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教育政策

篇1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探析

一、独立学院生命教育现状的反思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失衡,使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为何而生”的价值思考,忽略了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与生命意义的关注,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漠视了学生的生命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功利色彩。特别是自卑感盛行,缺失良好自我效能感的独立学院大学生,陷入了情感教育的“荒漠”,大多数学生对理性和抽象化的知识缺少兴趣,政治观念模糊,价值观念滑坡,在政治心态上存有不同程度的偏激和幼稚。缺失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无法体验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法保证。

二、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价值为宗旨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更是显现出“先天不足”。当前的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90后”,成长与新世纪,绝大部分是在“421”的家庭模式下,在充分享受最优越的物质生活中,受到几近完美的保护,没有失败与挫折的经历。行为上缺少应由的约束,仍处于“青春期延长”时期。面对学生先天缺失的生命关注,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强调“以社会为本”的社会功能,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修养,忽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注,使个体生命质量难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独立学院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因而,要加大独立学院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力度。

第一,重视生命教育,独立学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独立学院往往本着“实用主义原则”和“成本核算原则”来配备师资队伍,使教师队伍的构成往往有外聘教师、专任教师和专职教师组成。外聘教师的执教重心往往倾向于母体学校,专任教师在母体学校中承担较重的教育科研任务,这种师资状况使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增强。针对独立学院的师资现状,为确保生命教育的常态化,可采取舆论协调法,利用舆论前沿的力量,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优势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真正使生命教育常态化。

第二,重视生命教育,独立学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好:“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高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资质,但同时缺少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更应体现在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给予关注与关爱,在学生点滴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生命教育的素材,使生命教育犹如活水在无声中滋养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生命的境界,启迪生命的智慧。

第三,重视生命教育,独立学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化。,总理曾两度重申“要让我们的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和正义。”独立学院的思想教育更应该成为幸福教育。在教与学的双境中,被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应当得到幸福和幸福到尊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工作者承载着祖国与民族未来的重任,为此感到幸福和自豪,实现幸福教育的体验,悦纳自我,提升生命的幸福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中都应充满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幸福和身心愉悦的,感受到来自教育者得尊重与关爱,使他们真正的乐于接受教育,感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止步与对学生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能力的培养,更应深入学生的思想实际,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卓有成效的生活,凝聚道德生命成长的能力。这就要求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创设一个适宜个体生命自由成长,给予个体无差别的积极关注、营造宽容理性的成长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倾听生命、感悟幸福,体味尊严,在对生命的关注中杨帆前行。

参考文献:

[1]温菊琴.走出生命误区,重视生命教育[J].中国科学教育,2004,(6).

[2]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研究,2005,(2).

[3]王娟,蔡伟.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改革与探索,2008,(7).

篇2

恶性伤害与安全事故频发,生命教育因此为全社会所期待而因需升温。我国生命教育之所以越来越为人们所共同关注,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之所以成为政府解决民生需求的头等大事,皆因其生命成长之必要,安全需求之紧迫。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精神生命之健康发展问题重重,其自然生命之安全保障隐患多多,教育政策制定与教学实施尚未实现统筹性部署安排。安全危机使我国刚起步几年、尚“发育不全”的生命教育不得不仓促上阵。此时,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还没有完善建立;大多数生命教育还没有同学校教学形成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蕴含生命教育核心价值的安全教育尤其是精神生命之健康成长的根本性教育,在此环境下难以充分体现出无可取代的教育实效。未成年人安全健康现状堪忧,安全教育缺失的生命教育难承未成年人生命之托。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无全国统一的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安全教育只好“零打碎敲”,而且“应付型、功利性”的形式化比较严重,而国家及多数省市又没有统一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要求,难免学校的已经进行的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形成两层皮,互无推动,实效不佳。我国多数没有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地区和学校,则连这一点都谈不上了。所以安全教育这条主线,贯穿生命教育的主体过程,是教育国情使然,教育现实使然,教育需要和发展使然。

二、学校生命教育与某些学科内容交杂使其分散弱化,致“安全教育”地位凸显

与世界广博意义的生命教育比较,我国学校教学内容相对狭窄,理想的“生命教育”尚须理性面对不甚理想的“安全现实”。全球意义上广博的生命教育包罗万象,教育范围涵盖十分宽广。我国的生命教育则有相对特殊的具体情况,生命教育在被学校教学“德育、思想品德、法制与社会、心理健康、自然”等固定课程较大范围地分担后,所余内容才是中国式生命教育的骨干核心,而这些内容多与安全教育密切相关(如:健康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皆与安全教育息息相关)。于是安全教育越来越有力地成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中坚。学生安全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学校生命教育的科学渗透和专项安全教育的共同配合予以实现。目前已有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体系中,其他学科教学难以全面深入的传授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学校安全教育必须学科独立单列,相对合理系统地整合生命教育及其他学科中之安全教育内容,同时结合生命教育相关教学内容的渗透融合,全方位促进青少年生命品质与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新时期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将极大丰富

学校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社会安全环境隐患与家庭期望的巨大压力,让学校安全教育拓展了生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对孩子安全健康无以复加的关注和要求,往往不能理性面对我国生命关怀环境建设的“先天不足”。社会与家庭安全教育的残损破碎,让学校教育背负了更加沉重的责任包袱。所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孩子们安全的学习环境与传授给他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和技能,将极大地丰富我国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涵,也终将形成中小学(幼)校、家庭、社会各界相得益彰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结构体系,探索出符合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相互促进发展的成功途径。实施未成年人的生命关怀,需要安全教育伸出温暖臂膊。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和学校的安全管理监管利剑高悬,在难以推卸的安全责任重压下,学生的安全保障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土壤里,首先要结出“安全健康”的生命果实,生命安全无存,教育成长何在?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力促进未成年人珍爱、保护生命与安全知识、技能有普遍增长,其安全健康成长因此而终生受益。为此,学校安全教育必然成为生命教育的“生命线”,挑起护卫学生精神生命和自然生命教育这副重担,这是符合我国教育现实与国情和民意的现实之举。

四、我国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亟须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篇3

关键词:国外生命教育;发展历程;成效;启示

国外生命教育开展较早,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其中,美国和英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许多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很独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生命教育的特点及成效,尽量展现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以期能够借鉴国外生命教育中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一、多层面的生命教育内涵

1.从生理层面理解

英美等国生命教育源起于预防自杀、吸毒、暴力等危害生命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削减对生命的威胁,有明显的健康取向。在生理层面上,生命教育是从生命健康的角度来关注生命,理解生命。在强调个体对自我生命认知的基础上,教育个体生命以正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去尽可能地保持健康,维护自我与他人生命的安全,实现生命之间的和谐发展。

2.从伦理层面理解

从这个层面来理解,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和交往的技能、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活氛围的教育活动。基于此,英美等国致力于帮助学生适应和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从人生哲学层面理解

从人生哲学的层面来理解,生命教育就是从生命中学习。华特士在他的《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一书中提到,生命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而不仅光是训练他们求职或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强调不只是学生时代,人的一生都在受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从生命中学习,这是一套受用终身的人生哲学。真正成功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发展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特征。

二、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美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内容丰富而又多样,美国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1)珍惜与尊重生命。(2)张扬与发展个性,即个性化教育。(3)注重生命间的和谐。(4)培养孩子内在自信和乐观精神的挫折与逆境教育,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英国生命教育主题和内容则尽可能地包含学生人生整体和其全部生活的历程,并在英国学校生命教育目标的引领下,着重探讨学生个人和生活实际的关系,逐渐形成了自我生命、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自我生命与社会以及自我生命与环境这四大领域的内容。力图从知识、能力与理解三方面人手,把主题纵向的深入化探讨和横向的普遍化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创造属于个人的新经验与价值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三、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

1.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促使生命教育不断普及与深化的有效保障,这是英美等许多国家实施生命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虽然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已将近十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生命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均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那些对生命教育概念有较正确理解的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也感到有诸多的困惑和力不从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表明建构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生命教育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因此,针对这一现实,我国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探索,努力探寻和研究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使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早日开花结果。

2.制订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

国外的生命教育之所以取得了较好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政策的干预。而我国目前尚缺乏正规的生命教育法令法规,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生命教育走上法制轨道,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之一。在法律法规内容方面,不仅要明确提出推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深化其地位和作用;更要尽可能详尽、全面地把一些具体要求、管理办法,如教育目的与目标、原则、教学内容、师资培训、管理职责和经费等等分门别类地做出规定。这样,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才能有章可循,也才能保证其实施的效率和规范性。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不断改革。高校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理论框架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对提高我国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但是高校生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高校生命教育“热”理论与“冷”实践的现象,使得学生对生命不能正确地认识,同时阻碍了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下文就高校生命教育出现“热”理论和“冷”实践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其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对高校生命教育“热”理论和“冷”实践的现象概述

在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中,会发现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学校非常重视高校生命教育理论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实践环节,极少的高校开展了生命教育,这就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下面就对高校生命教学“热”理论、“冷”实践的现象进行分析。

1.1 对生命教育意义错误的认识

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理性主义的发展,使得人的精神价值和生存意义受到遮蔽。一方面,教育的目标不再是追求人性和生存价值的提升,取代生命教育的是实用的价值知识和技术,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大多数高校中,生命教育活动被窄化,忽视了对“为何而生”的思考,更多的强调“以何为生”的技能。生命教育往往会引导个体关注日常的生活状态,倾听生命个体的需求,从而帮助个人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地创造生命价值,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本质需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传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高等学校的学生难以从传统文化价值中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导致大学生在寻求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时出现了较多的困难。另外,现代的社会过于追求物质,使得大学生对生命失去了终极价值的思考,对自己的生命不以为然,对他人的生命淡然冷漠,对生命感觉越来越麻木。大学之间竞争导致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用,不择手段,变得越来越孤立化,导致他们缺乏生命的积极性和丰富多彩生活的把握。这样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较大的阻碍作用。

1.2 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现状

生命教育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的出现为教育本质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理论与思考空间,给我国教育理论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从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学校领导和老师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只有较少数高校开展了生命教育。如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从高校总体上看,生命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还不高,没有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进行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对生命教育的开展。我国目前高校生命教育推进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将其列入了课程计划,作为选修课;也有的学校把其作为专业的必修课,这样或成熟、或零散的教育方式使得我国高校生命教育水平长期不能上升。另外,高校生命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从生命教育的实践现象来看,生命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使生命教育“怎么教”的问题变得更有难度。这些外观因素,都使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变得更加步履艰难。

2 对高校生命教育产生“热”理论和“冷”实践的现象进行探讨

2.1 受工具化教育理念的制约

高校的生命教育受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使高校的生命教育变成了一种工具。在我国高校中,为了确保学生能更好地就业,往往会让学生掌握各类学科的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现代高校中,岗前职业训练基地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单纯定位,大多数高校只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学生没有接受正确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工具化的教育理念中,教育事业的参与者作为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与取向仅仅在于教育活动的外在功能,无法正确地认识教育的目的和内在功能,使得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成为了教育者的某种认识和改造能力,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工具。生命教育的主要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活质量,凸显生命价值。而工具化的教育理念显示与生命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工具化的教育理念是限制生命教育实践开展的根本性障碍。

2.2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途径不一致

目前,对生命教育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生命教育是一种追求价值的过程,遵循生命发展的要求,引导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和充分的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这种观点就是“生命化教育”。二是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内容,这种观点比较接近西方国家的教育内涵,他们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涵是教人认识生命和保护生命,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生命价值。既然生命教育有不同的内涵,那么对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也应该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相对应。如果把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内容,那么可以通过开设生命相关的课程来较好地实施。但是生命教育理念的实施显然不是那么容易落实的。从我国目前高校的生命教育情况看,只是单纯地提出了培养师资队伍、合理设置课程、追求生命真善美等方式进行生命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对认识身体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了解爱惜他人和爱惜自己生命的方法。这样生命教育内涵与实施途径不一致的问题势必会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

2.3 高校老师缺乏生命教育理念

老师作为生命教育的传播者和实施者,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老师自身生命状态低迷,难免会受到工具性教育理念的影响,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使得他们对工作的责任度不高,工作状态不佳。其次,高校老师缺乏生命教育相关的培训,导致他们的生命教育理念与技能不足,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生命教育,这也是影响高校生命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

3 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1 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要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当前,我国高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若想更好地推进高校生命教育,就必须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我国高校应该根据当前现有的条件,通过国家法律的力量和自上而下的途径,来推进生命教育理念的实现。在该外观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者认为,目前的高校生命教育任是一个草根性工程,想要改变该现状,就必须要开展一些具有实际指导和具有操作性的内容研究,例如在某类课堂上如何设计和如何评价,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高校教师的操作和接受,同样,也有利于生命教育理念的排行和确立。

3.2 保持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的一致

当前,大多数人都会把生命教育理念理解为是一种价值追求,在对教育价值进行定位时,不能过高估计生命教育意义,否则会导致生命教育实践者无所适从。而过低的估计生命教育意义,会使生命教育的实践者变得高傲和自负。因此,当前的生命教育是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矫正和补充,只有更加关注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3.3 大力开展相关培训,提高高校老师的生命状态

篇5

关键词: 生命教育 重要性 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在1968年《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的。目前西方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要帮助孩子们树立一个正面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远离危险,如、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即珍视和尊重个体自身、他人、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命,人的生命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广义的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全人教育”,它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高。而高校的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关注自身生命,同时学会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生命个体的完整价值。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人之根本,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高校人文教育的最高要求,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高校中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那些越来越多地发生于、存在于高校中的自杀、他杀及其他犯罪行为,均说明了高校生命教育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所发挥的教育效果远远没能跟上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犯罪现象不容乐观:据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仅仅在过去的一年(2010年)中就有53名大学生自杀,还有一些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其他人群的2―4倍,并且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漠视他人生命,暴力伤人事件频频发生,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连杀四名室友事件,又如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事件等,这些暴虐对待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事件暴露出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此外,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常常会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和敌对等症状,其原因包括就业、性和恋爱、社交不适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因为这些心理问题而导致自杀、犯罪的大学生人数和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

以上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是一项不得不开展的课题,而且必须很好地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起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因此,正视生命教育、重视生命教育是高校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加强教育力度。

目前高校制定了选修课制度,可以把生命教育作为单独的选修或必修课,独立开设课程,独立开始生命教育课程是一种必要的形式,能有效凸显其地位和意义,也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目标设置上,生命教育要回归到生命本身,不断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生命教育课程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现实需求,将这些内容融为一体;3.在师资选拔上,高校可以招聘或利用现有的师资,选拔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4.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时时让学生反馈真实经历和感受,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和成果;5.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应当采取开放式的评价,不能单纯用成绩或分数来评定,因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此外,在综合课程如心理课程、形势政策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或创业教育等课程中,可以单独设置一个模块――生命教育模块,让学生在接受常规系统教育的同时,能够多层次地接触到生命教育知识,能够真正重视生命教育,以点带面,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不断探索生命教育新途径,让教育更全面。

1.生命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各高校逐步重视起来,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已被异化,变成了追求形式主义和应付。一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与生命发展,以及生命自身的感受与体验。个体的生命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要把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这样才是一个双赢的组合。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将心灵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创作演出校园心理剧,以及组织开展心理活动月、活动周等活动形式都是很好的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要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而摒弃了最终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成长中的生命力量,让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同时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心理咨询教师团队的建设,组织深入学习和专业培训,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生命教育要与贫困生教育相结合

贫困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与其他普通同学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他们怯懦、自卑、孤僻、焦虑,可能虚荣、妒忌,也可能正承受着经济、学习及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待生命的看法是悲观的、绝望的,所以在贫困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贫困学生明白,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贫富家庭也是无法选择的,能够选择的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你笑着看它,它就是和善的、美好的;你哭着看它,它就是凶恶的、痛苦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给你多少财富,而在于你能创造多少财富。在高校,用爱心去温暖这个特殊群体,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让他们真正地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不卑不亢、自强自立,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生命教育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虽然目前传统生命教育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传统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对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误解,一部分大学生即使认识到自己有接受心理辅导的需要,仍对当面咨询存在一定的疑虑。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寻求帮助与支持时,他们往往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这使得青少年对传统生命教育活动缺乏主动性。由于网络特有的匿名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具有了特有的优势: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大学生都喜欢上网,所以在网络上进行生命教育,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认同感;网络可以匿名,学生可以想说就说、畅谈无阻,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心灵;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寻求帮助,增强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效果;网络教育形式多种多样,电子邮件、微博、QQ或MSN等聊天软件,普及程度很高;可以采取“一对多”的沟通方式,与传统的“一对一”相比,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4.生命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积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围绕大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把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高校各负责部门要经常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戒毒所等社会单位,去采访、体验,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生命的意义,看到还有多少人在为了生命、生活而努力着,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利用寒假和暑假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工厂学习,到红色革命基地走访,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艰难,体验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人的生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学生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如果有条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产房参观,使其了解到生命的起源,认识生命的珍贵。并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开展“珍爱自我,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等公益演出和活动,体会到随意结束生命或破坏生命是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该有的行为,从而变得乐观、积极,健康向上。

生命是可贵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成长过程又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可重复性,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是不可以用来实验的,教育应该承担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使命。本文从人的角度出发,寻找生命教育的途径:生命教育要以全新的理念,面对生命,面对生命成长,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存在,体验生命的丰富性,发挥生命的巨大的潜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目标,从而使自身的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生命意义不断超越,最终使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乔虹,陈家麟.网络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12).

[2]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

[3]张彩艳.浅议在高职高专院校加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生命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段红鹰(1962-),女,江西抚州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翻译;邵惟瑛(1980-),女,上海市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英汉语对比与翻译;吴碧宇(1969-),女,江西临川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

课题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教育维度”(编号:YS0126115)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吴碧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77-03

一、生命教育简述

自1968年美国Walters提出并践行生命教育思想以来,该理念逐渐为世界许多国家(地区)接受,并在实践中确立和推广。生命教育源于美国,之后扩展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随后影响到英国、德国、瑞典。我国台湾、香港、澳门较早引入生命教育并开展实践。国内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但却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把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探索生命意义、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及实现生命意义和提升生命价值。狭义的生命教育则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关注个人与他人的生命,及一切自然生命。实施生命教育“是希望弥补显性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忽视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人文之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成为社会的用处,而不是拿来杀害社会的工具。”[1]所以,生命教育希望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要能拥有丰富的生命涵养。在自我尊重、自我要求、自我反省下,将自己的生命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自我。

各国(地区)生命教育实施的目的皆有着重,但根本宗旨和解决之道则却存在相似性——即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集政府、社区、家庭和学校力量,多渠道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二、国内外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研究

生命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适应性。它既可以是一门独立学科,也可通过提示和渗透,来展示生命教育之内涵。因此,学校通常开设生命教育显性课程,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式实施生命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渗透是可能的,生命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使学校生命教育变得更有成效。更重要的是,渗透式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其它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启发,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2]。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在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大力提倡和践行。我国香港也于1999年鼓励教师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相关科目的教学;台湾在小学阶段采取渗透方式进行生命教育[3]。

国内的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近年来也受到广泛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教学相继开展了研究与探索。部分成果已经面世,主要探索渗透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4-6]。

当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研究蓬勃发展时,高校的生命教育研究也悄然兴起。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情感、经济、课业、就业等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生活,甚至人生,以及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肆意践踏、扼杀他人生命的现象频繁显现。比如,2008年9月30日-10月11日,南京高校3名大学生以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痛苦的心理体验,而只有8%的大学生会寻求帮助;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此外,马加爵现象、药家鑫现象,“富二代”、“星二代”践踏他人生命的现象,都让人感叹生命状况的危机、生命意识的淡薄和生命行为的失范。加大高校生命教育的力度刻不容缓[7-10]。当前,国内高校生命教育研究主要表现为,拓展显性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主要途径是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设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举办生命教育讲座,或在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医学等专业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过,随着学科式生命教育渗透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取得了较大成功之后,许多研究者也开始鼓励在高校探索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研究。许多学者建议要加强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力度。不过,这类研究并没有关注那些与生命教育没有显性相关的学科,比如高职英语教学[11-13]。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研究现状

在英语教学中研究生命教育渗透问题,始于中小学英语教学领域,鲜见于高职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纵观当前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多以探讨渗透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居多[14-17],少量研究关注了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师生关系[18]、教师角色[19]等问题。很少有研究关注,生命教育渗透与英语教学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现有的研究归纳起来存在如下问题:

1.已有研究,关注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对大学关注较少;

2.研究内容集中在英语课堂教学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上,较少涉及生命教育渗透与英语教学效果、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3.已有的策略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模式基本一致,都是关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多数研究没有凸显英语课堂作为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和中西文化交锋的重要阵地这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主要特色;

4.已有的研究以理论推衍研究居多,实证研究少。实证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补充,比如,调查在职大学英语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程度就能更好地帮助制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措施。

虽然研究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取得较大成就。但是,由于基础教育对象与高等教育对象在身心发展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且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强调舒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灵动变更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些无不体现着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探讨生命教育渗透问题仍然十分有必要。而且,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高职英语教学的对象不同于基础教育的对象,而这一关键变量的变化将影响教学模式、教材选用、师生角色、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估模式等常量在内涵上的变化。这样,中小学英语阶段的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实用性。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时空和学科优势。就时空优势而言,作为大学里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学生数量可观、学习科目较多(精读、口语、听力等)、学习时间充裕(至少一年)、学习场所灵活(课堂、网络教师、语音室等)。这些都是其他基础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就学科优势而言,高职英语教学并非只是单纯的工具和手段。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因此,作为西方文化对华传播的重要窗口,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主要媒介之一,高职英语包含着实现生命、成就生命、点亮生命的各种基础因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跨文化层面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充分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拓宽他们理解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应对紧张的英语学习,适应社会。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教育既是世界课题,也是中国新颁布的一项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内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双基”教育、80年代的“能力”教育,90年代的“情意”教育,最后发展到今天的“生命”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融入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毕竟,教育回归生命是教育的根本要求。

研究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问题,所展示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表现在时代性和政策性。其次,这一研究也将有助于生命教育理论隐性模式的建构,丰富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同时,还可充实当前学科教学和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拓阔、加深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维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命教育渗透,可增强个体的生命意识,使个体更加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可点燃教师教学热情,消除职业倦怠情绪,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08):84-87.

[3]李高峰. 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 教育科学论坛,2009(02):74-77.

[4]吴惠青.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31-33.

[5]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钟恩富.生命化音乐教育的使命及其构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76-181.

[7]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 江苏教育,2007(01):148-150.

[8]吴菁.当代大学生生命观调查与生命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5):87-88.

[9]韦庆辛. 关于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思考[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1):173-174

[10]陈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J]. 教育评论,2011(02):27-29.

[11]赖雪芬. 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J]. 教育评论,2005(01):29-31.

[12]韩月莉.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3]庞兴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蕴和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46-47

[14]黄华.生命视野中的英语课堂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5]李福荣.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英语课堂[J].当代教育科学,2005(08):59-61.

[16]赵玉民.生命化英语教学模式建构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4):58-62.

[17]赵玉民,崔铁刚. 英语生命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样式[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165-168.

篇7

开展生命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让学生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珍爱生命。我校也开展了多样的生命教育形式,如:认识,交通法规,防震减灾等方面的生命教育。由于我校是上海市地震科普特色学校,因此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是我们学校生命教育中的一个常规项目。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因为他们正处于于接受教育和发育身体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能否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对于稳定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但是无论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

有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行为偏差,敌视社会,漠视生命,有着很大的因素是在于对于他们生命教育的缺乏和不重视。因此,校园里开展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命教育科普知识普及,对学生明确生命的可贵、提升人格的尊严、凸显人本的价值、注重抗力的增强等方面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目前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半左右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其中也有不少同学来自四川、贵州、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学生中也有一些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这场浩劫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以及面对它时的无能为力。

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惨痛经历已经给了很多人深痛彻骨的回忆,又一次唤起了中国人民即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时隔34年的悲痛。虽然上海地震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没有防震减灾的忧患意识,古语有云:居安思危。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惨剧恰恰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也更深切地让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本着对生命教育的任重道远,我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防震减灾意识,从课堂,校园乃至街道小区等范围各个方面渗透普及,具体做法如下:

1依托课堂教学,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地理、生命科学等科目中,适当的加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如日本一课中的介绍,说到日本近现生的一些地震,日本人防震减灾的方法,又如海陆的变迁一课中了解地震集中高发的地区,地震产生的原因等方面来了解地震。

我校开设了防震减灾拓展课,每个学期向各个年级的学生介绍地震方面的知识,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大小,国内外著名的大地震,同时介绍地震后自救互救等等科普内容,并随时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地实时发生的地震,同时为配合拓展课教学,编写了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校本教材,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地震。

2开展校园防震减灾活动,加深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单纯的课本知识其实并不能满足防震减灾生命教育的深化,还需要从感官上、行动上进一步体验。

我校从2007年起,与宝山区地震局联合建立了校园防震减灾的鹦鹉观测房(见图1),配备了相应的观测仪,常年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际了解地震发生前动物的反应。2011年更是从北京请来了相关的专家和老师,安装了一套新型的防震减灾设备(见图2),指导学生进行鹦鹉喂养、电脑数据采集等工作。每学期组织不定期举行防震减灾演习活动,模拟地震来临时的状况,让学生身历其境的感受地震发生时候的紧张,并且组织迅速撤离活动。

每学期组织学生出一期关于地震科普知识的黑板报评比、地震科普小论文等竞赛,每年5月12日进行校园科普宣传工作,观看地震影片,纪录片等,并建立校园防震科普网站,有专人定期维护和更新网站内容,扩大影响面,提升学生对地震的认知。

3进行社区街道科普宣传活动,扩大影响力

我校除了在5月12日在学校内进行宣传活动外,每年暑假的7月28日,与宝山区地震局联合行动,组织学生在街道社区等人群相对流动比较大的地区,向周围居民进行地震科普活动的宣传和介绍。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了有关于地震的科普宣传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约5年历史了,成为我校一项生命教育常规活动,在周围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致力于将防震减灾变成一种全民意识。

课堂、校园、街区三个层面的扩展,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融入到校园生命教育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命意识。

这几年来,我校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获得了较大的反响,地震科普网站和地震监测房也在区县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当然,我们做的这些对于生命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防震减灾只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是让学生树立生命教育意识的一个抓手,通过防震减灾,认识生命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意识,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亲历现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组织学生参观地震展览馆,发生地如汶川地震区遗址,或者是其他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外活动,甚至可以组织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活动,让学生能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自去体验生命的重要和可贵。

(2)深化演习。由于某些因素,相对而言校园演习活动相对较为简单,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相关的医疗救护学习班,设立相关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一点简易的医疗操作,如:包扎、止血、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紧急医疗手法。向学生普及常用的医疗救助知识。也可以成立学生的医疗救护小组,深化演习方式。

(3)借鉴国外。不少学校现有的课程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我们也可以借鉴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的国外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的生命教育,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4)教师队伍。生命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生命教育不仅是学生的教育也是老师的学习。教师队伍中可能也有个别的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着蔑视和不尊重,因此完善教师的人格,加强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也是我们需要的。建立一支有着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方面。一支有着生命教育使命感的教师队伍,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

(5)心理教育。汶川地震后,不少专家前往灾区为了重建孩子们的健康心理进行心理援助。可见,心理教育对生命教育而言的重要性。强健的体魄是需要的,而完善的人格更是重要的。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也要适时的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教育。

⑹家庭社会。当然,光有教师,学校进行生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生命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合力。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组织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我们的生命教育活动中进行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第一代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讨生活,那么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而这个城市对他们的接纳度,他们在这个城市的存在感,以及在城市能否立足能否被容纳,更是他们在意的方面。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是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 朱永新.灾后,教育需要做什么[EB/OL].新华网

[3] 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

[4] 李晓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 杨润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篇8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 背景 内涵 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最初是由富鲁马克(A.M.Furumark)和麦克墨伦(I.McMullen)等人于1973年7日在英国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采用这种课程开发模式的国家日益增多,但是对其概念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是这样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进行的,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立性和差

异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开发活动。

一、在中学生物学科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缘由

(一)现实生活中生命意识的失落与渴求呼唤生命教育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高科技、电子化、物质极为丰富的21世纪时,人类却迷茫了、困惑了,生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那些中小学生们,他们为了能融入生存竞争日益残酷的未来社会,只能放弃一切,努力学习。他们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美丽,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而一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和敏感的孩子,则更深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他们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有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了生命,近几年大量的轻生报道见诸报端。不难理解,与对自己生命的轻视相伴随的是对别人生命的轻视,对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和宽容,使得敲诈、欺压,甚至流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我曾在所在学校对296名初中生进行了生命意识问卷调查,也访谈了几个学生,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在同孩子们探讨有关生命的各种问题时,孩子们的渴望、兴奋、欣喜、好奇之情让我激动和叹息,他们像一棵棵久旱的小苗,热切盼望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人生的指引……

(二)中学生物课程是融科学知识传授与生命教育为一体的一门重要学科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自然科学,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科学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重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要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中学生物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位置。细细研究中学生物教材,其每一章节都蕴涵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认真揣摩,就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很好地将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生命知识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生物的生殖――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对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正确的生命观又会成为学好科学知识的动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再逐步发育成果实,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雄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粉,果实将不能正常发育也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基础;又如,人的生命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这些通过女性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受精卵再在子宫内发育10个月。可见,生命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是无比宝贵的。教师通过生物生殖的教育,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问: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也让学生知道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能正确地面对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

2.生物的衰亡――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的诞生是喜悦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频频发生在校园的学生自杀事件和其它各种自毁行为都暴露出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力极其脆弱,不能珍视生命,也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涵义。为此,我们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从生物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死,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比如,秋天的落叶要经历一个叶柄基部形成离层――随风吹落的过程,春天树木依然生出新叶再现生机;单细胞的生物可以在生长到一定的时候一分为二变为两个新的生命,原来的个体不复存在;人也会生老病死,死后,人的个体也和其它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归大自然……没有生何来死?没有死又怎会有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应是这一客观规律的写照。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死亡,正确面对死亡,从而积极地看待生命,承载生存的责任,进而努力去创造和完整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存,生物的生存会影响到环境,同样,环境也会影响到生物的生存。比如,长期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植株矮小,叶片小甚至为针形,这就减少了水分的散失;生活在草丛中的青蛙体表是草绿色的,而沙土地里的青蛙则呈现黄褐色,等等。正是由于生物的适应性,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

千姿百态的生命。由此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生命的和谐与健康,关注自然界的和谐,爱护大自然。

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关注对青年一代进行整体人生的塑造,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它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而是上升到人文关怀层面的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它除了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存在形式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关注生命的伦理精神方面――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人生超越,等等,以期实现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开设生命道德教育课程,相关教材内容的设计质量非常重要。根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鉴港台实践经验,中学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德育观念。

首先,学校领导要做生命教育的发动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作为学校领导者、决策者的校长要在生命教育中起关键的作用,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进行配合,并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没有校长的发动与积极参与,很难相信一个学校能真正进行生命教育。其次,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生物教师都应踊跃参加,千万不能互相推诿,每个教师应努力充实自己,启发自己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价值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注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应对能力,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生命教育的综合网络。

在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职能,创建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社会应为开展生命教育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纳入社区,营造对青少年甚至全社会进行生命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每个人都在家庭中受到最好的或最坏的道德熏陶,所以学校可协助家长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导儿童,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并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最终使每一个儿童都成长为生命的所有者与爱护者。

另外,我们在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体悟人生,提升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史习燕.少年暴力和爱育的缺失.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23号第六版.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6.

[3][法]居友.余涌译.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刘宣文,琚晓燕.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8月.

[5]柯政.生命教育与人格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9月.

篇9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是一门运用伦理学方法来研究与生命有关的伦理问题的学科。生命伦理学最早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波特(VanRenssclaerPotter)在他的著作《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中首次提出来的,在他看来,生命伦理学就是用生命科学来改善生命的质量,是“争取生存的科学”。1995年《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对生命伦理学作了这样定义:“生命伦理学是运用包括道德意见、决定、行为、政策等各种伦理学的方法论,在跨学科的条件下,对生命科学和医疗的道德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命伦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多学科(包括生物学、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的学术领域。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得到社会和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生命伦理学中的“生命”主要是指人类生命。从本质上来讲,生命伦理学是一门以发展人的生命为核心宗旨的学科。围绕着生命这一神圣主题,生命伦理学构建了护卫生命的坚实堡垒。一是生命伦理学赋予生命以崇高的地位。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可见,人的生命不仅是创造一切社会价值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前提。“不同文化共同体中的人,对生命价值的论证方式有可能不同,但他们都不会否定人的生命的崇高地位,而是在这一普遍的价值理念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倡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人道主义’的道德观念,并以法律最强有力的惩戒手段,来禁止、限制剥夺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二是生命伦理学彰显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对任何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一维的,是不可逆的。生命伦理学中任何关于护卫生命的理论、原则、政策等都是基于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正是因为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所以需要整个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以构建关爱生命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三是生命伦理学构建了护卫生命的道德和秩序。任何生命个体都需要交往,在交往中生命冲突、生命矛盾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生命伦理学以伦理学基本理论为支撑,构建护卫生命的道德规范和秩序,以促进生命的和谐,提升生命道德。四是生命伦理学捍卫了生命的尊严。生命生而平等,但是在人的生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生命的不平等问题。生命伦理学中关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就是要减少生命的不平等问题,实现生命的平等,捍卫生命的尊严。五是生命伦理学弘扬了生命的正义。生命正义主要体现在任何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惩戒和道德的谴责。在市场经济交换原则的诱导下,现代社会中,滋生了很多用金钱与生命交换的现象,甚至滋生了用金钱杀人的罪恶行为。这些现象和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不正义。生命伦理学中不伤害原则首先体现的就是生命正义精神。六是生命伦理学护卫了生命的权利。生命权利是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生命伦理学不仅从道德层面护卫了生命权利,更从法律的强制力层面护卫了生命权利。例如,生命伦理学中对受试体隐私的保护和利益的保护就是基于对个体的生命权利的尊重。

二、“三生教育”与生命伦理学的内在逻辑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对主流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认同、内化以及实践”来逐步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性、超越性。“在现代性彰显的20世纪,教育基本上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教育生命价值越来越远离教育价值的核心”,“呼唤教育生命教育的回归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阻挡的潮流”。“三生教育”就是基于这样的时代使命,它是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以及对现代教育重大问题深刻反思的结果,它的核心是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来捍卫生命的本体意义,它的创新在于将生命融会、贯穿于生存与生活领域,拓展了生命教育实践视阈,丰富了生命教育旨趣的真实性、亲历性,提升了生命教育价值的普适性、公共性,彰显了生命教育意义的逻辑性、系统性。“三生教育”理论构建于现代教育基本规律和现代教育基本价值导向之上,其价值本质在于追寻教育的本真,回归教育的生命本性,超越现代人类的困境,走向诗意的生命、诗意的生存、诗意的生活。

“三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生命价值。这一点与生命伦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致性。在生命伦理学理论创建的伊始,生命就是其核心要义了。“三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从根本上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再现了生命在教育中的原初面貌,揭示了生命对教育发展的重大价值与意义,并促进了维护生命这一新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生成”,从这点上,可以看出,“三生教育”和与生命伦理学是密切联系的。

三、生命伦理学对“三生教育”的启示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发展就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整体运动过程。在人生发展中,生命的很多问题都是来自于生存和生活领域,因此,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能够更加系统地解决人的生命困惑,帮助人走出生命困境。“三生教育”以生命为中心,它的宗旨和目标就是促进个体生命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伦理学从伦理学角度致力于生命的发展。可见,生命伦理学与“三生教育”在价值本旨上是契合的。生命伦理学中的生命标准对“三生教育”的启示。

生命伦理学提出了生命的三重标准:生物标准、社会标准和复合标准。生物标准反映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主要讨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社会标准反映人的社会存在,主要讨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复合标准着重解决上述两个标准的割裂问题,反映人存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人的生命以生物学生命为基础,以人格生命为标准。它并不否认受精卵、胎儿的生命意义,也不完全否认胎儿的生存权利,它强调要考虑人的生命的社会性,不能把受精卵或新生儿与完全意义上的具备社会属性的人相比。生命伦理学提出的生命三重标准,要求“三生教育”关注生命的全过程(从胎儿到脑死亡);关注生命的完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价值生命);关注生命的完全(人的生命、非人类形态的生命)。

生命伦理学中的生命属性对“三生教育”的启示。生命伦理学提出了生命属性标准,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试图在两者的统一中把握生命。

生命伦理学认为,人的生命是自觉和理性的存在,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这一界定将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区别开来,突出了人的生命所特有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活动;同时又将人的生物学生命与人的人格生命相区别。人作为生物体,具有一系列的生物属性,从受精卵开始到死亡是人类生物学生命的延续,但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生物学生命发育到一定阶段即产生自我意识时就形成了人类的人格生命。相对于人的生物学生命而言,人格生命更能反映人的生命的本质意义,是人最明显的本质特征。生命伦理学提出的生命属性标准要求“三生教育”首先关注自然生命的存在,这是社会生命存在的前提与条件;更要关注社会生命,将自然生命的直觉、感受、反射等特性引向自觉、理性、创新和发展。

生命伦理学为“三生教育”提供很多道德参考。

从学科的特性上来看,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社会道德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从本质上说,生命伦理学就是一门研究生命道德的科学。

生命伦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论与观念,如人道论、美德论、义务论、生命论、公益论等,这些道德理论与观念为“三生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支撑。生命伦理学中关于道德对生命作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对生命主体性的提升,包括提高生命的质量、提高生命的创造力、提高生命的智慧;二是对生命发展的规约,包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护卫生命、体验生命、发展生命。“三生教育”同样以这两大目标为任务,也就是说,“三生教育”不仅要提升生命的自由状态与生命的主体能力,更要在生命的相互约束中体现生命的真正和谐和本真发展。

生命伦理学为“三生教育”提供了很多价值参考。

价值本质问题在当前学术界争议很大,主要有需要满足论、效应论、意义论、功能论、人性论、发展论。但不管怎样,生命价值都是生命伦理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命题。生命伦理学中对生命价值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命价值的内涵,包括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指生命所具有的潜在创造能力或劳动能力,外在价值是指把内在价值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命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二是生命价值的评价标准。判断生命价值大小主要有两个因素,生命本身的质量(体力与智力)决定生命的内在价值,是生命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个体生命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决定其外在价值,是生命价值的目的和归宿。三是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逻辑关系。生命伦理学中的生命价值理论对“三生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其一,“三生教育”要着眼于提高生命的质量,在相同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生命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其二,“三生教育”要着力推进生命的创造力,在相同的条件下,生命的创造越大,其创造出来的价值就愈大。其三,“三生教育”要积极规约生命的需要,和谐生命的发展。个体生命的成长总是在一定需要满足下的自我发展,个体需要的满足就是生命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在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需要往往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抑或以侵犯他人利益而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抑或以侵犯集体利益而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扭曲生命的价值,给生命的和谐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毁灭生命。其四,“三生教育”要把生命价值与生命质量统一起来。价值创造是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而不是以加大人的生活压力、降低生命质量为代价的。在现代社会紧张的节奏下,生命价值与生命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割裂了,生命质量并没有因为生命价值的提高而提高,“三生教育”就是要恢复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和谐关系,回归生命的自由状态。最后,“三生教育”通过提升个体生命价值,来提高个体的社会价值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

生命伦理学为“三生教育”提供了很多政策参考。

生命伦理学中的生命伦理政策是进行“三生教育”的政策依据,在“三生教育”中,要结合本国、本地区的生命与卫生伦理政策制定相应的“三生教育”内容,使之符合国家发展的大局。例如,我国对克隆人的伦理立场是主张区别对待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鼓励和支持以治疗为目的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促进我国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健康发展。“三生教育”要依据这个伦理政策,不能超越这个界限来主张任意克隆人以解决生命健康问题,泛化生命神圣论。

生命伦理学为“三生教育”提供了很多法律参考。伦理与法律总是相互辅助的,在某些领域伦理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法律来解决。生命领域中的诸多问题单从伦理角度出发是无法得到有效结果的。生命伦理学虽然不是专门研究生命法律的学科,但是它从伦理立场出发,为生命立法、执法提出了很多较为合理公正的建议。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生命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日益增多,促使生命伦理研究不得不借助法律知识来进行深入推进,这一点恰恰表明了生命伦理研究中的法律精神。如关于安乐死的立法过程就是安乐死伦理研究推进基础上的立法过程。所以,“三生教育”要将与生命相关的法律问题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以法律的精神来推进个体对他人生命、非人类形态生命的尊重、爱护,超越单纯伦理意义的道德约束,进入法律强制约束中。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对“三生教育”的启示。

篇10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理解生命教育的含义,我们还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出意义,学有思想,学得快乐。

于是,我开始思考: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是我们从事和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学生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课堂教学,也要从自身角度挖掘和开发生命教育资源、创设生命教育情景、丰富生命教育内涵。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教材是以知识为主,并为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服务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依据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并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进行生命教育。

《新目标英语》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生命教育资源,它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个好教材。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各种运动的名称、分类、运动用品收藏等,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再例如《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这一单元主要讲述各种规章、规则以及法规,通过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生活习惯;七年级下册《Unit 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学生通过学习和认识各类标志,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远离意外伤害。通过熟悉安全防护标志,使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七年级下册《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跨文化教育,将西方的传统节日介绍给学生,也使他们开阔眼界,受益匪浅;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 6 It’s raining!》时,学生理解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各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学习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时,让学生学会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习调节并保持自己良好的情绪,能承受挫折与压力,学会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责任;在学习九年级《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礼貌地对待周围的人,爱护动物,关爱生命(包括人与其它生物),教育学生“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帮助学生养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适当加入了有关滥砍滥伐森林造成的危害和植树造林重要性,以及我国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作用的学习,教育学生爱护森林,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美化净化校园环境的活动中。同时结合“爱鸟周”活动,我还通过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濒临灭绝的动物和植物,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动加入到保护动物小卫士的行列中。在学习The house of trash 一文时,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型作业“如果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等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课前的预习和导学环节同样可以开展生命教育。例如在学习《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 3 Section 2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时,我在课前安排学生上网查找有关马丁·路德金的资料,在课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同时,我还大胆采用学生查找的资料作为导学案的素材,并下发给学生。当同学们互相分享彼此查找的资料时,这种成就感和自身被尊重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其中一位同学查找的有关马丁·路德金的一首小诗尤为突出。这首诗帮助学生领略到一位伟人的无穷人格魅力和他那坚强、勇敢、善良和超人的毅力,其中一句诗为学生所铭记:“我们要在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他的非凡果敢为学生所钦佩。一堂普通的阅读课演变为学生自读——赏析——研讨——评论的活动课,同学们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试想我们语言教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使学习语言的人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吗?那么,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我想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因此,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尊重和肯定他们的劳动,他们一定会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课后作业也是教师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学习八年级下《Unit 4 Section 2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作业,让学生搜集贫困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的资料和信息。学生们积极响应,在课上我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不少学生还从网上下载了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供其他同学欣赏、评析。通过交流、评价,学生们收获很大。他们了解了贫困地区儿童求学的艰难,生活的困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和氛围,有的学生还提出倡议,为“希望工程”的儿童捐款捐物,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爱心和热情。一堂简单的研讨课让学生们在学习英语语法知识、掌握英语交流技能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在历练性格的基础上人格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1.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的熏陶。如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Day!”(教师节愉快!),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敬意。

2.课后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帮助实施生命教育。例如在学习了购物这个单元后,我设计了义卖市场,让学生将自己家中的旧玩具,旧书带来进行拍卖,将得来的钱用于帮助失学儿童。通过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也使他们真正懂得因为有爱,世界才会更美好。

3.恒心和毅力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意志品质,也是现在许多独生子女所欠缺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教育学生培养个人爱好的同时,也加强他们意志品质的锻炼,并对做得好的学生予以表扬。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设置了各种奖励政策:一学期从不迟到的同学就可以得到“出勤标兵”的称号;作业完成最认真的同学获得“学习标兵”的称号;各项体育活动中踊跃参加的同学授予“体育标兵”;积极投稿发表文章的同学授予“文学标兵”;数学竞赛获奖的同学授予“计算标兵”;英语书写始终工整如一的同学获得“书写标兵”的称号;班级中爱护公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同学都会得到嘉奖。同时,为了帮助学困生,我还在班级开展“师徒结对”和“互助小组”活动,以此实现“以点带面、互助共进”。通过形式多样的表彰和活动,同学们积极体验着生命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进步。

4.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同样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文明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但西方的交际语言中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是大有裨益的。在学习了《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Would you mind keeping down your voice?”后,我利用班会活动时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我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生动的影音资料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缤纷的虚拟世界,让同学们模拟餐厅就餐、接待客人等情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展示和表演,学生学会了礼貌待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善意的建议和委婉的指导处处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不朽的文明。

三、引用课外英语素材,进行生命教育。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教育应大力提倡和加强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例如在学习《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时,我根据现在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的情况,给学生布置了一份调查作业:采访你的家人(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爱吃什么样的食物?请你用英语记录下来。第二天上课,我让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看看在他们调查的人中,大多数人喜欢哪种食品。通过调查和访问,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关于食物的大量单词,更对自己的家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学会关心老人、关心父母、关心他人。最后我对学生们说:“今天回到家后用压岁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买他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Which fruit do you prefer?”,而且在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上也有一定得飞跃。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种“畅所欲言”“言之有物”的难得机会,也促使学生启用更多的思维方法,拓展更大的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培养更强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远远高于成年人,所以,在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中,在英语的语言世界里,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即充满了温情和友爱,又体现了互动与竞争。

学会感恩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带领学生开展母亲节感恩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了一首小诗,让学生了解mother的真正含义:“M”is for the million things she gave me, “O”means only that she’s growing old,“T”is for the tears she shed to save me,“H”is for her heart of purest gold,“E”is for her eyes,with the 1ove-1ight shining,“R”means right, and right she’ll always be, Put them all together, they spell “MOTHER”, A word that means the world to me.

我还为小诗配上了音乐,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有的学生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通过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for you every day ? What’s your mother’s favorite color? What is your mother’s favorite fruit? What sports does your mother like? What size shoes does your mother wear? What does your mother want you to be? 等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体会母亲养育之恩;了解母亲所从事的工作,体会母亲一天的辛劳;学会感谢妈妈,关心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报妈妈的爱。

生命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就是要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人受到感动,使内心变得善良、温柔、细腻。生命教育的本义也就在于唤起、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自身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把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我们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感受、认识、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接受英语知识和生命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是科学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我要求自己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导学生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为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成功做好准备。我认为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意义的人,才会有对生命有执著追求,才能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我将努力,让我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绽放异彩,都能成为懂得生命、珍爱生命、感悟生命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