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科学概论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科学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能源;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78-02
一、前言
能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多和对新型能源的探索日渐深入,使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不单纯是能源技术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各大高校已经开设能源及利用的相关课程,以确保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及能源环境协调统一知识的普及等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能源工程概论》是我校针对高年级化工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课程主要介绍各种能源的开发、生产、转换、传输、分配、储存及综合利用的理论、技术和能源政策。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及与工程联系紧密是《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选修课的显著特点。其中知识点多是指课程不仅涉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常规能源,还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以及节能与节能相关技术等。综合性强是指课程涉及材料、(电)化学、化工、机械等学科,属交叉学科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与工程联系紧密是指大部分课程内容涉及化学工程、热力工程与机械工程等基础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如何梳理各类能源之间的连带关系,整理不同学科理论基础之间的递进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能源学科知识是授课教师的工作重点。而目前的教学内容繁杂,缺乏条理,教师授课以说教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考核采用单一的闭卷形式。由此可见,目前的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自我思考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很难满足课程的需求,也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能源工程概论》进行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能源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致力于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调整与改革,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教师的教学水平。
1.调整教学内容。《能源工程概论》课程目前可选用的教材较少,且内容注重覆盖面,忽略了深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根据化工专业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本校的专业特色,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兼顾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条理清楚。根据所选授课内容的包含、递进、总括等关系,优化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在内容的安排上,可从介绍能源入手,然后具体讲授不同的能源种类,最后介绍节能与节能相关的技术;在讲授过程中,要掌握好三者间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内容的选取与学时安排上,需做到重点突出。例如,首先介绍能源的定义与分类、世界能源结构、中国能源现状、全球能源危机等,让学生对能源有大致的了解。由于目前常规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占主导地位,因此可将煤炭、石油、天然气与电能四种常规能源作为主要讲授内容,讲解详细、深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不仅结合本校化工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而且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适应当前社会对能源人才的需求。由于新能源的利用比例偏低,以氢能、燃料电池、生物质能等与本校科研方向结合紧密的新能源作为补充介绍对象,以了解为主。最后节能与节能相关技术的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即可。此外,合并相似的教学内容,做到高效教学。例如在讲授电能这一章时,对于三种火力发电方式而言,它们具有相同的能量转换途径,即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在讲授煤炭发电相关知识时,可通过举例讲述、分析;而后讲授石油、天然气发电时,重点把握相对煤炭发电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能源工程概论》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数据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调研数据公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前沿性。以全球石油的储量为例,教材只给出了BP2013的数据,授课教师应注意搜集近1―2年的调研结果。在介绍碳素制品时,笔者精选了碳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介绍碳纤维、碳纳米管作为超级电容器等储能材料的应用,并重新编排了讲义,力求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前沿性与科普性并重,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改革教学方法。①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能源工程概论》课程内容多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且不具有逻辑性,更没有公式推导等。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知识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来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煤炭的演变过程涉及泥炭化、成岩、变质三个阶段,笔者根据流程图进行相关定义及过程的讲授,发现学生仍难以理解。如果将煤炭的演变视频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官认识,能更好地理解讲授的知识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改革课堂组织形式。与一般的专业基础课不同,本课程内容比较科普,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走神。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在讲授新课时,以举例讲解、分析为主,并穿插提问,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强化理解。例如在讲授可燃冰的开采方法时,热激发开采通过加热方式实现了可燃冰向气态甲烷的转化。由此,教师讲授时可从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及压力等)出发,让学生提出理论可行的开采方法,加深学生对化学试剂法和减压开采法的理解。对不同的能源形式,采取比较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类型的能源、能量转化方式、发电原理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逐步将知识点汇成知识链。在讲授完部分章节内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总结。例如在讲授完煤、石油、天然气的相关知识后,要求学生对这三种化石能源的形成过程、分布情况、开采与运输的方式与特点、元素组成、燃烧与污染、与之相关的化工技术及相应的化工产品等进行总结后讨论,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给定专题方向。学生通过总结、查阅资料、讨论的学习,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应尽可能地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将热点问题调研、邀请专家讲座及到企业参观等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将煤炭的燃烧与当前的雾霾相联系,让学生调研煤炭燃烧与PM2.5的关系;然后安排1―2节课让学生自己上台,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煤炭燃烧与PM2.5的关系作相关介绍;另外可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交流,甚至可以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安排学生到相关化工能源企业参观、学习,并要求学生参观结束后撰写报告,作为平时成绩。
3.优化考核方式。目前闭卷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考核方式,考核的仅仅是大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造成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对能源知识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必须优化考核方式,丰富考核形式。例如,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成绩纳入总成绩的范畴。平时成绩包含对学生的课堂问题回答、讨论发言、课后作业及热点问题调研等情况进行地量化赋分,并在各个考核环节中体现激励机制。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要求内容灵活,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将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能源及能源的开发利用关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能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逐渐发展和总结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完成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课程教学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坤,施悦.《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1).
[2]黄素逸,杜一庆,明廷臻.“新能源技术”[M].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011.
[3]陈代芬,肖建坤.我校“新能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6,(11).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Energy Engineering Course
YANG Ying,LIU Bai-ju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eavy Oil Processing,Beijing 102249,China)
篇2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始建于1948年8月,是学校建立最早、在学科建设和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强大优势的农业工科学院。学院现设有:机械设计及制造工程系、农业机械化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和工程技术基础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依托于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多年的建设经验与条件,立足于农业大学,结合自身的特色,以生物质能源、风能和太阳能为主要方向,培养服务于新能源产业,具备新能源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在新能源技术与装备领域从事研究与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性研究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学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覆盖了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方面的内容,专业面较宽,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人才需求特点,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宽广,符合我国“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更深层次专业人才可以通过设置专业方向和研究生阶段解决。东北农业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定位在“工程”上,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深厚的工程背景,培养具有工程特色的新能源领域的人才。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东北农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新能源产业,具备新能源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有较高的道德和文化素质,能在新能源技术与装备领域从事研究与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性研究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与此对应的人才培养要求是:(1)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新能源工程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了解本专业工程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2)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勤奋进取、团结合作的工作精神。(3)掌握化学分析、热工基础、机械与工程设计、管理以及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换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基本技能。(4)具有新能源工程技术与装备的科研、开发及应用等基本能力。(5)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文献检索基本技能。(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基本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完善课程体系
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合理制定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围绕着热能与动力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依托学科进行设置。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工程制图、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燃烧学,机械设计基础、能量有效利用、能源微生物等。由于农业类院校以生物质能为主要方向,因此在主干课程上加大了化学类课程比重,同时也兼顾了热工、流体和力学方面的课程,力争做到“厚基础”。专业课主要包括:新能源工程概论、生物质能工程、风能工程、太阳能工程、新能源装备设计、生物质能经济学。在新能源工程概论中重点介绍新能源的基础知识以及能源与环境等内容。专业课以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三大新能源为主干课程,并配以装备设计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重点掌握最主要的新能源的工程、装备和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巫付专(1965-),男,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王耕(1967-),男,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18-0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至2015年底并网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要达到190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装机要达到140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1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要达到4亿平方米。政策上还首次提出地热能、潮汐能和海洋能的发展目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2011—2012)》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而言对外依存度较高,风能产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与地热产业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尚需从欧美输入。
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作为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也研究出了大批科研成果。例如仅2012年11月19~20日在福州大学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2008/2010 年度批准项目交流会就有研究成果120余项,其理论水平和实验室级的成果已接近或达到欧美水平。然而这些成果工业化的过程中却严重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人才培养“频谱”的欠缺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些科研成果主要由教师、博士和硕士来完成,本科生很少涉足,国内高校开设相应本科专业方向的学校也很少,这就造成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人才的匮乏。2012年11月16日《江南时报》报道:“能源动力类(就业率94.71%)、材料科学类(就业率93.71%)、电气信息类(就业率92.70%)等与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良好的产业发展不仅给相关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底气,也给薪资待遇提升留下了想象空间。”据统计,近两年内电气信息类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为3778元,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省内电气信息类企业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规模正不断壮大,就职毕业生对该类企业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其他地区的招聘也有同样信息出现。对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而言,应用型人才供应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该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目前相关专业开设的现状
近几年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大多数高校是在原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与新能源有关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新能源领域知识的一种补充,或进行了专业名称的更改。所有这些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还是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尚不能适应完全国家对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的电能变换与控制更是涉及很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1998年国家教育目录合并前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绝缘技术等强电专业。由于其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宽泛,所以各高校培养方案的设置通常分方向设置,即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按专业目录合并前的专业进行设置。与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电能变换与控制相对应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由于相对传统电机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学科发展较晚等原因,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专业方向的高校很少。
由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电力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完善,为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需培养在新能源科学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电路电子与电工技术、控制理论与系统、计算机与微处理器应用技术,强调强弱电点结合、元件系统结合、软硬件结合和基础知识,体现了强电与电力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点。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扎实的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外语综合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掌握电能转换与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新能源发电、电气工程方面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势;获得电能变化与控制系统的分析、开发与研究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能从事新绿色能源的研发工作(例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混合动力汽车);能从事电力系统的分析预测试;能从事电能质量分析与调节系统的研发与设计工作等;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从事新能源领域里的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课程安排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所以教学计划安排应该使得在专业教学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课阶段课程安排的建议如下: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
人文通识课:“原理”、“法律基础”、“艺术鉴赏”等。
专业基础课:“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
专业平台课:“自动控制控原理”、“电机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自控原理”、“C语言”、“可编程控制器PLC及系统集成”、“信号分析与处理”等。
专业必修课:“电力工程”、“新能源发电”、“电能变换与控制(上、下)”、“DSP技术”等。
专业任选课:“微型电网工程”、“柔性输配电技术”、“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网络通讯”、“变配电运行自动化”、“电气CAD”、“检测技术与仪表”、“电动汽车概论”、“电能质量与谐波治理”等。
工具课:“MATLAB”、“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等。
本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上述6个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人文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设置与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保持不变。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任选课是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新能源发电”主要讲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原理;“电能转化与控制”(上)主要讲述电能变换的基本原理,包括DC/DC、AD/DC和DC/AC变换,可采用传统电力电子的教学内容与教材。“电能转化与控制”(下)主要讲述PWM的控制方法(包括SPWM、SVPWM、滞环控制和三角波比较控制以及瞬时无功理论等)以及在新能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中的应用实例分析。DSP技术主要讲述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I公司TMS320LF2812的原理与应用。工具课“MATLAB”可在第二学期开设,“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放在期末实践环节结合课程设计进行。专业课设置如表1所示。
2.实践环节设置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决策能力,还有创新研发能力等。通过合理统筹优化实践教学部分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师培养标准。
(1)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将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在统筹优化、合理安排所有实验课的基础上提高实验课质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设企业中常用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多种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力。
3)增设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内容。
(2)本计划实践环节主要分两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工程能力基本训练阶段。内容:金工、电工实习、各门主要课程课内实验、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PLC的课程设计、工程制图、制板及仿真软件的应用等。目标:达到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际工程所需的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工程能力综合训练阶段。内容:取消单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增设综合课程设计,在第7学期期末进行,时间为3周,题目结合新能源发电所需的技术选定,要求学生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型式提交作品及实验报告。目标:使学生具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初步电能变换与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能力。
3.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能力培养最后一个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2]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此环节时间为15周。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可以紧扣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关键技术,突出电能变换与控制常用控制策略、信号检测方法等的应用,强调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软件的编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的关键技术。
四、结论
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该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等学校应认真研究,及时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服务社会。本文就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进行了分析;针对新能源发电所需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主要课程的设置,并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培养方案。要想将培养方案落实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师资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教材的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化工企业 机电设备 采购及选型
2011年, 中国的化工产值同比增长了25%,高于其他工业产值,极大地支援我国重工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国内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了化工材料的市场需求,也让一大批化工企业达到了运营的极限,许多化工类企业为战友市场份额,纷纷对生产设备进行选购,对此,我结合实际情况,对次提出一些建议。
一、化工机电设备选型的技术的分析
中国地域广大,企业众多,商品经济活跃,各地域、行业对化工制品有着不同的需要,目前国内所引进的大多是欧美技术以及其标准的制造的化工机电设备,从可就可以看出,这需要一个队本土化资源、文化的一个适应性的研究过程。
1.化工机电设备的寿命
许多工业化国家的重工业,尤其化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大多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得到大规模的扩建的,因此,许多化工企业的机电设备的在役时间都超过了30年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低的原因,对此,化工企业在采购机电设备是要十分注重化工机电设备的寿命问题,这关系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综合效率,并在采购过程中,向厂家要求将保修期延长到最有力化工企业的时间,同时对于一些重点机电设备,如锅炉、汽机以及变压器等方面要重点关顾,以免发生损伤[1]。
2.化工机电设备的干燥度
化工企业不比其他企业而言,它有其特殊性,由于生产上的需要,化工企业要求机电设备保持干燥,避免潮湿,这样有利于生产环节的安全性。在充分考虑其设备的安全性状况以及企业的预算情况,提出一个比较优化的采购方案,降低采购的费用,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化工机电设备[2]。
二、化工机电设备选型与采购的经济分析
化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机电设备选型,一方面要求机电设备选型能够满足化工企业的技术要求,同时也要分析设备价格波动对化工投资所产生的影响。目前,这个阶段化工企业应当做到机电设备的选型要靠企业生产能力以及社会效应[3]。
1.化工机电设备选型与采购的投资分析
对一个化工企业的项目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变量是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化工原料的价格波动以及产值的多少效益。如今,我们在技术分析中探讨了化工机电设备选型的寿命以及干燥度的话题,这些问题将对经济指标中的固定投资,化工原料的价格以及市场需求的波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投资回报的问题,已经成为化工机电设备选型经济指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化工企业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机电设备的选型对这项投资影响是最大的,机电设备选型以及其组合的方案与化工项目规模,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但是由于对于一些发展以比较成熟、运行的相对完善的机电设备,在设备的利用率以及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也更具有活力,对此,它将具有比较高的的性价比。
2.化工机电设备选型与采购的成本的控制
2.1成本控制的有关定义及特点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涉及工程管理的一门科学。在市场经济中,成本价格优势往往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建材价格、技术工人工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冲击化工市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成为了企业必修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工程成本体现了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这是提高企业开拓市场能力的关键。加强工程成本控制是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是企业发展生存的基本途径。21世纪,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要使企业能够稳定发展,经得起市场考验就必须强化成本控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4]。
2.2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而对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充分调动起来;二是投标费用难以控制;三是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完善[5]。
2.3对化工机电设备采购的成本控制上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必须围绕完善的体系的建立、管理人员权限的划分、专门部门的构建及保证成本控制的计划性等几个方面着手,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当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可构建一种在企业中横向贯穿从采购、制造、销售、研发、投资等价值链环节;创新物流到价值流的新管理手段,实现价值化衡量。纵向企业实施品种管理和规模加精品战略提供价值决策支持;贯穿从班组到作业区,最终到企业层面的管理决策支持功能;为营销决策、产线和品种优化、质量设计优化、投资决策及新产品盈利能力等提供价值化支撑工具的模式。其次,应当力求建立一种标准的成本管理体系——即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对比差异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管理控制系统;对各项成本参数都要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实现对其全流程的控制,最终服务于纵览全局的最高经营管理者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李捷;基于电力设备市场的制造商营销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48-49.
[2]黄树红、胡扬、韩守木,火电厂设备状态检修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 :68-69.
[3]张红岩, 张文杰.电力设备集中招标采购适用范围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56-61.
篇5
【关键词】水利 水电 施工 危险
中图分类号:TV7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持续增多,随之出现的工程事故数量也在提高,因此,加强工程的安全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 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的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建立新的安全管理体制成为了摆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的重要问题,而研究影响工程的危险因素, 采取应对措施是建立新的安全管理体制的基础。
一、危险源概论
1、危险源定义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中将危险源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这和安全隐患有着巨大的差别。危险源是安全事故的根源,是一切危险突发事件的核心。存在条件、潜在危险性和触发是构成危险源的三个关键元素。
2、危险源的一般形式
依照上述定义,危险源可以是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人员从高处坠落、车辆伤害、物体打击、触电、洪灾、火药爆炸、气象灾害、机器设备损坏等等。根据多年的水利水电施工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危险源:
(1)能量载体。
(2)产生能量的装置、供给能量的设备。
(3)当出现失控时,有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设备、场所,或者压力容器等等。
(4)有毒、可燃性爆炸的危险物质。
(5)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品的设备或场所。
(6)其他。除了以上六种常见的危险源以外,还有与人、环境、物体有关的第二类危险源。但由于这类危险源的未知因素太多,随意性较大,因此只能通过最大限度的约束来进行控制。
二、危险源辨识的主要方法
1、询问、交谈
通过有经验的人员找出工作中的危险源,从危险源中初步分析出第一危险源和第二危险源。
2、现场观察
通过查看作业现场,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
3、查阅有关记录
查阅组织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4、获取外部信息
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识出组织存在的危险源。
5、工作任务和工艺过程分析
通过分析组织成员的工作任务和工艺过程中所涉及的危险,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
6、安全检查表
应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组织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7、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是一种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实行严格审查和控制的技术。它是通过指导语句和标准格式寻找工艺偏差,以辨识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并确定控制危险源的对策。
8、事件原因分析
事件原因分析,是一种从初始原因事件起,分析各环节正常和失败的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各种可能结果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对系统各环节事件进行分析,可辩识系统的危险源。
9、事件结果分析
事件结果分析是一种根据系统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可辩识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有关危险源。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危险源辩识,必须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上述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一种方法不足以识别系统安全中存在的危险源,必须综合地应用多种方法。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危险因素
1、主观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安全、社会、获得尊重、取得成就。由此可见,安全需求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生理需求,是由人的主观因素决定的。人类既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施予者, 又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接受者。人的行为是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的关键,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的安全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即主观因素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2)客观因素。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危险因素中, 客观因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客观因素包括物质因素和环境因素,当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满足了工程施工人员的心理需求时, 工程的危险事故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反之,则会加大工程的安全隐患。倘若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各种材料随意堆放、施工道路狭窄拥挤,这样工程施工人员就很容易产生不良的施工心情,甚至有刺激他们有不恰当的行为, 这样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
2、外在和内在因素
(1)外在因素。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危险因素中, 外在因素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有一丝的忽视。其中外在的危险因素表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施工环境发生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竞争市场发生变化等。就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外在的危险因素而言, 社会对工程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水电行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安全压力,水利水电工程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这样的竞争形势导致工程中标价格的降低,在客观上给工程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业主对工期的要求不断提高,提出的工期要求越来越短,这样的工期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危险因素加剧。
(2)内在因素。政治学上讲,在事物的变化中, 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 影响施工安全管理的因素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企业领导者的领导思路和方法、规章制度的实行力度、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等。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要对工程安全管理的各项设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管理人员要能够分清主次矛盾,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水利水电施工危险因素的防范
1、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
安全生产必须作为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可以说,安全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运。一个好的安全环境,不仅可以保证人员的基本安全,还能加快企业的施工进程,从而大大美化企业的良好形象,加强企业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
2、加强现场作业的安全意识
水电施工作业的环境非常复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按照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严格进行施工作业。工作人员在堆放材料以及储存保管的过程中要形成完善的管理标准意识,并对现场易发生危险的区域进行有关的标识。其中,由于电气设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工作人员要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将安全隐患排除。
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项目运行的初始阶段,相关企业就要立即针对这次施工制定出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具体来说,项目领导要积极带头,成为安全管理的第一级监管方,要对下面的每一级工作都能做到完全掌控,将事故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其次,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第二级安全团体,负责对具体环节的安全监管。
4、做好安全培训工作
对于水利水电施工来说,安全培训工作是一项必须切实履行的职责。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要注意对施工人员的理论培训与实际施工培训。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方面的讲解,让他们能够与时俱进,掌握到最新的施工信息。并要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到实地进行操作,通过发现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督促改正。
结论
危险源辨识必须针对企业所有生产活动,充分调查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分析,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特别是重大危险源要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实行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控,列为企业安全管理必需的正常管控活动,才能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德育考评考核细则
- 下一篇:年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