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政策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持久、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母婴保健法》、《辽宁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是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也是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的重要标志,只有坚持依法办事,才能事半功倍。
因此我们首先注重强化宣传的首位意识,坚持把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有机的融入到发展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如利用墙报和宣传单、讲座、培训等形式,宣传好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是人口政策、二是生育政策、三是技术政策、四是奖惩政策、五是优生优育政策,针对不同人群,分别进行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的宣传,使宣传工作深入到各个角落、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对计划生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中心”领导还适时抓住契机,组织育龄教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爬山、游泳、打羽毛球、看电影、KTV、徒步、联欢会、自助晚宴,为她们释压,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育龄教工同心同德跟党走,立足本职,努力工作。
二、真情服务,在细节上下功夫
我们单位年轻教师多,通过和她们做面对面的交流、摸准年轻教师的脉搏,想他们之所想帮他们之所需,经常同他们谈心,办计划生育宣传栏、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能更好地使她们了解计划生育的有关方针政策,提高觉悟。由于每个育龄妇女的思想、性格、文化素质及家庭条件各不相同,所以一个同样的道理,有的人接受,有的人就不容易轻易接受,这时就需要我们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为其耐心细致的讲道理,以理服人。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引导她们为国分忧,以话育人
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控制人口数量的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口增长处于一个更替水平,已处于巩固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阶段,但即使这样也不能轻视计划生育工作。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要认清我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认清我国环境和资源由于人口问题而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利弊,讲清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国分忧,提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观念和意识。
篇2
一、建立计划生育利导机制的必要性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也逐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以“奖励少生”为主要内容的利导机制成为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建立利导机制是提高行政能力,营造诚信政府的需要。对实行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给予适当补偿,即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大计,更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群众的生育需求主要以获取经济利益和养儿防老保障为目标,因此,政府的政策导向也应该从这一点出发,把利益导向摆在计划生育工作的突出地位,建立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推动机制,用利导机制调节利益分配关系,从制度和机制上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保障。目前国家正在实行的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既能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利益,更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政府诚信形象,群众更加支持拥护政府的决策,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二)建立利导机制是引导群众转变婚育观念的需要。由于受现实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相应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不但没能实现“少生快富”的目标,个别的甚至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尤其是一些计划生育家庭由于子女伤残及家庭种种因素影响,陷入生活贫困,养老无着的状况,成为困难群体。这部分人群的困难能否得到党和政府的妥善解决直接影响目前尚在婚育期内的育龄夫妇的生育观念,究竟是“多子多福”好还是“少生优生”好?,利导机制将起到一个较好的关键作用。
(三)建立利导机制是融洽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当前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的生育政策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如果只依靠强硬的行政手段和严厉的处罚措施来限制生育数量,降低生育水平,势必会恶化党群干群关系,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尤其是在“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时代要求的今天,建立计划生育利导机制必须摆上重要的位置。让计划生育家庭“真正在政治上感到光荣,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在生活上获得保障”。
二、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导机制
计划生育利导机制的完善要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经济状况是利导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我市初步建立了融奖励、优先优惠、救助扶持、补充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导机制。
(一)完善奖励政策。一是城镇职工晚婚晚育享受晚婚晚育假期,二是独生子女父母享受每月13元奖励费,三是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加发本人工资的5%,企业职工一次性发放30%的养老补助,四是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育龄夫妇享受不低于1000元的奖励,五是对农村部分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制度,六是有关育龄妇女享受四项手术免费,七是对农村晚婚晚育的育龄夫妇发放不低于100元的现金或物质奖励,八是农村独生子女入托,教育部门对其减免30%的入托费;义务教育阶段,有经济条件的村可报销杂费,高中可报销学费。独生子女升入大学的由所在村委会发放不低于600元的一次性奖励,九是农村独生子女及父母就医,免收挂号费,住院床位费减免50%,ct、彩超、核磁共振检查费减免费30%。
(二)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优先优惠政策。一是组织、妇联部门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评先树优活动中体现优先政策,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晚婚晚育户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优先入选,二是民政部门在提供社会救济时体现优惠,同等条件下,社会救济款、物首先发放给独生子女户、晚婚晚育户和双女户。其中,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多出平常户10%的救济,农村自觉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终身只要一个女孩的,享受多出平常户20%的救济,三是金融部门在安排生产经营贷款时体现优先。同等条件下,生产经营贷款优先发放给独生子女户、晚婚晚育户和双女户,四是土地管理部门协调村(居)民委员会,在宅基地划分方面体现优先优惠。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晚婚晚育户优先安排宅基地。
(三)对实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实行救助扶持政策。一是开展结对帮扶。每年年初,统一安排市直有关部门同计划生育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各镇(街道办事处)也要同计划生育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人的作用,吸引他们加入计生协会,在鼓励他们做好计划生育的同时,实行先富帮后富,带动广大计划生育户共同走向致富路。二是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市成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基金会,在市财政局设立专门账户,共筹集基金100万元,基金来源采取市财政投入、社会、企业捐助及乡镇统筹的办法解决。现已累计为15户实行计划生育的困难家庭发放救助金2万余元。
(四)丰富和补充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建立计划生育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独生子女父母,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逐步建立健全父母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市已经在6个镇(街道办事处)12个村中开展了这项工作,累计投入保险金8万余元,受益群众38人。
在全市建立了统一的利导机制内容的基础上,各镇、街道办事处在确保落实全市规定的政策之外,还结合各自经济状况创造性地制定了一些措施,如中云街道办事处河头源村对60岁以上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夫妇在落实国家奖励扶助每年每人6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600元,对14周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学费、医疗费由村级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凡考入大中专院校的独生子女一次奖励3000元,毕业后帮助安排工作等,南关街道办事处自筹资金10余万元,为有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实施救助,营海镇由镇财政出资为新婚育龄夫妇免费健康查体等。
自实施利导机制以来,我市先后有971对育龄夫妇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女性平均初育年龄较以前提高了0.8岁,育龄妇女综合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且总体呈下降趋势。
三、创新思路,抓好计划生育利导机制的落实
落实计划生育利导机制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利导机制的内容和标准要符合实际,二是资金筹集和落实渠道要畅通,经过几年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计划生育利导机制的落实。
一是建立计划生育利导机制领导责任制。计划生育利导机制建设,涉及社会各部门,涉及到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计划生育利导机制有利于缩小群众生育意愿同国家政策要求之间的差距,有利于促进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把落实计划生育利导机制作为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是强化宣传效果,切实发挥好利导机制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利益导向措施和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的具体奖励优惠措施在广大育龄群众中的知晓度并不高,因为群众的不了解导致利益导向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因此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传明白纸等形式,让群众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在政治上、经济上能够得到的好处和利益,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生育者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让群众知道多生孩子在经济上应负有的法律责任,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引导群众自觉转变生育观念,实行计划生育,达到利益导向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山东省;新农保;“子”;代缴;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115-02
截至2011年,山东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1500万,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约占60%,山东省人口老龄化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日趋严重。山东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并且已经在青岛、济宁、临沂等地市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其中,在临沂市等地出现了要求“子”代父母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新型缴费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模式有利有弊,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更符合山东省实际情况,促进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
一、“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
笔者总结山东省新农保试点中出现的要求农村老年人的儿子代缴养老保险费用的现象为“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不论老年人有几个儿子,每个儿子都要为父母缴纳新农保费用,儿子多的老年人就能选择较高档次的新农保,也就能享受更高的养老保险金。
(一)“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的政策依据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09〕131号)(以下简称“意见” )中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中“缴费方式由当地政府确定”。笔者认为,“子”代父母缴养老保险模式的出现,正是某些地区政府根据这一规定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政策。
(二)“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范围
地区范围:“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并不是在山东省全省内出现的,据笔者查证,只在济宁市、临沂市等地区出现了这一模式。
年龄范围:“子”代缴养老保险中的老年人并不是全部老年人,因为根据《意见》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不需缴费即可按月领取养老基础金,45周岁以上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应不少于实际年龄到60周岁的剩余年数;允许补缴,但补缴后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因此,该模式下的老年人年龄范围在新农保实施过程中界定在45周岁(不含)至60周岁(含)之间。
二、“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的利弊分析
由于该模式只是出现在山东省新农保试点中,推行的时间尚短,很多利弊并不能及时显现,对该模式的功过还不能盖棺定论,须要看这一模式的试点效果。但笔者认为,以下利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
(一)“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的利端
该模式的出现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农村中出现的子女不赡养老人的问题的解决对策。众所周知,在当前农村中,普遍存在子女不赡养老人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老年人子女这一法律途径,而该途径并不能保证老年人的养老而难题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另辟蹊径,通过让“子”代缴养老保险费用一定程度上保证子女尽赡养义务。这是对山东省乃至全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的极大完善,有利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
(二)“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的弊端
1.“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相悖。国家一直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并大力推行。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仍存在极大阻力,因为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仍普遍存在。“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在推行时规定了老年人有几个儿子就有几个儿子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从侧面印证了养儿防老。笔者认为,这是变相的鼓励农村居民生育,极其不利于计划生育国策在农村的推行,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2.“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显失公平。笔者认为,该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和其子女都有不公平之处。儿子少的老年人只能选择较低档次的新农保,享受较低的养老保险金,没有儿子的老年人(并非“五保户”)则只能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相对儿子多的老年人来说显失公平。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规定了子女对老人有赡养义务,那么“女儿”也应为老人承担养老保险费用的缴纳。但“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并没有将老年人的女儿包括在内,这对老年人的儿子来说不公平,不利于子女公平地履行对老人的赡养义务。
3.“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在一定情况下不适用。在农村,由于重男轻女观念的存在,男孩在18岁之后仍在上学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儿子”没有收入能力,并不能按规定为父母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相反,老人不但要为自己还要为其户口在家的儿子缴纳新农保费用。
三、“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的完善
“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就笔者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一言以蔽之,可以将其发展为“新农保代缴模式”。
(一)“子”代缴养老保险模式范围完善
篇4
独生子女逐渐步入“二胎时代”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进屋内,李薇一边将怀中熟睡的三个月大的小儿子放进摇篮,一边轻声告诫在一旁玩耍的六岁大女儿不要弄出声响。今年31岁的李薇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结婚七年没干什么,光生孩子了。”2004年,李薇与丈夫结婚并生下一女,由于丈夫家境不错,李薇一直在家做“全职妈妈”,去年她又怀孕了。“我和丈夫都是‘80后’独生子女,深感一个孩子成长的孤独和寂寞,而且双方老人也非常憧憬儿孙满堂的情景。”她说。
在某市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宽,四年前生了一个儿子,最近又计划再添一个孩子。李宽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很不错,而且双方老人又非常喜欢孩子,听说他们可以合法生“二胎”,四个老人都劝他们再生一个小孩。并表示,如果生女孩就是儿女双全,要是再生一个男孩也不嫌多,毕竟两个孩子一起成长是个伴儿,将来互相也能有个照应。
据了解,当前独生子女家庭选择生“二胎”的理由主要包括“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个伴儿”“兄弟姐妹长大后可以互相照顾”“减轻子女将来的养老负担”“防止独生子女发生意外,导致绝后”等,此外还有一些家庭是迫于老人的压力,有些老人甚至向儿女开出“你只管生,我负责养”的条件。
都市年轻人遭遇“二胎”生育困惑
事实上,我国双独生子女家庭可以生“二胎”的政策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陆续开始执行。例如江苏省早在1990年颁布《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时,就已把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的政策列入其中,只是当时多数独生子女尚未步入婚育年龄,此项规定并未发挥过多作用。如今独生子女们的“二胎时代”来临,他们却又困惑起来。
作为十个月大孩子的母亲,长沙市民陶涛虽然在决定生宝宝前已做好思想准备,但还是被抚养孩子的费用压得有些喘不过气:“奶粉、尿不湿、保姆这三大项支出每个月就将近3000元,再加上每月1000多元的房贷以及日常生活支出等,我和老公的工资收入几乎是‘月光’,有时只好向父母求援。”
对于是否生育“二胎”的问题,很多城市双独生子女家庭都给出了否定答案,他们认为城市生活和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一个家庭很难承受抚养两个孩子的压力。
在国内某知名育儿论坛,记者看到很多年轻家长在这里“晒”出自己抚养孩子的成本,每月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除了奶粉、服装、尿布、玩具支出外,还有婴儿写真、保姆开支、幼儿园学杂费等,多数家长感觉抚养孩子的压力较大。
除了经济负担原因外,独生子女一代的价值观和生育观与祖辈们相比也悄然变化:随着我国养老制度的完善,“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不再根深蒂固;而比较关注个人发展的“丁客”思想的渗透,也使得这一代年轻人“传宗接代”“子孙满堂”的思想逐渐淡化。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担心,两个孩子能否都享受最好的教育,是否有那么多精力来培育另一个孩子。一些家长则担心,一个孩子就业都难,再生一个还能找到工作吗?
人口学专家、国家人口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宋杰表示,根据近十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城市独生子女主动生育“二胎”的意愿并不高,虽然有逐年升高趋势,但生育带来的困难又实实在在地摆在他们面前。
理性看待“二胎时代”
对于独生子女遭遇的困惑,社会科学研究员董鸿扬认为,“80后”一代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精神世界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今已到而立之年,却在离开父母走入社会后遭遇激烈的竞争和空前压力,在抚养子女时又感到力不从心,使其内心产生严重不适。此外,他们将自身追求高品质生活和高消费的理念,强加到了自己孩子身上,自然会感到身陷窘境。
心理咨询师专家李洪吉指出,年轻父母在抚养孩子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与未来,进行合理规划,否则目标过高不仅“奴役”了家长,还“奴役”了孩子。
宋杰等专家表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是鼓励可以生两个孩子的家庭只生一个,更不是鼓励一个孩子都不生;生“二胎”无论对于整个国家还是家庭个体都是利弊共存的,这就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理性认识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有计划地生育。
篇5
【关键词】出生性别比;失衡;政策
一、我国出生性别比发展历程
性别,是一个人口构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自然属性。而仔细推敲性别的范畴,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研究问题。比如我们一个家庭关注自己家庭的生育孩子的性别和数量;一个班级或者一个领导团队关心自己内部的男女比例情况等。这些都是从微观的层面来说性别的。而从宏观的大角度来看性别的话,那就是人口学专业层面的指标了,即指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性别比=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与之对应还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出生性别比。出生性别比是指某一个时期内出生的男婴与女婴的数量之比的反应。其数值为每100名女婴对应的男婴数。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出生性别比=出生男婴数/出生女婴数×100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口性别比在各个年龄阶段里面是呈现出来不同结果的。出生性别比男多于女是一个总趋势,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应该是趋于稳定的状态,变化范围应该在103-107之间浮动。不同的国家、民族可能会稍有差异,我国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值应该在107左右。
二、我国第三――六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变化情况分析
结合我国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以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们看出,我国目前各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有着地区性差异状况变化尤为显著且不断扩大的特点,同时出生性别比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平均数值为107.71,标准差是2.08;1990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平均值是111.45,标准差是3.81。而到了2000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数值依然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比之前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长了8.47,标准差为10.40。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出生性别比平均值为118.06,标准差为9.22。同时,标准差作为一个表示数据变化程度大小的指标,从1982年至2010年的变化为2.08、3.81、10.40和9.22。基本上是一个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程度在不断的扩展和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3-107之间的是属于正常范围的,但是我国超出这个指标范围近30多年,大约是从1982年开始计算,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开始偏高,约为107.7,在随后的日子里其数值不断上升。
三、解决我国出生性别失衡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想法,加快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进程
要想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政治动员、社区宣传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摒弃传统生育文化内容里的糟粕部分,提高大众对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这一进程的深刻认识,从内心深处接受并亲力亲为努力加入到新型生育文化的建设中。这是涉及到一个系统的大计,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思想一致。工作人员需要多多换位思考,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研究新形势下的育龄妇女的具体困难和牵挂,对症下药。同时也可以开拓新形式的调查和走访方式,对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予以表彰和鼓励,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现身说法,回归群众。
(二)强调性别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
出生性别比偏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们在男性偏好传统观念的驱使下,通过人为的方式干扰了本该正常的生育结果。这就会使得女性在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长期的不利地位,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升妇女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努力为实现两性平等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诚然,要想一下就改变了几千年来一直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是不现实的,我们要规划好宏伟战略,建立健全一切有利于妇女发展和维护妇女的权益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创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后权衡各方的利弊以便做出最合适的决策。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对“两非”违法行为的彻底打击,依照法律严肃处理溺婴、弃婴、残害女婴以及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计划生育是一项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本着有利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一个正确抉择。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养老机制还不完善,尚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农村地区,怎样改进措施,加强对计划生育家庭的照顾和帮扶就成为了关键所在。农村地区在计划生意政策的限制下,每个家庭的生育子女数逐步减少,绝大部分家庭都只有1-2个孩子,导致了一些人对自己的未来老年生活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加之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禁锢,从而使得“男孩偏好”成为了中国社会一种制度化的价值取向。此外,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和政府的力量,敦促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方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对帮扶对象加以保障。如果遇到财政资金周转不顺的时候,也可以一起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希望工程”等社会活动,广泛宣传少生优生的理念、男女平等的观点。建立同等优先女孩的经济社会政策,制定有利于女孩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俊祥,吕红平,包芳.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3):53-61.
篇6
[关键词] “人口多” 优势 成本 收益
林毅夫先生持有这样的观点:“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是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基数大更可能出现多的科学家,这是中国将来极大的优势。”的确,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劳动密集的产业更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而当资本,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时候,科学家的规模效应也是不容否认的。难道这样说来,中国的“人口多”在任何时候都是优势吗?我们现在无须担心中国的人口问题吗?
就笔者个人来看,林先生得出这样的观点,更多的是就中国“人口多”这样的具体国情来说的,比起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来说,我们只能发挥这样的优势了,似乎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奈的伤感,对于笔者提出的两种疑问,答案显然是不对的,林先生的观点肯定也不是那么简单,这正是启发我们去思考的。
笔者认为,“人口多”本身并不是优势,多与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转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递减的人口趋势。下面笔者将使用经济学中最为基本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来初步解释个人的观点。
一、我国“人口多”的成本分析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谓是从人口问题的源头下手治理了,并且结果十分有效,就像国家的政策这样治根治本,笔者不妨也先从“人口多”的源头开始分析,然后再逐层深入。
1.生育人口成本
由于受到“生育决策微观分析”理论的启发,我们可以把子女看成是“商品”。直接成本是指养育子女花费的一切开支,包括生活和教育等费用。机会成本指父母在生育,照料子女时不得不放弃的挣钱机会所带来的收入。生育多,人口也多,支出的费用就多,这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成本和生活的消费在逐渐增高,即生育子女的成本在增加。许多家庭开始不去追求子女的数量而是重视子女的质量。虽然这种情况在城市更明显,但农村中人们的观念也有所改变,认识到生育更多的子女意味着去开支更多的费用,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鼓励,这会促进人口趋势的递减。
2.资源环境成本
“人口多”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水平、道德观念不尽相同,所以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会引发不同的结果。而在“资源是稀缺的”前提条件下,人们的低效率、低技术水平造成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是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资源和环境饱受了巨大的成本。现在国家开始进行集约式的经济发展,当然也是处于这样的考虑。
3.社会经济文化成本
(1)“人口多”加大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难度。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农民能为工业化部门吸收,其余的或者是只能进入业已臃肿的服务部门,或者加入了城市失业的队伍,给城市造成了贫困,疾病,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城市化畸形发展。
(2)“人口多”加剧社会经济资金短缺,人民生活普遍下降。人口多将使政府不得不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医疗卫生行业。更使人担心的是尽管投资巨大,但平均到个人的份额却很少,造成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受惠社会保障的程度不过,最终导致人力资本的积累不高,社会赡养负担沉重。
二、我国“人口多“的收益分析
在此引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GY =aGL+(1-a)GK。GY代表产出增长率,GL代表劳动增加率,GK代表资本增加率,a和(1-a)代表了劳动产出量弹性和资本的产出量弹性。
由此看出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两个因素引起的,显然,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增长在经济增长中伴有重要角色,人口发展产生的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相比之下其他资源则匮乏,如果不违背生产的技术规律和边际效益的建设规律,我们要充分利用劳动和资本相互替代性,采用利益导向引导厂商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节约资源和资本,这也利于中国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关键问题是在怎么利用,利用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和教育文化知识,在短时间内很难成熟,人口多并不代表效率也高,难道劳动力的成本不会上升吗?
下面我就实际情况进行更现实的论述,使读者在现实中判断“人口多”的利弊,能更容易的感受到论文的主要观点。
第一,面对中国的现状,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苗头已经出现,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或许并不像过去那样容易挖掘。如福建、广东的鞋厂用和往年一样的薪水已经招不到工人,出现了“民工荒”;许多外资企业已经转而去更便宜的越南设厂。所以,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一点:随着主导产业的转型,廉价劳动力将自东向西逐渐消失,当产业的转型完成以后,中国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劳动力的价格还在上升,这时保有众多的劳动力人口不是优势,是过剩,是失业。
实际上,目前由于人口过多,中国现在的劳动力非但廉价,而且连廉价的劳动力都大量过剩,温总理在两会后的新闻会上提出今年要解决5000万人口的就业问题,可见解决失业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劳动力数量合理时,随着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价格上升,也推动着企业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进行产业转型。但中国过剩的廉价劳动力使企业没有了这一推力,这实际开始阻碍某些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和从东向西的产业转移,长远上看是不利的。
第二,人口基数大就会带来更多的科学家吗?2003年中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在专业技能培训上,农村劳动力更是缺乏。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短期内我国人口基数对这一点没有贡献,长期看来这一优势会逐渐表现。但不是人越多越好,相反,需要的仍是减少的人口变化趋势。
从遗传学上说,人的先天智力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人口基数大,高智力的人数的确多。但据统计,先天因素对最终成就的贡献不足八分之一,后天教育,甚至营养对成就的影响都远大于天赋。很难以想象一个闭塞的西区山区的孩子在难以接受到良好教育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科学家。如果人口多,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和营养,那么能贡献科学家的有效人口也很少。后天条件是决定于全社会的发展状况的,所以其实科学家的产率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更有关系,而不是人口。很明显,美国的科学家最多,整体做的也最出色,但美国的近3亿人口相对于这样的科学表现并不多。
而且,当中国的经济水平没有到达一定成就的时候,我国还会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使得中国除了要负有前面成本分析中提到的成本,还要担当更大的成本。
短期之内我们的人口基数不会产生科学家优势。因为我国的很大一部分地区都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难以吸引科学家回国服务。对此,国家应该大力改善教育条件,加大科研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这一优势会慢慢表现出来。这已经有了苗头:众多跨国公司开始把研发中心放在了中国,许多国外杰出的科学家开始在国内担任一定职务,这说明中国的科研条件已经有了吸引力。长期看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条件优化,中国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增加,人口数对科学家数量的的贡献会逐渐明显。但这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因为要保证良好的教育机会和经济水平,人口不能太多,必须在一定范围之内才能达到贡献的最大化。
所以,人口最终还是从影响经济来影响科技研究的。这就和上一个要点统一了起来,人口基数大对科研是有贡献的,但我国的人口不可能不够,反而是太多了,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条件、生活水平和科研条件改善的速度,需要的还是人口减少的趋势。
三、总结
虽然目前有这样的预计:中国的总人口将于2030年达到14.39亿,在2033年左右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且负增长的速度将逐年加快。并且许多人在感受到“人口红利”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开始担心“人口负债”的问题。
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自党的以来,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历程,说:“改革进行到这一步以后,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不好改的,我们叫啃硬骨头。”之所以被称为“啃硬骨头”,就是因为这些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既需要决心也需要智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西汉时期,面对藩王割据,朝廷决心“削藩”。但在“削藩”的方式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思路。首先登台的晁错,建议汉景帝用“削藩令”硬性快速削藩,结果触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度岌岌可危。随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主父偃,吸取了晁错的教训,建议汉武帝改用“推恩令”软性、逐步“削藩”。将一个大藩国划分为若干个小藩国,分封给所有的儿子。尔后再将其划为更小的藩国,分封给所有的孙子。以此类推,几代之后,所有藩国都将趋于瓦解。面对这种软性“削藩”,多数没有野心的藩王乐得其所,正好解决了福荫所有儿孙的愿望,少数有野心的藩王,也有苦难言。
尽管目的都是“削藩”,且“削藩”有利于整个汉王朝的统一和繁荣,但由于晁错和主父偃采用的手段不同,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改革贯穿了“帕累托改进”的理念
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晁错主张的实际是激进的和大规模调整利益格局的“希克思改进”,而主父偃主张的则是渐进的和使各方都能接受的“帕累托改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无论从改革的性质和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看,全面深化改革都应该选择多数人满意和所有人能够接受的“帕累托改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贯穿了“帕累托改进”的理念。包括: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与时俱进,致力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指导思想上强调“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明确改革目标和坚定改革决心的同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不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恰当把握具体的改革步骤和力度。
建立全社会房产数据统一平台,为制定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房地产税改革方案,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逐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提出“实行单独二孩”,避免全面放开二孩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回升。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利用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强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逐步达到所有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
改革应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使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多方案比选制度化。只要时间允许,所有改革决策都要提供三个以上的方案供选择。“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多方案比选,做到兼听则明,避免决策偏差。
二是竞争性研究常态化。不同的方案要由不同的研究机构提出,这样既可以促使研究机构客观公正地制定改革方案,又能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显著提高方案制定的水平。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原则;措施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乏味,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新课改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断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初中政治教师提高学生政治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所坚持的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选择案例时,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选择教学案例,以确保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学习“防患于未然”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讲解交友不慎所造成的恶果,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黑白,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坚持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选用案例时,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坚持实践性原则,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珍惜学习机会”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引入由于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打工的事例,让学生明白读书机会的珍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措施
1.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案例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政治教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案例,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以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用或者改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政治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
2.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呈现案例
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呈现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呈现案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我们维护正义”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案例中所出现的现象,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3.通过分组讨论,深入了解案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结合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利弊,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及时总结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之时,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合理评价教学效果,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分析和讨论,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枯燥、乏味的政治知识,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殊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8):24-25.
篇9
[关键词] 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100-02
随着围生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手术技术和方式的改进,抗生素、输血支持,麻醉及监测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逐年上升[1],2004~2007年度我区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在剖宫产手术指征中排列第一,社会因素是使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现将既往4年度区内8家爱婴医院的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进行探讨,寻找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来源于2004~2007年度沈阳市皇姑区妇幼保健所卫生信息质控表,8家爱婴医院分娩登记簿及病例。共实施剖宫产手术 8 707例,其中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2 026 例,占剖宫产总数的23.27%,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凡是孕足月及待产过程中无明确剖宫产指征或手术指征的归纳为社会因素,即无手术指征剖宫产,包括产妇和家人要求的,高龄产妇、珍贵儿、不愿试产的,医生放宽手术指征的。
1.2 方法
通过8家爱婴医院分娩簿收集资料,经皇姑区妇幼保健所核实、汇总、填写皇姑区妇幼卫生信息质控表,收集足月剖宫产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 2 026例实施剖宫产手术产妇的分娩方式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因社会因素而进行剖宫产的原因。
2 结果
2004~2007年度我区住院分娩产妇的剖宫产状况见表1,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表2。
3 讨论
3.1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原因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初产妇占极高比例,缺乏分娩经验的孕妇普遍存在对分娩产痛的紧张、恐惧及对母儿安全的担心,且很多产妇及家属对剖宫产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认为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难产再行剖宫产是经受两次痛苦,不值得,而剖宫产则可满足社会所期望的“完美母婴结局”。故因考虑疼痛因素、母儿安全而选择剖宫产占首位。
家属对社会因素剖宫产的负面影响亦不可忽视,调查中发现,在家属陪伴分娩中由于丈夫对分娩知识知之甚少,当面对妻子疼痛时感到不安、恐惧和急躁,反而对剖宫产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可能与目前严峻、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关,由于医患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的互动交流,使医生为避免医疗纠纷而实施防御性医疗。目前大多数医院实施的陪伴分娩使医务人员因自己的一举一动皆处于家属的“监视”之下而倍感压力,因而也不愿承担坚持孕妇阴道分娩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摒弃阴道助产。另外,孕期保健时受初级保健人员及B超医生的暗示,认为自身有潜在的胎儿不安全因素,如胎盘老化、脐带绕颈、羊水混浊、过期妊娠等,从而选择剖宫产。
3.2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剖宫产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也同步发展,特别是无菌技术、输血技术、麻醉技术和抗菌药物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剖宫产手术的不断改进,剖宫产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剖宫产相关的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了1‰[2],因此剖宫产术被广泛地采用,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3.3 干预措施
3.3.1做好孕产妇健康教育宣教工作 对孕产妇及家属可设立产前学习班,普及妊娠分娩知识,通过宣教学习,使广大孕妇及家属认识到手术的利弊和自然分娩的优越性,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增加产前宣教的次数,重点宣教孕期营养及并发症的防治,加强对有关分娩方式选择的正确引导,使人们认识到女性生育是繁衍后代的正常生理过程,从阴道分娩是人类自然的本能,也是分娩的最可靠的方式,对母婴都有利。加强产后恢复体型指导,消除产妇对阴道分娩的思想顾虑。普及专科医学知识,研究表明经阴道分娩的胎儿,在产道挤压过程中,躯体体验到强烈刺激,有利于婴儿触觉、平衡觉、本体感觉的发育[3]。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婴儿运动能力较差,可能是由于缺乏阴道分娩时产道对新生儿皮肤的感知觉,失去了第一次理应经受的锻炼和考验,对运动能力造成了影响[4]。
3.3.2 转变服务模式,建立康乐待产和实行无痛分娩,推广分娩全陪制度 使产妇得到有生育经验的妇女自然适度的语言安慰和鼓励,消除产妇孤单感、恐惧感,以温馨的环境为自然分娩创造有利的条件,增强阴道分娩的信心,有利于自然分娩的顺利进行,避免难产和剖宫产的发生。
3.3.3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若遇到产妇及家属要求无指征剖宫产时,必须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明剖宫产的利与弊,有关部门要将剖宫产率与产科质量考核及经济效益相结合,由于医生是剖宫产的最终决策者和执行者,医生的认知和行为直接影响剖宫产率的高低。
总之,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使之合理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不懈努力,涉及到医疗观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健康教育的普及、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单凭医疗卫生部门一己之力恐难以胜任,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医学组织、社会群体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分娩重新成为一个自然、正常、健康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醒华.对剖宫产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385.
[2]徐键,陈亚侠,石一夏.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0,21(4):15.
[3]赵东菊.6个月儿566例智能发育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2):75.
[4]罗莹莹,陶芳林.社会因素剖宫产婴儿的智力、运动发育及气质评定[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19.
篇10
【摘要】从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到2010年普遍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为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寻求一个更加合理的道路
【关键词】新医改 逆选择 道德风险 补偿机制 社会保障体系 筹资
新农合对于许多人都不陌生,然而很多人的眼中,特别是农村的极大部分人们心目中,新农合只是一个骗钱的工具。一个呕心沥血的计划,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恶评,其中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针对五六十年代的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而言的,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的看病都由生产队集中承担,实行的是社区化的管理,然而随着的实行,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也就随之瓦解,经过几十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情况我国工业发展已经到了中等水平,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在这一切的基础,也就是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不至于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于2003年初步建立试点到2010年新农合的普及,实施了一系列的以保大病为主的分散疾病风险的措施。新农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满意度比较低
因为新农合的主旨是保大病为主,而大病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支出也就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导致人们的积极性比较低,还因为社会动员较低,知晓率并不高,医疗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极不对称的市场,人们对于医疗服务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造成了许多人觉得自己投入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在这个事情上,许多地方也在开展保大又保小的政策,使得小病也能有所依,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因为新农合是介于社保和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产品,虽然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却是自愿参加,社会满意度比较低自然会造成参合率低下,影响到整个资金的分配和筹集,对于新农合的开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 新农合中的逆选择的规避情况并不能很好的掌控
因为新农合并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参加,而对于这个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在自己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的情况之下会选择参加而当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时候并不参与,导致参合的大多数都是年老体弱的人群,发病率普遍高于一般情况,这在商业保险之中也有极高的发生率,逆选择的情况是保险业发生率较高的,而一般对于逆选择的规避的措施也就是强制参与或者集体入保,而新农合对于逆选择的规避选择的是家庭入保的形式,而这种情况又会引发其他问题。
以家庭账户的方式必然会导致的是保障水平的降低,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方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单个家庭的资金不被挪用,那么就必然有一部分的资金不能用于统筹规划,降低了整个医疗市场的保障力度,而且以家庭为单位的保障方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一部分的逆选择,但是依然会有以家庭为单位的逆选择情况,比如说在不以家庭为单位的情况下,如果一家是五口人,家中有一个七十岁长年患病的老人,那么这五口之家只有这位老人会参保,但是在家庭为单位的情况之下,参保人数也就达到了五人,对于这位七旬老人的患病后的资金有一定的分担,然而,如果另外一家是四口之家且都是青壮年,那么那一个四口之家依然在家庭为单位的情况下不会参与。而且家庭为单位导致的另一个情况是,在农村的许多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即便不生活在当地依然要买一份保险,而当他们在外地生病之后在当地依然可以报销,导致有一部分在城市有城镇职工保险的人享受双重保险,还有一部分人在外地购买就诊发票回当地报账,这给新农合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三 政府在新农合开展中的管理不到位
筹资水平而言,本来应该出大头的中央政府在各级比例中占的不足,而地方政府和个人在其中的比例依然过高,造成了农民的负担过重,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面,政府应该是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实行过程中,往往将新农合的经营管理交与卫生部门或者商业保险机构,并没有负担起来其应尽的责任。
如何改善现状?针对第一点,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保证人们对于新农合具有一定的了解程度,不至于排斥新农合,而且在其中应该加大政府的参与程度,这样也有助于增加其可信程度,在新农合的管理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因为新农合是一种惠民的政策,在其中的管理成本由国家所出,所以必须加大基层的待遇,加大政府的关注力度,首先是对于资金的筹集管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是宏观调控,政府对于很多问题的解决力度并不到位,导致滋生了很多问题,而政府在其中的监管缺失导致问题更加严重,作为医疗服务的供给方,管理方,消费方,分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加强。
供方,医疗服务机构,对于医疗服务机构的生存压力确实比较大,在市场化的情况之下,重治疗轻预防,这就导致了六位一体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在能够赚钱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开展,而在保健,预防等比较重要的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该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得医疗机构有一个能够运行的基础,医疗机构在新农合中应该控制医疗费用,按照规章制度行事,不要滥开药方检查小病大治,完善医德医风的建设。
管理方,政府应该做到几个方面的责任,1.公益人角色,新农合作为一个公共产品由政府进行管理,要客观的实施和投入。2.监管人角色,在新农合中发生的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实施监管并且监督改正。3.调控人角色,政府作为一个宏观的资源分配调控的机构,应该科学合理的分配资源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医疗行为。4.守夜人角色,这在于一个执法监督打击违法犯罪的角色。对于筹资中起到一个带头人的作用,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筹资的机制。
消费方,个人应该加强自己的认识,不要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不要刻意去加大患病的风险,应该客观的认识疾病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利弊,尽量避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加强认识程度,完成一个统一的监督网络和医疗服务网络,电子病历实行全国联网等等,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虽然现行还不是特别理想,但是在这一步步的完善之中,如果每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且能够履行各自的义务,那么未来充斥着光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公平性也将会有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丁少群 李桢著,厦门大学出版社,07年9月
[2]《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探索》,林毓铭著,江西人民出版社,04年
- 上一篇: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 下一篇:学期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