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教育理念

篇1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素质养成几个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培养目标来说,普通高校以培养理论扎实,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为根本目的;而高职教育则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以实现服务社会,创造效益的根本目的。

第二教育内容及其侧重点的不同。普通高等学校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导,课程系统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思考能力。这种集中单一的培养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特长与个性特征,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而高职教育除了普通高校中的专业教育外,一般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实训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又能操作技能,成为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第三个区别在于素质养成方面。高职院校比起普通高等学校更注重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扎实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操作课程,重视学生个性与特性的发展,强调专业能力与技能素质的灌输与养成。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教育自创立之日起,其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能够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的人才有着较大的区别。高职教育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企业为宗旨,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办学。可以这么说,高职院校的专业如果不是建立在行业需求之上,或者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得到企业消化,办学形态得不到企业的支撑与合作,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开始大力推行研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无异于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强力保证。产学研之路确实对高职教育扩大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实用型课程内容的设置有效调整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更有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充分使用政府扶持的校内资源的同时,结合校外的企业资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当前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未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出现市场需求的人才缺口大,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市场却不需要的局面。当前高等教育办学的流行趋势是向综合性大学过渡,许多学校渐渐忘记自身的培养目标,开始盲目地追求专业设置门类齐全,甚至不少高职院校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开设新专业等事务中,而一个专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才能步入成熟期,高职院校如没有针对性地开设新专业,势必投入过多的师资力量与运作成本,学校也会将较多的经历放入新专业的完善与整合中,这必然影响到对原有专业的调整与发展。

高职教育应有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与企业发展的意识,培养有较强实用性的人才,且学校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以体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特征。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而高职开设的专业则是学校灵活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环节,专业设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是高职教育工作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胶合剂。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即在教育思想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结合人才需求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结构,设置相关专业的模式。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建议

篇2

关键词:教育理念 一体化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44-01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近几年我国职业技术类院校推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针对职业技术类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职业操作特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大多数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毕业生职业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认可度都较以往提升了很多。但也应该看到,“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难尽人意的矛盾或问题,有待于我们探寻更好的解决办法,以完善“一体化”模式,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

1 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质量的阶段性停滞

从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是“一体化”教学的主旨。但有些学校将其简单理解为以实践教学为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个别技工学校甚至走向了完全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了理论知识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在我了解的几所技工院校中,他们为了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隙”对接,学生入学还不到一个月,就把他们放到企业进行“学徒工”式的锻炼,使学生成为了完全化的企业职工,而忘却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回到学校时,对学校生活已经相当“陌生”,再没有进行学习的习惯。这样会使这些学校的“一体化”改革进程呈现出不良的停滞状态。

1.2 没有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某些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学校的主要领导只在教学改革动员会议上放几声豪言壮语,之后变销声匿迹了,把改革推给了教学部门,教学部门又推给了一线教师。没有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教学改革方案,只靠老师们自己对“一体化”的悟性做着“散兵游勇”式的缺乏整体部署的改革,改革始终处在原地踏步阶段。

1.3 改革形式化、表面化严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

有些教师依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老师的“教”上,不注意去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下的最根本的育人目标。因为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提高,但校风、学风并未见有大的改观,打架、上网、谈恋爱等不良现象仍频频发生。

2 建议

“一体化”教学改革,并非简单的教学方法的局部性改变,它是每所职业技术类院校的一项系统性总体工程,要求学校必需从改变基本的教育理念入手,形成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新策略。“一体化”改革必须做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

2.1 思想观念要切实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上来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这一精髓,需要做到两个到位。

(1)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到位。传统的学生评价总是把学生进行好与差的简单分割,再施以相应表扬或批评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念首先否定了这种带有明显主观意识的错误评价方法,而是把所有学生放到同一个地平线上接受有尊严的教育。尤其是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较高中生或大学生差很多,好动性强,对纪律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而其中的很多学生又有着极其脆弱的虚荣心。教师无心而发的轻视之语往往使他们产生很强的颓废心理和抵触情绪,老师溢于言表的赞赏又让他们兴奋之至、忘乎所以。这不是好或坏的征兆,而是学生的个性所在,是这群成长着的特殊群体的必然反应。教育者应该对学生所传递出的个性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形成符合每位学生个性发展的施教措施,所谓的因材施教就在于此。

(2)对学生的爱要到位。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只挂在嘴上或写在纸上,而应从老师的心理自然流淌而出,流进学生的心里。最常见的错误是老师往往有选择的去爱学生,学习好的、听话的获得老师的爱就多,反之则少。这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具有的思想,其违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全部的爱渗透进每位学生的心中,用爱召唤引领着每个心灵走向成熟才是教育的真谛。

2.2 要真正转变到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格局中

由“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其实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基础教育以教为主的惯性思维,导致了在改革之初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时候,许多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说明老师的准备工作没有到位。学生以学为主,并不代表完全让学生自学,也不代表老师无事可做,需要老师去做的要比传统教学单纯的讲授要多很多,也难很多。以“教”为主时,老师备课的重点是课本内容和表述方法,而以“学”为主,教师备课的重点是学生,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探寻出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世界的方略。如果只备教材,就不可能发挥这一引领作用。在最初的试验阶段,为把学生引进自我思维状态,我几乎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深有“难于上青天”的感受。但当你真正达到“以学为主”的程度时,学生对你的回报又是那么丰厚,是靠单纯地“教”永远都不会达到的境界――这才是让学生终生收益的教育。

2.3 转变到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中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要达到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育人目标,单凭教学部门或老师是不能够实现的。应该形成立体化的,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教育形式。我们学校在推行一体化教学之初,把精力集中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但最终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低参与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瓶颈所在。学生把老师苦口婆心好不容易得到的品行教育付之东流。所以,学校开展了全员育人的教育行动,除了对学校的所有员工进行个人素养的集体教育,外聘教师也不例外,形成了全员育人的一体性,提出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管理模式,从教学到生活,学生都在一个处处有教育的全方位的学习生活中,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校风学风也大有好转,进入了教育的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篇3

创新教育理念是推动高校学术、教学与管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体系,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推动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体制、策略和实践体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关洪海著的《高校教育管理与创新实践研析》(冶金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是互联网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推进教育管理与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该书以实践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理念,科学建构了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发现、分析并解决当前教育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该书共包括6章的内容:第1章概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包括高校教育管理的本质、内容、意义和价值,构筑了高校教育管理与创新实践的基础理论体系;第2章论述了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创新改革的重难点,在高度重视信息化、大数据创新的前提下,探讨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第3章解析了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具体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的现实问题及对应的解决策略;第4章论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改革创新,列举了辅导员立德树人理念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等实际案例;第5章论述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改革创新,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第6章论述了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数据化发展策略,包括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队伍建设、技术引进升级等。可见,该书始终站在互联网背景下来探讨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路径与策略,并运用创新教育理念打破常规、勇于变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策略研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推动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更能够积极地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系统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下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的客观需求。反映到实践中,要想真正推进创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和渗透,高校教育管理须从制度改革的角度对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人才队伍建设、教材研发、实践创新平台等提供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让创新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尊重与落实,鼓励创新,推进创新,另一方面让创新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处于规范有序的体制环境中,有序推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

第二,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对高校教育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应当与时俱进地推进管理技术、手段与系统的引进、升级与创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品质。不仅如此,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帮助高校教育管理建设一体化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教务管理平台等,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获取学生生活、学习、实践方面的实时数据,学生也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共享实时的高校教育管理服务资源。总而言之,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既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更便捷、更民主的路径与方案。

第三,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对高校教育管理产学研的合作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高校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将有效强化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意识、专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高校教育管理者更多地向内、向外寻求新的管理方法与发展策略。也就是说,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将更进一步联结市场,通过高校、政府、企业的合力推进产学研的合作发展,优化高校教育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策略,进而在高校、政府、企业的管理互动中,建构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促进现代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让高校教育管理能够真正造福于现代化创新型产业的建设和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现最大化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

篇4

(一)化被动为主动,中心从工作转移到人才教育

很容易想象,教育是为了育人,育人是为了国家建设,教育是推动国家建设的第一动力,人才只有在教育的土壤上吸收知识才能成熟。所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是以人才开发为主,人事管理应从教育人才开始。不是被动的教育而教育,是以传输人才为目的主动培育人才。

(二)摒弃旧的观念模式,传承现代化教育理念

随着新式教育的出现,旧式教育模式已经被替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封闭,粗陋,存在很多纰漏,对人事管理水平要求较低,很大一部分是依据以往的总结经验和个人的自我经历,缺乏创新,没有科学依据不能被现代教育水平所接受。新时期的人事管理水平应符合人才强国战略,从岗位设置,工资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坚持以人才资源建设为中心,完善教育系统,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行为规范,顺从教育大方向,逐渐改变自己的小方向,与国家的步调相统一。建立一个透明清晰完善的教育体系,从人才的角度出发,设立先进的教育设备,引进教育型的师资力量,学校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打造出金牌教育理念。

(三)科技引领教育,队伍逐渐年轻化

科学技术辅助教育已经应用于现代教育理念中,原来的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人来学校人事管理工作者的有效协助策略王珏长沙市湘府中学摘要:教育强国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事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事管理水平作为分水岭,直接浇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使得各个系统相交相融,为学校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关键词:人事管理水平人事管理者素质协助策略完成,存在时间消耗,人力消耗问题,而且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性质繁琐,容易出现错误。随着科技进步,现在代化设备已经触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办公自动化既方便又节约人力物力,很大程度上满足新时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教育队伍近年来逐渐补充年轻有为的新人。他们身上有老一辈的工作人员所不具备的活力,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朝阳的活力,新颖的知识体系,较高层次的文化水平。现代化脚步的跟进,科技结合教育,人事管理队伍的年轻化已经是必然趋势,是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

(四)高举创新旗帜

创新以不变应对万变,创新思维保障人事管理不与现代化要求脱轨,与教育思想相吻合。以往的专制教育思想禁锢人心,约束思想,把创新作为教育理念的旗帜,结合实际应用,创新带动管理人员活跃的思维,与教育理念的宗旨同出一处。教育模式的创新不拘泥于一般的教育方式,人事管理人员运用新的教育方法培育出新时期人才,完全符合教育方针。

二、现代化教育理念以现代化教育方法培育出现代化人才

(一)个人的良好品质素养是决定因素

“以善为人,以德育人”,个人的素质包括为人处事,言谈举止,行为风范,思想品质等方面。在解决问题上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在生活实际中形成诚实守信品格,在工作上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良好的品质素养帮助个人形成良好的外在形象,激发努力工作的上进心,在岗位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二)基础素质必须满足工作需求

基础素质包括能力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能力素质要求个人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分析能力,应对能力。在工作上要具备能力素质才能达到人事管理水平的要求,落实人才制定方针,增加工作效率;业务素质要求管理人员熟悉掌握人事管理的相关业务,包括政治方针,决策判断,管理制度,规则规范,熟悉掌握人事管理工作的相关程序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岗位,做出更好的业绩;文化素质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能处理好工作上的各种问题;政治素质是指一个公民应有的公民素质,严格按照党的指示走,严格遵循党的指挥和领导,自觉遵守法纪,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工作,为教育服务。

(三)沟通协调能力是发挥自我才能的重要渠道

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因为工作的复杂性,多层性,交流性,需要人事管理人员具备高强度的沟通能力,与其他人员或者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桥梁为工作服务。在岗位上和其他人员或者部门合作时要有极好的协调能力,与各个合作方形成良好的交际圈,只有合作才能完成工作,不能因为个人因素影响整个人事管理部门的运行。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 多媒体物理教学整合理念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教育尤其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此每一个物理学习和物理教育者必须引起重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只是为现代化的物理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学理念的现代化才是最重要的。

一、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多媒体提供的信息量大,表现力强。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适当扩大信息量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要向学习者提供建构所需要的丰富的学习材料,必须依靠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多媒体教学以软件为平台,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二维三维动画等各种媒体整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处理功能。其内核和关键是信息数字化,信息数字化是将各种媒体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整合。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必须依靠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拥有大量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传统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而且多媒体技术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帮助学生排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重难点容易突破。

2.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效率极高。

教师熟悉多媒体后,操作起来相当方便。显示器代替了黑板,键盘代替了粉笔,鼠标代替了教鞭。正因为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轻松地控制课堂节奏。计算机多媒体还能重复操作,传统的课堂演示只能进行一次,不利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把握,计算机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在建构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资源空前扩展。为了分析、思考或讨论某些问题,学生很容易超越教室和教材的界限,去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这对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将能够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二、在物理教学中要慎重使用多媒体技术

任何教育手段,任何先进媒体,都仅仅是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本身,包括多媒体技术。教育手段现代化了,教学活动就一定现代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恰当地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才能使教学活动走向新的成功。

1.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需要正确教育理念的支撑。

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由人来操作的,所以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而人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教育理念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思想中明确指出:“教育技术应用必须重视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有了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教师兴致勃勃地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整节课多彩的情景,表面看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实际上却并未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现代化的教育固然需要现代化的物质外壳,但真正支撑它的却是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以安德森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学习结果主要由两类知识构成,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其心理表征是命题和命题网络,习得过程就是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构建过程;后者是“怎么做”的问题,其心理表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习得过程就是产生和产生式系统的形成和巩固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获得、储存、意义建构和提取等环节,而计算机多媒体至多只能完成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第一步,即向学生呈现新的命题,包括呈现文字材料、投放幻灯片、投影、展示图片和电影屏幕等,而后面的储存、意义建构和提取等环节,却是计算机多媒体不可能代替人脑来完成的工作,至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认知、联系或转化、自动化更是电脑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选择适合用计算机呈现的知识制作课件,而不可乱用、滥用。

2.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需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是高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确实对教育方式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先进的教育手段是有缺陷的。如许多物理课上,教师用CAI课件代替了板书,不同的内容通过点击鼠标飞快闪过,试想它留给学生的印象能否比得上教师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板书的效果呢?有的课件照搬课本内容,包办和代替一切,好像电视讲座,那么教师站在讲台上还干什么呢?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它无法取代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暗示性语言所起的微妙效果和教师富有感情的课堂语言,更不可能取代物理实践课中教师亲身示范的效果。

篇6

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现代小学学校管理中,管理观念比较落后。教师在进行管理时,大多应用经验管理,如重视学生的学业管理,忽视学生的精神管理,在管理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导致教育管理效果较差。现代小学管理中,由于教育先进管理观念的缺失,很多教师在管理上,一般都是按照前任的管理经验或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从学校实际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进行管理。

教育管理主体有所缺失 教育管理主体缺失主要是指小学专业的教育管理人员较少。分析现代小学学校管理,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来担任某项管理职位,教师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还要承担繁杂的管理工作,导致很多教师身心疲劳,在管理上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还有一定情况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师的主动性下降,往往不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进行教育管理,这种情况导致管理效果低下;小学教育管理还呈现出“集权”的情况,管理大权掌握在领导的手中,教师一般都是处于附属地位,导致管理活动丧失创新活力。

教育管理功利化 小学教育管理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遗留影响,小学学校管理的功利性不断增强,学校管理主要是为学生考试服务,这种情况下,小学学校管理越来越倾向于考试结果的获得,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形成“学习就是为了得到更高分数”的想法,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小学学校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实现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同时也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接班人。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选择 在现代教育中,新课改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在管理过程中应用该理念,能够提高教育的合理性、科学性,同时也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强调学生的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教师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能够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时也能够实现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顺应时展的必要选择 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教育要进行改革,不仅要求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小学学校应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时展潮流,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学校管理要具有创新性,要求通过良好的管理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质量,在这种发展要求下,小学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路径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要尊重人,发挥人文精神,创造良好的关系。在小学学习管理中,结合学校的管理实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个性正确发展,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加强沟通与交流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教师在对学生管理时,要加强沟通、交流,能够及时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家长能够配合教师的工作,如教师可以定时举办“家长会”,一方面是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状态,全面了解学生;另外,在学生的管理上,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诉求,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进行了解,通过心理分析,改进教育手段,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学习中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提高管理效率。

民主管理策略 小学学校进行民主管理,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驾驭理念的精华。民主管理主要是尊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育管理手段。学校应用民主管理的手段,能够提高管理措施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教师的管理热情以及管理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管理水平。

创设和谐校园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最终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归宿。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应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内健康成长。

小学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上,可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文化的人文性、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能够在文化教育中实现成长。如小学可以通过黑板报制作、名人趣味故事以及教学研究成果展示等途径来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管理中感受人性魅力,提高小学学校的管理质量。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教师 素质

一、前言

在传统认识层面,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基本体育理论、基本体育技能的了解与掌握;但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实现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二、当代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现代化的体育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实践的灵魂。可以说,体育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学改革自然也不例外。体育教学理念不转变,体育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相反,教育理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一名合格的当代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体育教育理念。也就是说,体育教师首先要深刻领悟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充分认识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的查找当前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作出相应改进。事实上,所谓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认识,尽快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在传统认识层面,体育教师往往将经历过多地集中在少数运动能力较突出的运动尖子上,忽略了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在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中,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并体会到体育运动为其带来的乐趣。

第二,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体育课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运动技能或运动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浪潮的推动下,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个当代的体育教师,不仅仅熟悉、了解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更应该不断接触并了解新事物和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知识:

1.体育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体育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仅包括纯粹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当代的体育教师还应该随时了解体育这一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并及时、准确地将其传达给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教育理论知识

这是所说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如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等。只有熟练掌握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我们才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将新课改的各项精神切实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如何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保证体育教学活动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综合化的体育教学能力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当其具备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储备了必备的知识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当代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综合化的体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熟练的体育教学技能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技能都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也不例外。与一般的学科课程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体部分都是通过外堂课的形式实现的。因此,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除了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外,还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师示范能力,能通过亲身示范的形式将原本抽象的体育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2.科研能力

有人说,体育教师只要能把基本的体育动作要领讲清楚,能够做出正确的动作示范就可以了,如果从这个层面看,科研与创新似乎与体育教师并无多大的关系。但是伴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基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科研能力应该逐渐成为当代体育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对于任何一个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来说,都会发现: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涉猎的知识范围广阔,如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参考文献:

[1]曾广新.关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39-40

篇8

在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我们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目标是“人的现代化”。这里的“人”,既包括师资队伍,也包括学生。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的资金投入和制度供给开始渐渐倾斜,偏向了“人”。

在教师队伍方面,我们建立起人才智库的浑南模式,实施“三5双20”及“一特双优”教育人才引进工程。共引进专家校长5人,培养浑南教育专家2人;引进优秀校长2名、沈阳市名师1名、“一特双优”人才9名。率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合同制教师,解决新建学校教师短缺及老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2010年以来,共投入经费7359万元,引进合同制教师近600人。2011年以来,共投入1.6亿元教育激励基金,实施绩效工资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人才的会聚为浑南教育带来了崭新的理念和激荡的活力。

我们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与资源优势,引进高校在浑南区10所学校建设实习基地,帮助学校培育和发展适合的特色项目;同时,在师资培训和设立特色艺术、体育、学生俱乐部等方面开展合作。我们还与辽宁省科技馆开展跨界合作,把科技馆作为浑南区学生最大的素质教育基地,利用科技馆的实验室开设科学和综合实践课。

名校嫁接是让现代教育理念快速传递和落地的途径之一。2009年,浑南区与辽宁省实验中学合作创办浑南一中,其独特的“生态教学”模式在全国迅速产生影响。2014年,浑南区又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沈阳附属学校,短短一年后,品牌效应开始发酵。同时,我们还采取“品牌学校+新建学校+农村学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让薄弱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师资水平上不断进步。名校资源的嫁接,在提升浑南教育知名度的同时,横向带动了区域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的迅速提升。

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浑南区建成了全国中小学生食堂中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硬件标准最高、管理最为科学的“民生学生食堂”,使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同样享受最安全、最健康美味的均衡营养餐。投入3000余万元,实行学生乘坐校车政府补贴,解决了7500名农村学生上下学问题。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基地及青少年宫等教辅机构的作用,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延伸。

篇9

继续教育是指人们在完成学业之后所接受的教育。它的教育时间可以延长到人的一生。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成人,继续教育的学习时间是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学习的内容是职业、非职业的,教育方式是面授、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的对象概括有五种。主要表现在学历、职称和在职要求等方面。首先,在学历的要求方面,一些文献并没有明确提出明确的学历范围要求,但是一些文献中提出了明确的学历要求,依次是大学本科、大学和专科、中专和高中。在技术职称的要求上主要是与学历相对应的教育职称,例如,大学和专科学历与中级教育职称相对应,中专学历与初级教育职称相对应。此外,在第一类到第四类的分类中,要求是在职人员,但是在第五类的分类中没有提出明确的限制。

职业教育是针对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人们,根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工作需求所进行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涵盖的范围从教育层次上来看,它不仅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还包含了高等职业教育;从教育类别来看,不仅包括普通教育,还包括了各类成人继续教育;从教育对象来看,既可以是各大专院校普通教育的在籍学生,也可以是社会青年,还可以是在岗的各行各业工作人员。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注重的是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与操作规范,是以实用性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是面授也可以是远程教学。

2.发展职业教育是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继续教育中恰当地植入职业教育对继续教育本身的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的教育体系,最终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所以,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具备多样化技能的人才,并对在职在岗的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以提高其履职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深化继续教育体系的改革,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保证继续教育中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的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实现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3.实现高校职业教育中植入职业教育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育的顶层设计。各类教育的目标都是完成对人的一定范围内的目标培养,然后将达到预期目标的产品输送到用人市场。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很多因素,既有教育层面的,也有用人层面的。为了强化继续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必须从继续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式进行配套改进;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社会用人机制进行合理改革,形成倡导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激励机制,让社会大环境与目标待遇推动人们自觉自主地学习,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和持续;必须实行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合理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继续教育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学习需求,提高全民的教育年限。

其次,要加强继续教育的队伍建设。高校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以下三项职能:继续教育服务,继续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管理。这对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作为继续教育队伍的一员,要能够充分胜任本职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以达到社会、岗位对执业者的要求。一是加强学习,掌握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政策法律,掌握与自身承担的继续教育工作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在继续教育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过程中规范行为、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练好业务内功,做到学高为师;二是不断修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素养,道德修养,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坚守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本分。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任,要从高度来认识本职工作,热爱继续教育工作,钻研继续教育理论,践行继续教育实践,关爱学生,做到身正为范;三是从严治教,由于继续教育的受教对象的特殊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比起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其管理组织要复杂一些,其工作难度也掩盖在看似松散的表象之中。一般来说,继续教育的学习不像全日制教育那样严格按照每周每天的时间来进行操作,在课程安排、学习安排、实训安排以及课程考核等诸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在职学员学习的烙印,组织不好、管理不力,就会让学习的过程流于形式,使得学校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继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既要将教育教学的内容、目标落到实处,又要照顾在职学员的实际情况,确保每一位参与的学员都有严格而灵活的学习时间,有实实在在地学习效果。

篇10

【关键词】生态性教育理念课改教育创新办学定位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现代学校制度下的中小学校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基金号:FFB108107)和国家教师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子课题“生态化教育理念下的特色学校创建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NO: CTF120669―Z22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7-02

新课改要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处理好提高教师魅力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关系。在这方面,生态性教育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与思考。

一、生态性教育理念概述

生态性教育理念,是一种确保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学生、教师、课程、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等教育要素的质量和品质提升,更重视彼此之间的连接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和效能;不仅重视每个教师的作用,更强调教师团队的整体影响力。此外,生态性教育理念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倡导尊重多元存在。生态性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具体发展目标是“十态平衡”――健全的体态;健康的心态;规范的行态;丰富的个态;民主的教态;自主的学态;科学的神态;人文的情态;共赢的状态;发展的势态。生态性学校具有五个基本特质: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

二、用生态性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办学定位

我校基于生态性教育理念,提出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个性、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映了学校的精神气度和文化品质;“发展个性、奠基人生”,表达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的教育目的。

学校根据办学的总体目标,基于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和学生发展的主体性理念,把校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内涵具体分解,将形而上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来。通过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自信、自主、自理”能力和态度,形成“爱心、责任、合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的人,一个能走向世界的豪迈的中国人。

三、用生态性教育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特色的基点是课程特色。学校用生态性教育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结构上,课程建设立足师生能力培养与和谐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架,形成了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活动实践型课程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立足学生实际,坚持课程的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多元化、现代化和个性化。课程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保证使麓山的每个学生“会一门乐器,懂两国以上语言(汉语、英语及其他外语),擅两种书法(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掌握七种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

在课程形式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长课时与短课时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上,过程与结果、预设与生成相融合。课程实施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我校的课程改革从课内延伸课外,重建校园生态、关注学生的闲暇状态、情感体验、情绪调节、情商成长、情操陶冶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生态教育的“信号”,零盲区,全覆盖,让学生享有活动的快乐、发展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课堂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下,建立和谐、健康的课堂成了新的研究热点。课堂的构建重点在于建立和谐的课堂生境。我们坚持生态性教育理念下的现代教育资源观,努力实现教材、教师、学生、教法各要素的综合平衡。我们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包括有效教育理论在内的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策略。从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教学方法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师生活动由主导型向互动型转变,学习方法由听说式向讨论式转变。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更加自主,教师更加自由,课堂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近5年来,先后有20多个年级、100多个班级、280多名教师实践EEPO课堂教学实验,有近50余名教师正逐步成长为有效教育专家,我校教师在各种课堂教学比武和教学设计大赛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近100人次,有多名教师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去年长沙市“星城杯”教师教学比赛中一鸣惊人,学校凭借4名参赛教师出色的表现赢得比赛团体第一名,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闪耀“星城杯”。

参考文献:

[1]范国睿;人民教育出版社[M];教育生态学,2001年12月,P85。

[2]李素洁等;为“世界公民”的人生奠基――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教育创新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P29。

[3]杨小秋;生态性教育实践寻绎[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