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学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泛读;英语专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49-02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泛读课属于技能训练课,“泛”和“读”是其主要特征。英语专业泛读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技巧,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积累语言知识,巩固语法,扩大词汇量,掌握用法,培养语感,从而有效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但英语泛读课由于课时有限,实际教学情况并不乐观。为此,本文依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英语泛读课的特点,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分析了英语泛读课的特点,课内外英语阅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有效改善泛读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英语泛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泛读课的特点
1.英语泛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大纲》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够读懂英语国家出版的中等难度的各类材料和文章(包括新闻电讯及特写、短文、电报、史地、传记、游记、科普文章等)以及某些英美文学原著及报刊、杂志以及少年百科全书中的各类文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能读懂与《时代》周刊或《纽约时报》中的文章难度相当的评论文章,中等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言技巧、谋篇布局、文体修辞等。”[1]要达到上述要求,就需要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语言材料,这是泛读课要广泛选材的主要原因。
2.英语泛读课的特点。“英语泛读课属于英语专业技能课,‘泛’和‘读’是其基本特征。就‘泛’而言,教材选用语言材料的内容呈百科知识性,同时语言材料的体裁呈多样性。就‘读’而言,泛读课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加快阅读速度。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逐步扩大英语词汇。泛读课应帮助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2]鉴于此,泛读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泛读课强调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大量阅读。扩大阅读量,可以让学生接触富含文化背景知识的阅读材料,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二、英语泛读课现状分析
泛读课虽然是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但其现状并不乐观。泛读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教学方法、学生课外阅读及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检查四个方面。首先,虽然教材内容选材很泛,但因篇幅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要求。其次,课内教课时偏少,每周仅2学时;教学方法滞后,课内基本以教师为中心。再次,很多学生课外因为太忙没有时间阅读,导致课外阅读的时间远远不够,学生的阅读量得不得保证。最后,面对大班教学,任课教师没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查。这不符合泛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泛读课的教学目标也没落到实处。
三、建议
依据英语泛读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泛读课的特点,并结合对英语泛读课现状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英语泛读课。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特别是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大纲》提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1]所以,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英语泛读课的特点也决定了学生课外要广泛选材,加大阅读量,进行自主阅读。Holec(1981:47)认为,自主学习即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意味着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并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3]英语自主阅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英阅读目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监控阅读过程,评价阅读结果的主动建构过程。英语自主阅读取材广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培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有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分析、取舍信息的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2.丰富阅读资源,加大课外阅读量。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全年阅读量应为3,000~4,000印刷页,因此泛读课强调大量阅读。课外阅读是泛读课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为确保阅读量,阅读课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包括英文名著、英语杂志报刊及英文电影等。英文名著可读性强,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兴趣。英文杂志报刊内容题材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贴近日常生活;体裁多样,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这也符合专四、专八考试中的文章题材和体裁涉及面越来越广的特点。另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指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及阅读数量。
3.加大课外阅读检查力度,督促学生课外阅读。《大纲》指出“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视之为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指导和组织。”[1]要提高泛读课的质量,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丰富阅读资源外,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检查力度。对课外阅读检查比较传统的方法是让学生阅读后写读书报告(Reading Report),然后交上来。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课外并未阅读而是网络上抄写读书报告。所以单纯靠这种方式不能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全面的督促作用,以保证学生课外广泛大量的阅读,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多元化的检查方法,如读书笔记、读书报告、小组讨论等。
结合《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对英语泛读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丰富阅读资源,加大课外阅读量;加大课外阅读检查力度三个方面引导督促学生课外阅读。这样英语泛读课的目标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及语言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
[2]王守仁.新编英语泛读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55-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计算教学要突破的是如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计算教学不可淡化练习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一改以往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开始关注学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公开课比赛中很多教师开始不敢用讲授法,也有些教育改革实验中出现了诸如一节课中教师不讲或少讲的课是成功的课等类似观点,教师的课堂越来越热闹,花样越来越丰富。当然,讲授法在中国有着深远和重要的影响,因其方便、有效而备受亲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选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也日渐凸显,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缺少师生交往、讲授内容过长等。
回顾新课改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新教学方法的实用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但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维度,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应有清晰的界定:这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要教会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在哪些方面促进学生发展,等等。
对计算教学来说,笔者认为,讨论、合作、交流都是必要的,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而且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效果明显高于教师讲授的效果。但是适当的计算训练、计算练习也是必要的,这就好比是游泳,即使运动员对游泳的知识理论掌握得很好,如果不亲身去实践,不加强练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掌握游泳的技能。同时,获得游泳技能后,如果不练习、不训练,游泳水平也很难上去。计算技能的获得也是这样,学生仅仅知道算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不断练习,才能获得扎实的技能。因此,练习在计算教学中应有一席之地,并注重练习途径、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不仅能习得技能,还能锻炼思维、培养良好态度,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计算教学也要注入情感因素,关注教学价值
如果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不能注入情感,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乏味的;如果在计算教学中不能注入师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机械的,显然,在机械的课堂上学生也不会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计算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是恒久的,计算教学活动本身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正如杜威所说,“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而是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过程不允许这样。”如果计算教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个高的分数,把教学当作一种手段,教师就会更加关注对结果的追求,而忽略教学过程本身,教学的价值实现如何也就值得怀疑了。
计算教学不是仅仅追求在考试中考取高的分数,而是学生是否理解了算理、是否能够运用掌握的技能去解决问题,是否能够形成好的数感,是否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喜爱这门课,是否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计算教学呈现给学生的除了单纯的计算题目外,还应当将这些知识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赋予课堂以鲜活的意义。因此,好的计算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体验及生命意义。
教学过程除了关注本身的价值外,也要关注实施的效果,即教学的有效性,两者同样重要。那么,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教师认为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计算技能,在计算过程中做到快速、准确。那么,能够像记顺口溜一样把计算题目都答出来是教学的有效性吗,如何测量计算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测量出来,因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效果有时候很难用定性或者定量的结论和概述,但是如果仅关注知识和技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重视结果轻视过程,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鼓励。所以,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也应关注计算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并使之生根发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计算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活动必须从属于人的发展目标,这就凸显了计算教学伦理性的重要。如果教师所达成的计算教学目标是以损害学生发展为代价的,那么,这样的目标只能说是失败的。教学的伦理性是一切教学目标的基础,没有了这一基础,计算教学的其他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建立在伦理性基础之上,最终使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对待学生应当是有理性的爱,那种打着爱学生的口号,过分溺爱、宽容、苛刻或者是对其生命漠视的现象,都是非理性的爱。
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帮助教师助长学生的特长。如不同风格的学生在计算中会有不同的偏好,对待教学中出现的算法多样的现象,教师应当给予鼓励,要帮助或者引导学生形成较为优化的算法。最后,计算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知识的求知欲、好奇心等也属于情感的一种变化形式。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特殊的情感,以他生命助长他生命,因势利导,关爱生命,让心灵相通,让情感传递,最终成为计算教学的灵魂。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从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函数;抽象性;灵活性;衔接;实效性
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灵活性强,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的新生,首先遇到的是概念比较抽象的集合,然后是理论性非常强的函数。因此导致一些初中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而感到学习困难。为了解决高一学生面临的困惑,笔者就如何教学高中数学谈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初中阶段,由于所学知识比较浅显,学习内容比较少,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通过大量反复的训练就能提高数学成绩,而高中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并且特别强调类比、推广、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最大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集体备课,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深入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才能把问题设计得更加合理,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使问题简单、直观。
二、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数学重点是方程,很多内容在解析式上就可以完成,对函数及其图象考查的要求比较低,所以师生对函数图象的认识普遍不够重视,这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留下了后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回头补充初中学习的一元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和一元二次函数知识及其相关性质,为学生学习集合的相关知识
奠定扎实的基础。如A={x|y=x2-1}和B={y|y=x2-1},如果不及时补充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不知道两个集合中元素所代表的意义,从而不能正确理解集合的表示。
三、教师必须了解学情,积极挖掘教材所覆盖的知识面
不等式在集合中几乎处处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解各种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能力,可是初中只是解决了一些比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而一元二次不等式在集合的表示或者运算中屡见不鲜,学生肯定不会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回顾一元二次函数的时候,及时联系一元二次方程,把三个“二次”的有机联系结合起来,通过函数的图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函数的图象,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可以发现自己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掌握并进行及时的补救,课堂中所学习的一切重要的知识便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总之,高一数学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高一数学任课教师必须全面掌握知识梯度和学生认知的高度,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切实抓住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把学生及时引导上正规的学习轨道,让学生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上升为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所以,物理实验教学应当受到充分重视。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大力扩大与充实实验基地建设,逐步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配备与培养,提高实验人员的实验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加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比重,按照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规律组织教学,精选实验内容,系统地安排各类实验,使学生得到系统的实验训练。还要研究课内、外实验的分工与配合关系,尽可能使各类实验配套成龙,形成一定的体系。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并展开讨论,分组(或全班集体)设计出检验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仪器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怎样操作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分组实验(或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取得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检验假设,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获得知识。学生将新获得的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运用于新情境,解释物理现象,解答物理问题,让他们在运用中巩固深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3.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应尽量给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实验课中未做好的实验或一些实验习题,也可做一些趣味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还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技能比赛和交流大会,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实验教师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既是参与者,又是知识传递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4.加强对实验成绩的考核及其研究,形成合理的考核制度,使之成为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例如,我们可以以实验竞赛的形式进行考核,其内容可以是物理实验的规则,也可以是自制实验器具的展示,还可以是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设想等,以实现对学生实验水平的全面考核。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当然,在具体实施时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增加实验课时,应考虑到对整体教学的影响与具体的课程安排。但是,我相信,在课程改革之潮中,我们的实验教学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7.
篇5
关键词: 老年人 声乐教学 心理特征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精神生活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室、老年合唱队等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中声乐学习就是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声乐练习可以增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但我国老年声乐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本文试图对老年声乐教学进行分析,以求为老年声乐教学工作尽绵薄之力。
一、老年声乐教学的特点
(一)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退休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较大的改变,面对退休前与退休后的巨大生活反差,许多老年人并不适应,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厌世的情绪。研究发现,老年期中枢神经有过度活动的倾向,这导致老年人的情绪体验比较强烈,一旦发生情绪变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老年人的机械记忆、短时记忆能力下降,无意识记忆也在逐步减弱,视觉、听觉、内部感觉等方面的能力下降。
此外,老年人的内脏、肌肉、器官、声音等都逐步衰老,如咽喉肌与结缔组织萎缩,声带显露充分;喉黏膜上皮变薄,薪膜弹力纤维断裂;环状软骨与构状软骨都逐渐硬化。这些导致老年人发声力弱、发声不持久、声音不洪亮不饱满。
(二)老年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老年人爱好音乐,希望通过音乐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但很多老年人没学过声乐知识,没受过系统的发声训练。[1]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老年声乐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教材与教学大纲不统一、教师与学员的流动性大、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指导、学员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学员的年龄跨度较大等。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矛盾冲突十分明显,如师资力量的薄弱与日益增加的学生数之间的矛盾;老年人发声器官的老化与声乐教学的矛盾;老年合唱团中学员的音准问题与排练整体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严重影响了老年声乐教学,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对老年人进行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老年大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出发点就是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歌声中找到自信与快乐,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因而在老年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方法、讲究艺术性。老年人比较爱面子,生怕别人说自己不行,在与他们交流时应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维护其自尊,用巧妙的教学手法激发其学习兴趣。[2]在常规训练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讲解气息运用,做好示范,教师范唱应优美动听、声情并茂;选择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怀旧歌曲作为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容易与老年人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其学唱热情。
(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在声乐教学中,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如练声的强度要因人而异,允许学员根据自身状况把握强度;针对老年人声带松弛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音域进行训练;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要慢,声音要洪亮,做到不厌其烦;训练中应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做到劳逸结合、松驰有度。由于学员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应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既要照顾全局,又要兼顾个别学员,可以将集体课与个别辅导课结合起来,在齐唱中穿插独唱练习。由于老年人记忆力较差,在教学中应反复讲解歌唱原理与发声的依据,让老年人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指导他们进行实践练习。
三、对老年人进行声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进行查漏补缺
老年声乐学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老年学员没有音乐基础,对乐理、视唱练耳等不甚了解,甚至不认识简谱。因而,应充分了解学员的声乐基础,及时查漏补缺,通过讲授基本乐理知识让学员学会识别音程、和弦、调号等,还应强化音准、节奏、音乐记忆等方面的训练,使其掌握基本音乐技能。在教学中应让学员了解音乐学习的规律,使其认识到声乐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帮助学员克服依赖心理、胆怯心理,让学员自信地走向舞台。
(二)加强声音训练
声音训练的前提是呼吸训练,由于生理衰老、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等原因,许多老年人歌唱时会出现“气短”的现象,因而在教学中应对学员进行呼吸训练,让学员用鼻子与嘴同时吸气。如吸气应吸得深而轻柔,使人听不出半点声息;呼气时应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呼出的气息应均匀且平稳舒缓。在练声前可以让学员想象自己站在花园中,用鼻子和嘴闻花香,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员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逐步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对于声音的训练,可以找几个最容易唱响的音来练,练好之后再向两头扩展音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员就会感觉到歌唱得圆润、明亮了,这也就达到了初步练习的目的。在练习的中级阶段,可以选用《红豆词》、《北风吹》、《长城长》等优秀歌曲训练学员的跳音、滑音、断音等,让学生找到最佳的发音部位,实现音色的合理调配。在声乐学习的高级阶段,要求学员做到通、圆、纯、柔,在这一阶段可以选用《我爱你中国》、《小河淌水》等难度较大的歌曲。
(三)歌唱语言的训练
语言是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对歌唱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在歌唱中应对学员进行普通话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吐字方法。首先要进行韵母的发音训练,因为韵母是语言中的有声部分,是表现歌声、语言、感情的主要方式。[3]对有汉语基础的人来说,准确掌握韵母并不困难,但在歌唱中咬字吐词动作都做了夸张,开口度、舌位都发生了变化,要准确掌握韵母的发音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而,应让学员先了解声韵母的发声原理,并根据方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纠正,通过对着镜子练口型、小组练习等方式加强发声练习。
如今我国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声乐教学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老年人获得心理与艺术的双丰收。因而,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老年声乐教学,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8.
篇6
[关键词] 体育新课标 教学建议 创新
本次体育新改革是在前七次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称为第8次课程改革,新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体育专家的事情,更重要地是应该由一线体育教师担当起这一重任,体育改革有了理论的指导还要有指导下的实践,改革的成败就要靠实践来检验,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全力支持新课改,在实践中为理论提供依据,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共同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体育是一件实在在的事情,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还要一一落实,把新标的理念要领会、把握,再逐一实施。
一、鼓励老师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教案,应该说教学设计比教案更复杂。构成教学设计的要素:一是教学任务分析,二是教学目标,三是教学策略制定,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设计自我评价。这五个教学要素决定了教育设计要比教案在内容上更具体,在形式上也更复杂,但是,教学设计虽然难写,却更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意图,有利于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有利于别的老师学习借鉴。
教案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写,但教学设计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会写的,但是教师们还要会写教学设计,这是教师具备的最起友的素质。学校一般要求每周三节体育课要写三个教案,而我们学校规定每周写二个教案一个教学设计。这样做虽然加重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但写教学设计会让教师运用更多的精力把教育程序考虑得更周全,这样就更能锻炼教师的业务水平,更快地提高教育能力。
二、体育课管理从集权制到民主制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倡体育教学的民主化,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受中国的教育实行的是一个集权式教育体制的影响,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的课堂,学生被的进行学习,老师领导者,学生无条件的服从于教师,在这种体制的教学下,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民主可言,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他们的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学校自新课改以来首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在每次的教研会议上强调老师要与学生民主相处,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时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课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和自学的能力。
2.讲求课堂效率
体育课是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身体活动应该是体育课的主宰。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技术的“教”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与放羊式的不负责任的教学方法,要启发学生参与每堂课的设计、组织、活动及课堂评价,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体育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练习,体会学习技能的乐趣,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3.教与学要创新
创新是体育课的灵魂,但要求老师的教学创新,而且也给学生学习创新的机会。体育新课程标准倡导教育个性化,就是要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需要,千万不要追求表面效应,诱导学生作出口是心非的选择。体育课上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讨论,探索,找出适合于自己的方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很快进入到课堂主人的位置。以课堂的民主性、开放性,以学生的创造精神来弥补老师备课的不足,这样,最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运动和娱乐的需要,又没禁锢学生的言行,从而体会今后社会生活的实用技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终身体育思想的启发。
三、构建多文化的体育课和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体育教研组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一改往日教学模式单一的尴尬,主要以毛振明教授10种教学模式为蓝本,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用一到三个模式使用。开始时并不适应,学生也不知道如何主动的在地体育学习中寻求乐趣。所以我们认为,一种教学模式要想被大家公认,首先要平时的体育课上要经常运用这种模式,让学生感觉到在这种模式下才是最好的,最能体现体育教学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学生适应并认同的过程。
四、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下功夫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仅有教学目标而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有教学内容才能谈教学目标,我们不能追求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否则是徒劳的,我们就这一原则,对内容的开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我们学校虽处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教学内容很少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等,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新项目,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体育教学内容更科学,更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学习。
1.把儿童乡村游戏搬入课堂
城市引入儿童乡村游戏不是困难的,如今,如跎螺、秋千等项目都可以拿到体育课堂中来。体育游戏是作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它是广大儿童陶冶情操、接受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它伴随着一代代各民族儿童少年成长,也深受当代儿童的喜爱,使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认同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的五大目标为儿童老游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活动项目形式鲜活多样,在常有的趣味性中蕴含着各种身体练习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儿童老游戏来自于儿童的生活,符合他们爱玩的天性,这些游戏让儿童生活走进课堂,使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锻炼,并获得强健的体魄。
2.让劳动进入体育课堂
在城市学校,学生很少有参加劳动。在城市,如果把劳动当作体育教学内容可能比较难,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打扫校园卫生,到工厂帮工人做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内容。毛振明与赖天德教授的“体育课应引进什么新的教学内容”一文中的“南瓜扁担进课堂”就不难理解了,应该说客观上增加了体育教学内容,也正是改革所提倡的,更是亟待挖掘和整合的中国文化。
总之,新课改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专家与教师共同形成合力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如果仅凭专家下达文件,而一线教师得不到落实也成为一纸空文。体育教师要进行课程改革,先要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就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这样教师才有了奋斗方向与目标。鼓励教师当课程改革的主人翁,把新课改当成自己的重要任务,不能拖拖拉拉、敷衍了事,这样新课改才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彭则鹏.调查报告:一块试验田.中国体育报,2001-9-5.
[2]李建军.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1).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对策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化学实验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课型,不仅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起到深化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体验学科探究的过程。但是,根据素质教育和高考备考的要求,这种课型并没有较大的改观。本人结合从求学到教学的体会,谈谈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1.对化学实验不重视
如某校初三学生参加中考实验考察,要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中三选一,我经过实际调查得知90%的学生选考物理,只有个别学生选考化学。结果,学校统一要求学生都考物理。可想而知,平时学生还做化学实验吗?与物理实验课相比,化学实验课有它自身的特点,即易耗品多。它需要的药品试剂,品种多价格高,这些药品试剂要经常补充;它需要的玻璃仪器品种多,一些磨口玻璃仪器因制造工艺特殊而价格昂贵。因此,一些学校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不能及时添置仪器药品,造成缺仪少药,给化学实验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2.课堂秩序问题
化学实验课是一种最复杂的课型。实验课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是开放的、自主的,极易导致纪律松散、课堂失控,甚至影响目标完成。课上我们不仅要完成知识目标,还要避免环境污染、爆炸、产生有毒气体等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某些老师提到实验课就发愁,一节课下来嗓子都哑了,两条腿像灌了铅。老师是非常不愿意上实验课的,但为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只能硬着头皮上。
3.实验员任务重
实验员是化学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化学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某些文科教师认为实验员是闲职,我真替实验员感到冤枉。我们学校只有一位化学实验员,实验开出率几乎100%。每次到化学实验室这位老师都在忙。90%的实验用到的物品高达20多种,在实验台上能从左到右排满。再一个配制药品的问题,不同的实验需要不同浓度的药品,如果配制4种药品将要花费半天的时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分组实验“中和滴定”,实验用品11种,开出组数25组。首先,准备仪器。先准备酸碱滴定管,检查是否漏水。酸式滴定管要抹油,检查是否漏水,如果漏水,要把油擦干净重新抹油;更麻烦的是,如果旋塞当中的小孔被油堵住了更需要有耐心、有时间去修理。同样,碱式滴定管也要检查是否漏水,玻璃球先装进胶皮管里,然后灌水观察。这就用去半天的时间了。再从仪器室取出滴定管夹、烧杯、锥形瓶、铁架台、白纸、烧杯、玻璃棒、量筒、天平、药匙、洗液瓶分放在25个实验台上。其次准备药品,配制标准的HCl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酚酞试液。配制的药品要适量,不足,要再配;过量,时间长后大部分药品会变质造成浪费。做完实验后要分类分种放回原位。25个酸式滴定管都要取下旋塞擦净油,裹上白纸,用橡皮筋固定。碱式滴定管要取下胶管,从胶管里挤出玻璃球存放。总的算下来,“中和滴定”这一个实验,实验员要干两天,一个年级的实验呢?整个学校的实验呢?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实验员,学生能做几个实验呢?
二、实验课实施的几种有效策略
1.教师首先要明确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正说明了直接观察对于认识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努力提高实验的开出率,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和各科能力的培养。能力不是做一个实验就能培养出来的,是长期投入的结果。2008年,我校理综高考成绩平均分比兄弟学校高出15分,这一显著成绩与学校领导对化学实验的关心是分不开的,是对我们实验员辛勤劳动的回报。
2.教师要有充分的储备和灵敏的教学机智
实验教学有较开放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事先充分设想和预见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和遭遇的挫折、失败等。但是由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无法预见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捕捉问题的睿智。
3.学生要理解实验内容。
实验能力是一种在具体的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而不是一种照本宣科的验证性操作。如“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中和热的测定”等实验中,如果学生真正意识到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宏观的、定量的技术手段,从微观层面深入揭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那么他们就不会把天平、坩埚、干燥器、温度计、搅拌棒等仪器的使用当作一种简单的孤立的机械进行操作了。学生在关注自己所作实验本身的同时,也在不断思索所进行的每一步操作有什么目的,从而使自己的操作表现出规范性和系统性。
4.将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实验教学中,只通过演示、讲解实验步骤还不够,这往往不能让大多数学生掌握。笔者常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以动画的形式一步步展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效果显著。
5.写实验报告
篇8
一、学习新理念,领悟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新课程下,教师要注重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新理念,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首先,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再次,通过知识技能学习,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学会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二、反思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每天只忙碌于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很少学习研究教学理论、研究了解学生;不重视教学反思,不讲究技巧,不注重革新,总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与同事交流、切磋教学心得,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往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总是事倍功半。
教学中要善于反思,做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积极反思: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下节课如何改进等等, 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实践,落实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体现生活化和情境化。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新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是:(1)看情境图,(2)说情境图,(3)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买电器”一课,首先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情境图意思,即这些图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很多离奇古怪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内容。
2、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3、解释应用。
教学后,选取课后练习或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53页的“试一试” (1)(2)、(3)题和54页“练一练”1、2、3题。
4、课堂小结。
篇9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从教育手段到教育思想的革命。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象、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及灵活的人机对话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相对单一的模式,拓展了教学时空,扩大了教学资源,能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课堂形象生动。各种媒体能较好的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强化已初步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易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多媒体教学备受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近几年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由于多媒体使用的时间较短,教师对它认识不足,使用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建议一:准确定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多媒体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课堂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定位不准。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不是教学目的。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造成教学本末倒置。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过分依赖多媒体,追求课堂的花哨、用课件代替朗读、代替学生实验、代替教师讲读、教学进程服从于课件设置的顺序,导致课堂僵化,学生回答的知识结论必须与课件结论一致等等。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对多媒体的工具、手段地位定位不准。
建议二: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有相当一部分多媒体课出现了多媒体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没有很好的将多媒体资源与学科课程结合。例如:用课件代替理化实验、代替语文朗读等。课件的应用扼了理化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扼杀了物理、化学是实验性学科的本质特点,扼杀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所表达的审美意境。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符合学科特点,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无疑是失败的。所以多媒体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科特点,使课件、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相互之间共生效应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建议三:教师应增强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 多媒体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在职教师的绝大部分人都未接受过专门的学习,都是半路出家,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只有掌握多媒体的常识和技能,才能熟练的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才能在教学中驾驭多媒体,为教学服好务,提高教学效果。
建议四:善于收集、整理课件资源。 多媒体教学现已成为一种常规课堂,教师会经常使用。如果每个教师都是自己做课件,那么工作量非常大,教师们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应善于从网上或远程教育资源上收集大量的课件,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在学校的资源库中,作为多媒体教学教师备课的资源。
篇10
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生物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在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增加了“内环境与稳态”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难以充分理解稳态的本质内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供参考。
1 增加“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
“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对于学生理解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本质及意义有一定帮助。19世纪法国著名生理学家伯尔纳(Claude Bernard)发现,一切生命组织都有一个奇妙的共性,这就是它们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能够保持稳定不变。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所有生命机制不论如何变化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内环境中保持生命条件的稳定。”他的这些观点在50年后被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坎农认为:内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可变的、可动的相对稳定状态,并且用稳态(homeostasis)这一术语概括。在教学中增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稳态概念提出的前提条件,理解稳态概念的动态实质,在有所铺垫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涵,将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
2 降低知识难度,突出稳态的概念内涵
新教材中用缓冲物质对内环境pH值的调节作用来说明稳态现象,可结合高中化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缓冲物质的作用机理,但不必研究过细。由于课时有限,必须把重点放在对稳态概念内涵的理解上。其实,稳态概念内涵在于突出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和机制。稳态现象是十分丰富的,新教材在前一节中所探讨的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状态和肝脏活动之间的动态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传统的生理学观点认为,稳态的形成机制是在神经系统和以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体液调节的共同协调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统一活动而达到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但现代生物学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才是使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因此,笔者认为,突出机体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网络调节作用,其意义更为重要。
3 在教学中渗透机体整体性、开放性以及系统观、信息观等现代生命科学思想
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认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不断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使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在稳态现象的机制问题上,现在已经证实,机体至少有三大调节系统参与到稳态调节中,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前两者的调节作用早已被公认,成为经典的传统的生理学对稳态机制的解释,而后一种调节作用正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研究范畴。免疫系统通过游走的免疫细胞感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所不能感知的其他类型的刺激(比如异物或外来抗原之类的刺激),并且通过释放细胞因子(CK)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消除这一类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现代分子生物学揭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共享,这些信息分子除了体液因子之外,还有许多生物活性分子(比如多肽激素等等),它们参与机体稳态调节,各自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作用,各系统之间通过反馈调节协调一致,维持机体的统一性和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