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困惑;解决方法
1 对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课的几点看法
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内容,但教材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
1.1 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联系、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
新教材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观点、以开展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发现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的感觉。
1.2 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过多过于理想化,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新教材试图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行成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对的,但探究活动设计过多,课堂时间的有限使得很多探究活动不能展开。
2 课改中教师面临的困惑及对策
2.1 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 。
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只有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以便从根本上推动课改。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只是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录放机的角色,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这说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还远远不到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弃的对象,其个人素质得不到开发、个人潜力得不到挖掘、个人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放弃的情绪。这源于:
2.1.1 教师对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标理解不够透彻 。虽然课程改革己经开始实施了,而有些老师关于课改的目标是什么,还不太清楚,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教师大多为应付统考和高考升学率所累,无暇学习新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教师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取得的经验,不注意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
2.1.2 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时表面讨论很热烈,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在争持不下的情况下,老师就给出了所谓的定论作为标准答案,这属于教师的思维定势。
2.1.3 教师不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但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往往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却很少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2.2 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
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的困惑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具体体现在:
2.2.1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难于驾驭课堂 。目前,教师仍然受到统测的影响,把时间集中于完成指标上,对于教学方法很少去研究,在内容上并没有改观,往往是教师的一个定论就把学生的思维定格了。
2.2.2 教学中仍然习惯于依赖教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之初笔者感到茫然,但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新的教科书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如何利用这个资源,要靠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
2.3 解决对策 。
2.3.1 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要求并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2.3.2 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有新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2
2016年学校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一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皖教秘基〔2016〕XX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及省、市、县近期颁布的学前教育文件为主要宣传内容,以学习幼儿园相关评估政策、突出规范办园、科学保教,促进办园质量为宣传重点,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的法规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我县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营造全社会高度关心、重视和理解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我校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二、组织领导
成立学习宣传学前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领导小组 ,成员如下:
组 长:钱 凯
副组长:徐刚勤 张抱虎
成 员:张雪祥 张雪萍 葛友邦 徐友忠 徐丹 张建丽
三、活动时间
2016年4月25日至6月8日
第一阶段:4月25日至5月2日为宣传发动阶段,召开动员会,成立宣传领导小组,制定宣传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5月3日至6月2日为宣传实施阶段,根据宣传计划和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抓好活动的落实。
第三阶段:6月3日至6月8日为活动总结阶段。在本次活动结束后,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写出书面总结,上报到中心校。
四、宣传内容和宣传重点
(一)、加强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宣传,总结推广经验。重点宣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国家相关部门政策文件;《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关于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城市多渠道多形式办园和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的意见》、《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等有关政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及相关规划、计划和工程实施情况。各地各校要发现各类规划、计划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先进典型(资金投入、教师补充、配套政策出台等),加以宣传;及时总结在实施各类规划、计划和工程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加以推广。
(二)、突出规范办园、科学保教宣传,促进办园质量提高。重点宣传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严禁幼儿园使用幼儿教材等问题的紧急通知》,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的通知》,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核定全省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最高和最低收费标准的通知》,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幼儿园办班收费等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以及省、市、县近期将出台的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等相关规定。
(三)、强化幼儿园评估相关政策宣传,促进规范化管理。重点宣传《安徽省一类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安徽省民办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评估体系》),宣传规范管理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管理经验。各地各校可以通过现场观摩、集中培训、园本教研等方式,认真解读《评估体系》。通过宣传《评估体系》,让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园长、教师深刻理解我省规范办园、科学保教,以及幼儿园办园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增强规范办园的意识。
五、宣传方式
多渠道向社会宣传。广泛宣传学前教育政策方针,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通过印发宣传册、宣传单。开展园内宣传。南舟儿园在宣传月期间要组织全园教师集中学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尤其要组织教师逐条学习《枞阳县学前教育实施方案》;要利用园本教研等形式,通过撰写学习笔记、集体交流、专家解读等方式,解读国家和省里学前教育政策,重点解读《评估体系》。
2016年学校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的
为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x市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全面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营造全社会高度关心、重视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活动主题
学习《指南》,了解孩子。
三、活动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5月20日6月10日)
部署幼儿园举办宣传月活动,广泛发动各级各类幼儿园结合各自实际,制订宣传实施方案,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第二阶段:集中宣传、学习阶段(6月11日6月20日)
(一)集中宣传要求
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广泛宣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重点宣传以下内容:
1.近两年各市(区)学前教育发展成果
重点对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市(区)学前教育项目推进、教师配备及培训、资金投入、政策制定、民办园管理及奖补资金落实等情况进行宣传。
2.国家、省、市及地区学前教育政策
重点宣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x省学前教育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分解方案的通知》、《x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3.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相关文件
重点宣传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x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办法》、《x省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x省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x市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试行)》。
(二)集中学习安排
以《指南》学习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活动,提高幼儿园教师及家长的科学保教水平。
1.组织园长培训。帮助园长深入领会《指南》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学前教育政策文件,进一步提高园长综合素质。
2.组织骨干幼师培训。组织全市骨干幼儿教师参加2013年省名师团送培活动,提高骨干教师的政策水平,提升教师用好《指南》的能力。
3.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各幼儿园要在宣传月期间组织全园教师集中学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采用系统授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正确把握《指南》。
4.组织家长培训。各市(区)要及时下发教育部编印的《指南》挂图、家长宣传册和海报等。宣传月期间,各幼儿园至少召开1次全园家长会(也可以班级为单位召开),覆盖所有在园幼儿的家长,重点宣传、介绍《指南》,对主要内容可进行适当解读,帮助家长理解《指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涵、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引导家长学会认真观察了解孩子,充分尊重理解孩子,正确鼓励支持孩子。
四、总结反馈阶段(6月21日6月25日)
对宣传月活动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反馈总结,整理归档相关材料、图片。6月25日前,各市(区)将活动总结报送市教育局基教处。
五、宣传巩固阶段(6月26日12月30日)
1.组织暑期培训活动。通过专家讲座、研讨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组织全市幼儿教师深入学习、理解《指南》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开展新教师、新家长培训。2013秋学期开学前后,各幼儿园要分别组织新教师、新家长学《指南》活动,指导他们学习、理解《指南》,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与发展观。
2. 开展游戏研讨活动。组织全市幼儿园户外游戏创编比赛及观摩研讨活动,开展游戏研究论文和优秀教育资源评比活动,进一步促进幼儿园户外活动有效开展,提升教师开展游戏活动的水平。
篇3
【关键词】 学前教育;成本;收费;研究现状;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奠基阶段,无论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还是每一位幼儿家长等角度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前教育的收费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如何判断幼儿园收费高还是低,对学前教育成本进行研究,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需要。近年来,针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学前教育成本及收费研究的论文较多,相关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调查研究、学前教育高收费现象分析及思考等方面,如针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认为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不足,财政性经费分配不均,财政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桂磊,2004年;蔡迎旗,2005年)。针对学期教育成本与收费方面,针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从政府责任和学前教育政策两方面入手入,建议改善学前教育的收费政策,加强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实行按成本分担的收费原则,出台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幼儿教育的收费行为等(张凯,2008年;李镭等,2008年;刘桂心等,1994年;王化敏,2002年;王红等,2003年)。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近二十多年以来发表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的有关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相关文献,借助定量统计手段对包括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在内的多项指标进行内容分析,旨在综合考察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近年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过程中,有关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文献在数量、质量方面的现状和进展如何?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聚焦点是什么?以及上述要素的变化特点,从而较为客观的认识已有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有效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现阶段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多基于理论思辨和研究者个体的经验总结、反思,缺乏相对较为精确的定量描述,认识、积累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作为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主要过程始于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将其转化成分析类目数据形式,最后对其做检验、统计推论等数据分析(互动百科,2009)。即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并且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互动百科,2009)。
1、指标选取
立足于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基本特点,根据研究目的指向编制。(1)研究目的的类别,依据传统认识划分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主要用于扩展知识,后者则是为了解决当下实际的问题。(2)研究内容的类别,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划分为现状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当前政策制度的实施通告,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3)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一直存在多种说法,以量度为标志的定量研究和文字描述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之分类最为常见。综合近年来国际国内有关研究,为避免概念相互混淆,在此量的研究主要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计量方法,这与传统定量研究的定义基本一致;质的方法则以访谈、观察等在自然环境下收集信息的方法为代表;混合研究系此二者的结合;而将国内传统意义上冠名的定性研究以文献评价、理论思辨为条目单独列出,以做区分[2]。本文主要分: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文献评价、理论思辨和其他。
2、样本确立
本研究以“学前教育成本、学前教育收费、幼儿园成本、幼儿园收费等”为题名关键字,选择模糊搜索的方式在中国期刊网,共搜集到相关文献226篇。经内容审核,去除不符合的样本,最终筛选确定20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几项指标为基本观测点,依照分类表所定的类别,笔者对样本文献按照年份加以归类。对归类后的数据表格做规范化整理后置于SPSS 13中,对赋值做相应的统计。
三、过程分析
1、文献数量、质量及变化趋势
1988-2013年,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方面的发表文献数量统计结果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方面发表的文献,从1988-2002年,文献数量一直较少,2003-2009年文献数量开始攀升,从2010年之后开始迅速升高。由于2013年的文献统计数量不全,故不能反映现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幼儿园的生存是由行政当局统包的,幼几园的收费也是由当局严格规定的,基本上不成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渐兴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幼儿园的收费也开始浮动起来。因此,有关幼儿园收费的文献从1988年开始出现。1988-2002年期间,各地幼儿园的收费都在改革,有政府出台的收费改革措施,也有非官方的收费改革措施,各行其是。文献数量不多,主要是探讨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一些问题,幼儿教育收费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趋势。2003 年教育部、中央编办等 10 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 2003 年至 2007 年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政府各部门应履行的管理职责、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意见。2003-2009年,针对幼儿园收费混乱,出现“入园难、入园贵”和办学体制等问题,使教育成本研究成为迫切需要,教育成本的研究是制定教育收费的前提条件,文献数量开始增加。2010年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加大了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管理,出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2011年国家又出台了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确保学前教育收费的公平公正,文献数量开始迅速增长。
2、研究目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观察频数统计结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比重差异较大,应用研究数量较基础研究的数量多得多,见图2。虽然近几年,二者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应用研究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研究。由于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需要加大基础研究,为国家制定幼儿园收费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待进一步引起重视。
3、研究内容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频数统计显示,理论基础、政策法规这两项研究内容相对少一些,主要集中在现状研究,详见图3。目前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内容还主要集中对现状研究和反思,缺乏深入的理论基础研究,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标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在研究内容上应更趋向于理论基础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
4、研究方法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频数统计显示,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等三种研究方法使用的数量相对少一些,主要集中在文献评价、理论思辨方法的使用,详见图4,而对三种方法归并后统计频数并检验效果则较为明显,且能够较清楚地反映出方法使用的整体状况。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应注重实践的应用,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更应趋向于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
四、讨论及思考
从各项指标的结果分析看,有关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文献的数量相对多了起来,质量也在进一步提升。研究目的由从应用研究逐步转向基础研究,表明研究开始探讨合理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与收费体制的建立,这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客观发展的趋势。总的来看,在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研究上,在数量、质量、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法等方面均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一贯以来的重思辨、轻实证的传统仍占主流,包括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在内的近年来国际上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虽然有所涉及但尚未成为主导,这也表明研究的科学性还有待提升对于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而言则更显迫切。具体思考阐述如下:
1、加强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的基础研究
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由应用研究逐步转向基础研究,但是这些基础研究数量较少,这在另一个侧面与研究方法上轻实证的实际倾向有所印证。由于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基础准研究较少,相应的理论总结、政府政策和收费标准建立也就比较少,研究较多停留在整体层面的思辨,难以深入其中、探寻本质。因此,加强基础研究非常必要,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的研究亟待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基础研究成果。[3]
2、加强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的政策研究
研究的理论基础较少,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一点恰未合乎重理论思辨的传统,值得反思。从研究方法看,现有对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大多是从入幼儿园收费高、入园难等社会现象出发,探讨该社会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而缺少基于理论前提的实证演绎。而论及一定理论的文献很多缺乏论证的内在实质。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幼儿自身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缩小社会差距,正外部效应显著。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积极健康的发展。因而,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做好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4]
3、研究方法运用的理念需要转变
目前,国内研究的整体取向是重思辨,轻实证。而学前教育的构建和发展上,区域性的特征明显,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而后者恰是学前教育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然而教育经费问题比较敏感,数据的获取难度大,因此,重视学前教育成本核算,全面、准确地调查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问题,是建立合理收费标准和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充分重视实证研究、加强科学调研是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首要前提。
【注 释】
[1]刘占兰.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5-28.
[2]高洁.校长培训模式研究的内容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4)84-86.
篇4
进入新世纪之后,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日益严重,财政投入不足、优质幼儿园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倡导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2010年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对学前教育事业性质与发展规划、幼儿园教师资格与配备、学前教育质量督导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提供免费学前教育的主张,如刘占兰在做客人民网谈论学前教育问题时,建议在经济条件,教育条件成熟的地方,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先进行免费的义务的试点,然后逐渐地来推开。江苏省政协委员杨明荣、海南省人大代表黄聪等人都曾提出实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提案。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率先于2009年开始全面推行面向乡镇农村完全小学附设学前班的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在开展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之后,陕西省吴起县从2010年春季开始通过县财政投入对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所有在册学前儿童实行一免三补政策,秋季起扩展到实行两免三补政策。随后,山西、山东、广西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县相继出台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学者的学术主张、政府的政策愿景,加上少数地方的实践探索,使免费学前教育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更成为社会民众的强烈期盼。但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能否实行质量合格的免费学前教育?若可以,应遵循何种路径予以推进,需要哪些条件支持?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将比较归纳现有免费学前教育政策设计的免费模式,并针对其中的部分免费一部分补助一县级承担模式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反思实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条件支持与可能路径。
二、现有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
免费教育涉及对家长的缴费减免和对教育机构的经费支持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其核心是经费问题。因此,免费学前教育政策需要对减免谁的费用、减免什么费用、减免多少费用以及谁来提供经费支持、投入多少等做出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设计。下面就对现有政策在免费对象与选择标准、免费项目与补助标准、经费来源与分担标准等关键内容上的设计进行比较。
(一)免费对象与选择标准
制定免费教育政策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谁可以享有免费教育、依据什么原则确定。这是最基础与最关键的价值议题,不仅涉及资助对象的范围和经费投入的规模,面且典型地反映了特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在免费对象瞄准方面,现有政策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面向所有在园幼儿,只要入读经过注册的合法幼儿园均享有接受免费教育的权利。例如,陕西府谷县明确规定免费对象为凡在我县公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这一政策文本可以解读为无论户籍是否在府谷县、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入读公办园还是民办园、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3^}6岁适龄儿童都可以接受免费学前教育,并没有因户籍所在地、所在园所的办园体制、家庭经济地位等给予差别对待。这种政策设计体现了无差别平等原则,彰显了学前教育的公共性质与公益属性,但是免费覆盖范围大、经费投入压力大。
二是特定群体优先。例如,山西长治县规定,2012年秋季开始,凡户籍在长治县的3至5周岁的幼儿,无论在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均可享受3年学前教育免费的优惠政策。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规定具有河口区农村居民常住户籍、在全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注册的农村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入园的3周岁以上学前儿童,可以享受学前教育免费政策;海南昌江县规定农村5岁儿童可以在乡镇中心校和村小学学前班接受免费教育。这些地方的政策都是采用差别对待原则,依照户籍、城乡、幼儿园性质、年龄等一个或多个标准筛选特定群体的儿童作为免费对象。这种设计缩小了免费范围、相对减少了经费投入。在免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群体的筛选标准是影响政策效果和社会公平的关键。如果最弱势群体在现有免费学前教育资源分配格局中无法得到补偿,现有政策就可能会加剧儿童的地位差别。
(二)免费项目与补助标准
虽然各地幼儿园收费项目有所不同,但现有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大多都免除伙食费之外的一切费用,区别在于免除费用之后的补助项目以及补助标准。
一种情况是只补助生均公用经费。例如,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区财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幼儿园生均经费(不含幼儿伙食费),生均640元(10个月)。陕西府谷县县财政对公办、民办幼儿园给予办园经费补贴,其中公办园每生每月补贴70元,民办幼儿园每生每月补贴17 6 -256元。
另一种情况是除生均公用经费外,还提供其他项目的补贴。例如,陕西吴起县实施了学前教育两免三补政策,在免课本费和保教费的同时,补助幼儿教师工资200元/人/月、运转经费150元/生/学期、幼儿生活费250元/生/学期,合计补助资金生均1 008元。
(三)经费来源与分担标准
在原有的成本分担体系中,家长缴费是幼儿园很重要的一个经费来源。在实行免费之后,谁来分担原由家长分担的这部分成本,经费投入主体与比例的设计不仅影响经费的充足性与稳定性,面且影响免费学前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现有免费学前教育政策规定的经费投入主体主要是县(区)财政,只有少数地方是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例如,陕西榆林市在实施15年免费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各区县经济和生源情况确立市县两级政府的分担比例。神木、府谷等富裕县,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全额承担;横山县在2013-2015年期间由市县按4-6的比例承担;榆阳区由市县按5:5的比例承担;绥德、米脂等贫困县则由市财政全额承担。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现有免费学前教育经费政策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全部免费-全面补助-市县分担。这种模式的受益人群广、免费程度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但市县两级分担减轻了县级财政的压力。第二种是全部免费一部分补助一县级承担。这种模式的补助经费虽然少,但是受益人群广且完全由县级财政独立承担,因此县级财政投入压力最大。第三种是部分免费一部分补助一县级承担。这种模式虽然也是由县级财政独立承担,但是由于依照户籍、城乡、园所性质、年龄等限制了受益人群,因此,财政投入压力相对前面两种略小,最具实施的可能性。
三、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执行的
困难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在我国实行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能性,本研究以最具实施可能性的第三种模式(部分免费-部分补助-县级承担)为对象、以M区为样本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M区隶属N市,市级文件要求2012年启动学前三年免费教育,但M区仅在农村自2012年9月1日开始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县(市)中处于中等水平,通过探讨该区在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可以进一步反思实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条件支持与可能路径。
(一)经费投入不足
1.幼儿园经费紧张,财政投入不足
在实行免费政策之前,M区财政对农村公办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只有人员经费,没有基本建设费和公用经费的经常性拨款。在人员经费方面,区财政仅拨付公办教师工资。幼儿园建设等所需费用需要以项目方式向上级申报,时间较长、机会较小,幼儿园办公经费、非公办教师工资、设施建设改造和玩具设备投入等主要通过家长缴费来保证,家长缴费是幼儿园的主要经费来源。家长按市级一类幼儿园收费标准每学期(5个月)缴费520元。幼儿园处于能维持日常教育教学的正常运作、保证基本质量的水平,班级中没有什么游戏材料,教师主要教拼音和算数。在该水平上,生均成本(家长缴费+教师平均工资X公办教师人数X12个月/幼儿人数)约为1 300元。
在实行免费政策之后,非公办教师工资由区镇两级政府来承担,扣除人员经费后,幼儿园确保日常运转的公用经费平均在每生1 000元。但是,区级财政每年只拨付生均公用经费640元(10个月),并要求不得收取其它任何费用,这一拨款标准与幼儿园正常运行所需费用之间存在生均360元的缺口。由此可见,区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幼儿园面临严重的经费紧张问题。
2.区级财政力不从心,难以为继
M区财政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每年640元(10个月)的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并全额拨付公办教师工资,与镇政府共同承担非公办教师工资。2012年该区的财政收入为12. 1亿元,整个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为3. 12%,学前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为10.2% 。N市学前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财政投入的8. 6400,面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为3.800,个别国家占700 -800,甚至11 %。可见,M区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不仅高出市级水平,面且接近国际最高水平。
如果将M区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以2 090名计算(2012年、2013年分别有在园幼儿2 100名、2 080名),若按照幼儿园正常运行实际所需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每名儿童增加投入360元,总共需要增加75万,整个学前教育支出将占总教育支出的12. 19%。
在没有实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情况下,N市各区县的收支己不平衡,预算支出己超出预算收入的1-2倍。其中,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这一支出比例远远超出了各区县财政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如果再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各区县都将无力承担。
四、讨论与建议
虽然N市M区实施的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得到了农村家庭的普遍认可,顺应了民意、收获了民心。但是,区县政府和幼儿园层面普遍表示政策执行困难重重,这些困难背后折射出的是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推进路径设计以及条件保障的问题。
(一)设计合理路径,分年龄、分群体、分项目逐步实现免费学前教育
N市政策要求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M区仅在农村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目标对象缩小为农村公办幼儿园中的农村户籍儿童,目标对象范围的缩小是符合公平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现实选择。但是,M区的政策仍然指向学前三年教育,三年的投入规模无疑为现有区级财政能力带来莫大压力,致使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达10%之多的情况下幼儿园仍感无力执行,所能免费、普及的只是低水平的、小学化倾向严重的教育。如果采用全部免费-全面补助模式面向所有在园幼儿免除所有费用,那区县财政更难承担和维系。因此,在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选择合理的路径。
免费教育需要雄厚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全面实现。我国在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就遵循了先强制、再普及、最后免费的步骤逐步推进。综观己实行免费学前教育的国家的政策与实践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都是先免学前一年再下移年龄范围、先处境不利的特殊群体再推广扩大到全部幼儿、先免学费(教育费或保育费)再免教材费(文教具费)的顺序逐步增加免费项目、扩大受益对象范围、提高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循序渐进地发展学前免费教育。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结合我国儿童人口基数等现实情况,我国在推动免费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追求全面推进、一步到位,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年龄、分群体、分项目逐步推进免费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先面向农村儿童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再扩大到城市,先学前一年再逐步延伸至学前三年,一步到位地免除所有儿童三年学前教育的所有费用并非可持续的路径选择。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是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实施所需要的基础、根本性保障条件。但是,现有免费学前教育模式多是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容易出现经费投入不足问题,这在M区有明显表现。M区在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经费不足、政策不完善、流动儿童被排斥等困难,面政策和流动儿童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经费问题。M区的政策设计与市级政策之间之所以存在目标对象范围逐渐缩小的情况也是源于经费短缺。目前,M区免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是以区级政府为投入主体,投入标准参照义务阶段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存在财政投入主体重心过低、投入标准过低、分担不合理的问题。
篇5
一、概念界定
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予适龄幼儿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果机会的相对均衡,其核心追求是实现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1]廖浩然等学者对于幼儿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更深入的诠释,认为幼儿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追求数量增长,而且追求质量提高;它不是指区域和幼儿园之间均等发展,而应理解为在幼儿教育整体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区域和幼儿园之间差距逐步缩小的过程;也不是指各幼儿园采用同一教育模式,而是各幼儿园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最终达到共同发展。从实践上看,幼儿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平等,即适龄幼儿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入园率这一指标上。二是教育过程平等,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平等,包括生师比、教师的学历、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生均用地、生均用房、生均图书等资源均衡配置。三是教育结果公平,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每个幼儿在接受教育后都应达到基本标准,现阶段主要体现在接受幼儿教育后升入小学的机会均等。[2]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均衡不是平均分配教育资源,全国上下“齐步走”,应是在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均衡发展,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强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育和农村学校的发展,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研究历程
国内关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多侧重于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教育地区发展差异问题,集中探讨的问题是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区域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分析地区教育发展在教育经费、教育教学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并对形成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沈百福、马培芳、王善迈等人的研究。这些研究中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实证分析,这些研究深化了对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后,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一书中,杜育红从实证、理论和政策三方面就中国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合理差异的对策。
21世纪初期,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重视,教育部门也明确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3](2005年)中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监测评估体系。许多专家、学者对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前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公众和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确保教育公平,进一步确保社会公平的基础。而国内有关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还不多,学者们先对学前教育非均衡发展进行了探讨,多注重于学前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衡量指标与现状;过渡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时,多集中在国家政策、体制、立法、财政投入、幼儿教师等方面。另外,也有学者对如何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如哈尔滨的孟香云以及湖南的彭世华和谭日辉都对当地的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做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三、影响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研究
(一)政策层面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指导全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支持城市,中西部支持东部。城乡二元规划的发展格局,造成经济发展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教育支出水平,不同地区对幼儿教育的供给和需求是不同的。[2](见表1)教育发展规划受城乡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状况及其学前教育发展基础和现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政府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双轨取向:不同的入园率要求,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硬件、软件等首先满足城镇需要,这些都导致了城乡学前教育的巨大差异。[4]其次,由于我国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投资学前教育这种“政绩”周期长、见效慢、耗费大,导致许多官员会更多考虑如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把学前教育放在服从经济发展的地位。
(二)法律层面
取得法律法规支持是学者们长期以来所倡导呼吁的,其对于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巨大。纵观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制阶段中,只有学前教育没有立法。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学前教育也受到巨大影响,民办学前教育应运而生。新世纪以来,民办学前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中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目前,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政府责任不明,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不清,导致建立健康的学前教育管理秩序困难。要从根本上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扫清障碍、铺路搭桥,关键是要加紧制定《学前教育法》,对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地位,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课程和教学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样,学前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5]
(三)经济层面
在教育经费总量上,2008年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经费只占教育总经费1.33%,2009年是1.39%。而国际平均水平是3.8%,在有的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7%、8%,甚至有的高达11%。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学前教育投入制度的失衡,东部沿海较中西部地区、城市较农村,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有巨大差异的。同时,不能单纯地只看经济投入的总量,而要看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的费用。蔡迎旗教授的调查研究[6](以华南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区作为城市个案,以华南某县作为农村个案)的相关数据向我们表明,华南某地区幼儿教育总投入农村要多于城市,但生均投入中,农村幼儿教育经费要少得多。城市获教育财政投入的12所幼儿教育机构生均总投入为2505.64元,而某农村得到的生均总投入却还不到城市的1/2;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更是相差悬殊,农村只有350.5元,城市却达到1324.31元,是农村的3.8倍。
(四)体制层面
分级办学制是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物质贫乏、经济发展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优质的教育资源匮乏使得分级办学制产生。现如今有学者系统考察了作为公共政策的“分级办学”制度后,指出其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具体的实践运行,都缺少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的考虑。它将应该由国家、社会和家长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民。[4]农村学前教育成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与此同时,我们过度依赖社会和市场的办园体制无法实现学前教育的广泛覆盖、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等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性质。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近年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异常突出。
(五)教师层面
孙柳青站在幼教资源配置角度看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从城乡专任幼儿教师的学历、幼儿教师的职称、师幼比例等三方面展开调查论证。结论表明在这三个方面,城乡均有显著差异。城乡高学历幼儿教师的比例存在着很大差距,无论从地区来看,还是分省市、城乡来看,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都不可避免,历史遗留因素、现实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文化底蕴和习俗的不同也都是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7]幼儿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是评判幼儿教育机构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乃至国家学前教育质量的高低。要实现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幼师资源的均衡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四、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分析研究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统筹城乡区域幼教发展
除了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外,政府应该转换观念,将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职责,统筹城乡区域幼教发展,这是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庞丽娟和虞永平都很好地阐释了政府在促进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幼儿教育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并按市场的规则运营才能够实现幼儿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幼儿园之间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8]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差异显著,因而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抓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把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起点。从幼儿早期打破贫困的循环圈,是缩小社会差距和经济差异,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实力最具前瞻性的战略决策。
(二)借鉴各国立法经验,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步伐
在我国,积极促进学前教育立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应社会各界的广泛呼吁,开展《学前教育法》起草工作已列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空白,许多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颁布学前教育法,甚至每隔几年就要出台一部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美国1979年颁布的《儿童保育法案》,1990年颁布的《儿童早期教育法案》;英国1989年颁布的《儿童法案》;澳大利亚1972年颁布的《儿童保育法案》;等等。实践表明,学前教育法案的出台,不同程度促进了地区间、城乡间、园所间、儿童间的均衡发展。[9]在我国学前教育立法之际可以多多借鉴这些国家在学前教育立法上的经验,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
(三)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幼教投资模式
国家财政投入应该通过直接和间接等多种途径使更多的儿童受益。研究也表明:面向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投入效益是最高的。[10]在当前我国对学前教育投入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可采用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举措。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的资金办园,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全面发挥市场经济运行的优势,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与早教服务机构,使得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正规与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有机结合。其次,建立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补偿制度。2010年11月,为了缓解“入园难”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新建大量的面向大众的、优先招收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这一政策的出台,大力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对于中西部农村、边疆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政府需设立专项财政支出以保证其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幼教事业监管,改革幼儿园经营体制
当前,农村幼儿园发展相对缓慢,无论是办园规模、生均用地、用房、师资素质、师生比等等教育资源,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幼儿园市场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这样的办园结构已迫使学前教育事实上偏离了公共服务的轨道,导致幼儿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面对农村幼儿园的现状和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下的学前教育,政府要加强幼教事业监管。修订幼儿园办园标准,实行动态监管,严格准入制度和年检制度,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园问题。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加强幼儿园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监管,加强教研工作和园际辐射引领,提高保教水平。
(五)扩大优质幼教资源,均衡幼师资源配置
所谓幼儿教师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一硬件。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第一要务就是提高幼儿教师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工资待遇,使他们享有与其他教育阶段教师的同等待遇、保障他们的社会权益。关于优质的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非均衡问题,山东省东营市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东营市的各个幼儿园普遍成立了由园长任组长的帮扶领导小组,然后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帮扶的重点、原则和指导思想。[11]通过城市园和乡村园“手拉手、结对子”,选派城市优秀幼儿教师去农村支教的形式来带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教师的流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师资不足和师资素质较低的困境。
五、对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一)研究特点
1.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虽然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中,学者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但随着国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事业,公众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同时我国学前教育非均衡发展势态相当严重,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必将引起社会学者们的讨论和研究,研究领域会不断扩大。
2.研究内容和方法较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这些研究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建构了平台,也为各级政府制定、调整相关规定和政策提供了理论性和现实性的依据。从立法、发展规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经费投入、政府职责、帮扶弱势群体等几个方面去分析学前教育发展,很多研究从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政策与措施中直接地得出一些比较中肯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不足之处
1.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尽管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涉及的内容还是很广泛的,研究者对立法、政策、财政投入、师资、政府职责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全面的阐释。但是有关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缺口。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对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2.研究的宽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在研究内容上,除了探明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政策措施等层面的研究,我们要探究更广泛的方面,如: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实行有效性;在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怎样去更好地帮扶弱势群体;公办园与民办园要协调到何种均衡的状态;如何保证政策的实施不因权力结构的缺陷而造成更多的不公平、不公正……
篇6
关键词:日本;幼儿教育;无偿化
一、日本幼儿教育无偿化的进程
日本幼儿教育无偿化政策从提出至今,经历了不断地尝试与修订,越来越完善,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日本幼儿教育无偿化政策的摸索阶段:教育税收不足以及财政制约2013年5月,日本政府采纳了自民党教育再生实行部所提出的对于幼儿园、保育所中年龄在3—5岁的幼儿实行幼儿教育无偿化的建议。自此,日本政府开始了对幼儿教育无偿化的摸索阶段。首先,日本政府颁布了“幼儿就园奖励费补助”政策。此项补助一方面是对收入比较低的有幼儿家庭的补助,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充市町村的补助费用。2014年6月11日,日本教育再生执行会议拟定根据学制改革草案,要阶段性推进3—5岁幼儿教育的无偿化,对于幼儿园和保育所中年龄达到5岁的幼儿,要构建新的分阶段实行教育无偿化的框架。另外,日本文部科学省表示,若3—5岁的幼儿在园三年都实行教育无偿化,那么日本政府至少需提供的财政支持为7800亿日元,将对政府造成沉重负担,因而还需进一步商榷[1]。2015年,由于“幼儿就园奖励费补助”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市町村的幼儿园就园补助所占比例不到1/3,以致幼儿家庭的负担沉重。政府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根据《儿童及育儿支持新制度》的相关条例,出资填补了市町村就园奖励补助费用的缺口,使其达到规定的1/3。2.日本幼儿教育无偿化政策的发展阶段:资金来源明确且对象划分细致2017年10月,安倍政府提出将“育人革命”作为新经济政策的支柱之一,其中,明确了幼儿教育无偿化的资金来源于增税的收入。具体改革方向为:2020年以前,实现日本所有3—5岁幼儿教育无偿化,且在全国范围内增加32万个幼儿园入园名额,以消除待机入学现象。另外,对于年收入低于360万日元的家庭,其0—2岁孩子的教育也纳入无偿化的范畴,以减轻低收入家庭的育儿负担[2]。2018年10月1日,日本文部科学省了幼儿教育无偿化的推进状况,并且决定从2019年10月1日起在日本提高消费税的同时,免除所有3—5岁儿童在幼儿园、保育所以及认定幼儿园托育的一切费用[3]。文部科学省明确列出了享受教育无偿化的四类儿童:一是幼儿园、保育所以及认定幼儿园等托育的3—5岁儿童,其费用全部免除;二是在幼儿园中享受保育服务的儿童,在许可保育院的保育费全国平均额(月额3.7万日元)和幼儿园保育费的无偿化上限额(月额2.57万日元)的差额1.13万日元的范围内,免除保育费;三是在认定保育机构以外托育的3—5岁儿童,以保育所中保育费的全国平均额(每月3.7万日元)为限免除保育费;四是在残障儿童活动中心等福利机构托育的3—5岁儿童享受教育无偿化。
二、日本幼儿教育无偿化的原因探析
从2013年至今,日本就一直阶段性地推进幼儿教育无偿化,近期更是加速了推进进程,政出有因,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少子化问题日益严峻一方面,自从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呈现低迷状态,非正规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5年,15—35岁适婚适育的非正规就业人数从255万增加到521万,整整翻了一倍。非正规就业造成的经济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年轻人的结婚率与生育率。另一方面,当今的日本,存在相当部分的儿童到了入园(托)的年龄,却因幼儿园和保育所数量供不应求,而导致“入园(托)难”的现象。因此,如今少子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深受非正规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入园(托)机会供不应求等因素的影响[4]。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人口动态统计,2017年日本国内出生的婴儿仅为94.1万人,是该统计自1989年实施以来的最低值,人口自然减员40.3万人[5]。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导致的少子化与老龄化问题,使日本成为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总人口和劳动力都开始减少的国家,这已成为日本国家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幼儿教育无偿化是为国民提供养育保障与支持、鼓励国民生育的有效策略,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少子化所带来的严峻局面。2.社会对国家发展的期望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如今的经济排名却位居世界第二。究其原因,快速的经济发展靠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水平唯有教育才能引领。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学教师伏见猛弥的英才研究所的早期智力开发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他们发现,在某些方面,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会比没有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发展得更为和谐,能够较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且能够更顺利地从家庭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所,甚至幼儿园,都对幼儿教育开展科学研究,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显示出幼儿园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巨大作用。幼儿园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和潜能的开发,能够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的最基础阶段。因此,日本民众对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高期望,最终的落脚点是幼儿的发展。幼儿教育无偿化政策的推进便是日本社会整体对幼儿教育深刻意义所达成的共识,是众望所归。3.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加速推进幼儿教育无偿化进程也源于日本极其看重学前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深刻意义。首先,日本为学前教育建立了完善的立法体系。从19世纪至今,日本政府颁布了先后《幼儿园规则》(1889)、《幼儿园令》(1926)、《保育大纲》(1948)、《幼儿园教育大纲》(1956)、《天使计划》(1994)、《教育基本法》(2006)等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完善的立法体系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日本二元制学前教育结构明显转变。随着保教一体化的呼声日渐强烈,1963年,厚生省与文部省达成协议,保育所不再只是侧重于保育,幼儿园也不再只是侧重于教育,二者皆需以实现保教结合为目标,共同开设基本相同的课程与设备[6]。虽然保教一体化的目标还没有整体达成,但其教育内容已产生了相当大的改变。最后,日本为学前教育提供充裕的经费。1993年,日本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金额为9101.31亿日元,2006年日本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出占全国GDP的0.1%,虽然百分比不大,但GDP基数大,这对于非义务教育范畴的学前教育来说是一笔极其可观的经费支持。且十几年过去了,日本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一直有增无减。
三、日本幼儿教育无偿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加速推进了幼儿教育无偿化的进程,各种背景原因迫切要求日本必须以此来解决问题,以维持国家的稳步发展和经济繁荣。结合我国目前的状况,这应当引起人们的思考,并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1.有助于落实政府保障公民生育的责任
目前少子化问题已然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但只有少数较发达的国家把少子化现象作为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并实施政策应对。少子化问题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应引起各国的重视。在我国,由于民生成本问题导致的“晚育”或“不育”现象大有存在。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指出,2018年我国增加了1.17万所幼儿园,但全国入园儿童数量却锐减了74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年轻父母生育意愿较低。政府有调整市场经济制度、降低民生成本的责任,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公民的生育权。另外,我国婚姻家庭观的变化和日本相似,2003年我国《婚姻登记条例》的修改,使得离婚程序变得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离婚率的上升。应该对某些情绪性的离婚、男女双方对孩子共同的抚养义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并让全民参与讨论,共同制定出更符合广大民众利益更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婚姻法》。在法定结婚年龄(男性22岁,女性20岁)的规定上,我国明显比其他国家要晚,比如,德国和英国的法定婚龄男性女性都是18岁,法国和荷兰则是男性18岁、女性15岁[7]。婚龄的规定与生育有很大程度的关系,我国应在法定婚龄的规定上适当降低结婚年龄以促进优生优育。
2.有助于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由于我国公办园数量少,民办园占据了相当比重,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在三年之内我国至少要增加900万个幼儿入园名额,日益增长的入园需求与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便构成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学前教育的首要目标便是“幼有所育”,必须优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公办园数量少是导致“入园难”的主要原因;而民办园数量多,但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数量少,是导致“入园贵”的主要原因。冯晓霞教授指出,面对不合理的幼儿园结构现状,财政支持、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才是破解难题的根本出路[8]。“普惠性”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原则,政府不仅要落实兴建普惠性公办园、增加公办园比重的责任,还要采取经费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部分优质民办园转为普惠性民办园,降低民办园收费标准,并通过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增加幼儿教育资源的供给。日本采取提高税收的方式解决幼儿教育无偿化的财政支出问题,我国也应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确定办园的财政拨款标准,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完善学前教育的立法体系
日本的学前教育位居世界前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学前教育立法的重视,用法律这种强有力的武器保障学前儿童的各项权益,使得所有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都有法可依,并得到科学的管理。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学前教育立法体系还不完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划分的四个独立学段中,至今只有学前教育没有单独立法,这导致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且目前只有《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是专门针对学前教育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其他涉及学前教育的内容都散落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学前教育专门立法能够使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我国必须将其提上日程。然而,从2000年提出学前教育立法至今,将近20年仍未完成,可见制定法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综合各方意见和专家分析、统一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定位以及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因此,真正实现学前教育立法任重而道远。在学前教育法正式出台以前,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量身定制”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以保证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教育立法应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
4.有助于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
所有事业的发展都首先要以资金为物质基础,日本政府以公共财政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经费,对私立幼儿园的经费投入甚至远远高于一些欧美国家。反观我国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状况却远不能及。其一在于经费的供给不足,在对全国教育的资金投入里,学前教育仅仅占了1.2%—1.3%;其二在于我国学前教育的经费使用不科学,重公办园、轻私立园,重城市、轻农村等问题依然严峻。日本有60%都是私立园,却能拨出相当部分的经费以支持私立园的发展,我国私立园的比重与日本相当,却很少得到政府支持,这极易导致私立园创办者为了盈利而不顾幼儿教育的科学性,从而降低学前教育的质量。应正视我国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出,统筹兼顾公办园与私立园、城市园与农村园的均衡发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另外,国务院关于“禁止营利性幼儿园上市,鼓励非营利性民办园发展”的政策一出,部分营利性幼儿园由于承受巨大的压力,纷纷选择关园。而政府此时要做的绝不只是口头上的呼吁,更要通过经费补贴、土地和税收优惠等实质性措施鼓励这些营利性幼儿园自愿转型为非营利性幼儿园。
篇7
关键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教育发展;思考研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标准,加强对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发展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政府十分关对于偏远农村地区幼儿园发展的状况和问题,据我国统计局调查,2007年我国城镇幼儿园入园率约为农村的2倍,由此可见,我国地区差异导致的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十分显著。2001年9月,我国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指出将在“十二五”期间,拨款500亿人民币,加强对我国偏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建设。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基础。
一、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观念落后,经费严重匮乏
在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儿童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导致当地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更是缺乏基本的学前教育观念。政府对学前教育宣传和发展工作的忽视,导致农民对学前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识不到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许多儿童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前教育,农民的传统思想认为,孩子只需有饭吃、有衣服穿、会做农活等等,认为学习并不重要,甚至觉得读书浪费时间。这种思想导致农村教育机构逐渐减少,学前教育机构的缺乏,使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更加困难。我国教育学前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只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投入远远不足。农村幼儿园大部分都是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很难得到政府的扶持,导致资金运转困难,生源越来越少。此外,一些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偏高,甚至比中小学费用还要高,由于经济的压力,许多农民无法承担孩子学前教育的费用,这也是农村儿童很少接受学前教育的原因。
2、学前机构短缺,幼教师资水平偏低
农村幼儿园数量较少,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学前教育机构,导致幼儿无法享受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由于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较少,各地区没有足够的经费开办公办幼儿园,所以地方政府鼓励建立民办幼儿园。农村地方广阔,家庭居住面积大,因此,许多农村家长把儿童送到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的幼儿机构,而这些机构只能简单的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没有合理的教育规划,缺乏对幼儿的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农村幼师十分缺少,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落后,很难留住专业教师人才,农村教师生活质量不能得到保障。许多幼儿教师学历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些幼儿教师甚至只是中学毕业就进入幼儿教育工作岗位,没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大部分的农村幼儿教师都没有正式编制,待遇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扶持力度,从生活和经济上进行补贴,满足幼儿教师的根本需求。
3、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幼小衔接困难
家庭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偏远地区,许多农民对家庭教育观念很模糊,并不了解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意义。3-6岁的儿童处于身心成长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家庭教育在这一时期显得格外重要,如果缺乏对幼儿正确的家庭教育,会造成幼儿人格和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合理衔接。近年来,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使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情况得到了很好地改善,为幼小衔接提供了根本的基础。但是,许多儿童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因而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二、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
1、把握机遇,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建设
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政策,对农村困难家庭入学给予了资助,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应把握机遇,制定合理有效的资金投入计划,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增加幼儿园数量,提高幼儿教师师资水平
中央财政制定了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资金奖补计划,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和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给予奖补。此外,要加强对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在职幼师的师资水平,鼓励专业人才下乡支教,提高教师工薪待遇,为偏远山区和困难地区教师提供补助,保障农村幼师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3、积极宣传正确教育观念,促进幼小衔接
提高农民对学前教育观念的重视程度,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念,为儿童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宣传工作上,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对农民进行引导和指引,用实际行动获取农民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应积极创办公办幼儿园,使幼儿获得专业正规的学前教育,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扔存在许多问题,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学前教育发展对策,把握机遇,提高我国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妍,关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
篇8
唐之享先生从2009年开始,组织课题组成员利用近两年时间,在湖南省范围内,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抽样调查了长沙、常德、郴州、娄底、益阳、吉首等6个地区12个县9个区的学前教育情况,查阅了湖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及信息中心文献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最终完成这本20多万字的著作。
全书在总结湖南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南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势与任务、成绩与经验、问题与根源,重新审视了湖南学前教育的地位、重点、布局和发展措施。从增强政府责任意识、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学前教育、发展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怎样发展学前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了“后普九时代”湖南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思路,让人读来感受良多。在此结合自己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一些学习体会,谈三点看法。
一、学前教育发展不能总“被”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村应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充分调动社(乡)、队(村)的积极性,同时要积极恢复和发展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正是因为实行了“群众集体办园与教育部门办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与权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得以不断发展。同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学前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一个十分显著的变化就是淡化学前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学前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允许集体性、民办性幼儿园自负盈亏办学。1997年,国家教委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文件同时明确指出:“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从而实现了所谓“由单位福利到多元化供给”的转变,政府逐步退出学前教育领域。200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13号文件)进一步将学前教育推向市场化。
同时,有关农村的税费改革实施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普遍下降,许多贫困的乡、区政府几乎没有财政收入。加上“九五”期间,正是中国义务教育“普九”的关键时期,农村学前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压力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甩包袱,片面理解甚至歪曲政府出台的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与文件。部分乡镇仿效城市幼儿园改制的做法,将教育部门和集体创办的一些幼儿园出售或承包给个体经营,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完全漠视了农村学前教育的需要,调整中如果乡镇中心幼儿园不在合并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不管是否需要,随即被撤销。还有部分地区为确保“两基”达标,任意侵占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校舍。因此,十五期间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出现严重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集体办的幼儿园在整个学前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19%,在园幼儿人数由52%下降到了11%;同年,全国农村幼儿园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与此同时,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在此阵痛中得到催生与发展。以湖南农村幼儿园为例,2009年,湖南农村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只有269所,占湖南农村幼儿园总数的11%;集体办的只有55所,比例仅有2%;而社会力量办园的所数为2146所,占湖南农村幼儿园总数的87%。但这些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自为状态,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未注册的幼儿园也比较多。
实践证明,市场化解决不了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过去十年我省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事实证明,过度依赖社会和市场的办园体制无法体现学前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性质,也无法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发展亟需“政府主导”
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关键是要解决由谁发展学前教育、采取何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在《人生的奠基石:湖南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作者对未来湖南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设计,并明确提出湖南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目标。作者指出,湖南学前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公办为主、公益性为主,政府投入为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财政支撑、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
回顾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可知,学前教育在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性的责任。特别是1989年联合国颁布《儿童权利公约》以来,许多国家纷纷采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学前教育的地位。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加强管理介入学前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公共财政支持是国家介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方式。例如,英国将普及幼儿教育当做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英国3~5岁幼儿的公共教育由各地方教育当局负责提供。法国的幼儿学校不论公立、私立,都由法国教育部管辖,并且是免费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国家主要是通过公共财政来支持学前教育。
目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加速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社会对教育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实现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出于对人力资源的解放,学前教育需求持续升温;另一方面,重视、加强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自身建设、发展的结果。
基于国际上发展学期教育的经验和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唐之享先生认为促进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性经费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保障弱势社会群体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与权力;要建立专项建设资金、专项补助和奖励基金,加强示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还要制定和完善地方法规,提供必需的学前教育资源。政府主要是通过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提供和法规标准的制定来保证学前教育能以高标准、高质量实施。这些观点是负责任的,对政府决策和教育管理是有价值的,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
三、学前教育需要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
在学前教育“政府主导”的背景下,民办幼儿园怎样管,管到什么程度,成为困扰政府部门的一个新问题。即使下阶段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由于之前欠账太多,积累下来的问题太多,以政府当前的财力,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学前教育的所有问题。
政府主导不代表政府主办和包揽整个学前教育发展。一个健全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应该由公办和民办两部分组成,二者不可相互替代,却是相辅相成。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战略重点,并明确指出:“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落实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在《人生的奠基石:湖南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唐之享先生也指出:考虑到湖南当前财力、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民间资本的潜力与积极性,下阶段湖南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需要的社会参与不是更少而是更多,需要营造的环境不是更苛刻而是更宽松。既要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办园导向,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广泛动员与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园。
当然,政府主导背景下,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主要是进行宏观管理和监控。要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准入制度,规范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保障民办园的合法权益,落实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的平等法律地位,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让民办幼儿园依法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权利,在财政许可范围内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扶持,缩小公办和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差距。
篇9
一、理顺体制,明确学前教育管理责任
1、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政府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政府负责统筹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落实公办幼儿园编制。各乡镇(街道)负责辖区内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布局辖区内幼儿园,落实学前教育管理人员,举办公办中心幼儿园,落实办园经费,扶持村办、民办幼儿园发展。社区和村民自治组织要积极组织0-6岁儿童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活动。
2、明确各部门学前教育管理职责。
县教育局作为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贯彻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制订有关文件、重要规章制度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落实学前教育专职管理干部,负责各类幼儿园的许可、管理和督导工作。培养和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重点抓好示范、骨干幼儿园建设。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规章制度,负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卫生监测、幼儿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等工作;开展对幼儿园保健教师、保育员和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培训,并颁发岗位资格证书;负责幼儿园《卫生保健合格单位证》和园内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核发。
县财政局根据全县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每年安排适当的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和专项经费。
县编办负责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做好公办幼儿园的事业法人登记工作。
县建设局、国土局根据县城新区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明确的布点,对新建住宅小区要同时建设配套幼儿园的,要在出让土地使用权时作为前置条件,建设局在审核新建小区的设计方案时,要征求教育局关于配套幼儿园的建设意见。
县物价局根据各类公办幼儿园所需的教育成本,协同教育局核定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县民政局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负责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登记管理。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积极做好非公办幼儿教职工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以稳定教师队伍,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
县公安局、交通局、安监局要对全县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的营运状况加强管理与监督,严肃查处不符合接送条件的车辆接送幼儿以及超载、无证驾驶等违章违规现象。县公安局消防大队要对全县幼儿园的消防安全状况加强管理与监督,指导幼儿园办理消防合格证。
县妇联要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明确办园体制。推进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多元办园模式,实行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园体制。县教育局要举办好县实验幼儿园,各乡镇(街道)要举办好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是指由所在乡镇(街道)出资建设,并在县人事局登记的事业法人单位),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承担全乡镇(街道)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鼓励社会力量捐资、投资举办民办幼儿园,同时鼓励乡镇公办幼儿园连锁举办村级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使公办幼儿园真正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二、明确目标,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1、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十一五”我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是:确保全县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学前3年的教育。到2010年,全县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0-5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受训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幼托一体化工作,基本形成0-5岁学前教育体系。到2010年,创建成5所以上省示范性幼儿园。
2、年度目标任务。力争到2010年,创建成*市学前教育达标县,*市学前教育达标乡镇(街道)达到100%,*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街道)达到30%以上,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所公办幼儿园,80%以上的农村幼儿园达到*市农村规范幼儿园标准。20*年,30%的乡镇(街道)达到*市学前教育达标乡镇(街道)标准,并力争有1个乡镇创建成*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2009年,*市学前教育达标乡镇(街道)和先进乡镇(街道)分别达到70%和20%以上。
三、加大投入,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1、落实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全县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达到同级教育事业经费的3%以上,列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乡镇(街道)每年要安排足够的配套经费,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改善其他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对新建的公办幼儿园,县财政按照新建小学的标准给予乡镇补助,整体收购民办幼儿园举办公办幼儿园的,参照新建标准补助,所需经费在学前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2、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和帮扶资金。各乡镇(街道)要安排公办幼儿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20*年,每生公用经费达到100元,并做到逐年增长,到2010年,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当地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立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子女入园教育资助券制度,资助金额不低于同等级公办幼儿园保育费的50%,并统一纳入中小学教育资助券专项资金,同时,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子女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学前教育。
3、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的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以奖代补,支持全县学前教育的发展。奖励标准如下:
(1)20*年建成公办幼儿园的乡镇(街道)一次性奖励15万元,2009年建成公办幼儿园的乡镇(街道)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10年建成公办幼儿园的乡镇(街道)一次性奖励5万元。
(2)被评为*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街道)的,奖励15万元,被评为*市学前教育达标乡镇(街道)的,奖励5万元。
(3)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奖励3万元,评为市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奖励2万元;评为*市学前教育“先进名园”的,奖励5万元。
各类奖励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各级政府不重复奖励,同一幼儿园奖项升级实行差额奖励。通过复评验收的,不给予奖励。以上奖励资金必须继续用于学前教育事业。具体奖励补助操作办法由县教育局、财政局另行制定。
四、落实人员,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提高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县教育局要配足学前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和教研员,切实承担起全县学前教育管理和指导的职责。严格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重视名园长和名幼师的培养,鼓励幼儿园教师取得高学历。力争到2010年,全县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和幼儿园教师持证(教师资格证)上岗率均达到50%以上。
2、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县人事局(编办)要落实公办幼儿园编制和人员,根据办学规模和定编标准,进行人员核编,公办专任教师不少于定编标准的30%,确保教师逐年配备到位,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增加编制。
3、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奖和评优等方面享有中小学教师的同等待遇。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保障”的原则,幼儿园举办者要按《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依法与教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幼儿园非公办专任教师可实行人事关系制。原则上实行人事的非公办专任教师,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幼儿园公办教师工资待遇的60%;幼儿园其他教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职工工资标准。
五、规范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1、县教育局要加强对全县各类幼儿园的业务管理与指导,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对全县所有幼儿园实行等级认定制度,每年进行年检年审和督导评估,并将年检与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2、要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小学、幼儿园不得举办学前班,要严格规范幼儿园教材,不得使用不规范幼儿用书和教辅资料,坚决克服幼教“小学化”倾向。
3、检查督促各类幼儿园依法治教,依法办园,严格按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浙江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规范办园行为。要求各幼儿园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幼儿园的各项收入均用于幼教事业,且每年收取的保育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设备添置和园舍日常维修。
4、加强新建幼儿园的审批与管理。新办幼儿园必须符合城建(村镇建设)规划和学校布局规划,县教育局必须根据所在乡镇(街道)的学前教育布局规划进行审批,颁发办学许可证。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手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擅自办园、擅自招生、擅自制定收费标准,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非法幼儿园,由教育、卫生、民政、物价、工商、公安和乡镇(街道)组成联合执法组,依法取缔,切实保障儿童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县政府督导室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督导,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年终综合考核,督促乡镇(街道)落实政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要强化幼儿园的督学,开展幼儿园发展性评估,指导学前教育科研工作,引导幼儿园上等级、创示范、成名园,全面提升办园质量,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入好园”的需求。
篇10
关键词: 奥巴马;学前教育改革;启示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当选没美国第44任总统,与以往几届总统不一样的是,此时的美国处于“历史上最为艰难最为黑暗的时期”。[1]为了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储备高素质人才,同时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奥巴马政府把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提上了重要议程,进行了一系列学前教育的改革。
一、奥巴马政府学前教育改革举措
(一)通过立法,保证学前教育经费
奥巴马于2009年2月签署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联邦政府将教育系统补助1150 亿美元中的50亿美元单独用于学前教育。奥巴马政府通过学前教育经费的单列,保证了学前教育经费的专款专用,从而保证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并且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二)重新修订《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改善保育质量
奥巴马政府为了保证保育经费的充足,改善保育质量,为低收入家庭儿童的保育提供关键资助与支持,将1990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案(CCDBG)重新进行修订,在2012 年财政年度预算中奥巴马提议:“CCDBG 将增加13亿美金,总拨款金额将达到29 亿美金。”[2]同时,奥巴马也很关注儿童保育服务的质量,他认为:“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效益远远高于对入学后学生的补习投资。”[3]奥巴马政府正是通过增加对CCDBG 的拨款,才使得幼儿的保育质量得到保证。
(三)提高幼儿教师待遇,保障幼儿教师培训
奥巴马认识到幼儿教师的素质对学前教育的关键作用,于是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明确规定在教育拨款项目中列出教师待遇。为扩充幼儿教师的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奥巴马政府还推出了“有效教师和有效领导项目”(Effective Teachers and Leaders Program),即通过扩充幼儿园长和教师的知识,来探索适合儿童发展的新模式。奥巴马政府还对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准教师免除大学全部学费,提供多种类型的奖学金,使得受益群体向准教师扩展。
(四)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
为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和领导,奥巴马政府还设立了“总统早期学习委员会”,专门由总统直接领导,职能主要有:提高政府官员及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及时收集与传播学前教育方面最新、最可靠的发展信息;把握全美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规划联邦政府学前教育的项目及其发展的重点;促进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强化其在各州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为政府对学前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及吸引社会投入提供相应的对策;加强对国家、州和地方学前教育项目的评估与推广。
(五)关注弱势儿童
奥巴马强烈倡导并推出全额资助《弱势群体教育法》,将为弱势群体儿童提供他们应该享有的公共教育,确保法案的有效实施和执行。奥巴马政府指出每年要为0-5岁的儿童投入10亿美金,作为教育及发展项目的早期干预,此计划促进美国推进并扩展关于弱势儿童的项目,实现学前项目的联动,同时奥巴马政府承诺将额外的提供50万美金,使更多弱势儿童也能够享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开端。
二、奥巴马政府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奥巴马政府学前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激发了美国各方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通过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经费
奥巴马政府通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将学前教育经费单列和对学前教育进行补助,对《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案进行修订,通过法律形式保证了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而我国的不仅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比例偏低,而且学前教育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虽然我国教育部也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但至今还没有关于学前教育投入的明确而专门的法律规定。因而造成我国学前教育经费的需求与供脱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缺乏了财力保障。因此,我国有必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关注弱势儿童,实现学前教育公平
奥巴马政府通过设立早期学前教育挑战基金等援策略,加大对弱势儿童的投资力度,提升弱势儿童群体的低质学前教育,保证他们平等地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而在我国明显存在着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儿童,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具有偏向城市,重点幼儿园的特点,财政投入、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我们应通过制订与实施济贫政策,把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向处境不利的儿童,以确保所有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三)培养优秀幼儿教师,发展优质学前教育
幼儿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学前教育质量以及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改革的成败。奥巴马政府正是意识到了师资的重要性,意识到了政府在提升幼儿教师队伍师资水平上的重要责任,因而积极采取措施,如保障幼儿教师的待遇,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等。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言,政府同样需要明确幼儿教师身份,保障幼儿教师待遇,提供稳定的幼儿教育经费,切实落实并保障幼儿教师的岗前和在职培训。
以上这些是奥巴马政府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也是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美]《教育周刊》,范国睿译.奥巴马的教育蓝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
- 上一篇:农村基层工作调研报告
- 下一篇:优秀运动员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