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现代化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现代化教育

篇1

一、成果富有指导性。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彰显其创新生命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基于主体结构理性视角,结合对三大国际组织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透视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认为制订农村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应把握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的关系、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关系、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并构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62个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对农村政府、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公民等的职责功能定量描述,把握住了农村县域城乡教育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主要矛盾。可以说,该书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填补了农村教育现代化定量研究空白,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二、观点富有创见性。该书以四川两个山区县域为农村教育现代化实证研究案例,创新性地提出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新论点,运用比较法认为内生型的优势比外生型突出。该书还对推进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高质量的观点,如认为沙湾区教育现代化推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制度体系,汶川县教育现代化推进体现了灾后教育重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点,教育现代化对农村乡土文化、历史传统有着承续价值,教育对农村现代化有着支撑价值等。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能脱离县域教育发展的实际。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化复杂为简单,运用归纳方法对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归纳,并在分析中看到了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在两个县域的具体实践中,更多看到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农民作为受益者被动地参与教育现代化进程。这些充分说明作者有着直面问题的勇气,而这些问题本身对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此外,该书还基于未来学理论理性探讨了农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之路,对“农村教育会不会消亡”、“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独特优势”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性判断,提出农村教育现代化未来应走服务“三农”之路。这些观点对推进“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促进价值,有助于农村各方坚定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信心。

三、实践富有成效性。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推进工作、提升水平、促进发展,《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在四川省沙湾区与汶川县得到了广泛运用,指导着两个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前沙湾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实现度达80.6%,汶川县全面达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走出了一条地震灾后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显著的教育发展成果无疑证明了该书的实践指导价值,说明该书从主体结构理论视角透析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关系,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与突出的实践效果。对于当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农村政府、教师、农民而言,可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四、语言富有平实性。该书打破了惯常的枯燥理论分析,而是以四川两个普通的山区县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为样例,进行生动鲜活的实践描述,把一个比较晦涩难懂的主体性理论解读,寓于平实而又生动的具体实践分析之中,实现了理性叙述与样例叙事有机统一,学术研究与现实实践有机统整,显示出作者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等问题的精准把握。它既给人们以理性思维上的启迪,又给以具体实践上的启发,语言平实生动,分析生动具体,非常适合农村的政府官员、学校教师、普通公民等广大人群阅读,能够满足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的需要,是一本易于阅读、可读性强的好书。

当然,该书仅对西部山区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对象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怎样调动农村公民投身于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篇2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教育现代化 农村义务教育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5-02

汉中市县域城镇化发展迅速,超过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其中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4个,县城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 2 个,省级重点镇 9 个,中心镇 20 个,一般建制镇 133 个。在这样背景下,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陕西省的相关要求,以现有城镇化发展实际为背景,基于外延式发展的基础,汉中市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转变教育思想与理念、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师水平,改革教育管理,初步形成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改革举措。

一、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战略

1.主动发展战略

主动发展战略是指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需要,通过自主规划和自主实践达到自身发展的一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汉中市许多县域发展教育,包括学校在内,“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烈,虽然政策出台不少、教育经费投入较多,但是学校改进不大、办学水平差距仍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树立主动发展的战略,保障学校主体地位;学校要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不足,以已有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以优势和特色为突破口,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2.“背农”和“留农”相统一的战略

在城镇规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在乡村文化与城镇理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留农”还是“背农”?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并不是 “留农”或“背农”教育“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背农”教育和“留农”教育统一为一个整体,立足乡村,面向未来和现展,在传统和现代的互动中达到有效融合。

3.分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层指导、分段实施和梯度推进。由于汉中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城镇化水平和教育发展在各县区有很大的差异,存在高梯度区、中梯度区、低梯度区。就拿汉中市的城固县和南郑县而言,县与县之间存在差异,县域内部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城固县崔家山镇、沙河营镇城镇化水平较高和教育水平较高,南郑县大河坎镇、新集镇、青树镇城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较高。因此,探究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要采用分层指导,分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

二、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具体策略

1.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就要倡导和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只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硬件差点也没有问题。

学校应树立全班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农村教师要在思想深处进行革命,改变学习知识的评价方法,着眼于农村孩子的长远发展,逐步改革以往通过考试筛选淘汰、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发展的做法,确立为学生获取终身学习、适应生存和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基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形成学校、社区、家长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地方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改造计划,并分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

2.联系当地文化传统,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对乡土优秀文化的吸纳与传播,这是通过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发挥学校传递富有特色的文化应该课程制定者把握的方向之一。因此,我们应探讨如何发挥传统地方文化作用,并使之与主流文化共同发展的问题。在实际行动上,课程、教材制定者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农村实际,听取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了解农村学生的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国情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适合城乡学生学习的课程和教材,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改进。注重农村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和应用性的特点,全方位推进了居于教改核心地位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结合。

在改革课程的同时,也要改革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用多样化、地方化、生活化、实用化等方式来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利用现代信息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素养

篇3

一、充分认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现实作用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市推行二年来,市、乡、村各级对远程教育的“建、管、学、用”都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不少好经验。同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也在农村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很好的现实作用。归结起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现实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是能够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素质。黄草镇丰林村支书李太宗由“电脑盲”变为了“电脑迷”,从网站上获取信息(大米与食用油涨价)指导自己经商,获益非浅;观看电教片“用生命搏击贫困”中的郭秀明先进事迹后,自己由原来“不想干”心态变成了“要干好”的心态。东江镇田心村村民刘作良,××××年承包村里亩鱼塘,不懂鱼病防治技术差点亏了老本,远程教育就像“及时雨”,帮了他的大忙,解决了技术障碍。××××年,他大胆承包组上亩鱼塘,每亩比过去增收几百元。今年,他又承包了组上另外多亩鱼塘,承包总数达余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鱼大户。

二是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七里镇茅坪村利用远程教育引导生猪养殖业、杂交制种业发展,原先每次只能组织几个大户观看,现在每次都是几十上百人。该村近两年内,生猪养殖大户由几家增加到余家,年出栏由多头增至头。今年村里还特别征用土地亩发展养殖小区。杂交制种面积由去年的亩增至今年的余亩。

三是能够实现有效的凝聚农民群众,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增强支部战斗力和村民凝聚力。这次支村两委换届充分反映出来,利用得好的村,支部核心作用明显,支村两委换届很顺利,如东江镇田心村、白廊乡白廊村、七里镇茅坪村等;反之,就不然。这里,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是新时期组织群众的一个好办法。

四是能够提升村级阵地建设的档次。东江镇泉水村作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现场会的现场参观点,远程教育起了决定性作用,使村部有了现代化气息,提升了综治工作档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充分认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当前任务

前段时期,周部长及其他部领导对部分乡镇的远教站点进行了调研,有的是不打招呼的检查,看到的情况令人担忧。有的设备管理混乱到出了问题,有的学了不会用,有的会用但根本没有组织,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与支村两委换届有关,但总的来说,还是我们工作落实的问题,还是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当务之急主要是抓好四件事。版权所有

1、严格标准,建好站点。①防护设施的落实;②工作室与学习室分开,即电脑与电视分开;③远教室与计生学校、法制学校、党员活动室合并,实现规范化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互相促进。

2、加强培训,建好队伍。用得好不好,队伍很重要。这次培训班,说白了,就是组建乡镇队伍骨干,那就是乡镇党委组织委员、远教专干、技术辅导员。这次培训班以后,各乡镇要马上组织培训,每个村级站点至少要培训出名以上熟练技术操作员。各乡镇×月×日左右,把队伍组建情况报市委远教办。

3、联系实际,抓好学用。远程教育在一个地方受不受群众欢迎,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学用。如何组织学用?我看就四个字:联系实际。即联系工作实际,联系产业实际。我们资兴讲远程教育号称“产业工程”,这决不是字面上的修饰,应该将其当作远程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创新,当作远程教育的生命之源。农村经济建设,重点是产业建设。远程教育突出产业培训,就是抓住了要害,服务了大局。

4、资源共享,抓好共用。全市已建个村级站点,其中有村小学的个。目前,这些站点相当部分不仅村干部没有用起来,学校也没机会用。这个局面不好,要打破。好象这些村小的学生就不是这些村的分子一样。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做好支村两委的工作,尽快解决。鲤鱼江完小利用远程教育教学效果很好,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师备课水平。

这四件事,请我们组织委员尽快列入议事日程,抓好落实。市委远教办向乡镇书记、乡镇长发了一个倡议,请你们亲自交给他们,请他们也重视起来,支持你们的工作。支村两委换届已经完成,新班子到位了,要顺势促他们一把,要求他们以管好用好远程教育树立良好形象。月份省委远教办来检查,我们的工作也不得不抓紧落实了。

三、充分认识这次学用管理培训的主要目的

篇4

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时间:2019年2月——2019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把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农远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教室的利用率,让师生能更加充分享受到更好、更优的教育。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

2、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培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总结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

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光盘教学环境下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利用随机出现的音、视频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参加课题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研究方案。

2、依据学校课题研究方案,协助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好子课题研究方案。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参加课题实验课听课评课,并写好感受上传到博客中。

三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丰富博客内容。

(4)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市局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四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5)认真准备课题实验课。

五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六月份:

(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体会

(2)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篇5

根据安阳市商务局《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员商务信息服务知识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农民增收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今天, 我们将对全县 进行为期 天的 集中培训。我代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大家即将投身到此项工作中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就搞好这次岗前培训,讲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依托远教系统开展商务信息服务工作的背景和意义;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新农村商网》功能介绍;《新农村商网》网络版和TV版浏览、过滤、下载信息和上传、本地信息的操作办法及上网对接方式;终端站点开展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站点日常维护及故障排除等。

三、学以致用,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同学们,为办好这期培训班,

专门拨出了培训专项经费,让大家免费接受培训。同时也进行了充分准备,在课程设置方面费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大家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努力争当“三个模范”:

一是要争当勤思好学的模范。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坐下身来,静下心来,把宝贵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搞好学习培训上,刻苦学习,认真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获,为胜任岗位、干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争当严守纪律的模范。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的集中培训,也是一次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强化训练。培训期间,大家一定要强化纪律观念,自觉服从培训安排,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培训期间,所有学员不得请假,不得擅自离开,不得缺席每节培训。同时,还要注重交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大家共同交流,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要认真思考,积极讨论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实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三是要争当学以致用的模范。大家要坚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紧密联系农村基层实际和自身思想、工作实际,搞好学习的消化吸收,努力把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使学习培训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篇6

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根据社会职业(职业岗位或职业群)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以及人的生存发展对职业的需要、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教育手段,培养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生产或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依据是职业,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

由于职业的社会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由此而产生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多重性。职业教育具有政治功能,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经济功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通过促进就业,实现经济高效增长;具有文化功能,是社会文化富集、传递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社会福利的功能;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职业技术教育还具有审美功能,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美、最宝贵的才能,职业技术教育为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人,使人职业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使受教育者达到职业资格的取得、保持或转变的质量要求。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各级人才保持合理的比例,使劳动人口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效率的智能群体,通过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建立以机会平等为原则的,以自身条件为录用标准的就业格局,有助于形成社会开放型分层体系,减少社会不平等、冲突和磨擦,对社会起到整合作用,使每一个劳动者在就业前就能享受到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教育,在每一个劳动者需要的时候能够受到补充,提高其转业的教育,从而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社会劳动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使之不断适应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要求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促进充分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为实现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为促进社会进步、安定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二、职业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的“蛋鸡效应”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于经济落后,社会发展滞后,而经济落后的原因又在于技术缺乏、人才缺乏和教育落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十分难解的死循环,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教育优先发展:而落后的经济又不能给教育足够的支持,使教育落后,而落后的教育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更加落后。如果把经济比作蛋,教育比作鸡,就构成了类似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蛋鸡”命题。

多少年来,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的“蛋鸡”效应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近几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1年占全国总人口73%的农村人口所依赖的第一产业创造的GDP只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5.2%。当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有2366元。农业基础地位仍然很薄弱,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低,投入和产出水平低。解决目前农村中存在的困难的主要途径就是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农业的再造,是用新的产业置换农村落后的产业,对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实行重组升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资源支持。农村城镇化是对农村传统农业社区的再造,它是在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通过利益驱动和政策导向促进农村工业、服务业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变农村社区为城市社区,变农民为城市居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空间和产业组织社会化的条件。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又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农村大多数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原始而单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以原始就业的方式进入农业生产过程,他们普遍面临发展无资金、无技术,接受教育也无条件的困境。根据湖北省财政厅有关专家测算,2002年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市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来自财政预算内经费加上按规定两税新增部分。

按口径计算这两部分只能占当年教育支出测算需求的51.6%,加上正常的学杂费收入三项合计占其需求的74.9%,尚有25.1%的资金缺口。过去这些支出在义务教育紧缺的情况下,主要是依靠向农民摊派。农村税费改革后必须由政府承担。按目前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n%由省地负担,而中央负担仅有2%左右。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方财政都是“吃饭”财政,要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增加的资金缺口是非常困难的。以致大部分农村地方政府把教育当财政的包袱。农村义务教育如此,农村职业教育就更不好过,在资金、校舍、师资、生源、实验、实习场所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有的职业学校为了生存被迫转向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其实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与教育”的两难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如果都局限于部门本位的需要看问题,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经济部门都无法解开这个陈年已久的结。如果站在国民经济的整体的高度,农村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又是同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的最终着力点都在于中国农村的农民。农业现代化主要改变他们的赖以生活的产业结构,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城镇化是对传统农村农民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把农民改造成为适应城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而职业教育正是促成农民适应这两大转变的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式就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卜,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能的培养,把传统农业劳动者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城镇二、三产业孺要的新型劳动者,在技能教育的同时,职业教育也对农民施加道德、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引导他们成为适应都市生活的新型社会群众体,从而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双森。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教育也是一项投资,它的功能就是通过对人进行以职业为中心的技能教育、培养,把人力资源改造成为适合市场投资需要的生产要素,促进充分就业,使劳动的供给者取得可以预期的高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所以教育的效益取决于教育投入所达到的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程度。目前在我国农村经济薄弱的条件下,教育发展必须要自觉适应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的需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实现经济和教育的良性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把职业教育纳入农村普通教育的范围,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从小学到中学的一贯制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彻底摒弃重视“升学”,轻视“就业”的错误观念,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对于农村广大的青壮年农民,国家应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通过各种项目资金,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国家也应以立法的形式,废除我国城镇社会经济管理政策法规中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生活的种种不公平的规定,实行城乡一体的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以提高农民自觉投资、自我提高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享受职业教育由政府推动变成每个农民自觉行为,成为农民全面发展地一个重要的部分。

三、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它是彻底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它不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常要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技术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比重大,但现有的文化程度状况使农村人口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需要。就全国范围的统计数字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技术教育的只占3.4%,没有接受过技术培养的高达76.4%。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人数占从业人员的39.5%,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5岁以上的文盲仅在新疆、宁夏、青海、四川、重庆五省区就达到了1945.73万人。因而必须对农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必然产生并形成新的职业岗位群

农业现代化是对农村传统产业的建设性的摧毁,它首先表现为用先进的生产力替代传统农业中落后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同时形成全新的农村产业结构,重新配置农业资源,使基于传统农业的农村职业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内容和技术标准要求都迥然不同的新职业,造就全新的农民,使农民职业专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职业的社会声望。农村城镇化是对农村社区组织的建设性的重构。它通过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实现农民从农村组织向城镇组织,从乡镇生活到都市生活的过渡。这种社会结构的转型必然形成对城市管理型、建设型、服务型人才岗位的巨大需求。

(三)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使广大农民自觉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现代农业和现代都市生活都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能的取得和提高是实现和丰富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则是贫困的关键”。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由于农业职业教育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农民对接受职业培养尚缺乏积极性。加之受“升学做官”思想的影响,农村职教发展状况不容乐观。199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2.2万所,经过调整,2001年有中等职业学校1.8万所,校均规模655人。200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n64万人,其中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335264人,只占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2%,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吸引力不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状况,就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它能够直接地以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职业声望的形式激发农民对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渴求,形成对职教的广泛认同。

(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为职业教育产业化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农业现代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使我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的职业属性乃至职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部分人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少,没有或很少有城市居民所固有的“特权”等陈旧观念,容易接受市场的选择,因而是中国职业教育产业化数量最大,职业影响成本最低的基本人群。这个巨大的社会需求,单靠中国自己的职教力量是无法有效开发和运作的,必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来实现中国职教的产业化、现代化,为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农业现代化和农布们成镇化对中国职教的挑战主要集中在职教要实现从单纯的培养人才转向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相结合,转向为我国就业大战略服务,要对传统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办学条件进行全面改造重构,树立新的人才观、职业观和教育观,要改变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不幼民务只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专职能的观念,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

农业现代化和猫寸城镇化对我国职教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形成的以城市经济和城镇人口就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教格局

我国教育资源,包括大部职业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而城市人口只点全国总人口的30%左右。由于二无结构的阻隔,农民长期被排斥在职业教育体系之外,这也是我国职业学校规模偏小的原因。如果按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提出的规划“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年招生规模达到35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每年为800万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实施多种形式的转移前培训,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服务方向和结构调整。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摊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教育成本由受教育者、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地方财政承担主要部分。对于继续教育,其成本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与城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家在职业教育成本分摊问题上应区别对待。对于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为“三农”服务的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农民收入和广大中西部地方财力薄弱的实际,实行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对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扶持,以降低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负担,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教育、特别是享受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框架下,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的补贴和支持也是最符合国家贸易公平原则的政府措施。政府应结合我国国情,利用政策机制,逐步改变我国教育中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在高等教育中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方向,并把投资重点转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我国能承担精英教育的高收入家庭毕竟是少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英型”人才也是少数。国家不应把只有少数家庭能承担,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的普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三)把职业教育作为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从实用化、终身化入手,建立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职教体系

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为中心,在不削弱职教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对受教育者进行终身的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概念是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委员会根据其成员保尔·朗格朗的提案而确定的。1972年终身教育原则在以埃德·嘉·富尔为主席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学会生存”为标题出版的报告里,在国际范围内肯定下来,报告中提出我们建议终身教育应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教育方针的主要概念。受此影响,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提出职业前途教育(生计教育)的设想,认为生计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而不是职业学校学生的课程的一部分,应贯穿于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专院校,具体作法是在现有的普通课课程中,提供更多的有关劳动和经济的教材,在职业课程中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材料,为所有的学生和儿童开设讲授基础知识和职业知识的综合课程。美国的观点和作法是实现终身教育较为科学而务实的设想,终身教育的实质是职业教育与人不断适应社会环境需要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教育要不断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所引起的职业变化的要求。其基本内容是以职业前途教育为基础,以服务就业为目标,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贯通和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

我国职教应该把对农民进行终身教育,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服务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对农民特定领域知识、能力和综合领域的知识技能进行长期的培训,对农村教育的各个方面如资金、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在保证重点的条件下,按终身教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运作,不可盲目求快求全,不能一墩而就。要不断引导农民对提高职业能力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把加强终身学习作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主要手段。结合农村终身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职业教育应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深入基层,深入经济发展第一线,以初级职业教育为依托,以扫除文盲、科盲教育为突破口,在实用技术的传授中渗透系统的科技理论知识。把当前的需要与将来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成为最受广大农民欢迎的社会事业。第二,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面向社会,为我国农村每年需要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提供多种形式的普通技术教育培训。第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紧跟时代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是我国劳动力密集产业将在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结构转型 就业问题 农村现代化 人文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兼之本世纪,我国正处于由农业国家转型为工业大国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承担了非常大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众多企业却因招不到相应的技术工而犯愁,与此同时,现有的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文精神缺失,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产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是国家处于现代化转型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给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提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是职业教育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首先,职业教育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问题。我们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建国60年,30年的改革开放,迄今没有创造出能在世界品牌之林中叫得响的品牌产品。相对于日、韩,我们创造的能走出去的品牌企业,实在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我们的企业、产业结构中不乏高学历高水平的工程师,却严重缺少在生产一线的技师、技工。“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当前的“用工荒”现象,诠释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唤,同时也突显职业教育对实现产业转型、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我国人口迅猛增长,加之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了“农民工”这一时代新名词。但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一些地区出现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就业难”长期并存的现象。缺乏相应技能的“农民工”们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高体能的劳动,久而久之,“农民工”便被投以歧视的目光,于是乎就有“先行取消‘农民工’称谓”的呼声。而我们最终需要的是彻底消灭“农民工”这一名词,实际解决就业难题,这就必须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劳动者技能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这才是我们解决就业矛盾、结构性矛盾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第三,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天大”的产业,农民也是一种职业。在我们职业教育当中,大家看到的只是为企业服务,实际上我们农村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农业也需要实现现代化。我们的职业教育有没有可能向农村延伸?要建设好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离不开大量的技术人才。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直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素质,培养大批具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的新型农民,以此来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农民具备专业劳动技能后,也更容易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岗位转移,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职业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之外,对人文教育的补充。职业教育作为劳动者在义务教育后进入就业的重要环节,它填补了义务教育之后,人文教育的空白。社会经济要求的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没有人文精神作底蕴的技术是经不起经济社会锻打的。人文精神缺失就无从谈道德感和责任感,一个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劳动者走上从业岗位就无从谈对社会的贡献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转型时期应该承担以上重任,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职业教育,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职业教育。我们不应仅仅只是看到它在为市场找就业,我们还应该看到它使社会变得更合理,有远大的国家使命、民族使命和历史使命在里面。

【参考文献】

[1].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1-7.

[2]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2009-12-21.

篇8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农村教育;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倩苇(1964—),女,四川三台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并向信息社会迈进。贵州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历史时期,同时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和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2012年4月8日至14日课题组对贵州省教育厅、教科院、电教馆、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进行访谈,并对黔西县、大方县、独山县、贵定县的24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基于对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本文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视角,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2000年以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保障措施,提出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促进贵州乃至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均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视野下的贵州教育信息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至今12年了。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7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如果西部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贵州就是短板中的短板。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之一。[1]提出“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中小学75%以上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促进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保障措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2]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其中一项任务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覆盖西部省区。该计划的实施,将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为加快贵州边远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推进贵州的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占全省的85%,2010年贵州省人均GDP1.3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贵州教育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贵州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贵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其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特征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以计算机教育工程(1999—2002)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农远工程实施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初步应用阶段(2006—2012 )。近10余年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显著相关,信息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呈现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贵州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成为表征当今社会“时代特征”的“高频词”。贵州是中国内陆省份,即使在边远地区农村无不感受到“信息化”的时代气息。近几年来,贵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数字贵州”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十一五”、“十二五”社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整理。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孤岛”。早在1999年11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计算机教育工程的通知》(黔府办发[1999]120号)。这在当时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使得贵州已经走在前面的工作成为一些省份的借鉴和参照”。[3]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在全国200个试点中小学中,在贵州省就安排了100个学校来试点。“贵州省的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实干精神,为其他远程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全国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4]贵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相得益彰,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了“三农”服务的能力,为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相关,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信息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需求不断提高。一般来说,农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工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信息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贵州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远工程的实施,把学校(教学点)办到了家门口,直接促进了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见表2)。

篇9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社会现代化;制约因素;改进对策

一、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农村教育可以发展农村科学,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必需的人才,为生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农村教育发展科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培养大批掌握农村生产技术的劳动者,使先前积累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技术得以在生产中延续;另一方面是农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发展学生智能和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了大批农村科学人才,促进了农村科技的普及。

第二,农村教育可以帮助农民放眼看中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农民赢得更多的利益。农村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教育,还有案例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让农民认清自己的客观实际,同时借鉴其他地方的实践经验,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第三,农村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加农村的文化底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原来农村给人的印象是脏、乱、差,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教育的普及是分不开的。

第四,农村教育可以促进乡村民主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教育让农户明白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巩同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有效措施,从而自觉地关注乡村民主的贯彻落实,这将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一)观念方面的制约性因素

第一,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脱节。农村如果闭门造车,不与城市相联系,教育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发展,就会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而城市认识不到农村社会发展对于整个丰_卜会发展的作用,对农村教育持观望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彼此间的忽视与误解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二,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应该以培养“真人”为目标,“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是以改造农村为己任的人,是能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幸福的人。而现在的农村教育却把为城市培养人才作为根本的、唯一的目标,认为农村教育就是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跳出农村、摆脱农业,最后扎根在城市。这种理解将农村教育与农村丰十会相分离,失去了农村教育的为农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教育既要为城市输送人才,更要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第三,师道尊严的师生观。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的农村,老师就是权威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尚未完全建立,学生对老师惟命是从,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导致农村教育形式死板单一,缺乏活力,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第四,读书无用论回潮。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整体不容乐观,严重影响部分农民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体制方面的制约性因素

第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学生的智育目标狭隘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初衷相背离。

第二,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近年来,农村教育经费来源逐步多元化,但是经费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远远低于城镇教育投资,更低于发达国家的农村教育投资,国家财政投资向城市倾斜,把城市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主体,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再者,据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对全国l6个省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部分调查,半数以上县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到学校,6个省共滞留中央“两免一补”专项经费1.89亿元,八成以卜被调查县存在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现象,农村教育经费的落实难上加难。

(三)环境方面的制约性因素

第一,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有限。由于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的差异,高等教育毕业生往往选择在城市就业,造成农村教育难以补充专业素质较高的新的师资力量。农村教师收入低,甚至不能按时发放,使得一些已有的农村骨干教师也流往城市。同时,农村教师还缺少进修的机会,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专业素养得不到及时快速的提高。

第二,农村办学条件差。这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上。在广大农村地区,教室、桌椅简陋且不足,教具单一,现代化教学设备奇缺等现象还很普遍,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三,农村学习氛嗣缺失。农村孩子生活环境狭小,眼界得不到开拓,不符合教育要求的现象随处可见,限制了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有些学生出现价值标准混乱,从而削弱了农村教育的效果。

三、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一方面,政府要引导人民大众认识到教育对农村社会现代化及城市发展的根本性影响,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观念,敢于并善于对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全社会应该主动推广素质教育,努力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化要求的农村教育

1.明确农村教育的定位。农村教育的目标,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国第二、第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合格的现代市民;二是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新型农民,为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劳动力。

2.改革农村教育模式。大力调整农村学校的专业结构,既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和转变,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教育课程和教材。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应该鼓励民间资本、外罔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政府应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上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民办院校和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同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毕业生境外就业市场。

(四)改革农村教师人事制度

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第一,必须保证教师工资的发放,努力做到不拖欠教师工资。第二,为农村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条件,以专业化为方向促进他们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第三,建立和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国家在这方面已有了的突破,2007年6所师范大学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按照规定,他们毕业后将服务落后地区,这个创举既解决了贫困地区孩子上大学难的问题,又为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储备。

(五)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篇10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外延

将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结合起来,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适应了农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笼统来讲,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阶层,这部分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要能够充分进入市场,使收益最大化,所谓职业,强调的是身份的稳定性,即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终身职业,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却还处在成长阶段,严重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人才的缺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需求。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现有农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在降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民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增强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要普遍具备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反映“三农”新面貌的影视剧以及文化团体下乡演出、农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

2.2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城镇人才也可以进入农业领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要想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限制,实现城乡的双向互动,补充农业人力资源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保持同步,只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融入城镇,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同时也能够给城镇人才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引进城镇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就业跟踪服务于维权机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励与扶持机制,一方面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2.3启动培育试点工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