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炒股体会范文

时间:2023-04-04 05: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短线炒股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短线炒股体会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炒股;行为

一、当代大学生炒股行为特点

(一)股市认识不到位,炒股目的不纯

大学生对股市的认识不全面,受自身认识局限性,炒股目的总体呈现出两种。第一种为好的目的,比如想通过炒股,培养理财观念,学习理财知识,认知资本市场,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为以后的就业、投资做好相关准备。第二种为不好的目的,部分同学由于过于痴迷于巴菲特、索罗斯等股神的故事,极度渴望自己成为下一任股神,把股市当成一夜暴富的平台,其行为已经从炒股变为了赌博。然而,股市的本质是资金的优化配置和财富的重新分配,股市本身并不创造任何的财富。所以,对于股市的投资者来说,其实是场“零和游戏”,从长期来看,通过炒股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风险意识淡薄,抗险能力较弱

大学生股民、虽然知道股市有风险,但风险意识还是较为淡薄。大部分大学生在缺乏股票基本知识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参与炒股,想当然的凭自己不全面的理论去操作,胡易;在缺乏股票交易经验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变现快速化,不对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作基本判断,不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收益、流通股、行业地位等基本面作深入分析,不对股票的技术形态作详细分析,就草率急躁地进行选股,不分策略地全仓买进或全仓卖出,完全忽视价值投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炒股金额不大,亏也亏不了多少,风险不大,没必要设置止损位,抗风险能力弱。除了没意识到资金风险以外,大学生对自身的信用风险、心理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也缺乏认识。

(三)股市开盘时间与上课时间重合

股市开盘闭市的时间与正常的上课时间几乎重合,上课时间自然无法炒股,如何合理管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是一个重要问题。然而部分大学生盲目跟风,无论上课下课,都将过多精力与时间投入股市。在上课期间心神留恋于股市,无法理性的分配的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判断股市与学业的轻重关系,对其自身学业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四)资金来源单一,股票金融小

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仍处在求学阶段,其学费生活费主要依靠家庭支持,还属于消费者行列。据调查,大学生的炒股资金,并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学生是从父母那里拿来的钱,还有少部分学生是依靠勤工俭学挣来,向亲戚朋友借款,挪用学费生活费用,获得的奖助学金等,他们的整体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没有多重资金的供给保障。同时,他们的投资金额大多数在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股票交易时的持股只数大多数在三只以内。

(五)交易技能较弱,以短线交易为主

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炒股技能较弱,仅限于对K线与投资环境的基本分析,并不善于高级的炒股技能以及对股市环境的深入分析。据统计,大学生炒股持股时间在六月以下的人数占70%,一年以下的占90%,大多数持股时间为一周到半个月。由此,大部分大学生以短线交易为主,并不通过股市进行长期股票交易。选择短线交易,通过简单的低进高抛,仅为赚取差价来短期投机的方式交易股票,这就意味着股票的换手率很高,支付的交易费用也将非常高,某一方面来说大学生炒股的投机性特别强。

二、针对大学生股民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股票交易心态

树立良好的股票交易心态,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急于证明自己,渴望获得成功,害怕失败。但是,股市风险大,并非简单的理论知识所能把握。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是股票交易的前提条件。在进入股市之前,大学生股民首先应该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准确评估,如果属于风险规避型投资者,建议投资债券类金融工具。在投资股票时尽量保持投资者的心态,以价值投资理念为核心,进行“长线”投资,这样既可以获得公司成长带来的福利,又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在频繁操作中损失佣金等费用使得收益减少。巴菲特曾经有句名言:“让时间成为投资者的朋友。”这句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一方面是长线投资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是在长期实践中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

(二)加强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学习

针对股票的分析主要分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股票交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完美体现,但需要指出的是,股市的发展受到社会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常会有莫名的事件发生。千股跌停和千古涨停的奇观只是股市风险表现着的冰山一角。因此,建议刚进入股市的大学生应当先寻找老师指引,然后小量跟随,循序渐进,并在股价下跌时及时“割肉”止损以免被套牢。在入市的初期以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为主要目的,正确评估自身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

(三)合理分配时间

作为大学生我们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从长远上看,我们还面临着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应当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大学生来说,炒股虽然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但是,盲目炒股很可能适得其反。大学生要注重实践,炒股是一种实践方式,大学生可以去尝试,但应当以不耽误学习为前提,利用课余时间炒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学习和实践双赢的效果。

(四)多元化投资,正确看待股市

股市属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并不创造财富,只是对于财富进行重新分配,正确认识股市对于投资股票而言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看待股市,才能够端正投资态度,合理规划投资步骤和范围,并准确地在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中取得平衡。在股票投资中时刻提醒自己分散风险非常重要,选择多只股票进行投资,或者在股市、债市、基金间进行投资组合,在非系统性风险到来之时,多元化投资策略能够让投资者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诗琪.浅析大学生炒股现象.商界论坛,2015(04)

篇2

1月16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经济学人》峰会上回答关于外国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贡献时强调,在中国股市挣钱不难,如果大家都蜂拥而至来买,你最好就卖,如果大家都卖的话,你可能要逢低吸入,如果搞这种波段,其实挣钱并不难。

郭树清的话一经媒体报道,便在投资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湖南衡阳一位署名“海风贯耳”的网友在留言中说:“低点买,高点卖,这一常识炒股人谁都知道,郭主席你能告诉我啥时候是大盘上升阶段啥时候是下降阶段吗?准的话我分给你一半的收益。”不难看出,海风贯耳对于“波段炒股挣钱不难”的观点并不认同。

波段炒股想法好挣钱难

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A股市场多年来始终未能摆脱“牛短熊长”的窘境。老股民的体会是,要想在这样的纠结市里生存乃至获利,除了波段操作没有更好办法。

所谓波段操作,说白了就是在一定高位将筹码卖出去,再在适当的低位将卖出的筹码买回来。波段操作的最佳状态是,连续地进行波段操作,不停地进行高抛低吸,在大盘和个股总体涨跌不多的情况下,取得正向收益的最大化。

比如,某投资者投入10万元本金,以10元的价格买入某股票1万股,当该股涨至11元时将它卖出,获利1万元。当该股回落至10元时,再次买入1万股,当涨至11元时再将它卖出,再次获利1万元,以此类推,反复操作,不断获利。若以平均每月进行一次这样的操作,一年下来即使股价不涨不跌,也能取得1倍以上的高收益。

在一轮大牛市里,这种波段操作法不见得有效,但在持续震荡市里却非常管用。但这种针对A股特点、非常适合散户、交易起来不难的操作方法并非人人适用,不少人在运用此法操作中往往很难获利甚至适得其反、不盈反亏,因此感到非常纠结。

譬如,某股票9元时,投资者没有买入,当涨至10元时突然买入1万股,结果买入后该股不涨反跌,至9元时便将它卖出,亏损1万元。当该股涨至10元时,再次买入1万股,当跌至9元时又将它卖出,再次亏损1万元,以此类推,反复操作,不断亏损。同样以平均每月进行一次这样的操作,一年下来即使股价不涨不跌,同样会出现巨亏。

而且,前述正向波段操作的投资者即使交易频率与后者相同,且每次获利额都是1元,最终的收益率也低于后者——因反向波段操作而亏损的投资者,因为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每笔交易都须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这也使得盈利的时候实际盈利要比预想的少,亏损的时候实际亏损要比预想的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者感到在波段操作中往往想法很好,但挣钱很难。

波段炒股为何如此纠结

波段操作,想法很好。对此,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这一操作方法的优势所在。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波段操作非常不易,要想挣钱难度更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知道高点在哪,何时该卖,踏空后怎么办?一方面,卖出时的高点很难确定。之所以会在卖出时出现纠结症状,主要是对自己要求太高——想卖在最高点。实际上,就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要想卖在最高点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对此,只要确保做到两点即可。一是卖价正确——卖出的价格比当初买入时的价格高,确保卖出的筹码是获利的。二是卖量正确。无论是一次性买卖,还是分批次、梯队式买卖,只要当初买入多少股数之后就卖出多少股数,对应的数量保持不变即可。

另一方面,卖出后的策略很难定夺。卖出后,如果相关股票的走势与预期一致——出现了下跌,只要在一定的低位把卖出的筹码买回来即可;如果与预期相反——出现了再涨(踏空),就耐心等待回转机会的出现,必要时可选择放弃甚至把相关股票从“自选股”里彻底删除,切不可在踏空的情况下反向追高买入。

二是不知道低点在哪,何时该买,套牢后怎么办?同样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买入时的低点确定,包括买价和买量;二是买入后的策略选择,包括相关股票买入后出现了与预期一致和相反的走势时相应的策略选择。整体操作策略与踏空后的处置方法一样,方向相反。

三是不知道先买后卖好还是先卖后买好,操作起来时常感到十分纠结。这也是一些投资者做不好波段操作的症结所在,即时常误将该卖当作该买,将该买视作该卖,结果出现了本应先买后卖的操作做成了先卖后买,错失了波段操作的获利良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简言之就是,当行情处于明显的上涨阶段时,应先买后卖,确保不踏空,只有当趋势发生逆转时才反向操作,转为先卖后买。反之,当行情处于下跌阶段,应先卖后买,确保不套牢,只有当趋势发生逆转时才先买后卖。

波段炒股须有正确技法

要让波段操作这种好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离不开正确的操作技法。通常采取的波段操作技法,要么是通过低买高卖获利,要么是采取高抛低吸交易,目的都一样,通过波段操作达到收益最大化。但在特殊情况下,譬如在波段操作中踏空了或被套了,就需要采取特殊的波段操作方法予以应对。

现将几种常见的应对踏空或被套的波段操作方法介绍如下:一是保本式交易。即:本想高抛低吸、波段操作,但由于行情走势与预期相反,出现了因趋势判断失误而导致的踏空或被套,此时可通过保本式交易进行资金或筹码的回转,第一时间将卖出的筹码保本买回来或将买入筹码时所占用的资金还回去。此时,突出一个“快”字,须第一时间完成回转交易。

二是纠错式交易。即在波段操作中由于人为的操作失误导致了反向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又不想错过获利机会,就可采取纠错式交易,抓住一切纠错性回转交易机会,把卖出的筹码买回来或将占用的资金还回去。

三是提前式交易。有时在卖出(买入)后会出现更好的卖点(买点),且这种卖点(买点)在随后低吸(高抛)操作后很难再出现,此时,便可将本应在买入(卖出)后才能卖出(买入)的筹码提前卖出(买入),随后只要按计划买入(卖出)即可,而之后的卖出(买入)已提前完成。这种交易方式难度相对较大,须事先精心谋划,但成功概率更大,一旦出现这样的机会原则上应充分利用。上述三种方式若能结合起来运用,一般都能有效解决波段操作中的踏空或被套问题,使波段操作由难变易。

篇3

姓名:李旭东,1977年生,经济硕士在读。

入市时间:1999年

投资风格:快进快出,短线为王。

操盘感悟:追求复利,积小胜为大胜,将无数只小黑马组合起来就是大黑马。

穿越牛熊市的市值增长

李旭东操刀的基金在熊市中诞生,但一直创造着奇迹。2008年10月28日,大盘见底。之后,走出了一波反弹行情。随着这波反弹的上涨行情,李旭东的金字塔基金到2009年2月12日净值达到2.072元,实现翻番,在牛市中一样重演奇迹。

2009年底,在大盘震荡调整中,金字塔基金净值反从年初的2元猛增到3.866元,年增幅高达120.82%。

2010年上证指数依旧徘徊不前,没有任何作为,全年下跌14.3%,而金字塔基金却远远跑赢了大盘,净值竟达到了4.913元,年增幅为27.08%。

2011年1月至于2011年6月30日,上证指数自1月4日的2852.65点跌至6月30日的2762.08点(收盘价),下跌3.3%;同期,金字塔基金的净值从4.913元变为5.238元,增幅为6.6%,其速度远远超越于大盘涨幅(见下图,编者注:因版面有限,详细交割单略去)。

从金字塔基金成立三年多的市值曲线图和与大盘走势对照的数据,读者会发现,无论大盘的涨涨跌跌,李旭东带领他的团队操作的金字塔基金市值却一直呈现出一条比较平滑的、逐渐走高的曲线,没有出现大的、向下的波动,且年年都远远跑赢了大盘。

不同市场环境,不一样的投资策略

仅仅3年零3个月,金字塔基金何以能实现增长5倍多的收益?采访中,又一个疑团在我脑际闪现着:如果说在2008年之前,李旭东在权证的操作上对他的市值贡献很大,那么,2009年以后的两年多里,尤其是大盘处在震荡行情中,包括许多基金都大呼行情难做之时,他操作的金字塔基金已转向了以操作股票为主,又何以能继续谱写辉煌呢?

当我在采访中问及此问题时,李旭东回答说:“注重稳健,追求复利,是这几年保持高收益的关键。现在资金规模比以前大了,我们的投资策略也在变,相比高业绩,现在我更看重的是稳健,不让业绩出现大的滑坡,以保证基金净值稳健增长。”

“近几年,你在投资策略和操作方法上有哪些变化?”

李旭东回答说,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做出不同的投资策略,可以说是金字塔基金成立以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的一个主要原因。纵观中国股市近几年的变化,2007年、2008年、2009年的股市,主流资金完成了“8、6、4”的转换,已经重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2009―2011年正在为新一轮牛市做准备。

2007年是中国股市疯狂的一年,中国的新增股民、基民增加了一半(有效的),资金也增加了一半以上。然而新的主流资金并没有在2007年捞到好处,2007年赚钱的,是2005年以前在股市里面的资金。2007年进来的各类基金和主力,在2008年都受伤惨重。然而,主流资金是不会看着自己资金损失的,这就上演了2008年、2009年的股市大戏――李旭东称之为“8、6、4自救大戏”。8、6、4自救是指主力套在8的位置,由于来不及出货,就把大部分的筹码出在6的位置,之后就开始上演故意打压到4的位置,在4的位置进货,而后拉升到6,主力已经盈利了结,整个过程主力盈利20%以上。

从2009年公布的基金盈利数据看,期间的模式就是:4―6盈利的近50%的空间分摊了8―6主动打压形成的25%的亏损。由于2008年整体呈现单边调整之势,在调整过程之中没有一次像样的反弹,市场在2008年底企稳后必然展开技术性反弹。按技术分析及自由落体的弹性原理,从6124点到1664点中有近4400点空间,其反弹的空间位置应在3368点、3894点和4420点。按最小的反弹空间到3368点附近也有1700点的空间。而这期间,很多个股已经是跌的面目全非,更有被错杀的个股。

在作出2009年市场大跌之后展开技术性反弹及主力自救策略的判断后,李旭东把操作重点转移到个股上,采取中短结合的方法,进行波段操作。比如,对中国联通采取了波段操作,部分资金仍然以短线形成滚动操作。这期间,中小板已经走出牛市上涨格局,由于资金量的约束,及账户的监管限制,李旭东更多的是在主板上寻找机会。

经过2009年的反弹之后,2010年开始的中国股市,李旭东认为必然会经历更多的磨难,并延续2009年的主力自救行情后展开新的调整。基于这种分析,2010年上半年策略上,他重新采取2008年速战速决的战法。进入2010年下半年,随着市场的回暖,重新调整策略,实行了“波段+短线滚动”操作模式。

七大成功密码

从3万到9万,从10万到1000万,再从1元到5.22元,6年间,牛熊转换,风雨无常,李旭东连创佳绩、奇迹不断的秘诀在哪?他袒露的七大理念与招法,揭示了走向成功的神奇密码……

一、一定要看大盘的“脸色”

一天夜里,我和李旭东散步。我问他:“这些年,你一路走来,取得这么好的战绩,要用一句话来说,有什么秘诀呢?”

“有啥秘诀,真没啥。”李旭东笑答:“要说没有吧,人家可能不信。没啥秘诀,咋能年年翻番?其实,要说,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做股票一定要看大盘的脸色,也就是说跟随大盘的涨跌买卖股票。大盘好了,就做,不好,就空。就这么简单。”

二、控制风险永远排在第一位

著名的嵩山少林寺内的一座明代碑文上,有这样一句话:“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控制风险是所有高手成功的一个共同点,李旭东同样在控制风险上具有非常高的素质和坚定的执行力。多年来,他一直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他操盘交易用的电脑上,都贴有“控制风险”的字样,连同事见了都有点惊异。

对此,李旭东如是说:“一个炒手的好与孬,不在别的,而在于他控制风险的能力如何。好的炒手,风险控制能力一定强。在这个市场上,我从来没想过要挣多少钱,而是时刻警惕风险,不要赔钱。”

在实战中,李旭东为防范风险,他长年坚持两点:一是买股票的时间,大部分选择在下午两点以后,这在他提供的大量交割单中足已显见。

二是严格控制仓位。《大河报》对李旭东从十万到千万308交易日的仓位做过一个统计:李旭东在开赛的前期是满仓进出。要么空仓,要么满仓,几乎没有半仓的。中后期,半仓、轻仓的次数逐渐增多。说明大盘越涨,市值越大,可能出现的风险就越大。在308个交易日中,李旭东空仓次数为98天,占总天数的31.8%;50%以下的轻仓44次,占14.2%;超过50%小于满仓的38次,占12.3%;满仓128次,占41.5%。在此期间,李旭东交易比较活跃,常常一天操作几个来回。但是仍然以空仓来降低风险。他常说“经常保持空仓,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这是盈利的基本条件,也是控制风险的最佳方法。”

三、快进快出,视短线为“钻石”

“快进快出”,重在一个“快”字,要干脆、果断,不拖泥带水,不优柔寡断,只看当下,不对后市抱有任何幻想。

操作中,他一般是头一天买入第二天卖出。对于权证,李旭东一般是当天一次或多次交易,每次持权时间都很短,常常以分秒计,多数时候权证不过夜,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谈及他多年屡试不爽的超短线手法,李旭东说:“人们常说短线是银,我却视它为钻石。在我手中,一只股票很少能拿3天,权证几乎不过夜,但交易的成功率在90%左右。在多年的征战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在风险极大的股票市场,真正值得投资的品种并不多,只有采取快进快出的投机手法,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获取利润。”

四、追求高成功率,没有90%以上的把握不出手

据统计,几年来,李旭东操作的总体成功率约为75%。他认为,“胜算”重在一个“算”字,《孙子兵法・始计篇》上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李旭东在实战中始终坚持“谋算在前”,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他说,购买一只股票前,要首先考虑风险,想想在某个点位是否安全,大盘环境、个股行业环境如何等。如果没有80%至90%的把握,就不会出手,一旦出手,就一定要“快、准、狠”。

五、追求复利,每天只赚一点点

采访中,我看到一张统计表,上面呈现着他交易获利的详细分类,他的盈利的“密集区”集中在1%至3%之间。也就是说,他每次赚得并不多,他追求的是“每次只赚一点点”和复利的效应。在从十万到千万的“征途”中,他的日均盈利为1.5%。

采访中,他多次说过:“积小胜为大胜,是我多年来形成的一个理念。不要小看只赚这一点点不起眼,可是复利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一年247个交易日,以一万本金计算的话,如果你每天赚1%,一年后的资产是11.5万元。如果每天赚2%,那一年后资产就是130.5万元。如果每天赚3%,那一年后的资产就是1438万元。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这样积每天的小赚至最后的大赚。”

六、淡定的心态

“平稳的心态,也是李旭东多年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之点。”和他在一起炒股多年的小陈向我介绍道,“股市机会很多,行情好时,许多股涨得很厉害,有时旭东也丢失过一些机会,但他不后悔。”

在我与李旭东接触的日子,一直感到他有一颗淡定的心,他平稳朴实,知足常乐。有次在餐桌上,他说他前几天买进的天齐锂业好几个涨停,已有40%的收益了,要不是封了“一字板”,早卖了。他说这是他破例今年来拿的时间最长的一只股。赚了大钱,他并没有任何一点欣喜若狂的表情;亏了钱,他也很平静。我曾问过他以10万刚参赛时连亏几天紧张不?他说,一点不紧张,就像平时做股票一样,不断总结盘中经验教训,该进就进,该出就出,只有心态放平稳了,就会不惧不怕。当然,一个投资者要想真正做一个成功者,有一个不断克服自己弱点的一个痛苦过程,这些年我深切地感到,真正最难的是挑战自己,战胜自我。

七、学会面对失败

操作失败,是投资者经常遇见的事,但难能可贵的是能从中汲取教训,“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李旭东说他也赔钱,最惨的一次是2006年3月31日,那天他以0.608元的价格买入包钢权证,过完周末,周一上午一开盘,包钢权证在瞬间大幅跳水,他以0.471元卖出,资产缩水超过25%,这次错误让他至今仍刻骨铭心!但面对失败他没有倒下和放弃,他总结教训,最后成为了最好的一名猎手。

他说,顺势而为,懂得及时止损,不要和大盘较劲儿。交易失败了,股票或是大盘没有按照此前的预期走。这时候必须果断斩仓,及时止损,然后寻找下一步的投资机会。

他操作中从来不设机械的止损点,只要心理预期与走势不符,立即就“闪”。

眨眼,在中原故土已呆了一个月了。回想在这里采访李旭东的每一天,我无时不被他在博弈市场上不断奋进和执著的进取精神所感动着。在这些日子里,我目睹着他是那么敬业那么废寝忘食地工作,每天不光专注实盘操作,还要花大量时间研究国内外的政策、经济、外盘、黄金、外汇、期货等走势和信息,以便准确地决策和把握未来。为此,他每天很少能睡个囫囵觉,我们的访谈常常在子夜之后才能进行……

篇4

【关键词】 中小投资者;投资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金融投资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不单单满足将自己的财富放在银行获取简单的利息收入,更多的投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线,股票、基金,甚至期货、权证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了。这些新鲜的投资工具对于我们的资产保值增值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本市场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巨大财富诱惑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相信很多人都会对上证指数从6124.04的高点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点过山车似的发展历历在目。那么该如何利用投资呢?对于中小投资者,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投资的风险性剧增。稳定心态,把握投资机会,是中小投资者面对现实情况的一剂良方,在分析中小投资者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以股票市场为例,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应对措施

一、中小投资者的特征

(一)中小投资者定义

根据投资者的主体性质不同,投资者可以分为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共同基金,信托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及各类公益基金等。中小投资者一般认为就是资本市场上除了机构投资者之外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的资金来源只要是储蓄资金。这类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人数众多,结构分散。(2)中低收入基层的比例较高。(3)资金数量少。(4)相关的金融知识欠缺,投资技巧不高。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指导,增强自身的规避风险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也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特点

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数量在整个资本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并不是很大,中小投资者的数量却是巨大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中小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小投资者具有的一些特点,使其投资行为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投资行为的“羊群效应”。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主要是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不是根据信息对股票等一些投资工作进行理性的分析,而是过度依赖舆论,跟随其他人的投资选择,这也是股市中超涨超跌现象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羊群效应”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中小投资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对上市公司进行进行分析。当今的股票市场信息量巨大,真真假假的信息掺杂其中,投资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并进行分析,这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涉及金融,统计学和数学等方面,中小投资者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于股票投资对于信息的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这是很难达到的。

(2)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我国现在一直在致力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信息披露还是做得不是很到位,很多重要的信息并不能及时真实的披露出来,这样中小投资者很难及时根据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由于自身在信息方面的弱势地位,中小投资者更倾向于相信机构投资者的选择,这就造成了从众现象。

2.短线投资,很大的投机性。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投资型,另一类就是投机型。投资行为只要是看好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企业的分红及在长期的价值增值中获得资本利得。这是成熟的投资者偏好的投资方式,投资者的主要会选择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股票进行长期持有,这样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小。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处在初级阶段,投资者也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他们把资本市场当做一个投机场所,希望通过低买高卖的短线操作获得收益,通过中小投资者的股票持有时间我们就可见一斑。

投资者每只股票的持有时间

资料来源:陈斌《中国股市个人交易者状态调查》,第36页。

3.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购买的股票获得盈利时更倾向于卖出尽早获利,当持有的股亏损时更倾向于长期持有,他们相信亏损是短暂,等着股票的价格一定再会涨上来,这种投资投资行为拉长了熊市向牛市过度的盘整和震荡时间。这种行为也影响了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当股价上涨时,中小投资者倾向于卖出股票,这是股票的供给增加,抑制了股票价格的上涨;下降时,却因为大家的集体持有,延长了起下降的时间,有时候还有可能因为大家的增仓行为使股价上涨,影响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

4.中小投资者欠缺投资技巧。在证券市场的投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需要收集大量的公司信息,宏观环境的信息,运用统计学,金融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出企业的未来成长性,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需要一定得专业知识,而不是我国的一些投资者单纯的凭借直觉就可以跑赢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才将近20的时间,还处于初级阶段,证券投资对于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还处在一个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各个证券公司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可以对投资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既作为营销的手段,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途径。投资者的成熟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投资者的培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证券公司在这方面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二、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股市投资是一个全方面的较量,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这场角逐中获得成功。

1.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人性都存在贪婪和侥幸的弱点,在股市中表现的更加特殊。相信很多中小投资者都经历过了05年至08年的快速增长的过程,体验了股市能带给人们的巨大收益。那个时候基本上是一个全民炒股的阶段,每个人都是股神,每个人都在挣钱,人们天真的一位股指会一直上涨,自己的财富也能与日俱增。那个时候连老年人都拿钱出来买股票,炒基金。大家被金钱的诱惑蒙蔽了眼睛,物极必反这样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想不到了,盲目的疯狂等待我们的是无尽的伤痛。

股指从2007年10月的最高点一路直下,到2008年的11月,已经达到1700多点,股民们总结了一句话,“新手套死在山顶,老手套死在山腰,高手磨死在山底”,在这场大灾来临之际,很少有人可以全身而退,损失是可想而知。股票投资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于投资要有节制,对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要有一个止损点,能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及时收手,减少损失。不要在赚钱的时候忘乎所以,在股市投资的过程中,要能够真正控制这个过程,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2.建立健康的投资理念。证券市场中有这样的一个统计,70%的人赔钱,20%的人不赚钱,10%的人赚钱,自从有了股市以来,大家都在寻找一个跑赢大盘的技巧,经过股市将近200年的历史来看,真正的赢家实为少数。股民无限钦佩的大师们,无一不是价值投资者,不见得有超人的操作技巧,但经过股市的长期磨练而具备的投资理念,他们严格遵守市场的规律,对市场进行精准的分析,确定投资组合后严格执行既定的方案,也许在局部的操作他们会有闪失,最终会收获颇丰。

战略定位的清晰和坚定的执行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战略定位的成功远胜于一两场战斗的胜利。在中国的市场上,像上面分析到的中小投资者的特点,投机的氛围浓重,这和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不成熟,上市公司的业绩差有一定的关系,逐步建立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随着中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客观的不利因素会逐渐消失,投资者要从自身出发,降低投资的风险,为自己的财富找到安全的升值场所。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精选股票,长期持有”,同样送给中国的投资者,希望中小投资者能仔细体会其中的奥妙。

3.股市投资的技巧

(1)新入市的投资者尽量选择基金进行投资。新入市的投资者缺少相应的投资经验,盲目进行投资风险太大。证券投资基金具备集合理财,专家管理的优势,投资者可以将自己的资金交给专家进行投资,由于投资者在时间、精力和知识技术方面相对于专业的投资专家来说有很大的差距,将资金交给他们是一个很保险的方式。经过实践的检验,这样的投资方式一般能接近大盘指数,甚至高于大盘的增长,这种投资方式是风险相对最小,也不是像储蓄那样没有任何的风险,投资者要结合自己的投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品种,对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进行一定得分析,选择好基金公司,挑选好买卖的时机,相信这种投资方式同样能给投资者带来不错的投资收益。

(2)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可以选择长线投资。在股市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投资者可能不能满足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这时投资者可以选择自己进行投资。一定要切记这时的投资还是要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这时主题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点很多人都知道,具体的操作就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有准确的把握,对政策有很高的敏感性。多关注时事,对于投资会有很大的帮助的。“看大势,挣大钱”就是其中的道理。

另外,一些操作技巧可以借鉴:第一,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的结合,基本面是一支股票上涨的最基本的支撑,技术分析则是对上升或下降空间的一种判断。第二,对成交量的判断。股市上很多东西都有可能是假的,成交量不会骗人,只有股价和成交量的同步增长才是大盘上涨的基础,一定要注意分析成交量这个指标。技巧很多,无法穷尽,万变不离其宗,抓住股市的内在本质,才能在股市左右逢源。

4.提高中小投资者自身的经济学修养。证券投资是一项特别的经济活动,作为一名合格的投资者,尤其是想在这个市场上有所斩获的投资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经济学知识,财政金融知识,同时具备投资理论,理财知识,对于市场上形形的理财产品能够拨开云层,见其本质,要关注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对于微观行业的发展驱使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求比较高。要在市场上取得胜利,就必须下功夫,不是单靠运气就能取得成功,我国的资本市场逐渐成熟,将会推出更多的投资理财产品,投资者一定要有相关的知识,对于这些产品有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这些产品真正为自己服务,而不能迷信营销人员天花乱坠的说辞,自己才是自己财富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鲁厄姆,戴维・多德.证券分析[M].第二版.海南出版社,2006

[2]史树中.金融经济学十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篇5

国家统计局7月9日公布了6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6.4%,创三年新高。海外若干独立研究机构认为,中国上半年的实际通胀(折合)年率超过了越南的水准。随着经济知识的普及,以前老百姓普遍不关心的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不断被谈论,这些指数的变动已经深刻地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在这个通胀潜行的年代,人民币的购买力不知不觉开始大幅贬值:30元钱,1980年可以维持一家人一个月的温饱;1990年一家人可以上一个比较像样的酒店吃顿可口的饭菜;而到了现在,只能买1.5斤的猪肉。

2000年初,月入3000者可称白领,过着比较潇洒的生活;据媒体调查,如今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月入8000者才能称为白领,但这样的收入只能让他们过着表面光鲜实则艰难的生活――10年间,工资涨了1―2倍,可衣食住行各方面价格涨的可远远不止1-2倍――“白领”们难以洒脱起来,这些年中产阶层人数呈现减少的趋势。

多年来,经济学家们总是在谈论通胀预期,仿佛通胀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但普通老百姓却早已感觉到,手上的钱不见多,东西却越来越贵。这几年来疯涨的房价、今年以来近乎疯涨的物价,已经刺痛了老百姓,面对着日益缩水的积蓄,老百姓关心的是:这种“通胀预期”何时得到遏制。

7月下旬,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接受政府网采访时称,目前从全社会来说,收入的增长与物价上涨是匹配的;而此轮物价上涨,6月份可能是年内高点,7月份将迎来CPI的拐点。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更是强烈呼吁推出“紧缩”政策、让货币流通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否则将有滞涨的危险。

但这些认知似乎有些乐观,与老百姓的感知也相去甚远。记者与许多一线的企业家及投资者就目前的通胀形势作过交流,大部分都认为目前的困难是复杂的,绝非那么简单就能过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晋斌分析说,本轮通胀是成本推动和超额货币投放的副作用等因素共同导致的,通胀性质复杂化和长期化,使得本轮通胀调控至少具有中期化的特征,全年通胀形势将呈现“前高后不低”的态势。

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认为,之前过于宽松的信贷环境、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代,这轮通胀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资金缩水,钱越来越不值钱,这是老百姓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不得不承受的痛楚。

通胀之源

通胀到底多严重?

对于中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来说,所有统计数据都抵不过冷酷直白的收支明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关于这次通胀形成的前因后果,不仅老百姓知之甚少,就连专家们也都有分歧。

2010年周小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抗击危机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型的,国家有意地扩大了货币的供应量,这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它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企稳回升,如果不这样做,经济一定会出现很严重的下滑局面。”

当年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现被很多人认为是当前通胀的“元凶”。事实上,非惟这“4万亿”,中国广义货币量二十多年来一直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199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量M2余额为1.53万亿元,GDP为1.86万亿元;到了2010年年末,M2余额及GDP分别为72.58万亿元和39.79万亿元。20年间,GDP增长了20.39倍,而广义货币却增长了46.44倍。多年来,中国每年M2的增速,基本都比GDP增速多出5个百分点左右;在抗击美国金融危机的2009年,M2增速更是比GDP多出了19个百分点;即使在货币政策紧缩的今年,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仍比9.6%的GDP增速高出6.3个百分点。

通常,人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M2/GDP)比例来说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量化比例关系。这一比例相对合理,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这个比例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中国M2/GDP从1990年的0.82:1上升到了2010年的1.82:1,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行情一般在0.8:1-1.2:1区间。

记者采访的某分析人员表示,这种差异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效率低下,商业活动中资金循环周转的周期长,需要更多的货币支持相关经济活动。一般规律而言,一个经济系统的金融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准越高,社会信用度越健康,经济技术越发达,该体系表现出的M2/GDP数值越倾向于偏低。

我们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2007年,M2/GDP一直维持在1.5-1.6的高位平台区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逐年快速增长,外来投资处于鼎盛时期,经济运行特别是实体经济一块增长强劲有力,此时M2/GDP维持高位还可以理解。2008年以来,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我们的出口规模实际是在萎缩,居民消费相对“黄金十年”也没有值得称道的进步,但是M2/GDP却从高位窜升到不可思议的1.8倍数平台,真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我们的经济运行与货币供应量蹊跷地脱节了。这说明中国经济以投资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用到了极限,资金运行效率越发低下,过多的流动性给中国经济留下了巨大隐患。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比较严重的通胀曾经发生过四次,我们对这四次通胀的前因后果做一些分析,或许对应对目前的困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表3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4次通胀的产生基本呈现出经济过热、银根宽松、由投资膨胀向消费膨胀转化的特点,而治理之道无非是压缩投资、收缩银根,通过降低增长速度来稳定物价。

而本轮通胀的抬头,严格来说应该从2007年开始。当时已明显出现经济过热、物价房价上涨过快的迹象,控制信贷规模、防止投资过热成了2007年宏观调控的主旋律。然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袭击打乱了我们的调控节奏和方向。在投资过热、房价物价调控尚未取得真正成效的情况下启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经济进一步滑向了泡沫化的边缘。从这点来说,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要比前四次大得多。

对于当前我们所遭遇的通胀,国内很多专家学者比较倾向于以结构性通胀、输入性通胀来形容。有意思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一线做企业或投资的专业人士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一位在二级市场很成功的苗先生的看法颇具“民间”观点的代表性:他认为通胀是货币长期超发的必然结果;在人口红利消失,房市股市吸纳资金能力下降的大背景下,本次通胀

的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

“广义货币量的增长速度长期大幅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势必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不正常上涨。”苗先生认为,2000年以来,国内出现了经济增长迅速的黄金十年,其原因是超发的货币进入了房地产领域,造成了房子这个商品独家暴涨的局面。房价的上涨虽然没有在CPI统计中体现,但它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房价上涨带动了基础生产资料的上涨,也带动了人力成本的上涨,这使得实体经济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经济泡沫化的风险进一步加强。

“房价也是一种物价,房价上涨对其它物价的传导效应是必然的。现时物价的上涨,既有房价传导的成分,也有政府主动调整房地产市场,使得资金从房地产流向其它领域的原因。”

当然,如果把通胀简单归结为货币超发也是不全面的。

“钱不值钱只是一个表象,实际是由于不平衡引起的;如果大多数人收入增长的幅度跟得上物价房价上涨的幅度,物价再涨也不会成为通胀。”

光大证券高级投资经理缪非坦言,根据货币理论,物品贵贱与货币量不是简单关系,当一个人感觉手上钱的购买力下降了,实际是多数人群收入的上升跟不上其需要的物品价格(合理的说应该是个人的CPI)的总体上升,这是一种不平衡;但另一方面,有那么少部分人感觉并不一样,因其收入增长很快,如开发商、投机商、特权阶层等,他们收入增长的幅度大大超过了物价上涨的幅度。在他们看来,东西真的很便宜。

“不从这个角度考虑,你真的无法理解奢侈品在中国的疯狂。”他表示,这是另一种不平衡。

“这一切的根源是分配不平衡,以投资为驱动的增长方式使得一小部分人分到了蛋糕中的最大的一块。”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历次通胀的后果,买单者还是老百姓和广大中小企业。

事实上,中国以投资和房地产驱动的发展方式,造成了对货币的巨大需求。随着投资效率的低效化,货币超发的幅度只能越来越大。超发的货币将资产价格推向天花板,令人咂舌的资产价格拉升了百姓的生活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而中国每年天量的投资对资源性产品形成持续的、巨大的需求。当我们抱怨国际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给国内带来输入性通胀因素的时候,却不知我们正是始作俑者――维持国际大宗商品牛市有两块基石:一是弱势美元,二是中国需求。

资金缩水之池

6月份6.4%的通胀率,着实让“家有余银”者坐立不安了。

连拆迁获利的农民也开始为资金缩水发愁了:今年,昌平区某村的拆迁补偿就高达10亿,一般回迁房购买(3000多人民币一平米)占拆迁补助的10%,剩下的大笔款子,农民们开始有点彷徨了。村委会更发愁:村里的公共服务开支逐年增长,补偿的资金放银行要贬值,做其他用途又不放心,怎么办好呢?

在货币长期超况下,单纯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的财富要想不缩水,他必须将这些财富用于投资,而投资回报率不能低于货币超发的速度。问题是,老百姓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投资渠道?

中国经济几十年来一直呈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按理来说让老百姓方便地分享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不是一件难事。从金融的角度来看,老百姓应该是可以通过银行储蓄和股票购买来分享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但国内残酷的现实是:本来应充当资金增值之池的银行和股市,却成为老百姓的资金缩水之池。

经过最新的一轮加息后,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5%,但6月CPI同比上涨6.4%。存一万块钱,按照当前的通胀水平,一年后你不但没赚,反而可能亏损300多元!这就是负利率带给您的影响――资金缩水。

截止目前为止,我国这一轮的负利率已长达一年之久。在居民财富缩水的预期下,居民“打开荷包”的意愿持续下降。央行“2011年第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44.2%的居民偏好“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等理财方式,偏好储蓄存只有41.6%,14.2%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截止目前为止,央行连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上银行对资金综合成本的严格把控,使得银行今年的吸款压力明显加大。

记者了解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负利率时期,分别是:1992年10月到1995年11月;2003年11月到2005年3月;2006年12月到2008年10月;2010年2月至今。有研究发现,正是在上一次持续负利率状态下,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飙升。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就认为,当2007年出现了物价快速上涨、负利率变得较为严重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恰好迎来价格猛涨时期。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陈和午谈到,负利率的出现一方面使得老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贬值,另一方面,由于国有金融的垄断,使得银行信贷明显倾向国企,大量低息贷款的流出实际上是国家在变相补贴国企,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不公平的。

由于“负利率”是一种相对损失,往往并不轻易为人察觉。但它在无形中侵蚀着大家的资产。经济学家谢国忠对此则忧虑地表示:实际负利率,正在把老实本分的储户和谨慎的投资者全都转化为投机客。货币贬值的风险意味着,以往拒绝投机的人现在哪怕仅仅是为了让资产保值,都不得不开始投机。负利率正在制造更过剩的流动性。

“如果说中国的银行是抽水机,中国的股市就是纯不锈钢公鸡。”股民王先生几年前高位买进中石油股票,2010年的分红是每股人民币0.18357(含适用税项),这意味着,作为中石油的股东,分红回报率比一年期银行贷款利息还要低!而中石油股东们若要靠分红收回成本,恐怕100年时间都不止。而在回归A股前,中石油对于海外和香港H股的股东,分红则极为慷慨:中石油在美国上市融资总额不过29亿美元,但上市四年,海外分红累积高达119亿美元,每年分红都超过海外投资者的投资额。

显然,外国投资者分享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为什么中国人分享不到呢?

“其实早应该明白,中国股市设立之初就是为国企脱困,之后企业上市的门槛一直由行政把关,市场没有发言权,这样的股市,散户进去怎么不被盘剥呢?”

陈和午表示,一直以来,国内上市公司都是“重筹资,轻回报”,铁公鸡居多,资本市场回报率低。“国外买股票主要是为了现金分红,而国内则更多是为了博取短线差异,即投机。”他谈到,国内的上市公司,不分红也可再融资,这种畸形的制度,并没有摆脱股市政策市的阴影。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流行的是一种叫送转股的分红形式,以1000股为例,按10股送10股算,股价是10元,如果持有10000股,就是1000*10=10000元,那送股后做除权除息处理,账户

上就多了1000股的股票,但是股价变成了5元,总资产还是2000*5,仍然是10000元。

“在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相对于资本增值,普通投资者一般更加重视的是现金分红。”正略钧策另一位顾问魏庆提到,由于现金分红较少,国内目前主要还是靠价差的投机获利。在2006年,股指6000点高位时,很多股民获利颇丰,甚至还出现了保姆辞工炒股的现状,可是从2009年后股指长期在2700点,3000点波动,投资股票的收益变得有限。

在这样一种金融体制下,中国老百姓们失去了分享经济增长的正常金融渠道:存银行,百姓的钱成为特殊阶层获取廉价资金的来源;买股票,更是成了一小撮人免费享用资金的盛宴。

资金保值增值之路,到底在何方?

地产一枝独秀

谢老板十几岁就开始到北京创业,近10年后来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服装厂,给知名企业做贴牌;几年前,谢老板开始进入地产,规模开始迅速扩张,赚钱也比做实业容易太多太多。此后,他有了资金就投资各类地产,实业却在不断压缩。在北京,他不仅在繁华商业区有了商业地产,而且还打着产业名义做起了工业地产。

这几年来,本应是资金增值之池的银行储蓄和股市变成缩水之池后,再加上中国实行金融管制,国内资金一般不能涉足公司债券和海外股票,使得地产成为国内唯一有望实现正收益的资产类别。于是各类资金趋之若鹜。

在采访中,他就坚定地告诉记者,虽然各媒体和经济学家都声称地产调控初步见效,房价必然下跌,但他认为,在负利率的环境下,房价不可能下跌。谢老板声称,早在2006年他就发现房价上涨与负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并总结出一条经验:什么时候利率变负,就可以进房市或持有房产,什么时候利率变正,就得从房市退出。

谢老板本人这几年投资地产获利颇大,从今年开始,他正在着手关闭已处于集团边缘状态的服装厂,当初以低价租下的厂房和土地准备出租,而每年的租金就是一笔很不错的收益。集团的大部分资金均被投入到二线城市与地产相关的市政工程之中,谢老板和家人也早于几年前移民海外,身份是归国人士了。

“虽然政府屡屡调控地产,但我认为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投资价值。”不仅是谢老板,这几年来,有很多结束或缩小实业,把资金投入房市的企业家门看来,房地产就是固定资产,其作用是用来对抗通货膨胀、保值增值的。

“房价每年50%、100%上行说明了什么?说明货币在50%、100%的贬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数据要比统计部门的CPI准确。”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做实业的企业家在经历日益恶劣的营商环境和数轮经济的起落之后,开始变得惶惑、疲惫、不知所往,甚至不知所终,这种状态使得他们表现为或者移民,或者卖掉企业,拿钱去做投资,做地产。

说到地产投资,谢老板认为,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相当一部分就是建立在政府卖地,企业买地再卖地卖房这样一轮财富流转基础上的,而这几年,虽然政策打压住宅地产,政府不会轻易放弃地产收入这块肥肉,因此投资机会尚在。

“利率不转正,说明政府对地产调控并未认真。应该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几年,许多国内企业对商业模式,资产增值方式的设计,还是离不开土地。”

魏庆也表示,虽然政府不允许地价房价暴涨,但地产投资依然火爆。“现在很多项目都是土地地价出让捆绑具体的产业项目,比如前段时间CBD招标,要求中的含有鼓励建设总部等条款。”此地块为金融用地,有金融公司参与,目的是将金融总部设在北京。

魏庆接着提到,这几年很多收益较高的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及背后被包装的大多也是地产项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房地产投资火爆。不久前,银泰投资通过信托募集了40个亿,年息达到了20%。

以地产类信托为例:根据用益信托的数据,从6月的数据来看,各种信托资金投资领域中,房地产的成立占据了半壁江山,平均预期年化利率同样最高,达到了10.06。理财产品也是如此。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银行都推出了与地产相关的理财产品,有的产品年收益率甚至达到了18%!

很显然,虽然政策三番五令要打压地产投机,降低房价,但是大量的资金仍然不断涌入房地产市场,其高收益也正在受到市场追捧。

为什么资金乐于流入房地产业?谢老板以自身的体会告诉记者:国内银根紧缩,地产商纷纷寻求高价融资,这在某种程度上推高了地产类产品的投资收益率。

“不幸”的是,这一趋势亦被监管层所重视。继5月首度传出银监会要求严格控制房地产信托规模后,7月初,又传出部分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计划被叫停。市场上,“喊停”与“辟谣”交替出现,牵动这个朝阳产业敏感的神经。

记者采访的某信托公司高管表示,暂停和叫停是两码事,监管层也是基于风险的管控。但也有业内人士并不认同风险控制的说法,他们认为,在当前,地产调控是大背景,地产信托虽不占开发商融资主流,但规模急剧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调控政策的力度,“房地产信托激增与地产调控是相悖的。”

相当数量的企业家在采访中表示,他们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扑朔迷离,难言去向。但大部分人表示,他们并不相信政府真的想打压地产,降低房价,充其量就是让房价控制在现有范围内不上涨,或以不太快的速度上涨。“地产已经绑架了政府,绑架了银行”,短时间内,虽然调控政策步步紧逼,房地产投资在他们看来依然是保值的蓄水池。比如,某企业家就表示,他在几年前以每平米6000的价格拿下通州的若干套房子,即便是在7月,通州房价因为下降导致二手房交量上涨,房子也是增值的。

“通州的房价降到每平米16000元我也能大赚,做什么企业能有买房这么高的利润呢?”

话虽如此,他还是在2010年房价高位时出手了大部分存货,将资金投入民间借贷中去,一手挂着房地产,一手挂着地下金融。这位同样也移民的企业家无奈地对记者感慨:政府总是说要发展中小企业,可是出台的政策都是不要中小企业活得好,于是乎,世界工厂变成了高利贷集中营,实业家变成了地产商。

一句话:都是被逼上梁山。

民间借贷之火燎原

“你急需要用钱吗?无抵押、无担保,用途不清、信用不良均可,2万元-100万元,1小时内放款……”很多人的手机里都接到过这样的短信,很多私家车上,也会上这样的小卡片。

最近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今年以来第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钱袋子捂得越来越紧,市场开始感受到资金紧张的压力。与银行低息相比,民间借贷高企并且火爆异常。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上半年社会总融资额7.76万亿,银行放贷4.45万亿,中间的数差就是民间借贷。据

记者了解,北京的民间借贷最高时月息达到5%或者6%,年息最高达100%,而中小企业年利润10%左右,足足相差10倍!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与过去几年相比,当前民间借贷正呈现出三大新特征:第一是范围广,从江浙蔓延到其他地区,从制造业扩展到其他行业,甚至是普通家庭;第二是利息高,有些地方年息甚至超过100%;第三是参与者众,颇有点“全民炒贷”的倾向。

缪非表示,从表面上看民间借贷潮涌是银根紧缩,小企业融资无门所致,实际却是部分实业企业家将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撤出,走上了投机道路。比如上文提到的企业家就告诉记者,很多实业企业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境地,由于国家长期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仅仅停留在口头,使得很多企业无力投资进行产业升级,随着人口红利减退、原材料和通胀的加大,她们只能勉强维持运转或者亏损,因此大部分人首先会考虑投资楼市,其次加入民间借贷或者小额贷款公司。

魏庆认为,民间借贷火爆,但部分中小企业却由于资金匮乏而倒闭,这是一个国家产业升级时必须要经历的。“退出或者倒闭的企业多是产业链下游的加工贸易型企业,有些企业主退出转而投资其他领域,如房地产。”

在采访中,记者惊奇地发现,虽然处于政策的灰暗区,民间金融却伴随着本次通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些甚至颇具规模,不仅创新了商业模式,而且运作非常正规。今年以来,某连锁民间金融公司就获得了若干大牌PE的青睐,甚至某顶级PE也多次和该企业谈股权融资事宜。

“民间借贷高企而火爆,虽然利息超高,但他们在实际上解决了中小企业一些实际的融资问题,这些企业目前无法分享到低息的盛宴。”缪非指出。

在这种情况下,以加息化解通胀也频频被提及。7月6日,央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利率调整后,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56%、三年期贷款利率为6.90%、五年期贷款利率已达7.05%。今年来的三次加息,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是不是进一步加大了呢?

“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加息其实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是有帮助的。”郭田勇谈到,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为了保证大客户的稳定性,大型企业只要愿意贷款,银行往往会想办法满足其需求。而一旦央行把利率水平提高以后,使得这些大企业自己觉得资金成本太高,会主动放弃从银行贷款,采取诸如增发股票等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银行把更多的资金腾出来放贷给中小企业。

7月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经济年度评估报告,IMF中国事务主管乔克当天表示,中国通胀率上涨已经到顶,并将在一两个月内开始下降。他认为中国经济现在稳健增长,到了退出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的时候。他建议中国央行不要通过限制信贷规模的“数量工具”进行调控,而是更多通过名义汇率升值、加息等“价格工具”进行调控。

加息之外,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开放和规范民间金融,发挥民间金融的中介作用,用市场之手来解决资金缩水和企业融资之困。

曹凤岐提到,虽然新36条提到,民营资本可以兴办金融机构,实际上政府的审批过于紧,通过审批的少之又少。虽然相当一部分民营资本缺乏资质,但是他们参与过一些小额的贷款公司,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他认为政府应该逐步放开,让民营资本真正进入,然后再加强规章制度的监管,这样就使得风险能够降到最低。

“对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大中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也应该改变观念。”曹凤岐指出,另外,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们一直存在的组织,为什么不能发挥它对中小企业的一些作用呢?然后带动公司、村镇银行、城商行。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期待建立更多的真正民间合作金融组织。”

链接:

资金缩水难破题

我们面临的资金缩水困境,实际上是由我们这些年所选择的增长方式造成的。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做蛋糕重要,分蛋糕更重要。一个几十年保持2位数增长的经济体,老百姓却没有健康合法的渠道去分享发展带来的资金增值的好处,只能选择炒房,或非法民间放贷,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事情。我们的发展需要更讲究效率、更关注公平。

在采访最后,一个企业家表达了这样的心声:“虽然这几年房地产调控都是‘空调’,但谁知道政策这两年会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也是不愿炒房的,但不炒房能干什么?总不能跟巴巴等着钱缩水吧?”

记者对此也感到困惑。一个那么大的国家,对于某个体来说,找到好的投资机会、让财富增值,总是能做到的;但对于亿万百姓来说,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才能保障老百姓钱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