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政策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政策含义

篇1

【关键词】彝汉双语 双语教育 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01-02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这是国家近期颁布的中长期教育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作为多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因此而颁布的种种方针政策都是确保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强有力保证。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为例,通过探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颁布的双语教育政策,希望能趋利避害找出存在的问题症结,以期能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一 双语教育的含义

“双语”在英文中是“Bilingual”,直译就是“Two languages”,主要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同时存在,且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是后天获得的第二语言。“双语教育”就是基于使用不同语言(包括文字)的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而采取的教学形式。目前,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双语教育主要指汉语和英语的教育教学,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双语教育是指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彝语与汉语的使用与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因为在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内,汉语的学习是其融入中华民族主体的前提。当其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时,也可使他们自身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继而获得共同利益,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

二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开展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世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765.3万人。凉山州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属高原山区,具有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生计类型为山地耕牧型。据昭觉县志记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昭觉县人口为201393人,其中彝族193119人,汉族8026人(仅占总人口的3.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昭觉县人口为251836人,总体增长幅度不大。该县人口具体比例的详细数据尚未公布,但据政府官员介绍,变动不大,彝族人口比例仍占全县人口95%以上。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地,由于地形大多是高山峡谷,长期以来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加之居住分散,由此形成了凉山彝族人特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当今时代,面临现代化大潮和商品经济来的冲击,凉山彝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正经历着剧烈而急速的变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往往要靠语言来传承,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汉语言作为应用性最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以其强大的力量迅速影响着其他民族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彝语和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汉化现象较严重,甚至出现衰退和丢弃的趋势。在凉山州调查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政府官员很多人都表示了这一忧虑。继而,双语教育势在必行。当前,国际社会尤其是多民族国家,都坚定不移地追求双语教育以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因此,占全国彝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凉山彝族地区,实施彝汉双语教育,既有其内在的必要性也有外在的紧迫性。

三 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政策探析

国家大力倡导推进双语教学,并颁布了相关规划措施,予以实施。

1.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这一措施的出台,保证了汉语文课程的普及性。在凉山州昭觉地区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汉语文课,在县教育局的文件和学校课程安排表中,汉语文课程均表述为“语文”。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学指南。小学阶段语文课时安排为每周6~8节,这有效地保证了语文课的课时数。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学起来较困难,尽管课时充足,但仍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期末到来之前很多老师为了按时完成课程,一味地赶进度,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厌学情绪,老师上课学生像“听天书”一样,稀里糊涂不求甚解,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像这种情况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该课程课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大力倡导汉语文的情况下本族语文也不能丢弃更应加以重视。保证了本民族语文受教育的权利即保证了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双语政策,在开设汉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彝语文课程,一般每周2~3节课,并配备专门的彝语文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上课方式也较为自由,倾向于和老师聊天。从教师那里了解到,彝语文的授课老师对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学生会说会读即可。尽管如此,学生在私下交流时一般倾向于使用本族语言,因为彝语的使用既有社会环境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家人的督促,时刻告诫本族语言不能丢,上述种种因素都有力的促进了本族语言的传承及本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

3.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

国家在近期颁布的中长期教育规划中明确提出“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这一措施,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有从学前教育开始大力加强双语教育工作,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才能牢固,才能为以后的汉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现实与理论的提出是有出入的。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入到彝族小学生的学习课堂进行调查了解,发现在学前教育中普及双语教育存在很大困难。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不高,大部分孩子没有学前教育这个阶段,一般是到小学入学年龄直接上小学。家长也没有让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意识,幼儿大都在哥哥姐姐的照料下成长。

第二,彝语字母和汉语拼音极易混淆。学前教育中的孩子一般年龄不大,正是处在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在这一时期让孩子接受双语教育无疑是最好的时期,但现实情况是孩子在学习汉语拼音和彝文字母时极易将二者混淆,结果导致彝语和汉语都没学好,事倍功半。因此,很多学校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并没有使用双语教学而是采用了本族语的单一语言授课,在和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学前期的孩子语言积累本来就不多,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同时给予汉语和彝语的双语教学,效果极差,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话不知所云,双语教学很难推广下去。这一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国家在制定和实施这一措施之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理有据予以制定实施,并且对双语教学的师资进行系统培养培训,对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切实保证学前双语教育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2

[论文摘要]区域性特殊教育指标,有益于全国各省、区、大中城市特殊教育的评估、督导与规划,有益于在发展地区特殊教育中增强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以天津市特殊教育指标为例,探讨了区域性特殊教育指标的基本属性,设计了区域性特殊教育指标的结构框架,并且对指标体系所含的四个领域做了简要分析。

国际上通常将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同时,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整体质量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有效的指标。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特殊教育应该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特殊教育指标的属性

本课题全称为“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标研究”。

依据我们对课题主旨的理解,本课题应当完成一个指标体系的建构过程,而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定位于“不确定性研究取向”,并且应该满足“区域性”、“完备性”和“特殊性”的要求。

(一)指标应定位于不确定性研究取向

鉴于本课题并未明确指标体系的研究取向,我们暂且将其定位于“研究取向不确定”性质的指标。正因为其研究取向不确定,经过加工改造可以随时转化为具有特定取向性的指标体系,因而具备广泛适用性。

教育指标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目标或需求下开发出来的,因而必然会带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取向,以下几种比较常见:(1)统计指标。由教育统计部门收集并,旨在描述某个时间点(例如某个项目结束的时候)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2)督导指标。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旨在对教育活动某个方面的状况进行监控和过程反馈。(3)规划指标。由教育规划部门,旨在描述某一时期教育事业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4)绩效指标。多由办学主体采集,重点关注的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例关系。(5)公平指标。由不确定的主体与执行,例如某个研究机构。它是用来描述不同个体、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在教育机会、教育投入和教育效果方面差异的指标。

本课题研究的“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标”在其执行的主体、功能、对象等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因此暂时将其按照“研究取向不确定”性质的指标进行研究。这样的定位自有其有利的一面:无论将来出于何种理由,都可以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出符合特定价值取向的指标体系。

(二)指标应具备“区域性”的特点

区域性的含义应该主要指向“天津市”这一概念,但其中也并不排除在一定意义下包含“区县”一级的区域性质。天津市作为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在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与天津同为直辖市的城市尚有北京、上海和重庆,相对其他省市自治区,这三个城市更具直接可比性。因此,本指标的区域性特征应当定位在“直辖市”这一水平上。

(三)指标应符合“完备性”的要求

一个“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标,至少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体现它的完备性:

(1)特殊教育门类的完备性

理想的特殊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讲,各个门类的特殊儿童都应得到公平的、能够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教育机会。我们国家目前只发展了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三个类别的特殊教育,天津市的特殊教育发展也基本是在“三类特殊儿童”这个框架里面展开。“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向更多类别发展,近期可以做好的是将超常儿童、问题儿童、肢体伤残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尽快发展起来,并且将其纳入特殊教育体系进行管理。以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逐一发展其他门类的特殊教育。

(2)特殊教育层级的完备性

我国的特殊教育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顾及到学龄前和高中阶段的省市不是很多,能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省份就更是屈指可数。天津市的特殊教育虽然也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已经初具规模,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然也不排除尚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或许正是需要“完备”的地方。

(3)支持系统的完备性

支持系统的完备性主要指对教师的全面支持。这里包含新增教师的养成、在职教师的进修,重大课题的攻关,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的有效提升。此外,还应该在“资源教室”和“教育康复”等特殊领域提供人力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

(四)指标应充分体现“特殊性”的品质

特殊教育毫无疑问应该属于教育整体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与众不同的一部分。它纵向贯通了从婴幼儿教育(甚至包含胎教)到高等教育的所有等级,横向涵盖了生理残疾、心理障碍和资赋优异等所有类别。它既自成体系,又与普通教育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该指标既要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完整性,又要最大可能体现其特殊性,例如“全纳教育”,例如“资源教室”。

综上,本课题的具体任务可以表述为:(1)设计“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整体框架,(2)为该体系解释理论依据以及细节说明,(3)提出关于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二、指标的确定方法与主要特征

(一)确定指标的基本方法

首先,我们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充分梳理的基础上,依据课题研究目的,运用演绎法分解出区域特殊教育完备发展程度的构成要素,归纳为“资源”、“机会”、“机构”和“成就”四个领域,称之为一级指标。以此为基础,对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得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确定第一、二、三级指标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比较多地参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进行教育分析时常用的教育指标,同时也经常比照我国进行教育统计时常用的一些指标。对于上述指标,我们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同时根据天津市的特点和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还创建了一些新的项目。

(二)指标的主要特征

在科学性与易用性原则的思维框架内,我们试图使本研究所创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指标体系的规模较大,因而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实现指标项目的具体功能。

第二,逻辑上层次分明,实际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进行时间和空间重新编排而不至于混乱。

第三,既具有比较强的国际可比性,又与我国目前常用的教育指标最大限度衔接,在凸显我市特殊教育指标国际化的同时,又增强了指标体系的现实可用性。

与常见的教育统计指标相比,它可以更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指标的结构框架设计

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的教育指标体系为主要参照,较多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教育指标,同时比照我国进行教育统计时常用的一些指标,我们设计了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标,它由分别代表“资源”、“机会”、“机构”和“成就”四个不同领域(一级指标)构成,这四个领域又被分解成47个二级指标,继而将二级指标再次分解为l75个三级指标。(参阅图1)

四、一级指标及其含义分析

(一)“资源”指标所体现的政策含义

“资源”指标包含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用于考察政府的教育投入以及对其控制的强度。具体说来,本指标反映出社会的全部教育投入,以及用于发展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占国家资源的比重、资金来源以及全部资金在各个教育层次的分布比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突出反映特殊教育方面投入的充足程度。这是体现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对特殊教育)努力程度上的重要指标。

(二)“机会”指标所体现的政策含义

“机会”指标包含学生获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反映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的办学规模和入学率。包含一切服务于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学历教育完成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非就业性的成人教育。通常将义务教育阶段理解为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后自第三级教育开始理解为发展机会。

(三)“机构”指标所体现的政策含义

“机构”指标包含学习条件与学习组织,指向全部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任何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学习机会的组织。“学习条件”集中反映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的拥有与使用状况;“组织”侧重反映教育机构的软件环境,重点是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状况。

(四)“成就”指标所体现的政策含义

“成就”指标包含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反映特殊教育的整体质量及其社会影响。其中包含:学前教育和康复教育的预期目标达成情况,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保持情况,第三级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完成情况,第三级教育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情况,以及从事上述各级教育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情况。

五、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虽然已经初有所获,不过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另有不少在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集中表现在:

(一)教育指标体系的学理问题

教育指标的研制与开发如果离开对于指标原理的探掘和解析,则只能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难以构建出经得起推敲的指标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也会时常遇阻。本研究虽深明此意,但精力所限,难以深究。这将是日后长期研究的课题。

(二)指标体系功能化

本研究的成果并非指向明确的某种指标体系,因此我们将其定位于“研究取向不确定”性质的指标。接下来还应该在得到具体指向的任何时候,将其按功能重新设计为“统计指标”、“评价指标”、“规划指标”或者“督导指标”。

篇3

关键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一、概念界定

(一)免费的含义免费在新华字典解释是:“免去费用,不收费”。在这项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中,免费主要是指,师范生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教育大辞典》认为,学费(tuition)是指受教育者向学校或教育举办者(单位或个人)交纳的培养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学费是人们为接受教育所支付的费用,以支付学校、学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耗费。由于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及人们认识习惯的不同,对学费的理解和定义也不一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大学学费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高校向学生收取的部分或全部培养成本。公立高校收取的是部分培养成本,民办高校一般收取的是全部培养成本。

(二)师范及师范教育的概念界定“师范”一词具有师范教育的涵义,成为师范学校或师范教育的代名词,最早始见于清朝未年的一些着作中,如梁启起的《论师范》中有“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故砍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如今的师范教育具有三种含义:(1)师范教育是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培养新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在职师资。(2)师范教育“指的是为人们在初、中等学校任职做准备的体制、机构和过程”。(3)师范教育是指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机构、体制和过程,是一种专业教育。“师范教育”虽然在定义上也包括对教师培训,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大多被误认为“师范教育”仅是指对教师的职前培训。教师教育包含为培养未来教师的职前培训、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岗教师的在职培训三个层次,是一个包括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的综合概念,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师资培养领域的一种体现。

(三)制度的含义自人类产生,就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产生。制度到底是什么?张旭昆老师在《制度的定义与分类》一文中阐释的定义,把制度理解为行为的规则,关于人们的权利、义务和禁忌的规定。制度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权利规定人们可以采取的行为,义务是必须采取的行为,禁忌是不准采取的行为。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详细的规定了哪些是权利,如可以转专业、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义务就是免费师范生必须从教十年,到城镇工作的师范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两年;禁忌就是免费师范生不可以违反相关的义务规定,必须履行义务。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介绍2007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出台,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免费师范教育。

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出台的背景

当前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日益加剧,在利益的驱使下,优秀教师从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农村流向城市。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就更具备吸引优秀教师的条件,长此以往地区差异、校际差异日益扩大。而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尤其是能够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内涵

(一)免费师范生享受的优惠政策有

第一,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第二,师范生毕业以后,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落实,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工作的师范生有岗有编。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在学校间流动。第四,免费师范生有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权利。第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二年内,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由学校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

(二)免费师范生必须履行的义务有

第一,免费教育师范生须签订协议,按照规定毕业后回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第二,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先到农村任教服务两年。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规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归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经费并交纳违约金。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求免费师范生会生源所在省份并教育系统工作十年以上,是国家的一种鼓励和引导政策。而免费师范生到农村任教,目的是接受锻炼,了解基层社会,为农村带去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与以往的区别

本次的免费师范教育是在其他学校都实行收费的前提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的,因此更能体现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免费师范生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享有更加宽厚的条件,如各部属师范大学也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了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同时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设计的更加灵活规范,如该制度也设定了相应的师范生退出机制,避免一些免费师范生不想从事教育事业,但因协议规定留在教育岗位上消极对待教育事业的情况发生。

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11.

[2]陈璐.免费师范生学风状况调查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篇4

关键词:国家财政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前承个人收入的分配。而本框题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形成对国家财政的初步了解,对高中生感受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理解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要求是:“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此,分解成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来源;(2)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3)理解财政的作用;(4)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具体获取渠道;(5)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6)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7)了解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2)初步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3)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国家财政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和理解国家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培养现代公民关心国家社会发展的素质,提高学生从财政收入中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据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财政收入的具体获取渠道及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高一的学生正在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对于理性认识紧缩性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财政政策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较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财政政策。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国家财政的词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利用地铁宣传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步骤:视频播放――南京地铁一号线宣传片。

(二)新课:财政的含义和作用

设计意图:在视频感受的基础上,利用地铁对城市公交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对公共服务的认识,进一步对地铁建设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占有一定社会财富的必要性。国家财政的作用相对抽象,采用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得出国家财政的具体作用。

步骤一:PPT展示南京市地图。

师生共议:教师通过介绍南京仙林地区到市中心的实际距离,比较坐公交车和坐地铁花费的不同时间,让学生感受到地铁给我们城市生活带来的巨大便捷。

步骤二:PPT展示南京地铁的造价材料

提问:如果你是企业家,请问你愿意投资建设南京地铁吗?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还有哪些投入大、回收期长而生活却离不开的公共服务是市场不愿意建设的。

师生讲解:地铁、高铁、国防、教育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市场不愿意甚至不能投入此类资金,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更为强大的力量来支撑――国家财政。由此引入国家财政的含义。通过类比家庭的收支计划,引出财政预算、财政决算的含义。

【探究活动一】国家财政的作用

探究材料(1):从2008年到2012年,国家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上的支持和成果。

探究材料(2):国家财政补贴公益性运输。

探究材料(3):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的背景。

提问:以上材料体现了国家财政的哪些作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材料中分别体现了国家财政的何种作用,然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讲解: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是什么?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由此引出财政政策。需要特别指出财政政策只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多种手段中的一种,不一定必需采取。最后总结归纳财政的三个作用。

(三)新课:财政收入的含义、具体渠道、主要影响因素

设计意图:财政收入的含义、具体渠道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教学时间的限制下,主要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由于影响财政的主要因素比较抽象,通过教师利用制作蛋糕的实例类比,形象地揭示财政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师讲解:既然财政这么重要,那么财政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呢?从而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第66页第二个活动框图标中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认识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教师指出,图表中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介绍一般情况下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很多统计公报中的财政收入都指非债务收入。

【活动探究二】小小辩论赛: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

小组同学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组内的观点,进行小型辩论。教师维持秩序并加以引导,得出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教师讲解:介绍分配政策的含义,讨论分配比例的高低对国家的影响。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分配政策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四)新课:财政支出的含义、具体用途和财政收支的三种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点拨。

步骤一:PPT展示――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的主要投资方向。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得出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具体途径。

步骤二:PPT展示――通过动画效果展示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天平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教师讲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得出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教师需要指出:这不是完全的数学计算,当略有盈余或者略有赤字时,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从地铁的便捷出发,学习了国家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知道了国家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了财政支出的用途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三种关系。

五、教学反思

篇5

(一)MBA创业教育的含义及培养目标

MBA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主要特色表现为知识产业化。MBA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得MBA毕业生不仅成为社会工作的求职者,而且能够逐渐成长为行业的领导者与创造者。对MBA学员进行创业教育,除了按照传统的高等教育目标培养学员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更注重对MBA学员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MBA学员在学期间以及毕业后的创业活动,实现MBA学员的自我价值以及MBA创业教育的成效。

(二)MBA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有高校专门针对MBA学员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1998年由清华大学率先开设“创新和创业管理”项目,拉开了MBA学员创业教育的帷幕。但是,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的侧重点仍然是针对本科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和竞赛。如,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计划大赛是由清华大学在1997年发起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该赛事由教育部、、全国学联等机构联合举办,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突破,但该赛事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在校本科生。直到2008年,清华大学才举办了我国首届研究生技术创业计划大赛,对激发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MBA创业教育在十几年间经历了高校自主探索、教育部试点推动、纳入课程体系等逐步发展的阶段,现有MBA教育实践过程已逐步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

(三)MBA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业教育对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对MBA学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创业教育,以此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到新兴产业创业。创业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必要的行业知识和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职业教育,MBA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非常重要。MBA学员作为新时代的管理精英,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和管理理念不断发展的艰巨使命。因此,对MBA学员进行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MBA创业教育除了向MBA学员传授基础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更重要的是促进中国企业管理者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创新。MBA创业教育为MBA学员提供了识别创业项目、把握创业机遇、进行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MBA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MBA创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剧,研究生的就业率也在逐年下滑,MBA招收的学员是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非应届毕业生,但大量MBA学员毕业后也面临再次就业的压力。国家及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对研究生尤其是MBA学员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扶持MBA学员在学期间以及毕业后开展创业活动,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但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扶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一是有些政策对MBA学员的针对性不足,落实起来有难度;二是有些政策设置的门槛过高,对申请对象的要求近乎苛刻,大部分想要创业的MBA学员在申请政策扶持的过程中因为条件不符合而无法得到资助;三是社会、各类媒体对创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鼓励研究生尤其是MBA学员创业的氛围不足,不利于培养MBA学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积极性,阻碍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普遍存在对MBA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MBA学员入学前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对创业的含义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对创业知识与技能也有强烈的求知意愿,希望接受系统、专业的创业教育。但是,大多数高校将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作为MBA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开展MBA创业教育的重要性,MBA培养目标也未将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高校对开展MBA创业教育存在过于功利主义的倾向。

(三)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创业理论研究

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专门针对MBA学员的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MBA创业教育在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等方面都缺乏完整的理论研究。有些高校把MBA创业教育与MBA专业教育及MBA职业教育剥离开来,导致MBA创业教育缺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大部分高校MBA创业教育仍停留在对学员进行创业竞赛培养阶段,而缺乏创业实战培养,导致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少,缺乏创业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四)缺乏创业资历和学术水平兼具的专业师资

当前,在大部分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不具备创业教育专业资格。他们长期在高校这个象牙塔里教书,与企业等基本没有来往,自身缺乏创业实践和创业经验,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开展创业教育完全是纸上谈兵,因此MBA学员很难从他们身上学到需要的东西。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引进了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业界精英或职业经理人,但这些创业者空有一身经验,却不具备完整的创业理论框架。能够较好地开展创业教育的人才匮乏,极大地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五)MBA学员创业意识欠缺

现有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不利于激发MBA学员的创业意识。学校和社会经常将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待遇好、工作稳定、社会认同度高的工作作为评价优秀毕业生的标准,即使对MBA毕业生也不例外。MBA学员在入学前基本已有工作,但很多人毕业后也面临重新找工作的困境。高校没有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舆论宣传也不重视创业教育,不能激发MBA学员创业热情,从而导致MBA学员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业动力。

(六)创业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有些高校比较重视MBA创业教育,投入了一定的经费创建MBA创业孵化器和MBA创业教育基地,但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创业教育资源开展创业教育。还有一些高校为MBA学员提供了免租金、免水电等条件优厚的创业孵化器,但这些孵化器过于封闭,无法真正适应MBA学员创业的需求,使MBA学员的创业项目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七)创业教育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

一些高校为MBA创业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创业论坛、商业路演以及各类创业竞赛等,但这些活动主要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没有突出MBA的教育特色,缺乏案例教学与创业实战,不能全面有效地评价开展这些创业教育究竟成功与否,无法真正激发MBA学员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MBA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政府要加大对MBA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到对MBA学员创业政策进行适当倾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国家创业政策的支持对建立高效、和谐的高校创业环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引导MBA学员开展创业活动,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树立高校品牌,提升高校办学能力。对高校而言,MBA创业教育作为一个课程体系,意义重大、功在长远。MBA创业教育行之有效的开展,就有可能每年向社会输送一批能力卓越、具备巨大潜力的创业成功者。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例子充分证明,每一位杰出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为培养他的学校带来极大的财富和声誉。因此,充分认识到国家和政府对MBA学员创业政策的支持,对于MBA创业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鼓励研究生尤其是MBA学员在学期间以及毕业后开展创业活动,如对MBA学员申报的创业项目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优先考虑。同时,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国家、政府出台扶持MBA创业的优惠政策,以及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历程,转变社会和个人的就业观,激励MBA学员开展创业活动。

(二)高校要不断强化MBA创业教育

1.不断充实和完善MBA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在MBA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把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作为提高MBA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MBA学员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增加MBA学员的创业经验,提高学员创业能力、创业水平和创业素质,提升学员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不断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创业需求的MBA学员,建立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注重实际应用,强调可操作性,既要突出MBA教育的特点和创造性,又要体现高校所在的地方和区域经济特色。课程还要有层次性,既要包含创业所需基础知识,又要突出创业核心课程。三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创新。如,采取校内外各类导师联合培养、导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引进创业经验丰富又具备一定学术背景的业内专家兼任MBA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聘请创业家、职业经理人和风险投资人等创业资深人士担任MBA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扩大MBA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采用创业案例教学、模拟创业课堂等形式,加强讨论、交流,让MBA学员完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的“三导师”队伍

一要制定学术、企业和创业等各类导师遴选标准,突出MBA创业教育重实践、重应用的特点,在导师遴选环节严格把关,使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相结合,形成由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组成的“三导师”队伍。企业导师一般由企业高管担任,要求有1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10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影响力;创业导师必须是具有5年以上创业经历的创业企业股东,或经验丰富的投资、金融、法律咨询专家,或者熟悉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的资深高管。二要积极发挥MBA导师对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担任MBA的导师除了要拥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或硕士学位的教授以上身份,还要求具有2万元以上的在账科研经费,并具有企业经历,以充分发挥其在创业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三要加强MBA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充实创业教育导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本校原有从事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采用兼职教师的形式,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CEO、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等创业方面的佼佼者,以实际案例指导MBA学员创业技能,针对MBA学员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提供有针对性、有借鉴意义、行之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提高MBA学员的创业实践能力。

3.积极寻求、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导师资源

导师所拥有的资源在MBA学员创业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许多企业导师和创业导师自身就拥有或参与许多创业项目,同时拥有丰富的社会人脉与资源。他们除了可以在创业过程中为MBA学员提供办公场所等基础资源,还可以利用人脉资源牵线搭桥,为MBA学员的创业项目寻求创业投资。学术导师也应认识到MBA学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创业课题研究等资源,努力提升学员创业核心竞争力。同时,MBA学员在创业过程中,应积极争取各类导师对自己创业活动的支持,并将学术科研与创业活动统一起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4.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

学校积极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家联盟开展合作,积极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聚集。合作的企业可为MBA学员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机会,为学员量身定制创业实践项目。稳定的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能增强学生德创新思维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校企合作能提高创业人才培养效果,促进创新创业与创投相互融合。

5.建设创业孵化中心,设立创业基金

高校应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合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MBA创业项目。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MBA创业孵化中心,为有意向创业的MBA学员提供“实地、实体、实操”的企业经营实践环境,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创业设想及资源条件孵化创业项目,成功创办发展企业。同时,高校可在社会捐资的基础上,设立创业基金,专项扶持有创业意愿的MBA毕业生,为其创业提供资金支持、贷款免息、创业培训等优惠扶持政策。申报创业基金的项目可涵盖节能环保、互联网、3D打印、服务外包等诸多热门创业领域。

6.开展创业创新研究,全面提升MBA学员创业能力

篇6

关键词:“双师型” 中等职业学校 含义 特殊要求 制约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已是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特殊要求

“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学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通常将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根据所教学科不同,又将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非文化课教师)而言的。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在职教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既取得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即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既要求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既要求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又要求具备工程师、技师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观点如“双证书”、“双职称”过于简单化。有的观点如“多素质”又过于神秘化。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在本专业临床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

三、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

作为中职学校的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各校可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实现着眼,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后是要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的。要通过宣传,组织教师学习,外出参观等形式,使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强化自主发展动机,自觉将社会发展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及外在影响因素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发展需要。

(二)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出一个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群体。学校要公开、公平、公正地挑选一批既具有高层次理论又具有高级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并加强其培养力度。

2.强化共同愿景,提高团队凝聚力

团队共同愿景是团队成员在相当长时期内工作的内容及努力方向。团队成员有了共同愿景,就有了向心力,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所以,团队在规划愿景时必须把团队共同愿景与成员个人愿景相结合,最终达到团队与团队成员共同进步,共享荣誉。

3.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

构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鼓励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平等对话,使教师能够有效表达和顺畅反馈信息。其次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团队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相互理解以便减少分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三)创造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

1.在人事管理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国家应从政策上尽快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到和学历与理论水平并重的地位,甚至更高的地位,并将此作为中职院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从而激发教师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

2.要以宽松优惠的政策引导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引入竞争机制,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通过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必清 提高职教教师培训绩效的新思路 《职业教育研究》2005.4

[2]孟庆国 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3]李强.职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6

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教育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也有长足的进步。国家更加关注网络信息工程的发展进步,相应的关于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教育教学也引起关注。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使大学生更快的、更早的、更接近科学技术的前沿,更加崇尚科学,更加尊重科学。

1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含义

计算机软件(ComputerSoftware)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盘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软件的含义应该是:1)在运行时,能够提供所要求功能和性能的指令或计算机程序集合。2)程序能够满意地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3)描述程序功能需求以及程序如何操作和使用所要求的文档。

2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前景

软件技术的诞生的原因是人们想要操控计算机,想要计算机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一些设定的、复杂的事情。在早期的计算机中,由于软件还没有开发出来,导致计算机只能做一些大规模的计算活动,计算机成为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要求也提高了,这就促使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个人笔记本电脑也随之诞生出来,人们借助计算机软件做一些复杂的人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软件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促使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日益发展。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也向计算机软件行业加大投入,比如说资金、人力、政策、物力的大力支持。国家将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各个领域中。比如说在医学领域中,将医疗信息化、物联网、电子购物、银行支付以及各种安保工作等等,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数据显示关于计算机软件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几年,中国软件的产业以平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总额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计算机软件的企业规模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从事于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多。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产品取得较大的成果等。种种情况说明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在蒸蒸日上,发展劲头势不可挡。按照发展趋势,计算机软件行业未来的发展投资重点应该放在对计算机软件需求较大的地方,比如说医疗。金融等公司。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重点扶持的领域应放在‘云计算’或者是‘物联网’等发展较快的行业。

3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全面计入,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毕竟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1)计算机软件教学缺乏科学论证,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明显欠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专业设计的知识总量在不断增加,一些较大的计算机软件动辄就会有好几千条操作命令,还有就是由于计算机软件大部分要求英文编写,这就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数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对一些软件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力偏低,教师不得不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辅导,这会影响教学进度。计算机软件教学缺乏科学的论证。2)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堂教学比较偏重操作训练,学生较为缺乏相关计算机数字设计原理的背景知识。计算机软件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化设计工具,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用计算机软件触及数字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数字设计的思维方式。现代的计算机软件课堂教育教学比较偏重于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训练。教师应从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层面出发,是学生尽可能了解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背景知识,对计算机软件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重点讲解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原理,思维方式。

4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解决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这意义重大。会对社会上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计算机软件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加快计算机软件进步的步伐。1)对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论证,完善教学体系。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对于知识更新速度的认识。目前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更新速度以天为单位。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投入工作,不断更新。2)优化教师的教学安排。目前在高校中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老师会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情况,让有经验的一线老师教学任务集中到一门课程或者是两门课程,减轻他们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有精力研究自己所教的课程,反复反复,做得多了就精通了,做得更多,就成为专家了。保证所教的计算机软件课程达到所要求的深度。3)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保证学生所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专业课课时,计算机软件专业课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将其在进行细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阶段的课程。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信息化文明的发展,这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加强对大学生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关注程度,相应的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要有很大的关注。有了成功的教育,就可以培养成功的人才,才可以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软件行业才可以有长足的进步。培养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较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歌,吴建平,徐伟明.高等计算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机制、算法设计与路由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美)LarryL.PetersonBruceS.Davie.计算机网络[M].叶新铭,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互动;特征

一、环境的含义和特征

(一)环境的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都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离开了环境,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抽象事物也是如此,环境深深的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环境的含义:是物质和精神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是人生活在其中,围绕着人并影响着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二)环境影响的特征

1.环境影响的自发性

环境对人和事物的影响是自发存在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并自觉的对人产生着影响,不同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和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探索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要不断的引导和利用环境,开发其积极的因素,克服和杜绝不良环境的影响,

2.环境影响的片面性

环境本身是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在各个方面的作用都不相同,优劣也不尽相同, 环境的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的特性决定了环境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是此消彼长或的,因此,需要人们去认识环境,优化环境,增强其积极的作用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环境影响的盲目性

环境作用于人和事物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是随意的,其影响不是事先做好的计划和安排,没有任何的主要对象和实施方向。所以有可能是表面的,有可能是局部的,同时它的盲目性表现出时断时续,或经常发生,良好环境对人有促进的作用,消极影响有阻碍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含义与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有学者把其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教育规律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创建的教育情景。这里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的综合。可理解为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的营造的教育环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从社会存在的角度上看,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不断变化,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科技不断进步生产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多样性不断增强。从人主体意识的选择上,人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多,日益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广泛的,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地理、气候、环境和人口等自然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和手段的运用有明显的影响。而社会环境中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物质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开展和接受情况。同时影响具有多面性,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整体影响、部分影响;真实影响和虚假影响等等。其多样性决定着影响的复杂性。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渠道更加多样,新媒体的优化更新,互联网的革新变化,扩大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动态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变化,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放,运用新的手段方法营造更有利于教育实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决定着其是不断更新,不断优化的过程。

三、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互动

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都作为一种外在条件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积极和消极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同的影响,于是外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具有强化和消弱作用,那么他们的互动也体现在同向的增强和异向的消弱。

(一)积极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强化

当积极的环境在性质和方向上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持一致时,它们的内容、目标在相同的方向上发挥作用,此时两者发展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就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会在环境的变化下,不断汲取新的内容,拓宽新的方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不断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积极环境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强化、政策制度强化、榜样示范强化和氛围感染强化等几种方式表现。

1.社会舆论强化

社会舆论强化主要是社会大众传媒创设的舆论形成一定的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形为的影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大众传播媒介不断丰富完善,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正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同新媒体对接,认识其发展趋势,掌握其引导方法,运用传媒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好的强化对人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2.政策制度强化

政策制度强化主要是通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人的行为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十的以来,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在全党全社会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国正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崇尚法治、文明有序的和谐社会。与此同时,国家制度上也紧密结合时展要求,不断通过更有利于人民的政治举措,来加强自己的统治,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像学校规范的校纪、企业完善的规章、军队严谨的制度都是运用制度来强化的形式。

3.榜样示范强化

榜样示范是用社会先进典型作为榜样强化良好社会道德的养成。这种直接的示范效应通常能起到规范社会成员道德行为,约束受教育者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面发展。全国评选的感动中国道德模范就是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达到在全社会形成发展正能量。屠呦呦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通过艰苦卓越的不懈奋斗,一次次的医学实验,一点点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热爱本职工作的奉献精神,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医学方面获得巨大成就,在我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促使更多的国人扎根本职工作,更好服务社会。

4.氛围感染强化

氛围感染强化主要是社会环境营造或自发形成的氛围风气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主要有包括情绪感染、形态感染、群体感染等形式。当这种氛围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持一致时,都会产生强化的力量。

(1)情绪感染主要是社会风尚和重大事件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如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努力消除分歧,和平共处,但世界和局部地区局势仍不安宁,冲突性事件时有发生,地区矛盾此起彼伏,巴黎袭击案,欧洲难民危机,朝鲜核试验成功,中国南海的地区冲突问题。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努力在联合国框架下从维护各方利益,营造政治解决意见分歧的平台,坚持用和平方式化解矛盾。这样积极的态度对于我国人民是正面的感染,有利于激起人民爱国情感。

(2)形态感染是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态,典型案例给人们的触动和感受,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建立。如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通过革命纪念馆的参观学习,让我们更加了解当时艰苦的革命生活,了解革命前辈前仆后继勇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更加认识到革命换来的美好的生活的不易,坚定人们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同时一些直观的图片,影像等工具也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群体感染是社会中的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引导和变化。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群体,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利于家庭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美德的建立和发扬。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群体,朝气蓬勃的企业氛围能让员工精神振奋,工作热情高涨。个体都是生活在一个个群体中,不同的群体时刻的影响着成员的观点,思想,价值观。个人就是在这群体的微观环境和社会的宏观环境中发挥着作用。

(二)消极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弱化

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性质上相反,方向上相悖时就会产生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古人所谓的“与善人居,如入芝也”就是对良好环境的追求。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开放的环境出现了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环境的良莠不齐,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效果。

1.环境的自发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的性相背离。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希望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思想品德的活动。号召人们追求“真、善、美”,使人们成为“四有”新人。而往往社会环境中不良行为,丑陋现象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挥。

2.环境的广泛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导性相矛盾

的理论思想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复杂的国际环境,使社会主义也遭受着沉重打击。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的思潮不断对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压力。环境的广泛性冲击着主导性。

3.环境的多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稳定性相冲突

随着社会的加快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兴起,环境的快速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环境,运用环境增加了难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稳定性和规律性。面对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者要及时分析变化原因,总结变化规律,而当两者不同步或滞后时,就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结:本文以思想为指导,从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出发,分析两者的概念、特证,继而比较两者区别,为更直观的论述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互动关系,积极的环境通过舆论、制度、榜样、感染等途径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环境则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发展道路上应积极的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戴钢书.德育环境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2.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8]陈桂生.教育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篇9

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明确规定依法落实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等。目前教育部正抓紧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了很长的一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行了全党全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当时全国共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69 所。随后到了50 年代,政府开始接办民办高校并改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将教会和其他类型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合并、重组为国办高等教育机构,至此,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消失;但是60 年代初期,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和发展的需要,民办高等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个时候再全国又逐渐出现了一些民办高校;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包括民办高等教育获得迅速恢复,中断长达 20 年之久的民办高等教育在一些中心城市再度兴起和发展。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崛起于 80 年代的计划经济背景下,主要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三.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于政府反对民办高校的营利性动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声称自己是公益性的。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更多的寻利资本限于国家的政策不敢涉足教育领域,极大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学校因为投资者不拥有学校的产权,故大多数办学者采取增收学费,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实现累积式的滚动发展,长久势必影响学校的正常建设。第二,从学科专业设置来说,民办高校功利化倾向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盲目跟着市场走,不考虑自身现实的办学条件,设置的专业一味求新,实际上技术含量不高,对于学生走入社会后并没有多大实际用处;二是出于办学成本考虑,低效率重复设置应用型文科专业,与公办院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使原本在学历上失去优势的民办高校学生更加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注重短期效益,几乎不涉足基础学科和学术性人文学科,使民办高校缺乏文化底蕴的积累,发展后劲不足,从长远来看,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和办学精神。第三,从我国国情来看,民办高校目前面临发展瓶颈和定位乏力主要是政府的政策驱动力缺乏,因此除了民办高校加强自身的规范管理和建设之外,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扶持。第四,师资队伍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

四.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建议

在融资上,扩大渠道,允许民办高校使用产权抵押担保获取贷款,但要对这部分权利进行规定,比如这项权利不得妨碍学校的发展,而且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同时考虑民办高校的还款能力,区别对待。在学科设置上,应尽量避免功利性,学科的建设也不应以市场为主,追求大而全也要考虑学校的目标定位和现实条件,不是所有院校都要追求学科齐全,还要考虑到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的目标,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传统,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多学科或者单学科的发展道路,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一些优势学科,使这些优势学科成为学校的品牌,使之成为地区乃至行业中的一流学科。

篇10

于是,每年的高考都成为一场战争,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战争,而且是家长们的战争:除了对孩子们不眠不休的照料之外,他们必须动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和方法,寻找非成绩的因素:地区加分、特长加分、三好学生加分?这其中,民族身份加分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于是,重庆的高考加分事件成为了越来越发酵的一个大事件。

我们暂且不评论这其间的是非曲直。其实,教育加分,并不是中国教育制度的特例。在美国,大学录取加分,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话题,甚至可以成为总统大选的辩论话题。

美国教育加分来源于1961年肯尼迪时代的《平权法案》。这个法案在总体上认可了美国少数民族,尤其是黑人的权利,正式与白人的权利平等了。而其中关于教育的问题,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方法。它在其中规定,美国凡是联邦政府下属或相关的就业和教育机构,都必须向黑人倾斜,甚至保留一定的份额。

约翰逊总统在解释这个法案的时候指出了这个极端措施的内在含义:因为美国黑人在过往的历史中所遭受到的歧视和不平等,这种就业和教育上的倾斜,可以视为一种对于黑人的“补偿”。

美国人老老实实地贯彻了这样的一个法律。在极端时期,像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这些黑人和少数族裔比较集中的地区,甚至规定了在自己的学校中黑人学生的比例;密歇根大学的招收政策中,则规定给予黑人在综合评分中直接加上20%。

不过,此种情形并没有支撑很长的时间。1978年,美国就爆发了一场引发全国关注的官司。一个名为阿兰・贝克的学生连续两年申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被拒。而他认为,这和该医学院设定的16%少数族裔预留份额具有必然的联系,于是一纸诉状递了上去。然而吊诡的事在于:虽然层层上诉到最高法院之后,判定贝克可以进入学校,却在伦理上支持了戴维斯分校。

这样的官司,在1978年之后多次发生,但是最高法院却从来躲躲闪闪,要么拒绝接案子,要么就还像对待贝克案那样,支持个人,反对修改政策。不过,最高法院还是做了一些改变,也就是,在原则上仍然支持对黑人的倾斜政策,但是反对各个学校的数量化方法。也就是说:各个学校不可以出台类似于对黑人加分、或者规定黑人学生比例的方法。各个学校自己看着办吧。

最高法院看似暧昧的态度反应,其实是美国社会进退维谷的状态的反映:一方面人们充分认识到,尽管黑人在理论上已经处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但就总体而言,他们的生活条件依旧艰难,黑人聚居区的教育条件恶劣,难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但另一个方面,这种矫枉过正的法案对于白人的“反向歧视”,也是他们所难以忍受的。

虽然按照《平权法案》的规定,只有公立学校才有义务如此,但是所有大学由于平权法案所具有的普遍性公义性质,都采取过同样的措施,其中包括哈佛、耶鲁、哥伦比亚这样的第一流私立大学。

现在,反对给予黑人教育照顾的团体,已经不仅仅是白人了,连黑人自身也都成为反对的主力人群之一。在他们看来,作为弱势群体的黑人,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下去进行竞争,才能得到真正的、来自于心灵的平等。要改变的并不是录取政策,而更多的是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

当然,无论今天双方的分歧如何演变,有两个趋势正在形成:其一,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大学正在逐步取消教育照顾政策;2003年,最高法院曾经预言,“在25年之内”,这种政策将完全没有必要;其二,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也就是说,从最初的幼儿教育到中等教育,提高黑人聚居区的教育能力。可以这么说,对于黑人的教育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