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随着近两年政策的放开,现在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两个孩子,二胎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意味着我们正式进入二胎时代。现实社会中,二胎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颇多误区,这些误区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文章就如何促使家长自觉而有效地更新家庭观念,更好地对二胎家庭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胎;家庭教育;影响;教育观念
一、对家庭的影响
二胎的出生对于整个社会的人口数量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它改变了原来的“421家庭模式”,整个家庭成员的分工和责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胎出生后,整个家庭的财产分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孩子由一个变为两个,孩子占的家庭开支多了,相应的其他开支就要减少,自然会影响到家庭财产管理、家庭成员保险投入、家庭教育经费储备甚至家族企业二代接班问题。同时,二胎的出生意味着家人要改变原来的家庭教育模式,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的感受,使家庭教育方式更加合理。
二、促使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
两个孩子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会有更好的交流,家庭成员之间会有更多的互补,同时成员之间会变得更加开朗和包容。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家庭成员彼此能感受更多的情感形式,比如兄弟姐妹情、父女情、母子情或者父子情和母女情等。角色多样造就了更加圆满的家庭。
(一)二胎的出生会促进两个孩子的成长
1.对孩子的童年成长有利
几乎每个独生子女的童年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和玩具玩。现在的家长都是双职工,不像从前一般是母亲在家带孩子。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生活,从小就是掌上明珠,老人从不会大声呵斥,更别说责罚了。由于被老人溺爱成一个不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他们会害怕和其他人相处。而这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生二胎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童年有一个人和你一起度过,每一天都在一起成长,这份经历很珍贵。两个孩子相处时,老大会产生保护弟弟妹妹的意识,做任何事也会替别人着想,同时做事的过程中也会不经意地为弟弟妹妹做榜样,有利于老大的成长;对于老二来说,哥哥姐姐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安全感,他们从小就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
2.二胎让孩子学会了分享
80、90后的独生子女,很多人在毕业后不出来参加工作,与社会脱节,靠啃老维持生活。究其原因是他们衣食无忧,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父母家人的付出视而不见,觉得任何东西都是应该给自己的。如果多了一个孩子,孩子自私的性格会有所改变,也会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增强责任感。
3.减轻了赡养父母的压力
独生子女的负担很重,要赡养四个老人,同时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随着社会养老机制的日益成熟,很多老人x择去养老院养老,但还有很多未知的情况,比如生病需要子女照顾,会使子女的压力很大。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在遇到家庭问题的时候,可以互相商量解决。
(二)父亲承担起一家之主的主要责任
二胎意味着更大的开支,这就需要父亲更加努力地工作,也要付出更多来教育两个孩子。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预示着婴幼儿父母将更忙碌且要承担更重的经济压力。家庭和工作要求父亲付出更多,不可能像养育独生子女那样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父亲势必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主动承担更多的教育和经济责任,帮助母亲分担更多的育儿压力。二胎政策放开之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里的第一个孩子在生活中要慢慢接受二胎出现的现实,并学习如何做好哥哥姐姐;同样的,第二个孩子也要从小学习如何与哥哥姐姐相处。这就需要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情感关注与积极引导,教会他们在感受被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别人,树立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三)母亲在细节上为家庭付出更多
对于两个孩子,付出最多的是母亲。平时细心观察孩子的天性,发现他们的差异和特长,鼓励个性发展,这是母亲最需要做的功课。有时候年龄相近的两个孩子会出现争吵和打闹,对此,母亲不必急着分清各自的对错,而是要站定自己的立场。如果母亲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些事情,那么这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母亲要学着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约束自己,理解伤害和被伤害的意思。母亲作为监护人,不要强制施加给孩子自己的意见,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会沟通和倾听,而不是批评。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也不要在多人面前批评,应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否则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永远的心灵创伤。母亲要正确利用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让它成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正能量。
(四)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承担大部分的照顾任务
很多人觉得爷爷奶奶思想陈旧,由他们来照顾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事实恰恰相反,祖辈帮忙照顾的孩子在各个方面普遍优于母亲单独照顾的孩子。年轻的父母教育观念新颖,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的父母都很忙,如果由他们独自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将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相反,老人的时间比较充裕,能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人。相较于年轻人,老人还有一些照顾孩子的经验,会对孩子付出更大的耐心,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尤其是与外界环境相接触会大大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反应力。祖辈照顾孩子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爱,有利于促进孩子人格的完善。当然,老人带孩子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溺爱,把孩子宠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养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需要父母和老人适当地沟通、交流,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五)保姆起到辅助作用
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会请保姆来协助照顾宝宝,这时候家长必须对保姆进行考核和选择,因为保姆的素质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可以对保姆进行培训,对保姆出现的问题要学会理解,家长的心态对保姆的心态影响很大。保姆与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感情,因此家长尽量不要中途换保姆,免得孩子出现不适应。
保姆对孩子照顾得越好,孩子就会越快适应,如果保姆来了很长时间,孩子还是没有适应,家长就要观察是不是保姆出现了什么问题,是保姆不够耐心,还是对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如果是这样,就应该换一个保姆了。不论怎样,保姆对孩子的成长只起到辅助的作用,父母才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主力。
三、教育观念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有人说:“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谁成功地完成了家庭教育,那么他就赢得了孩子的未来。”
(一)家长应该注重孩子行为品德的养成
伯克曾说:“教育之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家长工作忙,精力有限,两个孩子在一起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教育孩子要相亲相爱。家长可以寓教育于故事、实践活动之中,也可以抓准时机,情境兼顾,催生良好的情愫。注重激励,严爱结合,避免迁就和盲从,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之间良性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大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中,孩子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自觉地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同学或者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比较。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孩子学会竞争,但是不能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竞争必须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孩子之间发生竞争,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比较健全的,能够知道自己的需求,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满足需求。理解了这一点,家长就不会为孩子之间的争夺而焦虑,而是用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这个问题,尽量顾及每个孩子的感受。
四、更新教育观念,全家总动员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子女过度关注、过度爱护及对他们赋予过高的期望。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家长对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因而独生子女受到的父母之爱是强烈而又集中的。独生子女家长常常处于担惊受怕之中,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就业前途、结婚生子等一切问题,家长累,孩子也不轻松,因为背负的爱太浓、希望太重。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是病态的,是需要改变的,二胎时代的到来将为改变这种现状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当家中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家长不得不将注意力和精力平均分配在两个孩子的身上。
家长们要学会树立“理智施爱,爱而不娇”的家庭教养观念,当然也需要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要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总而言之,科学诊断、理论学习、亲子互动、榜样示范、定期评定、咨询指导、团体实验、个案研究等活樱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最终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当然,家庭教育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摸索的,相信只要通过家长的努力,二胎的家庭教育一定会很好地完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家庭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问题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终生的家庭思想政治教师。父母的教育与影响对孩子一生的社会化过程起奠基作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想到学校或社会,往往忽视家庭的作用,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重视并充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于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政治社会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父母一生的责任与使命。它是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化,同时也是其他家庭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但是在现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对目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阐释,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能够引起各界的重视,从而改变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最终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它并没有引起人们(尤其是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在当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如内容失衡、方法错位、环境“失职”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失衡。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功利性。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者——父母,其教育内容与教育观念也出现了明显的重智轻德的倾向。他们过度地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诚然,在信息化时代,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与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很显然也是难以立足于当今社会的。无数杰出人物的成功事例与无数失足人员的惨痛教训,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德与智的辩证统一关系,更使我们懂得在个人成长成才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智力教育的单一化与片面化而培养出智力超前、道德滞后的“畸形人”,无论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融洽,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不利的。
(二)方法错位。
在当今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许多教育方法不仅是不理智的,而且违背了子女的成长规律。比如,专制式的方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父母始终把自己摆在权威者的位置上,用命令的口吻、统治者的权威,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在无形之中采用了抹杀孩子的主体性、能动性与选择性、放任式的方法。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实行“放羊式”的管理与教育,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无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溺爱式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理智与分寸,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一味地纵容迁就。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活动,父母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遵循客观规律,真正地做到情感与心灵的对话。
(三)环境“失职”。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家庭中进行思想熏陶、道德传递、知识教育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的各个要素都来源于家庭,决定于家庭,又反过来对家庭产生深刻的影响”①。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思想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把握好对待子女的经济尺度,既要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消费条件,又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②。现今,一些家庭缺失良好的精神环境。如单亲家庭的不断涌现,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隔代的不理智疼爱,父母双方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一致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素养、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的有限,对孩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教育说服力,而且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榜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的沟通方式,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优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加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是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如何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一)更新观念,注重学习。
要解决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更新观念,特别是父母的错误观念。只有观念正确,才能实施正确的教育。要大力开展宣传与教育,使父母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的地位,肩负着同等重要的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要成才就必须先成人,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人的基础性教育。与此同时,学校与社会也要重新定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结成统一战线,而且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注重学习。家长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与借鉴一些成功的中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与成功经验,并对自身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借助现代传媒工具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育体系,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子女的发展需求与成长规律。
(二)优化内容,创新方法。
在内容方面,要根据子女的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选择合适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孩子的全面均衡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吸收与借鉴,积极汲取其他国家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家庭、中国教育与中国子女的特点与需要,对中国式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在方法方面,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时代需求,在适用的原则上创新方法。由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渗透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互动关系。父母用自身的言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思想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硬性灌输就能形成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的特点,恰好符合思想与行为形成的客观规律。比如:充分利用家庭聚餐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不拘泥于刻板的说教形式,又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借助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现代传媒工具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巧妙地了解、理解与尊重孩子,等等。
(三)改善环境,言传身教。
从宏观上讲,这里的环境是指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创造的“大环境”;从微观上讲,主要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婚姻关系、父母自身的素养。一方面,社会应该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大力援助(如出版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刊物,创办家长培训机构),以及精神上的支撑(如加强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传播物进行管理,优化社会精神环境等)。另一方面,家庭要为孩子塑造良好的家庭内部环境。家长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保持婚姻完整与家庭和睦,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知行统一,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而且要遵循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按规律施教。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就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是父母;但就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单一的过程,也不是任何单一的力量所能独立完成的,它是诸教育通力协作的结果。因此,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主要有内外两方面。一方面,在家庭内部,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家庭外部,家庭、学校、社会要保持目标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连贯性,保持教育内容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三方教育力量各具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各具缺点。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最大合力,是研究的重点与关键。比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情感性、渗透性的特点,但缺乏理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教育中易出现情绪化,即感情用事。而这些不足正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的完整性、教育经验的丰富性、管理的严格性等优点。因此家长应与学校教师加强联系,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同时,家长可能对一些不良社会影响无所适从。这时候社会各界就应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大力配合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减少一些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使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
注释:
①②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参考文献:
[1]祁海芹,于杨.现代家庭教育十大弊端诊断[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2]刘社欣,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庞军朋.当代家庭德育教育应借鉴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王良,郝晓燕.家庭教育特点与家庭德育优势[J].青年探索,2004(5).
[5]刘妍熙,罗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6]周艳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的优化与完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9.
篇3
近十年间,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从参与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的部委来看,部门数量显著增多,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开展工作;与此同时,中国家庭教育工作已将流动、留守儿童作为独特的群体开展工作,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逐渐明晰;特别是从新的“五年规划”来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法更加强调了政府的职能和接受指导服务的社会福利性质。
(一)全国各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成绩
近五年来大多数地区采取了措施,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普遍开展了“共享蓝天”等关爱行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对贫困家庭进行济困扶助和指导服务。
1.党政领导对流动、留守儿童工作重视,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
相比于对其他人群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很多省份对流动、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最高,均建立了党政领导、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如云南省、黑龙江省妇联均组织协调十余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相关文件。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将涉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教育、民政等16个政府相关部门全部纳入,各地均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构建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司法五大关护网络。
2.探索校外托管机构建设,深化“家长”模式
调查发现,在阵地保障上,各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如:2010年,安徽省政府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全省33项民生工程,计划3年在全省2万所农村小学、1308个乡镇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在服务模式上,“托管家园”和“妈妈”成为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主要模式。如:湖北省开展了“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其中实施了“11135工程”,即开通1条留守流动儿童维权服务热线,创办10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创建10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招募30000名“爱心妈妈”,安装50000部亲情电话。重庆市、杭州市、长春市均开展了“家长”行动,参与家庭数万乃至数十万。北京市西城区创新活动形式,将不同年龄段的未入园流动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了“四环游戏小组”。2007年广东省开展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2010年该活动建立健全项目各种标识要素和行动规则,建立活动长期开展的网络平台和爱心父母的支持系统。
3.动员各方力量,做好困境儿童教育、救助工作
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省积极募集资金用于流动、留守及其他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广东省帮扶困境儿童总数40万人次,帮扶款1.5亿元。黑龙江省共开展关爱活动4000余次,募集资金(物资)约5千万元,救助儿童5万余名。
4.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监护人素质及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涉及的人群主要是三类:管理者、指导者和家长。调查发现,一些地区为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水平,开展了针对特殊群体的培训工作。如:云南省举办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培训。重庆市举办了首期争创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示范校骨干培训。黑龙江省建立了30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注重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咨询、指导。北京市丰台区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成立了全市首家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法制学校,将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同时列为法制学校宣传教育对象。
(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问题与不足
1.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政策不断完善,但对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
从党政与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来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工作组织形式、内容都进一步明晰,从宏观的关爱支持趋向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但从实际工作成绩来看,尚未全面体现政策指导的内容。当前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以关爱、帮扶等活动为主,真正开展对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较少,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流动、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多发群体,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关爱和管教的不足。因此增强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关爱孩子的情感,掌握教养技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尽管当前相关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基层开展的活动多是直接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活动,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动、留守儿童的困境,但是这些治标不治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救助活动对于庞大的流动、留守儿童群体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在采取“家长”、“留守儿童托管”措施的地区,一些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加安心地将孩子交给托管机构,没有后顾之忧地外出打工,甚至连春节都不与孩子团聚,与活动的初衷出现了背离。因此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在抓政策制定的同时,还要抓政策的落实,抓效果的评估;变指导性文件为可执行的目标任务,并确保有效的保障措施。
2.管理系统有待完善,缺乏统筹安排
(1)各管理部门缺少协调沟通目前中央多个部门,如教育部、民政部、妇联、关工委等,都在参与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多部门管理的格局,有助于从多角度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体系,让家庭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合作还仅限于一起指导文件、开展调研的层面,在具体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上大多是依托各自的体系展开,没有系统的分工,经常出现一些工作重复做、一些工作没人做的局面。相互之间也缺少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影响了指导工作的成效。(2)地方的管理体系、管理政策仍需完善目前各地都出台了一些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过于笼统,没有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考核评价也不规范,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大多是教育或妇联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搞家教指导工作。家教指导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和专业人员,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进展比较缓慢。
3.指导机构数量不足,指导阵地有待开发
(1)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往往更需要个性化的指导服务,目前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的质量普遍不高,持续发展困难。例如,广东反映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缺经费、缺场地、缺师资、组织家长学习难的“三缺一难”现象。山东也强调针对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经费不足、人员缺少培训也是困扰其他各省市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经费困难一方面是和国家投入的经费总量不足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工作经费往往用于活动室的建设、疾病救助、助学等方面,真正用于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经费非常少,严重制约了指导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2)社区和企业在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作用有待加强据本次调查研究统计,全国目前已建立幼儿园、中小学校家长学校35万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阵地,但受资源和工作体系的制约,各类家长学校在开展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时存在不便。同时,在校学生不能覆盖所有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社区、企业组织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本应更具优势,但目前建立的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仅有5万所,企业的参与率更低,这和实际的需要还相差太远。
4.指导服务的对象主体存在易位,指导服务的针对性不足
(1)实际工作中未体现“家长”的主体地位每种教育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指导对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是指新婚夫妇、孕妇、18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家长”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体,而当前实际工作中主要指导服务的主体是“儿童”。其原因之一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要大得多,面临着很多的实际问题,如人员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需求各不相同,培训周期长、见效慢等。(2)流动、留守儿童中的低龄和大龄群体更易被忽视从留守、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来看,在全部留守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07%,6~14周岁的占55.37%,15~17周岁的占17.56%;在全部流动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97%,6~14周岁的占44.43%,15~17周岁的占27.59%[4]。可见,学龄前及义务教育后的流动、留守儿童数约占到全体流动、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然而,这部分儿童及其家庭往往不是中、小学家长学校能够覆盖服务的对象。他们的家庭教育又不容忽视,就学龄前儿童而言,早期家庭教育决定了其生长发育、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性等诸多方面;就义务教育后儿童而言,求学与就业中的诸多问题均亟待解决,同时,有数据表明这些大龄流动儿童已成为犯罪高发人群,他们的家庭教育亟待加强。(3)流动、留守儿童是需要被区别对待的两个群体流动、留守儿童同样是受人口流动产生的群体,但其境遇的改变及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和心理的改变却截然不同。有研究比较了两类人群其环境资源的不同[5],同时两类儿童的家庭互动模式也不同,其家庭功能及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截然不同。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般活动并没有将两类家庭区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仅把“流动”和“留守”视作两个连续的“词汇”。
5.指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1)活动流于形式,专业性不足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呈现出一种“过节性”重视的状态,只有在过重要节日时,或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时才开展活动,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浅层原因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较大,深层原因是指导人员的非专业化问题。中国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以非专业人员居多,工作人员往往缺少流动、留守家庭指导服务方面的培训,不知道指导工作如何开展,因此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的内容上体现出重对儿童的“情感补偿”,轻对家长的“效能训练”的特点。因此,投入专业工作队伍、进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开展专业指导服务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基础。(2)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研究不对接在调查中,很少有地区提及开展过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的相关工作与实践研究。同时,本研究发现在目前发表的相关文献中,一般仅限于对问题的研究及一般性建议,很少有对干预及其效果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这是今后实践和研究工作需要提升的空间。
二、对中国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1.对政策文件落实的建议。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政策的全面性,又要考虑政策的实践指导价值。从政策的文本分析和各省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政策存在两大落实难点。第一,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其能力水平。这一点从近十年的政策来看是在不断的明晰并愈加强调,但在落实中的关爱活动多、直接指导少。原因可能在于指导者的能力不足及指导服务渠道不畅。因此在政策落实中首先要加强对指导者能力的建设、理顺对家长开展指导的渠道,如加强在劳动力转移中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对学校、社区、企业单位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另外,各地在制定家庭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制定配套的评估标准,切实推进政策的落实及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保证各项指导工作的完成。第二,从新的政策文件看,强调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向困境儿童及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提法对政府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来讲,对于成人进行的教育旨在提升生活品质,属于支持性公共服务。但对于流动家庭而言,它牵涉到社会的发展并对个体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个别省份已经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如何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需要政府、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共同解决的难题。
2.对组织管理的建议。
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涉及人群分布广、层级多、差异大,完全由一个部门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现有资源和体系上都不现实,由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因此目前的重点是继续完善这种工作模式。第一,政府应提升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合理设立家庭教育职能部门,加强对家庭教育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第二,科学分工,根据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需要和各部门的优势合理划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指导人群,实现人群的全覆盖和各项指导内容的全落实。第三,建立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妇联、教育等部门虽然有分工,但是在各项工作上经常有交集,因此有必要建立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各部门参与的工作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第四,完善基层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政策,注意理顺上下级关系。第五,尝试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建立横向的业务联系,打破以往工作运行以“体制内”进行的传统方式。
3.对健全指导服务阵地的建议。
加强街道、社区、企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完善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者素养;发挥社区功能,帮助流动家庭提升家庭外社会资本;利用社区活动中心、远程教育网等资源,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供多元化的指导服务;建立稳定的专家队伍、师资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企业的社会服务意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参与度。
4.对指导服务活动的建议。
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切实效果,而活动的针对性即对问题的明晰是保证活动效果的前提。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层面上,应确立以家长为主体的意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理解、双向沟通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学龄期前后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的研究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如:为学龄前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营养、保健、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性等培养与教育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大龄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法律、社交、职业规划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留守女童的家庭提供安全教育、权益保护、青春期教育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社会融合指导服务;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亲子沟通指导服务等。
5.对指导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篇4
内容摘要: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家庭在经济上的不利地位,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费用与支付能力相脱节。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六省农村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收入呈反向变化关系,农村家庭收入存在着地区差异等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负担率 家庭收入 家庭消费支出 恩格尔系数
近几年,随着学校经费制度的逐步改革,教育市场作为卖方市场,收费的多少完全由学校单方决定,教育成本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家庭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相脱节。本文拟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地区比较
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指农村住户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支出。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教育财政政策就是开始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成本分担,收取一定的学费。从消费结构来看,教育消费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家庭教育支出是指家庭为其子女求学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根据家庭教育支出所涵盖的范围可以分为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总教育支出四类。本文所用资料是按家庭计算的总教育支出的人均值。
表1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同人均纯收入一样,均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差距。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总的来说符合从东到西减少的趋势,但中部的湖北省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小于辽宁省,而其人均教育消费支出高于辽宁省,这一差异便是来源于地区偏好的不同。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的比较
按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全部支出可以分别计算出两个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或
式中,或是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平均,是第i个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 是第i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是第i个家庭的全部支出,n为抽样家庭数。
计算教育支出负担率所采用的教育支出指标是总教育支出,总教育支出负担率反映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的现实,省市间的差异的大小说明了各地教育支出负担率的不均衡程度。(见表2)
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及恩格尔系数的比较
表3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基本上存在着从东到西增加的趋势,例外的省份是广东省和甘肃省,说明家庭消费支出的结构还取决于一定的地区偏好。此外,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按人均收入分组比较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
从收入分布看,按家庭可支配收入计算的不同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育支出负担率与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正向变化趋势;按家庭消费总支出计算的教育支出负担率除了最低收入阶层明显较低外,其他各收入阶层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农村最低收入阶层因为没有能力供子女上学,以牺牲子女的学习机会为代价换来了较低的教育支出负担率。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异较大,东部省市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也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差距,其变化规律与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经济发达水平越高的省份,其教育支出也越高。此外,教育消费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偏好差异。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尽管其家庭教育支出额较高,但其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总支出更高,故其教育支出负担率较低。从收入分配看,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家庭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正向变化关系,收入最低的阶层家庭食物支出和教育支出负担率之和过高,负担过重,以至于为了保证其他消费支出而压缩本已很低的教育支出。
政策建议
应充分重视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差距问题,改革现今简单划一的教育收费标准。国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在教育经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以改善这些地区的办学条件,使各个地区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所有公民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进一步发展教育贷款、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形式的教育资助政策并完善其告知制度,通过招生简章和录取通知书等途径告知学生及家长有关资助政策,学校、各级教育部门和金融机构相配合,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现代消费观念和金融知识教育,使其敢于也善于利用国家有关资助政策支持自己或子女的学业,使贫困家庭学生不至于因经济原因而放弃上学的机会或中途辍学。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应实行真正的学分制,使学生学习年限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利于学生更好的安排生产和学习,减少其上学的机会成本。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篇5
教育是树人之本,家庭教育更是所有教育之源。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持久的、基础的作用与影响。家庭教育的基础性、长久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受到社会转型、应试教育的思想的影响,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当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很多青少年在心理、行为、能力等方面产生了诸多不良状况。正如顾秀莲同志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家庭教育不仅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得重要基础,更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与保障。家庭中父母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与成长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更影响到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认识到在我国当今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社会转型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认真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要么盲目的照搬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与模式,要么传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制的教育模式,迫使孩子走向所谓的成功,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失败后显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深思的问题。
二、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虽然对增加人均收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一政策对家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从自己学生的身上深刻体会到作为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大多数班级中的独生子女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有很强的攀比心、任意浪费钱物、流行享乐等问题。严重的还出现了自杀、青少年犯罪等不良现象。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农民工走进城镇,选择在城市打工维持生活。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每年都在以数百万的人速度递增。在这些务工人员中,有的家庭把孩子带在身边接受当地的教育,从一个方面来说,这些孩子从农村走进城市上学,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得到了转变,有利于孩子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身体发育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对于那些不能跟随父母进入城镇打工的留守儿童而言,造成了这些孩子严重的心理偏差。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有家里的老人照料,而老人由于身体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只能照顾好孩子的吃穿温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留守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产生了沉迷于网吧、沾染了社会上不良习气等犯罪行为。
3.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看中的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发育、健康等状况,很少有家长能够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发育于健康。在不同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是不同的,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与需求也是不同的。由于缺乏对孩子心理变化的了解与重视,使得很多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了明显的叛逆行为、早恋行为、犯罪行为。很多家长总是将这种无奈归结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殊不知,家庭教育的缺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
4.暴力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存在
当今青少年正处于身体与心理的发育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尊重,但是,多年的教育经验让我看到很多家长一直信封的就是“棍棒下出孝子”的古训。有的家长由于在单位中出现工作不顺心的事、家庭成员关系恶劣,就经常将心中的怨气撒在孩子身上,采用命令、恐吓、惩罚的方法,甚至是动手打孩子,根本没有顾忌到孩子的自尊心。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地伤害。例如,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位父亲,他的拳脚使得自己的儿子失去了自尊心与自信心,经常产生情绪不稳定、反抗、叛逆等行为,同时还使得父子关系不断恶化,最终逼得孩子离家出走。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1.重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为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而为家庭教育带来了苦果。因此,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正视独生子女问题,转变观念,淡化独生子女的特权与优势意识,扬长避短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科学的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
2.尽力弥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
妥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对于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与团结、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觉得在这方面主要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留一位家长在家中监护孩子的成长与发育,也可以将孩子带在身边,从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3.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作为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发育。例如:关注孩子的性格形成与发展、可以正确的鼓励孩子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
4.选择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篇6
(一)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有助于改善目前家庭
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到父母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发展情况己明显滞后,不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包括政府、学校、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资金、政策、时间、人员、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加大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模式下家庭作为单一主体支持能力较弱、支持水平较低、支持形式较单一的现状,提高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
(二)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也如影随形,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与不平等获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村家庭教育,因为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存在制度排斥、经济排斥和文化排斥,造成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制度调节作用、经济扶助作用及社会扶持作用,增强儿童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分配。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长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前途,因此,家长在关心子女接受良好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希望家庭能够带给儿童更多良好的成长经验。但是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能力、教育思想参差不齐,各不相同,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差别相当大。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令家长迷茫。因此,家长们都希望社会能够动员所有力量给予家庭教育工作以指导和帮助,为家长解决疑难问题,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一)农村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据调查,今天中小学生的家长一般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中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由于没有学习和受教育,加上农村家庭的贫困,造成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所受的教育是极其有限的。43.8%的家长只有小学文化,有的家长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仅占31.4%,在父母亲之间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当夫妇承担起养儿育女的重任时,他们眼前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有效,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很多家长在盲目的状态中展开了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具有隐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没有高素质的家长,怎么能造就高素质的孩子?不具备科学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好子女又从何谈起?
(二)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育观念方面,56%的家长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认为在农村上不上学无所谓,绝大多数家庭能让孩子完成初中教育(其中,绝大多数女生读完初中后就不再继续接受教育),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不到受教育者总数的4%,大学生的比例更小,约为2%。有4%的家长认为花钱太多,不合算,不如早点挣钱实惠。有16%的家长赞成成绩好就供应,不行就辍学去打工。在教育目的方面,有25%的家长回答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有15%的家长的回答是上好了能帮助改变家庭经济现状。由此可见,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教育功利化的思想,忽视了孩子作为完整人的人性发展、心灵和德性的培养以及长期的效能。
(三)农村家庭教育方法欠妥
家庭教育方法是指家庭教育组织者为了实现一定的家庭教育目的,完成具体的家庭教育任务,而在家庭生活情境中采用的活动手段。它既包括教育者(成年人)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法,又包括受教育者(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有78%的家长认为,家长自身就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对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这说明绝大多数家长意识到自身言行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赏识教育方面,农村的家长不是很注重表扬所起的作用。有一步分家长认为,严格管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是错误的,有大约5%的家长经常使用打骂的方式方法,认为“棒下出孝子”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沟通技巧方面,有20.84%的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认为应该多批评少表扬,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往往难以做到心平气和,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子女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教育的方法较单一,且缺乏科学性,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四)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位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亲子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很多农村家庭中,这种互动是缺失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皖北农村的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由于经济上或者个人发展的原因,年轻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而且一走就是一年半载。从调查统计看,孩子由祖辈监护的占40%,由亲朋监护的占4.7%。这样的监护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祖辈还是亲朋,都把监护的重点放在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上,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些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用“金钱”的方式来补偿,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较少,导致很多儿童纪律散漫,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家长为了生计而长年奔波在外,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缓解了一时的经济困难,基本上能够满足子女上学所需的花费,可他们忽视也忘记了更重要的事情———对子女的教育。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三、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发挥当地教育部门的作用,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素质
皖北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薄弱,家庭教育方法欠妥,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指导非常重要。要提高村民自身素质,必须先从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这就需要当地的教育部门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教育,举办家长教育讲座,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举办家长学校,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活动组织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加强政府的社会支持力度
1.完善法规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针对当前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宽覆盖支援体系。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持保障的法律体系。二是实行区级统筹,根据各个村子经济、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法律法规。三是硬化实施手段,对于制定好的政策、计划一定要保证成功实行。四是理顺管理体系,从区政府到地方要联系在一起,理顺他们之间的矛盾,保证管理体系的顺畅。
2.大力筹措经费,保证家庭教育支援工作顺利进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支援工作,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在财政上予以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并保证每项资金的到位。乡村两级也要积极投入,保证经费足额到位,配合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专门人员培训,确保工作如期开展。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成败关键在培训人员。各地政府、教育局要严格选拔思想观念先进、勇于创新、学历合格的人员组建培训队伍;另一方面,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三)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的社会支持作用
在国家通过社会政策进行扶持和保护的同时,还必须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的作用。新时期我国在建立农村家庭教育支持网络中,要大力发挥民间力量的支持作用,如鼓励社会慈善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各种宗教组织、社团等,同时,对这些民间力量的行为予以规范,使之更加合理、有效。
(四)运用媒体导向,加大宣传力度
篇7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提高教育的效果,为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未来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要求:
1、通过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使广大家长明确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开展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活动。本学期,每位主要学科教师需进行家访,提倡科任教师联合家访,要求家访前做好准备,让家访真正起到实效。各班本学期必须与80%左右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填写好家访记录。
4.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以《当代家庭教育》为教材开展授课活动,开展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努力使家长学校起到统一家校教育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5.夯实家长学校的管理基础,做到参与全员化、评选优选化,使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以科学发展观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区家长学校,以提高了全体家长科学教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传播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为目的,开展家庭教育。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以XXX理论、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优化家教为主题,以落实家庭教育目标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四有新人。
二、主要任务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营养常识、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为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教学目的
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介绍现代教育理含,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内容
1.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阵地,深入开展社区家庭教育。
2.在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的基础上,对辖区内018岁儿童、青少年家长及与教育孩子有关的家庭成员开展教育活动。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体系;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语言和行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是孩子人生最初始的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家庭里面,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将严重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下面我结合自身体会讨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其重要的支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也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家庭里接受最初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有效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补充和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可以很好地加强这方面的效果。教育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权威过重
家长在家庭中起顶梁柱作用,拥有权威是正常的。同时,家长的权威也可以保障家庭教育执行下去。家长越有权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显著。但有些家长权威过重,跟孩子缺少沟通,不能正确把握孩子心理,从而减弱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
2.松严失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需要连贯和稳定,从而实现长期有序的教育。但部分家长过于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的个性逐渐消失,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言多于行
教育不仅需要口头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亲身行动示范给孩子。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溺爱和盲目乐观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些溺爱,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表现出了盲目乐观。溺爱孩子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发展动力都减弱,盲目乐观会带来眼高手低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在孩子人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
1.正确维护家庭与学校关系
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部转移到了学校。而是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一起教育孩子。家长需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确定孩子的教育方向,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家长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长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同时,孩子自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正确的行为会树立正确的榜样,错误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
3.与孩子平等交流
尊重长辈是中华美德,但家长过于强调这点就会与孩子形成代沟,不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孩子心理丰富,内心也没有成人坚强,这就需要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解决心理困惑,引导孩子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家长工作忙,可能会导致没时间与孩子交流,但及时交流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4.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学习型家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意见,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需要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有固定的W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这样给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时间和空间,让家长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发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教师角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欣荣.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都市家教月刊,2014(8):102.
[2]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评论,2001(4):24-27.
篇9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策略;指导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发生了巨大变革。面对开放的环境,多元的信息,繁重的学习压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增多,自杀趋于低龄化,恶性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等状况,令一部分家长寝食不安。因此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正因为如此,人们越来越强调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保持一致性,这也就突显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从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际需求考察,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指导农村家庭教育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27%教师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愿意为家长教育子女出谋划策的。这些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非班主任教师)几乎没有。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调查中,98%教师表示通常在学生成绩下降或行为有偏差的时候才会及时和家长联系。联系的过程大多是对事情的陈述,而没有进行及时、针对地的家庭教育指导。59%的教师反映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内容主要集中学习成绩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单一的指导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各类家庭家长的需求,也不能对学生家长实施“因材施教”的家庭教育指导。32%的家长反映学校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2、学校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疏于管理监督
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计划,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进行管理,难以形成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连续性和一体网络化。许多学校只在名义上成立了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实际却没有有机组织家委会或家长学校的家长参加相关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或在一起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这些都体现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随意性强,这样的行为难以真正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同时,学校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措施以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领导者的管理意识不够,其根源在于,过多强调教育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互补的,未充分认识到要想发挥最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此外,学校对家委会的家校联系工作也是断断续续的。指导工作没有连续性,更不重视管理,这就导致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能发挥它的有效作用。
3、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孩子人格培养,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造成和孩子沟通不畅;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将对孩子教育这一责任推给学校或是自己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时间与精力的投入甚少,更有家长采取极端做法或是溺爱或放任,这些都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许多困惑和矛盾,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开展。
二、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是由妇联牵头,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以及社区、青保等分工协作,这种机制不利于发挥和调动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因为妇联不是行政机构,它对学校没有制约能力,这也是导致当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低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低
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上,据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没有资金的保障,很多工作就不可能有效的开展。这也是导致学校对这项工作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善当前家庭教育指导的低效状况,必须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才能从人员、组织、质量等方面得到提高。
(3)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来看,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教育培训几乎没有,教师缺乏相应的指导能力和技巧来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这就导致教师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感到吃力和困惑,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大部分学校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上,根本无暇顾及其它方面。这也是为何现在的“家长学校”走形式的居多,而真正用心举办的较少的主要原因。
(2)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简单化
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计划是实现指导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指导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对指导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学校一般是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具体整体的工作计划,往往是教师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情况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既使是开展的一些活动,如家访、家长学校、帮教活动、分层教育等也是与其他的内容相混杂,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组织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门的指导人员,缺乏明确的考核要求和反馈监督等。
3、家长方面的原因
相关调查和研究都反映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在教师指导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不足;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缺乏配合意识,对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等。
三、改进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应对之策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考评机制
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政府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无疑能为指导家庭教育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尽管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社会各界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也非常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关于家庭教育的立法,家庭教育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的应有地位远没有得到确立。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立法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赋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以便实现家庭教育法制化,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各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将指导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日常考察的项目之中,应该有明确的衡量标准,避免走形式化。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该把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此项工作的制度。应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调动一线教师和热心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商讨出一套适时可行的考核标准。
2、完善学校组织管理体系
从学校的管理层来说,要在对教师岗位要求基础之上,从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目标,透过发挥学校管理职能,坚持“管培”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
此外还应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相应增加精神物质鼓励和奖励,如增加班主任的津贴,要求并鼓励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其对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和钻研。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教师应该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帮助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为此,学校在与家庭进行课题合作教育中,应坚持“管培”结合,在对全程科学管理的同时,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源于教育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教师工作实际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教师在课题合作教育中非常需要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这个需要的产生是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的好契机。包括科研方面的培训,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培训等。
篇10
(一)指导服务机构日益壮大,指导形式多样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立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学校35343所,街道、社区家长学校3255所,乡(镇)、村家长学校16317所,开办手机、网络家长学校6036所;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亲情港湾”等服务机构9870个,阳光操场156个,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书屋2463个、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学校125所、资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458282人,募集资金1431万元。全省家长学校和指导服务中心快速发展,工作触角不断延伸,运用学校、机构、民间团体的力量,合作推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占43.8%;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的占45%;主动开展专访协助有困难的家庭解决问题、定期为弱势群体家庭开展探讨会、定期举办家长学习营的平均占20%。指导服务形式较为广泛,40.1%的指导者采用个别指导,33.2%采用集体指导,运用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和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之和为20.9%。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调研显示,通过向亲友、邻居讨教,交流育儿经验的家庭占96.9%;通过读书刊、观看收听电视广播、上网等途径获得育儿知识的家庭分别占到96%、94.1%、93%;希望在双休日接受家庭教育专业机构指导服务的家庭占70.4%。多数家庭也认识到1—3岁婴幼儿带养方式的重要性,62.2%选择了由母亲在家里带养,34.8%选择了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活动中心等集体性教养机构;在承担孩子主要教养人的职责方面,59.4%选择母亲,35.2%选择父亲,可见多数家庭认识到父母陪伴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孩子的身体、言语、行为、情绪等发展全面关注。3岁以上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有59.8%的家长不喜欢孩子循规蹈矩而是有独创行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缺失
省级家庭教育管理机构设在省妇联儿童部,不是独立机构。全省没有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基地,缺乏专业培训机构;46.3%的家教指导机构存在无章可依的现象,部分机构主要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未成年人教育法》及《义务教育法》等。总体上讲,全省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科学的政策依据,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指导服务机构人才匮乏,能力和素养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50%以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都没有专业指导服务人员,仅20%-30%的机构拥有1-3个专业指导服务人员。专职人员中以专科、本科学历居多,具有博士学历的占3.9%,硕士学历的占14.1%,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背景,入职后缺乏有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以自学为主,73.1%都没有严格的专业考核。机构中专职、兼职和聘任人员中持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的人数仅占20.5%、19.2%和11.5%。在“怎样教导家长”方面,77.1%的指导者所掌握的服务知识来源于自我积累。在指导者身份上,参与者成分较为单一,72.6%属于本单位教职员,而来自社区的志愿者仅占6.8%,专家只占1%,表明社会团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三)组织指导服务缺乏深入合作
仅有12.5%的单位能够结合现有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机构、团体,争取潜在社会资源,组成人力、物力的社会资源网络;只有21.3%能够依据地区现状、民众需求及社会资源,制定近、中、远期目标;能够成立资料部门或由专人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占8.8%。这说明组织指导服务微观层面做的多,目标设计深度不足;机构之间的资源重组、潜力开发、网络建设广度不够,合作不力。
(四)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指导内容上,家长接受最多的是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方面,占56.2%,但更需要解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发展中的问题,占31.3%,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提升,而现有指导管理机构没有适时调整。在指导形式上,目前校长、教师在校接待和电话书信的交流沟通占54.4%,而家长期待的是专家教师的个别咨询、上门服务和家访占55.4%;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运用最多的是家长上网查询家庭教育有关知识占48.4%。但家长更加需要得到直接的、面对面的和专业的个别指导。在指导时间上,家长平时接受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时间多是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的白天,而家长希望安排到双休日和节假日的白天占37.7%,希望在双休日接受专业机构指导服务的家庭占70.4%。这就要求指导机构和家长能够沟通协调。家长希望每年安排的家庭教育活动的次数是4次左右,时间是2个小时左右,但多数学校(社区和指导中心)都不能满足需要。
三、对策研究
(一)大力加强家庭教育的领导
1、完善机构设置。
创设独立的省级家庭教育管理机构,设立省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培训基地和资格认证机构,增设省级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社科研究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增设家庭教育专业。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明确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门及其功能定位。进一步建立完善由各级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妇联、教育、文明办、卫生、民政、人口计生、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体制,形成党政领导、妇联和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2、健全管理机制。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完善联席会议、专题研讨、联合调研、定期通报、监测评估等制度,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相关规划和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严格制定民间指导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严格制定家长学校的指导原则和指导内容;出台合格家长资格证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各地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明确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家庭教育工作目标。
3、纳入公共服务。
将家庭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尽快纳入城乡社区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为城乡各类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和服务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对留守、流动人口家庭科学调研,保证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家庭和困难家庭倾斜。
4、重视宣传普及。
积极依托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学者和家庭教育志愿者,通过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讨论、报告会、网上家长学校、媒体参与、影视传播等多种形式,举办家庭教育宣传活动,使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
(二)加大家庭教育投入,提升全社会家教水平
加大家庭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保证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实务工作有序进行。各相关单位和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或按照辖区内未成年人人口基数,按人均标准制定家庭教育预算。相关部门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完善共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发展。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三)重视专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提升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度,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等多种渠道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制定激励制度,促进富有经验的教师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性指导服务活动;鼓励教子有方的父母现身说法,让科学的教育理念普及推广。
(四)重视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要依靠家长,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做好舆论宣传,组织讲座,在社区开展家教辅导,提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经常组织家教讲座,指导家长掌握教育规律、技巧,分享成功家教经验。建立有效的家长培训机制,搭建家庭教育交流平台,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创办名副其实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提升家长的素质。近7成的管理者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对象是家长,不是孩子。但是,调查中发现很多社区没有家长学校,即便有的社区挂了牌子,也没有发挥作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家长学校真正做到经费到位、场地充足、人才够用、内容创新、定期培训、重视科研,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承载功能,才能保证家长教育不是走过场。实践表明,全面的家庭教育观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然后才是科学教育子女。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体,夫妇双方学习爱的智慧,构建和谐家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商,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五)培育社区教育和志愿者服务
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宣讲,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妇联牵头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老干部宣讲团、巾帼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关工委组建老干部家教辅导团,不断健全家庭教育指导网络。积极引导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各界爱心人士加入社区家庭教育行列,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化。创建灵活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场所,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建立“亲子俱乐部”、“家长沙龙”、“留守流动儿童之家”、“青少年活动室”等,为社区里的亲子互动、家长交流、儿童健身提供场所。
四、结语
- 上一篇:消防技能考核标准细则
- 下一篇:乡镇林长制工作情况汇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