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

篇1

其中,政策扶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意义重大:中国城市化“政府主导”的因素大于“市场演变”的因素,政策在城市规划中起到决定性作用。2010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随后,政策文件分别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等角度分别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鼓励措施,“加快”和“促进”是出现频度较高的关键词,随着智慧城市参考指标体系的构建完善,前瞻判断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细化指导意见将会陆续出台,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光环”仍将延续。

2015年4月7日,我国住建部和科技部联合了《关于公布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北京市门头沟区等8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试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等13个城市(区、县)为扩大范围试点,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建的41个项目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专项试点。加上前两批公布的193个城市,截至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已接近300个。

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节能减排等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大力提倡推行“城镇化”的背景下尤为引人注目。建设好智慧城市(区、镇)是一项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转型、改变发展模式和做创新型国家的最重要的战略之一,也是扩大国民经济内需的最重要的拉动力量,而且这已成为共识。

目前我国正建设跨部门的智慧城市协调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制定智慧城市的能力和成效评价体系,以加强智慧城市的指导和监督,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效须经国家认可。

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先后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并均出台了相应规划,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从实际效果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医疗、政务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广泛成果。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目前,住建部正在制定中的“十三五”规划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

智慧城市需求分析

根据下面各个细分应用预测,总结智慧城市需求总体规模如下:

2008-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变化情况及预测(单位:亿元)

智慧城市细分领域需求结构

中国智慧城市如此快速的增长,IT厂商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供强大的信息手段。而且,IT厂商有责任深入了解和把握不同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各个阶段的需求,并以此为指导,提供因地制宜的帮助,这种帮助贯穿于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部署、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中。

篇2

关键词:乡村 度假 旅游产品

1 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旅游作为城市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单业态的观光旅游转向观光、休闲、度假三驾马车并行的复合型业态。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区域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人们的旅游时空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在空间上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需求上逐渐由观光猎奇向舒适型、享受型方向过渡。旅游发展与旅游消费的转型客观需求,一种新的旅游产品――乡村度假旅游应运而生。

2 乡村旅游研究概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及其旅游管理体系上,相对比较集中在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作用,大多数学者们都认同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国外学者还探讨过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和财政支持、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组织市场开拓等。一些学者还提出,应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尽管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或兼而有之的管理模式,但都强调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 国内研究综述。樊岸青(2007)指出了乡村旅游的四种成长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目的地依托模式;产品组合中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的非典型模式;由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的复合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主要包括景区边缘型、大中城市郊区型两种,城郊乡村旅游往往最为发达和典型,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郊区有比较多的成功案例。吴必虎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乡村旅游在客源地城市周边出现两个乡村旅游密集区域,第一个最密集区域往往出现在距城市中心20km左右的地区,第二个次密集区域出现在距城市70km左右的地区。在第一个最密集区域的城郊乡村的客源市场、产品结构来看,都受城市影响显著而强烈,区域内旅游景观特征和产品构成具有从大都市旅游产品向典型乡村地区的旅游产品过渡的特征,因而也被称为都市型乡村旅游。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表现为以下特征:①是依托都市客源和乡村背景,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娱乐放松的空间场所;②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显著,乡村特征不典型或缺乏“原真性”,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③主要集中在距都市中心区25-30km范围内,是都市环城游憩的有机构成部分;④主要产品以田园风光欣赏、农事活动体验、农家乐餐饮等为主。

3 乡村度假旅游的需求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的消费模式主要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这种旅游产品的缺点显而易见:产品以农副产品品尝、购买及观赏田园风光为主,兼及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游客活动空间不大,游客接待量有限;“农”味不浓,乡村景观特色不明显,城市化、现代化痕迹明显,核心吸引力不强;环境卫生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亟需转型升级,极大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需求,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

3.1 农家野趣的恬淡追求。现代乡村旅游的主要形态之一:农家乐,起初很多都是以农家餐馆的形式开办的。农家菜意味着纯朴、绿色。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有一句营销学的名言:“卖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农家乐里吃的不是菜,或许是游客对自然、绿色与健康的心理期望,对回归自然的亲切和惬意。如何让心灵放松?值得乡村旅游的建设者从“心”考虑,避免迷失于项目“硬件”的开发与建设之中。

3.2 城市环境与压力的平衡、释放。在城里,人们的内心装满错综复杂的压力和人事:剪不断,理还乱;到乡村,人们可以寄情于山水、亲近自然,勾起内心柔软的对大自然无私无欲的情感,投入纯朴、简单的怀抱。通过旅游活动,摆脱了社会关系的羁绊,抛却了大堆的日常琐事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和压力后的真实自我。通过捕捉美好景物的声、色、形,获得感观的愉悦,继而通过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深入领会景物的精粹,从而获得由外及内的舒畅感觉。

3.3 在乡村旅游中养心,在养心中融入自然。我们去旅游的每个乡村,每一处山水、田园,某种程度都是一座智慧和文明的宝库,我们的心灵很现代,也因此很疲惫,但乡村的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山水、自然、恒古长青。面对自然,我们在享受美景、美食之余,心灵何不在山水间作一次回归原始与天真的“保养”呢!乡村度假旅游是调整自我、实现身心和谐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乡村度假旅游的实质就是给旅游者一个真实的、质朴的、原美的乡村度假环境,一个与都市完全两样的旅游天地,一种恍若隔世的视觉享受,使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4 乡村度假旅游开发

乡村度假是在农家乐、乡村旅游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它与农家乐所不同的是,游客由匆匆过客转变为滞留度假休闲。乡村度假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华丽转身,而是新时代的功能升级、业态延伸、服务提高,是游客依托乡村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休闲度假活动。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的话来说,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与乡村观光游相比,乡村度假旅游要求更好的环境氛围(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更便捷的交通条件;与其他类型度假产品不同,乡村度假以乡村景观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为核心吸引力。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4.1 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宁静、松散的乡村氛围为依托。人们走出都市出游乡村总体可分为健康、生态、经济、文化、体验、社交动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角度看,健康、生态和经济动机主要源于对生理和安全层次需要,文化、体验和社交动机主要源于对社交以及更高层面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是一次乡村旅游,如果游客能够带回的不仅是照片和土特产,还有心灵与智慧的深刻体验,游客的身心收益也将更大。通过整合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将农业的文化与休憩完美结合,营造出宁静、松散的乡村氛围。

4.2 打造以休闲、教育、体验为主的多功能度假功能区。过去的乡村旅游多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现在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已不满足“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还需开发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增加休闲、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使乡村旅游向高品味、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通过建设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娱乐项目、体验项目、配套项目,打造成个性突出、服务上乘的乡村度假功能区。

4.3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吃,传统地道乡菜。农家餐厅的未来发展方面应该是“定位主题化、管理专业化、菜品特色化、服务品质化”。住,拙朴野奢乡居。乡村旅游者更希望得到的是一种非都市化的睡眠感觉,在房间装饰中适当的融入文化概念,提炼主题元素,与乡村旅游的整体市场定位吻合。最终,要形成与众不同的睡眠体验,回归自然的睡眠空间。行,绿色生态乡径。将绿色、生态、环保的出行理念植入产品设计中,使行走艺术化、幸福化。游,美丽乡村田园。在乡村原有景色的基础上,经过安排展示出自然之美,经过修饰与包装,使其特色真正的流露出来,引导消费者领略美丽的乡村田园。购,安全健康有机农产品。娱,农趣活动参与、农耕文化体验。

4.4 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全民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国务院第53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旅游发展需要硬环境,更需要软服务,也就是好客的人文环境。新加坡、日本和台湾地区旅游业发展经验表明,美丽的山水风光固然是吸引游客到访的本底资源,但是服务人员的专业与效率,民众对游客的友善与包容更能够让游客有美好的体验和满意的评价。台湾旅游业界在对外宣传推广时最自豪的一句话就是“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如何培养市民、村民特别是窗口行业的员工对游客的友善性,至少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和大活动同等重要。

4.5 寻求切实可行的开发模式。在项目规划建设中只有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等多种方式使农民直接参与到项目开发、运营中,直接受益,才能使乡村度假旅游有稳定的发展基础;然后通过有市场吸引力的乡村度假旅游项目体系带动农村的城镇化、社区化发展;再通过借鉴、引入日本、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实现农业从大田农业到精细化、多元化农业的发展转型。

5 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产品链的延伸拓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如艺术写生、康体疗养、运动拓展、商务会议等;其次是产业链的横向整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体系,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三是利益链的纵向共享,加强旅游开发商、农户、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最后是要素链的全面升级,包括交通、饮食、住宿、通信以及环境卫生等配套设施。构建多层次、内容丰富、市场针对性强的乡村度假产品体系,对于促进现代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岸青.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2007,09:65-67.

[2]赵承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2,1:13-15.

[3]张晓慧.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发展路径以及启示――以成都五朵金花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0-132.

[4]高佩佩.西安市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34.

[6]党宁.休闲时代的城郊游憩空间:环城游憩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2.

[7]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05.

[8]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

[9]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新方向――婺源的实践.http://davost.

篇3

关键词:云平台 互联网+ 平台化运营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106-01

背景

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笔记本、iPad、智能手机等等可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必备设备,互联网已经成为消费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的大红利下,以及“互联网+”如火如荼的炒作下,以滴滴打车、团购外卖、O2O服务、在线电商、互联网金融、共享单车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涌现,极大的解决了用户的需求痛点。滴滴打车可让用户在需要用车前,就可提前预定租车服务,避免遭遇在马路边打不到车的痛苦;在线电商让用户足不出户的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购买全球的优质商品;以上等等使得传统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的受到了互联网行业的冲击和侵蚀,传统行业的业务发展难以为继。

针对广电行业而言,互联网各巨头服务商打造自己的内容传播平台,已经对广电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根据2016年第四季度有线电视行业发展公报显示, 2016年有效电视总数已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预计2017年市场竞争形势将更加复杂和严峻。因此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广电必须深入研究当前市场的竞争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探寻广电未来的业务转型之路。

一、广电的竞争形势

从当前的竞争态势看,广电面对的 竞争对手已经不仅仅是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传统电视制造商、创新的互联网企业等各个领域的企业都在挖掘家庭客户的价值,广电网络所面临的竞争已经是全方面的竞争。

1.电信运营商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是广电基础网络业务的直接竞争者,然而基础网络市场相对饱和,已经是一片红海竞争市场。这三家企业已经在开始布局智慧家庭业务,在积极开发物联网智能网关终端,通过将手机、家庭宽带网络、电视机顶盒和智能家庭网关进行整合集成,把家庭通信,家庭娱乐、家庭安防、家电控制等生活应用以及基础网络服务相融合,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家庭服务。

2.互联网巨头

一直以来,网络视频互联网公司凭借财大气粗开展“军备竞赛”,虽然烧钱模式造成彼此在业务发展上深陷泥潭,但在客观上使得用户通过网络观看视频的习惯被逐渐培养起来,对广电行业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版权保护力度的加强、用户逐步接受内容付费模式,互联网巨头正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实现平台+内容的布局。如腾讯建立视频平台,覆盖上万部精品电影、电视剧,诸多体育直播赛事、综艺、动漫、纪录片等内容。并在内容上全力推进自制策略,已经签约了超过30个重磅IP自制项目,包括 “鬼吹灯”、“三体”等关注量极高的IP作品,深入挖掘内容的IP周边价值。阿里影业打造 “娱乐全产业链平台”,整合内容产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协同阿里集团公司海量的用户数据、流量资源,构建打通图文、短视频、长视频的全内容形态,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商业变现完整路径的平台。乐视网打造自有品牌硬件产品+自有品牌电商渠道+海量内容资源的模式,采用全年付费会员捆绑硬件的模式,乐视的超级电视销量超过传统电视厂商,结合乐视视频平台目前已经拥有的5000万付费会员,乐视视频已经成为家庭互联网的第一入口。

3.终端厂家

互联网公司通过内容带动了智能电视硬件的销售,传统电视制造商也不甘坐以待毙,电视厂商不断挖掘人工智能市场,如创维着手打造“智慧互联+生活”的智能客厅布局,并在家庭物联网终端领域加大投入,向智能家居、家庭智能医疗、家庭教育领域转型,打造自己的云平台与大数据的运营能力。

4.其他创新互联网商

如小米,以智能硬件研发为切入点,不断的推出了小米pad,手机、笔记本、手环,以及包括手环、手表、插线板、空气净化器等等智能家电等物联网终端。并不断加大内容和生活服务的投入,通过智能设备终端的粘度带动内容和生活服务的发展,通过差异化、优质的内容和生活服务带动终端的销售。以内容服务+终端的平台运营模式,逐步占领家庭市场需求入口。

5.小结

从当前的竞争形势看,基础宽带网络市场已经饱和,内容市场已经成为红海市场,可以说广电赖以生存的优势和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弱。此外,从当前竞争趋势看,各个领域的竞争者均依托自身优势资源,与产业周边资源合作,打造生态平台实现共赢,可以说当前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链和生态链的竞争。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优质内容资源的创业者由于自身资源有限,更希望在具有用户资源和流量资源的平台上,实现内容资源的快速传播和价值变现。

广电目前全国有线电视家庭用户超过2亿,且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作为流量宣传渠道,此外电视当前还是重要的内容传播流量入口,未来在购物、教育、安防、医疗等生活服务也将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可以说广电具备用户资源+流量资源+家庭入口的优势,开展平台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广电应建立基础网络+平台+内容的平台运营模式,以内容传播为中心,整合价值链上可以为提供家庭用户内容、娱乐、教育、安防等等一系列的智慧家庭应用,为用户提供一体化、融合化的内容和生活服务。

二、广电平台化发展思路

1.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化对是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进行流程再造与重构,在面对消费者碎片化、多样化、片段化的需求时,能低成本、快捷的上线业务,迅速满足用户需要,提升用户粘性;在面对大量内容制作、生产的合作伙伴时,又能弹性的配置所需资源,让内容创作者高效、自动部署业务,快速实现内容的价值变现。对广电而言,广电的平台架构在前端能支撑海量的内容传播和各类场景化的业务应用请求,后台能支撑资源的低成本配置和使用,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使用。因此采用云计算部署是当前广电平台架构设计的不二选择,基于云平台实现提供 “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能力,提供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计算等基础能力,为平台的合作伙伴提供按需使用的支撑服务,在资源和业务上进行虚拟化隔离,使其彼此不可见,保障每个合作伙伴的服务质量。在云端应用层,可以承载无限丰富的云应用,让更多有创意,解决用户痛点的应用快速的在平台上实现。

2.平台价值链

未来是生态链和生态链的竞争,一个企业即使规模再大、市场地位再强,如果没有价值链合作伙伴的协同,未来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广电在业务合作上更应该秉承开放的心态,以管道+平台+终端+内容的生态链为导向,围绕家庭用户衣食住行安全等等在内的全方位业务需求,积极引入物联网终端开发商、各种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等等合作伙伴,满足合作伙伴通过使用云平台探索家庭客户的创新应用业务。此外广电凭借用户资源、渠道流量资源等优势,帮助合作伙伴的创新业务迅速推向市场,解决用户的需求痛点,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3.平台业务部署

要实现平台的领先者地位,仅仅部署云平台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平台要能吸引更多的内容和应用将自己的创新应用放到平台来;另一方面平台具备一定的用户流量资源,用户对平台创新应用要有一定的使用粘性。开发者愿意来,用户对平台有一定的使用粘性,平台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因此云平台需要有成熟和成功的创新应用示范效应,才能让广电平台进入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从当前的家庭用户需求痛点分析,广电可以从家庭医疗、家庭安防等几方面开展创新应用试点,快速的形成创新应用示范效应,并提供完善的创新应用整体解决和部署方案模板,让开发者按照模板可快速的部署创新业务。

在家庭医疗服务方面,结合物联网医疗终端,并与互联网医疗、社区医院、三甲医院等医疗资源进行合作,实现将家庭人员的血压、血糖、心率等健康数据通过云平台传递给医疗提供方。当医疗数据出现异常或是家庭人员需要医疗帮助时,可通过电视以视频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医疗救助。此绕家庭医疗,可逐步的提供康复护理、健康咨询、医疗指导和救助、家政服务等一系列服务。

在家庭安防方面,结合智能家联网K端,提供煤气泄漏报警、烟火报警、入室盗抢预警等等服务,并通过云平台的视频监控,与公共服务方(物业服务、出警等)进行合作,提供紧急救助等服务,满足对家庭安全的需求。

当然,家庭的创新应用多种多样,包括在线教育、在线旅游、在线生态农业、在线购物等等方面,只要云平台实现了成熟和成功的应用示范效应,此类创新应用将不断的涌现。此时广电需要以平台化运营为导向,协同合作伙伴对接和整合资源,利用自己的用户资源和渠道资源做好应用推广,实现生态圈的共赢。

结语

互联网+如同洪流一般,只有顺应才能生存。广电企业迫切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以开放的心态了解和迎接互联网+时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由业务运营向平台运营转型,占领家庭互联网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君昌 熊英.试论智慧广电的功能建设与协同发展. 声屏世界,2015(6)

[2]徐品 张琦.云计算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J].广电设备与技术,2012(1)

[3]徐通, 徐林灿.“智慧广电”的构建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6)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需求;村镇银行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111-02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发展”,将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别于以往低成本、快速扩张的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更注重质量与效率的内涵式效益型增长,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即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推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机制,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走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

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变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就地转换、农村土地和其他要素禀赋的转变以及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业以其天然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再配置,促进城镇化过程中新型产业结构的形成。但目前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农村金融业还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实现金融业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金融业的作用,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目前,学者们对农村金融业关注主要仍集中于金融供给,强调信贷资金投入总量的增长、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及政策扶持等问题。然而供给来源于需求,金融服务模式好坏要取决于对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城镇化发展所引发的农村金融需求,既不同于当前以大城市、大企业为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所决定的商业金融体系,也不同于以传统农户生产或消费为扶助对象的政策性农村贷款制度下的金融服务机制。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能够承担的金融制度成本以及给金融制度带来风险的可控程度,既不符合城市商业金融体系的存在逻辑,也不符合传统政策性农贷的存在逻辑,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异质性金融需求的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

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城镇能源、供水、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等城镇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投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财政资金有限,而各地区政府财政实力存在较大差异,仅靠财政资金支持是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因此,从投资方向到具体的管理,再到具体的筹资、融资机制,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二) 土地流转带来金融新需求

随着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集约式生产成为可能。土地流转之前,土地经营者对资金的需求仅限于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金额小,总量少,期限短,农户小额贷款就能基本满足。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之后,龙头企业、合作社、创业农民等都可参与投资取得土地,由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1.失地农民依托宅基地、自建住房等作为原始资本进行创业,需要将自己拥有的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等经营权进行资产化,中小企业主需要将拥有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资本化,以获得流动资金,支持生产的连续进行。亟待有金融机构对农村要素禀赋的提升灵活地进行产品创新。2.大量小企业、居民创业企业和涉农企业聚集在镇(村)社区工业园区,产生了典型的小额信贷需求,这些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抵抗风险能力弱,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时,需要抵押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金融机构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也需要信贷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服务。3.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大,迫切需要现代农业保险的保障。随着农户经营规模增大,巨灾风险也相应增大,农户经营资本大都是通过借贷取得的,抵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经营遇到灾害性天气就可能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商业保险是分担风险的有效途径,农户产业化经营中急需拥有抵抗巨大灾害风险的保险产品。

(三)农民生活城市化的金融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城市化,其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都将有较大提高。对金融的需求也将从传统的存贷款、汇兑业务向消费信贷、投资理财、信用卡、金融咨询、保险、信托、有价证券买卖等更广泛的领域转变。农村城镇化所引致的金融需求,其金融交易特性可概括为:

1.工业制造业替代传统农业占据经济支配地位,其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阶段初期,众多小企业、新创办企业以及涉农企业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相关的金融交易表现为典型的小额融资需求。

2.新创办企业缺乏声誉积淀和资信积累,众多小企业对于会计制度执行状况、对于法律规范的执行效果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都不理想,小企业经营的“硬”信息不足,金融契约环境不够完善,金融交易必然处于极端的“软”信息不对称状态。城镇化过程中涌现的大批企业所需的融资借贷单户金额虽然相对较少、周转时间较短,但这类借贷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风险控制制度、信用评级体系以及融资担保机制的缺乏是制约解决异质性金融需求问题的瓶颈。

我国现行金融服务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主的商业金融体系和以农村为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的二元特征,以传统农户的生产或消费为扶持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审批程序复杂,借贷手续极其繁琐,根本无法满足众多小额信贷用户的需求;定位于大城市的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利润目标、经营成本、准入机制以及服务对象等原因,大多趋向于将服务网点设置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大金融机构资金面对风险可控程度高的政府项目或者单笔收益高的大项目已经应接不暇,更无暇顾及既存在高信息不对称风险、又存在高成本刚性的小企业融资项目。因此,强迫大金融机构给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小企业乃至居民创业企业发放信贷,无异其制度成本太大。

四、村镇银行在城镇化过程中资金供给的优势分析

自2007年3月1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全国各地村镇银行持续稳健较快发展。截至2013年10月13日,我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了1000家,已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主力军。与大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支持小微企业。从信贷技术方面看,小微企业大多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缺少合格的抵押品,银行在做小微企业贷款决策时主要依赖企业主的人品和经营能力等软信息,即使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村镇银行区域性特点突出,便于与当地的小微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获取软信息和扩展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其次,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便捷和手续简化等优势。从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看,三五个亿的注册资本,已经是村镇银行中的“大”块头。尽管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是一级法人机构,组织结构相对更加简单,决策链条较短,决策机制灵活,服务流程可以有效缩短,能够及时发放额度较小的贷款,以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第三,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小微企业客户的特点,及时设计和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及时满足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区域市场的占有率。

第四,村镇银行将“便捷”打造为自身的又一项比较优势。目前多家村镇银行均延长了服务时间,基本实行全年节假日无休的工作方式,并且配备全能柜员,使走进来的每一位客户,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业务,极大地满足了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金融服务仍然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主的商业金融体系和以“三农”为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的二元特征,与目前城乡居民的实际金融服务存在较大差异。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小微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村镇银行的建设发展,对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政务云 电子文件 数字档案馆

中图分类号:G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233-02

随着电子政务的开展,在电子环境下形成的电子文件越来越多,因此,传统的档案馆也必须向数字档案馆转型。而自2000年开始,我国许多数字档案馆在建设中,都提出了要依赖电子政务建设,来发展数字档案馆的策略。随着电子政务云的发展,我国数字档案馆在建设中也需要改变思路,依赖政务云的建设,发展数字档案馆。

一、国外政务云的应用模式与特点

(一)美国――自上而下全面应用于政府部门

美国是最早采用“云计算”的国家。早在2009年,便对云计算进行权威定义,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专门了“云计算工作定义”的标准草案。9 月15 日,美国政府开通了Apps.gov云服务门户网站,成为政府运用云计算的主要模式,目前由美国总务管理局(GSA)负责运营。

Apps.gov 网站,整合了一系列的应用程序,对内它面向全国所有政府部门,提供政府公用云服务,如商业类、办公类、社会媒体等应用程序,实际上就是应用程序中心。对外则允许企业参与应用程序的开发,应用程序要符合政府的业务流程和特点,由美国总务管理局(GSA)负责审批。此外,联邦政府采用“评估一次,使用多次”的方法,来提高云计算的准备程度,最终将审批合格产品通过 Apps.gov 提供云服务。

由此看来,美国政府采取Apps.gov 网站推行政务云实属自上而下的模式,笔者认为,该模式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借助“一站式”优势,政府各机构不仅可以集中购买云服务产品,节约大量软件开发经费。而且通过采用统一成的软件产品,通过规范各部门业务流程,提升政府信息技术方面的整体安全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 Apps.gov 网站向政府提供专业化的 IT 服务,并通过竞争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与政府形成良好互动,可有效地推动美国政府的云战略,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如图1)

图1(二)日本――双线政策加速开展政务云

在美国政府大力发展云计算的同时,日本政府也毫不示弱地奋起直追,相继出台各种云计算发展计划政策,大力扶持和引领日本云计算发展。2009年5月,日本政府《数字日本创新计划》,尝试在全国范围建立“霞关云计算(Kasumigaseki Cloud)”系统,将政府的所有信息系统集中到一个云端,打造创新型电子政府。2010年4月,日本政府设立了云计算特区,构建日本最大规模的数据库,通过因特网利用软件或信息服务的云算能够普及。至此,便形成了日本政务云的独特模式,即双线政策。

所谓“双线政策”就是建设霞关云(Kasumigaseki Cloud.)和云计算特区,并使二者共同协作发展云计算技术,该模式依然属于至上而下的模式。日本内务部和通信监管机构建设霞关云(Kasumigaseki Cloud),将政府的所有IT系统到一个单一的云基础设施,既大大减少电子政务运营成本,又增强各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功能整合,提供安全先进的政府服务。日本政府建设云计算特区,支持大规模的市场应用,该特区又按照生活工作所需,形成教育云、农业云、医疗云、旅游云、渔业云等多种云分区,进一步推广云服务。(如图2)

图2(三)英国――多方合作开发云服务

美国领跑全球云计算的发展,日本紧随其后,而云计算却在引入欧洲国家时遭到了质疑,尤其是来自欧盟的网络安全机构和数据保护权力机构等对云计算的安全隐私性的疑虑。此外,欧洲各国对于数据保存和数据保存的政策不同,也制约了云计算在欧洲各国的应用。

然而基于云计算的独特优势,欧洲各国政府机构还是针对云计划的发展采取了相关措施。以英国政府为例,2009年10月,英国政府了《数字英国报告》,明确提出将建立统一的“政府云(G-Cloud)”,方案包括基础设施(Iass)、平台(Pass)以及软件(Sass)的开发,在基础设施上,将建立“政府应用软件商场(Government Application Store)”。2011年11月,英国政府又正式颁布了《英国政府云计算战略》,对于政府实施云计算提出明确要求,采用新的工作方法和流程。英国“政务云”包括各层级的数据平台及相关的教育、商业服务,其平台与商用平台在技术层面上类似,目前已有300多个用户实体。

二、国内政务云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政府部门开始积极探索采用云计算,如洛阳“智慧旅游平台”、杭州“电子政务云”、南京市政府“桌面云平台”等电子政务工程,有效节约了成本,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早在2010年,我国就了《国务院关于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将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方案明确将设立5个示范城市创新开展云计算服务。为了保证示范项目的推进,我国于2012年设立了专项基金,约15亿元用于支持示范城市创新云计算服务,推进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此外,我国对于政务云安全也十分重视,经过了几年的研究和讨论,2014年,相继了GB/T 31168-2014《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和GB/T 31167-2014《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2015年,又了《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我国政府部门云计算应用的安全保障机制正在稳步建立。

三、云环境下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路径问题

云计算提出后,我国许多档案馆也认识到利用云计算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性,有人提出了建设档案云的设想,如建设全国范围的档案云。但是,云计算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从基础设施(IaaS)建设到平台(PaaS)建设再到应用系统(SaaS)的建设,凭借档案馆的力量,很难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另外,基础设计建设、平台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档案馆也难以承受。我国已经建设的数字馆中,几乎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数据中心。

(二)信息安全问题

政务环境下,人们一方面要求能方便地访问数据,但同时对信息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安全包括了硬件的安全(灾备)、平台的安全(安全认证、防止非法入侵和病毒等)、应用的安全(软件的稳定性、数据的可靠性)等不同的层面。硬件的安全和平台的安全可以由政务云来保证,数据安全将成为数字档案馆着力研究的问题。而我国各省市的数据中心大部分停留在物理建设层面,只注重解决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安全等问题,对于数据标准化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与支持应用集成等研究仍较为薄弱。

(三)资源来源问题

数字档案馆资源来源的主体是电子政务中形成的各种电子文件,因此,数字数字馆建设应该把对政务环境下各类电子文件的接收放在第一位考虑。而电子文件主要由政府各部门生成并进行初期的保管,对于文件的格式标准、是否按时递交归档等存在不规范现象。

四、政务云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启示

(一)自上而下建设理念

应加强和电子政务平台、软件开发商的联系,开发数字档案馆应用,把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重点放到SaaS层,一旦政务云成熟,就可以将系统迁移到政务云平台中,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有效沟通,如在文件的管理上对各部门进行指导,包括对文件保管期限的确定,销毁具有临时保存价值的文件等。

(二)加强应用安全建设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应该把安全性建设的重要放在应用的安全层面。硬件的安全、平台的安全由电子政务云平台来保证。数字档案馆在其安全性建设中主要考虑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可以通过签署认证技术来保证。

(三)加强数据标准研究

在云环境下,重视对数据标准、交换标准的研究,有利于开发的软件交换与交流。尤其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不仅要加强物理建设层面,注重解决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安全等问题,更要注重解决数据标准化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与支持应用集成问题。此外,数据中心建设多数承包给系统集成商或软件开发商,政府部门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参与需求分析,引进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数据中心建设。

⒖嘉南祝

[1]柳琰,范伟,黄伟庆.国外政府电子政务云应用探析[J].保密科学技术,2012(4).

[2]张正强.国际电子文件管理前沿进展[J].档案学研究,2012(10).

[3]刘增明,贾一苇.美国政府Data.gov和Apps.gov的经验与启示[J].电子政务,2011(4).

[4]顾磊.智慧城市建设需盘活公共数据资源[J].人民邮电,2014(8).

[5]张正强.国外电子文件管理动向追踪[J].上海档案,2012(7).

[6]许正中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应构建多元开放平台[J].中国发展观察,2012(3).

[7]刘博.对发展云计算电子政务的一些建议和思考[J].科技展望,2015(10).

[8]徐森.移动“云”时代政务办公信息化的解决方案[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信息技术;现实应用

1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业务需求分析

1.1水利工程相关政务以及信息的工作

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不仅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还关联着所在地区的社会效益,为此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以及日常维护管理进程中,既要把握好工程项目有关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以及存储等环节的工作内容,还需要把握好信息数据的公开披露、对外等工作环节,并且接受社会广大民众的共同监督。在此层面上农村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相关科技把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数据信息系统定义成为外部网络系统与内部网络系统。借助内部网络能够完成政务相关工作的公开与透明,有助于树立农村水利相关部门的优良社会形象,强化廉政工作建设的具体落实效果。并且也可以借助内部网络作用使得水利工程项目的所有部门间可以实现行之有效的沟通以及交流,针对项目工程管理进程之中的具体状况实施实时的跟踪和迅速的处理应对。水利相关单位能够借助外部网络把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和社会广大民众密切联系起来,基于互联网系统搭建水利外部信息网站,既能实现广大民众对于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进一步了解,并且也能基于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提升水利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水平,自觉自愿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和批评,实现政务公开透明的工作方式,方便广大群众、基层水利主管部门能够应用外部网络设立的政务信息查询系统实施有关信息的查询和调用。水利信息(如中小型水库)的信息查询系统如图1所示。

1.2数据信息的远程申报和统计工作

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所在区域通常距离大城市有较远的距离,其在工程项目的作业管理进程中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必须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上报,而其施工过程中很多必须进行汇总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工作。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关的水利主管部门设立一系列健全的信息数据网络处理系统,可以及时地与分散在各个村镇区域内的所有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关联,方便对水利工程项目最近生成的各类数据信息实施第一时间的采集和汇总工作。农业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1.3地形地貌信息的网上查询工作

借助于先进的电脑科技以及互联网技术,水利主管部门综合本身所具备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数据库生成了一类专门提供给水利主管部门的内部工作人员查询的水利工程查询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借助此网络信息平台查询和调用数据信息。水利信息查询系统包括了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所有业务中生成的数据信息、水利工程地形图等要素,可以非常直观地给查询人员提供图像或是相应的统计表格,用来体现有关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相关的数据内容,并且相关的查询类业务也能够依靠外部网络向广大民众进行公开,群众能够清晰准确地掌握实际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例如河道部分的走势图、灌溉区域的分布图、滞洪区域的分布图以及水闸装置的分布图等信息。农田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如图3所示。

1.4水利工程资料库的管理工作

因为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事关重大,其建造和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信息也非常关键,对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所生成的资料信息实施采集、归纳以及保持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不过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数量非常多,因此生成的数据信息资料的规模和数量也相当巨大,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水利工程相关资料库的科学管理,保证农村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生成的资料信息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除此以外,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够达成水利工程资料信息库的行业内共享,便于水利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数据信息实施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属于新时代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关键基础性项目之一,在加速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确保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等层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期伴随着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规模以及数目的持续增加,怎样实现工程项目应用效果的最优化是现代化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总体目标。在现阶段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工程项目的施工品质和建设目标间还是存在某些差别,造成以上问题的因素除去农村地区的自然地质环境、地理气候因素等外部原因,水利工程建筑技术的相对滞后也给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品质以及后续运营过程的效益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这是现阶段国内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关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平存在明显距离的关键性原因。

3信息科技在农村水利现代化工程项目中的执行策略

现阶段,结合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实际情况,常规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不但无法保证项目建设的品质以及作业效率,同时也会对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把领先的信息科技投入到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之中,是加速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层面发展的关键战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发展进步以及推广使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也渐渐朝着智慧化以及自动化方向改变,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系统不但能够突出电脑设备的优势,还能够依据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地对工程项目进行响应及决策,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升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现代化灌溉区域的建设应用方面

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不但明显提升了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造品质以及施工效率,还能为领先的管理方式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以及重点环节,灌溉区域的建设工作品质以及效率近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在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灌溉工程的水利使用因数,基层的产业部门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内容。3.1.1依靠领先的信息化技术对灌溉区域实施精确的计量操作在水利工程项目灌溉区域的建设进程中,计量作业的精准程度、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对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品质以及施工效率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以灌溉区域计量工作信息化以及自动化为焦点,依据整体灌溉区域、整体水渠先主体后局部的总体思路,配套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灌溉区域水利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并且为后续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灌溉系统如图4所示。3.1.2全方位推行试点,提升管理效果基层部门在推进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进程中,可以应用试点作业的模式,即借助现阶段领先的信息化技术来激发相关领域改革的动力,随后在取得相关经验的前提下推行“干渠测量+以管道代替沟渠+水库调蓄+农田管网一体化”的高效灌溉方式,实现优化以及改善产业管理模式,最终帮助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3.2城乡供水系统一体化工程的实际应用

基层的相关部门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首先,立足于问题的导向,补足工程进行中的短板。农村地区水利工程实际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区域自然环境及气候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针对广大群众居住地点比较分散、饮用水比较困难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数量较多,为此相关部门为了从本质上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建造的品质以及后期经营效益,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模式来弥补工程技术方面的短板,这是目前基层有关部门达成“城乡供水系统一体化”工程建设目标的关键战略。其次,应用现代化互联网相关技术来对城乡供水相关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监控工作。近年来,国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在持续进步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供水系统能否顺畅运行对广大民众的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常规的建设技术不但很难对于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实施合理的监管,同时也对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带来了比较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善相应的问题,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智能监管新体系,应用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来进行智能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的监控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属于维系民众生产、生活的关键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怎样保持水利工程实际效益的最优发挥成为了相关建筑施工单位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相关科研人员持续实践和攻关,明确了把信息化技术投入到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程中,不但可以弥补常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还能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加速信息科技和水利工程项目的结合,成为目前基层部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永聪,徐海华,李雯雯.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标准化,2018,12(10):134-135.

[2]王树成,张建东,.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7(15):133-136.

[3]赵东雅,徐涛涛,陈金国.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2(3):260-261.

篇7

【关键词】物联网 业务平台 自组织

1 引言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自动识别中心提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从此,物联网的概念诞生了。2008年,IBM提出基于物联网之上的“智慧地球”概念,开启了为物联网打造基础设施平台的道路。2009年,“感知中国”的提出明确了在中国开展物联网建设的战略目标。这一系列的标志性历史事件,让人们真切地感觉到物联网时代的来临。

物联网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军事国防、工农业控制、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等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为了实现各种丰富的应用,除了无线传感网络,射频标签识别和移动通信等一系列基础技术的发展,还必须依靠创新的业务体系,这也是本文将研究的内容。

2 现有业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是物联网的吸引力所在。目前典型的物联网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分为接入、传输、控制、应用四层。比如,一个物流应用业务就必须部署一个从无线射频标签接入到物流信息应用系统的四层架构物联网。而城市交通控制应用也要部署从车辆数据采集接入到交通调动应用系统这样一套完整的业务体系。其中,接入层实现物品和环境数据的采集;传输层以无线或有线的方式将接入层上传的数据传到指定的地点;控制层对接入层网络的节点的网关设备进行管理的控制;应用层利用接入层采集的数据实现具体的业务和服务。

这样的垂直业务体系虽然在安全和隐私性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但是各个单独的业务之间缺乏交互,每个业务都需要重新部署与运营支撑系统的接口设备,既不利于融合业务的开发,也导致了整体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单个业务而言,由于独立的业务体系无法便捷获取其它相关业务和环境的资源,单个业务的能力和用户体验都无法实现更大的提升。比如,对于图1所示的物流网和交通监控两个业务而言,由于物流网络无法获取交通监控网的监控数据和调度通知,只能按照既定的路线运输货物,当该路线繁忙堵车或者被调度占用时,物流车辆除了等待别无选择,必然导致物流效率的降低。可见,传统的垂直架构业务体系无法实现对各个异构接入网的基本能力调用,缺乏一个丰富的业务开发和部署环境,与运营支撑系统之间的接口设备存在重复建设的弊端。如上所述的诸多不便都阻碍了物联网对人们“智能”服务的业务需求。

3 业务平台的需求分析

为了解决图1所示的现有物联网体系在单个业务的交互性及设备资源重复投资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网络体系架构。由于未来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将极大地影响物联网业务体系的发展,而下一代网络正朝着一个扁平的综合网络体系演进,因此,物联网也将适应这一发展方向。为了充分发挥物联网的整体潜能,实现多异构基础网络能力的融合,提升网络的智能服务能力,我们为物联网设计的新体系中增加了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如图2所示。

该体系架构在现有的四层架构中将单个业务的控制层改造为一个统一业务平台层,由该层向上层的所有应用提供服务,以便单个业务能方便调用接入层各种异构网络的基础能力。本章将从物联网的特征入手探索物联网业务平台的特征需求。

3.1 物联网的特征

(1)网络基础环境异构

由于物联网接入层的网络是由各种功能不同的节点组成,因此,每个接入网络内部的结构和网络能力都不尽相同。整个物联网可看成是一个能够提供丰富的基础能力的异构网络。对于用户来说,可能会频繁地在不同的接入网络中迁移,同时被若干个不同接入网络同时覆盖。这就要求物联网需要屏蔽各种接入网络底层的细节,为用户自始至终提供无缝的、一致的服务,从而做到依据环境的变化情况,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业务体验。可见,不同接入网络的异构性,在物联网整体架构中将趋于统一化。

(2)接入网自组织

由于底层接入网络具有自组织的特性,物联网无需像传统网络一样拥有一个全局的通信基础设施来完成网络控制功能。与此相对应,物联网的业务也呈现自组织的特征:服务与提供这些服务的设备是分布式地嵌入在用户周边,此周边环境支持本地用户和业务的交互,并不存在任何中心控制基础设施。

随着接入网络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融合的物联网系统中,对各接入网络节点的管理、控制、恢复、优化将不可能再以集中式处理,为了实现系统健壮性和扩展性等方面的目标,自治的接入网络管理方法是必须的。进而,业务对接入网络中能力的统一资源配置与重配置等处理过程也将被赋予自组织的特征。

(3)产业链环节多元化

基于物联网的巨大潜力,用户的需求也将日益丰富。如果单靠运营商开发业务,前景将非常有限。为了吸引更多的业务开发和运营,运营商、设备制造商、服务/内容提供商等相关企业必须打造新型的产业生态链,这必将滋生更多的产业链环节。为此,需要一种开放的物联网体系结构。

在这种开放的体系结构下,运营商可以将自己不具备的或较弱的业务功能外包出去,把大量的功能化业务交付给更加专业的服务/内容提供商实现。通过与服务/内容提供商联盟,运营商不但能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同时还能降低业务实现的成本,方便功能化业务的集成,促使产业链上新环节的涌现,盘活现有的产业价值链,使多方互利共赢。

(4)安全隐私

物联网中多种异构接入网的融合将出现复杂的商业关系及频繁的接入过程,物联网业务主要处理的是与用户有关的数据,对个人数据信息隐私安全的保护和管理将决定用户对物联网业务的接受度。因此,值得信赖的身份管理以及鉴权授权非常有必要,安全、隐私、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3.2 业务平台的特征需求

正如本章第一节所述,创新的物联网应用通常需要使用到多个异构接入网络的基本功能,为此,物联网的业务平台特征需求可以归纳如下:

(1)自主自治

由于物联网由数量庞大的异构接入网络组成,任何运营商都不能够事无巨细地管理和控制如此大量的设备。所以,物联网的业务平台应当具有更多的自主性,能够最大程度地自管理、自配置、自修复,并根据环境变化自发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自主并不意味着让网络完全独立于人的干预而运行,而是指网络能够按照人的利益和偏好去完成自发的控制过程,从而最终实现业务的开发、部署和和实施。

(2)自适应

作为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物联网业务平台将面临更多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下层基础网络能力的变化,又包括上层应用开发需求的变化。业务平台需要应对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为了延长整个业务平台的生命周期,业务平台内部结构需要有相应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智能感知

为了具备足够的智能,平台需要具有足够感知的能力,必须能够感知用户的状态和周围的环境,从而根据这些信息调整对业务逻辑判断、业务调用等行为。用户的相关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包括物理位置、生理状况、心理状态、个人历史信息、日常行为习惯等。如何获取需要的信息是智能感知计算实现时的关键技术点。不同的内容来自于各种分布式的数据源,因此业务平台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并运用一些相关的推理决策机制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

(4)安全可信

业务平台所处的网络是以多种无线网接入互联网实现的异构集成网络。开放的无线网络使得恶意攻击者能够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对网络发起攻击。此外,这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主动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方式, 决定了平台中必定存储着大量的个人隐私以及保密性很强的一些信息,这样的一些信息一旦被人恶意地加以利用或是散布都将给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因而,要求业务平台提供基于认证和信任的安全机制、个人隐私的保护机制等安全可信保证。

4 业务平台体系结构

为了满足第三章描述的特征需求,物联网业务平台必须能提取并抽象下层网络的能力,封装成标准的业务引擎;向上层应用提供商提供便利的业务开发环境,简化业务的开发难度,缩短业务的开发周期,降低业务的开发风险;对最终用户进行统一的用户管理和鉴权计费,以增强各种智能化应用的用户体验;向平台运营人员提供对用户和业务的统一管理,方便其进行安全维护。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到新的物联网业务平台体系架构如图3所示。该平台包括三大部分:业务接入和部署提供、业务管理支撑、业务平台门户。其中,业务接入和部署提供部分包括三个功能层:业务引擎层、业务适配层、业务部署层;业务管理支撑部分包括五个功能模块:鉴权计费、用户管理、SP/CP管理、运营统计、网管维护;业务平台门户为维护人员和业务提供商提供标准的平台接口和操作界面。

(1)业务接入和部署提供

该部分功能自底而上设置了业务引擎层、业务适配层、业务部署层共三个功能层。各层负责的功能介绍如下:

业务引擎层负责提取物联网中接入网络和终端的能力,并抽象成为网络和平台相关的基本业务能力, 再将这些基本业务能力封装成为独立的业务引擎向上层提供标准的接口,以便进二次开发和集成。物联网中典型的业务引擎既包括传统电信网络中的基础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又包括无线传感网络提供的数据采集和位置服务等新型业务。

业务适配层根据用户的特征(包括所处环境的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用户的个性化设置以及用户偏好信息)对业务的内容、提供方式以及展现形式进行智能和动态自适应的改变,以匹配用户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场合、特定身份下的个性化需求。为此,本层由多种智能的控制和决策的能力模块组成,如数据融合、上下文感知、服务质量(QoS)管理等。通过这些能力模块,业务平台可以对用户的环境信息进行动态的收集、有选择的提炼、智能的分析和实时的反馈,提升单个业务的用户体验。

业务部署层基于部署工具和部署机制,负责建立业务原型、部署业务。为应用提供商的业务软件或业务逻辑分配基础能力引擎资源,确保用户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具体业务提供的服务,同时提供资源管理来帮助运营商管理分布式网络上已部署的各种业务。

(2)业务管理支撑

业务管理支撑部分为整个业务平台的正常运转提供管理和运维能力。向最终用户提供业务运营和认证计费管理;向应用提供商提供业务统计管理;向第三方运营支持系统/商业支持系统(OSS/BSS)提供开放接口和功能划分,以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避免了重复建设。

(3)业务平台门户

业务平台门户是整个平台面向应用层和物联网运营商的唯一界面。为应用提供商提供业务信息查看和部署操作界面,为平台维护人员提供操作维护界面。

总之,物联网业务平台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网络垂直架构模式,使得应用层可以便捷的调用各种异构网络的业务能力,使得业务提供方式更加智能,业务生成方式更加多样,业务对底层网络变化更加自适应。同时,便于应用提供商基于异构网络提供的基本业务能力来完成各项业务的运行、维护以及管理。

5 总结

本文针对物联网的基本特性和业务需求,设计了一个能向应用提供商提供标准业务引擎和统一的业务开发部署环境的业务平台,该平台能与传统的物联网体系有机融合,为各种智能化业务的开发提供基本功能支持,同时向物联网运营者提供对用户和业务的统一管理,有利于物联网的扁平化架构演进,并最终成长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崔莉,鞠海玲,苗勇,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2(1):163-174.

[2]I F Akyildiz,W Su,Y Sankarasubramaniam,et 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Survey[J]. Comput. Networks,2002(4):393-422.

[3]. 物联网发展标准与应用先行[J]. 通信世界, 2009, 40.

篇8

关键词 家政学 拔尖创新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12

0 前言

我国的家政服务业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近几年来,家政企业数量逐年增多,2013年全国家政服务企业65.2万家,从业人员2162万人,但按市场需求分析仍然缺口2000万左右,按每10人需要一名行业管理者,家政服务行业管理人才缺口也达200万,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短缺困境越来越成为影响行业整体发展瓶颈,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行业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国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培养从事家庭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

当前家政学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在高等院校建立拔尖创新家政学人才体系,如何打造行业精英,改变目前行业局面,体现高等教育向行业“精英化”培养发展趋势,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1 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内涵

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区”。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原指在各个社会领域有着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鲜明荣辱观,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而对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来讲,拔尖创新人才应主要指具有厚实专业基础,宽广的专业视野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概括起来应该具有“四位一体”能力的人才。一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修为;二是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三是具有创新精神与批判意识;四是具有出众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2 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家政学专业从2003年招生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家政服务行业专业管理人才。但随着近些年社会对家庭服务业的关注,尤其是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43号“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文件,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家政学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国内一些高校纷纷新建家政学专业。但专业设置趋同,培养模式复制程度高,只注重人才培养数量而忽略质量,培养出的人才与家庭服务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具体体现在:

首先,很多学校硬件基础条件建设出现滞后,家政专业实验教学无法满足,只能以培养“成品”为主,无太多精力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本身就需要高水平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保障,并且与国外先进实验条件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而家政学专业是近些年才开设的新专业,目前在二本层次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和湖南女子学院开设此专业,作为新专业各校本身对其投入就很有限,尤其家政学的应用型学科属性又导致其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又难与和其他专业学科进行共享,投入动机就会更弱。在这种境遇下,专业只能无奈于硬件基础条件的限制,采用工厂流水线似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技术型“成品”人才为主,缺少个性化及拔尖型人才培养。

其次,目前家政学学科体系分散并缺乏开放性,难以构建课程集群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求学科要具有一定统整性,课程设置应该让学生在从宽泛到专业,再到交叉这样一条线性的知识体系上。而家政学科由于建立在技能应用性培养基础上,导致像营养、服饰、艺术、护理、管理等方向难以形成课程集群并发掘其课程核心。导致再实际中更多以填充形式对课程进行设置,有人形象把家政学教育比喻成“一箩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多学科交叉融合固有的屏障仍未打破。

再次,高校对家政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不够。

一些家政教育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同于素质教育,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一次性的改革实验,未将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纳入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对现有家政学人才培养现状与行业需求调查表明,传统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性强,思维方式以模仿型、再现型为主,许多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其素质、知识、能力与家政服务行业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家政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家政学教育培养的当务之急,尤其是高等教育家政学教育必须立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3 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开展“平台+模块”课程设置。根据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采取“平台+模块”模式课程设置。在入学第一年开展通识教育,实行在通识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及文理交叉平台(校级选修课程)构成。第二学期让学生根自身兴趣及能力开展选修模块课程。“平台+模块”突破学科及实践逻辑,平台体现纵向课程体系,模块又体现横向课程联系。

(2)构建“一体+分层”的人才培养体系。2014年依托省级质量工程 “家政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项目,开展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实践,尝试“4+3”本硕衔接学制。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分为“拔尖班”、“创新班”、“卓越班”,不仅实施“分层制”教学,更在分类指导与分层考核上实施区别化教育,形成“一体+分层”的培养模式。

(3)以“两创”为依托,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外环境。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为途径,前者倾向对学生理论科研能力培养,后者倾向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自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来共获得如“新型家政教育咨询公司”、“多角度镜子”、“家政服务员职业认可度调查”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2015年,家政学专业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人文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不仅整合自身专业资源,同时又依托学院整合心理学、艺术设计、社会工作等学科实验资源,为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环境保障。同时依托专业与日本山野女子大学联系,每年日本大学讲师团来校完成不少于40学时讲学,同时定期选派家政学拔尖人才前往日本开展访学活动。通过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想结合模式,共同打造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外环境。

4 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总结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各高校深入推进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近几年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总结以下几方面思考,希望能为各高校及相关专业提供借鉴与思考。

总结一:“教育理念”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源。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教育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倡导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研究性学习及成功教育的模式。尤其是作为人才培养的标杆――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应充分考虑地区及专业的特色,应做到“通天接地”。即“通天”指培养目标应体现“宽口径与厚基础”,“接地”则体现对行业、产业集群具体匹配上,不能过分追求“高水平、顶尖、领军”,而忽视拔尖学生培养的地域性和独创性。

总结二:“专业设置”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器。

_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不断完善“专业设置”,打造成完备交叉学科体系。“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做茧缚体,破而丛生。“破”则要善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多学科理论融合创新人才;“立”则要从学校制度层面给予确定,保证人才培养、人才考核相关制度执行延续性,避免“朝令夕改”,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执行的稳定。

总结三:“实践环节”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稳定剂。

“知虽良而能不逮,犹之乎弗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虽都具有良好智慧,但缺少身体力行的实践能力,这等于“不知”。培养与训练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能力,除了通过一些平台项目等途径支撑外,更重要的是应把实践意识渗透到人才培养始终。实践是激发创新潜能的最佳途径,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保障与稳定作用。

课题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GJX2015C12)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文化的全面教育,人才的拔尖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

[2]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