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篇2
关键词: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昌盛.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水电教育,2012,(2).
篇3
在市教体委和市园区实验工作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于2000年年初正式启动。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初见成效。在园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到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达到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
一、营造一种氛围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在推进实验过程中,要求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和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对顺利开展园区实验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二、把握两条主线
园区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地摆脱烦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推进园区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抓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补救性心理辅导两条主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最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做到三个落实
1.组织落实
(1)园区成立上虞中学校长为组长、学区负责人和百官镇教办主任为副组长、务实验学校校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负责园区实验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
(2)成立学区负责人为组长、务实验学校分管领导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工作小组,负责园区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和考评,具体指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园区日常管理工作。
(3)园区各中小学建立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实验工作小组,建立校长领导的、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计划落实
2000年年初,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市教体委的工作思路,我们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我们又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中,我们对园区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教育途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保障机制和研究成果作了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园区各单位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稳步组织实施,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订了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
3、措施落实
(1)在推进园区工作中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我们首先确定8所中小学为园区实验学校,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为龙头,要求8个实验校都进行课题研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边推进边研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抓住关键,选准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我们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口。我们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掘学校每项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3)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园区坚持每月一次在各实验学校轮流召开实验工作小组例会制度,会上认真交流各校工作,及时总结。
四、加强四个渗透
1.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
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由班主任老师承担的。园区各中小学始终把班主任当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一方面给班主任压担子,规定每周一天的晨会课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节班队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另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组织评选“最佳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报告”、“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水平。
2.渗透到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中
各实验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对各班主任进行全面的培训,对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举行纪念革命烈士的团队活动中,学习革命先辈,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在开展“干部轮换”的团队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
系”的专题辅导,让干部们积极参与,培养竞争意识,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围绕以下六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自身为榜样,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4.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务实验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紧紧依靠园区内各居委会、村委会,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途径,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达到五个结合
1、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结合。
2、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全体教师结合。
3、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5、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
六、抓好六个环节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目前,园区各中小学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为全面推进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前后举办了三次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全市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市教体委在暑期也组织了由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的辅导报告。除此之外,各校也纷纷邀请专家给师生作辅导报告,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开展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
学校经常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各校开展的“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和“与父母的心灵沟通”等系列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园区许多中小学开设了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热线电话的开通和心理信箱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
5.建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加强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主要侧重于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通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务实验学校进一步加强了辅导的针对性,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更加深入。
6.利用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报刊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篇4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宿舍问题的层出不穷,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压力。如何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宿舍问题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前人的研究发现,萨提亚模式的理论与治疗手段对改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将萨提亚治疗模式中的沟通方式理论应用于辅导员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沟通中,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和他人,理解人际沟通中方式和方法,也有利于辅导员力有效地解决和改善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
一、萨提亚模式中的沟通理论
沟通方式理论是萨提亚总结出来的关于人们在面对压力时,对自我、他人以及情境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当个体处于不平衡和低自尊的状态时,他们会通过使用生存姿态,来保护自己免受威胁、贬低和伤害。萨提亚提出的沟通方式包括以下五种: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在五种沟通方式中,前四种都是低自尊应对方式的表现,而人们使用这些沟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我价值免受那些来自他人言语或行为上假定存在的威胁。表里一致型沟通方式是一种高自尊的沟通模式,萨提亚模式治疗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学会认清自己的沟通模式,并努力学会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
萨提亚模式的沟通理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吴燕霞(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对大学生的自尊和人际关系进行干预,以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内在资源,提高自尊,改善人际关系;李志宏、陈明星(2013)以质化研究为工具探索萨提亚模式成长工作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发现工作坊活动达到预设目标;梁芸芳(2012)以萨提亚模式为理论依据,编制了大学生宿舍沟通方式问卷,考察了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模式与自尊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我们结合前人研究,尝试将萨提亚模式中的沟通理论应用于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中。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心理咨询室征集被试,有3名辅导员(其中男辅导员1人,女辅导员2人)和30名学生(其中男生12人,女生18人)自愿参加。本研究尊重研究对象的个人意愿,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研究对象不会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二)方法
1.研究工具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编制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2.研究过程
本项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自愿参加的辅导员进行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共计8次,每周1次,每次1个小时,为期2个月;第二阶段,运用《症状自评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对被试学生施测;第三阶段,依据调查结果,以及萨提亚理论制定团体活动方案(具体见表1),由三名辅导员各自对被试学生进行7次团体辅导,每周1次,每次1个小时,为期2个月。第四阶段,参加研究的辅导员各自对被试学生进行实验满意度和效果的调查,心理咨询室教师对辅导员和随机抽取的部分被试学生进行每个人约20分钟的访谈。
活动结束后,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研究效果。被试学生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问卷》、《团体活动效果评估问卷》。再次使用《症状自评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进行施测,分别对研究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检验。此外,本研究还使用个案研究和半结构化访谈对研究效果进行评估。
■
三、结果
萨提亚治疗模式对改善被试学生的心理症状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在SCL90的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和抑郁因子干预前后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结合问卷结果和培训中了解的被试学生的沟通方式,女生在表里一致型和讨好型的沟通方式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打岔型和超理智型沟通方式上显著高于女生;结合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培训中了解的被试学生的沟通方式,独生子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自尊度更高,更多地使用表里一致型的沟通方式。
从对团体辅导的主观感受来说,90%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个团体辅导;认为这个团体凝聚力非常强的占56%;从开展的实际效果来看,58%非常喜欢这个团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53%的学生认为参加这个团体活动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68%的学生愿意参加再次类似的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结束后,通过对辅导员和部分被试学生的访谈以及团体活动中的观察归纳和学生的分享和反馈材料,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培训和团体活动都成功地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学生从团体辅导开始时的沉默和观望,到逐渐开放自己,积极参与和分享,慢慢有效地结合团体辅导的练习进行个人察觉和成长,逐渐表现出对团队成员的信任、团结互助、真诚有爱。
四、讨论
(一)萨提亚模式在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适应性
经过3名辅导员对被试学生进行的7次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被试学生的自尊的得分有显著提高,访谈结果也表明,被试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改善,此次团体辅导是有效的。
(二)萨提亚模式适用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本研究是探索萨提亚模式在解决大学生宿舍问题的一个尝试,符合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需求和目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萨提亚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提高学生自尊、改善人际关系的高效率的方法。本项研究也表明,学生知觉自己产生了改变,并对过去不当的沟通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尊,改善了宿舍人际关系。
(三)萨提亚模式在辅导员心理辅导中应用的可行性
本次研究是萨提亚模式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90%的学生非常喜欢3名辅导员老师主持的团体辅导,68%的学生愿意参加再次类似的团体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辅导员有参与心理辅导的优势,他们在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正规的心理咨询技术培训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本项研究丰富了大学生心理辅导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将进一步证明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可行性,为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83
Application Effectiveness Research of Group Counseling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ZHANG Li
(Jiangsu Institute of Commerce, Nanjing, Jiangsu 211168)
Abstract Group counseling is a new way of counseling,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new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o establish a learning college counselors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in college, and explains how to make the counselor to group counsel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introdu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ducted explored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effective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selors; group counseling
1 团体辅导的定义
团体辅导,又称团体咨询,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 翻译而来。即通过某个特定团体内的成员间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相对于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来指导个人,是参加者在团体情景下由咨询员组成课题小组,通过采用共同商讨、特别训练以及引导等方式,解决小组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碍。
2 团体辅导的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
2.1 团体辅导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应用
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是在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进行探索,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实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由团体辅导创造出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情境,引起学生的参与、体验、互动及反思。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团体协作、角色替换、团体讨论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从内心自觉接受社会所倡导的观点和理念。有研究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团体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后,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大多以说服教育、榜样示范为主,结果表明这种理论灌输的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团体的情景下,通过交流自己的所感、所思,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和支持,起到强化作用,并将这种感受迁移到活动之外的现实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另外,班级团支部生活也可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根据主题设计相应的活动,开展“感恩”、“诚信”等主题班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2 团体辅导在班级常规管理方面的应用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辅导员每人平均要管理200个甚至更多学生,团体辅导作为同一时间内的可进行多人辅导的形式,给辅导员节省了咨询的时间和提高了工作效率。主要表现为:
团体辅导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由于新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大一新生,目前高校多采用听报告、专业讲座等形式,来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效果却不甚明显,甚至有些同班同学开学一两个月仍然叫不出班级同学的名字,开学一个学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在新生入校之后,辅导员可适时的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刮大风”、“滚雪球”等体验式的活动,促进新生之间的认识和信任。从而增进班级同学的相互了解,增强班级集体凝聚力。
团体辅导在主题班会上的应用。有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帮助。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增强成员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成员克服焦虑、恐惧、敌对、情绪自控力差等,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潜力,增强成员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进入新的学习环境,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会面临着一些问题。辅导员可有针对性地在班级召开主题班会,进行多样化并具有针对性的主题的团体辅导,使班级成员在团体中得到支持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辅导在学生干部及心理委员能力的培养中的应用。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干部在自信心、团队意识、社交能力、工作积极性上均有明显提升。以笔者所在的某高职院校为例,通过组织心理委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后期反馈,参加者大都表示在团体辅导的活动中,受益匪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引发参与者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心理委员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承受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背负着经济上的压力,致使他们较多呈现敏感、抑郁、焦虑、不善交际的特点,较之普通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团体辅导可以为参与活动的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了心理支持,在交流互动式的团体活动中,获得来自团队的信任和坦诚,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困难,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成长。有研究表明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干预和心理素质教育很有成效,参与者对团体辅导的评价是积极的,表示在团体中能够获得鼓励和支持,一般能尝试新的行为,主动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
2.3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根据“2005 年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精神,笔者所在的高职院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各系部有专兼职的心理辅导员,以及各系部有学生团体成立的心理协会,形成了江苏省教育厅指导方针所要求的三级心理健康保健网络。由于高校学生总量规模大,从总数上来说大量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趋同性,如:网络成瘾、宿舍人际关系紧张、时间管理问题、大学生恋爱等,可以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在班级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实现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此外,通过团体辅导,辅导员还可以及时发现需要进一步接受个别心理咨询的学生,预防问题严重化。当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以其覆盖面大的优势,对特定群体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哀伤辅导以及创伤治疗。
2.4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和各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帮助和指导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政策知识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进校交流经验、就业礼仪指导、创业知识讲座、开展校内招聘会等形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高职毕业生,尤其是“90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他们更多表现出价值观的多样化,当面临较高的自我期望与较低的现实所带来的矛盾或困惑时,他们往往选择在现实中逃避、拒绝就业、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对于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最易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就业思想和动态,及时对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的问题给予引导和帮助。但是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却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很多辅导员只能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学生的毕业阶段进行,或者仅仅在学生就业前提供一些招聘会资料,讲解一些就业形势,使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三年级学生特有的“空中楼阁”,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甚至于有些学生陷于走马观花,对学校和辅导员给予的讲解和帮助,不闻不问,不感兴趣,以至于就业指导工作沦为形式。
2.5 团体辅导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交流与业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建立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目前高校辅导员既承担着德育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有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长期以来,使得辅导员整天忙于日常事务的处理,很难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用于提高自身的科研与业务水平。
团体辅导这种一对多的形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结合团体辅导这种心理咨询的新形式,大大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建立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高校通过组织各种研讨会的形式,引导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团体辅导在工作的重要性,鼓励身处一线的同仁们交流团体辅导工作心得和经验,并由心理咨询中心的相关专业老师给予指导意见,最终形成具有指导老师个人特色的,符合团体辅导规范的,适用于不同辅导主题、目标的各类活动。
3 新时期团体辅导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篇6
关键词:绩效工资;小学教师;心理;调查
一、各地区由奖励性绩效工资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各自为利益而战、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校园不再有和谐和团结。
目前,少数学校内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重重,为讨论、制定各学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各方僵持不让,三天两天开会讨论,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2.部分教师、职工深受打击、无心顾及教学工作。
部分学校未按照程序进行公开讨论、教师表决,领导或则利益集团草草制定了本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并上报。而主管部门,只要暂时还没有教师反应到上级,一般都会通过。我询问了解了部分学校的方案,发现按照他们的方案执行,部分一线非统考学科教师和后勤工人无论工作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拿到较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这一部分人员存在较严重的消极怠工心理。
3.为拿到较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不良风气有蔓延之势。
由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向工作量大的人员倾斜、向班主任倾斜,许多学校还向学校领导倾斜。为此以前都不想干班主任工作的没有班主任经验的老师千方百计去要班主任来当,千方百计去争取多干一些轻松的工作,平时工作留到周末加班,以增加超工作量等等。
二、绩效工资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自从实行绩效工资以后,好多教师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消极怠工。
绩效工资不少地方分配不是向教学一线人员倾斜,而是向行政管理人员倾斜,向后勤人员倾斜,导致一线教学人员,积极性受到打击。
还有为了简单易行,按上级要求校长和书记享受1.8和1.6的分配系数,别的行政管理和普通教职工一样平均分配,职工看到不少领导拿了和自己差不多钱,心理平衡了一点,学校和谐了,可是行政人员的积极也下去了,也不想去做事。
2.不干或少干。
后勤人员一阵暗喜,特别是教辅人员,原来他们是从一线下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教学一线,做得辛苦,也比较疲劳,效果可以说一塌糊涂,学校考虑到不能误人子弟,把他们转到后勤工作,他们是学校除了校长书记之外,他们是潇洒自在的一族。在有的学校他们的绩效工资考核最后跟学校抓教学的校长一样。历来在学校管理中存在前勤吃紧,后勤紧吃的说法。
3.大部分教师处于不平衡状态。
这样的绩效没有达到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反而阻碍了学校向前发展,事实的不平衡、不均衡肯定会引起大家的攀比,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在教师中也不可能避免。不少校长和老师在预言,今后在一定时间内教学质量可能会在幅度的下降,我想这个预言会成为现实。
三、当前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竞争,带来人际关系紧张。
现在大多数地区存在以升学和教学成绩评价学校、学校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努力建立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体系。竞争导致教师们认为每一个同行都是竞争对手,每位同事都是潜在的敌人,教师之间私藏资料、封闭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
2.量化考核过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
现在很多中小学普遍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在指导或者考核上存在过细过死的缺点。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从早晚的签到签退,到每周的听课次数,学生作业面批记录,备课时数要超前,教学反思还要达到一定数量……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仅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
3.评价体系不科学,挫伤教师积极性。
教师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在一些地方,尤其在农村地区,谁的“胡子”长,谁的工资、资历、考核分数就高。这就意味着青年教师即使工作再努力,成绩再好也有可能拿不到中等以上的合理考评分数。
4.管理改革急功近利,使教师人人自危。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资历取酬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由于一些领导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改革没有做到积极稳妥,人为地给教师们造成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压力,使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
四、如何完善教师绩效评价,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
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学校领导要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更贴近教师的职业心态。从而让教师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情,轻松愉快地投人工作。
2.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1)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让教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教师进行分类辅导。
(2)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的焦虑、忧愁、烦闷、抑郁、愤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失常。因此.各地区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让教师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除。
(3)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教师心理档案。通过测试,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
参考文献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篇7
关键词:职校学生 人际交往 重要性 辅导活动网络
一、引言
在我坐班职校心理辅导室接待来访学生心理咨询期间,我经常会遇到类似于如下的两则人际交往案例:学生俞某因怕与人交往前来咨询。为了减少和舍友的接触,起先她早出晚归,后来干脆改为走读,终因家校间路途太远,来回奔波折腾,使得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学生徐某的情况则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一听说有班集体活动就紧张,能逃则逃,因此同学对他很有意见。虽然俞某和徐某的表现形式各不一样,但两人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都存在着过度的社交恐惧。在心理学上,社交恐惧症也称“恐人症”,是指个体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和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
二、由职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统计分析引发的思考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问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及障碍人数,我结合各班心育宣传委员工作实际,在各班心育宣传委员的积极配合下,组织各班统一开展了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和“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调查活动。
在以本校所有在校学生为心理健康调查对象的调查统计反馈中,我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发现有不少学生都或轻或重地存在着人际焦虑倾向与人际适应的问题。而通过另一项“职校学生心理问卷”的调查活动,我发现,在全校学生中自述存在心理困惑问题的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43.18%,其中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学生数占总困惑人数的25.02%,仅次于学习困惑人数(占总困惑人数的46.83%),成为本校学生的第二大心理困惑问题。其表述的人际交往困惑问题包括与同学、舍友、班主任、任课教师、父母长辈、朋辈间的,也包括与异性间的交往等等。而另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对学校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也往往是人际关系不适或不良,因此对职校学生进行积极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构建职校“四维一体”人际交往辅导活动网络
(一)组织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各类教育宣传活动,给予职校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导
我们应在平时积极利用集合、大型集会、班主任阵地对职校学生进行积极人际交往心理品质的健康文化宣传,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师生旗下讲话”“主题教育月”“班会活动”等进行宣传,使积极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应通过人际交往讲座活动,给予职校学生积极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一是让中职学生懂得交往,使中职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晓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学习别人的长处,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逐步接触和认识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基础。二是让中职学生乐于交往。中职学生乐意与人交往,就能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积极思维和应对能力,在群体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三是让中职学生慎重交往。我们应教育中职学生慎重择交,知道交到不好朋友会受其消极影响,如果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也许会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四是让中职学生善于交往。我们应教给中职生交往的艺术,使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交谈;有损于别人时,能主动道歉,请求原谅。
(二)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辅导活动,以分类分层的方式帮助职校学生疏导各种人际交往困惑问题
根据职校学生中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种类与轻重,我们应组织各班开展各种小团体的人际交往辅导活动、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其人际交往辅导活动的主题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高一新生‘人际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自己被别人误解的时候……”“About Love(关于爱情)”“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追求――谈异往”“做负责任的决定”“花开应有时――如何对待我们的‘爱情’”“我们需要温暖和睦的家――改善亲子关系活动课”“妈妈我想对你说”“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等。通过辅导活动课的形式,我们教师可以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中职学生有更全面与客观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素材,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教育成果。如由本校班主任教师设计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案《知养育情 报父母恩》,录摄的辅导活动课《花开应有时――如何对待我们的“爱情” 》,撰写的论文《职校教师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人》《中职学校入学新生心理调适的探索与实践》《职校师生信任危机干预措施的探索与实践》《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职高师生心灵互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教育成果分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
(三)深入开展“与你心灵有约”个别心咨心辅活动,及时有效地帮助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职校学生
为使教育辅导工作开展得更为深入与细致,在考虑全体学生的同时,我还兼顾个体,建立“特殊”学生的个案跟踪调查,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做好记录。如连同校女职委、星级工作区、心理辅导站发起的组织师生“手牵手,心连心”结对活动和连同德育处新出台实施的“德(心)育导师制”工作方案。现在,各班人际交往特殊生的情况正在发生令人可喜的变化,为我的实践研究积累了又为可贵的经验与做法。如由本校心理辅导教师撰写的典型个案心理辅导案例《自卑自信成功》也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被评为本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设立班级心育宣传委员,组建职校阳光心理社团,充分发挥职校学生自我教育与服务的作用
一是为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桥梁和纽带作用,每班均可选一至两名性格开朗并能耐心助人的学生作为班级心育宣传委员,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成各年段的心育宣传委员班,由心理辅导站的教师根据各年段学生的人际交往实际心理需求,组织开展隔周一次的心育心辅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心理理论知识和同伴辅导工作技巧,使心育宣传委员能做到及时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动向,及时协调班级人际关系,解决一些同学的心理疑难问题,当好同学的“知心朋友”,成为教师的“好帮手”。
二是通过组建校阳光心理社团,为职校学生积极搭建自我演绎校园心理剧的活动舞台,创设各种人际交往的活动场景,增强职校学生的交际能力。如为职校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角色,或是处于负责人的地位,或是接受别人的指导,或是主动表现自己,或是学会欣赏别人……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能正确理解不同角色,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与同学愉快地交往。又如,为职校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场景,使学生置于多种不同的交往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与同学交往,使学生心理活动内容得到丰富,个性得到发展。我们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训练职校学生具备不同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配合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变性、主动性、互谅性和互补性等交往心理品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扩大活动交往范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带领职校学生接触成人社会,开展校外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与不同年级的陌生同学交友等,使学生学习别人良好的生活经验,懂得尊重别人,爱护他人,形成良好健康的交往态度。
目前,本校以各班心育宣传委员为社团骨干、众多“校园阳光使者”为社团主力的校“阳光心理社团”已成为校内学生社团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特别受广大学生欢迎与广泛参与的热门社团之一。同时,其活动成效突出,也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与上级部门的积极肯定,并获得了本市“优秀学生社团”的荣誉称号。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构建职校“四维一体”的人际交往辅导活动网络和对活动的实践操作运用,增强了职校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提高了他们积极人际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进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社会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他们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家庭医生在线.大学生社交焦虑症如何自我治疗.新浪网新浪健康频道,2013.
[2]杨红梅.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99个故事:建立人际关系的剂.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3]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 工作机制
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开展,研究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得到了相应改善。但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员不足、不能满足研究生多方面心理需求的实际状况。在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即在班级、宿舍或实验室设立心理委员,参与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机制和监控系统,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根据工作实际,江苏大学在2009级和2010级研究生中设立“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开始了在研究生中设立心理委员的工作实践。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是指经过系统培训的少数研究生自愿以学生身份参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发挥心理支持、信息沟通、职业规划指导的作用,帮助、支持和引导身边同学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和择业就业中的困惑。
1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设置选拔
作为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成员,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通常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心理委员的设置和选拔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科学的方法,选出适合的人员,才能保证心理委员有效发挥作用。
(1)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职责。江苏大学设立的研究生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包括两方面:一是心理危机干预,提高全体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二是帮助和引导研究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大多数研究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但由于个体规划意识、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和发展潜力各不相同,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研究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设置。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区域较窄,主要以宿舍、实验室和工作室为主。各学院根据研究生规模来设置心理委员:研究生规模大、人数达200人以上的学院,主要以工作室和实验室为单位设置1~2名;研究生规模中等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设置1~2名;研究生规模小(30人以下)的学院,总体设置1~2名;少部分规模不大的文科学院,主要以宿舍为单位设置。
(3)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选拔。目前江苏大学研究生心理委员的产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那些心理健康,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经自愿报名或辅导员推荐,产生心理委员。二是由班长或团支书兼任,他们具备人际关系和谐、团体合作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等特点,容易在研究生中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2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培训
心理委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鉴于目前国内高校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存在缺乏系统性、长效性和实用性等问题,江苏大学通过设置合理的培训内容,采用易于研究生学习的培训方式,编写专门教材对研究生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
2.1 培训目标
(1)知识拓展目标。通过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和亲身体验,促使心理委员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与一般技能,能鉴别和发现研究生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困扰,了解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具备危机干预的初级能力。(2)自身成长目标。心理委员应具有准确的自我形象,发展自我认知与自我觉察的能力。具备感受、理解、关心与支持他人的能力及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和巩固正面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3)自身角色定位。能够理解心理委员的基本理念,增强对心理委员角色的了解与认同,明确主要工作任务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
2.2 培训模式
(1)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相结合。学年第一学期,集中力量做好研一心理委员的岗前培训;第二学期,做好研一和研二心理委员的后续培训;因面临毕业,故不安排研三心理委员后续培训。后续培训主要以研究生面临的压力展开,实用性强。(2)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由校级专业师资对心理委员进行集中培训,平时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组织分散式培训。由每个学院的心理辅导员对本院心理委员进行分散培训,可以更多地结合本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形式上也可以更灵活,如利用例会进行团体训练和案例学习等。(3)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心理委员单单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咨询的相关技巧,学会简单处理危机事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学习可以通过讲座、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则需要其他有效的方式,如团体辅导、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4)技能培训与自我成长相结合。专业教师不仅要帮助心理委员掌握基本的技能,提高助人的效果,同时也要通过心理训练等方法帮助他们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人格。
2.3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选择关系到培训目标与效果,直接影响到心理委员能否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目前,江苏大学开展研究生心理委员培训,选用的培训内容即《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材》的体系。(1)基础篇: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心理委员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要和心理委员自身成长与发展。(2)应用篇:针对研究生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不同心理问题,应用篇分为六大模块,包括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以及职业发展。(3)技巧篇:指导心理委员掌握与同学的沟通技巧、学会设计和组织班级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法。
2.4 效果评估
对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是考察培训效果,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为下一次系统培训提供资料。评估手段有如下三种:(1)个人体会。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他人的思想,检验心理委员对整个培训的满意程度。通过自我概念分析、自信心评估、同学互助评议等方法对学员的成长与提高进行评估。(2)分析个案。独立完成对个案的分析,检验心理委员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日常案例的处理能力。(3)笔试考核。培训结束进行笔试考核,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辅导技巧等方面必备知识。
3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使用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主要作用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健康的层面,即维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预防不稳定因素;二是心理素质拓展层面,即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选拔和培训,心理委员已经能够正式上岗开始工作了。
3.1 工作内容
(1)自助与自我教育。心理委员要保护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处理在工作中积累的“情绪垃圾”,不断地提高心理素质和完善自我。(2)观察与反馈同学的心理状况。保持与周围同学的良好沟通,积极关注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心理辅导员汇报。(3)宣传与助人。制订有效性、多样化的活动方案,积极向本班同学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为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学校心理服务的信息。(4)参与校心理中心的日常工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普查、问卷发放和数据录入,也可参与相关的研究工作。
3.2 管理方式
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接受集中培训,考试通过后由校心理健康中心统一颁发聘书,并配一套较完备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优秀心理委员”,综合测评加分,对工作有突出表现的给予表彰。各学院心理辅导员通过工作报表、定期例会、培训等方式,对本院所有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进行管理。心理委员将所负责范围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及时地向心理辅导员汇报。
3.3 督导模式
当前心理委员工作实践中存在督导不够精准、有效,没有形成正规的督导制度等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便捷地实现督导,江苏大学采取了三级督导网络。一级是具备国家级督导资质的校级专业师资,二级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员,三级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研究生。三级督导分层次作用,实现了对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的有效督导。
4 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工作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委员的评价一般从个人发展的评价、工作范围的评价两方面入手。
(1)个人发展的评价。心理委员个人发展的评价内容包括心理知识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心理知识的发展包括危机干预的知识、心理健康的知识、心理咨询的知识、团队活动的知识等方面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包括组织能力、宣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探索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咨询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人格发展包括心理健康水平、善于调控情绪、助人、奉献、悦纳自己、善待他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2)工作范围的评价。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心理援助资源的介绍,发现班内同学的心理困惑,干预班内同学的心理问题,向心理教师转介班内个案。
通过对心理委员个人发展和班级工作的评价,遴选出优秀心理委员,可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促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大学实施近两年的研究生心理与职业发展委员制度,切实加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为研究生心理疾病的顶防和危机事件的干预赢得了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润杰等.基于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生顾问制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干预;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
大学生是构建未来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情感、就业等多方面压力带来的挑战,大学生抑郁、攻击、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以及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自杀、他杀、自伤、他伤等事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逐渐增加,复旦投毒案及昌航腐尸案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校园案件无不让人深思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幸福感问题。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提升的对策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一、在积极的人际关系中,培养正确的认知方式
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活动方案设计主张乐观的心态和积极主动的寻找快乐的行动,这都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的不合理信念,以友善、和谐、宽容、团结为目标,避免敌对、矛盾,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积极干预多采用团体心理训练方式,相比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成员还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观察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积极方面的行为,从而使彼此获得直接或间接的交往经验;同时,团体良好的人际环境督促成员对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进行不自觉地反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正确的对自己及他人的正确认知。
二、培养积极情感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受
利用积极心理干预加强对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情绪。学生应该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探索自己曾体验过各种情绪,努力增加积极情绪的积累,减少不必要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要对情绪进行理性调整。在实际操作中,契合时机激发学生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在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产生是给予及时的强化与鼓励,如获得成功时的价值感、对待过去的满足感,面对现实的幸福感,展望未来的希望感等,这些都以利于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对于情绪调节,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此外还有放松训练法、情绪转移法、寻求社会支持法和运动宣泄法等。引导学生对情绪进行正确认知,合理调节情绪,强化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运用多种宣泄方式,促进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的增加。
三、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首先要教会学生增进逆境智商。哲学大师傅佩荣教授在成功之树图谱中,认为人的成功犹如树木,逆境是孕育树木的土壤,是成功的基础,它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施展才敢的能力。因此可见,增进大学生逆境智商是促进积极意志品质形成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志存高远,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梦想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可以激发学生不断追求积极人生价值的热情。其次,增强耐挫力,沉着应对挫折和困难。
四、注重团体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是积极心理干预的常用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设了一种充满理解、安全、关爱和信任的教学环境,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引导学生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转变。一方面,要让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问题需要的学生了解团体活动的特点,感受团体的氛围,让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帮助下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体验愉快轻松的交往情感,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团体活动中期阶段,要增强团体凝聚力使学生进一步找到互帮互助、同甘共苦的感觉,鼓励学生参与成员的支持,使学生感到安心、温暖和安全,进而获得情感支持力量;此外,让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形成积极的互动和交往品质。
五、加强积极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激发个体积极体验的重要来源,也是塑造积极人格强大的支持力量。学校制度和校园文化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存在于学校教育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主观幸福感的增加离不开积极的组织系统的保障,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积极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积极的学校管理制度做起。在教学手段上,应注重个性化教学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讨,体会收获和成功的愉悦体验。教师本身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特别是一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及课后都应注重自己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得体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一种“积极场”,这种“积极场”能量的聚集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心理品质,挖掘自身潜力,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用场的积极能量不自觉地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朱翠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
篇10
专家建议,要降低裁员风险,不但要遵循“标准统一、尊重员工”等基本原则,而且对于裁员处理过程的准备期、实施日、后期三个阶段都要有不同的做法。
准备期:配套计划、人员培训、实际调查
在裁员准备期,企业要制定周密的配套计划。裁员应该是在深思熟虑之后而不是临时拍脑袋作出的决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决定要缩减哪些部门的人员,讨论裁员的补偿方案以及探讨裁员是否能真正为企业节约成本。一旦做出决策,应当及时公开地将实情告诉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使各方都能够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处境。
同时,要及时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确保负责裁员工作的人员已经具备了做好裁员工作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使他们预见到在裁员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员工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与风险。还要制定统一的裁员指导手册,指导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口径统一并且方法得当地把裁员的信息传递给员工,而不至于引起众怒。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前期的沟通和宣导。在正式裁员的两个月前,就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向员工传递企业发展所遇到问题的信息,号召大家理解企业的困境,团结起来共渡难关。
其次,要对裁员对象进行调查。对即将被裁员工及家属的经济收入情况、身体和心理特征、与周围同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是因为,这些个人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被裁员工的反应。只有事先对这些方面进行相当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为企业裁员的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建议,而且也有利于管理决策层在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时参考。
实施日:信息透明、原则明确、心理安抚
裁员实施日是决定全部裁员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时期。在裁员过程中要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公正、公平,使被裁员工容易接受。管理层上下要做到步调一致,原则鲜明。尤其重要的是,HR管理者在裁员过程中必须勇于承担责任。对于 HR管理者来说,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直接面对员工说出“辞退”二字,很多人为了逃避这个责任,往往会说出诸如“辞退你并不是我的意愿,而是老板的意思”这样的话,将责任推给上司,这是很不妥当的,会使员工产生其他想法。因此,专家建议,HR管理者在选择辞退面谈地点时,应选择轻松、明亮的环境,察言观色,专注倾听其所抱怨的人或事,多听少说。
对于企业来说,及时提供现场咨询与支持是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工作。例如,可以聘请第三方心理机构介入,安抚员工,通过耐心倾听、理解和共鸣等方式处理被裁者的不良情绪。不仅如此,心理咨询人员也可以借这个机会与被裁员工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的咨询关系,为裁员后续期的心理咨询辅导打下基础。企业还必须意识到,需要心理抚慰的不仅是被裁员工,那些一线管理人员,包括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以及各部门的直线经理,他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必须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
裁员后期:三个月帮扶送一程
并非员工离开企业就算裁员圆满结束了。裁员实施日后的三个月与裁员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里,企业可以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被裁员工的心理咨询、提供职业发展辅导以及再就业指导等服务。通过心理辅导咨询,可以调整被裁员工的情绪,改变他的认知或态度,增强自信心,提高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职业发展咨询则更为具体和切实。通过对被裁员工的职业经历或经验、职业技能或倾向,以及职业兴趣或期望等情况进行基本的评估,可以帮助他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通常还会为员工提供再就业辅助服务,包括:再就业资源介绍、教授他们如何利用资源来查询最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如何提高自己的相关职业技能,以及如何进行再就业前的应聘准备等。最后,还包括再就业后的一次跟踪面谈,以评估其职业生涯改变的经历和当前再就业的适应性等。
- 上一篇:对述职报告的意见建议
- 下一篇:大学生干部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