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的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际共同体的存在
这是一个为了说明委员会所事工作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前提设想:“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在各种不同的选择和发展程度上,存在着一个国际共同体,这个国际共同体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他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动”。显而易见,设想主要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弱化差异、强调规律的理想化构思下的地球村式的国际同体论;二是国际共同体与各国之间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此,各国政府和民族在理论上存在合作的可能。
(二)人类社会对民主主义的信仰
仅仅从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来诠释民主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即享有选择自己所受教育的目的和途径的权利。这样的民主不仅包含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也蕴藏了丰富的哲学意味: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旗帜鲜明地从政治立场上提出了对教育权的渴求;实现自己的潜力和未来,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对 “认识你自己”这一古希腊古老哲学命题无限憧憬与希冀的追求与探索,看似简明扼要实则“路漫漫而修远兮”。由此报告用“信仰”来界定民主的涵义表明了一种教育的理念与原则。
(三)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人的日臻完善
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格丰富多样,能够适应社会的各个角色以及不同的社会职责。一个完善的人的评判标准在于能否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即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然而这一我国教育难免提及的现实困厄的解决仍然步履维艰,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尝试性的改革都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四)全面的终身教育培养完善的人
社会的贫富差异、社会暗藏的代际流动以及个人成熟与际遇时期的不同都会阻碍或中断惯常的教育活动,然而随着科技的深入、民主的扩大以及人自我认识的提高都或多或少地对终身教育提出了诉求。其实在现实社会中还有一个让人最不愿看到的直接推动因素就是学校教育本身,作为现代教育基本构成的学校教育模式“把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表现出对抽象思维的偏爱”,“它所教育出来的人并没有受到适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当这种体系所授予的资格和技术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时”便被社会所拒绝。终身教育无疑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治愈作用,逐渐恢复人类求知的自然动力、撤销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培养完善的人。
二、《学会生存》的基本内容
(一)旧教育体系下的教育失衡
旧教育体制下,教育发展脱离时代需求,需要变革。这种脱离表现为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催生了20世纪教育发展出现的“三种新现象”: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的教育先行现象;教育面向未来社会而不是传统社会培养新人的教育预见;以及社会拒绝接受教育系统所培养的人才的教育失衡现象。
(二)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态势: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学会生存》对终身教育进一步作了全面的论证和阐述,提出“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应该“贯串在教育体系的每一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终身教育思想催生了学习化社会,其实施机构的多元化要求所有的集体、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等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构建学习化社会。
三、《学会生存》的现实意义
外国学者盛赞该报告具有“‘哥白尼革命’式的里程碑意义,是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一)推动终身教育时代的进程
报告推动国际社会真正进入终身教育时代,是信息时代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宣言。20世纪70年代,各种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人士和民间团体纷纷开展有关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问题的研究,终身教育名副其实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潮流。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终身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次国际成人教育大会提出“全民终身学习”概念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事业。
篇2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哪个是种概念哪个是属概念?现代教育技术难道不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属概念?一时众说纷纭,使得许多教师、教研人员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从。
逻辑思维规律“概念——判断——推理”还是在左右着人类的大脑。概念混乱导致人们无所适从。
“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个一个的概念常常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概念不清,判断就会有误;判断有误,必然会影响行为决策,导致行为失误。人们难保事事正确没有失误,但应尽量避免,特别是我们正投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教育科研的时候。
“现代”和“教育”,作为“技术”的限制性定语,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内涵。“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对这一概念定义的方法也大致如此,虽然还小有争议。
一、必须明确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囊括常规电化教育技术、新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设计技术在内的属概念。
我国著名教授南国农先生曾经作了较好的言简意赅的概括,他指出: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实验工作,“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观念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三种技术即“教学设计技术”和“媒体技术”、“媒传技术”;做两件事情是指“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这些,都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观念”指导下进行。
而在“媒体技术”和“媒传技术”中,以现今的观点和发展趋势来看,当然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但不可能排斥常规的电教媒体技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等和相应的软件)。媒传技术,则主要是指信息传输技术,比如计算机网络、无线电视和闭路电视、广播网络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电教媒体的信息展示播放和传输共享技术等。
从以上定义出发,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系统概念,它包括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部;也不是独立于现代教育技术以外的并列概念。
如果从广义的“信息”(含信息编码)及其传递来理解信息技术替代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误差好像也不是很大——但这里又缺乏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内涵的限制——那就是“教育”。所以,我们认为,就教育工作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比“信息技术”涵盖面更广更全的概念,更具有系统性。(可参见本文末链接的拙作《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必须确立的几个观念
其一,应该相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系统化功能,应当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和其它门类的工作一样,是有“技术”可言的。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其涵盖的系统性,由于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具有相对于传统教育技术和以往常规电化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优越性。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全面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以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网络为标志或以现代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VCD机、功放、视频实物展示台、多媒体数码投影机等)为基本手段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和媒传技术,能够实现多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可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象,化微观、宏观为可视,可以任意扩大观察空间,可以把社会生活搬上屏幕引进教室;其动听的声响和鲜艳的色彩、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化难为易。这方面的教学实例举不胜举,在本书所选的实例中也有较多体现。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及远程教育中的异地协作学习;而且在学习具体学科课程的同时,学习和运用了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及探索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上述理念。
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尽快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其二,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教学设计技术”应列为现代教育技术首位。
行成于思。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的。
学习和掌握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确立了现代教育观念,没有硬件条件就会去创造条件。在有些课程改革实验区,他们那儿的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由于领导和老师观念更新较早,他们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工作起步就比较早,取得的成绩就比较显著。
如果我们要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一定就会先进行教学设计(其实我们平时备课写教案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用什么媒体、用什么软件或制作什么软件、在课堂上何时使用媒体、怎样使用媒体,这都要进行设计。虽然软件的制作和使用离不开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但媒体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们的运用还是要基于教学设计的要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案直接决定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制作水平,设计一旦有误,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再高超,也会满盘皆输。有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被淘汰,就是因为当时在设计时教育思想和观念缺乏超前意识,现在真的无法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了——但不可否认制作的技术还是挺高超的。还有的教学比赛中,某些课的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水平很高,但这节课去没有获奖,令人遗憾,这就是在教学设计上出了问题。
所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教学设计技术应列为现代教育技术之首。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就能全方位地考虑,就不会片面地认为掌握了计算机等媒体工具的使用技能就是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
其三,现代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认知工具,而不可成为代替学生思维和提供“标准答案”的展示工具。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探索过程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倾向:把本应由学生动脑动手探究的问题答案,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探究的任务。这种弊端即便是早期正式出版发行的某些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也普遍存在。另外,从语文教学来讲,有些场景的文学描写,是应该启发学生联想或创造性想象的,如果一味把描写的场景预先展示给学生看,就代替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利于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而且太具“唯一性”,学生创造的余地也没有了。
怎样使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未知的工具而非展示答案替代思维的工具,这是我们在软件设计中始终要重视研究的问题。否则,现代教育技术就徒然只剩下“技术”而没有了“教育”,余下也只是从过去的人为灌输演变为“机器灌输”罢了。
其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有点教育经济学的头脑,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产生优化的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它的教育价值所在。但我们必须看到,其投入也是很大的——不论是人力还是财力。
从人力来说,仅以开发一课教材的辅助教学软件来说,一般而言,从设计、修改到制作成功,少则需1—3工作日,复杂的甚至要10来个工作日,这还不包括精益求精的反复修改。如果超文本结构设计不能兼容其他教师的思路和教学个性,它就只能适应设计者的教学,而不能为别的老师所用。这是人力。
从财力来说,仅就一个标准多媒体电化教室的硬件媒体设备和必备的辅助设备建设来算,就需投入资金10万元左右;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建设,投入资金则更为可观。再如,仅多媒体投影机以及与之相连的其它媒体设备,使用一节课的设备损耗费和电费约三四十元不等(保守的计算)。
较多的投入如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并不吝惜投入。但如果我们投以大量人力物力,换来的却并不是推进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高质量的教育效果,仅仅是形式上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展示或仅仅为追求某种与教育本身不甚相干的功利,那就是一种浪费,是不可取的。比如: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去上(除了那些已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天衣无缝”的实验以外)?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现代媒体?是否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制作教学软件?……教学决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
其五,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暨课程改革的要求,关键不在于是否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教育媒体。
篇3
关键词:说课训练 审美教育哲学 实践教育哲学
能力模块
由于长期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影响,目前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割裂的现象依然存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致使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后,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甚至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由于教学体系中缺乏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毕业生对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了解不够,出现对整节课的设计缺乏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概念模糊,课件设计喧宾夺主,备课过程中忽略新课标与教参等现象,致使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对真实课堂教学缺乏掌控能力。为了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音乐教师教育质量,加强在校生职业技能培养,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综合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高师必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步骤、有系统的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训练。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说课训练是架起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实现音乐教师教育与未来职业对接的最恰当的切入点;通过说课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课堂教学综合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音乐教师教育与未来职业的无缝对接。
目前,说课训练在部分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中已经开展,但出现了很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首先,存在着没有将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渗透其中,致使训练目标不明、能力训练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其次,存在缺乏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案,致使方法失当;再者,训练渠道单一,存在着“纸上谈兵”、“花哨作秀”的误区。怎样通过说课训练来使高师师范生建构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具有音乐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师音乐说课训练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建构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准确定位高师音乐说课训练能力目标,制定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案等方面阐述笔者的观点,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同切磋,以利后行。
一、建构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一)建立辩证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音乐教育哲学在音乐教育学科中占据着统领全局、纲领性的地位。它直接影响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出怎样的决策,它对于任何即将或已经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而言,都是职业生涯中的必需品。”①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也同样占据着统领全局的纲领性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教学决策。因此,“全面地了解音乐教育哲学,有助于指导教师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正确的行动。坚实的哲学基础,可以形成教师独特的观点和克服困难的策略。”②“在西方的音乐教育哲学体系中,审美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的辩证结合为西方音乐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③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也是在借鉴审美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因此,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审美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的辩证结合”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思想认识,并将这一统领思想贯穿在整个说课过程中。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音乐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通过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在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享受成功的欢乐;在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在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在说课训练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使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才能将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渗透到说课过程中。
二、准确定位高师音乐说课的能力目标
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了通识课程、教育学课程、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专业技能等,但是各种知识是处于零散状态,没有进行统一的整合与运用。而说课是将所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等各门课程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训练。准确定位说课的能力目标,使说课训练有的放矢,才能避免学生走进纸上谈兵、花哨作秀的误区。根据说课训练的主要内容,可将说课能力分解为:分析教材能力,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能力,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能力,创新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等五个能力模块。
三、制定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案
根据说课训练的五个能力模块,先后按照分析教材能力、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能力、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能力、创新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的顺序,分阶段、分步骤进行训练,最后再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使说课者明确每个能力模块在理论上“是什么”,在实践中“练什么”,“怎样练”;指导教师要准确定位每个模块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形式以及评价方式,形成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案,才能使学生的说课能力得到有条不紊的培养。
(一)第一能力模块:分析教材能力训练
第一能力模块训练主要帮助说课者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此模块又可以分解为分析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能力。
1.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整合能力训练
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整合能力训练就是培养说课者分析教材的地位、特点、技术要领及其作用,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地区音乐文化特色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材内容的选择一般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时代。中小学音乐课课型一般有:综合课、欣赏教学课、歌曲教学课、器乐教学课、创作教学课等。在训练中,说课者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本课题或章节内容是什么课型,处于哪个学段,按照新课标的提示,此学段中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内容与标准;其次,在整个学段或一个学年的教材系统中,本单元与本节课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明确本节课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它对前后内容的承启及联系;再者,根据音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参考教参,进一步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整合训练。
2.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能力训练
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能力训练是说课训练中的核心部分。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指导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音乐学科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等方面,科学准确地确定出教学“三维”总体目标。
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就是将其转化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是整节课的核心,它的准确认定是说课训练的重头戏。在训练中要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各种参考资料,可以根据教参提示,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材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有区别,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只有在通晓教材、了解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直击教学重难点,达到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此模块训练都要通过具体课例来进行,可以采用分组法进行,通过小组讨论、研究、辩论对具体案例进行练习,在自评、组评的基础上来确定训练效果。
(二)第二能力模块: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能力训练
第二能力模块主要是培养说课者“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并研究“为什么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这样学”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为:自主的学习、探究的学习、合作的学习。在选择教法时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创造性”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等)、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练习法、律动法、创作法、游戏法等)、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引导等)。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在遵循教学规律与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课型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兰—法耳茨州教育部最近提出了“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特别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选择学法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困难及其原因;二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或掌握何种学习方法;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说明准备创设何种教学环境,以保证教学效果。
此模块训练方式可以采用分组法进行,运用实际体验法,通过模拟真实课堂教学,来甄别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后在组评的基础上来确定训练效果。
(三)第三能力模块: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能力训练
第三能力模块训练是培养说课者对整节课进行设计时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程序安排,如怎样引入新课?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分为哪几个问题?对各个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怎样进行音乐体验?怎样进行音乐实践?怎样表现音乐?如何进行巩固练习?如何进行课堂小结?如何实现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转变?等等。音乐教育往往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逻辑思维认知的过程,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设计都要与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有所区别。由于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课堂程序应当根据课型的需要做合理的安排与调整,对其中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精心策划,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让说课者明确“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音乐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要说明课堂导入的合理性与创新性,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怎样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之间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情操培养之间的和谐统一;更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方法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等。总之,一节课各个部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理解到位,要注重音乐体验的完整性,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连贯性,教学分配既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失之偏颇,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层层递进。此阶段的能力训练可以采用上述说法进行,使说课者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说课者独立设计教学环节的能力。
板书是课堂教学核心内容的逻辑外化形式,被称为微型教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导游图。板书设计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板书设计能力训练要使说课者通过了解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形式、基本要求,掌握板书设计的主要形式,能够设计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具有启发性、情感性,直观又美观的板书。除了传统板书设计形式之外,还应当使说课者掌握多媒体板书设计方法,利用多媒体板书声、光、色、形、清晰、快捷的优势,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美化视觉的目的。板书设计能力训练可以采用展示法进行,说课者通过呈现不同的板书设计方案来评出最符合训练课题的板书。板书设计形式可以是多种方案,但板书内容一定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四)第四能力模块:创新与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训练
指导教师在说课教学过程中,要与广大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保持最直接的联系,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比如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过分依赖合作式教学法,教学程序趋于形式化,以及音乐审美实践活动远离音乐本体等现象。指导教师要结合基础教育发展变化,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跟踪调研的基础上,将最前沿的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于说课训练中;同时,及时地介绍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最前沿研究动态,从而使在校大学生在教学技能与知识结构方面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人”;另外,在说成品课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教学的欲望,把说课变为展示学生个人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使学生在创新中逐渐成长,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便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最多的是服务于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由于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的优势,扩大了课堂容量,起到了有效辅助教学的目的。在课件制作训练中,要遵循形式设计必须服从教学内容需要的原则,避免走进喧宾夺主的怪圈,而一味地追求新奇与漂亮,使上课的内容淹没在过分突出的背景图案之中;还要避免过分依赖视频效果,从而大大削弱了听觉审美,忽略了音乐本是听觉艺术这一根本命题。
(五)第五能力模块:综合能力训练
经过以上四个能力模块训练,指导教师接下来要指导学生进行说课综合能力训练。首先进行说课观摩活动——说课视频观摩、优秀中小学教师的现场说课观摩,使学生在审视、评议、交流中建立完整的说课逻辑思维;其次,采取分组练习、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小范围实际操作;最后,要求说课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讲述法、示范法、表演法进行集中展示,学生在交流与切磋中提升说课能力。指导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发现说课中的疏漏和不足,培养他们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四、结束语
说课能够综合反映出说课者的专业素质、教育理论水平、教学业务能力等,已被普遍运用于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由于说课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说课者得以全面的了解,已被教育部门广泛运用于教师招聘中。因此,说课训练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是一门必修课,掌握说课技巧,无论是对毕业应聘,还是将来从事教学工作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注 释:
①赵慈琳《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思考》,《人民音乐》2009年第10期。
篇4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观;电视教材;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154―03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革命让人类告别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无孔不入。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教材也不再只是局限于教科书的狭窄范畴,而应向多元化教材的方向发展。电视教材就是在多媒体技术介入到教育领域后催生的新兴事物。电视教材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用电视图像与声音去呈现教学内容,并且用电视录像技术进行记录、存储与重放的一种视听教材[1]。电视教材因其形象生动、视听结合等特点,起到传统教材不能比拟的作用,从而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中国的教育理念顺应国际教育潮流,正从现代教育观转向后现代教育观,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视教材是视觉与听觉的合作,抽象与形象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汇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相碰撞后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教材形式,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电视教材的编制应紧密结合当前的教育思想和方针政策,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适时调整创作理念,以适应后现代教育思潮,发挥电视教材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
二 后现代教育观的本质特征
“后现代”是相对“现代”而言的,现代主义由笛卡尔与康德所肇始,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而确证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技术理性”是它的本质,利用规律、规则、秩序、效率可控制一切,以牛顿的形而上学观与宇宙观为基础,强调“自然是自足而简单的”。以此构建的课程具有因果确定性与线性序列性,所有的知识是线性排序的、可确定的,围绕预定的目标与经验由教师展开,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后现代主义描述了一个有别于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时代的世界图景,认为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分形的,对传统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进行批判与解构,否认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反对只注重认知与智力的学习理论,反对严格控制的模式化的教学观,反对教师的权威作用[2]。后现代教育观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1 人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关注人性化,追求完善、丰富的人性,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使人们看清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生活世界,并且能够去变革自己和世界,从而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弘扬、唤醒并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3]。现代主义教育观把学习者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和情感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创作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教学过程不再是单方向的知识灌输,学习者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传授对象。后现代教育旨在为学习者创设能够激发学习情趣和探究动机的情景,为学习者提供探究知识的工具或条件,在教育者的帮助和有效引导下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且在探究过程中敢于向知识的权威挑战,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鉴赏、判断和批判的能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4]。
2 多元:教育目标的不确定性
现代主义教育观将教学行为定义为达到已制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认为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行为都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知识的传递。后现代教育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其重点不是为了准确全面地实现某个具体的知识性目标,而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过程和情感体验。因此,教育目标带有不确定性,有时没有办法预先确定学生将要发生什么行为。
3 动态:关注的重点在于过程
现代主义教育观将教学环节设定为一个步骤清晰、逻辑严密的教学实施过程,认为教学环节是可以事先设计好的,而且设计得越周密、考虑得越全面、计划得越详细,效果就越好。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的教学环节是个开放的系统,其间充满着未知与不确定。后现代教育观关注的就是实际的教学过程本身,而不是具体的知识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旧问题,获取新知,提出新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4 善变:注重对象、情境的变化
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复杂性、偶然性或不确定性。现代主义教育观试图将教学的不确定性通过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设计转化为可控的静态传授,这样势必造成教学的呆板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丰富的创造力被压制下来。后现代教育观十分尊重教学的复杂性、偶然性或不确定性,认为这才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鼓励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主导地位,共同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后现代教育观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伴随学习者和教学情境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都应该随之调整。总之,后现代教育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否定之否定中做着螺旋上升运动。
三 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电视教材编制的新理念
电视教材是一种用电视手段呈现信息内容的教学材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手段,是为教育服务的。教育观的转型呼吁新型电视教材的出现,这就要求电视教材的编制人员应按照教育理念的变化及时调整编制理念,编制出与新型教育观相适应的电视教材。
1 创作理念的人文化:以学生为中心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电视教材就是辅助文字教材的,把文字教材的重点、难点阐释清楚,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把用语言解释不清楚的教学内容用影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电视教材中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教学内容和科学知识,电视教材只要把客观的物质世界通过电视画面展现给观众,达到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恰好与以教学内容的传授为焦点的现代教育观相吻合,从而形成了“见物不见人”的灌输式的现代主义电视教材创作理念。这种理念过分强调数字、图表、科技原理等客观因素,收效甚微,学生并不爱看。
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创造了历史,离开“人”,所有的活动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电视教材离不开人,有了人的思想、人的活动和人的参与,节目才能活灵活现、丰富多彩,其社会价值也才能凸显出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格外注重人的因素,不再将学生作为知识授受的简单对象,而是把学生看成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电视教材的观众,又是电视教材的“演员”,离开了学生,电视教材就缺乏人文关怀,影像也失去了活力和生机,这样的电视教材自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电视教材创作理念的人文化还体现在编导的换位思考,即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要把学生的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作为衡量电视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准。当电视教材要叙述科学史料或者科学家的科研历程时,例如,要编制一部介绍居里夫人及其科研成果的电视教材时,除了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实物和文字资料外,编导会因缺乏可以拍摄到的电视画面而措手不及,因为这已经是历史,是无法再进行补拍的了。由于人物活动的缺失,使得整部作品缺乏生命力,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没有补救的办法呢?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的电视教材编导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大胆地尝试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再现居里夫人的科研过程,并通过精妙的特技处理,淡化扮演者的形象,只把扮演者的动作呈现给观众,以使之与情节虚构的剧情片区别开来。这种从“见物不见人”到“见物也见人”的电视教材创作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化简学生的接受过程,让学生在这种虚拟的意境中去领会科学发现的艰辛,去感受科学精神的伟大,从而印证了后现代教育观的学生主体地位。
2 内容传达的故事化:以过程为重点
现代主义教育观的着眼点是教学结果,即教学内容的传授情况,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看重的是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与此相对应,传统的电视教材大都是静态的知识灌输,而在后现代教育观影响下的新型电视教材应该具有动态性,即将科学原理的发现过程、科学实验的实施过程、科学知识的运用过程、科学价值的体现过程赋予故事的物质外壳,带领观众一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共同探寻科学的奥秘,让观众在一个个身临其境的动态故事的讲述中感悟科学知识的力量。
几千年的生活习惯以及艺术欣赏的潜意识铸就了中国人乐于听故事的习惯。故事化讲述一直是戏剧化影视作品擅长运用的谋篇布局方式,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结构策略。在现代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这种戏剧化的表现是难以被电视教材编导接受的,他们认为这是对科学的亵渎。以开放和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的电视教材编制却理应接纳这一鲜活的内容传达方式。电视教材编导应该仔细研读教材,在不违背科学和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努力为其欲传播的教学内容寻找到一个合理的故事外壳,设置一些细节和悬念,让观众在聆听故事、排解疑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
3 创作手法的多元化:以变化为手段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电视教材的编制可以采用讲授型、图解型、戏剧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的表达形式。与现代主义教育观相适应的电视教材的编制往往以讲授型和图解性为主,而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相匹配的电视教材的表现手法则应以戏剧性和综合型为主。因为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存在不确定性,教学过程变化不定,教学环节充满创新,在编制与这种新型的教学活动相配合的电视教材时就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段,吸取戏剧化的表现形式,提取故事外壳,凸显精彩细节,巧妙设置悬念,化呆板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化无趣为有趣。
创作手法的多元化还体现在电视教材影像的丰富性,不同景别、角度、影调、色彩、形态等的综合运用,实景拍摄镜头、动画、图片、图表、模型、特技、同期声等的穿插使用,示范、扮演、纪实等的合理结合,改变着传统电视教材“画面配解说”的简单模式,利用多种表现元素和表现手段给予学习者丰富的视听体验,从而凝聚学习者的注意力。
创作手法的多元化还体现在电视教材编导要不断地从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吸取营养,加强对电视教材艺术结构的研究和把握,抓住教材的关键点,找出科学内涵的逻辑线,使作品的形式丰富多彩,使科学传播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趣味中接受实实在在的科学知识[5]。
四 结束语
电视教材不仅通过视听结合的音像媒介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授新知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传播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而精神是抽象的,是隐含在物质外壳深处的心灵体验,是难于通过具体的科学知识和教学内容的传播来获得的。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的电视教材就是要通过对科学过程的展现,通过故事化的讲述,通过层层悬念的攻破,在动态和变化中将难以捕捉的科学精神借助故事的外衣视觉化,借助多元的表现手段鲜活化。
参考文献
[1] 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24.
[2] 史许福.中国语境下的后现代主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7.
[3] 项国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5, (7):1-5.
篇5
一、生物学科的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与科学严谨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着的,因此生物学科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质.因此,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能够不断的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打好扎实的生物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生物教师要时刻坚持“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原则,从而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生物学科还是一门与理论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因此要注重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列举实例,介绍现代生物知识,扩展学生视野,提高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现代教育理念下中职生物教学方式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十大理念,分别是以人为本理念,全面发展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以及系统性理念.因此,当前中职教师应该以这些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积极对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
1.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教师积极主动的转变教学理念是进行生物教学方式改革的首要条件.生物教师应该在角色、行为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发生转变.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教育的乐趣和生命力量的神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以及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更加规范,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当中,提高教学效率.
2.实施开放性生物教学方式
开放式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体现时代需要并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它并不是通过简单固定的教学模式体现的.在实施开放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督促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课前预习.适当的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准备的听课,能够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除此之外,充分的课前预习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知识体系,从而降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去查阅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自己动手制作生物模型甚至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设计整理预习报告,这样对他们思考、研究、整理以及合作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要积极的利用开放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课堂气氛呆板沉闷,缺乏交流.开放式的生物课堂中互动机会多,为师生提供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开放式课堂教学,还可以实施探究性的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拟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认真观察指导,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最后,课后作业也可以采用开放的形式.课后作业是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巩固强化的过程,教师可以实行自主选择的作业布置模式,改变传统机械重复的作业模式,变单一的知识复习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3.注重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现代教育 改革 创新
一、概述
为充分顺应现代化教育需求,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改革日常教学是摆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日常的中学数学课堂中,仅仅依靠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有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合理利用各类型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效率的优化提升,奠定优良的数学课程实施基础。
在现代教育下,初中数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课改理念提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在数学价值观上的发展,对于数学拥有深刻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课堂教学可谓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积极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着手于新的教学方法理念,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2.1 积极重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抽象概念
针对中学生数学学习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均需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及充分经历相应的数学抽象概念形成过程,促使学生思维能够获得良好启发,然而,伴随着数学知识抽象概念的逐步构建,其较强的逻辑性日益突显,若想将更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逐渐转化成为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且有效接受的知识,则需在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各类型数学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比如说设疑法、实验法、练习,归纳引入,通过较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抽象性较强的理论充分合理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清晰的表象,帮助其进一步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现其数学学习效率的优化提升。比如,通过多媒体把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距离”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同学们感兴趣的动画片龟兔赛跑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动物世界,让同学们成为动画中的主人,通过动画讲解距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讨论,举一反三,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说,进行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知识讲述的时候,能够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让学生自己动手,判断哪些铁丝能顾组成三角形,且可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间存在有何种关系,并将相关数学理论合理引出,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
2.2 理论始终联系实际
在所有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可谓是所需坚持的根本性原则方法,人们就此已经达成共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不仅仅被简单地理解成为理论加上简单的实例,或者是知识与联系,需要明确的内容为,单单就中学数学教学来说,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旨在使学生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把握与理解,能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实现对各类型现实问题的合理解决,在此进程当中,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其数学意识得以有效增强,数学知识创新应用能力得以充分培养。所以说,在日常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以及相关学科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展开对比分析、综合观察、推理判断、概括以及抽象,从现实问题中获得对应的数学规律道理,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为数学问题训练,基于此引导其能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际中。比如说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学习时,开始就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成了三块,要裁用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三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去不断追求新知识。
2.3 重点关注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进
有效运用各类型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一旦脱离正确的教学方法,则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便难以获得实现,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正处于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进程当中。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质量的优化提升,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则需将正确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充分掌握学生学习中学数学的相关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展开合理研究,不断实现教学规律的深入探讨,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在将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大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主体学习自觉主动型以及积极创造性的充分激发,鼓励教学多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尽可能规避注入式教学。
2.4 通过探索情境的优化创设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努力为中学生创设较为丰富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得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情境服务于数学教学,则就必须具备有很高的数学价值,能够实现跟具体教学的目标的有效融合,形成合理的推理演算,催生深刻数学体验,充分揭示数学本质,使得学生数学素养真正获得提升。譬如说在网络教室中,采用几何画板,让学生亲自在电脑上进行线段长度度量与线段比计算,该种类型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充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够帮助其具备有进行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其能够积极地徜徉在数学知识海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是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优化提升。
三、后记
综上可以知道,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已然成为大势所趋,通过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改进教学手段,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能够使学生思维得以启发,其求知欲望得以有效增强,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同时优化提升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徐礼湘 于 2002-3-30 9:00:22上载(此信息被阅读 354人次)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是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它对于打破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裹足不前的局面,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随着各种教学软件、硬件技术、教学理论及系统方法的发展与交叉,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界定越来越清晰。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十分清楚地确认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不难看出,我们强调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的优化组合的综合研究。
实践证明,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生着如下的显著变化: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 体育教学 创新思维 现代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心理学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中国大学体能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中国大学生体能现状
教育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规定:评判一个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看学生的体能,包括发育状况、身高体重比、肺活量测试等。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缺乏正确的体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创新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等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2.创新教育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创新教育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从主体构成看,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从内容构成看,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器材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等。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班规模、编排方式等等。
2.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适时地运用提问、讨论、分组练习、比赛等教学形式,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变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为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力求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注入新意。
(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上面找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校际之间合作学习、比赛的机会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开创了更广阔空间。
2.用于体育教师编制备课软件和多媒体演示课件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利用计算机编制备课系统软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共享资料,有利于快速编写修改教案,减轻教师备课负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使之更快捷、方便,并进一步深化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
总之,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上,我们会一直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针,努力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培养更多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波.论构建大学生体育新课程过程中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M].中国高校田径.2005.1
篇9
【关键词】: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以培养人为本质特征的社会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发展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在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人的各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正不断研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方式,研究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改进。这是我们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新任务。
一、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社会正在迅速变革,尤其在科学、信息等方面。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竞争实际上就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而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从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同步的认识出发,现代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1]:
教育先行。所谓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
教育民主化。民主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育民主化也是现代社会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教育终身化。第一,通过一体化的教育组织,提供给人足够的教育机会,使人的一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第二,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应相互交流和联系。
就以上现代教育的特征深入分析,不难明白其含义。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大约20多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这也就是说,今天社会所用的各种人才,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着手培养了,所以说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早于经济建设。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先行。教育的终身化是说人的一生都应当受教育,不只是局限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二十年里,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人终身学习的愿望、自学的能力和方法以及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的知识、技能,应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要民主、自由、平等。其基本内涵是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这样才能说教育是民主的。
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到十几年后才能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而当今社会的变革又日新月异,所以现代教育就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在十几年后才不至于落后,不至于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大学毕业的学生,也不能停止不前,应当不失时机地继续学习,教育要终身化。所以,社会应尽量给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上符合以上几个特征。但是在反思现行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高分低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针对这一问题,现代教育强调注重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特点,特别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
二、现代教育理念
(一)现代教育与人的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而文化传统则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的这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的。要想真正弄清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弄清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因为现代社会是文明的社会,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文化,文化与教育又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
一般来说,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大致保持着相互适应的状态。一定社会特定的文化传统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人们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文化传统只有在教育的合理组织和利用下,才能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教育有了文化底蕴做背景,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在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上,人们一般都充分肯定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就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因此,要使现代教育真正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首先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活动的实施又要以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身心发展变化为前提。教育任务的要求高低,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深浅,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都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全面教育、和谐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更要知道经济建设要为人服务。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服务,首先要为培养人服务,要为人本身的发展服务。从教育价值取向来看,我国当前教育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的偏差是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特别是当前要求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使人们看不到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无疑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落脚点。这是由人的价值和地位以及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从人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发展规律和人的需要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促进人的发展,满足社会实践主体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2]。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这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由此可见,培养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对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认识
认识这个问题,可以从创造性的本质说起。创造性是人在创造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特有的创造活动的特性。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生产、生活是创造生命的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而自由自在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3]。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在客观面前拥有主动权和自由的人。现代教育的方向是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和发挥教育过程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我们以往的教育所培养的人缺少的是一种创造的精神、自主的精神,也就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不够。教育改革最深层的问题是改革教育思想;培养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基本方向。
(一)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在这里我们只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做简要分析。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培育、弘扬、规范、定型,从而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是,并非任何一种教育实践都能最佳地培育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才富有这种功能。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这些主体性的发挥要靠老师的主导作用,我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做到热情热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开发,得到发展;教师努力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我国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创造性教育模式旨在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发展,使其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达到具有创造性素质的目标。创造性教育模式不仅体现探索性、自主性、思维的批判性与非逻辑性等特点,而且体现超前认识和突破创新的特点。随着人们对创造力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而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动力和监控作用。心理实验业已证明,个体创造成就的大小主要不是取决他的思维能力这一智力因素,而是取决于他的意志、志向、毅力,特别是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创造性人格因素 。
创造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着力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创造素质问题。在教育价值观上,我院老师注重创造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为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即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在教学观上,创造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教学的转变;实现由灌输式、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造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有一定的理念做支撑。在大学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惟权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为培养各级创造性人才打下深厚的基础。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施创造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我们今天强调创造性学习,则必须以创造性教育为基础,创造性学习则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创造能力。虽然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调发展的人,其核心都是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
四、结论
从以上对现代教育理念及创造教育本质的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就是:学习贵在创新。有人认为,学习只是接受前人的知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什么创造发明,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学习固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但也要求学生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学生在学校里固然是以再现思维为主要学习方法,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思维的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不应该理解为仅仅局限于少数创造发明者身上所具有的思维形态,它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特、发散和新颖的特点,这应该说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要培养创造者,就必须使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像一个思想家一样独立而自由地思考问题,使他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生机勃勃的状态,使他的精神自然地生长起来,进而始终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 1 ] 郑信军.现代教育理论[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Sakai;采矿工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86-02
21世纪的高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以人为本”教育模式,而煤炭行业的采矿工程专业由于自身属于艰苦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不景气的煤炭形式,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akai网络教学平台由于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等特点,可以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最佳状态。
一、现代教育理念下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
现代教育理念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社会未来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了对教育未来发展的认识理念,这为我们提出了教育的理想模式,它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1,2]。而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质[3]。
目前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时期,和煤炭“黄金十年”不同,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对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才需求量大大减少,相对应的与采矿工程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本专业和煤炭行业一样由热门专业又回到了冷门专业,而且专业的就业面窄,专业受行业影响的波动性比其他专业都要明显得多,这是目前我们不能回避的国情。所以针对以上煤炭行业的特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更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做到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信息充实、情感沟通等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提供煤炭行业的资源和动态,从而引导学生洞悉专业行情,拓展知识面,树立努力的目标,增加就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
二、Sakai教学平台在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Sakai教学平台的特点
Sakai网络教学平台是由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1月共同发起的一项开源通用课程管理系统(CMS)计划。目前,Sakai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环境[4-6],是国内高校教学过程中大规模使用的优秀网络教学平台,不同院校在不同专业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都充分地对其功能进行挖掘和扩展[7-9],从一本重点高校的探索应用,到二本普通高校的应用推广,在信息化、大数据化的现代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12]。
(二)采矿工程专业及课程特点
采矿工程专业是煤炭行业的主体专业,煤炭行业属于艰苦行业,在我国的特殊条件下,采矿工程专业一直是冷门专业。2002―2012年是煤炭的黄金十年,采矿工程专业也曾经成为“热门专业”,由于本专业受煤炭行业的波动影响很大,目前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采矿工程专业又恢复了冷门专业。在目前煤炭行业低谷状态和煤炭行业自身缺陷双重压力叠加作用下,专业课程教学更应体现和煤炭行业国情同步的特点,采用资源获取、信息共享、专业辅导、情感交流等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知识传播和人文关怀,从而有利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健康、阳光地成长。
(三)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使用Sakai教学平台的效果
在学校统一安排部署下,我校从2013年开始运行Sakai网络教学系统,采矿工程专业的主体专业课程《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采煤概论》等相继也都使用了Sakai系统。以《井巷工程》为例,系统有丰富的功能菜单包括教学大纲、资源、作业、聊天室、讨论区、站点统计等。在教学大纲中可以上传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作业菜单中可以上传相关的作业,资源里可以上传教学课件、参考书、相关文件以及煤炭行业行情等内容,这些内容能让学生掌握本行业的最新动态,关注行业发展。聊天室里学生可以留言咨询课程或学科相关的问题,或对授课方法提一些建议,教师可以集中答疑或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这一功能更能增加教师对本专业学生的交流,体现人文关怀,让大家有了“家”的感觉。另外,站点统计功能可以让教师看到学生对本系统的登陆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课的关注程度。
采用Sakai网络教学系统后增加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在获取本专业资源方面增加了途径,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专业课教师也能增加及时更新本专业前言知识的动力,及时了解本专业学生对专业的态度,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足,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Sakai系统对采矿工程课程实现现代教育理念的作用
(一)适应采矿专业特色,实现了以学生为本
由于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艰苦行业,加上近些年行业不景气,本专业学生存在就业压力,所以专业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引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Sakai网络教学系统具有资源共享、聊天互动等功能,打破了以往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一味拷贝课件的资源获取形式,实现了网络即时答疑、即时交流沟通,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利益最大化,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友好的交互式平台,实现了教与学的共赢
Sakai网络教学系统具有友好的交互式界面,聊天室、讨论区等互动交流版块,学生可以随机提一些问题和一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可以即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专业、教学的需求,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自身学习的动力,实现了教学相长,也便于更好的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
通过Sakai网络教学系统,学生获取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行业信息,了解本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解决本行业专业问题的兴趣,发挥本专业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
四、结论与展望
Sakai网络教学平台以其灵活多样的菜单工具、友好的交互式界面在众多高校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对于采矿工程等特殊的专业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在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化的时代,Sakai教学平台对于推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煤炭行业采矿工程专业课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发挥了应有的优势。该系统如能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相同学科或专业中实现教师之间、同学之间和资源共享、交流互动,那么Sakai教学平台就能在相同行业或专业的课程教育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就能达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济良.论大学的教育理念[J].河南社会科学,2004,5(12):28-30.
[2]邸凯辉,张雅楠.论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学观[J].教育探索,2006,(3):21-22.
[3]张华.全面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32-33.
[4]杨晓玲.高校网络教学平台选择与应用策略[J].应用能源技术,2009,(1):45-47.
[5]姚君.Sakai与开源网络教学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6-8.
[6]江丽君,谢新就,腾艳杨.开源Sakai的特色及应用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0):10-13.
[7]胡延芳,刘建设,勾学荣.基于Sakai的现代远程教育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80-85.
[8]黄宏晖,许晓东.开源视频系统在Sakai中的集成与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5,(1):117-121.
[9]孔艺权,金义富.师范院校IT类专业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2):156-158.
[10]刘江坡,霍小卫.Sakai网络教学平台高校内部应用情况调查报告[J].科技视野,2014,(5):15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