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改善项目奖励办法

篇1

二要积极营造招商氛围。县先后印发了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5个文件。大张旗鼓地宣传全民招商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优惠政策、奖励办法等,为了激发全民招商热情。这些文件政策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很强。要充分利用标语、专栏、网站、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使全民招商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成立招商小分队,分赴发达地区、南方沿海城市,采取各种形式,大力推介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重点项目、特色产业,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促使更多的客商关注、投资。

三要突出重点实施招商。的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要坚持基础设施类项目和产业类项目并举的方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并初步形成了矿产建材、绿色食品、水电开发、生态旅游和茶、畜、果、油、药等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方面多进行产业类项目的引进,促进全县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做精,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地做好城市建设、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的资金引进,把发展的硬环境建设的更加优越便捷,促进产业类项目更快落地。要以和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本省为重点区域,大力宣传推介,提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高招商成效。要把好引进项目准入门槛,禁止投资过小、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项目准入,大力引进高新技术、绿色环保、投资较大的项目,确保可持续发展。

四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要注意利用一切关系。大力开展各种招商活动。要充分利用“西洽会”农高会”和县上组织的各种活动,实施全民招商。抓住一切机会。全力做好节庆招商;要“走出走、请进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叩门招商;要利用亲情、乡情、友情、同学、战友等关系,抓好情感招商;要通过县内企业的业务和工作联系,实行以商招商。同时,还要扎实做好网络招商、会议招商等,加强与友好县区的交流协作,努力扩大招商成果。特别是各招商小分队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当地创业成功人士、故乡籍人士的联系和沟通,与各种商会、协会加强对接,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尽早打开工作局面,为在当地顺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基础。

五要提高招商引资能力。招商是第一选择。实施全民招商战略。使他努力掌握市场、法律、管理、礼仪等多方面知识,发展是第一要务。就需要加强对全县干部群众招商引资知识的培训学习。深入研究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动规律,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干部群众要对的县情概况、经济基础、发展趋势等了如指掌,解掌握客商爱好、心理需求,研究宣传推介的方式方法,用诚信、热情打动客商,提高招商的成功率。要提高招商工作能力,熟练掌握普通话、计算机、驾驶等技能,学会客商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和礼仪,以过硬的工作能力提高招商工作效果。

六要精心包装招商项目。项目是关键、前提。县计划实施115个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没有项目就无法招商。今年。这其中有相当多的项目迫切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来筹措建设资金。与此同时,还要按照“资源消耗低、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产业带动强”要求,立足县情实际和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精心做好钒铁等矿产精深加工、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民生项目、重要市政建设、旅游景区开发、特色农业培育等项目的筛选、论证、包装、储备等工作,形成大项目,实施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篇2

【关键词】杭州;会展业;市场化发展

2000年恢复举办西湖博览会以来,目前杭州每年举办的超过50人的会议逾万个,在专业展馆举办的展览超过220个,展示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有品牌的节庆活动超过120个。杭州会展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会展项目的规模偏小,会展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会展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会展项目举办过程中存在铺张浪费现象,会展发展的整体环境还有待改善,会展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为此,本文从对杭州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杭州会展也市场化运行进行如下对策探讨。

一、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以存精取优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全市节庆论坛、展览活动的清理及统筹管理,防止重复办展办会、奢靡浪费、华而不实现象。

1.规范市场管理办法

杜绝低水平重复办展、无序竞争、恶意欺诈等情况。同时,从会展业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市场发展实际的现状出发,使政府部门市场监管有法可依。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引导展会项目重招商、重服务。促进会展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完善项目准入制度

实施“项目评估机制”,把好项目的准入关、筹备关、实施关和考评关,努力实现项目质量的新提升。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完善大型活动协调管理职能,在公共服务、资金扶持等相关政策导向上,更加注重简化集约,提高效率。

二、建立项目表彰机制

充分发挥会展业专项资金作用,服务扩内需,促进消费。学习借鉴国内外会展城市的会展业相关政策,建立杭州会展业奖励办法。

1.规范会展业专项资金使用

根据《杭州市发展会展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会展办〔2005〕4号、杭财企〔2005〕1024号)的要求,以确保杭州市发展会展业专项资金合理和有效的使用,推进杭州展览市场化发展,把杭州打造为“中国会展名城”。

2.立足现状制定项目奖励办法

制订杭州市奖励专业展览推进展览市场化发展的实施办法,鼓励举办消费类会展项目,积极培育消费热点。通过搭建会展活动平台,对衔接产需、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住房、汽车、通信、商贸、婚庆等消费热点的培育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建立项目服务机制

加强政策引领,营造会展业良好环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统筹做好政策制定工作,营造良好会展市场环境。

1.发挥西博会对杭州会展业市场化水平的能动性

制定优秀会展项目奖励考核管理办法,规范大型活动有序举办的管理办法等,为会展业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会展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西博会及杭州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

2.发挥会展业对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动性

加强会展政策制定,研究制定出台专项和综合性的政策文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更好地发挥会展业在推动杭州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

四、建立国际合作网络

加大全年会展项目的统筹整合力度,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引进符合杭州产业发展导向、推进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展会项目,集聚产业要素,扩大产业影响。

1.大力拓展会展业国际化合作渠道

进一步加强同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等国际专业会展组织更深层次的合作,积极争取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引进国际成熟品牌展览。

2.大力拓展国外会展龙头企业引进

重点吸引世界前20名的国际会展龙头企业在杭州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机构,带动国际性的会展大项目落户杭州。与全球顶尖展览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引进品牌展览打下基础。

五、推动政府项目转型

政府主办的展会项目逐步去行政化,加强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加大市场化会展项目培育扶持力度,推进会展业市场化改革。

1.转变组织模式

针对政府项目多以设立临时组委会为运作主体的现象,认清此类机构具有行政性、临时性、复杂性和松散性等不良特征,改变责权不清、效率低下的组织模式。由企业或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作为展会的经营主体和产权归属单位,政府不作为展会的市场经营主体,促使展会品牌的培育和运作主体利益与展会自身发展的有机融合。对于本地会展活动承办主体尚不成熟的,可与港澳展览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其完善的营销网络、雄厚的资金、高素质的人才和丰富的会展组织管理经验。

2.转变政府职能

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完善政策、市场准入、优化环境、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办展、投资、贸易和服务环境,加快会展业市场化转型。对此,加强对全市会展项目进行梳理分类,出台有关会展业市场化转型政策,尝试建立长效机制。对可以市场化的会展活动项目推向市场,对市场化程度高、社会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突出市场化运作,提升会展效应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旖.杭州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 2007(08).

[2] 滕玮峰.对杭州会展业发展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06(08).

篇3

一、工作原则

(一)加大执行力度,优化金融服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全局,把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把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把贯彻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工作指标,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二)明确工作重心,提供资金保障。以保增长、保发展、保稳定为中心,为全省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金融保障。

(三)创新工作思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与经济特区相适应、与*发展相协调的金融格局。随着一批大项目的启动,*下一轮发展的基础将更夯实、空间将更广阔,各金融机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创新工作,抢占先机。

(四)着力攻坚克难,破解热点难点。金融工作力争在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农村信用社改革、农业保险、资本市场发展等四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二、工作重点

(一)确保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量大,而且风险高度集中,单一银行往往无法满足。各监管部门要大力协调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各金融机构要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资金需求进行排序,加强营销;*银行业协会要协调各银行增加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组织各银行之间开展银团贷款,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特别是要为洋浦保税港区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基地的目标提供充裕的资金。同时防范信贷风险,积极引导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投保有关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通过发行债券、经营租赁、信托理财等多种方式解决资本金缺口问题。

(二)确保“三农”发展和县域经济的资金需求。落实省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要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农业银行要加大推广“惠农卡”的力度;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力争完成10亿元的小额信贷任务;邮储银行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推动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分的金融服务。探索开发农业信贷保险等险种,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我省县域经济活力日益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县域城市化步伐加快,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金融机构要在服务县域经济中发展壮大。

(三)确保国际旅游岛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已基本完成,今年要推进4家市内免税商店建设,加快与旅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金融机构要着重满足*、*、*等在建及拟建大型国际化旅游景区的资金需求,为旅游消费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四)确保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机构要履行社会责任,在解决民生欠账等方面有所作为。要为保障性住房、城乡医疗中心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供金融保障;要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下岗人员、农民工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五)全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搭建省级信用担保平台,帮助市县政府做大做强担保机构,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机制,扎扎实实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切实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支持。把对企业贴息、对担保机构补贴和对贷款银行奖励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支持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要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更多进入中小企业,鼓励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来*开展业务;三是鼓励中小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优势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和支持符合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优秀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支持2家证券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协调解决其注册地与管理总部两地分离问题,争取其总部迁回*。

三、主要措施

2009年的金融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的组织增信优势和银行的融资优势,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一)建立完善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沟通协调机制。打破政银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及时顺畅、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的局面,进一步健全畅通的项目建设融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有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参加的重点建设项目融资需求政银恳谈会,交流行业动态、发展战略、结构调整、信贷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等信息。拟每季度召开一次政、银联席会议,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建设厅、省国资委、省旅游局、省工信局等部门通报新增项目、在建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情况,各银行机构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金融政策、信贷服务信息,双方就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进行商谈,改变项目找不到资金和资金找不到项目的状况,实现项目和资金的快速高效对接。重大问题及时报省政府研究解决。

(二)努力创造更加宽松、良好、有效、优惠的金融环境。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用带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效落实,促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结合。从我省实际出发,建立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对金融机构的年度奖励办法、农村信用社发展奖励办法、引进金融机构奖励办法、中小企业成长性奖励办法等具体措施,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为保持全省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三)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农村信用社要加快发展。一是用好央行20.96亿元专项票据,大力增资扩股,壮大支农实力;二是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县统一法人改制工作,探索将初具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三是继续清收欠款,2009年力争完成5亿元欠款的清收任务。农业银行要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上有突破。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为农行的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大力支持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

篇4

作为地处西部的省属高校,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科优势,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科研基础薄弱和科研经费紧张的双重压力下,寻求科研工作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此,西安科技大学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极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科研产业,以学校为主体,全面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组织联合攻关,有效推动了该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基地的建设步伐,带动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值本刊记者深入陕西进行地方高校科研产业专题报道之机,西安科技大学主管科研产业工作的卢建军副校长,向记者娓娓道出了该校科研产业工作的创新做法及成功经验。

“双归属”与导向差异

当前,产学研一体化被视为高校科研产业发展的可行途径和基本方向,不断探索适合各高校科研产业发展的具体模式成为高校科研产业工作的关键所在。

卢建军认为,在高校、企业、社会间构建平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产业发展模式,必须明确高校科研工作与企业科研工作的导向差异。卢将这种差异归纳为高校与企业间泾渭分明的“双归属”差异。

在卢建军看来,高校与企业在科研工作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双归属”。所谓“双归属”,对高校而言,是指长期以来,高校科研工作主要以学术成果和科技奖励为导向,缺乏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对企业而言,是指企业的科研需要主要以市场和成本为导向,着眼于生产效益与效率的提高。

以学术成果和科技奖励导向的高校科研“双归属”与以市场和成本为导向的企业科研“双归属”,使得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衔接步履维艰。为此,欲消除企业与高校间的衔接障碍,必须改变当前高校科研工作的“双归属”导向。

据了解,为改变高校科研工作的传统导向,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出台了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和校内拔尖人才奖励办法,启动了博士科研启动金制度,修订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培育和重大项目策划基金管理办法、纵横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研究生导师遴选中建立了科研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一系列重要措施,逐步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体制,逐步将高校科研工作引向市场和效益导向的发展轨迹。

“双循环”与衔接失衡

为彻底转变科研工作的“双归属”现状,西安科技大学从实现内外产学研工作的良性循环着手,理顺内外部产学研循环机制。

卢建军指出,高校内部的产学研循环,主要是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间的互动关系。

为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一直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科学研究带动和推动教师队伍的成长,通过科研项目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改善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通过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要求,推动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通过吸引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加强了本科教学实践,推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一大批中青年教师通过参与科学研究特别是参与重大项目研究,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快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学校逐步将科研产业培养人才功能纳入常规考核,将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衔接制度化、常规化。”卢建军强调。

此外,为实现科研与产业间的平滑对接,西安科技大学大力强化科研、产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意识,促进科研、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卢建军表示,高校产学研的外部循环,不能局限于学校科研部门与产业集团之间,规模化做企业不是高校产业集团的目标。“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经由产业部门孵化、培育成熟后成功转化,交由市场运作,是高校科研产业工作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创新型高校的必然要求。”卢建军称。

大学研究院―产学研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正处于筹建中、已初具雏形的大学研究院,是转变高校科研工作传统‘双归属’,理顺产学研工作‘双循环’的有益探索。”卢建军告诉记者。

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校现有科研条件和重点科研基地,是西安科技大学科研产业工作的着眼点。大学研究院拟以学校为主体,以人才为纽带,整合各学科科研实力,统一承接和组织科研项目攻关工作。

卢建军指出,大学研究院的主要职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社会为目标,建立起市场化的科研管理平台和科研转化平台。

篇5

威海市始终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载体,自2008年以来,全市共有近百家省以上龙头企业争取到省级贴息贷款扶持,极大缓解了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2009年,为加大对中小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威海市出台了《威海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办法》,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规模以上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纳入奖励范围内。根据企业经营业绩、辐射带动基地及农户、年实际纳税额、产品科技含量、市场发展潜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及规模以上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截至2014年,市级财政累计安排龙头企业奖励资金1100万元。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奖励资金与省级贷款贴息政策互为补充,形成对大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全覆盖,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目前,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40多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6家,数量居全省第五位。

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

针对传统的单个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差、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威海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2009年制定了《威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办法》,根据带动农户、基地规模、销售份额等因素,综合考核奖励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威海市对合作社扶持办法进行了调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截至目前,市级财政共安排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通过扶持,促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迅速发展壮大。据调查,山东家家悦连锁超市销售的农产品,除自身基地生产的以外,90%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21家,注册资金总额27亿元,社员11万户,辐射带动24万多农民。全市共创立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68家。预计这些示范社年经营收入可达5亿元,盈余可达8千万元,可带动社员户均增收8000多元。

三、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

为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2006年,威海市政府出台了《威海市农产品认证(认定)奖励办法》,对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给予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600多万元。2014年3月,又出台了《威海市农业标准生产示范基地项目资金奖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给予奖励,极大地推动了威海市“三品一标”工作的整体开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1173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58.8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3个,“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当地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比率达到50%以上。文登西洋参、乳山大花生等22个种植业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在“三品”品牌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四、支持农村土地流转,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

威海市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市财政局、农业局联合出台了《威海市2013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财政奖补资金管理使用意见》,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流转主体当年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并用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给予奖励扶持;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面积较大的村,给予工作资金奖励。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62.35万亩,占家庭承包地面积的30.1%,其中规模流转37.8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0.6%。通过市级财政支持土地流转,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集中,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反哺农业,解决了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同时,全市80%以上新增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区。2013年以来全市现代苹果园新增12万多亩,保持全省领先的规模优势;西洋参发展到3万多亩,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无花果发展到4万多亩,是国内最大的规模化栽培区;大姜、茶叶、蓝莓、草莓等“小特色”快速发展,向着“大产业”不断迈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支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化

篇6

二、考核计分办法

(一)技术培训

1.坚持抓好业务人员业务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工作,坚持每月1次业务学习,计3分;少一次扣1分;

2.全年对各乡镇技术专干和村妇女主任集中培训2次,计3分;少1次扣1分;

3.继续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坚持每月开展1-2次出生缺陷干预优生优育知识讲座,计4分,每少1次扣0.5分。

(二)三大工程

1.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程。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计15分。乡镇组织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到站必检,按要求建档,做好服务及释疑工作,如因服务态度不好或服务流程不规范而引发的举报、投诉等,每发生一例扣0.2分。按月向科技科上报全市各乡镇参检情况、早孕、妊娠结局随访情况,并对各乡镇的随访进行指导追踪落实(考核时查看追踪记录),对随访中发现的不良妊娠结局,由市计生服务站技术服务人员上门随访,未及时填报乡镇计生技术人员随访情况扣0.5分;对不良妊娠少随访一例扣0.2分;未按时上报各乡镇参检情况扣1分;资料填写规范、项目齐全、做到“一家一档”,资料不规范、漏项每例扣0.2分。

2.特别计划生育家庭再生育关怀项目工程。今年,我市在去年6个乡镇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特别计划生育家庭再生育关怀工作,服务站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搞好技术服务,建立“再生育全程服务档案”,实施“一对一、面对面”服务,免费提供优生指导,帮助有条件的再生育家庭实现再生育愿望,计10分,未开展一项扣2分。

3.生殖健康促进工程。以“三查”为依托,免费为全市广大育龄群众开展乳腺癌、宫颈癌“两癌”普查活动,每个乡镇每年不少于2次,计5分,每少1次扣0.5分。

(三)免费技术服务

严格遵守技术服务规定,完善技术服务流程、加强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免费技术服务财政报审手续,育龄群众免费技术服务落实率达100%,计10分。

(四)省农村老年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研究项目工作

此项工作按上级有关要求开展工作,计5分,未开展此工作不得分。

(五)服务体系建设,灾后重建后续工作

1.按照农村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及形象规范要求,搞好市服务站设计、装修、搬迁及使用工作,年内完善南兴镇、高坪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的相关设施设备,合理安排人员,尽快发挥乡镇中心服务站的功能,计4分,未完成一项扣0.2分。

2.抓好服务队伍建设。按执业许可规范职业范围及流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优质服务理念,建设一支想服务、要服务、会服务的高素质计生技术服务队伍,计3分。

3.灾后再生育服务工作。继续做好“5.12”地震再生育对象“一对一”、“面对面”的全程服务工作,实行跟踪服务、定期随访,做好再生育档案、经费管理,计3分,未开展此项工作不得分。

(六)病残儿信息化管理

落实省人口计生委病残儿医学鉴定信息化管理工作要求,安排专人完成本年度病残儿网上录入和档案照片上报工作,对乡镇随访有异常情况者负责重点随访,计5分。未完成此项工作不得分,未安排专人扣1分。

(七)药具管理

完善巩固药具标准化健设,规范内部管理,抓好药具工作新知识新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指导乡镇抓好药具发放、随访服务工作,计10分,未开展一项扣3分。

(八)党风廉政建设

抓好支部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党群、干部关系,加强团结,形成合力;开好民主生活,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计5分;出现一例违法违纪事件,该项工作不计分。

(九)业务收入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团结全站职工努力工作,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创收,全面完成市财政预算下达的业务创收任务,计10分。未实现业务收入,每少10万元扣1分,每增加10万元加1分。

(十)填报报表

及时准确上报市服务站各种技术服务报表和相关材料,计5分。未及时上报技术服务报表一次扣0.2分,报表不准确每次扣0.2分。

三、加分项目

(一)本站业务工作受到市、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加2-3分;

(二)本站业务工作有创新,经试点后形成经验推广,获得省级和市级表彰奖励的,加1-2分。

总加分不超过5分。

篇7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考核奖励暂行办法

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做强做大,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按照奖励与贡献挂钩的原则,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考核范围

(一)驻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国工商银行巢湖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巢湖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巢湖市分行、中国银行巢湖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巢湖分行和省联社巢湖办事处;

(二)驻巢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巢湖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巢湖监管分局。

二、考核指标

(一)新增贷款额:以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各月未贷款增量算术平均的年新增贷款额(不含贷给市域外的企事业单位贷款;含当年核呆、剥离的不良贷款;贴现贷款折半计算,房地产项目贷款按70%计算,中小企业工业项目贷款按120%计算,下同)为考核依据。

(二)新增贷存比: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年新增贷款额占全年各月末存款增量算术平均的年新增存款额的比例为考核依据。其中,计算金融监管机构的新增贷存比剔除邮政储蓄部分。

(三)贷款增长率:以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各月末贷款增长率加权平均的年贷款增长率

(一)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评分标准。总分为120分,其中:

1、新增贷存比(50分):新增贷存比以50%为基数,达基数得25分,每高于基数1个百分点,加1分,加满50分为止;每低1个百分点,扣1分,扣完基数分为止。

2、贷款增长率(50分):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前5个年度年均贷款增长率为基数,达基数得25分,每高于基数1个百分点,加1分,加满50分为止;每低1个百分点扣1分,扣完基数分为止。

3、核呆、剥离不良贷款额(20分):当年核呆、剥离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1,得2分,每增加1个千分点,加2分,加满20分为止。对于股改每核呆、剥离不良贷款5000万元得1分。

4、新增贷款额:年平均新增贷款每5000万元,加1分,上不封顶。

5、银团贷款: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年度实际投放的银团贷款额作为考核依据。主办行按其实际年平均贷款系数1.2计算,协办行按年平均实际贷款额系数1计算。承办总行、省分行贷款视为主办行。年平均贷款每5000万元,加2分,加满20分为止。

(二)对金融监管机构的考核评分标准。总分为120分,其中:

1、新增贷存比(60分):新增贷存比以50%为基数,达基数得30分,每高于基数1个百分点,加1分,加满60分为止;每低1个百分点,扣1分,扣完基数分为止;

2、贷款增长率(60分):以前5个年度年均贷款增长率为基数,达基数得30分,每高于基数1个百分点,加1分,加满60分为止;每低1个百分点,减1分,扣完基数分为止;

3、窗口指导。对人行、银监分局鼓励、引导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所采取的措施和做的工作给予酌情加分,最多不超过10分。

四、表彰奖励

对年度考核总分达到80分以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并在安排对公存款以及与政府性投资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具体奖励标准是:达到80分奖励2万元;高于80分的,每增加1分,再奖励20xx元。同时,以上述奖励为基数,对当年新增贷款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加成奖励,新增贷款额占年平均贷款余额50%以上,按奖励基数系数1.5进行奖励;新增平均贷款额占70%以上,按奖励基数系数2进行奖励。

五、考核和奖励资金安排

(一)市金融办、财政局负责具体考核工作,考核结果报市政府审定后执行。

(二)奖励资金从市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用于奖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领导班子。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奖金分配,班子主要负责人按班子成员平均奖励额150%奖励,班子其他成员奖励办法由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省联社巢湖办事处的奖金分配对象是办事处领导班子和各县(区)农村信用联社主要负责同志,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按人均奖励额的150%奖励,对其他人员的奖励由办事处制定具体分配方案。

开展金融信贷业务发展考核奖励细则

一、考核范围

县级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

二、考核内容

1、当年贷款增量。当年贷款每新增1000万元得1分。本项最高得分为30分。

2、短期工业性贷款。当年工业性贷款(包括工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三资企业贷款、私营个体贷款)月平均余额同比每增300万元加1分。本项最高得分为30分。

3、中长期工业性贷款。以上年末为基准,当年中长期工业性贷款每增200万元加1分。本项最高得分20分。

4、当年银企洽谈会落实贷款。每到位500万元得1分;同时签约贷款到位率达60%加1分,到位率达70%加2分,到位率达80%加3分,到位率达90%加4分。本项最高得分为30分。

5、政府性项目贷款。政府性项目贷款按年末贷款余额每20xx万元得1分,当年每新增1000万元加3分。本项最高得分20分。

6、旅游项目设施贷款。年末旅游项目设施贷款同比每新增1000万元得3分(若同是政府性项目的取消该项)。本项最高得分20分。

7、担保公司运作贷款。按当年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累计额,每1000万元得1分。本项最高得分10分。

8、大农业中的工业贷款。当年大农业中的工业贷款(按30%计算)月平均余额与上年月平均余额相比,每增加300万元加1分。本项最高得分为30分。

9、银行承兑汇票。签发用于工业企业银行承兑汇票月平均余额同比每增加300万元加1分。本项最高得分为10分。

10、对政府牵头协调而确定的政府性项目贷款,执行不力的,取消考核奖励资格。

三、考核办法

为加强考核工作,决定成立考核组,考核组由县府办、人民银行、财政局、经贸局、统计局等部门组成。列入考核的金融机构,每季度向县人民银行上报考核数据,并由县人民银行汇总后,分别抄送县府办、财政局、经贸局、统计局各一份。考核工作由县府办牵头,于次年年初组织进行。

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合理配置、使用电力资源,改善能源消耗结构与方式,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根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

第三条省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经委)负责本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起草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拟定技术标准;

(二)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扶持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和节电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三)推动能源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

省级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州、市经委负责制定和实施年度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计划,提出负荷管理目标、节电目标和实施方案等。

第五条电网经营企业负责制定本企业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及技术的实施计划和措施,设立相应机构,配置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第六条电力用户应当采用高效节电技术和产品,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电能效率,减少电力消耗,并配合落实各项负荷管理。

大中型电力用户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设立节电管理岗位,并配备培训合格的专业节电管理技术人员从事本单位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负荷和节电管理

第七条省经委应当制定全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目标规划。

有关部门在制定电力发展规划时,应当把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纳入其中。

第八条电网经营企业应当开展负荷管理工作,平衡电力供求,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合理有效地实现转移高峰最大负荷,提高用电负荷率。

第九条电网经营企业应当加快建设和完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负荷监控能力达到本地区总用电负荷的70%及以上。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主站系统和通信通道由电网经营企业建设,用户终端由电力用户购置并委托供电部门安装。

第十条各级经委通过调整电力用户的生产班次、错开上下班时间、调整周休息日以及将用电设备检修安排在用电高峰季节或高峰时段等方式,实施负荷管理。

第十一条在电力供需紧张情况下,省经委应当组织电网经营企业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计划用电方案,采取科学、合理、有效措施,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

第十二条各级经委应当定期组织对用电大户的单位产品电耗进行考核管理、用电检查和评估,定期公布高耗电行业平均用电单耗,制定高耗电行业单位产品电耗最高限额标准,督促用户降低用电单耗。

第十三条各级经委定期对供电企业供电营业区内的用电大户进行排序,确定节电增效的重点电力用户。

被确定的节电增效重点电力用户应当确定节电项目、提出节电措施、预测节电效益。

第十四条重点鼓励下列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

(一)推广绿色照明技术、产品和节能型家用电器;

(二)推广高效风机、水泵、电动机、变压器的应用技术,加快低效风机、水泵、电动机、变压器的更新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三)推广大功率低频电源冶炼技术;

(四)推广交流电动机调速运行技术;

(五)推广电力负荷管理技术;

(六)推广无功自动补偿技术;

(七)推广建筑节能、环保技术;

(八)加强发电厂厂用电和供电线损管理和考核;

(九)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支持和鼓励煤层气发电项目;

(十)推广高效热泵、余热余能利用技术和电力蓄冷、蓄热技术。

第三章经费来源和使用

第十五条电力需求侧管理经费来源:

(一)从销售电价代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中提取;

(二)从差别电价电费中筹集;

(三)从电厂非计划停运违约费中筹集;

(四)从财政预算中列支。

第十六条电力需求侧管理经费主要用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培训和示范项目,支持节电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用于用户节电技术改造、购买节电产品和实行可中断负荷的经济补贴,支持电网企业建设负荷管理系统等。

第四章宣传与培训

第十七条各级经委应当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电意识,为电力用户提供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信息和经验,引导电力用户采用科学的用电方式和先进的用电技术。

第十八条各级经委应当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标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增强电力用户的节能意识,促进企业采用先进节能技术。

电网经营企业要配合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第五章奖励和惩罚

第十九条各级经委应当对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电网经营企业、发电企业和用电大户应当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对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十条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低效高耗电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单位、企业,对生产、销售或者转让国家明令淘汰的低效高耗电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厂家、销售商,依法予以处理。

对用电检查和评估不合格,未按期完成整改,超计划用电方案用电的企业,列入错峰、限电名单,调减用电指标,直至中止供电。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所称负荷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确保合理用电、有序用电。

本办法所称技术手段是指采用可以实现移峰填谷、明显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生产工艺、材料和设备,以及启动负荷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在负荷高峰时段实施可中断用电和短时限电。

篇9

近年来,______认真贯彻落实质量立省战略,突出创新驱动,大力实施标准引领、品牌带动、质量提升三大工程,全市质量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质量意识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我市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级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荣誉称号。______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质量立市战略领导小组,建立了质量立市联席会议制度,把质量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体系,实现了质量立市工作对县市区政府和市直各部门的双考核;出台了《______市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引导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扶持企业结构调整等20多项政策,构建了完善的质量工作政策体系,充分调动了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

二、强化投入。实施重奖激励,设立市长质量奖,对获奖单位奖励100万元,坚持每年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名优产品称号、标准化项目成果、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发明专利的企业或个人分别给予5万元到100万元的奖励;强化投入保障,每年安排工业结构调整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外贸发展资金、农业标准化扶持资金等,用于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20__年以来,累计拨付质量工作经费4075万元,发放名优产品和质量奖励等资金1693万元。

三、标准引领。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出台了《______市标准化项目奖励办法》,3年来累计发放标准化项目奖励资金382万元,鼓励企业在关键技术、优势产品等方面积极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全市有26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54项。全市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3个、AAAA级景区3个,云台山景区荣获首届省长质量奖、首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四、品牌带动。充分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引领、集聚和辐射效应,积极打造风神轮胎、河阳汽缸套、金箍制动器等“______制造”金字招牌。目前,我市拥有中国旅游知名品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河南省名牌产品48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河南省著名商标13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91个、出口免验企业1家。3年来获得河南省结构中州杯工程56项、中州杯工程11项。

五、科技支撑。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引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核心技术开发水平。全市承担国家级863高科技项目2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6个;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3项、省级科技成果52项;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

六、优化环境。搭建工作平台,强化联合执法,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综合整治,开展了建筑工程质量、“1790环境污染整治工程”等专项整治活动,扶优惩劣,规范市场秩序。3年来,查办案件2200余起,捣毁造假窝点800余个,有力防范了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

篇10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013年,我县狠抓生态县建设、生态细胞创建、饮用水源保护及农村污染源整治,实现了生态创建保质提速、污染整治深化提高,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机构,领导重视政策有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生态县建设及创建攻坚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县创建省级生态县攻坚工作方案》、《县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补助和奖励暂行办法》和《县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及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并及时召开生态环保创建工作会,全面启动生态县创建攻坚工作,全面推动生态环保建设。

(二)抓载体,生态创建保质提速。2013年,生态县建设年度目标任务中7项基本条件全面完成,35项指标中25项达到或优于省级生态县标准,规划中的75个项目已完成60个。一是抓整治,促减排,生态环境稳步好转。严格落实环保准入制度,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年内完成环保竣工验收项目17个,对全县17家污染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二是抓项目,促发展,生态县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年内新增和恢复有效灌面1.28万亩、节水灌面1.28万亩、天保公益林5000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8316万亩,营造小流域生态林1.3万亩,新增城镇公共绿地690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4160口,实现农村生活清洁用能10万户;开展秸秆综合利用82.37万亩,回收残膜1510吨,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59.8万亩。三是抓落实,保创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县8个乡镇进入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阶段,5个乡镇编制完成省级生态乡镇环境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命名表彰了县级生态村87个、生态家园14789户、生态小区1个、绿色学校2所、绿色社区1个,建成市级生态村85个、生态小区1个、绿色学校1所、绿色社区1个。四是越溪河县级自然保护区、赵溪河省级风景名胜区、石城山省级森林公园管理落实,植被恢复良好,无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发生。

(三)强治理,污染整治全面推进。一是投入300万元对全县5个城(集)镇实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启动观音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二是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场获得省级环保专项转移资金43万元,并自筹109.63万元建成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生态示范工程,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完成了限期治理。三是镇投入135万元完成村环境综合整治,、白花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并获得批复,乡集中连片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于5月通过成效评估和省环保厅检查。四是县城垃圾处理厂运行正常,其余25个乡镇垃圾堆放场进一步规范。

(四)保民生,饮用水源监管到位。一是投入3007万元对全县15个乡镇实施了集中供水改造,切实解决5万余人的饮水问题。二是加大全县101座水库治理力度,实施了“清水工程”,严禁网箱养鱼和肥水养鱼。三是积极倡导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大力推进植被恢复工程,提高水源地涵养能力。四是加大了水源地监测频率,严格水源地环境监管,切实消除环境安全隐患,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4.2%。

(五)提意识,有效拓宽环境宣教。认真贯彻落实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抓起,切实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一是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全面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征订发行《中国环境报》,制作led宣传标语在啤酒广场大屏幕滚动播放。二是组织全县34个单位7524人参加由省人大环资委和省环保厅联合举办的环保知识有奖竞赛,其中,县环保局获优秀组织奖,16名参赛者获个人奖。三是通过开展生态细胞创建,让环保知识进农村、学校、企业、社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生态环保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环保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县在乡镇设立了环保机构,但由于县域面积广,5个片区环保所20人承担26个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环保工作压力较大。二是环保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理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涉及部门较多,存在部门职能交叉,监督管理职能分散等问题。三是环保基础设施投入需进一步加大。随着城(集)镇化进程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