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立项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立项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过程控制;实践性
课题研究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教师队伍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也不断增多,但随之带来的科研课题管理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为:课题立项后不按计划开展研究;高职称、科研能力强的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只作摆设,不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者参与课题研究的精力与时间不够,对课题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等等。这些都将严重地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按期按质完成,致使科研成果质量下降,课题研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对象
ISO9000/2000认为过程控制就是对过程进行策划,并对整个过程实施控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其指导思想是: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过程控制来确保过程的结果符合规定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一般都包括:课题立项前的管理、课题实施阶段的管理和课题结题后的管理[1]等环节,因此,对科研课题实施的全过程控制主要就是对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全过程要素进行必要的控制,确保科研课题质量符合预期效果。
二、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内容及措施
1.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控制
课题申报立项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开始步骤。控制内容主要有:课题选题立项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控制两个方面。
(1)课题选题立项控制。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是课题申报的第一步,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题的主攻方向、目标和内容,对科研课题研究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控制重点为: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对此,学院科研处每年都会根据各项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时间提前着手组织申报准备工作,确保课题申报质量,增加课题的立项率。具体措施有:积极主动与上级立项单位加强联系,及时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等信息;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公示、电话通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聘请国家、省部级著名职教专家来院进行科研课题申报知识和填报技巧讲座;用科研经费购买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专业书籍,配发给每个系部组织学习,使申报者对科研课题申报所需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较详细的了解,确保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
(2)课题设计论证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专家评审课题时最为关注的重点。控制重点是:课题论证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立项依据的客观充分;目标表述的准确、具体、简明;研究内容的切题、具体、完整,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方法是否科学、路线是否合理、先进可行,措施是否具体明确,组成人员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完成条件是否实事求是;预期结果是否明确等。学院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评审审查机制,确保申报课题的高起点。所有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必须先通过本系部专业教师的初审,再由科研处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会议评审论证,用投票表决的方式评出主题鲜明、优势突出、逻辑严紧、思路清晰、论述流畅的高质量优秀课题推荐申报。
2.教育科研课题实施阶段控制
课题实施阶段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完成鉴定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控制内容主要有:开题论证控制、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经费控制四个方面。
(1)课题开题论证控制。课题开题论证是课题申报立项后对课题研究的再认识,再深化过程,它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是顺利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保障,是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需要。控制重点:课题名称主题确切、特色鲜明;研究综述全面客观;课题研究界定准确;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定位具体;课题研究内容突出主题和紧扣研究目标;课题研究方法有针对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措施可操作。学院科研处对教育科研课题开题论证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即科研课题开题论证首先应在课题组范围内进行,让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了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具体做法;然后再聘请有关专家、权威开题论证,对课题研究方案提出进一步全面的系统的研讨与审议,就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修改意见和建设,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然后要求课题组根据专家组的修改建设,认真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按修改后的论证方案组织实施,以此提高课题整体研究层次。
(2)课题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中期检查是课题研究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检查方法原则上是按《课题开题论证书》所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等逐条进行检查考核。控制重点是:课题研究是否偏离研究方案目标;课题研究是否按计划的内容与进度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等。对此,学院制定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中期实施阶段各因素加以控制,确保课题有计划、有步骤、按质按量地进行。如学院科研处从课题立项开始,就安排有专人联系对接课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跟踪、督促,并于每年9月份定期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对立项科研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对提前或按进度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未按进度完成的课题则进行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调整实际操作与计划的偏差,对于无故不能按期完成或进度缓慢者给予警告批评,直至终止课题研究,撤消课题经费,且课题主持人两年内不得再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以此来保持课题成果的高质量。
(3)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结题验收是课题研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的总结和评价。控制的重点:课题研究内容、最终成果是否按原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课题研究的依据、思路、操作、方法是否科学。学院出台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成果质量进行控制,如科研课题完成后,课题主持人要及时向科研处提出结题申请,并提供结题鉴定所需的有关材料及社会影响和效果的证明材料,在完成系部初审的基础上,科研处会同有关专家对照其开题论证书的要求进行课题完成情况评审,给出书面结论。对评审合格的课题,学院根据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给予结题奖,同时作为课题资料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奖的课题成果等,还根据不同级别另行给予奖励,确保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率和优秀率。
3.课题文件资料归档控制
科研课题文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学院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控制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学院制定有科研档案管理办法,确保课题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如把科研课题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的程序中,列入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并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工作特性,明确归档范围、工作目标及具体要求,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完整地收集、积累、整理、预立卷。管理办法中规定:教育科研课题归档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负责日常科研文件的收集,科研处负责督促、指导科技人员作好文件材料的积累工作;科研档案归档的重点是我院承担的教育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阶段形成的作为研究结果依据的原始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科研档案实行教育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四同步”管理。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教研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学院档案管理部门出具教育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三、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的成效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对所有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率、结题率、优秀率稳步提高,学院科研工作显现出勃勃生机。至2011年8月,学院共获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类立项课题29项,省市级以上论文奖44项,省市级以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在核心期刊或国家级期刊上公开349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19篇);公开出版专著5部,课题研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包括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课题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有利于对课题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有利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协调,为确保科研课题按预定的目标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采供血 科教管理 人员素质
进入新世纪,采供血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加强血液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实施科教兴站,是作为血站工作者需要不断面对的问题。常州血站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实施科教兴站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教学建设有力推进,进一步提升了血站的综合实力。
1.工作现状
1.1有了体系
一是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站学术委员会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二是有明确的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将科教工作目标,纳入科室年度目标考核责任进行考核。三是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大科教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人才培训,加大科研投入,营造科教工作氛围。
1.2有了制度
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了科研教学建设目标,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包括《科研计划课题管理规定》、《科研项目与论文奖励办法》、《出国进修管理规定》、《在职职工继续教育管理规定》、《职工培训管理规定》等,并根据工作实际,逐年进行修订,不断完善。
1.3有了平台
一是建立了合作平台。与常州市各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肯塔基州河谷地区血液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有效开展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交流;二是建立了培训平台。以常州市医学会输血专业委员会为培训基地,举办或承办各类省级、市级继教项目培训班,讲授新知识,传授新方法,提高临床医技人员学术水平,保证临床用血质量与安全。
1.4有了措施
一是创新思路抓科研。面对采供血机构普遍存在的医学基础研究和设施比较薄弱,科研基础差,高档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匮乏的现状,我们充分认识到科研建设方面的不足,创新思路,加大基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从站级课题评审立项入手,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建立站级课题基金,对立项及结题课题发放津贴,取得成果后进行大额度奖励,同时,推荐较好的站级课题申报局级或以上科研课题。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全站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科室内部及科室间的技术协作和整合,从而推动血站科研工作发展。目前,我站开展的站级课题有采供血工作中血液偏型预警模型的建立,采血后18小时内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研究,病毒灭活血浆和冰冻血浆中蛋白含量差异性研究,献血利他行为的动因研究,血液经辐照后各项细胞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病毒灭活血浆中亚甲蓝含量测定新方法研究,血站文化建设思考与探讨,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等,课题内容包括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或与血站建设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定期追踪立项项目进展情况,保证经费的到位和使用,以确保课题的完成。我们还多次修改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深化管理,加大奖励力度,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血站科研工作全面发展。
二是注重效果抓教学。面对血站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拔尖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认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一方面,我们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职工报考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在职学历教育,鼓励职工晋升职称,选派职工外出培训交流、鼓励职工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刻苦钻研业务,岗位自学成才。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及重点培养对象,在学习上给予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有计划选派其到国内外血液中心进行进修深造,加强与国内外采供血机构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我们打造适合血站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来提高人员整体素质。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集中授课、岗位带教等措施,多形式开展培训工作。邀请美国专家来常开展国际学术讲座,举办普通话、英语学习班,组织护理人员赴临床急诊室进行学习交流,开展劳动竞赛,表彰技术高手,采取互动交流、实践锻炼模式,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对各类培训实施的有效性评价,采用理论考试、操作考核、撰写小结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认,对培训考核不合格者进行补培训再考核,确保各类培训合格率达100%。对员工实施培训满意度调查,在培训效果上重点加强对师资队伍的评估确认。另外,我们以常州市医学会输血专业委员会为培训基地,每年举办或承办各类省级、市级继教项目培训班,讲授新知识,传授新方法,提高血站学术地位。
1.5有了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血站在科研管理、教学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2005年起,通过科技局立项的课题有3项,卫生局立项的课题有8项。通过与临床合作搞科研,共取得科技成果进步奖5项,包括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我站独立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四等奖。为加快医学新技术引进和应用,共取得医学新技术引进奖5项,其中,获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项,市卫生局医学新技术引进奖4项。自2006年以来,共举办或承办省级研讨班5次,举办市级培训班7次,来自全省血液系统及市临床专家代表8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及研讨。在全省第一个引进病毒灭活血浆、机械分离血小板、快速解冻洗涤冰冻红细胞等多项新技术。2009年我站成为全国首个通过ISO9001、OHS18001、ISO14001三体系独立论证的采供血机构。2010年,常州血站高标准地通过国家卫生部督导检查和江苏省采供血机构执业许可评审,并且成为卫生部采供血机构核酸检测试点单位十五家之一,为常州地区血液工作向全国一流迈进,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2.直面不足
我们的科教工作,与省内外采供血机构相比,与市卫生系统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学术钻研氛围不浓,输血科研课题较少,发表的论文不多、质量不高等方面。差距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我市无医学院校,医学基础研究和设施比较薄弱,科研基础比较差。主观上,主要是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的科技转化率不高,工作人员对科研的重视不够。
3.工作方向
3.1全面规划
结合血站实际,确立科教工作目标,把握好采供血机构特色,加大高层次技术研发,加大对各类医学新技术的引进,认真规划,全面实施,确保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3.2全面拓展
主动追踪世界医学科技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吸收和针对性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在应用中消化吸收,在实践中改造提高。依托市医疗机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主动去找老师、找朋友,进行科研合作和联合攻关,集中优势资源,利用合作平台,共建重点项目。举办高层次国际国家级学术会议,扩大人才、技术的影响力。
3.3全面推进
一是选准方向,第一重临床应用,把重心放在解决临床用血的难题和重点,第二重血站特色,根据血站的特点、科研基础和人才结构,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的研究。二是高度重视。把科教工作作为发展大计、工作重心和投入重点,重视科教、人才工作,为科技人员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强管理。责任到科,目标到人,按时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庆峰,钱宝华,花美仙等.提高医院血站人员素质的途径[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4):377
篇3
[关键词]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28-02
1 问题的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其基本的表现一是原创性基础类研究成果偏少,二是高水平应用型技术成果不多,三是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偏低。造成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传统科研组织模式不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一些研究型大学纷纷恢复学院制,使学院在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通过横向的联合弥补学科过于分化的不足,有的大学还进行了校―院―所制改革,但总的来看,这些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学院)一系一教研室”组织结构仍然是我国高校主要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另外,计划经济的模式依然存在,包括科研经费和科技推广经费基本上依靠财政投入,造成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经费不足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科研管理只注意科研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关系,工作思路仍然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
1.2 具体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
单纯量化式评价体系阻碍着科研和学术的繁荣。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一般以、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等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过度量化、周期很短又助长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影响了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学术的繁荣发展;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研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造成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1.3 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环节缺失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仍未从“计划立项―科学研究―鉴定报奖”的旧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在计划课题立项时对预计产生的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方面、市场需求及生产条件、工艺条件了解不够深入,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造成与市场的脱节。同时,高校科技产业有待进一步规范,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之间、与从事创新产业的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此外,知识产权的界定和利益享受主体不够明确,影响了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而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既制约了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又造成了严重的无形资产的流失。
1.4 重项目申请,轻项目管理
目前,众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是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的质量,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科研奖励上。无论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还是科研工作者,都习惯于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高低、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的价值取向可能会对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不良的引导作用。如果将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从事人文学科与工程技术的教师统一按照科研经费的多少来比较他们学术水平的高低就十分荒唐了。这种观念对科研人员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在研课题的完成质量,不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1.5 重科研经费的制度管理,轻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
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以课题制为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是以项目为单位来具体进行的。这就使得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对科研经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都非常重视,各高校也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政策和财务制度;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从全局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用途进行考察、审计,即经费支出是否是项目所需,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资源的浪费现象等。
1.6 重项目考核形式,轻绩效管理,经费效益低下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一方面,虽然科研项目的合同(任务书)作为最基本的法律文书,详细地规定了任务下达单位和项目承担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最终的成果形式,但是,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进一步完善科研合同(任务书)管理,尤其是细化年度目标和最终成果目标,以及明确相关的违约责任,规定违约追究办法。因此,结题时对科研成果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对于完不成科研计划者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条款,造成处理起来无据可依,只好不了了之。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中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目前,一些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结题时无成果,或成果水平低,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结题时拿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充数,一些应用研究的项目,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缺乏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无法得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经费绩效,因此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研的效益,造成科研经费的效益低下。
2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2.1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不同学科以及教师的合作
继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模式在科研管理方面的遗留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如在学院之下组建研究所,建立以校―院―所三级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并使研究所成为责权利相统一的教学科研实体,强化对科研的统筹协调。从制度上确立教授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努力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结合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倡导不同学科以及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合作。
2.2 完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并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坚持科研工作考核的激励约束导向,但必须由偏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重点是完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及差异,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遵循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与实际,适当拉大考核的时间跨度,允许和宽容教师科学探索的失败,关键看做了什么而不是简单追求结果和数量,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引导和保障教师以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潜心学术、投身创新,努力做出原始性、基础性、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2.3 加强科研经费的筹措与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目前高校争取的科研经费数量虽然可观,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经费与资源并不充裕,不同高校之间也极不平衡。因而,政府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开源节流,通过多种途径多方筹措科研经费。与此同时,高校要切实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纳入学校的审核监督之下,既要尊重课题负责人的经费使用审核的自,又要明确规定经费报销的项目范围,如设备仪器采购、书报资料订阅、外出学习调研等,允许合理的劳务报酬等支出,但总体要求必须与科研项目紧密相关,确保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
2.4 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在倡导并保障教师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与产业部门和各大企业的科研合作,努力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成果。要建设好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渠道。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措施,包括科研成果的评估、使用、投资以及对成果主要研发人员的奖励办法,设立创业基金并完善使用管理办法等,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投身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
2.5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一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二要有高水平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实践能力,三要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四要有组织协调关系能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能力,既同本单位科研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心里有数,又与上级科研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政策和指示了然于心,并且能够把二者交流的各个环节协调好,促进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瑞,等.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145.
[2]陈省平.科技项目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教研室;绩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7-02
教研室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单位,对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保证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目前共有19个教研室,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和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教研室工作评价办法,开展教研室评价工作,对促进教研室建设、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十分必要。以下就本院如何尝试构建与实施教研室绩效评价体系作一探讨。
一、制定教研室绩效评价背景
基础医学院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对教研室的职责任务均有明确规定。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及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对教研室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教研室通过不懈努力,在许多领域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学院对教师个人和某个单项项目给予了一定奖励,但对教研室取得的综合成绩尚无统一评定标准和奖励。为了进一步增强教研室教师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进取心,有必要对教研室的综合成绩进行评比,实行奖励。鉴于此,基础医学院尝试对各教研室进行了绩效评价,旨在进一步强化教研室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教研室绩效评价标准
即评什么的问题。这是整个绩效评价成败的关键。要紧紧把握“绩效”两字,绩效评价不等同于合格教研室的考核,主要是评价一年内教研室取得的成绩,而不是完成的任务。不要求面面俱到,主导思想是“不求其全,求其精,不求其大,求其实”。在制定评价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要立足于学院的实际和发展前景,起到导向作用。要把握好以下原则:科学性、导向性、可测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标准统一、证据充分的原则;横向比较、相对更优的原则。基础医学院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制定出了教研室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内容为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制度与活动),也就是教研室工作的主要四个方面。10个二级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分解而成,其中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文档保存;教学方面包括教学任务的执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科研方面包括课题立项、科研成果和;队伍建设包括参加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交流、进修培训、学历深造等的人次以及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情况。具体评分标准分A、B、C三个等级,做到内涵丰富,脉络清楚,指标量化,评分具体,操作性强。具体评价标准见下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研室建设绩效评价评分表
三、教研室绩效评价方式与程序
即怎样评的问题。这是整个绩效评价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绩效评价标准制定后,能否顺利开展评比,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就要看绩效评价方式和程序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严格把关。具体如下:
1.采用自评与专家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由教研室主任带领本室教师进行自评,要求在自评过程中,正确评价,证据充分。在自评的基础上,学院邀请院外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查看自评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不符合要求的给予纠正评分。
2.工作人员进行统计、核实和查看资料。由责任心强、对教研室工作熟悉的工作人员进行统计、核实,避免漏报和虚报现象发生。
3.会议审核得出分值。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进行审核,评出最后得分,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公正。
4.评选结果进行公示。把各教研室的评分及排名情况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为7天。在公示期间若有异议,可向学院提出,学院相关人员负责解释。
5.择优奖励。公示期满,若无异议,则学院进行择优奖励。奖励分综合奖和单项奖,旨在要求各教研室走全面协调平衡发展之路,也鼓励某些教研室在单个领域拔尖。获得奖励的各教研室自行制定奖励办法,奖励办法报学院备案。教研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奖励资格:①发生过教学事故;②教学过程中导致重大伤害事故;③有教师受到处分;④其他对学院造成严重影响的。
四、成立教研室绩效评价机构
即谁来评的问题。这是整个绩效评价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成立教研室绩效评价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特邀专家、教研室主任及其相关人员为成员。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院长负总责,有效保证评价的顺利开展;从其他部门邀请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教研室主任为成员,能在评价的过程中看到差距,发现特色,明确改进的方向;其他相关人员在评价过程中负责统计、核实各教研室的工作,避免漏报和虚报现象发生。
五、讨论
1.从整个绩效评价过程看,解决了评什么、怎样评、谁来评三个问题。“评什么”是指制定教研室绩效评价标准,这是整个绩效评价成败的关键;“怎样评”是指教研室评价的方式和程序,这是整个绩效评价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谁来评”是指考评人是谁,这是整个评价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2.从评价标准看,具有的特点是:①可操作性强,少而精,模糊指标少;②以定量为主,充分考虑不可控因素;③内涵丰富,具有导向性,鼓励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符合学校建精品大学,创世界名牌的办学理念;④有明确指标,如教科研课题立项、成果及论文等;⑤教科研并重,符合学校以“研究教学型、特色性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
3.从评价方式和程序上看,具有的特点是:①层层递进,严格把关。按自评—专家检查—会议审核—结果公示的程序进行,做到严格把关,力求公平的效果。②树立典范,鞭策落后。对成绩优秀的教研室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树立典范;给排名靠后的教研室起到榜样作用,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共同进步的目的。③一票否决制。通过一票否决制,尽可能杜绝重大教学事故或伤害事故发生。
4.从评价机构看,具有的特点是:①领导重视。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院长亲自担任组长,作为学院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②分工明确。院长负总责,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③客观公正。邀请院外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进行检查,做到客观公正。
5.从评价结果看,成绩优秀的教研室具有的特点是:①教科研成果显著,体现拔尖;②重视人才培养,形成合力;③制度完善,活动丰富,记录完整。
六、结束语
教研室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什么,而在于今后如何改进提高。绩效评价是加强教研室建设的一个优选手段,通过评价,进行横向比较,可以衡量本教研室的教科研水平及管理水平在全院所处的位置;通过评价,对教研室的管理进行梳理,发现特色和亮点,找出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从而促进教研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医学院对19个教研室进行了绩效评价,总体效果良好,但仍有不够满意的地方。学院将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并随着学院的发展,根据工作重心,适时增减评价指标、调整指标分值,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保持先进性,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颖.教研室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07,(52):214-215.
[2]陈丽芬,樊洁,贾建国.临床医学院教研室评估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23-1326.
[3]韦红卫,韦建宝等.普通高校教研室建设及评价体系的建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5):874-876.
[4]王建刚.关于高校教研室评估问题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60(3):65-67.
[5]季胤.高职院校教研室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10-11,21.
[6]屠群锋.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47-51.
篇5
本文作者:张涤非工作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改革阻力重重,管理水平徘徊不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需要做到实事求是,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许多成人教育学院在一定程度上还缺少敢于向习惯思维挑战、与传统观念决裂,突破自己,也突破前人的与时俱进的勇气,经常患得患失,在发展的过程中步子不够大,办法不多。如,学院中层干部使用提拔不够重视,个别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受到压抑;学院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大锅饭”现象比较严重;科室的设置不适应学院转型的要求,职工之间的工作量差异较大;旧的用人方式不适应学院事业发展的需要,需要的人才引进难度大,不需要的人员难以清退。
科研是学院的三大职能之一。通过科研促进成人教育的管理与教学,进而促进成人教育学院事业的发展,是成人教育学院摆脱困境、走向创新的必然选择。科研促进管理水平提高。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对象复杂、工作职能多元、管理具有挑战性等特点。管理者应该将自己的管理经验上升为系统的认识,再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其管理。一个好的管理人员应该向着成人教育专家的方向前进。管理人员积极投身成人教育科研,对于提高自身水平从而增强管理科学性、提高管理质量是大有裨益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参加进修,对涉及成人教育科研的理论书籍,要大量阅读,吸取精华,做好笔记,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科研是成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能提高教学人员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学人员在科学研究中,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能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也能了解边缘学科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动态。教职工在科学研究中掌握了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了解了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在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学到较新、较全面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教学人员将科研成果编入有关教材或教辅资料中,还可以加快教材更新,提高教材质量。科研促进学院办学竞争力的提高。管理质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影响成人教育学院办学竞争力的根本要素。成人教育学院的科研整体水平较高,就说明其教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较高,进而表明其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有较强师资力量作保障。科研水平上去了,科研成果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学院对教师和学员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强,就会受到全社会专家和学者的尊重,学院就会做大、做优、做强,就会在社会具有较高的地位,从而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1]。科研促进事业创新发展。成人教育学院现已形成多专业、多类型、多形式兼容的办学格局。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专业技术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以及专业证书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相互衔接,齐头并进。当前成人教育学院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应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求解决函授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和办法,如,函授站点结构改革问题、函授站点经费投入问题、教学院系授课投入问题、函授站点的管理力度问题和现代化教学的投入问题。应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求推进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创新传统函授、业余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如怎样建立成人教育学院教学网站,将优质课件挂到网站上,供各类学生网上学习;怎样与社会上具有一定实力和具有远程网络教育办学资质的单位合作,共建网络学习平台。
“科研兴院”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宣传标语,而是一项战略任务,需要贯彻落实,强力推进。树立科研兴院的战略意识。有人认为,成人教育学院的职能只是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只是“游击战”,是“细枝末节”,是可有可无的。这一观点是偏颇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固然是成人教育学院的基本职能,但同时,科研育人也是成人教育学院必不可少的重要职能。在工作中,学院领导应把科研与管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管理与教学,实现管理、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把科研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统筹安排,落到实处,协调、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学院领导只要重视科研工作,就能不断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学院要使科研兴院不走过场,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科学规划、设计科研兴院的方案,组织实施、管理、协调科研兴院工作,保证科研兴院计划、执行、管理、反馈过程的完整性、有效性。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科研兴院的导向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倡导管理型科研和教学型科研。管理与教学始终是成人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其基础地位不容忽视。而科研应该是把管理与教学作为中心的基础上的科研,它是为管理与教学服务的。成人教育学院的教职工首先根据机构设置的岗位和工作职责的要求,尽职尽责完成本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教职工应当围绕本职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与问题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去试图求得管理问题与教学问题的解决。教职工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职工的实际工作,是管理与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题就很有现实意义了。因为课题是自己管理与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职工就会注重接下来的研究过程。这样的研究程序既解决了研究课题的来源问题,也解决了研究课题的应用问题,教职工也有兴趣,乐于从事这样的课题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重点支持国家和省市级各类课题的申报。成人教育学院由于科研基础较为薄弱,立项课题有限,获得上级部门资助的机会自然较会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是被动地“等、靠、要”,还是主动加大自身科研投入,是关系到“科研兴院”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学院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必要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为教育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学院要购置必要的教育教学研究所需专著,订购必要的教育、教学期刊,为教职工网上查阅教育科研信息创造条件,及时提供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和科研成果评奖信息,积极组织协调教职工申报并给予经费支持。通过运用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提高优秀人才的福利待遇、住房条件,配备实验室等手段来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同时也可通过专项基金的设立,鼓励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和造就新的优秀学术带头人[2]。完善科研资助和科研奖励办法。为了强化科研行为,调动成人教育工作者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科研成绩突出的教职工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将科研成绩作为教职工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制定科研资助和科研奖励的原则是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力争使分类指导,达到既要促进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又要多数教职工和科研骨干都基本满足的目的。科研项目可以分为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地市级项目和学院项目,奖励标准应原则上按一定比例给予经费支持,级别越高,配套比例越高;对论文的资助,可以分为内刊、一般CN、中文核心以及CSSCI、SCI来源期刊四类,奖励标准应原则上等于或高于版面费,中文核心以及CSSCI、SCI来源期刊可以重奖;为鼓励科研骨干冲刺高级别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可以在奖励的同时,给予单项经费资助。
篇6
(一)对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理解、定位不准确
无论是在学校管理层中,还是普通教师群体中,“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低,学术水平差,科研只是用来评职称”的观点有着很大的市场。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薄弱,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高职院校囿于生源、师资、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局限,将学生管理、常规教学、实验实训等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所致,其实质则是高职院校对科研的定位不准确、对于高职院校科研的理解有偏差。高等职业院校做科研主要做什么?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否也应该是向研究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那样做大量基础性、理论性的“纯学术”研究?答案是否定的。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有科研理念上的转变,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不是去做“纯学术”研究,而是在“密切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发展,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上做文章,在“产教融合、特色办学,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上找到突破口。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过程不应该是“做调研、写文章、编教材”,而是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国家进行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科研的成果应该是大量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不能及时跟进国家产业发展动态进行调整,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欠缺,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不协调。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科研管理中,缺乏对结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科研管理制度的研究,没有对本校科研工作的长远规划,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目标、重点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重课题申报,轻应用研究,项目结题评估制度不健全,结题数量多、科研产出少、科研成果水平低。
(三)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支持、服务不够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将招生作为学校创收的主要途径,导致出现盲目招生,超额招生的现象大量出现。许多学校每年的招生数量远远超出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的承载额度,部分院校师生比高达1:30以上,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跨专业、多课程教学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进行科研和知识更新。此外,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由中等职业学校合并、重组、升格而来,步入高校序列的时间不久,这些院校科研力量薄弱,缺乏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学术氛围较差,科研意识缺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亟需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支持与服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促进学校教师的成长,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
(四)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科研工作是一项人力、技术、设施设备上均需要大量投入的工作,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所需实验环境均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相对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校内科研经费。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与投入严重不足,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更是无暇顾及,高职院校从校外获得科研经费非常有限。高职院校很难通过与普通高等学校的竞争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较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及较多经费支持,并且现阶段通过实行校企联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获得科研经费的难度更大,高等职业院校较高层次的科研立项少、科研成果少、科研成果的转化较弱的现象持续存在。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投入与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相比显得尤为紧迫,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环境、经费投入无法满足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实现以研促教、产教融合的需求,使高职院校在促进国家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对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思考
(一)科研工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内在发展的动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具有较高的“动态调整能力”,在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整合力度,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建设专业化程度较高和转型适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密切与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事业的联系,更好地发挥高师院校的引领与服务职能。职业课程与教材改革要求开发和编写能够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不仅需要教师对行业企业有全新的深层次认识,更要密切与企业产业前沿的联系,能够把握行业对专业教育的前瞻性要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教师的科研创新工作,不仅是密切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动态的基本途径,更是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我国高职职业教育才能够更加贴近产业升级的需求,并逐步能够在行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二)坚持教研和应用两大方向,服务于学校教学和地方
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构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环境,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本科院校,在科研定位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本着“干什么,研究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教研和应用两大方向,服务于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具体定位在:面向教学、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第一线,强化实践意识,重视对中微型企业进行技术应用支持和产品、工艺创新的课题研究,突出技术的实用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研究特色,通过大力开展科研工作提升师资水平,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研究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坚持为教学改革服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办学规模急速扩大的发展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凸现出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如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学生入学水平的差异性、理实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职业特色教材建设、“适应性”特色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这些来源于高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只有立足学校实际,变革办学理念,创新教学思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高职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通过建立学习型教师组织,进一步认清、吃透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办学规律,对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革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手法转变等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在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高等职业院校将教学科研工作的突破口应重点放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上,特别是新经济形势下适用社会服务需求、经济结构调整需求的现代化职业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方面,寻求突破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科型、知识型教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人才为主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高专教育模式。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必须坚持科研”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推动科研与教学、产业与教学的大融合,通过科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量力而行,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而科研活动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学结合模式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结合点、切入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要定位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客观评估和分析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准确把握可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研发能力等状况,积极稳妥地开展科研工作。例如,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幼教、小教为主,职教幼教并举的师范特色浓厚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就选择以紧贴小学、学前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服务川北地区小学、幼儿园提供教学科研支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学校通过建立“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蜀道研究中心”、“川北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孵化平台,开展一些应用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工作,服务于地方和行业发展,为广元“生态强市、文旅兴市”作贡献。
(三)创设科研环境,搭建科研平台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薄弱,因此通过营造学术氛围、创设科研环境、搭建科研平台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川北幼专近几年分别采取引进智力、提升自我、创设环境、搭建平台等多种举措强化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效果明显。引进智力包括经常性地邀请外校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专题学术引导和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专家教授的言传身教能够使广大教职工充分感受到学术的魅力,并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被引进后,能够较快的改变当前学校的科研力量,通过发挥他们在科研上的学术带头作用,为科研提供智力支持。提升自我主要是针对学校现有师资,通过鼓励他们参加进修培训和攻读高一级的学历学位,为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以促进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创设环境则主要指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除了加大科研经费、场地和设备的投入,还包括人才、团队的建设,进而为科学研究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川北幼专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趋于整齐、结构也日趋合理,有教授、副教授56人,硕士学位教师82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市科技拔尖人才3人,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近两年来,教师完成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在CN期刊200余篇,论著及编写、参编的教材20余部,30余项科研、教研成果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同时,校内已经建立了条件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实训中心,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理工实训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经济管理与服务训练中心,艺术教育训练中心等七大中心和200多个专门实训室,校外建立了100多个实习实践基地。
(四)建章立制,细化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积极性
一是要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完善的科研机构,配备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二是要给教师确定科研任务,鼓励教师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尤其是积极申请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三是继续充实教师队伍,逐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少课时量,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四是建立帮辅制科研体系。一些学者提出的帮辅制科研体系对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非常实用。帮辅制就是利用现有的科研能力较强的人员,组织专职科研队伍,对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进行帮助和辅助,而且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差的现实,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实现科研能力的提高,下一步就是要辅助他们进行具体的科研任务,最后实现他们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能够独立完成科研任务。此外,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以及年度考核的办法奖励在科研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表彰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是调控和引导科研工作发展的基本工具,高等职业院校需在科研课题申报、项目与经费管理、科研考核、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进行技术支持和财力保障。我校在2012年升专后适时成立了科研处,并构建了一套与本校实际相符的科研体系,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行为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和《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标准》等,在制度层面上为我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我校的特色专业———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科研素质。有了这些科研管理制度,各项科研工作就有章可循。这些符合实际的科研奖励办法和考核办法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我校的科研工作目前呈现出向好的态势。
(五)发挥好科研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较,职业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不仅是负责学校的科研规划、计划实施、经费筹集、课题申报、成果评定、信息等常规工作,更需要在科研管理中主动出击,需要更加积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即是学校科研管理的“组织者”,也是学校科研创新工作的“孵化器”,一方面,要建立起动态的科研信息资源库,及时组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能够凸显学校专业技术优势和特色的重点技术研究项目,更要通过利用课题、校地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引导、培养学校的学术团队,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坚决摒弃只重视项目立项数和经费到位数的做法,将项目研究进程和进展质量纳入考核范围。
篇7
关键词 创新教育;多维实践平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59-0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1]。我国大学生整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创新知识基础薄弱,课程设置缺乏有机联系,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我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由于学校办学的压力,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机会,减少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目前,知识经济理念已经迅速传播开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创新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手段,是教育的新方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就不断坚持创新教育,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坚持课内与课外统筹结合,实现科学与人文相适应,教学与研究相关联,逐渐形成了独具的人才培养创新对策。据调查,美国大学中建有1000多个不同类型的合作研究基地,其资金费用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和企业各界,这也为我国的校企合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它是一个应用型的综合课程,相比于其他科目,它更贴近产业化的新要求。其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上,它更需要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本文就以吉林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2],围绕该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创新教育现状及教学实际,整合校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及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三位一体”式实践平台,打造专业的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和生产实习基地,实现三者的互动联系,建立实践平台,并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目标,打造创新人才。
1 多维实践平台的构建
学生获取知识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因此,多维实践平台的构建要紧扣食品产业需求,坚持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扩大受益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受惠机会[3]。
整合校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及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形成“三位一体”式实践平台 “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和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的主要方法,将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面向全体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此外,学校要建立以研发为中心的运用机制,让校内外学生积极开展实践,将三个方面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协作应用,打造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完成基础及专业课基本实验技能操作的学习,以验证试验为主;课外实践教学可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大学生课题、教师科研课题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文献检索、科学数据统计分析、文献写作等能力,强化课堂学习,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是主要针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熟悉食品企业管理体系,掌握食品储藏、加工、流通等流程,提高毕业后走入社会的就业竞争力。图1所示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维实践平台建设。
设计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和生产实习基地的互动机制 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室、实验楼、生产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设立开放性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工作室等创新实验室,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场地平台[4]。
在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具体的研发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将三者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要完善基地建设工作,坚持运作管理的科学性,对实验室进行开放,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并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的产学研模式相结合,规范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应为学校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应以“创新”和“实践”为原则制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并全面实施,有计划开展验证性实验、综合型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食品科学所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开展课外实践和生产实习打下基础。
在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采取课外活动辅助教学,以教师工作室为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通过项目的完成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掌握所学课程,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创造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自我解决问题,明确解题的新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积极促进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形成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赢局面。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997年联合省内外11家大中型食品企业在全国农业高校率先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目前已发展到26家。在多维建设实践平台的过程时,应该对现有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进行完善,积极开拓新的生产实习基地。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有助于学生与企业更好地进行沟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并适当地实现帮助企业选择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2 多维实践平台的运行机制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给学生以良好的资金保障,立项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创新,为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另外,学校还要从实施创新活动的内在需求和组织形式方面开设保障体系,学院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团队,配备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开展创新活动,为本专业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打造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 我国某学校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如《大学生科技活动奖励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等办法,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持。其次,学校调整了学分认定范围,新增设了一些可以获得学分的项目,如院级以上学科竞赛、公开发表文章、科研成果、专利等,为各类评优评先以及免推研究生提供了多元化服务。
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应该选拔一些年轻有为、产学研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研究市场,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产学研的协调合作,从而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尽早进入企业,深入开展生产实践活动。
3 效果呈现
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及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良好互动机制。校内实验室实践加强了学生对本学科相关实验技能的掌握,并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或大学生创新课题,使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励十余项,在此基础上进入企业实习,了解了食品企业从原料、到生产、再到流通消费的一系列环节,以及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提高了个人综合业务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近年来本专业就业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建建,陈文,郑元凯.高校搭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6-109.
[2]赵姝颖,潘峰.基于多维实践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11-313.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对如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在进行着体系改革和路径探索,我院经过几年实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尚无一套完整成熟的对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与管理方法,缺乏一个务实创新、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安排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但真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的比较少。学生虽有科技创新想法,但受自身知识水平、客观条件等的限制,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创新的毅力,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不多。
(一)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院是教学型高校,原来机械电子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先后照搬了或稍加修改联建高校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原来专业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难以起到与理论课程相互支持的互补作用。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处理是各自为政,有的实践环节还被省略,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偏低,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脱离了社会和生产实际,更谈不上实践教学与产业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课堂上只强调教师的“教”,对教师的评价只是根据教师教授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关注很少,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课程内容只局限在传统课程的知识点和课程体系上,缺乏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
二、构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和难点
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我们依照“工程训练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坚持校内与校外实践结合,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结合,通过课内教学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通过课外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重点是搭建并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五大平台”,即:团队构建平台、创新课程平台、教师指导平台、实践培训平台和保障管理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项目、课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如何实现“教师指导―学生练习―项目操作”纵深式培训方式,即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做”相统一。
(一)团队构建平台。
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构建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有四种形式: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以参加科技竞赛为目标而组建的合作团队;围绕特定的课题项目或教师的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以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主要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呈现,如我院学生会成立的机电创新中心,鼓励学生跨系部、跨学科组成兴趣小组,经常举办学术讲座、聘请专业教师座谈和定期举行课题辅导等活动。机电创新中心成立后,每年5月在宿迁市举行科普咨询会,11月参加宿迁创业文化节展示和宣传机电产品和行业的最新成果和技术。以各系部为依托,以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为支撑,依据创建渐进式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开展创新教育。
(二)构建创新课程平台。
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时,首先加强对理论课的整合,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课程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创新教育平台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通过增加选修课种类和数量的形式构建专业类的创新教育课程平台。根据需求,可将创新课程体系分为创新知识类、创新能力和素质类两种类型。其中,创新知识类可以与以往的理论课程、通知与基础课程相结合;创新能力和素质类可以与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阶梯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体现出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和渐近培养的原则。
(三)教师指导平台的建设。
本着“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责任心强”的原则,学院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行导师互动机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制定规划和措施、协调和指挥、提供指导和服务,组织督促和检查等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创新团队先后学习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通过复合型培养途径接受培养,渐进完成创新学习和锻炼。
(四)培养方法的改革。
创新训练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主渠道,实践途径以重大竞赛活动或科研项目等各种载体为纽带,加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让学生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参与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构建大学生的科研产业化模式。在实践培训平台,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保障管理平台建设。
系部成立了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通过建立的创新活动组织体系制定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形成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激励机制。将大学生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教师年度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例如,我校每年对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实行综合测评加分的奖励,对相应的指导教师在技术职务晋升时,可视为教学成果加分对待。实行完善的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立项的流程管理规范课题申报评审经费指导验收转化的过程,以保证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同时还要采用激励淘汰机制,对学生的创业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创新团队学生实行专业导师与辅导老师共同管理,指导老师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指导任务时,创新团队学生亦可申请更换指导老师。
三、机电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
(一)推进实验室开放,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资金来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平台。
实验室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我院不断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扩大开放范围,努力做到开放实验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相继建成“机电创新实验室”和“机器人创新实验室”“高级仿真自动控制实验室”。目前,我院已做到“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综合仿真实验室”等周六、周日、节假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学习和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完善机制,加强阵地化建设,为活动开展搭建组织平台。
第一,建立竞赛机制。要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交流成果的机会和平台。“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日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完善校级赛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组织水平,坚持每年都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省、全国如“挑战杯”之类的大型竞赛,以竞赛促建设。第二,建立交流机制。围绕科技竞赛的开展,通过多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科技展览、公开答辩会和编印大学生科技作品集等方式,采用必要的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创新交流活动。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在我院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除了给予学分奖励外,还要在学生评优和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
(三)依托学生科技社团和小组,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
以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必将对学生的创造创新教育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为了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更好地开展科研学术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科协(如我院有科技创新中心、应用机器人研究所等)等组织的桥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设立科普宣传栏,制定相关制度,为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配备一定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避免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从而真正发挥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也能促进与创造能力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创造动机有一种激励作用。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宿迁市“五小”发明作品大赛,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江苏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际家用机器人灭火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各项学生科技竞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奖励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篇9
论医学科技的突破 王秀峰
深化科技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张孟华,王玲
知识经济与卫生人力资源 李峰,晋草
对研究所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认识与实践 吕立宁
临床诊断试验中几个流行病方法学问题 丁元林,毛宗福,陈捷
论临床科研选题中的定位 华危持,杜立颖,奚淑英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中几个新问题及对策 刘兆民,胡修周,邱玉环
中华系列杂志论文及引文统计分析 周杰,刘吉祥
科技信息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何建军
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技信息服务 邓可刚,李长城,邓灵燕
对北京医科大学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乔力,赵春辉
对我院研究生近五年从事科研工作情况分析 顾寿年,张皖瑜,光
从血研所的发展谈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姜昌斌,周一鸣,于金德
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初探 陈国良,黄连帅,陈建中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学科建设 卢圣贤,张斯虹,袁凯瑜
建立医院科技运行机制促进医院发展 唐运昭,琚华
专科技术中心在医院的“龙头”作用 姜继传,肖鹏云,王晓辉
医院科技合作管理的体验 周民伟,胡建平
科研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实践与体会 贾立辉,岳辉,周景春
医学科研机构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孟宏道,刘海林
广东省卫生科技现状与发展战略 黄庆道,曾广辉,吴少林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卫生科技进步 周复,许四虎
加大深化改革力度逐步适应市场竞争 廖菁,李绍兴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做法与体会 俞荣华
论强化医学科研中的道德修养 张勘,张秀英,王剑萍
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加强基础性研究 李新军,孙桂芳,包志宏
要重视基金会在科技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邹效宁,高勇,李宣海
软科学评估研究方法学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李朝,王山青,吴乐山
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顾琴龙,周一鸣,姜昌斌
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内涵价值的六要素 李玺,孟天华,温杰
科研协作与科研成果 瞿东滨,史先东,叶深溪
湖南省十年获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项目分析 欧阳泽生
我校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证状况的统计分析 张廷翔,杨晓秋,洪启文
合理引导促进科技高效产出 张瑛,王锋
浅析我院近三年情况 王青,赵劲秋,张柏根
我院十六年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闵桂芳
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是我校跨世纪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 李祥之,李巧兰,李锐
引进高级人才提高科研水平 饶从志,左红,冯世容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肖纯凌,孟俐丽,叶协杰
科研管理中的“用人之道” 余倩平,宁方芹
论影响重点学科发展的主要环节和对策 樊世斌,党金雪,杨湘华
独立性医学科研机构的分类研究 谢红,张淑兰,姜志温
科研考核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应用 陈敏怡,刘瑜,吴萍
克隆人与伦理 王秀峰
国家创新体系与迈进新世纪的医院科研管理 江朝光,苏元福
加强医学科研道德建设 唐运昭,琚华,王少鑫
我们对“科技兴院”内涵新的理解与作法 李继光
论文产出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价值 张明
综合评估法在计划生育科研机构科研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崔念,田爱平,付伟
安徽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招标工作的回顾性调查与思考 周可能,陈建中,黄连帅
省级预防医学研究所1996年与1991年经费收支情况分析比较 王锦文,廖菁,李华芳
浅谈科研大协作课题的管理问题 郭秀荣,曹也丁,曹洪红
关于科研基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朱央央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几个问题 李冠宏,陈丽芳,周静
医学院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初探 肖纯凌,孟俐丽,叶协杰
十年来我校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情况的分析 刘莉,卢维,刘晓清
查新工作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张祖慈,陈荔子
吉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论文产出状况统计分析 王伟,徐桂香,冀慧聪
“八五”期间十所医学院校科技论文被收录状况的统计分析 张廷翔,陈世浩,顾琴龙
加强科研原始记录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 彭世喜,周伯琪
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践和体会 伍蓉,王佩珍
我军优秀科技人才成才因素调查研究 贺加,罗长坤,高京生
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博士后的培养 张斯虹,卢圣贤,袁凯瑜
中国药科大学“211工程”项目建设的思路和实践初探 殷晓进,朱庆振,潘裕坚
医学学科群体建设模式探讨 王渝葳
医院基础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 徐振彪,孔筠,姜立功
浅谈医院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徐海涛,魏海龙,刘东会
谈综合性医院开展科研活动的对策 贝春花,姚磊,陈珊茗
我院加强科技管理的作法与效果 林院昌
紧密结合实际搞好临床科研工作 杨前勇,詹志荣,胡新勇
对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考察的见闻与启示 刘俊立
美国基金会考察见闻与启示 施强华,马海官
论技术创新的合力 王秀峰
医药卫生关键技术评估与选择研究 毛军文,包志宏,吴桂琴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初探 韩邦荣,张小军
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研究 林端宜,林丹红,金浪
探讨高等院校如何加强基础研究 朱央央,王月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期管理的再认识 樊世斌,苏景宽
医学高等院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存在问题浅析 吴汉森,杨云滨,刘杰
获得国家重点项目资助的成功经验 周小平
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及其管理 刘兰
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提高成果获奖率 贾秀萍,周文颖,陈为纲
对高校科技产业化的思考 叶玲,钱正松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斌,李冠宏,陈丽芳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工作现状的分析 刘俊立,马智,于清涛
信息与研究课题 杨立明,刘晓新,张铭
试论科管干部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 刘利道,周裕香,王要红
浅谈博士后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张斯虹,卢圣贤,袁凯瑜
从博士后的流动看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管理 叶茹飞,卢圣贤,张斯虹
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加速跨世纪人才培养 张淑兰,肖玉平,何钦成
议学科带头人的学识素质和能力 华危持,朱琴芬,王奕奕
在科研中注意培养高素质人才 石晓露
管理者应具备必要的公关素质 孔筠,谢伟斌
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张兰海
地市级医院创建医学动物实验室的思路及实践 黄幸青,贝抗胜,刘晓燕
知识经济时代与医学科研管理 沈昭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开发型研究院所的出路 麦路
关于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胡家乐
浅谈评估对我校研究院所发展的促进作用 王文斌,石昭,张高孟
试论高校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孙宪民
从科技发展规划的角度看社区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 朱曼璐,陈旭利,王依群
投入产出比用于科研项目贡献分析指标体系探讨 齐松仁,孙瑞华,左焕琮
医院科研基金对科技活动的推动作用 何小湘,王银华,黄秋霞
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结构的探讨 吴少林
发展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叶玲,钱正松
面向二十一世纪医院信息管理大决策 胡东武,黄剑
重视和发挥统计学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孙荣国,倪宗瓒
吉林省卫生科研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研制 史蕴萍,赵桂英,吉淳
大型国际卫生科技合作项目成功因素的分析评估 陈新,赵平,郑俊池
重视科技道德建设养成良好科研作风 史套兴,黄留玉,房丹宇
重视人才培养和环境建设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李冰,梁晓东,佟建华
筑巢引凤开发留学人员智力资源 彭远慧,邓可刚,邓灵燕
加强人才管理促进科技兴院 郭敏,宋桂芝,赵丽萍
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特点与方式 马更新
护理专科学员科研能力调查分析 吴兰笛,高钰琳
《医学科研管理》软件通过卫生部评审
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启迪 顾琴龙,席晓莺,钱关祥
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促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叶深溪,陈志中,李博
我院实验中心的管理 袁振铎
临床科室的科研效益评估 宁方芹,余倩平,付亚芬
我院坚持科技兴院的做法与体会 姜继传,肖鹏云,姚远
实施科学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进步 袁相太,陈宝海
结合项目谈临床医学科研课题管理 陈文敏,姚国庆,郑玉明
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面临的问题 王秀峰
166所医院医疗卫生技术项目开展情况调研 霍仲厚,吴学贵,张闽
加强知识更新管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郭敏
广东"九五"医学科技项目投入产出初步分析 吴少林,刘颜,吴声穗,黄毓文
试论新时期军队医学学科和人才建设 余化刚
加强科研大协作促进科技发展 卢圣贤,周敏敏,朱锦柳
科研能力和效绩量化评价及其在职称评审中的应用研究 胡修周,刘学景,刘兆民,邱玉环,柳青,张振中,公冶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神经、病理学学科3000项落选项目原因分析 姬郁林,彭远慧,彭晓菊,李俊义
浅议医学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 吕虹,吕永秋
对我院"八五""九五"省攻关课题未完成因素的分析 张兰海
开发研究基金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杨伟文,吴乐山
关于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工作建议 宋哲民,苑淑玲
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与实践 高解春
改革奖励办法增强激励作用 卜让吉,巫新玲,施伟忠
医学科技查新与科研管理的关系 杨丽莉,李春英,殷蜀梅,高琴,陈荔子
机构和个人学术水平的文献计量评估 周薇
鼓励科技论文走向国际 吕立宁,傅文华
从五种护理期刊载文分析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状况 王斌全,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
1989年~1998年SCI收录我国医学院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谭至娟,张子光,李俊义,范集才
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院之路 周敏敏,朱锦柳,林铿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探讨 王巍,汪丽芬
浅谈护理工作与科研 鞠成朝,胡守健,赛小珍
边远地区开展科研工作的策略与思路 强弘,杨玉春,齐秀琴
新时期关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思考 宋汝峰,宋尧玉
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吕一平,吴丹东,石晓露,封国生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 会计专业人才
一、引言
截至2010年我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的三分之一,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既不同于二本的学生,也有别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但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用是指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有诸多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按照“应用+技能+素质”的模式(张晨民、高静颖,2006)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有的学者提出应按照“订单式”的模式(伍自强、吴海云、魏先林,2006)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有的学者提出了可按照“1442”的模式(毕劲,2006)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无论按照何种模式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都应抓住“应用型”这个核心,本文通过访问调研了十五所独立学院,并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措施。
二、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惑
(一)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往往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了那些专业技术性强、市场需求大的专业上,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将市场需求看好的会计专业锁定其中。然而,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影响日益明显,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导致不少独立学院在办学条件、师资培训、师资配备、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不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学生需求,而且很难保证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人才培养方案滞后 但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在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上基本上是照抄、照搬母体高校或仅仅是略有改动,从而导致部分会计专业课程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不足,没有体现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的特色。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实 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很多独立学院存在着诸多与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值得思索。(1)模拟实验手段单一。现在独立学院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大多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的,手段比较单一,其实验设施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一些设施有比较大的差异,这很难让学生有身历其境做会计的感觉,这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2)教师动手能力较弱。现在独立学院很少配备甚至没有配备具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会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往往是由会计专任教师来完成的,而这些会计专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就缺乏系统的会计实践,很难指导出动手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学生。(3)实践教学内容不全。目前,独立学院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往往局限在《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等会计核算类课程上,其他会计管理类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成本会计》等往往没有开设相应的模拟实验课程,使得学生只熟悉会计核算,不清楚如何进行会计管理,不利于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4)模拟实验课时偏少。目前,独立学院的实践性教学主要采取在完成相关课程后留2-3周进行课程实验与毕业前进行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而这段时间往往也是临近期末考试的时间,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要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又要准备期末的专业考试,压力很大。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为了期末考试考出好成绩,往往很难集中精力来搞好模拟实验,甚至于会出现对模拟实验敷衍了事的情况。
(四)科研活动开展不顺 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普遍较短,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对于科研活动的开展有些教师认为那是一本或二本院校的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独立学院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就可以了;也有些独立学院的教师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但苦于独立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往往比较高,没有精力来从事科研活动,这导致了独立学院普遍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少。从长远来看,对独立学院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和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五)教师的工作量高而待遇偏低且专业水平低 独立学院教师的工作量太高,每周不低于12节课,甚至多达每周20节课。再加上备课、批改作业、指导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往往不堪重负;而薪酬水平却不高,“五险一金”很少或根本不计提,与公办院校存在很大差距。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除少部分来自高等院校的退休教授、副教授,绝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而博士研究生和年富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骨干教师少之又少。加之工作量太高,待遇偏低,流动性比较大,往往是高水平的教师流动走了,低水平的教师暂时不走,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摸爬滚打,专业水平上去了,通过考硕、考博和其他途径又流动走了,民办院校成了名副其实的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班、流动站。
三、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要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加大投入。第一,从法律层面来看,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独立学院应当根据核定的办学规模充实办学条件,并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各项要求。显然国家对独立学院不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有着明确的规定,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不仅不能减少投入,还要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第二,从教育行政部门来看,作为独立学院的主管部门,应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不断加强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师资培训、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检查指导,保证其不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促使独立学院依法办学。第三,从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来看,只有不断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与学生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第四,从留住人才的角度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青年教师宁可在工资待遇较低的公办院校任教,也不愿意在工资待遇较高的民办院校任教,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教师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创造性的提出了“三根据一保证”的办学理念,即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教育教学内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原“厚基础、宽口径”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体现了以下特点:(1)应用型特色逐渐鲜明。压缩了专业课的理论学时,大幅度增加了专业课的实训课时。实验课程扩展为《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
《管理会计实训》等五门实训课程,使专业主干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训课,理论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达到2:1以上。(2)强化了英语、计算机教学。除了正常的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与数据库的课程外,还增加了《商务英语听说》、《会计英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供应链管理与ERP》等实用课程。更好的体现了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3)实行了“双证书”制度。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并原则上要求毕业生除了取得毕业证外还应取得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根据国内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政策和学生的自身条件,能够在校参加的三种职业资格考试如(表1)所示。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从业、二初级、三注会”考证路线图,即在一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二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初级会计资格的考试、三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具体安排如(表2)所示。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模拟实验教学环节,这是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1)丰富模拟实验手段。除了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开展会计模拟实验外,还可以采取到企业观摩或者将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拍成录像给学生观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模拟实验的效果。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除了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外,还在许多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了实践性教学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2)增强教师动手能力。为了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从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引进了一些学历较高,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或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才担任会计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又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在职教师定期、轮流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如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轮流抽出两位教师不安排教学任务,针对会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由学校安排或者自己联系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带薪参与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时间,要求青年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主动进行会计实践活动,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3)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始终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除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了模拟实验外,其他的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如证券投资学、税法等课程,也应根据其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全方位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2比1,甚至1比1。(4)增加模拟实验课时。将所有模拟实验的内容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给相应的学分,这样一方面使会计模拟实验课的课时得到了充足的保证,另一方面将模拟实验课的内容贯彻于整个学期18周内进行,学生就有了充裕的时间来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老师也有了更多的精力来一对一的指导实验,模拟实验的效果日益明显。通过对寸金学院2006级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在回收的240份问卷中98%的学生对学院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设置感到满意。
(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也是重要的改革手段之一。(1)领导重视是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目前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已纳入到独立学院的整体评估体系中。为了增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定期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制订了一系列的科研奖励办法。(2)教师参与是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的源泉。由于领导的重视,教师也逐渐认识到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因而,院内也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互帮互助,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在各级杂志期刊上发表文章。
(五)整体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 只有从整体上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高水平的学术梯队,才能使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走上快车道。(1)通过科研立项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老教授的科研能力,组成学术梯队,申请科研立项,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2009年,寸金会计系成功申报一项广东省财政厅会计科研课题,由教授、副教授、讲师、会计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组成课题组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整理资料,从中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2)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了解当前会计领域的热门话题,掌握会计学科的新理论、新发展,才能跟上会计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学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对全国各地举办的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的学术会议,都派教师参加,并将会议内容传达到有关教师,以便掌握会计学科动态,丰富、充实专业知识。(3)通过编写专业教材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编写适合应用型会计学科教材,不仅是应用型会计学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也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会计系通过编写《基础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两门课程系列教材(每门课程都包括主教材、辅导教材、模拟实验教材),使参编的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以至于他们不无感慨地说“上过几轮课程,不如编写一次教材的收获大。”。(4)通过开办教材、教学研讨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门专业课程的教材、教学研讨班,解决教材、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开展学术观点的讨论,无疑会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互相提高。(5)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撰写学术论文,不仅是青年教师评定职称的需要,也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之一,老教授应该为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提供指导。
- 上一篇:提高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 下一篇:神经网络实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