身教育立法的出台,不仅标志着终身教育政策的成熟并由此上升到了立法层面,同时也说明我国对终身教育政策和立法的研究已迈上了一个与国际教育大趋势接轨的新台阶。
我国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阶段特点
教育基本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我国在教育基本现代化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进入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主要特征是普及、公平、质量、多样的发展要求交替出现,具备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元素――先进理念、先进制度、先进内容、先进技术方法、先进评价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量的差距减少,质的差距不小;硬件差距缩小,软件差距不小,保障条件缩小,机会差距不小,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不完善的阶段。
总体来看,我国距离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反映在教育质量和继续教育上。在世界教育格局中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部分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底线水平。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看,我国教育基本现代化适度超前其他领域30年,需要支撑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助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教育普及基本完成
预计到2020年,我国教育普及目标基本如期实现,根本上解决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上学的问题,其中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将超额完成,继续教育参与率达标有一定困难,部分指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教育公平基本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期在全国实现,全体国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保障,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上学的问题。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在省域间基本保障。教育公平部分指标(如性别公平等)不亚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质量任重道远
基于标准完善教育保障条件,加强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改进管理制度,实施科学评价,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学生上好学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的质量差距逐步缩小,国际教育竞争力有所提升。
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多样化是个性化的基础,提供多样化的学业指导、职业指导、人生指导,提供学习成果积累和交换的平台,体现育人为本理念,着重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落实终身教育思想,以学定教,差异教学,学无止境,学有所成。
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教育使知识和技能、智慧在全体国民中扩散,保障学习者学有所得,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国计民生,教育对国计民生的贡献率逐步增大。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我国发挥制度优势,实施教育优先和先行战略,教育追赶先进国家的速度快于经济追赶速度,积累了数量规模的巨大优势,完成了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根本转变,支撑了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促进了社会公平,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和智力基础。
在此阶段,我国还不能完成从传统人力资源大国向现代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在人均收入只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条件下,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仍不平衡。
未来五年扎实推进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教育基本现代化迈出重要步伐,时间过半,完成任务大半,未来五年普及压力减轻,重点在推进有质量的公平,难点是结构调整,主要任务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完善。面对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社会时代,需要提升教育品质,面对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要求加快实施终身学习,面对万众创新大众创业需要改变育人模式,为今后的经济起飞创造“教育红利”。
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教育公平
促进公平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实施公平是政府的首要责任,在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上还是要把缩小区域、城乡、校际过大差距作为主要工作目标,补短板,兜底线,保基本,为全体国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切实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
基于标准提高教育质量
基于标准提高质量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在全球化日益提高的经济中,教育成功的基准不再是基于国家标准的改进,而是基于国际上质量最好的教育体系。以往教育超常规发展,先发展后规范,以结果评价代达标监测,提升质量难以落在实处,急需健全国家教育标准体系。
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创新创业
结构决定功能。中国需要从简单地衡量教育投资与参与的“越多越好”到重视学生获得的能力的质量,加快调整教育结构,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人才,参与社会创新创业。
篇8
一、如何恰当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也日渐增多。那么,能否运用得恰到好处,首先取决于选材。我们之所以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让整个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能吸引全体幼儿。教育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我制作出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吸引幼儿,把图像、动作、声音等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幼儿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同时活动起来,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是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老师又不能只满足幼儿视听的需要,还要提供给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斯兵塞说过:“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时,要突出教育内容的本质特征,使之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主观努力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给幼儿。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的教学中,我就制作了一个与之匹配的白板课件,一开始让幼儿猜测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在幼儿猜得差不多的基础上,我出示了测量工具,并清楚的在白板上操作,示范讲解测量方法。孩子们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接下来我就请个别幼儿来测量另一棵大树的高度。同时,也让下面的孩子仔细观察,一是看他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二是自己有没有学会这种测量方法。为了达到幼儿能多多参与到师幼互动中来的目的。我又设计了另外一个测量环节,一方面是巩固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同时也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互动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法,绝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了操作,并全都操作正确。这是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效果。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和幼儿始终都是全神贯注的,一点也没有觉得数学活动的枯燥与乏味。可见,一个好的教学内容加上适当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而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当然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语言活动中,我们用图片形式和课件形式分别给两个班进行教学,其实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用图片进行教学的这个班50%的孩子记住了故事的大概内容,而用课件的这个班80%的孩子记住了故事的内容。由此可见,现代化教育手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符合幼儿的需要,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
2、促进幼儿思维的活跃发展。
幼儿年龄小,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如果老师在上课时光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幼儿去想,在幼儿的头脑中或许根本不能呈现出什么。但加上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后,效果则明显不同了。他们马上就会投入到课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现代化教育手段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提供给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利用图片来满足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出示一张静止不动的图片,然后由教师来讲述图片上的内容。而幼儿要模仿的话,只能模仿老师的声和形。而在多媒体课件中,那些夸张的动作和形象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他们模仿起来也更加逼真。如在语言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狐狸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及对话让幼儿真切地体验到了狐狸的狡猾。老师让幼儿进行模仿,幼儿都能用很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使得语言活动更加有声有色,幼儿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4、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
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优越性,就是它能向幼儿提供图片无法看到的现象和过程。如以往在上科学活动《蝴蝶和毛毛虫》时,只能通过一张张图片来了解毛毛虫转变成蝴蝶的过程,而有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后,我从网上下载了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全过程,当我把录像播放给孩子看时,全体孩子全都聚精会神,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三、在实际运用过程的遇到的困惑
实践证明,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到幼教课堂中,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生动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满足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要求,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硬件条件有限,可能设施配备不是班班都有。其次,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还有教师制作的课件往往幼儿的参与度不高,老师操作的居多,幼儿基本上没有操作的机会。
篇9
关键词:现代美术 美术教育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有关美术教育与美育两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的展开,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者一方面致力于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自特点的研究,另一方面,他们也致力于美术学科与学生的发展、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一、中国美术现代史方法研究简述
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逐步进入作为解释学的美术史状态,即中国美术现代化是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中国美术现代化是内发的多向歧生的模式系统。我们把现代中国美术现象予以客观对象化,然后再作经验观察与分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审视,避免了作为批评的美术史常有的价值判断。德国古典社会学家特洛尔奇(Ernst Troeltsch,1865-1923)的现代原则类型论理论,关于现代原则的历史构成的差异性以及带有历史发生学性质的类型划分理论框架,其要旨是通过对现代世界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描绘,从历史的具体性来切实把握现代原则的本质,透过类型分析避免进步论历史观,即不把历史中出现的思想或社会变迁视为一种进步式的推进,另外还把社会层面与思想层面的事件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这是一种采用历史动态描述的现代结构分析方法,它将现代结构与现代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确实可以为中国美术史的比较现代性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方法论借鉴。
不过,比较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的选择,其实只是一种理论折衷主义态度的表现。一方面,它沿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同时又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可以避免将中国的美术发展等同西方的美术发展,中国应从走东西方结合之路,从同一性中寻找差异性,又通过差异性来探视同一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中国现代美术史历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对抗通过结构耦合的方式予以整体描述和分析,抓住结构形态的开合流变来展开对中国美术现代化道路的铺叙,从而成就出另一种结构形态的“现代性”。从根本上说,比较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的选择,是一种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的选择,是对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规避和西方中心主义神话的破除以及一种地位平等的对话权力的争取,其目的追求便是将中国与西方的对抗转化为对等,所持守的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
二、古代、近代、现代的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1989年,张恒翔(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题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概述》的论文。他从匠人传技式教育、北宋宫廷的“画学”、文人画时期的美术教育等角度论述了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思想和特点。同时,他在《高师美术系科的发展概况》的文章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1902年我国第一所高等师范诞生以及发展时期中美术课程设置的情况,同时还叙述了民国成立后各所师范院校设置美术系科的情况。1989年,张恒翔发表的题为《忡国近代美术教育发端》的论文也是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他围绕着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学校图画教育开端时期大中小学堂中图画和手工课的设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详尽的论述。特别值得注目的是,他针对当时中小学堂的图画课为何放弃中国绘画,而选择了西方绘画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
1989年第4期、第5期《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上,登载了张恒翔撰写的有关李瑞清、王国维的两篇文章可以认为是美术教育历史人物研究的代表作。在《李瑞清与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中,作者叙述了李瑞清的生平、思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着重叙述了他创办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的过程与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的课程设置与教育成果。作者在总结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其长处与局限。
在《中国近代美育首倡者――王国维的美育思想述评》中,作者从“完人教育”宗旨,以“美育”慰籍人心、无用之用的艺术美,三方面对王国维的美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述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直接影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历史研究成果。此外,还有1998年第4、5期该刊发表王天一撰写的《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也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论文。
三、中国美术研究发展趋势的展望
21世纪的美术教育将更注重于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许多新的课题值得研究和探索。例如,“美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信息社会中的学校美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博物馆)教育”、“儿童美术学习能力的发展”、“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中国美术教育史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美术鉴赏教育”、“艺术治疗”等。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可以从这些母课题中再选择子课题作为研究课题。例如,首先选择“信息社会中的学校美术教育”这一母课题,接着可以从信息社会中学校美术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精选与拓展、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美术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方面作进一步的选择。
由于美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美术教育过程。因此,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革对策是研究成功的关键。21世纪的美术教育研究应更注重于对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的研究。研究者应尽可能提出详尽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改革计划,避免泛泛而谈,或重复他人的提案。同时尽快建立美术教育的网页或网站,使各地、各校、个人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得到最迅速的发表,促进校际间、地区间、国际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以达到加快我国美术教育研究发展步伐的目的。总之,21世纪的美术教育研究应在充分吸取国内外美术教育研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展与美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在选题、方法、提案、成果交流等方面有所改进,有所突破,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促使我国的美术教育研究更上一层楼。
篇10
关键词:新疆;人口;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包括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世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等多元社会转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人口及伦理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由传统性到现代性的全面转变。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是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进行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这个“未来”的模式是以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即发达国家为原型来描述的,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过程,是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或超越的过程。现代化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和途径是不同的,但目标是一致的,即缩小自身与其他更为先进的社会之间的差距。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约,对新疆人口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人口形势,从而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推进新疆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本文试图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方面衡量与分析新疆人口的现代化程度。
一、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
1、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的基本情况。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发达程度和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新疆历年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具体资料为:1978年为8.30人/万人,2001年为58.53人/万人、2002年为70.04人/万人、2003年为76.33人/万人、2004年为83.09人/万人、2005年为90.44人/万人、2006年为97.20人/万人,2007年为103.20人/万人。
显然,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8.30人/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03.20人/万人,提高了 11.43倍。这充分说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从近年来新疆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增长指数与年增长率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年新疆的文盲人口193.29万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552.56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313.5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57.42万人;1995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53.52万人、626.36万人、381.17万人、179.79万人和55.49万人;2000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02.64万人、700.66万人、508.25万人、223.19万人和94.91万人。用1990年做基期,2000年新疆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6.1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2.4%,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4.95%,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3.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12.99%。
不难看出,新疆1990~2000年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增长,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均增长12.99%,比其他种类受教育人口年均增长率都明显偏高,这不仅显示出新疆教育的成就,也充分表明了新疆人口素质或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2、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50人/万人)和完全现代化(1,000人/万人)。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的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5.53%,2001年为39.02%,2002年为46.69%,2003年为50.89%,2004年为55.39%,2005年为60.29%,2007年为68.88%。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0.83%,2001年为5.85%,2002年为7.00%,2003年为7.63%,2004年为8.31%,2005年为9.04%,2006年为9.72%,2007年为10.32%。
可见,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从1978年的5.53%提高到2007年的68.88%,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有31.12%的距离,距完全现代化标准相距遥远。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民族、多语种的特点,造就了新疆教育的复杂性。因此,今后必须着眼于新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包括各少数民族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
1、新疆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情况。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一般说来,受教育年限越长,劳动力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容易提高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第二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的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新疆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64年为 3.63年,1982年提高到5.69年,1990年提高到6.52年,200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73年。经过近40年的努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各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总体人口的教育状况仍然较低。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